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管理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29 17:4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管理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管理创新

篇1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技术;物流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物流已经成为其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供应链管理的产生给21世纪的物流管理带来了新的革命,成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武器。

一、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是对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活动的总称,其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以企业低成本获取高利润,同时给客户带来最大的满意度。供应链管理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的各个部门带来收益,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等职能,通过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获得从成本、时间、效率、柔性等的最佳效果。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特点

(1)物流管理实时监控。物流过程信息的透明化及信息反馈机制为物流的实时监控提供条件。由于共享信息的增加,供应链节点上的任何企业都能及时了解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实时监控可以对物流的每个环节作出精准的判断和定义,更加节约了物流成本。(2)物流管理更具敏捷性。供应链管理中的作业流程的重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在物流管理中通过消除不必要的过程和时间,使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为实现供应链的敏捷性、精细化运作提供了保障。(3)物流管理具有协同性。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就是进行全流程的无缝对接,充分利用物流的功能和资源,将其整合为一种方便快捷,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使得物流在供应链系统中可以自由的享有信息畅通、产品畅通、分工合作,协同作业,共同为物流的时时监控提供保障。

三、基于供应链体系下的物流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对物流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还是以粗放的发展方式进行生产和销售,这就使得部分企业受到传统物流管理的影响,对现代物流服务认识不够,没有针对性的对物流的整个链条进行体统管理,没有对物流服务足够重视,从而影响了客户的满意度,影响了企业的价值。(2)物流管理水平低下,信息化水平低。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物流管理的基础设施相对单一,无法满足物流发展要求。另外由于企业自身不注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物流的效率,也浪费了不必要的金钱和时间,无法迎合现代供应链管理中的无缝对接管理理念,更不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畅通及企业与外部市场的信息交流,大大降低了企业供应链的功能。(3)专业化的物流人才匮乏。虽然我国高校早已开设各种物流管理专业和课程,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相形见绌。因此,在物流行业日益发展的今天,专业化物流管理才人的匮乏严重制约着我国多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影响企业的物流效率。

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创新

篇2

国内大型油田集团在完成了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后,各个油田的安全管理办法和运行规则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导致了上市公司和存续公司两个主体的利益差别化。上市公司内部机构较为完善,设有专门的资源管理供应处,但是存续公司也重复对该部门进行设置,并且将油田物资转交给上市公司看管。这样导致了上市公司既要对本公司进行物资供应,还要满足存续公司的物资需求,加大上市公司的资源管理供应处,从而影响整个运行机制的正常运转。在这种不健全的物资管理以及供应体制下,各部门很难避免权钱交易这一恶劣现象的出现。在利益的驱使下,个别物资供应商会运用极端的手段抬高油田物资的竞争度,通过贿赂等非法手段对产品进行推销处理。为解决此类问题,相关的油田物资供应管理部门会出台相应的对策,但是对策的实施会受到外界因素较大的影响,无法正常实施。具体包括,部分物资供应系统的管理人员不会按照正常的手续和规律办事,而是出于人情世故的影响,使得油田物资供应变成了的平台,权钱交易现象层出不穷。另外,物资的物流(采购、运输、包装等)环节,都没有舍弃计划经济影响下的管理方式,虽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轻松掌握物资供应的实时状况以及调剂余缺,却造成了分割成块、自成体系的不良现象,使流水线般的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没有联系,造成了库存量巨大以及占据较大资金空间的后果,给油田企业造成了巨额损失。因此,油田物资供应系统安全管理改革仍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2油田物资供应系统的安全管理创新策略

2.1完善油田物资供应系统

油田实现大规模物流的前提是油田物资供应系统的创建,现如今,对其完成符合现代化企业条例的创新迫在眉睫。因为企业在这方面的改革创新过程十分复杂,所以在改革的初级阶段必须进行规划统一,并分步执行。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将物流的各个功能进行整合,这是完善油田物资供应系统的初级阶段;第二,加大力度提升物流的功效,这是完善油田物资供应系统的发展阶段;第三,以服务规则为根本,满足第三方的所有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创建完备的、系统的社会化服务制度,达到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油田综合效益的目的。

2.2扩大油田物流格局

如今油田物资供应管理的实际开展中,还存在采购渠道不稳定、储存物资管理不统一等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妥善解决,才不会影响扩大油田物流格局的总体前进。因此,在完善了油田物资供应系统的前提下,创造一个完善的油田物资供应信息获取平台,是油田企业进一步的目标。在研究分析了二、三级单位的职能和工作范围后,对油田物资供应网络实施统一规划,进一步实现一、二级物资供应网络的紧密结合。在规划的过程中,完善的油田物资供应系统将以完善配送服务机制以及构建配送价格制度为根本,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油田物资供应信息获取平台,在结合了实际的供应物资数据后,对其进行整合。在详细的操作程序上,加大力度改造和更换物资供应设备,对物流的各个功能(检验、信息服务、加工等)进行完善和优化,增添必要工序以及设备,其中包括分拣、包装等,真正满足油田大物流格局的各个要求。以此途径对物流格局进行扩大和优化,使得油田物资供应系统进一步实现集中管理、协同运作等先进运行模式。

2.3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重视对干部职工进行安全培训,在培训中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和安全意识。干部职工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安全培训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安全培训的工作是建立油田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能够增强职工们的安全意识,保证石油企业能够安全地进行生产。安全培训的具体工作应该重点面向全体的基层职工,培训的内容包括安全意识的建立、安全知识的掌握以及正在操作现场安全技巧的掌握。主要进行基层培训,要把重点放在生产一线,没有经过培训或者在培训考核中不合格的职工不能进入生产。明确安全培训的基本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培训,并且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最终提高所有职工的安全意识。

2.4注重研究安全事故案例

安全是第一生产力,安全问题关系到整个油田企业的命运。现阶段大部分油田企业都会出现安全事故案例的研究学习与具体开展分离的现象,所以对油田企业员工进行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对安全事故的分析不仅可以杜绝相同原因引发的安全事故,还可以使各级员工在思想上时刻注意安全问题。

3结语

篇3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选择考核 管理流程

供应商管理就是对供应商的开发选择,使用和考核等综合性的管理工作的总称,是企业用来改善与供应商之间关系、实现与供应商建立和维持长久、紧密伙伴关系的一种管理机制,其中,开发选择是基础,使用是目的,考核是手段。对供应商进行管理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支稳定可靠、品质优秀的供应商队伍,为高校教学,管理更好地提供物资保障。对供应商进行更有效的管理,这既是高校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完善高校物资供应流程的需要。

美国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A.T.Kearney)为供应商管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照系。科尔尼公司认为,企业的供应商管理可从供应商选择、供应商关系、供应商谈判和供应商评估4个方面划分为3个阶段。

高校国资部门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订了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但对照上表可以看出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供应商关系处理方面,还不到位。目前高校国资部门与供应商的关系仅是一种基于合同性的利益关系,这是临时的或短期的合作关系,还没有形成互相信任的关系。如信息不共享,为了获得更好的供货价格,部分供应商在参加竞争的过程之中尽量隐瞒自己的信息,甚至出现生产商控制供应商调控价格的行为,这样就增加了采购过程之中的不确定性。

(2)在供应商考核方面,还是一个空白。由于我们自身管理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对供应商的考核还停留在比较感性的认识上,考核制度没有建立,考核指标也没设定,这样就无法准确、客观地评价供应商的好坏,也很难对供应商提出明确要求和改进意见,导致在供应商管理方面缺了一个重要环节。

对供应商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拟就供应商选择及考核二个方面作详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供应商管理新模式。

一、供应商选择

供应商选择是供应商管理的首要环节,我们必须建立完备的供应商筛选程序,使用统一的供应商选择标准。

首先,对不同类型的物资,由国资部门经市场调研后,提出5家左右潜在供应商名单。国资部门寻找潜在供应商要经过对市场的仔细分析,通过向供应商主动问询和介绍,专业媒体广告,互联网搜索等各种公开信息和公开的渠道得到供应商的联系方式和供应商的有关信息,包括注册地,注册资金,主要股东结构,生产场地,设备、人员、主要产品、主要客户、生产能力等。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评估其供货能力、货源的稳定性,货源的可靠性等,从而初步判断其综合竞争能力。

其次,高校成立一个由国资部门、监察审计部门组成的供应商评选小组,可视具体情况邀请财务、技术、部分物管员一起参与,这种供应商选择的分权评选方法,不仅会带来专业的知识与经验,有助于采购行为在高校内部的沟通和协调,而且有利于廉洁自律,也是廉政建设的需要。

最后,评选小组对供应商初审并根据需要有选择进行实地考察后,从质量,价格、服务、其它四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打分,并计算出总分排序后决定取舍。其中:

质量:占50%权重,主要从三方面考虑:①质量水平,包括:是否通过质量保证体系,样品质量,对质量问题的处理承诺:②技术能力,包括产品设计能力,对技术问题的反应能力情况:③服务团队,包括:经营团队,员工素质。

价格:占20%权重,主要从其价格水平来考虑,包括优惠程度,消化涨价的能力,成本下降空间。

服务:占15%权重,主要指后援服务承诺,包括:零星订货保证,配套售后服务能力。

其他:占15%权重,主要包括以下承诺:交货的及时性,扩大供货的弹性,出样的及时性,增、减订货的反应能力等。

打分按照从不具备要求到完全符合要求且结果令人满意,可分为若干个分数段(0分~100分区间),根据各分项要素计算平均得分,如80分以上为合格供应商,60分以下为不合格供应商。核准为合格供应商的,始得采购。60分~80分之间的,继续改进,保留其未来候选资格。

二、供应商考核

供应商考核是供应商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供应商考核由高校国资部门负责,并视具体情况邀请使用部门代表、技术部门代表一起参与,主要对供应商供货质量,供货价格,供货情况,服务水平,柔性供应情况,诚信合作,货款支付等7个要素进行综台考量,并且赋予上述7个要素不同的权重,见表2:

在对供应商进行考核时,先对以上7个指标进行单项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就是对以上各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而得到的一个综台考评成绩。在各指标考评中,质量,价格两个指标采用定量考评方法。其公式为:质量分值=(100%-拒收百分比)×100,价格分值=(了解到的市场最低价格/实际支付价格)×100(如计算有小数点时,采用四舍五八方式进位至个位数),其余指标均采用定性考评方法。

考核结果根据不同的分值分为4个档次,并给予不同的奖惩,具体如下

从高校国资部门提供候选供应商、评选小组初审、实地考察,到签订供货合同、考核,仅仅是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过程后均应以项目小结、专家论证、兄弟单位或使用部门访谈的形式不断发现新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推动工作流程,制度的改进,尤其是在下一轮合同签订前,要对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和总结,使供应商管理工作日益完善,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当然,新模式的实施还需要高校国资部门建立相应的新理念和新措施:

1 抛弃旧的单一的甲乙方理念,树立互为甲乙方的理念,增强双方的信任

信任是合作的根本,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合作伙伴关系才能长久地维持和巩固。相信对方,也是相信自己的选择,有了信任作保障,可以降低合作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合作伙伴就可以共同致力于如何改善供应各环节,更好的提高供货效率。

2 对供应商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

激励机制是保持双方长期关系、协调利益的有效措施,可以开发供应商的潜在能力,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供货的有效性和高效率,还可以造就良性的供应商竞争环境,还可以留住优秀的供应商。如对于考核优秀的供应商,可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优先订货或加大订货量,还可请其一起监管低一级的供应商,从而激发优秀供应商的主人翁精神+高校也可以取得增值服务;对于考核良好的供应商,可以优先订货或维持原有订货量。

3 要加强供应商档案管理

(1)供应商档案要集中统一专人管理,并对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特殊行业经营证以及其他相关证书进行动态管理,还应及时收集、补充、更换到期的档案材料,确保档案资料完整性。

(2)注重管理手段创新,建立供应商电子档案信息,并通过计算机管理手段对电子档案数据库数据的有效性进行实时跟踪,在接近有效期时通过数据库信息自动进行提示,内及时更换即将到期的资质信息资料,确保档案材料的及时有效性。

(3)每一个供应商档案应经严格的审核才能归档,高校国资部门的采购必须在已归档的供应商中进行。

篇4

【关键词】现场;工程管理;创新管理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工程管理不仅与企业管理的战略发展目标密切相关,还与该目标的实施过程紧密相连,前者是战略,后者是战术,相辅相成。由于工程管理包括了非常广泛的内容,可以说贯穿在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且至始至终,所以是检验和反映企业管理能力和效益工作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着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使得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相对应,工程管理以安全、质量、工期和成本作为四大项指标,其关键点就在于现场工程管理,必须把它放到足够高的位置加以创新。

一、影响工程施工管理的因素分析

施工项目的管理目标确定后,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由于施工项目的特点是周期长、工作量大,工作内容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在施工过程中有诸多的干扰因素。所以,必须进行动态控制,以不断地排出干扰实现控制目标。施工项目的干扰因素来自多个方面:

1.1 施工队伍的干扰因素

项目前期施工队伍的选择是项目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管是劳务分包队伍还是工程分包队伍,选择一个信誉不好实力又不强的队伍进场后,到了一定的时间,他们就会以各种不合理的条件来要求项目部给予他们各种的优惠,不答应的话,他们就会采取一些类似“流氓”的手段来进行“报复”,比如:停工或施工进度像“蜗牛”,带人围堵项目部等等,要清理这些队伍既延误了工期,在经济上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因此在选择施工队伍时一定要慎重考察,在制定合同时要结合分包项目的特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用合同去制约。

1.2 人的干扰因素

包括决策的失误,计划不周,指挥不当,控制协调不力,责任不清,行为失误等人的干扰因素是影响目标实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在管理层、决策层的影响面就较大,因此,选派项目经理必须慎重,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挥协调能力。对项目的主要管理人员和施工班组长、施工员、质安员、成本员、材料员都必须德才兼备,能胜任本职技术业务工作。对严重失职或不称职的人,应及时撤换或调整。

1.3 材料干扰的因素

包括供应不及时,供应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不合乎要求,价格不合理,材料试验中的问题,材料使用不当等,也可能发生类似材料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应由项目经理责成材料部门严格按计划,材料的质量要求组织材料分期分批进场,加强计划性,所提供的材料和半成品应有相应的质量证明,如出厂合格证,原材料检验试验报告和材料证明书,严格审查材料提供商的资信水平和供货能力,严格控制材料的采购成本,杜绝材料采购中吃回扣,以次充好的违纪行为。

1.4 机械设备的干扰因素

机械选用不当、供应不及时、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机械故障、维修不当、利用率低、效率发挥不好、更新不及时、收费不合理等影响施工正常进行,导致质量事故,安全事故发生。这类问题涉及到施工准备中对机械的合理配置问题以及动力部门的工作范围,应通过施工组织设计阶段的施工方案前期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机械使用问题,应加强岗位责任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做好机械使用的应急预案,防止施工中出现问题而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保养,维修和持证操作,对确定不能满足生产的机械则由动力部门进行平衡调度。

二、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管理的相关措施

1 在现场工程的管理环节和链条当中,必须让各参建单位之间保证持续有效的工作联系。通常来说,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分包成若干个子项目,很少由一家公司独立运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三家以上单位协同合作,共同参与设计,决定工程进度,一起介入工程建设,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各参建单位之间产生施工进度快慢的冲突。所以,要保证工程项目的正常进度,顺利完成任务,前提是处理好各参建单位关系,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工期,必然要求创新现场工程管理,建立并保持各参建单位之间的有效联系。

2 因为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特别是一个大型工程的施工现场,有时会发生更改施工图纸采取另一套施工方案的做法,负责施工的企业不得不根据现实问题改动预定方案,改变原有的施工计划,问题在于,这个变化,已不单是施工企业单方面能承担的职责,另外涉及多家企业甚至多个部门,所以正常流程应该是,先由现场施工方经过严密论证后,把需要改动的地方及其方案提交给设计单位,再集合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等三方一起坐下来,共同论证改动后现场施工的可行性,达成一致后必须通过书面提报施工变更单的方式马上传递给现场,把要点清晰明了地告知具体负责施工的主体。同样地,施工单位遇到施工困难,认为按设计要求难以完成任务时,也必须通过现场施工方提出问题,牵头组织关联单位讨论,与监理方、设计方经过多次沟通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才能根据施工变更单进行相应改动。

3 在现场工程的管理环节和链条当中,与地方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应妥善灵活地处理。从工程论证可行性开始到工程验收完成,整个过程必须与地方各级职能管理部门发生关系,办理各项审批手续应纳入现场工程管理的重要范畴,把问题按主次和时间先后的顺序,制定一定的计划进行处理。特别是施工初期,那些涉及到地方有关部门的问题尤为重要,只有首先协调好包括审批在内的问题,才有可能开展下阶段的工程施工,为整个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先决条件。

4 在现场工程的管理环节和链条当中,要遵循科学方法,统一实施工程质量管理。一般而言,可以有几种方式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一是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用白纸黑字规定施工单位必须完成的任务,明确其工作职责;二是对严密监控现场的施工安全状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由施工单位负起主要责任,监理单位有效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甚至杜绝施工事故的发生。三是,在支付手段上进行财务控制,这就要求资金安排上制定计划,按计划进度分批划拨工程款,当施工单位未完成规定任务时,拒绝支付工程款,以控制现场工程管理质量,尽可能减少甚至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尽可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5 在现场工程的管理环节和链条当中,现场工程管理人员技术必须过硬,管理意识先进,具有一定的全局统筹和组织协调能力。除了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包括合同的相关条款,还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和预判能力,可推算出完工的时间和质量,从而对现场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此外,现场工程管理过程中难免碰到一些涉及到各方面关系的棘手难题,想处理好,就必须多加协调,不断沟通,对现场工程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初期主要是协调外部关系主要与地方政府各部门打交道,中期主要是把参加工程建设的相关单位整合在一起,齐心协力,则质量工期定能按计划完成。

总的说来,通过上述几项措施,能有效控制现场工程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要做好这一点,必须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工程的整体情况,同时准确地上传下达各项信息,迅速汇总分析,做出正确决策,辅助实施,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科学监督,最终达到创新管理的目标,用以指导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宏观调控,保证工程质量、工期和投资等三大指标基本按计划完成。

参 考 文 献

[1]黄锡游. 分析工程管理中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06)

[2李立萍. 浅谈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

篇5

一、电力营销的概念

电力商品必须使用电力表来计量交易的数量,电度表是交易双方收付电力费用的主要凭据,同时也是电力商品交易双方产生沟通的中心所在。电力营销指在电力市场交易中,供电企业根据不断变换的外部环境,以电力用户的需要为指导方向,以电力用户能获得可靠、持续、安全合格的电力产品和周到、细致、满意的服务目的。

二、电力营销理念创新

1树立全员市场营销观念

这就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为客户打造更安全、可靠、持续的电力商品。全员市场营销观念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还要考虑到客户的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客户才会在你的公司买东西,公司才不会倒闭,社会才会进步。这就需要有一个策略,那就是公司的执行策略。要选择有技术的人才进行策划,设计,这样才会迎合客户的需求。

2全面满足客户的需求

(1)满足客户对电力产品的全部需求。

如若客户从公司购买电力产品,就要首先保证电力质量好,电压稳定,持续性强。要保证一年之内电力产品不会出任何质量问题、安全问题。服务态度要好,要热情,这样顾客才爱买。另外售后服务要好,不要让顾客担忧。

(2)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因为生活的需求,顾客不可能总那样认可你的产品,他会有更高、更完美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营者要认识到这种潜在的需求是变化着的,是需要改进的。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形的人们的需要,进行加入电力产品的技术含量,设计制作要精细、要科学、要严谨,不要出任何差错。

(3)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因为社会地位不同,要求的产品样式也就随之不一样。要实地考察当地地形,然后做决定到底生产几种产品,都分别是干什么用的。了解市场分工,更好的获取利润。

3改革内部管理机构

在公司要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协调,分工好到底哪个部门干什么。例如一个经理要对他的下属对满足顾客需求的部门应随时调整它的作息时间,让他们认真工作,以实现整体营销的效果。要以顾客的需求为指导,进行分配工作量,以保证工作流程稳定进行。

三、电力营销的管理创新

电力营销的管理创新,就是要我们提高效率,适应市场,改善服务,提高社会竞争力。

1创立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用电环境

(1)改革营销业务的服务方式。就是要给顾客各种服务方式供顾客选择。不仅要给顾客一个方便、快捷的售后服务,还要在顾客购买时给顾客一个良好的态度。这不仅能给顾客留一个好的印象,还有可能让顾客介绍更多的人来买本公司的产品。

(2)开放售电市场,让顾客自由选择供应商。搞活、搞大各种售电市场,让顾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积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以保证销售顺利进行。

(3)提高产品质量

老的机器进行淘汰,用新的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工作效率,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录用人才,精简员工,降低损耗量,降低电价等等一系列措施,对产品进行改进,以适应顾客的需求。

2建立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目前是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建立网上通道,进行维护信息技术。这样公司信息更安全、更保险。

四、电力服务营销创新策略

我们要对顾客诚心诚意、尽职尽责。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为顾客服务业务。我们都知道顾客是上帝,也必须一切为顾客着想。这就要求我们采用人才。录用有知识、有技术、有水平的工作人员到公司工作。会更方便的为顾客排忧解难,实现双赢。不能做出事情来必须要求顾客买你的东西。这样就会伤了和谐。还需要与客户电话联系,如果客户有什么要求就用电话的方式给以解决。还得提高电力产品的质量,让顾客更放心的购买你的产品。逐步实现电卖得出去,公司保持获利的新形势。

五、电力价格调整的营销创新策略

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电价机制

加快全国联网的步伐,确保全国用电安全、快捷、持续。提高科技的含量,降低电力产品的成本,让更多的人能用电。定价更科学、更节省。实现更灵活的定价,不耽误顾客用电。市场更广阔,电力环境更好。

2稳定推行丰枯电价。

一年四季,顾客对电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有时是旺季,有时是淡季,要掌握好其分寸,不要浪费电。要把其劣势变为优势,充分发挥季节的作用,最后让电力为我们服务。价格方面,夏冬增价,春秋降价,要加以注意。其实稳定了丰枯电价,就相当于稳定了市场。所以要实施它。

3推进累计分段电价

应分段加价电价。以确保客户能够省电。因为电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要节约用电。另外应分断减价电价。规定超出的部分要降价,以保证顾客更乐意用电,电力市场更广阔。电销售得更好,公司就更盈利。会有更多的人乐意建电力厂。

4采用批发电价和零售电价

顾客当然愿意电价便宜才好。所以要对顾客实行买得越多就越批发给他,买得少就不行降价。这样就更利于电力市场的发展和壮大。价格越合理,市场竞争力就越大。

5一次性付款电价和分期付款电价

谁都知道如若先用电后付款,销售部在经营中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和压力。所以要一次性要求付完电费。争取更合理的布局电力政策,让公司充分用电。还有就是可以要求顾客分期付电费。电费交得很多的用户,或地区不方便的客户要采取这种措施。既方便、又实用。

6试行客户产销电价和电价联动

因为有的大电力公司用电量很大,所以电费支出也相当大。这种情况,就应该给他公司适当降价,并注明当前的价格,这样客户就能答应。如有变动,调高或降低价格,要及时通知客户,让客户知道物有所值。

电价联动就是一个价格动,其他价格动。我们要实行客户产销电价和电价联动,这样有利于顾客。

六、电力市场开发的营销创新策略

1大力推广电力锅炉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力锅炉。大城市更需要环保。电锅炉的推广具有历史意义,具有综合效益。用电锅炉代替油锅炉、煤锅炉,净化了环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推广居民分时电价、鼓励使用家用电器

由于我们每天都要使用家用电器,所以电冰箱、电饭锅、电视机等等的使用要科学。他们需要花费许多电费,所以安装时要选用大容量、小功率的电器来买。结合农村的新形势的趋向,免收部分容量的贴费和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为客户省了不少钱。是个可取的办法。

3居民用电全面推行一户一表。

因为这样一来,用户的电表就依个人用电量而定了。要不然有的用电多的来上用电少的,向他们要钱,而那些用户却说没用那么多电,这样就不公平了。不利于社会的治理。这样就可以公平竞争了。

4实施“一厂一策”的灵活售电措施

我们要根据自己厂子的特点制定政策和策略,不能套公式,那样就失去了意义和作用。还要根据顾客的要求而设定政策和策略,不要一意孤行,一意孤行没有好结果。这样卖得多了,挣得也就多了,社会的经济效益也就提高了。

5通过改造城市配电电网减少停电损失。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电网逐渐不能满足工业、农业、商业、城市居民生产用电的需要。这就要我们不断改造电网的质量,用途,让它能持续工作。使电网能更好的抵御故障,节电,减少用电功率等等。并积极宣传电厂,让更多人了解电厂。

6配合城市光明工程拓展电力市场

随着城市步伐的加快,商店灯光广告,彩色霓虹灯夜店及城市夜晚路灯的建设和开发可见了得。因此要对电网进行改革,让它能承受大负荷的承压。这样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拓展了电力市场。

七、电力企业形象营销创新策略

1建立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

为了建立企业形象,所以一定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对电力厂子进行宣传。这让便于客户对它的选择。使客户更加了解电力供应、运行现状,逐步开拓电力市场。

2提高社会公众的电能商品意识

“欠费有理”、“窃电不丢人”的观念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依然存在,从而使欠费、窃电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以至于今天电力发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电厂的利润也会随之减少。所以要以广告的形式告诉人们要遵守规则,不要违反规则。这样老百姓知道了他们的做法是不对的,应该也同时提高了人们对电力商品的意识。

3宣传用电常识引导安全经济用电

电力对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都有用,基于这点,我们就应该让老百姓明白用电的常识,告诉他们专业用电知识,引导他们安全、经济的用电。以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4利用广告宣传提高电力供应可靠性

因为有些用电的地区在荒郊野外,分布范围大,这就更利于违法分子进行窃电。我们就要宣传如何使用如何用电,增强和违法分子作斗争的信心,减少破坏和盗窃资产事件的发生。

八 总结

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学好电力营销的新策略和创新,不断思索,不断提高,长大后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夏清等,供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总策略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2年5期

篇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标志的信息和通讯技术革命,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构筑于这一技术平台之上的网络经济应运而生。从网络技术下整个经济形态的角度理解,网络经济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以电子互联网为载体,以电子商务为重要表现形式,以中介服务为保障,实现信息、资金、物资流动,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1]。网络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现代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营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而供应链作为企业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进行有效配置的载体,更是与网络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供应链管理模式势必顺应网络环境进行自身的变革。

一、供应链管理现行模式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定势,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供应链。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过程。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生产的概念发展而来,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供应链通过计划、获得、存储、分销、服务等活动而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从而使企业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供应链对上游的供应者(供应活动)、中间的生产者(制造活动)和运输商(储存运输活动),以及下游的消费者(分销活动)同样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和协调,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链状结构,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最终实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在新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提出的高质量、低成本的要求。它是一个利益集合体,强调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核心企业则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业务。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过程[2]。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供应链管理还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2)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3)供应链的设计(全球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4)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5)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6)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物流(运输、库存、包装等)管理;(7)企业间资金流管理(汇率、成本等问题);(8)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供应链管理注重总的物流成本(从原材料到最终产成品的费用)与用户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把供应链各个职能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供应链整体的力量,达到供应链企业群体获益的目的。

二、网络经济下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亟待创新

1.网络经济效应

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显著影响。

(1)网络经济的技术发展刺激和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整合。网络作为信息流动的全新载体,极大地改变了信息流动的速度和信息传递的范围。它通过转变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的传统方式,改变了传统产业生产组织过程,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优化。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比较好的整合,克服分散、分割和重复建设的现象,较快地实现产业升级。

(2)网络经济促成了规模日益扩大的虚拟市场。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除了少数全球化经营的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集团外,多数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区域是相对有限的。而在网络经济中,业务的全球化已不再是属于巨型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强大的信息传递平台,可以构造一个更大的虚拟市场,其客户可以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3)网络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市场营销模式。作为一种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交流方式,互联网已成为一种跨国界、跨地区的贸易平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营销模式发展的趋势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旨在通过网络、电子手段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秩序,它使得贸易的运行、管理及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

(4)网络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科学化、理性化程度。管理过程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流实现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过程。网络经济的发展引起企业管理过程中信息流的流速、流量、渠道的改变,导致资源输入、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过程的改变。这种物流过程的改变,将引发围绕如何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程度的企业管理创新。

(5)网络经济使信息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网络经济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经济活动,其发展完全取决于网络基础设施或网络平台的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刺激和推动关联性信息产业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在现阶段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与网络经济基础设施有关的信息产业,尤其是硬件和软件设计生产部门,将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部门。

2.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模式亟待创新的理论依据

根据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的经济长波理论,每45-60年的经济发展可以被划为一个经济长波周期,在每个周期内都存在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础创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网络经济,正处于由信息技术主导的第五个长波周期。纵观历史上每一个长波周期的上升与下降阶段,不难发现,长波周期的下降总是与经济模式中所面临的潜在问题相关联,而也正是由于问题的存在才刺激了下一轮基础创新的产生与发展,促成了下一个经济长波周期的来临。关于即将到来的第六个长波周期及其基础创新内容,很多经济学家从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出发,做出了各种推测,包括生物技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等。其中,德国经济学家的观点独辟蹊径,即把社会心理健康视为第六个长波周期的基础创新内容。所谓社会心理健康,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人的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它关系到动机、创造性、信任、谅解、人类知识以及合作[7]。这一理论对分析网络经济下供应链面临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在网络经济下,由于集成化的供应链建立在伙伴合作的基础之上,因此供应链面临的大多数问题在本质上都与社会心理健康相关联,社会心理健康正成为供应链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供应链伙伴间的合作信任、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人力资源及社会责任管理等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对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加以分析,这些因素使得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成了必然的选择。

(1)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信任问题。网络经济下的虚拟供应链在其酝酿、组建、运行及解体等不同阶段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市场、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虚拟供应链的联盟成员间容易出现互不信任和不规范的行为,这便阻碍了成员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关系,导致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中途失败。供应链成员间信任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虚拟企业化既没有改变各供应链成员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法人属性,也没有消除其潜在的利益冲突。在追求个体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可能会做出有悖于整体最优的个体最优选择。亦即行业中竞争对手利益的冲突和严厉约束的缺失会使信息共享遇到严重障碍,甚至导致虚假信息的产生。同样,企业对泄露商业机密的担心,如核心优势、生产技术和财务状况等,也增加了相互间达成信任的难度。

(2)供应链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员工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创新的源泉,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战略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网络化的供应链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技能,这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持续的培训,培养具有开发能力和掌握关键技术的员工;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也意味着融通和流动性的增强,供应链竞争对手间的人才争夺愈演愈烈,此时人才的流失很有可能会导致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流失,这样看来,企业又不能过度地强化人才的知识载体功能。

(3)供应链的社会责任管理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它要求企业在赚取经济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网络经济这种全球化的经济运作模式,使供应链也得以延伸到全球范围。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及业务外包。特别是作为供应链核心的跨国企业,经常在资源和劳动力更廉价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采购和生产。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这些跨国企业往往只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其社会责任的管理,从而使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和劳工状况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这种趋势激起了各国消费者和非政府组织对全球供应链中社会责任问题的思考。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1.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企业如何整合利用其各级供应商的业务流程、技术和能力以加强其竞争优势。网络经济中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自手整合的价值链。价值链是“原料开采—各级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的链式价值附加传递过程,并且它连接原料和产品的再利用过程而实现完整的循环。供应链管理模式是试图连接这一价值链中的所有组织,协同作业(指计划—产品开发设计—采购—制造加工—合成装配—运输—仓储—分销—客户支持等一系列价值活动的协作)形成一个“虚拟企业”(Visual Business)的网络业务模式。在供应链模式中,产品生产是由客户拉动的,而不是未形成供应链之前制造厂商的推式业务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网络经济下的实质是网络竞争环境中企业与重要供应商的协作关系[3]。

如何选择创新的切入点,是在进行供应链模式创新之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经济环境和经营策略在某些方面发生了改变,而供应链在这些方面还停滞在原有的状态或不能与变化的环境相匹配,那么这就应该成为创新的可行领域,之后再从中选择具有较高增值效应和较低执行难度的领域作为创新的发入点。网络经济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消费者的需求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这些变化,需从战略层、运作层及技术支持系统三个关键环节来建立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新模式。

(1)战略层。在传统经济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大多致力于实现“底线增长”,即通过降低成本、降低库存、缩短现金回收周期达到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在网络经济下,便捷高效的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使得消费者对产品及其相关的服务和配送都提出个性化要求。这就需要重新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定位。

(2)运作层。网络经济下供应链运作层面的创新也就是从传统供应链向电子化供应链(E-Supply Chain)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为技术基础,通过电子商务及电子化的设计、计划、采购、制造、物流系统的支持,实现企业的快速响应、柔性管理、合作规划,并最终在供应链成员间形成同步的虚拟企业化供应链。

(3)技术支持系统。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基于IT的良好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2.基于经济长波理论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针对供应链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遵循经济长波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以下三个关键环节上对供应链管理新模式进行构建。

(1)战略层面。在网络经济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需要重新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定位,即在不放松“底线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上升到对“顶线增长”的关注。所谓“顶线增长”,是指通过营销效应创造产品附加价值所产生的利润增长。网络经济的中心规则是扩大关系[5],这种扩大化的关系网络将有助于实现“顶线增长”。通过与客户建立同盟与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提高客户忠诚度,拓展更大的市场;另外,针对竞争和环境需要与客户协作研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有效性。这便实现了供应链创造新价值的功能。总之,在战略层面,企业应把供应链管理上升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实现“底线增长”和“顶线增长”并重。为了实现这种并重的增长,就要解决信息共享和社会责任管理问题。

解决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共享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制定合理的规则。这里初步探讨以下几种解决对策:一是制定信息共享的标准。对有利益冲突的节点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是无法也不应当改变这种竞争关系的。因此,应该在供应链中制定一定的信息共享标准,下游企业应依据此标准对所有上游企业提供统一的信息,而不能有所偏向,保证上游企业间竞争的公平性。二是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为了防范信息共享中的信任风险,供应链还应当设计合理的评价系统,定期对信息共享成员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但这种强硬式策略需要以善意、宽容和简单为原则,在反复沟通中进行。三是克服企业文化的差异。在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趋势下,成员企业的地理分布更为广泛,不同国家、地区、行业背景下的企业文化有着巨大差异,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存在不同见解,这就造成了达成信任的障碍。因此,加强企业间的沟通,消除企业文化间的偏见,实现供应链中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核心企业在对供应链进行社会责任管理时,可立足以下两点:首先,要求其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企业具有“通常的正派”,包括遵守伦理及适宜的行为,同时避免剥削、压迫等不受欢迎的行为。其次,积极主动地响应行业组织或国际组织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并与其合作推行标准的实施工作[8];关注重要的社会问题,以一种伦理上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设性解决意见。

(2)运作层面。网络经济下供应链运作层面的创新也就是从传统供应链向电子化供应链(E-Supply Chain)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为技术基础,通过电子商务及电子化的设计、计划、采购、制造、物流系统的支持,实现企业的快速响应、柔性管理、合作规划,并最终在供应链成员间形成同步的虚拟企业化供应链。人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局面下,企业应重新审视人力资源战略,遵循先开发后控制、制约与激励并重的原则。开发过程主要着眼于培养专业技术熟练、具有创新能力、技能多样、协作性强的员工,以使人力资源素质得到拓展和提升。控制过程可以围绕团队工作来实现,在团队中,工作的交叉使得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得以分散化,虽然人才仍然是知识和创新的载体,但仅仅是某个片段的载体,只有通过整个团队的协作,才能够将各个片段加以整合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团队协作的工作过程,也是形成提升员工共同价值观的过程,这将有利于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可以说,团队管理模式在无形中成为供应链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制约与激励的一种手段。

(3)技术层面。Internet的出现及其飞速发展,使得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成了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在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新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中,供应链上每个成员企业有自己的Intranet(企业内部网),并在Intranet上建有相应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如ERP)、电子商务交易系统,成员企业的Intranet通过其实现互联形成Extranet(企业外部网)。由此,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最大程度地共享各自的内部资源,相互之间交易的所有过程(包括询价、下订单、订单处理、支付等)全部实行电子化、网络化,自上而下,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畅通无阻。

3.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步骤

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上述三个环节的框架下进行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重组,笔者认为应该实施以下几个步骤:

(1)实施快速响应和柔性化管理。在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需求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他们要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最低的价格、最快的速度获得符合自己需求的任何产品。在这种趋势下,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成为创新的关键成功因素。由于互联网平台能够以接近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因此企业有能力通过“零时滞”的信息传递,利用更准确的信息和沟通技术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这便使得在维持较低供应链库存的前提下,达到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这种快速响应需求变化的能力也可以称为供应链的柔性。通过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柔性,以柔性的组织管理和生产系统实现灵活、敏捷的经营机制,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柔性管理策略的运用将使供应链的运作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快速响应的柔性供应链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供应链成员只有通过流程整合和系统集成才能充分地利用共享信息。柔性供应链的构建可以分为以下两步。首先,从供应链链条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内部开始,通过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采用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如企业内部ERP系统和非ERP系统的集成,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实力和柔性。其次,要加强供应链各个节点成员之间的连接,建立可靠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集成供应链成员分散的系统及对现有资源的再开发,来提高供应链数据的可视化程度,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

(2)制订合作规划与实现企业虚拟化。供应链成员间以网络为基础的合作规划工具,可以使企业在订单、运输、促销等方面与客户交流预测、产品状况等信息,帮助企业管理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这种能力大大缩短了向客户交货的时间,同时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改善了库存状况,增加了客户的满意度,使供应链运作更有效率。网络合作规划可以为供应链成员创造出“虚拟”的库存,它使每个成员企业都可以方便地接入,用所有可得资源满足客户的需求闷。

供应链合作规划促成了虚拟企业的形成。虚拟企业是以合作规划、业务外包、战略联盟的方式所构建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动态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在虚拟企业中,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以商业机遇中的项目、产品或服务为中心,共享技术和资源,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

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将整个供应链看做一个虚拟的企业,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看做是企业中的各个部门,每个企业都承担着各自的任务。这种模式并不是从供应链中每个成员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去实现渠道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是从追求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最优化来实现供应链成员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通过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各自核心能力,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最终客户价值。

(3)建立多级资源中心。多级资源中心是指以供应链中的目标产品或服务为中心,建立不同环节或层次的共享节点。企业处在高度资源保护的时期,一旦数据被上下游的企业掌握,他们就能够联合起来建立强有力的议价能力。核心企业的生产计划与销售计划尚不能达到相对一致,传递到供应商和经销商处的计划更是会千变万化,供应商的物料积压、经销商却无法得到及时的零部件供给,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带来整个供应链的不稳定,最后降低了每个合作伙伴甚至每个最终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多级资源中心一方面供应商了解销售商的有效销售信息,从而掌握自身供应的产品处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以促使供应商产生危机意识;另一方面销售商了解供应商的有效供应信息,从而有目的的做好销售准备工作避免带来因某个原料部分发生变化而措手不及。当然,多级资源中心并不是要将供应和销售无缝隙的连接起来,因为资源中心的本身还是处在供应链链主地位的核心企业的产品,无论核心企业的主营业务转为品牌建设或是生产建设,均是有选择的提供信息给供应商或零售商,其目的和意义由核心企业决定。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为主、以满足计划为目的而非实现创新的现象是完全能够改变的。

(4)建立综合性绩效考核标准。综合性绩效考核标准是指多角度的评估供应商与经销商为效益的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有些处在核心位置的企业对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无形中扼杀了很多环节的创新,同样也失去了众多提高盈利能力的机会。供应链中的企业并不是简单的商业合作关系,而是依据规则建立起来的、息息相关的关系。尽管最有力的考核方法是财务考核,但是作为核心企业在供应商方面的收益远远不仅仅是降低自身的制造成本,在制造工艺、生产流程等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为此更多地帮助上下游企业,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核心企业的目标,从而建立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十分重要的。

四、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全球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供应链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时间与速度。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时间与速度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是质量与资产生产率。供应链管理涉及许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并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任何一个环节,比如运输服务质量的好坏,就将直接影响到供应商备货的数量、分销商仓储的数量,进而最终影响到用户对产品质量、时效性以及价格等方面的评价。再次是组织精简。供应链成员的类型及数量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最后是网络化。现在供应链管理正在向供应网络发展,因此正确认识这些新要求,并对供应链管理模式适时地做出创新性的调整,将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同时,企业应该不断对供应链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源:《物流管理》作者简介:张庆一李贵春,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踪程,天津城建学院管理工程系 编选:)

参考文献

[1] 薛伟贤.网络经济效应及测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4-26.

[2] 唐慧.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J].消费导刊,2008,(3):255-256.

[3] 仇春高.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J]. 2008,(1):43-44.

[4] 王元珑,周辉.企业网络化管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8-80.

[5] Kevin Kelly. 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10 Radical Strategies for a Connected World [M]. New York:Penguim Group,1998:182-185.

[6] David Anderson,Hau Lee. The Internet-Enabled Supply Chain:From the First Click to the Last Mile [EB]. http://anderson-d. ASCET.Com,2000-04-15/2006-06-23.

篇7

关键词:施工 管理 创新性 研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企业永葆发展动力的源泉所在。从我国施工企业发展多年的艰辛过程来看,施工企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提高的瓶颈,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施工工程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化施工管理理念,也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方向,这给整个施工行业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管理方式的创新改进任重而道远,加强施工管理的创新性研究势在必行。

1 施工工程管理的创新性原则

施工工程管理的创新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施工管理的创新能够使企业立于市场的不败之地。现代的市场是开放的,日益激烈复杂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施工管理方式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容易使企业在市场中吃亏,因此,施工管理方式的创新必须能够使企业紧跟时展,满足市场的要求,多汲取现代优秀企业的管理精华与经验,来指导自身创新改进,才能够使施工企业立于市场的不败之地。

其次,施工管理的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是企业发展立足的最根本点,如果一个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了亏损,即使企业的管理方式再先进再新颖,对企业本身发展都是无济于事,因此,施工管理方式的一切创新应围绕企业的经济效益展开,必须通过管理方式的创新来不断优化企业的资金与成本,改善资金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创新的衡量指标,这是施工管理创新的最根本原则。

2 建筑施工工程创新管理及应用

根据施工企业多年的发展实践经验来看,做好施工管理方式的创新,应该从质量、安全、成本、信息等四个方面抓起。

①工程质量管理

据统计资料显示,每年有很多工程因为质量问题而使施工单位蒙受了巨大损失,比如杭州地铁施工现场坍塌,施工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施工企业兴衰灭亡,施工质量控制监管可设立质量控制系统,具体可以包括质量目标的设立与质量目标的实施,质量目标的设立可参照工程等级指标,质量目标的实施要求全体施工应该围绕质量目标来进行,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工程质量为核心,各责任部门应该进行全方位管理,从而实现工程质量管理控制的目标。

工程质量的管理要求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图纸进行施工,因此施工前的熟悉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材料的选取以及施工工艺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与此同时,施工过程中还必须严格打击不规范施工,以排除质量隐患。

②安全管理

我国建筑业安全事故每年层出不穷,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建筑业错综复杂的露天作业环境,还有是由于低素质劳动者对于安全意识的匮乏,然而最根本的还是由于现场施工管理方式不到位不规范引起的,特别是现场存在严重的不按规范施工,直接酝酿了安全事故的产生,使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每个企业应该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切实提升安全管理生产,消除管理弊端,改变生产管理方式的不规范,做好安全生产施工。

首先,搞好企业的安全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施工单位从上到下,应该加强安全教育,警示施工过程的不规范施工,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对于个项目负责人也应不断培养安全意识,将安全目标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从而使企业能够建立起井然有序、氛围浓厚安全文化体系。

其次,应该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具体要求,严格打击施工的不规范,将施工的权利与责任落实到人,并定期对于各负责人进行定期的考察审核,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层层追究,出现违规操作绝不姑息,采取奖惩分明的制度。

③成本控制管理

施工企业的成本决定了企业的盈亏的大小,节省施工工程成本,打造优质工程,对企业的发展贡献不言而喻,企业应该召集有关物质资料设备部门与技术经济部门建立企业的成本中心进行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节省成本才是施工企业的重要出路,施工成本的大小必须严格按照工程预算审核的结果,严禁浪费,走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施工成本的控制管理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该进行项目成本预测与分析,必须根据工程报价预测物力、人力、财力的大小,编写形成成本预测报告,以此作为施工组织计划决策的依据。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还必须从根本出发,合理设置人财物的投入,不断优化施工人财物资源。施工成本的管理控制还必须必须设立成本控制管理中心,将成本控制管理目标渗透到每一项具体工作当中,分解到每一个部门与每一个责任负责人员,从而形成综合的整体的成本控制系统。

④信息管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信息高度共享要求全社会部门必须积极参与进来,对于施工工程管理同样如此,加强施工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具有时代性的意义,现代科技手段的引入一方面提高了施工工程管理的科学性与精确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现代建筑施工工程的施工经济效益。

对于现代施工工程的管理,一方面施工企业可以建立各种网上应用系统,实现网上会议、网上选取材料以及招投标等一体化管理模式,这不仅实现了资源大高度共享,也为企业节省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两外一方面,施工工程的管理可将计算机纳入企业管理系统,最终以实现网上办公为目标,这样可以解决施工信息错综复杂、施工业务量大的管理难题。

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还要求施工单位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高科技含量的管理队伍。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学习信息技能,了解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质。

篇8

关键词:施工企业;创新;经营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为企业的组织模式,不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还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设备和成本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在施工企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为依据,运用全新的市场经营管理理念去管理和组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促进企业不断朝着快速且长远的方向发展,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笔者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分析了几点创新经营管理的策略。

1 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

施工企业要树立全新的经营管理思想观念,为施工企业的创新经营管理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①施工企业要树立现场是市场的观念,将施工现场管理纳入到管理体系中,提高现场管理效率。施工现场的管理决定着施工工程的质量,而工程质量也就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施工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体现了企业的市场形象和面貌,施工现场管理如果弄不好,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更谈不上建筑市场的开拓、抢占和提高市场竞争力。②施工企业要树立合同至高无上的观念,加强对合同的管理,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做好准备。企业要坚持合同至上的原则,在合同签定的过程中慎重,对于业务程序和管理层次进行严格把关,严格遵守合同规定,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市场形象。③施工企业要改变员工传统的行政劳动关系,树立起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营造起良好的竞争氛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合理分配制度,让员工积极地投入到建筑是公众去。

2 施工工程的设备经营管理

2.1 设备的合理配置

经营管理中的设备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企业的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的设备配置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经济效益更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施工企业的设备没有得到合理配置,不仅会影响到施工效率的提高和工程成本的控制,还会影响到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目前,由于项目施工在设备使用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工程进度和质量,这需要施工人员加以重视。为此,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管理要注重设备的集中管理,并成立专业的设备总公司和设备施工公司,实现对设备的合理配置。例如,有一些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机械化工程公司、基础公司、隧道公司、租赁公司、架桥队及混凝土施工队等专业队伍,这样一来,比较系统的设备管理系统为工程打好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机械设备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实现人随机走,保证机械设备的管理相对稳定,可以更好地促进工程设备发挥良好应有作用。

2.2 设备的使用管理

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需要从设备的使用管理出发,做好设备的使用管理,直接关系到专业设备公司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了设备专业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但是,在对设备进行使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科学合理且规范化的措施,以提高设备管理人员和机务人员的积极性,彰显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协调的原则。但是,因为施工企业的设备专业性较强而利用率较低,如果实行专业化的市场经营发展道路显然很难自负盈亏,这就需要设备总公司加强负责,做好设备的合理维护和灵活使用,而发生的盈亏应该由本级财务负责承担。因此,针对此情况,要想做好设备使用管理,除了加强设备维护与使用管理之外,还应该做好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热源的管理,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打造高素质的设备人员队伍,也要实行责任成本控制制度,对每一台机械设备进行责任细化,将设备的生产效益与员工的经济效益挂钩起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以实现对设备使用的完好管理。

3 施工企业的成本经营管理

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创新离不开成本经营管理的创新,创新好企业的成本经营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施工企业的管理的目的在于加强建筑市场的开发,做好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而施工工程的成本经营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经济利益。因此,创新施工企业的成本经营管理要坚持降低成本和提高利益出发,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建立好一个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明确公司人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权责利相统一的成本管理体系。例如,有了权责利的制约和统一,员工在处理工期与成本关系的时候就会确保工期达到合同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成本降低了,不会盲目地缩短工期而增加更多的成本,而在工程质量方面也会在保证质量达到设计和合同要求的前提下进行降低成本,不会在偷工减料增加成本利益。

(2)注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技术管理。在制定施工方案的时候,除了考虑经济合理性,还应该对实施技术进行论证,以确保质量和工期目标得以实现。针对占主导地位的技术方案,要进行全面地检验和贯彻,避免“蜻蜓点水”现象的产生而增加成本。

(3)注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经济措施管理,对于可能产生成本或者影响成本大小的各种因素加强控制和管理,如严重控制好各种费用的支出、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节约生产开支、加强对材料采购、使用管理、合理配置好一些生产资料和资源。

(4)注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组织措施管理,要对施工项目中的各个机构和部门进行职能划分和协调管理,合理分配各部门的工作,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良性配合,避免部门之间的职能或者分工交叉而产生成本增加现象。

4 创新施工工程的财务管理

创新施工工程中的财务管理,不仅能够实现成本目标和工程质量目标,还能够将财务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了资源的扩大再生产,推动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新时期,创新财务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实现预算管理,做好管理的计划性。做好预算工作是做好财务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能够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促进了财务管理的计划性和规范性。首先,企业要在公司和分公司内部设计两级年度预算管理,并在之下设立分项目部预算管理;其次,企业要加强绩效评价考核制度,让定量与定性、承包班子与员工相结合起来,建立起全面、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促进预算管理全面实施。

(2)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的运行安全。首先,要采取三级资金管理制度,通过对年度、季度和月度资金核算与管理,强化资金管理;其次,要采取资金集中统一管理,控制好资金的流入流出,先收后支,做好资金的流向记录和审核机制;再次,建立资金预警机制,对于赤字要合理预防和发生警报,确保赤字不出现;最后,要加强工程款的及时结算,采取定量考核的机制,及时收回工程款,对于长期未收回款要定期冲销,确保资金的账实相符。

(3)加强对外投资,加强投资风险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一方面,要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并做好市场调研,采取规范化的运行方式进行对外投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投资的监督与检查,做好市场前景分析,制定风险防范机制,有效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瑞平.如何实现经营管理的持续创新[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2]尹穗.论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J].科技信息.2009(23).

[3]齐宝库,郭亮亮.建筑施工企业多元化经营探析[J].建筑.2010(04).

篇9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战略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1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定位不明确

供电企业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较关键的就是大多数的供电企业对自身的营销管理的定位不明确,如果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供电企业依旧没有明确营销目标,没有对自己企业有个准确的定位。那么,在今后供电企业中必将产生及其混乱的情况发生。根据多年对供电企业的分析,供电企业的用电价格没有合理的调整,主要由于国家对电价的控制比较死,造成供电企业也无权对电价的调整,所以导致供电企业不能根据市场的用电情况对电价进行调整,这也正是供电企业需要对自身企业营销管理进行从新定位。

1.2 电力市场环境持续疲软

根据近几年电力市场的用电情况可以看出,电力市场在呈现着衰退的现象,甚至有的电力市场已经出现负增长值,这不只是电力市场的损失,这也对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现今的大多数的电力营销战略上存在着问题,甚至还有的电力企业依旧使用传统陈旧的电力营销战略,本身旧的营销战略就存在问题,导致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也加剧了电力市场的疲软状态,尤其是电力市场中的带头企业,在看出外部电力市场的恶化情况,也产生了低迷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对欠费用户的停电、断电情况,供电企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回客户所欠的电费,但是,对于一些工厂和企业来说,本来生产效益就不是很好的企业,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其实施停电,会导致企业的生产亏损加剧,最终造成企业所欠的电费成为死帐,这是两败俱伤的表现。所以,在供电企业未来的工作中,要把电力营销管理战略工作放在第一位,尽可能早日避免这类现象出现。

2 供电企业创新电力营销管理战略的研究

2.1 改变传统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

电力营销管理机制对于一个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为什么有很多的电力企业都没有很大的发展,主要就是他们依旧在使用传统的电力管理机制,传统的管理机制的漏洞很多,尤其是在对自身经济效益表现的特别突出,完全忽略了社会的效益,更没有对用电用户着想等问题,为能更好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对电力管理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建立电力企业特有的营销管理机制,扩大电力营销市场,增设电力企业的多种营销职业,如:电力销售、客户服务、用电需求预测、电力市场开发、电力服务咨询以及新技术的开发等多种促进电力营销的职业。通过对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不仅能解决供电企业恶化的现象,还能提高客户对供电企业的认识度,对于客户所提出的技术问题、投诉问题以及合作的问题等都会有着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供电企业在对电力营销管理的创新过程中,要结合当今的用电实际情况分析结果进行相关的调整,即可以免除供电企业恶化的情况,可以增加供电企业的发展,以及客户的满意度,两全其美的营销机制。

2.2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在我国的电力企业中,有较大的电力企业大多数都在我国的一线二线的城市,这些城市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而大多数的二线以下的城市却都忽略的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也导致这些城市电力方面没有很大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定义也逐渐的有了改变,传统的高素质人才指的就是电力专业或是某一专业比较突出的,而现今的高素质人才指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或时某一方面的专业素质比较高,而其他方面的素质也必须达到规定指标才会称为高素质的人才。供电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电力企业想增加企业电力方面的发展,就必须要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了方向就要实施,供电企业要加大对员工素质的培训力度,并且,要鼓励员工积极主动的参加一些函授以及自修等多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学习,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为供电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可以对员工施行考核制的挑选人才,确保留下高素质人才,提升供电企业营销管理队伍的综合实力。

2.3 提供优质高效的电力产品

供电企业可以根据居民的用电需求,在除了保证提高居民正常用电的服务的基础上,还可以研究一些节能高效的电力产品,以供居民使用,满足居民的工作以及生活的需求。首先,供电企业要对电价的调整有着很好的掌控程度,供电企业可以灵活的掌握电价的调整,对于传统死的电价来说,大多数的居民已经感觉到麻痹了,没有了电价的观念,这需要供电企业有着合理的调整,在用电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收费策略,不仅如此,还要根据供电企业所面临的不同人员的收费,也相应有着收费的差别,特别是居民的收入情况,供电企业要详细的了解,这是与电价调整有着最直接联系的因素,通过实施价位调整的策略,可以让供电企业和用电居民都获利,双赢才是赢,才更有利于供电企业的发展。其次,供电企业应提高对电力使用的效果的宣传力度,在宣传过程中,可以把空气污染放在首位,人们日常的煤气、天然气等使用后都会产生对空气有污染的气体,甚至对人身健康造成威胁的气体,并且重点突出电能无污染环保,将是今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能源,供电企业通过对电能使用情况的宣传,才会更好的提高电力营销管理的效果。最后,供电企业要对电力市场情况的调查,对电力市场发展的情况,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才更有利于供电企业制定合理有效的电力营销管理战略,而且,在对电力市场调查的过程中,还能多与用电居民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减少或避免与供电居民的摩擦,以达到能与用电用户和谐共处的情况,这也是对提高供电企业制定电力营销管理战略必不可少的因素。

结语

本文针对于供电企业创新电力营销管理的战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进行电力营销管理中,全面的提高营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供电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建设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电力工程发展提出更多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经济需求,过去传统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应逐步向更加科学、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转变,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变革将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电力工程项目是近年来工程建设项目的重点,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其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工程投资主体的经济利益、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满足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发展的需求,我国工程管理模式正在由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其通过探索与创新来促进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促进投资主体经济性及效益型,同时也为施工企业的管理与利润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传统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剖析,发现其中不足之处,以继续探究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应用之处。

1 电力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分析

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是最早出现的承包工程管理模式,其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为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电力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是通过业主、设计单位、施工总承包商和建立单位共同完成电力工程的建设任务。通过总承包施工管理模式使施工承包方承担工程电力工程施工责任,并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监督、管理。通过这样的模式使施工过程的各项责任、职责明确,以促进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各项管理工作开展。但是随着电力工程施工市场的逐渐完善,这种传统的承包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完全胜任现代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其一方面由于监理单位对项目介入深度不够,造成其仅对施工阶段进行质量监督管理,缺乏对电力工程决策、设计阶段的涉及,影响了工程投资的决策与控制。因此,现代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必须对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以此促进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2 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2.1 将创新理念应用到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当中

创新理念不是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而是通过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实际情况以及应用现状对其进行优化。通过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优化使其具有创新性、适用性,促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2.1.1 电力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优化的重要性

针对目前电力工程管理常用的总承包模式存在的问题,其首先要对总承包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通过优化理论以及创新理念对其进行改进,以此促进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发展,保障投资主体的经济利益与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1.2 电力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优化内容分析

根据电力工程管理总承包模式的分析,现代电力工程企业应参照其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创新性,对总承包模式进行优化,促进创新理念在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的应用。首先,投资主体应强化对监理公司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宏观控制职能,以监理公司的专业性降低工程项目投资主体造成的决策问题。另外,电力工程投资主体还应加大电力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的介入深度,从设计阶段及委托监理公司进行监控,有效提高投资的经济性及工程的规范性。同时通过监理公司及设计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理作用,促进施工过程具体实施情况对设计的优化,减少设计变更带来的费用增加。通过对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职权结构、项目介入深度及其职能的优化促进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科学、促进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同时通过对电力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优化促进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促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2.2 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2.2.1 以成本管理战略指导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以成本管理战略指导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得电力工程投资、施工企业必须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综合考虑成本问题,以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促进工程管理工作中成本管理的实施。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成本控制的全局性、长期性、竞争性,以促进低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

2.2.2 以组织机制创新促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应以机制的创新为基础,创新组织机制、创新管理制度,以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促进管理工作的实施。通过组织机制的创新使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具有持续的动力。通过组织结构的整合优化,促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组织机制的创新促进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

针对现代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还应体现在突出资金管理上。强化对资金管理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使资金管理工作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紧密的结合,促进电力工程管理中资金运行、动态管理、规范化资金流程控制的实施,促进电力工程管理效果的提升。

3 全过程、全要素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

针对电力工程的特点,现代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必须针对其特点进行创新与应用,采用全过程、全要素的工程管理模式促进工程管理工作更加适应实际,并以此促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在进行电力工程全过程、全要素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要注重优秀项目团队的打造,从个人素质、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创新能力、领导与管理协调统一方面组建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以此确保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还应从设计阶段即开始对造价、管理等工作进行控制,有效提高电力工程管理工作效果,保障投资主体与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另外,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还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整体承包或分项承包模式,以此确保管理模式的适用性。在采用分项承包的模式时还应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分项工程的数目,选定最优结合点。通过合理的分项工程的划分,使项目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项目建设各团队协调配合,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减少相互制约的情况发生。通过全过程、全要素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创新促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