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养老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家养老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居家养老;意义;作用

中图分类号:C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314-010引言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口平均寿命日益延长。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开始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如何让老年群体度过一个幸福、愉快的晚年是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急需解决的问题。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全国各地也逐步开始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福利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居家养老”这种崭新的服务模式应运而生。

“居家养老”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经实践证明,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新模式,对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具体国情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1减轻了政府负担,节省了资金、节约了资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是典型的“未富先老”。我们国家现行投入的养老保障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就目前我国的济发展水平,根本无法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决定了我国不能完全由政府承担全社会的养老福利事业。

“居家养老”就是充分利用老年人各自家里现有的便利条件——居住的房屋、各种家具设施、日常生活消费品等,减少了政府在养老事业基础设施上的资金重复投入,缓解了政府的经济负担,节省了资金,节约了全社会的资源,这正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2减轻了子女的负担,缓解了子女照顾老人与工作、事业之间的矛盾

子孙满堂,儿女尽孝,自古以来是中国人最理想的养老状态。但是随着子女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子女都忙碌的时候,只有老年人独自在家,这就给老年人的生活照顾、精神照料等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

与此同时,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对老年人的赡养也成为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如照顾老年人所带来的经济、身体、精神等方面的负担和压力,以及照顾老年人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这些负担和压力非常之大,以至于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们很难继续、良好地提供这种照顾,所以养老院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是个养老的不错选择,但是有更多的老年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家,而入住到养老院,因此在如何养老方面,思想上的不情愿与现实生活的照顾不周就产生了矛盾。“居家养老”新模式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种矛盾,家庭护理员能够部分代替子女为老年人尽到赡养的责任,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既能够让老年人在自己家中安享晚年,又能够让子女们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从事自己的工作。

3不但缓解了老年人的精神压力,而且对于低收入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既经济实惠又愿意接受的养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对于自身的晚年生命、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老年人也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然而居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平时难与亲人、朋友见面,心理上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苦闷感、不适应感。

如果让老年人在自己长期生活的家中养老,熟悉的环境既能够帮助老年人保持原有的日常生活习惯不被改变,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熟人的造访又能够使老年人心情更加愉快,精神更加愉悦;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度过晚年,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家庭资源,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支出,比入住养老院的费用要便宜很多,尤其是对于低收入的老年人来说,在没有离开家的情况下,“居家养老”使他们既得到了应有的照顾,又没有花费过多的钱财。

4实现了部分人员的再就业,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要劳动力一般是由政府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培训社区内的闲置劳动力人员,他们以家庭护理人员的身份进入老年人家庭,有偿为社区内的老年人家庭提供服务,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通过严格、专业的培训,不但可以提高部分闲置劳动力人员的专业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而且还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这部分就业人员群体与老年群体在保障自身基本利益的前提下,都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这样有利于在全社区内形成爱老、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为稳固家庭、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5可以充分发挥老年人原有的专长,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互助

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中,不一定要完全扮演被照顾的角色。社区可以充分调动老年人的主动性,鼓励身体健康,有能力并愿意从事老年服务事业的老年人,投入到社区及老年人家庭的服务工作中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互助。

这样,老年人不仅能够参与到社区服务机构的工作中来,为老年事业贡献自己的余热,而且又能够通过劳动充分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树立健康向上、积极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延缓衰老的过程。

篇2

一、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后,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为依托,通过专业化服务实体,为居住在家的退休老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它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文秘站:)主体看,不再是企业的退管机构,而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简而言之,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意义

1、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今后企业工作人员到达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后,都将与企业分离,纳入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社区就是企业退休人员的聚居地、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退休老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企业退休人员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是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举措。

2、实行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弥补和更新。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给退休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一双儿女要赡养四位老人,日常照料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们很难继续提供这种照顾。而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熟悉的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和服务形式,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快乐生活。

3、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顾需求,其养老规模和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目前,我区现有各类老年公寓16个,床位1024张。相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每百人只有2张床位。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同时,机构照顾比较高的费用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望而却步;即使有条件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不愿去机构养老;对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专家指出,容易造成社会疏离、习惯性无助等问题。因此,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4、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提高退休人员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让退休老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新时期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完善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情感慰藉、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娱乐和健身活动,在尽量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的同时,也尽可能地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使退休人员既能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克服脱离企业的孤独感和不适应,又能在宁静、舒适的环境下安度晚年。

三、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

截止20__年底,我区户籍人口25万,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4.7万,占总人口的19.8%。多年来,我区一直高度重视老年工作,目前,全区五个街道都成立了老龄委,47个社区均有老年协会组织。其中,32个社区已经建立了社区托老站。从20__ 年开始,民办公助的康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全区近百名70周岁以上特困独居老人提供政府买单的送时服务,为全区420名独居老人安装了“安康通”,为生活不便的老人安装求助门铃等。在民政部门的牵头下,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街道安排社区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护理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随着大批企业退休人员与原企业逐步分离,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目前,我区在领养老金的企业退休人员中70周岁以上的有1.06万人,占退休人员总数的21.4%,有服务需求的达34%。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探索一条既坚持居家养老又保证退休老人生活质量的服务机制已刻不容缓。但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主要有:

1、经费投入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但由于财力和机制等问题,方方面面资金投入有限,与老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明显不足,尚未形成多元化投资的格局。

2、活动和服务场所匮乏。不少社区都有开办诸如托老所、老年食堂、老年课堂等固定式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意向,但苦于缺乏必要的场地,特别是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的老社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如早期规划不到位),社区办公用房本来就十分紧张,根本无力挤出足够大的空间拓展定点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3、从事为老服务的人员素质不高。现在从事居家养

老服务的专职人员大多是大龄下岗失业人员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其业务技能往往只能应付一些较简单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务,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4、专门为老服务的实体较少,服务平台形同虚设。目前我区可以为广大退休老人介绍、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影响力的居家养老服务实体只有3、4家,居家老人了解和获取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渠道十分有限,难以通过服务平台从市场中寻找中意的服务提供者。

5、人们养老的思想观念正在逐步转变,但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尚未形成共识。一方面退休老人“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习惯没有普遍形成,依赖企业、向政府“等靠要”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退休老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受传统世俗观念作祟,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服侍老人又脏又累,低人一等,不大愿意从事为老服务业。

四、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和对策

在企业退休人员中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在新形势下的新探索,是社会化管理服务领域的新拓展。推进此项服务工作,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针对我区实际,现阶段宜实行“政府扶持,统一管理;平台运作,资源共享;社会参与,实体服务”的运行机制。

(一)政府扶持,统一管理。

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带有公益性的活动,政府自然应该作为主导,否则好多事情将难以进行。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循序渐进。因为,在企业退休人员中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在面上推广。二是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而社会福利明显超前或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但是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在现阶段政府应以扶持为主,主要做好统一协调、舆论宣传、整合资源、完善政策等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构建统一协调的服务体系。企业退休人员是社会老年人的一部分,将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纳入到全社会的为老服务工作当中去,统一规划,统盘考虑,既能有效地整合利用资源,又便于退休人员尽快地融入社区,愉快地安度晚年。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区老龄委的统一协调下,主动商请民政部门联手街道一起组建统一的为老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以社区为基本范围,设置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其次,要充分发挥社区老年人协会、为老服务志愿者等人力资源的作用,做好向退休老人的宣传教育,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消费理念,乐于接受服务,推动工作的展开。

3、制定扶持政策,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⑴要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公建配套建设项目。对新建小区或有条件的老居住区,按照规划要求,新建为老服务设施;对老的居住区,将原有部分利用效率较低的公建设施,通过资源优化和置换,改造成为老服务设施;同时,整合原大中型企业用于本企业退休人员活动和服务的场地,面向社区所有老人提供服务。⑵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服务机构出台优惠政策。如适当减免有关税费、水电煤气优惠、贷款优待等,使社会服务机构在为老服务中,有一定的经济回报,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⑶将居家养老服务列入社会公益性岗位。对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费用由政府承担,限于政府财力,现阶段可考虑每个社区设一至二个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

4、加大资金投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经费保证。一是对社区建立带有托老所功能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设施,建议市、区和街道三级财政按人头、按比例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其中,市、区财政应拿大头,其余所需资金由街道和社区负责筹集和募集。二是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工作经费。工作经费可按社区规模或社区老人人数按一定比例确定,参照目前社区中社会保障和救助站经费拨付方式,每年包干,一次性拨给社区居委会支配使用。三是对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实行补贴。政府根据财力许可,按困难程度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数额的居家养老补贴。服务方式和补贴发放形式既可以按照现行的做法,实行送时上门服务,补贴费由政府直接发放给提供服务的人员;也可以实行发放服务券形式,包月不定时,服务人员通过上门服务换取服务券再到政府部门兑现。

5、规范服务制度,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准则。政府应对服务标准、服务守则、服务流程和服务人员的道德规范、职责、使用办法以及服务对象的确定和义务等等,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完善,使居家养老服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运作。同时,抓好服务制度的贯彻落实,配以必要的奖惩措施,使之切实发挥作用。

6、建立培训机制,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专业人员保证。能否培训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热情为老人服务的专业服务队伍,是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成败的关键。培训中应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培训课目应包括老年生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保健、老年病急救和护理、老年家政服务、老年沟通技巧等,并颁发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专职服务人员一律须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实施服务。培训工作可以由劳动部门负责,培训经费政府应给予支持,并将其纳入优先考虑的非正规就业岗位培训课目范畴。

(二)平台运作,资源共享。

这里的服务平台是指在街道和社区设置的民政和劳动保障所、站,其职责是为居家养老服务供求双方搭建服务平台,发挥中介作用。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摸清社区所有老人的需求。对企业退休人员可通过“纳入基本情况数据库”了解其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居住状况、经济状况和需求状况,对于其他老人可采取逐个上门了解的办法,了解基本情况和需要信息,并建立详尽档案,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打下基础。

2、建立健全服务队伍。包括义工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社会服务机构队伍。

3、组织实施,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搭建一个信息沟通渠道并促使供求实现。

4、对服务质量开展评估和考核。建立相应的服务追踪和反馈机制。如向服务人员发放服务手册、建立服务台帐、设立服务监督员、定期走访服务对象等。建立服务质量评估和考核

篇3

关键词:NGO;居家养老;老龄化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截至2013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161万,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9.7%。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居家养老得到普遍推广。由于居家养老服务隶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NGO参与居家养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政府正积极倡导NGO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积极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来确保NGO参与居家养老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一、NGO参与居家养老的优势

NGO作为非政府组织形式的存在,其本身具有非政府性、组织性、公益性、自治性、非政治性等特性,在参与居家养老时,NGO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弥补政府不足,创新服务方式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政府单方面供给的养老服务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群体的需要。根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NGO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一方面能够减轻政府供给总量上的压力,扩大服务受益人群;另一方面能够克服政府供给服务个性化低等问题,可以针对不同的老年人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增加老年群体的个案需求。因此,NGO参与居家养老不仅能够弥补政府不足,还能够创新服务方式。

(二)提高服务效率,减轻社会负担

NGO本身具备的非政府性和公益性,能够很好的将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现行的市场机制相结合起来,从而避免政府失灵现象造成的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现象。NGO参与居家养老一方面其融资渠道的多样性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减轻老龄化加剧所造成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负担。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增加了老年群体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这样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三)整合社会资源,增加就业机会

随着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广,与之配套的政府、社区、家庭所具备的服务设施也已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NGO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服务设施,整合现有社会资源,一方面可以减少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新产生的服务需求可以做出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各种需求。NGO参与居家养老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NGO参与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NGO自身存在缺陷

我国NGO自身缺陷主要包括自主性低、资金缺乏和人员缺乏三个方面。一是,NGO参与居家养老的自主性较低,由于大多数NGO主要依存于政府而存在,他们往往政府政策的执行方,参与政策制定的机会很少。二是,资金是NGO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我国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比较低,并且融资渠道不完善,从而较少的资金支持限制了NGO的发展。三是,我国NGO缺乏大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主要是由于薪酬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导致难以吸引专业人员从业。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缺少政策法规支持。目前我国只是出台一些有关养老和NGO的自身建设的政策法规,没有详细出台关于NGO参与居家养老的政策法规,无法保护NGO的相关合法权益,缺少法律保障。二是,资金来源单一。目前我国NGO参与居家养老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而政府在资金筹集方面的来源又呈现单一化。三是,缺少监管体系。目前我国NGO参与居家养老缺少相应的行业规范、服务标准,没有健全的监管机制,这样就不利于维护消费者和供给者双方的权利。

(三)宣传推广力度不到位

目前,我国居民对居家养老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虽然有关政府文件已经多次提到全力推广居家养老服务,但是普通居民对其认识还是处于朦胧阶段。大多数居民仅将其认识为一种公共产品,应该无偿享受,导致NGO收入较少,难以进行长期运营。另外,社区对NGO参与居家养老持观望态度,认为NGO的加入会造成部分职能重叠,削弱社区的功能,从而不支持NGO参与居家养老。

三、NGO参与居家养老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需求日益增加,仅是政府单方面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NGO参与居家养老是十分必要的。针对NGO参与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NGO自身能力

NGO应该注重其自身能力的完善,这样才能有利于其在参与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得到可持续发展。第一,建立健全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如,组织发展规划、绩效考核制度、投诉建议机制等,这样既有利于其自我完善又有利于其自我发展。第二,增强自身的筹资运营能力。充足的资金是NGO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NGO的资金来源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拨款,还应创新筹资渠道,如,与国际组织交流合作,从而争取国际资金等。第三,着力于人力资本培养。NGO应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与高校进行“产学研”结合,培养一大批专业化人才等。

(二)增大政府支持力度

NGO参与居家养老,既有利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又有利于解决政府的养老压力,政府应该加大对其支持力度,鼓励参与居家养老。第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应建立起一套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NGO参与居家养老的有法可依,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性。第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制定相应优惠政策。一方面,增大国家的资金拨款,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充足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优惠政策等,来激励引导NGO参与居家养老。

(三)普及宣传推广力度

加大NGO参与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培养居民和社区对NGO参与居家养老的认同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报纸、杂志等进行宣传推广,也可以通过讲座等形式针对社区进行知识普及。另一方面,加大志愿者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NGO中,这样有利于节约成本,更有利于培养全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进而保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奕伶,李月凤.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

[2] 胡宏伟,严晏,时媛媛.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模式分析[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8).

[3] 祁峰.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角色、优势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1(10).

篇4

关键词:养老服务模式;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

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自此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具有老龄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快速化,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养老服务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

一、三种养老服务方式分析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家庭养老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服务方式。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文化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总称。家庭养老即自家养老,子女养老。家庭养老具有在熟悉地养老,享受天伦之乐,生活体面等特点。机构养老服务主要是指由专门服务人员在固定的养老服务机构(如福利院、养老院、疗养院等)为居住在养老服务机构的老年人提供的各种服务。机构养老可以集中资源,针对性的提供专业,老年人集体居住,消除孤独寂寞以及异代人沟通障碍。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为手段,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的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服务。居家养老是一种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方式,是一种介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既可以集中资源,提供专业化服务,又可以在老人熟悉的地方养老,享受天伦之乐。居家养老即不同与家庭养老也不同于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区别在于居家养老可以在老人熟悉的地方进行养老,但是生活照料主要依靠社区而不是子女。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区别是可以进行专业性的养老服务,但是居住自己家里而不是机构。

虽然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有优点,但是我国现在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上存在很多问题。

二、家庭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虽然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在我国的历史更加悠久,更加贴近我国的传承文化,但是目前我国家庭养老却遭遇着危机。1.由于计划生育和生育理念上的变化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小型化使子女无力承担老人的养老。如4-2-1 家庭中的中年人是很难兼顾4位老人的老年生活的。家庭结构的核心化造成分居家庭,子女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功能减弱。2.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女性和男性一样在事业上有所追求,从而导致原本主要负责老人照顾的女性无暇照顾老人。与此同时,由于竞争性,很多年轻人选择异地工作,只能逢年过节才能陪同老人,照顾时间上的缩短也弱化了家庭养老的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功能。3.由于经济,健康条件的发展,我国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从而导致半自理,不能自理老人增多,带病时间延长,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增多。这也增加了家庭的照顾和经济负担,势必会弱化家庭养老功能。家庭养老亟需扶持。4.由于4-2-1家庭结构,造成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养育更加用心,对于老人的照顾却相应减少,代际倾斜十分严重。中年人把精力过多投入到子女的身上很容易忽略老人。经济上在发展,但是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在家庭养老的得不到满足。5.孝文化的缺失也是家庭养老的问题所在。孝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但是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过重的看重物质的增加,忽视了伦理道德,从而导致不孝事件的频繁发生。

三、机构养老现存问题

1.机构养老供需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养老机构总量不足和养老机构结构不合理。在机构养老发展较好的上海,截至 2011 年年底,该市共有养老机构 631 家,养老床位 101896 张,占 60 岁以上户籍人口(347.76 万人)的 2.93%,每百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不到 3 张。养老机构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公办养老机构不够住,社会办养老机构由于费用和服务质量等问题空置率高。2.护理服务提供上不合理。比如很多养老机构在护理服务专业性上不足,专业护工少。养老机构对于老年的精神供养很缺失,甚至没有精神供养观念。在护工人员的发展制度,工资制度,晋升制度上也没有很好的完善。社会对于护工也持有偏见,认为护工就是一件伺候人的事情,往往受到歧视。3.老人养老观念很传统,在心理上也比较排斥机构养老,认为进入机构养老是子女的遗弃,自尊上也接受不了。很多老人宁愿自己在家养老也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

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

既然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都存在那么多问题,那么居家养老服务就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本身也有其发展意义。1.居家养老服务是自家养老为基础的,有利于利用家庭养老的资源。由于我国传统家庭养老观念,自家养老,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养老,有儿孙相伴的养老才是老人想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的功能在弱化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能够让老人即能体面的享受天伦之乐,又能有人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得到社区的专业化服务,那么老年人也会欣然接受的。这对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都是很有益处的。2.居家养老服务能够合理的配置养老服务资源。现在我国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供需结构不合理,更新周期慢。但是我国建设养老机构经费投入又很高。对于发展中国家,大量增加公办养老机构也不现实。社会办养老机构又空置率很高,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实现收益,对于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居家养老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配套设施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3.居家养老也有助于发挥社区的作用。居家养老是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方式。依托社区,社区行政人员可以整合来自上级部门,企业,社工,社会组织,志愿者,市场等不同的资源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服务。4.居家养老也可以实现老人对于健康医疗的专业性要求。很多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配备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使老人在享受家庭的温暖同时也接受专业的服务。

综合以上论述,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居家服务。但是发展居家服务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养老模式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以完善。所以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要强调我国要依然是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机构养老也不能缺失,因为机构养老更加注重养老服务的多样性,层次不同的养老机构为不同经济实力,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要注重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让更多老年人更加了解这种养老服务方式。要加强其专业化程度,不仅仅管理要专业化,社工也要专业化。与此同时不能厚此薄彼,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却忽视了家庭,市场,社会的作用。要想完善我国养老服务质量就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机构养老服务供需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张子珍 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4月15

[2]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完善 龙方 《专家视点》 2007年第5期

篇5

导读:所谓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指的是以城市社区为平台,通过积极整合社区内部的各种现存的资源禀赋,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卫生保洁、医疗保健等服务,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理想。可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借助于包括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以及社区支持网络等在内的社区特色资源、优势资源等各种资源来支持城市养老。

一、我国城市养老的结构性困境

(一)人口结构与养老方式转型的脱节

人口结构老龄化变动趋势对当前社会提出的一个直接挑战,就是如何让老人能够在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安享天年。在传统社会,养老并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养儿防老”是中国文化的内在要求,抚养老人也是子女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在现代化的历史洪流中,养老的社会逻辑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即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向制度化养老、社会化养老转变,即养老已经从传统社会家庭的内生中分离出来,由专门的社会机构承担养老功能。在高度工业化、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尽管养老负担同样沉重,但是,制度化、社会化养老已经成为主导性的养老模式。然而不幸的是,西方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完成的人口结构转型与养老方式转变历程,中国却必须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中国养老的最大问题在于,制度化、社会化养老模式刚刚起步就要直面来势凶猛的人口结构老龄化转型浪潮,简言之,社会化养老严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也正是社会化养老发育迟滞与人口老龄化进程过快之间的脱节,导致了当前中国社会已有养老模型面临的种种结构性困境。一般来说,养老不外乎两种方式:或者是家庭化养老,或者是社会化养老。但是,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中国城市养老问题。

(二)传统家庭养老与现代家庭结构的失衡

就家庭养老模式而言,其核心内容指的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主要是配偶、子女、孙子女和其他亲属等)向其丧失劳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的父辈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提供经济供养、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与安享晚年的养老模式。按理说,基于亲情血缘关系的家庭养老模式对老人的晚年照顾更具有针对性和人情味,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但是家庭养老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以往的数代同堂的大家庭向现今的父母加子女组成的微型化、核心化的家庭结构转变。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2000年80.23%的中国家庭是由4人及其以下成员组成;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规模为3.10人,比2000年减少0.34人。可以看出,最近10年来,中国社会家庭规模继续缩小,以父母加未成年子女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家庭结构核心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在居住空间上表现为代际分离的典型特征,特别是由于当前社会大规模的跨区域的人口迁徙与流动,子辈与父辈在居住空间上的分离很可能是长距离、远距离的。显然,空间上的隔离直接弱化了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的功能。除了空间上的隔离造成的不便外,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还面临时间与精力上的制约。在正常情况下,进入60岁后老年期的父母,其子女往往正处于40岁左右的工作、事业发展的人生黄金期,其结果是沉重的工作压力再加上费神劳心地抚育子女使得照顾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另外一个对家庭养老模式造成打击的因素是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这进一步导致城市核心家庭缺乏照顾老人的足够人手。显然,家庭结构的变化、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离巢高飞”的频繁的社会流动,以及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城市生活方式等等,都意味着家庭已经无法继续承载养老的功能。其实,城市空巢家庭的大规模剧增,同样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正在弱化。

(三)社会养老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矛盾

就社会养老模式而言,其核心内容指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为老年人集中提供有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对于以机构照顾(Institutional Care)为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模式来说,同样存在问题:其一,社会性养老机构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养老的需求,而且既有的社会养老机构在质量上也参差不齐。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高达1.79亿人,而全国各类养老机构所拥有的床位却非常有限,只能为不到1%的老人解决住房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数的5%至7%相比相差甚远。此外,社会性的养老机构设施不健全,缺少完善的服务机制和生活设施,特别是在低端的社会性养老机构中缺乏足够的房间家具、生活用具、家用电器等各种设施,娱乐、休闲、学习场所等亦无法适应老年人广泛生活的需求。其二,和西方社会不同,中国是一个家庭观念非常重的国家,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希望能够在家养老。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机构养老具有规模效应,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各种机构往往远离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对老年人来说,进入机构养老不仅需要观念认知上的改变,而且还要经历一次与自己长久以来已经习惯了的生活环境的情感断裂,要重新适应新的社会机构的养老环境,显然这并非易事。其三,对老人而言,最佳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和充满温情的家庭不同,养老机构是一种院舍化的养老模式,往往采取无差别的公事公办的方式来对待受照顾者,无法为老人提供亲情交融、精神慰藉,满足不了老人的情感需求。实际上,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社会性养老机构的程序化照顾与科层制管理,不仅导致被照顾的老人们与社会隔绝,而且也使之缺乏正常的、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何雨、王振卯,2009)。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与挑战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城市养老呈现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性机构集中照顾养老为辅的格局。无论是不堪重负的家庭养老还是发育不全、刚刚起步的机构养老,都无法解决中国城市社会迫在眉睫的银潮所带来的挑战。基于此,必须大力开拓城市养老新思路,开创中国养老新格局,应该在结合中国现实国情、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客观状况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发达国家社会性养老的有益经验与中国家庭养老的既有传统,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新模式。

所谓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指的是以城市社区为平台,通过积极整合社区内部的各种现存的资源禀赋,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卫生保洁、医疗保健等服务,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理想。可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借助于包括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以及社区支持网络等在内的社区特色资源、优势资源等各种资源来支持城市养老。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

社区是一个集合了各种物质与资源于一体的能够给人以认同感、归属感的小社会。和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至少有四方面优势:

1、社区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投资少、成本低。相当多的城市社区内部的生活、医疗、文教、卫生等设施十分齐全,基本能够满足老人日常衣食起居、卫生保洁、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需求。可以说,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养老服务能够就地取材,服务广,见效快。

2、对于老人来说,社区绝非一个单纯的居住场所,实际上,社区还是老人的一个情感共同体,这里不仅有他们熟悉的街坊邻居,而且也是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能够给他们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让他们寻找到老年生活的乐趣。

3、依托社区资源的居家养老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老人的积极性,使之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寻求社区养老资源的帮助。这就是说,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老人并非是一个全然的被照料者,相反,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老人可以自我照顾,甚至老人还可以为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不仅减轻了社会养老负担,而且还能够提高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依赖感、被社会排斥感。

4、基于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还可以为社区内部的弱势群体提供一些再就业的岗位。

可以说,社区居家养老既解决了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机构养老亲情淡泊、环境适应障碍等问题,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其核心是要充分调动社区内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资源,使得需要照顾的老人能够继续留在社区或他们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下维持独立的生活,同时又能获得必要的照顾,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在这里,要特别注重把家属、朋友、邻里以及各种志愿性组织等非正式关系视为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支持网络,以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养”,帮助有需要的老人能够独立地、有尊严地在社区中继续生活。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挑战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养老模式,当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也面临种种困难,主要表现在:

1、就政府而言,还没有意识到社区居家养老对城市养老的重大意义,未能明确自身在居家养老中的职责。积极提倡社区居家养老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在城市养老中置身事外,相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前景恰恰在于政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社区居家养老。实际上,只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能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巨大的适应性,才能从根本上减轻中国未来的养老压力,也才能减轻政府在养老事务上的压力。

2、就社区资源禀赋情况而言,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参差不齐,或者是社区自身资源有限,或者是社区缺乏对养老资源的有意识整合。就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情况看,当前社区能够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存在设施不全、服务单一问题,无法满足老人对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精神文化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就社区居家养老的专业人员而言,大部分人员由下岗工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组成,业务素质和奉献精神都有待于提高。

三、多元支持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口结构转型的一个主要趋势,在未富先老的经济社会格局下,如何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将成为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较之于其他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可以在不改变既有生活环境、社会交往网络的情况下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但是,要想更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必须构建一个以城市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与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应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以社区为主体、以家庭为载体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保障体系。

(一)政府: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

以政府为依托意在强调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统领性地位,特别是其可以通过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赋予社区居家养老以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进而推动社区居家养老的良心发展,这也是社区居家养老得以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与经费拨付上。

其一,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1)制定社区居家养老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与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把社会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衔接起来。(2)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明确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性质、主管单位、保障机制,以及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优惠政策;完善以市、区、街道和社区为主体的四级居家养老框架体系。(3)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队伍培训,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制度,为社区老人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其二,把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体而言,政府可将补贴资金拨付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由其向享受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老人提供特定时间和特定服务;可以采用养老代币券、服务券等形式,由享受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老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到中心或特定机构自主选择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还可以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向其提供收入津贴;等等。

(二)社区:资源整合与具体事务实施

以社区为主体意在强调社区在居家养老体系中承担着资源整合者与具体事务实施者的角色,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为居家养老提供管理和服务支持。

作为居家养老的载体和实施者,社区应重点做好下述事项:

1、搭建社区居家养老的组织化体系。其内容应包括社区居家养老管理中心、养老服务站以及社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社区的居家养老规划、工作制度和具体的管理办法;负责养老基金的管理与使用。服务站的主要职责是调查社区内部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发放各种基本养老物资,负责社区内养老设施的维护与使用,等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职责则是为社区养老提供具体的服务,满足老年人日常饮食起居、医疗保健、卫生保洁等方面的需要。

2、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网络与监督体系。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主要包括纯福利、邻里互助服务和有偿服务。纯福利主要是由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的各种养老服务,如建立健全社区医疗保健站、托老所、养老院、护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把老年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邻里互助服务主要是社区内部养老互助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如组建“以老助老”互助小组,鼓励社区老人开展互助活动,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相互提供家政、娱乐、体育、医疗等各种帮助;而有偿服务主要是各种专业性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的监督体系是这一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要吸纳社区养老管理中心的人员,而且还要吸纳社区内的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参与进来,以公开公正透明地监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中心。

(三)家庭:生活场所与亲情港湾

篇6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支持;体系建设

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家庭结构变成4-2-1模式,家庭养老子女负担沉重,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和威胁。“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也使我国机构养老不堪重负,国家和家庭个人都难以承受。积极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家庭基本情况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居家养老及其社区支持体系的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在家庭居住,社区内专业服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或者把老人日托到社区,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家政服务、生活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

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中,政府部门、市场机构和社团组织是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政府部门是主体的主体,为全社会老人提供托底性养老服务;市场机构是为老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养老服务;社团组织对老人养老只起到补充作用。我国在社会养老实践探索中,社区居家养老备受推崇,兼具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优点,使老人养老不离家,还能接触社会、避免孤独寂寞。

二、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因素

(一)观念认识不高。政府一些职能部门和一些干部职工,没有充分认识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有很多老年人的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还没有树立“花钱买服务”意识;一些家政人员对服务老人这项工作缺乏热情和爱心,嫌脏、怕苦、受气,不愿从事居家养老家政服务。

(二)政府责任不清。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社会力量很少涉及,市场化运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现行居家养老运作机制比较僵化不灵活,居家养老资金投入主体是政府财政,投资渠道单一,投入数量不足。

(三)资金投入不足。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所需资金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社会爱心人士捐助、彩票发行公益性收入支取与市场化有偿服务收费等四条渠道,财政拨款是最主要的资金投入渠道,这些服务资金主要用于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人员的基本报酬,资金严重缺乏,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日益庞大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资金匮乏已严重制约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

(四)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当前从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主要是一些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基本没有经过正规的家政学校培训,也没有受过医药卫生健康保健等专业教育,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高,只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基本生活服务,难以扩展服务项目内容,也难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愿者者人员不固定,服务也不正常,难以持之以恒、富有成效地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五)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政府部门、城镇社区、社会力量,他们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服务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也没有专门组织来推动资源整合。有的社区,为老人服务的资源较为宽裕,闲置率较为严重。

三、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的构建

(一)强化宣传,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宣传工作,建立宣传长效机制,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营造浓厚的敬老、爱老、养老氛围,切实提高社会各界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关注度。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逐步改变人们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引导社会走社区居家养老之路。

(二)建好队伍,提高专业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可以在全社会公开招考招聘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经常开展家政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等专业知识培训,所有人员实行持证上岗,满足老人服务需求,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在卫校学生、社区党员、专业护工中挑选发展志愿者,社区明确志愿者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时间。

(三)完善政策,提高服务质量。政府应制定出台扶持优惠政策,支撑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低保户、五保户、困难户的养老服务,由政府买单。对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水、电、气、通信、有线电视实行收费优惠政策。对社会居家养老服务结构,减免征税费,放水养鱼,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四)多元投入,解决资金困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增长情况,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改善城镇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拓展政府购买服务范围,让更多老人享受城镇居家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多形式、多渠道加入城镇居家养老服务行列,鼓励和发动社会捐资赞助,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发展城镇居家养老服务。

(五)整合资源,建设服务平台。政府整合社区内民政、劳动、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对社区老人实行免费开放。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鼓励社区内的机关、学校、医院为老人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和援助、保健知识讲座、健康体检等活动。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老人呼叫器,全天候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支援、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四、结语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项得民心、暖人心工程,社区居家养老既符合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又体现家庭养老社会化。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解决老年人家庭养老问题的同时,也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也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注释

① 富先老”: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指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同步,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即“未富先老”。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老年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政府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向社区延伸,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交由社区管理,这就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的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和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能帮助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由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种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是适应我国当前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展开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尽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2、社区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逐步认同,城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社区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不少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区和老的转制单位的居民区,下岗失业人员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甚至连一间起码的报刊阅览室都没有。在医疗方面,城镇社区尽管普遍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在医务人员的配备、医疗硬件、服务设施、服务时间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的西部贫困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还存在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都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虽有“低保补助”和临时救济等帮扶措施,但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居委会想提供一些无偿服务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于满足困难老人较多的服务要求。不少社区尽管也想尝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但经费实在有限,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4、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与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据了解,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类似专业,离人数众多的社区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发挥政府在依托社区推行养老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做好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加大公共设施投入。为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服务主体,增加老年服务设施,丰富老年服务产品。加大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统筹规划社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布局、形式和服务半径,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二,要大力培育和鼓励社区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与帮助,同时,社区中介组织也要完善自身管理,提高社会认可度,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社区中介组织中,鼓励社区中介组织积极投资养老设施和参与为老服务,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第三,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对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的补贴、社区干部待遇的提高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经费的补助。第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不但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同时也必须考虑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意愿和需求,鼓励和支持居家养老,并以此作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要将城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第五,积极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育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应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专职人员包括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以及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作为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群,更需要一支富有爱心、耐心并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各种专业知识的队伍为之服务。所以,今后要加强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这就要投入一定经费作为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经费,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社区养老服务站配备的公益岗位人员,包括所有社区公益岗位人员,不是管理人员,而是直接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服务人员,不愿从事社区为老服务的公益岗位人员要及时辞退,另行聘用,以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六,加强宣传,营造社会化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无论从历史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化居家养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氛围,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每个公民都知道尊老敬老养老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提高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进一步完善有关养老法规及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从而使广大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舒适生活,愉快地安享晚年。

2、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第一,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开通社区服务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便捷,离不开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因此,要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打造整体联动的服务平台。第二,建立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网络系统。要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多种服务。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顾服务等,好的社区居家服务系统要形成就近、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生活所需的服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应包括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形式可采取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援助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第三。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社区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社区内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普查,建立老年人的信息档案,依靠这些档案信息,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片区医生定期巡诊或上门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确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作为社区医疗机构,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要强化社会参与,充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

篇8

>>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养老机构发展 论社会工作视角下“以房养老”在社会保障中的意义 社会工作视角下对家庭养老支持系统的试探分析 浅析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机构养老服务模式 社会工作视角下失独家庭养老福利的应对措施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养老问题 社会工作视野下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与介入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关系及现状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浅谈社会工作视角下对艾滋病患者的介入 社会工作理论视角下分析家暴对孩子产生的危害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丧偶老人关怀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虐童问题分析 论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戏剧教育 对“妇女”开展专业社会工作的探索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居家养老探索 论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亲子关系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的具体模式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案探索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左美云:智慧B老的内涵、模式与机遇[J],第三届国际智能交通与卫星导航位置服务展览会,2014。

参考文献:

[1]朱勇:智能养老[M],社会科学文化文献出版社,社科文献,2014(10):167-168

[2]徐丽、王萍:关于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从智能化养老谈起 [J],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14(12),116―118

[3]袁小良:“互联网+”智慧养老的反思―基于X市Z平台 [J],社会管理类类核心期刊,2016(3),56―60

[4]朱勇、庞涛:智能养老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化文献出版社,社科文献,2015(4)

篇9

[关键词]家庭齐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社会化养老

[中图分类号] 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9―0056―03

一、三种基本养老模式

养老模式,是指由谁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源保障,包括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以经济保障责任主体为依据来探讨养老模式。因为养老问题,首先是经济供养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了养老的经济资源,就可以置换其它的养老资源”。根据养老资源来源不同,主要是经济资源来源不同,养老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基本模式。养老资源来源于家庭就是家庭养老,即“家庭既提供养老的经济保障,又担负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重任,直至老年人生命终结,赡养老人照顾老人是统一于家庭之中,在家庭内部完成”;养老资源来自于社会即主要是依靠离退休金和社会保障生活的属社会养老,比如城市的离退休人员,五保户等;自我养老是指养老资源既不依靠子女和亲属,也没有养老金或退休金,而是主要依靠自己。当然,这三种养老模式不是对立和互相排斥的,在很多时候,是以一种养老模式为主,其它养老模式为辅,也有可能三种模式相互结合。

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得养老责任与具体职能发生分离,即社会逐步承担起养老的服务职能,但家庭依然是养老责任主体,家庭通过购买获得必要的养老资源,这一过程就是养老社会化过程。社会化养老不等于社会养老。如前所述,社会养老是指主要由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源,强调国家和社会是养老的责任主体;而社会化养老强调的是养老具体职能从家庭转向社会,但家庭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该承担的养老责任,实际上就是家庭用基本的养老资源来置换公共的养老资源。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由谁来提供必要的养老资源,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分工的进化”,“但并不反映问题的实质”。与社会化养老相对应的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里,养老的经济资源或主要来自子女、家庭,或主要来自老年人的自我积累,或主要来自于社会化,但生活照料资源主要来自于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当然,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来自社区的大部分服务资源是需要购买的,只是购买的主体不同而已。机构养老,指老年人住在养老机构。由养老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服务,当然,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住在养老机构里是需要付费的,费用或主要来自于子女、家庭,或主要来自于自我积累,或主要来自于社会。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是由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而由老年人子女、家庭或老年人自己或社会来购买这些服务资源,购买服务的主体决定了养老模式的性质。主要由子女或家庭出资购买养老服务资源,是家庭养老的延伸,即社会化的家庭养老;主要由老年人自己出资购买,是自我养老的延伸,即社会化的自我养老;主要由社会出资购买,就是社会养老。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的基本养老模式有三种: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

二、社会养老是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截至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超过1.67亿,占总人口的12.5%,每年以3%1)1上的速度递增,远高于人口千分之6.6的自然增长速度。65岁以上老人超过9,000万,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1,899万人,而且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另据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届时约占总人口的25%。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奉行家庭养老的国家。父母由成年子女供养,特别是由儿子赡养。这不仅是传统文化使然,在当今更是一种制度的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然而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家庭养老支持力弱化,能够提供的养老资源正在减少。作为中国养老支柱的“家庭”,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主要受这几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少子化现象,凸显养老需求与家庭照料资源短缺的矛盾;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绝大多数人口收入过低,加之住房、教育、医疗等改革,极大的增加了人们特别是中青年人的生活成本,家庭养老的经济功能急剧下降;第三,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加之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人口流动加快影响家庭养老;第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岗位竞争趋于激烈,子女竞争压力加大,难有精力和时间照料和护理老年人的生活和疾病。

这些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多重夹击下,家庭养老作用将不断弱化。家庭养老在中国已经没有出路。在此背景下,有些人提出自我养老,认为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当人们意识到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保障网时,他们将为自己的养老进行储蓄。养老不靠家庭,更不靠社会,而要靠自己,通过自我养老来保证晚年生活。

这种想法也不现实。首先,中国的高储蓄率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误导。中国现在人均储蓄仅几千块钱,对于养老来讲是杯水车薪。其次,中国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偏低,加之社会安全网络不健全,能够享受到的社会福利比较少,个人需要承担的住房、医疗和教育费用过高,将来也很难为自己将来养老积累到充足的资金。因此,自我养老不可能成为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但其积极意义在于,他提升了人们的养老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光是被动的等、靠、要,自己也需要在进入老年钱做些准备,承担起一部分养老责任。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家庭养老逐渐走向没落,自我养老难成气候。面对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我们应作出何种应对和选择?答案是:中国应将社会养老作为选择方向。理由如下:

首先,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之中,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必然要求。一方面,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相比,在当代社会,社会养老是保证“老有所养”的最可靠途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因为,“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是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产物,是落后的生产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不具有时代的新生命力。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作为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配套措施,不可避免地替代传统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实现社会养老应该是国家政策的理性选

择。因为,老年人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社会。他们通过养育子女,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储备。同时他们在中青年时代的生产活动也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物质积累,所以,政府、社会同样负有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的责任。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他们承担了相应的义务,也应该先收相应的权利。

其次,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和社会财富大幅增加,这也为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了可能。我国的GDP从改革开放前的3千多亿元增长到2009年34万多亿,财政收入从1,100多亿元增长到6.85万亿,应当说国民经济与国家财力已经具备应当提供养老保障的财政支撑。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努力和贡献,在他们需要养老时,政府和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确保老人老有所养。

第三,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建立普惠式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在城镇,为城镇职工建立了一个强制性的“基本养老制度”,原则上,这一制度包括现收现付的福利体系和个人退休账户,覆盖了所有的城市职工。据统计,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550万人。在农村正在进行新农保试点工作,2009年11月至12月。全国27个省、自治区320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正式启动新农保试点。截至2009年底,1,538万农民参加了新农保,403万60周岁以上的农民领取了基础养老金,累计发放基础养老金3亿元。另据悉,2010年,民政部将统一高龄养老津贴制度,全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津贴。民政部也正在进行相关规划,将在全国社区普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开展专业护理员的培训工作。这些表明,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将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中国将逐步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化。但这不是以社会养老完全替代家庭养老,而是家庭与社会在承担养老义务中主次角色的转换。这一转化阶段将形成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将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重要的是“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我国在进行这一转换过程中,应当考虑我们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值得保留的,如何使它们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得以发扬光大,同时应促进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平稳过渡,使两种养老模式有机结合并得以协调发展”。

三、居家养老是最佳选择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是一种与机构养老相对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吸收了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长并将其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了与这三种模式的兼容,很值得推广。这种方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都可以采用;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也都可以采用。居家养老是指在政府积极倡导和扶持下,老人居住在家中同时享受社区为其提供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老人是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而不是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其次,老人的日常照料资源主要由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当然,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来讲,社区提供的绝大部分照料资源是需要用经济资源来置换的。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来自于家庭成员、左邻右舍以及社区。第三,老年人所需的经济资源可以来自家庭、也可以来自老年人自己、还可以来自社会。所以,居家养老可以是家庭养老的延伸,也完全可以是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即“‘居家养老’既可以是‘家庭养老’的变形”,“也可以是‘社会养老’的表现形式”。“居家养老”不必然等于“家庭养老”。

居家养老相对应的是机构养老,两者是社会化养老的基本形式。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不同之处在于。养老地点的选择不同。居家养老强调的是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社区如何强化自己的养老功能来支持家庭养老的问题;而机构养老则是强调老年人居住在老年公寓、养老院或福利院等公共养老机构,并享受养老机构提供的全方位养老服务。两种社会化养老方式各有各的长处,但是,相比较而言,居家养老更适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当今“未富先老”的国情。

首先,居家养老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现有的养老资源,有助于节省养老福利的投入。一方面社区现有设施可以加以利用,比如,找几间房屋稍加改造就成了老年照料中心,社区的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都可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老年人居住在家里,房屋及室内的一切物品都可以继续使用。这如同把老年人的家变成了一个个小型老年公寓。这样,既可以省去政府为修建各种养老机构所需费用,又为老年人自己节省了许多养老支出。

其次,居家养老更符合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中国人家庭观念比较强,老年人比较推崇含饴弄孙和天伦之乐,也重视街坊邻里的交往与情感,远亲不如近邻正是这种情感的反应。所以。老年人一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和社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机构养老。

第三,居家养老可以为一些中年人和低龄老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目前,“4050”人员很容易失业且失业后很难再就业,一些低龄老人退休后也想找点事做,既可以打发寂寞又可增加收入,为自己养老多积累些养老资源,而居家养老的前提条件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这需要大量服务人员,正好为“4050”失业人员和想工作的低龄老人提供了再就业机会。

居家养老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既满足了老年人“恋家”情结,又减轻了其家人的负担,同时还弥补了社会养老的不足,是解决多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养老方式。

正如强调社会养老不是要否定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一样,强调居家养老的作用也不是要否定机构养老的功效。虽然我们现在强调居家养老方式是目前中国养老的首选,但是也不能忽视机构养老的建设和完善。因为“居家养老可能是阶段性的,当老年人口高龄化的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更有理由确信:如果说居家养老是低龄健康老人或者说自理老人的选择的话,那么在垂暮之年无法自理或者有疾病需要治疗和照顾的时候,养老机构就会成为许多老人新的选择”。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应该是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辅、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2]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3][8]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篇10

关键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70-02

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居家养老在破解养老难题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居家养老社会化已成为一种潮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并将继续加速。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等四个方面、十次提到“基本公共服务”,这在表明新时期政府对老龄问题更加重视的同时,也为缓解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明了发展道路,即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角度,使“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持续取得新进展”。

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测评的重要价值

从2000年开始,我国各地陆续展开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宁波等地区纷纷进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实力、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和服务效果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给统一评价全国及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水平和发展状况带来一定难度。

从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看,全国范围内不仅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的地区范围越来越广,在服务内容和服务队伍的建设方面也向纵深发展。如何综合考量和测评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水平、运行方式、管理模式及整体效果,势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可喜的是,2012年6月民政部下发的《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文件中充分肯定了指标体系监测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通过指标体系有效监测行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推进养老服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举措。”并进一步将监测体系划分为人口数据、福利补贴、服务保障、资金保障和队伍建设等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与此同时,学术界对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章晓懿等,2012;包国宪等,2012)。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地区也日益增多,厦门市在2012年12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数据收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表明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测评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一,作为一项政府公共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队伍等方面,服务效果和评估也是其重要内容。因此,综合测量和评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应有之义。其二,通过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和实证分析,不仅可以度量和评价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工作水平,也为政府制定相关社会管理政策和老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研究现状

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居家养老服务是顺利实现社会化养老的关键环节。陈友华(2012)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是“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的一种交叉组合形式。在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相关研究中,不少学者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的设想,本文试图从指标体系研究的四大主要步骤出发,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

第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理论基础,即解决“凭什么测”的问题。现有研究中提出理论依据的较少,部分研究根据地方特色或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则或依据。章晓懿、梅强(2012)基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服务属性,将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理论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的依据。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中,民政部(2012)将导向性、科学性、简便性和突出重点作为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原则。左建一等(2009)则以“政府主导、依托社区、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及居家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受益等方面作为考量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依据。

第二,构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标体系,即解决“测什么”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各地区制定了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标体系。在对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体系中,章晓懿等(2012)从公平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四个维度,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包括投入、产出、服务种类、服务对象评价等内容。包国宪等(2012)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内涵及其过程基础上,构建了绩效分析模型。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中,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二级指标,包括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次、城市和农村日间照料场所覆盖率等6项三级指标。左建一等(2009)将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分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评估指标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指标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又分为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服务队伍和服务成效5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

第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评价方法,即解决“怎么评”的问题。目前鲜有学者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价方法和权重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仅有章晓懿等人对上海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采用专家意见法,优选了学术专家、职能部门专家及机构专家共12人作为咨询专家,进行了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包国宪等(2012)则将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应用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评价。

第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体指标权重的设置,即解决“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如何分配”的问题。章晓懿等(2012)根据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程度的评分,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经过计算机程序模拟仿真处理得出各项指标权重。虽然专门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各项指标的权重分析文献较少,但是针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较多(陈天祥,2008;宋美喆等,2012),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提供了技术方法的借鉴。

三、研究不足及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量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我们在衡量、监控和评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索影响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从而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

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测评研究理论支撑不足,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评价体系;(2)没有考虑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将居家养老服务泛化分析,对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的指导;(3)各地区对居家养老服务测评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上差异较大,无法对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状况进行统一评价;(4)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全新工作,涉及面广,各地尚未有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在指标体系的设置和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综上,在过去近20年中,虽然学术界取得了较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尤其是近3年内对于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和测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客观评价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提供了可能;但是,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评价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或某个街道、社区,且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指标体系缺乏普适性,不能满足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综合衡量的实际需要。

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中,如何深入挖掘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社区照顾理论以及满意度理论等相关理论,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服务效果以及服务效益相结合,探寻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理论基础,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改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措施,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因此,总结和评估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各地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指标体系,识别工作开展的实际成效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辨析各种居家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成败,找出影响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是居家养老服务测评工作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Z].http:///article/zwgk/mzyw/201112/20111200247846.shtml.

[2] 包国宪,刘红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2,(2).

[3] 章晓懿,梅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海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2,(6).

[4] 章晓懿,刘帮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11,(3).

[5] 吕津.中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6] 杨鸿燕.居家养老中生活照料评估体系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3).

[7] 路依婷.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的构建[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8] 曾宪新.社区为老服务评估体系及应用系统的开发[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