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平衡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平衡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概念模型;评价体系;生态位理论;平衡发展;公立医疗机构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153-05

[Abstract] With combination of context analysis based on literal review, depth interview and experts consultation, it could be constructed a concept model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balance development for public medical institutions guided by the niche theory, from facets on the dimension, width, overlap and density of the niche. The niche would offer a new perspective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balance development for public medical institutes, and the concept model on evalu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realizing the ecological chain of medical industry, finding 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alance development for public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cept model; Evaluation system; The niche theory; Balance development; Public medical institutions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作为新一轮医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1],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尽管已经总结出“三明模式”“海宁模式”“神木模式”等代表性做法,但“社会资本办医”、移动医疗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医院外部的机遇和挑战,和不少医务人员流向民营医院、第一志愿报考医学专业的人数呈现下行趋势[2]等来自医院内部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了医疗服务需求增长与医疗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了公立医疗机构学科发展与后劲不足之间的矛盾,更削弱了公立医疗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公立医疗机构内忧外患,亟需重新审视自身在生产要素,如资本、人才、技术、设备、药品等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如何才能够平衡、可持续发展?前期研究提示生态位理论对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适用性[3]。然而,生态位理论如何才能指导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尚需系统梳理与解答,课题组以构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系统的概念模型作为切入点。

1 研究方法

1.1 基于文献回顾的内容分析法

以主要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Emerald管理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网络资源的国内外关于医院平衡发展评价的相关文献为研究资料。采用基于文献回顾的内容分析方法,围绕“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医院”“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影响因素”“作用因素”“评价”“生态系统”“生态链”“生态位”“概念模型”“生态位理论”“balance development”“developing in bala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spital”“medical institution”“public hospital”“influencing factor”“evaluation”“assessment”“ecological system”“ecological chain”“ecological niche”“concept model”“the Niche Theory”等重要词汇,进行编码、分析、统计、归纳、关系梳理、重构与总结阐述等,进一步提出观点。

1.2 深入访谈法

围绕包含公立医疗机构在内的医疗行业生态链,遴选代表性的生态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卫生相关部门、医药及相关企业、医药院校、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医院管理研究及社会咨询机构)及其代表性的成员(含患者及居民)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对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看法,在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利益诉求及带来的影响。

1.3 概念模型构建法

根据扎根理论,从公立医疗机构及相关生态元的利益诉求中筛选各影响因素(亦称生态因子),并根据生态位诸理论[4-10],梳理诸生态元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关于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作用与方向,建构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体系的概念模型。

1.4 专家咨询法

针对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概念模型,遴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医药院校、医药企业等来源的专家,开展咨询活动,并根据专家反馈对概念模型进行修正。

2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医疗行业生态系统

2.1 医疗行业生态系统与医疗机构生态位

生态位指一个生态群落中,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位置[11]。生态位理论揭示了生态系统中每一个个体、种群和群落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拥有一个最适宜的时空、功能位置――生态位。课题组将公立医疗机构视作一个生命体,它根植于医疗行业生态系统中,同样遵循生态位理论。

医疗行业生态系统是由医疗行业生态链及行业外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而共同构成,各组成部分在各自生态位置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协调运作,见图1。公立医疗机构为代表的医疗机构,处于医疗行业生态链的中游。如果用生态元来表示生态链中的每个组成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则是医疗行业生态链中游的生态元。在医疗行业生态链上,对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产生影响的不仅有来自上下游的生态元,如院前急救机构、临终关怀机构,还有来自中游的平行生态元,如基层医疗机构、社会医疗机构,更有处于行业外环境的生态元,如政府机构、行业主管支持机构、检查监管机构、行业评价监督机构、行业支持机构、人才培养机构、物业服务提供机构及行业影响机构等。

医疗机构生态位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医疗机构以其掌握的各类资源为基础,通过医疗机构内部各项管理子过程的交互作用,主动获取[12]医疗机构生存、发展能力以适应环境,从而选择和占据的医疗行业生态系统中的恰当位置。这里所谓的恰当,指的是医疗机构拥有其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时空、资源,与其他医疗机构间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有良好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战略布局,强调外在条件的充分性与内在战略布局的差异化。从医疗行业生态系统不难看出,公立医疗机构的平衡发展需要考虑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元带来的影响。

2.2 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影响因素

结合卫生系统宏观模型[13]及战略分析有关原理[14],如图2示,与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很多,除了当前因素,还有未来因素;除了行业外因素,还有行业内、机构内因素;除了空间因素,还有资源因素(不包括空间因素带来的资源)。厘清影响因素,是评价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基础。根据生态位理论,可以把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归为四类,即生态位维度影响因素,如时间、空间、资源等;生态位宽度影响因素,如行业内外资源、机构内资源等;生态位密度影响因素,如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分布、区域卫生规划等;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素,如服务人群、疾病分布等。根据矛盾论的原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5],因此,行业外与行业内的因素对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影响最终还是通过机构内的因素发挥作用。

2.3 医疗机构间的竞争与其生态位的关系

2.3.1 生态位的重叠是医疗机构竞争的本质原因 当医疗机构的空间距离较近或者服务功能及内容相似时,生态位即发生重叠,尤其是服务功能内容相似且空间距离较近时,重叠度进一步加剧带来竞争。根据生态位理论可以将医疗机构间的生态位关系分为完全重叠、交叉、毗邻和分离,其竞争强度按序递减。提示为了避免医疗机构间的恶性竞争,应尽量避免生态位重叠,要么在医疗机构布局上预留足够的空间距离,要么在履行的服务功能与提供的服务内容上突出特色,即强调专科专病特色。

2.3.2 医疗机构生态位的竞争是多重竞争 医疗机构生态位的竞争[16]是以医疗资源为主的多重竞争,包括患者需求、成本、技术、价格[17]等方面。其中患者需求的竞争强调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优质、全面及满足需求程度;成本的竞争强调医疗机构满足患者需求所支付的成本高低,主要体现在医疗设施、医药、人力等方面;技术的竞争强调医疗机构技术水平高低,主要体现在高水平医务人员引进及现有人力培训方面;价格的竞争强调医疗机构提供同等水平服务的价格高低。技术、价格都是患者就医流向的驱动因素。

2.3.3 医院生态位的错位或分离是医院竞争的结局 自然界物种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是达到彼此竞争的平衡态,表现在生态位互不干涉,这种现象叫做生态位错位或生态位分离。医疗机构的竞争亦如此。为了避免恶性竞争浪费资源,一般宏观上采取区域卫生规划,微观上采取差异化策略,使彼此生态位错位或分离。提示医疗机构若需平衡发展,应通过宏观、微观的努力,实现生态位间的相对平衡。

3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体系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18]是人们内在思想与诉求的外化与表现。根据生态位理论可知,医疗机构若需平衡发展,在医疗行业生态系统及行业生态链中应拥有恰当的生态位。鉴于生态位具有维度[19]、宽度[20-21]、密度[19]、重叠度[20,22]等表征,评价公立医疗机构能否平衡发展,不妨从生态位维度、宽度、密度和重叠度这四个方面展开,见图3。

3.1 生态位维度

公立医疗机构能否平衡发展,应考量其生态位占据维度的情况。其中,空间维度体现在公立医疗机构的空间规模、是否存在分支机构等。空间维度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面积、床位数,进一步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就医体验。时间维度主要考察公立医疗机构是否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是否能够洞察社会、经济、文化等形势发展将带来的战略格局。清・陈澹然在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指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足见时空维度的重要性。资源维度体现在公立医疗机构占据的来自行业内外、机构内的各种资源,涉及政策、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法律、人群健康情况、行业文化、竞争对手、战略盟友、行业品牌等,还涉及医疗机构信息化、医疗资源、人员基础、体制机制、价值观,以及服务产出的质量、效率、公益性等。

3.2 生态位宽度

公立医疗机构能否平衡发展,还应考量其生态位占据的宽度情况。所谓宽度,指的是占有时空的大小、资源的多少。不论是行业内外、机构内,如前所述存在诸多资源,亦往往存在相应的时空特点。如医疗机构信息化,其发展阶段、涉及范围、覆盖程度、存在介质、实现手段等,表现出时空、资源等维度的性质。又如人员基础,主要指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的政策知晓率、员工自由度、自主管理率、机构价值观认同度等,反映人心向背,即对机构是否具备高位的满意度、认可度,是否拥有统一的愿景,机构是否建立强大的文化,均将影响到机构发展后劲。根据文献回顾与访谈结果,公立医疗机构生态位宽度可细化为行业外、行业内、机构内三个方面,其中,行业外部因素除政策(医改、物价、医保、卫生总费用占比、宏观政策布局等)、经济(GDP或GNP、可支配收入等)、社会文化(物流成熟度、医患和谐、患者满意度、文化认同度等)、技术(科技发展水平、信息化等)、环境(自然地理类型、气候类型等)、法律(出台与落实情况)外,还包括人群健康(健康期望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行业内部因素包括行业文化(执业信条、公益性)、行业品牌(医院专科声誉等)、战略盟友(医联体或共同体、社会资本办医、移动医疗、医生集团等);机构内部因素以公益性、价值观、质量与效率为核心,包括医院信息化、医疗资源(编制、床位、医务人员数量结构分布、医疗设备、技术水平、资产使用情况、财政投入占比、基础设施、医院文化及贯续医疗度等)、体制机制(领导体制格局、法人治理、人事制度、绩效薪酬制度等)、人员基础。

3.3 生态位密度

生态位密度指单位时空中医疗机构的数量,分当前和长远两个阶段。着眼当前,表现在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分布上;着眼长远,则依赖区域卫生规划。考量公立医疗机构生态位密度的本质仍在于分析医疗机构占有时空资源的多寡,但强调权衡占有时空资源的相对数。

3.4 生态位重叠度

生态位的重叠度强调考察医疗机构占有时空资源的重叠程度。文献回顾与访谈结果提示,公立医疗机构生态位重叠度主要表现在政策资源、疾病分布、服务人群、患者就医驱动等几个方面。其中,政策资源的重叠度用于分析公立医疗机构相关政策的覆盖面,或者是这些政策在医疗机构内部的具体落实情况;疾病分布与服务人群的重叠度,主要受疾病谱及人群结构、分布的影响;患者就医驱动的重叠度,指的是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的动机,是疾病、机构为中心,还是专家为中心。不论是政策资源、疾病分布,还是服务人群、患者就医驱动,均是医疗机构服务内容、治疗病种及学科建设情况等重要表征,即考察相互间服务内容、治疗病种及学科是否重叠及重叠程度。

4 结语

构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概念模型,有利于跳出医疗行业本身,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更宏观、全面地审视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影响因素,明确机构发展方向及其在行业生态链中的位置,特别是资源占有情况,从而调整发展战略。同时,概念模型有利于指导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者认清形势,总结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改革的一般规律。综上所述,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概念模型,拓展了分析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视野和思路,便于全面审视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态势,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为指导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可持续发展提供直观、可操作的参考依据。然而构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概念模型只是搭建了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体系框架,尚需进一步开展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证研究,探索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评价指标,这是课题组的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江.“三改”并举建立现代医院制度 促进专科建设高速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1994,14(8):19-20.

[2] 缪迅.报考医学院人数下降与就医环境改善[EB/OL].http:///ddzg/ddzg_ldjs/ddzg_sh/201503/t20150303_ 1531093.shtml. 2015-03-03.

[3] 李军,张建,刘一,等.生态位理论对医疗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适用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8):165-168.

[4] Grinnell J. Fields test of theories concerning distributional control [J]. American Naturalist,1917,51(602):115-128.

[5] Elton C. Animal ecolog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7:11.

[6] Hutchison GE. Concluding remarks [J]. Cold Spring Harbor Symp Quant Biology,1957,22(2):415-427.

[7] 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1997(3):324-332.

[8] 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94-295.

[9] Odling Smee FJ,Laland KN,Feldman MW. Niche construction [J]. American Naturalist,1996,147(4):641-648.

[10] 王兴元.品牌生态位原理及其对企业品牌战略的启示[J].企业经济,2008(3):40-43.

[11] 汪健,李素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时代教育,2014(23):92-93.

[12] 周彩虹,鲁元刚.生态位视角下的现代医院竞争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0(22):94-95.

[13] 郝模.卫生政策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33.

[14]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6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58-269.

[15] .矛盾论[C]//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9-340.

[16] Alpert P,Simms EL. The relative advantages of plasticity and fixity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when is it good for a plant to adjust? [J]. Evolutionary Ecology,2002,16(3):285-297.

[17] 徐幻,刘玉秀,杨国斌,等.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多家医院竞争模型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91-93.

[18] 黄越,王硕,张.组织文化对企业知识管理成功影响的概念模型研究――基于多维度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8):191-198.

[19] 郭妍,徐向艺.企业生态位研究综述:概念、测度及战略运用[J].产业经济评论,2009,8(2):105-119.

[20] Levins R. 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 [M].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8:150-158.

[21] Van Valen L.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and width of ecological niche [J]. American Naturalist,1965,99(908):377-390.

篇2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教育生态平衡;生态位;优化策略;重叠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7-0027-06

一、引言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1910年,美国学者约翰逊首次提出生态位的概念[1],而英国生物学家格林尼尔则对生态位的概念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定义,认为生态位是生物在群落中位置和作用的具体体现,并由此认为生态位是一种“行政单位”[2]。此后的哈钦森从数学语言和抽象空间两方面对生态位进行了界定[3],而惠特克等人则从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和超体积生态位等角度阐述了生态位的意义[4]。

综合生态学界对生态位的研究,生态位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空间属性,即生态位是一个生态系统中被一个物种所占据的有效分布单位[5];第二,功能属性,即生态位反映了物种在整个生态群落中的现实地位及作用[6];第三,多元属性,即生态位是在生物个体、种群或物种生存条件的集合[7];第四,过程属性,即生态位是生物个体、种群或物种在与生态环境的积极转化中形成的,这种转化包括物质转化、能量转化和信息转化,而且这种转化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积累[8]。从上述特征可以看出,生态位主要体现了物种在生存和进化过程中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生存能力是生物物种的“态”,是生物单元在进化过程中自身生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竞争能力是生物物种的“式”,体现了生物物种或生物个体对环境的支配力、作用力与影响力。

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克雷鸣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其后的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进一步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他在《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认为,“大学的构造必须继续使它们自身适应变化的大学环境”[9],进而得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0] 的结论。此后的数十年间,高等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不断细化,其中高等教育生态位理论研究与应用尤为具体。高等教育生态位理论认为,生态位合理是高等教育生态质量良好的一个重要条件。合理的高等教育生态位是生态平衡的结果,而任何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都是由食物链条的合理串联形成的,具体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食物链条中,可以分化为处于食物链上游、中游、下游三种生态位形态,一些食物链中的高等教育个体处于链条底端,但由于教育资源本身的相互匹配性,下游的高等教育个体反而能够在相对恒定的状态下生存,同样,中游和上游的高等教育个体均能在相对匹配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中生存、进化,从而保证在高等教育生态种群中的高等教育个体能依据各自不同的生态位同外界进行能量置换,产生符合生存需求的共融性协作与分化,保证生态系统各个生存因子的相对稳定,也在客观上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存活质量。

二、以重叠为特征的高职教育生态位现状

根据生态学理论,处于同一生态链条中的种群,其生态位表现为三种形式,即生态位严重重叠、生态位部分重叠和生态位完全分离[11]。在这三种状态中,最有利于种群进化的生态位关系是“生态位部分重叠”,在这种状态下的生态位关系,符合生态平衡的本性需求,也符合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生态多样性、丰富性的要求,有利于种群间的生态个体形成合理、适度的竞争,并通过这种竞争激活生态位整体平衡又不断发展的属性。而另外两种生态位关联曲线,则不利于生态平衡,当生态位高度重叠时,种群间会形成激烈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形成大量的生态资源浪费和生态个体间的非理性排挤;当生态位完全分离时,处于生态位曲线中间的大量生态资源被闲置,从而限制了生态效益。

高等学校的生态位是一所学校在高等学校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每一所高校生态位的确立,都与高校生态系统共同进化的内外部环境有关。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体制和内外部环境作用下,我国高职院校生态位重叠现象较为严重。

(一)投资渠道单一性形成的生态位重叠

按投资主体性质划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类型以公办和民办两种为主,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的数量比例见图1。

图1 2009年全国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含成教)规模比较

从图1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的投资主体以地方财政为主的环境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许多政策生态因子的制约,在政策支持力度、社会环境支持率以及生态能量转换、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与前者有较大差距。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内大面积并校,使国内一般普通高校的数量锐减,同时一部分具有一定学科优势、专业优势的高校跻身于普通高校生态体系的上游,生态位上移而变身为综合性大学。此外,以民间资本为投资主渠道的独立学院,同样也因为高等教育体制对生态位的影响,而逐渐高度效仿国办大学的办学模式,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属性。普通高校的这种类型歧视在高职教育领域也有明显体现。在教育资源配套的主导性因素支配下,民办高职院校在生源、师资、专业建设、学生就业、社会合作与服务等各环节都不具备生态竞争能力,虽然职能部门在宏观层面上鼓励民间资本介入高职教育,但由于缺乏配套政策支持而未能获得市场终端的认可,从而形成了高职教育的类型歧视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民间资本投资高职教育的积极性。随着高职教育市场的扩张,高职教育投资渠道的单一性、专业建设和办学模式的趋同性更加明显,导致高职教育类型生态位高度重叠。

篇3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工程概念;工程原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220-01

根据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和概念、原理,本文提出了利用它来改善、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策略,帮助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林业生态工程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结合多方面的学术知识展开的的人工植树造林活动。其特点就是有目的性、科学性、秩序性。他能够通过人为的科学技术利用,改造林木环境,制造一个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仿生森林。

林业生态工程包含了对自然林业的动物、植物和人关系的各项研究,分析其中的生物关系,在人造林中投放自然生物,使其高度接近自然的林业环境,又能够在自然林业环境的基础上有效的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它的生态作用,消除或者降低自然林业中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

林业生态工程是介于人工造林和自然林业之间的一种人为仿生工程。通过对河流、土地、生物多样等自然因素的整顿和改造,实现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等多种有利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增加这些包括资源的利用效率,林业生态工程同时还涉及很多的知识面积,他需要复合型的工程人才,不断的壮大工程人才队伍,采集我国林业资源等多种生态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他们的分布规律,找出急待改造和建设的生态林业地区,规划林业生态工程。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元素,人工制造邱林、山地、河流、平原,并选育树种,通过这一列的措施改善恶劣的生态条件。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项目,他不仅仅是为经济提供了好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它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弥补我们曾经对大自然犯下的错误,延缓地球衰老。要让林业生态工程更好的为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服务,就必须理解和掌握林业生态工程的几个基本原理。

(一)系统化原理

林业生态工程是人工制造一个大面积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它工程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紧密相连的,就好比自然的生态系统一样,林业生态工程中的植物、生物、人工设施等等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少了其中哪一项都是不可行的,都不能称之为林业生态系统。另外,它的生态理论还具有一下两个特点:

1、结构有序。能称之为系统化的工程它的各个组成元素之间一定是有秩序的,同时界限分明。虽然说林业生态工程是一个高度仿生的人工造林工程,但是,他和自然界中的园林还是有区别的。跟自然界的园林比起来,林业生态系统内的树木、土壤、动物、水都是相对平衡的,而且这些元素之间有着很明显的界限,果林就是果林,灌木丛就是灌木从,他们之间不会交叉种植,有着明显的分界线,包括单元内的树木种植都是非常有秩序的,不想自然界中的树木是杂乱无章的,这些元素之间的生存受到人为控制,其发育和死亡非常平衡。

2、整体性。一个林业生态工程肯定是一个生态整体,各个元素之间有着恰当的比列和分工上的联系,也正是如此,它才叫做生态系统。林业生态工程各个元素之间的有着相互作用,一个功能元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功能元素的辩护,就像是蚯蚓与土壤质量相互影响一样,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营养成分,土壤又是蚯蚓的饲料,他们互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二)综合性原理

在林业生态工程的环境中,每一个环境因子都是相互定量的,他们相互之间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接受人类的改变。在开展林业生态工程时,工程师会采集各个因子的数据,将它们综合起来,分析他们之间的作用能量,综合考虑每个因子部落对整个林业生态工程的影响,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因子排列。

(三)食物链原理

林业生态工程中的食物链受生物本身的影响和人为因素影响。例如植物和太阳的光合作用受太阳的影响,但是人类可以通过改变它的位置或者加盖遮荫设施改变它的光合作用,从而杀死或者减少植物上的微生物和细菌,植物再被食草动物吃掉,食草动物将其转化为粪便肥料,还给土地,也许还会被食肉动物吃掉,在此过程中人类可以根据生态平衡来保护动物不被其他动物吃掉。食物链原理的最大又是就是维持生态平衡,保持林业生态工程的持久性。

(四)概念修正原理

林业生态系统的目标和功能不会是一层不变的,在未来发展当中,生态环境的情况不同,需求不同,林业生态的目标和功能也要有所改变,可能是消减一部分功能、强化一部分功能,具体的改变方向要视生态环境的情况而定。因此,在漫长的环境保护道路上,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也会不断地修缮,对各个工程元素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会更加的细化,甚至给他增加一些经济价值,例如种植桂皮等树木,林下种植草本中草药,养殖一些珍珠鸟、野鸡之类的动物,鸡吃食中草药,粪便当做草药生长肥料,建立一个生态循环经济系统,赋予其生态经济功能。

三、在林业生态工程技术上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林业生态工程本身就是一个仿生态环境,所以,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一)治理、防治水土流失

林业生态工程会改造一个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改造土质疏松、坡度较大的地方,总之就是改造地质灾害大的地质条件。这就可以治理这些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通过加固土层、增加植被覆盖等方式预防大的地质灾害发生,避免因为水土流失带来大的此生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加重环境问题。它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二)维护生态平衡

林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肯定了它对维护生态平衡的重大作用。在林业生态工程中含有比较完整食物链,通过这些动物、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区域内实现生态平衡,把它的作用延展到更加广阔的范围,促进工程附近一带区域的生态平衡。

(三)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未来的工作难度

在林业生态工程的修正概念原理中我们得知:林业工程的各项功能和概念会随着环境的需要而改变,那么,在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道路道路上,仍然能够得到林业生态系统的帮助,另外由于修正概念原理的前瞻性,工程的建立会指向未来的生态环境状况,预防未来的环境问题,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未来的工作难度。

四、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未来发展趋势

党的十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绿色发展理念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未来的林业生态工程会逐渐的向生态环境保护靠近,发展循环的林业生态工程,逐步的发挥出各个林业元素之间的作用,把他们的作用放到最大化。

对于林业生态工程来说,未来发展就是要渗透到土地治理、河流治理、林木治理等各个方面,充分的发挥它的系统化原理、综合性原理、食物链原理和概念修正原理的特性,并且延伸出跟多的原理内容,。未来世界,人类会更加关注环境的变化,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开发工程技术,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会有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投入到这一行业当中来,改善未来的生存环境。

结语

森林是调节自然环境、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造森林,是可以很好的为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的。所以,在未来的道路道路上,我们要从科技、人才、资金三个方面做好林业生态工程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涛; 周琼.浅析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J].农业与技术,2015/06.

篇4

    一、生物与地理环境

    (一)生物圈

    附图{图}

    大问号的含意:核心部分有充足的太阳光能,有适于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有生物可以利用的液态水,有 O[,2]、CO[,2]、N、P、K等营养元素。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1、生物影响环境的根本原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附图{图}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附图{图}

    (三)植物的分布与环境

    1、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环境条件是气候

    附图{图}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附图{图}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生态系统

    附图{图}

    2、食物链

    陆地: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附图{图}

    水中:硅藻毛虾小鱼大鱼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附图{图}

    能量流动:①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流动。②沿着营养级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③能量只是一次通过生 态系统,不能再次被生产者利用而进行循环,是单向流动。④开放系统

    物质循环:①由无机物形式,变成有机分子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再以无机物质归还 到环境,不断参与循环 ②闭合系统

    4、生态平衡

    附图{图}

    三、自然带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

    附图{图}

篇5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概念;特征;问题;发展对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bstractConcepts and characters of moder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in Xinjiang were analyzed,then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concept;character;problems;countermeasures; Xing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原总面积5 733.33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7,其中可利用面积4 800万hm2。广褒草原为新疆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1现代生态畜牧业的概念与特征

1.1现代生态畜牧业的概念

现代生态畜牧业(Meder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它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1]。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1.2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禽养殖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地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林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把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态畜牧业系统内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某个环节和要素受到干扰,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动和变化,失去原来的平衡。生态畜牧业系统内部以“食物链”的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转化,以保证系统内各个环节上生物群的同化和异化作用的正常进行。在生态畜牧业中,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网络是完善和配套的,通过这个网络,系统的经济值增加,同时废弃物和污染物不断减少,以实现增加效益与净化环境的统一[2-3]。

2新疆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2.1草原严重超载放牧

草原资源是可更新而不可再生的资源,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要求畜牧业更快地发展,以满足其不断的增长需求。为此,违背科学规律的掠夺式经营会造成草原的“三化”。统计资料显示,新疆天然草地正以每年0.5%的速度退化。目前全疆85%的天然草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其中37.5%严重退化。产草量下降30%~50%。1996—2007年间,由于开垦和建设征占用地,使全区天然草原面积减少了约100万hm2;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加。

2.2畜牧业生产污染严重

2007年,新疆自治区年内牲畜出栏4 717万头(只),全年畜禽排泄量相当可观。畜牧业生产方式尚未得到彻底改变。有些农户散养、人畜混居,致使房前屋后畜禽排泄物横溢,严重污染村镇环境。近年来,虽然加快了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部分牲畜已进入小区饲养,村镇环境面貌得到改善。但由于一家一户饲养畜禽的比例仍然较高,其生产方式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所以治污任务还十分艰巨。同时,还发现在兴建畜牧小区过程中,部分业主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往往忽略治污配套工程建设,致使畜牧小区又成为新的污染源,村镇污染转移成为新的农村面源污染。

2.3科学技术推广滞后

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新疆自治区畜牧科研、推广服务体系已趋完善,但是畜牧、兽医、草原3站,尤其是基层3站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毁损严重,紧急应对大灾大疫的能力较弱,社会化服务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人员素质偏低,知识老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局面。

2.4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目前,新疆自治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很不平衡,畜产品深加工的规模档次还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围绕全区畜产品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强竞争力的企业少,尤其缺乏跨越国际贸易绿色和技术壁垒的实力。此外,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现有的行业、专业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结构松散,覆盖面低,功能不强,作用有限。

3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对策

3.1依法管理草原

草原畜牧业是新疆自治区畜牧业的主体,依法保护草原,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实现草原生态安全,是新疆自治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必须坚决落实《草原法》《草原平衡条列》《禁牧、休牧制度》等法律法规,严禁超载过牧及农区牲畜进入草原放牧,实现草原载畜量平衡。

3.2增加对生态畜牧业的投入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是综合治理畜禽养殖面源污染、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措施[4]。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严格要求畜禽养殖场(户)按国家标准达标排放畜禽排泄物;另一方面要制订环境保护政策,有效增加治理畜牧业面源污染的投入,鼓励发展生态畜牧业,对畜牧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治理工程进行必要的经济扶持。同时,政府还应培育生态畜牧业典型,以促进畜牧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3.3搞好生态规划,推进畜牧产业化

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在养殖区内优先发展畜牧产业,优先规划养殖用地,推进规模饲养;在禁养区内严禁养殖业的发展,并采取积极措施将养殖户(场)逐步迁至养殖区;在限养区内限制畜牧业的发展,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

3.4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循环畜牧业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示范带动的原则,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畜产品生产加工模式,大力推进畜牧业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如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将畜禽粪便制成生物有机肥或生产沼气等以消除畜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规范畜禽舍的建设,规范种畜禽、饲料、兽药、畜牧机械等投入品使用,规范饲养、加工、流通各环节操作规程,实现禽畜养殖零(低)排放、粪污还田培肥地力、草原资源生态平衡、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粪便无害化、环境生态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和产品绿色化。

3.5加快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

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努力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畜禽单产水平,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节粮、低耗的生产体系,促进生态畜牧业稳定协调发展;要以区域化布局为突破口,推进草原生态畜牧业结构调整,合理划区轮牧、围栏放牧,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广标准化生产及舍饲和半舍饲技术,做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从而防止草场退化,维护草场生态环境,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 陈德峰.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大力发展新疆现代生态畜牧业[J].现代畜牧业与新疆发展,2008(5):85-93.

[2] 于振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现代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畜牧业与新疆发展,2008(5):99-106.

篇6

    生态城市美学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从广义上讲,生态城市美学是指对自然、城市中的人以及人本身之间的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研究;从狭义上讲,生态城市美学只是对自然和城市中的人之间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研究。城市生态美学最主要的是自然与人之间的生态审美,但自然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在哲学层面上具有普遍性,因此就会产生自然、城市中的人以及人本身之间生态的审美关系。

    生态城市美学关注自然与人、环境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审美,关注生态系统是如何让人们产生审美,并让人享受快乐的。因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首先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然后要满足人们的生存、发展和机体的需要,最后要提供一定的精神审美需要。

    二、生态城市美学的建设

    (一)生态城市美与生态环境美

    生态环境美是指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内在和谐之美。它是以自然和人的合二而一为基础的,自然与人的生命节奏、律动形成一定的融合和共振,从而达到美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生态环境美。因此可以说,生态环境美不仅反映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而且展现了生态环境的存在意义与价值。

    现代社会重视环境的生态美,因此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必须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和社会的发展才是关键。所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二)生态城市的建设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当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美学的最终目的是在周围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存的情况下,促进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从而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的审美创造。这充分体现出了生态环境美学对人类现实与终极命运的关注。所以,生态环境美学必须要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基础上,对城市的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加以融合,最终实现乡村与城市的生态大融合,促进自然与人和谐发展。

    关注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美,促进艺术美与自然美、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统一,很好地运用艺术美的手段展现自然美,从而实现人文的环境之美与生态效益。

    三、生态城市美学的实际应用

    (一)生态城市美学的实际应用原则

    1.生态平衡

    无论是整个地球还是某个区域,它们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内,人们只有保持生态的平衡才更好地生活、生产,以及进行其他人类活动。生态的平衡是一种美,并在生态环境中得以展现,其本质是生态平衡与人类的统一。只有在这种和谐统一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够欣赏到生态环境的美。

    2.无污染

    无污染是指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动态关系没有任何精神或物质上的遗患,这是生态平衡的要求之一。然而人类生活及生产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但由于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条件是有限的,因此要做到对环境的零污染是不现实的。目前,人们能做的就是将这种污染尽量降到最低。

    3.生态美观

    美观是对大自然与城市居住环境和谐追求的最高境界。大自然与城市的生态环境体现在物质、能量以及精神的境界上。因此,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生态美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4.共生

    共生是一个相对整体的概念。生态美在古代是一种依赖生存的美,其理念是要表达一种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和谐;而在近代,生态美的表现则是竞生的美,其理念是要表达一种主体化的审美自由;在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生态美的表现是一种共生的美,其理念是要表达天人共生的一种美学理想。由此可见,生态美是一种发展的产物,其产生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因此,在城市的生态建设上也要将自然与人类的居住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以共生的角度来看待环境与人,不能将两者分离开来。

    (二)生态城市美学的实际应用方法

    1.静态的应用

    静态的应用方法是将生态城市的美学建设原则进行有效的落实,在建设的美学设计上将这些原则贯穿在整个过程之中。

    2.动态的应用

    生态城市的美学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不仅要有理论上的研究,还要有与之配套的生态实践应用,后者被称为生态设计。在城市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生态应用显得越发重要。例我们应将自然生态作为中心,把城市看成自然的一部分,并尽量将城市纳入生态系统中进行考虑。在对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其微观部分需要借助环境设计给住户提供良好的通风、光照、有害气体吸附以及噪音阻隔,同时还要对附近区域进行自然生态和景观的设计,从而实现城市居住的生态多样性。

    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需要加强自然环境与住户间的联系,采用一切有效措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降低人工层次,关注自然环境。

篇7

【关键词】中医学;生态学

中医学认为,保持机体内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生态医学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疗,未病防病,无病保健,延年益寿。两者理论,不谋而合,十分相似。最近有人提出“废除中医”发表“中医是伪科学”的奇谈怪论,可见这些人对中医理论知之甚少,片面理解。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生态医学的研究,也涉足中医学的阴阳平衡理论,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决不是伪科学”[1,2]。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研究生态学,保护生态环境(宏环境和微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及生命优质有着重要作用。近30年来生态学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并出现了许多分支,生态医学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生态医学及三层次

生态学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生态医学可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一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的宏观生态医学;二是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微观生态医学即医学微生态学;三是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同其分子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医学;现就生态医学的三个层次简要介绍如下:

2.1宏观生态医学在医学和人体健康方面,随着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医学研究的广泛重视,作者认为医学必须将人放在整个生物圈中来研究生命现象,因为人不仅仅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众多物种的成员之一,生物圈对人类的影响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只是在20世纪50年生的环境危机和“公害病”迭次发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生物圈的变化与人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大气、土壤、水质的污染,噪音和振动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理化因子进入人类所生存的环境,植被的破坏和野生动物的灭绝,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影响人体以下的生态层次。另外,人增也将影响到食物的供应,食物短缺可致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的发生,现在许多人生活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这样的城市中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公共健康规划的使用是严重超载的,这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必须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3]。

2.2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魏曦、康白教授开始从事微生态学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国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到微观生态学研究之中。1977年,联邦德国VolkerRush博士首先明确提出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康白教授将其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医学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医学,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长期的生物进化、适应过程中,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其数量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交换物质、能量,甚至相互传递遗传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条件下,与宿主保持着生态平衡,一切干扰因素,都将引起微生态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观点,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释菌群失调所致的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医学微生态学认为,感染是微生物对宿主或宏生物的异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或宏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态学现象。疫苗、抗生素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抗生素对人类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发现一例鼠型链丝杆菌感染的鼠咬热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疗后,虽杀灭了病原体,但终因导致肺炎克鲁伯菌(正常情况下为人体正常菌之一,不致病)肺炎进而引起败血症而死亡,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症,当时二位教授曾预言到,在光辉的抗生素降临以后,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扰乱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调。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这就唤醒人们对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和失调等问题的研究,从此,诞生了微观生态医学。微观生态医学的行为是维护人体的微生态平衡,防治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疗法,合理应用抗生素等[5,7]。

2.3分子生态医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以及生态学的理论向分子生物学中的渗透而出现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ecology)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讨生命物质的生态学问题,分子生态学一词于1988年由中国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随后国外的TerryBurke也在《自然》杂志上提出。分子生态学的定义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态学的分子层次。它主要阐明生命体与其相关细胞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状态和病理失调状态的分子机制,以及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和恢复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态医学的医疗行为是利用分子生态制剂以恢复分子生态平衡[6]。

3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就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转化机制,并通过中药使失调恢复平衡,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药食同源的防病原则都是生态医学思想的体现。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中医学的生态观在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中的体现加以论述[1~3]。

3.1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建立了预防为主的保健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微生态学的崛起,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学从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已经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它必须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为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这是医学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的必然规律。微生态制剂由于是来自宿主生理性细菌的制剂,回归至原生境,修复生物屏障,根据疾病的生态病因的观点,因而,微生态制剂可达到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之目的。微生态疗法重在调整,中医的核心也是调整,因此,两者的观点和理论不谋而合,这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3.2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借此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根本规律,因此,中医的阴阳学说是关于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规律的学说[1~3]。

3.2.1阐释人体的结构及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构成了除解剖意义上的系统以外的微生态系统,与机体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计,人类肠道大约带1kg细菌,其活菌数量达1012~13个,这些正常菌参与了宿主的代谢、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维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态平衡。

3.2.2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则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这种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使阴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人体微生态系统由于内因或外因的影响使其平衡遭受破坏即微生态失调,便可导致多种疾病,如胃肠微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便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

3.2.3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微生态学诊断疾病,采用厌氧培养技术对人体某部位正常细菌进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种细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检查以确定微生态失调及程度。

3.2.4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取天地自然规律,采取各种养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养生防病即为现代的保健医学,保健医学必须以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制剂的重要功能就是无病保健,未病预防。

3.2.5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微生态疗法也是恢复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其方法有营养调整、抗菌调整、内服菌群促进物质、活菌制剂等从而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

3.3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的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是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祛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足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来认识正气可理解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态。20世纪70年代中期荷兰微生态学专家Vander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学说,其含义为肠道正常菌群对潜在病原菌在肠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证明,在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等)对定植抗力负有重要责任,抑制了厌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厌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康白教授提出了生物夺氧学说,因肠道正常菌大多为厌氧菌,因此,他用从土壤中所分离出的一株无毒的需氧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制成一种生物夺氧的活菌制剂,口服后,肠道氧气被消耗,提供了供厌氧菌生存的厌氧环境,厌氧菌才能生长,才能维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从而达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袭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医的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微生态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3.4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态系统功能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脾与消化、吸收、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有关,微生态学研究表明,中医的脾与人体胃肠正常微生物有密切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指胃受纳食物之后再经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气健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会出现腹胀、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在人的胃肠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韦荣球菌等,每克粪便的细菌数量可达1014个,如此大量正常菌产生的各种酶,参与了机体的酶池,对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如胃肠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就会发挥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双歧杆菌等减少时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来病原菌的侵袭,或与其他肠道菌比例失调或寄居位置的变化如产气菌大量增殖,就会引起腹泻、胀气等表现。

3.5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中医的药食学,即药物与饮食关系的学问,药食同源,药食互补,药食互用是其主要内容,药与食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把药物与食物科学地配合起来用以养生、治病是中医学的重要课题,作者对中医的医食同源有以下的理解。

由于不合理的膳食可致冠心病、高血压、胃肠疾病等,对病人而言,合理营养极为重要。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表明合理营养和药物对于防治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处。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营养也是使宿主适应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因素。营养失调、营养不良或营养变化都对正常微生物群有影响,在正常时保持微生态平衡,在异常时导致生态失调,在微生态治疗法中,用限制营养的办法抑制过盛菌的繁殖如发酵性腹泻可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腐败性腹泻限制蛋白质食物等。通过营养对正常微生物群中某些成员的促进作用来调整菌群失调也可取得一定作用,根据不同种群对营养要求的不同,可达到促进某些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目的。对双歧杆菌的扶植可用胡萝卜、乳糖、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对乳杆菌的扶植可用乳糖和蔗糖;对肠球菌的扶植可用叶酸、复合维生素B及蜂蜜等多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通过营养的作用来提高宿主对其正常微生物群的适应能力,从而保持人体微生态平衡。

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结构对类杆菌和梭菌有促进作用,这两种细菌的增多与癌症和衰老有联系,因此,要保持对健康有益的正常微生物群,就必须注意膳食结构,合理膳食以利人的健康。

3.6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

中医的异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现相同的证候时,应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有关微生态学中异病同治的问题,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胃肠道疾病及微生态治疗。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胃肠粘膜上排列着致密的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等)形成菌膜屏障,这种菌膜屏障能发挥生物拮抗作用控制有害菌的繁殖,阻止有害菌毒性物质的吸收,产生乳酸等使体内有害毒物排出体外,具有清洁肠道,保护肝脏,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一旦菌膜屏障破坏,在外袭病因的作用下,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慢性结肠炎、肝病加重等,鉴于这些疾病有一共同的发病机制——微生态失调,因此,利用宿主体内的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等)作为种子,通过发酵工程,扩大数量,制成活菌制剂,再回归到宿主的原生境,重建菌膜屏障,就能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的目的。因此,一种微生态制剂能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此谓异病同治。

从以上列举的医学微生态学理论与中医理论来看,两者不谋而合,极为相似,因此,是值得相互借鉴的,可以用医学微生态学原理解释和阐明中医中的某些理论,也可用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药方。舌象检查证明,不同舌象,是不同菌群结果,通过中医中药疗法,可改变舌象,菌群结构也同步改变。四君子汤有扶植肠道生理性细菌的生长作用,小承气汤在调整肠道平衡方面非常有效。我们可利用微生态学研究方法,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依据生态学原理去研究中医中药等方面的问题,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项祺.内经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

[2]牛实为.内经生态观,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

[3]孙濡泳.普通生态学,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4]扬力.周易与中医学,第2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

[5]康白.微生态学,第1版[M].大连:大连出版社,1988:7.

篇8

关键词:“生态人”;生态文明;内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016-02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历史相继经历了自然的或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和资本的社会形态,而对应于社会形态的演变,人的存在类型也可相继分为“自然人”、“道德人”和“经济人”。“自然人”和“道德人”这两种人已经为历史的发展所淹没。工业文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经济人”,“经济人”假设提出之初确实有其积极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性和创造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弱,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但“经济人”本身是存在缺陷的,它“最小――最大”(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的思维方式、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引发生态危机,因而“经济人”也就成了“不可持续的人类”[1],工业文明时代的种种危机以及人类的生存困境都表明了这一点。在这一时刻,历史呼唤着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需要新的人格模式的确立。

一、生态人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对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时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托马斯・伯里将其称为追求生态文明的“生态时代”,[2]而总书记在作十七大报告时,也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今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尖锐的对立不同,它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协调、良性循环,并以此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与全面发展。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类型,也需要一种新的主体承担者,以此表征、创造和建设新文明,我们将这种人类存在的新形态称为“生态人”[3]。

(一)“生态人”概念的界定

“生态人”是与“经济人”相对应的,与“经济人”相比,它是一种更加符合人类本质的理论设定。“生态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人”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还追求个人与他人、人类自身的完善,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中的人,是“理性和谐人”的代名词。狭义的“生态人”是指单纯的环保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我们既不主张这种完人,也不主张单纯的环保人,我们所指的“生态人”重点应该突出的是其对“人与自然平衡的向往”,毕竟生态危机是当代社会所有危机当中最为根本性的,同时,它也应把社会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完善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因为“对自然的解放与人的解放是分不开的”[4]。由此我们可以将“生态人”定义为具备生态意识,并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能够做到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约束个人与集体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个人或群体。“生态人”既可以指国家,也可以指政府、企业和个人。

(二)“生态人”的价值观

“生态人”并不是从纯粹的功利角度来阐述人对自然的依赖性,而是更加强调从人的本质内涵来诠释。在“生态人”的观念中,生态问题的解决不是一种人类生存的某一特定阶段上用来应付特殊生存境遇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根本的生存原则,因此,“生态人”除了具备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意识外,还应具有以下价值观念:

1.具有整体论世界观或生态世界观范式。与传统的天人对立、人与自然的掠夺观不同,“生态人”抛弃了近代以来机械论世界观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有机系统论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人――自然――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系统整体,其中的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普遍的联系中,认为人和其他生命一样,只是生态系统这个有机网络上的一个网络点,人类生命的维持与发展要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单项的、因果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2.树立生态安全观。“经济人”只注重经济利益,无所顾忌地掠夺资源,而“生态人”将生态安全放于首位。生态安全是生态学上的概念,它是指“在地球几十亿年漫长的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任何生物必需的特定气候、温度、湿度、光照通量等生态参数处于稳态时的状况”。“生态人”能够意识到失去生态安全的最大效益是虚假的,因而在决策时将生态安全置于首位,如果其行为危及到生态安全即使利益再大也要放弃。

3.拥有生态善恶观。生态善恶观是“生态人”的核心,生态善恶也即生态道德,它扩展了传统道德的界限,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使人们以道德理念去维系生态平衡,树立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因而对人类具有更大的约束力。当有了这种善恶观时,就会把保持生态平衡作为个人的一种人生责任,当其行为有利于生态平衡时感到高兴,而对破坏生态、伤害生物的行为则感到悲哀。

4.主张环境公平、正义观。环境公平是针对环境伦理的缺陷而提出的,但它也同样是“生态人”坚持的一个准则,环境公平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尽管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但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环境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不同的阶级、群体对环境会有不同的诉求,因而其利用自然的权利、履行环保的义务也应有所差别”。环境正义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实现环境资源所有权与享有权分配方面的公正,应承担环境责任方面的公正,最终达到环境权利、环境责任和环境义务的统一。

5.推崇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相协调的发展观。“经济人”以高耗费、高污染的方式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生态价值、生态效益和社会和谐,这是一种片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生态人”则不然,“生态人”是以全面的、整体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的统一,追求包括经济持续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有序在内的综合效益。

以上只是对于“生态人”价值观的一个简要陈述,并不能表明其全部内容,并且在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出于不同的立场和主体利益的差异,对于“生态人”的内涵及其特征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重视生态观念和生态保护是共同的。

二、“生态人”理论的当代价值

“生态人”假设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经济发展遭遇瓶颈的时刻,对于我们走出发展的困境具有极好的启示。

第一,“生态人”价值观对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代的生态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膨胀所引起的,而“生态人”坚持一种人地和谐的自然观、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在不危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谋取个人利益,因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同时,“生态人”的观念也有利于平息环境伦理学内各个流派的争论,“生态人”并不像“动物权利论”、“生态中心论”等流派那样在某些问题上展开论辩,它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倡一些更易于理解的观念与普遍的价值观,更容易为社会所接受和传播。

第二,“生态人”的观念深化和充实了的“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是人的发展中的一个更高层次。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发展三阶段”时并没有具体展开,只是抽象地将其描述为“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生态人”理论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失,是对人性的更为具体的描述,而它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公平与正义”、“重视人的需要的满足”,也为引导人们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维和方向。

第三,“生态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支撑。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实现从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到产业结构、经济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摈弃铺张浪费现象,坚持实用节约的原则,要求社会的经济生活以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力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共赢,而这一切恰好是“生态人”的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是“生态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生态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互为目标、互相促进的。

第四,“生态人”的观念有利于推动当代的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当前,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沿袭多年的GDP政绩考核方式;按行政区划管理生态,破坏了生态本身的统一性,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利益盛行。因此,政府作为“生态人”必须推进体制改革,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建立生态管理制度;将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依法保障公众在环境事务上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力求对极具整体性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统一而有效的保护、管理,努力构建“生态型政府”。

总之,“生态人”理论作为一种崭新的价值体系,在当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但它本身还不是十分完备,还有许多缺陷和不足,在如何实现从“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过渡上还存在着许多障碍,这还需要理论界、知识界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徐景安.你的选择与中国的未来[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2] 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 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押评论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王如松.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生态园林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一)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二)改善环境质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三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2〕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树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槭树叶片转红,在不同的季节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四)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

四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不同的城市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布局形式和环境状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就对生态园林的群落类型及其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以下几种生态园林建设类型的探索:

(一)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

1美学原则的应用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上海外滩南京路-九江路以市花白玉兰花为主调,林下种红杜鹃,红装素裹,相映成趣;北京东路-南京路,用草花、绿篱、草皮组成形似“浪花”和“如意”的大图案,色彩醒目;四平路两侧由广玉兰、银杏、美人蕉组成有节奏变化的绿带,上海九亭绿化示范园中,规划了由广玉兰、红叶李、银杏、红运玉兰和茅白杜鹃,八角金盘组成的绿带,形成“步移景换”的流动画面。

2意与形的统一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利用优美的树枝,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青翠的竹丛,象征挺拔、虚心劲节;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象征富贵,幸福;合欢象征合家欢乐;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引起秋的联想,白花象征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等。〔4〕

(二)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

例如宝钢: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环保型生态园林建设的典范,他们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以提高绿化生态目标和绿化效益质量为目的,根据宝钢的生产情况和环境的污染情况选择配置了360多个具有吸收有害气体或吸附粉尘能力较大的植物,绿地总面积达414.55万m2,其中草坪130万m2,绿地覆盖率28.52%,人均绿地面积达129.54m2,〔5〕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金山石化:在卫生防护林带建设中,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按生态学原理进行配置,其结构合理,效益明显。如SO2、NO2通过林带,在生活区的浓度递减60%,乙烯、飘尘及铅递减100%,风速平均递减43%~62%;增加空气负离子;含菌量降低;改良了土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招引来鸟类达94种之多。

(三)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例如:枇杷树、丁香+桃树+八仙花-八角金盘,林沿种枸骨-葱兰;

银杏、广玉兰+香樟、桂花、胡颓子-薰衣草;含笑+蜡梅+丁香+桂花-结香+栀子-玫瑰、月季;

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广玉兰散湿风寒,许多香花树种如含笑、桂花、广玉花、栀子等,均能挥发出具有强杀菌能力的芳香油类,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

(四)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如:上海植物园的进化区,闸北公园内的生态园,规划为市花区、海棠区、进化区、名花区、珍濒区、藤蔓区、水生区等,可使游人在观赏植物的同时学习到有关植物学的不少知识;建议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园内普遍建立科普知识型生态园。

(五)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

(六)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不同的植物材料,运用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布局则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环境气氛,如常绿的松科和塔型的柏科植物成群种植在一起,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气氛,高低不同的棕榈与凤尾丝兰组合在一起,则给人以热带风光的感受,开阔的疏林草地,给人以开朗舒适、自由的感觉,高大的水杉、广玉兰则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觉,银杏则往往把人们带回对历史的回忆之中。因此,了解和掌握植物的不同特性,是搞好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10

是谁掌管着肠道年龄

人的肠道内“居住”着1000-1150种细菌,平均每个人体内约含有160种优势菌种。这些种类繁多的菌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构成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如双歧杆菌能调整肠道菌群,维护微生态平衡,防范肠道功能紊乱,及时清理肠道垃圾,抑制、抵御病菌对有机体的侵袭,加强营养吸收,清除衰老因子,是人体内的“清道夫”,使胃肠道保持年轻态,延缓衰老进程。乳杆菌类细菌能帮助人体合成B族维生素、维生素K、叶酸等食物中没有而人体又必需的维生素;乳杆菌能分泌大量的乳酸,可加快肠道蠕动,促使粪便尽快排出体外,减少有害毒素对肠壁的刺激,有利于防止大肠癌的发生;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联合,可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合成,使消化道免遭癌患。有些细菌含有酶类物质,参与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物质的代谢;有的细菌能产生丁酸、醋酸等抗菌物质,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有益菌群还能提高人体对放射线的耐受性,减轻因放射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你看,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的维护是何等重要啊!于是,科学家提出了“肠道年龄”的新概念。所谓肠道年龄,实际上就是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肠道内菌群分布变化的阶段反映。大多数人长到10岁时,双歧杆菌就开始锐减;到成年时期,双歧杆菌所占的比例从40%逐渐下降到10%左右,肠道也开始老化;步入55-60岁这一年龄段,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数量再度减少;60岁后,只剩1%-5%。因此,将测定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作为判断肠道年龄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作为一种反映体质状况的健康数据。

如何让肠道“永葆青春”

既然肠道年龄事关每个人的健康,那么,怎样才能让肠道“永葆青春”呢?

平衡膳食、常吃粗粮。一日三餐的饮食应做到粗细、荤素合理搭配,尤其是要常吃谷类、薯类、豆类、蔬菜瓜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在结肠中可吸收较多水分,增加粪便的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排出,并带走结肠中的腐败菌。膳食纤维还能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的活动,加速胆固醇和中性脂肪的排泄,有利于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

养成爱喝水的好习惯。每天喝2000-2500毫升白开水,是最自然、最健康,也是最直接的清肠方式。坚持每天清晨起床后喝一大杯温开水,就等于给肠道洗一次澡,起到冲刷、肠道,稀释粪便,清除垃圾毒素的作用。

摒除陋习。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摒除吸烟、酗酒、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喜吃高脂肪食品等陋习,可使肠道内环境免遭伤害,确保安康。

坚持适度的体能锻炼。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来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如快走、慢跑、打球、游泳等,并持之以恒,还可常做俯卧撑、揉摩腹部、腹式深呼吸等,都有助于增强腹肌,促进肠道蠕动,加速粪便和有害废物的排出,有利于保护肠道内菌群平衡,防止肠道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