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的原理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降雨的原理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降雨的原理和方法

篇1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富于幻想、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实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形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操作能力,全面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讲物态变化的内容中,我联系人工降雨的案例,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牢固记忆了所学的知识。我引导学生分析人工降雨的原理是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掉落下来。要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就要人工使用催化剂。我国人工降雨的催化剂主要有两种:一是干冰(固态CO2)二是碘化银(AgI)。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干冰遇到水蒸气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水滴降落到地面;或者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形成降雨。用高炮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含有大量积雨云的高空,碘化银在空中扩散使云中的小水滴迅速凝集达到一定的体积后降落。教师通过人工降雨的分析,复习巩固了相关的物态变化知识,如:升华、凝华、液化、熔化等物态变化又切合生产生活的实际,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将科技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变枯燥为有趣,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当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时,学生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与用相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

例如,在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从而使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有更深的理解,进而运用自如。在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内容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

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动机,用这样的动机去推动学习,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抓好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整个物理学习中不仅能学到自然科学知识,还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讲大气层压时,将热水灌入矿泉水瓶摇晃几下,倒去热水后迅速拧紧瓶盖,一会儿,观察到矿泉水瓶变瘪了,学生看到现象,就渴望知道为什么。再讲热学知识时表演“纸锅烧水”、“烧不坏的手帕”、“人造雪景”等实验,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做好准备。

篇2

本文旨在分析两件事:

* 从城市规划、建筑空间设计角度出发,进行梳理、探索,形成城市景观设计的理论依据。

* 寻找城市空间景观设计中应重点把握的几个方向,提出几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技巧。

关键词 :规划 建筑 植物 景观设计方向与技巧

一、 理论依据

1.1 传统景观手法:强调“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传统造景比较关注个人内心情趣的感受和意义,对植物景观的理解比较“小我”:理解为通过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配置植物,例如苏州拙政园、颐和园等。

1.2 城市规划需求:在我国很多城市规划要求“代征绿地”和“代征规划道路用地”。

即社会公共绿化和公共道路包含在建设用地中,需要由土地开发商完成。 因为将绿化和道路的建设指定打包到项目建设中去,一则给开发商提供一个建设良好周边环境的机会,二则借开发商的手,快速提升区域绿化环境和道路条件,给业主营造一条回家的景观道路,减少政府包袱,应该说是个双赢的局面。

二、景观设计方向与技巧

2.1景观与城市规划道路及雨水收集:道路景观可以作为环装交通的雨水排放系统,试想2012年,我国多处城市出现交通雨水排泄不畅、积水导致行人溺亡事件。由于环状交通切断了地表径流的通道,造成道路死角较多。若效仿欧洲很多国家的绿道系统,建造城市的时候让排水系统雨污分流,让排雨系统通向江河湖海,让排污系统通向净化装置。对主要交通两侧设计凹形景观带,会降低地表积水的程度,并有效导流雨水排放。美国在城市雨污水方面全球领先,将雨水收集池与道路绿化带结合的做法十分见效。原理很简单,地表径流在街道坡度造成的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进入收集池后流经第一个由水生植物和碎石边界构成的“储水池”,碎石过滤掉大型的污染物,植物净化另一部分污染物,多余的雨水在进入下一个“储水池”,最后,超出收集池容量的雨水会被排出,通过排水篦子,进入下水管道。

因此,今后的水域景观,必然要向雨水收集与水质处理系统相结合方向发展,向生态系统方向发展。通过植物让水池丰富多彩的同时起到了净化水质,调节水系平衡的作用。利用水生植物外部形态、内部组织结构、抗早、抗涝的不同能力进行植物配置,水生植物造景最好以自然水体为载体或与自然水体相连,这样流动的水体有利于水质更新,减少藻类繁殖,加快净化,不宜在人工湖、人工河等不流动的水体中做大量布置。常见的水生湿地花卉有:花菖蒲、西伯利亚鸢尾、水烛、睡莲、垂柳、水竹芋、梭鱼草、千屈菜、旱伞草、芦竹、水葱等。考虑到一些水生植物不能露地越冬,多做盆栽处理。这种方便的栽植方法。不但可保持水,质的于净,有利于对植物的控制,还便于替换植株,更新设计。(如图1)

2.2景观与建筑:景观与建筑两者相互补充的关系,决定了景观设计要遵循与建筑的统一,因此从设计主题风格、到外檐材料都要协调,可以说景观是建筑的第一外立面。例如,建筑物的门、窗、墙、角隅以及道路拐角、车库坡道等给人的生硬感觉,在植物配置中采用平坡结合、乔灌结合及花草结合的手法进行弱化。比如建筑出入口,结合台阶处理层次变化丰满,越狭窄处植物越密实,包角处用铅笔柏配合花灌木破除建筑棱角感,强调景观大堂玄关感受。(如图2)

2.3景观与地形变化: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越是有高差的地方越是植物配置的重点,打造立体功能景观。越是空旷的地方越突出意境美。例如,开敞的空间草地上孤植形态优美或比较具有异国情调的树木,形成开阔空间中的视觉焦点与周围的景观形成强烈对比,构成园林主景,体现均衡的美学原理。(如图3)

2.4景观与屋顶绿化:城市化立体交通的产生、农村的消失,直接影响了绿地面积,也是造成土壤流失、沙尘暴。为防尘降噪,很多城市规划要求采用屋顶花园形式,进行城市立体绿化。受气候地域影响,南方少风沙、常年气候温暖湿润也利于植物生长更适于做屋顶花园,在植物选择上选择浅根性、树姿轻盈、秀美、花、叶美现的植物种类,例如:爬藤月季、鸟巢蕨。(如图4)

2.5景观时序性:春天,可以观赏搭配连翘、碧桃、丁香、榆叶梅等。夏天,可以观赏到月季、紫薇、射干、萱草等。秋天,可以观赏到紫叶李、银杏、五角枫等。冬天,可以观赏到白皮松、白木千、青木千、塔桧等。(如图5)

篇3

⒈我们关心天气

总序第    1     个教案

课    型

新授

编写时间:2020年 9月 1日

执教时间:2020年 9 月 2  日

课    时

一课时

主备人:    刘立清

审核人:

教材与学情分析

天气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四年级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它的书籍资料,但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当你问及他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回答“鲜花都开了,树叶绿了”等,尤其是城市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大部分都是由家长安排。所以我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天气符号及特征有一些认识,期待着他们能够更加关心天气,准确观察天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让他们走进“天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教具: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各种天气符号的图片

学具: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步骤

 

 

 

 

 

 

 

 

 

 

 

 

导入:

我们每天都会感受到不同的天气,想了解它的科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天气的一些问题。(板书:我们关心天气)

一、认识天气现象

1.课件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多云、晴、小雨……)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课件认识各种天气现象:晴、雨、雪、风……)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可根据云量、降水、气温、风等来分)

5.汇报交流。

二、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空旷场地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5分钟左右)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11.投影展示学生的“网状图”。

12.小结:不同的天气对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所以我们要经常观察了解天气现象。

三、总结与延伸: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宁波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外活动:观察每天的天气现象;

收看、收听每天的天气预报。

课堂评估:学生能否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学生能否对天气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学生能否分别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这几方面来描述天气。

批注

 

板书设计

我们关心天气

云、降水、温度、风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日    期

课    题

课    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前一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在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日历中,学生将用改进后的、比较简单明确的天气符号(有时需要用有相关数据的天气符号卡)来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且他们需要自己制作这样的天气符号卡来完成观察记录任务,所以让学生练习画一画天气符号是很必要的。在降雨量中增加降雨的毫米数的记录,是和后面雨量器的教学相配合。运用小旗被风吹动情况的符号来记录风

量,也是和后面“怎样描述风”的教学活动相配合,并使学生的观察和记录更容易一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三)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感官和初步地使用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学习,能制作天气日历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能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

教学准备

教具:一张分类画有天气符号的大纸,一张天气日历,一张气温柱形图表

学具:为每个学生准备几张用来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

 

 

 

 

 

 

 

 

 

 

 

 

 

 

教学步骤

 

 

 

 

 

 

 

 

 

 

 

 

1.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上课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两周前的天气是怎么样的吗?”学生是很难记得清楚的。然后,教师让学生描述当天的天气怎么样。再讨论: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两周后仍然记住今天的天气?学生的回答将集中在如何把天气现象记录下来。教师这时向学生介绍天气日历并指出制作天气日历是跟踪记录天气的好办法。告诉他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观察天气,并将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接下来,出示分类画有天气符号的大纸和课件。告诉学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等天气现象。向学生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符号和上节课天气预报里的符号一样吗,学生会发现今天的天气符号上添加了许多文字说明。

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照着大纸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用课件让学生练习天气符号。因为在今后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学生就要用自己制作的这样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他们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当天的日期。

2.制作天气日历

可以由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首先,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气温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回到教室后,教师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学生把小卡片贴在“天气日历”相应的日期栏内。

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学生把小卡片贴在“天气日历”相应的日期栏内。

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风向?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学生把小卡片贴在“天气日历”相应的日期栏内。

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当天的气温。

告诉学生,从今天开始,每天都要把天气现象像这样记录下来。然后讨论怎样分配每天的记录任务,根据学生的讨论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统一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观察天气。

 

批注

 

板书设计

天气日历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日    期

课    题

3.温度与气温

课    时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

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二)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比较,能选择合适的测量气温的地点。

 

教学难点

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

1、课前布置任务,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2、每组1支温度计

3、每组1张温度填充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冬天和夏天两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温度的不同对我们的影响,

师: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共同来研究如何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

(二)巩固温度计的使用

1.师:气温可用温度计来测量。出示课件:(图)温度计

师:还记得怎样使用温度计吗?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注意什么?请生说说,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说明。

(安全问题、温度计的拿法、怎样读数、刻度含义)

2.出示课件:各种温度的温度计

   师:你能读出它的温度吗?请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温度计刻度。

3.现在我们用手握住温度计的液泡,待液柱不再上升时,读出温度。

各组取温度计,实测。

师:刚才测的是什么温度?液柱变化有什么特点?

(液柱先上升,再稳定,说明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需要有个变化过程,在实测时,约需等待2分钟后再读数)

(三)探究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师:你们认为今天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气温一样吗?哪个会高一点?请生回答,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2.师: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分别测量室内外温度,再比较数据。)

3.师:现在我们先来测一下室内温度。生实测。

4.交流室内温度数据,简析数据略有不同原因。

5.师:室外我们可选择什么地方来测气温?确定测温地点、分组,并强调安全问题

6.小组选择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记录所测温度。

7.汇报数据,并分析

师: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哪儿的温度高(低)?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 (室外)

师:室外背阴处与向阳处的温度一样吗?哪个地点温度高(低)?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8.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四)分析比较一天中的气温

1.师: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是不同的。那么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一样吗?

2.请小组拿出事先测量好的一天中的气温统计表

师:一天中的气温什么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小组汇报交流。

4.师: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测量气温?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早晨        上午      中午      下午        傍晚

早上到校后   大课间后   中饭后    两节课后    放学后

7:30      9:10     12:00    14:10      16:10

(五)课外延伸

不同的天气,同一时间天气的变化规律都一样吗?怎样验证?请各组分别测量晴天、多云天、阴天、雨天等情况下一天中各时间段的气温,并记录。这单元结束时,我们来分享研究成果。

批注

 

板书设计

温度与气温

早晨        上午      中午      下午        傍晚

早上到校后   大课间后   中饭后    两节课后    放学后

7:30      9:10     12:00    14:10      16:10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日    期

课    题

4.风向与风速

课    时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面临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构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同时,让学生看一些被风吹起的物体图片,让学生找找本课中,学生是通过观察风吹动小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并用这种方法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风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二)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学具: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使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时应注意:

第一,明确所在的方位是正确判断风向的基础。

第二,风向的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课外活动:

1、连续几天观测风向和风速。

2、收看、收听每天的天气预报。

课堂评估:

1. 学生能否制作并使用风向标判断风的方向。

学生能否利用小红旗等判断风力等级。

批注

 

板书设计

风向与风速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日    期

课    题

5.降水量的测定

课    时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都知道下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但是怎么区分的却不清楚,本课降水量的测定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区分雨的等级。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二)过程与方法:

1、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2、经历一次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模拟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

教学准备

教具:雨量器一个,每组学生科学记录卡一页。

学具:学生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筒玻璃杯,纸带,刻度尺,剪刀,胶带纸,铅笔;矿泉水瓶,盆子,帕子。

 

 

 

 

 

 

 

 

 

 

 

 

 

 

教学步骤

 

 

 

 

 

 

 

 

 

 

 

 

(一)天气预报引入:

1、天气预报中的雨、雪、冰雹,它们都叫做降水。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降水量的测量》。(板书:降水量的测量)

(二)认识雨量器。

1、过渡语:测量降水量需要一定的装置,这就是雨量器。(板书:雨量器)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师导读:雨量器是……。一起读。 (板书:降水量  测量)

3、出示教师制作雨量器。

 

(三)制作雨量器。

1、过渡语:雨量器这么有用,我们一起做个“雨量器”。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呢?

2、清点桌上的材料:有请组长汇报材料的情况。(和这组一样的请举手。)

3、介绍制作步骤:材料有了,怎样制作雨量器呢?

第一步:画好刻度。(为了让测量更准确,我们应该以毫米为单位?)第二步:用透明胶带粘好纸条。(纸条在透明胶带的中间)

第三步:把透明胶带粘在杯子上。(刻度的底部正好与杯子内侧底部对齐)

4、学生分组制作雨量器。

5、反馈制作情况:时间到!哪组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

6、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四)教师演示实验。

1、过渡语: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测量降水量了,没下雨,如何进行测量呢?(生自由交流)是的,我们可以用人工降雨来模拟一天的降水,请一个同学与我合作,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2、师生演示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量:把盆子轻轻放平,帕子放旁边,拿好洒水壶,把雨量器放中间,双手把洒水壶举高,放在雨量器的上方。一天的降水开始:注意别把雨水降到盆子外边了,下了一小时了,下了半天了,一天时间到,停!注意,该还原实验器材了:瓶子放回盆子里,取出雨量器,用帕子檫掉水,注意别把水溢出来了,盆子还原,帕子还原,雨量器放平。

2、请一位同学来读数,其他的同学仔细观察他读数的方式。

把雨量器放平,他的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这和读温度计是一样的。读完数,就把它记录到科学记录卡上。

找到对应的数据,画好柱形图。

3、同学们,正确的读数方式要注意什么呢?

(五)学生分组实验。

1、过渡语:同学们,请像我们这样合作:

2、学生模拟人工降雨,,测量降雨量,填写记录表。

3、学生谁来汇报记录的降水量?(假设他们测量的是一号这一天的降水量……下一组,二号的降水量……)同学们,这降水量变成了一根一根的柱子,我们就叫它“降水量的柱形图”。

4、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找到日期,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当天的降水量。不过,要像气象员一样,说出当天是小雨、大雨还是暴雨。我们还得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

5、这就是《雨量等级表》,你读懂了什么?(雨对应的等级,24小时,25毫米等中间值在两个等级中都出现,我们把它放到下一个等级中。)

6、检查《雨量等级表》的学习情况,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判断柱形图里降水量的等级。

(六)总结与延伸:

1、小 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呢?

2、课后延伸:同学们,如果把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活中,不但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锻炼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回家后,自己做一做“降水量的测量”,好不好?

3课外活动:测量降雨量,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4、课外活动提示:

雨量器摆放的位置的确定:上面或附近没有遮挡物。

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到。

24小时记录一次,确定等级。

课堂评估:

2. 学生能否认真制作雨量器;

3. 学生是否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学生能否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批注

 

板书设计

降水量的测定

雨量器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日    期

课    题

6.云的观测

课    时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的第二课时,这一课是学生继“云和雨”的观测后,进行的又一项天气现象的观测,相对来说,这一节难度要比观测上一节大。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天气的基本知识,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各种资源,来发展自己       对天气的认识,构建对天气认识的知识系统。为学习下一课奠定能力和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教具:1张大图画纸。1套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

学具: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

 

 

 

 

 

 

 

 

 

 

 

 

 

 

教学步骤

 

 

 

 

 

 

 

 

 

 

 

 

一、描述云

1、 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在网状图上选择“云”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让学生对它作尽可能多的联想,它可以使学生识别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意识到对于“云”他们都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如果当天的云量不是很容易判断的话,建议做下面的活动:

给每组准备1个硬纸板做成的圆面,把圆面分成4分。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用撕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纸片代表云,把小纸片摆在圆面上。当感觉小纸片的多少和形状已经能够代表刚才观察到的天空的云了,把小纸片一张挨着一张摆放到一起,看看它们一共能占圆面的几分之几,以此来判断当天是晴天、多云天还是阴天。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批注

 

板书设计

云的观测

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日    期

课    题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课    时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本单元的课进行总结,较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进一步了解天气是不断变化的。

2.分析和整理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

2.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教具:天气日历、各统计表

学具: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介绍气象学家竺可桢进行长期天气情况记录的视频。

分析整理天气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在这一个月中所记录的天气日历上的天气现象。

二.分析探究

1.确定统计内容

如果让你选择几个信息进行优先整理和统计,你会选择哪些?

(降水量、气温、云量、风速和风向等)

为什么?(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确定本节课的统计内容为降水量、气温、云量,风向和风速留到课后去整理和分析。

    2.商讨统计的具体信息

关于降水量、气温、云量,我们分别可以统计它们的什么信息呢?

小组讨论。

汇报小结:

降水量可以统计降水的类型、月平均降水量、降水量的特点有无持续降水等。

气温可以统计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或特殊气温(过高或过低的气温)

云量可以统计晴天、阴天、多云天和其他天气出现的次数及分析出现过的云的类型等。

3.讨论统计方法

用怎样的方法来统计这些数据和信息呢?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3)将数据记录到统计表中

(4)用柱形图来统计降水量的变化。

4.出示各记录表格

观察记录表格,明确记录内容

记录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表格同书中)

5.分组统计

(1)各小组选择确定一个内容进行分析。

教师要协调好,让三个内容各自至少有2个小组进行研究分析,以利于反馈时的比较。

    (2)分组统计:下发对应的记录表,开始小组统计。

6.分析天气信息

(1)统计云量的小组:

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其他小组的补充。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其他小组的补充。

(3)统计降水量的小组:出现了哪些类型的降水?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其他小组的补充。

三.综合分析

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这段时间里的这些天气现象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批注

 

板书设计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降水量、气温、云量、风速和风向等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主性意识;兴趣;培养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热情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机源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学生清楚地知道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物理知识对于社会及自身发展的意义所在,就能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调节好自己的学习情绪,有目的地参与到物理知识学习的活动之中。为此,我们教师在物理教学之前就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本堂教学课程中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和重要性,借助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学习情境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地位,进行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学习和钻研。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能够充分思考和实践证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外部的探索活动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自己灵活的思维获取到正确的物理知识,确保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提升。物理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视觉和直观操作。让学生手脑并用亲自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探索过程之中,便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技巧和思维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我让学生动手来摸摸发声体,感受一下发声体具有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总结和归纳它们的共同点,最后找到物体发声的真正原因。

二、加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确保学生积极主动意识的提升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保证。如果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毫无兴趣,在课堂中即使被教师强硬地拉入探索活动之中也是被动地接受安排和知识。这样,学生便会产生排斥心理,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关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寻找到知识讲解的最佳突破口,依据学生现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灵活地转化角度,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学习氛围之中,使物理知识能够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这样,教师就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积极地进行知识的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急于进入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过程,一定要等到学生的情绪和状态完全投入到了课堂之后再进行教学。这样才会保证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避免厌倦心理的产生。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节及情境,通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内容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兴趣的来源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或是问题。学生被趣味性的知识和问题激发之后,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学习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强烈。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利用一些有趣的现象或是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述“物态变化”的知识时,可以先问学生几个生活中经常会见到的有趣的现象:(1)夏天,当我们打开雪糕的包装纸之后会看到有“白烟”冒出,“白烟”是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2)冬天,我们把洗完的衣服拿出去晒后马上会被冻上,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地上化的水,衣服就会干,原因是什么呢?(3)生活中,当干旱的时候就会采取人工降雨的方式,这里面包含着什么样的物理原理呢?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然后通过各种实验加强对学生的操作训练,让其自己探索得到现象的原理。这样,学生就会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其重要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我们就成功地找到了知识传授的突破口,也顺利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成功地引入到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之中。

三、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把现有的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如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掌握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真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物理知识的思考和探索,自主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只需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学法的研究和创新,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物理的方式和技巧。

四、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平台,增强学生的物理知识实践能力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是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亲手操作和体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增强学生进行自我实验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和实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从而自觉地参与物理学习的各个环节,成为物理学习的探索者和受益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让传统应试教育中的教育弊端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但是,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课堂中,还是存在着教师单纯讲解知识的现象,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失去了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物理教学效率极度下降,不但不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还会使学生越来越讨厌物理课堂,讨厌学习物理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主动地探究。

参考文献:

[1]李静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之探索[D].苏州大学,2009.

篇5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 电 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的意义: n的意义: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 液态 固态 气态 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o2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毒性: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作用

一、 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和空气

3. 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 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 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 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

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 属 活 动 性 依 次 减 弱

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 铜 铁 铝 钛

2.合金定义: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常见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三、金属性质

1.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

2.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

2mg+o2==2mgo ;2cu+o2==2cuo

金属与酸反应mg+ 2hcl==mgcl2+h2↑

mg+ h2so4==mgso4+h2↑

2al+6 hcl== 2alcl3+3h2↑

2al+3h2so4==2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2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

cu+ al(so4)==cu(no3)+2ag

四、金属资源的利用

1.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2.原理:fe2o3+3co==2fe|+3co2

3.设备:高炉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 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

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3.改变其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