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相关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责任相关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20世纪前期,受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企业行为大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这一现象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及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经营伦理理念——企业社会责任。在提出该理论之后,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整个社会也对此十分关注。
除了企业以外,还有一些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本身并不是为了追求利益,但是不能否认它们的一些日常活动仍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帕森斯和巴纳德就把组织看成同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单位。既然是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那么我们在研究企业对于社会责任承担情况的时候,也不能忽视这些组织的社会责任。
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出发,结合其他组织,提出组织社会责任(organiz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组织社会责任是什么?组织社会责任的界定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有效指导社会组织有效承担社会责任,相应减少由它们的社会活动引起的问题,无论是对组织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组织社会责任的概念模型
对于企业,我们要求的是它们在完成自身经济责任的同时兼顾其他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那么,对于组织,我们同样可以要求它们在完成自身的责任的同时兼顾其他诸如环境、社区等一系列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相关的概念框架。
(一)组织类型角度
由于组织的复杂性,加之思考问题的角度的不同,对于组织的分类也有很多的差异。从政府本位的角度来分,组织可以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从市场本位的角度,组织又可分为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从社会功能来分,一般又可分为四大部分,即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整合组织及文化维持组织(模式维持组织)。为了便于本文进行概念模型的建立,这里将组织从性质上进行分类,分别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整合组织及文化维持组织。
不同的组织本身就有着不可避免的责任。
政府组织是指为保证整个社会目标的实现,行使权力分配和使用的组织。它们的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向全体国民提供服务,如政府机构、政党等。
经济组织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达到营利目的的一切提供经济功能的社会组织。
整合组织,即用来调整整个社会内部的关系,处理社会冲突和解决问题,使社会各个部分彼此配合以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一类组织,如司法机构、监察机构。
文化维系组织是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以维护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持续性的组织,如学校、教会。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不同的组织都有着自身所特有的职能,承担自身存在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除此之外,组织难道不需要承担其他责任了么?Carroll在1991年提出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四级金字塔模型”,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见图1。而所谓的组织社会责任,即将对象从企业扩展到不同功能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在承担自身责任的同时,对于这四种责任也应该相应承担。
根据Carroll的四级金字塔模型,营利性组织应承担包括经济责任在内的四级责任,而非营利性组织则需要承担除经济责任以外的三种责任,即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等。
(二)责任类型角度
如果我们从组织应该承担的责任类型来看,可将责任具体划分为本职责任、强制责任、半强制责任、自愿责任。这样进行划分,那么所有的组织承担的承担都包括在这四个范围之内,它们与四级金字塔模型也有所区别见图2。
本职责任就是组织之所以存在的目的,为了实现目标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强制责任就是组织要承担所在当地的政府或国家规定的必须承担的一系列法律责任。
半强制责任就是部分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
自愿责任即与己的责任,不承担不会受到法律制裁和道德舆论的谴责,承担了也算是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从这一角度来看,组织社会责任即组织应该承担包括Carroll的四级金字塔责任在内的本职责任、强制责任、半强制责任和自愿责任。
(三)利益相关者角度
不仅仅是企业,各种社会组织都拥有自身的利益相关者,我们套用一下Friedman的那句话:利益相关者就是指那些能够对组织的目标实现产生影响,或者会被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对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同样也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是组织对自身的责任,即对包括组织的员工在内的一系列内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二是组织对其他组织的责任,即对与所研究组织的活动有直接关联的其他组织的责任。
三是组织对环境的责任,即对外部自然环境的责任。
四是组织对社区的责任,即对社会环境中的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个人和组织的责任。
其中,前两者为主要利益相关者,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后两个为次要利益相关者,与组织目标相关,但没有直接影响。
组织社会责任其实和企业社会责任一样,即不同组织在实现自身的本职责任的同时,也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进行承担。而组织对应的利益相关者除了组织内部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以外,还有其他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如环境、社区等。
三、总结
组织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一个补充和扩展。本文在展示了有关的理论研究架构和现有的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关的概念框架,不仅从责任内容方面进行了说明,还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了说明。
理论上,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起到了一个补充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扩展说明,有助于推进这一学术领域的发展。
实践中,对组织社会责任概念的定义和内容进行具体说明能够有效指导组织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这样帮助解决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同样也相应减少组织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社会问题。不仅如此,将这一概念书面化,有助于大家更有效地意识到组织也是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便于大家对组织活动的监督和敦促。
参考文献:
[1]Chester I. Barnard. The function of the executive[M].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8.
[2]Max Weber. The theory of soci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47.
[3]Bowen H. 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 [M]. New York: Harper, 1953.
[4]Joseph W. McGuire. Business and Society[M]. New York: McGraw-Hill, 1963.
[5]Gross E., Amitai Etzioni. Organization in society [M]. N.J:Prentice Fall, 1985.
[6]Archie B. Carroll, Ann K. Buchholtz. Business and Society: 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4thed)[M].Cincinnati, Ohio: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Go,2000.
[7]W. Richard Scott, Gerald F. Davis. 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ing——Rational, Natural,and Open System Perspectives [M].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US),2011.
[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9]张彦宁.中国企业管理年鉴[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
[10]芮杰明.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刘连煜.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2]周祖成.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3]惠宁,霍丽.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J].改革,2005(05).
[14]柴非,钱云春.全球化时代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跨国公司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8(09).
[15]刘延平.多维审视下的组织理论[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6]曾海波.企业社会责任与国际贸易[D].厦门大学,2007.
[17]金东日.组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8]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9]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0]连漪,李佳楠.企业社会责任的多角度经济学分析[J].市场论坛,2012(02).
[21]惠发民.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西门子公司为例[D].华东理工大学,2012.
篇2
现在理论界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在美国考察企业时首先提出,在其论文“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中也被着重提出,是第一次从学术角度提出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企业应该对可能影响到社会、环境及自然界其他实体的所有行为负责。
1953年,由“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霍华德·鲍恩(Howard Bowen),在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首次阐述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认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政策,做出决定,以及采取行动”,这个定义开启了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热潮。
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社会责任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重视,如1963年,约瑟夫·麦奎尔提出了一个从企业的经济和法律义务角度中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社会责任观念意味着企业不仅具有经济和法律义务,而且还应具有某些超出这些义务之外的对社会的责任;1967年,戴维斯也提出了著名的“责任铁律”,其内容是责任和权力应是相伴而行的。除此之外,他还首次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扩大到机构和企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戴维斯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在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以外的议题实现企业追求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利益;1979年,卡罗尔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其中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社会伦理责任。1991年,美国佐治亚大学管理学教授、社会责任专家阿尔奇·B·卡罗尔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了一个较为清晰的阐述:企业社会责任乃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之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遵守法度、重伦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可以自主决定其履行与否的责任(即慈善责任)。
同时,国内学者也对企业社会的内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2002年,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总结为对债权人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等方面;2003年,常凯则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内部员工的诚信,公平地分配企业利润,保障员工合法的收入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二个是对社会的诚信,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欺骗消费者,依法纳税,不偷税漏税;第三个是企业必须有公益心,为社会公益活动做贡献;2004年,赵琼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其中包括遵守职业道德、制定安全生产措施、确保员工职业健康、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是法律责任,包括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不违背商业道德。在高层次上表现为企业对社区、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和捐助;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及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黎友焕长期以来致力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他为企业社会责任作了一个内容较为完整、相对来说非常严谨的、动态的定义,即“在某特定社会发展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
到了21世纪,由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对外部环境带来了危害,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敏感问题,如血汗工厂、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世界组织机构研究的重点,其中世界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欧盟则把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把对社会和环境的关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它们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
国际标准化组织认为,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在开展任何活动时都要负责任地考虑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其活动应当满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不与法律和政府间协议相抵触,且全面贯穿到该组织开展的活动之中。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研究横跨了数个领域,如经济领域、管理领域、法学领域以及社会伦理领域等,角度不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也不同,也阻碍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概念差异进行分析。
有关企业社会的概念差异主要来自于理论的差异和概念属性的差别上。
1 理论基础差异
法律责任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由于某些领域内法律规制不完善或法律尚未涉足而需要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附属原则论认为,企业作为社会构成的小部分必须接受社会管理者——政府的干预和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是积极配合政府实现广泛的社会目标的要求。
社会契约论认为,企业自成立固有的假定和期望,即企业的责任;利益相关者试图根据企业活动影响或影响企业活动的团体或利益团体来界定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
2 概念属性差异
各学科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属性理解也不相同,具体如下。
经济学视角的观点认为,企业在从自由市场经济获得利益的同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诸如企业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问题,必须由企业承担对应的责任。
法学视角的观点认为,企业作为法人组织,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既包括从市场获取利益的权利,也包括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二者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社会学视角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多元有机体,企业是社会的基本成员,具有社会属性。
篇3
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为了了解企业和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此次调查分为企业部分与公众部分两种问卷分别进行,采用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在问卷的发放过程中,遵循随机原则,力求所得到的数据真实可靠。企业部分问卷共发放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5份,问卷回收有效率87.14%;公众部分问卷发放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43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8.0%。
一、您是否了解企业社会责任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与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总体不高,选择“很清楚”及“有一定了解”的比例相对较低。具体数据如表1和图1所示。
二、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哪些内容(可多选)
如图2所示,企业及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认知较为一致。各项数字反映出中国企业逐步开始意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及道德责任是企业及公众认知度较高的企业社会责任组成部分。慈善责任在企业及公众中认知度都明显低于其他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这说明慈善责任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较高层次的责任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有待企业及公众的进一步了解和认可。
三、您是否了解如下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概念(可多选)
调查显示,企业及公众对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概念认知度均较低,企业及公众对《国际劳工标准》、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SA8000认证》等概念较为陌生。在回收企业问卷中有50.2%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听过相关概念,在回收公众问卷中这一比例更高达53.1%。在有认知的被调查者中,除《国际劳工标准》公众认知略高于企业认知外,其余两个概念企业认知好于公众。这说明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略好于公众。但是由于这些概念在中国还属于起步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及公众对此比较模糊。具体数据如图3所示。
四、您听说过以下哪些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国际机构或组织(可多选)
通过调查,企业及公众对这些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国际机构或组织较为陌生。如图5.13所示,企业及公众均有接近半数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听说过上述国际机构及组织,听说过这些国际机构及组织的企业及公众所占比例很低。但社会责任标准组织了解程度相对略高,这与近几年SA8000的盛行有较为直接的关系。此题的结论再次证明,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认知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您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什么积极意义(可多选)
通过对企业及公众统计结果比较可知,“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得到了企业及公众的普遍认可,被企业及公众认为是企业履行社会责的最主要的两种积极意义。其说明了企业及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的积极意义给予大力肯定。“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通行证”在企业及公众间具有一定的分歧。企业将其列为仅次于第三位,而公众选择该项比例较低,列为最后一项。由于企业员工在工作别是在进出口贸易中更多地接触到SA8000认证等国际标准,了解其对企业的重要性,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这一积极意义更为认同。具体数据如图5所示。
六、您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有何影响(可多选)
对于跨国公司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企业以及公众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分别有64.6%的企业问卷及66.5%的公众问卷选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居各选项之首。较少的企业及公众选择“对我国企业发展不利”,分别仅占11.5%及19.5%。具体数据如表2和图6所示。
篇4
作为一个商人或者企业管理者,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企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除了赚钱,还必须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例如,2009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大了对水电开发工程所在地的扶贫力度,全年共投入扶贫帮困资金7560多万元。
在我国,和谐社会已成为社会建设的新理念,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率的发展模式正逐渐为兼顾环境和社会均衡发展的、可持续增长的模式所替代。在这一背景下,公司社会责任意识日渐兴起,相关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我国公司法第5条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即公司理应对其劳动者、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公司所在地的居民、自然环境和资源、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此外,新修订的破产法、环境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也在强调公司社会责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但目前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内容
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是在与传统的崇尚利益最大化的公司经营理念相对抗的过程中慢慢发展起来的,是对公司利润最大化这一个原则的修正。同时,公司社会责任也是20世纪初以来凸现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亦是建构公司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一种基本思想。
经过数十年发展后,公司社会责任思想逐步影响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得到了政府、政府间组织和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关注,也开始为企业自身所重视。200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修订了其《OECD公司治理准则(2004年版)》,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范围,明确提出应该制定促进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激励机制,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等公司社会责任要求。
我国公司法第5条旗帜鲜明地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但是该规定过于笼统,既没有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权利主体、内容或范围、调整对象等进行明确规定。纵观公司法,除总则部分提出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外,分则部分没有明确地对应地规定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制度,对公司违责任也没有规定相应的救济机制和惩罚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概念模糊的立法状况将不能适应系统化、制度化地落实公司社会责任的要求。
二、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
如何让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更多地思考其他方面的利益,权衡战略得失,不仅仅要有舆论、思想的教育、法律的规定,更应从多方面进行激励、倡导。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对公司捐赠社会公益等社会责任行为进行了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和激励,但从公司法的视角看,新公司法未能在整体层面上设计出相应的激励机制,未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倡导性、授权性规范和奖励措施,现有规定难以调动公司主动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有专家建议在公司法中应作一原则性的规定,如规定对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实行更大税费方面的减免,或者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鼓励。也可以考虑扩大激励对象,将激励对象从公司扩大到公司以及公司管理者。公司作为激励对象理所当然,而公司管理者是公司的管理和决策者,他们可以决定公司行为,可以决定公司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如果能够对他们实施激励措施,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状况与他们的工作业绩和薪酬挂钩,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公司承担社会责任。通过诸如此类的政策优惠或限制积极引导更多的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三、公司违责任的救济或诉讼机制
公司法规定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但却缺乏对公司违反社责任时,利益相关者可以采取的相应救济机制的规定,故难以有效形成对公司违责任时的外部制约。无救济则无权利,为确保公司社会责任切实实现,必须赋予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相应的权利救济方式,如公益诉讼。
在具体规定和操作层面,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原告资格采用“适格说”,即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限制了其他主体提讼的可能性。同时,对由于违责任而导致受害人数众多如三鹿奶粉事件、破坏环境资源和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应该授权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和公众进行诉讼。
四、对公司违责任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公司法虽然规定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但对公司违责任的行为却没有规定公司应承担的相应责任,无法形成对公司违责任的违法行为的有效约束。因此,应该建立健全激励与制裁并重的促进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机制,鼓励、引导公司履行社会责任。
因此建议在我国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公司违责任应当承担相应的不利法律后果。
(1)民事责任主要是指民事赔偿责任,即公司及其经营管理者由于违责任而对非股东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主要适用于公司对职工、消费者和环境资源等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害的违法行为的赔偿。
(2)行政责任包括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责任承担方式,应该适用于所有公司违反或者不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形。
(3)刑事责任作为最为严厉的惩罚手段,应该适用于公司及其经营管理者违责任而导致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如三鹿奶粉事件、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等。
当然,由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复杂性,公司法不可能详尽罗列所有违责任行为的法律责任,但可以尝试用宽泛的、指引性的规定来明确公司违责任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或法律责任。
五、结语
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广泛,明确公司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公司法的任务,也是现行公司法没有解决的。我国公司法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发挥公司的规模效益和增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在实现公司营利目标的前提下,公司可以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同时,如何落实公司社会责任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富臻.公司法视野下构建我国公司环境责任的制度机制初探[J].法制与经济,2009(21).
[2]吕仕法.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思考――论我国新《公司法》中的社会责任条款[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
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内涵性 研究方法
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研究
(一)形成阶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英国人欧利文・谢尔顿提出。他提出企业经理们需要采用三个社会标准来进行管理,在这三个标准中引入企业责任和社会正义,希望企业更加注重公共福利。之后至1953年霍华德・博文(Howard Bowen)发表了名为《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人们才开始了这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现代讨论。20世纪60年代,戴维斯强调“责任铁律”,即“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与他们的社会权利相称”。因此,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之外的议题,实现企业追求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效益”。
(二)争论阶段
CSR之学术论战主要有两次。
第一次论战:20世纪30年代,贝利一多德之间关于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论战始于对企业经营者职能的讨论。贝利认为,股东是企业的唯一委托人,企业管理者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多德教授则认为,企业既有社会服务功能又有营利功能,企业管理者作为多方受托人,应该树立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次论战:20世纪60年代初,贝利一曼恩之争使得贝利一多德之争得以延续。曼恩批评贝利没有讲清楚为何企业管理者的职责是执行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企业财富的问题,贝利则认为企业经营者适合担当企业利益相关者受托人和财富分配者角色。之后,曼恩的思想逐渐转变,有条件地接受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
多德等CSR早期开创者认为,CSR是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之外所负义务的概括,这一提法因其含义模糊而无法获得认同。麦克奎尔1963年明确地将CSR延伸出经济和法律范围之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到了20世纪70年代,CSR概念得到了扩展。1979年,卡罗尔提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广为引用的概念,即“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法律上、伦理上和自行裁量的期望。”卡罗尔认为这是金字塔型结构,经济责任是基础,法律的、伦理的以及自行裁量的责任依次向上递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又不断衍生出公共责任、企业社会绩效、经济伦理、企业公民等一系列概念。
(二)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CSR研究较晚,最早的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2000年以后,CSR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我国对CSR的研究还仅停留在对国外相应研究进行梳理、归纳的阶段,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总体来说各国学者对CSR认识的共同点:1.都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企业是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2.都认为企业应该在法律和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运行;3.都认为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应该考虑经济利益;4.大部分认为企业除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之外,还应该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
三、如何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一)利益相关者管理
1984年,弗里曼在《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方法》中写到“经理们对利益相关者担负受托关系”,他将利益相关者理解为那些在企业中拥有利益或对企业有要求权的个体。此后,利益相关者理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按照该理论,一个负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同时关注所有合适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而不仅仅是企业股东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管理试图将在企业中拥有利益的团体整合为管理的决策制定者。
(二)事项管理
被沃迪克和鲁德(1986)定义为,“公司能够识别、评价那些可能对公司有显著影响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事项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过程”。通过事项管理,企业能够识别社会事项对企业的潜在影响,从而引导企业对那些有重要潜在影响的社会事项做出反应。通过事项管理的方式来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如果社会不能动议某个事项迫使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企业就会逃避它本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因此,这类企业可以被认为是相当功利的。
(三)企业社会责任认证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最普遍的是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SA8000,即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体系。这是由企业自愿申请认证的一套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适用于各种社会组织、团体,但目前主要在生产型企业中开展认证和监察。SA8000以一致的标准制定了一系列涉及企业对劳工保护方面的最低要求,包括公司不应使用或支持使用童工、公司不得对员工使用或支持使用强迫性劳动、公司应尊重员工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等内容。有关企业怎样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或观点,有的是原则性的框架,有的则是相对具有操作性的。由于研究较晚,理论方法还比较缺乏,需要各国学者积极的探索。
篇6
【Abstract】The modern enterprise is no longer having an eye on the profit only,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become a new topic for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whole process about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veloping into the process of strategic marketing, finds out the cause-related marketing and share value two marking new concepts, which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brand value,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营销;共享价值;善因营销
【Keyword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arketing; shared value; cause-related marketing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28-02
1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金融危机和奶制品三聚氰胺事件使得中国社会开始关注企业责任问题,此后又经历三星、苹果等品牌手机爆炸伤人、饿了么网站黑作坊食品安全隐患、毒疫苗等事件,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对“责任”理解的偏差或主观忽视。在过去,利润最大化是主流经济学强调的重点,米尔顿・弗里德曼就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逐利润,这个过程会自然带来产品和服务、消费和税收”。但长期的实践和争论之后我们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一种常B,而不是高不可攀或者可攀可不攀的。一个卓越的企业领导必须对企业存在的经济性、合法性和合义性进行思考[1]。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社会责任的理念逐渐得到完善。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塑造表面形象,到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长期战略;从认为造福社会就要牺牲企业利益,到以共享价值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转变过程分为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社会责任营销理念、善因营销理念、战略型社会责任模式和共享价值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又可归纳为战术性和战略性两种层面。
2 早期战术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
2.1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早已存在,比如春秋时期有关“义与利”的争论。1924年Oliver Sheldon首次对CSR下了定义,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实际上,仅仅把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对利益相关者负责是一种狭隘的理解,1997年Carroll提出的层次责任理论更好地诠释了CSR,即CSR是由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行裁量(如慈善)组成的金字塔形(后来的学者将其完善为交互圆模式和同心轴模式)。[2]
2.2 社会责任营销理念
这一阶段把社会责任的概念融入企业使命中,是前一阶段的进步,在实施方式和动因上也有很大不同。实践表明,仅仅以义务和高尚来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不合理的,并且效果甚微,要让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必须转变经营观念。社会责任营销不是新的营销手段,而是新的营销观念。它不是短期的营销工具,也不仅是单纯的慈善捐款,而是一种商业模式和长期品牌战略[3]。菲利普・科特勒(2010)指出市场营销理论已经从产品为中心、顾客为中心,转变为以“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文精神导向[4]。中国学者李炳毅更是早在1998年就完整探讨了企业该如何有效地把社会责任融入公司战略中。
2.3 善因营销理念
1981年,美国运通公司与艾丽斯岛基金合作开创善因营销(Cause Related Marketing),通过将信用卡的使用与公司捐赠结合起来筹集款项用于修复自由女神像。善因营销也称社会营销、慈善营销、公益事业相关联营销,包括了社会责任中伦理和慈善两个层次[5]。狭义的善因营销是指企业承诺将产品销售额与某项特定公益事业捐款相联系;广义的善因营销包括一切与公益事业相关的促销、公共关系和赞助活动,是营利与非营利领域的合作,达到企业、慈善团体和消费者三赢的局面。研究表明,大部分消费者受“移情”影响对善的企业有高度认同感,因此通常来说,善因营销能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知名度、增加品牌联想度、形成品牌忠诚、提高销售量。但是,善因营销常常会失效,总结起原因如下:
①善因只是掩盖企业真实动机的工具;
②善因行为与消费者道德偏好错位;
③合作伙伴选择错误或与品牌匹配度较低;
④慈善并不能替代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如保证质量。
3 现代战略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
实践表明,早期战术性、一次性的慈善活动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长期收益,于是战略性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应运而生。
3.1 战略型社会责任模式
战略型CSR是从长远的角度思考,从创造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企业的社会责任。该模式由“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2000)提出,波特认为泛泛的谈论社会问题意义不大,没有一个企业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它们必须解决与主营业务有关系的社会问题,选取的标准也不是看某项事业是否崇高,而是既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企业。
3.2 共享价值的概念
在战略型CSR提出之后,波特给出了共享价值(Shared Value)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市场营销和企业战略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波特在2006年和2011年两次探讨这一概念,并给出明确定义和实现方式。波特认为,共享价值并不等同于企业社会责任,甚至也不是可持续发展,它是一条创造经济辉煌的全新之路。它并不是分享企业已有的价值,而是从价值链出发,做大整个经济的蛋糕。而企业解决社会问题,未必就会增加成本,因为它还是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来提高生产率[6]。科特勒也指出,未来的营销概念应该包括产品管理上的协同创新、顾客管理上的社区化和品牌管理上的特性塑造。
4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营销、善因营销、战略性社会责任模式和共享价值五个阶段是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演变和完善的过程,在定义和内涵上各有不同,却又互相渗透、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是商业伦理和市场营销观念可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炳毅,李东红.企业社会责任论[J].经济问题,1998(8):34-36.
【2】王伟芳.论企业领导的基本道德品性[J].兰州学刊,2007(4):71-73.
【3】赵曙明.企业社会责任的要素、模式与战略最新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1):2-8+49.
【4】菲利普・科特勒,何麻温・卡塔加雅,伊万・塞蒂亚万.毕崇毅(译).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生命周期视角;企业社会责任;建议
1.国内外研究综述
进入20世纪,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由美国学术界首次提出。在科学技术急速进步的背景下,全球格局不断转变,企业社会责任得到愈来愈多专家学者的热点关注,使得其概念不断发生改变。当前,各行各业就这一社会责任仍旧没有一个一致的界定。Peters R指出,利润最大化属于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至上世纪90年代产生了利益相关者概念,指出企业一方面要服务于股东,一方面要服务于众多利益相关者。企业生命周期概念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际范围盛行。自现阶段研究成果而言,很大一部分学者较为认可将生命周期分成4个时期,分别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3]。
2.生命周期下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2.1企业社会责任与生命周期对应
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成长期间并非一直不发生转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及积极性均会由于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而出现转变。企业的一系列需求、水平及目标等均会伴随企业生命周期不同而发生转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同样属于一个动态转变过程。为了尽可能实现企业的高收益,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要自生命周期不断变更层面出发,进行对应的匹配调节,从而实现生命周期、社会责任相互的有效对应。
2.2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社会责任的作用
I.即使是在市场中拥有一定的地位,但是现如今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者会不断增多,企业想要提升自身市场占有率,不仅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还要充分履行消费者责任,可见,在企业成长期阶段,员工责任及消费者责任履行对企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II.成熟期阶段,企业具备一定的可分配利润,正面将股利支付给股东,可牢固股东信心;且成熟期企业具备的高利润,乃政府税收重要来源,在缓解就业问题、促进政府产业改革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见,企业成熟期阶段,企业股东责任表现、政府责任表现以及企业员工、债权人、消费者责任相关积极表现可促进企业有序发展。III.企业衰退期阶段,为了极力获得市场最后利益,总是不重视以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企业衰退期阶段履行社会责任可创造的利益俨然要远低于其投入,企业随着投入增多使得企业支出不断增多,进而对企业财务状况构成负面影响。
3.生命周期下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建议
3.1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拥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属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可或缺先决因素。故企业务必要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具备的重要意义;以合理的态度履行社会责任,防止企业身陷“慈善论”、“公益论”等不科学的社会责任思想观念影响之中,企业相关利益受社会责任很大程度影响,故充分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构成成分,企业同时应强化对股东、员工等相关利益的责任意识。再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发达国家社会责任观念发展较为成熟,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更为系统全面,因此,为了避免被国外企业甩开,企业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获取市场信任,提升市场竞争力。
3.2基于企业发展阶段,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在各个阶段有着大不相同的利益相关者关注点,但是一定要强调以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同样不可全面忽视,科学合理的行径应当为将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安置于主导位置。由于企业经营规模、市场格局及利润率等相关因素制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各不相同,一家企业在各个阶段的社会责任履行能力同样不同,要想提升收益率就应当合理的明确社会责任范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当从企业自身实际状况出发,防止承担的一并对企业正轨运行构成不良影响,于企业能力范围之内对履行社会责任范围、水平进行确定。
3.3优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护
利益相关合法权益未得到企业重视,故处于弱势处境。然而利益相关者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一方面应当强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在员工、薪酬待遇方面的投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以激发员工工作主观能动性。与此,企业还应当强化供应商管理,与市场强劲实力供应商构建长时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保企业自主产品的研发。同时,企业还应当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结合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制定年度公益方案,将公益事业归为企业日常管理内容中,促进企业经营绩效得以有效提升。
3.4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企业社会责任可通过社会责任报告重要凸显,经社会责任报告不仅可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还能够帮助企业构建起与政府良好的关系。以国家电网2006年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开始,之后多家企业便开始借鉴国家电网亦开始社会责任报告。结合现阶段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很大一部分报告评价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企业要循序渐进地对社会责任报告覆盖面积予以拓宽,结合报告内容形成基准改善企业报告水平,唯有贯彻社会责任报告,方可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程度,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结语
总之,基于生命周期角度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属于一项较为繁杂的综合工程,为了促进其运行的科学合理,相关人员务不断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生命周期下企业社会责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优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护”“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等,积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
一、 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
(一)“责任”的语义解读
辨析公司的社会责任,对公司的社会责任作出明确界定,首先应对“责任”一词的概念加以澄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责任”的释义为:一、分内应做的事。二、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承担的过失。而在法学意义上,国内的通说认为应将“责任”一词划为两层语义:一曰关系责任,一曰方式责任。前者为一方主体基于与他方主体的某种关系而负有的责任,这种责任实际就是义务;后者为负有关系责任(即义务)的主体不履行其关系责任所应承担的否定性后果。
对于公司社会责任中的“责任”适用何种语义解释更为恰当呢?此问题,涉及了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之间的区分。所谓法律义务,是指当法律规则规定的条件得到实现的情况下,一个人出于被要求作(或不作)为的状态。而法律责任则是由特定法律事实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法律责任以违反法律义务为前提,违背了这个义务才导致了法律责任的出现。回看我国《公司法》第5条的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其中的“必须”,表明公司处于被要求承担社会责任的状态,只有在违反这一要求(义务)时才会引起对不履行义务后果的承担的第二性义务,即法律责任。由此得出结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中的“责任”,实质为为公司承担的一种义务,一种基于与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对社会所承担的一种法律义务。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
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迄今没有统一的界说。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董事作为公司各类利害关系人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公司在社会中应有角色。而斯蒂芬.P.罗宾斯的观点则是“公司社会责任是指超越法律和经济要求的,公司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两种定义前者侧重强调了董事对社会利益的保护,后者则突出了公司的社会性,但都同时忽略了公司存续的根基,即公司以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两种定义是否可取仍有待商榷。
国内学者对公司社会责任也有许多不同的界定。刘俊海先生在定义公司社会责任时指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的为股东们营利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的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朱慈蕴则认为,公司社会责任从广义角度讲,是指公司对股东这一利益群体以外的与公司发生各种联系的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和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负有一定责任,即维护公司债权人、雇员、供应商、用户、消费者、当地居民的利益以及政府代表的税收利益,环保利益等。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概念应界定为,公司在依法实现营利目的增进股东利益的同时应该兼顾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凡此种种。
可以看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公司社会责任予以关注,从而产生了对其概念的不同的表达。各家的观点均有其界定基点的合理之处,但也许正是因为角度不同,以致迄今对这一概念未形成统一的界说。
笔者认为,公司作为一种以营利为目标的法人,追逐利润是其根本。但公司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强调公司的资本有伦理,商业有道德。在界定公司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时,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故在参考国内外学者在界定公司社会责任是的语境,对这一概念作出简短定义,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最大限度的为股东谋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所承担的维护和增进股东利益以外的与公司发生利害关系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之利益的责任和义务。
二、 公司社会责任正当性的理念透析——以公司本质为视角
(一)公司的本质
公司作为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其存在的目的就在于营利,无论公司从事何种经营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将利得分配给其成员,这也成为公司法人与公益性法人的根本区别。公司的营利性强调通过经营使公司利润最大化,其体现的是传统公司法的股东至上原则。在这一原则之下,股东投资企业就是为了获取回报,公司存在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股东的投资回报,可以说,公司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营利性,进而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
对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从未间断,学者们试图从社会、经济、道德等各个方面对公司社会责任这一制度予以支持或驳斥,而对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种种认识,不论肯定或否定,其焦点就在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是否会影响其营利性这一本质。
公司是一种营利性社团法人,在商言商,追逐利润是公司与生俱来的本来。从表面上看,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要以牺牲一定的自我营利为代价,二者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但实际上,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1)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以公司的营利性本质为前提的
如前所述,公司社会责任实际上是公司对社会承担的一种法律义务,公司是在法律的规定下被动的适应这一义务,公司只有在收益超过成本时,才会使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其内在动力,从而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而非被动的适应。正如Mark S.Schwartz所说,在促使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制度和道德的诸多动因当中,公司纯粹出于道德动因而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极少见,纯粹出于制度动因承担社会责任则往往是对制度的被动适应,而道德动因通常也可以被解释为有利于长期经济利益。所以,利益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动因。
公司的营利性是股东之所以设立公司的原因,提升公司利润,满足公司利得是公司存在的首要目标。没有这个目标,公司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一方面,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和自身的长期利益,应考虑到维护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但若此作为以不能实现公司的营利性目标为代价,公司及其股东就很难考虑公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无力承担。如我国在经济体制过度时期曾有过的政策性亏损公司,这种公司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牺牲了公司自身和股东的利益,以致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试想,没有任何理性的投资者会为了赔钱而投资,也不会在明知亏损的情况下维持公司的继续存在,所以这种公司很快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而在另一方面,只有实现了公司的营利目的,才能增强公司的经济实力,使公司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
(2) 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公司营利目的的实现
公司作为投资者的逐利工具,当然具有营利性,但公司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更具有社会性。公司必须依靠社会才能购进其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设备、工厂等;公司也要依靠社会出售其产品和服务,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进而为股东谋取利润。所以公司要生存发展,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与其所处的社会构成良性互动。
反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著名经济学家Friedman基于无效率和不道德两点对公司社会责任予以驳斥。他认为,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将导致在资源配置上最终由政治机制代替市场机制从而产生经济无效率。同时,他认为在法律上公司管理者是股东的雇员,要求这些雇员承担社会责任无异于允许他们以不利于股东最佳利益的方式行为。花费在社会项目上的资金是从股东钱袋里掏出来的,这些资金实际上从股东那里征税而来的,然后再由公司管理者以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来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金,这是对主人的背叛。所以,公司社会责任不仅无效率,而且是一种盗窃。Friedman的结论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
笔者认为,Friedman的观点并不可取,原因有二:
首先,不能否认仅将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作为公司的目的而无需考虑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主体,使公司董事在代表公司行为时目标明确,从而避免应考虑众多主体的利益而迷失方向,最终导致股东利益与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都无法实现的后果。但仍应看到,随着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公司与社会上其他利益主体的联系更为密切,雇员、董事、债权人、社区等利益主体对公司利润的增长均有所贡献,没有他们的贡献,公司的利润无从谈起。所以利害关系人与股东的利益息息相关,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与股东一样至关重要。公司不可能在忽略利害关系人利益的前提下还能取得公司利润的稳定增长。而另一方面,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公司的管理层控制着公司的实际运转,对公司的高效合理运作举足轻重,而管理层之下的职工是公司利润的创造者,如果忽略了管理层和职工的利益,势必会对公司的生产效率产生影响,使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因而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保护,并非是无效率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让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目的正在于制止公司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所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市场秩序,进而提高经济效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其次,传统公司理论认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董事受雇于股东,应对股东负责,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所谓的利益最大化并不限于短期利益,而应是着眼于追求股东的长远利益。董事在决定从事一些公益活动时,表面上似乎因公共利益而减少了公司利益,但用发展的眼光看,公司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公司在公众心中的形象,这就为公司的稳定发展和股东的长期受益创造了条件。以这种视角观察,董事对相关利益者承担责任,并非是对股东的背叛,而正是从其忠实和勤勉义务出发,对股东负责的表现。
综上所述,公司社会责任与其营利性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营利性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公司最求最高利润的实现,在市场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实现二者之间的一致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可能,公司社会责任和营利性正从对立逐步走向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法理学》 张文显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2]《法理学研究》朱景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篇9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业绩 利益相关者
伴随着美国工业化和现代大公司的出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在20世纪初期兴起。它经历了狭义的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回应、公司社会表现以及21世纪初期诞生的一个新概念――公司公民。自社会责任概念诞生之后,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就已经得到众多学者广泛的青睐,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众多不一致的结论。既然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此错综复杂,是否有必要研究?大量实证研究的意义何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相关研究主要基于该理论来研究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更加清楚地定义什么是社会责任,该如何正确衡量公司社会责任。本文旨在站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综述。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社会责任的结合
相关利益者最早被定义为“那些如果没有他们支持企业组织将不复存在的群体”,是斯坦福研究所在一份备忘录中记载的。为了便于理解其定义,各学者开始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来定义利益相关者。广义概念以鼻祖弗里曼的概念为代表,可以表述为“一个组织里的相关利益者是可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狭义的概念则突出强调相关利益者与公司核心经济利益相关的方面,因而只抓住相关利益者的某一个关键特征。
20世纪90年代之前,公司社会责任研究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指导与支持,“公司该对谁负那些责任?”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研究实际上一直处于踌躇不前的状况。90年代以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社会责任研究开始全面结合。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而另一方面,后者又为前者提供了一种实证经验检验的方法。这两个原因促使研究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业绩关系的学者开始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来进行实证研究。我国学者杨瑞龙、周业安、李维安、牛德生等人也于90年代中后期将相关利益者理论引入我国学术界,开始尝试用该理论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实证研究综述
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性研究,即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或者不相关;二是因果关系研究,即谁影响谁,还是两者只存在协同关系。
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研究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文献有很多,但是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由于对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衡量指标不一样,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结论主要分为三类:正相关、负相关、没有关系。
1.正相关
Preston和O’Bannon(1997)从《财富》杂志的声誉指数中选取“社区与环境责任、挑选和留住好的员工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等三类重要的相关利益者―员工、客户和社区的利益上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同时采用了ROA、ROE和资产报酬率三个指标衡量公司财务业绩。通过对67家样本公司1982-1992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不管财务业绩和社会责任的先后,这个结论都是适合的。
Ruf(2001)等人通过研究公司在其弱势群体、员工关系、社区关系、产品责任、环境保护、军事合约和南非事务等几方面的数据,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动与当前和之后的财务业绩都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Margarita Tsoutsoura(2004)选取了1996-2000年422家公司数据,用KLD指数来衡量公司社会责任,公司财务业绩指标则使用了资产收益率、股票回报率和销售利润率,以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论发现两者之间显著正相关。
沈洪涛(2005)选取了1997-2003年在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同时采用会计指标和市场收益指标来衡量公司财务业绩,从相关利益者角度来选取社会责任指标,并赋予相应的权重。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认为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温素彬(2008)选取了2003-2007间深沪上市公司为样本,他把利益相关者分为生态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这样四个大类,并以此为基础来选取社会责任的变量,利用面板数据对财务绩效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其社会责任已经开始受到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视,同时结果也表明大部分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Yan Leung Cheung(2009)以亚洲国家2001-2004年公司为样本,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并且与下一年的企业价值也正相关,公司能从多履行社会责任中获得补偿。
2.负相关或无关
Abagail McWilliams(2000)R&D费用作为一个控制变量,采用KLD指数法研究公司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是中立关系。
McWilliams和Siegel(2000)也用KLD指数法,以1991-1996年公司为样本,以财务绩效平均值为因变量,用企业的研发支出和社会绩效代表公司的社会责任,发现二者之间并无联系。Subroto和Hadi(2003)以印度尼西亚的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也发现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李正(2006)以在我国上证所上市的的521家上市公司2003年的数据为样本,利用内容分析法从环境、员工、社会、一般社会问题、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6个方面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对Tobin Q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期承担社会责任越多会导致企业价值越低。Brammer等人(2006)利用企业股票回报率计量财务业绩指标,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Mathew Brine等人(2007)以澳大利亚300ASX指数的277家企业为样本,以资产回报率、销售利润率作为财务指标,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邹相煜(2008)选取深市2006年412家上市公司,得出政府贡献率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其他社会责任变量与企业价值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各地区的差异很大。
从上述分析可知,一是由于分析方法、数据来源以及变量指标的衡量方法不一致,二是由于很少考虑产业、企业规模、企业的历史对研究的影响,已有的文献结论不一。
三、总结
总的来说,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主要在理论基础、变量选取和数据收集等方面存在困难。通过上述综述,可以看出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还存在如下不足:
1.国内学者大多数的研究还是属于定性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成果不多
国内研究较国外学术界的差别就在于定量研究还跟不上。国内很多文章从法律、伦理道德、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方面来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些研究的结论大多得出了两者之间是积极相关的,但是这样的结论由于缺乏数据和理论的支持,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2.在企业社会责任代表变量的数据收集上存在困难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才实施不久,主动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还不是很多,我们能够获得的数据很有限。至今尚没有出现像KLD、财富企业名誉调查这样的第三方权威机构,使得学者研究的数据来源没有稳定性和权威性,不具有长期性可比性,可靠性很差。基于此,国内社会公认的权威机构应该尽快进行专门研究和评价,对社会责任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分析,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8页.
[2]Kargarita Tsoutsoura.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2004.
[3]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4]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2):77-83.
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让人割腕的社会责任缺失事件,比如2001年8月南京冠生园将隔年霉变的月饼加工成新月饼销售,坑害消费者的“黑心月饼”事件;2005年发生的“苏丹红事件”和安徽阜阳爆发的“大头娃娃”事件以及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其情况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莫过于“三聚氰胺事件”,中国乳制品企业集体丧失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致使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酿成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这一事件引发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危机折射出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迫切性。为此,本文将详细阐述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演变;并结合国情分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在关于构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把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到中国企业运营所有环节上。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最初是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作为一个概念已经有近80多年的历史。1923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是早期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讨论并没有给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界定,并且主要侧重于道德伦理层面。在上世纪7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逐渐得到理论化并流行于欧美国家。企业社会责任 从古典的企业要依照所有者或股东的期望管理公司事务,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即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旧理念发展到“企业公民说”、“社会契约理论”、“相关利益人说”、“慈善投资理论”等一系列新理念。新理念要求企业的行为既要合乎法人道德――对股东负责,还要埘肩员工、社区、政府负责,要尽到一个法人公民的社会责任等。
在中国,理论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概念和内涵还没有统一,众多管理学者们对此的表述各异。虽然对社会责任的内容、范围、程度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企业除了对股东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义务,同时也要为其他利益相关的人(包括企业员工、顾客、供应商、家庭、社会和环境等)承担义务和责任。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角,给社会的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力量,如何让它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以目前情况而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三、关于构建中国社会责任体系的几点建议
1.循序渐进地引导企业自愿加入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进程中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应该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众所周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对于企业该不该履行社会责任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面,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企业只应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使股东的利益得到满足就是具有社会责任的表现。管理者将企业的资源用于社会目的实际上是在破坏市场机制的效率。如果这样的话, 必然要有人对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学者则认为企业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他们认为企业要想持久生存和发展, 必须承担必要的社会义务和相应成本。
如果说学术界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都还存在着很大分歧的话,那么现实生活中,企业家对于构建社会责任体系还存在诸多异议也是合情合理地。特别是在中国,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从引入到被大家广泛注意也不过短短十余载,让企业人在没有任何“激励”的基础上一下子提升自身觉悟,“无偿”地拿出企业利润去“无私奉献”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其利润取向。任何有利于企业利润增加的事情,企业都非常乐意去做。因此与其空洞地要求企业“无私”履行对社会的责任,还不如循序渐进地去引导,让管理者和企业人逐步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虽然在多数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确实不能补偿成本,这就需要企业付出额外成本,从而在短期内影响企业利益,但在长期看来,企业这种行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阻止了政府的进一步管制,使其拥有财力资源、专家技术和管理才能,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而结果会使得附加成本下降、销售额上升、增强顾客忠诚、更容易筹集到资金,从长期看符合企业根本利益。企业一旦认识到这些,那他们必然更“自愿”地加入到社会责任体系构建的进程中来,而只有企业自愿地、积极地配合,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2.尽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合理的企业评价体系是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也是国家社会责任体系建立的基础。而目前中国对企业的评价仍然主要停留在经济指标上,这样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中国构建社会责任体系的需要。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在“2007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论坛”上表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优秀,不仅要看它的盈利,还要看社会责任承担情况,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经济和技术指标,还要关注企业的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进程的评价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但是目前世界上惯用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 的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强调劳工标准,于是高顺成建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可以扩充一下相关企业责任的内容,除保障劳工权益外,还应将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消费者生命和身体健康、保障债权人权益、保护环境与节约能源、诚信经营和照章纳税及社会公益行为等内容一并纳入评价。同时,在评价方式和评价程序的建设方面,高顺成也建议其应与现阶段我国国情和企业发展水平相适应。
3.发挥新闻媒体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回顾过去几年,从“山西黑砖窑事件”、“大头娃娃事件”、“苏丹红事件”到“三聚氰胺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新闻媒体作为一支独立的外部力量,对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它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受众,其惊人的传播速度和开放的交流空间越来越成为影响现实世界的一股力量。
政府应该正视这种媒介监督力量,进一步借助其宣传力量,加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使之更加明确:企业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必然的互动关系,企业有义务改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保持良好有序的外部环境。企业也必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不仅能为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而且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和拓展企业品牌提供了社会基础。最终使得企业能够稳定和吸收高素质的员工,提高企业影响力,从而得到长远经济效益。
4.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为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依据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国家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中国,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如在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很明显看出法律制度中缺乏对于非法使用三聚氰胺的不法商贩的预防和严厉打击律例。另外,我国对于现有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如《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的贯彻和执行并不理想,侵犯劳工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环境污染没有完全杜绝。所有这些都要求国家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为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依据。
5.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需要理顺政府、企业与第三部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