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合作用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光合作用概述

篇1

竞赛命题的主要依据

1.国际生物学竞赛(IBO)的理论纲要(《生物学通报》,1994.10)。

2.《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生物学》(高信曾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和《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吴相钰、刘恩山等编译,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学大纲》供试验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人民教育出版)。

范围和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

植物解剖、生理(重点是种子植物)和分类(20%)

一、种子植物形态解剖

(一)植物组织1.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2.分生组织3.成熟组织4.组织系统5.维管组织和维管束

(二)种子和幼苗1.种子的结构和类型2.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三)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1.根的结构(内皮层)2.茎的结构(维管束)3.叶的结构与气孔功能4.根、茎、叶的变态

(四)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1.花的结构2.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二、植物生理

(一)植物的水分代谢1.植物吸水的部位及方式2.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水势)3.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4.外界条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5.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植物的矿质代谢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2.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3.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4.植物体内无机养料的同化5.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3.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4.C[,3]和C[,4]植物的比较(光呼吸)5.绿色植物与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的比较6.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饱和点、补偿点)7.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五)抗逆生理(抗旱、抗寒等)

(六)植物的呼吸作用1.呼吸作用的类型和过程2.植物体各部分的呼吸强度比较3.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4.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5.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6.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长素类2.赤霉素类3.细胞分裂素类4.脱落酸5.乙烯

(八)植物开花的机理及其应用1.植物的花前成熟2.低温和花诱导3.光周期和花诱导4.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5.其他条件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九)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1.顶端分生组织和形成层2.无性生殖、有性生殖3.双受精作用、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4.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的世代交替(生活史)

三、植物系统分类(了解到科、目、纲、亚门和门)

(一)藻类植物1.蓝藻门2.绿藻门3.红藻门4.褐藻门

(二)菌类植物1.细菌门2.粘菌门3.真菌门

(三)地衣植物

(四)苔藓植物1.概述2.苔纲3.藓纲

(五)蕨类植物1.概述2.石松亚门3.木贼亚门4.真蕨亚门5.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6.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六)种子植物——裸子植物1.概述2.裸子植物分类3.苏铁纲4.银杏纲5.松柏纲6.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七)种子植物——被子植物1.概述2.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10个重点科(十字花科、豆料、菊科、蔷薇科、锦葵科、茄科、葫芦科、芸香科、禾本科、百合科等的特征及花程式、花图式)3.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第二部分

动物分类、形态、解剖和生理(20%

)

一、动物分类、形态与解剖(重点是无脊椎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1.主要特征2.草履虫3.分类(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

(二)多孔动物门1.主要特征2.海绵

(三)腔肠动物门1.主要特征2.水螅3.分类(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四)扁形动物门1.主要特征2.分类(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五)线形动物门1.主要特征2.分类(线虫纲、轮虫纲)

(六)环节动物门1.主要特征2.环毛蚓3.分类(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七)软体动物门1.主要特征2.无齿蚌3.分类(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篇2

关键词 问题 思维 对照组 实验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曾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要解答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对话式学习”、“自主学习”等本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教学。就中学生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力差,目标不明确,目的性差,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以《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为例,简明论述了以问题为导线,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分析及概括等方法,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目的。

1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基于学生对叶绿体的结构在细胞结构中已深入学习过,而对于色素学生也有一些了解,所以在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的内容时,先通过叶绿体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来构建新知识。

题1: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它具有一个特殊的结构,这个结构是什么?

题2:写出叶绿体的结构组成:

(1)组成①_____,④____的基本骨架是___。

(2)叶绿体内含有很多②____,极大的增大了受光面积。

(3)光合作用的酶存在于_____和______;光合作用的色素存在于______上。

题3:观察“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完成下面的问题。

(1)写出左侧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对应的色素种类及颜色: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2)下图中线条的先后顺序和宽窄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题4:你注意到了吗?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2)画滤液细线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4)滤纸上的色带宽窄和位置的高低说明什么问题?

题5:学以致用:

(1)农用塑料大棚使用的薄膜一般为( )。

①无色②红色③黄色④绿色⑤蓝色⑥紫色⑦白色⑧黑色

A ①②⑤B ②⑤C ①②⑦ D ④⑦⑧

(2)夏天的树叶为什么一般呈现绿色?与秋天树叶变黄,有何不同之处?

通过以上问题串的设计,让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做到阅读、观察、讨论有的放矢,复习叶绿体结构之后自然过渡到色素的问题,对于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采用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以上(1)-(4)的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对本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实验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特别是最后应用问题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知道色素吸收光谱的知识,同时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收获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结束本小节内容之前的最后一个小问题虽然和本节内容相关但想解释清楚还需要一些课外知识的,留给学生课后解决作为一个开阔眼见的机会。

2以“实验”为载体,“问题”为驱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能量之源光与光和作用》这一节内容中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一系列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好素材,新人教版教材中恩格尔曼的水绵的实验是以资料分析的形式出现的,旨在总结叶绿体的功能,但是这则实验精巧的设计更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好素材。以下以恩格尔曼的实验为例,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体会实验设计的原则。

在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中一共设置了两组实验,一组中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另一组设计通过课本示意图可以看出: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完全曝光环境中。为方便学生分析下面设计以一系列问题,教师先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一下水绵这种藻类。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能得出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2)恩格尔曼的实验有何巧妙之处?

(3)恩格尔曼设置第二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这两组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如何理解实验组和对照组?

(4)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5)综合恩格尔曼的实验概述此实验问题来源、 实验目的、原理、材料、设计的原理、结果和意义?

以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主要针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及实验设计能力。例如:问题(1)注重现象面向所有的学生,在此基础上问题(2)在教师提供资料的帮助下针对性的探讨。前两个问题为第(3)个问题奠定了基础,实验精巧的设计之处除了选材外,实验的处理(极细光束照射)也是经典之处,此处理就是为体现实验设计单一变量的原则。问题(3)着重于让学生掌握理解单一变量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知识点。在此实验中单一变量是光照的有无,所以曝光环境中的一组实验应该强调是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本实验的因变量为好氧细菌所集中的位置,通过因变量可以准确地判断水绵产生氧气的部位。学生一般都认为在本组实验中曝光的一组是对照组,因为没有做任何处理,通过曝光组和黑暗组可以得到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这一结论,这样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但除此之外恩格尔曼的实验中有几处对照:①在黑暗状态下的一组实验中的局部用极细的光束进行曝光,将光束曝光处(对照组)和未曝光处(实验组)形成对照,可判断产生氧气的部位是叶绿体,从而得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的结论。②在黑暗组的实验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极细光速照射前后的对比根据好氧细菌是否集中也可判断氧气产生的部位是叶绿体,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这组分析中黑暗组的用极细光束照射前与后形成自身对照。问题(5)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实验设计要包括的步骤和内容,为今后的独立设计实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 初中 生物 衔接

在中学生物中,为了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初中生物知识通常比较形象生动、浅显易懂,而高中生物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难度都相应加大,并且高中生物需要以初中的知识作基础。由于间隔时间比较长,大多数学生会把初中生物知识遗忘或记得不准确,有一些学生在初中干脆就没有认真学习过生物。

一、初、高中生物学科教材内容的衔接

学生的认知与教师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而初、高中生物教学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掌握好不同学段的教材知识。以下是高中必修三册教材与初中教材内容的衔接点。

(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的内容衔接点

初中生物教材(苏教版)知识内容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知识内容

我们周围的生物、生物体的组成 从生物圈到细胞

探索生命的器具、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植物、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神奇的微生物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无机物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细胞的能量“通货”

植物的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ATP的主要来源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

(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的内容衔接点

初中生物教材(苏教版)知识内容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知识内容

人的性状和遗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人的性别决定 伴性遗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因在染色体上、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

遗传病和优生优育 人类遗传病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生物进化的学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生物的变异、生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的内容衔接点

初中生物教材(苏教版)知识内容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知识内容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激素调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免疫 免疫调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生物多样性保护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注:以上表格中的知识内容为教材中相应的章节标题)

初、高中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相同的,在没有脱离生物学核心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呈现递进和互补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好这样的关系。例如,高中教材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DNA是遗传物质,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为什么是遗传物质,在生物学史中怎样一步步被证明是遗传物质,这些是高中部分的内容。

二、初、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内容的衔接

新课程理念要求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活动,也介绍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交流表达等,并且也介绍了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这些内容为高中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初中生物教学应当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这时可以利用他们对生物实验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具体探究实验的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篇4

科技论文;生物科学素养;文献检索

高中生物学教学使用的教材以及生物科技书籍与生物科技新进展存在较大的时差,将生物科技论文中的新观点、新作法,以及相关的新知识、新成果和新应用传播给学生,可促进学生对不断发展的生物科学及其研究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生物学学习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一、科技论文的概述

所谓科技论文是指论证、描述运用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获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学术性文章。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明确指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做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科技论文能体现最新的科技成果及科技发展,科技成果已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科技论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二、科技论文的选择

应选择近期发表的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注意选择研究角度新颖、涉及生物学热点话题的研究文章。如学习有关育种知识时,介绍有关华中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克隆出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该科研成果可加速水稻“两系”不育系培育,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引导学生由此相关信息为主题,检索有关科技论文,让学生获取科学性、权威性的基因工程育种的最新科学进展。

还应注意选择有关促进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科技论文。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根据不断加剧的“雾霾”天气,引导学生学习《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北京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的气象因素和气溶胶演变特征。学生结合“雾霾”天气亲身体验,加深了对“雾霾”天气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许多实验验证性的科技论文包含有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不仅具有科学的、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还有翔实的实验数据,让学生易于理解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体现科技论文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

三、科技论文的教学应用

首先在课堂上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份论文,要求学生围绕“文章的研究的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结论或结果、研究的问题对社会或研究领域有什么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快速地获取有关信息的 能力。

然后指导学生罗列论文中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难理解的专业名词,并尝试理清生物学概念与难理解的专业名词之间的关系,通过新情境的构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等迁移能力,为理解实验和科学进展打下良好基础。

科技论文表述的实验原理和步骤等具有前瞻性,专业性比较强,学生难以理解。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简要地解释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尝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简化复杂的实验条件和方法,设计相关类似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科技论文的教育价值

1.促进学生学会文献检索

指导学生从公共媒体如报纸、公共科学杂志,比如《新科学家》《科学新闻》或者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采用“文献检索方法”“数据库检索方法”“出版物检索方法”,使用关键词搜索,在论文期刊上网站上或搜寻合适的论文,比如早期原创性研究论文,进行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是建立在一般概念、原理和规律之上的对生物学核心问题认识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生命的本质,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生物学主干知识。在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核心概念学习中,以关键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速率等”检索到《不同营养条件对金鱼藻净化作用及其生理生态的影响》《静止和充气培养条件下光强对龙须菜光合生理效应的影响》等科技论文,通过学习,拓宽视野,加深对光合作用速率、光合效率、净光合作用速率等生物学核心概念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和图表处理能力

生物科学经常以生物绘图或图表方式呈现科学研究方法或成果,在教学中尝试将论文的数据用简化的图表进行特殊处理,剔除冗余信息,并将图表与文字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习惯,提高图文转换和图表处理能力,加深对新的科学实验的理解。

4.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篇5

【关键词】认知同化学习理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

纵观生物学发展史可见,生物科学的发展首先是概念的发展,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精髓,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可见,加强核心概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重心不是记住所有细节的事实,而是深刻的理解、掌握从一系列客观事实中概括出来的规律和原理,并能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应用。

一、对生物核心概念的认识

加拿大安大略省颁布的《1-8年级科学与技术课程标准(2007修订版)》的描述中,核心概念(加拿大称为“重要概念”)是指超越于零散的事实和技能而集中在概念、原理和过程上的;是学生忘掉一些学过的具体事物之后,仍然能长期保留的广泛而重要的理解。刘恩山教授认为“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标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与概念体系的结构。”可见,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对于本节课乃至整个高中生物教学起到一个统领、主导作用的概念。因此,分析影响概念形成的内在心理学过程,并以此指导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活动,对每一位教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个体获得概念的方法有两种类型: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是指通过一系列相似现象或事实归纳出共同属性,这是获得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的同化是指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和认知能力,直接以定义的方式向学习者揭示出概念的核心特征,最终使学习者获得新概念的方式,这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概念的同化分为三种类型: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三、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说明,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时涉及到概念的四个方面:名称、定义、有关和无关特征、正例和反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并灵活运用核心概念,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讲清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来龙去脉,初步建立感知环节

首先,通过创设有层次的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知识,使学生了解建立生物核心概念所依据的实验事实或相关知识,进而为学习新概念寻找固定点(多为上位观念),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同化、顺应新知识。例如: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这两个概念都是相对性状的下位概念,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建立了对相对性状的正确理解,教师通过多种感性材料如人有无耳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园粒和皱粒等构建课堂教学,能够使概念形象直观化,学生抓住“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两个关键点,就能顺利的概括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两个概念。

其次,使学生理解建立核心概念所经历的抽象思维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核心概念,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光合作用的教学,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光合作用这一概念的下位概念,它们是光合作用的两阶段,并且两者同时存在,在物质上相互依存,在能量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教师需要沿着带领学生科学家的足迹去探寻光合作用的这两个过程的本质,即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科学史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

2.精确揭示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本质,讲清其内涵和外延,促使同化过程顺利进行

生物核心概念的内涵是指:它反映的是哪一类客观事物的哪些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指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该概念与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基因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理解:(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化学本质)(2)基因由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构成(结构)(3)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位置)。(4)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功能)。其外延是:基因可分为常染色体基因和性染色体基因(位置)、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功能)、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等(场所);学生在全面而详细的剖析中对概念的理解才会全面且深刻。

3.展示变式,正例和反例综合运用,强化学生对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展示事实性知识是概念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在教较难概念时这一过程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学生从例子中概括出共同特征,需要同时呈现若干正例;当通过正例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时,可以呈现出反例,反例有利于辨别,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合理利用反例,可以有效排除学习中无关特征的干扰。例如: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并且形态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这一概念中“一般”两字不能省略,否则学生会对X和Y染色体产生困惑。教师对概念中出现的关键词要解释,如“主要、一切、一般、大多”等。变式训练是概念教学的较常用方法。

总之,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不但要尊重核心概念概念的一系列客观属性,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准确、精细地掌握概念。

【参考文献】

[1]丛立新等.国内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及意义.教育科学研究,2006,(4):34一36.

[2]何雪玲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J]钦州学院学报,20081

[3]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生物学通报,2010.4

篇6

学好高中生物需要循循渐进,有步骤有方法才好。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生物要怎么学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要怎么学的方法不能简单理解

有的同学认为生物接近于文科,只要期末背几天了就能得高分,这是初学生物的人经常犯的错误。从高考趋势来看,近年来生物的出题重点是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察,复习知识的时候应该要学会应用,尤其是要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回归课本最重要

经过对一部分的同学做试卷分析,发现很多的人觉得生物的题出得很难,但实际上他们错的题更多的是最基础的内容,长时间没有回顾学过的内容,很多人已经忘了一些很基础的知识,有谁还能准确地说出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还有谁能记得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或者伴性遗传病与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区别?如果不能的话,孩子们,回归课本吧!先将基础知识梳理清楚再说!

分模块复习

生物知识考查更多的是知识点间的联系,比如说代谢模块中光合呼吸的综合题,遗传模块中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的区别等,在复习过程中多挖掘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中间纽带是二氧化碳、氧气和有机物的含量变化,那么该如何利用这三个量进行计算光合与呼吸的速率呢?如果影响光合和呼吸速率的因素(比如光照强度)发生变化,那么光合和呼吸的速率又有什么变化呢?什么时候相等,什么时候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什么时候呼吸速率又大于光合速率,又有哪个时刻只有呼吸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考试重难点。尤其是实验模块,一定要将这学期学过的那几个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注意事项等好好理解。

多想几个为什么

生物的考察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除了要理解透彻基础知识外,还要多想想为什么是这样。比如说为什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水分、温度等,它们是怎么影响光合作用的。

错题整理,归类解决

自己分析或找有经验的老师帮助分析为什么会错,如果是基础知识的不扎实,那么拿起课本再好好看一遍,强化一下,下次争取不要犯同类错误,如果是知识点间的联系不明了,那么就好好想想知识的内在联系。一个人只有不断的消灭自己的薄弱之处,才会更快的进步。

调整好心态

世界上所谓的天才实际上是勤奋的人走了一条正确的路而已,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你认为自己不能达到100分,那么你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能通过努力达到这个目标,那么你很有可能达到90分甚至更高的分数。如果曾经跌倒了,跌得很痛,没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跌倒的机会反思一下自己的路走得是否正确,能否换个更有效的方法,然后整理好行囊,用更快的步伐去追赶前行者的脚步。

高一生物的学习方法1、预习。

预习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所以,预习时应做到:会发现问题、会听重点、会记笔记、会提问题。

2、听讲。

即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懂得听什么、怎么听。

①听什么?课堂上要做到“三听”,即听思路、听联系、听重难点。

首先是听思路。听课时要注意听老师是怎样引出新课题的,又是怎样把新课题展开的,怎样讲解的,怎样归纳小结的。老师的思路,也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思路。

第二是听联系。老师讲课时,一定会联系许多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使学过的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课时注意听这种联系,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是听重难点。重点内容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会反复强调,一定要用心听,准确地记在心里。难点内容,老师讲解时一定会放慢速度,这时候要跟紧老师的思路,不要遗漏掉一个细节,不然有些难点也会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而对于那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我们更要弄个一清二楚,丝毫不可以马虎。

高一生物提高成绩的方法1、每天30分钟读课本

由于理综试卷中生物试题量较少,知识覆盖面较窄,考查内容偏少,因此很多学生不重视基础知识,只是一味做题。实际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都是高考范围,所有的知识点上都有可能出题,而每道试题不外乎是某一知识点或几个知识点的再现。

因此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地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落到实处,认真阅读教材,听老师的讲解,作好课堂笔记,结合复习资料,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准确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融会贯通,力求做到基本概念、规律、方法和技巧“烂熟于心”。

学生要养成每天(大约30分钟)阅读生物课本的习惯,来加强基础知识记忆。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复习在整个生物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作用,如果不过关,后面的综合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基础题仍占主要地位。

2、抓住生物三大重点

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要走出“越基础越重要的知识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和遗传变异,这三部分知识是高中生物三册书的“灵魂”,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要特别留心,可以结合复习资料,分析涉及到的题型,并查阅自己经常出错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

3、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考查能力是高考的基点和永恒的主题。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因此生物实验一直是高考试题必考的内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理综Ⅰ、Ⅱ卷至少一道生物实验设计题,所占分值还比较大。

这部分试题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因此,一轮复习时,学生还应结合考纲熟练掌握课本实验,做到活学活用,培养自身的实验设计能力。

4、弄清知识内在联系

篇7

关键词:生物质能秸秆

中图分类号: TB8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生物质能概述

生物质是由植物吸收地球上的太阳能后光合作用而产生的,每年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生物质约1700亿吨,其能量约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为能源的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1%,即每年生物质能的利用量不到17亿吨。这些未加以利用的生物质,为完成自然界的碳循环,其绝大部分由自然腐解将能量和碳素释放,回到自然界中。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能源,产生电力,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从而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

2、秸秆发电厂

秸秆发电是响应国家节约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能源资源,节省一次性投资,又能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发电技术。是一种高科技、新型、环保、可再生能源方式,是缓解目前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建立秸秆发电厂,一方面,将秸秆热能转化为电能,可以开发出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变废为宝;另一方面,秸秆充分燃烧利用,可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秸秆发电设有烟气净化处理系统和布袋除尘器,使经布袋除尘器处理的烟气烟尘排放浓度低于25mg/Nm3

,大大低于我国燃煤发电厂的烟气排放水平,可有效降低污染,保持生态环境。

本文介绍以陕西旭彤生物能源大荔2×12MW秸秆发电工程投标为例。

3、燃料分析、消耗量及锅炉灰渣量

3.1秸秆成分分析

3.2实际燃料消耗量

3.3锅炉的灰渣量,见下表

灰渣量表

4、规划容量及装机方案

本工程计划安装两台75t/h燃用棉花秸秆的锅炉,配2×C12MW中温中压单抽汽轮发电机组。

4.1除灰系统的选择

除灰系统拟采用机械输灰方案。每台炉安装2台旋风除尘器和6台布袋除尘器。2台炉4台旋风除尘器灰斗下设一台埋刮板输送机。每台炉每3台布袋除尘器灰斗下设一台埋刮板输送机。每台炉布袋除尘器下共设2台埋刮板输送机,2台炉布袋除尘器下共设4台埋刮板输送机。布袋除尘器灰斗的飞灰由埋刮板输送机输入旋风除尘器灰斗下埋刮板输送机内,再通过斗式提升机输送至灰库储存。库底设有出力为30t/h的湿式搅拌机和出力为30t/h的干灰散装机各一台,灰库下的灰由罐车或自卸汽车运至综合利用用户或临时堆放场地。

除灰系统工艺流程框图如下:

4.2除渣系统的选择

除渣系统拟采用干式机械除渣方案。从锅炉冷渣器排出来的炉底渣进入链斗输送机,将渣输进渣仓中储存。通过卸料设备定期装入自卸汽车或罐车,运至综合利用用户或临时堆放场地。

机械除渣系统工艺流程框图如下:

5、 秸秆灰渣的综合利用

秸秆燃烧后所产生的底灰、炭灰具有丰富的钾、镁、磷和钙等营养元素,是一种优质有机肥料。所以本工程采用干灰干排,为干灰综合利用创造最佳条件。如有条件可建造复合肥料厂,作为农作物的复合肥原料,对农业增产也是一大贡献。

6、结束语

篇8

关键词 农牧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前景;新疆托里

中图分类号 S1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38-01托里县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塔额盆地南缘,准葛尔盆地西侧,远离海洋,属大陆性温带气候,具有丰富的光能和风能,资源丰富,但是同时也具有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欠缺的特点。

1 光能资源

光能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能源,植株中90%~95%的干物质都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托里县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光能利用的潜力很大。

1.1 太阳辐射

托里县地处中纬度地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水汽含量少,太阳辐射量大,光资源丰富。经计算,托里县年总辐射量达567.35 kJ/(cm2·a),在农作物生长盛期的5—8月最为丰富,占全年总辐射量的50%以上,对农作物生长和促进籽粒形成有利。

1.2 日照时数

托里县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839.7 h,其中日照百分率 ≥60 % 的日数为237.2 d,5月下旬至7月下旬日照时数较长,对长日照作物的生长有利。

总之,托里县太阳的总辐射量大,日照时间长,光质较为优越,但是光热条件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农作物所需求的水、肥条件不足以及农业技术措施不当等造成。因此,需要不断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选择高光效品种,增加光合效能,达到高产的目的[1-2]。

2 热量条件

热量条件是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在一定的热量条件下进行,热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品种的选择、种植方式的确定以及产量的高低。热量条件还制约着畜牧业的生产、畜群种类的布局、畜种改良以及草场质量、牧草种类、数量等。此外,热量条件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林业的发展。

2.1 托里县热量条件概况

托里县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凉爽,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山,易受偏西冷空气入侵影响,气温分布悬殊,南北四季温差较大,北部平原寒暑分明,山区夏季凉爽,冬季有一逆温层,使托里县的气候具有“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县城年平均气温为5.3 ℃。

2.2 极端气温的分布

根据托里县气象局30年气象资料显示,托里县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2 ℃,出现在1979年8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36.6 ℃,出现在1974年2月21日。

2.3 积温

2.3.1 ≥0 ℃的积温。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土壤开始解冻,田间活动开始,秋季气温<0 ℃,土壤开始冻结,是冬小麦的利用下限。托里县气温≥0 ℃的日数为206 d,积温为2 906.0 ℃。

2.3.2 ≥5 ℃的积温。≥5 ℃的积温日是越冬作物越冬后的积极生长期,也是喜凉作物的始播期,春小麦、油菜等作物开始播种[3]。托里县气温≥5 ℃的日数为169 d,积温为2 710.4 ℃。

2.3.3 ≥10 ℃的积温。气温稳定通过10 ℃以后,喜温作物开始播种,喜凉作物进入生长盛期,小麦开始拔节,油菜开始抽薹、开花等,期间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干物质形成的基本因素。托里县≥10 ℃的日数为132 d,积温为2 345.9 ℃。

2.4 农作物对热量条件的要求

综上所述,托里县≥10 ℃的积温,北部平原地区有2 513.1 ℃,可满足除喜凉作物外的部分喜温作物的生长要求,如早熟和中早熟玉米、喜温油料及瓜菜类等。县城附近积温为2 000 ℃左右,不能满足喜温作物成熟,一般只以喜凉作物品种为主[4]。沿山农区积温范围为1 500~2 000 ℃,只限于喜凉作物生长。

3 水分条件

在农牧业生产过程中,牲畜、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都离不开水,水分资源的状况对干旱区的农牧业生产尤为重要。托里县属于灌溉农业,农业用水除了自然降水外,主要靠发源于各山系的河水供给。

3.1 托里县降水分布特点

托里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242.1 mm,山区降水量大于北部平原地区,降水量分布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6—7月最多,冬季1—2月最少。可见托里县降水多在暖季且分布在山区,为牧草、林木的生长及农业用水提供了有效保证。

3.2 降水对农牧业生产的作用

农牧业生产和发展除了与温度、光热条件有直接关系外,自然降水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在农作物生长的4—9月,托里县平原地区降水量约占年总降水量的56%,其中5—7月最多,此间正是小麦拔节和小穗分化期,降水量多,能补充田间土壤水分消耗,减少蒸发,有利于小麦增加小穗、粒数、粒重,使之丰产。山区4—9月有丰沛的降水,有利于牧草的商场和林木的生长。

4 风能资源

托里县风速分布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山区大于县城(下转第246页)

(上接第238页)

附近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一般风的日变化以中午到傍晚或云生云消是较大,其他时间较小,四季变化不明显,≥8级的大风多出现在4—8月。托里县的风向分布以南风最多,可占全年各风向的24%,静风次之,为15%,最少是东风和西风。县城各季节都以南风最大,并以冬季最多,静风次之。风作为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不仅对农牧业生产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风还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为人类所利用[5]。托里县受山区地形影响,各月平均风速都在3 m/s左右,且风速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强。

5 参考文献

[1] 黄文.在保持生态平衡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地区农业优势[J].江西社会科学,1982(5):42-45.

[2] 张龙生,矫凤健,刘宗婉.县农业自然资源地图的编制[J].资源科学,1982(4):49-55.

[3] 顾庭敏.华北平原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篇9

一、用语言艺术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和教学效果。生物课堂需要有特色的语言。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让生物课堂充分地活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幽默风趣的比喻具体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在欢娱中获得知识和启迪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亲近你,就乐学,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如在学习激素的调节时,在讲述摘除公鸡的实验时,我用了拟人的方式,我是这样描述的:将美丽的公鸡的摘除后,它的心里难过极了,自己竟然变成了“太监”,头顶上的漂亮的肉冠日渐萎缩了,再也唱不出那宏亮美妙的歌声,从此便自暴自弃,整天混在母鸡堆里不再有所作为,顶多充当了母鸡的顾问。

2.精炼的口诀,谐音可帮助学生记忆,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如在学习光合作用中的色素时,可编写口诀“光合作用色素忙,叶a 叶 b胡叶黄。蓝绿黄绿橙黄黄,吸收红光蓝紫光”,又如学习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时可编制口诀“携一两本单色书来”。这种精炼的口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用无声无言来表明态度和交流情感

这种体态语言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教学效果,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真正活起来。教师可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如,在学习人口与环境时随着知识的深入,教师或喜或忧的面目表情,挥臂急呼状,加之黑板上“地球妈妈病了”的漫画,使学生置身于忧患的意境之中,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一种责任感,这种身体语言和板书语言能表达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态,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语言艺术使课堂气氛活了起来,学生有了兴趣,有了求知的欲望,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学习。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把握好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必要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关系,即活而不乱。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和问题情境来通过课堂教学效果

生物学中有一些抽象的深奥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课堂教学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也可将快速反应变成慢速的过程,能全面充分地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投入学习,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艺术。

三、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联系生产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来激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内部动因,它总是和需要直接关联的。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诱因。

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中进行学习。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如学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时联系到温室培养作物和反季节蔬菜及有的人进入地窖后会全身无力,瘫倒在地,甚至死亡的原因等。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

四、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调动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激活课堂

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一个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这种课堂毫无生气,学习效果低下。我们必须改变填鸭式的教学,建立“授人以渔”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教学应让学生亲身体验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从中真正体会到:研究问题必须具备科学的态度、先进的技术和求实创新的精神;生物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地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我们周围世界的习惯。

篇10

关键词:生物质 生物质能发电 技术状况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120-01

1 生物质概述

生物质,从广义上讲,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了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所蕴含的能量称为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质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能源,一直以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之一。在目前世界能源消耗中,生物质能占总能耗的14%,仅次于石油、煤和天然气,是世界第四大能源。在生物质能的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被等量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和生物质能的循环利用,同时生物质能也是一种含硫量低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转化得到气态、液态和固态燃料,从而补充和替代化石燃料,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开发高效、无污染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以达到保护矿产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保持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 生物质能的利用转化方式

目前,我们对生物质能的利用主要有生物质直接燃烧、气化、液化、固化和沼气技术等方式。

生物质直接燃烧是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从而获取热量。直接燃烧可分为锅炉燃烧、炉灶燃烧、炉窑燃烧和炕连灶燃烧。

生物质气化是在一定的热力学条件下,将组成生物质的碳氢化合物转化为含一氧化碳和氢气等可燃气体的过程。气化过程不同于燃烧过程,一方面,燃烧过程中需供给充足的氧气,使原料充分燃烧,从而获取热量,而气化过程希望尽可能多地将能量保留在反应后得到的可燃气体中,所以只供给较少的氧气以满足热化学反应的需要;另一方面,燃烧后产生的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不可再燃烧的烟气,而气化后的产物是含氢、一氧化碳和低分子烃类的可燃气体。

生物质液化是生物质热裂解技术的一部分。生物质热裂解是生物质在完全无氧供给的条件下热降解为可燃气体、液体生物油和固体生物质炭三种成分的过程。其中,反应产生的生物油可进一步分离,制成燃料油和化工原料。

在生物质能转化利用的各种途径中,利用生物质能转化后的热能来发电具有高效、环保等优势,在丹麦、瑞典、芬兰、荷兰以及巴西和印度等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能源和环保压力的增大,我国生物质能发电得到快速发展。

3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

生物质发电的主要形式有: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生物质混合燃烧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沼气发电和垃圾发电。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与燃煤火力发电在原理上没有本质区别,主要区别体现在原料上,火力发电的原料是煤,而直接燃烧发电的原料主要是农林废弃物和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是把生物质原料送入适合生物质燃烧的特定蒸汽锅炉中,产生蒸汽,驱动蒸汽机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直接燃烧发电对原料预处理技术、蒸汽锅炉的多种原料适用性、蒸汽锅炉的高效燃烧、蒸汽轮机的效率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

生物质混合燃烧发电,顾名思义,即为生物质与煤混合作为燃料发电。混合燃烧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生物质原料直接送入燃煤锅炉,与煤共同燃烧;另一种是先将生物质原料在气化炉中气化生成可燃气体,再通入燃煤锅炉与煤共同燃烧,最后发电。可见,在混合燃烧方式中,对生物质原料的预处理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通过改造现有的燃煤电厂就可以实现混合燃烧发电,只需在厂内增加储存和加工生物质燃料的设备和系统,同时对原有燃煤锅炉燃烧系统进行适当改造就可以了。

生物质气化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产生的气体燃料,经净化后直接进入燃气机中燃烧发电或者直接进入燃料电池发电的过程,可以分为内燃机发电、燃气轮机发电、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是生物质能最有效、最洁净的利用方式之一,它不仅能解决生物质难于燃用、分布分散等缺点,还能充分发挥燃气发电设备紧凑和污染小的优点。

沼气发电是一种新型的发电方式,也是沼气能量利用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沼气发电中,驱动发电机组发电的是沼气而非蒸汽。

垃圾发电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和垃圾气化发电,简而言之,垃圾发电就是将垃圾直接作为燃料或者将垃圾制成可燃气体作为燃料来进行发电的方式。垃圾发电不仅能够回收利用垃圾中的能量,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同时还解决了垃圾的处理问题。

我国的生物质能资源及其发电的状况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为6.5亿吨,2010年达到7.26亿吨;薪柴和林业废弃物资源中,可开发量每年达到6亿吨以上。近年来,高产的能源作物如甘薯、甜高粱、巨藻、绿玉树、木薯、芭蕉芋等,作为现代生物质能源已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也不断参与到研究和发展生物质能资源的队伍中来,为生物质能源产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我国的生物质发电以直接燃烧和气化发电为主要方式,原料主要采用农业、林业和工业废弃物等。我国生物质发电起步较晚,但也有近30年的历史,2006年我国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约为2000 MW,其中蔗渣发电约为1700 MW;从2006年12月,我国第一个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 国能单县生物发电厂正式投产开始,截止2008年8月,我国累计核准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130多个,总装机容量约3000 MW,已有25个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并网发电;2009年我国6 MW及以上火电设备中生物质发电共占到0.37%,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总装机容量为20000 MW的生物质发电项目,这样每年就可以节约7500万吨煤,而且减少大量的污染排放,此外,秸秆销售还可以给农民增加200~300亿元的收入。

4 结语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化程度较低,效益也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但是,近年来,国家对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逐渐重视,已连续在4个“五年计划”中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先后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生物质能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了相关扶持政策。有了这些政策和技术支持,相信生物质能的未来必定会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 王长贵,崔容强,周篁.新能源发电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