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进行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
1.产权激励机制
国企经济效益想要得到提高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其首要的便是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国企进行改革产权、创新产权制度的主要任务与内容为:能够真正的做到政企分离,将政府、企业各自的范围明确,调整企业结构构,完善与健全约束与激励机制,使得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与管理水平,强化在市场上企业的竞争力。产权激励机制是指采用对使用者与拥有者进行界定权益与分割产权的方式进行划分人们在稀缺资源上的配置权,使得经济主体的资产能够得到高效的运用,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2.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途径
(1)企业产权的明确界定,股权结构的合理构建。企业制度进行创新,其核心是主体为公有制的产权制度的构建。其根本目的为:以对大中型国企的产权进行重新界定企业法人与出资者的财产权与所有权为基础,用公司化的方式改造企业,将其改造成涵盖多元化的财产利益的经济主体,从根本上变革企业制度,通过企业实行法人制度将企业改革为公司制企业。调整股权结构,通过合理的构建股权结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2)国有股流通。通过国有控股公司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的设想对国有股权在运作的主体与层次上进行了明确,国有股在市场中进行流通是进行规范实施中一定会涉及到的,同时平等的与企业其他股权入市交易方面的也会被涉及到。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所拥有的全民资产量的最大的,国有股由国家进行管理的部分是非常庞大的,国有股形式的运用在资产的社会属性为全民所有方面的权利不会有所改变,并且国有股进行流通能够使主导为公有制的全民所有制更好的得到体现。国有资产进行价值形态上的管理是通过对全民资产运用股份资本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因此能够更好的实现资产全民所有的社会属性。这是能够达到的产权制度主导为公有制状态下的理想结果。
(3)公司科学治理结构的建立。现阶段在国内因为企业没有理顺各种内部关系,组织几个在建立与运作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在公司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治理结构的建立过程中,对公司法的进一步完善与制度的建设是重点,通过这些对各类存在于公司内部的边界与归属进行明确。
二、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
1.国企经济效益审计
国企进行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由内审机构或者内审人员通过特定审计方法,以一定的标准作为依据,进行审查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以及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相关的证据的整理与收集,来对企业的业务经营以及管理活动进行判断其效果性、效率性以及经济性,对开发与利用经济效益途径进行评价。通过对国企经济效益的审计达到发现与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良影响因素的目的,发局企业的潜在经济效益,同时提出整改措施,使得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得到加强与改善,进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2.国企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进行国企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包对企业的特点进行把握,进行效益审计的开展时其目标应当是减少浪费与损失;其次要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中心,达到发掘潜力、提高效益;最后面对存在于企业内控制度上的问题,有针对性的 通过制度的健全,弥补漏洞,服务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审计工作。
进行国企的经济效益审计的时间,主要在于三个方面:(1)事前审计。主要是对项目的方案、预算以及可行性等进行审查,进行强化未来项目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2)事中审计。通过分析比较所实施的项目与计划、预算的差距,寻找问题所在,然后对相关部门进行督促,使其能够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对计划与预算进行修正,使之与实际相符;(3)事后审计。进行评价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以及经济性,为国企经济效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寻求新的途径。
三、树立国有企业核算管理意识,提升其经济效益
我国现行国有国有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应致力于加强材料采购、人工费支出以及项目预算等环节的管理上,切实保证国有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包盈不包亏”。一方面,我国国有国有企业对其全体员工积极开展核算管理培训与教育,使其在实施核算管理时能够全面贯彻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确保每一位职员均能够树立起核算管理意识,并充分认识到核算管理为国有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我国国有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约束和审计监督机制,切实将该机制全面落实到位,尽可能减少不合理资金的开支,最大限度上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
四、构建优秀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团队
高素质、高质量的经济管理团队是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基础。因此,这就需要我国国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团队建设,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人员选拔力度,切实保证筛选出有能力、从业道德优秀的人员承担经济管理职责;另一方面是定期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相关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训,使其能够接收到国外先进的相关管理技能,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从业素质,确保能够胜任国有企业给予自身安排的岗位,在有限的岗位上发挥出自身无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子和:关于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1,(13).
[2]毛 雁:当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的问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1).
篇2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 市场竞争 现代企业 影响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获得了愈加广泛的应用,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我国市场主体关键部分的现代企业,在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背景下,更应当清楚地看到互联网经济存在的优越性,并积极应对互联网经济带来的挑战,加大企业的改革与创新力度,促使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同时,赢得更多的发展。
一、互联网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互联网经济对现代企业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帮助现代企业拓宽了自己的销售渠道。[1]在过去,企业的销售模式一般采用的分销的方式,即将商品批发给批发商,再由批发商批发给零售商,由零售商负责销售。而现在,企业除了依靠传统的分销方式以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来开辟网络销售渠道,进而实现销售渠道的拓宽,有利于企业销售额的增加。其次,互联网经济的出现,能够帮助现代企业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模式,进而提升企业管理效率,有助于企业管理成本的降低。最后,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竞争范围也无形中被扩大了,企业为了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并获得发展,就必须加强内部改革,进而增强了自身市场竞争力。
(二)不利影响
互联网经济在为现代企业带来诸多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竞争范围扩大后,市场竞争加剧,如果企业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应对,很容易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在质量和成本等要素同等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要素更多体现在了生产技术以及时间上面。一方面,企业在加大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很容易导致企业受到互联网恶意攻击,给企业造成信誉危机,甚至核心机密被盗取,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现代企业发展策略
(一)创新经营理念
现代企业应当首先对互联网经济的实际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积极创新企业经营理念。现代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应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构建个性化服务新理念[2],个性化服务新理念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充分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使顾客满意;二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必须符合甚至是超过社会事前期待,使社会满意。其次,构建技术创新新理念。在激烈的市场背景中,现代企业只要想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就绝对不能忽视技术创新的作用,技术创新不仅能提高企业产品竞争优势,而且能够大大缩短获利时间,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发展时间和利润空间。最后,构建竞争协作新理念,现代企业应当摒弃“同行是冤家”这种狭隘的竞争理念,努力寻求与同行企业寻求利益双赢,不断扩大市场蛋糕。
(二)建设信息系统
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现代企业只有顺应市场发展潮流,高度整合一切可堪利用的资源,不断探寻可以与自身发展相匹配,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的企业经营模式。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正好可以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为帮助企业发展网络信息系统,并与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接轨,最终不断深化现代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主要包含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建设网络信息系统,应当符合网络信息的一般发展规律。此外,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拓展其展示平台与渠道,进一步推广企业及其品牌,从而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另一方面,现代企业还可以利用信息系统作为企业内外沟通的纽带,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市场动态,从而快速做出正确的应对。
(三)加强风险管理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风险管理[3]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资源及生产经营造成的消极影响,使生产能够持续进行。而如何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企业管理层应当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承接项目的时候,不仅需要评估所承接项目的风险,还要结合自身能力,不能盲目扩大规模。其次,企业管理层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提前将企业经营中埋藏的风险与隐患挖掘出来,加以处理,最大程度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再次,现代企业还应当制定规范化的企业制度,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针对具体项目,还应当根据每个项目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更加细致的风险管理细则。最后,组建突发事件攻关队伍,全面应对突发的风险事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经济在为现代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现代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并更好地发展下去,务必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更新经营理念,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和信息化程度,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进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易伟杰,张奕萌.浅析“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5,(24):287
篇3
〔关键词〕 民国经济;现代文学研究;民国机制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5-0015-09
当我们凭借“民国经济”来重新思考、观照中国现代文学时,“民国经济”所蕴含的独特所指很显然指引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方法论。依照这种方法论的烛照,我们毫无疑问会洞见前此未曾注意到的一些事实: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生成中的经济因素;中国现代作家走上文坛的独特姿态、现代作家社团与流派的形成背后的经济因素;某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之所以如此的经济因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生产、流通、传播与大众接受的经济背景之间的关联,等等。这些事实的被发现,无疑有助于敞亮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经济因素的认知,建构经济学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图景。但验诸20世纪的文学研究之路,我们发现,经济学视野的运用并非始自今日,如若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运用“民国经济”这一范畴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很显然我们需要从方法论上做出检讨。换言之,我们需要回答这样相关联的两个问题:一、民国经济视野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无合理性,若有,其依据何在?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民国经济视野与20世纪一度占据主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等有无区别,若有,其区别何在?
一、经济与中国文学:历史的考察
事实上,由生活于现世社会的人所创作的文学,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也不可能离开与其现实生存密切相关的经济。
对中国古代文学而言,借助于沈端民先生从1980年代以来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济问题的研究①,我们发现,一部从先秦到明清的古代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别样的文学经济史。这种对古代文学内容的重新发现,无疑有利于冲破古代文学研究固有的学术框架,但这种从文学内容层面考量并得出文学与经济密切相连的论析,需要辅以对文学外部诸多因素——作家本人的经济状况、文学作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文学受众的经济状况等等——的论析,才会更有冲击力。然而,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中国古代作家是耻于谈钱而乐于谈官的,其写作和重制问世作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经济目的,可以说是拒绝进入市场的一群,而出版家既不组织稿源也不组织市场,虽然从隋唐起就有大量重制、出版和公开买卖《四书》、《五经》的行为,但“这种出版和买卖,不是为了文学,而是为了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和科举考试的需要”〔1〕,即是说,古代文学的外部因素中几乎没有狭义市场经济的影子〔2〕。
中国文学与经济日渐复杂的扭结,始于1872年4月30日《申报》的创刊。据鲁湘元先生考察,1872-1897年是中国市场经济文学的初创时期;1897-1910年是中国市场经济文学的第二期;1911-1925年是市场经济文学向全方位的深层次方向发展的时期;1925年五卅运动后,中国文学的狭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健全;1937年以后至1950年前,虽没有脱离市场经济文学的体制,但更多的是战时机制;从1950年代起文学的生产和销售也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3〕可见,“狭义的作为社会经济形态而存在的市场经济,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生产者——作家和出版家——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读者赖以读到各种各样作品的客观条件。”他由此得出结论说:“没有狭义的市场经济,就没有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大部分。”〔4〕并认为应该建立一种“从经济形态、商品和价值,即主要从作品的交换价值,去了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了解作品和作家的文学观,也就是马克思说的以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为基础的‘世俗’文学观”即“市场文学学”。〔5〕
在这种学术背景下,我们重新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场域,就会发现经济对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文学四要素的全面渗透,就会发现经济变革怎样部分地左右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选择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面貌,就会发现中国现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们,尤其是1930年代前后的左翼作家们,在其作品中如此深刻地通过文学传达了他们的经济关怀,就会发现中国现代读者的状况如何部分左右了张恨水等等作家对小说人物形象、故事结构的创构……
篇4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从平面设计这一领域入手,探讨本土设计面临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走向国际十分必要。在技术层面上,欧美设计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参考和借鉴,但在民族性与个人灵感体验方面如何造就中国本土特质,是当前设计领域的薄弱环节。在世界范围之内,众多设计师都在致力于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当代设计风格,这些设计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成为新的国际范本。中国设计同样面临这一问题。眼光敏锐的设计师大都把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其创作的普遍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是他们的兴趣所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设计立足于世界设计之林。综观现代世界各国的设计作品,在风格上没有国际之分,只有设计师的个体人际差别,现代化的资讯传媒使彼此之间的差异渐趋消失弥散,共同性在滋长蔓延,但是历史的发展将把这种冲撞定格在最能撩人心弦的中间状态。回顾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其结果是外国技术、中国题材,形式创新难以察觉。中国现代平面设计亦难逃此境,最终成为国际风格、中国母题搭配的又一版本,或者通盘被国际化湮没,只能从作者署名来判定国籍。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商业化的平面设计更依赖于国际通用设计语言的构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富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语言将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从而演变为国际通用语汇。文化差异是文化碰撞的前提,也是设计师创意灵感的不竭源泉。在设计实践中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技术的同时,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相关因素是创造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有效途径。
我们应从平面设计的文化背景和技术背景两个层面上的一些基础问题入手,探讨图形风格而不是影像风格的设计如何从传统图形中汲取有效成分,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
中国传统图形的历史渊源及视觉形态
人类文明的早期,世界各地相继产生了各种刻画符号或象形文字,文物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这些文字符号的出现和发展规律,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存在着它们各不相同的特性特质。如古代埃及、古代中国的早期文字,其形象无一例外地带有类似数学符号加减乘除的简单性质,不同的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后来发展演绎成为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而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开始一直延续象形的特质,并伴随“六法”逐渐丰富和拓展其实用功能,至今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表意文字,因而其造型繁复,释义有明显的指向性。中国文字的象形特质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图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鼎盛时期,在文化领域产生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象征图形,如早期氏族部落图腾,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秦朝的斯篆及魏晋南北朝的三十二篆,道教文化的太极图、八卦、河图洛书、民间神符等经、纪、符、图,汉朝的画像砖石,唐朝的宗教图像,宋朝的绘画,明清的家具纹饰,历代建筑装饰纹样,各种民俗活动图形等。其中虽不乏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迹,但更多的还是其中折射出的中国精神。历史上的这些传统图形随着国际商贸的交往,在当时已经随着手工艺制品遍播海外,欧洲17世纪绘画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以拥有中国日用工艺品为荣;新近考古发掘表明,古埃及金字塔附近挖掘出土中国古代三彩陶器,更遑论西方博物馆的收藏了。中国传统图形已经成为世界图形文化的瑰宝,信息时代使大家共处于一个资讯平台。
中国传统视觉符号中的数理观念和矢量法则
追求视觉秩序是人的天性,数理与美的观念在世界文明的早期已经十分发达,贡布里希在《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中,从图像学、美术学、视觉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已经对西方传统图像中的秩序感作了详尽的论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本来就蕴涵着浓厚的数理观念。如古代书写汉字所用的九宫格,反映了古人对于汉字比例重心的追求;传统窗饰曲格展现的是人文情趣和数理观念的巧妙结合;历代官服图腾后面暗含的是等级制度与装饰的关系;古代籀文则可谓传统儒道文化中重章守礼、意理并重的价值取向在实用艺术中的典范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这些理性法则为各国设计家所青睐。如瑞士设计家石汉瑞曾坦言其设计灵感大多来自文字符号,尤其中国汉字所蕴涵的人文意趣和规则变化,他的比利时同行保罗・易宝的设计同样充斥了大量亘古以来就有的基本图符,在另一位美国设计师斯蒂夫・盖斯布勒的设计中,素材无一例外地来自各国人文象征图形,经过精心摆布后以后现代面目出现;众多日本设计家则因历史及地缘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派生关系更加明显;龟仓雄策、小岛良平、户田正寿等作品中的东方特色及国际风格,展示出日本设计师对设计当代性的理解;大陆及港台一部分设计师一直致力于构造本土风格的当代设计,表现不俗的如陈汉民、靳埭强、陈幼坚、林磐耸、余秉楠、陈绍华、杜华林、陈丹等,他们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为中国设计走向世界形成了有力推动。所有这些设计师均在视野能及的范围内,将规则式图形中的秩序感和冷抽象因素演绎得淋漓尽致,使几何硬线风格成为国际设计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图形的矢量化与标识设计
在现代设计,尤其是平面设计领域中运用人类古老的历史遗存――传统图形符号为设计母题,已成为众多设计师的日常手段。与基于自然图形的设计不同的是,传统象征图形在人文内涵上具有历史的承继性,在信息传达中易于视觉认知和精神沟通。作为现代设计的一种重要潮流,传统图形的矢量化能达到一般意义上的分析抽象、冷抽象、色域分割风格,而对抽象分析风格的始祖――德国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平面构成思想的把握成为众多设计师涉足专业领域的必备素质,对传统图形的抽象运用因人而异会呈现出不同面目。对图形的主干部分进行图地一比一的等间距处理,能使一般图形具有设计的特点;改变图地宽窄比率又会产生微妙的心理感觉。当我们着手一幅图案的格式化时,在代数级变化范围内,潜在的参数越多,就越能产生各种细微的局部变化,亦愈趋向于具象化;反之,参数愈少,图形愈简洁鲜明和趋于抽象。同时,图形的拉伸扭曲亦能产生视觉上的变化和各种变体,另外还有镜像、图地互反等手段。如果运用数学的排列组合来统计,最终得到的图形数量让人吃惊,即使这样,也尚未包括设计师的不同个性风格。在对图形进行处理的几何级范围内,面对一幅原始素材图形,进行诸如聚焦、透视、扭曲、滤镜、有限级复数递增排列等变化,效果将更加诡异和充满变化。中国联通、中国邮政、贵宾楼饭店、王府井等标识无一例外的是传统图形的二次设计。
传统窗饰曲格几何骨格的规则式布局演绎出的各种变体充满了理性的凛然和庄严;依附于古建筑的兽历经千年依然展露着狰狞之态;博物馆恒温箱中的彩陶罐在等待下一个精神对话者。诸如这些第一代设计师情有独钟的设计母题,在新生代手中将以什么方式再生抑或将其置于脑后,这是新生代和新新人类正在或即将上演的设计时尚。
后现代的标识设计已经从纯平面图形趋向于多媒体,图形风格也从几何样式走向综合视觉效果,设计技术上也趋于多种工作界面交互应用。但几何派设计超然冷峻的理性魅力,似乎永远占据着设计风格的半壁江山。当今DTP电子图像处理软体的丰富和便捷,足以使任何人都可以拿出自己的创意标尺,去量身定做理想的设计。对CorelDRAW、FreeHAND用户来说,传统图形犹如海上冰山,可资利用的图文素材资源比比皆是。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打开意象之门,自由伸展你那恣纵无碍的精神触角吧!
篇5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风景式茶园;设计理念;应用探讨
从茶园的经营内涵及经营业态上看,其实际上是整个茶叶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传承载体,而茶园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不仅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通过融入必要的文化元素和时代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大价值。
1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实施背景分析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产业,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的产业经营元素,成熟的产业经营思维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的成熟度与完善度。而在当前农业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创新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经营思维,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的最大效能。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行业,而随着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好整个农业产业要素,发挥农业产业的最大化价值,能够实现农业经营效果的改革提升。不仅如此,现阶段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产业业态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熟度和完善度,从而影响整个社会产业体系的完善度。对于当前整个农业产业发展来说,科学化、市场化、生态化、产业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而想要破解农业产业发展难题,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价值,就需要从市场元素的丰富诠释入手。我国是传统的农业经营发展国家,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上,其更关注的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农业经营体系中,想要实现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理想目标,就需要从创新产业经营机制,融入市场化元素入手,尤其是要将当前社会大众所关注的内容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对于农业发展来说,茶园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而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不仅是茶叶产品生产、加工、制作,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承茶文化体系,融入茶叶产业发展的各项要素。结合整个茶叶产业体系发展状况,可以看到其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整个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其备受市场关注,当然从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具体实际看,其实际上与市场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整个茶园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需要将社会关注点融入其中。当前,人们对茶园的关注点,不仅是茶叶这一健康、生态、绿色要素,同时也是茶文化理念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而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通过创新设计理念,完善设计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活动的最大效能。
2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认知
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实际上是一项整体性活动,无论是整个茶园中所具有价值元素,都需要传承与创新。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来说,其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其前提在于寻找到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基础定位,恰当准确的定位是实现最佳设计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更是茶园设计理念优化创新的前提和根本。与普通、大众茶园所完全不同的是,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将生态、休闲元素融入其中,无论是茶园的经营层级,还是整个茶园的经营要求,其需要结合设计活动开展的价值要求,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对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活动开展来说,其通过创新产业机制,完善产业元素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对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来说,提升产业价值,优化产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从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实施要求看,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思维不仅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提升产业内涵,优化发展层级的必然选择。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优化设计理念,将时展所需要的元素内容融入其中的重要要求,风景茶园在建设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将风景元素融入其中,尤其是通过创新茶园经营理念,完善茶园经营过程中所具有的业态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大价值和效用。在开展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时,要注重创作设计理念,尤其是从动态化视角来认知整个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形式。
3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及风景式茶园内涵
现代农业产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相比,有着重要差别,无论是整个农业产业的经营理念,还是其具体的经营思维,实际上都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体系化状况看,完善的产业理念不仅关系到整个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价值化的推动和实施,对于现代农业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风景式茶园无疑是整个产业体系中,极具特殊性的元素理念内涵。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实施过程中,其指的是整个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从整体视角出发实施产业整合。在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创新与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产业发展思维。实际上,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来说,产业化、链条化、生态化、内涵化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随着现代农业经营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完善融入时展的具体元素,通过丰富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茶园作为重要的载体,建设风景式茶园,不仅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与完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完善、生态化的心态、理念来开展茶园运营活动。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更要注重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作为整个农业产业传承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整个茶园的经营内涵,还是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活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元素,实际上都值得我们全面探究。现代农业体系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该产业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还是时代元素,都需要结合具体要求进行创新完善,从而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最佳效果。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不仅是发展层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发展内涵的优化,结合整个时展背景来看,创新产业体系,不仅关系到产业理念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能够实现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效果。对于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来说,实现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最大化价值,从而满足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最佳效果。
4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背景下的风景式茶园设计思路
茶文化体系是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该文化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物质元素是基础,精神理念则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创新的核心与关键。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茶文化元素与旅游等多样元素内容相结合,从而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内涵的价值元素。对于风景式茶园来说,也是如此,其整个茶园不仅是一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时展的多层次需要,尤其是其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这一大的时代背景相吻合,适应这一时代的体系化要求,更能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市场需求是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导向,其目的在于提升整个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专业化生产服务企业管理,创新服务形式就是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从而解决当前整个农业体系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探究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从而在促进和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规划设计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不仅仅是茶园自身经营理念的诠释和发挥,更重要的是在充分利用茶园自身资源基础上,通过融入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以及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效果的最佳呈现。风景式茶园在经营时,要注重内涵上的完善,尤其是要注重选择合适的风景元素,在这一过程中,要从茶园所在地基本状况出发,不能盲目照抄。同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更要注重完善价值元素,特别是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风景式茶园在进行设计优化时,要注重从时代特点出发,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佳效果。风景式茶园经营过程中,其不仅需要注重融入风景元素,更重要的是融入文化元素和内涵,特别是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理念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园的经营要素和发展层级,更重要的是其能够为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寻找到新的基础。
5结语
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这一发展背景,可以看到传统的茶园经营设计理念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而想要实现整个茶园最大价值的利用,就需要从根本上对茶园的时代价值和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理念形成全面认知,其必然能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优化效果。农业产业转型,不仅为茶园经营设计提供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其为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奠定了相应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庆来.大地艺术与当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体验中心景观区域的概念设计[J].福建茶叶,2014(9):207-208.
[2]崔丽娜.江南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南京白酒坊民俗风情街景观设计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19-121.
[3]李云歌.茶园规划设计中茶文化旅游的应用研究———以古蔺县马嘶乡建新茶园规划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3):32-33.
[4]孙红霞.把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成现代农业转型升级[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5(12):216-219.
篇6
关键词:森林经营;问题;建议
我国现代森林经营是森林产业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是现代森林产业建设中不能避免的问题,必须予以面对和解决。
1 森林经营概述
对于森林经营,国内和国外都有众多不同的定义,在计划经济下我国对于森林经营的定义是,为了达到将森林的防护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提高的目的展开的营林活动,主要内容可以分为林苗的抚育、林分改造、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森林的更新等。森林经营的基本要素总共有3个,分别是经营的机构、体系和对象。而在国际上对于森林经营的定义是将法律、技术、社会、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手段包含在内,利用人为的计划性干预措施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护,与此同时,通过具有经济价值或环境、社会价值品种的种植,满足人们的环境需求和物质需求的行为。
2 明溪县森林资源整体情况
明溪县位于福建的西北林区,是福建省的重点林区之一。全县森林资源占地面积达14.58万hm2,森林覆盖率高达81.2%。在13.85万hm2的林地面积中,国家级的重点自保区为1.82万hm2,省级和国家级的生态公益林总面积可达3.77万hm2。自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不断深化以来,对林业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森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明溪县森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树种单调,没有充分应用科技,造林中的补助不高,存在林权纠纷等问题。
3.1 林中树种单调,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明溪县林农在造林中经常选择的树种主要有杉木、毛竹、果树和马尾松等,其中杉木35.95%、毛竹24.61%、马尾松10.97%、果树11.89%、其他16.58。这些树种生长周期较短,栽种与经营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并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如毛竹在3~5年即可成林,毛竹成材后每年均可进行采伐销售,且其附属产品竹笋也能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杉木同样是速生型树种,高效栽培10年左右即可利用,不需大量投入农药或化肥,成本较低,收益较高。
但造林中选择的树种相近且种类较少,会导致在土质不同的土地环境中无法形成多树种、适地适树的经营模式,从而使森林中的树种比较单一,对生物的多样性不利,森林稳定性较差。同时,同地区中同类树种的大面积栽植,也容易造成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
3.2 科学技术含量低
虽然明溪县对科技培训极其重视,但森林经营中新技术的需求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主要包括森林科技知识的培训覆盖不全,导致部分乡镇接受技术培训的机会较少;相关部门展开的技术培训不能针对林农需要的技术进行,如林农最需要收益高、回报快的经营技术;此外,人员配备不足,导致科技培训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3.3 造林中经济扶持较少
造林补助较低,部分林农觉得依靠森林经营所得的收入太少,且收效的时间相较于其他产业较长,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弃森林经营转投其他产业,导致了大片荒林的出现。另外,部分生活状况不佳的林农利用偷盗林木增加经济来源,对森林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3.4 存在林权纠纷
森林经营过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产权问题,它是决定森林经营所得效益最终归属的重要因素。在进行改革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部分产权上的纠纷问题,对森林经营的正常展开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年来产权纠纷有所减少,但仍时有发生,尤其是在中标户间、国营林场和林农之间。
4 解决森林经营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4.1 加强宣传力度,采取奖励措施鼓励森林经营中的树种多样化
鼓励林农在森林经营中进行多树种栽植,利用电视、宣传栏、宣传画等多种渠道对新品种进行有力的宣传,引发林农对新产品的兴趣,并向林农提供相应的栽植经营技术。同时,制定适当的奖励措施,对在森林经营中采用多树种经营的林农给予适当的奖励,如免费提供林苗、免费现场指导和减免税费等。另外,还要为林农提供最新的市场行情,杜绝大面积栽植统一树种引发供大于求的现象发生。
4.2 加强各乡镇中林业站的人员配备,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各乡镇中的林业站属于最基层的林业机构,为各乡镇中的森林经营提供服务和指导工作。目前很多林业站的人员配备不足,相关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很多工作不能高效开展。要改善乡镇林业站的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给工作人员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林业站内的人员配备,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尤其是在偏远的地区,要保证林业专业人员的数量,配备专职林业员,充分发挥林业站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要适当提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3 展开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和培训
要加强技术培训,为林农的森林经营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对于林农来说,比较实用的技术主要有林区防治病虫害技术、贮存保鲜技术、施肥翻土技术和种苗管理技术等。同时,还要展开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与培训会,以满足森林经营中的需求。可以定期举行一些森林经营的经验交流会,将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并加以解决。建立先进技术示范点,让林农可以亲身操作。
4.4 提高造林补助,完善补助方式
造林补助是林农较为关注的问题,对森林经营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将造林补助适度提高,尤其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以调动林农进行森林经营的主动性。对于补助的方式也要加以完善,可以采用林农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如免费提供林苗或将补助以现金形式发放。
4.5 协商解决产权纠纷
产权纠纷对森林经营的正常展开和稳定发展有重要影响,当发生纠纷时,政府部门要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广大民众中征求意见,对实施的方案进行调整,协商解决产权纠纷。可以召开相关的协商会议,让产权纠纷中涉及到的人员参与其中,并邀民众参加,展开集体讨论,协商出适当的处理方案,经2/3以上与会人员同意后加以实施。(收稿:2013-04-27)
参考文献:
[1]扶杰.我国现代森林经营现状及可行性建议分析[J].现代园艺.2013,1(2):192
[2]董乃钧.对我国森林经营问题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11,10(6):1-5
[3]孙晓媚, 钟全林, 程栋梁, 伍伯妍, 张佩生.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面临的主要森林经营问题[B].林业调查规划.2011,36(5):100-103
[4]颜祝庆,杨小勇.宜君县森林经营现状调查与分析及今后经营对策[A].吉林农业.2011,3(10):151-152
篇7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设计美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纯粹的哲学美学走出象牙塔,将设计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设计美学学科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于其指导设计活动向审美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之中,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掌握美学基本原理是研究景观美学的基础,将设计美学的原则应用于园林景观平面构图之中进行研究是可行且具有指导意义的。目前国内将平面构成原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停留在点线面的含义、关系和基本美学等内容上,本文将从景观平面图形式的美学特征出发,研究其形式、功能、技术、材料、形态美等设计美的要素,将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平面构思和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现代园林景观平面图的形式美要素
形式美是设计美学要素之一,指事物的形式因素本身的结构关系所产生的审
美价值,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感性直观的物质存在。研究现代园林景观平面构图会发现,其形式美存在于景观诸多元素的关系之间,它们所产生的秩序形成了一种力量感;优秀的景观设计,其平面构图也必定是一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下面将从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这几个角度对景观平面图的形式美进行一一分析。
1.比例与尺度
同平面设计一样,景观设计中也需要把握比例与尺度问题,否则若随意在空间中扩大或缩小尺度,往往就把握不准场地的整体感受,导致错误的出现以及空间的浪费。所以,在设计的最初就要精准确定尺度问题。
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还要大致遵守软、硬质景观元素比例的要求。硬质景观如亭、廊、雕塑、盆饰、喷泉、瀑布、山石之间的比例关系是长期保持的一个常数,而软质景观元素之间,以及软质景观元素与硬质景观元素之间的比例则是一个变数,这主要是因为植物形态会随时间而产生变化,这在设计中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2.对称与均衡
说到对称,最为经典案例之一的就是法国的园林景观。17世纪法国巴洛克古典艺术园林,就以活泼线型营造对称几何式草坪和修剪成几何形的低矮灌木景观以及规则状的水体为主要特征。
另外,软、硬质景观的整合要满足均衡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体量与质量相结合产生的对比。现代景观中采用的轴线分析法有时也是对称与均衡的体现。在设计过程中,首先确定场地的景观主轴线和次轴线,然后在轴线的两侧分设不同的功能区域,轴线两侧区域的形状从平面构图上看也许不是完全对称,但一定是均衡和稳定的。
3.对比与协调
在景观平面图中,软、硬景观元素的整合还要符合对比的要求。利用相互对立的形体、色彩、质地、明暗等使景物或气氛结合在一起,以造成一种强烈的戏剧效果,能给人一种鲜明、显著的审美情趣。
在景观平面图中不只是有对比,更要做到协调与稳定。材质的协调、功能区域之间关系的稳定、边界的处理都需要做到这一点。从最基本的来说,协调包括植物配置与当地气候条件和场地性格的统一、场地内建筑物与自然式道路或几何形道路风格的契合、以及河流或水面边界的处理与整个场地设计思想的统一等等。另外,景观项目边界处理的好坏是判断一个方案优劣的重要基准,场地边界丰富且与场地内容物协调,不仅能为方案本身增色不少,而且也能为周边城市规划添砖加瓦。
基于设计美学的景观设计方法
在汇报一个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时,往往先从设计理念入手,然后是基地分析,到方案成果中的总平面图、分析图、剖立面图、鸟瞰图、效果图汇报等等。如果没有结合景观主次轴线、节点等做好场地的统一性,平面图就会分崩离析而失去美学特征,行人在场地中也会因交通流线不清而质疑其实用性。
平面图是景观方案最重要的内容,但在方案构思阶段,若仅从平面出发,忽视了平面与空间或其它重要因素的结合,往往就会导致方案的失败。所以,平面图的构思是在确定空间形态的意象后才进行设计变化的,它是地面和空间形式划分的投影。
总结
综上所述,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绘制平面图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平面图是由二维向三维造型转化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场地上的行为和活动。景观设计的平面形式强烈,但并不意味着景观只注重二维,而是以二维为基石进一步发展空间和体积。通过从设计形式美的三个角度(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结合景观美学、功能、技术元素的分析,得出基于美学的景观设计流程:功能空间――总平面的整合与分区――平面的形式、语言与美学要素――平面转化为立体。在设计美学中,功能是第一位的,但结果中皆具有装饰意味。从美学角度分析优秀景观设计作品的平面构图形式,为景观设计展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对景观设计平面图中语言的组织也带来了新的启示。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51-02
目前,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各大高校也都开始进行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如教学管理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系统和网络教学平台等,这些信息化技术条件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手段,适应了现代信息化教学发展趋势,其建设水平也己成为衡量学校整体教学水平重要标志。然而,在此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质量有时并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是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没能跟上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命题,本文围绕该命题,就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之间关系以及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其自身缺点,于是人们开始研究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并陆续一系列提出新型教学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被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新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多高校都开始建设多媒体教室、网络化学习系统、远程网络教学系统等,这些都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现新型教学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以信息化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形式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讲解灌输转变为情景设置、问题探索、协作学习的模式;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探求者;信息技术的作用也发生改变,由教师的讲解工具逐渐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可见,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使信息技术得到有效应用,新型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及其所能提供的资源。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模式创新时存在的问题
1.注重技术运用而忽视知识反馈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新的媒体和手段,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等方面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对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运用,仅仅将信息化多媒体当做了演示课件和播放媒体资源的工具,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只偏向于给学生展示信息,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反馈,这就有可能导致从传统教学中的“人为灌输”变成了现代的“计算机灌输”,仅仅是教学手段变化,教学方法和思想没有改变,不能算作真正的或者是成功的教学模式创新。另外,由于多媒体技术本身存在较强的程序化,如果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讲授,有可能使教学方案设计模式化,学生会被多媒体工具牵着走,缺乏主动思考积极性。
2.注重个性化而忽视合作性和社会性
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个性化教育形式,摆脱了传统教育中的标准化和同一化的教学模式,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随着教育技术和教学改革研究趋势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个性化学习,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展人机交互,认为这符合教学理念发展趋势,轻视了师生及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仅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忽略了学生的合作性和社会性。虽然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具备与学生互动的功能,但毕竟只是固化的数据和一些可选择性的步骤,这种高度结构化和固定化的信息技术教学软件难以代替课堂教学中的多重交互环境。总之,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只能作为教学手段,而不能成为教学主体。
3.注重同步教育而忽视同步交流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教育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教育具备时效性和便捷性,能做到及时传输知识和方便地接受知识,尽管如此,它也不应该作为日常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模式。师生以及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是微妙而又丰富的,网络交流代替不了面对面的交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应当是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与交流而不是取代它。教学过程其实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性格的陶冶以及生命的碰撞,教师引导学生唤起对学习的热情以及对学生情感与人格的培养与陶冶才是教育最首要的目的,仅仅只靠现代信息技术是不能实现的。假如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分依赖,那么现代信息技术不但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高提供更大的空间,还有可能会使课堂中的人文性和丰富性的互动与交往演变成刻板单调的技术活动。
三、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1.教学模式创新与信息技术发展相统一
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新的信息技术,新的信息技术要辅之以新的教学模式,两者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相得益彰,取得最佳效果。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统一体,不管到什么时代,不管信息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教育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改革要进行整体改革,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的发展。在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中,如果只注重教育技术的革新,而忽略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转变,则新技术也不会产生高效益。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电视教学作为新技术在我国进行了广泛应用,但很快学生就对电视画面上的头像、呆板的面孔、枯燥的讲解兴味索然,虽然电视是个新事物,而教学方式却并没改变,依然是教师全程灌输。随着教学模式逐渐改革,屏幕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景象,如生动的模型或实物、活灵活现的动画演示等,把学生带入了更广阔领域,因而受到了学生青睐。这就说明了新的技术必须赋予新的教学思想,单纯的技术改革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新技术要与新模式形成新的统一。
2.信息化综合素质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相统一
教育信息化综合素质是指将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一种能力和素养,即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促进学习、提高教学效益的能力和素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背景下,教师能力素养有了新的内涵,世界各国都把教师的信息素养看作是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既能反映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水平,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许多人认为使用多媒体设备或多媒体课件上课就是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体现,就实现了教学的信息化,其实这只是将原来的黑板板书简单地搬到多媒体屏幕上,由原来的“书本灌输”变成现在的“电子灌输”,这并不是真正的现代教育信息化,也不能作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评价依据。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术素质培养,首先通过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方面的学习,然后进行基本技能的实践训练和优秀教案的示范研讨,最终使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提高现代教育思想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能将抽象的、难以理解和无法实物展现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加工、改造和转换,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达到学生易于接受和消化的目的。
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统一
在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必须两手抓。目前,大多数高校往往只注重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等硬件建设,忽略了软件资源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重要性。实际上,软件资源建设比硬件设施建设更加重要和困难。硬件建设需要资金,只要有钱就不难建设,但软件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智力,需要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智慧。如果硬件建设的投入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则这种硬件建设就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因此,只有软、硬件建设的统一发展才能真正促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将更加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有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向信息网络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化。高校与教师应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警惕信息技术应可能带来的的负面效果,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越性,达到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高度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建立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客观评价机制,注重效果创新而非形式创新,注重硬件条件,更应注重软件建设,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运用有效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行斌现任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学学会名誉会长(文化部)、世界艺术家协会特邀艺术顾问、国际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杰出华人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以及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中国国画家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等,并兼任中国紫禁城书画院、中国名家书画院、北京成名翰墨书画院、中国人文书画院、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发展协会等名誉院长或理事长、艺术顾问等。国家一级美术师。
最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贡献奖文化艺术类评审委员会”和“中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评定中心”联合授予“中国人民杰出艺术家”。其作品被评选为“‘中国文艺优秀作品等级’最高奖――特等奖”(中国共6名)。被文化部“2007中国艺术年度人物表彰大会”评选为:“2007中国艺术十大杰出年度人物”。 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献奖文化艺术类评审委员会” 授予 的:“人类贡献奖勋章”。文化部授予 的:“共和国杰出艺术家荣誉勋章”和“2007中国艺术十大杰出年度人物” 奖奖杯。以及 “中国十大艺术家•书画篆刻金艺奖”、“中国十大书画篆刻家”奖、“‘中国文艺金像奖’最高奖――杰出贡献奖”( 全国共10名)、以及“2008中国书画风云人物”、“最具市场收藏潜力书画大家”等……
所独创:“篆刻‘印屏’”作品:《金石造像――颂奥运》(四尺整张)连同为该作所书的65×246cm榜书大诗联“和谐融中国・人文注奥运”一起,凭借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完美统一和极具“行派艺术” 特质之“人性化”创造性博得唯一一套全面记录第29届奥运会中外130座圣火传递城市奥运圣火传递盛况的重要历史文献――《奥运2008》全体评委的一致高度评价,被选作封面。2008年4月他又被中国文联、文化部等选为中国美术现代史经典专辑――《一代大师》、《走向世界•十大中国书画大师》、《海内外中国书画艺术当代名家集》和文化部《中国艺术家风彩》、《光辉历程•中国艺术三十年史志》以及《中国艺术家传记》、《新领军人物――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画大家》、《走向世界的中国书画艺术》、《大家名家》、《名家》、《中国艺术名家精品集》、《中国十大画家》、《中国十大书法家》等选为封面人物等。并特邀担任文化部、中国文联《影响中国的一百位艺术大家》(书法卷)和《影响中国的一百位艺术大家》(国画卷)、《中国艺术三十年史志》等艺术顾问。这不仅由于行斌大师开创的“行派艺术”令艺术界折服倾倒,更取决于“行派”艺术品格的全新、超拔和非凡的开山启后之划时代影响力!先后成功地在香港国际画廊、日本长崎孔庙、美国时代画廊、戴氏画廊、荣宝斋、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举办“丑石书画篆刻艺术展”。中外名家大师:赵朴初,楚图南,启功、刘海粟、陆俨少、董寿平、叶浅予、康殷、史树青、闫振堂以及日本的高山振雄、小林斗庵等或题诗题词赞颂之,或题“展名”等并给予高度评价。 我国国学及书画大师启功先生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欣赏他的书画篆刻作品时激动不已,欣然命笔写下了“书画开新名艺坛,印刻破尘光五洲――观丑石大作欣而题之”的著名诗句。而深受艺术及收藏界爱戴的一代大师――史树青先生在首届和二届中国收藏文化博览会上不顾高龄多次亲临“丑石书画篆刻艺术展”展厅,仔细品赏他的书、画、篆刻艺术,并激动地写下了著名的“为行斌书画展题诗――‘金石书画开新启,格超铁三胜仓石。法书丹青细评量,原是开派一大师。’”的著名诗作。这不仅是大师对“行派艺术”之“艺术‘种性’” 的精辟阐述。而且也标志着 “行派”艺术正荷载着丰厚的文化精神内涵以 “全新”的面目行云天下!
篇10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实践;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8-0030-01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信息获取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是传统那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无法增加学生自身的信息量,更无法提升其学习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则可以在充分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对于研究性学习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践应用进行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巧借信息技术,拓展探究性学习资源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其中的这些教学资源均是按照特定的结构组织形式来加以体现。因此,人们在“足不出户”的状态下即可完成相关重要信息的获取。同理,网络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收集必要的学习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践行“自主探索”学习方法。而在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后,他们会充分意识到因特网本身就是一个蕴藏着众多丰富知识的资源宝库。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的信息,从而彻底改变传统那种“书本就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一教学思路,进而借助互联网来使整个“世界”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帮助学生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来丰富教学信息化资料,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从而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体系的资源需要从服务于教学资源逐步向服务于学习资源方向转变,以便借助网络学习资源平台的构建来帮助学生创设一个科学、合理的资源平台,突破教学的信息获取限制,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广袤的信息和资料中去践行探究性学习。
二、巧借信息技术,领悟探究性学习方法
互联网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宝库,但是其却并不是按照某些学科的特有体系所建设的,而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也正是基于此,学生在掌握了信息技术之后,需要自己来收集、组织、处理和加工自己所收集到的各种必要的信息,接着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和需求来践行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和传统被动式学习具有显著差异,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自己获取某些必要知识的重要性,但无法创造某些教学知识的教学价值,需要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去逐步掌握发现、思考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在虚拟环境创设的背景下,学生应结合所学的教学知识和某些事物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探究,以便使他们逐步掌握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实践知识,这也有助于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虽然这个所创设的环境可能是虚拟创设的,但是学生却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到有关的教学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此外,学生通过多次重复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领悟和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从而可以为后续的探究性学习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三、巧借信息技术,体验探究性学习乐趣
理论上来讲,信息技术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充分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分析和探究有关的问题。加之有关问题的探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总结有关的教学知识应用规律。在借助信息技术来创设条件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学习资源的获取通道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实非常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可以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将那些松散或者零星的信息资料进行创造性整理、归纳和总结,加之自身视角的合理运用,能帮助学生在积累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借助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助于学生领略与时俱进的发展气息。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解决某些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着重就研究性学习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应用实践进行了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推动教学的进步。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