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30 03:2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瓷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陶瓷艺术

篇1

一、陶瓷彩绘中的中国书画艺术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华夏文明中的艺术奇葩。中国画是水、墨、色与纸笔的关系,陶瓷彩绘是油、彩、笔,陶瓷高岭土及火的关系。一切美术都是人的艺术,而陶瓷则更突出的是泥与火的艺术。

中国画是陶瓷彩绘的基础艺术,国画与陶瓷彩绘一样,即描绘客观对应物之物象、形象、意象、神象。而要创作好陶瓷彩绘,必须先学好中国画,犹如西方强调素描是绘画的基础一样。对于初学陶瓷彩绘的人来说,应该先在纸上练习,可以掌握水墨浓淡变化,在练习中提高基础知识。

陶瓷彩绘、中国画与其他一切文艺美术作品,都是物质与精神合成统一,都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市场特殊商品价值。

二、陶瓷彩绘应该注意的事项

陶瓷彩绘装饰应讲求整体感,一件较为完整的装饰纹样的器皿,主要看它是否明快,主次分明。通常我们的彩绘装饰手法是以衬托为主,即以次要纹样衬托主要纹样,以暗部衬托明部,以叶茎衬托花朵,以景衬托人物,以远衬托近等等。

在装饰纹样的衬托处理中,倘若不加以推敲思考,就会主次不明,从而零碎杂乱。另外,陶瓷彩绘应根据不同的瓷质,不同的造型,采取不同的美化手法,同时,装饰不能破坏器型的美,必须与器型协调,而不能为装饰而装饰,例如:饱满的器型,画面就要为这种器型充实饱满的形体而服务,装饰与器型如何结合,主要在装饰上要极力注意运用恰当,应尽量避免装饰的过分繁琐和虚伪,特别应注意不能破坏器型结构和有不必要的装饰,装饰还要尽量做到“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同时应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和艺术手法。在陶瓷彩绘中操作者特别应该注意陶瓷彩绘颜料与水墨画油画等其他画种颜料的不同,陶瓷彩绘无论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都要经过窑炉烧制,以保持色彩的亮丽和永久,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颜料或色剂会发生化学反应,

色彩会发生改变。这是陶瓷彩绘装饰和其他种类彩绘的不同之处,也是她的魅力所在。

三、景德镇陶瓷彩绘的特点

景德镇的传统彩绘有青花、粉彩、颜色釉、综合装饰等,从装饰方面集中体现了景德镇陶瓷的艺术成就。青花瓷属釉下装饰品种,其瓷器、胎骨细腻,晶莹柔滑;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该瓷一向被人们誉为“人间瑰宝”,居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

青花工艺多种多样,常见的主要有手绘、贴花和印花三大类。手绘的青花瓷,画面生动活泼,属青花瓷中最为珍贵的品种。贴花的青花瓷,图样清晰,规格统一;印花的青花瓷,线条简练,画面规整。青花纹饰丰富,品种俱全。粉彩装饰始创于清康熙晚期,这一装饰,线条纤细秀丽,形象生动逼真,色彩粉润柔和,画面富有立体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采用中国画装饰的粉彩瓷,其工艺性更加和中国画表现技法融为一体。粉彩在这段时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些精品在皇宫中才可享用。到了民国和解放初期,随着粉彩瓷的不断发展,以景德镇“珠山八友”中的王琦、王大凡、刘雨岑的人物和花鸟画。把中国画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运用在粉彩创作的作品中,更使粉彩和中国画融为一体了。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颜色釉,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烧成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高温色釉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其色彩丰富晶莹剔透博得人们的喜爱,古今中外的学者形容它“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明媚有如江南的春水,清净有如北国的坚冰”。但历史上色釉制作者多为单色釉装饰,也有少数是用两种以上的色釉同时装饰在一件陶瓷器皿上,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三阳开泰”,就是用乌金、郎窑红同时使用在一件器皿上,但并不表现具体的形象和内容。解放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发展了用色釉作釉料来表现具体形象和内容,习惯称为高温颜色釉彩绘。

篇2

关键词 : 本质 ; 审美情趣 ; 发展;

陶瓷,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大的发明,更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项。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便开始了陶瓷的利用,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上,陶瓷逐步地脱离了实用主义,从日常生活用具向着装饰性方向发展。而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陶瓷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原料。

现代陶瓷艺术,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备材料。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结构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功能陶瓷,现代陶瓷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包括像高温材料陶瓷,生物陶瓷,超导陶瓷等新型陶瓷材料,已经逐步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陶瓷的特殊性质可以将陶瓷制成特殊的非金属材料,用来代替常用的材料,既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而且还可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一、现代陶艺的本质

现代陶艺同传统陶艺有本质的区别。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它不是传统陶艺的简单重复和延续。从本质上讲,现代陶艺是对传统陶艺的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它把陶瓷艺术从“器”的概念中,从古老的、已经定型的工艺模式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陶瓷的本质和内涵,并加以挖掘和发展,开拓成富有时代精神的纯粹个性化的艺术形式。因此,现代陶瓷艺术比古老的陶瓷艺术更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现代陶瓷艺术已抛弃了传统陶瓷艺术产品必须“使用”的观念。现代陶瓷艺术并非泛指现当代所有陶瓷艺术,而是一种在艺术上具有明确指向性和相对独立性、以陶瓷材料为媒体进行试验性探索艺术样式。它以反叛传统为起点,直接反应现代社会中人的本能,反应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兴关系。它强调个性、感性、自身情感,用具有独特的、自由的、变形的、不受约束的艺术形式,摆脱了多年来传统审美标准制约的思想,成为现代艺术创作者来挑战自我、标新立异的手段。

二、现代陶艺的审美情趣的表达

现代陶艺创作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正进入一个转型期。所谓转型期,不仅是新老艺术家的交替,也包括艺术观念、审美价值和创作思想的转变。艺术家开始意识到一味移用西方现代艺术趣味并不能代替个性的创造,对自身传统的完全否定则将带来失去立足之本的危险,唯有把握陶瓷艺术创造过程中精神与语言的统一,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才有可能产生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的作品。他们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空洞的作品主题,而是寄寓在造型中的精神价值。在这个层面上,艺术家开始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从艺经验,从某种角度探向现代艺术陶瓷个性的生成。

三、现代陶艺走进室内环境中

陶艺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品,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现代的艺术。在历史中,陶艺在中国历史上与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丰富起来,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时尚的艺术,陶冶情操影响心灵,并给人以纯朴、回归自然的感觉,于是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陶艺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和生活环境、家庭办公场所的设计中。

家居空间提倡利用艺术和技术的手段,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特性,创造出符合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居室生活环境。现代陶艺独特魅力与家居空间的广泛协调性,是其走进今日家居空间的良好前提。现代陶艺以自然而然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始介入家居空间环境,展现家居空间环境的自然化、艺术化和多元化。陶瓷艺术已经逐步成为美化家居空间的一种文化载体,亦是品味不俗的室内环境的点缀与装饰,这既是现今都市人的追求,又是时展的必然结果。

四、现代陶艺融入生活的发展

陶瓷因生活需求而产生, 生活因陶瓷而丰富多彩,陶瓷与生活紧密相连,陶瓷的社会属性不言而喻,探究现代陶艺的人文精神,离开了当代社会生活就等于无源之水,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成就了现代陶艺的快速兴起与成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玩陶、赏陶、爱陶和制陶氛围中去,陶艺设计因此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

随着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活模式,而乐于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茶道的兴起、饮茶之风的盛行刺激了陶瓷茶具的生产设计。当一件陶瓷艺术成为生活用品,它同时就具有了社会属性。陶瓷艺术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社会生活的这种需求,把当代人的文化精神、艺术思想、审美情绪悄悄地渗入到现代陶艺设计中去,提高了现代陶艺的艺术性和品位性,从而使得陶艺社会属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

五、结论

在诸多的艺术种属中,中国陶瓷是最传统又最现代并具有国际语言的造型艺术,不仅是由于陶瓷这种融艺术与生活于一体的艺术形式的起源和发展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性,也由于构成此门类艺术的基本要素水、土、火与人性的天然亲近感,正是这种与人性共通并为生命所依赖的基本要素,构成并创造了陶艺的神奇魅力。玩泥弄陶所带来的愉悦和健康不仅让艺术家迷恋忘返,其泥土的质朴表现和火烧的亲切感,也为欣赏者带来直入心灵的关怀。

参考文献:

[1]王忠.现代陶艺设计[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改变,经济意识和消费观念也在改变,那么随之而来的审美观念也同样发生着变化。陶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做陶瓷首饰的自由陶艺者的增多,陶瓷首饰业在悄然升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目光投向了这块有待于开发的商业领域。在全球化的今天,绿色、民族、回归风潮的兴起,这种由功能性向装饰性的变化正经历并体现着陶瓷从器皿到饰品的飞跃,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陶瓷首饰将成为首饰界新宠,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开发前景。

关键词:陶瓷首饰;釉色;造型;风格

“陶瓷首饰”的理念是法国一位叫做贝尔纳多(Bernardaud)的著名瓷艺师提出的。当他的陶瓷店面临困境,瓷制品销量下滑的情况下,贝尔纳多提出了扩展瓷制品种类的想法――制造陶瓷首饰。陶瓷首饰是指用各种陶瓷材料制作,或与金属等材料结合制成的起装饰人体及其相关环境的装饰品,包括首饰、摆饰等。陶瓷首饰是一种特殊的新型首饰,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它或凭造型出奇,或借釉色取胜,或在装饰上展现新姿,创造了一种意蕴隽秀的艺术形象。陶瓷首饰有行云流水、斑斓夺目、五彩缤纷的颜色釉,色彩瑰丽、造型奇特、意境美妙,佩在指间、耳上、手腕、颈项,有一种冷艳的美,有似宝石美玉、胜琥珀玛瑙的艺术效果,五彩斑斓、青翠欲滴、温润如玉的冰纹釉,晶莹剔透、光泽闪烁的结晶釉等,还会使你感到釉色的美妙意境,充分展示冰与火般的魅力,这是其它材质首饰所不能替代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陶瓷材料的成形、装饰方法多样,通过设计者的双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陶瓷首饰赛宝石,似美玉,胜玛瑙,开拓了首饰设计的审美视野,满足了不同人群对现代首饰的多种审美需求。同时陶瓷首饰可以算是一种新型的“绿色首饰”,佩戴于身体上,有益于人体健康;原料取材方便,可塑性高,设计空间大;成本低、价廉物美,益于首饰的大众化……陶瓷首饰的这些优点使陶瓷首饰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陶瓷首饰在市场还很少见,这也不失为一个首饰发展的方向。虽然用陶瓷制作首饰,对陶瓷的制作要求很高,但一件好的陶瓷首饰作品同样会是一件价值不菲的艺术品。而普通的首饰陶瓷首饰成本也不会很高,只要设计新颖、颜色漂亮,同样会受到消费者的喜欢。陶瓷首饰和日常陶瓷器皿一样,要经过练泥、塑型(拉坯)、修型(修坯)、绘画、上釉、1300℃高温烧制、挑选完美品、打磨、装饰等步骤,不会因为自身大小而缩减任何环节。陶瓷品又鉴于自身泥坯的属性,体积越小,塑型和绘画就越难制作精细,会遗留一些手工痕迹。不宜与和塑料、金属首饰相对比。陶瓷首饰,更多的是注重自身釉色、造型以及手绘风格。

我国陶瓷首饰在颜色上的运用,也可以通过陶瓷材料的特征:颜色釉、粉彩、青花、古彩等工艺的转变而改变原有的色彩,打破常规,使现代首饰既富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时尚感,颜色更加丰富多彩。颜色釉,华丽明朗;粉彩,柔和、雅致;古彩,民族风味,陶瓷首饰中的色彩存在特殊性,它跟釉色有关,釉在火中发生化学变化,在烧制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除陶瓷外,在其他材质上无法看到的效果。陶瓷首饰上的釉色经过火的煅烧而烧制出来的效果远比流行首饰上的色彩要丰富、独特、有个性也更有艺术感。可以说,在陶瓷首饰上我们很难看到一模一样的颜色,这是陶瓷首饰在色彩上的魅力,也是它与一般流行首饰在色彩上最大的区别所在,个性的所在。

我国陶瓷首饰最基本的造型材料是粘土,用粘土成型的过程就是一个绝好显现及感受形态美感的过程。“为设计构思选定形状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他们传达着一件作品绝大部分的最初视觉冲击力,形状选用的得当,就能以微妙而显著的方式去改变一件首饰作品的语言。”

陶瓷首饰的设计风格,造型以半圆、椭圆、方形见多,以渐变重叠形式构成,装饰用金黄色、黑色等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以鲜艳感。有的造型还全部不装饰,充分显示材质美。作品,造型以异型见长,用镂空、切割、组合的形式构成;装饰用黑色、红紫色、桔黄色为主,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作品造型饱满,变化多样,色彩新颖,富有人情味。综合来看,陶瓷饰品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和其它造型艺术一样,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型、色彩、材料与配套材料等因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所以说,陶瓷首饰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

篇4

中国陶瓷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半坡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等远古时期,就出现了以陶瓷器物图案为标准的人类文明。中国陶瓷艺术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享誉海内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知道,陶瓷艺术的表现特征是其具赏用结合的器型,也是最贴近人类生活本质的物质和精神象征。尤其是出于自然般、如诗化的容器造型、装饰图画生发出的艺术魅力,让人感到合乎心象的意境美。

古今的陶瓷造型大都以圆器为主,圆器是通过拉坯、旋削而成的,看似非常简单的操作,但其中却饱含着从陶者聪颖的心智。

一、陶瓷艺术的线性美

陶瓷器物造型,由于是旋削而成,其造型形体的外轮廓线一般都是富有韵味的自由曲线,极少用纯粹的直线造型。陶瓷艺术造型的轮廓线,如同中国画的中锋线饰,均匀对称、委婉曲折,刚柔相间、变化丰富。讲求的是造型的自然、饱满的意趣。从原始社会的彩陶,到明清时期的彩瓷,可以感到古往今来许多形式优美、韵味十足、线性饱满的经典陶瓷造型。其型制依靠自身展露的线形、体态以及置于空间形成的节奏、韵律,给人以线性美感。

陶瓷艺术的诞生、发展,恰似一个生命姿态的流转,由里而外,继而由外及里,自然回复,包含着起而复始的线性美指向。

其纵横有象,随转起合的“线”体,蕴含着体量、空间与形象的相互作用。所以,线的感觉,不是人们一般理解的单线之词义,而是线所组合的形。线性美的意义即显于此。对“线性”的理解,是从陶者经过长期实践的自我积累和多方位的考量、研究以后反复提炼、体悟中自然萌生的,是从陶者内在意识对外在物质的独到表述。由于对线性美的理解程度不一,从陶者做出的造型,虽同是器物,却在陶瓷型体线性美上,则大相殊异,有凝炼古拙,有端庄雍容、有天然浑成等视觉感受。进而产生自然协调、呼应有致、轻重有变、气韵贯通的审美意识。优秀的陶瓷艺术品,以其流畅的线韵、充沛的线势与高雅的线体名垂千秋。

二、陶瓷艺术造型的形体美

陶瓷艺术造型形体之美具有着广泛的含义。从器物功能上说,它应该从属人体工程学;从材料上说,它应符合材料成型、复制、烧成的特性;从造型上说,它应遵从力学原理及泥性。归根结底,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进而达到各得其所、恰如其分、相得益彰的审美要求。

陶瓷艺术造型,无论单纯还是复杂,在形式处理上,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整体与局部之间,应取舍得当,使整体统一合理,符合内在和外在的视觉和心理的互相照应。使单纯造型不致乏味、复杂造型不致繁缛。有些陶瓷艺术器物造型虽然简单,但却富有韵味,形式感强。其实越简单的造型越具有其审美意趣的包容性,因为它的造型影象感是明确的,它以概括性很强的外在审美线性,推出让人赞美的器型。如我们熟知的元代将军罐造型。其外形非常简洁、明快。但能显示盖部厚实、有庄重势;肩部方圆,有上升势;腹部浑圆,有横展势;下腹挺拔,有崇高势。整个型体端庄、稳重,转折明确、方圆有度、起伏有致、自然天成。无论视觉还是触觉,都会使人感到清晰、明快、稳固的审美意趣。

三、陶瓷艺术的釉色之美

釉色的丰富,自明清以来,丰富多彩。我们说五颜六色、璀璨多姿的陶瓷釉色,凝聚着古往今来技艺人员的聪明才智,或热烈、或奔放、或沉稳、或雅静,体现着火的艺术及人类审美的心智。漫长的陶瓷历史,岁月沧桑,积淀着陶瓷之路釉彩的辉煌。陶瓷釉色之美,以光、色、透、洁的审美特性令人遐思、心爱。光者,晶莹、闪亮、夺目生辉;色者,纯静瑰丽、内蕴丰富;透者,清澈如玉,貌如乳汁;洁者,平滑无瑕,蕴含内秀。陶瓷造型因釉而出光彩,被历代收藏家称为“类宝石”,倍受珍爱。

陶瓷釉彩之美,直接道出中国各窑场的风采。汝窑有“雨过天晴云,这般颜色做将来”之说,她像望门贵族、大家闺秀般端庄而有内涵;钧窑瑰丽如朝霞,官窑釉厚似凝脂,哥窑冰裂见神秘。不同的釉色,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平滑、光鲜、苦涩、凝重、阴冷、轻松、火热、温存等一切人的心理反映,都会因釉色观感而有所变化。艺术陶瓷釉色绚丽如诗般美丽,深深地打动着爱美人的心。

四、陶瓷艺术装饰之美

进行陶瓷艺术造型装饰,首先要明确陶瓷装饰是依附陶瓷造型而存在的,是为美化造型服务的,处于从属地位,没有陶瓷造型就无从谈陶瓷装饰。陶瓷造型有的浑厚、有的轻巧,有的质朴、有的怪异。这就要求造型和装饰画面必须协调一致,更好地加强造型的内在美,反之,会破坏造型固有的美。画面装饰的到位,不但可以使造型锦上添花,更能充分显示艺术陶瓷器物的意境美。

写意青花气意的咨纵、流利,虽着笔不多,却意境深远。其线饰、分水敷染、点画、笔笔意到,形象率真,与造型留白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写意青花常常就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画面的艺术处理也是应造型而设,应造型而作。画者的意趣全在把玩、经营造型范围中的黑白灰、点线面的构成要素,达到抒发胸中意气之目的。与写意比肩的工笔瓷画(如粉彩、新彩、五彩、工笔青花)。精细是瓷画工笔的标志性特色。大到亭台楼阁,小到凤钗绮纹,都得描绘得精细入微,一丝不苟。以逼真地再现自然之物,现实之物。烘托一种人间情趣,这是优于其它画种的方面。当然,光有非常娴熟的绘画技巧是不够的。工笔画家还必须具有组织审美装饰的能力。艺术的个性就是装饰技艺应用的首要条件。不然,就会落入画匠之地,也就无法谈主动去装饰处理陶瓷器物了。艺术的审美也会因此而缺席。所以说,能画出具有艺术感染力,与观众进行交流,产生共鸣的艺术陶瓷装饰,必须是作者饱含强烈的思想感情,有艺术冲动的创作意志,才能使作品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受到人们的喜爱,长存于人间。

篇5

关键词:陶瓷书法;艺术;创新;传承

1陶瓷书法

书法是传统艺术的表达技法之一,它通过毛笔线条的虚实变化组合来抒感意境。而陶瓷作为一种艺术呈现的载体,与书法相结合是必然的。那么,何为陶瓷书法?它是以陶瓷为载体,借助陶瓷工艺的特有技法和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陶瓷上体现书法韵味和意念,形成陶瓷装饰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效果,在陶瓷造型艺术上主要采取书写和锲刻两种方式――书写分为釉下和釉上,锲刻分为刻陶和刻瓷。通过这两种手法完成的作品与其他陶瓷艺术作品一样,最终都需经过烧制而成,方可使作品永久保持、千年不变。陶瓷书法历史源远流长,最初虽然只是出现于陶器上的汉字刻纹,但到了唐代,书法艺术和制瓷水准的大大提高促进了陶瓷书法的兴起。时至今日,陶瓷与书法依然在不断寻求更为完美的结合。书法装饰了素净的陶瓷,为人们带来情感艺术的冲击;陶瓷衬托了隽秀的书法,让书法栩栩如生。陶瓷书法不仅传播了文化、见证了艺术,还推动着陶瓷产业的发展,独具魅力。

2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

2.1两者的共性

书法艺术和陶瓷艺术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许多共性和相似。第一,书法主要为文字,然而同样的字在不同的情境中都可以书写得千姿百态、与情感相融,可谓取意造型,而陶瓷的造型也在作者不同的心境下也能创作得形态各异,别有韵味;第二,书法和陶瓷皆追求着“线”的艺术,书法汉字的线条虚实和流动反映的是作者的艺术素养和情感,而陶瓷造型工艺也十分注重线型和体面的变化结合,从中表现艺术的张力;第三,两者都体现着美妙的艺术境界,书法艺术是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流转、灵动的气息,陶瓷艺术则是在静态造型当中表现着趣味和美感,两者都共同体现出了气韵天成的艺术境界。

2.2两者的融合

书法是通过笔墨变化展现艺术,陶瓷则是通过工艺技术体现特色,两者的融合过程中是刚柔相济的。陶瓷之作为“刚”性的载体在一些地方受到工艺的限制,对书法之“柔”和随性之美的发挥还是造成了一定的阻力。陶瓷书法想要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灵感还是需要在工艺技术和材质探索方面进一步提高,因为它不单是文化的具体形态之一,更是科学与艺术在历史文明中的相辅相成。

3陶瓷书法艺术的特性

3.1艺术特性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交流工具到现在已经变得极富艺术性。每一个笔画都可以表现出艺术感染力,因为它们作为汉字构成的基本单位,本身就包含了人们的想象力,通过一笔一画组成的汉字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文化的结晶。而以陶瓷为载体的汉字书法,亦陶瓷书法,结合着陶瓷艺术工艺,当然更具艺术特性。在现今的陶瓷书法中,最主要有陶瓷书诗画,也就是给陶瓷美术作品题诗落款;另外就是纯陶瓷书法作品,通常以诗词名句为书写内容,在作品中彰显作者的书法风格和艺术情感,其中的艺术特性更是不言而喻,将行云如水的书法表现在造型独特的陶瓷工艺品上,给人带来的无疑是独一无二的视觉享受。

3.2工艺特性

随着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丰富的器型和色釉给书法艺术带来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同时也为创作者带来了陶瓷书法工艺上的难度。陶瓷书法通常采用写、堆、刻、雕、磨等创作手法,要想使作品得到理想的效果,不光要在创作手法上下功夫,而且还要充分了解陶瓷采用的原材料性质、色釉,与此同时还要掌握颜料油性以及烧制的窑炉温度。另外,创作者还可以用刀笔直接刻阴文,也可以用浮雕手法刻阳文,但力度的掌控也至关重要。所以,陶瓷书法不光具有艺术特性,也具有很鲜明的工艺特性。

3.3装饰特性

陶瓷书法的装饰性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许多陶器上就已经开始应用文字作为装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陶瓷书法的装饰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在陶瓷器具上书写古代文人墨客的名篇名句,借着“诗句”与陶瓷艺术作品的结合,让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融为一体,不但增加其艺术魅力、还增加了文化底蕴,使其发挥更好的装饰效果。另外,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陶瓷书法作品本身的美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一些纯陶瓷书法作品往往会结合古典文化象征元素,比如粉彩、洒金、瓦当纹饰、仿古色釉等等,以此来进一步提高陶瓷书法的装饰特性。

4陶瓷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与器型相结合成就了陶瓷书法的艺术美感,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境界,其艺术价值也必然高于普通的书法作品。它不但为世人呈现了中国书法的美轮美奂,还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陶瓷书法的艺术审美特征主要有两点:第一,从它的外在来说,无时不刻表现着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形式之美,比如将字直接写在某些坯上的效果比直接写于宣纸的效果要好得多,由于坯和宣纸的质地大为不同,宣纸更易吸墨不容易将笔锋表现得非常完整,而坯则可以将笔画的锋芒棱角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陶瓷书法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审美欣赏性;第二,从它的内在来说,陶瓷书法具有意境之美,陶瓷书法的意境美是作者“精气神”的最高表现形式,“形”随“意”动,意境可谓陶瓷书法作品内在的灵魂,通过虚实线条的构造和造型装饰的融合,共同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意境,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陶瓷书法意境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是人们思维审美中的诉求。

5陶瓷书法艺术的创新与普及

陶瓷书法传承着华夏文明的精髓,它将书法和陶瓷进行了完美的结合。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陶瓷书法工艺越来越精益。与此同时,人们对书法的认知和修养也在不断深入,陶瓷书法在陶瓷艺术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攀升,它的艺术性、工艺性、装饰性正在被创作者们深度挖掘。如今,运用陶瓷书法作为装饰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而其中抽象化、符号化的新颖表达手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为陶瓷艺术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和色彩。而陶瓷书法艺术正是凭借着它源源不断地创新,在内容与风格上齐头并进、突破传统审美意识、贴近时代生活,才得以有着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它是一种立体而直接的艺术形式,也是非常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平民百姓也能从陶瓷书法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它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使陶瓷艺术能够走进千家万户。

6结语

陶瓷书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它也契合了当今人们建设精神文明的夙愿。它向我们诉说了泥火铸成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传统技艺的瑰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无论从收藏价值,还是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说,它都有着巨大的潜力,这也将为陶瓷书法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希望通过本文为陶瓷书法爱好者们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参考,也愿更多的人们愿意参与到其传承与开拓的事业中来,为陶瓷书法开垦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翁云晓.陶瓷书法[J].中国陶瓷,2006(12):65-67.

篇6

陶瓷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又伴随人类文明的漫长过程,成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和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因素。时光飞逝、星移斗转,多少个文明古国由盛而衰,多少个封建王朝灰飞烟灭,但陶瓷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昂首屹立。追述陶瓷艺术的起源与人类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陶瓷艺术的发展也体现了人类的进步。从古代的生活器皿到现代的生活环境陶瓷都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本文的目的是论证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与生活具有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陶瓷艺术;生活;创作

在21世纪的今天,陶瓷艺术创作不仅是以具有实用性为其创作目的,而且是更趋向于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艺术家本身情感观念的展示。然而不论现代陶瓷艺术如何发展,其与生活依然是息息相关的,俄国19世纪著名革命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把生活比做金条,把艺术比做钞票。”以此说明艺术是生活的替代品。无论这张纸币以何种形式出现,它也依旧是金条的替代品,那么现代陶瓷艺术也就是生活的一个替代品,其充分诠释了现代陶瓷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一、陶瓷艺术的创作源于生活

黄宾虹曾说:“穷天地之生机,窥自然之和谐,悟万物之生机,饱游沃看,冥思遐想,穷年累月,胸中自有神奇,自动化自为我有。”这样的作品才有生机,说的无非就是取材于生活,领悟于生活。社会生活是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所以说,无论是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亦或是其它艺术,其创作都离不开生活。亚里士多德就曾强调:“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现实的模仿。”现代陶瓷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它是创造者思想价值观的体现,但其始终立足于生活,有对生活的临摹,也有对生活中某些事物所蕴涵的意义的延伸和体现,之所以涌出如此众多千姿百态的意识作品,正是由于他们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然而却没有远离生活。“作品妙在似与不似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美是生活”,然而对一个艺术家来说。重要的在于发现生活的美,并使其升化为艺术的美,令人真切的感受到生活是美的。

二、陶瓷艺术创作是生活的升华

有很多陶瓷艺术家的作品与生活中具体实物,看似毫无关联,并不是写实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然而其实这只是一种蜕变,一种把生活抽象化的蜕变,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生活中现实的延伸,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外延于表象万千的不同形态,表现独特主题,体现从内核到外延形态之间去解剖事物的智慧,立足于现实生活中实物的基础上,表现其内涵,另一种就是以生活中现实事物为对比,立足于抽象,精炼体现辩证关系,其依然是以生活为事实依据,与生活密切相关,只是在原本事物上加以提升,使其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也就是说“陶瓷艺术创作”既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升华。

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在审美观念方向追求的美是多种形式的,它既不排斥生活本身所存在的美,又要表现创作者本身的独特性。它来源于生活中的原型,加以创作者的思想、内涵、以独特的手法表现出来,就是遵守了陶瓷艺术的创作原则。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现实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两方面通过陶瓷艺术工作者在创作中相互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体艺术形象的陶瓷艺术形象。因此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与现实生活的产物,其加入了作者的主观因素,然而其固然离不开客观现实。现实生活是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陶瓷艺术创作同样不能离开主观创作,只有当创作者调动他强烈而丰富的想象来从事创作时,才能塑造出一个个完美的杰作。从这种意义上讲,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必然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客观与主观的结合,是生活的再现、生活的升华。在现代陶瓷艺术作品中,有着写实与抽象两种风格。抽象意义上的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毫无疑问是取材于生活,体现作者思考的物质再现,它已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摹本,是一种精神的寄存。

三、陶瓷艺术创作必须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20世纪中期法国哲学家萨特和美学家让•杜维纳等也认为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决定了艺术的不同功能,杜维纳认为:社会环境对艺术的干预,是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实现的。他们都看重当代现实世界中的社会性主题,看重艺术的社会功能。

如今人们喜爱陶瓷艺术的目地是为了抒发感情,是为了表现情感,是为了生活得更有情趣,是希望通过“用心用手的工艺”来洗刷机械文明的冷漠,给人以纯朴和宁静及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地提高,当人们摆脱了物质生活条件束缚后,很自然地会开始对赖以生存的环境重新考虑,从一开始对奢华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的追求到后来对这种方式产生厌倦和排斥感,最终向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于是人们开始渴望回归自然,希望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工环境。但当人们逐渐发现人工塑造的环境还远远不是他们希望的理想生活空间时,有必要重新以人为本,对“人―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的设计协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艺术设计”。 现代陶瓷艺术进入建筑和环境领域,是现代艺术领域的新拓展。现代陶瓷艺术和建筑,环境的融合,打破了现代陶瓷艺术加纯艺术的结构形式,拓宽了其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也有别于以往陶瓷材料在建筑和环境中的应用,而更注重人文文化和艺术表现,因而,现代陶瓷艺术不只是纯欣赏的造型艺术,同时也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艺术,是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陶瓷艺术这一艺术语言,是现代环境设计的一门新课题。

我们可以将陶瓷艺术看作是现代人生活中的调味品,如果你的家居装置得精细典雅,适宜的摆放些精美别致的瓷器,使室内的空间不著痕迹地延伸出主人的品味,而在田园风味的居室环境中陈设一套粗陶器皿做点缀,会使房间的主题产生变奏,看到简朴后面的那份温馨。试想现代家居中,一件小小的陶瓷艺术器型其所占的位置,虽说与那些豪华的家具和高档的家用电器相比微不足道,但它对人视觉上的感受却不容低估,挂于墙壁或置于台桌上的陶制灯罩,其形态各异,长方体形、三角体形或半圆体形,以及不规则状,透过器体面上雕刻的各种随意的几何纹样,带出了一份温情与纯真,虽见不到华丽的包装,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浓烈的人情味。例如,以茶壶造型为底座的陶器的台灯,外型相当别致,带来了视觉上的新鲜的感觉;细长的陶制玄关桌面,配以线条简洁的桌脚,表现出一份悠然自在的生活环境,陶版壁画的特殊触感,则令人觉得亲切有味;利用厚实的陶器加以简洁的线条制成各种家饰,展现出干净利落的风格,使古朴陶瓷艺术能轻轻松松地融入日常家居生活之中。厚实的陶质艺术品,于纤丽中散发出典雅芬芳,它产生的艺术效果是“致广大”,它可以是“尽精微”,也可以是华丽、淡雅、凝宜质朴。更可以晶莹璀璨。因而,它在现代艺术的创造中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其实如今的陶瓷艺术不仅仅是制陶者本身的孤芳自赏,它已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并成为一种时尚被推广开来,当衣食不再成为问题,人们则开始对精神生活重视起来,亲和自然,深具浓厚文化艺术气息的陶瓷艺术走入普通人的家,营造着高品味的生活环境。

陶瓷自其原始时期出现至今一直是为满足人们生活而存在和发展的,它因社会环境和各时期人们审美情趣的不同而改变、发展,是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期的生活剪影,因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史。陶瓷的创作意念来自于生活,是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对自我精神生活的感悟。它广泛的反映了社会文化、社会习俗、社会观念以及社会哲学。总之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是一个个来自于生活的音符,在跳动着,在弹奏着,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生活造就了陶瓷艺术,陶瓷艺术反映了生活。

参考文献

[1]宋建林.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M].知识出版社.2003.9.

[2]{英}罗森.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3]雷体沛.存在与超越-生命美学导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8.

[4]陈进海.世界陶瓷艺术发展史[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4.

[5]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

篇7

1平淡清真的造型韵律宋代继唐代的盛世文化背景下,虽不及盛唐时期的鼎盛,但也创造出了其独有的文化辉煌,继唐三彩的制瓷工艺后,宋代进而开发出自己独特的制瓷特色,使中国陶瓷业在上承唐的工艺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其陶瓷工艺无论从工艺上还是品种上都呈现出质的飞跃,其精神面貌和艺术境界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北宋定都卞京,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为陶瓷工艺的发展也夯实了基础。宋朝的文化主流和崇尚道教的思想意识,也奠定了其艺术审美以含蓄,质朴,自然为美。上层社会的意识和审美情趣,决定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走向。宋代盛行理学,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偏于质朴,平淡,自然。去掉了唐代的华丽和雕琢,并把艺术美提升到哲学的范畴。这些理念植入到制瓷中,就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陶瓷以淡雅的色调,做工的细腻为美的标准,重在神、趣、韵、味的表达,并相为表里,成为历史上的独特的艺术风范。宋代崇尚道家的清静思想,审美观念也深受其影响,所制的陶瓷艺术作品朴实无华,文雅大方,艺术韵味浓厚,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及当代的借鉴价值,是美学范畴的新创举。2意蕴深长的工艺手法宋代的文化灿烂辉煌,名家名作层出不穷,例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它就描绘出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这也是其时代繁荣景象的充分体现。宋代的文学文化成就也极其闪耀,例如,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陶瓷受当时文化的影响,其工艺从造型到样式,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也是陶瓷艺术成熟的必然条件。换而言之,也就是说,造型程式化标志着其艺术的成熟,和制陶艺术的水平高度,说明宋代的陶瓷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本文在这里以宋代梅瓶为例来进行说明,梅瓶本来是盛酒水的瓶子,在造型上为口小、颈短、肩宽、腹部收缩、足部收敛、底部较小为特点,瓶子整体的比例修长,形体轮廓清晰、挺拔高峭,有很强的形式感,所以一直到现在,人们依然特别喜欢这种造型的装饰品。梅瓶出现于唐代,但其样式发展到宋代就比较成熟了,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但其处理手法多样,造型结构就更显得形式多样,各具个性,但其大体的形式还是接近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大体则有,定体则无”的变化,成就了宋代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造型形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发展促进了宋代陶瓷造型的形态发展,使之越来越趋于完美,这才有了形体比例恰当、细部准确、整体和谐、意蕴深厚,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宋代陶瓷作品。综上所述,宋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其不同造型的作品是经过适应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生活需求而形成的。在陶瓷作品中,蕴含着生活的美学、习俗以及深厚的意蕴,同时也融入了手工艺人对生活的理解。从造型形式的角度来看,中国宋代的陶瓷是“求正不求奇”,在造型上大多比较平实,极少出现奇特的造型,可是在平实中却蕴含着深厚的韵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二、陶瓷装饰艺术中工笔绘画技法的体现

陶瓷装饰艺术历经时间的流逝,经过不断改进,到了宋代时期陶瓷刻划花装饰艺术达到了顶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陶瓷装饰纹样以模仿工笔画中的线的表现形式,广泛的运用在陶瓷纹样装饰上,其中,刻划纹饰采用的技法就是把土坯表面上多余的土料剔除,增强阴影效果,把陶瓷上纹饰本身的立体感凸显出来。这种装饰手法多用于青瓷,在宋代大为盛行,这也充分显示出了中国古代手工业者娴熟的雕刻技法。1阴线划纹:细腻且极富立体感宋代的越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划纹的针刻花青瓷是瓷器中的珍品。越窑是阴线划纹技法的先驱,早在九世纪初就开始使用,各种瓷器器皿上出现了大量的宝相花、团花、鸟纹等装饰素材。大约在公元10世纪后期,线划纹饰走出越窑,流入了全国各地的瓷窑,线划纹饰瓷器呈现井喷之势。从已出土的越窑作品来看,越窑一直到11世纪初期都在烧制有线刻纹装饰的青瓷。从出土资料看,不但南方有线刻技法,北方窑也有。这种线划纹饰最具代表的手法就是减地刻画,指的是先把纹样的轮廓刻出来,再沿着轮廓线把花纹外部的一部分剔掉,凸显出纹样,同时用层次区别来把纹样图案表现出来,这种手法和浅浮雕相似,立体感较强。2剔刻纹:三维视觉效果极强(1)高浮雕式剔花,就是装饰主题浮起于瓷器表面,且雕刻部位错落有致,互有参差。耀州窑剔花青瓷是高浮雕式剔花中的代表,这类作品大多出现在北宋早期,作品中不同层次的装饰平面上都重迭着各类卷草纹或者花叶纹,具有很好的三维效果。(2)平浮雕式剔花,磁州窑是平浮雕式剔花技法的发源地。白釉剔花就是剔除部分白色纹饰,露出坯体的颜色,烧制后,明暗分明,雕刻面形成规律而整齐的阴影,从而把主题外轮廓的棱角清晰地衬托了出来。公元10世纪末到11世纪这类作品比较流行,到了11世纪后半期,在磁州窑作品中,剔花技法就不再处于主流地位了,并且开始整合入其它的技法以及彩绘等技法。3刻花:构图布局的形式多样性北宋中期制瓷技术更加成熟,在制瓷艺人的不懈努力下,研究出了新的斜刀刻花手法,起先与并浮雕剔花与高浮雕式剔花技法,呈三足鼎立之势,后取而代之。行内也称单入侧刀法,名字体现其特点,或直刀单入,或侧刀广削,立体效果更加显著。这种刻花线条流畅而犀利,层次明显,与前期的剔地浮雕的手法相比,更加简洁省力,生产效率也更高。当时,宋代各大小瓷窑都趋之若鹜,并在此基础上,在构图上更加丰富,花鸟鱼龙、植物都可,整体布局也呈现进步的势头,宋朝陶瓷艺术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篦划纹:独具风格的工艺技术使用小齿比较密集的篦状工具在坯体的表面刻划出间距相等的平行纹线,就叫做篦划纹。五代时起,篦纹装饰运用很广。及至宋代中期,演变为篦划纹。这种技法,精巧细腻,方便快捷,可以一次成型,划出需要的线纹,省时省力。若是从制作工艺的材质来看,那些比较坚硬或者塑性较差的材料,例如,金银器皿或者漆器等,则没有出现类似的篦划纹装饰。篦状工具的制作,需要硬度比较低的土坯,间距不等的并行线纹工具可按要求任意制作。宋代成熟的篦纹装饰,和阴线划纹、剔刻纹,以及刻花,都是宋代陶瓷艺术的特色工艺,且备受人们喜爱。宋代时,南北方各个窑口都广泛地采用了篦划纹装饰纹样。

三、结语

篇8

在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陶器,可以说,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陶器大国。当时的陶器,大多数用来做器皿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制作已经成为一个多样化的产业,陶瓷不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碗、碟、杯具等,更趋向于以装饰化为主导的精美工艺品,如雕塑、工业产品等等。而陶瓷制品中的陶瓷首饰也以其造型多变,价廉物美而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现代生活,物质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是单纯的注重物质生活,更多的开始注意精神领域的丰富与否,同时文化的多元性发展也使其的审美的趣味多种多样。有的喜欢简单雅致,有的喜欢高贵华丽,有的钟情刺激、个性,有的则喜欢粗犷的抽象感。而陶瓷首饰材质的特殊性,完全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审美需要创作出各种不同风格的造型。这些都决定了它可以满足多种类型的人的要求,无疑于更受大家的欢迎。

陶瓷首饰所用材料和工艺,种类繁多、花样多变。现代社会所使用的陶瓷材料和制作工艺都能运用到其中;除陶瓷材料以外,为了形成材料上的对比,烘托出陶瓷的温润,常常会运用到其他材料以及其他加工工艺,例如珍珠、玉石、金银、水晶等,还有一些相对廉价的材料,例如:木料、布艺、玻璃、结绳、羽毛等(如图1系列)。这些材料渲染并丰富了陶瓷首饰材料和制作工艺的结合效果,使其更加多元化,并增加了陶瓷首饰的内容,为陶瓷首饰的设计制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多种多样的效果演示。

制作陶瓷首饰,就像制作一般的陶瓷制品一样,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成型。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适合自己的成型方法。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2系列):

1、手工捏制成型

手工捏制成型,就是用一块泥土来徒手捏制成各种造型的一种成型方法。手工捏制成型的形状多种多样,不仅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还有不规则的、比较抽象的图形。这种成型方法比较简单易学,制作的东西自由随意而又富于变化,有手工制作所独有的质朴趣味,但比较粗糙。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作陶瓷首饰,其造型独一无二,比较符合当前年轻人的心态。

2、泥条成型

泥条成型,可以利用工具,也可以手工搓制。手工搓制泥条相对来说比较方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或喜好将泥土搓成各种粗细的条形。缺点是容易造成泥条粗细不均、容易干裂,长短不一、不太规则。使用压泥条工具压出的泥条,长短、粗细都比较一致,适用于批量制作的或在设计上规则性强的陶瓷首饰作品。缺点是手工韵味不足、造型僵硬。泥条通过卷曲、缠绕、粘接、组合等各种成型方法,可以形成变化丰富的形状。

3、泥板成型

泥板成型是比较常用的成型方法,适用于平面形态的陶瓷首饰的制作。首先要把泥块擀成平整一致、薄厚合适的泥板,然后用画好的纸模放在泥板上,用刀片根据纸模的轮廓边缘进行切割出想要的造型。

4、翻模成型

翻模成型适合于批量制作造型统一的陶瓷首饰。

石膏模具成型法是利用已有的物品,或利用陶泥、石膏制作出构想中的形状,然后用石膏浆来翻制模型,等石膏浆硬化后,取出原型,就可以得到石膏模型了。制作出来的坯体,既可以单独作为陶瓷首饰,也可以把几个坯体进行排列组合,粘接成为新的造型。

陶瓷首饰的造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点线面的构成设计。这是陶瓷首饰造型设计的主要方式,点线面的构成与组合,在韵律美感,层次节奏感上要寻求创意突破。

2、拟形设计。描摹自然界各类物体的造型特征,它注重物象结构的理解与概括处理,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比如表现石质的层次美感,表现纸袋的硬挺美感,表现贝壳的结构形态图等。

3、具象设计。把现实中的物体,按比例的微观缩小,再现实物的造型特征。比如苹果、石榴等、纽扣、小鞋子、衣物等各类生活用品等、楼房、小阁楼等小建筑物件。

4、抽象设计。抽象设计随机性比较强。它可以使造型更具有生命感和情趣性。常用手法有扭曲、倾斜、挤压、盘绕、添加、分割等。

5、肌理设计指作品的表面效果。包括材料本身纹理和人为创造的肌理效果。强调借助外来材料压印的肌理效果。因此偶然性比较强。肌理美感的特质使得整个首饰设计充满了变化的可能。

6、超写实设计。它是注重细节表现的一种设计,能够将所再现的物体细节、质感表现的非常详尽而充实。造型上要求微雕技巧的融入,同时也需要釉色装饰的配合,甚至于在烧成上多次烧成。

陶瓷首饰离不开釉色,釉是陶瓷首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了釉人们可以有更多可能的表现色彩与肌理。对于各种釉色的表达和传递是陶瓷首饰需要重要对待的一个方面。

釉色是陶瓷最具魅力的外衣,釉色品种很多,主要分为颜色釉和色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的釉色更是日益增多。

颜色釉装饰也成为陶瓷首饰最为常见的装饰方法。颜色釉色彩缤纷、质地多样。按釉的颜色区分,可分为纯色釉、杂色釉,主要有红、黄、蓝、绿、青、紫、白、黑等品种;按釉的肌理区分,又可分为裂纹釉、结晶釉、无光釉等。颜色釉的质地或晶莹温润或暗哑班驳、色彩或瑰丽斑斓或幽静淡雅,使利用颜色釉来装饰的陶瓷首饰具有独特的装饰艺术效果。

在釉色中,除了利用颜色釉外,还可以利用色剂与泥土混合成化妆土、色剂绘制坯体、不同颜色的泥土混合形成肌理等来获得不同的色彩装饰效果。这些装饰效果会有独特的色彩与肌理效果,但颜色不如颜色釉光亮。常用的色剂如氧化铜、氧化钴等,色彩鲜艳夺目,适合表现现代时尚风格。化妆土则可利用掺入色剂多少来控制颜色的深浅,色彩多变。绞胎既可以随意混合不同颜色的泥土形成自然随意的肌理效果;也可以采用拼接、切割等方法,形成有规律的肌理效果。绞胎装饰色彩含蓄多变,风格质朴,泥土韵味十足。

篇9

一、独特在于陶瓷釉

说到陶瓷,不得不提陶瓷釉了。首先来讲讲釉的历史和特色吧。釉是一种硅酸盐,陶瓷器上所施的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为原料,经研磨、加水调制后,涂敷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的焙烧而熔融,温度下降时,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它使陶瓷器增加机械强度、热稳定性、介电强度和防止液体、气体的侵蚀。釉还有增加瓷器美观和便于洗拭、不被尘土粘染等作用。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用矿物原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并细磨成浆状液体,施于坯体表面,经高温煅烧而成。从微观结构看,含玻璃态物质和少量气泡、未熔融石英颗粒及冷却时析出的晶体。具有类同于玻璃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不透水,平滑而有光泽,不易沾污,并可提高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釉面还可采用各种装饰以增强制品的艺术效果。釉是覆盖在陶瓷、搪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按制备方法分类,有生料釉、熔块釉;按釉的组成分类,有石灰釉、长石釉、铅釉、硼釉、熔盐釉、土釉等。釉的种类很多很全,在彩釉上有釉里红,以氧化铜为色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高温烘白底红花,始于元代景德镇;有釉上彩,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最早见于宋代;有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绘,后施釉高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脱落,最早见于唐代;还有斗彩,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多种色彩,再经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比美相斗,始于明成化年间等等,它的种类,它的历史和它的独特之处,很难一下子全部表现出来。

二.魅力属仕女图

提到了陶瓷釉,不禁让人联想到釉上的仕女图。仕女图亦称“仕女画”,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而在中国古书上曾经有“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记载,仕女图就在女人占有绝对优势的“母系社会”逐渐诞生。仕女画作为一种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宋元时期仕女图较为罕见,这与当时花鸟画盛行有很大的关系,仕女图的魅力在于它所具有的当时社会的特色,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与社会兴衰。

继唐朝之后的五代是个政权交替频繁的时代,画家们既继承了唐朝的传统又有所变革,最显著的变化是,歌妓丰腴的肌肤因缺少唐代宫女臃懒的体态,而更具健康之美,修长的身材更是凸显出了唐代仕女丰满肥胖的造型程式。明清时期是仕女图的发展时期。明中期的仕女图多反映贵族妇女的生活,虽然为数不多,却对后来仕女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成化朝仕女虽不甚精细,但颇有古意。明晚期仕女图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现状。清代仕女图尤为盛行,但历朝风格各不相同,如顺治仕女的衣带飘然,康熙仕女的妙笔传神,乾隆仕女的精细写照,无不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

三.独特与魅力的完美结合

陶瓷釉的发展离不开瓷上的画,而仕女画的应用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需要釉的独特和仕女画魅力的完美结合。需要通过陶瓷工作者精湛的技法,才能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陶瓷。绘画者娴熟的画技,画出美丽动人的人物画,尤其是美女。这不仅增添了陶瓷的外在美,而且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美的东西总能给人美的享受,当然,陶瓷作品也不例外。

而陶瓷釉上仕女画的题材来源很广泛,我们大致来罗列一下。作为陶瓷上美女画的选择也是有标准的。要年轻,身材苗条,肉体丰满,黛眉明月,削肩,皮肤白皙细腻,长垂的双耳,朱唇,齿如贝露,黑亮的浓发等。除了外貌的要求,还有一些内涵的要求。要多才善辨、飘逸风雅的女性,来展现其美,这样应用在釉上,更有代表性。比如东晋才女谢道韫就是多才善辨的女性代表。在“竹林七贤”的“林下风气”影响下,飘逸风雅之美成为魏晋时期的主流审美情趣。曹丕称帝后封为皇后的甄氏,不仅姿貌绝伦、气质非凡,而且才智过人,是魏晋时期女性飘逸风雅之美的典型代表。陈后主贵妃张丽华则是“发长七尺,端丽闲雅,飘逸若仙”,是飘逸富丽之美的典范。但在盛唐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微妙变化,开始崇尚丰腴肥硕的女性形象,这可从唐代仕女图与雕塑中的妇女形象得以印证。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则是古代最著名的胖美人,是古代美女中丰腴肥硕、雍容华贵之美的象征。审视战国到唐代的古代佳人魅力进程,清晰可见“袅娜身姿,内在气质再到体态丰盈之美”的内在线条。

篇10

一、早期的陶器

早期祭祀用的神器,制作精细,装饰手法考究,不同于普通的日常用品。通常陶器外布满纹饰,常见的环带装饰由戳印X纹、圆圈纹、三角形纹、S纹等组成。戳印多采用十分规整的八角星图案,并在八角星图案中心的方框之内戳印旋转状的十字纹,使整个圈足形成以八角星为核心,向四面辐射的画面,表现了古人对神的崇拜,对天地自然的敬仰,对光明的追求。早期生活用的陶器,表现各种植物、动物及自然界的画面居多,这些图案以艺术的手法真实地表现出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体现出古人那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夏、商、周时期

距今约七千年前彩陶出现在黄河流域,此后其他地区陆续出现了白陶、黑陶、灰陶等。据专家研究,早期陶器烧制不使用密闭的窑,温度较低,陶质硬度不高。之后开始采用简陋的窑制陶,温度已可达到摄氏1000度。到了夏、商、周时代,制陶技术不断进步,窑炉温度可高至摄氏1200度以上。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成就辉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用具仍主要以陶器为主,工艺水平最高的应属白陶。白陶是把高岭土烧制达到摄氏1000度以上高温制成的,质地洁白细腻,花纹镂刻精美。

三、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除生活器皿之外,还出现了各种砖瓦、陶俑和建筑用陶等。西周陶器的器形,主要有鬲、甑等炊器,爵、觚等饮器,豆和簋食器,罐、瓮、盆、盂等盛器。在造型上以袋状足、圈足、平底为主要特征,纹饰仍以纹理较粗的绳纹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制陶作坊,其产品上大多留有文字铭记,同时印纹硬陶处于繁盛时期。

四、秦时期

秦陶多平口,方唇、简腹、平底,泥质灰陶,腹上部两侧有一对称的耳,腹部至底施绳纹。秦代陶塑凸显生动、开朗、写实的风格,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象生动逼真,神态各异,制作精制,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艺。

五、西汉、东汉时期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方面都非常繁盛。品种分为灰陶、硬陶、铅釉陶等;装饰手法采用印纹、划纹、堆纹、暗纹、彩绘、浮雕、镂空等。东汉是原始瓷器真正的繁荣时期,瓷器的坯胎由粘土或瓷石等复和材料制成,在摄氏1200~1300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坚硬、密度高、细薄而不吸水,之后在胎体外面施釉,釉面光滑不脱落。西汉,罐为灰色陶质,口微内敛,平底,四耳,腹中部饰一道凹弦纹。肩腹饰以拍印方格纹。腹下部饰以三道不太清晰的刻划弦纹。方格纹装饰是汉代最流行的一种花纹装饰。

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由于莲花有着浓郁的佛教色彩,大约从周代用莲纹作为装饰题材开始出现。从东晋的初露端倪到南北朝的鼎盛时期,在各种工艺品中,莲纹几乎无处不见,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东晋饮茶风气渐渐盛行,随着人们对饮茶兴趣的增加,对茶具的要求也高了。当时有一种造型独特的茶酒器———鸡头壶,流行于晋至唐朝初年,因壶嘴作成鸡首形状而得名。由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笔筒、水盂、砚等陶瓷文具也被广泛应用。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用具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七、隋唐

隋朝时间虽不长,但陶瓷业却比较发达。陶瓷器造型与南北朝的风格近似,却更加饱满,釉色更加清亮、匀净。唐朝是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唐三彩便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长安、洛阳两地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艺术水平上都非常高超。那种色彩绚烂、瑰丽多姿、气势恢宏的格调,正是当时盛世辉煌、波澜壮阔、国富民强的时代的反映。初唐的三彩制品以褐赭黄色为主,间以白色或绿色,采用蘸釉法,施釉较粗且偏厚,由于釉层没有完全烧开,显得色泽暗淡。到盛唐时期,唐三彩的制造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采用了混釉技法,釉色莹润,色彩斑斓,造型优美。装饰手法除了刻花、印花外,还广泛使用堆贴和捏塑,使图案内容更显丰富。除了器皿以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三彩人俑,其形体富态饱满,造型生动准确,轮廓曲线富于变化,显示了唐代人物圆雕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

八、五代和十国时期

越窑的烧造技艺到了五代已经很高了,吴越的秘色瓷无论从胎质和釉色看,都是当时瓷器的最上品,成为吴越王室的御用器皿,也用来上贡给中原诸王朝。秘色瓷的胎质呈灰白色,釉质如脂似玉,清澈碧绿,造型典雅凝重,代表了晚唐至五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另一个著名品种为柴窑,相传是五代周世宗时所烧造,以天青色为主。据明代文献记载,当时宫廷中所收藏的珍贵瓷器,把柴窑瓷器列为首位。

九、宋朝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其产品质地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自然含蓄,淡泊质朴。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青瓷因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釉色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高雅淡青,有青玉一般的质地。钧窑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汝窑之后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制工艺是二次烧成,第一次为素烧,之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烧出来瓷器蓝中带红,呈现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定窑是宋代民窑,在河北曲阳县一带。其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釉层薄,釉面光润其瓷质精良,纹饰俊美。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黄色,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釉面有碎纹而著名,号称“百圾碎”。官窑瓷胎中铁分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处挂釉较薄,显露出带紫色的瓷胎,就是常说的“紫口铁足”。青白瓷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以景德镇产的为天下第一。特点是瓷质极薄,精细秀丽;釉面白青,釉色透亮,内外都可映光,所以又称“影青”,好似玉器。这种追求瓷器如玉的效果,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比德于玉”的内涵。

十、元朝

元代陶瓷业基本承袭了前代的旧制,但却出现了青花、釉里红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种。此时期的景德镇,由于受战争影响不大,经济状况较为安定,宫廷又重视,成为了全国的制瓷中心,并设立了全国唯一的一所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浮梁瓷局。景德镇人发现了另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其质如蚌粉,色素白,与瓷石混合制瓷,使瓷器更为精美,更具特色,高岭土也因此而闻名于世。

十一、明朝

明代瓷器又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瓷器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为明代白瓷主要产品,装饰手法由以前的刻、划、印、塑等转为以彩绘为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无不体现出明朝人向道的文化内涵。永乐、宣德年间最出名的当属“甜白釉”,也叫“填白”,是指在白瓷上填绘彩饰。这种“甜白釉”以薄胎而有暗花者最为名贵,以后历朝也都有烧制,但都比不上永乐时期的产品。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以胎釉精致而闻名,所用青花料来自郑和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一批苏泥勃青料,其中含铁量较高,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色斑点,与青蓝色相融一体,有一种自然美,后世极难仿制。明朝中期造出轻巧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瓷质透亮清雅,青花碧绿。在这短短三代56年当中,宫廷和民间艺术匠师们创造了一大批艺术珍品。明朝后期统治走向衰落,官窑败落,民窑发达。民窑以烧造青花瓷为主,装饰纹样丰富多彩,不受官窑式样规格化的束缚,神话、山水、人物、动物、植物、诗词、书法、民俗等等,造型洒脱,画风随意。

十二、清朝

康熙时期,景德镇的御窑厂逐步恢复完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珐琅彩瓷器是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品,康熙年间的珐琅彩瓷器所用的彩料全部采用进口料,胎质洁白细腻,装饰画法极为精细,华美明丽。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合的彩料渲染,产生淡雅柔丽的效果,称“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