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科技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科技的发展

篇1

模型设立。

模型的建立,要考虑的是一般的线性回归模型,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公式解释:技术创新(SQ)、金融规模的支持指标(GP)、金融结构的支持指标(ZCQ),可以采用Eviews进行数据拟合,得到相关的方程和检验结果。

变量模型的选择。

本模型针对变量的选择,选用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的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自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个的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的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此处可以选用SSRL,FIR,ST和NESU为内生变量。

实证分析结果

使用面板数据模型验证方法,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所提供的1985年到2010年黑龙江省10城市相关指标计算得到相关数据,具体计算公式为: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1)引入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同时,为了减少异方差的影响,对各指标取了自然对数。面板数据估计的一般方程模型形式为:其中γit是因变量,xit和i分别是对应于i=1,2,,N的截面成员的k维向量和k维参数,N为在截面上选取的个体数,k为解释变量的数目。

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期为t=1,2,,T。判断样本数据究竟符合哪种模型形式,可以利用协方差分析构造统计量F1、F2,冒号右边的是对应的检验临界值:

结论分析

本文通过对模型应用分析可以看出,该模型能够计算出金融创新对科技发展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计算出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目前黑龙江省金融发展对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即金融创新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育程度,同时科技创新的发育程度也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篇2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实践

Abstract:Financial support is important to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based on practice in Shandong Province,researches on technological finance nature and elaborates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hich technological finance development needs,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how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finance innovation.

Key Words:technological finance,innov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5-0003-05

一、引言

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技术革命和科技创新。着眼于国际产业分工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势在必行。实践证明,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实现科技型产业蓬勃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没有金融的驱动,没有融资技术的支持,就没有科技型企业持续开发与迅速产业化,也就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无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金融政策环境的完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发展和创新也为金融创新打开了空间,为金融资本提供了优质的资源配置渠道,为金融业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互利互动的关系。本文对二者有机融合产生的科技金融进行研究,并结合山东省的实践阐释科技金融发展所需的相关制度安排。

二、对科技金融本质的探讨

卡箩塔・佩蕾丝于2002年发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增长的基本范式: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实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对于科技金融,赵昌文等(2009)做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为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学者提出科技金融的完整定义:科技金融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因此,科技金融首先应该是一个金融领域的概念,可以看作是产业金融的范畴;其次,科技金融是系统性、创新性的政策安排,它与传统金融和中小企业金融相比都具有独特属性;再次,科技金融的服务对象并非只是高新技术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它也包括对传统产业、成熟企业技术更新改造和研发的支持。

笔者认为,对科技金融的本质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认识:(1)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金融的发展,这个创新既包含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也包含金融的创新。(2)科技金融是科学技术资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被企业家转化为商业活动,技术方可以用股权、债权以及其他一些方式筹措转化所需资金,也就是科学技术被金融资本孵化为一种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3)科技金融是一种金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也就是同质化的金融资本,通过科学技术的配置获取高回报的过程。(4)科技金融是制度化的活动。科技创新需要制度创新的支持,以专利保护制度、市场竞争制度等为代表的制度安排对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有决定性的作用。(5)科技金融具国际化特点。科技金融无国界。虽然各国金融体制、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全相同,但科技与金融结合,以及金融产品开发与使用拥有共同的特征,因此对任何国家科技金融制度的设计和政策的制定都可吸收、借鉴和遵循。(6)科技金融是整个社会投入性活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特点,需要建立包括政府资金、信贷资金以及社会各类资金共同投入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和机制,其创新发展投入的社会化明显。

三、山东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山东省通过完善信贷政策、搭建银企沟通平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动政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以及实施信贷政策效果导向评估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提升科技金融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末,全省科技贷款总额约为977亿元,各金融机构对高新区、国家创新试点企业、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机构、其他企业和项目的授信分别为265亿元、754亿元、18亿元、18亿元和350亿元,中小企业科技贷款、重大科技项目贷款、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贷款等增长较快。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有效支持了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的快速提升。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2%,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33项,获国家科技奖励成果36项。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到519.6亿元,居全国第4位。《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6位,主要表现在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医药和农业科技稳步发展、重点区域带动战略顺利实施等方面。山东省在金融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发展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强化窗口指导力度

山东省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旨在要求各金融机构顺应科技与金融合作发展的新趋势,深化科技金融合作,把推动自主创新作为支持“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研究和探索支持自主创新的有效措施,并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中高端环节的信贷支持。作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对象,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四新一海”战略的实施,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群、国家高技术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投入极大地支持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重点从构建细化信贷管理模式、建立专营式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八个方面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

(二)搭建沟通协作平台

山东省加大了对各市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推动,在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活动,促成多家科技型企业与银行达成信贷支持协议。同时,充分运用科学化、网络化的手段和方式,提升银政企对接合作效率,组织了“山东省银企合作信息网建设推广现场会”,并专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银企合作信息网建设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全面推广建设银企网络对接平台。目前,地市网络对接平台均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实现了由现场集中推介向现场推介与网上推介并行的转变。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坚持开展以支持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为主的银政企三方推介、洽谈和促进活动,有效地畅通了信贷政策传导渠道、优化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现了政银企互利多赢。2002年以来,曾先后联合山东省和各市政府累计推介项目2.6万个,达成贷款合同金额超过万亿元,实际资金到位率超过90%,有效支持了重点建设、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等项目。

(三)完善科技金融合作长效机制

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情况作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步提高该项指标的考核比重,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推动和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此外,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会同省财政厅、科技厅研究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奖励制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一年期以上的新兴战略性科技项目贷款、科技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以上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资金,有效地提升了银行贷款投放的积极性。

(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依托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A级信用企业培植规划,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培植力度,逐步提升科技型企业信用等级,提高科技型企业自身竞争力。在各地高新区组织开展创建“信用园区”活动,实行“信用捆绑”增信增级办法,开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 “绿色通道”,全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直通式”服务。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大力推动各市政府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推行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制度;突出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向各市政府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议函,向省政府进行科技金融结合专题汇报,采取科技、银行、高新区、技术高端企业等单位合作协调联席会议等方式,营造科技金融结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引导金融机构细化措施

围绕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强化支持措施,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表现为:一是建立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支持科技创新意见。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加大与相关部门联系,制定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实施意见》,加强了产、学、研三者的结合,促进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与山东省科技厅签订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合作的协议书”,下发了《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开展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贷款项目的通知》、《关于申报农机类科技贷款项目的通知》。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将有授信关系的大部分“国家创新试点企业”,纳入总行级重点客户,在授信政策和条件上都给予重点倾斜。恒丰银行在《2010年法人客户授信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信贷资金要重点投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针对科技创新企业和产业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创新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信用产品,如仓单质押短期信用、对公客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多、缺乏固定资产的特点,探索开办了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业务。三是推进专营式和特色化的科技金融合作。例如,威海市商业银行在科技产业密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了山东省首家“科技支行”。青岛银行在高新区设立了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特色支行”。同时,各金融机构也积极打造特色化的服务模式,例如,齐鲁银行加大了在济南高新区的网点建设力度,自2008年以来,该行相继有两家支行迁往高新区,辐射高新区的支行达到了5家。

四、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有赖于合理的制度安排

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对相配套的金融机构、服务、工具等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从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来看,受各种内外部因素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科技金融结合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以及担保公司、信用评级等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多方配合,目前尚未形成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结合、共同发展的优势,在法律制度环境、信用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现有的金融服务模式与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需要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科技企业可抵押实物资产不足,市场不确定性较大,难以通过银行信贷或股票、债券等融资。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系还需完善。创投资金主要投入于企业成熟期,缺少天使投资和种子资金。需要政府在投融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担保与再担保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又如,科技创新企业特性与银行风险结构不相匹配。客观上,科技创新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现金流不稳定等特点,一般强调成果的先进性,忽略成果的生产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缺乏科技成果开发转化的市场意识与成果生命周期意识。近年来,针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山东省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科技金融战略合作不断深入,并开始取得成效,随着一些针对性的科技金融政策陆续颁布实施,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也逐步完善。从山东省的实践来看,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政策安排和制度创新的支撑。

(一)创新科技金融的政策安排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金融也经历了从行政化到市场化、从单线条到多方面发展的转变。从实践来看,发展科技金融必须坚持“五化”政策导向:一是实施专业化。设立专业机构、开发专属产品、引入专有技术、制定专项考核,形成发展科技金融的专门机制。二是鼓励差异化。支持发展不同所有制结构、产权结构、商业模式的各类金融机构,发挥比较优势,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实现优势互补和协调联动。三是提倡集约化。在科技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典型示范,广泛带动。四是坚持市场化。政府引导与投入,信贷资金的支持,必须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市场原则,使科技企业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五是强调协同化。搭建中介服务、信息共享、融资担保“三个平台”,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培训辅导机制、组织协调机制“三项机制”。

(二)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保障,而科技发展和创新则会推动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互利互动关系。目前,深化这种关系,需要推动以科技型企业为核心的制度创新。首先,科技投入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近年来,政府的科技经费投入增长较快,在科技金融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科技企业的行政依赖性仍然较强,而参与市场的主动性不够。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出发,对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特别是对处于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应强化其市场融资能力。例如,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国外上市;积极争取全国性的、统一监管下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总部的支持,鼓励并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证券公司、银行等机构合作,利用好各类债券市场和多种债券融资工具。

(三)探索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增强金融创新的动力

科技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成长期长、风险高等问题,需要金融体系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提供相应金融服务,而这就需要借助于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对经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科技专项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计划等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政策性银行应根据各自的业务实际,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高技术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票据融资等业务,支持有条件的银行和国家级高新区(市)合作设立重点支持科技类中小企业的专营科技金融服务部门或分支机构,在满足行业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抵押方式、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支持科技创新,拓展中间业务和增值金融服务等措施,提供专营化、特色化服务,实现利润来源多元化。如在引进专利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产品方面可以扩大业务范围,对于成长中的科技企业可以开发多种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

同时,通过营造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自主创新,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融资体系。

五、科技金融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为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转方式、调结构的促进作用,除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之外,还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创新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信贷模式与产品

引导各金融机构围绕科技创新发展的融资需求,建立专业的组织架构,引进专业的管理制度,实行专门的客户准入标准、信贷审批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业务协同政策,提供专业的产品服务,实施专业的激励考核,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制度激励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加速资源整合和资金配置,开发出适用于科技企业成长发展的信贷品种。推动和推广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订单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创新产品,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设立区域性银行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研究高收益债券等更加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债券产品,推进科技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募集资金,探索对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的全新途径。

(二)推动科技金融相结合的中介市场服务体系发展

按照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建立有利于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引进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大力发展融资担保中介服务体系,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建立健全融资担保平台,探索建设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专业化科技担保公司。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抵质押登记系统,为科技企业抵质押品的确权、登记、评估、转让、结算、融资等提供标准、规范、有效的基础服务,保护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的积极性。推动人民银行融资租赁登记系统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建设,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

(三)加强部门间科技金融结合协调联动

科技金融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要加强金融机构、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的沟通协调,构建科技型企业项目库,建立科技金融信息平台,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重大科技创新载体、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信息、科技政策以及科技型融资产品等科技金融信息,形成科技金融资源共享。金融机构在组织开展科技金融银企现场对接活动的同时,应充分发挥银企合作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定期、更新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相关信息,为种子期、初创期、成熟期的各类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四)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支持政策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会同财政、科技等部门,进一步完善科技信贷资金风险补偿机制,适当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比例,同时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情况的效果评估,定期调度、定期评估、定期。建立科技金融募集协调机制 ,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加强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在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及时总结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大对科技金融结合相关政策和典型案例的宣讲力度。同时,完善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风险保障,加强维护金融稳定能力建设,健全监测预警、监管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在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发展中,实现确保国家金融资金安全和推动支持科技型企业健康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德钢,王鸾凤.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N].人民日报,2011-3-30.

[2]房汉延.促进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科技产业第四届中国产学研(合作)背景高峰论坛.

[3]黄慧敏,付剑茹.利用风险投资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金融与经济,2008,(3).

篇3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体制创新;金融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4-0060-05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化是实施“十二五”国家战略和经济转型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也是发挥科技对经济支撑引领作用的核心任务。科技金融已成为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科技金融是第一生产力与第一推动力的结合,其目标是实现第一竞争力。

科技金融是金融资本以科技创新尤其是以创新成果孵化为新技术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内容的金融活动。科技金融合作可以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近些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部分试点城市在促进科技金融领域的统筹规划、制度机制、金融创新等方面有不少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亮点。浙江省在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方面统筹规划,明确了“财政经费补助一块、风险创业投资一块、银行科技贷款一块、科技担保支持一块、科技保险补偿一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一块”的“六个一块”工作思路[1]。中关村“互助计划”主要通过委托贷款、提供担保、提供反担保三种形式对成员企业提供融资支持。2010年4月,北京市政府还成立了中关村发展集团,该集团关键的突破就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也是国有资本与科技资源有机结合的一次全新尝试,更是实现由制度安排的成规模的资金对创新型企业的直接主动投入[2]。2010年12月,上海正式启动了“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贷款”,开创了国内“银行+保险公司”联合参与贷款产品的先河[3]。

一、我国科技金融的基本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差异性决定了科技金融与生俱来的特性。我们从以下三个视角来深入把握科技金融所具有的特性。

(一)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并存,无形资产往往高于有形资产

我们知道,传统企业在创办初期均配备有厂房、机器、设备等有形的固定资产,对企业的投入总是伴随着有形或无形资本的增加而增加,一旦企业发生亏损、倒闭等不确定性,可以通过资产处置以回收投资。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却与之大不相同。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金少,有形资产规模小,通常拥有的是知识产权、专利、发明,甚至只有创意的概念模型等无形资产,且无形资产往往高于有形资产。从近5年科技统计数据来看,每年科技型企业的新增固定资产占当年产值的平均比率不足5%。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的早期阶段,既没有足够的固定实物资产作担保,获得担保的能力又弱,不满足传统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条件,融资难问题成为科技型企业一大瓶颈。这需要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基于科技型企业的特点改变其传统的信贷模式。

(二)高风险性与高成长性、高回报性并存

高风险性。高新技术产业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它包括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等不同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创新性、高难度性、知识密集型等特点决定了它在每一阶段都存在高于传统产业的风险:

1. 技术创新项目本身存在难度大、不成熟、不配套等复杂性,加之技术前景、技术效果、技术稳定的不确定性,技术风险不可小觑;

2. 在我国当前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属于轻资产企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既缺乏运营业绩记录,又缺乏完善的财务会计体系,信息透明度不高,存在着信用风险;

3. 由于科技产品及服务具有技术更新快、生命周期短和产品创新型等特点,市场行情变数无法预测,市场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4. 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素质、战略决策水平、管理体制、公司治理等方面存在不成熟与不完善的特点,企业的管理风险较大;

5.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调整将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极大影响,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明证,这也给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社会风险。因此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信用、市场、管理、社会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美国高科技公司10年的存活率在5%-10%之间,新创企业并最后成功上市的概率为6/1000000,我国科技型企业5年存活率不到10%[4]。这些风险的存在给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贷款融资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性问题,这也是各大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的关键所在。

篇4

关键词:科技金融;高技术产业

中图分类号:F830.5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高技术产业获取金融资源的渠道主要包括自身投入、政府财政支出、金融机构贷款、创业风险投资等,但因其无实质性资产的特性,想要获得银行贷款相对困难,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科技金融由此产生。政府除了出台有利于高技术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还介入高技术企业的金融融资,如设置资金池以便加大金融机构和风投机构对高技术企业的融资支持。

一、科技金融和高技术产业

科技金融是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技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业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科学出版社.2009年.]。至此,不同的学者赋予了科技金融不同的定义,科技金融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高技术产业是指运用当代尖端技术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对基础研究的不断投入。对于投入高、难道大、辐射范围广的技术研究,需要更多的企业、金融中介机构和政府的通力合作,在这种背景下,科技金融资源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显得尤为迫切。

二、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从直接方面来说,科技金融资源作为一种资本投入,给予了高技术产业有效的资金支持。从间接方面来说,科技金融资源除了提供资金支持,还包括政府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进入,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参与企业管理,甚至进入决策层,加强对高技术企业的监管,促进企业成长。总之,科技金融资源不仅为高技术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在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上有一定的作用。

科技金融主要包括科技财政资源、科技金融贷款、创业风险投资、科技保险等,即由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构成。公共科技金融主要是指政府对于科技企业的财政投入和优惠政策等。市场科技金融则主要包括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等。对于政府财政投入即公共科技金融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效应,学者之间是有差异的。多数研究表明,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的发展是有正向作用的,但是李左峰等(2012)认为同时存在正向和反向作用,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水平,同时还受到管理水平、研发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对于市场科技金融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效应,则相对统一,认为都是具有正向作用的。本文主要探究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三、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科技金融从内涵角度可分为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两个方面,公共科技金融本文以R&D内部经费支出中的政府资金来度量公共科技金融;市场科技金融以R&D内部经费支出中的其他资金来度量市场科技金融。R&D内部经费中的其他资金是指去除企业自身投入资金和政府资金后的R&D内部经费支出,与市场科技金融的内容范畴基本一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绩效来衡量,而产业绩效又可以通过其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两方面来衡量。文选取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来度量其盈利能力,以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度量成长能力。高技术产业具有业务集中的特点,其利润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因此本文以利润指标来代替主营业务利润指标。以上统计数据均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为了剔除价格的影响,对统计数据进行GDP指数平减。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009年至201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剔除数据缺失的省份后,共获得121有效样本。在实证分析中为了增加变量的平稳性,对上述变量取对数。

因子分析。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高技术产业绩效的相关变量做KMO和Bartlett的球形检验,结果显示为0.624大于0.5,表明选取的变量显著相关,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通过出成分分析法对高技术产业绩效的相关变量提取主成分,共提取出2个因子,方差共献率为89.336%,由此测得高技术产业绩效的测量值。

将公共科技金融、市场科技金融与高技术产业绩效分别进行Pearson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813、0.854,说明在0.01水平上科技金融与高技术产业绩效直接显著相关。

本文以高技术产业绩效为被解释变量,以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下:

高技术产业绩效=7.226+0.189*公共科技金融+0.196*市场科技金融

由上述公式可知,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绩效均有正向促进作用。

四、结论

经过实证研究表明,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表明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优惠政策、金融机构贷款、风险投资都能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回归分析可知,公共科技金融,市场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的作用几乎是齐头并进的,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支持,也离不开包括金融机构、风投机构等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5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为了充分发挥广州产业基础和科研创新优势,激发市场活力,找准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着力点,全面提升金融中心竞争力,以国外知名科技型金融中心——波士顿和旧金山的发展历程为案例,通过科技金融对金融中心建设促进作用的经验借鉴,提出以风险投资为突破口,从政策的引导、投资机制的保障、退出渠道的完善以及风险投资人才及机构的引进四方面完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旧金山及波士顿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表明,风险投资的发展,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促进资本与信息的流动,有利于广州建设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关键词 :科技金融;风险投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01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广州市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基于科技金融视角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体制机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GZJD41);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金科产’融合创新发展视角的肇庆高新区产城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4ZC-05).

收稿日期:2015-04-16

2014年3月英国Z/Yen咨询公司编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其中科技金融发达的典范地区——波士顿和旧金山,分别位居第八和第十。波士顿和旧金山作为老牌的金融中心依靠独特的金融体系长期位居榜单前列,其中科技金融是他们维持强劲势头的重要法宝,本文将着重对波士顿、旧金山科技金融发展对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期望以此为鉴。

1 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发展借鉴

旧金山金融中心,确切来说是指“旧金山湾区”金融中心,它包括了最为著名的高新科技地区“硅谷”的中心城市,正是通过科技金融的积累和发展,使旧金山金融中心形成了总部经济中心、创业风险投资中心、银行服务业中心以及科技中心,也成为了美国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1.1 旧金山金融中心发展过程情况简介

“旧金山湾区”曾经是以银行服务业为主的区域性金融中心,随着创业风险投资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慢慢向专业性科技金融中心过渡。如今“旧金山湾区”已成为美国最为重要的风险投资中心,其风险投资密度在世界是最高的,其中以硅谷最具代表性,它也是创业风险投资的发源地,第一笔风险投资性质的业务始于1909年,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以1946年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的成立为标志,风险投资真正作为一个独立而又合规的行业登上历史的舞台。在此后的30年中,因为缺少良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的形式仍未被广泛接受,风险投资机构融资规模比较小,但仍引领19世纪50年代的国防工业技术、60年代的半导体材料产业技术变革,直到1971年作为美国资本市场多层次金融体系补充的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的成立,使得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有了退出渠道,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得到广泛青睐,创业风险投资也随着开始井喷式的增长,19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和生物技术、90年代的互联网都引领了产业形态和产业链的更新和变革,受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破灭及200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风险投资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近几年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创业风险投资也开始恢复增长,而此时带动其复苏的科技创新主体则是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创新。

从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形成过程看,科技企业与创业风险投资是科技金融作用的主体要素,风险投资能适时满足科技企业在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可以说,风险投资是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旧金山湾区”的创业风险投资无论是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规模、投融资额度仍是美国最发达的地区。

1.2 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发展经验借鉴

旧金山湾区以创业风险投资行业为主体,构建了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之融合创新发展,使之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科技金融中心,其发展经验尤为宝贵,值得借鉴:

第一,硅谷科技创新的先导性和持续性。硅谷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产出高效且技术领先,且形成了良好的轮动,在不同的时期的科技产出都能形成领先的技术和产业的优势,这也是硅谷风险投资行业快速发展的市场基础,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广阔而又持续的需求空间,同时科技创新企业得到发展,必然带来企业与个人财富的积累,从而产生新的投资需求,重新参与风险投资,带动其他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投融资循环。

第二,灵活的投资机制。一方面是金融资本来源的多样性,既有政府部门的投入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基金及信贷投入,又有个人资本等私人投资,连养老保险基金也可以入市;另一方面是有限合伙制和天使投资制度的创新发展,有限合伙制是分散风险的有效机制,既实现了多元化的资本来源,又使经营管理专业化,建立良好的约束制约机制,而天使投资制度,使风险投资变得更为简便,是现阶段风险投资资本的主要来源。

第三,完善的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硅谷风险投资退出的重要渠道是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它是美国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必然要求,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内的“创业板”,即促使成熟发展的风险型的高科技企业进入了证券市场,使得原本的创业风险投资资本能够顺利退出风险投资领域,实现投资收益,形成财富示范效应,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第四,传统的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以银行业为主的传统金融产业一直是旧金山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湾区的创业风险投资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传统银行业的创新发展,比如成立了硅谷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成立了湾区科技支行,通过与风险投资机构的紧密合作,有针对性的对高科技企业开展附带条件的信贷服务,一方面使其信贷服务能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背书,另一方面通过附带股权条件等获取额外的投资收益,可以说科技银行也成为了风险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波士顿科技金融中心发展经验借鉴

波士顿金融中心在2014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排名第八,是美国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最大的基金管理中心,同时又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高科技与金融产业的协同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成功典范。

2.1 波士顿经济发展情况简介

波士顿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依靠其港口贸易的优势,在18世纪一举成为北美的贸易中心,为城市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世纪开始受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波士顿转向重工业的发展,此时航运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形成的资本积累,也使波士顿成为了区域的金融服务中心,但是重工业仍是主导地位,波士顿也随之成为美国的制造业中心;20世纪50年代后,制造业开始进入衰退期,波士顿开始实施经济改革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确定了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的经济改革目标,20世纪90年代,通过发展软件、通讯、教育等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布局,最终实现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金融和商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转型,并成为美国金融、贸易、教育和高科技中心城市。

2.2 波士顿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现状

波士顿是美国主要的高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城市,在美国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波士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制造业衰退之后开始的经济改革,在多重政策因素的刺激下,波士顿地区高科技产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但过分集中于小型计算机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无法持久,在个人计算机业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小型计算机产业遭受沉重打击,迫使波士顿陷入了短暂的衰退;第二阶段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遭受小型计算机产业危机后,波士顿迅速进行了高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生物技术、电子通讯、和软件等行业逐渐兴起,彻底改变了对特定产业部门依赖程度过高的状况,波士顿的高技术经济也随之重新崛起。

纵观波士顿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环境、金融支持等多因素的支持,一方面依托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在内全世界最顶尖的教育资源,波士顿开始向高科技产业转型,通过金融资本和政策鼓励研发和创新,并建立了良好的科研成果转换机制,在区域内实现了资本与信息的良好流动,不仅保障了科技创新的持续,也促进金融业与高科技企业联动发展,同时,教育基础也带来更专业的人才和创新意识,为波士顿金融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税收制度进行了修改,减轻高科技企业和金融业的税负,也解除了对金融业的管制并实行进一步改革,鼓励金融发展,其中最为重大的举措便是允许金融公司对大型商业项目进行金融风险投资——美国第一家风险资本机构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ARD)在波士顿建立,此后波士顿地区开始了用融资启动高科技企业发展,利用金融和风险资本共同推动科技企业成长,波士顿也借此成为美国仅次于“硅谷”的第二大风险投资基地,其中风险市场成熟度高,市场监督到位、资本退出机制灵活完善成为风险投资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包括专门的高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天使投资人和天使投资联盟等在内的风险投资主体,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进一步提高,有效助推高科技产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2.3 波士顿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发展经验

面对传统制造业的衰落,波士顿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启动城市复兴计划,开始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同时重点发展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最终完成城市产业转型。波士顿是为数不多的综合性金融中心,依靠教育、地理位置等优势,形成功能独特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其发展历程表明,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切入点:第一,必须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资源进行科学定位,实现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再调整,推动产业转型;第二,注重营造创新环境、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力量,鼓励研发,实现产学研对接,进一步吸引资本、人才和企业的聚集,成为发展的引擎;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环境并形成完善的产业转型保障机制,充分利用法律、政策等工具,促进金融的聚集和发展;第四,促进产业结构的融合性和多样性,减少单一产业结构的风险,并形成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特别是金融资本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形成金融发展中心的生产力和推动力。

如今波士顿经济发展程度极高,金融产业更是成了波士顿的支柱产业,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基础是科研、金融与先进技术的研发,2012年该地区GDP约为3 362亿美元,金融业GDP达到了336亿美元,金融业促进制造业、服务业等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的同时,也得到了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是波士顿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关键的成长因素。

3 国外科技金融中心发展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

广州聚集了广东省绝大多数高校教育资源及科研院所,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和科研基础,同时,广州已确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并且也明确将新兴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双轮驱动”引领,把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广州市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再加上广州良好的金融基础,可以说广州具备了科技金融发展的先要条件,因此,广州可借鉴旧金山湾区金融中心与波士顿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以风险投资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和配置各类社会资源为科技企业服务,满足科技企业在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以及进一步发展壮大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金融需求,形成独具风格而又高效的科技金融体系,促使科技金融体系成为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风险投资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广州的风险投资主要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牵引,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总体来说,广州创业引导基金仍处于起步阶段,基金规模较小,投资范围受限,但对广州创业投资的氛围激活、科技创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明显的助推作用。

通过借鉴以风险投资为标志的硅谷及波士顿金融中心的发展,广州区域金融中心以风险投资为突破口应注重政策的引导、投资机制的保障、退出渠道的完善以及风险投资人才及机构的引进。

(1)重视政策引导。充分利用法律、政策等工具,营造有利风险投资发展环境,如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降低科技创新企业创业风险,另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的风险投资提供一定的财政资助,以发挥引导和放大作用。另外,加大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吸引金融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

(2)保持灵活多样的投资机制。通过灵活多样的投资机制,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参与风险,包括财政资金、投资基金、信贷资金及个人资金等,并且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广州地区金融改革先试先行的优势,让适量的社保基金参与风险投资。

另外,除了继续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壮大广州创业引导基金的规模及投资范围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充分发挥天使投资制度的优势。天使投资制度是硅谷和波士顿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高度碎片化的市场中,只要科技创新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就能吸引天使投资人的注意,使风险投资变得简单、快捷,但现阶段广州的天使投资规模较小,发挥的作用有限,必须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天使投资行为,鼓励天使投资人或天使投资联盟进入广州风险投资产业。

(3)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因为风险投资往往是对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进行投资,在高科技企业发展成熟后,风险投资资本的获利需求要有通畅的退出渠道,理想状态下,被投资企业能被外部企业收购或者获得公开上市机会是最好的结果,因此,通过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在创业板明确支持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广州应该大力推动科技型企业改制上市发展,并抓住“新三板”扩容的机会,做好对接工作,广泛发动企业到“新三板”进行股份挂牌转让;另一方面,相对创业板和“新三板”较高的门槛,对广州众多的科技型企业而言,区域性股权区域市场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基础,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依托广东、广州经济和金融资源丰富的优势,能为挂牌企业实现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以及到“新三板”挂牌发挥培育、辅导和促进作用,是广州发展风险投资最为重要的渠道。在广州区域金融中心与深圳区域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的情况下,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更为注重发挥“新三板”和股权交易市场的作用。

(4)注重风险投资人才和机构的引进。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鼓励广州地区企业引入股权投资机构、创投机构,协调传统金融机构与风险投资的合作,促进金融工具多样化、扩大融资服务规模。同时,风险投资的运作也离不开人才的参与,风险投资不仅仅是投融资的过程,同样也是规范公司治理的过程,风险投资者对风险投资项目的全程管理,将会促使风险投资与科技创新的良好对接,因此,广州必须注重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又懂项目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

4 结语

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可以参照波士顿金融中心的形成经验,依托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要素聚集优势,促进资本与信息的流动,形成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国宏.基于金融生态视角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研究[D]. 南开大学,2012

2 陈树志.波士顿产业转型启示[J].投资北京,2009(6)

3 王蕴哲.波士顿:金融灌溉的历史名城[J].新产经,2014(5)

4 李方旺.财政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J]. 经济研究参考,2011(70)

篇6

关键词:金融产业 金融产业化 金融功能

金融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其发展速度对三种产业发展速度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刺激和改变产业结构。文章阐述了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针对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希望这些理论能在客观现实中得到验证并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一)内涵

金融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分支,属于服务业范畴,包括银行、基金、信托、券商、外汇商、期货中介等行业。金融业与产业发展密切融合,互动发展,共创价值。产融结合,产业为本,金融为用,产融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融产业有其独特的资本运作形式,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解决方案;二是金融产业实现了资源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知识产权资本化、未来价值资本化四个过程的蜕变;三是金融产业按照三个投资阶段涉足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第一个阶段是前期的资金融通过程,为资金所需企业和单位疏通资金渠道,实现资源的初步资本化过程,中期投资主要是实现资源整合过程,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经济增长点,后期是在前期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增值和放大。在每一个阶段,资本投资额度、投资进度都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些事宜。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按照金融产业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的利用金融手段,以社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应并重为前提,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刺激和调节作用,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和形式,实现金融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金融产业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会发展实践中,金融产业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挥提供资金支持,对于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可以说,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但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比较短,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对于市场经济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金融体系也相对简单和初级,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金融产业的良性发展,也成为现在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总的来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金融产业结构不合理、融资结构的失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时间较短,金融产业结构也不完善,并且呈现结构失衡问题。一方面是银行在金融产业机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非银行金融产业所占比重则偏低;另一方面,在银行等金融体系中,国有控股或股份制银行所占的比例较大,私人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占的比例较小。中国金融市场在融资方式和证券品种上存在两方面结构性问题:第一,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发展缓慢。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例如2004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整个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83%,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只占融资总量的17%;第二,在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发展,在债券市场内部的直接融资中,政府债券以及准政府债券发展较快,比重过高,而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这种金融结构不利于规避金融风险,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

2.金融资本覆盖面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很多产业发展面临资金紧缺的困难,企业科技进步推动力量不足,例如很多小微型企业,企业资金少、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这些企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必须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这些小企业的贷款条件较高,这些小企业很难达到,国有银行几乎是不参股和投资中小规模的私营企业的,他们偏好于大型国有企业。而基金、信托、债券等行业公司对这些小企业的投资也很慎重和挑剔,并且这些投资的偏好也不一而足,同时这些资金公司的投资时间相对较短,往往希望在短时间内能实现投资回收,他们对投资的回报率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些投资机构不论是在产业领域、投资规模、投资方式上差距都很大,但不管他们选择何种投资方式、选择那些类型的企业,仍然有绝大部分的企业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金融机构的投资覆盖面小,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3.金融市场法制法规不完善。金融产业发展与工业企业、农业企业、第三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金融关系、管理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具备完善的、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其经济行为予以约束。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巨变,原有的那些抽象的、概括的、定型的法律法规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国家相关政策如果没有长期性和连贯性,投资者无法做出长期的投资规划和决策,这也促成了短期投资的偏好,造成金融资本长期在产业表层游离,没有深入到经济发展的内部进行渗透和融合,金融资本发挥的作用有限。另外,由于我国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滋生了部分违法行为。由于对于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惩戒力度不够,很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违法违规收益远远大于违法违规风险,他们就会冒险而为之。

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一)创新金融产业发展理念

1.金融产业要形成市场经济竞争观。竞争是企业生存的不二法则,没有竞争就没有积极意义上的进步。金融市场应鼓励更多的资本机构开展竞争,通过金融机构不断学习和提升,积累市场经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金融产业发展要抛弃狭义的有形竞争力观,树立“知识能力”、“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创造需求”的无形竞争力观;要抛弃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就是金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单一竞争力观,树立核心竞争力内生于整个金融系统的竞争力观。

2.金融产业要形成市场经济发展合作观。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金融产业资本需求量不断增大,产业范围不断拓展,更多的金融产业通过一定的合作机制结合,共同推进产业发展。通过金融集团、战略联盟、行业俱乐部、行业协会、业务等多种形式,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并存,合作竞争的金融市场格局,提高金融产业组织化程度。

3.金融产业发展要树立集约化的发展观。金融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急剧增长、规模上的扩大、地域的拓展、业务范围的开拓这种粗放型的经营理念,更应该建立以顾客为中心,以效益为指标的集约化、内涵式的金融产业发展观;增强金融业服务质量。

(二)实现金融产业和其他产业的高度渗透与融合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市场交换空间和潜力不断拓展,金融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运作机制不断成熟和完善,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日益增强,传统的产业结构正面临重大调整,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端服务等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在项目合作阶段,合作方要采用国家环保部政策支持下的新型环境综合服务投资模式大力开发市场,并促进关联企业的发展,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重效应,实现项目公司(和集团公司)、金融机构、关联企业的三赢和多赢。

(三)改变金融产业管理结构并创新金融产业管理方式

1.实现金融产业组织变革,建设金融企业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和结构。明确责任、义务体系,建立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企业的主体行为,实现结构和功能对应。

2.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创新角度推动金融工具、业务的创新,还要从金融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的角度,推动金融机构、职能创新。要创新金融管理机制,增强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打破政府保护、行业垄断的不利局面,建立起真正开放的、市场化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一体化、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一体化的全新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有效政策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促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步推进政府支持、资质条件、国家课题支持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工艺优化,培育新兴的市场主体,实现正现金流和高回报率。吸引更多的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不断汇聚,形成资本叠加效应。

(四)优化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和金融决策体系

金融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在加强金融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人力资本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利用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灵活、专业化程度高的优点,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金融产业,满足金融市场多层次金融资源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提高专业化决策和管理水平。金融企业要建立风险监控和规避机制,以减少投资风险。投资时:第一,要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公司历史沿革,公司控股股东与其他主要股东或实质控制人的基本情况,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和员工情况。第二,掌握公司财务状况,包括:会计主体及报表体系,公司最近三年经审计财务报告(如有)或财务报表,历史经营情况,公司目前经营状况。第三,关注环保问题,正在履行的重大合同,历史上及正在进行的重大诉讼,主要关联交易及同业竞争情况。第四,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包括资源风险、行业风险、竞争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破产风险。同时,在金融监管法制化、程序化基础上,依靠现代科技,加快监管手段电子化、网络化步伐,建立金融预警系统,促进金融经济健康发展。

(五)完善金融产业发展法制法规

我国目前要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建立起从界定和保护产权,维护自由、平等的市场交易,促进公开、透明的金融市场形成,到规范金融决策秩序、金融机构和人员行为等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金融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特别是针对目前金融市场法律界定不明确,违法成本较低的现象,提高法律的震慑性,增加违法惩戒的力度,加大对受损者的补偿,以此有效控制交易禁止行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产生的金融市场风险。同时,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公开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减少金融市场风险。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培养具有高素质、强学习能力、业务精湛的新型金融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阐述了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针对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金融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30多年的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提升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是在产业的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金融产业发展与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金融产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进行金融产业管理观念、管理机制、管理政策创新,转变金融企业粗犷式发展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化发展模式,实现专业化、科学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在客观现实中得到验证并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周建波,刘志梅.金融服务营销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全球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它是发达和进步中的国家现存的全球化问题,干扰着全世界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安危与国家的全局性的策略情况也受到了严重的阻挠,它与中国特色的问题有关,也与进步中国家的部分问题有关,经济可持续进步的深入延伸是金融可持续进步关键问题。文章想要将指出/金融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根本上来将其实际的目标加以实践研究,与此同时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而不是对其复杂的理论观念实行笼统、深入的探讨。

一、金融发展的有效策略方针

首先,金融在定质和定量的共同进步被称为金融可持续发展。金融发展是由量性金融发展和质性金融发展两个方面构成的。金融体制能获得更合理的进展,也使金融在经济理念中得到了提升,可见金融效益是通过质性金融进步所改进的。量性金融发展和质性金融发展之间既是相互抵触的,但也是相辅相成的。质性金融发展的前提是量性金融发展,然而量性金融的发展的推进还需要质性金融发展来协调。例如各国在80年代金融资金数量的快速增加在金融进展中体现的较为明显,金融效益不断低落的原因是在大多数的房地产和股票的投资金融数量过多,没有考虑到质性金融进展的情况因而造成的经济泡沫。所以,对于金融可持续发展不光要两者统筹兼顾,更要加强质性金融进展。

其次,将稳固发展和飞跃性发展两者相统一的发展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金融可持续发展,它所必备状况稳固的金融。一方面,金融可持续发展奋斗的标准之一是发展的稳固性。然而金融进展的停止不前以及经济进展阻塞都是金融困难所造成的。这也就表明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需求是应当有稳固的金融发展。想要保证金融效益的提升,并使金融和社会经济技能的相互和谐发展就需要金融创新,它是金融发展的动力所在。另一方面,飞跃性金融发展是被金融可持续发展所包含在内的并非排除在外的。金融可持续发展通常大部分情况展现的是稳固的金融发展,只有在少部分时间段展现的是飞跃性金融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能进步等原因干扰着金融创新。因此在如今较为稳固的经济体系和技能时期,金融创新应当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特点。

二、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进步趋势

“推进人与自然的融洽,促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进步、生活富足、环境优良的文明进步路途,生态环境应当改观,能源运用频率明显增高,同时需要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长”这是想要全面设立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报告。我国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经济社会长久稳固的发展离不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然而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路途却是漫长而沉重的,我们应当从如下方面来实行金融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进展:

第一,金融可持续发展供应优良的社会前提是需要社会诚信整顿,金融状况改良。实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根本是用心塑造出以信誉宽松、管理模范、公正竞争、纪律优良的金融诚信状况。其中稳固的政治场景、高效的市场经济场景以及健全的体系场景是改良后的金融场景。金融体系、诚信体系、法律体系、内控体系等这些优良的体系基础是金融产业能够有效营运所凭借的。

第二,成立精确的金融财产联系。想要推进金融企业自主运营、自我束缚、自我权衡、自我进步能力的有效提升,对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需要设立财产精确、责任明确、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体系。

第三,科学谋划、有效开发、合理动员、改良配置金融资源。若要推进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区域财税政策的调解,防止重复建设,降低资金浪费,实施经济与金融的适当协助、优良轮回,应当使社会大众的金融资源理念和金融参与理念持续提升,并且拓展招商引资力度。有效谋划区域金融发展的明确目标、有效实施金融组织及其网点。

第四,多样化金融产业主体的培养。各类经济部门的资金需要是简单机构的金融机构制度不能合理供给的,因为它们所需要资金的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由于简单的产权组织成为金融资源流动的障碍,导致金融资源的设施效益的下降,多种类型、多种层次金融资源设施的需求被多元化的金融产业主体所顺应,因此它们要求有多元化的金融组织能够供应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第五,完善市场化利率运营体系。调整金融资源设备效率的合理权衡,以及金融资金价格与效益水平的整体显示就是利率。需要完善市场化利率运营体系,合理施展利率的权衡作用,是由于利率减退在在传统谋划经济体系条件下是资金清算的用具和方式,它对金融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调整成效和指引成效被减弱的原因。

总之,金融业的效率目标和综合经济有时候也是相互违背的,因为它是单独的经济部门,各效率在金融发展现实程序里面通常也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对于简单金融因素是有效率的,但对于总体金融就并非是效率的。想要金融和经济的相互和谐统一进步,并达成金融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在确保微观效率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提升综合效率。

参考文献:

[1]胡芸.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5):17-18.

篇8

科技与金融结合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

工业革命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一次科技革命或者科技创新往往能带动经济高速增长,要让科技转化生产力并推动经济增长,就必须要让资本和科技结合,将科技资本化。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认为:“没有信贷就没有现代工业体系的创立,现代工业体系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建立,信贷对于实现创新至关重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随着人口红利、加入WTO红利的逐渐消退,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要继续维持经济较快增长,需要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孵化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三个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比例大约为1∶10∶100。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支撑体系。但目前,股票融资市场受惠面窄,创业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银行体系提供的融资服务还有很大改进空间,科技型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不畅已严重制约了它们的快速健康发展。

金融与科技结合是我国银行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

近几年,我国银行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粗放式经营、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创新的情况仍然客观存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监管政策趋紧将推动银行业逐步进入“薄利”时代,以往“垒大户,以资产业务带动负债业务”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发展转型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普遍共识,但究竟转向何方,哪里才是新的增长点,目前尚无统一的结论。

从历史上来看,每一次经济转型对于银行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能不能跟上转型的步伐、抓住转型的主题, 决定了银行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的兴衰。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培育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党的十报告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科技型企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金融与科技相结合,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又是银行主动服务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成长型客户、壮大优质客户群的重要途径。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往往具有“晴天送伞、下雨收伞”的特点,做的多为“锦上添花”型业务,很少做“雪中送炭”的业务,开展科技金融有利于银行培育真正忠诚的基础客户。此外,开展科技金融还将有利于改善我国银行业利润过于依赖存贷利差的现状,优化收入结构。

设立科技支行是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有益探索

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包括了旨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相关产业发展、创新成果转化的一系列金融工具、制度以及相关政策。传统的企业融资理论认为,在企业初创期应主要依赖内源性融资和天使投资,获得银行信贷的可能性比较小,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轻资产运作的特点,获得银行信贷的可能性更小。但在金融体系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如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失去了银行信贷的支持, 仅仅局限于财政支持和风险投资,则很可能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难以发展。

从企业的角度看,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债权融资也有强烈的需求。一是短期流动资金需求, 这是股权融资所不能够替代的;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原始股东往往不希望股权被稀释,加上控制权、税收等方面的考虑都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着比较强烈的信贷融资需求。因此,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下,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通过商业银行信贷的形式予以解决。

在我国金融实践中, 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银行还是监管当局, 对银行是否应该全面、大规模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持有十分谨慎和小心的态度, 主要是因为科技型企业“高风险、轻资产”的特征与商业银行现有信贷投放标准不吻合, 银行传统的金融产品、风险判别与控制手段不适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以试点形式设立了专门的科技支行进行科技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探索,有望弥补现有商业银行信贷体系的缺陷,找到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我国科技支行的发展现状

2008年,全国工商联提出了在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专门的科技银行的方案。2009年,在科技部和银监会的大力推动下,科技支行设立正式破土。1月,成都银行高新支行、建行成都高新支行成为新设的首批科技支行;7月,在杭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杭州银行成立了科技支行;9月,汉口银行光谷支行成立。2010年,全国各地又陆续开设了多家科技支行,如平安银行深圳科技支行、农业银行无锡科技支行、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等。2011年11月,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浦发硅谷银行,这是中国第一家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科技银行,但目前只能开展针对企业的在岸美元业务。这些纷纷设立的科技支行为缓解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带来了“源头活水”,自身的发展也渐入佳境。

客户定位日益清晰

目前,各科技支行大都拥有了比较明确的客户定位,“只做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做大型企业和传统企业”成为业内共识。如: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将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投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企业等作为重点目标客户;汉口银行光谷支行的重点贷款对象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等新兴产业;农业银行无锡科技支行立足无锡新区,辐射无锡全市,服务对象主要为无锡科技中小企业,包括“530”计划的科技企业、“123”计划的服务外包企业以及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类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三创”载体等。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科技支行发展最重要的源泉。科技支行的主要功能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这与传统的银行贷款有较大差异。传统银行贷款发放通常要求以资产抵押或担保来保障贷款安全,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缺少机器设备、厂房等有形资本抵押物。针对这一差异,目前大部分科技支行都建立了有别于传统企业的评审标准,降低了对企业当前资产、销售、利润等财务指标的要求,增加了产品、团队、商业模式等非财务因素的权重。部分银行还建立了“资源整合型”信贷评审机制,对于对重大信贷项目,由技术专家、产业专家、信贷专家、投资专家组成联合信贷评审委员会,有效突破了银行在科技领域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

为更好地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科技支行通常还享受“一行两制”的特殊政策。如杭州银行科技支行自成立起就由总行直管,总行对科技支行实行“五个单独”的运行机制,即实行单独的客户准入标准、单独的信贷审批授权、单独的信贷风险容忍政策、单独的业务协同政策和单独的专项拨备政策。总行除派出专职审批人外,还为支行配置业务创新、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岗位,支持科技支行设立业务管理部,把创新与管理放到一线,为科技支行做大做强提供了组织保障。

业务模式逐渐成熟

在产品创新方面,各科技支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点,围绕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允许商业银行在对高新技术企业授信过程中探索和开展更多形式的担保方式”,不断探索扩大抵质押物的范围,创新了大量“弱担保、弱抵押”的信贷产品,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质押贷款、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存货抵押贷款等,较好地满足了高新技术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

在构建业务平台方面,科技支行在实践中体会到传统银行之所以很难涉足科技企业,是因为银行擅长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对于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成长性评价存在缺陷。而创投机构对企业的评价重点恰恰在于核心技术、市场空间、企业成长性以及管理团队的重视。因此,目前各科技支行普遍比较重视与创投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银投联盟以后,创投机构能够不仅协助科技支行对企业的非财务因素进行准确分析,帮助银行更全面地评价企业,同时围绕创投机构资金运作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银行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杭州银行科技支行根据创投机构“募、投、管、退”四个阶段不同的需求,在服务创投和股权基金方面形成一定特色,达到了创投机构、银行、科技型企业多赢的局面(如表1所示)。

在风险分担和补偿方面,科技支行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降低了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政府推荐+担保公司担保+银行贷款”、“创投股权投资+担保公司担保+银行贷款”成为主流的贷款模式。此外,部分科技支行还在积极探索如何分享企业股权增值的收益,从而更好地实现对贷款的高风险进行覆盖。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借鉴了硅谷银行的成功模式,根据现行金融监管要求进行本土化改造,推出了“银行+担保+期权协议”的业务模式,通过与相关科技担保公司合作,共同分享期权增值收益,也有其他科技支行通过“股权质押贷款+财务顾问协议”的方式进行操作。这两种包含期权的贷款模式,为科技支行形成高风险、高回报,回报覆盖风险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亟需突破的问题

人才队伍问题

国内大部分科技支行在筹建过程中,都是根据“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条件,从现有员工中抽调比较优秀的人员建立科技信贷团队,在此基础上通过业务培训和“干中学”相结合的方式,使相关人员逐步了解行业、熟悉客户。但他们大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态、发展趋势、商业模式等缺乏清晰的了解,缺乏主动发掘目标客户的能力与手段,比较依赖其他渠道的客户推荐,不利于科技银行业务的开展。硅谷银行的许多员工都有高科技领域或专业风投机构或资金营运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并在相关领域有较深的人脉关系,这种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推动硅谷银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风险管理问题

不良贷款容忍度的问题。2009年银监会与科技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尽职和奖惩制度”,目前各行对科技支行都设立了比较高的不良容忍度。但在具体实施时,如何判断银行信贷人员是“尽职”还是“失职”由于缺乏具体的细则很难界定,“尽职免责”很难实施,出于贷款风险的考虑,信贷人员发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时大多还是持比较审慎态度。监管部门对银行的整体考核中,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没有单列,也没有专门的快速核销政策,造成银行很难真正提高对科技型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

无形资产的评估处理问题。对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专业评估, 并作为贷款的担保依据, 是科技型企业在发展早期有形资产不足难题得以解决的有效途径。但科技支行很难具备对科技项目和科技产品的评估能力。目前,由于技术交易市场不发达,缺乏专利、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市场定价机制,而能够对上述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中介机构又极度缺乏,导致银行对于科技企业的专利技术和研发项目的经济价值难以评估,从而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发放。

风险控制理念问题。硅谷银行注重依靠专业风投机构进行风险“前期把控”,靠高利差收入和股权投资等方式获得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我国科技支行对科技企业风险的把控能力较弱,大都与当地政府、担保机构等共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注重风险“转移分散”。

商业可持续问题

金融市场基本运行规律要求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目前政策不允许商业银行参股一般企业,导致银行缺乏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获得风险溢价的有效手段。虽然通过与担保公司等合作,可以通过期权的形式获得一定收益,但这种间接的模式使业务流程变得十分繁琐,增加了成本,很难大规模推广。

根据对现有案例的观察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对科技银行的设立和业务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凡是科技支行发展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都以较积极的态度参与了科技支行的设立与业务发展,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性担保公司等方式为银行信贷资金提供的风险补偿和转移,并通过贴息等方式鼓励科技支行降低对企业贷款的价格。

这种方式一方面破解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瓶颈,在促进当地创新型经济发展方面很好的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但是也导致科技支行运作具有政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特点,如果当地政府的政策性补偿取消,则很多业务模式很难实现商业可持续。因此科技支行的成功模式很难在全行各分行进行推广,科技支行业务模式可复制性较差导致科技金融业务很难真正做大做强,没有一定规模支撑就很难采用分工更加明确的、更加专业化的组织架构,从长期来看,将阻碍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相关建议

科技支行应做到“专注专业”

构筑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中,科技支行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应定位为综合科技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自身的优势,使财政资金、产业资本、创投资金得到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各类资金的效用。各商业银行总行要大力支持科技支行与创业投资基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广泛、紧密、稳定战略联盟关系, 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合作联盟的建立给科技支行带来了外部资源,如何发挥外部资源的力量更好地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还需科技支行自身做好能力的提升。在业务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各银行应建立专业研究团队, 提高产业分析能力,只有对产业趋势、细分行业发展、核心技术辨别、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状况等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金融产品,才能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完善行内体制机制。创新是科技金融发展的灵魂,科技支行只有在管理体制、审批机制、业务模式、产品和流程上不断进行深入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科技金融发展要求的复合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监管部门应鼓励“先试先行”

科技金融的进一步深化,需要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支持,可以借鉴硅谷银行的发展经验,允许试点银行在一定条件下持有企业股份,通过股权收益来覆盖贷款风险。例如,允许科技支行在对科技型企业贷款时进行少量债转股,使银行能够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价值增长。

如果一时难以开展银行持股试点,则应考虑完善银行贷款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一方面可以继续做大做强政策背景的科技担保公司,扩充其资本金,增强其担保实力,并以政策性担保为示范,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大力发展商业性担保企业,在提取风险准备金方面给予担保机构一定的税收优惠,逐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允许银行把针对科技企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出售给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机构投资者。

监管部门还应支持运营有特色的科技支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其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进一步专业化,支持相关银行在运营较好的科技支行基础上设立二级法人性质的专营机构。

配套政策应实现“齐头并进”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是科技金融体系殊的参与主体, 是科技金融市场的引导者和调控者。科技金融是项系统工程,各政府部门、各项政策要齐头并进,存在任何一块“短板”都有可能造成最后结果的大打折扣。例如,政策鼓励银行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但从事知识产权的认定、评估和交易等方面的中介机构极度缺乏,导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操作中碰到比较大的困难;又比如银行业监管部门鼓励银行提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专项拨备制度,但是税务部门尚未出台相关细则,导致银行无法快速核销有关不良贷款。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

一、引言

在低碳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提倡应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主张人们进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以此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的产生源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变化,这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低碳经济与以往经济模式有所不同,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经济模式。在世界上,欧盟最先发展低碳经济,而且构建了的碳交易机制。此后,美国、日本等国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从事研发工作,如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面对新的技术和新经济的发展,应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能力要求,积极迈向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我国的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核心,金融机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将更多的资金引向了绿色产业,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在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将那些破坏环境的产业、对于违规建设的产业不予以支持,如信贷方面,拒绝贷款。金融业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活动,研发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绿色金融产品,促使企业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企业进行上市融资。

二、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理念

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使落后产业进行调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我国的金融机构应着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活动:

首先,应调整信贷结构,促进我国推动产业升级。我国的金融业将整合各种资源,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支持我国发展可持续战略中的重点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如光伏产业、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并积极培育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旅游服务业。

其次,全方位拓展金融客户群体。金融业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上,不但要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信贷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将信贷政策倾斜到民营的中小企业,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有资金从事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个人信贷业务的办理,通过增加消费信贷拉动对于绿色消费方式的支持,为社会的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的转型发展推动力量。

再次,研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产业项目,因此,对应于低碳产业的需求,金融机构也应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并且要积极发展低碳金融衍生品,如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根据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金融业要积极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重构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从国内的企业推动低碳经济,从国外的低碳经济合作中拉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金融业的绿色金融创新,通过绿色信贷的资金支持来加速提升低碳技术,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应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进行遏制与监督,使其在绿色金融的帮助下,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三、绿色金融的实践

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多地是体现对于的股东、客户、员工的利益的关心和社会环境的责任,促进社会的经济公平公正,积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义务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企业的合法经营,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的公益事业,消除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金融机构的低碳建设方面, 金融机构建设低碳银行。金融机构对于那些从事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大力的信贷支持, 而对于污染超标的企业,限制和禁止信贷业务,以便将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建设我国的节约型社会。一些银行及时制定了信贷投向政策指引以及关于开展能源效率融资项目的营销指导意见等银行信贷制度,积极支持有着良好信誉的企业的新项目建设,而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指引其退出,转向绿色、环保类建设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加大对于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的研发,不断增加对于低碳产业的金融服务项目,探索一条既能使企业创造利润,又能满足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例如,一些银行提出了整合服务方案《绿色信贷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这个金融服务方案中,包括了能效融资方案、能效融资方案、财务顾问方案、绿色控股融资方案、专业支持方案,其目的在于能够为我国一大批节能减排企业和在建项目提供综合、全面、高效、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绿色金融机构将以生态绿色产业为平台,与本城市的各单位携手共进,积极践行企业公民责任,发挥金融的资源优势,提供资金融通,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

我国的绿色金融机构就是以企业的节能减排、转变生产和发展方式为目的,为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贡献力量的政策性“绿色银行”。

(1)积极开展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

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信贷支持,银行应更多地将资金投向那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和企业。将企业对环境的因素放入贷款、风险评估系统,对于那些污染生态环境的、高耗能的企业的贷款实施惩罚性高利率;而对于淘汰产业和严重污染的企业停止贷款;如果发展对于已经贷款的企业有环境污染的现象将提前收回贷款;与之对比的是那些信誉良好的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并支持这些企业的贷款用于环境建设。这些措施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引导企业走向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绿色金融机构应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和绿色信贷指导,并建立长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而对于那些个人消费贷款,用于购买购买环保型消费品,绿色银行可以提供优惠的消费贷款鼓励消费者的消费。

(2)研发绿色金融新产品

绿色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绿色保险产品。这种绿色保险是由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是在企业发生环境污染责任的保险,在出现环境事故后,由保险公司对社会和个人受害者进行赔偿。由基金管理公司研发的绿色基金产品,能够促进企业积极投身环保产业和事业,并取得利润回报。发展绿色金融衍生产品,比如排污单位通过治理污染,其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该排污单位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

(3)绿色金融机构开展公关活动

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将绿色金融的资金投入其中,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绿色金融机构应积极进行绿色金融相关制度建设。建立绿色金融机构与企业、环保部门的有效信息沟通机制,对授信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进行考核,并提高绿色金融创新的服务效率。政府方面应出台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绿色金融有法可依,以此限制污染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的企业发展。我国的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国际生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增进对于绿色金融的深入理解与实施;我国银行业应学习国际著名银行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在交流中获得国际组织的金融技术援助,能够快速提升绿色金融各方面的业务水准,并发挥我国低碳经济和绿色金融应有的国际影响,促进了我国“绿色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核心,金融机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将更多的资金引向了绿色产业,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多地是体现社会环境的责任和对于员工、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关心,促进社会的经济公平公正,积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义务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企业的合法经营,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的公益事业,消除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低碳经济:国际发展趋势的思考. 环境经济.2010;73:47

[2] 李光华.湘潭金融系统发表共同宣言,用绿色金融撬动低碳经济车轮. 湖南日报/2010 年/4 月/8 日/第002 版

[3] 方鹤霖.以金融之手助推经济发展转型,我市举行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创新论坛. 湘潭日报/2010 年/4 月/8 日/第001 版

篇10

【关键词】 中小金融机构 存款保险制度 路径选择

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要求金融结构的相应发展与其相适应。以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以个体中小企业作为企业结构主体的经济格局,内生决定了个体私营企业等经济主体对融资需求和金融服务必然提出强劲的需求。但是既存的金融组织已无法开展与适应民营企业经济结构相匹配的金融服务,出现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因此,改革现有的金融制度与金融格局,构建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已成为摆在我们目前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中小金融机构的界定

在国外文献中,中小金融机构更多是指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国内有些学者认为,中小金融机构是指规模较小的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有些学者认为,中小金融机构是指经营机制较为灵活、服务对象最初是两小经济,即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我们倾向于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一般主要是指相对于国家独资或国家控股的大型金融机构外的规模小、门类多、彼此独立的多种小型金融机构,其宏观调控能力、资产负债规模、信用担保体系、网络覆盖范围、机构整体功能及服务手段、社会地位明显低于国有银行,并以中小企业和居民作为其主要投资和服务对象的一类金融群体,这类金融群体主要包括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中小型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典当行等。

中小金融机构的体制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大多为股份制形式,拥有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法人治理机构和现代金融企业体制。同时,由于产权关系明晰,其经营情况与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员工的经济利益关系密切,各方面都十分关心本机构资产运营和增殖情况,使之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对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扶持作用。

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可行性

中小金融机构机制较为灵活,所采取股份制法人体制,网点不多,管理链条短,工作效率高,监管成本低。由于地域性特点,与客户、中小企业有直接的依存关系,可以随时了解并满足中小企业和客户对小规模资金的需求。因此,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1、中小金融机构自身特点更加适合民营中小企业的运行方式

“土生土长”的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比较熟悉,能最充分利用地方的信息存量,最容易了解到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从而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这一金融服务业的障碍,减少违约风险和可能的资金损失。凭借血缘、亲缘或地缘社会关系,给民营经济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2、中小金融机构具有信息和交易成本优势

其信息优势不仅反映在放贷人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甄别上,也反映在它对贷款的监督过程中,这种信息便于使贷款人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贷款按时足额归还的可能性,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行动;中小金融的交易成本优势则体现在,中小金融机构的操作比较简单,合同内容较之国有银行简单又实用,对参与者的自身素质要求比较高,同时,中小金融机构本身具有小巧灵活的特点,以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并能大幅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3、中小金融机构是大银行的有益补充

中小金融机构与大银行之间不仅仅是单纯的竞争关系,由于两者各有其比较优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势互补。大型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雄厚,组织制度严密,经营管理人员素质较高,业务流程有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因此在提供长期和大额贷款方面,更能体现它的优势;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操作简单易行,其灵活、便捷、小规模等特点以及在信息方面的优势,更擅长于向特定客户群提供零星的小额短期贷款,弥补大银行的不足。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先天是中小企业最理想的融资伙伴。

4、适应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战线的需要

随着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除了将撤消部分管理难、业务不足和严重亏损的分支机构外,逐步将业务转移到大中城市,重点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但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后,必须有相应的金融机构弥补其留下的缺位。除承担原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职能外,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私营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就为中小金融机构腾出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

三、我国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路径选择

中小金融机构虽然具有一定的地缘和经济优势,但是中小金融机构也存在先天弱点:分支机构少,网点少,覆盖面较小;存款基础差,资金回旋余地小,竞争力弱;资产规模小、结算等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凡此种种都使中小金融机构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和经营风险。因此,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引导,创造良好的外部运营环境,是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路径选择。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行业准入条件

目前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仍然是按照以前为国有金融机构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而随着中小金融机构规模的扩大,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规,对中小金融机构在准入、退出、上市、担保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还需做出严格制定,使其在操作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杜绝政府部门随意性干预。在某些方面可以比国有金融宽松一些,某些方面则要严格一些。随着宏观金融形势的发展,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可以采取不同的要求,待行业发展成熟后再制定统一的规则,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促进行业的发展,也可以控制其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

2、抓紧建立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制度

与四大国有独资银行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多而分散,规模小,资产单一,资本充足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社会形象、信誉不高等特性,因此借鉴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由国家、央行和投保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尽快设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公司,对所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实行强制投保,这样就能在中小金融机构陷入支付困难或破产时动用保险基金实施及时的资金救援或存款理赔,从而保证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安全,增强客户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有助于提高其社会形象和信誉。

3、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担保业

我国现行的利率不反映现实的资金供求状况,使得投资需求对利率缺乏弹性,造成资金的过度需求和资金使用的巨大浪费,中小金融机构为那些风险高的客户提供融资服务时需要更高的风险补偿,收取较高的利率,这就要求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使利率按照市场供需进行自由浮动。金融担保的主要职能是激活沉淀资产,帮助客户将有效资产的效能实现最大化,通过评估、抵押等方式将沉淀资产盘活,为客户的生产经营转型、投资转移、消费转向等方面的需求提供资产盘活的平台,实现资产的升值。中国的担保业刚刚起步,现阶段的担保业务远远不能满足融资需要,应大力发展和完善。

4、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

有效的金融监管和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一国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前提和保障,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兴起对金融监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使完善金融监管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同步进行。监管当局应当着手研究如何根据这个新成员的特点和实际,统一监管标准,规范监管规则,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一个清晰、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要不断完善金融监控指标和措施,充实基层监管机构的力量,防止出现中小金融监管“真空”,确保民营金融的健康发展。

5、提高中小金融企业的自身素质

中小金融机构应按照市场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发展,以盈利为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小金融机构还要改革人事管理,加强职工教育和培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防止内部人道德风险,提高中小金融机构队伍的整体素质。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既要能够高效率地运转,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又要能够强化内控机制建设,防范和化解可能产生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甘肃民营经济融资问题研究》,课题编号:0613B-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鲍静海:我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创新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