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水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降水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虞城县山药种植的气候条件
1.1温度
山药种植对气温有较高的要求。一般山药幼苗的生长和发育要求地面气温不低于9~10℃,山药后期生长时的最适宜温度在22~30℃。虞城县的多年平均气温为14℃,极端最低温度和极端最高气温分别在0、40℃左右,而极端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冬季,对山药的影响较小。虞城县春季气温回升比较快,地面气温也通常超过9℃,因而比较有利于山药幼苗的培育。4月下旬进行大田定植移栽后,虞城县当地的气温一般在16℃以上,能够保证山药生长的温度条件。从山药生长的积温条件来看,虞城县超过10℃的年平均积温为5132℃,超过15℃的年均积温为3670℃,十分适合山药的生长。注意事项:当气温低于15℃时,不利于山药开花接种。因此,如果在山药花期遭遇连续低温,要采取人工干涉,防止开花不利而影响山药产量[4]。
1.2水分
山药是一种对水分十分敏感的经济作物。连续干旱会导致山药发育减缓,产量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绝收;而降水过多后若不及时排涝,又会导致田间积水,并影响土壤的空气流通,导致山药植株抗病虫害能力差,严重影响山药的品质和产量。从虞城县的降水条件来看,当地春季一般降水量较少,夏季降水充沛,秋季降水最少,冬季有降雪天气发生。虞城县的多年均降水量为726mm。虞城县的春季正好处于山药幼苗的生长期,对水分的要求不高,比较有利于山药的幼苗生长;虞城县的夏季降水十分充沛,6—8月降水量超过380mm,常有短时强降水出现。因此,要注意田间的排水和疏通,尽量减少田间渍水[5];虞城县的秋季降水量较少,若遇到夏末的高温伏旱,应采用田间开沟引水的办法进行灌溉,防止长时间干旱对山药产量的影响。
1.3光照
山药是一种特别喜欢光照的作物。尤其是在短日照条件下,利于山药地下根茎的生长和膨大。虞城县的年均日照时数为2600h,其中6—8月日照时间较长,日照率均超过50%。总体来看,日照条件十分有利于山药的生长和发育。4—5月山药藤蔓生长较为迅速,当其超过50~60cm后,容易发生遮阳现象。山药种植人员要注意采用“搭架”的方法改善田间的透光条件,以保证山药生长必需的日照,加强叶片的光合作用,减少病虫害,提高山药的品质和产量。
2虞城县山药种植的气象灾害研究
2.1暴雨
虞城县地处豫东的黄淮冲积平原上,海拔50m左右。全县夏季降水较多,6—8月降水超过全年总降水量的50%,而且不乏短时强降水事件。而田间出现积涝后,若排水不及时,会导致山药的根系被淹,抗病能力差,严重的甚至出现烂根现象。因此,在虞城县夏季种植山药时必须特别注意暴雨天气,若出现降水,要及时挖沟排水,尽量避免田间积水。
2.2霜冻
霜冻是虞城县山药种植面临的另一个主要的气象灾害。虽然虞城县的无霜期为298d,但早春时有霜冻现象发生。当虞城县早春的霜冻发生时,恰好处于山药育苗阶段。如果发生霜冻,会导致山药苗的叶片萎缩,严重的甚至导致植株冻死。而在山药收获期,若过早出现霜冻,则易引起地下山药茎块腐烂,不耐贮藏,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根据虞城县的气候条件,可采用如下措施:一是加强选种工作,尽量选用抗冻的山药品种;二是提早备好大棚或地膜等农业设施,防止早春霜冻现象发生;三是秋季山药成熟后,要及时采收,尽量在霜期到来之前收获完毕。
2.3干旱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导致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虽然虞城县降水较为充沛,但也经常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尤其是春旱现象时有发生。山药对水分的要求比较严格。干旱面积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对虞城县山药种植有较明显的影响[6-7]。若长时间缺水,不仅会导致山药植株发育缓慢,严重的甚至导致山药植株枯萎。
篇2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
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11-02
当今社会,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全球温度不断上升,冰山不断融化,水质变化,臭氧层出现空洞等诸如此类的后果导致人类的生活空间不断被压缩。气候的变化也走入了全球多个国家的视野,引起了各国社会、学术界、公众的注意。
1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的重要性
气候的变化不仅会引起降水量、水质等方方面面的改变,而且还会导致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分配。
我们都知道:水是许多污染物的载体和溶剂,随着气候的变化,会对水中的污染物扩散等方面产生影响。如,过高的温度将会加快水的营养化速度,导致存在于淤泥中的污染物再次释放;风力提高会增加溶于水中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导致污染面积加大。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对于我国在未来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的气候变化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世界的气候变化是相似的。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气温上升了0.4℃左右,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近年来全球温度逐渐上升,中国的温度也在升高。中国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尤其是西北(如陕西、甘肃等)。长江以南地区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出现变冷。
气候变暖给中国的气候带来了许多变化。我国海平面逐渐上升,平均上升速度在1.4~3.0mm/年左右要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由于气温上升的缘故,冰川融化,这导致冻土面积减少了10%左右,冬季降雪逐年减少。近几年来来,青藏高原东部,及云南的湖泊面积明显变小。入湖水量锐减,许多河流,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内陆河流量明显变小,甚至出现断流的情况,土地沙漠化程度不断加深。
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高寒地区冰川萎缩,以冰川补给为源头的河流也将逐渐减少: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我国主要流域进一步变干或变湿,我国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与脆弱度相一致,其中最脆弱的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
3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有多方面,下面从降水量对水质的影响,温度对水质的影响,温度和降水量对水中离子浓度的影响这三个主要方面来看气候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第一,降水量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危害,雨水降到地面形成地表水流在地面流
过会带走地面的灰尘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然后汇入河流或者水库,河流或者水库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它们会借助此能力将对人体有害的那些物质净化掉,而一旦降水量过大,将太多的有害物质带入,超出了河流的净化能力,就会造成河流或者水库被污染,导致水质变差。相反,降水量小又会导致干旱,空气中的有害微粒会变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在夏天,由于水中的温度升高,这会造成水中的含氧量降低,细菌的有氧呼吸加剧,有机物会大量分解,消耗有限的氧气,水的自我净化能力不断降低,导致水质不断恶化。在人群集中的地区,大量降雨会导致人类产生的生活垃圾被雨水带入河流或者水库,使水质降低。
第二,温度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危害。近几年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温的上升将会促使水温度的升高,而温度升高可以导致水的富营养化、改变水层的分布和加快水中化学反应的速度等多方面。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人的不合理的活动,二是气候的变化。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周围的水中就含有高浓度的矿物质,水中藻类植物疯长。而气候的变化对系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温度的变化。温度升高后会导致藻类植物提前生长,而且温度升高会导致矿物质的浓度变高,这给藻类植物的疯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和物质条件。当秋天来临,藻类植物会腐烂在水中,对水体造成污染。另一方面,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温度升高会导致水温上升,在高温环境下,会将水体中厌氧环境的敏感性提高,影响水中的生物。
第三,温度和降水量对水中离子浓度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直接影响到水中的离子浓度变化,从而导致水域盐化和矿化速度加快。气温变高,加速水体的增发速度,而如果此时降雨量锐减,水中的盐浓度就会升高,从而出现矿化现象。气候变化和降水量降低是导致湖水矿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我国新疆的柴窝堡湖泊发生的重矿化现象就是气候变化造成的[1]。
4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方法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方法有许多,这里选取其中几个主要的方法来简要介绍。它们分别是影响评价方法、气候变化情景的生成技术、水文模拟技术。
首先是影响评价方法。影响评价方法又称“what-if”方法,即如果气候发生变化,那么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个方法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定义气候变化的情景模式,建立水文水资源系统模型。第二步,将气候变化的情景模式输入模型,模拟水资源系统循环过程。第三步,得出结论,即评价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这三个步骤中,建立水文水资源系统模型最为重要也最困难。
其次是,气候变化情景的生成技术。目前世界上,生成气候变化情景的方法有3种基本方法,它们分别是任意情景设置、长系列水文气象资料的统计相关法、基于GCMs输出等。常用的是基于GCMs输出。
最后是水文模拟技术。在选择水文模型是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模型的内在精度,第二是模型率定,第三是和参数变化。目前,用于气候变化评价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的模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经验统计模型。建立同期径流、降水与气温的观测资料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这个关系来预测气候变化评价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的趋势。
第二是概念性水文模型。它是以水文现象的物理过程为基础的模型,利用该模型,我们可以研究气候、径流的因果关系,以及流域水资源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
第三是分布式水文模型。它是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将流域划分为几个模拟单元,用一组参数反映每个单元上的特性[2]。
5 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不利影响的对策及措施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今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地球被破坏的惨不忍睹,尤其是水资源。我们人类想要在地球继续繁衍下去就必须采取措施来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不利影响。
第一,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树木的好处有许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据调查林地比农田拥有更强的蓄水能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降低洪水的强度,提高土壤的蓄水量。土壤蓄水量可以通过转换来增加枯水季节的地表径流量和水资源,同时也能改善生态环境,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加强有关科研工作。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有的地区水资源丰富,有的却是严重匮乏,而要想解决这个难题,有两个方法。第一是加大对人工降雨的研究,尽可能低的降低人工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就是进行调水,将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往匮乏地区。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个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缺水状况。
第三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在诸多用水的部分中,数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最为厉害。在农业用水方面,我们有必要加强农业的水利建设,研究并推广抗旱和节水技术,从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双管齐下来达到科学用水的目的。在工业用水方面,我们应该提高水的利用率,同时国家应该出台强制性政策,对那些污染水的企业进行大量的罚款,同时对那些在用水方面表现好的公司给予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他们科学用水。
第四,加强节水宣传及节水教育工作。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浪费水的现象就必须从人民大众着手,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全国人民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
第五,加强水资源管理。河道堵塞,淤泥丛生也会造成水质的下降,我们想要提高水质就要疏通河道,清除河面上的垃圾。
6结论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气候变化经开始了,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系统也已经遭到破坏,我们不可能马上阻止,但是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来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只要上面所提到的措施得到实施,我相信我们的天将变得更蓝,山将变得更绿,水文水资源系统将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杉木;种子;质量
杉木,是我国南部特有的商品用树种,其生长迅速且材质致密,木材纹理通直,结构均匀,不翘不裂,且天然具有良好的抗虫耐腐蚀特征,因此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是当前我国南方主要的经济树种之一。由于其每年更新面积较大,因此对其种子需求量同样较大,因此对于杉木种子的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1 杉木树种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于杉木以及很多树种而言,种子繁殖都是一条经济快捷的方式,而在这个繁殖方式中,种子自身的质量对于繁殖工作的有效展开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针对杉木种子的状态和形成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力求能够在种子形成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条件,产出更为健康的杉木种子。
对于种子质量的考察,通常主要考察空籽率、涩籽率、健全籽率以及千粒籽重几个因素,这几个数据直接反映了种子的健康状态,并且直接影响到发芽率。通常将只有两层种皮而没有胚的种子定义为空籽;将虽然种子饱满但是其内部并无健康的胚组织,而只是存在有黑色物质的种子定义为涩籽,通常在剖开过程中有硬脆感;而健康的种子,应当具有完整的胚和胚乳,并且呈现出淡黄色或白色,质地均匀,易于剖开。
通过多年对于杉木繁殖过程有关数据的关注,可以发现其种子的形成主要受到如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1 气候因素
气候对于杉木的种子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通常而言,杉木散粉期通常聚集在3月,最盛时通常为3天,不同气候和地处环境以及树龄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杉木每年具体的散粉时间。通常散粉时间能够延续半个月左右,并且在第十天之后逐步进入鼎盛,维持3-4天后基本结束。对于杉木而言,散粉时间长短以及花粉总量直接影响到种子的成熟状况,然而这两项数据都直接收到树木健康状况的影响,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状况,雨水丰沛状况等因素。通过既往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降水天数、降水量以及相对湿度对于树木的花粉质量影响最为明显,其年差异可以达到12%。
1.2 生态因素
在杉木散粉授粉的过程中,花粉的数量直接决定了受精成功的机会,进一步影响着整体种子的质量。对于杉木类树木散粉过程的研究数据表明,进入珠孔的花粉粒平均应达到1.2以上,才能满足植物受精要求。但是对于杉木幼株而言,是很难达到这样的花粉密度的。根据杉木种子园的统计数据,通常杉木要长到6龄,其单株雄花量才能达到200个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花粉基本保持在20-30kg/hm2的水平。以3年树龄的杉木园为例,平均每个胚珠所含花粉尚不足0.7粒,如果单独依靠自身育种,难以完成育种任务。同时注意,对于种子品质同样有着显著影响,与异交种子质量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一些数据的支持之下可以看出,自交所得到的健康籽率要比异交的低20%以上,涩籽率比异交提升40%以上,空子率并未发现明显相关。
2 提高杉木种子品质的若干建议
通过对杉木种子成长所受到的两个方面主要因素的影响方式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几个方面主要措施,借以改进杉木种子质量:
2.1 关注散粉季节气象信息
不仅仅散粉期间下雨会直接影响到花粉的传播,对于过大的空气湿度也会对花粉传播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可能遭遇天气问题,可以提前针对花粉比较盛的植株进行人工花粉采集,并且选择良好天气促进授粉。
2.2 合理安排种植布局
针对于不足6龄杉木花粉并不充足的问题,可以在种植的时候对不同树龄的树木交错安排,即在树种种植的时候,保持相邻区域之间的树龄差距在10年左右,这样旁边相对较为成熟的杉木可以对相对幼小的树苗从花粉角度实现补给,对于种子形成必然会起到积极作用。
2.3 人工辅助授粉
人工授粉对于提高健康种子的比率有着显著作用,由于人工授粉会刻意避免自交现象的产生,因此对于种子千粒重种子整体进化都有好处,尤其是对于6年以下的低龄杉木而言更是如此。以2年杉木为例,单从千粒重角度看,有数据支持可以冲4.95g提升到5.74g,健全率则可以从不足30%提升到50%左右。
篇4
【关键词】地面自动站;使用与维护;措施
地面自动气象站以其准确高效、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使测报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安装设备和操作环境焕然一新,对观测员的传统操作观念是一种挑战;同时也存在新的软件不成熟、使用不方便等问题。
1 严格遵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各项业务规定
随着自动站的建立,中国气象局重新制定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自动站运行的业务规定。黑龙江省气象局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业务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都是确保自动站正常进行的有力措施,是必须严格遵循的工作准则。由于业务规定更新较快,观测员应注意掌握最新的业务规定,并严格执行。
2 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1)掌握熟练的微机技术,平时应加强业务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季节转换提前学、新技术规定和文件及时学、遇到问题及时学。
(2)积极参加市局及省局举办的各种业务学习和技能比赛,在学习中提高,在比赛中找差距,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技术水平。只有这样在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逐步学会独立处理复杂天气情况的能力。
3 严格操作,克服各种麻痹心理,做好数据备份
(1)由于遥测仪能自动采集和传输数据,观测员往往忽略了对数据是否异常的分析,造成不应有的错情。接班后应认真校对前24h和前3h的气压、温度和降水记,避免因上一班的误操作影响到本班而产生错情。
(2)每天定时注意巡视仪器,对计算机在19∶00正确对时,温湿度传感器的防护罩要经常清洗,正点前10min要巡视仪器,查看采集器数据是否在正常值范围内,正点后30S的时候是否能进行数据自动下载,在不正常的时候,要人工进行卸载。
(3)对自动站正点地面常规要素数据文件Z文件要经常查看,如有缺漏及时补充下载,每天都应进行资料备份和记录。
(4)加强遥测仪设备和实时数据的检查巡视,最好在每个正点时对微机显示的实时数据根据当时的天气状况、前期趋势进行检查、判断,经常将遥测值和人工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遇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尤其对于降水记录有人工观测数值、人工自记值和遥测值3种,注意在编发天气报和雨量报时数据是否一致。在某时次数据出现异常或丢失时,要检查其他时次正点数据和当日的极值是否异常。本站曾出现过几次因某时次数据丢失而造成当日极值出现异常的情况,尤其在编发天气报时要注意加以分析,以防止错情的发生。
(5)注意做好重要文件的备份,微机硬件参数设置、观测任务参数、台站参数等重要文件注意要做好备份。每日20∶00在整理、校改完成当天数据后,启用“遥测参数”菜单下的“数据备份”将该日数据备份。当出现数据丢失后,应用“数据恢复”功能就能恢复备份在盘上的数据,避免人工输入数据的丢失。最好备份到U盘或者备份在硬盘上。
(6)在每晚20∶00进行资料整理时,要对全天的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对不正常的记录按照《规范》及技术规定进行处理,保证每天输入记录完整无误,然后形成完整的b文件,这样每月作报表的时候才会省下很多功夫,避免出现问题。预审员要每旬把数据审核好,到月底审核时相应减轻了负担。因为现在许多的统计和审核都可以经过计算机完成了,减少了人工负担。但必须注意:一定要保证原始数据的正确性。
4 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尽量减少由于设备使用或维护不当所引起的差错事件的发生
(1)每年都要对自动站防雷设施进行至少2次检测,并做好备案。接地电阻不合格的要坚决整改,保证接地电阻小于0.1Ω。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进行检查,防止出现破坏现象,造成雷击事故发生。本站就曾出现过一次因雷击事故发生而造成自动站不能正常工作3d的事件,给我们设备的防雷工作敲响了警钟。
(2)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好计算机,维护好传感器,避免计算机病毒和系统的损坏,要求安装防火墙或还原系统,对计算机的恢复很有好处。加强对微机的安全防范工作,大部分台站实现了自动站的实时资料在局域网上的共享,在局域网上将共享属性改为只读,可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安全,使共享数据不被其他用户轻易删除。另外,不要在微机上运行无关的大型程序和不安全的软件等,保证遥测程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平时做好数据的备份,包括各种参数库文件的备份、z、b、a、j、h文件和报文文件等的备份,减少因系统瘫痪造成的损失。
(3)如果一旦出现故障,应区分故障引起的原因,看是否是硬件或软件造成的,如是硬件问题应及时更换备份计算机,如是软件问题,及时还原或重新安装;对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对处理情况和经验总结备案。
(4)台站应建立异常情况的登记档案,详细记载异常情况出现的时间、表现以及最终的解决办法和恢复正常的时间等内容。制订详细的检测故障流程图,对人员进行故障分析及排除业务培训,增强测报员的操作能力,避免再次出现相同的错情。
(5)及时删除过时的文件。可在每月的15日左右删除上月的一些临时文件,如写字板文档等,避免因无用的文件过多影响程序的正常运行。在第一年对比观测时,以人工站为主,因此要注意各项传感器的性能,和人工站数据进行对比,每月形成一个记录,把人工站和自动站的数据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如果相差太多,及时上报装备中心,对传感器进行相应校正。在第2年以自动站为主时,规定每日20∶00进行人工观测,资料进行对比,有差别的项目认真分析原因,确因自动站的原因要改为人工观测。对资料要严格予审,使Z文件、A文件准确无误。
随着气象科技现代化手段的不断应用,自动站以其方便、快捷、准确、高效等特点在大气探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站区自动站建立的时间不同,观测员对各项新的业务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尤其在自动站建立的初期容易因操作面产生各种错情,作为自动站的观测人员应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尽快熟悉、掌握自动站的各项新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发挥自动站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主编.地面测报业务系统操作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1.
[2]中国气象局主编.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1.
[3]马海,张建红,吕巡均,陈国.蓝牙技术在自动气象站上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
[4]彭金伟,胡晓光.浅谈自动气象站逐日地面数据维护[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04).
[5]高英杰,郑胲泉.自动气象站的维护与思考[J].北京农业,2011(15).
[6]高晓燕,郑雪梅.谈自动气象站转轨运行中日数据的处理与维护[J].现代农业科技,2009(05).
篇5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模式;小麦机收;高留茬;秸秆覆盖;河南巩义;夹津口镇
中图分类号s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2-0324-01
夹津口镇处于豫西浅山丘陵区,近年来,夹津口地区出现了适合该地区特征的小型化机器具作业的保护性耕作模式[1]。
1基本情况
河南省巩义市夹津口镇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京广铁路以西,陇海铁路以南,中岳嵩山腹地,典型的浅山丘陵地貌(局部深山区)。四季分明,属半干旱气候特征,年平均降雨量500mm左右。在小麦成熟期有较多的干热风发生。绝大部分土地一年种植小麦玉米两季作物,除少量的小杂粮种植外,种植模式固定,每年往复小麦玉米轮作。
夹津口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紧邻郑州洛阳,处在郑洛工业带上,交通如织,环保压力大,特别是秸秆禁烧问题突出。
该地区大多为梯田,地块较小,且大小不一,不便于大型机械耕作,农民耕作多采用中小型机器具为主,还有少量的人工耕作。
2麦收秋种秋管耕作变化情况
二十几年前,传统的麦收秋种秋管是:农民用镰刀割完麦子运回家脱粒,待墒情合适时用牲畜带动铧式犁地,在犁地的过程中,人工撒播玉米种子,玉米出苗后,人工间苗,并进行除草、施肥、浇水等直至秋收。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耕作观念发生改变,麦收秋种秋管耕作模式逐渐演化成保护性耕作模式。具体演化过程包括以下5个阶段:第1阶段:小麦成熟镰割,麦子运回家中脱粒,待墒情合适,人工锄地点播玉米(或在麦田人工提前套种),玉米出苗后,人工深间除麦茬、间苗、除草、施肥、除草、浇水,直至秋收。第2阶段:小麦成熟镰割,麦子运回家中脱粒,待墒情合适后,用播种器穴播玉米(或提前套播玉米),玉米出苗后,人工深锄除麦茬、间苗、施肥、除草、浇水,直至秋收。第3阶段:小麦成熟机收(收割麦茬较低,麦秸不能均匀覆盖),待墒情合适后,用播种器穴播玉米,玉米出苗后,人工深锄除麦茬、间苗、除草、施肥,再除草、浇水,直至秋收。第4阶段:小麦成熟机收,待墒情合适后,播种器穴播玉米,玉米出苗后间苗,继续生长后,除草剂除草,施肥,浇水,再除草,直至秋收。第5阶段:小麦成熟机收高留茬(麦秸覆盖地表),待墒情合适后,小型播种器精量播种,玉米除草剂(封闭药封闭地表除草),施肥,浇水,杂草再控制直至机收。
保护性耕作模式特点在于机收高留茬和高效除草,用小型耕作机器具来完成麦收秋种秋管的保护性耕作,不仅便于农民劳作,简单实用,而且很适合山地丘陵地区土地条件对农业机械小型化的要求。
3所用耕作机器具和作业方法
麦收机具:联合收割机、背负式收割机、小型手扶脱粒收割机。所用麦收机械视地块大小、道路状况和麦收麦熟情况而定。玉米播种器具:多采用精少量玉米种子点播器。打封闭药液器具:用机动喷雾器或手动喷雾器。地块较小者,多采用手动喷雾器效果较好。施肥:用小型施肥器或由人工用锄头覆盖化肥[2]。
具体作业方法:小麦成熟后,机动麦收高留茬,麦秸由收割机自动均匀覆盖地表,待墒情合适后,播种器把玉米种子均匀的播入秸秆覆盖地表下的土壤中。这时麦田里很少有草,如果有个别大草可以简单地进行人工清理,随后立即用喷雾器按封闭药液的对水比例要求配好药液,喷洒地表。封闭完后地块中不能进入人畜和机械作业,防止破坏密闭膜,待玉米长到50~67cm高时施肥浇水、杂草再控制,直至秋收。
4取得的效果
以小型机械作业为主要手段,以有效控制玉米地的杂草为关键措施,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夹津口镇显现出了巨大的优势[3]。它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减弱了风蚀,减轻了土壤的沙化,培育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土壤墒情,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持续上升,还为麦秸提供了理想的去处,减轻了秸秆焚烧的压力。它减少了麦收、秋种、秋管的作业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减轻了农民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的劳作之苦,具有省工、省时、作业简单等优点[4]。
几年来,夹津口镇农机推广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田间地头,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好处,并开展小规模的农民操作技术培训、发放宣传彩页等,推广这一新技术耕作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该耕作方式,玉米一般增产5%~10%左右,农民省工省时可增加收入20%~30%,同时积聚雨水使作物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减少蒸发,化肥集中使用,充分利用肥料资源。 编辑
5参考文献
[1] 张春霞.晋西北旱地耕作模式及其效果评价[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林礼狮.创新耕作模式 提高种植效益[j].福建稻麦科技,2007(4):42.
篇6
酸雨对健康有害
酸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溶入酸性物质的雨,而这些酸性物质则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当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是酸雨。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越来越多,酸雨也就成了全球性的共同问题。早在20年前,西德的《明镜》周刊就指出:“如今欧洲国家的雨,己不同于工业时代前的水,而是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溶液。”
酸雨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全面侵袭,对人体健康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危害。据美国科学家估计,全美每年仅因矿物燃料排放的酸性硫酸盐,就夺去大约1万人的生命。据报道,北欧的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婴儿,因饮用酸化后含铜较高的井水,经常出现腹泻病症。酸雨使得土壤中镉的含量增加,农作物中镉元素的含量也将相对增多,人类食用后,会影响身体健康。德国科学家还研究发现,酸雨是导致癌症、肾病和先天性缺陷患者增加的环境因素之一。
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酸雨污染区的儿童,血压有下降的趋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偏低,而白细胞数偏高;一些呼吸道病症(如咳嗽、鼻塞、哮喘等)的出现率也偏高。在酸雨污染区生活的成人,其患病次数、时间、医药费用等,都明显高于清洁区,其中,患呼吸系统疾病是清洁区的4倍,患心血管类病是清洁区的2倍。实验室研究表明,酸雨对呼吸道中起主要防御功能的细胞有重要损伤作用,会大大提高呼吸道感染和肿瘤的发生几率。
酸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通过三种途径:(1)经皮肤沉积而吸收,这种危害虽然直接,但似乎很“浅显”,症状一般不重,典型的个例也很少,尤其不能像酸雨危害建筑物一样,能“凝固”一些症状;(2)经呼吸道吸入,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引起急性和慢性呼吸道损害,这方面的临床病例很多,原先就有肺部疾患,特别是年幼的哮喘病人,受酸雨影响最为明显,直接导致病情加重;(3)来自地球表面微量金属的毒性作用,这是酸雨对人类健康最具重要性的潜在危害,这种危害不仅表现于酸雨导致的铜、镉等含量增多,直接对人体有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酸雨沉降于地球表面后,受地质因素的影响,会从土壤和岩石中过滤出来一些金属,其中的铅、汞、铝三种对人类具有危害性。
要避免或减轻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根本的方法是预防酸雨。具体来说,就是要减少污染物质对大气的排放,例如对排出的硫氧化物进行回收利用,使用低硫燃料等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注意饮食的品种和营养结构。专家研究表明,一些绿色食品,如绿豆、海带、鲜果等,能加速体内有害物质的排除,多吃这类食品,就能有效降低酸雨对健康的危害。
小雨和大雨保健效果不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小雨中散步”渐渐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南方城市)居民的一种休闲时光。
现代医疗气象学研究表明,小雨中散步有许多晴日散步无法比拟的健身作用。首先,阳光的照射及细雨初降,会使空气中产生大量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阴离子(有“空气维生素”之称),而雨中散步是有一定运动量的,通过腿、臀、腹等一些肌替的收缩和放松,生理负荷逐渐增强,呼吸加深,肺活量扩大,有利于呼吸新鲜的空气(包括阴离子)。其次,在霏霏细雨中,树木花草更翠绿艳丽,道路和建筑物更洁净,从而有利于消除因阴雨天气而引起的人体情绪郁闷症。此外,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和初秋,冒着小雨散步,无异于进行一次天然的冷水浴,雨滴对颜面、头皮、肌肤进行“自动”的按摩,常常令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疲劳和烦愁顷刻俱除,同时还会大大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小雨对健康有益,大雨对健康无益。最近,英国科学家乔治・弗拉耶尔研究发现,下小雨时,降水雨粒不带辐射污染物,从而给人以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而大雨中则夹带着大量的射线和污染物。这位科学家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云中的雨滴都依附着不少污染物,但小雨滴需要20至30分钟才降到地面,这一过程中,雨滴受到的辐射污染将完全消失,而大雨滴降至地面的时间则要短得多,射线等污染物也会随之降到地面。所以,大雨中散步对人体健康并没有什么好处。
当然,大雨和小雨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雨滴细小,在空中如丝如雾,落地时无溅水,平坦路面没有明显积水,可视为小雨;而雨滴较大(有时分不清雨滴),在空中呈帘状,落地时有溅水,路面积水较深,则要视为大雨。
必须指出的是,小雨中散步虽然开心又保健,但也要关注天气背景。比如,夏秋季雷雨天气时,必须等到雷声停止时,方可外出散步,以避免雷击伤人事故;冬天有逆温现象时(常常表现于城市低空有烟雾),近地层空气中(包括小雨滴)含有大量的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因而绝对不可外出散步。
人工增雨不影响健康
依据气候规律,每年夏秋时节,我国许多地方都会出现明显的旱情。气象部门利用适宜的天气条件,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用多种方式实施人工增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不过,人们在欣喜之余,多少也有些担忧:将炮弹打上天空,或用飞机在云层上播撒化学物品,是否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呢?人工所增的“雨”是否会危害健康呢?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无论是人工增雨,还是别的什么人工影响天气手段,对大气、水等环境因素都是没有危害的。
人工增雨是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的核心就是通过飞机、大炮、火箭等传输手段,对局部大气云层施加催化作用,促使云中更多的水分变成雨滴降落下来。人们担心人工增雨对环境有污染,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催化物没有被云中水汽吸收,会不会直接造成大气污染?二是催化物被吸收后,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会不会对水资源和地面造成污染?
据专家介绍,目前人工增雨作业中使用的催化剂通常有三类:第一类是可以吸附云中水分变成较大水滴的盐粒等吸湿剂;第二类是温度很低的干冰,其汽化时可使周围空气层冷却到零下40度左右,从而引起水汽的凝结;第三类催化剂是被称为“成核剂”的碘化银,它具有云中自然冰核的性质。
干冰就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态,它和盐都是来源于天然物质,因而也不会对自然环境有什么污染。另外,由于盐粒等只适用于温度高于零度的暖云,干冰的制造、保存和运输很不方便,实际作业中较少使用。碘化银是目前我国实施人工增雨和防雹的主要催化剂。碘化银本身毒性很低,再加上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效能高出成百倍,通常对一块积状云只要播撒十几克至几十克就能奏效,因而总投放量也很少,无论是否被云中水汽吸收,散布于地空的碘化银含量都很低(完全在达标范围内),不可能对大气和水造成污染。
前不久,经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处的专家们评估测定,在实施人工催化剂后的近地面大气和降水中,碘化银的含量极低,几乎为零,因而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彩雨会危害健康吗?
一般说来,因植物性的侵蚀而导致的“彩色雨”,对人体健康是没有什么危害的;而因污染性的侵蚀而导致的“有色雨”,对健康是有害的。通过下述两例,可以基本说明这两点。
篇7
关键词:秸秆还田,前景展望
目前,为了保护大气环境,禁烧秸秆已经逐步被各级政府和百姓所认可。但是每到麦、秋季节,大量的庄稼秸秆又运往何处、如何处理呢?秸秆还田技术是既经济、又利国利民的科学方法。
1、秸秆还田的好处
(1)增加土壤新鲜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作物秸秆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一定数量的木质素、蛋白质和糖。这些物质经过发酵、腐解、分解转化为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决定着土壤结构性、土壤耕性、土壤代换性和土壤缓冲性,同时在防治土壤侵蚀、增加透水性和提高水分利用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长期连续做到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地遏制土壤有机质的持续下降,并有逐渐回升的趋势。特别是秸秸还田后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可以增加16倍;纤维分解菌提高8.5倍;放线菌提高3.6倍;真菌提高2.7倍。微生物数量增加,活动增强,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转化,使土壤供肥能力得到加强。(2)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使土壤耕性变好。秸秆还田后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水、肥、气、热得以很好地协调,渗水能力增强,保墒性能增加,抗旱抗涝的能力都得到提高。。(3)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据调查,秸秆还田后第一季作物平均增产5%~10%,第二季后作物平均增产5%。在秸秆还田的地块上施用化肥,可较好地发挥化肥的肥效,提高氮肥利用率15%~20%,磷肥利用率提高30%左右。(4)一般1000吨农作物秸秆资源,其养分相当于3吨尿素、5吨过磷酸钙、5吨硫酸钾。。连续3年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2%~0.4%,增产效果达5%~15%。
2、前景展望
技术人员在田边给农民算了一笔秸秆还田账。实施秸秆还田,每亩田至少可以节省尿素20多斤。秸秆还田的最直接好处就是节省了肥料,而且还能使土壤更松软,促进肥料吸收。
2.1社会经济效益:实施秸秆还田技术不仅可增加粮食产量6%~15%,而且由于逐步增加了土壤肥力,实现大面积以地养地,促进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此外,机手可在农机作业中获得—定的收入,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的作业成本仅为人工还田作业成本的1/4,而工效提高了40~120倍。。实施秸秆还田技术,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看,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2.2生态效益: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既解决了大量剩余秸秆的出路,避免了秸秆因废弃霉烂和焚烧造成的大气、河流等环境污染,减少了由此引起的影响民航、铁路等交通障碍的弊端,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了地力,减少化肥施用量,避免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在早作农业区实施,增加了土壤含水率,改良了土壤结构,使土质疏松,提高了土壤吸纳雨水的能力,减少径流损失,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利用了自然降水,使旱作农业区生态环境趋于好转。对于在全球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发展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8
关键词:景观设计暴雨水管理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众所周知,暴雨水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筑、停车场、道路及其他城市设施的构建正逐渐代替着原始的土地。都市化对现有的排水系统造成了重大的冲击,而地表的改变所引发的问题也不尽其数。已开发的土地丧失了许多先天自然的储存暴雨水的蓄含力,土地的重塑和切割改变了地表的性质。这些变化严重地影响了暴雨水径流的模式-地表径流量和径流速度的增加,进而造成洪水的泛滥和洪灾。解决这些发展带来的问题,人们习惯使用工程的手段,如用人工沟渠代替自然水道,构建边沟及地下排水管疏导径流等。这些工程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场地在水文系统和排水网络中的位置,忽略了流域的涵养水源以及洪水管理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证明,这些变化会产生严重的环境后果,包括增加洪灾、减少水生生物栖息地、降低水质等等。人们逐渐意识到依靠工程技术不能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方法。通过建立适宜的景观手法管理暴雨水成为解决之道。
一、暴雨水系统和集水区
要想建立适宜的景观手法管理暴雨水资源,首先需要了解暴雨水系统和暴雨水接收系统的生态特征,理解暴雨水的运作规律。
1. 暴雨水问题本质
降雨和融化的雪水是淡水的主要来源。部分在循环过程中被树和植物截留;部分渗入地表转化为地下水,汇聚后渗入河流或湖泊;部分被存储在水体中,如盆地、河流和湖泊;不能及时被吸收的部分则称为地表径流。传统的雨水治理主要针对地表径流和渗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大量的地表被硬质铺装所取代。这对现有的自然及人造的排水系统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土地失去了它先天所具有的储存暴雨水的能力。城市的发展导致不透水表面的增加,植被与有机物的减少使得土壤储存暴雨水的时间变短,大量的降雨急速的转变为径流水。暴雨水径流量的增加以及流速的加快,将导致土壤的侵蚀和淤积;道路上产生的径流带走了沉淀的污染物。土地暴雨水蓄积能力的减弱使得暴雨水排放量超出原有排水系统的负荷,在峰期将可能导致洪水的泛滥。
2. 集水系统
区域储存的暴雨水量大于系统的可存储量和吸收量之和时,洪水就可能发生了。集水系统包括集水区(溪流、河流、湿地和湖泊等)和地下水系统。溪流和河流为第一级集水系统,大约85%的城市径流通过各级小的支流流入河流。湖泊和湿地大约收集5%的城市径流。河口与海洋约占10%1。地下水吸收量主要由土地的吸水性决定。土地的吸水性主要取决于土壤类型、地形、植物种类以及铺装材料等因素。
溪流和河流
河流是暴雨水的主要容器,同时,他们也扮演着暴雨水运输渠道的角色。河流的流量主要有两个来源: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地表径流量受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较大。而壤中流主要指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水流2。正常情况下,降雨水渗透进入地下乃至地表径流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当暴雨水达到峰值时,土壤的吸水量趋于饱和,暴雨水就会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流入河流,地表径流系数在短时间快速增加将最终造成洪水的发生。
湖泊和湿地
湖泊和湿地不仅是暴雨水的存储系统,更担负着净化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湿地作为一个自我维持的净化系统的前提是它为另一个较大的水文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3。除了作为暴雨水的滞留池,湖泊和湿地还可以移除、净化大量有机和无机物质,包括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
地下水系统
降水被土壤吸收,汇集进入地下水系统的过程是渗透。土壤的渗透力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农田、定居地的建立,大量不透水铺装材料的应用,都会导致地表的渗水量减弱,地表径流量和径流速度增加,河流产生更快更强的洪峰,造成洪水的泛滥和洪灾,对水生环境造成破坏。
二、主要控制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暴雨水系统中地表径流和渗透所占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大量的植被覆盖被农业、住宅和商业等土地利用所取代时,地表径流就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控制地表径流和渗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质地和结构,地表覆盖,地形等。
土壤
降水的渗透过程受土壤组成和质地的影响。因此,土壤是建立暴雨水管理系统时重要的考虑因素,其中,土壤的质地和结构是两个主要影响因子。土壤的质地主要分为沙土、泥沙、粘土等。土壤的颗粒性和粗糙度越高,降水的渗透性越强;反之,水的渗透作用会被土壤层阻隔,大量的地表径流就产生了。土壤结构指各种土壤成分的排列方式。在暴雨水管理中,土壤结构比土壤质地对土壤的渗透性影响更大。土壤中的孔隙空间可以决定土壤保持和渗透水的能力4。
地表覆盖
地表植物可以有效地减少暴雨水径流,防止土壤侵蚀,甚至净化水体。降水的径流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表覆盖物。植物覆盖度较高时,水流速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更多的降水可以渗透进土壤。同时,植物的根系也影响降雨的渗透性。随着城市的发展,植物和土地被道路和建筑等所取代,土壤的渗透性降低,植物的吸收减少导致更多的地表径流产生。地表植被覆盖不仅可以影响雨水的径流量,也可以防止土壤的侵蚀。植被保护土壤免收雨滴的冲击,同时通过增加地表摩擦,地表覆盖可以有效地减缓降水的径流速度。最后,植生草沟和湿地是净化暴雨水的主要生态途径。其中污染物的移除主要依靠植物的过滤5。
地形
暴雨水沿斜坡流动是一个自然过程。流速和流量主要受坡度和坡长度两个因素的影响。随着坡度的增加,暴雨水径流速度也会增加。同时随着坡长度的增加,降水汇集量相应增加。这个自然过程易导致土壤侵蚀。通常情况下,土壤侵蚀是一个易被忽视的缓慢的过程,但是随着暴雨的产生,它可能快速带走大量的表层土壤,产生较为严重的土壤侵蚀甚至地质灾害。
三、暴雨水管理策略
暴雨水的有效管理应在不同景观规划尺度下展开。从流域尺度,以集水区为基础进行暴雨水管理,要做好规划上的预防;在场地尺度上,要对开发后的景观采取纠正性的措施进行恢复2。
(一)、流域内的暴雨水管理
任何的开发场地都处于一个排水系统中。要想有效的进行暴雨水管理,需要从全流域系统出发。首先应该了解该水文区的水文状况,确定场地在排水系统中的位置、径流流经状况,及其对应的相关条件6。流域的水文系统主要分为三个主要的水文区:水源区、汇水区和输导区。其中,水源区的控制在暴雨水的管理中尤为重要,其占据流域面积的大部分,并提供最多减轻暴雨水量的机会。对流域水源区的研究分析,可以确定流域适合哪种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适当的土地利用密度、混合度及构造形式。
其次,在流域土地规划时,雨林、湿地、自然渗透池和洪水漫滩等在水文生态系统的保持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景观构造应予以保护。它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地表水的流速,增加地表水的渗透量,净化水体并提供一定的暴雨水存储空间。
同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结合自然的手段削减雨水冲刷,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对径流的源头加以控制。
1. 减少不透水铺装面积
城市发展中大量不透水铺装导致雨水径流量和速度的增加,水质的下降,并且对长期的水文系统健康产生影响。谨慎的场地规划可以通过保持开发土地和开放空间的平衡严格控制不透水铺装面积。具体做法包括:
a. 保护自然缓冲区和排水渠;
b. 尽可能使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
c. 尽可能避免在土壤渗透性较好的区域或易侵蚀的区域布置城市设施或道路;
d. 限制密度比,实现聚集开发:通过聚集城市住宅区和相应设施有效减少场地内不透水地面的比例;
e. 尽可能减少开发对原有植物资源的破坏,利用植物有效地涵养水源,减少暴雨水地表径流。
2. 根据集水区内的地形设计
道路布局应因地制宜,保证自然排水系统被最大程度的保护。植物草沟、过滤带等植栽措施可以沿道路优先布置或在不改变场地地势的情况下设置地块的排水系统。
3. 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排水系统
现代城市发展中通常使用雨水管道代替自然排水系统,将流经街道、建筑、露天停车场和相关设施的地表水,利用重力作用通过地下管道排泄到河道中。雨水管道代替自然排水系统对流域内的雨水排放会产生很多影响。第一,为了增加雨水排放的有效性,雨水管道通常被设计在区域地势较低的地方。这种设计破坏了场地原有的排水体系,以及区域固有的过滤和渗透能力。第二,由于城市内地表的渗透率低,暴雨水汇聚时间变短、径流量增加,导致暴雨水高峰时流量的增加。据研究表明,在城市化的地区,雨水管道和不透水的地表共同导致河道洪水的发生频率增加了将近6倍2。第三,水质下降。大量沉降在硬质铺装上的大气污染物被雨水冲刷进入排水管道,并最终进入蓄水系统。雨水径流通过雨水管道排放,无法与植物根系和土壤表面接触,导致污染沉淀物快速、大量的排入湖泊,溪流,江口和湿地中。
(二)场地上的暴雨水管理
场地内的暴雨水管理,重点在于如何全面、整合的对区域内的暴雨水径流进行管理,不仅考虑径流速度和径流量的问题,更不可忽视对水质的处理。其关键在于就地处理径流,而非将问题转移到他处。场地上暴雨水管理的目标在于最大可能地维护与保持开发前的排水模式,将场地内的水文问题减少到最低限度。
最佳管理措施BMPs(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指为了减少洪水、排除污染物及提高环境质量等目的,而采取的针对已开发地区的暴雨水径流控制、蓄积与处理等一系列措施与方法7。BMPs可以控制非点源污染,并提供有效的暴雨水管理,同时,利用谨慎的规划和良好的设计,BMPs还应能提供多重的使用、增进环境的舒适度和美感,整合自然和人造的景观。
场地内的暴雨水系统主要由三个相关联的过程构成:(1)暴雨水的产生阶段;(2)暴雨水向场地外的迁移与释放;(3)暴雨雨水传输进入接收系统。
1. 暴雨水产生段的BMP措施
暴雨水产生段的BMP措施用来减少现场产生的暴雨水径流量和污染物2。暴雨雨水产生段的BMP措施包括:
限制不透水铺装面积:包括缩小停车场大小、限制道路宽度,减少屋顶面积等。
自然湿地和林地:尽量保留场地内的林地和湿地。
滞流设施:滞流设施或干井,通过暂时地存储暴雨水径流来控制雨水峰期排放率。滞流设施主要包括:水池、多孔性铺装、干井、多孔性填料及加大尺寸的排水构造物等。滞流设施在设计中,可以与草地、开放空间、草沟、停车场等相结合。
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可处理点源或非点源污染以及控制暴雨雨水径流。通过构建更佳的水流模式,较长的水流时间等,人工湿地可达到比自然湿地更好的暴雨水控制效果。
2. 暴雨水迁移段BMP措施
暴雨水迁移段BMP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中小型的地表径流,阻断暴雨水源地与流域排水系统的连接,进而减少雨水及污染物进入河流的可能性8。可以由以下方式实现:
暴雨水花园和洼地:暴雨水花园和洼地存储可以有效拦截暴雨水的径流,增加暴雨水渗透,截断并处理暴雨水污染。
入渗沟:是以坝体筑成或挖掘而成的储水区域。入渗沟可以存储径流并令其渗入土中,增强土壤涵养地表水的能力。
入渗池:由粗糙石块或多孔性材料回填的挖掘沟渠,可以储存暴雨径流,并延缓径流速度。该方法可以被灵活的运用于道路边缘或场地内未被充分利用的地方。
植物草沟: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暴雨水管理方法,常应用于密度较低的住宅区。使用草沟的好处是表面磨擦力增加、流速降低,从而延长了暴雨水径流的集流时间。
过滤带:通常紧邻不透水表面设置,主要用于截断漫地的层状薄流。它可以有效降低流速、增加集流时间、增进入渗效果,并促进地下水的回灌。常被应用于入渗沟的上方截取沉淀物,保护入渗沟的性能。
3.暴雨水传输段BMP措施
传输段BMP是对暴雨水径流和污染物进入接收水体前进行控制的最后一道措施2。传输段暴雨水管理措施主要通过增加渠道的粗糙度和延长径流流经时间达到减缓暴雨水迁移速度的目的。传输段BMP包括:
渗透性排水沟渠:用可渗透介质填充的沟渠,用于收集暴雨水并使之缓慢渗入地下。
开放式排水沼泽: 建立无限制物和排水沟的开放式排水方式,减缓暴雨水径流流速。
导流渠:选择性设置导流渠,将蓄积在有价值的栖息地和水体中的暴雨水导走。
构建储水盆地和湿地:在适宜的地点建立储水盆地和湿地可达到保留和滞留暴雨水的功能,进一步减少洪水的威胁。
四、总结
事实证明,在解决和使用暴雨水的问题上,景观和生态手法在长远看来比技术手段效果更好。将土地作为暴雨水管理的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的意识应该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景观设计师们。但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土地已经不足以支撑环境改变带来的巨大压力。技术工程手段应成为帮助景观设计师进行分析和解决暴雨水问题的工具。景观设计中的暴雨水管理,应该将生态、人文以及技术的手段相结合并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A context for understanding stormwater effects in receiving systems, Edwin E.Herricks 1995 CRC Press,Ind
2.景观设计的环境学途径,作者:威廉・M・马什,翻译:朱强、黄丽玲、俞孔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Urban run-off in an integrated landscape context. John Cairns,Jr. Stormwater runoff and receiving systems: impact,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4.Water conservation in Landscape design and management, Gary O. Robinette,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1984
5.Field test of grassed-swale performance in removing runoff pollution,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Shaw L. Yu, 2001
6.Site engineering for landscape architects,Steven Strom, Kurt Nathan, Jake Woland, , John Wiley & Sons,Inc, 2009
篇9
一、湿地的基本状况
1、湿地类型和面积。
湿田主如果河道湿地和人工湿地。县位于长江中上游的鄂西北,全县水系起原于外流过境客水和境内降水径流,东有,中有沮河,西有西河,自成三洪水系,呈“川”字形平行陈列,由西北向东南延长,贯串全县。三大河道在境内总长145.5公里,总流域面积1752平方公里,有小支流43条,总长539.8公里,其中涞水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有23条,长39.76公里。年调查,全县湿地上积107170亩,其中河道湿地上积达67000亩,占全县湿地总面积的62.5%,首要为沮河湿地、漳河湿地、西河湿地;人工湿田主要为水库、堰塘等湿地,面积40170亩,占湿地总面积的37.5%,分布全县。
2、湿地生物资源丰富
水活泼物资源:有水活泼物4纲5目12科51种。其中,国家一级维护动物黑鹳,二级维护动物有秃鹭、大鲵(俗称娃娃鱼)。省级维护动物有:长吻鱿、光唇蛇鲷、细尾蛇鳝鱼、黄缘闭壳鱼、平胸龟、黄喉水龟、背瘤丽蚌、棘腹蛙、黑斑蛙、双团棘腹胸蛙、棘胸蛙、湖北金线蛙等。
湿地植物资源:有植物资源4门120科500多种。其中苔藓植物45种;蕨类植物29种;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430种。国家重点维护树木有银杏、水杉、刺楸、杜仲、楠木、厚朴等。省级重点维护树木有三尖杉、白皮松、山胡桃、胡桃、大叶冬青、青檀、黄檀、紫茎等。此外,还有药用、经济植物种类250多个。
3、湿地维护近况
我县河道湿地具有典型的山区河道特征,坡降大,流速快,生物品种单调,生态系统构造简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程迟缓。在这种前提下湿地生态系统抵当搅扰的才能和自不变才能低下,生态均衡一旦毁坏就很难恢复,故县湿地系统具有软弱性。上世纪90年月前,因为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进、城市化历程的加速,我县局部湿地被侵犯,湿地上积不断减少,水体受到严格污染,生物量也随之削减,湿地质量继续下降,湿地的天然性也有所下降。近年来,县委县县政府在加速发展经济的还,高度注重湿地生态维护和恢复。2005年县委县县政府积极向上争夺,沮河湿地被纳入宜昌市湿地天然维护区,后来又积极申报灵龙峡国家级湿地公园;为加大对湿地的维护,县委县县政府在沮河湿地坚持了栖凤公园和桃花岛生态示范园,既是一道漂亮的城市景象,还又维护了湿地生态情况;还将湿地周边林地域划为生态公益林,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自然林维护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施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办法,增强湿地周边情况生态建设。
二、县湿地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l、存在问题
(1)对湿地维护认识淡漠。人们对湿地还存在很多不准确的认识,把湿地看作是荒地、废地,对湿地的开垦认识大于维护认识,自觉开垦,不吝价值毁坏、征占湿地,在湿地挖沙取土,改动自然湿地用处,直接形成自然湿地上积削减,功能下降,致使很多水生生物损失了自然栖息地,招致品种和数目削减。
(2)湿地污染严格。湿地的水情况首要污染源来自工业污水及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其次是农田农药、化肥污水排放,很多污水未经处置直接排入河道。招致富养分化景象严格。
(3)湿地震植物趋于濒危。因为河道、堰塘等湿地的围垦,毁坏了珍稀鸟类和水活泼物的栖息情况和食品起原;湿地周边群众法制观念淡漠,对湿地资源维护认识不够,毁坏水草地、捕杀、迫害留鸟的景象时有发生,要挟着留鸟的生活,再加上很多污染物排入河道,毁坏水质,对湿地留鸟的迁徙形成很大的影响。
(4)因为经费严重,人力不足,招致人员培训、队伍建设、湿地资源调查研讨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湿地维护不够标准。
2、原因分析
(1)治理体制不完善。湿地维护治理和开发应用牵扯到林业、环保、农业、水利等多个部分,在湿地维护和合理应用方面,多从本行业的好处动身,后果形成湿地维护与开发应用、情况维护与生产任务、工程建设与生态功能等多种矛盾。
(2)湿地产权不清楚。湿地的一切权、运用权、维护责任、好处分派等不明确,招致了各好处主体对湿地力争上游地自觉开发应用,而对湿地形成毁坏的责任则无从追查。
(3)法律不完善。因为河道、水库等湿地分属分歧的部分治理,并有响应的司法法律予以标准。但因为立法目标纷歧致,形成多部分治理,湿地维护实践上还处于没有专门司法法律予以明确标准的情况。除了天然维护区以外,各级县政府部分也不足对应的治理机构,对湿地没有一个久远而综合的维护与应用的规划,湿地的维护和治理呈现不具体、欠科学、不标准的情况。
(4)湿地维护的宣传教育滞后。因为湿地维护是一门新兴学科,湿地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群众甚至一些指导对湿地的概念、位置、维护知之甚少,招致湿地维护认识淡漠。
(5)湿地维护区建设力度不够。现有沮河湿地天然维护区,尚未开展维护治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活动,没有专职人员机构,没有专门经费。
三、加速湿地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理顺治理关系,完善相关司法法律,具体提高法律力度。依据我国现阶段对湿地维护治理和开发应用牵扯多部分的近况,必需清楚产权,理顺治理权限,条块分清,坚持和健全司法法律,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维护,具体提高法律力度。
(2)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的宣传。近年来,林业部分结合“世界湿地日”、“喜欢鸟周”、“野活泼物维护宣传月”等活动,采用印发宣传材料、什物标本展览、播放多媒体以及年绘图册展现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维护湿地的积极性。但仅依托林业部分一家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湿地生态功能的宣传教育,要应用多渠道、多方式来进行。如将有关湿地的常识参加到中小学生的生态教育课程中等,逐渐提高人们对湿地生态功能的认识。
(3)增强疫病监测,维护野活泼物。我县河道湿地资源丰富,是留鸟幻想的栖息场合和停歇、迁移的首要线路之一。每年年龄两季多量留鸟迁徒,极易使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盛行性疾病入侵。因而相关部分要把留鸟疫源疫病日常监测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作为维护野活泼物资源、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生命财富安全的头号大事来抓,积极开展野活泼物疫源疫病监测,一旦发现疫情实时上报处置。
(4)严格法律,打击侵犯、毁坏湿地的行为。充分应用现有的司法、法律、政策及行业治理规则,加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围垦占用、改动湿地用处,滥垦、滥牧或随意向河道、湿地排放污水的违法行为依法严格查处,果断避免随意侵犯和毁坏湿地的行为。
(5)建设重点示范管治与开发工程。现阶段,湿地维护区是被动维护,不足开发应用项目标支持,难于融入本地村镇,与本地经济发展规划脱节,形成一些部分对坚持湿地维护区的不睬解以及社区群众的对立等。依据县现有的财力、人力,在短期内要完全处理维护区经费不足、人员不足、科技支持不足的问题,还还要开展很多的研讨是不太能够的。因而,依据实践建设一些重点示范管治与开发工程,逐渐推行,才干有用遏制湿地的无序开发。
篇10
【关键词】地面测报;难点分析;思考对策
地面测报工作是气象台站的主要业务。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气象记录的代表性、准确性、比力性。随着计算机在测报工作中的运用,只要观测记录输入正确,在查算、编报、预审、统计、笔下误等方面大大减少了错情的出现,测报人员也更换成年轻人,年轻人只是在微机操纵方面熟练,但部分规范规定掌握不牢,从而影响了测报质量。这些难题应引起业务办理和台站的十分重视,并赐与准时纠正。
1 面临的难点
1.1 雷暴的记录不对。规范规定雷暴方向按八方位记载,新观测员受风向方位的干扰,按十六方位记载,在做当日数据维护时,出现天气现象格式不对,数据不可以存盘的情形。当雷暴起止方向之间达到180°或以上时,应在起止方向间加记一个中间方位,有部分台站漏记中间方位。
1.2 有部分台站对雷暴重要天气报的拍发规定不熟,尤其是夜间出现的雷暴,观测员不知怎么样拍发,各站的执行标准均不一样,有的在20时交班前发,有的在7时后到办公室就发,还有夜间的雷暴不拍发的。雷暴的重要天气报的拍发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雷暴持续到下一天(20时以后),则该雷暴需再发一次重要天气报。重要天气报中GGgg应编报2001。另一种是根据重要天气报的补充规定“白昼守班台站,每天08时01分至20时00分(北京时)时段内首次出现雷暴时发报,其后出现的不再发报。此中雷暴由08时前持续至08时后的,以08时后首次出现雷暴的时间为准拍发重要天气报。不守班的20时01分至08时00分时段内,如能确定雷暴出现时间的应拍发,此后白昼守班时段不再拍发;如不可以确定准确时间的,可不拍发”。显而易见夜间出现的雷暴,假设听到的不是本日的第一声雷,则不拍发。
1.3 蒸发皿中打水记录不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十二章规定“有强烈降水时,应随时注意从器内取出一定的水量,以防水溢出。取出的水量应准时记入观测簿备注栏,并加在该日的余量中”。有部分站打水后,没有把打水量记入备注栏,而是直接记在余量栏中,这显然违反了《规范》的规定。
1.4 蒸发皿中重新加原量操纵错误。
当夜间出现较大降水时,对蒸发皿重新加原量的规定不熟,根据《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难题汇编》第12.1.5规定“一般站,如夜间下大雨使蒸发皿溢水,则白班应在08时前重新加蒸发原量,还要在备注栏注明”经过检查部分台站夜间的降水量不会造成小型蒸发皿溢水,观测员则采取了08时前把蒸发皿中的水倒掉,重新加原量的方法,这种操纵是违反规范规定。遇此情况,假设该日的蒸发研究有应用价值,就按正常记录处理还要在备注栏中备注,不然按缺测处理。
1.5 蒸发皿加盖规定执行不当
自2004年1月1日执行新规范以来,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十二章12.2.3(2)条规定“预计大概降大到暴雨时,将蒸发皿和蒸发专用雨量筒并且盖住,待雨停或转小后,把蒸发皿和蒸发专用雨量筒并且打开”部分台站对该规定执行不好,一种情况是只要下雨就加盖,不管雨大还是雨小,另一种情况是雨停或转小后不准时掀盖。
2 难点的原因思考
这些难题有的因长期得不到纠正而形成过去:有的难题直接影响到电报质量。我认为是如下原因造成的:一是观测员因学习不够,对各项规定不懂或没有熟练掌握;二是单位受评优影响,放松了办理,放松了质量考核。片面认为难题提多了,势必影响单位的创优工作。所以,对质量难题少提为好;三是个人受好处驱动。因现在各站普遍将质量同奖金挂钩,假设难题提多了,将直接影响到个人质量和个人奖金。四是有老好人思想。发现难题你不提我,我也不提你,大家都好,大家质量都高。
3 难点应用策略
3.1 创建健全业务学习体制,这是提升地面测报质量的根本环节。着重抓好如下几点:①疑难难题要反复学。②新文件新规定要准时学。③本身不懂或不睬解的难题要向老同志请教。在学习中还应注意基本理论与实践相联合,避免走形式,应付了事的学习。气象观测业务条文多,规定具体,特别是云的识别、天气现象记载、不完整记录的统计和不正常记录的处理等,工作中稍有疏忽,或者业务规定不熟悉,都会出现错情。特别是近年来,2004年执行新规范,2005年实行新的地面测报业务软件,随着自动站的安装运行,新的业务规定层出不穷。要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应做到对新的技术规定要及时学:遇到问题针对学:不懂的问题请教学:疑难问题重点学:季节转换提前学,不断提高观测业务理论水平。
3.2 创建健全监督体制,从严办理。一定增强领导,教育测报人员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严格执行规范和各种技术规定,搞好观测场第及仪器的维护、鉴定、检修和自检工作,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这是提升测报质量的重要环节。
3.3 测报人员一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发现错情,一经校对查出,就应提出,并且按规定统计错情,杜绝弄虚作假、涂改伪造的情形,严格执行质量考核体制,确保上报质量的真实性。让各位观测员都提升警惕,有助于测报质量的提升。随着自动站的普及,人工站逐渐被代替,对自动站仪器的维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观测员习惯于听和看,而不善于动手,思想上受到“怕”字的束缚。在实际工作中,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当然,在对自动站的操作上,开始大家都很陌生,感觉看不到、摸不着,一旦操作失误,还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但工作人员不能因为这样就不动它,而要认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掌握基本的规律,以便熟练正确地操作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