居家养老服务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养老服务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家养老服务概念

篇1

随着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的快速推进,学界关于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资料大量涌现。学者们从居家养老的概念定义、发展背景、服务需求、养老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研究层次较浅、视野较窄、学科背景单一、理论研究不足、差异性关注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养老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急剧变迁,人口流动加速,老龄化程度加深加重,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单独应对老龄化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由于兼备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而受到老年人的认可与欢迎,成为我国应对养老挑战的重要方式。

一“、居家养老”的界定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描述,对概念的阐释有助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规律。居家养老概念虽然在我国提出已久,但学者们对其内涵外延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从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关系角度进行的界说。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地点与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组合。陈友华以养老地点、养老资源和养老服务供给三个要素为标准,将养老分为不同模式。根据养老场所与居住方式的不同,养老可以分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根据养老资源提供者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根据养老服务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养老服务、家庭养老服务和自我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模式即是上述“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家庭养老”与“社会服务”的组合形式。[1]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保障体系[2],是家庭养老的补充与更新。居家养老模式古已有之,如邻里照顾、家政服务等,只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社会化服务增多,社会化养老服务增多而已;二,从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界说。居家养老是一种不同于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是一种“半社会化半家庭”的养老模式[3];居家养老是改良了居住形式的机构养老,是“家庭养老院”,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是把养老院的部分功能搬回了家。总而言之,上述两种视角分别从不同维度揭示了居家养老的内涵与特征,对认识和理解这一概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对“居家养老”概念的界定共同涵盖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家庭是居家养老的主要场所,这里的家庭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家庭,更强调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上的归属性。第二,养老不完全是家庭的责任,也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第三,居家养老的内容不仅涉及基本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还包括精神慰藉、康复护理、法律援助等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第四,居家养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诸多实践与研究

(一)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有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居家养老意愿研究。这类研究以机构养老为比照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倾向度。研究结论具有普遍一致性,大多数老年人倾向选择居家养老,机构养老需求虽有提高,但其比例仍远远低于居家养老。分城乡进行比较,城镇老人对居家养老选择度略低于农村老人。2.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中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占比例较大。需求影响因素研究能够准确锁定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群体以及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征。这类研究多遵循假设检验的思路,分析筛选影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交互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利用各种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显著性检验,确定最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普遍显示,从不同人口、社会经济特征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来看,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居住类型、家庭经济状况、自理能力、社会保障等都对养老方式选择有一定影响,其中以居住类型、年龄和自理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即独居、高龄、不能自理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最强烈,其他因素影响不明显。在群体需求特征上,高龄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度较高,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对法律援助、精神慰藉、服务热线的需求度较高。3.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研究。需求强度反映了服务受体对不同服务项目需求的迫切性、优先程度以及不可或缺性,有助于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轻重缓急的安排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有助于其他主体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精确对接。已有研究多以全国老龄办的居家养老三大类服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根据需求细化项目,再通过项目选择的频率统计或者需求强度测量确定不同服务需求的迫切性。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城乡老年人最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主要有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紧急救助、医疗护理、陪护就医、便民维修、家政服务和文化娱乐。分城乡来看,城市老年人对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较高,农村老年人对紧急救助、陪护就医、便民维修、健康体检的需求较高。纵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调查者与受访者对居家养老的认知存在差异。居家养老意愿调查中,普遍存在被调查对象将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混为一谈现象,将居家养老等同于家庭养老。二,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多停留在不同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的描述分析上,缺乏指导实践的深入探索。服务需求只有转化成利用率才能实现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仅仅呈现了老年群体的一种主观愿望,与客观利用率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分析两者之间产生落差的原因并促成两者的平衡才应是需求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居家养老实践模式总结。

关注不同地方的做法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从已有文献来看,一方面学者的研究呈现为不同地方做法的描述,如对先进社区工作做法的介绍、实际工作部门一般性工作经验介绍和应用研究中地方做法的概述,理论层面的模式总结较少。另一方面,从已有的模式总结来看,模式提炼维度错综杂乱,有从服务提供主体维度将养老实践总结为“政府包户型”、“企业主导型”、“非营利组织运作型”、“志愿者凸显型”,也有从特色经营方式上将其归纳为“社区集中照料式”、“社区互助养老式”、“社会关爱探视式”,还有从多元主体作用方式上将其归纳为“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志愿者”等。以上归纳多以地方经验的特色概括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提炼。中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通过对各地居家养老实践的深度分析和提炼,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将居家养老模式概括为四种:一,政府主导,层级联动模式。这是一种政府采用行政强制力自上而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的方式。其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即政府筹集资金、政府管理、政府运营)在城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行政单位分级建立规模有别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或站点,同时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机构,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社会养老服务,服务对象主要为老弱病残群体。二,政府主导,民间运营方式。这种模式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公建民营方式,即由政府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建成后交由民间经营,提升运营效率。第二,政府资助民间力量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或中心。政府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调动民间积极性参与养老产业。第三,政府资助,机构主办。此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发挥机构养老的辐射作用,采用政府出资和社区筹资,委托或资助专业养老机构在社区举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方式,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运营方式。第四,政府购买,市场运营。其采用政府全额或部分出资在市场上购买服务的的方式为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基本养老需求。[4]上述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居家养老实践的具体模式,对其他地区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居家养老研究评述

近年来,学界对居家养老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累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往的研究主要对居家养老的概念、理论现实意义、实践现状、运行机制、服务需求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等进行论述,观点重复的较多,而且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将外部环境考虑在内的系统分析。已有文献多是专注于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本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囿于学科视野,缺乏对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所依赖的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系统研究。任何项目、组织、制度的正常运转都是嵌入在一定的制度、结构甚至文化因素中,就像一颗种子的发芽必须具备适宜的土壤一样。居家养老服务要持续平稳运转,必须与其嵌入其中的制度结构、文化环境、认知观念、政治氛围相配套,当前文献缺乏从外部环境出发的系统研究。第二,相关研究多停留在表象描述,缺乏触及本质的深度分析。当前居家养老研究主要是以宏观抽样为主的实证研究,这类研究以服务需求和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研究为主,研究注重对统计结果的现状描述,缺乏解释性分析。以个案研究、典型研究为主的经验介绍、模式总结和问题发现,停留于表面分析,缺乏系统深入的原因剖析和理论提炼。第三,缺乏城乡差异性视角。城乡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源存在明显差异性,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比如城乡社会组织的发育、养老市场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等,现阶段的研究没有对城乡上述差异给予关注,而是倡导城乡统一的居家养老推进方式。第四,学科视角过于单一。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人口学、建筑学、医学等领域,与其他学科如公共管理、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等相关性较小。第五,居家养老研究过多的将目光聚焦于养老模式本身的研究,缺乏从老年人、养老问题、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相关研究多停留于地方实践的经验总结而缺乏学术性的理论指导与概括,虽然部分学者也尝试着进行了理论建构与提炼,但仍然不成熟。葺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04).

[2]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3]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04).

篇2

关键词:多元供给主体;居家养老;老龄化

传统的中国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行,导致了社会转型下的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与家庭养老功能越来越不能满足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郑功成认为:“没有发达的养老服务保障,即使有养老金也不可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随着“银潮”之势日益猛烈的袭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探寻“居家养老”这一顺应国际潮流,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

“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直至目前为止,学界对居家养老的定义也没有完全达成一致。纵观我国学者对居家养老的定义,这种定义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也更普遍地为学者所采用: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许多学者形象地称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因此,本综述主要以这个定义为基础,对与此定义相符的“居家养老”进行综述。

二、我国发展“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1.家庭养老的困境

赵立新在《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养老式社区养老》一文中指出:在我国,由于核心家庭的增加,青年一代的生存竞争加剧,妇女就业率的提高,对他们而言,尤其是 “421家庭”,青年夫妇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照顾老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同时,“代际倾斜”现象在许多家庭普遍存在,青年夫妇“重幼轻老”,他们对独生子女的关心远超过了对老年父母的关心,这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由此可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2.机构养老的困境

2.1 资源和资金不足

根据现在老年人的比例,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严重不足。林娜在《社区化居家养老论略》一文中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特点是“未富先老”,加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这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福利国家的模式。

2.2与中国“孝道”不符

此外,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孝”的伦理观念也存在相悖之处。众多老年人不仅难以承担养老院高昂的养老费用,同时也难以在精神上得到需要的慰藉。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表明,在家庭照顾的背景下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日常互动和支持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较明显的影响。

2.3服务人员素质欠缺

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少,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不高。更有甚者,一些服务质量低劣的养老院工作人员还会嫌弃、欺负、打骂老年人。这不仅不能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却反而使辛苦了一辈子的老年人养老都难以安生。

3、居家养老的优势

正是由于在我国机构养老、家庭养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才找到了一条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这一模式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符合经济性和效率性

首先,居家养老既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如住房及生活措施等),又可根据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节省开支,同时也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其次,这种养老方式的开展不仅有利于社区内资源的开发,又有利于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这种资源的优化利用不仅体现在社区物质资源方面,还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

3.2服务对象具体、服务针对性强

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服务的对象相对单一和确定。在社区内开展的老人照顾,能更好地了解到他们的真实需求。社区通过对老年人进行信息档案管理,对老人的健康状况、家庭大概情况等建立档案,根据档案中记录状况进行针对性管理,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又包括精神层面的,通过社区成员和志愿工作者的调查了解,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发展“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下作所而临的困境,概括起来,学界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了分析:

第一,资金不足。表现在家庭资金和政府补贴均有所不足。

第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首先,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其次,评估机制方面欠缺。杨春华、费逸认为日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在运作的过程中涉及太多的行动主体,环节和选择,而评估机制却非常落后,服务满意度难以测算,无法有效的进行效果反馈,使得居家养老陷入了困境,难以有效推广和大范围实施。

第三,政府角色定位不当。目前,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参与较多,行政色彩较浓,长期下去会阻碍居家养老的不断发展。

第四,政策法规制定不足。王金元认为目前政府对居家养老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未进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第五,城乡居家服务发展差距较大。现阶段,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在城市开展非常迅猛,而在农村则是相对滞后。相对于城市的养老问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四、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第一,资金方面。①在养老金方面,无疑应当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增值。②筹资方面,学者们在居家养老资金筹措方式完善方面的讨论主要意见为,在保证基本养老金足额发放的前提下,政府应该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居家养老服务。对来自福利彩票的福利金,应当加强监督和管理,使其专款专用。

第二,服务质量方面。①人员配置方面:首先应当合理利用现有的社区从业人员。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进城民工、下岗职工等人员加入服务队伍,以解决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对其进行岗位培训、业务素质考试,持证上岗。②在评估机制方面,评估机制主要针对社区服务者以及志愿者进行服务。在对社区专业服务人员的评估方面,一定要建立全方位、反馈程度高的评估方式。

第三,政府角色方面。在居家养老供给主体部分也已经阐述了大部分学者对于政府在居家养老中应当承担的角色。学者们普遍认为政府应当逐步减小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比重,增大社会的基础作用,采取多元化的攻击模式。政府应该将掌舵和划桨的职能分开,转变自身角色,建立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三者互动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五、居家养老的研究不足及展望

近年来,学者对于居家养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从不同角度针对居家养老进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学界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从理论上支持着我国相对年轻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目前的研究仍然有着不足之处:第一,研究视角狭窄;第二,主体责任研究不足;第三,政策法规研究不足;第四,具体构想不足;第五,农村研究不足。(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2-14.

篇3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aging problem is more serious. Because of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becoming old before getting rich in China, aging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y drawing on the family endowment mod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y taking Hefei city as a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family endowment in Hefei city and the first family endowment item: the Taiyangwan apartment for the elderl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roposal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family endowment mode.

关键词: 老龄化;居家养老;合肥市

Key words: aging;family endowment;Hefei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327-03

0 引言

全球人口快速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1]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1 我国老龄化进程及居家养老模式现状

1.1 我国老龄化进程 国际上通用的老龄化,是以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作为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2]

通过查阅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的《1982-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和老龄抚养比表》,结果表明,1999年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达已到8.9%,老年抚养比更是达到11.9%,老龄化程度严重加深。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各地区年龄结构表》的结果来看,65岁以上人口比例,发达地区只有广东省略低于7%,其他地区只有、青海、新疆、宁夏等四个偏远地区低于7%。因此,我国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1.2 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现状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养老模式大多数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即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所需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照料。然而当前及未来中国都会普遍出现“421”甚至是“4421”家庭结构,出现了高龄化、小型化趋势,逐渐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空巢老人”的家庭问题普遍出现。居家养老服务是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于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和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学者对居家养老的概念给出各种观点,其中,赵晓征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在自己或子女的住宅中居住,但并不意味着由家庭成员来全部或主要承担养老责任,“家庭养老”必然对应着“居家养老”,但是“居家养老”则不一定是“家庭养老”。[3]

自从我国开始提出居家养老模式后,很多地区都开始探索和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是都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可推广的示范模式。下面就介绍几种典型的国外居家养老模式。

2 国外居家养老模式介绍

早在20世纪,欧洲国家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进展速度平稳而缓慢,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社会问题。

2.1 西方国家居家养老模式 在西方价值观的背景下,大部分父母在子女成年后都是与子女分居,在这种观念下,大部分养老问题都是要靠社会保障以及老年社区服务等来进行解决的。

2.1.1 美国的居家养老服务是依托于社区由政府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服务,以老年人医疗保险的全面医疗照顾项目为基础,形成一个面面俱到的照顾计划,为老年人提供了包括急性照顾服务、看护服务、初级医疗照顾、住院治疗、护理院照顾,以及预防性的、恢复性的、治愈性的和护理性的服务等在内的所有相关医疗服务。[4]

篇4

本文阐述了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要重新定位政府在养老事业中的角色,完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注重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素质。

【关键词】

居家养老;模式;存在问题;完善对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居家养老模式逐渐成为我国养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居家养老模式正在我国许多地方推行,我们在肯定其取得的诸多成绩时,还应看到居家养老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从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完善。

一、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剧。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全国人口比例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全国人口比例的8.87%,与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国际社会通常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因此,我国早在2000年前后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给国家和社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解决养老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日益关注并应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家庭养老主要是养老的物质需要和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员提供,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家庭结构快速向“421”模式转变,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越来越弱化。机构养老由于缺乏家庭氛围,许多老人不愿意接受这种养老方式,并且我国机构养老资源缺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居家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依托,由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提供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它既可以让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又可以把一部分养老功能从家庭转移到社会,由社会或社区组织来承担和完善。居家养老模式的出现不仅可以减轻我国政府、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而且通过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因此居家养老逐渐在我国养老体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我国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政府社会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国许多城市逐步推广并发展迅速,居家养老模式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影响该种养老模式的发展。

1、在居家养老模式发展中,政府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政府在居家养老事业中定位不明确,存在着“大包大揽”和“责任缺失”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在居家养老事业发展中,基础设施和服务传递过程中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对居家养老事业大包大揽,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总体上是政府在推动和倡导,但政府在相应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责任缺失。

2、居家养老筹资渠道单一,经费不足

我国目前居家养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的资助以及少量的社会捐助,缺乏民间和社会资本的参与。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在养老事业上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总体上资金量还处于较低水平。经费的缺乏导致我国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不全,服务水平较低,部分经济困难的老人难以享受,从而使居家养老的社会福利性严重不足,影响了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远发展。

3、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不全面

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还正处于起步阶段,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家政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等。主要是一些物质帮助,而对精神护理、心理支持和情感护理等方面的关注极少,远远不能满足老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总体上而言,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较低,质量不高。

4、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缺乏,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发展较晚,职业的专业性不明显,福利待遇偏低,导致不能吸引专业人员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去。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属于新兴专业,给社会输送的专业人才有限,因此我国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缺乏。现实中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基本上来自于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虽然他们也接受了一些短期培训,但由于文化基础较差,使他们往往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对老年人高层次、多方面的服务无法满足。

三、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

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模式还处于初创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居家养老模式的不断完善。

1、重新定位政府在养老事业中角色,完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

西方许多国家在提供养老服务中,政府直接参与的部分比较少,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发展规划及纲要,提供政府补贴,实施政策优惠和进行养老服务社会化监督等,而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作为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实行一手包办制度,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位政府在养老事业中的角色,制定合理的居家养老服务规划,加大政府在各方面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支持、税收优惠及政府补贴等方式,让社会力量以投资、合作、慈善等形式开展养老服务,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还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质量定期进行评估和管理,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

篇5

一、“社区照顾”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社区照顾”是世界各国近年非常关注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和较复杂的过程。“社区照顾”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西方国家针对当时住院式照顾服务所产生的许多问题而酝酿的一个新运动。

(二)特点。综合“社区照顾”的理论研究与世界各国的实践活动,“社区照顾”大致有如下特点:一者,“社区照顾”协助被照顾者在社区正常生活;通过维持被照顾者此前习惯性环境及方式对其施以照顾,改变养老院等机构照顾方式在实践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二者,“社区照顾”强调非正式照顾的作用;转向通过借助社区等照顾环境中既存的非正式与正式网络关系的整合来进行照顾。三者,“社区照顾”一般都注重发挥正面社会资源的支持功能,从而降低或避免因此引发的负面排斥。四者,“社区照顾” 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大力倡导社区互助精神,建设互尊互爱的社群生活。

二、英美“社区照顾”模式的介绍

(一)英国。20世纪60 年代,英国社会出现了最早的社区式居家养老模式,它源于伦敦当局出于鼓励使老年人留在社区和家庭满足被照顾需要的政策。又名之为“社区老年照顾服务”,它兼有两层内涵:一是“社区内的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二是“由社区来照顾”(care by the commmunity)。“社区内的照顾”着重指被照顾对象的接受生活照顾之环境是在其本人所熟悉并习惯的社区而非其他什么场所。“由社区来照顾”着重阐述照顾服务的提供者是本社区及相关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等。由此观之,“社区照顾”涵括了政府、社区乃至企业等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的职业化服务、志愿行动等各种非正式服务,且不论其是否以营利为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由于英国社会出现了老龄化加剧、老年群体人数不断递增的情况,“社区照顾”渐成英伦大地老年人社会服务工作的风向与标杆。社区照顾总体上含有三个层面:一是在社区内接受照顾,老年人在己之居所和所属社区内享受照顾服务,由专业或专门的人员上门提供服务,这被认为旨在鼓励那些长期滞留在医院或大型专业机构中的服务对象回到社区生活,这一概念的诠释得到学术界普遍赞同。二是由社区负责照顾,即增进非正式照顾者的责任,调配或动员社区内的人力资源,包括来自于地方当局、营利性机构、志愿性组织乃至非正式支持网络(如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 为服务对象施以照料护养以及人道主义关怀。三是对社区提供照顾,这是面向社区照顾者的帮助和支援(包括居中协调)系统,强调连结社区内部的非正式及正式网络为老年对象提供最适当的照料和服务。

(二)美国。自英国提出社区照顾概念并在实践中推行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检验,“社区养老”已在全球社会内逐渐得到认同,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基于自身国情打造属于自己“养老社区”。在这其中,美国的做法堪称“品质养老”之范本,这就是努力追求物质、照料、医护及精神等保障的“四位一体”。有受照顾需求之老年人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承担一部分费用,差额部分得由美国联邦政府财政基金以及社会慈善组织捐赠予以弥补,这种做法集政府责任、社会关怀和公民自助于一体,在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其社区养老模式中的主要形式有:

一是完全托付型的机构。此种形式以其完备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满足了一部分老人的需求。建有医疗、阅读、健身、卫生、紧急救助系统等设施。能够提供餐饮、清洁、日常活动及出行等各种服务。

二是日进晚归型的“日照中心”。白天来,晚归家。设施同样非常不错,服务水准也高。休息场所条件很好。服务项目也比较齐全。老年人一日三餐不愁,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三是“结社互助”型的养老”。组织老年人通过结伴、认对、相互间提供支援和照顾来安度晚年。

四是由政府付费提供上门服务。这是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的福利性居家养老项目之一,但仅面向美国公民。具体做法是政府派出“家庭保健护士”上门照顾孤老、残疾、长期病患等有需求的老人,而服务对象无须付费。服务者区别于保姆的是,除了照顾老人饮食卫生,必须兼具护理技能。家庭保健护士有专业的护理中心进行监管,并经常上门对服务进行监督回访并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与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奖惩并不断改进服务品质。

三、我国的社会化养老目标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速度快、人口规模大、高龄比重增长快、群体经济状况较差等特点。在这一社会进程中,年轻人价值观念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快速削弱,“四二一”倒金字塔结构家庭普遍出现,独居老人、空巢老人不断增多,代际分离的状况使得空巢老人的养老难以实现。“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发展适度普惠型的老年福利事业”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及一系列会议中均有提及,其中《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还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涵、功能定位、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

国内学者对社区养老的研究文献颇多,成果斐然,案例化的实践研究也呈逐渐增多趋势。史柏年学者视社区养老为介于家庭养老与机构化养老之间的一种发挥社区资源作用的开展方式;乔志龙等研究者进而指出了正式与非正式支持系统在社区照顾中的协调功能,重视老年人实际需求的人性化满足的过程,此种服务可能是专业化服务,也可能是非专业化的。

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本人认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可以看作是,老年人居于家庭环境,同时亦得由社区组织充分运用各种资源,享受日常生活照料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对家庭养老方式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在尊重个体尊严和价值的前提下,让老年人得到日常照料、协助和精神慰藉,努力实现自理、自立,延缓衰退进程,享受安康晚年的目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出和实践,无论是从文化观念传承、经济成本考量、养老制度设计,还是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来看,都是我国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力举措。

四、英美“社区照顾”的经验以及给予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启示

就英国而言,英国率先提出了老年人应该“在合适的环境中养老”这一理念,并在政策层面上明确了政府和社区各方面的责任,强调动员各方的力量系统化地实现这样的目标,同时通过个性化的评估以真正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这是个巨大的里程碑式的进步。而就美国而言,一方面,美国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政府责任上有所担当,特别是其所建立的家庭护理员制度支持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特别是非营利性机构也在美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贡献良多。世界上最大的非营利性质老年照顾机构“居家养老院”在美国遍及50个州,共约5000个社区分支机构,义工队伍之庞大为美国之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以上两个国家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其一,政府应当在公民养老中承担重要的责任。这种责任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大量福利性资金的投入和相关支撑保障制度的建立。

其二,社区居家养老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动员包括社会和公民自身(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力量)来共同推动。我们应该思考的重点包括:从我国现在的经济基础和政策福利观出发,该如何引领我国刚刚意识萌芽的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有效地介入。

其三,社区居家养老必须真正切合被照顾对象即老年群体的实际需要。这种需要应当得到重视并根据老年群体的状况适当进行类别化、层次化的区分。

其四,应当有一个法律保障体系以照顾各参与方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区、投资者、非营利性第三方等的权利和义务均衡化。以英国为例,这就是确保不使妇女等照顾者来源在照顾过程中被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

其五,社区居家养老应当充分考虑到市场化与福利的均衡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本文认为,过分强调投资效益的市场化、私营化的社区照顾服务的作用会凸显福利供给的选择性和残余性,造成一定的社会不公等问题。

篇6

【关键词】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 “互联网+” 智能化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居家养老”的概念最早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中所体现的对老年人群的“社区照顾”。随着人口老龄化,在中国逐渐出现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包括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保健等方面,在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特点

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方式,它具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基本特征。第一,居家养老具有全方位的养老功能性,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第二,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养老资源的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可以包括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等方面,而参与照料包括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第三,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养老资源,例如一些社会务工人员、下岗职工等;第四,居家养老服务具有社区性,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托于社区的照料和管理;第五,居家养老具有方便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制定特色的服务模式。

这种越来越受到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服务模式,不仅是为老年人提供基础的服务,而且最重要的是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身体健康,着重于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幸福和依靠。

三、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

伴随着“银潮”的出现,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产业也在逐渐兴起和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新型的养老服务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更符合绝大多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多层次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年人对于新形式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渴望会变得越来强烈,也就催生了更多的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的信息智能化服务。

通过对成都市两个不同的社区进行实际调查发现,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社区做得相对较好,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并且满足了老年人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健康监测项目,极大的丰富了社区许多老年人的生活。

四、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现实实践中的社区养老服务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例如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社区并没有完全将所有的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纳入服务群体,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只是基本的健康检测项目和与老年人聊天等,并没有很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而服务人员的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很低。

因此,我们需要着重完善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社区的发展程度,增加养老服务项目的种类。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多关注一些孤寡、独居等困难老人的生活;第二,完善服务项目,增加一些高技术含量的,诸如医疗护理、生活器械提供、家庭病床护理等项目;第三,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减少老年群体服务的风险性,并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第四,应该优化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社区之间应做到资源共享,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五、智能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探索多层次服务方式,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居家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服务模式应该逐渐趋近与老年人低龄化,而不是仅仅只解决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应该逐渐为全体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多层次的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各自特殊的养老需求,尽可能实现养老服务的全覆盖。

(二)完善社区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

在养老服务中,专业的医护人员是服务模式良好进行的保障,随着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社区也应该相应地提供更为专业的养老服务,并对上岗的医护服务人员进行日常的培训学习,增加上岗人员的专业审核度,从源头控制医护人员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贴心、更专业的服务。

(三)建立手机健康管理平台

通过建立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检测老人的血糖、血压、心率等各种健康数据,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保健方案和照护。此外,通过建立服务交互体系,实现24小时的在线交流,通过电话、网络、老年人穿戴设备、生命体征监控系统等多种方式,必要时可为老人佩戴GPS定位设备,实现老人与家人、社区、社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对老年人进行全面良好的全方位服务。

(四)提倡“互联网+”形式下的智能养老模式

智能居家养老是指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去制定适合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些检测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老年人年纪比较大,平时出门不方便,很多老年人经常出现独自在家的情况,因此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智能感知设备等手段,实现老人的活动量、位置信息、生理健康指标等各类传感器和互联网、数据中心随时随地连接,让家人、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社区志愿工作者等,能远程自动实现对居家老人的生活服务、关心关怀、健康监测和紧急救助等帮助。

六、结论

本文基于智能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并且提出了一些新型的养老服务项目管理模式。在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大背景下,创新更好的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力量作为社会养老资源,在减小国家养老经济负担的同时,可以十分有效地缓解我国当前的养老压力。人生渐老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但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为老年人建造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也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杨蓓蕾.英国的社区照顾: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J].探索与争鸣,2004(12):42-44.

[2]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势及路径选择[J].人口研究,2012,36(5):104-112.

[3]张亭,薛伟莲.基于云计算的居家养老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4):96-98.

[4]邹俊.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进入产业发展新常态[N].中国老年报,2015-08-03(4).

篇7

【关键词】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现代适老化;住宅设计

前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日益严峻,老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显出来。其中,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养老方式,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居家养老的热潮。然而中国绝大多数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技术设备非常落后,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非常低。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智能科技逐步在养老方面得到实践与应用,有效提高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得智能居家养老成为老龄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智能居家养老,是将智能科技应用于住宅建筑,并完美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的养老居住空间。以居住小区为背景环境,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为老年人创造居室内的空间与环境。居室内部的智能化系统与住宅小区的管理中心和小区内其他用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

“智能居家养老”(Smart home care)即“智慧养老”,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最早提出,被统称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智能养老系统(Intelligent home care system)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在住宅中将智能芯片植入居家设备中,从而实现对老年人生活安全的远程监控。其核心理念在于应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如传感网、云计算、3G 移动通讯、WEB 服务、智能数据处理等相关的 IT技术手段,使得政府、医疗社区和社区密切合作,为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医疗保健、出行安全监控、娱乐等各项服务。在中国如北京和扬州等一些城市,智能居家养老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设计上的应用

(一)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室内环境上的设计应用

首先,公共部分环境:智能化设计体现在安装访客对讲装置,保证楼内的安全居住环境;配置自动感应门,刷身份证或卡片,实现无钥匙开门;公共走廊的地面与套内地面的高差不宜超过20mm;在水平走廊的墙壁上安装便于老年人借力使用的双层扶手、抓杆,距地高度分别为650mm、900mm;增加个性化的交谈空间。其次,套内部分环境:智能化会对室内空间形式的划分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今大多数的房间都是靠固定不变的墙壁来划分的,且功能单一。而在越来越智能化的时代,出现了可以移动变化的墙壁,空间也可以自由组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可能会是可活动的夹层玻璃,或者是高科技的液晶,乃至无形的“虚拟墙面”来代替单一的水泥墙面来分割空间,这将使室内空间的形式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二)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室外环境上的设计应用

首先,我们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户外空间活动,增加老年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锻炼方式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道路设计,使老年人散步不行多样化,提供坡度、难度和长度不同的道路以供老年人选择。如把步行道路设计成红色铺装,并禁止车辆的通行,方便老年人和儿童的行走与安全。其次,老年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其户外景观空间也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应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目标的。其主要表现在无障碍性、易达性、易识别性和易交往性。针对超高层住宅社区内的景观适老化设计而言,除了以上的问题外,最重要的是如何规划和设计出符合老年人需要的良好公共生活环境。景观空间的设计就需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弱化超高层社区所带来的压抑感,充分利用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做精做细,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景观环境。

三、智能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社区医疗服务是智能养老的必然趋势

所谓的智能社区医疗服务,实际上就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社区医疗服务的各个方面,将社区医院的医疗设施、医疗手段、医疗流程全部实现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居民提供质量较高的医疗服务,同时提高了社区医疗的管理水平,还能及时获得上级相关医院的技术支持。智能社区医疗服务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节省患者看病的时间;方便对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的患者的护理;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与减轻医护的工作强度;通过使用RFID感知技术、远程病情的监测、电子档案的建立等信息技术来提高就医的效率,避免重复检查与患者看病所花费的时间。不久的将来,将物联网技术普及应用在全国社区医疗服务中,是社区医疗服务和我国医改的必经途径。

(二)智能家居是智能居家养老的重要方向

智能家居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征:自动化、多功能性、适用性、交互性、高效率。起居的智能化促使研发出一系列服务于不同对象的新技术。智能家居主要由下面几个方面构成:生理监测、功能监测、安全监测和辅助、紧急状况与反馈、社会互助与辅助、认知与感知觉辅助技术。据研究表明,传感器是智能家居中最主要的技术,它在监测老人摔跤、梳洗、做饭等日常活动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家庭温湿度控制、电饭锅等家电的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智能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由于存在巨大的服务需求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表现出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和经济潜力。智能居家养老必然是未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结语

综上,智能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随着今后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化养老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智能养老下的住宅设计除了具有一般住宅的特性和功能外,更对舒适度和个性化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化、适老化的需求下,设计以“适老为老、因地制宜、低碳环保、智能高效”为原则,对室内、外观、景观等硬件条件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应该从更多其他方面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舒适、节能、高效和健康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 “互联网+”与养老 互联网“抱团养老” 反思中国互联网 互联网人眼中的互联网行业 试论“+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跨越 “互联网+养老”的乌镇试验 互联网的“价值” 宋代的“互联网” 植物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明天 思维,互联网的 “互联网+”的回答 进击的互联网+ 俺村的“互联网+” 浮躁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未来 植物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家底 互联网的回归 融化的互联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刘玮, 王红梅, 肖青,等. 物联网概念辨析[J]. 电信技术, 2010(1):5-8.

[3]岳梅樱. 智慧城市实践分享系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朱勇. 智能养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00-108,174-215.

[5]左美云, 陈洁. “SMART”智慧居家养老新模式[J]. 中国信息界, 2014,(4): 41-43.

[6]陈立周, 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的演变及其本质――兼论对中国社会福利实践的启示[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9(2):28-33.

[7]胡宏伟,童玉林,郭少云.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改进路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4):42-51.

[8]KATZ S, DOWMS T D, CASH H R, et al. Progress in development of the index of ADL[J]. The gerontologist, 1970, 10(1 Part 1): 20-30.

[9]GRAF C. The Lawton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2008, 108(4): 52-62.

[10]刘满成, 左美云, 李秋迪. 基于社区服务的居家养老信息化需求研究[J]. 信息系统学报, 2013 (1): 87-99.

[11]席恒, 任行, 翟绍果. 智慧养老: 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 老龄科学研究, 2014, 2(7): 12.

[12]吴诺. 都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信息化系统构建[J]. 价值工程, 2012, 31(13): 179-180.

篇9

社会企业作为一种融合了传统企业和公益组织的新型组织形式,在解决社会问题、改善公共服务、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社会整合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人说社会企业是非营利组织采用企业运作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的表现,有人说社会企业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企业被视为非营利组织寻求可替代资源或建立社会价值管理图式的创新行为。兼具社会责任和运作效率的社会企业可以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通过自身盈利维持组织的运作,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加符合扶贫帮困的社会企业形象。

杨家宁认为“社会企业被视为是一个以新的方式聚集资源以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社会企业提供服务或产品来追求经济活力化,为边缘群体提供发展机会,这就涉及到新的组织形式的建立,其成立是为了低收入或有保障的人群创造就业或培训的机会,该类组织具有社会目的和经济期待,以企业化途径满足社会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期待。”①

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传统养老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今,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在全社会关注养老问题的同时,社会企业发挥市场运营的先天优势,在社区养老方面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子。社会企业在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方面可以发挥先天优势。

在社区养老方面,许多地方采用的都是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服务,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有一部分社会企业取代了政府的服务机构,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福安社区服务中心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全区老年人的需求满足,同时通过由居民自己出钱购买企业提供的服务来赚取一部分利润,维持企业的部分日常开支。这种为了某一种公益性目标,采用商业手段运作的企业就是社会企业,这种类型的社会企业广泛存在于公共服务领域,分析和研究社会企业的运行状况对我们深入认识和分析社会企业的发展趋势有重要作用,也为社会企业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借鉴。

福安社区服务信息中心是当地民政局社区办引进的大型智能化社区服务企业,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安置、社区居家养老等服务项目的大型智能化社区服务企业,企业目前以居家养老项目为核心,以服务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要任务,帮助老人解决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问题。企业创立初期正处于居家养老模式探索阶段,企业借此机会探索出一套依靠电子保姆呼叫器提供求助,求救呼叫的智能化平台,解决老人记不住复杂号码、有急事时子女不在身边的困难。

企业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务,弥补了子女不在身边的缺憾,福安的工作者相比家人来说更专业,服务也更加周到。企业创始人李经理在政策指引下,探索公益性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率先在当地试点,社区老年人十分愿意接受这样的专业服务。福安从一开始为社区居民开通服务热线到建立一号通综合服务呼叫中心、一键通居家养老智能求救求助系统、一卡通便民服务智能结算系统,逐步发展为一个拥有系统的服务方案,靠营销服务卡获取利润,自力更生的社会企业。

在全社会思考居家养老模式的局面下,福安使用电子保姆呼叫器成功将居民与服务中心连接起来,老人们有买米买油等代购物品的需要时可以按动绿键来寻求服务中心的帮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在20秒之内回复电话,如果老年人突然遇到疾病突发,可以按动红键,工作人员看到红键紧急求救之后,也会立即回复,并会短信通知家人和服务中心主任,确保老人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救助。福安正是看到了这个平台在居家养老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使得养老服务更加专业化和智能化。

福安作为一家独特的致力于养老服务的社会企业,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收取较低的服务费用,既不同于一般机构养老,也不同于一般的家政公司服务,而是基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社区养老。福安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的特别之处是特别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三无老人设计的生活服务帮助模式,为老人在家养老创造了新模式,福安从成立之初就将自己定位成一家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福安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服务、紧急求助服务、钟点工服务、老年文化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代办预定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和综合维修服务等。福安致力于公共事业,通过智能化平台整合资源,开辟了一种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家庭越来越多,子女们有各自的事业,不能陪伴在老人身边,老人有什么需要不方便求助子女,仅有养老保障金是很难满足老年人的需要的。机构一位负责人坦言,更为现实的是,养老问题完全通过公益性是不现实的,机构要运作下去,就要有自己的资金来源,有盈利企业才能生存下去,也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是弱势群体,他们有养老保险,有退休金,但是有困难还是不知道可以找谁帮忙,对于子女们来说也是,他们大都在外忙碌,自责没有时间给老人关心,给老人寄去的钱最后成为了孙子、孙女的压岁钱,自己却不舍得花一分钱,我们做子女的孝心还是没有实现。像福安这样的社区服务中心能做的就是为老人们提供公益,比市场上的服务质优价廉,子女们只要将孝心传递到福安,由福安代替子女给老人尽孝道。

我们看到,社会企业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商业活动的新型组织形态,社会企业的双重特征,使得它在完善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弥补了政府职能的缺失和非营利组织的缺陷。

社会企业采用商业企业的商业管理模式,而不是行政管理体制,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管理体制往往模式僵化,不能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调整企业经营策略,所以社会企业采用商业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自身获取经营利润,是高效率追逐利润的保障。社会企业家是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他们不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的目标,而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在社会企业发展初期,往往会遇到资金不足、企业员工消极怠惰、基础设施不完善、领导和员工时有矛盾等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充分运用绩效考核的方法考核员工。

一些社会企业往往在发展初期处于亏本经营阶段,如果顺利度过亏本期,社会企业就会获得长久的盈余期。所以社会企业的长远发展依赖企业管理者的远见卓识。总的来说,建立一种真正的社会企业家精神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新追求,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能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注解

① 杨家宁.社会企业研究评述——基于概念的分类[A].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第21卷第3期

参考文献:

[1]刘晓辉.和谐视角下的社会企业[A].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第23卷第3期

篇10

居家养老梦想成真

89岁妇女莉莲・米塞利独自居住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西郊一个社区里。她的腿脚已相当不灵便,日常起居需要大量照顾,但她不愿意抛下宠物狗“尼基”和盛满自己半生回忆的家,再花上一大笔钱搬进养老院。幸运的是,圣路易斯市一个社区养老项目让她梦想成真,可以留在家里颐养天年。

每隔几天,在波音公司上班的邻居皮特,波泽夫斯基会顺路上门帮她解决一些电脑问题,搬运一些重物。来自附近华盛顿大学的志愿者则定期上门做家务、和她聊天,并提供必要的交通出行帮助。

81岁独居老人伊夫琳・克莱曼也得到志愿者的悉心照料。从维修电路和水管到解决电脑故障,志愿者们包揽了她家一切重体力活。

这一切,得益于两位老人所住社区实行的居家养老项目――“自然形成退休社区”。

“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萌芽于20年前,如今已覆盖全美大约300个自然形成的老龄化社区,为那些在家养老的独居老人提供各类服务,包括房屋维修、志愿者上门帮工、社交活动、社区商店购物折扣等。

在这些社区里,养老项目管理方通过互联网、电话等联络方式,及时了解老人的需求,提供周到服务。老人可以不用离开自己舒适的家,就能享受到在养老院般的照料。

现阶段,推行这一项目的老龄化社区主要集中在美国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及其郊区。仅在纽约一市,实行该项目的社区就超过50个。

一年只交30美元

卡伦・贝里・埃尔贝特是圣路易斯“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负责人。

埃尔贝特负责的养老项目如今每年运转费用大约30万美元,如果平均分摊到加入该项目的600名老人身上,每人需付500美元。不过,有了来自政府、社会机构和私人的资助,成员只需人均交纳30美元。

和住养老院的成本相比,居家养老项目所需费用相当低。在美国,老人若想住养老院,每年需付费大约7.5万美元;如果请全职的家庭护理,费用则将近10万美元。

埃尔贝特和她的4名同事认为,成本低廉的居家养老项目对老人们极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看到推广居家养老项目的好处。

商家支持居民帮忙

除了来自社区外的赞助,“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通常还能得到社区内的商家支持。

在圣路易斯的“甜番茄”餐厅里,83岁的弗吉尼娅・克莱门茨和同岁老友洛伊丝・弗拉娜甘正共享午餐。作为“自然形成退休社区”成员,她们在这家餐厅不仅可以享受折扣,而且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一些老人吃完午饭后在餐厅里玩桥牌,直到日落才回家。

在圣路易斯的这个老龄社区里,像“甜番茄”餐厅一样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消费折扣的商家。共有25个。

在实行居家养老项目的社区里,不少居民自愿成为志愿者,为年迈的邻居提供帮助。

现年67岁的洛伊丝・佩里曼是圣路易斯居家养老项目的成员之一。她尚未彻底退休,需要每天在家用电脑和客户保持联系,但家里的电脑时常出问题。为她提供电脑维修服务的,是邻居谢雷尔・普夫吕格尔,年龄比她还大,已经73岁。

活动丰富老有所乐

现年96岁的伊达・泽尔策是钩针编织高手。为了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她5年前自创“编织工作室”,吸引社区里十多名爱好针织的老人参与。老人们在这里度过愉快时光之余,每年还能编织出数百件针织帽和毯子,捐赠给当地一个医院的新生儿。

养老项目管理方也组织一些适合老人参与的社区活动。

90岁的独居老人多萝西・尤斯曼也是居家养老项目成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椅上瑜伽课。当地一座教堂捐出一间宽敞的房间,作为瑜伽课教室。每次上课前,社区养老项目管理方都会为尤斯曼提供免费交通服务,送她到教室。

尤斯曼说,她在瑜伽课上结识不少新朋友,还意外重逢一个高中同学。友谊之外,老人们还有更大收获。每月为老人量血压的护士帕姆・艾伦说:“这个群体很健康,我认为这得益于他们坚持锻炼身体。”

相关链接 国外养老新概念

重返校园养老

美国一些大学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开辟出养老园区,让曾在学校学习或工作的老人“叶落归校”,安度晚年。

70岁的安纳利斯・鲍包尔比曾就读并执教于密歇根大学。这位前心理学教授花31.5万美元,在密歇根大学为退休员工开辟的小区里购买了住宅、鲍尔比为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邻居感到兴奋。

校园养老的概念最先出现在美国印第安纳州。1981年,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就在校园内辟出园区,专门建房供退休教师购买居住。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发现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主意。学校有了新的资金来源;退休老教师愿意回来,校园对他们有特殊的吸引力;在校生也可以从老教师那里得到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互助养老社区

美国弗吉尼亚洲有一个专门为老人设计的社区,名为“老人精神”。这个社区的所有住户都是55岁以上的老人。

他们或买或租社区里的房子,每月另交纳150美元,用于维护公共设施和修建社区食堂。入住前,每人都承诺要彼此照顾,直到终老。老人对小区的设计和管理有自。

智能养老公寓

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计划建设全智能化老年公寓,使老人在未来可以不受养老院束缚,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