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发展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融合发展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提升咖啡品质
云南德宏州宏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94年,董事长熊相人从5亩咖啡地开始创业,到2014年,公司咖啡产品不仅销往京沪深等大中城市,更远销韩日新俄等42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咖啡种植规模最大、深加工能力最强、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咖啡企业。
宏天实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咖啡、橡胶、茶叶、稻谷等农业产业开发。目前,宏天实业公司注册资本为6710.79万元,公司现有员工近2000人,下设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和云南后谷咖啡有限公司两个子公司。
“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熊相人说。
熊相人认为,建设咖啡种植与加工结合、休闲与观光结合的现代农业生态园,便于提高科技含量,生产绿色的优质农产品,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占领国内外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钟真表示,咖啡是我国热作地区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咖啡企业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外部性;企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发展应在加强主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热区生态与资源禀赋,拓展产业链条和经营范围,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双提升。
创新利益联结模式
近年来,宏天实业公司通过强化一产基础、优化二产结构、健全三产功能,促进咖啡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并通过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尽可能让咖啡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好处惠及更多的咖啡种植农户。
打造“合作社+”的现代农业模式。宏天集团总经理杨栋钦说,公司开发种植咖啡27.3万亩,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及“反租倒包、抽签管理”的咖啡种植经营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户近6万户共30余万人。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公司通过农民入股、保底收购+二次利润分配、建立产业联盟、土地流转租金+农民工资+社会保障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
以介桃村李长伟家为例,承包20亩咖啡林,亩产1吨鲜果,收购价为3000元/吨,20亩年收入6万元;20亩林地租给公司,林地租金每年按500元/亩计算,20亩年租金收入为1万元;作为合作社的成员,按股份每户每年可得800元左右的分红。以上三项相加,李长伟一家一年的收入为7.08万元。
企业增利与农民脱贫同步进行。公司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瞄准贫困人口,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直接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农民能直接达到脱贫增加收入目的,同时还能示范和带动周边的乡镇、村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帮助农民脱贫增收,扶贫的效果明显。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谭智心表示,宏天集团在农产品产地采取产业扶贫的优势在于能够就地解决贫困人口的生问题,通过产业化的带动力量,将贫困人口纳入到咖啡产业的链条中,形成各方共赢的利益共享机制,最终实现资源、资本和老百姓支持的有机统一。
推动“互联网+”信息化合作社建设。杨栋钦说,为推进信息化合作社建设,公司对每个合作社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网普及,建立公司农业合作社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实现合作社种植、收购、库管、资金流、技术培训、业务咨询、市场与反馈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咖啡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的在线监控及网上,健全产品可追溯制度。让消费者清楚地看到每个环节,体验完整的咖啡文化,消费健康绿色的咖啡食品,从而实现具体品牌宣传化及利润最大化。
机制尚待完善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在于打破产业的界限,形成农业和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核心在于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议政府从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建立完善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保障机制。
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合理用地需求。首先,在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业旅游观光等设施建设。其次,通过农村闲置林地、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要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完善多渠道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应大力改善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以及供水供电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篇2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国外学者和机构已对产业融合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如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欧洲委员会(1997)“绿皮书”,尤弗亚(Yoffie,1997),格林斯腾和汉纳(Greenstein&khanna,1997),林德(Lind,2003)等开展的研究。目前,产业集群、产业融合和产业生态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浪潮冲击下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融合已成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互联网技术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渗透力,为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运作平台。在互联网技术进步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一种新型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集中了互联网和金融业的优势和特点,具有明显的产业融合特征。
二、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融合特征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产业概念特征
“产业(industry)”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也是使用最模糊的概念之一,通常与“行业”、“产业领域”等概念混同在一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变迁,学术界对产业的定义研究也不断深入。
古典经济学家在讨论分工时,用行业的概念描述产业分工。如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各行业之所以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增进程度如果是极高的,则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贝恩、波特等人从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等理论出发,将产业定义为“生产同类或相互间具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定义曾被广泛接受,成为美国标准产业分类系统(SIG)进行产业分类的前提和基础。但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基于对现有产品和过去产品替代性考虑的静态产业定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形态的演变,这种定义的科学性越来越遭到质疑。默雷和阿布雷汉森(Murray&Abrahamson,1997)从产业演化的动态角度将“产业”定义为“一组具有相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即用类似的投入和生产技术,生产类似产品或者类似消费者服务的具有相同组织形式的一系列企业”。塞普勒(J.L.Sampler,1998)将“产业”定义为“拥有足够的关于同一市场关键信息的企业群”,他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的竞争特征,企业对消费群体拥有的信息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梅里和菲利普(K.A.Munir&Phillips,2002)建议用“活动网络”(activity network)的概念来替代“产业”,并将“活动网络”定义为“直接或间接致力于塑造或执行一项特定活动的一组企业”{1}。由此可见,关于产业的概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从产业边界明晰确定的静态定义,向动态的产业边界观转变。特别是塞普勒关于“关键信息”企业群、梅里和菲利普(K.A.Munir&Phillips,2002)“活动网络”对产业的界定,反映了信息时代企业面临的动态化竞争环境,对于分析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从塞普勒的定义出发,互联网金融业所依赖的战略资源就是海量的客户和市场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通过搜索引擎组织、排序和检索信息,通过云计算处理信息,最终形成连续、动态变化的关于市场和客户的信息序列。因此互联网金融业不同于传统静态定义下的“产业”概念,既不等同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也不等同于传统的金融业,而是由“关于同一市场关键信息的企业群”组成的新型产业业态。从“活动网络”(activity network)的概念出发,互联网金融业是围绕借贷关系和资金融通这一“特定活动”而关联的一组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个人、独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同领域的企业尽管采用不同的商业模式参与其中,但围绕的是共同的“中心活动”。
因此,从产业的概念特征上看,互联网金融业具有不同于传统静态产业定义下的金融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具有动态产业定义下的产业特征,具有明显的“市场关键信息”和“活动网络”指向,是产业融合背景下产生的新型产业形态。
(二)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边界特征
从产业经济活动的过程来看,每一个产业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边界、产品和服务边界、业务和组织边界。周振华(2004)、李美云(2007)把这些边界定义为产业边界。产业融合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在不同的产业边界处,原本相互独立的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融为一体,通过对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的整合,组合成新的产业。互联网金融业是在互联网信息服务和金融业的产业边界发生漂移和交叉之后产生的新产业。这种新产业具备了多个产业的特征和功能,产业边界模糊,很难从通行的产业分类系统,如美国“标准产业分类系统(SIC)”、“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AICS)”、“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系统(ISIC)”和欧盟“欧洲产业分类系统(NACE)”等,找到对应产业分类。互联网金融业的出现,使原本不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者,这必将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篇3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AMD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邓元鋆看来,PC早已不是AMD的全部,消费导向、云计算和融合才是未来要把握的制胜点——以APU为核心,把握消费者的主流需求,让“超轻薄”成为对抗超极本的利器;洞察行业趋势,以高密度、低功耗为优势,把握云计算的行业需求;聚焦新兴市场,坚定大中华区的核心地位,与合作伙伴共进退。
在这样的布局下,AMD对未来的市场有何预期?作为PC融合发展的重要布局,AMD将如何推动APU下一步的发展,实现战略与行动的配合?计世传媒集团副总编孙定与邓元鋆进行了深入交流。
打造产业链实现共赢
孙定:在你加入AMD的近两年中,对大中华区做了哪些改变?AMD对下一阶段开疆拓土有怎样的规划?
邓元:在我加入AMD时,我们正要推出APU这个对于行业有着革命性意义的产品。那时,如何把CPU(中央处理器)和GPU(图形处理器)融合,提高计算效率,是整个行业的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容都是多媒体的信息,只有加快处理的速度和图形能力才可以顺应市场的发展方向。在我看来,IT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融合,AMD是全球惟一同时拥有CPU和GPU精深技术的厂商,APU的出现,实现了两者的“真融合”。而我的重要任务,就是让行业、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了解AMD的技术,推出更多创新的产品。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AMD有很多创新。尤其在AMD并购了ATI后,在图形方面的技术有了很多突破,可以说AMD最新的GPU产品是全球功能最强大的。我们相信,要把领先的技术转变为消费者能用的产品,芯片始终是产品的驱动力所在。
孙定:目前,大中华区在AMD全球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
邓元:大中华区是AMD全球最重要、最大的地区。除此之外,大中华区也是PC产业链最重要的基地,全球很多OEM、ODM厂商都在这里。所以AMD大中华区的重点之一,就是跟这些合作厂商建立更好的合作,让更多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甚至其他产品都用AMD的芯片。
此外,大中华区除了是销售、合作伙伴和产业链的重要基地,也是AMD重要的研发基地之一,我们在上海、北京都有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担负了AMD全球重要的研发工作,包括产品设计、客户定制化需求等。去年,AMD也把全球客户支持中心搬到了大中华区,以便从技术和设计层面给OEM提供更快速响应的支持。同时,大中华区还是AMD全球测试、封装、生产方面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可见,大中华区在AMD全球处于一个多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的每个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
孙定:在你上任后的这段时间里,是如何推进OEM、ODM厂商接受AMD技术和产品的?未来还将有哪些进展?
邓元:我们与合作伙伴的进展非常不错。AMD第一代APU推出以来,在全球市场,APU产品发货量已超过5000万颗。在全球我们有超过100款基于APU设计的产品,包括主流笔记本电脑、超轻薄笔记本、一体机、台式机、平板电脑等产品。宏碁、华硕、戴尔、富士通、惠普、联想、微星、三星、索尼、东芝等在内的主要OEM厂商,均已推出了基于APU的多款 PC产品。
今年6月,第二代APU产品以后,APU技术迄今已经有320多款定型设计,充分得到了OEM厂商的支持。尤其是基于APU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在全球和大中华区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市场份额,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的技术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是受到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用户支持的。
特别是在大中华区,AMD的市场份额在一年多时间内增长了超过6个百分点,这在目前的大环境中是非常不错的。
未来的主流是超轻薄
孙定:你曾经表示,“有了APU,AMD将变得更全能。”那么采用第二代APU设计的产品,将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好处?
邓元:第一个好处是电池的续航时间非常长。超过12小时的续航时间,在笔记本电脑电池续航能力方面居于行业领先;第二个好处是产品本身的图形性能提升56%,双显卡交火技术更可使图形性能提高75%,达到高清效果;第三个好处是用户体验的提升。相比上一代APU上网速度提升了3倍,办公速度提升2倍,查杀病毒的扫描速度可提升大约3倍。
对于一般的用户来说,除了工作需求,上网、看视频、玩游戏基本上是笔记本电脑的最主要用途。一直以来,游戏体验是AMD的强项,而有了APU之后,用笔记本玩游戏的体验更好了。最重要的是,AMD一贯秉承高性价比的优势,APU的出现更加强了这一点。
孙定:今年业界对于轻薄笔记本的热情达到了,你认为,这种趋势是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引领PC产业的导向?AMD提出的“超轻薄”在与英特尔“超极本”的正面交锋中,最大的差异化是什么?
邓元:目前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用户越来越喜欢轻、薄的设计,对材料和外观设计的要求也在提高。AMD认为,这是消费者的主流要求,而不仅仅是高端的用户才需要。所以我们在第二代APU出来之前,就与OEM、ODM厂商针对“超轻薄”的市场来做设计。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价格很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将这类产品提供在主流价位,不会定在比较高的价格,否则就不是主流产品了。现在用第二代APU的超轻薄产品已经上市,4000多元就可以买到,未来主流厂商陆续都会推出自己的产品。
篇4
关键词:休闲农业;体育运动;融合
0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农业和体育方面。一方面,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升,休闲农业开始逐渐步入现代人的视野并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人们开始走出传统的旅游方式转而走进乡村、农户等,乡村旅游变得炙手可热[1-2]。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健身理念的不断增强,人们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更注重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因此,休闲农业和体育运动二者看似不关联,却因人们观念方面的变化而开始产生联系,同时也为现代休闲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3-4]。因此,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和体育运动融合发展的趋势,如何借助体育运动来加强休闲农业的发展,并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成为本文探讨的主要方向,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了休闲农业的内涵。
1休闲农业内涵
1.1休闲农业的功能
休闲农业以农业作为公共基础,以休闲作为主要目的,以各类游客作为目标客户群体,结合了旅游业和农业,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因此,根据上述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可以看出休闲农业同时具备旅游和农业的功能.休闲农业具备生产功能,从农业的属性出发,农业生产的根本是提供包含水果、蔬菜和粮食等各类基本的农业产品。同时,休闲农业通过环保、科学的方法,促使传统农业朝着现代农业的方向去转变,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此外,休闲农业兼具文化功能,如广大游客可通过田园式的农耕生活,在健身的同时体会到强大的农耕文化。
1.2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
休闲农业的开发,首先可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实现现代农业的进一步产业结构调整,拓宽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其次,通过将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相融合,可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的内容,让游客更加深刻体会到休闲农业的趣味。此外,通过二者的融合,可增加农民收入,并促进城乡之间的活动,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2融合驱动力
任何产业的融合都需要驱动力,驱动力是产业融合的前提。研究认为,产业的关联性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同时也是关键,无任何关联的产业是不可能实现融合的。研究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发现,体育和旅游之间的关联性最强.由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存在诸多关联,而农业与旅游业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旅游业为媒介,实现体育与农业的关联传递。但并非产业间有了关联性就可直接融合,产业融合还必须具备其他外在条件,通过外在的驱动,才能更好地为产业融合创造条件。笔者认为,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的融合动力主要来自于旅游业的竞争激烈度、旅游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和旅游业的发展政策.通过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的关联性和外在驱动机制,为休闲农业中引入体育运动奠定了基础。
3融合存在的问题
3.1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步被改变。但由于受到传统农耕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农业一直长期占据主导位置。目前休闲农业大多采用自营模式,农民对休闲农业的认识相对缺乏,认为休闲农业是旅游业的附属产品,对其深度开发没有任何价值。走访陕西西安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发现,超过80%的农民认为“休闲农业+体育”的旅游方式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要想在休闲农业中融入体育项目,转变落后思想是关键。
3.2项目相对单一
当前,人们大多认为休闲农业是指让人们到农家采摘瓜果、钓鱼和吃农家饭等,而且认为采摘、钓鱼等方式足以让广大的游客在享受乡村景观的同时,体会到健身的好处。这种狭隘的理解导致西安周边地区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模式大同小异,缺乏新意,能吸引游客的项目寥寥可数,休闲农业观光园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其他场所也同样提供目前农业观光园所提供的项目,一些农业观光园逐渐失去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现代农业观光园应加强创新和丰富其项目内容以重新吸引游客,而这种需求也为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3.3缺乏资金投入
要想发展“休闲农业+体育”,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一定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和硬件设施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观光需求。另一方面,体育的引入也需配备大量的体育基础设施,如在农业观光园中引入跑车、修建专门的跑道等。因此,“休闲农业+体育”的发展必须有大量资金的投入,才能更好地实现休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提升其服务水准。
4融合的策略
4.1转变思维观念
对于在休闲农业中引入体育项目,转变人们对休闲农业的认识是实现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融合的前提。而随着现代人生活观念的转变,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旅游受到人们的日益追捧,而当人们已经习惯城市旅游的时候,乡村旅游又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吃农家饭、做农家活等被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体验。这些观念的转变,其根源在于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当乡村旅游受到追捧的时候,体育旅游、休闲旅游等也随之出现,使得旅游逐步细化。而这些变化,归根结底是产业的创新。“休闲农业+体育”作为“现代农业+旅游业”的一种创新,在对旅游赋予传统农业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健身的功能,“休闲农业+体育”开始兴起。因此,要想适应游客需求,农户需转变其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赋予其健身、锻炼等功能。
4.2创新融合产品形式
要想发展“休闲农业+体育”,关键在于其推出的旅游产品是否足够吸引广大的游客。创新融合产品形式,是提升休闲农业观光园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可借助休闲农业的内涵,推出不同形式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各种品种。另一方面,在休闲农业观光园中,可引入多种体育项目。如郑州某科技农业观光园,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引入了跑马、卡丁车等各种不同的项目,游客在体验农家生活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在大自然中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由此使得该观光园炙手可热。
4.3加强构建融资平台
要想实现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的品牌化与个性化,加大资金投入势在必行。由于政府对农业企业的资金支持有限,因此要想加快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的融合,还需构建合法化的融资平台,通过引入大量的社会资金来壮大当前的休闲农业产业。
5结束语
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的关联性及其外部驱动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动力,而要想在现代休闲农业中引入体育运动以丰富现代农业的内涵,不仅要转变思想,加强融合产品的创新,还要增加资金投入以满足游客需求,从而实现休闲农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的收入。
参考文献
[1]吴晓阳,于海涛,李志向,等.农业转移人口休闲体育参与现状与对策:基于山东省的调查数据分析[J].体育科学,2015,35(4):30-41.WuXiaoyang,YuHaitao,LiZhixiang,etal.The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ofagriculturalpopulationtransferpartici-patinginleisuresports:basedonthesurveydataanalysisofShan-dongprovince[J].ChinaSportScience,2015,35(4):30-41.
[2]段辉巧.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家乐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4):172-174.
[3]俞爱玲.体育旅游对促进海南热带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5):96-98.YuAiling.OnsportstourismtopromoteHainan'stropicalleisureagriculturaldevelopment[J].JournalofQiongzhouUniversity,2011,18(5):96-98.
[4]覃雯,江咏海.休闲农业与民族体育运动融合初探[J].山西农经,2016(4):44.
篇5
周宏仁:我对三网融合的发展前景还是乐观的,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三网融合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目前的技术发展已经走到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三网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虽然目前国内的三网融合发展遇到一些障碍,但这个潮流是谁也阻挡不住的,它一定会向前发展。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一个看法。
其次,是中央对推进三网融合的决心很大。三网融合是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推进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国策。目前,三网融合在张德江副总理的具体领导下正稳步推进,无论是规划还是目标均非常清晰;第二阶段的试点工作将在对2011年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该低估中央的决心。
第三,在融合过程当中遇到各种困难,非常正常。因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不要把这些困难和问题看得太重,碰到什么问题就克服什么问题。
此外,我一直认为三网融合无论是技术、服务还是产业,范围都是非常宽泛的,相关行业都会有自己的发展天地,关键是要知道,自己的天地在哪里,及如何扬长避短。可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的巨大市场中,大家都会有饭吃,而且谁都会吃得很好。因此,我认为要解决三网融合目前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各利益攸关方能尽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领域。扬长避短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一个基本策略,如果非要扬短避长,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走了很多弯路,还是要回头。因此,我认为,三网融合试点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一条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道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家都要有开放的胸怀,而开放其实对大家都有好处。这也算是我的一个呼吁。
我国的三网融合起步很早,在1995年就开始提出,如果我们做得好,中国三网融合的发展完全可以领先于世界。
记者:目前欧美国家三网融合的发展状况?可以为中国带来哪些借鉴?
周宏仁:与中国相比,美国的三网融合最大的特点是:政策较小——美国的Cable及电信网都可以提供视频、数据及语音业务,因此美国广电及电信运营商的三网融合发展状况主要取决于用户的选择。
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美国的三网融合发展其实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因为网络的光纤化是一个大趋势,Cable网虽然可以支持互联网接入业务,但最后也一定会走向光纤化。之所以采用目前的模式,首先是美国老百姓对三网融合的敏感度远不如中国,例如宽带业务,很多美国观众普遍对带宽没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美国的国家宽带计划推出后,并没有得到很多老百姓的认同。鉴于这种市场情况,Cable运营商在投资建设光网时就会显得相对保守,另外,由于Cable网是由企业投资搭建的,从经济效率考虑,如果不是迫不得已,Cable运营商不会轻易选择将同轴升级至光纤。而在我国,cable网络大部分由广电运营,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我国的体制优势,其实我国的cable之路完全不用像美国走的那么长。
此外,与美国相比,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口多、市场大,从创新角度,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均不逊于美国,而中国的三网融合无论是技术还是产业都有很多创新的机会,如果三网融合开展得好,就会造就一块较好的土壤,技术及产业服务的创新都会不断涌现,包括服务模式都可以比美国做的更火。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在三网融合方面完全有可能超越美国,实现跨越式发展。
早在2006年、2007年的时候,我们就针对国内的三网融合进行过一些深入调研,当时在广电行业有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如青岛广电在终端上实现的一项创新——用摇控器刷卡,实现在线支付,我认为这些尝试很好,但却没有被推广开。其实,只要在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上安装传感器,再利用无线技术,完全可以搭建一个由电视作为统一管理终端的家庭网络,通过这样一个网络就可以开展很多基于家庭用户的创新型业务,当然也包括上网,而如果仅租用电信网络开展宽带接入业务的话,绝大部分收益都需要上交给电信运营商,因此三网融合最好的推进模式还是创新,无论技术还是业务。
记者: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在大规模推进光网入户改造,广电运营商也在推进网络双向化改造,多网入户不但会加剧竞争,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怎么解决更为合理?
周宏仁:从全国角度来说,理想的模式就是搭建一张国家骨干网,由一家公司负责运营,为所有广电及电信运营商提供骨干传输服务。而作为一张垄断型网络,国家显然不会允许其自行制订服务价格。国家骨干网不但可以吸引大量投资,而且也有利于整体提升中国的网络带宽。
目前在国家层面已经有宽带中国的相关规划。采用国家骨干网模式主要基于以下思考:首先,现有的3大电信运营商及广电不需要再搭建自己的骨干网,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重复建设的成本;其次,国家骨干网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各地运营商的需求;第三,可满足未来10~20年新一代网络发展的需求。
2011年5月16日,美国出台了由总统奥巴马签署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可以说新一代的网络,将对国家的未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新一代网络包括新一代互联网,朝哪个方向走都应该是国家层面而非某个行业或某家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鉴于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未来网络的发展肯定不是对现有的网络修修补补或只是仅限于提升网络带宽,而是对整个体系架构进行重新的思考,而这个问题一定会影响三网融合的未来。国家骨干网建设一定会与新一代网络结合起来,具备足够的技术前瞻性及安全性。这种安全性不仅包括国家的信息安全,还包括在保障每个网民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保护其利益及隐私不受侵犯。
在接入网方面,则一定要采取非绑定政策。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2006年在上交中央的相关建议中,就曾提出过网络的非绑定问题,如果每家运营公司都拉一条光缆到用户家中,不但用户受不了,而且也容易引发不正当竞争。这方面,我比较认同刘韵洁院士的意见,接入网完全可以由第三方搭建及运营。武汉就曾做过较好的尝试,专门成立了一家第三方公司提供接入网服务,但不知道这家公司目前的运营情况如何。
在接入网层面采用非绑定策略,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建网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升接入网本身的质量——如果接入网企业知道这个市场会长期存在,且所有运营商都会来租赁他们的网络资源,它才愿意投入较高资金搭建一张带宽足够高且更具技术前瞻性的接入网。
因此接入网绑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我国在制定这个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即通信政策的制定单位不要与通信运营管理单位混在一起,如美国的FCC,只有这样的机构,才能从国家角度出发,中立地制定出符合全体人民利益的政策,保障国家的投资更有效。
“其实如果我们不浪费的话,中国的信息化发展会进步得更快,但受到体制的一些限制,有些浪费还是绕不过去。”
记者:作为国家级专家,您认为有线运营商在三网融合时代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
周宏仁:有线运营商必须充分认识到三网融合是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且只有拥抱它才能保障自己未来的发展。对于广电来说,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应该如何拥抱它?电信走过的路,广电是否要重走一遍?电信建了骨干网,广电是否也要重建一张,个人认为这显然不是一个正确的策略,广电的优势是内容,因此我对广电行业的建议是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积极与电信“联姻”发展。
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思路:
首先,广电行业如果重新搭建一张与电信类似的基础网络,不但投资巨大,而且国家也不会支持。其次,广电运营商目前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即使成立了国家网络公司也很难在短期内将所有网络连接起来。因此我认为,目前较好的办法就是与电信企业联姻,而且由于广电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因此这种联姻应该是区域性的而非全国性的。
对于各地广电来说,应该开放心态,根据各自情况不同,积极寻求与电信企业的合作最佳模式;而从广电管理层的角度,则应制定更为合理的管理政策,积极鼓励各地广电与电信企业的合作。
这种合作,一是可以避免网络的重复建设,二是有利于广电对内容实行全国一体化的管理,可以较好地调动中央与地方及地方与地方之间资源。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大国来说,这样的内容产业集团未来会具有极大的发展规模,问题就是看广电如何操作——如果国家网络公司坚持自己建一张全网的话,这盘棋就很难下下去,因为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效益最好的解决方案,无论是财政部还是发改委都很难给予资金的支持。
记者:目前国家电网不但在大力推进光纤入户,而且也在积极寻求与电信及广电运营商在业务及网络层面的合作,您如何看待国家电网目前在三网融合市场中的角色及定位。
周宏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众所周知,现在的光缆价格已经非常低廉,对于电力公司来说,现在铺一张光网非常容易,只要在铺电缆的同时增加一根光纤就可以实现。与其类似的部门还包括交通部——铁路、公路铺到那儿,光纤就可以到达那里,如果是这样的思路,是不是交通部门也可以搭建一张光网?一个是没有必要,另一个是如果这样的话,就会干扰整个市场的正常运营,因为它把整个市场过度分割了,而市场过度的分割其实对老百姓对国家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一个市场如果太分散,就不可能形成好的集聚效益,就等于其利润被瓜分了,而如果每个参与者的利润都很低,则其再建设、再发展、再创新的能力就会受到制约,因此我觉得在传输网市场现有的几家运营商已经足够了。对于电力行业来说,虽然光纤非常便宜,但即使这样,搭建一张光网仍需要国家进行较高投资。因此如果其业务需要,完全可以使用电信的光纤,我个人认为电力的这种做法需要仔细考虑。因为对于国家来说,各行业如果都在物理层面上建专网浪费太大,如果有必要,完全可以通过电信网络搭建一个虚拟专网,虚拟专网模式不但可减少资源浪费,也能保障专网的安全性。
除了骨干网之外,在接入网方面,其实各运营商也应该有合理的分工,不能谁想建、谁有能力建谁就去建,光网其实与铁路一样都是国家基础设施。“什么叫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就是大家都要用的,因此其建设应该采取统一的且最省钱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无论是骨干网还是接入网均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管理。”
记者:近年来,国内各行业信息化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您认为国内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广电与电信的三网融合带来那些新的发展机遇?
周宏仁:从大的趋势来说,我国在本世纪的头10年发展得非常之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信息化的角度,很多领域的指标取得了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长,已经从一个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国家,跨入到中等发达国家。为此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提出了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任务,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水平、两化融合水平、农业农村信息化、电子政务及物联网等方面的发展。
在宽带基础设施方面,世界发达国家2020年的目标都是实现下行100M,上行50M,宽带是信息化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的网络带宽大约在1M左右,发展空间巨大。另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变成一个主要的时代特征,我国手机用户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许多欧洲国家的无线终端持有率已超过百分之百,我国还只有70%。根据2011年3月的的统计,印度在去年已经超过中国。可以说中国在移动终端及移动互联网发展方面已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目前我国IPV4地址已经用完, IPV6的使用就成了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综上所述,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对电信运营商还是广电运营商来说都有巨大的机会。如果说我们三网融合走的比较顺的话,中国整个宽带、整个的移动宽带,都可以加快发展。
面向未来10年、20年的一个宽带国家基础设施,当然这个宽带包括移动宽带,将为中国信息化提供一个最大的机遇。其他很多方面的发展都将依托于这个基础设施,如电子政务的可视化、移动化及农村信息化都将带来新的巨大的市场。因此,我认为接下来的10年,中国的信息化还会大发展,这是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为对企业来说,一定要走两化融合的路,否则无法完成产业升级,而它走两化融合之路,就意味着它对信息化有需求,包括对网络的需求,所以在下一个10年中国还会发生更大的变化,这些都将为广电及电信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因此对三网融合相关各方来说,都应该有一个更开放的思路及更宽广的视野,因为每一个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巨大的发展,如何在这些机遇中找到自己的机遇,显然将考验产业各方的智慧及眼光,如果拘泥于一些小事情,4年、5年、7年的打下去,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不能快速发展起来,如果能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可能各自都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篇6
关键词:融资租赁;特点;作用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融资租赁的概念及特点
融资租赁,又称金融租赁或财务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供货人和租赁标的物的选择,由出租人向供货人购买租赁标的物,然后租给承租人使用。融资租赁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中国银监会)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和经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主管部门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
融资租赁和传统租赁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传统租赁以承租人租赁使用物件的时间计算租金,而融资租赁以承租人占用融资成本的时间计算租金。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较强的融资方式,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新型交易方式,由于它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在20世纪60-70年代迅速在全世界发展起来,当今已成为企业更新设备的主要融资手段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这种业务方式后,二十多年来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比起发达国家来,租赁的优势还远未发挥出来,市场潜力很大。
2007年,由国务院确定试点并经银监会批准开业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相继成立,为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注入新的活力。面对复杂形势,租赁企业开拓创新,不断挖掘租赁特色。在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方面,融资租赁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服务于实体经济;如果脱离实体经济,将造成虚拟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产生金融泡沫,助推通货膨胀,并最终伤害到实体经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其价值创造必须源于实体经济的真实价值。
融资租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租赁标的物由承租人决定,出租人出资购买并租赁给承租人使用,并且在租赁期间内只能租给一个企业使用。第二,承租人负责检查验收制造商所提供的设备,对该设备的质量与技术条件出租人不向承租人做出担保。第三,出租人保留设备的所有权,承租人在租赁期间支付租金而享有使用权,并负责租赁期间设备的管理、维修和保养。第四,租赁合同一经签订,在租赁期间任何一方均无权单方面撤销合同。只有设备毁坏或被证明为已丧失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方能中止执行合同,无故毁约则要支付相当重的罚金。第五,租期结束后,承租人一般对设备有留购、续租和退租三种选择,若要留购,购买价格可由租赁双方协商确定。
二、融资租赁在沟通金融与实体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1.促进产融结合,拉动有效的投资需求
融资租赁使承租人在未完成资本积累时,只需要较少的资金投入就可以引进设备。而租赁公司直接购买租赁资产,将提高制造商的销售规模,扩大承租人的资产投资,增加社会投资。同时,可以利用租赁方式把东部沿海地区的二手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去,解决局部投资资金不足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并存的突出问题,促进西部大开发。
2.完善金融结构
中国金融结构长期以来保持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而股权类资金供应严重不足。目前,我国企业资产负债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都出现了一些恶化或紧张迹象,如融资结构不能较快得到改善的话,金融杠杆率过高势必成为潜在的、巨大的风险。融资租赁是以物、资产为载体的新兴资本流动的方式,具有平衡资本与投资供需矛盾、促进资本理性选择的特殊功能;从整体上提高经济的融资效率,为解决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疏远化”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3.帮助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一般为三年左右,一项设备的回收期大约五年,甚至更长。在传统信贷模式下,期限大多是一年以内,容易发生资金短借长用、负债与资产结构不匹配等财务风险。租赁更侧重于对项目未来现金流的考察,对承租人历史上的资产负债情况不刻意要求,使新企业或中小客户可以享受到融资服务。同时,在一家企业退出市场时,将租赁物转租给其他企业,可以有效地防控融资风险。
4.规避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平衡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应当由商品输出向生产输出和资本输出转变,需要更加有效地使用外汇储备,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融资租赁是推行这一战略转变的有力手段。融资租赁是非常国际化的业务,有助于在租赁项目投资和租赁资产证券化领域推进跨境交易并发挥蓄水池的作用,并突破贸易壁垒,调节我国贸易结构,促进贸易平衡。
5.提高广大企业的经营发展水平
对承租企业而言,融资租赁可以使承租人享受到分期付款、税收优惠等好处;有利于强化产品促销,有利于应收款的收回;有利于节省项目建设周期;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因此,企业运用好融资租赁,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经营发展的效率,提升发展速度。
融资租赁业近几年发展很快,其行业背景和经营特点也日益丰富。融资租赁行业应该积极协作,共同承担起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企业发展的责任,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层次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闵一民,王忆华.略论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J].金融教学与研究,1986(01).
[2]谢瑞平.浅谈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J].中国城市金融,1988(04).
篇7
绿水青山,蓝天净土,苗侗灵药,传统饮食――发展大健康产业,黔东南具有先天优势。
政策密集,机制完善,项目落地,示范先行――打造大健康产业高地,黔东南后劲十足。
国家火炬黔东南州苗侗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建设,贵州首个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在黔东南成立,首届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在黔东南举行,《关于支持黔东南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232个大健康项目集中开工,签约项目130个、总投资260亿……因地制宜、顺势而为,黔东南将大健康列入“三大战略”,举全州之力助推产业起航。
如今,苗乡侗寨间,大健康产业风生水起。根据规划,2020年黔东南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00亿元以上,以苗侗医药产业园为引领的大健康全产业链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医药产业强势崛起
2月23日,春寒料峭,凯里医药产业园飞云岭药业的生产车间却一片热火朝天。以苗药为主要成分的产品生产线上,员工们正在忙碌地分拣药品。
据公司副总经理吴千勤介绍,飞云岭现建有胶囊剂、颗粒剂、中药材提取等六条生产线,开发生产了多款苗药及养生饮品,年生产胶囊剂2.5亿粒、颗粒剂1.8亿袋、片剂2.5亿片,年处理原生药材5000吨销售网络已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公司生产的苗药益肺止咳胶囊和隔山消积颗粒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广受消费者欢迎。
“飞云岭药业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得益于黔东南地区苗医苗药的独特优势。”吴千勤表示。在他看来,黔东南的好山好水孕育了优质药材和苗医技艺,是“医药企业发展的宝地、福地”。
“宝地”“福地”并非虚名――贵州的中药材资源排名全国第二,而黔东南现已查明的中药品种有2831种,总储量达1080万吨,占全省中药总量的60%。截至2015年底,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6万亩,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三个品种通过中药材GAP认证,黔东南研发的“黔太子参一号”是全省第一个中药材新品种,桔梗被评为“贵州十大名药”,茯苓被国家对外贸易部评为优质产品……
更重要的是,苗医药、侗医药、瑶族医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早在2008年便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苗侗医药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苗药三千,单方八百”的民族民间医药体系。
良好的资源为黔东南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更为大健康产业的勃发夯实了基础。
一批民族医药企业迅速成长。截至目前,全州中药材产业相关企业已发展到89家,苗仁堂药业、东南药业、苗侗百草医药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健康医药企业正在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一批医药产业园正在破土萌芽。凯里经济开发区医药产业园、黔东南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施秉医药产业园区、施秉县牛大场中药材现代高效示范园区、丹寨医药产业园、凯里万潮苗侗医药产业园等32个园区被授予“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园区)”称号,辐射带动能力日渐凸显。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为进一步鼓励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黔东南州专门制定实施了《黔东南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和《黔东南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2015―2017)》,为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2017年,大健康医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20亿元以上;2020年,大健康医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00亿元以上,黔东南州将打造成为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
养生产业方兴未艾
“水准备好喽!快去泡一泡!”在从江县翠里乡高华村,53岁的瑶浴药师赵成富乐呵呵地招呼客人进入洗浴间。
干净卫生的小房间内,木制的澡盆盛着红茶汤一般的药水,热气氤氲。“这盆药水由30多种中草药混合煮成,能祛除风湿、排汗排毒,对身体大有好处。”赵成富为祖传的保健配方感到自豪。
在这个古老的瑶寨,传承千年的民间药浴如今已发展成为养生产业,曾经交通不便的村落也变为瑶浴健康养生基地:全村共有62户132间洗浴间,建有一个瑶浴洗浴接待中心,共种植钩藤200亩,其他瑶药材450亩。每户村民单依靠瑶浴收入就有5万元左右。
“瑶浴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慕名而来,一住就是十多天,最后都舍不得回去。” 村民赵财现说,还有珠海、广州的客商来洽谈生意,想在高华投资兴业。
瑶浴养生产业的兴旺,只是黔东南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依托碧水蓝天、森林温泉、农田峡谷,黔东南大的健康养生产业渐成规模,凯里云谷田园、雷公山森林公园、剑河养生温泉等一批休闲养生基地,已经成为众多游客往来憩息的度假胜地。
2015年9月1日挂牌成立的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更是全国首个民族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深度融合发展的省级示范区。示范区以健康养生为核心,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城、民族文化旅游体验带、健康养生产业带、大健康医药产业园、侗乡大健康现代物流园、健康医疗园等“一城五带十园”。
“示范区分核心区、联动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推进,在10年时间内将由核心区发展次第带动从江、黎平、榕江等联动区发展。”黔东南州政协副主席、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管委会主任袁尚勇表示,预计10年后,示范区将完全建立起一个开放型经济体系,大健康产业产值达500亿,旅游人数达3000万人次。“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将打造成贵州面向珠三角地区的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区。”
目前,示范区已完成产业项目规划,部分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目前已签约相聚12个,签约资金82.83亿元。
大健康产业未来可期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方言,意为走路不稳)”,黔东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特殊的地域条件、传统的饮食习惯,构建起黔东南自成一体的酸系列饮食文化。作为黔菜的典型代表,凯里红酸汤制成的酸汤鱼,酸香开胃、肉嫩汤鲜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食客。
2009年,经中国食品协会评选,凯里红酸汤火锅底料被评为全国三大特色火锅底料。2013年,凯里红酸汤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以红酸汤为代表的酸食产品销售额超过10亿元。
除了酸食产品,黔东南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从江香猪、三穗鸭、雷山银球茶、黎平香禾糯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健康食品,近年来在知名度提升的同时,有机食品的产业链也在日趋成熟。
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黔东南正在成为西南山地绿色食品原产地。2015年,黔东南州启动实施100万亩精品水果种植工程、100万亩商品蔬菜种植工程、100万亩稻鱼生态种养工程、100万亩中药材种植工程、100万亩高标准木本油料作物种植工程和100万头规模特色养殖工程的“六个百万工程”。
与此同时,围绕“六个百万工程”的总体规划部署,黔东南州成立了大健康产品研发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编制了11个研发方案,对鱼酱酸、苗族百草香草酒产品、酸汤固化等项目进行重点研发。
种得有机,吃得放心,品出美味,养出健康。山地绿色食品的种植与民族特色健康产品的研发,在“食”字上做足了文章。
事实上,大健康产业所包含的“医、养、健、管、游、食”六大产业,黔东南做到了三个“先”:发挥先天优势、产业先行先试、抢占市场先机。
例如,围绕“健”字,黔东南依托云台山、雷公山、月亮山等山地资源优势,利用世界自然遗产“施秉云台山”,清水江、都柳江为主干的2900多条大小河流,将在2020年建成5个以上省级运动康体示范基地。而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下司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雷公山之巅・巴拉河之夏”全国山地自行车赛等专业赛事,已经成为黔东南健康运动产业的独特品牌――“天然康体运动场”名不虚传。
篇8
对此,延续本刊封面故事的话题,我们也尝试抛出这样的话题:科技到底能否被称作传统技艺的天敌?
在记者联系业内相关行家采访和了解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表示出我们此次关于文化产品的报道不能生拉硬套地和科技扯上关系。其实此种表述,着实不能让人信服。我们的初衷可能没有完全被质疑人理解和尊重,但并不代表我们自身不愿意尝试主动思考如上述报道所涉的质疑。
谈到砚台、陶瓷、漆器、刺绣、织锦、雕刻、青铜铸造,以至更多被中国文化总结为瑰宝的东西,都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是历经千百年岁月积淀下来的文化历史印记。她们如若娴婉的少女,尽管才情万种,却未能走出深闺,在现代舞台上展现她独特的魅力。科学技术作为现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则如一个充满活力的小伙儿,科技与传统工艺共舞,这一静一动,能否成为一对好舞伴,跳出曼妙的舞姿?
中国的制砚工艺无疑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砚文化可否简单地被视为仅仅给予保护和封存,以备珍藏的东西?这就像是教育,我们从来不愿意简单地将其产业化、商业化,可如今社会需求是刚性的,重要的在于引导。
就像上述报道所引用的文化部的一位专家的说法,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发展不可分割。我们既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同时又要利用、发展好文化遗产,要通过利用和发展,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当前,积极利用一些现念和先进科技手段来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有利于解决部分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的两个方面的棘手问题:一是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民众与它们的感情日益疏离;二是保护工作缺乏持久的动力。在生产工具、生产材料、生产流程的科技进步促动下,部分遗产项目有可能转化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将成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可谓恰到好处。
如今,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绝大部分取代了手工技能,成为当今时代最强大的生产力,但传统工艺完全可以获得现代科技的提升,从而继续服务于大众。工艺美术不仅仅讲艺术,也讲工艺科技,实际上工艺美术这个名称本身就代表着科技与艺术的联姻。
科技对于产品质量和形态的提升,对于品牌的塑造作用是刚性的、是支撑。如今全国的工艺美术行业正在产生一水分流现象,即少数老艺人和大师开的家庭工作室以传承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责任,他们的生产是传统形态的、纯手工的、少量的。绝大多数工艺美术企业则需要持续地坚持科技创新,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以此来解决人力成本高、产量低、天然材料消耗大、能耗大、产品形态陈旧、产品同质化等等历史问题,力争在传统工艺美术各个行当里,都能涌现出世界级的民族品牌。
上述报道,还提到了科技支撑的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研发。目前的传统手工艺行业,无论是题材还是图样,都存在与现代审美需求脱节的情况,尤其是个体手工劳动者,很少有涉及研发的。可以说,设计方面的瓶颈是这一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二是材料与工艺创新。在这方面,内地从业者也一直在努力,但是力度不够。比如,刺绣用的丝线,从浅蓝到深蓝,我们只有20多种,而在日本,这样的丝线可达100种。三是行业标准。内地的手工艺行业开展理论研究的力度不够,行业标准严重欠缺,这导致我们的产品均质化没有保证。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篇9
关键词:云计算;业务系统;三网融合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operator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business systems integration, as well as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business system integration and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nets joint.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Business systems; Three nets fusion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当前,全球通信产业已经进入新的大融合、大变革和大转型时期,将逐步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技术、业务、产业的融合和创新将成为这个时期通信产业的主要特征:一是通信业凭借其技术和市场优势,逐步向终端和内容产业延伸,通过提升客户体验,在内容上不断拓展新的媒体,围绕人们的娱乐、社交和商业活动提供业务应用;二是电信网络和IT网络设备的有效融合,网络架构逐步向云计算演进,提供宽带、绿色、安全、高效、智能、便捷、低成本的信息和网络服务;三是通信业将进一步满足行业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物联网,不断拓展网络和用户的属性与边界。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通信产业面临新的技术、商业模式和来自其他行业的挑战。
一、云计算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云计算,促进通信业务“云化”。传统静态配置的网络架构已难以适应运营商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以云计算技术构建的新型服务模式将是今后的必然选择。根据IDC预测,云计算相关IT支出在2012年将达423亿美元,未来4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平均年增长率将达到26%。通过向分布式云计算模式迁移,通信业务将实现“云化”。借助于虚拟化、资源共享技术,传统电信网络中专用平台将被替代。由于计算、存储资源和软件解耦,运营商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弹性,大大提高了业务部署速度和处理能力;在降低总体成本的同时,满足用户的动态个性需求。未来,业务“云化”与通信能力的结合将为电信网络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绿色通信,推动通信发展的新动力。通信业已成为全社会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战略中的重要战场,产业界正通过设计、发明新的部件,开发和优化网络架构,来实现降低单位能耗的目标。目前,应用于绿色节能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网络架构和体系正不断涌现,比如:高效功放器件、智能载波/端口关闭技术、关断载频节电技术、分布式网络架构、休眠新技术等,已经极大地降低了通信设备和网络的能耗。预计进一步的创新将发生在云架构下,实现广域范围内的资源处理、认知无线电、“光进铜退”、低成本FTTx和绿色PON固定接入、动态光旁路以及全光网络应用等,以全方位降低能耗,推动绿色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托起电信和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未来。为了通信和互联网将来的健康发展,网络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将通过技术手段确保存储在网络上和终端侧的用户隐私安全,同时还会防止网络设备资源被非法使用或滥用,做到只有经过认证的用户所授权的应用才可以允许访问指定的该用户的资源。同时,国家也会出台和采取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安全保护政策与措施,提升用户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意识,以全面提供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确保通信和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二、云计算实现多种能力的接入与聚合
要实现多种能力的接入与聚合,需要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OA),将电信能力(如:SAG能力、IMS能力等)、互联网能力(如:Google翻译、Google搜索、天气预报等)、物联网能力、及其他能力接入到平台。这种方法具有一些特点:
1.1提供了完整的SOA解决方案:统一接入异构系统通过不同协议提供的服务。
1.2使用方便:屏蔽WS/SOAP等技术细节。
1.3基于标准协议的开放式平台:支持SOAP/JMS/HTTP/IIOP等标准协议,支持Web Service。
三、构建高效的业务执行环境
执行环境主要包括服务运行层和服务管理层。服务运行层包括服务的创建、装配、执行等从原始到运行的一系列操作。服务运行层将按照业务规则和业务需求创建并等待配置和执行,该层提供了一系列业务引擎来保证服务在其生命周期之内具备一定的可控性。服务管理层主要提供了一种更加抽象的、高级的服务编排及管理策略。服务运行层对服务的管理只是轻量级地对服务生命周期进行控制;而服务管理层的管理则是涉及运营战略的,该层不仅包含服务管理的功能,同时也应具备对整个平台安全和升级的可控能力。
下一代业务交付平台(SDP)要求执行环境能够做到资源弹性调度,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应用在运行过程中,如应用负载较大,则无法满足SLA要求,那么需要根据预定的策略,增加系统资源,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如应用长时间处于低负荷运转的状况,系统则可以根据预定的策略,释放系统资源,以降低能耗。如现在的短信中心、彩信中心在年底时几乎处于爆满状态,但其他系统可能是闲置的,但却无法进行动态调整。
如图所示,我们需要采用云计算分布式技术,把执行环境在部署时分割成调度主机、多个业务处理机,分发调度主机中的数据库系统存有调度策略、订购关系表,分发调度主机管理并配置各个业务处理机,新增处理机要向分发调度主机注册;分发调度主机能够实时检测业务处理机的状态,在某个业务处理机出现故障的时候能把原来该业务处理机上相应的工作转移到其他业务处理机上。分发调度主机能够按照一定的分发策略,把多个业务或同一业务的多个订购关系合理分配到各个业务处理机,并将分配结果保存在调度策略表和订购关系表中。在业务量和用户量上升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业务处理机的数量,以达到分担负荷的目的;在业务量和用户量降低的情况下,可以停用部分业务处理机,以降低能耗。
四、基于云计算构建三网融合系统
1、利用云计算打造三网融合平台环境
基于云计算的平台,会带来很多好处:
①利用云并行计算能力,提高数据压缩处理能力,实现实时编码能力。
②利用云存储分散读写操作,实现网络IO和存储器IO的读写均衡;利用灵活扩展能力,满足业务爆炸增长需求。
③利用虚拟IDC业务,快速部署系统,提高资源利用。
④基于PaaS模式,不断提升公共计算能力,打造云模式生态环境。
2、利用IaaS构建基础设施平台
运营商建设的三网融合系统是一个分级分域的系统。这种设计与用户数量庞大、网络通信流量巨大相联系。分域后物理设施分别服务不同区域的用户,相应的网络环境以城域网为主,用户业务实现按地域而分离,降低了服务系统压力。以往这种设计针对IPTV业务还比较有效,但随着三网融合内涵的变化,简单的分级分域模式难以应付复杂的应用场景的变化。
采用云计算构架,将基础设施虚拟化,通过云管理的集群管理、任务调度、虚拟管理、负载均衡和存储管理等管理模块,将基础设施的资源统一管理起来。硬件设施通过虚拟化的处理,使得资源和物理位置关系得以解耦,方便了资源的使用和管理。这样,云计算能够将硬件设施从分区部署的场景中集中起来,形成可管理的、可调度的、可按需使用的能力集。基于IaaS架构,建立起动态的负载支撑能力。将资源分配给计算繁忙的业务使用。同时,基于IaaS架构布局,更易于建立起应用服务冗余机制,杜绝单点故障造成业务系统的服务中断。
3、利用云存储应对大规模数据压力
三网融合中,多媒体数据的存储需求会比较突出。云存储通过对大量小文件采用压缩和封装处理,同时采用冗余策略,提高文件存储效率和可靠性。云存储还通过分布式数据库的使用,提高结构化数据的读写性能和容量。云存储能够提供对存储资源的统一管理能力,实现建立统一的资源库,适应融合业务的开展,避免重复资源占用。云存储还可以配置资源的使用策略,根据不同的存储场景,使用不同的存储介质和网络来存储内容。
4、构建智能云应对终端的多样性需求
智能云就是为了系统平台能够自动响应不同的终端设备访问,根据终端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反馈不同格式的内容。智能云具备云计算的海量处理能力,利用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形成对各种终端服务内容的匹配。智能云后端是三网融合的内容服务平台,通过对视频、音乐、资讯和用户相关信息等数据的规整和适配,提供给不同类型终端一致的服务。智能云通过应用程序接口的方式,支持终端的应用开发。
终端的多样性近年来愈演愈烈,除了手机终端主流的操作系统平台品种增多,更有平板电脑、游戏厂商推出的各种游戏机、电子书等等,都加入到三网融合的业务场景中。而且终端性能提升很快,用户体验不断提高。因此,应用平台需要应对各种类型终端的访问,基于同一套内容,能够支持各种终端。
五、结束语
通信宽带网络作为业务发展的基础网络演进以业务需求及技术走向为导向,而“三网融合”是国家网络发展重点战略举措,随之而来的相关业务融合,势必使业务种类形式及用户量大幅增加,已成为网络后续支撑保障的重中之重,全面影响网络演进方向。这种全方位融合的业务环境,对系统平台提出高的要求。而云计算正是通信信息技术应对海量信息处理的情况下诞生的技术体系和服务方法。利用云计算构建三网融合的服务平台是恰逢其时,顺势而发。云计算与三网融合必将相得益彰,构筑起强大的服务平台和智能的应用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敏辉.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与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
[2] 胡乐明.新一代的业务交付平台架构研究[J].研究与设计,2010.
篇10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010020)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急速发展,媒介融合日益成为社会传播的焦点,2015年央视春晚便是这一融合的新生儿。本文分析媒介融合的内涵,以央视2015年的羊年春晚为例,探讨媒介融合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传统媒体;新媒介;媒介融合;融合价值
伴随着新型媒介技术的劲爆发展,旧的传媒格局迅速被新的媒介系统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媒介融合的进程表现得紧锣密鼓,短时间内,形成蔚为大观之势。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主席特别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媒介融合被提升至国家层面,映射出它的重要战略意义。
1 媒介融合的内涵解析
媒介融合并非新近几年才出现的样态,它是与人类文明史始终相随的常态过程,只是每个历史时期融合的速率大相径庭。近年来,率先由西方传媒业界提及的媒介融合,再一次成为全球新闻传播界所关注的对象。那么,何为媒介融合,它的内涵究竟怎样呢?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一书中论及。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导致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致使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对媒介融合的定义还停留在传统传播介质的视域内。时至今日,媒介融合的定义仍未达成共识,专家学者的诠释日趋多元、深邃,给人以启迪。美国学者Andrew Nachison认为,“媒介融合应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道尔(Doyle)认为媒介融合是指电子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媒体的融合;詹金斯(Jenkins)详细阐述了媒介融合的五种形式: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组织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美国西北大学教授Rich Gordon对媒介融合进行了详细地探讨和划分,称融合应包括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新闻表达融合。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纷纷进行了热烈探讨,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种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
学者们对媒介融合的定义均有可取之处,却因立足的媒介文化环境和媒介研究视角不同,显得媒介融合定义难下定论。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涉及到的相关系数较为庞杂,但“它肇始于技术创新,加速于制度创新,深化于市场创新,最终表现为产品创新”的规律是不变的。因此把握好媒介融合的内涵比下定义更为合理。有鉴于此,笔者将媒介融合的内涵囊括于三个维度之下:
一是,传播介质方面的融合。介质作为一种有形的物质存在,是承载传播信息和观念的基础工具,媒介融合就是要将报纸、电视等传统传播介质与借助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技术相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的全媒体平台。
二是,业务经营方面的融合。新老媒介的融合必将冲击传统的业务操作与媒介经营,媒介融合要求传媒业者必须提升自身素质,学会并掌握融媒体下的新闻采写技能、摄影摄像技能、不同媒介的编辑与传输技能等,还得树立融媒体的工作视眼,将工作实践立足于媒体融合大格局之下。媒介融合也改变着经营管理方式,机构的兼并与重组、资本的运作与经营等具体操作,都需要依据媒介融合的要求进行整合与联动,以破除独立经营的弊端。
三是,价值理念的融合。媒介融合不仅要改变原有媒介形态,催生新的媒介形态,还要践行融合理念,而不是简单相加。媒介融合需要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是系统性工程,它有自身发展规律,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探讨与摸索。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改变定势思维,呼唤制度与理念创新,使不同媒介与融合大势相匹配,真正产生融合实效。
2 媒介融合的成功典范: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
央视春晚历经33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百姓春节不可缺少的年度盛宴。三十多年来,央视春晚始终紧随时代脉搏,不断推陈出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在新媒体巨浪的卷携下,央视春晚同其它传统媒体一样,受众受到瓜分,收视率连年下跌。然而,2015年央视春晚却不拘一格,改头换面,充分将多媒体炫酷科技嫁接到联欢晚会,在媒介融合大潮下成功涅槃。
借力新型媒介,创新媒介产品,强化品牌文化。媒介融合是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与应用的结果,它没有终极目标,只有不断地推进与演化,其特征多趋向为:“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能量互补;各类媒体之间的信息能量交换;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交互;外部产业对传媒业的能量支持。”央视春晚作为一档品牌节目,过去几十年间,缺乏品牌形象意识,被业界笑称只会“联欢”的节目。2015年羊年春晚一反常态,有效地将新媒体应用嵌入荧屏,并借助多维媒介科技,大力开发媒介产品,形成了宣传曲、宣传片、吉祥物等一系列媒介产品,使观众生动地了解春节与春晚的同时,也助推了自身品牌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微信红包的发放,以及春晚首个吉祥物“阳阳”的开发,不仅传递了传统春节文化,寄寓了新年愿望,还极大地跃动了观众的欲望与激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媒介产品研发,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春晚栏目形象,增强了品牌的识别度。
拓展传播渠道,争取市场份额,扩大栏目影响。多元传播渠道的共融与多维声像技术的集成应用是媒介融合带来的最显著变化。这种变化看似新媒体对老媒体进行冲击,实质是新老媒体的一种交混与更新、优化与培植,关键在于媒体顺势而为,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拓展与运筹。以往央视春晚只在央视、卫视频道,以及个别海外媒体播出,而今年破格将直播权授予像爱奇艺这样的视频网站,并加深了与微信、微博、客户端、You Tube等社交媒体的合作,呈现出多渠道融通与联动的繁荣,扩大了央视春晚的声势影响。索福瑞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春晚的荧屏总收视率为29.6%,虽不及去年,但人均收视时长较往年大幅增加,是2014年的2倍有余,达155.55分钟/人。央视春晚栏目组为了扩大海外声势,还特意邀请美联社、路透社等国际媒体参加首次春晚海外推荐会,并与TWITTER、FACEBOOK等海外社交平台合作,开展2015年春晚预热活动。此外,在海外播发宣传片和广告、组织春节活动等方面也做了巨大努力,有效扩展了春节文化和央视春晚的传播渠道,获取了更多的“注意力”,而这种“注意力”正是媒介市场化时代的制胜法宝。
更新价值理念,增强受众体验,提升春晚价值。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由大众传媒的“点对面”向传媒分众的“点对点”过度,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传媒为其量身定制资讯、娱乐服务的用户。这种传媒趋向直接引发社会阶层和文化需求的“碎片化”,“使原有的社会阶层经由社会观念达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发生了某种断裂,社会观念的利益化和个性化倾向明显”。为了适应“碎片化”、“个性化”的时代要求,媒体只有揣度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转变“传者至上”的价值理念,才可能获得受众认可。2015年羊年春晚之所以获赞,就是栏目组能够站在媒介受众的角度去思考节目设置,从而较好地满足了受众需要。春晚期间,央视通过微信“摇一摇”平台,与观众互动总量超过110亿次,微信祝福在185个国家之间传递了约30000亿公里,相当于往返地月370余万次。再如“晒晒全家福”,观众通过新型媒介,将全家福上传到央视演播现场,直接拉近了与春晚现场的距离,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这样的媒介创制,不仅激发了全民跨屏互动的热情,传递了新年夙愿,还把“溜走”的观众再次拉回荧屏,提升了央视春晚的价值,堪称传统媒体携新媒体的一次华丽亮彩。
3 媒介融合的意义
新媒体携领传统媒体奏演的融合之势如火如荼,它刷新了媒介发展历史,催生了新的社会变革力量,改变着社会的多维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互动、媒介内容、媒介运营模式等方面,凸显出巨大的融合价值。
有利于打造无界的社会互动空间。媒介融合肇始于技术创新,而媒介技术发展带来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信源泛化和信息传播的裂变呈现,这些新的信息传播特点,改变了过去独占信息的权力中心,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变得岌岌可危,民主化、扁平化、去中心化的无界信息传播成为潮流。媒体融合大势之前,传统媒体掌握着信息的主动权,信息传播和渠道选择受制于国家利益和精英阶层,公众无法看到信息的天然状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信息的绝对垄断,呈现出多元化的传受趋势,公众对信息公开透明和主动传播的欲望加强,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将长期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崩发出他们对社会的长期关切。媒介融合大势正迎合了他们参与社会、重置话语权的期望,有效连接了“上下层”的平等对话,缓解了社会气压。
有利于开发高品质的媒介传播内容。传统媒体形态比较单一,技术手段应用也相对有限,新型媒介技术的开发,使媒介形态变得繁华,为内容、产品、技术、管理、平台和人才的一体化提供了先决基础,媒体融合可以将拥有高品质内容的传统媒体与高技术的新型媒介进行统和,对传媒内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二次加工、处理和采编,进而满足各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了他们的媒介体验,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媒介信息产品的档次和品味,最大地实现传播效果。
有利于推进高级的媒介运营模式。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本来清晰的媒体边界变得模糊不堪,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独立运作的媒体企业与其它媒体合作,重新划分利益地盘,带来组织结构和营销方式的调整。媒体融合的好处之一就是让不同媒体之间相互借力,扬长避短,共同架构高效的媒介组织与营销方略。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技术、电视设备和技术应用都走在了世界前沿,在向新兴主流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内容研发和节目生产的优势,但在多屏传播上存在欠缺,因此电视台有针对性地改进了组织管理体系和产业经营体系,如研发了全流程的采编播体系,建立起了央视影音、央视新闻、央视体育、央视乐动为核心的媒体融合产品体系,搭建了全产业链的版权开发体系和跨媒体的传播效果考评体系,有效地做到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J].中国记者,2005(09).
[2]朱天,彭泌溢.试论媒介融合中的“加减之道”——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世纪婚姻”终结对我国“三网融合”的启示.http://media.people.com.cn[OL/J].
[3]高钢.媒体融合: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J].国际新闻界,2007,3.
[4]数据来源:2015年央视春晚索福瑞数据统计[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