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降雨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探秘人工降雨的魔法
《西游记》里,东海龙王张开龙嘴,顿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这可不是人工降雨,这是神话。自然的降雨(降雪)是水蒸气受冷凝结而形成的,而真正的人工降雨(降雪)是人们根据一定区域内大气的温度、湿度、云、风等的变化,向云里喷洒制冷剂,让天空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使云层中的小水点增多、变大,从而形成降雨或降雪。其实,这项工作就是一项管理天气的工作,气象专家解释说:“我们用一些技术去管理云层间的水,让它发生变化,凝结或者升华。简单地说,就是在云间播种,通过在云层间播撒不同催化剂的方式来收获我们想要的天气。”
看来,要人工降雨必须要在“云间播种”,而制冷催化剂就是降雨所需要的“种子”。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种子”一般是碘化银催化剂。碘化银只要受热就会在空气中形成数以亿计的碘化银粒子,它们非常小,成百上千个碘化银粒子聚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因此,我们才选择它担当人工降雨的重任。
要把碘化银“种子”播撒在云层间,可以使用空中作业和地面作业两种办法。空中作业就是用气象飞机在云中播撒碘化银,气象飞机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好地掌控云层的变化,把握投放催化剂的最好时机。地面作业就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碘化银炮弹,炮弹在云层中爆炸,碘化银也就播撒到了云层中。碘化银微粒会随气流运动进入云中,在冷云中产生无数个冰晶,然后再借助一定的气象条件,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加大。当然,在云层中播撒“种子”,必须选择云层富含水汽的情况,如果水汽不足,“种子”发不了芽,也就不会形成降水。
原来魔法的奥秘在此啊!你也跃跃欲试?绝对不行,人工降雨必须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并由有关部门来实施。
魔法的发现之路
如果从人类影响天气的想法算起,神话传说中的呼风唤雨应该可以说是人工降雨的最初幻想了。把这种幻想付诸实践要从19世纪末说起:1890年,美国国会曾拨款支持科学家利用火炮、火箭和气球在云中进行催云造雨实验;1918年,法国科学家把装满制冷物质的炮弹发射到空中,试图造雨;1921年,美国科学家又用飞机向云层播撒带电物质,设法促使云层碰撞降雨。不过,这些人工造雨的实验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人类探寻自然奥秘的脚步并不会停止。二战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科学家欧文・兰米尔博士和谢弗尔决心把雨雪形成的原因弄清楚。战后,他们利用一些奇特的装置开始实验。1946年7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炎热,由于实验装置出了故障,装有人工云的类似电冰箱的装置里的温度一直降不下来,他们只好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来降温。当他们把一块干冰放进制冷装置里,奇迹出现了――水蒸气立即变成了许多小冰粒,在冰箱里盘旋飞舞,人工云化为了片片雪花。这一奇特现象令他们兴奋不已,他们商定要在空中试试。于是,1948年11月的一天,天气很冷,谢弗尔驾驶着一架飞机,在云层上方撒下大量干冰。留在地面观察的欧文博士看见雪花纷纷扬扬从天而降,这些雪花落在他脸上,化成了水滴。他们成功实现了用干冰进行人工造雪,将“呼风唤雨”的古老神话变成了现实。人们兴奋地把这一实验称为“给云层播种”。
从此以后,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农业大国和缺水的国家纷纷对以增雨、增雪和消除冰雹为主要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投入。
魔法并不能创造天气
人工降雨的魔法也只是根据科学原理,基于自然规律对天气现象的利用而已,人类并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创造天气。以人工降雨为代表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实际上就是管理天气的工作,它只有在接近自然的、正常的条件时,并且有合适的云来供催化时,催化剂才能起作用。人类不仅不能创造天气,而且连云也创造不出来,在干旱的条件下,大气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使用催化剂催化云来降雨也是困难的。所以,魔法并不是万能的,尊重规律、爱护地球才是人类的最大福音。
篇2
听专家说,如果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再近1%,地球就是一个永恒的“火焰山”;如果再远3%,地球就是一个永恒的“广寒宫”。而现在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仰望那些孤寂荒芜的星球,真是庆幸我们拥有多姿多彩的天气、舒适宜人的温度,庆幸我们与太阳之间有着合适的距离――所以不是距离产生美,而是合适的距离产生美。
增减衣服的智慧
其实换季和睡觉是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冬装一穿一脱,一个冬天过去了。
二八月(农历),乱穿衣。大街上有人穿得单薄,有人穿得厚实,冬装与春装交相辉映。气象节目的解说词告诉我们:要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曾经和一位中医聊天,他觉得捂与脱相辅相成:捂,是关于一个季节内的战略原则;脱,是关于一天内的战术技巧。在这一季,人们要顺应自己机体由冬藏到春生的变化而捂;在这一天,人们要顺应天气由冷到热的变化而脱。多穿少穿的事情,在医生的眼里蕴涵着玄妙的哲学意义。
幸福是等来还是争来
有一次,奇怪地被一男性编导问及一个问题:“女人的幸福是等来的还是争来的?”
拿天气来说吧,有些雨是等来的,有些雨是人工降雨争来的;没有云彩时等一等,有云彩时争一争。
同理,相信幸福是宿命的就等一等,相信幸福是使命的就争一争。
眼里朦胧心中透彻
有位老先生对我说,前些天他和小孩子出游看远山。当时雾气弥漫,孩子抱怨:真倒霉,啥都看不清。”老先生却想:“不同的分辨率呈现不同的意境,晴天看的是工笔,雾天看的是泼墨,都是上苍为你定制的风景。
能把一些事情看清楚,需要视力;能把一些事情看模糊,需要眼光。眼里朦胧,却往往心中透彻。
关于云层的感悟
篇3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化学教学 常见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进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之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特别是对于不需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课程,会适得其反。有些教师把多媒体教学看成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因此过多地追求和使用多媒体教学,便忽视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下面我们就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教师对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和依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认为运用多媒体是上课的必备条件。因此,执教者不管教学是否需要,只是一味追求多媒体带来的视觉效果,一律采用多媒体教学。看似精彩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一个形式多样的空架子。比如,在介绍化学知识成果、金属材料、水、空气等资源时,因学生对这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采用录像、录音等光盘教学手段就可以了。而对于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来突破重点难点,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演示,可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成了录像、课件的演示课,往往动动鼠标就能完成教学的全过程,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而忽视了传统教学中如语言、板书和直观教具等的作用。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势,但是它只能是教学辅助设备,也只能根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需要而出现。尤其在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多媒体技术会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如,在讲述有机化学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使用动画模拟甲烷分子和氯气分子如何断键,如何形成新的键;乙烯分子碳碳双键如何断裂,氯原子如何接上去,直观地将这两个反应机理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
二、教师对多媒体设计欠佳
目前不少教师制作的课件,虽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下了一定的工夫,但仍然以展示知识为主,忽视对能力的培养;突出主导,以人机交互为主,忽视了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课件的设计时,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其呈现方式多采用线性播放,一堂课下来,就是放了一场“电影”,以致学生对电脑多媒体的教学产生这样的评价:“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量大,且变换快,产生的印象不深,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三、对多媒体技术的滥用,不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课主要以实验为主,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实验展示的现象和实验本身是不适合用多媒体展示的。而许多教师采用了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而忽略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但也不是完全不能用多媒体演示实验。高中化学中有很多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大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实验,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模拟来实现,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如原子形成分子的过程、人工降雨的原理、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和有机实验中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的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气挥发出来,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展示这个实验,也不会污染整个教室。
四、总结
多媒体教学按照常规的理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在一节课中,语言表达是基础,板书、板画是纲要,离开这些去片面追求多媒体的感官刺激必然造成教学的失败。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并且将其与化学学科特点充分结合、巧妙应用,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信息量的传递途径,就会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教学效果更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一、联系实际,诱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布鲁纳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其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物质世界因化学而变得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物质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化学:工农业生产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例如:现代农业所需的化肥,高效低毒农药以及人工降雨,化学药剂等;现代工农业需要耐高温,耐腐蚀,不燃烧的高分子材料,具有最佳性能的催化剂等等;这些材料和产品都直接用到化学知识。这样给学生列举一些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及现代的尖端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情况,使学生感到既有趣又重要可见,穿插实际问题是诱发兴趣的重要方法。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
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
三、妥善处理重点、难点、弱点,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以后,如果不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当,兴趣也会慢慢减弱、转移,甚至消失。要保持和巩固学生的兴趣,妥善处理教学三点――重点、难点、弱点。如果处理不当,学生思维受阻,学生对学习容易失去信心,如此反复,兴趣全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杜绝弱点。即重点内容重点讲,讲授中巧设问题,并及时强化,反馈,讲授后及时做必要的巩固练习;对于难点,为师者一定要倾注自己的热情和耐心,潜移默化学生,使学生敢于面对,勇于突破,可采用分而治之,反复推敲,重复练习等方法;对于学生的弱点,要求教师善于在平时教学中注意收集,整理学生容易混淆容易疏忽的问题,或直接指出,或设问激疑,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牢记错误,不要一错再错。
四、鼓励学生问问题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新课程要求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有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但大多数学生不善于问,不懂得如何问。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交给学生一些问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疑问法。学生对难以理解的有怀疑问题提出来询问探究;(2)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3)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回答后,顺其思路对问题紧迫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4)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些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5)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等的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
当然,平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鼓励学生善于质疑,还应因人而异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乐问,敢问,勤问,善问,真正把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出来。
五、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精讲:主要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解难,创造思维情境。
多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一定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也就是要时刻别忘了“忽悠”学生,以保证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由于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知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上20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教师必须要下一番工夫。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深入准确、恰到好处地讲解和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的激发和知识密度的加大程度。做到精讲,必须使学生在短短的20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通过实事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巩固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污染给人们的健康,生存环境带来威胁。如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例,煤气中毒,汽车、摩托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农村垃圾随意堆放焚烧对空气、水的污染,水泥厂排放的三废使周围的农作物枯死,农民过量使用剧毒农药,使鱼类生物大量减少,自然界中可饮用的水量急速减少,动植物种类逐年灭绝等等,这些真实的污染环境威胁人类安全的事例,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要通过化学课的讲授,让学生们逐步认识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重大损失,了解只有科学地利用化学及其它科学知识合理开发利用大自然,才能真正成为环境的朋友,并要求学生立志成为化学知识的有效应用者和环境的保护者,与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
总之,当学生喜欢上该学科,学生就会学会去学习,善于去学习,乐于去学习,找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提高,教师就会教得轻松,学生也会学得愉快,教学质量就会提高。
篇5
化学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凝聚着编写组的智慧和心血,受到学生的喜爱,它应该成为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资源。阅读是学生通往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和神奇斑斓的微观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
化学;教材;阅读
近几年,可用于化学教学的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视野得到了拓展。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教师可自己遴选素材,编写导学案,制作精美课件,这些都有力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学案变成了知识点和习题的罗列,PPT课件内容也是为了解题服务,教材被遗留在教师的办公桌和学生的书包里。教材不应该成为“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因为教材凝聚了许多一线教师和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它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复合肥”。
一、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是使用教材的主体,对教材的好坏最有发言权。我们地区使用的九年级《化学》教材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笔者就教科书的使用情况,曾对我校九年级学生进行过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33份,成功回收230份,其中男生128份,女生102份。经过认真统计,最喜欢的教科书情况如下表1。
表1 最喜欢的教科书的调查数据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历史\&体育\&1班\&11\&6\&7\&12\&9\&5\&17\&0\&2班\&16\&5\&4\&11\&16\&3\&14\&0\&3班\&8\&12\&7\&11\&19\&3\&10\&0\&4班\&13\&5\&9\&6\&22\&6\&8\&0\&5班\&14\&10\&6\&13\&21\&4\&22\&1\&合计\&62\&38\&33\&53\&87\&21\&71\&1\&比例\&16.94%\&10.38%\&9.02%\&14.48%\&23.77%\&5.74%\&19.40%\&0.27%\&]
在最喜欢阅读的教科书中,化学的美誉度最高,这是对化学教材编写者辛勤劳动的肯定。笔者继续跟进访谈了解相关原因。
(一)文本可读
生1:教材的语句平实,通俗易懂,如唠家常。
生2:教材中的句子一般不长,读起来上口,不费劲。
生3:编教材的人像我们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非常友好,如“亲爱的同学”“我们”等随处可见,每个单元的开头基本上都有“我们”的词。
生4:我觉得教材就像我们的朋友,如“你一定想知道”“不知道你是否意识到”“我们都知道”。这些和蔼可亲的话有一定的诱惑力,让人不忍拒绝。
可见,教材是一本非常好的“读本”,受到了学生的好评。不仅如此,笔者还认为,相比前版教材,新版教材可能考虑家庭实验的局限性,将相关的实验现象简要描述。这样做的好处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方便预习,这一改进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二)图片可爱
生5:教材中实验现象的那些漂亮照片深深吸引了我。尽管我们做过这些部分实验,有的实验没有成功,有的实验成功了但观察不太仔细,这些照片弥补这些遗憾。
生6:我喜欢化学书里的实物图片,我们这里没有矿、大型工厂,教材里的炼铁厂、矿石让我开了眼界,还有爆炸拆除废弃建筑物呢!
生7:我比较喜欢书上的仪器和实验装置图,它帮助我们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它指导我怎样进行实验,这是与其他教材不同的地方。
生8:我喜欢教材中的微粒模型,它让我知道了构成物质的微粒比如干冰、水、氢气和氧气大致是什么样子,还知道电解水过程中微粒是怎样变化的。
其实,教材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卡通人物,如在遭遇火灾时的自救方法、呼吸前后气体成分的改变、用硬水洗衣服的苦恼、灭火与自救部分,这些卡通人物非常可爱。教材中还有一些饼图,让人直观感受各组分的含量,例如自然界中元素的分布等,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化学教材提供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到了“化学的美丽”。
(三)故事可乐
生9:我喜欢化学书是因为里面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像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微粒。
生10:我喜欢门捷列夫发表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它让我知道了复杂现象的背后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生11:才开始学化学,我就看到了“化肥去哪儿了”的探案,尽管我们随爷爷奶奶闻到过化肥的气味,但是就不知道具体原因,读了这一部分化学让我懂得了很多,我以后就爱上了化学。
听故事是青少年的天性。教材不惜篇幅讲了许多与化学有关的史实,饶有趣味。除了以上所述,还有《空气成分的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现》等。这些故事凝聚着化学家的智慧,散发着化学无穷的魅力。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学生逐渐养成严谨求实、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术品质,从而提升了科学素养。以上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
笔者对化学教科书中你最喜欢的教材栏目进行了调查,数据如下表2。
表2 化学教科书中最喜欢的教材栏目的调查数据
[\&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拓展
视野\&联系与实践\&交流与讨论\&整理与归纳\&本章作业\&方法与提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正文部分\&1班\&7\&15\&20\&7\&8\&2\&4\&10\&0\&3\&2班\&6\&13\&19\&9\&10\&9\&4\&10\&4\&6\&3班\&8\&21\&16\&6\&4\&3\&1\&6\&3\&3\&4班\&8\&14\&19\&13\&4\&6\&5\&7\&2\&4\&5班\&13\&17\&20\&13\&13\&8\&1\&17\&1\&8\&合计\&42\&80\&94\&48\&39\&28\&15\&50\&10\&24\&比例\&9.77%\&18.60%\&21.86%\&11.16%\&9.07%\&6.51%\&3.49%\&11.63%\&2.33%\&5.58%\&]
从表2可以看到,学生最喜欢阅读“活动与探究”栏目,这对他们顺利完成活动与探究实验帮助较大。而拓展视野部分则是丰富他们的知识面。而有意思的是正文部分本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里有考试所需要的重要知识点,例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元素和化合物。但是,九年级学生对这些结论性的东西并不太感兴趣。
二、阅读的重要性
在诺贝尔奖世界里,犹太人六个领域都有巨大斩获。虽然犹太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0.2%,但是他们却收获了全部诺贝尔奖的20%以上。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方面的因素是几乎所有人都公认的,那就是犹太人自古以来就将阅读当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阅读能力是世界各国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视的基本能力,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从2000年开始的、著名的PISA测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阅读素养,主要评价学生对不同情境、不同形式的文本的认知能力,了解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
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化学课上,教材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开启化学之门的金钥匙。
三、教学建议
(一)无功利地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陆有铨教授在扬州新课程学术论坛中提出,“不压制就是创新”。我们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学期开学初教室里散发出来新书的味道,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新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些学生里既有优秀生,也有所谓的“后进生”。也许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到的“占据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地阅读”。
要让学生阅读,首先应该是无功利悦读。在阅读时不提问题,不设条条框框,让学生自由地、愉快地阅读,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笔者在展示《奇妙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时没有采用多感官刺激的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主动阅读。
阅读过程中,我们巡视发现,学生还是讲方法的:遇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自己就会用铅笔标出来,每当教材向他们提出问题时,就开始填教材中的表格和空档,在教材右边的空白处旁注。读完之后,有的还对刚才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遇到不懂的就点个问号,还时不时地与他们兴奋地交流。
(二)有目的地交流
读后交流既是对本次阅读效果的巩固和提高,也是为下次阅读改进方法增加动力。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错误的观点被修正以后,知识上的收获也使他们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奇妙的二氧化碳》的公开课上,笔者在学生阅读后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提到了温室效应,有的提到了汽水,有的提到了灭火器,有的提到了表达式……然后就有了下列教学实录:
【师】追问:二氧化碳奇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1】奇在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保持一定,妙在这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做光合作用原料。
【学生2】奇在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妙在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剂。
【学生3】奇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妙在二氧化碳可以制作汽水。
……
【老师】你们是怎么读书的,哪位同学乐意分享呢?
(学生分享,教师帮助提炼)
【老师】我提的问题来自于哪儿?
【学生】标题。
【老师】对的,文章的标题一般是学习对象,阅读时可以自行设计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往往效果比较好。
……
课后,教师进行了评课。他们认为这一节课 “奢侈”地拿出一些时间放手让学生阅读,教者教改意识很强。交流阅读心得环节,学生参与度高,在互相补充修正中感受到了二氧化碳的奇妙。并且把读书方法指导有机地融合到教学环节中去,例如标题问题化,关键词交流法等。但这些又不喧宾夺主,教学效果很好。
(三)能促进的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之于学生尤为强烈。我们教师这就要求不断地培养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就像泡沫,一触就破。所以,我们用好评价机制,维护并发展学生继续阅读的愿望。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学生不断阅读的动力。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阅读合作小组。评价的方法可以是自评、生评和师评等。结合阅读效果的检测,对表现好的进行奖励。笔者尝试过,一种比较好的奖励方法就是,向表现较好的学生或者小组提供一些关于化学小故事的材料给他们阅读。让他们追寻着好奇心,向着神奇的化学世界探索。对先进者的奖励,也是对其他同学和小组的激励。
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羡慕的眼光,他们需要我们的鼓励和指导。相信在我们的鼓励下,学生将会的通过阅读这个窗口,认识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和神奇斑斓的微观世界。
[参 考 文 献]
[1]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
- 上一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桥梁工程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