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修复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保护修复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保护修复的意义

篇1

关键词:水环境; 雨水;回收;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00104

1引言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总面积超过760万km2,人口约2 200万人。根据最新考古发现,澳洲土族在400万年前已经定居该地。一直到大约200年前,大量的欧洲白人移民澳洲。澳洲是南半球中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天然矿产特别丰富,更有广大的畜牧场与园林。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及高山气候。澳大利亚中部大部分是沙漠,因此农业生产只是集中在沿海区域。由于澳洲四面临海,内陆只有约20条淡水河流域,使得澳洲的水资源严重匮乏。而且由于原始的内陆土地变迁导致的土壤的盐性特征,而使得澳洲70%的土地是贫瘠的或半贫瘠的,不适合耕种,土壤偏浅,多砂石,只有10%的土地适于耕种。但澳大利亚的农业与畜牧业非常发达,产值达澳大利亚的国民总产值的40%,澳大利亚的羊毛享誉全球,有软黄金之称。澳大利亚的农业用水量占到了全澳用水量的75%,工业用水与城市及居民用水只占到25%。由于水资源严重匮乏,淡水一直是制约澳大利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正是认识到了淡水的重要性,澳大利亚很早就开始了节水行动。通过重复使用的废水,使市区减少对河水与水库等水源的依赖。如处理后的废水可以用于冲厕所,洗衣,用于浇灌花园,体育休闲草坪,花卉等方面,并在农业产业上使用,但是生吃的蔬菜类除外。

2雨水回收系统

2.1雨水回收系统

澳大利亚的雨水回收系统通常分为4类:地下雨水回收系统,屋面雨水回收系统,地下与屋面相结合的综合回收系统和高山雪水回收系统。

2.1.1地下雨水回收系统

在大型体育休闲草坪的地下预先做好了大型储水池,地面预留有导水沟槽,地面有时配备有大型储水容器,当下雨时雨水通过导水沟槽储盛在地下的大型储水池中,地下储水池中水储满后,通过水泵将水泵入地面的储水容器,需要浇灌草坪时,使用水管即可,非常方便。图1为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的雨水回收系统。图中所示的水泥沟槽为浇灌草坪后的雨水再一次回收利用。澳大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节水计划,现在大部分公共休闲运动场所的草坪采用雨水回收浇灌系统。

2.1.2屋面雨水回收系统

屋面雨水回收系统在澳大利亚的普及率较高,中小学学校、教育培训中心、动植物园及大学等相关单位安装最多,约有1/3的建筑安装了屋面雨水回收系统,设备主要由州政府投资,每套设备约3 000澳元,回收的雨水主要用于冲厕所、洗衣、洗车、浇灌花草及动物生活用水。其具体做法是:修建房屋时,其屋面使用波浪型金属瓦,屋面四周有收集雨水的金属沟槽,沟槽再与塑料水管接通,塑料水管与雨水收集器相接。当下雨时雨水通过导水沟槽储盛在雨水收集器中,需要用水时打开水管龙头即可,非常方便。图2为新南威尔士州的一所幼儿园的雨水回收系统,图3为皇家植物园的雨水回收系统,图4为新南威尔士州一所中学的雨水回收系统。另外,笔者还参观了纳拉宾湖公立小学,新南威尔士州野外实地环境教育中心,塔朗加动物园教育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及悉尼大学等单位均建有雨水收集器。

2.1.3地下与屋面相结合的综合雨水回收系统

将2.1.1与2.1.2的方法相结合即是本方法。该方法最大的好处是能将大量的多余的雨水先储在房屋地下的蓄水池中,等到没有雨水时可以取用地下的蓄水池中雨水,该雨水通常用来冲厕所、洗衣、洗车与浇灌草坪等。图5为新南威尔士州海岸环境教育中心的雨水回收系统的地上部分,底下部分在建房时修与地下;图6为欧洲的房车露营旅客将车停于悉尼海岸环境教育中心旁边的停车场,他们的生活用于基本使用回收的雨水,饮用水除外,图6中可见白色部分有水龙头,使用的就是雨水。

2016年1月绿色科技第2期

2.1.4高山雪水回收系统

高山雪水回收系统和地下雨水回收系统有点相似,不过有的工程比2.1.1节所述的要大得多,有的又要小得多。比如,澳大利亚的首府堪培拉周边有一座雪山,夏天白雪融化,雪水资源丰富。于是当地环境与水资源管理部门设计并开挖了一座巨大的人工湖用于储蓄雪水为当地所用。图7为堪培拉的雪水回收系统――巨型人工湖,图中的水柱为喷泉。图8为澳大利亚堪培拉国会山大厅前的水景观――循环水瀑布,取用的也是人工湖的雪水。除了高山雪水的回收外,澳大利亚到处都利用废弃的场所建有湿地或储水水库或水塘,用来净化用过的雨水或者储盛雨水。图9为澳大利亚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旁的湿地,用来净化用过的雨水,修复生态环境。图10为澳大利亚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旁的储水水塘,一来用于储盛雨水,二来将四周用铁丝网围起来便于保护面临绝迹的青蛙。

另外,不少的农场也安装了不少的雨水收集器;同时,利用洼地开挖的小型雨水回收池,利用收集的雨水浇灌农作物并供牲口饮水。由于水源奇缺,当地农民采用移动式滴灌器浇灌农作物,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图11为澳大利亚堪培拉农民的移动式滴灌器。

3结语

澳大利亚政府1990年发表“环境教育课程声明”,2000年制定了可持续发展计划,颁布墨尔本声明,将

2010年定为可持续发展年。全民环境意识浓厚,特别是中小学生从小潜移默化。政府花大力气营造环境氛围,持续向学校和社会有关团体加大投入。新南威尔士州2001年颁布课程政策文件,规定各学校必须制定学校环境教育管理计划,并必须把该计划作为学校总体管理计划的一部分。注重环境教育的长期性、持续性,强调人人参与、考虑环境问题、从全球角度思考,强调社区行动的观念与意识,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本文仅仅从节约用水方面介绍了澳大利亚的雨水收集情况,是澳大利亚整个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一个缩影。

中国实际上也在进行环境教育,特别是在幼儿园、中小学,环境教育进行得是不错的。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以及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方面确实有些初步研究,但总的实际效果不够好,我们可以学习澳大利亚的雨水回收与利用的技术和经验,推广应用到我们的严重缺水地区――西部地区,以解决我国西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State of New South Wale through the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g.Critical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2010.

[2]Roy Ballantyne,Jan Packer.Learning for sustainability: The rol and impact of out 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res[M].Australia: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School of Tourism,2008.

[3]江俊.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中华建设,2011(7):74~75.

[4]王先兵,王志勇,吕雨涵,等.校园雨水径流混凝试验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11(3):44~47.

篇2

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出现了多种环境问题。而我国仅仅集中出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近20年来,并且环境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点源向面源急剧扩展,工业污染向生态破坏综合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据预测,未来20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上涨,资源、能源消耗将继续加快,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我国现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环境问题

2.1加强水污染防治,突出流域治理和饮水安全一是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严格的保护,保护水源安全。二是要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严防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三是要重点整治流域、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大江大河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落实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海岸工程、海洋工程、海洋倾废和船舶污染的环境监管。五是要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

2.2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多种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一是要加强工业烟粉尘控制,推进燃煤电厂、水泥厂等企业除尘设施改造。二是加强石化行业生产、输送和存储过程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三是推进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实施区域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控制和恶臭污染治理。四是开展机动车船氮氧化物控制。五是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潮汛能、生物质能等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2.3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强化土壤环境监管,加强城市和工矿企业污染场地环境监管,推进土壤修复。以大中城市周边、饮用水水源地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以及受污染农田为重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指数

AComprehensiveandEvaluativeStudyoftheDegreeofHarmonyBetweenRegionalEconomiesandEco-development

[Abstract]Asalong-lastingpursuitthemeofpresenttime,theharmoniousdevelopmentbetweeneconomyandecologyisalarge,interactiveandmutualinfluencingsystemconstructedbyaseriesofeconomicandecologicalchains,andlinksbetweenthesechains.Itistheorganicconformationoffourlevelsofthedegreeofregionaleconomies,ofprotectionandrestorationofregionalecology,ofrelativenessbetweenregionaleconomiesandecology,andofdiffusionofpollutioninregionsthatarethestartingpointandpathwaytoconstructcomprehensiveevaluationsystemofthedegreeofharmonybetweenregionaleconomiesandeconomy.Furthermore,thedegreeofharmonybetweenregionaleconomiesandecologyisnotmoving-lessbutchangingallthetime.

[Keyword]regionaleconomies;eco-development;degreeofharmony;comprehensiveindex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产经营活动,而生产经营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和经济社会背景的环境下进行的。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因而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既是一个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一个急需深入探索的重要实践范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是否和谐?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程度怎样?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运行性态如何?以往人们大多只是根据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来进行单方面判断,既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又缺乏判断操作上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其判断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不高。本文试图以区域经济发展度、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度、区域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就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1.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涵义和特征

1.1300多年来的“工业文明”,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迅猛发展,固然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也导致了目前全球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全球资源的严重锐减。当今人类,一方面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忍受着前所未有的恶劣生态环境。自从联合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以来,世界各国都迅速作出积极的反应,一致表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要求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趋于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背离和谐,便不可持续发展。

1.2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影响经济与生态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等诸多方面,通过经济链、生态链以及经济与生态联动所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动的庞大系统。

1.3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其运动变化具有5个特性。

1.3.1综合性。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中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

1.3.2整体性。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面临的与其生存和发展高度相关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等诸多方面优劣程度的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总体评价。

1.3.3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效率水平,也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规模和效率水平,还包括区域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规模和效率水平。

1.3.4过程性。它贯穿于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全过程,即这一运动过程中的每一个时点都存在着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程度问题。

1.3.5运动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经济与生态发展运动时空的位移变化,与之相并行交替的经济与生态发展及其质量优劣水平的也随之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强,也有可能变弱。

2.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2.1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可以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来表示。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是指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报告期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所结成的和衷共济、相互适应、协调运行的良好状态关系的程度。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越大,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越和谐;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越小,则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越不和谐。

2.2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究竟应该选取哪些指标,建立什么样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才能既有利于计量评价,又有助于严密监测和科学决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现实课题。我以为,综合评价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6项原则:

2.2.1客观性。设置的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运动变化状况的现实特征。

2.2.2完备性。从整体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包括空间完备性和时间完备性,空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要成系统,应包括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主要方面;时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运行现状,更要反映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运行态势。

2.2.3科学性。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应该根据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内在联系,选择含义准确、便于理解、易于合成计算及分析的具体、可靠和实用的指标,以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应当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的直观结论。

2.2.4系统性。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是一个由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指标和指标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止和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程度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和衡量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指标;既要有反映和描述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系统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统质量改善和提升的动态指标。

2.2.5可比性。评价指标既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可用来进行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分析。这就要求在选择指标时,必须考虑到指标的延续性、综合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支撑分析和预测的可能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统计资料及其含义,参考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年鉴及文献,选用范围和口径相对一致的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2.2.6实用性。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正确、完整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指标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或换算,必须立足于现有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至少容易获得、计算或换算,并采取国际认可或国内通行的统计口径,指标的含义必须十分明确,便于有效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估。

2.3根据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综合评价和反映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与生态两大领域的四个层面(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及其若干分支项目的和谐指数系统(见表1)。

表1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表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

生态保护与修复度

植被损毁率(逆指标)

水土流失率(逆指标)

水质污染率(逆指标)

食物污染率(逆指标)

酸雨率(逆指标)

飘尘覆盖率(逆指标)

有害气体覆盖率(逆指标)

水资源缺乏率(逆指标)

自然灾害率(逆指标)

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逆指标)

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逆指标)

单位工业产值固废排放量(逆指标)

“三废”治理率(正指标)

经济发展度

GDP增长率(正指标)

人均GDP(正指标)

人均GDP增长率(正指标)

单位土地面积GDP(正指标)

单位土地面积GDP增长率(正指标)

经济与生态关联度

生态保护和修复投入增长率(正指标)

生态保护和修复投入占GDP比率(正指标)

绿色GDP占GDP总量比率(正指标)

周边区域生态恶流度

周边区域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逆指标)

周边区域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逆指标)

周边区域“三废”治理率(正指标)

3.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评价方法

3.1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评价指标权重

确定指标权重就是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指标越重要,其权重就越大。权重一般要进行归一化处理,使之介于0与1之间,各指标权重之和等于1。主观赋权法是一类根据人们主观上对各指标的重视程度来决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两两评分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就是依据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规则进行自动赋权的方法,主要有主成分析法、熵值法、多目标规划法等。这里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

设n个评价u1,u2,…,u4的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为ω1,ω2,…,

n

ωn,0<ωi<1,i=1,2,…,n,且∑ωi=1,则称ω=(ω1,ω2,…,

i=1

ωn)T为u个评价指标u1,u2,…,un的权重向量。

为了确定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由评判者(多人背靠背的方式)将n个评价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建立判断矩阵=(aij)n×n,aij是评价指标ui与uj对于评价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程度之重要性的比例标度,其取值按下列各种情况处理:

若ui与uj同等重要,则取aij=1;

若ui比uj稍微重要,则取aij=2;

若ui比uj较明显重要,则取aij=3;

若ui比uj明显重要,则取aij=4;

若ui比uj很明显重要,则取aij=5;

若ui比uj非常明显重要,则取aij=6;

若ui比uj极端明显重要,则取aij=7。

显然,判断矩阵u满足aij=1/aij,aij>0,i,j=1,2,…,n。

当判断者的判断确实真正反映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时,矩阵U满足aik·akj=aij,i,j,k=1,2,…,n,此时称U为完全一致性矩阵。将U的任意一列归一化后则为所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ω,

nn

如取A的第一列归一化得ω=[a11/(∑ai1),a21/(∑ai1),…,an1

i=1i=1

n

/(∑ai1)]

i=1

3.2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分指标达标系数值的量化计算

计算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四个层面(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U1、经济发展度U2、经济与生态关联度U3、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U4)共24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

根据评价指标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U1的13个分指标U11,U12,…,U1i(1≤i≤13)的达标系数值h1i,其方法为:

若U1i为正指标(其值越大越好的指标),记U1i的基准值(即取U1i所有可能取值中之最大值)为U01i,则h1i=U1i/U01i;

若U1i为逆指标(其值越小越好的指标),此时U1i的基准值U01i取U1i所有可能取值中之最小值,则h1i=2-U1i/U01i;

若U1i为适中指标,取值越靠近其最优取值U01i(称为U1i的基准值)越好,则h1i=∣1-(U1i-U01i)/U01i∣。

为防止个别指标特好或特差,导致评判结果的不合理性,特别约定0≤h1i≤1。

同理,可以计算出经济发展度U2的5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h2i(1≤i≤5)、经济与生态关联度U3的3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h3i(1≤i≤3)、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U4的3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h4i(1≤i≤3)。0≤h2i≤1,0≤h3i≤1,0≤h4i≤1。

3.3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四个层面得分系数的量化计算

采用通常的加权合成评价法,分别计算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四个层面评价指标(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的得分系数。

3.3.1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1。

mi

h1=∑ω1ih1i(1≤i≤13)

j=1

式中,h1表示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1i表示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层面的1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1i表示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层面的1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达标系数值,0≤h1≤1。

3.3.2经济发展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2。

mi

h2=∑ω2ih2i(1≤i≤5)

j=1

式中,h2表示经济发展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2i表示经济发展度层面的5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2i表示经济发展度层面的5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达标系数值,0≤h2≤1。

3.3.3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3。

mi

h3=∑ω3ih3i(1≤i≤3)

j=1

式中,h3表示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3i表示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3i表示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达标系数值,0≤h3≤1。

3.3.4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4。

mi

h4=q∑ω4ih4i(1≤i≤3)

j=1

式中,h4表示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4i表示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4i表示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达标系数值,q表示周边区域生态污染对评价区域的扩散系数,0≤q≤1,0≤h4≤1。

3.4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指数计算与分级

前面所述的4个层面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4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反映有关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整体的状态特征。如果要总括揭示和反映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整体的运行状况,还需合理设置各项指标的比较标准,将各项指标与比较标准进行对比,并将结果进行综合。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整体状态的评判模型,即:

h=ω1h1+ω2h2+ω3h3+ω4(1-h4)

其中,h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指数;ω1,ω2,ω3,ω4依次表示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的权重系数,且ω1+ω2+ω3+ω4=1;h1,h2,h3,h4依次表示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的得分系数。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指数h的数值越大,表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相对越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指数h的数值越小,表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相对越差,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弱。

为了便利地将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的综合指数应用于综合评判和管理决策,有必要根据综合指数,对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的等级进行粗分处理。可以将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划分为7级:综合指数h=1(通常不会出现),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完全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85,1],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很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70,0.85],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较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60,0.70],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基本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45,0.60],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较不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30,0.45],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很不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0.30],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完全不和谐的状态。

4.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运行性态的综合评判方法

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运行性态,是指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量变状态之特征。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具有运动变化之特征。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随地都在运动变化着的。那么,一个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和谐程度究竟是向好的或更好的方向运动变化,还是向差的或更差的方向运动变化,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我认为,应该建立判断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运行性态的数学模型,据此来进行定量评判。

判断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运行过程中量变状态的特征,具有以下数学模型:

P=ht/h0

式中,P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指数;ht表示报告期的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h0表示基期的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

公式的经济意义是:当P=1时,表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在运行中其程度没有变化;当P>1时,表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在运行中其性态从差的(或较好的)向着好的(或更好的)方向运动变化;当P<1时,表明在运行中其性态从好的(或较差的)向着差的(或更差的)方向运动变化。

本文研究所完成和揭示的是关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及其综合评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更重要的是将基本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具体的实证研究分析并据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基于刊物所允许容纳的篇幅所限,笔者将另文就本文所提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综合评判中国及其各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参考文献

1.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2:136~142.

2.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171~178.

篇4

严格取水许可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水资源费征收,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永州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面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建立健全工业企业等取用水计量及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目标考核、干部问责及监督检查机制,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又要满足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基本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到2020年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0亿m3以内,其中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在2亿m3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0%;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城市居民饮用水达标率提高到100%。

二、把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永州市位于湘江上游,素有“锦绣潇湘”之美誉,湘江、潇水及众多支流环绕城乡。近年,市委、市政府把水生态文明建设当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的战略部署,坚持把湘江流域治理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统筹湘江干流、主要支流沿岸产业布局、旅游开发、城镇发展、水利建设、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实行全流域、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整治,实施河道和流域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防洪保安、生态景观区提质等工程,建设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33亿多m3,全市农村水电装机容量达139万kW。2012年8月,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全市“锦绣潇湘”十大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中心城区融城市防洪为一体的“湘江风光带”亦开工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全市水利灌溉和市民健身休闲条件,提高群众生产及文化生活水平。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水生态建设体系框架将基本形成,水生态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也已初步显现。地处潇湘源头的永州,对建设“美丽中国”、创建“两型社会”、打造“绿色湖南”意义重大。深入落实党的十精神,努力建设美丽永州,必须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全市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必须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节约用水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提高保障和支撑能力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8个方面,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加强江河流域治理,把潇湘源头保护作为推进“生态永州”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切实提高流域水生态功能,保护好水资源和潇湘“母亲河”,当好“锦绣潇湘”和“东方莱茵河”的守护神。

三、把进一步强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全市在强化对水资源监测保护的同时,结合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布局和要求,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坚持“政府主导、水利主管、部门配合”的原则,全力进行河道水环境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按程序开展采砂权有偿出让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同时进一步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及保护。编制实施潇湘流域治理规划,抓好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加大封山育林、种树植草力度,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理工程,加大流域内生态脆弱地区、易灾地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效修复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近3年来全市共投入2000多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12km2,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在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的精神,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永州市水功能区划》,完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实施入河湖排污总量动态监控。同时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疏浚、生物控制等措施,加强对重点生态区和水源地的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加快推进重点地区和河流水生态修复,下大力气抓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利风景区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水电清洁能源,打造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水环境,建设美丽永州。

四、把加强生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篇5

国家公园天然或原始的景观资源往往为一国所罕见,并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而特别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中国首批设立国家公园名单一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中国首批设立国家公园名单国家公园由国家确立并主导管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首批名单: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

中国设立国家公园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国家公园发展进程明显加快,离不开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大环境。而此时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也是中国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切实行动。

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体现了高起点和严要求,向着建立系统的国家公园体系迈出了坚实步伐。第一批国家公园,一个共同点是都具有典型的生态功能代表性,如三江源国家公园主要保护青藏高原重要生态功能区;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守护着大熊猫、东北虎、东北豹等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以及以这些旗舰物种为伞护种的重要生态系统;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则主要保护热带、亚热带重要森林生态系统。

与一般意义上单纯供游览休闲的公园不同,国家公园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就是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努力以最大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保护,并不是不要科普和游憩,而是一切都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对于老百姓来说,国家公园的设立,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科普、教育和游憩场所。国家公园的社区群众,更是可以从国家公园的生态效益中获益,逐步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历经多年探索,我们迎来了第一批国家公园,还有更多的国家公园在路上。未来我国将有步骤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分阶段设立更多国家公园,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生态保护是首要功能,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条主线。

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是新起点。在多年试点中,我们在生态修复、体制机制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存在一些挑战,一些地方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然尖锐。要继续探索如何更科学发挥国家公园的多种功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园建设之路,让国家公园守得住绿水青山、对得起子孙后代。

篇6

一、关于生态补偿的一般理解

目前,国际上没有生态补偿的说法,对等的概念是“生态/环境服务付费”(PaymentforEcological/EnvironmentalServices,简称为PES)。PES是指通过生态服务的受益者对生态服务的提供者进行支付必要的费用,以激励生态服务提供者为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长期安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其他不利于或有损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的活动[1]。国外的生态服务付费(PES)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法律依据,是调节经济与生态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这些国家利用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多样的融资渠道,建立了生态服务付费(PES)政策和制度体系,形成了公共补偿、慈善补偿、生态产品认证等较为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有利地促进了本国的生态系统恢复和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国外的这种生态服务付费(PES)与我们提出的生态补偿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只能吸取可借鉴的经验,来丰富完善我们的生态补偿理论。从理论学说发展来讲,生态补偿并不是主流经济学中的正式概念,只是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深化引发了我国学术界尤其是生态学、生态经济学领域的高度关注,生态补偿这一新型的概念和相关的理论研究才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客观来说,目前学术界对生态补偿概念的表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除了“生态补偿”外,还有“生态经济补偿”“生态效益补偿”“生态环境补偿”等不同的提法,但总归起来,有两种理解具有代表性。一种是从生态学的意义来理解。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演替规律,促使人们的消费和生产活动等行为要合乎自然生态规律,这样生态系统才能够维持平衡。因此在生态学领域,生态补偿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在1991年出版的《环境科学大辞典》中给出了代表性的生态补偿定义: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干扰、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得以维持的能力,或者可以看作生态负荷的还原能力。这个概念强调的生态系统对外界(包括人类的经济系统)的适应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还原[2]。另一种是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关注社会物质的稀缺性和有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它对生态补偿的研究侧重人们对自然生态开发与利用造成的后果,克服经济活动中对生态环境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以此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生态补偿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文献来看,20世纪90年代前期把生态补偿看作是对生态环境加害者进行收费赔偿的代名词,而在90年代的中后期则把生态补偿看作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者、建设者的财政转移补偿机制[3]。由于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生态保护建设实践的需要,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由单纯对生态环境破坏者的收费赔偿,扩展到对生态环境保护者进行经济补偿,同时更加重视地区间因生态建设受到发展影响的机会公平性[4]。从十几年的发展实践看来,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是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恶化而采取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纵观生态学意义上生态补偿和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应该以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为主,因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果没有人的经济活动积极参与,生态系统是很难自我补偿修复的。而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与人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如果人类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较小,不会对自然生态造成损伤,也就谈不上补偿,而要补偿正说明生态环境因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所损失。正是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规律,损失了自然生态价值,才需要生态补偿。而要进行生态补偿,就是补偿自然生态价值,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使得生态系统能够支撑人的经济活动或是提高人的福利水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

二、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生态补偿作为治理生态问题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对于协调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维护环境正义和社会公平方面效果显著。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等是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能够阐明生态补偿的内在根据及合理的必然性,并为实施生态补偿的具体措施提供指导。

(一)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效应或是外在性,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后经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外部性理论体系,并被广泛用于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从最初的含义来看,外部性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的现象,简单地说,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的溢出效应(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这一溢出效应因市场缺失是无市场交易的[5]40。由于外部性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因此它的影响不通过市场来发挥作用,对它带来的问题只能通过非市场手段来解决。在大多情况下,外部性带来的经济活动溢出效应具有强制性,这种溢出效应的承受者没有选择只能是接受。而且外部性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是不能够完全消除的。外部性效应包括外部经济性(正外部效应)和外部不经济性(负外部效应)两种形式。外部经济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的经济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反之,不利的影响就是外部不经济性。由于外部性是经济活动的必然结果,而且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就表现出来,所以它的影响不会反映在市场价格上。这样出现的情况是:在外部经济性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并没有因为产生的正外部效应而得到任何经济报酬,而得到正外部效应的接受者也并没有支付任何成本;在外部不经济性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并没有因为产生的负外部效应而支付任何成本,而受到负外部性影响的受害者也没有得到任何经济补偿。在生态保护及相关问题上,存在着大量外部性现象。生态保护建设一般会产生外部经济性,而利用开发资源一般会产生外部不经济性。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和实施有效的措施,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对产生外部经济性的行为进行补偿,对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行为进行征税。这样就纠正了因市场缺失而导致的生态问题外部性不合理问题,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公共产品理论

在现代经济学中把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类不同的产品,而对公共产品理论的研究是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开始的。他认为,公共产品是整个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获益的物品,而且社会向任何一个成员提供公共产品所付出的成本与向全体成员提供公共产品所付出的成本是一样的[6]。公共产品的公共属性完全不同于私人产品的私人属性,具有显著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使用和消费并不会妨碍其他人对公共产品的使用和消费,而且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和下降。非排他性是指不管是支付费用的人还是没有支付费用的人都能够享受公共产品带来的益处,在技术上是不可能阻止不付费者对公共产品消费的。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征就容易产出“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问题。“公地的悲剧”是美国环保主义者加勒特•哈丁讲的一则寓言故事:一片公共牧场的牧人们都希望增加自己的牲畜数量来获得更多的收益,而随着畜群的扩大,公共的牧场已达到能够承受的极限,再增加更多的牲畜都会损害公共的牧场。但每个牧人都这么想,增加的牲畜带来的收益归自己所有,而造成的损失由全体牧人来分担。这样每个牧人都各自繁育自己的牧群,最终整个牧场毁灭了[7]。“公地的悲剧”说明,如果一种资源的所有权没有排他功能成为公共性质时,那么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而过度使用这些资源,但结果是导致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没有因此而增加。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自然的各种资源都是大自然无偿的馈赠,是每个人的公共产品,谁都可以利用,结果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搭便车”问题是由英国思想家大卫•休谟在1740年提出来的[5]54。他认为,一个社会如果有公共产品的存在,就会有免费搭车者的存在,可是如果社会的所有人都成为了免费搭车者之后,那么谁也就无法享受公共产品了。由于社会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人们即便减少对公共产品的出资份额,也不会影响他们从中获得的收益。这样人们在付出很少或是没有任何付出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由他人付出而带来的公共产品的效益,于是“搭便车”现象就出现了。由于生态保护具有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得一些非生态保护的经济主体也能够获得同生态保护的经济主体一样的生态效益,而生态保护的经济主体却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保护环境,如不对他们进行补偿,就会导致生态保护投入不足而带来生态问题。生态产品属于公共产品,它就具有了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而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态产品的消费就必然会出现“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现象,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生态补偿措施的实施,使得生态产品的提供者得到合理的经济报酬,生态产品的受益者支出相应的费用,这样才能够维持生态保护的公平性,保证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从而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社会要连续不断地发展,就必须进行周而复始的再生产,马克思是通过社会总资本运动来考察这一过程的。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需了解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也就是全社会商品资本的总和,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在价值上表现为社会的总产值。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补偿,即“耗费的价值部分在货币形式上的补偿”[8]506。这就是社会总产品从商品形式(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形式(货币资本),使得资本再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的价值得到补偿。二是物质补偿,这是社会总资本从货币形式(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形式(生产资本),使得资本再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能够得到物质上的补偿。这两个方面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必须满足条件,价值补偿是前提,物质补偿是关键。马克思说:“除了用货币补偿损耗部分外,还用实物补偿寿命全部完结的固定资本。”[8]511当然每次生产过程流动资本也是要补偿的。这是马克思在理论上的经济分析,但在实际中能否实现还是个问题。充分考虑时代特点的变化,应该说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也是适用现当代的。可是,我们现在看到,工业化的生产已经污染了环境,资源日益匮乏,那么再生产过程需要的物质单纯靠自然界的提供,已经补偿不了消耗的物质能量。也就是说,自然再生产过程中自然物质能量的减少已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过程对生产物质能量的大量需求。这就需要适时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生态系统进行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恢复建设生态环境,提高自然的生产能力,使得生态系统再生产的总供给能够与经济系统再生产的总需求平衡,从而能够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对象

(一)生态补偿的主体

生态补偿的主体应该是生态保护的受益者,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特性,就决定了所有人都是生态保护的受益者,那么代表社会所有人利益的国家行政机关就应该是生态补偿的主体。这些行政机关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是最为重要的生态补偿主体,事关国家不同地区重大民生的环境问题由中央财政进行补偿,如我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各级地方政府除配合中央政府进行相关补偿外,还应对当地的生态保护项目给予补偿。生态补偿主体除了政府部门外,还应包括各个生态受益的工矿企业。这些企业为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占有自然资源并破坏了生态环境,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对所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以维护区域内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在生态补偿过程中,必须划清生态服务的归属,确定清晰的产权所属,这样才能明确补偿主体,使生态补偿发挥应有的生态调节作用。

(二)生态补偿的对象

生态补偿的对象也称为受偿主体,包括生态保护的贡献者和生态破坏的受害者。由于生态系统是公共性很强的物品,它给社会产生的积极效益是不通过市场来体现的,因此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模式公共性的生态系统是得不到有效保护的。这就需要社会的经济主体或个人付出劳动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以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理所应当,对这些付出劳动的经济主体或个人就应予以补偿,这是对他们付出生态保护劳动的价值报酬,也是对生态保护行为的鼓励,在社会上能够形成保护环境的新风尚。对生态破坏的受害者进行生态补偿,是符合经济伦理原则和公平原则的。生态破坏者的行为,不仅使受害者的生存环境恶化,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及他们的健康,而且还会使受害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损失是当前的,有些损失则是潜在的。因此,生态破坏的受害者理应得到生态破坏者的补偿。生态补偿的受偿主体还应包括对生态保护不作为的实施主体和减少对生态破坏的实施主体。生态保护不作为并不是说就会破坏生态,如不开发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采矿或放牧的行为、不杀害损害农田的野生动物的行为等等。对这些生态保护不作为的实施主体进行适当的生态补偿,也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的积极作用。对减少生态破坏的实施主体的补偿是为了减少生态破坏的程度直至消除破坏。有些生态破坏是因“贫穷”所致,越是贫穷,对生态资源的依赖性越强。这些地区的人们本想通过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摆脱贫穷的境况,但结果是反倒没有脱贫,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走上了越贫穷越破坏、越破坏越贫穷的恶性循环轨道。对减少生态破坏的实施主体进行生态补偿,不仅能够提高这些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能够改善这些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状况。总之,生态补偿主体和对象的明确,能够正确解决“谁补偿”和“补偿谁”的问题,使得生态补偿真正实现了对生态保护者带来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所给予的补偿和生态服务受益者对生态服务提供者所给予的补偿。

四、生态补偿的原则、方式及类型

(一)生态补偿的原则

生态补偿的原则是生态补偿政策制度制定的基本准则,是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的指导规范。毋庸置疑,生态补偿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生态补偿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谁污染、谁付费”原则(PolluterPaysPrincinple,简称PPP原则),这是对生态环境破坏者所采取的原则,是指环境污染者应该承担治理和消除环境污染的责任,并向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赔偿损失的费用。这个原则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在1972年最先提出来的[9],旨在反对污染者把外部不经济性的不合理行为转嫁给社会,促使污染者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后来,PPP原则就转换为“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要求向那些过度利用生态资源、损害他人或社会的企业征收费用,用以补偿那些因生态资源过度利用而遭到损失的个人或企业。二是“谁保护、谁受益”原则(ProtectorGetsPrincinple,简称PGP原则),这是对生态保护者所采取的原则。生态保护是具有生态系统服务的正外部性效应,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付出努力的生态环境保护者应当得到相应的资金补偿或是相应的优惠政策,将环保带来的正外部性内部化。对保护生态环境者给予补偿,是对他们付出生态保护劳动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进行生态保护劳动的积极性,并且消除了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享受生态公共产品的不合理现象,维护了生态保护问题上的公平与公正。三是“谁受益、谁付费”原则(BeneficiaryPaysPrincinple,简称BPP原则),这是对生态保护受益者所采用的原则。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所属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也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不同区域为其所需的生态服务而进行交易。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是有价值的,由生态服务的实际享受者向生态服务的提供者付费,生态服务的提供者得到了价值上的补偿,实现了生态服务正外部性的内部化,有益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生态补偿的方式

生态补偿的方式主要有“输血型”补偿和“造血型”补偿两种[10]。“输血型”补偿是指补偿主体把筹集起来的资金直接交付给受偿主体(补偿对象),这种补偿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受偿主体得到补偿之后,弥补因生态保护而损失的利益,依照自己的意愿灵活地支配这部分补偿资金去进行环境保护工作。但是,这种补偿方式的最大缺点是有可能使补偿资金转化为其他消费性支出,而不去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恶化的生态环境并未得到改善。这样的补偿没有任何的生态效果,已经失去生态补偿的真正意义了。“造血型”补偿是指补偿主体把补偿资金转化为技术项目交付给受偿主体,以“项目支持”的形式帮助受偿主体建立无污染的生态经济产业。这些支持项目主要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域替代产业项目、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和生态移民项目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受偿主体及所在地区能够把外部补偿转化为自我的内生发展能力,形成了“造血功能”,从而提升了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造血型”补偿方式通常是针对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化地区来实施的,这种补偿方式不仅能够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面貌,而且还能够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三)生态补偿的类型

篇7

德州市通过实施“碧水”工程,在“治、用、保”水污染防治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完善了具有德州特色的“点源———污水处理厂———湿地———河流”的递进式治污模式,即:生活、工业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初步处理后,最终汇入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会对富氧成分及重金属等物质进行多重吸收,并最终形成清澈的可用之水。目前,德州市先后投资建设了8座潜流与表流相结合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企业处理达标的水再经人工湿地进行入河前治理。到2015年底前,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将达到90%以上,全市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28万t,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再生水回用率达到40%以上。全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2建议对策

2.1重视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

德州市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黄河、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生态优越,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日趋严峻,特别是水利工程设和运行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断加剧。因此,要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全面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探索水生态建设的新机制,创新工作举措,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抓好“三河六岸”水系开发、重要河道维护清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供水管网建设,推进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2.2完善大水网体系规划

德州市于2010年全面启动水网建设规划,计划10年投资175亿元,建设防洪除涝、农业灌溉、南水北调、饮水安全4大工程体系,构建灌排结合、丰蓄枯用、河渠相连、水量互济的德州大水网。目前,按照十会议精神,根据《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应对水网规划再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的切入点、突破口和总抓手,努力将生态文明贯穿到水利规划、贯穿设计、体制机制建设等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全市水利建设从水利工程向景观工程延伸,从工程治理向生态治理延伸,从工程水利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人文水利的延伸。

2.3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德州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在加强水利建设、提高供水能力的同时,必须按照《德州市实施〈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细则》,严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到开源节流并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不仅要考虑量与质的问题,而且要把握好开发利用的“度”,切不可盲目地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应该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

2.4发展水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

发展水生态文化旅游区对于建设水生态文明,传承水生态文化,提升城市生态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科学地开发与利用德州市水资源优势,优化水资源布局,着力发展亲水旅游业,作好“水文章”,加快推进“三河两岸”和以太阳湖、太阳山为核心的南部生态片区等生态精品工程建设,打造“水清、水活、水美”、水景互映、人水和谐的城市河道景观带,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水城一体风貌的生态城市,实现德州市水体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效益最大化。

2.5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居环境改善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德州市在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等重要水体防洪大堤内全面开展生态修复、退耕还湿工作,大力建设环湖沿河生态带,加大水资源调配力度,保持生态流量,修复受损水生态环境,把全市的河湖打造成“既安全又生态美丽”的生态河湖,从而加快推进水系生态建设。

2.6加强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

一是树立水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水生态文明教育,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大力推动绿色创建活动,推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博、手机等新兴媒体,形成强势主流舆论,加大对德州市尤其是基层在水生态创建、水生态文化、执法监管、水污染整治、环境科技、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成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切实让群众了解水利部门为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采取的重要措施和付出的努力。

三是建设一批水生态文化载体。以水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基地为龙头,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等在传播水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弘扬水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原则,加强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承载水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

3结语

篇8

关键词水经济模型水产业产出现代水经济

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对人类至今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也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将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种资源,就是水资源。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其绝对重要的地位,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水经济”,已经开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水经济系统

从有生产活动开始,人类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资源创造财富的途径,这些途径日益得到拓展,时至今日,人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已经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经济系统,我们称围绕水资源属性建立的经济系统为“水经济系统”。

2水资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经济”的概念。但是,对于人类而言,水比石油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水具有比石油复杂得多的资源属性。认识水的复杂资源属性,对于形成现代水资源价值观念,建立现代水经济系统,意义重大。

2.1按水资源用途划分的属性

(1)水的自然资源属性。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是指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所体现的特征。与铁矿作为投入物经过冶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钢材、铁等生产资料和其它如汽车、水管等消费品等一样,水经过提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工业用蒸馏水和生活消费用的饮用水、洗漱水等。当然,水还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其它必不可少的直接或间接投入物。水资源的这些属性,表现的是其自然资源属性,它能为人类提供效益,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2)水的资产属性。水的资产属性,是指仅仅通过水的所有权的运用便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所体现的特性。当某一社会单元取得一定的水域的所有权后,便能将其作为生产的工具,为产权(使用权)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水的资产属性有如铁路、公路、土地,但比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如一定的水域不仅可以作为交通运输的资源,还可以作为养殖业、水力发电等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水的这种特性与其自然资源特性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直接消耗掉,而是像工业生产的设备和厂房一样,其物质形态并不会被直接转移到产品中,而是通过占用方式将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与工业生产设备一样,水资源在作为资产使用时,由于水质在降低,水的使用价值也在降低。就像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要通过修理、更新来实现保值增值一样,水资源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水的环境资源属性。自然环境可以接受、分解、还原、转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它有害影响,从而满足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的生态需求。这是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资源特性,它已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畴。自然资源所具备的这部分特性,环境和生态学家们称其为环境资源特性。它包括依托自然资源的物质实体产生的景观的可观赏性与舒适性(景观优美性)、环境容量与其自身的调节(分解、转化废弃物)能力。水具备以上环境资源定义的所有属性,这一属性的意义在于它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功能。

(4)水的生态资源属性。水资源还具备与人类生产生活间接相关或无关的生态功能。这部分生态功能表现为:水不仅是生命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的必备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体都包含水,所有的自然生命系统需要水来维持,部分非生命系统缺乏水将会退化。在沙尘暴肆虐、土地大面积沙漠化、人类付出惨痛代价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水的生态资源特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2.2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系统性。以上使用特性不仅构成一个复杂的经济学系统,涉及经济学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均衡、边际效用等问题,还涉及目前的前沿学科和理论,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系统性决定水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

(2)稀缺性。理论上说,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对于水资源而言,存在现实的稀缺(中国北方的水资源状况)、潜在的稀缺、结构性稀缺和季节性稀缺四种情况。稀缺性为发展水经济提供了基础。

(3)竞争性。表现在同类厂商之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水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竞争性(作为自然资源投入和作为资产、环境资源、生态资源之间的竞争性)。竞争性决定了水资源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4)兼具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水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水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水作为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决定市场机制在水经济中的地位。

3水产业

水产业是水经济的主体。根据水资源的用途,水产业涉及的产业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从水的自然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利工程、自来水供应、其它水产品、节水技术和产品等,作为现代水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节水技术和产品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2)从水的资产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电工程、水产养殖、水运、港口、码头、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等。其中,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是现代水经济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3)从水的环境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房地产、旅游、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其中非接触性旅游、水环境监测、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4)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绿化、植被建设与恢复、湿地保持与再造、地下水保护等。这类水产业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4水产业的产出

4.1水产品和服务

水产品和服务与一般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的特性,水产业的这部分产出具有完全的私人物品特性。因此,具有完全的市场化特征。由于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一般国家都采用的是政府垄断经营的方式,但是,这种经营是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在运作。

4.2水环境质量

传统观念上,人们一般认为水环境是产业的投入要素,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水环境资源在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或消耗的同时,就像制造业使用的钢材本身就是冶金行业的产品一样,现代经济系统中水环境质量本身就是产品和服务,并且存在现实的市场需求。

4.3生态平衡

以水作为重要一环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标准的公共物品。人类从事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活动,是关系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水环境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社会效益。作为水产业的重要产出内容,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公众的参与。

5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5.1政府的作用

包括:水资源产权的所有权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各级地方政府的水务管理部门行使该权利;水资源的使用权实施部分市场化的原则;政府保留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使用权,并行使生态保护的一切职能;确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订水资源产权相关法律和规划;制订一般水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市场运作规则;建立水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和污水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水资源“使用者付费”机制,控制水资源的定价权,利用价格调节水资源的使用,并获得水资源使用收益;建立水环境“受益者付费”机制,获得水环境收益;建立水环境“保护者受益”机制;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水资源(包括水环境)使用监督机制,行使监督职能;建立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5.2市场的作用

包括:按相关法律和规划配置水资源的使用权;由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决定水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数量和价格;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资源,包括资金、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刺激技术进步机制。

6现代水经济

6.1传统水经济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传统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6.2现代水经济

现代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的属性体系建立起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经济系统。现代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经济价值与环境生态价值并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并重;开发、节约与利用并重;自然资源产权和环境资源产权并重;在水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并重;形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形成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注重水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7结束语

水资源具有复杂的资源属性和经济学属性体系,现代水经济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系统,本文只是对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现代水经济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环境和生态具有复杂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水经济系统的深入系统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经济区 发展

论文正文:

川西北经济区发展方向

1、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现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以发展生态产业为主,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

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的综合评价,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了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功能定位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各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功能类型分为水源涵养型、水土保持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四种。四川省蕴藏着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陆生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地貌共生,多种生物共存,保护好丰富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对维护全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地理位置看,川西北地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

该区域地处长江和黄河流域上游,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和环境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规划,阿坝州的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等3个县纳入了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该功能区位于黄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地带,湿地泥炭层深厚,对黄河流域的水源涵养、水文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有重要作用。

根据评价,由于湿地疏干垦植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沼泽萎缩、水位下降。该功能区定位为水源涵养类型,目的是作为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其重点是保护好多样、独特的生态系统,发挥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作用。根据规划,甘孜州的康定县、泸定县、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色达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白玉县、石渠县、德格县、理塘县、巴塘县和阿坝州的马尔康县、金川县、小金县、壤塘县、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共28个县纳入了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该功能区原始森林和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林麝(獐子)等重要物种的栖息地,在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评价,现山地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由于草原超载过牧等因素,生物多榉j生已受到威胁。该功能区定位为生物多样l生维护类型,目的是作为构建全国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重点要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植被保护,发挥保障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

2、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2.1发展方向

包括阿坝州3个县范围的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方向是:一是推进天然林和天然草地保护、退耕还林。ih理水土流失,维护和重建湿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二是依照法规认真保护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防止过度放牧、毁林开垦草原。三是加强江河源头及上游地区的小流域治理和植树造林,减少面源污染。包括甘孜州全部18个县和阿坝州l0个县范围的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方向是:一是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滥采,积极恢复野生动植物物种,努力保持种群的平衡。二是加强防御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建设,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生态系统的侵害。三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防止生态建设对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的改变。

2.2发展目标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孜州和阿坝州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了大力加强。十一五时期,全面完成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沙化草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矿山植被恢复任务,空气和水质达到国家标准,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将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努力实施《青藏高原东南缘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进一步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沙化草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矿山植被恢复取得重大成果;巩固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20年,物种多样性退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重要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的丰富度得到保持,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得到积极保护,基本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主要建设任务

根据规划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要积极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和开展有关工作,使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大幅度提升,森林、水系、草原、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

3.1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工程,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启动第二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深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提高天然林管护、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补助标准,扩大实施范围,巩固实施成果。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全面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科学合理布局草原围栏,加快重度退化草原的补播改良。

采取填沟还湿、限牧还湿、治沙还湿、灭鼠保湿等措施,重点保护石渠、色达等高原湿地,尽快促进湿地恢复和修复。加快若尔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工程和阿坝曼则唐湿地保护区工程建设,启动红原日干乔、壤塘南莫且湿地工程建设。加快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森林植被恢复、林地生态监测、自然保护区重建等重点项目建设,恢复森林植被。

3.2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合理实施生态资源开发。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综合运用工程、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资源管理。推进清洁能源、优势矿产、旅游资源和水资源等优势资源集约开发和节约高效利用,培育生态农业、生态能源业、生态旅游业、生态药业、生态矿业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等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健全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资源就地转化尽可能最大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矿产资源有序合理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尽可能依托现有城市作为后勤保障和资源加工基地,避免形成新的孤立居民点。建成以水电为主体的生态能源输出地,除满足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外,主要向省内和全国东中部地区输送水电,为保障全省的能源需求及支持全国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3加快以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适度集聚和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县城和特色集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提高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州府和县城所在地城镇、重点旅游景区和交通交汇点城镇特色风貌打造,提高综合城镇的存在能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明确功能定位,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和自然风貌,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组团城镇发展思路,建立区间便捷通道,引导中心城镇有序拓展空间。阿坝州将积极培育汶川一茂县一松潘一九寨沟、汶川一理县一马尔康一阿坝、九寨沟若尔盖一红原一壤塘一金川j条城镇轴线,逐步形成点轴结合、功能互补、规模协调的城镇体系,打造内涵丰富、文化多元的特色魅力自治州。甘孜州的康东区域将加快集聚生产要素,加快重点城镇发展;康南区域将依托水电、电网建设和旅游圈以及高原特色农牧林业,培育壮大相关产业,打造一批旅游城镇;康北区域重点解决农牧区的民生问题,加快县城公共设施和集中定居点建设。

4、推进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建议

4.1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生态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须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的限制,拓宽投资渠道。积极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继续加大对川西北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广泛吸引和鼓励外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建没。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负担,谁建设、谁保护的原则,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4.2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资源开发利益补偿长效机制。强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政策的稳定性。加强对生态移民项目和后续替代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探索建立林业发展基金、牧区育草基金等生态公益基金或征收生态环境建设税。强化重大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保护,增加项目投资中生态保护的比重。探索实行资源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强化资源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完善资源开发的补偿政策,加快制定资源开发的反哺政策,促进资源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

4.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充分重视科技成果在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管理中的转化、推广,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地区行之有效的科技推广模式和典型,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努力加大相关农业科研经费对牧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优良畜种和草种选育、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篇10

论文摘要:群力外滩湿地是哈尔滨松花江沿线重要湿地之一,对调蓄松花江江洪水、涵养水源、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哈尔滨经济发展,湿地保护、恢复已刻不容缓。文中在对群力外滩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湿地生态保护的对策。

1 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最高。

群力外滩是哈尔滨市区唯一的自然状态湿地,经过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湿地机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该湿地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2 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1 德国莫海姆市湿地保护

他们以“让河流做自己的事”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来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多重长效作用。通过重建缓冲带、增设与河道垂直的开口、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等手段,不仅可以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减低洪水累计风险,减少洪水危害。该项目由堤防后退1.3km获得2.02km2圩田,作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内开辟了3.5 hm2林地,提升了滞洪空间的景观和休憩价值。

2.2 安姆斯湖湿地恢复计划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始建于一个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区上。后来,这个购物中心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规划彻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规划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尤其重视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在进行湿地的规划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把生态学引入到传统规划中,并与其有机结合,经过科学的设计,达到重建生态系统,防灾并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 群力外滩生境分析

群力外滩滩地地势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间,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断面处,高出20年一遇水面线(116.52m)1.05m。该滩地以耕地为主,大部分渔塘也被改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31%;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占总面积的25.69%。土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种植,农田基本成片。 对其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温度、水分状况、光照、风等因素,认为该地区现状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分析,可知:由于湿地基本条件缺乏,现状原生湿地植物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状较大面积的田地上主要是农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一些撂荒地已经开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为田间杂草(占植被总面积的50%以上);在比较低湿的地方分布有沼泽植被,面积占5%左右。群力外滩的夏季常见鸟类中,除大量的鹭类及常见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鸟类遇见率均较低。

论文关键词:湿地;生态;景观;生境

论文摘要:群力外滩湿地是哈尔滨松花江沿线重要湿地之一,对调蓄松花江江洪水、涵养水源、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哈尔滨经济发展,湿地保护、恢复已刻不容缓。文中在对群力外滩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湿地生态保护的对策。

1 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最高。

群力外滩是哈尔滨市区唯一的自然状态湿地,经过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湿地机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该湿地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2 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1 德国莫海姆市湿地保护

他们以“让河流做自己的事”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来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多重长效作用。通过重建缓冲带、增设与河道垂直的开口、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等手段,不仅可以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减低洪水累计风险,减少洪水危害。该项目由堤防后退1.3km获得2.02km2圩田,作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内开辟了3.5 hm2林地,提升了滞洪空间的景观和休憩价值。

2.2 安姆斯湖湿地恢复计划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始建于一个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区上。后来,这个购物中心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规划彻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规划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尤其重视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在进行湿地的规划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把生态学引入到传统规划中,并与其有机结合,经过科学的设计,达到重建生态系统,防灾并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 群力外滩生境分析

群力外滩滩地地势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间,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断面处,高出20年一遇水面线(116.52m)1.05m。该滩地以耕地为主,大部分渔塘也被改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31%;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占总面积的25.69%。土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种植,农田基本成片。 对其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温度、水分状况、光照、风等因素,认为该地区现状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分析,可知:由于湿地基本条件缺乏,现状原生湿地植物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状较大面积的田地上主要是农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一些撂荒地已经开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为田间杂草(占植被总面积的50%以上);在比较低湿的地方分布有沼泽植被,面积占5%左右。群力外滩的夏季常见鸟类中,除大量的鹭类及常见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鸟类遇见率均较低。

4 群力外滩湿地生态保护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净化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尘埃、污染和废水。考虑减少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和噪音、并减少能量的消耗。规划中需要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植被进行合理的恢复。该湿地保护和利用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则:①生物多样性与主导性原则;②群落配置层次性原则;③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④经济合理性原则;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包括:重建、改良、改进、修补、更新和再植。

4.1 基质和土壤恢复

调查研究表明,群力外滩地区土壤类型以草甸土为主,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的土壤基质需要恢复,运用生态学的改良、改进、更新的手法对该地区的土壤基质进行恢复,根据现状调研分析,选择若干区域土壤条件好的,进行改良,无法恢复的板结土壤通过更新的手法进行恢复,主要是从其他地方搬运一些湿地土壤来恢复该地区土壤基质。

4.2 水体环境的培育

规划中重视水体、绿化的有机结合,引入活水,将部分水体加以串联,形成整体水循环,增加土壤的含水性能,保证生态的连续性,该地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系统之中,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河道之间、绿脉相连,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品质。

4.3 生物的修复和培育

野生动物微生物培育:湿地的植被必须体现生物多样性,不仅需要满足水生动物和其他野生动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需求,而且必须在美学上具有吸引力。在保护现状生物和环境基础的同时,为了引进动物,在原来弃耕水田的基础上,规划了贫营养型和富营养型水池数个。在新建的水池中,为了动物的生息,使用了松木桩,留有弯岔、小岛等。除利用现有水渠外,还新建和扩建了一些水渠。栈桥和平台都选用了耐腐材料,为防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一律不使用防腐剂。混凝土构筑物可能对周围的土壤、水、生物产生影响,一般都用木结构。

湿地植被培育:主要是湿地植物种类的植入和人为辅助的自然修复;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和异质性(或称多样性)。适当构建一些地表较高、水位较低的生境,在这些新的生境中种植乔木、灌木等中生植物,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持植被的连通性;建立树木廊道;草本植物物种源的本地优先原则:培育大面积的芦竹群落、低湿的香蒲、苔草等,并采用能自我维持的乡土植物,如野生结缕草、狗牙根等;适当地运用树木的快速构建原则;丰富仅存的山林季相景观,增加植物景观层次;根据生态规律配置湿生群落,尽量演替到稳定阶段群落的种类;尽量减少园林植物种类的应用,保持湿地的自然特性;大大增加树木的比例。因为树木是许多生物(特别是鸟类)的栖息地和隐蔽所。

湿地植被物种选择:要满足湿地以上提出的对植被功能的需求,植物物种选择和配置必须根据湿地建设的进程,即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的变化。第一,种植的多样性可以抵消种植的失败。第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可以更适应条件的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例如暴风、水淹等)。第三,植物群落的式样化可以支持野生物物种的多样化。根据湿地建设的进程,即不同阶段和不同功能需求,提出不同的阶段性的植物名录。例如,目前只是湿地修复阶段,即复绿阶段,除了本地现有的物种,基本都是草本植物,增加适合在本地生长的木本植物种类。随着时间推移,引鸟功能的增加,增加水生/野生动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适生植物种类。随着时间推移,生态旅游的开展,增加景观植物物种。为此把各类适合群力外滩生长的工程物种分为四类,即:本土植物、复绿适生植物、对水生与野生动物具有价值的适生植物以及景观植物。

5 结束语

由于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故生态思想成为其规划的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全过程,生态学的方法成为城市湿地保护不可忽视的手段,纵观城市湿地保护与开发,都是根据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崇尚生态、自然,让城市湿地恢复到自然状态;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规划师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内容,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汪永华.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探讨.

[2]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马世骏,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