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免疫学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溃疡性结肠炎;NF-κB p65;IL-8;TNF-α;IL-10
[收稿日期] 2013-08-04
[基金项目] 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20111244);湛江市科技攻关项目(2010C3106004)
[通信作者] *钟志国,副主任中医师,Tel:13824847455,E-mail:
[作者简介] 罗世英,硕士,副教授,Tel:13763058766,E-mail: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的病因未明的难治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近几年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大多数研究认为UC与免疫反应异常、氧化损伤、感染等有关。免疫异常机制认为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二者发生失衡,促炎细胞因子的致炎作用超过了抗炎细胞因子的抑炎作用,从而促使炎症的发生[1]。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UC的发病和NF-κB有着密切的关系。NF-κB在UC中呈现过度激活状态,并导致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和持续表达,放大了炎症反应[2-3]。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total flavones of Oldenlendia difflusa,FOD)是从白花蛇舌草中提取的有效部位,文献报道FOD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及抗菌、抗氧化等作用[3-4]。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FOD通过减少自由基生成、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和增强抗氧化能力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 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有保护作用[5-6]。本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建立DSS诱导的小鼠UC急性期模型,进一步明确FOD对UC急性期的疗效,通过观察其对UC小鼠结肠黏膜中NF-κB p65及促炎因子IL-8,TNF-α和抗炎因子IL-10表达的影响来探讨其抗UC可能的免疫学机制。
1 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白花蛇舌草药材购于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药房,药材经广东医学院药学院生药教研室阎冲博士鉴定为白花蛇舌草正品。FOD,褐色干浸膏,由阎冲博士提取,具体提取方法如下:取白花蛇舌草200 g,70%乙醇超声提取2次,每次40 min。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无醇味,静置后离心取上清液,上聚酰胺柱子(30~60目),纯净水洗脱至流出液无色,70%乙醇洗脱至流出液盐酸-镁粉呈阴性,减压浓缩至100 mL,将100 mL溶液用蒸发皿蒸干,得FOD褐色干浸膏。以芦丁为对照品,经HPLC鉴定和含量测定,总黄酮质量分数达61%,临用时用蒸馏水溶解成相应的浓度备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由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0C2,临用时研磨粉碎,蒸馏水溶解,配成50 g·L-1的溶液备用;DSS,美国MPBIO公司产品,货号0216011090,相对分子质量36 000~50 000,应用时配成4%浓度;NF-κB p65免疫组化试剂盒由上海科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120406;TNF-α,IL-8,IL-10 ELISA试剂盒等均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批号分别为20120509,20120428,20120513。
1.2 动物 60只雄性昆明小鼠,平均体重(20±2) g,合格证号SCXK(粤)2011-002,均由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3 仪器 TGL-16C高速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HM340石蜡切片机(德国莱卡公司);BX50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超低温冰箱(TCL公司);ZS83-I组织匀浆器(浙新机械厂);Bio-Elx-800型酶标仪(美国Bio-Rad公司)。
2 方法
2.1 UC小鼠模型的建立 根据Cooper等[7]的方法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40 g DSS溶于饮用水中配成4%DSS溶液,代替其日常饮用水给予昆明小鼠自由饮用连续7 d,7 d后UC小鼠模型的造模成功率为100%。
2.2 分组及给药 取60只雄性昆明小鼠,将小鼠体重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随机设计分成6组,每组10只。即对照组(Cont)、DSS模型组(DSS组),SASP治疗组(DSS+SASP组),FOD高剂量组(DSS+FOD-H组),FOD中剂量组(DSS+FOD-M组),FOD低剂量组(DSS+FOD-L组)。除Cont蒸馏水灌胃,其余5组均自由饮用4%DSS水溶液7 d以造成急性UC,同时给予下列药物灌胃:蒸馏水(DSS组),SASP 500 mg·kg-1·d-1(DSS+SASP组),FOD 60 mg·kg-1·d-1(DSS+FOD-H组),FOD 40 mg·kg-1·d-1(DSS+FOD-M组),FOD 26.7 mg·kg-1·d-1(DSS+FOD-L组),每天1次,连续7 d。7 d 后随即抽取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各2只,处死,取结肠标本作病理检查,以确定造模成功。
2.3 结肠炎症的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疾病活动指数(DAI)的评估:每日观察小鼠的体重、大便性状和隐血情况(联苯胺法检测),参照文献[7]评分标准:DAI=(体重下降分数+大便性状分数+便血分数)/3,对各组小鼠进行DAI 评分,以评估疾病活动情况。具体评分如下:体重下降百分率(体重不变为0,1~5为1分,5~10为2分,10~15为3分,大于15为4分)、大便性状(正常为0,松散的大便为2分,腹泻为4分)和大便隐血(正常0分,隐血阳性为2分,显性出血为4分)。
病理组织学损伤的评估: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出结肠沿肠系膜缘纵行剪开,冷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滤纸吸干,进行肉眼大体形态和组织学形态评分分级,截取病变明显处结肠组织约1.0 cm置于4%甲醛溶液中4 ℃固定过夜,常规组织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损伤。
结肠组织损伤大体形态和组织学形态评分方法:大体形态损伤评分指标包括粘连、局部充血、溃疡及炎症。粘连及充血按有无及轻重分别计0,1,2分,出现炎症、溃疡数目增加1个、溃疡面>2 cm 时,范围每增加1 cm 计分均加1。组织学指标包括溃疡、炎症、肉芽肿、纤维化及病变深度,按有无及轻重分别计0,1,2分,病变深度达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分别计1,2,3分,各项相加得总分[8]。
结肠组织中核因子NF-κB表达的检测:取上述的石蜡切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κB p65表达。NF-κB p65阳性细胞主要为黏膜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阳性细胞胞质和胞核内均有棕色颗粒,以胞核为主。采用图像分析技术,计数镜下单位面积(1 mm×1 mm)内的平均阳性细胞数量。
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IL-8,IL-10含量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8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含量。取剩余结肠组织置于组织匀浆器中匀浆,用酶标仪检测匀浆中TNF-α,IL-8,IL-10,具体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各组资料±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采用SNK-q检验,P
3 结果
3.1 小鼠DAI评分 Cont小鼠DAI评分为0。DSS组小鼠从实验第3天起有2只小鼠出现懒动、体毛凌乱、大便松散,肉眼血便;造模第6天,10只小鼠全部都已经出现上述症状,且随着造模天数延长病情逐渐加重,DAI评分显著升高。与DSS组小鼠相比,DSS+SASP组、DSS+FOD-H组、DSS+FOD-M组的小鼠上述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DAI评分明显降低,造模第5天起,各组小鼠的DAI评分比DSS组显著降低(P
图1 FOD对DSS诱导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的影响(±s,n=10)
Fig.1 Efects of FOD on DAI induced by DSS in mice(±s,n=10)
3.2 FOD对小鼠结肠大体形态及组织学损伤的影响 所有组别的小鼠饮用4%DSS溶液7 d后拉颈处死,取结肠组织观察。与Cont组比较,肉眼观察可见DSS组小鼠结肠水肿、充血,于放大镜下可见部分结肠处有点状出血和糜烂;光学显微镜下大部分DSS组小鼠结肠多处可见溃疡及炎性渗出物,病灶处结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炎症主要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少数可达浆膜层。DSS组小鼠结肠的上述病理改变说明急性UC造模成功。
与DSS组比较,使用了FOD及SASP预防、治疗的小鼠结肠上述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尤其是DSS+FOD-H,DSS+SASP组小鼠结肠黏膜肉眼少见水肿,基本未见溃疡和炎性渗出物,光镜下腺体排列整齐,仅见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与Cont小鼠结肠无明显区别,结肠病理损伤指数明显低于DSS组(P
3.3 FOD对UC小鼠结肠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 与Cont相比,DSS组小鼠结肠组织NF-κB p65表达明显升高(P
A.Cont;B.DSS组;C.DSS+FOD-L组;D.DSS+FOD-M组;E.DSS+FOD-H组;F.DSS+SASP组(图3同)。
图2 FOD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HE,×100)
Fig.2 Efects of FOD on the morph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induced by DSS in mice(HE,×100)
表1 各组小鼠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损伤评分比较(±s,n=10)
Table 1 Comparation on the morph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scores from colonic tissue in mice (±s,n=10)分
注: 与DSS组相比 1)P
图3 FOD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400)
Fig.3 Efects of FOD on NF-κB induced by DSS in mice(×400)
3.4 FOD对UC小鼠结肠组织TNF-α,IL-8,IL-10的表达的影响 与Cont小鼠比较,DSS组小鼠的结
表2 各组小鼠结肠组织NF-κB,TNF-α,IL-8,IL-10表达的比较(±s,n=10)
Table 2 Comparation on activity of NF-κB,TNF-α,IL-8 and IL-10 from colonic tissue in mice (±s,n=10)
注: 与DSS组相比1)P
肠黏膜组织中IL-10含量显著下降(P
4 讨论
在引起UC的促炎因子中,IL-8和TNF-α在U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最引起大家的关注。IL-8是强有力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和活化因子[9],能趋化并激活中性粒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对T细胞也有一定的趋化作用,IL-8的上述这些生物学活性与UC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还发现TNF-α,IL-6,IL-1β诱发的炎症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诱导产生以IL-8为代表的趋化因子所介导的,IL-8是UC发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炎症介质。研究发现IL-8在UC患者的血液、结肠组织的含量均明显增高,并且其含量与炎症严重程度成正相关[10]。因此IL-8可作为临床上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的指标之一。
TNF-α也是UC发病机制中重要的促炎介质,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可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加强T细胞应答,使血管内皮表达黏附分子,募集中性粒细胞至炎症局部,促进水肿和诱导肉芽肿形成[11]。此外,TNF-α还可通过激活 NF-κB通路,上调IL-6,IL-8等促炎介质表达,使早期炎症级联反应进一步放大,炎症迁延。
实验和研究表明,NF-κB在UC中呈现过度激活状态,并导致促炎细胞因子的过度和持续表达,放大炎症反应。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增加,则可以引起UC的症状产生、组织损害和其他病理变化。研究表明,UC患者核内NF-κB的DNA结合活性明显升高[12-13],NF-κB被活化并进入核内后具有很强的与基因κB位点相结合的能力,是细胞因子转录及释放的前提和关键。而且绝大多数细胞因子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部位均有NF-κB结合位点, 活化入核的NF-κB即可与之结合并促进这些细胞因子的转录。病理实验也证实, 在炎症部位的黏膜中存在NF-κB的高表达,其表达的强弱与炎症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这些都提示NF-κB在UC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起到枢纽作用。
本实验通过同时检测小鼠肠黏膜中NF-κB,TNF-α,IL-8,IL-10的表达,探讨了FOD对UC可能的免疫学调节作用。DSS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的NF-κB,TNF-α,IL-8,显著高于Cont小鼠,而IL-10水平显著低于于Cont小鼠,验证了NF-κB过度活化导致促炎因子大量表达是UC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与DSS组比较,DSS+FOD-H,DSS+FOD-M治疗组和DSS+SASP组的NF-κB,TNF-α,IL-8表达明显降低,IL-10表达明显增加,说明FOD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活化、减少TNF-α,IL-8等促炎因子的表达,促进IL-10表达而恢复UC机体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平衡,从而减轻促炎因子对结肠黏膜的损伤,最终达到干预UC的目的。本实验结果为FOD临床用于治疗或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科学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Sawa Y O, Shitani N, Adachi K,et prehensive analysis of intestinal cytokine messenger RNA profile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J Mol Med,2003, 11(2) :175.
[2] Cai K, Qi D, Hou X, et al. MCP-1 upregulates amylin expression in murine pancreatic β cells through ERK/JNK-AP1 and NF-κB related signaling pathways independent of CCR2[J]. PLoS One, 2011,6(5): e19559.
[3] Mizushima T, Sasaki M, Ando T,et al.Blockage of angiotensin II type1 receptor regulates TNF-alpha-induced MAdCAM-1 expression via in-hibition of NF-κB translocation to the nucleus and ameliorates co-litis[J].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10, 298: G255.
[4] 高超,刘颖,蔡晓敏. 白花蛇舌草对正常器官氧化损伤防护效应的实验研究[J].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7, 27(5): 294.
[5] 王宇翎,张艳,方明,等.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免疫调节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5, 21(4): 444.
[6] 罗世英,钟志国,周乐.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防治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 31(6):437.
[7] Cooper H S, Murthy S N, Shah R S, et al. Clinic path logic study of dextran sulfate sodium experimental murine colitis[J]. Lab Invest, 1993, 69(2):238.
[8] Blazovics A, Hagymasi K, Pronai L. Cytokines, prostaglandins, nutri-tire and non-nuitritive factor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J]. Orv Hetil, 2004, 145(50):2523.
[9] 屠振兴,李兆申,许国铭,等.血清白细胞介紊-8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J].胃肠病学, 2002(7):277.
[10] Sugimoto M,Yamaoka Y, Furuta T. Influence of interleukin polymor phisms on development of gastric cancer and pepticulcer[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16(10) :1188.
[11] Sivakamar P V, Westric G M, Kanaly S, et al. Intedeukin l8 is a primary mediator of the inflammatory associated with dextral sulphate sodium induced colitis-blocking interleukin l8 attenuates intestinal damage[J]. Gut, 2002, 50(6) :812.
[12] Atreya I, Atreya R, Neurath M F. NF-kappaB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J Intern Med, 2008, 263 (6) :591.
[13] Sen P, Wallet M A, Yi Z, et al. Apoptotic cells induce Mer tyrosine kinase-dependent blockade of NF-kappaB activation indendritic cells[J]. Blood, 2007, 109(2):653.
Study on effect of total flavonoids of Oldenlendia difflusa on ulcerative
colitis and its immunological mechanism
LUO Shi-ying, ZHOU Le, LV Xiao-hua, ZHONG Zhi-guo
(1.Pharmacology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Zhanjiang 524023, China;
2.Affiliated Hospital to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Zhanjiang 524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ota1 flavonoids of Oldenlendia difflusa(FOD) on NF-κB and IL-8, TNF-α, IL-10 expressions of ulcerative colitis (UC) model rats, and explore its immunological mechanism of anti-UC. Method: Sixty Kunming male mice with the average weight of (20±2) 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cont) was orally administered with distilled water. Whereas the remaining five groups were fed with 4% dextran sulphate sodium (DSS) solution for seven days to induce acute UC, and orally administered with the following drugs: distilled water (for the DSS group), SASP at dose of 500 mg·kg-1·d-1 for the DSS+SASP group, FOD at dose of 60 mg·kg-1·d-1 for the DSS+FOD-H group, FOD at dose of 40 mg·kg-1·d-1 for the DSS+FOD-M group, and FOD at dose of 26.7 mg·kg-1·d-1 for the DSS+FOD-L group. During the modeling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he mice were scored for DAI. Seven days later, the mice were put to death, and their colonic tissu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evaluate colonic mucosal lesions. The NF-κB p65, IL-8, TNF-α, IL-10 expressions were tes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ELISA. Result: Seven-day feeding with 4% DSS solution could successfully induce acute UC in mi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 group, the DSS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DAI and colonic mucosal lesions, remarkable increase in NF-κB p65, IL-8, TNF-α expression in colonic tissues, and notable decrease in IL-10 expression(P
篇2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免疫学;教学
医学基础课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课学不好,那么在学习临床课时就会有困难。因此,各学校非常重视医学基础课的教学,然而,在诸多的基础课中,多数学生却对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其中原因很多,来自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主要原因是医学微生物学所研究对象是体积微小,内容琐碎复杂;而免疫学内容大多是深入到分子水平、概念多、抽象、前后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逻辑推理性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的重视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的认识
在课程安排上,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在大多数医学专业课程中,都设为考查课。主观上,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考查课程很容易过关,不用下功夫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向学生讲清楚,医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学科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间缺少哪一环节都不行。否则,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就有可能遇到困难。
二、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中专教材的特点是简而精,许多内容是概括性的讲述,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就有困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有些问题向学生做更进一步地阐述。例如,在讲授免疫学时,就根据认知规律按抗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的顺序进行讲解。而微生物部分将以前要求掌握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改为了解内容,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O139.大肠杆菌O157及朊粒等较新的内容;增补新发现的“超级细菌”内容;结合学生大多来自农林牧区的特点,特将布鲁菌属、森林脑炎病毒作为掌握内容。另外,在细菌学各论的讲解中,教材都没有讲细菌的分类,我们在讲细菌学各论之前,先把细菌的命名法,分类法给学生讲清楚,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清楚了种、型、亚型、株等之间的关系。这样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就会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力求做到了教学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近年来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因此,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因此造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兴趣低,成绩差。
因此,在讲绪论和新的学习内容时,我都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Ⅰ型超敏反应一节时,笔者导入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因冷热、接触某些食物(牛奶、鸡蛋等)、花粉、紫外线等而过敏;甚至母亲因接触婴儿含有青霉素的尿液而使母亲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的案例;又另外讲授了蚕豆过敏症、面食过敏症、蔬菜过敏症等的临床表现。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与求知欲,授课效果相当好。
授课内容紧贴生活实际,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消毒灭菌这一节内容时,就湿热和干热哪种消毒效果好进行提问,让同学们以日常生活体会(移动温度较高的物品时用干手巾还是湿手巾)进行讨论并总结。
基础课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联系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以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补体系统激活途径前,就生理学内容中的输血时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交叉配血实验进行提问。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教学效果好。
四、加强综合应用的训练,注意归纳总结
篇3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PBL教学;教学方法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作为现代医学的前沿科学之一,其不但已成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诊断不可缺少的工具,且已渗透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医学免疫学已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之一[1]。
1. 医学免疫学的教学现状
医学免疫学课程特点主要为知识点繁杂琐碎、内容系统性极强,同时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学生尚未系统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此外,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相关临床疾病的联系知之甚少。最后,现代免疫学理论及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快,内容抽象而繁杂,学生理解难度大。如仍沿用传统 “以课堂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势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引起其厌学情绪,最终造成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机械记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如何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及求知欲是医学免疫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2. PBL教学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首先创立的,其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临床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较之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不同之处: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②注意将问题引入,带着问题进行学习;③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中分析及解决问题,从而学习知识,培养其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综合而言,PBL教学模式的优势恰恰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欠缺与亟需的,因此,我们结合了PBL教学及传统教学法,进而引入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收效良好。
3.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学生对象为我校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由于我校医学免疫学教学为大班教学,因此,选择了1,3大班为实验组,学生人数为192人;对照组选择2,4大班,人数为195人;两组对象总体往期综合成绩相当;两组学生使用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医学免疫学》(第6版);学习内容为超敏反应;学时总数为6个学时。
3.2 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结合的方法。先进行2学时传统教学授课,将相关基本概念与原理进行介绍,而后进入PBL教学阶段。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贯穿整个6学时教学过程。
3.3 PBL教学模式的实施
3.3.1. 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教学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目的收集并整理临床病例及问题,制定教学进度表及教学计划。
3.3.2. 小组自主学习 每个大班所辖小班分为3~4组,每小组人数约为10~15人,小组的成立为随机组合,每组选定一名组长,组长需组织组员收集材料、讨论及汇报。教师在课程开始前一周,预先将问题发放给每个小组组长,要求每位组员就所得问题进行资料搜集、文献查阅、整理及分析资料等,时间为一周。
3.3.3. 组内讨论 各组组长在一周查阅、整理文献时间到达时,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资料汇总;同时,就所给问题及病例从发病机制、疾病类型、诊断及防治等方面进行讨论;要求讨论过程中各组要进行详尽记录。
3.3.4. 总结与汇报 经过小组讨论后,组长应就组内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制作相应汇报PPT,在最后一节课时对小组的学习结论等进行全班汇报。最后,教师对各组进行点评与总结,并根据各组在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给予评价。
4. 教学效果评价
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考试评价,两组均采用同一试卷考核,比较两组成绩并进行统计分析,成绩采用t检验分析;此外,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PBL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学习兴趣、学生能力等方面。
5. 结果
5.1 考试成绩
两组学生全部参加期末考核,缺考人数为0。实验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5.2 调查问卷结果
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192份,收回192份,调查问卷结果发现90%以上学生对PBL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培养方面表示赞同(见表二)。说明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可行的。
6. 讨论
6.1 PBL教学体会
近年来,大量教学同行的研究表明,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学生更能接受PBL教学,教学效果较好,与我们的发现是一致的[4]。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氛围活跃,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综合分析能力。此外,由于PBL教学采用了学生分组的形式,在资料查阅、组内讨论等过程中均需较强团队协作意识,因此,通过PBL教学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临床工作奠定基础。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新的相关知识,并且需要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相联系,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启发者”或“引导者”的角色,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学思路及综合水平均有较高地要求,促使教师需不断完善自身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同时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6.2 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需要较好地控制能力,才能使教学进度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实际过程中,往往由于讨论或汇报等内容较多导致时间的延长,从而使得课时安排较为紧张;第二,由于教师数量有限且工作量大,导致不能很好地顾及全面,势必造成有个别学生积极性受到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总而言之,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综合,取两者之所长,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也能更好地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PBL教学值得深入研究、改进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方亮,陈丽华,金伯泉. 医学免疫学引入PBL教学模式的机遇与困境 [J]. 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10): 724-726.
[2]韩超峰,陆元修,李天亮,等. 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5):456-457.
篇4
医学免疫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学科分支多,发展非常迅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随着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为揭示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认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先进的科研成果、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前沿的学术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落实到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在坚持免疫学为主线的基础上,融入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学科的课程内容,使免疫学与临床病理知识紧密结合,在贯彻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疾病之间建立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等。
2.在教学中加大实施人文教育力度
21世纪,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因素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与心理等诸多因素。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免疫学中的大量知识点可以和人文素质教育进行穿插,通过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免疫知识的由来在课程中教育学生自觉培养乐观、向上、豁达的阳光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医学免疫学的系统体系在20世纪初才由西方引进中国,但并没有引入西方人文体系。而我国几千年中医学中积累的很多免疫上的宝贵经验与方法却并没有进行讲解,造成学生对我国医学史的断代。因此,在免疫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医学史并且宣传我国辉煌的医学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
3.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学热情
把过去教学中主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由于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更多是灌输式教学,学生自我学习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均较弱,而医学更是一门对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教育者就更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知识结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教学病例,并将若干知识点及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病例和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和归纳后撰写底稿。在自习中开展引导性自我小组讨论,教师再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各组的活动给予恰当评价和相应评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4.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电子化
医学免疫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抽象、深奥、难懂,仅用传统的语言教学难以完全表达清楚。鉴于教师的学科专业性特点,学校可通过第三方市场外部购买的方式,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采用声、光、影等形式编制成电子课程,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清晰、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抽象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化为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部分存在有毒性、放射性的教学实验中不仅耗材昂贵而且危险,这时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操作,达到辅助实验教学的目的。例如,免疫标记技术中的放射线同位素标记技术实验等就可以采用电子化教学。
篇5
关键词:高职;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开始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介于中等和本科医学教育之间,使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较难找到准确的定位,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对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取舍等诸多方面难以定夺,以致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应以医学应用及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广大乡村和社区医疗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医疗、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本科教学中分属于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共占140学时左右,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因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所占的课时不能太多。结合医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明确学习不是以研究高深的理论知识为目标,而是以“必需、够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我院将这门名课程精简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占用36个学时。针对课时少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学到相对多的知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以模块教学为中心的课程指导思想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医药学相关专业均开设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但是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以基本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这两门课程是新生刚入校就开设的课程,这时学生对大学生活还不能适应,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水平,以死记硬背为主,总希望教师能像中学教师那样手把手地教,一个题一个题地练。本院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以教学模块为中心进行教学。例如,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菌、病毒及真菌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入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模块进行教学,可从学生最熟悉的计划免疫着手,一步一步引入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水平
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进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后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与以往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不同在于更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即尽可能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诱导式教学,诱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文字、模型及图表形式叙述医学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信息容量传输通道少、速度慢、效果差,学生很难掌握,因而运用直观教学方式,利用模型、挂图、标本等资源以及电教、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逼真,利于学生进入情境教学境地,便于接受理解。免疫学内容中理论知识较多,诸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文字、声音、图像及形象动画等进行交流,将黑板、语言难以描述的、微观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和声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运用图形处理技术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微观问题宏观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使学生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抗体的产生时,插入疫苗种植全过程的录像,立即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加深了印象,增进了理解。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如果一味地强调课件的作用,教学手段单一,让学生从头至尾见到的都是大屏幕上的图像,这就成了典型的电脑“满堂灌”,教师成了机械的电脑操作者,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并不见得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演示与讲解相结合。媒体演示是为主或是为辅,是先演示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演示,或是边讲解边演示,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要将教学的内容全打进课件里面,这样学生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甚至有可能把教师的课件拷回宿舍学习,不来课堂
学习。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对医药高职高专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生这时还沉浸在考入大学的幸福之中。如果一开始进度很快,很多学生还局限于中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就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快节奏打懵,从而自信心受挫,对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所以,课程刚开始时进度一定要慢,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应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拓宽视野,增长人文知识,发展个性。21世纪是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飞速增加,教材也相应更新,课程内容将会不断深化、拓展。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只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养成掌握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在大学里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自学能力,这就需要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和独立思考,学生在教师讲课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内容,一些不懂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经教师一点,不仅理解,而且记忆深刻,这样逐渐地通过自学也能掌握应学会的内容。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都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下节课开始时进行提问,逐渐培养学生预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今后知识更新的需要。医学基础课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易懂难记的特点,结合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教师要导在方向上,导在关键上,导在提高学习能力上,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要培养学生系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归纳总结是人们深化认识的过程和升华知识的重要手段。每学完一个阶段,先把所需掌握的重点难点,列在一张大纸上,然后再逐条归纳提炼,做到一目了然,一看到某几个字,甚至是某几个符号就可以回忆起每一节每一段的内容。平时可以经常看看加深记忆,最后复习时就会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在病毒这个教学模块,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一下其中一个病毒知识的学习方式,例如:上网查找乙肝病毒相关知识,总结和归纳内容,然后再讲述给学生听。接下来,给学生分配任务,将其余的几种病毒按上网查找几个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这个模式让学生练习,既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显微结构的绘图和细胞病毒的辨认能力,显微镜和解剖镜的使用技术、临时制片等技术和技能,以及消毒、防腐、无菌等操作技能。在免疫学教学方面,有抗原抗体检测技能。
综合评价成绩 各科的成绩不能仅以期中、期末成绩评定,必须综合评价,结合课堂纪律,平时学习态度,实验课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考试的考纪考风等综合打分。
以上是我院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改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时所做的改革,此项改革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达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陈晔,陶劲松.多媒体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94-95.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6
非医学专业本科生,没有具体的临床医学背景,免疫学基础知识薄弱,因此为了学生能在该门课程中教学能取得较好效果,我们需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免疫学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和临床微生物知识紧密结合,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非医学微生物专业本科生,在免疫学教学中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的开端-绪论是非常重要的。绪论是学生对免疫学这门课程的首次接触,对于没有医学临床背景的学生,教师第一次授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会对改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绪论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良好的开端,会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讲解绪论这一章时,首先,是对免疫教材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体介绍,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认识;其次,是以生活常识中的问题导出免疫学中的核心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就是以免医学的发展简史结合临床知识诱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介绍免疫学的发展简史时,可以采用小故事形式,如11世纪中国宋真宗时代,人们已经知道吸入天花脓疱的结痂可以预防天花。用小银管取天花康复后的结痂接种到鼻子里,男左女右,以此诱导对天花的预防,并在免疫学发展史中第一次出现疫苗(尽管当时并不知道这是疫苗)。在学生惊叹之时,可以刺激学生听课的兴奋性,再将一些历史事实进一步强化。例如,1798年,英国一位医学院学生EdwardJenner发表了他的开创新纪元的牛痘疫苗的报告。他是从挤奶人接触牛痘而不生天花这一现象得到了启发,他把牛痘的脓疱接种于健康的男孩,待反应消退之后再用同样方法接种天花,男孩不再发病。然而,当时对于为什么接种牛痘能预防天花的原因并不清楚,但不管怎样,在免疫科学建立之前,Jenner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所创立的牛痘疫苗成为预防天花的重要武器,并且成为了免疫学科学的开端。在后续的各章节教学中,应注意免疫学各种概念是来自于生活常识但是有高于生活常识,但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免疫学的相关知识缺乏临床的感性认识,对微生物导致的疾病所引发的病理过程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提出符合学生此时心理状态的设问,如“乙肝疫苗接种到机体后是怎样产生保护作用的?”“伤口感染了为什么会化脓?”“艾滋病为什么到目前还没有有效地疫苗?”“2014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出血热是什么病原体导致的?”等由此引出免疫学一些基本概念,并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设问频率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讨相关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好。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微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初次接触会感到免疫学的概念多且抽象、理论多且不易掌握,这就需要授课的教师运用广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实例、开阔的思维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免疫学繁多的抽象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用联想的记忆方法,如可将抗原抗体的关系比喻为“锁”和“钥匙”之间的关系,由易到难并穿插免疫学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日常生活知识形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非医学微生物专业本科生学习学免疫学,其课程内容设置要具有通用性,因为该学科毕业的学生今后可能涉及到药学、化学及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因而,我们应针对教学课时少的情况,首先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根据重要性及难易度对授课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如我们的授课内容应重点讲授抗原、抗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等基础内容,而抗体类型、免疫学诊断与调节及细胞因子等内容可以适当删减;然后根据内容的衔接性将授课计划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如我们在在讲授完抗原、抗体内容后才能进行免疫应答的介绍,这样学生是呈一种递进式的方式接受知识,易形成逐步探索的学习模式,从而产生学习兴趣。针对非医学微生物专业本科生学习免疫学,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中尤显重要的是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抓好该环节这同时也适应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每次授课结束前,可告诉学生下次课的内容,并让他们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找出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并找出与这次课的相关性,这样下次教学时学生就会带着目标,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样,每次课后,可适当布置与该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将该堂课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知识进行相关联想,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下次课间的关系,如讲解抗原的内容,就可以布置给学生疫苗相关的习题作业。这样,师生均可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并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应是一项全方位立体的传授知识的运动,在网络信息充斥于各个角落的当今社会,新的教学理念应是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融合。传统的免疫学教学方法主要是平面体现的,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板书相结合的模式为主。在传统方式的教学过程中,如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动态变化过程内容就不能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而且讲授的信息量较小,这对非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来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新的计算机技术出现发展形成的现代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综合起来,以动画的形式编制成教学课件,就可使如抗体、补体的溶细胞过程等免疫学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立体式地展现给学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在每次课后布置一个与授课相关的小作业,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主动去查阅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信息,学生在查阅的过程中就渐渐扩大了信息量,并且可以授课的内容进行巩固、拓展。教师可进一步将作业进行综合,上传给学生信息共享;也可让学生进行某一章节的课件制作,引导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虽然新的教学方法具备这么多优点,但教师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反应和接受能力而只顾埋头操纵多媒体设备和演示课件,而形成新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演示多媒体课件时,也可以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如讲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免疫应答的过程等内容时,通过多媒体与板图相结合,并配以动画的方式讲解,这样学生会更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要想高效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其优点和缺点,不要让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只能提供一个虚拟的学习情境,仅供学生进行模拟交际,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精华与其结合,制作并不断完善多媒体课件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产生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让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非常轻松、愉快、易于接受的方式中学习免疫学的相关知识。问题式教学一直是各门学科老师热衷于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可以穿插于多媒体教学过程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问题式教学非常适合非医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免疫学,它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灌输转换到主动求知的状态,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会主动与教师互动,进行免疫学及其相关知识的沟通、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次提出,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启发下,指导学生自我学习和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能加强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已成为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例如,我们在绪论一章介绍完教材的纲领之后,逐步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免疫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怎样?你们怎样将最近世界范围流行病与免疫学建立起联系?要求同学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课下分组进行讨论,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病例提出问题,同学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
四、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实验教学是本科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理论教学和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非医学专业本科生免疫教学中,重视基础性实验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弥补临床知识的相关内容,而且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奠定基础。针对非医学专业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我们应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如抗原、抗体检测,免疫沉淀反应,酶联免疫吸附(ELISA),小鼠淋巴细胞分离与培养等实验,让学生在掌握各种免疫学的基本实验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其他更深层次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开展综合性案例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选择1~2个综合设计实验,对学生进行专门系统的训练。如在“外周淋巴细胞的培养及增殖特性的研究”实验中,学生从分离脾脏或外周血开始,进一步分离淋巴细胞,然后对淋巴细胞进行培养,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特定细胞的分离、淋巴细胞的形态特性、淋巴组织的结构以及淋巴细胞的生长特性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动手的积极性,并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较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填鸭式实验教学方案,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案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实验,并将理论知识主动实践于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求证知识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了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免疫学实验的兴趣。
五、构建新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考试对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在当今的多元社会,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综合能力的学生。同样,在非医学微生物专业免疫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培养出能将免疫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有机融合,为今后的基础临床、基础科研、基础应用等科研技术岗位补充后备军的全面人才。因此,在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中,我们就要摒弃传统的期末考核一张试卷定胜负的模式,因为该方式很难全面、客观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我们应建立一种多元的考核模式,如我们可采用考查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包括整考和零考相结合,整考就是期末的综合性考试,可采用开卷;零考就是平时随机布置给他们查阅文献或相关的知识点,包括了解与该课程相关诺贝尔奖研究内容以及最新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影响力较大的杂志上的相关研究论文,然后提炼出他们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基础免疫学知识的相关性。而考查则包括的范围较广,如上课提问、平时讨论、实验报告、实验考试以及分析日常生活与临床现象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相关性的能力。通过这两种途径的考查与考核,可以有效地提高非医学微生物专业本科生掌握免疫学基础知识以及建立起与多学科的交叉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语
篇7
1、PBL与CBS相结合教学过程总体设计和实施
免疫学包括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两大部分。在实施PBL与CBS相结合教学过程中,针对免疫学教学大纲和护理学的专业特点,教研室重点选择了基础免疫学中的绪论、抗原、补体3章,临床免疫学中的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两章。由教师提出重点讨论问题和案例,由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集中答辩、教师辅导答疑等过程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对其余章节的课外讨论和答疑,主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问题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设问的题目必须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或者从具体的临床病例中提炼问题。好的设问可以起到“诱饵”的作用,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免疫功能时提出思考题:“免疫是一把双刃剑,免疫何时是保护机体的,何时会对机体造成病理损伤”。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免疫学现象,更形象生动地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在讲授补体的调节时提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补体为什么不会攻击正常组织细胞”,在讲授补体的功能后提出“如何理解介导天然免疫的补体分子是连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一座桥梁?”又如,在讲授抗原一章时,选择1例接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甲亢病人病例资料,将其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抗甲状腺药物种类、剂量及用药周期整理归纳为病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教科书、参考文献、网络资源等讨论归纳,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半抗原,什么是完全抗原?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粒细胞减少的表现有哪些?相应的护理策略是什么?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免疫学理论运用于具体的临床病例分析,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讲到临床免疫学部分,先由带教老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附属医院收集超敏反应疾病(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肿瘤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治疗、移植免疫(肝移植、角膜移植)等病例,所选病例诊疗过程要记录详实,病历内容应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同时还应具备完善的影像、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的资料。案例中问题的设计要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提问题需简单明确,并循序渐进地深入,同时注重相关基础及临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可通过已有的免疫学基础知识及课后查阅资料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在授课前1周,教师将典型病例的资料发给学生,并向学生说明在本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生5人或6人自由分为一个学习小组,通过之前学习的免疫学基本理论分析讨论病例资料,查找教科书、参考文献或通过网络等完成病例中涉及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以案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围绕案列讨论是知识再现和巩固的过程,学生分小组讨论,随机从学生中指定主持人,由主持人控制讨论进度,主持人带领大家将病例资料总结归纳,按照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逐一板书列出,给出初步的护理诊断,学生则围绕初步诊断进行讨论,制订治疗和护理措施。由于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的,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免疫学基本原理推导疾病的发病机制。在分析讨论的同时学习新的免疫学知识。讨论完成后每个学习小组派1名代表进行汇报讲解,其余学习小组对该组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辩论。最后,教师指出各观点的分歧和不足,以及讨论中容易忽略或遗漏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纳。在讲授移植免疫时,对该类疾病选择了1例肝移植术治疗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术后并发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病例。急性排斥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供体肝会在受体内发生肝坏死,导致移植失败。排斥反应的处理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鉴别、早期用药。因此,肝移植术后需要护理人员严密及时关注病情,病人的一般情况、腹部体征变化,有无明显腹胀不适等。一旦发现病人有急性排斥反应的症状,应及时采取血标本送检,监测肝功能各项指标,并及早使用免疫抑制剂。注意观察病人体温、血糖变化,维持内环境稳定。在进行案例讨论时,除了要求学生应用免疫学原理阐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之外,重点要求学生针对其症状和体征要早期发现,拟订出急救方案、同时阐述护理措施及所用药物的作用机制,促使学生不仅将免疫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还要查阅学习内科护理学、药理学和健康评估(或诊断学)等课程相关章节的内容,从而提高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2、PBL与CBS相结合教学的体会和实施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2.1有利于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针对典型病例去查阅教科书、相关参考资料或同学间讨论,涉及到疾病的多方面、多个学科知识的融汇,学生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会发现知识的欠缺,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病例材料分解为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讨论再整合并整合多学科学习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以一个“准护士”的身份在参与病案讨论,并做出护理诊断和采用正确的护理措施[6]。PBL与CBS相结合教学模式增强了护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护生早期的职业导入。
2.2需要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适当的临床病例。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对课堂知识充分熟悉,而且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要了解最新的临床科研进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授课中的问题设置、计划安排、节奏的控制等都要有很好的把握,对讨论进行耐心指导,调节课堂气氛,控制课堂节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反馈总结。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主动地自我学习,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和新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3需要构建和更新病例库
由于医院住院案例具有真实性,同时具备丰富的疾病相关资料,学生能通过这些信息获得大量知识。进一步构建了临床免疫学教学病例库,教师可以从病例库中任意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病例应用于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此法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学生在课上学习兴趣高,思考积极,回答问题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这就需要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要与临床相关科室密切联系,获得完整的案例信息,同时熟悉整个案例的诊疗过程,以便应用于课堂教学。
2.4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
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图书馆文献资源和上网条件要求都很高,这就限制了PBL教学法的广泛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建立了免疫学网站,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此教学互动平台进行讨论并与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另外,学校还要加强图书馆的建设,扩大藏书量,添置必要的教学与实验设备,并为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提供便捷的条件。
2.5需要小班授课
传统教学模式属于“填鸭式”教学,采取大班上课,教学手段单调,通常是教师抱着课本讲,学生抱着课本听,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很难长时间地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心劳力,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而PBL与CBS相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围绕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或者从具体的临床病例中提炼问题进行讨论,为了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讨论中来,需要进行小班授课。但小班授课对教学资源要求高,这与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存在着矛盾,还需要进一步教学实践来解决[7]。
3、小结
篇8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激趣教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92-02
当代医学免疫学发展极为迅速,在揭示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移植排斥等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其诊断、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医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现医学免疫学教学一般可分为基础免疫和临床免疫两部分,其中基础免疫主要包括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主干部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学生普遍反映该部分知识抽象深奥、内容繁杂,理解起来困难、枯燥,难产生学习兴趣,是医学专业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位免疫学教师面临的难题。为让免疫学基础课能生动有趣,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和视频资料,并将所学到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联系科学故事,吸引学生注意
医学免疫学的每一个知识点,从发现到证实,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科学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将这些科学故事穿插其中,既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又能引导出相关免疫学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医学人文教育。这方面常可用的例子有如下几个:
在医学免疫学绪论教学中,非常适合运用前人发现“人痘苗”、“牛痘苗”预防天花的故事作为铺垫,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免疫”具体化成同学们接触过的事物,能让同学们对“什么是免疫”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向同学们介绍免疫的概念、功能等抽象知识就水到渠成了。在有趣的氛围中展开一门新课的学习非常重要,它将影响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情绪。
学习抗体、补体、免疫细胞等相关章节时,同样我们可以向同学们简要介绍科学家发现这些物质的故事。利用德国科学家贝林首次使用抗血清拯救患白喉的儿童的故事可以引出抗体的发现,顺势导出抗体的概念、结构、功能等学习内容。而补体的学习也同样,可以将博尔现补体的科学实验再次展现在同学面前,并引导着同学们对实验进行推导:有种物质具有溶菌和溶解细胞的作用,但须有抗体的存在才能实现,即最初发现补体的存在。这个做法既吸引同学注意力,同时在推导的过程同学们就可以认识到补体的特性和作用。同样,在讲到淋巴细胞相关章节时,我们可以将B细胞、T细胞发现的一系列科学故事简要介绍给同学,从研究者在一个无关免疫的试验中发现鸡的法氏囊与抗体产生密切相关至最终确定哺乳动物的T、B这两种免疫细胞相对应器官,让他们知道这些细胞的来龙去脉,增添课堂趣味性。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们对诺贝尔奖有很浓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地将知识点背后与免疫学相关的诺贝尔奖人物故事介绍给同学们,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将科学思维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此外,讲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时,我们可以利用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中神仙用荷花、荷叶重塑哪吒的故事作为引导,从文学的幻想引导着同学们对现实中的器官移植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器官移植会存在哪些问题,再来帮助学生分析移植排斥出现的原因,什么决定两者间的组织相容性,由此引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概念,非常自然地过渡到课堂教学内容,在最初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他们的畏难情绪。
二、联系生活实例,增添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问题形式把一些生活实例,巧妙地与抽象繁杂的免疫学知识相联系,从现实到理论,从现象到本质,将感性知识转变成理性认识,变抽象为具体,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同学们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常见的感冒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生活实例,贯穿很多免疫教学过程。我们可以问:为什么感冒有时好得快,有时好得慢?为什么感冒有的人好得快,有的人好得慢?为什么感冒后即使不打针不吃药,自己也能好?这些都是一些基本问题,学生容易作答,通过这些小问题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同时教师适当诱导,把免疫系统、免疫应答过程等内容融入进去,就能让同学们通过联系实际来理解机体免疫发挥作用的过程,一定会印象深刻。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也是一个常用的例子: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接种疫苗,通过多次接种后为什么可以预防相应的病原体的感染?同学们在以往的体检中“乙肝两对半”的检测代表什么含义?其阴阳性有何意义?通过提问同学们这些问题,可以引入免疫的概念、抗原的性质、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等教学内容。外伤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几乎每个同学都有类似经历,在讲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理论时,我们也可以把它融入教学,皮肤屏障被破坏后病原微生物经皮肤侵入机体所遭遇的一系列事件就是我们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
三、巧用比喻、拟人等方法,调动学生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想象,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专业术语,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趣味化、通俗化,渲染乐学氛围,将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思维调节到一种兴奋状态,也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免疫学教学中比较经典的拟人比喻是:把我们人体看作国家,免疫系统就是这个国家的军队和治安管理系统,肩负着“攘外安内”的职责;这个系统有完善的部门,有各种兵种,有常规和现代化武器军事设施等;我们的中枢免疫器官就是培养士兵的军校,外周免疫器官是士兵的战场,免疫细胞是各种士兵,免疫分子则是各种武器;而我们免疫应答过程,就像军事作战,而入侵我们体内的抗原就是敌人、小偷等坏人。将复杂的免疫应答看成是打仗、抓坏人的过程,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帮助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一举多得。
抗原提呈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难懂的过程,但是也是必须让学生熟悉的内容。我们找到一些联想方式,非常生动而准确地演示了抗原提呈的过程――内源性抗原提呈和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都可以看作是T细胞“吃大餐”的过程:抗原提呈细胞可以看作是农家乐、餐厅,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可以看作是餐馆自己饲养的鸡禽或从外面采购的食材;而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是后厨房大厨,根据不同客人的要求对“食物”进行各种加工,形成的抗原肽就是大厨们做好的菜;MHCⅠ类和Ⅱ类分子可看作侍者,是递呈抗原肽的服务员,专门负责上菜给客人,客人分别是CD4+和CD8+T细胞,他们对服务员还很挑剔,CD4+T细胞表面的T细胞抗原受体只接受由MHCⅡ类分子盛上来的菜,而CD8+T细胞只接受由MHCⅠ类分子盛上来的菜。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不是简单地对知识的记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并以独特的形式又表现出来的,我们将这一比喻穿插到抗原提呈教学中,在课堂上引起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向他们展现了一种知识学习的境界,对学习方法有指导意义。
又比如,在讲授抗体时,可以让同学们把它的形状想象成一只大龙虾,虾带齿的钳子部分类似于抗体的Fab段,身体对应恒定区;在讲解B细胞对胸腺依赖性抗原的免疫应答时,可以将B细胞想象为一位待字闺中的姑娘,那这个枯燥而复杂的免疫应答过程完全可以想象成B细胞这位姑娘佩戴着抗原信物在相亲会寻找到它的意中人辅T细胞,并结婚生子的故事。这些有趣而贴切的比喻不但能增添课堂趣味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现在高校课堂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成为常态。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融合在一起,以清晰、生动的画面将抽象的问题表现出来,让抽象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我们免疫学课堂变得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充分表达教学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例如讲解到免疫应答时,T、B细胞如何以淋巴结或脾作为免疫应答场所进行免疫应答,其免疫应答过程复杂,可以将这个过程制作成动画或利用英文原版教材配套的动画素材向同学们展示,从时间、空间上提醒同学们要以动态的思维去理解免疫学问题,文字与动画恰当地整合,让讲授内容更形象具体,复杂的过程变得一目了然,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降低了教学难点,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
漫画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同学眼球,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一些与教学内容关联的漫画,并适当运用到多媒体课件中。例如在讲到免疫记忆时,我们插入了一幅非常形象的漫画,戴着警帽的免疫细胞一手拿着某个病原体的“通缉令画像”,一手拿着枪,在巡逻过程中不断辨别所遇到的事物是否是其通缉令上的事物,这个漫画很形象地向同学们展示了什么是免疫记忆。
在免疫教学中,面对众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免疫应答机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不易。《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主张,指出了教、学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关系。从教师方面而言,是“教然后知困”,只有知道困难所在,才能鞭策自己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水平。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思考多总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素材,让组织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志于学、乐于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使免疫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包括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两部分,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衔接桥梁,其中病原学知识点多,记忆难度大,而免疫学理论知识多,抽象难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过于抽象、难学,甚至出现厌学情绪[1]。传统的教材、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新背景下的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育对教师、教学形式的新要求,有助于帮助教师自我提升及促进教学创新[2]。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在文中详细总结了新形势下对于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育的具体要求,并介绍了几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及其应用情况,旨在为新形势下的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提供参考。
1 新形势下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背景
1.1 教材难以满足学科发展要求、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近年来,与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的微生物技术、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一方面,教材中的新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另一方面,现行教材更侧重理论学习、不注重实践,这些都使现行教材的教学作用大大削弱。
1.2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现用教材内容较多,但实际教学课程较少,且由于学时减少及学校考虑到实验经费问题,原来的实验课程及时间也明显缩减,以至于学生较多通过多媒体等设施了解实验过程与原理,缺乏合理的动手能力,加大了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难度。
2 新形势下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2.1 实验带教老师的工作责任感应进一步加强
实验课程是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的核心环节,其能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加操作经验。在实验操作中,课程老师可通过现场演示操作方法加深学生印象,其教学作用不可替代,但目前实验老师的落实较差,多数学生无特定实验教学老师指导,在实习过程中未能得到实践机会,而繁重的工作任务也使实验带教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因此,在新形势下,实验带教老师需能够合理分配工作时间、重视培养学员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足的实践机会,另外,带教老师还应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能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答疑解惑、分享经验,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检验带教学习效果。
2.2 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形式
不可否认,教学队伍中存在吃老本、照本宣科者,而新形势下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领域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科知识内容不断更新、外延不断扩展,这样的形势也使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受到挑战。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师一方面应提升自身知识储备水平、多研读相关文献、学术著作,促进自身技术水平、职业素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能够积极改进教学形式,使教学过程更具有互动性、更能引起学生关注。
3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方法分析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改进教学形式对于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育具有必要性,下面特介绍三种常见的教学方式。
3.1 多媒体授课
传统的书面说教式教学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将教材中的手术操作、相关原理制作成动画形式,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可进一步简化教学过程,并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立体。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形象、重点突出,有助于促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可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
3.2 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互动式教学的形式可分为自学式、问答式,自学式针对扩展内容,如知识背景、发展历史、存在问题等,通过学生自制课件、讲座的方式,可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教师一个分享、交流平台,促进双向互动;问答式针对教学计划内容,在教学进行到一个阶段后,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作答,答对者予以加分奖励,这种形式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深印象。
3.3 实践性学习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定期举行小组座谈会,会议上由带教老师总结实验过程中注意的相关问题,或以实际操作案例作对象,由学生分析实验操作细节、注意事项等环节,并由学生独立制作报告方案,上交后,由带教老师对报告的可行性、正确性进行评估和反馈,对不正确的方案予以及时纠正。通过这种实践性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常见实践性学习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
篇10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03-02
医学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临床医学、药学和护理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因为其理论逻辑性极强,内容相对抽象,知识结构庞杂繁复,学生首次接触时均感到免疫学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而双语教学的应用,为高等医学院校师生掌握、传播和交流医学免疫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国家教育部要求医科类高等院校双语授课的课程比例应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目前,全国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部分院校开始了临床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1]国内外的双语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潜质,能够使学生用两种语言思考和交流。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双语教学成为促使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双语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实施仍处于试验性阶段,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需要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本文就本教研室开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实践谈了一些体会。
一、教师备课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大多选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陈慰峰教授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作为中文版教材。我们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参考的英文原版教材包括:Abul K.Abbas和Andrew H.Lichtman主编的《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Charles A.Janeway等主编的《Immunobiology》以及Richard A.Goldsby等主编的《Kuby Immunology》。它们是西方国家高等医学院校采用的经典教材,也是国际公认的具有影响力的免疫学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彼此之间在内容及编排上不尽相同,但均整合了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前沿进展,信息量非常大。教材编写者用原汁原味、文法优美的英语对专业知识作出清晰准确、深入浅出的描述,而且重要的理论均有翔实的实验方法及研究过程的介绍。这些英文版教材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照片和彩色图解,将免疫学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我们的备课变得轻松。例如:B淋巴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是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其中辅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的辅助作用是重点内容,整个辅助的过程涉及很多的免疫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相互作用具有时间顺序。如果整个过程只有相应的文字叙述,则不易理解。《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简单的四幅图将此过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尽管双语教学的备课远较纯汉语教学工作量大得多,但由于使用了这些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感到枯燥和繁杂,而是饶有兴趣,免疫学专业知识增长的同时,专业英语水平及授课效果均明显提高。
二、国外优秀的免疫学杂志是备课教材的必要补充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成果经过专家的筛选、整理、编制成书,再出版发行,整个过程要花上多年,在学生开始使用时,有的观点已不够确切。[2]因此查阅近期出版的优秀的免疫学杂志是授课教师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参考的期刊包括: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Science,Trends in Immunology,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Immunit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我们将所阅读的文献及时总结,定期在教研室开展学术交流,营造了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的同时提高了教研室整体教学和学术水平。
三、学生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和学的重要依据。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及早使用英语原版教材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不宜普及。学生用书多采用自编教材。我们教研室以《Basic Immunology》为蓝本,自编教材《Outline of Immunology》。本教材共12章,前9章为基础免疫的内容,先概述免疫学的基本内容,接下来介绍固有免疫,其后的内容是适应性免疫及免疫耐受;后3章是临床免疫的内容,涉及肿瘤和移植免疫、超敏反应和免疫缺陷。这本自编教材将免疫学的主要内容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使免疫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手中的汉语教材。但由于该教材文字表述较少,不能单独作为学生用教材,我们为学生提供了电子版本的英文原版教材,他们课下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
四、注重教学策略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1.师生双方都明确双语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我们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培养英语思维和交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主导作用,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挑战的信心,在肯定他们有能力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尽管免疫学的专业英语词汇相对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要简单的多,但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有思想顾虑很正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做好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及学习主动性,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2.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双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免疫学相关知识专业。例如:医学免疫学概论中首先介绍的就是免疫的概念,我们在多媒体课件的一张幻灯上同时给出两段关于免疫的描述。一个是汉语教材上的概念: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另一个是《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的一段叙述:In a broader sense,immun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foreign substances,including microbes or molecules。讲解该概念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将此段英语论述念给学生听,或是单纯的汉译英,而是解释:在将学生可能不懂的个别的英文单词解释后,重点强调ability这个单词,这样使学生们理解免疫是一种能力,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文教材中免疫的内涵。
3.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为医学免疫学的授课提供了必备的手段,课件中内常加入英文图片和教学动画,使其内容丰富,并且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从而可以使免疫学比较抽象的专业内容变得易于理解。但需注意,不同教材对于同一种免疫细胞、膜表面分子或者相同的免疫应答过程的表示方法往往不尽相同。例如,辅T淋巴细胞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桔红色表示,而在《Immunobiology》中则用蓝色表示,所以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上很快接受教学内容,课件选用的图片或者动画最好出自同一本国外原版教材。
4.根据学生情况,双语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英文比例。学生在开始阶段的学习中逐渐熟悉了抗原、抗体、免疫分子及细胞等医学免疫学基本内容的英文术语及表述,在学内容免疫应答时,便可以接受大比例英文的授课,并能理解所学的知识。
五、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
授课一段时间后通过与学生座谈,同时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以及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授课进度、方法及内容的难易度进行了及时调整。总之,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完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去探索和实践。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携手前进,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春红,李涛,王亮.综合性大学医学双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5,4(4):247-249.
[2]诸葛毅,俎德玲.高等医学教育英文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的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