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服务的职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空服务的职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空乘;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28-02
我国目前有2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亚洲之外鲜有高校设立空中乘务专业。因此有关空中乘务方向的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出现在国内期刊上。黄晨[1]运用SWOT分析,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设计方案,对如何落实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相应的对策建议。常静[2]从民航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提出“3―3―4”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行业导向下的专业实践为特征,实行3个培养阶段和3个发展阶段,坚持语言学习、传统文化学习、身体形象训练、艺术特长发展等4年不断线。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民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对空中乘务人员的需求逐年上升,因此空中乘务方向的学生就业率在近些年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就导致了相关院校几乎没有考虑该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转型的问题。同时,国内外对空乘人员职业转型与高校所受教育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的。本研究将从长期职业规划的角度,结合用人单位和空乘人员的视角,对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的课程设计进行完善。
一、我国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商务、旅游等出行需求迅速增长,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根据民航业的强国发展战略目标,本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民航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民航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空中乘务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欢迎各种力量参与兴办与民航相关的教育事业,鼓励各类普通高校开设民航专业,支持建设与民航实习实训有关的培训基地。
我国很多院校首先创办的是专科层次的空中乘务专业。随着民航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行业对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创办了全国首个设置于表演专业之下的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2004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首次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200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首次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2009年,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在音乐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
二、开展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订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大纲为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指导依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从加强领导、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五个方面[3],为实施职业规划教学做了充分的制度保障。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阶段,其中大部分就业指导课程是在毕业生找工作之前开展,引导大学生准确看待形势,客观评价自己,建立准确的择业观。
在空乘方向学生的在校培养过程中,相关院校的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的是如何使这些学生掌握航空服务的技能,理解并接受航空服务的理念。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高校都还未能将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纳入学科建设之中――课程设计和培养目标仅仅指向作为唯一职业选择的空中乘务。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空中乘务方向的学生实际就业率远高于所在院校的平均水平,在乐观的就业环境下,教育者容易忽视对空中乘务方向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考虑[4]。
三、课程设置的完善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大潮中,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有步骤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适应并满足社会需求,就需要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尤其是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拟定为了实现每个阶段的目标而设置的学习计划或行动方案,包括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确定目标、制订计划这四个环节的不断循环。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关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5]。
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高校应该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毕业前的几次就业辅导可以完成的。相关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构建起完整的关于职业规划的课程体系。同时,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以课堂老师讲授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高校应该注重调动大学生探究的“内省”过程。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以师生互动交流为主,通过小组讨论、团体活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环节,促进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因此,以《意见》精神为指导,以学生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学课程的设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1.从学生入校时就逐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职业规划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关于职业规划的整体教学计划。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意义,及时建立起职业规划的意识。接着,应该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知,一般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优势和劣势、价值观等方面。自我认知是进行职业规划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择业倾向和职业目标等。
2.除了认识自己,还需要认识环境,一般包括对了解所学的专业、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等。特别需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讲座,邀请行业内的相关人员来介绍有关民航运输的发展近况、航空服务的职业要求等。
3.在了解了自己将会从本专业中学习到什么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之后,学生需要尽快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安排后续的在校学习。很多学校都为大二的学生提供了辅修第二专业的机会,因此,建议相关院校将关于职业规划教育的以上三个环节安排在学生大一阶段完成。
4.在学生树立了职业规划的意识,明确了长期职业发展的目标之后,学生就要制订行动计划。不论想要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积累与之相关的知识。除了辅修机会,学校还应该提供覆盖众多领域的选修课,鼓励学生更多地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制订学习计划的阶段,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计划的反馈与评价工作,协助学生不断地修正计划。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空中乘务分向的本科教育,全新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职业规划的意识;二是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具体课程设计见表1。当然,完整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还应该包括对个别学生的单独辅导和交流。
四、结语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思想引领下,不断融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并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概括起来就是以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规划教育入手,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建立自我规划的意识、提升自我规划的能力,使得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有别于专科教育,使得学生的就业选择更加丰富、就业过程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黄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常静.本科艺术类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98-101.
[3]Gonyea J.C.(1995).The on―line job search companion[M].New York:McGraw-Hill,Inc.
篇2
所谓职业生涯,一般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整个历程,具有明确的阶段性,因此,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必须明确地规划好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所谓职业规划,简单地说,就是对职业生涯所做的规划,它是指每一个人都有从现在、将来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意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和要求,不断地追求理想的职业,并希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得到顺利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制定使自己满意的职业规划。[1]
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1.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是提高职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是108万,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连续三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扩招:1999年达到164万,2000年增加到220万,2001年招生规模达到260多万。到2005年,招生数量已达到近500万。招生数量之庞大,同时也意味着众多毕业生要一齐“抢饭碗”。2006年两会期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的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将有495万大学生毕业,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后的就业率大约为70%左右。以此推算,加上新增加的495万,2007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以上![2]就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曾经预测,2007年广东大学生就业除了本地高校近20万本专科、研究生毕业生、本省生源的异地大学毕业生之外,还有数以万计的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总数将突破27万,比2006年增加至少5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十分巨大。[3]在这一客观环境下,大学生如果不懂得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设计,就容易削弱在就业上的竞争力,造成无法就业或盲目就业。例如,我们常在大学里碰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尽管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却很少,甚至从不考虑就业问题,他们以为在大学里学习好就行了,就业是毕业时才考虑的问题。因此,他们到了毕业时就一片茫然,乱投简历,乱挤热门。他们开始一片雄心,自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非高工资、高职位就不干。后来,当发现眼前艰难险阻,就丧失就业信心,长期失业在家,或有病乱投医,只要有人招聘,零工资也行。如此盲目地就业会产生许多问题,如: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干某些工作,或并不喜欢从事某一行业。因此,在未来几年就业形势仍将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很有必要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认识就业环境,树立明确的目标,发挥个人所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2.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有利于规避未来风险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风险,我们不知道自己毕业后是否失业,不知道就业后是否失去饭碗,不知道企业是否持续盈利,经济是否永远发展等等。总之,我们面临着未知的就业风险和人生危机。因此,制定职业规划十分必要,它就像是我们人生发展的指路明灯。首先,职业规划为人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起点。即有一个确实可行的规划,你的奋斗就会有目标,有方向,就会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并从点点滴滴打造自己,塑造自我,为你的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这无疑赋予你学习的动力,提高你的学习效率。其次,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使得各个岗位的人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已成为职场公理,如果缺乏对自身的规划和培养,就很容易被新鲜血液和强者所取代,相反,只有明确好职业生涯中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并编定相应的工作和培训计划,才能促使自己在职场上不断强化实力,顺利发展,立于不败之地,最大限度地降低职场上的风险。因此,进行职业规划是未雨绸缪的重要手段之一。
3.国外重视职业规划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国,学生进入大学以前一直处在父母和老师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学时代,学生的唯一目标就是学习,然后考入理想大学,对人生的规划几无涉及,只是按照父母所规定的方向走,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到了大学,绝大部分人只是享受在与中学艰苦生活的极大反差之中,安逸而迷茫地过日子,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到了临毕业时才猛然惊醒,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感和危机感,而此时,面对大学以来漫无目的的生活,他们便开始后悔在学校没有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对走入社会只能感到一阵无奈的心寒;或者有一些人在进入大学时踌躇满志,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和指导,到就业时也只是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而在许多西方国家,他们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从小学就已开始,此外,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规划已经发展成一个产业,而在我国,职业规划才刚刚起步,相应的服务组织也极为匮乏。以高校为例,学校仍然以传统的灌输知识为主,在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上还较为迟钝,也很少有高校把职业规划当作大学生的必修课来考虑,且缺乏相应的指导机构与服务设施,这必然也造成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可以看出,与国外的措施比起来,我国的在就业指导上还十分落后,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上困难重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打造大学生职业竞争力
1.根据兴趣,确立志向
明确我想干什么?选择一份职业,兴趣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这样才能保持工作热情,不致于让自己后悔。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曾说过: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与职业的适宜度有极大的关联性。对职业有较大热情的人,往往能够精神饱满的投入工作,创造最佳业绩,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职业失去兴趣的人,在岗位上必然作不出大的成绩。因此,确立志向是进行职业规划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它极大地影响到未来职业生涯道路的顺畅与否。
2.明晰自己,准确定位
了解我是什么样的人?主要包括性格、气质与能力三个方面。
性格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特征,受社会生活条件影响较大。性格是复杂的,其类型也多种多样。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理智型的人处世冷静,通常以理智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态度和行动,这种类型的人比较适合做研究工作;情绪型的人通常易受情绪左右,常用情绪来评估一切;意志型的人有较强自制力,坚定、果敢、积极,行动目标明确,比如运动员。当然,也存在各种意志都有的混合型。因此,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不同的工作。此外,性格也会对职场上能力的发挥产生较大影响,例如,对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人,能力将得到充分发挥,而懒散和缺乏责任感的人则相反。
气质是人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受环境影响小,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胆汁质的人精力充沛、情绪性快而强,直率热情,这一类型适合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表情丰富、乐观亲切,适合演艺事业;黏液质沉着冷静,思维、顽强坚韧,适合从事需要耐力和细心的职业;抑郁质胆小、忸怩,易受挫,这类型的人就不适合搞公关。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也要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胜任某种工作的技能,通常包括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例如,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对一般的智商水平要求比较高,而一些职业如歌唱家就主要需要音乐这一特殊能力,对其他能力的要求比较低。每个人的能力都存在差异,不同职业对人的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即使同一种职业,其不同层次对人的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既要依据自己的能力类型来确定职业,也要量力而行,来确定相吻合的职业层次。
3.实事求是,确定职业目标
我将来要干什么?目标,是职业规划中非常重要的要素,没有目标,即使满怀热情,也只能像一个无头苍蝇般乱撞。在确立志向和自我评价后,就需要确立职业目标了,即我适合干什么。而兴趣志向和性格、气质、能力等自我评估又反过来为确定职业目标提供了依据。职业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分步骤进行,即确立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实现这些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目标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和职业需求,实事求是,否则就容易犯理想化的错误,竹篮打水一场空。
4.按部就班,采取行动
在确立了职业目标的各个阶段之后,接下来就要制定相应措施来实施计划了,没有针对性的行动,目标设计得再完美,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这种行动实际上也是达到人职匹配目标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首先,其计划需要具备全程性,要考虑从入学到毕业这个过程中该如何塑造自己的特性,培养可能从事职业的相关素质,从而加强就业竞争力,例如入学第一学年,应当广泛了解各种职业;第二学年,设法尝试某些职业;第三学年,根据自己的尝试,确定职业方向;第四学年,增加与职业方向相应的知识积累,培养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职业规划应当全员性,即所有人,包括学校的全体老师、学生共同努力,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学生努力打造自己,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5.不断反馈,及时调整
客观事物在变化,我们的思想也要相应地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否则就会陈旧而被淘汰。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反馈,对原有计划定期进行评估,总结优势与不足,从而进行修正与调整,尽力完善计划;二是要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来不断调整计划,这时原有的计划需要适应环境需求,灵活变动,否则就不能顺利进行或发挥最好,所以这时进行调整也是有必要的。反馈调整是对计划的补充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把计划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指导性和可行性。最后,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还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急功近利。
短兵相接,勇者胜;职场竞争,有规划者赢。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早做规划,做好规划,保证未来的职业生涯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参考文献:
[1]张毓雄,汤跃跃.关注大学生职业教育设计适宜的职业生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
篇3
针对中国目前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借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访学之机,深入剖析美国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从招生质量、培养过程、心理调节与职业规划三方面对中美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基于美国高等院校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的改进建议,包括充分保障科研生活、改进招生模式、推动课程论文双轮驱动、提供人才培养创新环境与文化建设、建立导师组、服务博士生个性化需求、注重心理调节与职业规划等,以期推进中国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为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美;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93;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5605
作为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因此,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5月,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标志着创新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模式的全面启动。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成功范例,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又是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借2015-2016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访学之机,进行了实地调研。辛辛那提大学在2015年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列200名[1],同济大学排名374名[2]。据2014年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报道,辛辛那提大学还位列最具发展前景和创新精神大学第三位。文章将从招生质量、培养过程、心理调节与职业规划三方面对中美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基于美国高等院校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的改进建议,包括充分保障科研生活、改进招生模式、推动课程论文双轮驱动、提供人才培养创新环境与文化建设、建立导师组服务博士生个性化需求、注重心理调节与职业规划等(图1)。确
立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的总体培养思路,以“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为导向,推动博士研究生参与科技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抓住质量核心不动摇,进一步推进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为中国高水平创新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奠定基石。
一、依托全球人才流动环境,吸引并筛选优秀生源
(一)充分保障科研生活
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校早已经认识到高水平人才的竞争迫在眉睫,采用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来美国学习和研究。据调查,在美国,博士可以看作工作岗位,博士生一般都能获得2~3万/年的奖学金,是中国博士补助的7~10倍。中国读博通常会面临生活窘迫的境遇,在辛苦搞科研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赚取部分生活费这一现实问题,导致中国高校很难招
到优秀的博士生。相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博士生最大的生源国。因而,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和留住优质的生源。毫无疑问,合理提高博士生待遇,缩小美国与中国博士生待遇差距,是解决博士生生源质量的关键。待遇提高,解决了博士的后顾之忧,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发挥,进而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
(二)改进招生模式
美国博士生招生强调对能力的考察,比起学习成绩,高校更关注学生读博的初衷、科研能力与研究潜质等[3]。一般而言,博士研究生申请者需要参加全美统一考试(GRE),提交大学正式成绩单、学士学位证、英语成绩单(雅思或托福)。除此以外,很多学校要求提交个人早期的研究经历与教授推荐信。如辛辛那提大学需要申请者提供个人陈述证明、个人简历、三封教授的推荐信、个人论文和作品集。这些材料都有助于导师初步了解申请者的研究经历和学术成果,有利于导师对申请者科研能力作出正确评判,筛选出真正对科研感兴趣并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
而中国博士生招生采用笔试加口试的方式,其中笔试成绩所占比例较重,而笔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外语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复试时也会要求考生提交科研成果、专家推荐信、自我评价等,但是由于缺少较统一的考核标准,加之人为主观因素等,往往无法客^全面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现有的招生模式极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为此,急需进一步调整目前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弱化笔试分数的比重,强调本人申请、导师推荐、前期成果、研究计划、入学资格考试、面试等主方位考察相结合的择优录取方式。
二、优化博士生培养过程,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一)增强课程学习,推动课程论文双轮驱动
笔者搜集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航空航天系博士生课程设置计划表,并进行了分类与综合。表1列出了辛辛那提大学航空航天系博士生2015年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名称及要求。课程要求博士生修满90学分,每门课一般为3学分。课程包括主修课、院系选修课、数学课、博士研究和研讨会。课程学习时间为2~3年。主修课18学分,数学课6学分,占课程学分总数的38%。由此可见,美国博士生教育非常重视基础理论。院系选修课要求在系内有选择地进行,强调学科交叉与连续性。博士研究58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64%,是博士生的核心任务之一。而中国博士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低,课程学习时间短,比较看重。如同济大学航空航天系博士生培养方案(表2)要求学生应修满15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4学分,非学位课4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课程学习0.5~1年。
在制定博士生培养方案时,应该增加基础课程的学习,增加课程学习时间,增设交叉学科,并建立专业化体系,推动课程和论文的双轮驱动。
(二)提供人才培养创新环境与文化建设
美国博士生培养方案将研讨会单独列入课程设置,凸显其重要性。首先任课教师列出几个有针对性的主题,然后学生自主选择,在课后查找相关文献和规范,做好主题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演讲。汇报结束,其他学生针对该主题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提出疑问,由演讲学生解答。在研讨全程中,任课教师根据每个人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分。显然,这种方式改变了“灌溉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参与式教学[4]活动。博士生作为研讨课的主讲人,针对所选的主题,独立思考、层层剖析、综合归纳。此过程完整模拟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博士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思维。
中国博士生培养方案中,应该增加研讨课等开放教学,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分析,实现参与式教学,及时评估学生科研能力基本情况。此外,建议学校定期举办座谈、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感受学术自由的氛围。
(三)建立导师组,服务博士生个性化需求
中国博士生培养一般每名博士生配一位导师,而每位导师通常要指导10多位学生。这种培养模式往往导致每名博士生得到的指导较少,不能及时就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美国博士生培养采用导师和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名博士生都能得到专家们的充分指导,有效激发创新潜能。研究生指导委员会通常由导师按照博士生的课题方向聘请3~5位其他实验室的教师组成,导师任主席。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对博士生的学习和科研成果负责,包括课题方向的选择、综合考试、论文开题以及最后的论文答辩等。因而,美国博士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能够得到指导委员会教师的充分指导和交流。
中国高校应该在坚持“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以学科带头人或者具有科研实力的学者为核心建立导师合作机制。此举能进一步整合组内的优质科研资源,促进科研研讨和经验交流,充分发挥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在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同时,外引内扶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推进合作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拓宽教师国际视野的需要,引进国外优质师资,有计划地选聘优秀的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及海外学成的青年学者,培养并储备一批年轻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骨干。同时,通过与美、英、法、加、日等国际名校互派教师,参加国外科研团队的研究和组会,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创新水平,力争形成一支创新意识强、梯队结构合理、科研水平高的一流导师合作组,提升导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水平。
将“以博士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为理工科博士生的个性发展、自我设计、创新思想的发展创造环境。按照博士生人才培养要求和博士生的个人特点,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充分激发每一位博士生的创新潜能。
三、加强博士生自身心理调节,明确以学术为导向的职业愿景
在与美国博士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中美两国博士生选择科研工作的初衷区别很大。美国研究生选择读博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于科研工作很感兴趣。还有一部分博士生是硕士毕业后参加工作两三年后的再读生,他们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对于某个专业领域的认识还有欠缺,有求知的激情,最终选择继续学习。他们往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明确的研究目标。相对而言,中国学生选择读博,很多是因为好工作难找,想逃避就业压力。而很多直博生则是因为本科成绩好,得到了保研的机会,才选择了攻读博士学位。事实上,他们对于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不了解,也谈不上兴趣浓厚。
有关读博的初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高校的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还不清晰,不能很好地调节自身的心理。这是本科生、硕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应加强自我认识,明确自身的强项和弱项,探索自己是否适合研究型工作,初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在硕士生教育阶段,学生应利用学校国际合作平台,争取去国外一流大学交流的机会,如同济大学的中德、中法、中意等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指定专业合作项目及双边合作支持项目、国际会议等。去国外一流大学交流的经历往往能够开拓视野,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深度挖掘自己的内心,明确个人职业愿景,不盲目攻读博士学位。而对于已经步入博士生阶段的学生,也应该鼓励其积极参与国际访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如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学校短期访学及国际会议等。博士生参加国外访学,能近距离接触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同时,国外单纯的研究环境,能让博士生去掉内心的浮躁,明确以W术为导向的职业愿景,静下心来好好搞科研。
四、结语
基于“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思路,以“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为导向,经过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对比研究,基于博士生的角度,围绕招生质量、培养过程、心理调节与职业规划三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
(1)合理提高博士生待遇,缩小美国与中国博士生待遇的差距,只有日常生活、科研条件得到充分保障,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进而全身心地投入科研事业中。同时,急需进一步调整中国目前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弱化笔试分数的比重,突出强调本人申请、导师推荐、前期成果、研究计划、入学资格考试、面试等全方位考察相结合的择优录取方式。
(2)在制定博士生培养方案时,应该增加基础课程的学习,增加课程学习的时间,增设交叉学科,并建立专业化体系,推动课程和论文的双轮驱动。同时,增加研讨课等开放式教学模式,调动博士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另外,定期举办座谈会、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为人才培养提供创新环境与文化氛围。
(3)在坚持“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以学科带头人或者具有科研实力的学者为核心,建立导师合作机制,进一步整合组内的优质科研资源,促进科研研讨和经验交流,充分发挥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在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同时,外引内扶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将“以博士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充分激发博士生的创新潜能。
(4)鼓励博士生积极参与国际访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如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学校短期访学及国际会议等。国外浓厚的学术氛围,能让博士生消除内心的浮躁,加强自身心理调节,明确以学术为导向的职业愿景,静下心来好好搞科研。同时,近距离接触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
以上系列改革,有利于构建基于国际化的博士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坚信,在基于国际化的博士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保障下,中国一流大学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引领中国博士生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参考文献:
[1]辛辛那提大学[EB/OL]. [2016-5-24]. http:///link?url=bP86n11IUsm7ox AvBkQgbg9oqIRkD 26NAn0YDa5Epmiro 2v4UQlz 344urRiMKOdxk 8CwhCsJiXuQPjFS 4OcgYq#3.
[2]同济大学图书馆. USNews 2015全球高校排名同济在中国位列第18[EB/OL]. [2016-5-24] http:///ia/?p=436.
[3]王力虎, 袁竹书. 中美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之比较[J].现代大学教育, 2004(3): 80-81.
[4]黄雨, 包扬娟, 赵宪忠, 杨坪. 推进地质工程专业改革 加快卓越工程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 2015(1): 24-27.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tatus of shortage in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in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the authors analysed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American doctoral students through the visiting opportunity to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The paper di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raining mod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doctoral students, including the quality of enrollment, training proces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occupation planning.Based on the training experience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American doctoral students,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cluding providing guarantee for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in daily life,improving the enrollment mode, promoting the two wheel drive of course papers, providing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for personnel training,establishing tutorial groups, serving for doctoral students’personalized demands, paying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occupation planning. This investigation will further advance the reform of training model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in China. Finally, it will lay the cornerstone for improvement of the country’s overall innovation ability.
篇4
[关键词]内部品牌;内部营销;品牌接触点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22-03
1 内部品牌建设的含义和作用
以往提及品牌,往往容易联想到CI设计、广告、包装等显性品牌,而无论企业的外部品牌传播工作多么辉煌耀眼,如果企业的品牌承诺无法通过企业内部的努力得到履行兑现,那么,一切工作都将白费。大多数企业将过多的精力用在企业的外部品牌建设上。它们通常的做法包括收集大量资料进行调研,以便改进在目标客户心目中的企业品牌形象,他们也希望企业的员工能像他们一样努力、热情地为顾客服务,但通常事与愿违。
内部品牌建设这一概念的出现,说明企业问题研究已经开始摆脱停留在表面现象的阶段,开始系统性地来诊断问题。内部品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之为内部沟通,但它并不局限于员工的日常工作和人力资源吐故纳新。内部品牌建设的核心是培训,它更多的是关注企业完成工作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内部品牌建设就是针对恰当的工作持续开展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确保员工了解企业背后关于“执行者(Who)”和“原因(Why)”的主张。
内部品牌建设就是企业要在现有的员工中树立品牌,有时也被称作“雇主品牌”。这是企业对员工成长和发展做出的郑重承诺,体现公司长远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双赢关系。衡量“雇主品牌”的重要指数即员工满意度,直接反映了员工对所在企业的接受和认同。
内部品牌建设是基础,外部品牌建设来发挥市场作用。如果对于外部品牌建设过程中获得的所有宝贵信息,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牢牢记住;如果有一个周详、适宜的计划可以帮助员工,让他们不仅做好基本的业务工作,还能够更密切、更好地了解自己服务的顾客,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实战品牌专家,那么外部品牌建设将会发挥巨大的市场作用。
2009年2月,星巴克的媒体曝光率很高,原因是星巴克对其在美国的7100家店采取了“闭关修炼”策略——所有店铺每天关门两小时,学习“伙伴(雇员)”训练课程。星巴克宣称,采取这样的措施是为了让自己的员工“重视客户服务工作”。对于这样的策略,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说:“我们对内部员工进行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培训,是为了让他们具备相应的能力、拥有足够多的工具和资源,让员工能有超出客户预期的表现,提高客户满意度。”星巴克大胆的“闭关修炼”行动关系的不只是员工训练和免费的媒体曝光率,它更是星巴克进行内部品牌建设的一种有力表现形式。
2 内部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内部营销理论
1981年,瑞典经济学院的克里斯琴·格罗路斯(Christian Gronroos)发表了论述“内部营销”(Internal marketing)概念的论文。他认为,公司设置了强有力的营销部门,并不意味着这家公司实施了营销导向;公司实施营销导向的关键问题,是要培养公司经理和雇员接受以顾客为导向的观念,而这一工作比为顾客开发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更为棘手。在此基础上,菲利普·科特勒进一步提出了“营销化”的理论,指出要使公司营销化,就要在公司里创造一种营销文化,即培养和训练公司员工以满足顾客需求作为宗旨和准则,并逐步在意识上和行为上产生认同感。
内部营销基于这样的假设:第一,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顾客;第二,在员工有效地为顾客服务之前,他们必须像对待最终顾客一样服务于内部顾客并以此为乐,即“只有拥有满意的员工才能拥有满意的顾客”。最初,内部营销被描述为“将雇员当做顾客,将工作当做产品,在满足内部顾客需要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创造满足雇员需要的工作来吸引、发展、激励和保持高质量的雇员,是将雇员当做顾客的哲学,是一种使工作符合雇员需要的战略”。内部营销的目的是“激励雇员,使其具有顾客导向观念”,强调在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中使用类营销方法(Marketing-like Approach)以使员工具有主动的销售意识,从而使内部营销成为整合企业不同职能部门、促进企业战略有效实施的一种工具。
根据内部营销理论,企业建设好外部品牌的前提是建设好内部品牌,只有内部员工对雇主品牌的高度满意和认同,才会使品牌形成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2 品牌接触点理论
2.2.1 品牌接触点传播理论
菲利浦·科特勒将品牌的含义分成六个层次,即属性、利益(功能性、情感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用户。在这个静态的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直线型串联,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
而品牌专家大卫·艾克认为,品牌各要素围绕核心认同并丰富核心认同。两者根本的不同点是:菲利浦教授的六层次品牌含义是附属于产品的,而艾克教授的品牌认同系统是基于潜在顾客的认知层次研究。这种所谓的“顾客的认知层次”也就是指顾客对于品牌提供的各种利益的感知性认同,而这种感知就是建立在顾客心里积淀的与品牌相关的知识之上的。
“品牌接触点传播”模式正是这样一个动态的“知觉反应模式”。它以品牌为顾客提供的6种价值为基点,以目标顾客对这6种价值的感知模式为对应,着重研究当顾客在某个地点、某个生活阶段,某种欲望渴求产生时与品牌所提供的某些价值“亲密接触”时触发的感知怎样触发了购买行为。
“品牌接触点传播”理论将顾客与企业品牌的接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虚幻景象。消费者只能看和听,还接触不到。这个层面的品牌大部分都是通过企业一个单一角度传播出来的产品信息,他们往往把所有的益处与利益,用夸张的描述传达给消费者,然后让消费者去想象,去体会,去迎合。
第二个层次是产品的实质接触阶段。消费者带着品牌传播出来的种种梦幻要素去实际体验这种场景,大部分消费者在消费时会体验到企业宣传时的品牌意境,有时也有可能没有体会到,但只要差距不大,消费者在见到实质产品时,就会忘却企业在传播品牌时的灿烂景象,并被吸引,热情地消费。
第三个层次是当消费者有了第一次消费和第二次消费时,如果与品牌传播的幻境差别不大,功能口味又符合喜好,这就会形成连续消费。这个时候,物质功能的产品可能并不一定起主要的作用,而起核心作用的则是品牌的联想,也就是品牌的幻象。
品牌接触点的三个层次中,第二层次是关键层次,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第二层次就是企业一线员工直接与顾客接触的层次,一线员工对品牌的理解、诠释和领悟将直接影响顾客对品牌的理解、诠释和领悟,因此要加强品牌的外部建设和管理必须从品牌的内部建设和管理入手。
2.2.2 品牌接触点的树形理论
无独有偶,千家品牌机构也提出了品牌树形结构的接触点理论。该理论认为,顾客与品牌的接触呈现树状结构,品牌母体的树冠、树干和根部是品牌与社会建立的交流点,由于品牌母体是立体结构,因此接触点也是在三维面展开的。接触点共分自触点、它触点、基触点和底触点四种,与品牌母体结构有一一对应关系,如图1,图2:
品牌自触点:品牌母体中,顾客与品牌直接接触和互动的部分称为品牌自触点。品牌它触点:品牌关系网络、媒体、口碑为树干部分,对应品牌结构中的品牌它触点,是品牌母体通过第三方与人们的接触点。品牌基触点:品牌生产要素和品牌协作者同属根部,品牌生产要素是企业进行生产时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物资、信息、技术等品牌生产要素,对应品牌结构中的品牌基触点。品牌底触点:品牌协作者是为品牌提供生产要素服务的,可以为其他品牌母体和品牌协作者,对应品牌结构中的品牌底触点。
品牌母体的根部为隐性部分,只对特定机构或特定人群发生接触,如工商、税务、质监、统计、行业协会这些部门和从业人员,而对普通的人群,包括品牌母体的消费者不直接产生接触。而在整个树形结构中,自触点是顾客认知和理解品牌的关键点,它的大小和面积直接影响品牌的其他触点,并最终影响顾客的购买行为和决策。因此要加强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必须加强和扩大自触点,提高员工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加强内部品牌建设。
3 如何进行内部品牌建设
方卫平、李元旭在论雇主品牌与雇主品牌管理(经济管理,2006(4):48-51)提出了雇主品牌的齿状模型。他们认为雇主品牌的建设有四个阶段即雇佣前、雇员中、离职前和离职后,而雇员中则是内部品牌建设的关键阶段,其他三个阶段是外部品牌建设的关键阶段。结合该模型,笔者认为内部品牌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内部品牌系统化、内部品牌宣传或培训、内部品牌深化。
3.1 内部品牌系统化
较之于有形的业绩与成果,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着重要而深远的作用。企业要建设内部品牌,必须有一套系统化的流程或制度,这就需要严格、专业化的系统工程。
成功系统化的内部品牌对企业、员工的正面影响:组织内部形成的共有的行为和思考模式,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甚至感觉到自己的部分行为和思考模式是公司赋予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发现了优秀雇员崇尚西南航空的“自由”理念后,制定了包括自由保健、自由建立财务保障制度、自由学习与成长、自由进行积极变革等在内的八项“自由员工计划”,既增强了雇主的吸引力,又使得其“自由飞行”的产品品牌在组织内部得到了透彻的理解和贯彻。
企业要建立系统化的内部品牌建设和管理系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采用SMART原则(S即Specific,具体的;M即Measurable,可度量的;A即Attainable,代表可实现的;R即Realistic,代表现实性;T即Timebased,时限。)工具将内部品牌细分成可量化指标。企业可以从薪酬、福利、培训/发展、领导力、绩效管理、工作环境、工作满意度、创新、沟通、团队精神十个方面衡量。
(2)以HR部门为首,整合各部门的努力,通过平时的宣导、办公氛围营造、高管的领导力风格塑造及培训、庆典等方式,将严格、清晰、简洁定义的内部品牌落实到企业营运细节中,并营销给员工。
(3)对内部品牌的可量化指标进行检视和改进。
3.2 内部品牌宣传或培训
在内部品牌系统化的基础上必须对员工进行宣传或培训,使员工重视内部品牌建设,清晰内部品牌建设的内容、方法或途径等。成功宣传的内部品牌对企业、员工的正面影响:提升员工的忠诚度,达到以员工的忠诚创造客户的忠诚的效果与目的。
星巴克值得称道的,是它独辟蹊径开创了自己的内部品牌管理方法,同时不断投入费用,本来用于广告的支出被用于员工的福利和培训。和其他航空公司的员工相比,美国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的乘务员看起来似乎总是更为愉快,为什么?这不仅仅是员工培训的结果。自从西南航空公司成立之后,在进行外部品牌建设的同时,也相应地开展了一系列内部品牌建设工作,中肯地讲,这一点现在已成为西南航空公司DNA的一部分。
3.3 内部品牌深化
企业建设内部品牌的关键之处,即将员工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员工发自内心地关注和建设内部品牌,并使之时时刻刻渗透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夸克公司提出了内部品牌建设的职业规划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循环系统,从员工入职开始贯彻其整个职业生涯,以员工职业素养的提升为主线,将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统一、将员工培训内容与发展要求相统一。在这样的统一之下,才能去谈如何让员工理解品牌、如何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品牌建设的一部分。
3.3.1 WDP指定(年度工作总结及年度发展计划)
WDP用来描述过去一年里员工在公司已完成的工作内容和下一年度期望达到的工作目标及个人发展目标。一般是在每年的年底开始做WDP,当年入职未满三个月的新员工则不用做本年度的工作总结,但需做下一年度的发展计划。
3.3.2 职业素养汇报
制定WDP之后,员工在年度的工作中需要通过自学及公司培训积累知识或经验,公司要求员工通过职业素养汇报的方式提升职业素养。
3.3.3 提升职业素养
公司对于员工提升职业素养给予协助,无论是公司的硬性办公环境及条件还是个人发展所需的资源等,都可以向公司提出要求,公司会根据相关规定对合理要求给予满足。
3.3.4 下一年度WDP
在每个年度的年底,公司对员工职业素养提升情况及制定的目标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制定下年度的WDP。
对于评估结果排在前面的同事给予升职或其他奖励,对于评估结果排在后面或未能完成设定目标的同事予以警告或其他相关处分。
职业规划体系告诉员工,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员工的发展,而企业帮助员工制订发展计划并贯彻到日常的工作与培训中,使员工真切地感受到企业对自身的期望和帮助,对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固有人性心理得以转化。在素养提升与职业发展的统一下,员工将自发地进行不断的提升,提升的过程则是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捆绑的过程,也是工作能力与品牌意识共同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Steve Mckee.让所有员工兑现品牌承诺新营销[J].新营销,2010(6).
[2]Cahill.Internal Marketing[M].刘京安,臧恒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李海龙.品牌接触点传播模式——强势品牌塑造与提升的解决方案[EB/OL].中国营销传播网.(2005-10-27)..
[4]方卫平,李元旭.论雇主品牌与雇主品牌管理[J].经济管理,2006(4):48-51.
[5]朱勇国,丁雪峰.雇主品牌评价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篇5
随着中央16号文件的下达,现在各高校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重视起来,那么负责这项工作的直接人员------辅导员,也相应的就被重视起来。我非常庆幸能在如此恰当的时间里走上这个岗位,更荣幸的是被学校派去参加河北省辅导员岗前培训,能够跟来自全省20多所高校辅导员进行学习交流,这个机会是非常难得的。目前教育部在全国专门设立了21个辅导员岗前培训基地,河北省仅有河北师大一个。当然能够参加此次培训,非常感谢院领导,经过这次培训,使我对辅导员这个岗位有了更新的认识。
尽管本次培训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但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中山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重点大学的办学理念,又有河北师大、河北金融学院等普通院校的办学特色;既有教育部思政司刘司长对中央文件的详解,又有辅导员培训处葛书记对辅导员工作的细谈;既有经验丰富、从辅导员岗位一直到中央党校的陆士桢教授的精彩讲座,又有年轻有为、刚大学毕业到河北师大任辅导员的杨博老师的激情汇报;既有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介绍,又有心理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既有大学的职业规划,又有人生的长远设计。可以说本次培训让人受益匪浅,我个人有很深的体会,下面我从以下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 把我内涵,做好本职
“辅导员”顾名思义,以“辅”和“导”为主,即: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辅导学生;在行为上,教导学生。起初我认为辅导员的工作每个人都能做的来,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要倒好一名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广度,既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文字办公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心理开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喝酒能力。看到这些能力,我认为辅导员这个岗位是成就伟人的基石。虽然有人说辅导员工作很累,往往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甚至晚上值班熄灯后仍要工作,可事实上,辅导员在这个岗位上实现了锻炼自我和成就自我的价值。再加上国家对辅导员的高度重视,待遇一再提高,职称也实现双向选择,这无不说明,辅导员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我们辅导员如果都能把服务学生的本职工作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相信我们国家的新一代将更加出色。
二、 做事细心,安全第一
虽说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指导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要完成这项工作,不是靠一张嘴就可以解决的,它是需要我们去做到实处,办到细节,从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听了河北师范大学学工部李部长对近来马加爵事件、美国枪击事件以及上海女大学生宿舍着火跳楼身亡事件的详细分析后,才恍然大悟,其实这些事件的发生,都跟平时辅导员工作细心不到位有关。因为每件事情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它都是由“量”集约到一定“度”而爆发。在这当中,我们辅导员要在“度”来临之前把事情解决,当然这个“度”是很把握的,这就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可能伤亡一名学生对学校来说只是万分之一,但对一个家庭来说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据调查,西安一所学校的一名学生身亡给家属和亲戚带来10到13年的心理伤痛,由此可见,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那么将来的人生计划将无从谈起,因此对辅导员来说,我们是学生一线的直接负责人,我们的任务相当重,家长、学校把孩子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时刻脑中警惕:安全第一,要把所有的隐患熄灭在萌芽状态。
三、 以人为本,深爱学生
当前,中央一再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来教育当代大学生,那么我个人认为,以人为本必须做到三心“爱心、诚心、责任心”。首先我们要学会爱我们的学生,无论这个学生思想多么恶劣,因为学生的思想是动态变化的,要想使学生的思想转变,并具备爱心,我们自己必须要塑造良好榜样,只有让他感觉到周围爱的存在,他才可能去向别人施爱;也只有人人都向这个社会施出了爱,人间才会充满爱。其次,要对学生诚心,真诚的跟他们去聊天,去谈琼瑶的浪漫爱情,去分享足球场上的欢快笑语。要让自己在平时里能以朋友身份和他们相处,这样他们才可能会把往日最不愿透漏的苦闷说给你,从而把你当作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这样他们也就最爱听你的话。最后,我们要具备责任心,谁都知道辅导员的工作最累,没时没点,可我们仍在坚持自己的岗位,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对学校、家长、学生有一份责任。
四、 职业规划,塑造人生
上小学的目标是考上好的初中,上初中的目标是考上重点高中,上高中的目标是考上名牌大学,这似乎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孩子上学的一贯思路,那么考上大学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经济危机加上600多万的毕业大军,可能导致一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无业,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在听了河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韩教授讲述从企业规划到本校的职业规划后,我深受启发,觉得我们原来实施的职业规划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修正:①职业规划要抓住“职业”二字:由于学生进入大学不再是学同样课程,而是分专业学习。首先我们要培养大家对专业的热爱,对自己将来的岗位做出合理规划,立出职业目标,奋发实现。②做到人职匹配: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测试性格特征的工具,如:Holland法, Past法,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特征,从而做出相对应自己性格的职业规划,这样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③可操作性强:不要规划一些不现实的目标,在大目标的前提下,设立多个阶段目标,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通过自己努力能完全实现的。④要长期持续下去:我们鼓励学生做职业规划,目的不是为了比赛而制作,更重要的是交给他们如何去做到自我约束,自我学习,不光在学习期间,也包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这样当学生找到自己在大学里的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去上课、去学习,不需要老师的强逼硬拉。
五、 掌握心理,扶助贫困
在所有的报告中,政治青年学院陆士桢教授的讲座最为幽默,她对80后、90后的新一代做了详细分析,从她那里我了解到新一代的所作所为是可以理解的。80后、90后对政治需求更加直接;对成功要求更加强烈;对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对社交需求更加广泛。从这“四个更加”来看,他们这一代主流是乐观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价值趋于功利,道德素质差,心理障碍多等,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要加强与他们交流沟通,通过交流我们要做到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等基本情况,从而能够真正做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你就不会遇事与学生发脾气,反而认为学生心理存在问题也是正常现象并非疾病,接着用心理学的知识去教育和引导,最后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对于大学生来说,考上大学不容易,要交清学费更不容易,因为目前大学生当中贫困生居多,对于这一批特殊学生,我们要给予特殊照顾,除了合理颁发国家奖、助学金外,可以再增设一些勤工俭学岗位,例如:可以学习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把每年的军训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我校目前也是国家示范,相信我们的学生完全能胜任。这样既锻炼了大学生,又减少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也可以学习河北金融法学院成立“信用局”,通过购买债券筹集资金,实现资金的两种用途:储存生息和资助急用或贫困生。总之,我们要挖掘学校的一切有效设施,充分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实际问题。
六、 加强班风,力争特色
在这方面河北金融学院做的很好,因为一个学校没有一定特色和学风是在社会上难以维持长久,相应的一个班也要有特色和良好班风。辅导员要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他们自己组织的各种活动,利用起网络资源,为班里建立一个班级网站,制作出特色班史,让大家互相珍惜大学这段美好光阴。还要把特色跟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班级荣誉感。相信在一个好班风的笼罩下,同学们一定不会敢于落后。
七、 时刻总结,不断自学
篇6
(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充分运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有力推动高校的基本教育,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各大高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根据近几年的毕业人数的递增,高校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困惑。如果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依托,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职业生涯规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之中,得到印证、升华、内化。”[1]职业生涯规划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依托,分析二者的联系,有助于促进二者的结合及各自的发展。
1.1 两者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与时代特点,使大学生具有社会所需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两者教育内容的交融性
从教育的内容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为学生设计职业方向,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能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寓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于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逐步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
1.3 两者教育过程的相通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是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的实效性。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制定出规划和检验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4 两者教育功能的互补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理论联系学生的实际需要,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未来的事业为引导,全面拓展学生的素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实现个人主观目标与社会客观目标的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易于引起学生重视,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2.1 在新形式下,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手段,凸显教育的个性化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顺应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时代要求,通过积极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自己,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对自身进行全面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其思想和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为职业生涯规划积累更多的积极因素,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进行。[2]
2.2 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工作,有利于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人才,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职业规划中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绝大多数的学生把眼光放在形象包装工程上,而不注重自身的内涵及素质的发展,距离市场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开展和推动大学生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要求。
3 如何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
3.1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结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辅导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工作体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作用,有针对性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堂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丰富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如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了解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等内容的教育有机结合。
3.2 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载体上的有机结合
3.2.1 文明礼仪知识竞赛。通过此类比赛增强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为进入社会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3.2.2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大赛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职业规划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
3.2.3 模拟招聘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旨在加强学生对社会现状和用人需求的感性认识,增加社会阅历,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计划大赛目的是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增加广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并增强创业学生的创业信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搭建创业的辽阔平台。
通过以上第二课堂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了解职业需求,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进行相应的未来职业生涯体验,一步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注重自我发展,接触社会,增长才干。把“学校要采取一定手段教育学生”自然而然转化为“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过程中主动思考、自觉内化”的过程,加速学生的社会化的进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3 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化培养,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
所谓教育队伍有机结合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从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两课”教师、辅导员等来完成。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尚不稳定,其人员构成中大部分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教育部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这明确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承担起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务,因此,思想教育工作人员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培训内容不但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培训,还包括人才测评技术培训和心理测评技术培训,也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培训,又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和实际运用测评技术能力培训等。
3.4 建立完善的心理测评、心理访谈、心理咨询、心理素质训练服务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上的有机结合
就业心理辅导是运用现代心理技术和手段为选择职业、谋求职业岗位以及上岗前心理调试等帮助和启发自助的活动过程。[3]就业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职业的特点、要求和就业可能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及早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培养自己健康的就业心态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清除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有机结合。一方面,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向,加强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香.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理论观察,2007(2):128-129.
[2]余春玲.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点[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作弊;博弈论;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24.3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6011506
一、引言
2012年1月12日,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广西大学学生会主席孙某在该校某门学科的期末测试中使用手机作弊,被监考老师当场发现。这一消息的发出再次将高校考试作弊现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长久以来,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从期中、期末考试,到各类英语、计算机过级考试,作弊现象如影随形。考试作弊不仅会损害考试结果的公平性,还会破坏社会的诚信体系,助长社会的不诚信之风。其危害之大,无法估量。鉴于考试作弊造成的巨大不良影响,教育部屡次下达通知,要求各大高校严格整治学校的作弊歪风。然而,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为了更好地解决愈演愈烈的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国内外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律和经济学角度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其中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论分析和成本―收益分析。张玲玲[1](2005)、张淑军和傅书勇[2](2007)、曹麒麟,胡小东,张宾[3](2008)、黄蓓[4](2009)、贺文龙[5](2010)、张旭平[6](2011)、刘丽英[11](2014)、李恒祥,李一鸣和李姗姗[13](2016)等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张富花,支天云[7](2006)、宋志慧,张锦,李景[8](2011)、张得心[9](2011)、陈媛媛[10](2011)、刘飞,胡屹[12](2015)等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法对考试作弊现象成因进行了分析。
已有的研究都对大学生作弊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博弈论研究,但是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缺乏对博弈结果的数据证明。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进行了博弈论分析,同时利用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对博弈结果进行了验证,旨在找到影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本原因,并为高校整治考试作弊歪风提供对策建议。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博弈分析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博弈分析
1.博弈的假设条件
(1) 作弊学生和监考教师都是理性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2) 博弈规则是既定的、公开的、透明的,师生双方的策略及其在不同策略下的支付函数是一种公共知识,即双方行为选择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3) 只要监考教师认真监考学生作弊就能被发现,若学生作弊未被监考教师发现,则一定被督导组发现。
(4) 监考老师严于监考的成本为C1,严于监考的收益为R1,疏于监考的成本为C1 ′,疏于监考的收益为R′1 ,作弊学生不作弊的收益为0,作弊的收益为R′2,作弊被抓的成本-M。
(5) 监考老师严于监考的概率为P1,作弊者作弊的概率为P2。
2.博弈模型的支付矩阵
(二)博弈结果分析
1.作弊者角度分析作弊因素
从公式P1=R′2/(R′2+M)可以看出,在作弊成本一定时,最优严于监考概率与作弊收益成正比,而当作弊收益一定时,最优严于监考概率与作弊成本成反比。如果学生考试作弊的收益较大,则学生作弊的动机就会增大,为了有效减少作弊行为,监考者要加大监考的力度,以较大的概率抓获作弊行为;如果学生考试作弊的成本较大,一般来说,学生不会轻易冒巨大风险去作弊,则监考者严于监考的概率就会降低。
2.从监考者角度分析作弊因素
从公式p2=(R′1+C1)/(2R1+C′1)可以看出,最优作弊的概率与严于监考的收益及疏于监考的成本之和成反比关系,与疏于监考获得的收益以及严于监考的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监考者若严于监考,则会得到较多的奖励,疏于监考则会收到严厉的处罚,此种措施会有效地降低作弊的概率;如监考者疏于监考得到的收益较多,而且处罚力度较小,因此可能助长作弊之风。
为了证明博弈分析的正确性,下面将通过对成都高校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调查问卷结果所进行的统计学分析进行验证。
三、实证分析
(一)调查情况
本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范围主要为成都二本高校和三本高校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211学校和985高校未进行),此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实际收回248份,有效调查问卷244份,回收率达100%,有效率达97.6%。在有效调查问卷中男生占42.6%,女生占57.4%。年龄分布为18岁以下占4.1%,19岁~20岁的占52.2%,21岁~23岁的占43.0%,24岁以上的占0.4%。收集的数据用SPSS 19.0软件进行录入与处理,然后对数据分别进行相关分析。
(二)聚类分析
用聚类的思想,通过样本或变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根据研究样本的年龄、性别、所读年级等19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了老师监考对防止大学生作弊的作用、学校为遏制学生作弊现象做过努力程度、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的认真程度及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5个)这些能够度量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为依据,把不同相似程度的样本聚合为三类。目的在于探究大学生在上述5个统计量下不同群体的对变量的认知现状。
(1)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的认真程度及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的聚类分析,将聚类结果进一步做OLAP分析(见表2)。
从上面的OLAP立方体表2可以看出:第一类中,人数占全部样本的约90%,他们集中认为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认真,但大部分同学不想学习。作弊科目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一般严格。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适中,可以在课本上找到一些答案。第二类中,人数约占统计人数的9%,他们则普遍认为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不管讲课效率,只完成教学任务。作弊科目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低。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适中,可以在课本上找到一些答案。第三类中,人数仅占样本的1%,他们认为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认真负责,同学课堂参与度高。作弊科目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低。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适中,可以在课本上找到一些答案。
(2)监考老师对作弊的作用与学校为遏制学生作弊的努力的聚类分析,将聚类结果进一步做OLAP分析(见表3)。
从上面的OLAP立方体表3可以得出,在第一类学生集群,约占57.8%-61.6%的大学生认为老师监考对作弊的作用一般,部分老师不是很严格。而较为普遍认为学校为遏制学生作弊现象做过一些努力,但效果不明显。第二类,约占11.9%-22.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老师监考对防止大学生作弊一般,部分老师不是很严格,学校做过遏制学生作弊的努力且作弊情况减少。第三类,20%-26.5%的学生认为老师监考对防止学生考试作弊作用非常大,老师都很严格,且认为学校为遏制大学生考试作弊做过努力,且作弊情况减少。
(三)数据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本节以Pearson极差相关性探讨大学生作弊行为与老师监考对防止大学生作弊的作用、学校为遏制学生作弊现象所做努力程度、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认真程度等的相关关系。
(1)学校、老师与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关系分析(见表4)。
从上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作弊与老师监考对作弊的作用呈现极弱负相关,这也意味着,大学生作弊与老师监考严格没有显著的关系;大学生作弊倾向与学校为遏制考试作弊努力程度呈现极弱负相关,这也就是说,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与学校为遏制考试作弊努力程度没有显著关系;老师监考对作弊的作用与学校为遏制考试作弊的努力呈显著正相关。
(2)大学生考试作弊与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认真程度、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对学生要求、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相关关系分析(见表5)。
从上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作弊行为与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认真程度、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对学生要求、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均呈现极弱正相关;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的认真程度与作弊科目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在0.05水平(双侧)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与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在0.01水平(双侧)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3)大学生作弊倾向、专业喜好与学校是否做过职业规划相关性分析(见表6)。
从表6可以发现,大学生考生作弊与学校是否做过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学校在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方面做得越好,大学生作弊倾向将减少;大学生对专业偏好与作弊倾向呈负相关状态,这也就是说,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越偏好,倾向于减少作弊或者不作弊;专业偏好与学校是否做过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在0.05水平上呈现显著正相关;本文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的培训有助于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进而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以至于他们立志朝所学专业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将倾向减少作弊行为。
四、主要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第一,老师监考对作弊的作用与学校为遏制考试作弊的努力呈显著正相关。学校和老师在考试中存在着“委托―”关系,在处罚和奖励制度的作用下,学校把自己的利益“植入”到老师的利益中,这样,老师为自己的利益而采取行动时,他同时也就是为学校的利益服务了。从而便出现了老师监考对作弊的作用与学校为遏制考试作弊的努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第二,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的认真程度与作弊科目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与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老师上课的认真程度与对学生要求存在一致性,同时,科目的考核与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存在一致性,这两种互相关系的一致性产生了上述两组变量的显著相关性。
第三,学校是否对大学生进行过详细的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对大学生考生作弊存在着显著性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喜好与学校是否对专业进行过详细的专业导论存在着显著正相关性。
(二)对策建议
首先,监考老师应该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作为学校的人,监考老师应该在考试的时候严格监考,抓住作弊的同学应该及时上报给学校,而不能因为避免程序上的麻烦,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同时学校也应该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的衔接,减少手续上的麻烦。
其次,改变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在高校问卷调查中,在“以考察记忆为主的题目,作弊可能性增大”的选项尤为突出。这充分表明了改变考试内容为遏制考试作弊的一重要举措。结合不同科目的课程特点,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比如口试、课程论文、模拟操作及开卷等考试方式。在考试内容上,可以增大主观题的比重,让学生从多思维、多角度阐述对问题的看法。
最后,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通过对高校考试作弊的实证分析,发现大学生考试作弊与学校对专业是否做过详细的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基于该点,可以通过学校开设职业规划和专业导论课程来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进行防止。
注释:
(1)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在线分析处理,是指用快速简单的方式提供对变量的动态描述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玲玲.从博弈论看考试作弊现象[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校报,2005,(04):23-25.
[2]张淑军,傅书勇.高校考试作弊的经济学分析[J].考试研究,2007,(31):1-2.
[3]曹麒麟,胡小东,张宾.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考试作弊博弈分析的综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47-49.
[4]黄蓓.考试作弊行为的博弈分析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12): 139-140 .
[5]贺文龙,孙多思.大学生作弊的三个博弈模型分析以及对策[J].经济师.2010,(08):130-131.
[6]张旭平.应试教育下考试作弊的博弈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 2011,(08):231-233.
[7]张富花,支天云.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其防范措施[J].经济师,2006,(6):139-140.
[8]宋志慧,张锦,李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基于澳大利亚经验的一点看法[J].教育学论坛 , 2011,(9):104-105.
[9]张得心.从会计学角度论高校考试作弊成因及考风建设研究[J].时代金融,2011,(8):89.
[10]陈媛媛.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经济学成本分析[J].科教纵横 , 2011,(10):197-198.
[11] 刘丽英.大学生考试作弊博弈分析及对策的探讨[J].商,2014,(24):250.
篇8
1.1开设学习指导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就有一些高校开设了学习指导类课程,如《大学学习学》、《大学学习导论》和《学会学习》等。2003年,中国计量学院开设了《大学生学习指导》公共选修课,并逐渐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该课程通过帮助新生了解大学、认识大学,明白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区别,进而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激发出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和渴望,使学生逐渐养成符合大学学习生活需要的自觉意识。此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一些高校也将大学生学习指导纳入了课程体系,成为一年级本科生选修课。除了课堂授课,北京大学专为大学一年级新生设计了《大学新生学习指导》网络课程,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的学习方式,适应大学的学习压力,实现高效率的主动学习。
1.2建立学习指导机构
针对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目标不明、专业选择迷茫、学业缺乏规划等现象,国内部分高校尝试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学生学业进行指导。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业指导中心,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业指导与咨询服务。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学习指导网站,定期举行学习指导咨询会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复旦大学成立了以辅导员个人命名的“赵强工作室”,采用面对面咨询、背对背在线辅导、个别跟踪反馈和每两周举办学业指导交流会等形式,为学生的学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指导。
1.3实施导师制
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制或专业导师制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常见的大学生学习指导形式之一。担任班导师或专业导师的教师一般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能够在专业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如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选修课科目的调整等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加深对本专业的全面认识。此外,导师也能对学生的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实现专任教师对学生学业上导学、能力上导研、人生职业规划上导航。
1.4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加强对新生的教育已经受到了各高校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帮助新生完成自主化学习方式的转换、阶段性成长目标的确立和成人式社会交往的适应是新生学习指导的关键。为此,国内高校普遍针对新生设立了入学教育环节,通过入学教育帮助新生为尽快地融入大学学习生活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入学教育分为“适应”、“融入”、“体验”和“规划”4个主题。为了帮助新生端正专业思想,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高校还设立有专业导论、教授第一堂课等课程体系。
2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习指导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以不同形式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了指导。有些学校开设了学习指导类选修课、专题讲座,有些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有些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学习指导网站,还有很多学校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导师制、班导师制。虽然各高校在大学生学习指导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2.1重视集体指导,忽视个别指导
目前对大学生学习指导还以集体指导的形式为主,忽视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的不同。一般说来,每个学生个性品质、兴趣爱好、能力倾向都会表现出差异,尽管有些学生学习能力一般,但也会有某些方面的特点和优势。然而,以现有的方式只能在比较笼统的层面上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业职业规划进行指导,缺乏针对性,因而达不到满意的指导效果。
2.2重视入学指导,忽视其他阶段
多数学校比较重视对新生的入学指导,一般融合在入学教育中,但针对其他年级学生的指导往往被忽视。由于入学教育的时间相对集中而短暂,且缺乏连续性,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指导的要求也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由适应大学过渡到不同发展层次的需求。因此,学习指导也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在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2.3重视开设课程,忽视其他方式
高校对大学生的学习指导多以开设选修课、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进行,课堂是学习指导的主渠道,其作用不言而喻。但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指导的受众群体比较小,达不到帮助大多数学生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选修课和讲座的时候有一定的随机性,有些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分而选课,这样就使课程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应该创造形式多样的学习指导模式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2.4重视学习方法,忽视全面指导
目前高校开展的学习指导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教育,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然而学习指导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还应是包括学习思想与观念、学习心理与道德、学习工具与手段、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等内容的全方位的学习指导。通过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3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习指导策略探讨
综上分析,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习指导在个性化、层次化和系统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学习指导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既要保证学生覆盖面和受益面,也要重视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动机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构建。
3.1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
虽然大学生学习指导的目标概括起来有很多,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基本出发点。美国学者齐莫曼的研究表明自主学习能有效弥补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由于能够系统地运用学习的自我调节策略,其学习成绩一般好于学习自主性差的学生,而学习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主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要在社会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坚持自主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学习指导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爱”上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自主学习就无从谈起,因此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培养乐于学习的态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首要任务;(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从学习计划、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自我评价等方面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学会学习;(3)培养学生丰富和扩展自身知识结构的意识,使学生不局限于课堂所学知识,引导他们利用校园、校外以及网络资源自主选择广泛的学习内容,拓展知识面,成为具有宽广知识基础的人。
3.2以解决学生不同阶段发展需求为切入点
大学生学习指导应充分考虑到处于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在指导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出发展和延伸。相比其他年级,大一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陌生的校园环境和大学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习和生活是指导的重点。对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在熟悉了学校环境和课程学习规律之后,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选择和想法。有的学生选择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参加科研训练,为今后继续深造从事专业研究工作打好基础;有的学生把大学当成锻炼的大舞台,奔波于各个学生社团和协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学生积极投身校外的各类实习,以增强自身就业的竞争力;还有的学生处于迷茫之中,不知道怎样规划大学生涯。因此,指导学生理性进行知识选择,培养专业素质能力,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是大二、大三年级指导的重点。针对大四年级则应侧重加强就业指导,使大学生尽早建立职业目标。总之,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层次决定了不同学生对待大学生活的态度,大学生学习指导需要有针对不同阶段需求的对策,从而使指导具有实效性。
3.3以扩大学生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为着力点
大学生学习指导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指导每个学生充分利用自身个性特长,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学习素质,进而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要实现学习指导覆盖面和受益面的最大化,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学习指导模式和制度,构建涵盖校、院、系的三级指导平台,通过学习指导课、在线指导、班导师、专业导师、校友导师、流动导师、朋辈指导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心理、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加强学习指导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指导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提高覆盖面和受益面。
3.4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落脚点
篇9
位于香港中环交易广场32楼的Blue Pool Capital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公司的员工总共不到十名,却管理着高达数十亿美元的资产;办公室门面简洁,装潢低调;网站上只有一个醒目的登录窗口,需要用户名和密码。
这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于2015年发起的家族办公室,集团主席马云以及多位高管也参与其中。Blue Pool Capital的运作模式,效仿美国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前任行政总裁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家族办公室,主要致力于长期投资。
“是不是可以给Blue Pool Capital 再招一个基金经理?两个(基金)团队可以‘赛马’,现在这样似乎效率不高。”5 月23 日,马云的妻子张瑛现身家族办公室时曾对友人说。
中国30年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数以万计的超级富豪,由此孕育而生的财富传承逐渐备受关注。为了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家族办公室正在成为中国超级富豪的新宠儿。
超级“大管家”
“家族办公室就好像一位守门员,为家族成员守护家族利益。”成立于新加坡的扶桑家族办公室首席执行官张亨俐对记者说。
根据美国家族办公室协会的定义,家族办公室是指专为超级富有家庭提供全方位财富管理和家族服务,以使其资产的长期发展符合家族的预期和期望,并使其资产能够顺利进行跨代传承和保值增值的机构。
“在最坏的情况下,如果家族企业出问题,那至少还有家族办公室能够支撑这个家族。”瑞银(UBS)亚太区家族咨询服务董事黄奕斌表示。
按照不同类型,家族办公室被分为单一家族办公室(Single-Family Office)和联合家族办公室(Multi-Family Office),二者各有优劣,区别在于服务家族数量有所不同。单一家族办公室的保密性与私密性更高,提供的服务具有专一性,联合家族办公室主要优势则在于成本效益以及方便管理。
在全球范围来看,设立一个单一家族办公室的门槛大约为管理资产5亿美元,联合家族办公室相对较低,不同家族的“出资”从5000万美元至5亿美元均可。
根据美国网站FOX(Family Office Exchange)的估计,2008年美国约有2500个至3000个单一家族办公室,合共管理约1.2万亿美元资产,在欧洲则约有1500个单一家族办公室。
瑞联银行(Union Bancaire Privée)董事总经理兼北亚区财富策划主管蔡惠芬告诉记者,投资无疑是家族办公室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除投资外,家族办公室也有很多“软性”功能,如为家族成员提供互动及沟通平台、提供求学及职业规划、发展家族慈善事业、灌输及培养家族价值观等。
“比如要购买一架私人飞机,财务上应如何考量;或是艺术品收藏,需如何挑选作品,家族办公室所探讨的题目非常多,只要家族成员有需求,家族办公室就会做研究并提供相应建议及服务。”摩根大通香港区主管兼私人银行董事总经理关金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
富不过三代?
目前业内的一个普遍共识是:正是由于这种软硬结合的服务特质,家族办公室某种程度上得以帮助家族财富与传承打破时间界限。
据瑞银2015 年的《2015 年全球家族办公室报告》调查,目前全球约有66%的家族办公室正为第二代家族成员服务,53%为第三代服务,3%的家族办公室如今正为至少第七代的家族成员服务。
“我们看到,亚洲尤其是大中华地区对这一领域需求正与日剧增,越来越多的中国家族开始设立家族办公室,申请牌照、聘请优秀的专业人士。”瑞银财富管理环球家族办公室亚太区主管麦铎伦(Enrico Mattoli)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根据欧洲列支敦士登私人银行VP银行(VP Bank)估计,2015年亚洲单一家族办公室或达200个,而在2008年,大约只有50个。
麦铎伦表示,对于尚处于财富创造阶段的中国家族而言,发展家族办公室仍处于“非常、非常”初级的阶段,但已经有越来越多新成立的亚洲家族办公室开始试着建立类似于美国或欧洲家族办公室的治理结构,从家族到治理架构都非常完善,“中国的家族办公室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变得日益机构化,过往中国的家族办公室远没有这么正规,未来在亚洲,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家族办公室诞生”。
摩根大通香港区主管兼私人银行董事总经理关金星则指出,这一趋势的出现是必然的演变过程。“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一定会考虑传承的问题,而当人们讨论到管理财富的时候,家族办公室无疑会被提上桌面,这符合逻辑。”
“与欧美相比,中国家族非常年轻,家族办公室的发展历史更是较欧美晚近百年。不少欧美家族办公室拥有传承多代的丰富经验,而中国大多以第一代交棒,第二代为主。”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北亚地区财富咨询部主管李思颖表示。
陈守仁家族样本
如果按照中国内地的定义,陈亨利就是香港“富二代”。陈亨利是现年86岁的香港企业家陈守仁的长子,目前负责掌管陈守仁家族办公室。
“我们家兄弟很多,父亲早年创业,兄弟们一起把事业做起来。大概在20年前,我们开始思考未来家族管治问题。”身兼联泰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的陈亨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困惑;职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32-02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是指高职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运作,体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工作适应性,为国家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过程。各高职院校都将顶岗实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但顶岗实习要求学生能独当一面,自主处理自身事务,这使一些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往往不太适应,产生许多心理困惑,影响了实习效果,制约了学生完成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职业素质教育,为高职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做出基础性贡献。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困惑的特点
角色认知双重化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扮演实习生和学生两种角色,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监管。但是长期优裕的生活环境和浅显的社会阅历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表面化、片面化、理想化,以致在顶岗实习中容易产生自傲心理,认为自己乃“天之骄子”,应拿高工资、高福利,从事技术或管理等体面岗位的工作,企业应充分给予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不料却被企业当作简单劳动力,觉得这是对自己能力和身份的藐视。同时,又认为自己是实习生,企业应该对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予以特殊关照。由于高职学生总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要求企业,对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人才要求不屑一顾,把自己的实习目的抛之脑后,不能适应“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常常抱怨,甚至离岗出走。
人际交往依赖化 高职学生由于大多数时间是和教师及同龄人在一起度过的,所以人际关系较为单纯、平等,自我意识强烈。但是在企业中,他们要面对的交往对象更加多元化、层次化,有威严的上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同事,级别、身份、年龄、资历不尽相同,因此,在高校形成的那种单一的人际交往方式显然无法应对企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加上一直以来养成的依赖心理、被动的处事原则,使得他们在企业中也常常对企业上司冷漠相向,对同事傲慢自居,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容易面临尴尬孤立的境地。一旦遇到困难,虽然可能有同学的鼎力相助,但是企业中的困难相对复杂,单凭和自己一样缺乏社会经验的同学帮助难以解决,而企业领导和同事也没有义务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因此常常不知所措,消极应对。
学习态度消极化 学习是高职学生的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顶岗实习期更是高职学生尽快实现社会化的最佳途径,在生产一线的亲身实践能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高职学生虽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仍然习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被动应对的消极学习模式。在企业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就暴露无遗。面对具体而陌生的工作内容,学生往往指望企业上司、工厂同事都能像学校教师那样手把手主动地耐心传教,并能对他们的孩子气包容和呵护,因此面对上司的漠不关心,同事的挖苦嘲讽,会感到紧张、焦虑、心生怨恨。另外,因为整个社会都处于急剧变动中,企业也要随社会变化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因此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而高职学生仍然固守着过去在学校里被动的学习方式,在企业里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高职学生心理困惑的解决:职业培养教育
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出现的种种心理困惑表明新时期的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职业素质,很难融入社会,适应企业,所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困惑的重要途径。
职业素质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及职业意识等方面。很多企业对职业素质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即敬业精神与团队精神极为看重。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不仅要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要竭尽全力做好分内工作;团队精神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如良好的人际关系、宽容的处世原则以及对企业、同事的强烈责任心等,都是决定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焦点问题。大学生抱怨工作难找,很多企业则感叹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招不到具备敬业、合作、奉献、诚信等职业素质的人才。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毕业生,那么,高职院校就应与学生、企业相结合,共同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一)自我教育
做为职业素质教育主体的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会自我教育。
首先,要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人生目标已基本实现,完全可以放松学习和规划了。笔者从对顶岗实习学生三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缺乏职业规划、角色定位等职业意识使高职学生在实习或就业时容易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和压力感。因此,高校不是大功告成的地方,而是踏入职场、迎接社会检验的第一步,培养职业意识尤为重要。所以在大学期间,每个高职学生都应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客观看待自我和所选择的专业,也就是要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并且还要根据社会需要和企业要求不断调整职业发展目标。否则,没有目标会使自己在未来的职场中无所适从。但目标过多也等于没有目标,确立坚定而明晰的目标是适应工作、发展自己的一个重要原则。
其次,要加强职业素质锻炼。高职学生应有意识地通过学校的相关职业素质教育方案对诸如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质进行锻炼。因为这些方案既有理论知识的系统深入,也是经验教训的真实反映,而且是集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的成熟累积。所以,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使学生加强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抗挫折能力等等。同时,高职学生也要尽可能地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如参加顶岗实习、深入企业参观调研等活动实现与社会及其行业“零距离”接触,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质,即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增强自己了解社会、了解企业的适应能力。
另外,职场严峻激烈的竞争和变幻莫测的风险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善于在危机中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情,具备机智善变的智慧,经得起压力的考验并能逆境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不惧挑战,纵横职场。
(二)学校引导
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应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职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自己与高校、企业、社会的紧密关系。高职院校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
角色认知教育 角色认知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与对待自己的统一。要加强对学生的角色认知教育,引导他们不要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并借助周围教师、同学、同事的评价正确而全面地认识“我是谁”,即现实的我,通过积极有效的自我控制手段调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顶岗实习中,作为“学生”,主要的职责是接受知识,积累经验,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实习中不仅要完成简单的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争取能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知识优势,增强岗位适应能力。不仅如此,还要培养学生的前瞻意识,规划或设计“我还会是谁?”即未来的我,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和企业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也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生身份不是永恒,今后还会是一名普通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还可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得更加出色,更上一层楼,成为企业的骨干和栋梁。这样学生才能比较准确地规划人生,不至于好高骛远,并在基层岗位中沉得下去,在关键岗位中站得住脚,也不会怀才不遇,苦无作为。
职场交往教育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靠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所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场交往教育也是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正确处理、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学会与形形的人打交道,掌握各种处世原则和沟通技巧,这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得到愉悦和满足,而且在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可以全面而恰当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取悦他人,使自己在一个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中愉快成长。对工作中不顺心的事,要表现得大度、大气、大量,学会低调做人,善于高调做事,在“低调做人”中修炼自己,在“高调做事”中展示自己,有效化解同事间的矛盾,增进团结和友谊。二是要创设良好的交往情境,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对那些胆小孤僻、不敢大胆交往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在学习活动和集体活动中扮演角色,增强其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那些崇尚个性自由,勇于开拓的学生,教师要通过团体训练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挫折磨砺教育 挫折磨砺教育对于新时期的高职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挫折磨砺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情境训练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对待挫折,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勇于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锻炼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风云变幻的现代社会,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没有接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不可能很好地适应顶岗实习期,更不可能有效地完成社会化。正可谓“温室里育不出万年松,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首先,要帮助学生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让学生懂得没有挫折就没有精彩的人生,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人自古对挫折就有很深刻的认识。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语道出了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客观存在,无论是普通人物还是杰出人物,没有不经历挫折和坎坷的,甚至会牺牲宝贵的生命,壮志未酬身先去,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幻想没有挫折的人生很幼稚,也很危险,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困境之中,很容易产生逃避社会、仇恨他人的不良情绪。其次,要通过真实场景磨砺学生的受挫力。教师应通过亲身体验或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为学生设计一些经典案例,供学生讨论和领悟,使学生能有职场竞争的心理准备。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实际做好职业测评、职业咨询、职业技能拓展等服务工作,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学校也可以通过适度放手让学生参与一些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或进行职业及创业的探索,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直面挫折,接受挑战,提高耐挫水平。
行业特点教育 高职学生虽然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局限于书本,对真实而急速变动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未来发展趋势等并不十分清楚,更没有切身感受。古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我们所处的急剧变动的时代呼唤具有前瞻意识和开拓意识的创新人才,所以,加强行业特点教育既可以满足高职学生对未来职业特点的认知需求,也可以进一步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观念、责任意识。在高校专业课程、顶岗实习的管理培训中针对不同专业融入行业特点教育十分必要,可以采取请专业教师系统传授,班主任、辅导员集中培训、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甚至亲临企业现场进行观摩学习等方式完善行业特点教育。
(三)企业参与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能实行关门主义,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可充分利用以下社会资源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企业订单培养 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实习及就业机会,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规划量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培养急需人才,挖掘潜力人才,可以避免盲目招人和用人失误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企业人士走进高校传授宝贵经验 通过专业人士的进校宣传,为学生与企业的直接对话搭建桥梁,这对高职学生而言,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也可使部分学生及时调整职业规划,避免走弯路。同时企业在与高校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新时期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性格特点,有助于企业对未来人才实施有效管理。
职业培训机构进驻校园 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可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拓展训练,从而有效地弥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不足,并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锦上添花,使高职学生有更加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充足的入职信心。
参考文献:
[1]漆晓玲,向群英,等.试析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挫折心理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2.
[2]向群英,漆晓玲,等.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的职业心理辅导[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48.
[3]姜佳.大学生主要的心理挫折类型、成因及挫折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3).
[4]仲广荣,罗殿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