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习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学习心理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学习心理辅导

篇1

关键词:心理辅导; 中职班主任; 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53-01

1中职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职学习阶段是学生个体成长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将从少年时代过度到青年时代,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带来了心理上的迅速发展。正如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杨国书先生所说:"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上,青少年时期是最叫人忧虑的。这个阶段之所以叫人担忧,主要是个体发展上存在两种状况:一是儿童时期适应不良所积累下的问题,到了青少年时期便会表现得更加明显与严重。二是青少年时期是儿童个体过度到成年期的关键时期,在追求独立与建设自我的过程中,常会发生特殊的适应困难。这两种倾向相聚相激的结果,遂使青少年在生活与行为上易于碰到问题。"从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看,青少年期是从"自然的我"过度到"社会的我"的时期。因此,如何帮助青少年解决在这个时期遇到的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格,掌握如何承受社会、生活压力,解决学习、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方法,则是中学教育的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令人担忧。由于教育理念、思想、目的、任务、师资、环境和社会的评价方式、标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我们中职学校也不例外。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和执行者,班主任就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心理辅导这个担子,并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这项工作,以求班级、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2中职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2.1学习辅导。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情绪与动机进行训练和辅导。学习技能辅导主要是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策略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这些技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学习情绪与动机是学生学习中的动力因素。大量的事实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内容难度大,而是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产生的情绪问题与动机障碍。这些都是学习辅导活动所要考虑解决的重要内容。

2.2人格辅导。人格辅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学会与人沟通交往,学会协作团结、互助合作。简而言之就是提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之学会自我控制,并和谐地与他人沟通、交往、相处。

自我意识辅导旨在让学生能全面了解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提高学生的自信。自我控制辅导则应着眼于情绪的调控。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很不稳定,在调节个人与他人、与环境、与班集体、与外界的关系时,情绪最为敏感、最为活跃。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便于学生驾驭自我,也有利于他们更好的适应环境,更好地成长。

人际交往沟通辅导则应侧重于与老师、父母、同学的沟通。学生往往惧怕与老师或父母等成人沟通,教会他们与成人沟通,有利于相互了解、相互理解。而学生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对于学生来说有时显得更为重要。一般来说,与同年人沟通合作良好的学生,其适用社会的能力也更强。与异性同伴的沟通是同伴的重要部分。学会与异性同伴的沟通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因为性生理发育和性心理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困扰。

2.3生活辅导。生活辅导应该侧重于自理、自立、消费、休闲与应付危及等方面。这些都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不可缺少的素质。特别是应付危机、挫折方面的心理辅导,对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环境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4.职业辅导。升学与就业是学生人身发展的必然经历,是事关个人前途的重要事件。职业辅导是为学生的人生、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活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能力、兴趣爱好与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为今后顺利地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心理辅导应遵循的原则

3.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辅导活动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它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支持合作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接受你的辅导。

3.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辅导活动需要以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为前提。

3.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心理辅导活动是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的活动,学生自愿、自主、自觉地参与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3.4做好辅导活动的准备与小结。心理辅导活动尽管是以学生为主角,并不等于教师就是消极的旁观者。教师应该向导演,事先对每件事进行认真仔细构思、精心设计。活动结束后都应该进行小结,以利于下次活动的改进。

篇2

关键词青少年,无聊症候群,休闲。

分类号B844.2

1引言

近几年来,“无聊”、“没劲”、“讨厌”等词语经常被许多青少年所提及。部分家长抱怨说他们的孩子成天无所事事,一门心思只想玩――玩电子游戏、看电视、看卡通等,却不会主动去学习文化课。若不让他们玩,则满口“无聊”的抱怨与耍脾气。一些教师反映,部分学生“对学业不感兴趣”、“做什么事都嫌麻烦”等。诸多类似现象并非表面的、偶发的,它们反映了青少年发展中的问题。

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该问题已成为高比例且影响很大的青少年问题。早在1961年,美国的华特博士(Walters,P A)就发表了学生淡漠症(student apathy)的报告。在他辅导的学生中,有一群人呈现意欲明显减退的现象,显示部分退缩反应,对上课不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还拒绝上学。1970年,日本的笠原嘉教授在他辅导的学生个案中,也发现不少有这种症状的学生,他认为这是一种新的、以淡漠症候群为主要表现形态的“退却性精神官能症”[1]。

赖圣洋、林宪等台湾学者将这一青少年发展问题命名为“无聊症候群”。“症候群”最初是马斯洛(Maslow,A H)依据其整体动力学的观点借用过来的一个医学术语,它指的是“多种症状的复合体”[2]。这里的“无聊症候群”指的是一个人显出倦怠感、没力气、无聊、空虚等心理特征,在一定期间内呈现逃避现实、无精打采、对课业或工作不关心、无法发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为认同问题感到苦恼、社会退缩、对异性保持距离等症状[1]。赖圣洋认为“无聊症候群”的特征主要有:(1)常觉无聊、空虚,内心空洞、不知要做什么;(2)渴望朋友,但关系粗浅;(3)过度自我中心,常有抱怨及负向言语;(4)缺乏责任感及工作(如做功课、做家务)的动力;(5)物质需求多,沉溺于感官刺激的满足;(6)缺乏自信,主观因素多,常拒绝成人的建议;(7)投机取巧缺乏深度思维及价值观,缺乏精神生活;(8)行为模式原始或退化,话题常围绕在性与暴力上;(9)对自己缺乏洞察力,常感无力,成长停滞在童年期;(10)缺乏有意义的休闲及兴趣[3]。

现有资料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很少有学者对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展开研究。然而,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在走访家长、教师以及在青少年辅导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反映该症状的诸多现象,为此,在认真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评定量表》,在浙江省的7所中学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的有关现状,并尝试作相应的分析探讨。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宁波、温州、台州、金华4个地区7所中学680名中学生为研究样本。共发放调查量表680份,回收有效量表613份,有效率达90.1%。其中男生289名,女生324名;城区中学学生173名,乡镇中学学生440名;独生子女299名,非独生子女314名;初一79名,初二81名,初三59名,高一154名,高二141名,高三99名。

2.2研究工具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评定量表》共由24个项目组成,其中前21个项目为客观性项目(第21题仅要求独生子女作答),采用五级记分方法,每个项目共有五个选项,即“完全不符合、大部分不符合、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大部分符合、完全符合”,分别以1、2、3、4、5记分(负向题3作了相应统计处理);后3项为开放性项目。得分愈高表明无聊症状愈明显、严重。整份量表由5个维度构成,其含义分别是:认知面,表现为物质需求多、自我中心、缺乏深度思维等;情绪面,表现为感官取向、缺乏自信、常感空虚、多负向情绪等;意志面,表现为缺乏理想志向与责任感、回避难题、浅尝辄止等;学习行为面,表现为“学习淡漠症”,对学习不感兴趣、无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等;闲暇生活行为面,表现为缺乏有意义的休闲及兴趣、缺乏精神生活、行为模式退化等。区分维度的主要依据是按照心理学上惯用的“知、情、意、行”划分方法,同时结合因素分析结果再将行为维度区分为学习行为与闲暇生活行为两个维度。

2.3研究过程

2.3.1量表编制

研究的测量工具在参照台湾心理学者赖圣洋提出的“无聊症候群”10点特征基础上自编而成。初步确定的量表共由29个项目组成,其中客观性项目27个,主观性项目2个。预试选取了浙江省天台县白鹤中学、浙江师范大学附中两所中学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每个年级发放了40份问卷,回收问卷共计229份,其中男生127名,女生102名)。对预试所得数据作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之后,删减了因素荷重低于0.4的项目,最终形成《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评定量表》。

2.3.2效度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该量表的结构效度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在理论上构思的假设是合理的,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首先采用主成分因素抽取法提取公因子,共提取五个因素。抽取因素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1。

进一步用正交最大旋转法对提取的五个因素的因素荷重矩阵进行分析,并根据量化的信息分别将五个因素命名为学习行为面、意志面、情绪面、闲暇生活行为面、认知面。

2.3.3信度分析

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0.812;学习行为面、意志面、情绪面、闲暇生活行为面、认知面五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833、0.823、0.824、0.833、0.827;对99名浙江省天台县某中学被试间隔25天进行重测,得到重测信度γ=0.861。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3.4量表施测

经过量表的编制、试测和信度、效度分析后,最后形成《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评定量表》。于2002年4月对研究对象以班为单位完成全部调查。

2.4数据管理

本研究采用SPSS/PC10.0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3结果分析

3.1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总体水平

调查发现,青少年在《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评定量表》上总体平均得分不高,但“无聊症候群”某些方面的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

(1)总体平均得分为48.48分,学习行为面、意志面、情绪面、闲暇生活行为面、认知面五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9.67、13.82、9.03、7.66、8.30;

(2)总体平均得分在60分以上的中学生占12.1%,最高分达96分;

(3)21.5%的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感觉无聊,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事”项目上选择了“大部分符合”或“完全符合”;

(4)28.5%的中学生认为大部分符合或完全符合“我经常会因无所事事而感到烦躁”。

3.2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性别差异比较

表2结果表明:(1)男女生总体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总体平均得分显著地高于女生,也就是说在“无聊症候群”问题上男生较女生更为严重;(2)在意志面、认知面,男生平均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女生;(3)在情绪面,女生平均得分显著地高于男生;(4)在学习行为面和闲暇生活行为面,男女生没有显著性差异。

3.3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地区差异比较

表3表明:(1)城区中学与乡镇中学学生总体上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城区中学学生在“无聊症候群”问题上明显较乡镇中学学生严重;(2)除了情绪面,在其他各个维度上,乡镇中学学生均显著地优于城区中学学生。

3.4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比较

表4结果表明:(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2)除了在意志面,非独生子女极其显著地优于独生子女之外,其他各个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3.5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年级差异比较

对量表进行One-Way ANOVA分析,结果表明:中学生六个年级间除了在意志面、认知面上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5)。

4讨论

4.1较高比例的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不容忽视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大陆地区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的有关现状。调查发现,浙江省青少年在《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评定量表》上总体平均得分不高,但总体平均得分在60分以上的中学生(高“无聊”感组)占12.1%,而且21.5%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觉“无聊”,28.5%的青少年会经常因无所事事而感到烦躁。这表明浙江省青少年在“无聊症候群”问题上总体状况良好,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有“无聊症候群”问题表现的青少年群体。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CCMD-3(2001)上并未将“无聊症候群”问题列为单一的精神障碍,但已有研究指出,对青少年而言,日常生活的烦恼(daily hassles)比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4]。另外,Iso-Ahola和Crowley[5]、Caldwell和Smith[6]等多项实证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无聊”、“烦躁”感受和酗酒(drinking)、吸毒(substance abuse)等有害健康的行为及其他偏差行为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可见,该调查显示的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质量以及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4.2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的相关因素

4.2.1性别因素

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的性别差异上,男女生总体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较女生更为严重。研究还发现,在意志面、认知面,男生平均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女生,在情绪面,女生平均得分显著地高于男生。这些可能与男女生在认知、思维发展等心理特点上的性别差异以及社会对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观念有关。如Larson和Richards[7]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无聊”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对成人世界权威和控制的反抗,亦即青少年以“无聊”、“没劲”等心理感受抗议成人世界的社会控制,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情绪上的反应(愤怒),偏差和暴力行为。而由于社会对男性特质中独立性的强化作用,男孩似乎比女孩在独立发展方面经历的冲突和痛苦要多一些,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认为她们父母订下的规则是公平的、正确的、温和的,而不易出现她们大胆维护自身价值与父母冲突的局面。与此同时,从生物学角度看,男孩有更多的侵犯冲动,而由此导致的对父母的公然反抗也加深了男孩的独立性冲突[8]。

4.2.2地区因素

调查显示,城区中学与乡镇中学学生总体上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城区中学学生在“无聊症候群”问题上明显较乡镇中学学生严重。这可能与城区学生与乡镇学生的成长环境、闲暇生活质量有关。结合开放性调查研究还发现,与乡镇中学相比,城区中学学生在闲暇时间里更多地选择了看电视、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睡觉等生活方式,而乡镇中学的学生则更多地选择了看电视、看课外书、帮父母干杂活、野外游玩等生活方式。较之生活在都市化狭小空间里的城区学生,乡镇中学学生可能由于所处环境、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相对来说他们的闲暇生活质量似乎更胜一筹。

4.2.3其他因素

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这与近几年来的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上海社会科学学院青少年研究所通过对上海市15~29岁的青少年的调查发现,进入青春期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生活需要、人格特征、社会交往等方面不存在本质差异[9]。风笑天对独生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的研究也表明,从总体上看,独生青少年的社会化状况与同龄非独生青少年基本一致,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远远多于不同之处[10]。同时发现,中学生6个年级间总体上也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年级(年龄)变量并不是青少年“无聊症候群”的重要影响因素。

5建议

5.1重视青少年的需求和感受,鼓励自主性的休闲

既然“无聊”的感受有一部分是为了表达青少年(尤其是男生)对成人的反抗,因此任何从成人角度出发安排的闲暇活动,都无法真正满足青少年的休闲需求,无法缓解他们的“无聊”情绪,也无法引导青少年远离偏差行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唯有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倾听他们的声音,重视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才能真正协助他们脱离“无聊”的困境,重返健康之路。在具体做法上,关于对青少年的休闲需求与感受的调查研究应该是闲暇活动设计的根本依据,同时应鼓励青少年及早进行休闲的自我探索,亦即鼓励青少年从多样化的尝试中培养休闲的兴趣,一旦他们能从自发性的休闲行为中体验到成就与满足,“无聊”、“没劲”的感受也就得到了有效缓解[11]。

5.2积极开展学校心理辅导与家庭心理辅导

针对少数患有“无聊症”、“学习淡漠”的青少年,在学校心理辅导中我们不妨借鉴日本松原达哉倡导的生活分析咨询方法(Life Analytic Counseling,简称LAC法)。这种方法是为了让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的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反省现在的生活行为,以达到有目的、有积极性地生活而开发的一种新的心理咨询方法[12]。LAC法是一种综合的咨询过程,它通过将来访者的学习、生活目标量化、明确化,结合及时的评价反馈,最终使得来访者学习、生活变得有条理,自立并走出低谷,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的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家庭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因此,应该把家庭心理辅导看作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支持系统,积极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并与家庭心理辅导相结合。家庭心理辅导的内容有:辅导家长改进与子女的沟通;辅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辅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等。

参考文献

1 林宪. 无聊症候群.省略.tw/data/magzine/health.nsf/Item-View/

2 [美]马斯洛著. 许金声等译. 动机与人格.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7, 367

3 赖圣洋. 21世纪新新少年――“无聊症候群”之探讨与对策. 省略.tw/2.htm

4 Chamberlain K, Zike S. The events approach to stress: Support for the use of daily hassle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0, 81, 469~481

5 Iso-Ahola S E, Crowley E D.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and leisure boredo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91, 23, 260~271

6 Caldwell L L, Smith E A. Health behaviors of leisure alienated youth. Society and Leisure, 1995, 18, 143~156

7 Larson R W, Richards M H. Boredom in the middle school years: Blaming schools versus blaming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91, 8, 418~443

8 钱铭怡, 苏彦捷, 李宏. 女性心理学与性别差异.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65~169

9 王美萍, 张坤, 张文新, Andrew J. Fuligni. 青少年家庭义务感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3): 28~32

10 风笑天. 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2001

篇3

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他们疏导并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是目前学校亟需做好的一项工作,尤其是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显得愈发重要。

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其实都很缺教师,不单体现在教师总量上,更体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上: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少;基础文化课教师多,艺体、心理教师少。很多学校尽管名义上配有心理辅导教师,但往往名不副实。有些心理辅导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不愿找教师倾诉,教师也不会积极主动关心学生,久而久之,这一岗位就形同虚设。某些地区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时间过短,培训效果不理想。许多学校,包括心理咨询室在内的九大功能室都建起来了,但往往使用效果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功能室的指导教师专业技能跟不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在知识上的解惑功能正在逐渐减弱,但面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为他们解心理之惑、情感之惑的功能却在不断增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尽管全国层面尚未开展大规模的权威的心理调查,但从各地的调查来看,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远比公众想象的要高。2014年公布的《浙江省201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浙江小学生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感到焦虑、寂寞、没人疼爱,中学生心理压力更大,超过48%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发生率比2001年时上升了一倍多。2013年的《哈尔滨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同样显示,有49.43%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广西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权威数据公布,但广西多数市县都有大量留守儿童,也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篇4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辅导;技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心智培养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其中的“惑”不仅是知识之惑、社会之惑,更重要的是心理之惑、成长之惑。班主任心理辅导不是“额外”工作,而是分内的工作。某种意义上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级预防员。

那么,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呢?

一、明确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

1.帮助学生探索自我

学校心理辅导的很大一部分任务是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尊和自信。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是青少年辅导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2.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与情绪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健康的品质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而少数学生的个性偏差,如孤僻、好嫉妒、暴躁冲动等,常常会影响学生的待人处世。

3.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困境

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与学习有关,如考试焦虑,因升学压力过重而厌学、弃学,因学业失败而导致各种危机事件(自弃、自残、自杀或者伤害他人),以致因学习问题而产生抑郁、自卑等。

4.帮助学生破解青春期烦恼

班主任和我们的德育教师在这方面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悦纳,平等地和学生探讨少男少女健康的两往,开展青春期的性教育。

5.帮助学生重建积极的行为方式

青少年的压力源有学习负担、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变故、亲子关系和异往等方面。由于我们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面临的压力,常常会出现心理紧张、迷茫和反抗。而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攻击又常常是爆发亲子冲突、师生冲突以及校园暴力事件的源头。

6.帮助学生展现丰富的生活、精彩的生命

青少年富有理想、生气,他们有着生机勃勃的现在和更长远的未来,同时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常常显得比较脆弱和容易动摇。班主任在日常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的偶像崇拜、网络成瘾,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要进行预防和干预。

在明确了心理辅导的目的和内容后,班主任更需要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过程和步骤,从而形成辅导的方法。

二、班主任心理辅导的步骤

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基本步骤包明确问题行为、收集个案资料、评估分析、确定辅导方案、实施辅导过程、检验辅导效果与随访六个阶段。

1.探讨并理清问题

这一阶段的具体目标是:教师知道学生发生的事以及他的想法与感受;鼓励学生通过述说个人问题而得到某种程度的情绪宣泄;鼓励学生通过述说使其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清楚的认知,并理清具体的困扰是什么。

2.收集个案资料

收集资料是个别辅导的基础,要详尽地了解辅导对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通过观察、谈话、自述、访问、问卷和心理测试等来收集包括学生的当前状况、家庭背景、个人成长史等主要方面的情况。

3.评估分析

班主任在与当事人充分探讨问题并掌握了必要的个案资料后,要根据自己的心理专业知识、社会生活阅历和个别辅导经验,对学生的叙述和所获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严重的程度。

4.确定辅导方案

根据学生问题行为的性质、严重程度和产生原因,班主任要制订出具体的辅导方案。首先要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辅导目标,其次选择辅导的具体措施,可从学校、家庭两方面入手,围绕当事人的知、情、意、行各方面,运用各种心理咨询技术进行。

5.实施辅导过程

确定个别辅导的目标和措施后,就要根据辅导方案进行具体的个别辅导和干预,将构思一步步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非理性想法的改变、消极情绪的调整还是不良行为的矫正等,最关键的是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并记录在案。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不断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适时的强化和再评估,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具体的辅导目标和辅导措施。

6.辅导效果评估与随访

经过一个时期的个别辅导之后,班主任要观察学生此时的行为表现,与学生一起对整个辅导过程进行全面回顾,并对照辅导目标进行评估,从而判断实施的辅导是否有效。通过辅导效果的评估,还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获得经过一段艰苦努力之后终于达到目标的成功体验,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很难得的成长经验。

当然,班主任要想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除要掌握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之外,还需要在实战过程中积累丰富且有效的辅导技术。

三、班主任心理辅导基本技术

1.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技术是指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增进学生积极行为的发生,减少并逐渐克服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

(1)确定目标行为。该环节包括界定问题(了解当事人的问题行为是什么,查清当事人的个人发展情况,了解该问题是如何习得,又是如何被巩固的),并确定矫正目标。

(2)建立目标行为的基线水平。目标确定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一般至少3天)来观察,来测定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然后求出每天或者每周的平均值,以此作为目标行为的基线水平。

(3)选择强化物。行为改变是通过强化手段获得的,因此选择强化的方法是行为矫正技术的关键所在。强化的方法一般有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化和惩罚法这四种。

(4)实施行为矫正程序。需要对实施期间的目标行为表现做观察和记录,并与之前建立的基线水平进行比较。

(5)效果评估与反馈。根据记录的数据与资料对矫正效果进行评估,安排进一步巩固效果的措施。

2.认知改变技术

认知改变技术是指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改变当事人的不良认知,从而调整其情绪和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技术。

(1)帮助学生认识情感、行为与认知之间的联系。

(2)寻找学生的负性自动思维,识别非理性思想。

(3)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式、内容,同时发展更适合的思维方式和内容。

(4)练习、巩固,将理性的思维方式与想法进一步运用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之内化为个体的内在认知结构。

3.情绪调整技术

情绪调控技术是指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或他人的情绪,使之对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

(1)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面对自己的情绪。

(2)引导学生宣泄和恰当地表达情绪。

(3)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4)帮助当事人学会控制、疏导情绪(转移法、幽默法、放松法、制怒法、升华法等)。

4.积极暗示技术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指班主任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积极的语言作用,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从而调节其认知、情绪、意志、信心等。

积极的暗示可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暗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文字、表情、手势等均可以作为暗示手段。一般来说,暗示的语句越简短,就越有效;暗示要用现在时态而不是将来进行时态;尽可能以事实为依据,或努力创造出一种让人相信的感觉。

心理辅导技术远不只以上四种,但对于班主任所进行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这四种方法的确是心理辅导实践中非常需要的基本辅导技能。实践证明,班主任经过专业培训,是完全可以掌握这些技能,以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

总之,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班主任主要承担面向班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作为班级领导者——班主任,若要增强班级凝聚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气氛,提升自己对于班级学生以及团队的心理辅导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积累实战经验,同时更需要在自身人格、态度、价值观和敬业精神方面提高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解决学生的心理之惑、成长之惑,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篇5

一、青少年网瘾社会工作干预项目总体介入实施策略

看待青少年的网瘾问题,不能仅仅关注青少年的个人因素,家长的行为、学校的行为都可能导致青少年陷入网瘾,所以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网瘾青少年家长及学校三方面进行有效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找到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根源,帮助其逐步戒除网瘾。基于上述情况,笔者选择了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法介入青少年网瘾干预工作,通过家庭及学校的配合,帮助青少年逐步解决网瘾所带来的问题。通过加强与改善网瘾青少年的家庭的亲子关系,网瘾青少年与学校的关系,为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做好铺垫。社会工作者在对网瘾青少年进行干预,需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以达到更好的社会干预目的。

1. 合力优化整合资源,形成多方联动机制。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整合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有功效的社会。整合最重要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各自为营,各部门配合脱节,产生教育真空。因此,要积极建立合理的资源整合机制,让各方优势资源最大程度上产生效能。

2. 积极与干预对象开展互动。对网瘾青少年进行介入干预时,要提前做好调查工作,针对预对象的心理、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计划,在干预过程中要积极开展互动工作,设计有效互动环节,加强学校、家庭的有效参与,形成合力,保障干预活动的全面展开。

3. 严格遵守现行法律规范。在开展青少年网瘾干预工作时,会或多或少接触到预对象的隐私,在开展相关工作时要严格遵守现行法律的相关规范要求,保护青少年的隐私,一方面更容易得到青少年的信任,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涉及到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4. 预防干预相结合。在开展青少年网瘾干预工作过程中,应着眼全局,不应只将眼光放在已经有网瘾表现的青少年身上,还应及时发现潜在的易成网瘾的青少年人群,为之及时提供矫正服务,干预和预防相结合,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二、青少年网瘾社会工作干预项目总体介入过程

活动组织实施者在这次干预项目中采取活动+辅导的方式,通过设计有可操作性、有针对性、有现实意义的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消除青少年的抵触和戒备心理,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互动环节为学校、家长社工以及干预对象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此次干预项目中,X社区积极配合,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织者与社区工作者借鉴网瘾戒除专家的成熟案例并结合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一方面指导学校、家长按照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专业干预;另一方面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引导干预对象合理安排学习娱乐时间,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侵害。另外,X社区还依托自有的彩排室、图书室、民间艺术室等载体,组织干预对象开展文娱活动,发掘干预对象的文体艺术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用优势视角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自信,进而减小他们到虚拟世界寻求自我认同的机率,最终达到戒除网瘾的目标。

在干预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重视调动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外,还要重视对网瘾青少年的辅导,具体操作如下:

1. 提供学习辅导。网络成瘾及有网瘾倾向的青少年普遍学习成绩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时非智力因素,青少年因其处在特殊的人生时期,是非观价值观都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一旦迷恋网络,就会消耗绝大部分的精力,加之青少年处在特殊的逆反阶段,家长方法不当还会加剧逆反情绪,甚至导致情绪失控。针对这种情况,及时提供学习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辅导,帮助干预对象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认同感,树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兴趣爱好,最终将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中来。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篇7

在我国,青少年这一人群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6,其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近年各研究机构和人员不断地就青少年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及需求念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各中原因,我认为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的认知教育是迫在眉睫的。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认知 需求

WHO把青春期和年轻人的定义分别为10~19岁和10~24岁年龄组人群,这两个人群我们统称为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压力也随之而来,青少年这一在传统上被当作最健康的人群,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各研究机构和人员就青少年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及需求念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中所出现的各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如青春期性心理问题,情绪障碍,人际关系,学习问题,逆反心理等[1]。

在这个群体当中,这样的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正说明了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对青少年群体有多么的重要。据谭晖等人在2004年做的调查《上海市1036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类型》表明,中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4. 9 % ,其中以预备班和高一年级发生率最高,达30 %以上;中学生自杀意念存在率为20 %~40 % ,高中女生最高[2],可见心理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逐渐突显出来。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从国外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与知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就会产生压力,压力积累太多或太久,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疾病。从马加爵残杀同窗室友到刘海洋用硫酸泼黑熊,再到天津13岁男孩沉迷网络游戏模仿飞天跳楼自杀,再到最近的杨丽娟事件等等等等,此类事件引发了我国大众的深思。从13岁的孩子到20多岁的成年人,从刚进校的初中生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他们的身上都产生了由各种各样心理问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使我们认识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加的不容忽视。

一) 中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从马加爵的事件以后,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词才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范围内,引起了我们的重视。现在,心理问题发生的年龄段已不再是较大的年龄阶段,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甚至是2、3岁的小孩自也可能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恐惧症等,或是心理疾病,如自闭症等。

在我看来,中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其中原因有很多:1、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2、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3、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5、情感困惑和危机等等。

于是,国家现在正越来越关注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已正式纳入了教学范围内,其目的是为了使青少年学生在早期就能认识自己的心理,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早的预防了心理问题的严重化与疾病化,使青少年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 青少年对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认识的不准确性

通过社会长期对青少年进行心理问题的负面新闻的教育,很多青少年听多了心理问题这个词后,会认为这些需要心理咨询的人往往都是不正常的,是有问题的,甚至是精神病;而自己是很正常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甚至有人会因为听到别人说他很小气之类的话,也认为别人说他是精神病,因此而排斥心理咨询。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全面而导致了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认为自己是没有问题的,没有病,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心理咨询方面的辅导。

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 要增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就要继续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扩大教育范围

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现代青少年大都是80年后的独生子女,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对孩子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同的影响,且有着很大的差异,也使得许多青少年在心理上有了很多潜在的激发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父母对子女缺少关爱,哪怕是好好的坐下来谈几句话之类的都没有;比如父母家人一再地要求孩子成绩要拿第一,其他的什么要求都无条件的满足等等,这样的例子我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我们却偏偏就忽略了这些原本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孩子的父母和家人。

所以要增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不仅仅只加强现今的针对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更提倡在学生相应的学校也建立起学生家长学校,对家长们也要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并且一定要让家长们坚持学习,切真落实到生活中,学成毕业,使他们也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让他们学会针对自己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真正的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既聪明,又健康的人才。另外,我们也很希望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帮助。

二) 要培养青少年勇敢面对心理问题的信心,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夏令营或训练营,帮助他们训练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

学校或者心理咨询机构可以组织一些以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为主题的夏令营或训练营。现在学校或者其他的教育机构有语、数、外等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训练营,却没见多少关于心理辅导方面的训练营。组织这样的训练营最关键的目的就是在于要他们更加的了解遇到心理问题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让他们正确了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面对心理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并且要鼓励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寻求心理咨询中心辅导老师的帮助,建立起他们对心理咨询的正确的看法和认识,让他们学会了解自己,体会自己。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重视,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完善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抓紧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也抓紧全民内心和谐的建设,消除青少年以及其他成年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建立起正确的心理咨询的观念和态度,也为人们能健康幸福地生活创造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资料:

篇8

关键词:心理辅导;德育;关系;结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心理辅导和德育的基本概念

1.心理辅导的概念

“辅导”一词泛指有关专业人员对当事人的协助与服务。具体来说,学校心理辅导是一种妥善合理的教育方法和帮助学生自我实现的教育历程。辅导人员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最科学的方法、最有效的活动方式、最热忱的服务态度,积极地帮助、促进学生了解自我,开发潜能,从而解决其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及生活适应上,获得最理想最完美的自我选择与适应,达到自我实现与成功,进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学校心理辅导在教育体系中,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服务。

2.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具体来说是向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人生观的传输,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的政治观、社会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一种高层次的超我的社会取向的心理辅导。

3.二者间存在的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德育化。但近年来随着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辅导和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辅导和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二、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

心理辅导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工作共同服务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们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而又各有侧重。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学生观不同。德育工作往往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把自己视为“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心理辅导则把学生视为有着自身需要的“当事人”,把自己作为从旁提供帮助的服务者或协助者。

(2)内容不同。德育工作侧重解决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问题;而心理辅导侧重处理和解决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如考试焦虑、厌学、自我中心、耐挫力差、自卑、抑郁、恐惧、强迫等等,其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

(3)具体目标不同。从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来看,德育工作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而心理辅导则注重自我约束。德育工作侧重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问题;心理辅导则要解决学生心理成熟不成熟、健康不健康的问题,并通过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发展学生的判断与抉择能力,为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做好心理准备。

(4)原则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明确的价值倾向,往往要求旗帜鲜明;而心理辅导人员不能代替当事人作价值判断,而是通过帮助当事人理清事实,澄清其价值观念体系中的矛盾,引导他展开思想斗争,勇于承认错误,面对现实等等;心理辅导强调引导当事人宣泄,缓解其心理紧张与冲突,替他保密以保护其自尊。在特殊情况下,甚至采取心理防卫机制,以暂时“回避现实”,来减轻当事人的心理压力,目的是使其渡过难关,以便积蓄力量,从而更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

(5)方法不同。德育工作多采用伦理谈话、说服宣传、批评表扬、提供榜样、实践锻炼等方法;而心理辅导多采用会谈、心理测试、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

三、将社会实践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德育工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才能形成稳固、正确、健康的思想品质,而不是单纯地说教。因此,在心理辅导和咨询过程中,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参加实践锻炼是十分重要的。

篇9

[关键词] 教育旅游 心理需求 品牌运作

一、概念及特点

青少年学生教育旅游是近几年异军突起的一支教育旅游品牌,是以教育学习为目的的旅游活动,特点是寓教寓学于游于乐。青少年学生教育旅游近几年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其消费主体是大中城市的青少年学生,旅游时间集中在一年中的寒暑假3个月和黄金周。形式则主要是集体化团队活动。

二、市场的社会大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是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难题,大家都在探讨如何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其中,利用中、小学生寒暑假进行丰富的教育旅游活动,是对青少年的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形式和手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中国也逐渐向普及化、大众化方向迈进。而相对于青少年,通过寒暑假的教育旅游活动,对于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重基础知识学习,轻实践技能培养”的共识弱点,是一种有力的补充,因此,结合中国青少年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满足青少年成长需要的多种教育主题旅游产品,对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让青少年在旅游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学习技能意义非同小可。

三、青少年学生心理需求分析

青少年学生教育旅游的消费主体是青少年学生,分析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需求,然后针对这些需求设计该系列产品的服务细节,是有关此项专题旅游产品开发的成败关键。目前的教育旅游基本上将“求知需求”放在了第一位,这里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这个群体通常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发更深层次的青少年心理需求。对设计开发出满足青少年学生需要的教育旅游产品,是十分必要的。而此方面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心理的提高

学习是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心理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乐于学习,是学生生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学习心理提高,包括学习动机、态度、方法、习惯,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讨,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信心和进取精神。青少年学生在学习方面通常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学习疲劳、注意力分散、马虎、考试怯场等。

2.智力能力的提高

智能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标志。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即构成了人的智力。在认识现实、改变现实、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人们的各种能力,包括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智能提高主要是智力因素的辅导、创新意识及能力的辅导。

3.情感和意志的提高

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克服悲观、怯弱、抑郁、紧张等消极的情绪情感,保持舒畅、喜悦、乐观、自信等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及生动活泼、蓬勃奋发的良好心态,对其身心的健康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情绪情感的辅导,尤其要重视移情体验的辅导,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去体验他人的欢乐和痛苦,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青少年学生情绪方面通常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沮丧、愤怒、恐惧、抑郁、急躁。而在意志方面则主要表现为优柔寡断,不能克制自己,缺乏毅力,害怕挫折等。

4.个性心理的提高

一个人个性结构中的优势、潜力、特点或弱点,不仅关系着其社会活动的选择性、效能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业者,其个性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潜力和特点。学生个性心理辅导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促进其个性心理,包括兴趣、能力、性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和谐发展。在这方面学生通常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依赖、懒惰、孤僻、自卑攻击性等。

5.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提高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社会交往、休闲、消费和常识性的生活技能辅导。学生通过集体生活及日常交往,可获得同伴的接纳、尊重、理解和赞扬,从中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并帮助他人。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才干,学会与他人合作,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休闲、消费和生活技能的辅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的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辅导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选择休闲方式,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计划消费行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而这一点对广大的独生子女来说尤其重要。此项学生通常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中心、不和群、对抗嫉妒、斤斤计较等。

四、目前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品牌化发展原则

教育旅游是一个独特品牌,例如:青少年学生夏令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项商业行为,但是品牌化的名牌产品乏善可陈,绝大多数夏令营彻底变成了一个旅游团,内容大多是策划一个主题,拉靠一个单位,向学校发函,活动内容一般是某地开营,主要景点逛一圈,再加几个讲座。当前教育旅游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行程成人化,还有产品卖点怪招迭出,荒唐可笑,服务质量与宣传相差甚远,安全无保障等,这些问题大大地破坏了教育旅游市场的成长与环境。有关的各种批评、讨论文章不断见诸各种媒体,教育旅游市场的规范治理已近在眉睫。市场呼吁专业化、品牌化、系列化的教育旅游产品。要实现品牌化,以品牌化、系列化的产品占领市场,首先需在教育旅游产品的设计上下工夫,必须以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出发,在产品设计的细节上下工分,切实从活动设计上满足青少年在学习心理、智力能力、情感和意志锻炼、个性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开发出具有现代特色的青少年教育旅游产品。参照国外有关的成功经验,要实现相关产品的品牌化战略,真正地做大做强,就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发展原则:

1.产品设计主题化

首先,不能以常规旅游代替教育旅游,要围绕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学习等具有学习特色的活动内容。其次,要适应学生特点、寓教于乐,不搞疲劳战术。第三,突破常规模式,将教育功能安排在旅游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启程开始就应将环保、自理、自立等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2.服务流程规范化

教育旅游产品要逐步实现品牌化运营,关键是要实现服务流程的规范化,以产品的设计到基地的选择,分销网络的建立,服务人员的培训,再到整个服务流程质量的控制等,都要实现流程化和制度化,以确保服务规范化的实现,确立教育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品牌化。

3.市场宣传透明化

面对逐渐发展中的教育旅游热,教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一定要实现透明化。活动包含多少个项目,多少个景点,住宿、餐饮标准,专家服务的收费标准、安全员、辅导员、导游员的收费标准等。要和消费者签订国家标准合同,以约束双方的权责利,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现实中,许多教育旅游产品中的服务质量与宣传相去甚远,规范化治理应早日引入日程。

4.安全保证制度化

学生是教育旅游的消费主体。由于年龄小,自律性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安全问题尤显突出,也是许多家长最为操心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教育旅游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切实制定安全保障措施,避免高风险活动项目,所配备管理人员及随队送护人员,切记懈怠和侥幸。

五、鉴于该项旅游产品市场特点和市场运作的要求,当前在产品设计阶段有几个主要平衡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1.家长需求和孩子需求平衡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考取理想大学是许多青少年家长的最大愿望,因此家长希望为孩子量身定制以学习内容偏多的寒暑期活动方案。而孩子更希望无拘无束的玩,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则是孩子们的愿望。因此,针对青少年的教育旅游产品,在内容的选择和主题提炼上一定要照顾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平衡。如“补习班”式的夏令营,无法调动孩子的兴趣,而游戏内容过多,没有兼顾学习内容的夏令营又很难打动学生家长的心。最佳效果应是家长愿意付钱,学生乐意参与。

2.项目多少和价格竞争力的平衡

近几年的国内教育旅游的消费主体为大中城市的青少年,这个群体占整个青少年旅游市场的85%以上,并且教育旅游的消费层次呈现出向相对多层次、高层次转变的特点。同时教育旅游产品逐步细分化也是大势所趋,如科普旅游夏令营就可细分为植物科普夏令营,气象科普夏令营,海洋生物夏令营等。但是总体来看,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价格承受力不高,因此对于教育旅游产品的设计者来讲,产品活动的项目不宜贪多求大,因为一旦价格高出消费者的预期,再好的产品也无法顺利地进入市场。

3.项目新奇性和安全性的平衡

众所周知的原因,青少年家庭子女的安全对于家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全新主题的教育旅游产品会获得广大消费者的眼球,但是在追求项目新奇性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锻炼,在进行带有一定危险性项目的同时,一定要有严密的安全保障措施,以确保项目新奇性和安全性的平衡。这一点对于以拓展能力为主要教育旅游项目来说更显尤为重要。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作为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必然的,但是因为教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文化背景,容易受到广大媒体的关注。因此,此类产品注重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对打造产品的品牌和企业形象具有很大的好处。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以将“一人报名,捐给青少年基金会一元钱”等形式,进行相应的宣传,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赢得社会的认可。这也显示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行动表现。

参考文献:

篇10

一、意义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教育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从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如可以从中寻找导致某一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并从宏观上寻找教育、预防和干预的方法;可以为学校的分班教学、个别化教学提供前提条件;可以为弱智儿童、残疾儿童和超常儿童等特殊儿童提供鉴别、筛选和培养的措施;心理档案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兴趣爱好的信息,可以为丰富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正当心理需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还为从整体上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等等。

(二)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的水平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心理差异,以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能直接为教师提供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可以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加强青少年心理的研究,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到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青少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归纳出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从而提出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另外,青少年心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为青少年心理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中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和概括,撰写论文,从而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也有助于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

(三)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当代学生思想、个性特征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建构一套新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体系。近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心理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青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德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有助于教师发现和诊断学生个人或班集体存在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有助于教师客观地了解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及行为上的发展水平,以便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与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了解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态度、思想问题和意见要求。

(四)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纵向看,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一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或矫治,仍可以通过心理档案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个人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提供了重要保证。从横向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揭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揭示学生共性心理品质的问题,能促进学校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去进行教育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心理档案的内容,又称心理档案的项目,是指能从中揭示或了解到的有关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的材料。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具体说来,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如下:

1.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基本情况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正确诊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

其二是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

其三是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

其四是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含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

其五是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

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如何、智力特点怎样,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智力训练;学生的言语智能和数学智能水平如何,言语概括、言语推理、数学概括、数学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处于哪个等级;能力倾向鉴定及创造力测量等。

3.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

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怎样进行教育,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及品德的特点等。

4.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

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怎样进行教育或矫治。

5.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动力状况分析、学习社会因素分析,怎样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

主要是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分析其适合从事哪一类工作,从而为学生作升学就业指导。

以上是学生心理档案的一般内容,在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其中的内容。

三、资料搜集的方法

确定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后,就要搜集反映这些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获取处于自然条件下学生资料的方法。按心理辅导教师是否参与学生活动,可将观察法划分为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按心理辅导教师在观察时是否借助于仪器,可将观察法划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对于观察的结果,可用下列三种方式作记录:

(1)评等法。心理辅导教师对所观察的特质或行为评定等级,比如学生对某种事物可以是不喜欢、不太喜欢、一般、有点喜欢、很喜欢,教师可以在预先印好的表格上按级划圈。

(2)记录出现频率法。心理辅导教师将规定好要观察的学生的项目预先打印在纸上,凡出现了某种现象,就在这个现象的框上画一个"√"号。

(3)轶事记录。轶事记录是指教师把观察到的学生情况,以叙述性文字所作的一种简明的记录,包含学生的姓名、性别、年级、观察时间、观察事实及其发生情境的描述、教师的解释与建议等。

2.问卷法

问卷法是心理辅导教师运用统一设计好的问卷向学生了解情况和征询意见的方法;问卷是按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出来的,由一系列指标、变量所组成的搜集资料的工具。采用自编的问卷调查,如用书面问题、表格让学生回答、填写,可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借助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心得、笔记、作文、自传、各种作业、试卷、模型和其他创作作品等的分析,可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其中,自传分为主题式自传和综合式自传。主题式自传的内容限于个人生活的某一方面,如"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等。在对学生自传进行分析和解释时,要考虑以下问题:自传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一种情绪基调?自传中提及到哪些重大经历和重要的背景资料?在按时间顺序记载个人经历时有元明显的时间中断?有无逃避敏感问题的意向?等等。

4.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或其较亲近的人通过直接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和研究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通过谈话法,可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背景、过去的心灵创伤等。

5.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建立心理档案中最主要和最为常用的方法,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施测。在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时首先要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其次要明确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

四、结果解释和心理档案的建立

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心理档案。

1.统计及结果解释

心理辅导教师要按照每一测验所提供的计分标准进行统计,并要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在计分统计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其次是将统计出来的分数赋予一定意义并将有意义的信息传递给当事人或其他教师及家长。在进行分数解释时,要参考常模资料、效度资料,还要考虑测验情境等其他因素。在向当事人或其他人报告时,一般只需告诉测验结果的解释,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使用当事人所能理解的语言;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进行比较;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提出教育培养建议

根据结果解释,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这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要根据结果解释,并结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首先分析其形成原因,然后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或辅导策略。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的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电脑软件式,文本式又有档案袋和专项卡片两种方式。电脑软件的形式,可以减少差错,防止资料丢失,保证资料管理的准确规范、安全可靠,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五、学生心理档案的使用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为此必须正确使用学生心理档案。在使用学生心理档案时要结合学校、年级、班级和学生本人的特点来进行,要有整体观念,把学生心理档案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因为心理档案的各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说来,在使用心理档案过程中有以下要点:

(一)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反映出来的不同年级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分班、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可以研究每个年级的学生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方面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在进行年级分班或班级分组时,可按照能力水平、人格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班编组。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也可根据其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在制定年级教学计划或班级教学进度时,也要结合各年级或各班的实际情况和智力特点来进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如通过分析某班学生心理档案,发现该班学生的智力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适当减少教学内容,降低难度,放慢教学进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发展学生的智力放在首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等。对于各个年级或班级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则要开展全校性或班级的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团体辅导。

(二)根据学生心理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每份学生心理档案,都提供了学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方面的较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该生进行个别辅导。由于个别辅导工作量大,所费时间长,因此在进行个别辅导时,主要是针对那些问题较多或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个别辅导时,可以是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也可以是多方面或全方位地进行辅导,这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