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想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思想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治思想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发展

一、从小培养幼儿接受纪律,遵守规则

1.使幼儿养成接受纪律,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结合幼儿园的各种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不断向幼儿渗透纪律、规则内容要求,使幼儿在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日常教养训练中形成相应的守纪律、守规则意识。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情感,以鼓励的方式使得幼儿初步认识道德行为,为以后的思想品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根据幼儿好奇心强,爱模仿的特点,开展角色游戏,以某一社会角色约束、调控幼儿的行为,进一步培养幼儿遵守纪律和规则的意识。在“大带小”活动中,要求大班幼儿自觉以哥哥姐姐的角色定位,做小班幼儿的榜样。在“我是交警”活动中,要求扮演交警的幼儿准确掌握交通指挥手势,文明礼貌的执行交通规则。这样,扮演行人的幼儿才会听从指挥……在这些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法规、纪律由概念逐步内化为个人的认知内容,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观念、态度。

2.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思想道德价值标准

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已从最初的心理健康游戏开始,不断拓展为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广泛,活动时间持续不断,将情感培养和行为练习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广内涵。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幼儿思想品德养成教育。通过角色游戏、规则游戏培养幼儿团结、合作、友爱、分享、互助等积极的社会情感,进而培养孩子的自尊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

在语言活动中,通过听故事“小猴上街”,使幼儿意识到违反交通规则产生的严重后果。在科学活动中,教幼儿热爱我们生存的地球,保护环境。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谦让、合作、乐于助人、乐观向上的品质;在分派餐具、毛巾时,让幼儿学会不争抢;在排队集中时,学会有序、不吵闹;在集体活动时,学会听从指挥,统一行动;当小朋友有困难时,懂得要及时给予帮助。

二、培养幼儿的道德创新意识及能力

1.在认知选择―判断―内化―外显的整个过程中,促进幼儿道德创新能力的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有效地培养了幼儿协调整合能力。幼儿在角色体验中学会家长的一切行为,这是幼儿初步自律能力的表现。认同―迁移―初步自律是幼儿品德创新能力的发展规律,是幼儿的思想品德从感性经验到行为结果,从模仿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2.让幼儿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

幼儿通过参与思想品德教育系列活动,培养了通过模仿而学习知识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获得感情经验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实际的训练运用信号调控行为,逐步养成自律的能力;通过集体活动,锻炼了表达合理要求,逐步形成宽容与谦让的态度等。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法律、纪律、规则知识,培养幼儿的纪律、法律意识;在形成幼儿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及行为习惯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在纪律的约束下,幼儿自由而健康地在玩中学,学中玩,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感、所知、所能。幼儿遵守交通规则、遵守课堂纪律及各种活动纪律的自觉性提高了,并初步形成听指挥、守规则、爱护他人、帮助同学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幼儿安全健康成长的意识

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没有健康的身体,即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不完整的。3~6岁的幼儿大脑发育已接近成人,他们能精确地认识周围外界事物,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容易兴奋、激动,还特别好动。因此,应着重让幼儿建立健康的概念,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行,引导他们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不能做,并训练幼儿对意外事故的防范和处理能力。要让幼儿懂得如何防范坏人,保护自己,帮助他人,爱护公物。例如,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不玩危险的游戏;不骂人,不打人;小朋友摔倒了扶起来;捡到东西要交给老师;走路靠右边不闯红灯;不损坏公共财产,不随地吐痰扔垃圾,等等。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是指教育者或者心理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咨询者在心理方面给咨询对象的帮助、启发和引导过程。在这个过程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它主要是在仪式层次进行的一种教育性、指导性比较明显的活动,他不仅为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必须,而且是塑造健全人格,开发人的潜能的有效手段。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面临经济、政治、文化的种种新情况,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咨询法应受到重视,并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有关文献报道,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40%之间,倾向严重者约占10%,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急需关注的群体,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大学生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会引起情绪或情感上的巨大波动和困扰。

大学生是思想活跃,对自己的期望高,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与冲突,心里问题交织其他群体更为突出。快速变化的社会,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思想与现象,严重影响着一些年轻人“三观”的形成。对社会变化和社会生活的不理解、不适应,是青年心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青年面临着更多的人生选择和心理压力,也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如求学中的心理迷茫,职业选择中的心理压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以及恋爱中的心理困扰等。因此,青年心理咨询在整个心理咨询中居于首要地位。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扫清大学生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障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心理困惑、心理矛盾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当这些现象朝着错误的方向加剧和发展而又得不到及时解决时,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如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更为严重的还回导致心理崩溃和走向自我毁灭。这尤其体现了心理咨询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的重要性,借用心理学中的在心理咨询方法,给大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从而扫除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心理障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方法论意义体现在:

一、将心理咨询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从近几年情况来看,高校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的主要群体。当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热情,他们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一些偏见,甚至表现出排斥、反感、厌恶和不屑情绪。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将心理咨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通过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进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以适应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要求。

二、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种开拓新思路的特殊形式思想教育

在心里咨询过程中,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提出积极的分析建议,鼓励其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克服心理障碍,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奠定基础,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充分发挥心理科学的功能,既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又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已经成为当今知识领域的普遍现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教育对象的伦理道德和遵纪守法的教育,直接指向“三观”不太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失衡和心理疾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管理的人不懂人”的现象不少见,当然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有很多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引发思想问题,进行心理咨询,消除心理障碍,并辅之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开展心理咨询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三、引入心理咨询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理想

面对复杂微妙的心理问题,仅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解决的,从内容和方法上不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忽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主体性,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难以使大学生产生心里共鸣,教育效果不理想。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深入,内涵日益丰富,外延大大拓宽,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使心理咨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一朵奇葩。心理咨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寻求理解、慰藉、帮助和教育的场所,深入到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的地方,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帮助学生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立场,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培养积极的情绪,为树立正确的“三观”奠定基础,从而使教育效果更理想。

把心理咨询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调试不良的心理,全面了解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更理智的面对现实,引导他们发现真实的自我并纠正大学生的某些错误的观念,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应对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刘盛贤,赵岚.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90.

[2]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71-275.

[3]杜晓成.心理咨询法与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6(1).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人事劳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43-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选择。为更好地适应改革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客观要求,企业必须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服从、服务于企业发展任务和长远目标,并不断充实工作内容,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做出积极地贡献。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必然涉及人事、薪酬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必然会触动各方的利益。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中,理顺职工情绪,化解内部矛盾,排除改革道路上的思想障碍,调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人事、薪酬等改革目标的实现,否则,就会使职工产生抵触心理,就会严重影响改革方案的实施。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只要是与职工的关系达到心灵相通、和谐、融洽,所产生的效应就会变成强大的动力,推动各项工作,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局限。人力资源管理只是简单地进行竞争上岗、考核和奖惩等,如果没有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渗透其中,职工对单位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就不会“口服心不服”,就会在工作中敷衍了事,消极怠工等,就会影响团队主体工作的开展。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柔性地从人的精神层面上去激发人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方法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刚性考核、奖惩等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就会更有成效。

二、和谐的人事劳资关系是实现企业双赢的根本保证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这本无可厚非,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企业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因此,经营者必须转变观念,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把劳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增加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投入成本。使职工以厂为家,使职工以企业为荣,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企业职工文化程度、技术技能以及法制观念较以前都有大大提高。他们所要求的工资待遇理所当然也要提高。有些企业管理者总是片面追求利润,降低用工成本,并且一味要求职工要“以厂为家”,但经营者把职工当做你“家里人”看待了吗?特别是一些家族式管理的工厂,经营者总是以自己为圆心,以家属亲缘关系为半径画同心圆,将职工不成文地分成等级,搞人员等级歧视,像这样的管理模式要想构建和谐劳资关系谈何容易。所以说,要使企业快速发展,首先经营者要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企业文化,为职工规划广阔的发展远景,提供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把钱用在刀刃上,同时依法为职工提供带薪休假、社会保险、增加娱乐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等等,使职工有工作的激情和对工作有成就感,从而实现劳资双赢。

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提高人事劳资管理工作的思考

面对新形势,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到人事劳资管理中,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将会更加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人的需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从思想政治需求入手,提高思想认识

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理解人的需求,从根源上解决人的复杂矛盾心理,从而促进人在工作中积极上进、踏实勤奋地工作,有助于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稳定。企业的人事管理应该清楚了解人的需求,在企业工作的人有很多类别,有的对待遇有需求,有的对工作环境有需求,有的对人际关系有需求,有的对职业发展有需求。人事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了解员工的内在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制度供给或其它形式来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只有及时和较好地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其发挥潜能,具有活力和创造性。所以,企业管理者要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角度出发,注意以政策留人、机制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做到人才留得住、用得上,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劳动的积极性,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篇4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治教育 重点内容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教育目标定位问题

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高校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在教育中只强调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对法律意识的培养缺乏重视,一些学校对于高校教育理解上具有片面性,单纯认为提高就业率是学校高质教学的衡量标准,这都影响了法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法治观的教育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远比书本知识影响更为深远。此外在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普遍会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进行法律相关知识学习,但是由于此学科不是学生专业课,很多学生不重视课堂内容,经常有逃课现象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也只是依靠教材,授课方式呆板单一,灌输式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高校的法治教育定位应该由法律知识传授转变为法律素养培养,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法律素质,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敬法。

(二)家庭法治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不但对子女有文化知识的传授义务,还对其道德品质、行为指导有规范和引导的责任。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家庭法治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家长法律意识淡薄。中国的法治还处于一个不断上升和完善的阶段,很多家长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对孩子法律意识的建立也不重视,无法有目的地开展家庭法治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家庭氛围中缺乏法治文化氛围,孩子在家庭中就感受不到法律教育的熏陶,就会导致孩子家庭法治教育的缺失。

其次,家庭教育片面强调文化知识。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和家长一味地追求高分数,片面强调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很多家长没有对孩子展开家庭法治教育的意识,甚至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

最后,思想观念局限性。很多家长虽然已经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但是本身对其不了解,无从帮助学生从精神层面和观念意识上培养法治思维,导致学生不懂法现象出现。

(三)国家法治宣传力度不够

国家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应当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国家法治的进步,享受到国家法治进步带来的益处,增加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亲切感,使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信念。

由于我国的法治建设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加强的地方,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培养。在立法模式上,我国根据社会需求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方式,推行政府快速立法模式,这一模式解决了多个区域无法可依的现象,对于我国健全法律体系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民众在这种立法过程中参与度有限,很多法律实施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时,由于我国立法人才稀缺,立法技术有限,很多法律出现“短命”现象;一些法律文献界限模糊,出现法律之间相互矛盾的现象,给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带来困惑。

(四)社会的影响作用

社会氛围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树立有深远影响,具有基础性作用。在社会群体意识和行为的指引下,会对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的树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法律氛围的影响会让大学生自觉规范言行,变被动遵守法律为主动遵守。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重点内容解析

(一)积极发挥国家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建立的核心作用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是国家的基本方针策略。依法治国不但可以保证人民真正地当家做主,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推动社会文明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依法治国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更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大学生法治观念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开展,所以高校必须要重视法治教育。

首先,学校要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依靠大课模式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突出法治教育且授课模式呆板,难以达到预想效果。课堂教育是学生吸收知识的重要载体,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演示技术,运用多媒体等形式,结合案例分析,对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增强生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法律常识的传授,进而达到使学生树立法治观的目的。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要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做到与时俱进,适时地调整课堂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堂内容调整时,要注意教学内容要适应国家法律和法治社会的要求。

最后,高校要重视法律氛围的营造。大学生属于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在校园的时间最长,受学校氛围影响较大,这就要求学校在日常管理中要落实依法治校原则,通过思维意识构建、行为规范、情感陶冶、认知导向等方面进行校内法治氛围的营造,以实现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

(二)发挥家庭法治教育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建立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树立法治人格意识。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改革的深化,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往往会忽视法治意识树立的重要性。即使家长有法治意识,但是由于自身法律素养的限制,对相关法律知识不了解导致法治教育开展有心无力。针对这样的现象,家长首先要增加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增加法律素养积累,通过观看法治节目、报纸、网页等更新法律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子女法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其次,要重视家长榜样的力量。大学生认知、意识、观念、思维都受到家庭影响较深,行为教育在成效上远比说教教育更明显。所以,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法律意识,只有家长身体力行地守法、信法、依法办事才能给大学生树立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三)加强国家法治建设,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首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社会多数人的利益,从国家法律立法开始,要做到立法皆是良法,为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奠定坚实基础。为了保证立法的质量和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其次,严格执法。只有保证法律在执行中的公平性才能便于法治氛围的建立,增加大学生的法律崇拜感。在法律执行中要保证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加强司法工作的公开透明,给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法律影响。

最后,遏制司法腐败。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遏制法律的腐败现象产生,一旦有司法腐败现象产生,在网络传播的作用下,其消极影响会久久挥散不去,进而影响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和敬畏感。

篇5

20xx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我局深入开展了法制宣传活动,在全局广大干部群众中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让大家都充分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使法制的力量深入人心,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主题和指导思想

今年我局“12.4”法制宣传日的活动主题是“弘扬法制精神,推进依法行政”。以开展“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为载体,在全局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与依法行政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与职业道德有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进程,为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活动步骤和内容

弘扬法制精神、知法、守法、护法是每个公民的崇高义务。我局历来重视对广大干部职工法制精神的培养。此次“12.4”法制宣传日活动,我局召开职工大会认真学习了相关文件精神,确定了本次活动主题和指导思想以及活动内容,明确了各科室在这次活动中的职责分工,在全机关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法律氛围,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具体活动内容有:

(1)悬挂横幅,张贴宣传画。为了配合本次“12.4”法制宣传日活动的开展增强宣传力度,在我局办公楼各层走廊上悬挂“弘扬法制精神,推进依法治国”的横幅标语,并张贴了本次法制宣传日的主题宣传画,向到单位办事的人员发放了宣传手册,营造浓厚的法律宣传氛围。

(2)多种手段宣传法制。一是要求机关干部职工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资料,使大家更深层地了解法律宣传的重要性。二是结合单位实际工作,大力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单位职工在日常工作中依法治理、依法行政。

(3)为了真正把普法活动落到实处,让干部职工学习掌握更多法律知识,我局利用每周五下午例行学习时间,组织大家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内容,在学习中,领导带头讲学法、普法、用法制服务于我们工作的重要性和体会。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在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执政为民,依法维权的观念。

(4)为积极响应“12.4”法制宣传日活动,坚持学与用相结合。通过集中学习与股室、个人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在实践中交流执法经验,做好对法律、法规正确运用。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案卷文书制作,确保依法、公平、公正办案。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了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办案质量和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

篇6

关键词:档案;法治建设;执法度;宣传

1加强档案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而档案法治化建设始终处于国家的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展应该得到各种保障,最根本的是要有法律保障。有了法律保障,人们就能依法办事,改善档案保管条件,使长期困扰档案事业的人、财、物等问题从根本上得到地解决,从而保障档案工作依法开展和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法治档案建设有利于提高各级领导在对加强档案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意识,提高大家做好档案工作的自觉性;有利于将档案工作融入到各单位、各部门的各项工作中去,特别是融入到当地法治建设等重要工作中去,更好地为当地,本单位、本部门的各项工作和发展服好务;有利于档案服务功能的实现、档案资源整合的科学管理和档案的开发利用,更好地使档案、档案工作的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因此,充分认识档案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做《档案法》的宣传员和守护者,真正做到懂法、用法、执法、守法,理论联系实际,对我们依法做好档案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2当前档案法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社会档案意识薄弱

档案法治化建设要想实现健康发展,只有得到领导部门的大力重视与支持才能促进档案法治化建设的成功。但档案工作在一个单位当中不可能占据核心地位,因此领导部门不能对档案工作给予较大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作为领导者不设立档案部门,不重视人、财、物的投入,不关心档案人员的政治进步和生活待遇;作为档案工作者,不依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重视档案法规的宣传,不重视档案的保护,不认真执行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作为社会成员,档案法治观念淡薄,不知道公民在档案事务中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等。

2.2档案执法力度不大

如果用《档案法》的尺度衡量,很多地方和单位时有发生违反《档案法》的事情,但处理的却极少。不少单位和个人不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违法,甚至是知法犯法;档案执法部门不能严格行使执法权,绕着矛盾走,致使问题越来越多。

2.3档案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近几年,国家档案部门认识到档案法规建设的重要性,着力于开展档案法规建设,各级地方档案事业管理部门也竞相推出新的地方法规。这些法规有力支持了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我国档案法律法规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还达不到先进国家水平,因此档案法规建设还需进一步发展。

3加强档案法治建设的对策

3.1加强档案法治宣传

各级档案部门需大力宣传当前档案法规,不断引进新型档案普法宣传做法,大力发挥媒体、网络、咨询、标语、展板、竞赛等多种形式的作用,以群众能够接受的各种做法,在各个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地区大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争取使档案宣传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利用展示档案遵法守法的典型人物与违法案例,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遵守档案法律法规,支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参与档案建设,才能保证档案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质量,自觉维护档案法律的尊严,为档案法治化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2增强人们的档案法治意识档案法治意识

在人们遵守和执行档案法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档案法治建设教育,转变思想观念,严格依法治档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真正站在履行法律赋予职责的角度、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谋划、推进、落实档案工作。做好社会公众的档案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档案人员和公民的档案法律意识,逐渐拥有档案法治素养,营造档案法治文化氛围的过程。只有这样,依法治档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3.3完善档案地方法规体系建设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档案规章、制度,构建法制统一、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制体系,增强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能力。支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单位的档案事务,以适应新常态下依法管理档案的新要求。

3.4加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

通过大力检查当前档案管理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档案违法行为,一定要给予严厉的治裁,才能彰显档案执法在档案法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依据法律规定积极查处那些档案违法行为。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把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纳入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采取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档案工作检查。通过开展全面或专项检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档案行政执法机机制,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违规案件,促进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提升各单位档案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安刚.关于加强档案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5(2).

[2]王国华.加强档案法制建设之我见[J].兰台内外,2010(3).

[3]王正月.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的途径及办法[J].住宅与房地产,2016(33):262..

[4]张绍明.认真贯彻实施《档案法》努力推进档案法制建设[J].湖北档案,2012(9).

篇7

【关键词】农民 法治意识 培育路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重大决策。法治意识是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没有法治意识,就没有法治国家。我国早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仍然严重,部分公民法治意识不强,特别是在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农村,农民的法治意识更是亟待提高。对整个国家而言,没有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中国的法治化,而实现法治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就是法治意识,因此,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就是当前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当前农民法治意识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法治意识有所提高,从1986年全国开展普法活动开始,至今已经29年,长时间的普法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法治意识的提高,农民对法律的了解日益广泛,例如《刑法》《婚姻法》《土地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选举法》《民法》等法律,农民的认识已经深入,接受的程度已经相当广泛。从操作层面来看,近年农村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农民越来越多地选择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生活、经济上的矛盾纠纷。对法律法制认识的深化,对自身权利意识的增强,对维权方式的正确选择,这些都客观说明了当前农民法治意识的增强。

当前农民法治意识呈现以轻法律重人情、轻权利重权力、轻诉讼避诉讼为主要特点的消极现状。具体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从经济发展来看,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我国已经完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但是农村市场经济发育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靠契约关系进行的经济活动并不频繁,法治和法律并不被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在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单位组织就是家庭,在这种简单的经济、生活模式中,人们生活在狭小的熟人社会中,非常注重亲情乡情。在社会秩序的维护上,人们自然看重并遵循宗法、人情、礼俗等约束,并没有把法律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其次,从文化上来探究,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根深蒂固。传统文化中宗法观念、臣民意识、清官意识是造成当前农民法治意识淡薄的重要影响因素。再者,从制度上分析,农村法制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涉农法律法规不完善,选举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劳动保护权等农民应该享有的权利被忽视。第四,从教育现状来看,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尽管农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强烈,农民受教育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但是受客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与城镇相比,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仍然较低,受教育程度依然不高。

二、培育农民法治意识的路径

农民法治意识是农民现代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核,农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有客观规律性,更是有意识进行选择和培养的结果。农民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法治意识不强烈,当前农民法治意识如何培育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和深思。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客观事实表明,在中国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法治意识相对比较成熟;在中国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法治意识就更加薄弱,更容易受到落后思想的束缚和影响。市场经济使得独立的个人或集团依靠市场,靠契约关系进行活动,这必然促使个人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市场经济一方面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破除了旧有的宗法习俗的束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从客观上将社会独立的个体置入复杂的社会关系,逼迫个体重视维护个体权益,促使个体自觉努力提高法治意识。较强的法治意识是发达的农村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同时,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必须依靠法治的保障,必须依赖农民法治意识的提高。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体制的完善,农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农民维护自身权利、解决矛盾的法治意识必然得到提高。因此,完善并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是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最根本的途径。

2、加强农村法制建设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健全法律运行机制。要从普及和完善农业法律知识入手,逐步提升农民法律意识,因为农业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除了进一步完善《农业法》,还要建立起齐全合理、符合农村实际操作可行的法律体系。其次,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依法落实人大监督职能、强化行政检查作用、充分体现法律监督的约束、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发挥媒体资源作用、加强群众监督,总之,要用多层次的监督手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再者,规范干部行政执法。当前农村,少数基层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因此,要严格依法行使职权,纠正部分干部错误的权力意识,特别是基层司法干部,更要定期进行培训学习,不断强化法治意识。第四,为贫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很多农民因为落后的经济状况而不能、不敢提起法律诉讼。面对这种客观状况,采取法律援助手段,帮助弱势农民获得司法公正,这是农村法制工作的重点。

3、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就已经开始实践,但是,直到当前,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仍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督促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也直接导致农民对参政议政积极性的丧失,农民并没有充分认识并认真践行宪法所赋予的参政议政的神圣权利和职责。因此,要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必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村民只有认可和信服法律,才能真正提升法律意识。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健全村民自治章程。在国家统一法律的规定下,各地农村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文化和地域特点,健全和补充适宜的自治章程;其次,要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体制,特别是民主监督体制的建立和设置;再者,要唤醒农民参与政治的意识,并逐渐培养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4、重视普法教育宣传

从总体来看,要建立普法长效机制和普法制度,制定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计划和制度,使农村普法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要将普法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责任,制订长期和短期计划,并且定期进行督察检查;还要结合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继续推进农村民主选举,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可行,以此不断提高农村法制化管理的水平。在宣传手段上,首先,要能够积极整合各种社会化的普法资源,在继续抓好宣传橱窗、板报、墙报等法制宣传园地的同时,积极打造“电视、广播、网络、手机、报纸”等全方位的宣传平台,让普法宣传能够被“听、看、读”,也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专门的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其次,继续深入开展好各种法律宣传活动,例如各种法制讲座、法制培训、法制文艺等。再者,要根据宣传教育对象的文化层次、年龄、经济条件等特点进行差异化宣传,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总之,要使普法资源利用最大化,精心打造好利民、便民的普法阵地。在实践过程中,要重视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5、塑造培养新型农民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法律的角度看,新型农民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要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都有熟悉的了解,既能维护法律的尊严,不会以身试法,又能利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这样知法、守法、用法的农民才是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目前,新型农民在农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但这少数人却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需要培养更多的现代新型农民。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相比,“商业化”“市场化”的新型农民在客观上更迫切地需要提升法治意识,因此,在对新型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更要引导和培养新型农民遵纪守法、善于用法律武器解决纠纷和矛盾的意识。新型农民的法治意识提升了,他们对身边的农民法治意识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6、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8

首先,法治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法治观念。与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在市场中进行竞争必须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这就要求企业建立现代化的法治思维,从企业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要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在法律的框架内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维护企业利益。

其次,法治化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稍有不慎,企业就会遭受法律风险。如果企业不具备一定的法治观念,不懂得如何应对法律风险,轻者会遭受财产的损失和企业信誉的受损,重者会面临严重的法律诉讼,甚至破产清算。因此,现代企业要建立现代法治思维,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最后,法治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成效,推进企业改制。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在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民营企业也逐渐从家族式企业管理的桎梏中走出来,进行相应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这些过程都需要法律规范为指导和约束。因此,企业要充分把握国家立法精神,遵守国家法律规范和原则,提高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应对一系列问题。

二、现代企业加强法治化管理的措施

1、加强企业家的法治精神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有人治的悠久传统,企业中奉行的也是人治的管理理念,企业家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中,人治的思想逐渐被法治思维所替代,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中,如果企业家依然坚持人治化管理模式,强调能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这样的企业是不具备竞争力的,最终也逃不掉死亡的后果。我们所提倡的法治管理,强调企业发展要依靠管理制度和规范,企业家的权利来源和权利使用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之下,接受法律的监督和约束。法治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社会文明在企业管理制度的体现。当然,我们这里强调法治并不是完全抹杀企业家在企业发展的作用,而是将企业家的才能与企业法治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完善企业内部规章管理制度

法治化管理的核心就是依法办事。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是现代企业将国家法律法规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来对所有员工的生产和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的制度。首先,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要严格按照决策程序进行,实行民主协商、程序公正,尊重员工的意见,避免企业管理者独断专行的现象发生。这样的决策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了各主体的利益,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决策风险和不确定性。其次,企业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法治化观念和意识,教育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在日常生产和经营实践中严格依法办事,自觉践行企业制度规范,履行员工应尽的义务。对于触犯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企业要加强惩戒力度,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要一视同仁,充分体现企业规章制度的教育与强制功能。

3、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法律事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企业日常法律事务、化解企业法律风险、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作用显著。目前,我国企业已经认识到法律事务工作的重要性,也将其纳入企业正常管理的范畴,取得了一系列长足的进步,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法律事务管理机构,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法律事务,由企业高层管理者挂帅,制定规范的、科学的法律事务工作细则,加强法律事务管理具体工作的实施和执行,使得这一项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并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执行进行严格监督管理。另外,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工作对专业技能的要求非常高,从业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商贸知识、管理知识,对员工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理能力、应变能力都有要求。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加强法律事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4、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与企业法治建设息息相关。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信誉、品牌等无形财富,是企业实力的重要体现,对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往,我国企业往往对知识产权不重视,随意剽窃他人的专利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权。同时,也不懂得保护知识产权,造成企业重要的专利技术等流入市场,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伤害。为此,企业要加强宣传力度,让企业所有员工正确认识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申请与管理,对知识产权做好跟踪保护工作,随时注意每个地域内相关品牌的检索与注册,避免竞争对手损害企业的知识产权,发现问题立即向司法部门反映,及时制止对方侵权行为,保护企业的利益。总之,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融入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的法治化以及企业自身的规范与法治化。

篇9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 法治教育 必要性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69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升高。一方面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尽管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但心理上仍处于“断乳期”,遇事缺乏理性判断能力,又喜好追求刺激,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与孩子沟通较少,不太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校教育又偏重于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上一些媒体在直接或间接地宣传暴力,导致中学生犯罪行为越来越普遍。

一、中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中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治教育内容占教材总体比重过小

尽管现行教材中增加了法治教育内容,但与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其他内容所占比例相比,法治教育内容仍然过少。除初中教材中融入了少部分法治教育内容外,高中阶段甚至没有法治教育的独立教材。因此,法治教育无法满足当前中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未变

受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而思想政治课又是升学考试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教师只能将有限的教学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点的“灌输”,从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导致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仅限于识记层次,而无法达到应用水平。

(3)教师法律专业知识不足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基本上是思想政治专业出身,而少有法律专业人才从事中学教育工作,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师自身法律知识不足,给法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中学法治教育问题的成因

纵观以上问题可以看出,首先,学校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师资力量配备,都存在严重不足;其次,中学生自身法律意识薄弱,受家庭氛围的影响较大,一些家长的不法行为对孩子造成了恶劣影响;再次,社会法治教育过多关注公益效应,而忽略了学生在整个法治活动中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法治教育活动演变成“公益秀”。

二、中学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学校角度来看,中学开展法治教育有利于构建安全校园。目前,校园暴力事件持续发生,残害师生、逞凶作恶的现象越来越多,不仅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恶劣影响,也使校园安全问题受到了威胁。因此,开展中学法治教育势在必行。

其次,从家庭角度来看,中学生步入了心理成长的叛逆期,与家长的沟通存在隔阂是必然的,仅依靠道德规范的力量,已很难约束中学生的行为,还需要通过法治教育将中学生内心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杀死在摇篮里。

再次,从社会角度来看,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升高,给地区治安带来相当大的困扰,开展中学法治教育,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三、中学开展法治教育的措施

1.构建一体化法治教育体系

一是加大法治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三部法律的相关内容纳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从政策引导和思想教育两个层面,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二是根据学生心理发育程度,除思想政治课外,可适当增设法治教育的独立课程。三是配备法律专业的教师任教法治教育课程,运用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打好法律知识基础。四是创新教育方法,通过多学科渗透、课外实践、普法宣传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兴趣,将法律知识与道德修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2.发挥学校、家庭、社会联合教育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领导干部 法治思维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28-01

培育法治思维,就是执政者在执政治理的过程中,站在法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且使之更加规范、更具原则性、更能综合分析得出结果,在这里就要特别强调提高党政领导法治思维能力对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推进深化改革、解决社会矛盾以及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需要以法治理念和倡导精神为依据,在面对日常纠纷和矛盾的时候用法治思维方法理性的去处理,自主的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去维护相应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一、明确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培育是新时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

首先,我国目前处在法治国家的建设时期,在一个法治国家当中,相关的权力领导部门以及执政党的行为就应该时刻受到法律的制约。新形势就需要与新的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制定出新的治理方案,就需要给领导干部做出新的规定和要求,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方式都是以按部就班为主的,所以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大部分领导干部都惯用以往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导致解决矛盾不给力,资源浪费严重,造成群众与干部间关系紧张。

其次,建设全面法治化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长久目标,法治社会同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是必然的统一体,是法治走向发展的革新体现。有了法治的思维才能建设法治的国家,所以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能就是强化法治思维,让法治思维的发展融合到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中去,实现全面法治化。

第三,党的十以后,逐步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显著要求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一次深刻注解;也是新形势下党政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培育以及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

二、新形势下培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第一,确定权力行使过程中的思维合法性。在执行任务、决策判断还有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中领导干部要行使公权力,保证其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其中要求行为内容要合法,行为手段要合法,行为目的要合法。合法性思维既包括制度合法也包括规则合法,要按制度办事,用规则制约。

第二,保证法治思维过程的公正公平性。法治思维反映了公正公平原t,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做决策时,不是像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一样自作主张,而是要让公众也能参与到决策中去,这样就可以起到集合各方意见,体现决策的公平和公正。

第三,遵循法治思维内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权利义务受法律制约,同时法律也维护权利义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应该受到权利的保护并且履行相应的义务,党政干部在行事过程中,绝对遵循法治思维内容的应有之义,确保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公平性。

第四,承担法律行为中必然的后果和责任。法治不仅是行为之治,同样也是后果之治,就像是不管谁犯了罪,触犯到法律,就必须为其所作所为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但是对于不正当手段和违法行为所侵犯到的合法权利,就应该采取法治的保护措施,对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对违法犯罪的,依法给予惩处。

三、培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不断丰富法律知识,把握法律技术,训练规则意识。要让领导干部自身懂法,加强他们对法律制度的学习,制度是前提也是基础,只有正确的认识法律制度,才能自觉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才能确保法治思维的先进性。

其次,要从规范入手,从行为着眼展开法治思维,时刻倡导法治理念。一种理念代表的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听起来显得虚无缥缈,虽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里面,但要将其升华理念,将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一种行为能力,一种处事原则,就是要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领悟它的核心作用和丰富内涵,从规范入手,从行为着眼,将理性化的观念转化为时刻铭记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

再者,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树立正面形象,运用法治方式来处理日常工作,养成习惯。做到严格守法执法,一部法律是否有效不仅取决它的人性化,关键还在于执法人的执行力度,只有严格遵守法律,做到遵法实施,如果不能实现严格执法,那么任何的法治都只是纸上谈兵,唯独只有切实的执行法治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硬道理。作为领导干部都有使命履行执法任务,执法是执法人的职责和义务所在。各级部门的领导和干部应坚守各自岗位,明确各自执法责任,从严执法。只有把握好源头,才能树立起法律威信,才能建成良好的法治社会。

最后,要从正义的角度思考问题,坚守法治思维的逻辑底线,要以弘扬法治精神为己任。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必须将法治精神深入到内心中去,这样才能保证在实际行动中不忘践行法治。只有做到心里所想和手头所做的统一结合,才是领导干部符合法治思维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心口不一,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小则危害个人的利益,大则危害国家的利益,甚至严重影响法治社会的发展。

总之,培育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对国家全面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把培育法治思维作为培训党政干部的重中之重,结合现代科学发展成果,深入研究法治思维对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贡献,以此探索出符合法治教育的可行之道,从而提高法治教育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根据时展特点和新要求及时改良学习方法,从而优化知识结构,培育锻炼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推动依法治国的全面建设。

参考文献

[1]姜明安.法治是法治思维与法律手段的良性互动[N].北京日报,2012-10-15.

[2]人民日报评论员.让法治思维更加深入人心[N].人民日报,201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