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篇1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它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它具有3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绿色饭店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绿色饭店(Green hotel)是指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它要求饭店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最小、饭店设备的运行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饭店的物资消耗降到最低点、饭店提供满足人体健康需要的产品和饭店积极参与社会的环境保护活动、宣传绿色理念。饭店业是服务产业中的碳排放大户,能否有效地节能减排成为政府和企业经营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绿色饭店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思想,其日趋完善的评价体系使饭店的“创绿”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了饭店业绿色化的进程,同时其“积极宣传绿色理念”的要求也为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作出贡献。因此,绿色饭店完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和要求,发展绿色饭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另外,生态文明的理念对绿色饭店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高度既考虑长远又考虑眼前,既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又考虑经济效益,从整体上指导绿色饭店的发展方向,使绿色饭店能够正确处理资源与环境、物质与精神、生态与享受之间的关系,真正走上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二、广西绿色饭店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行的绿色饭店标准有旅游行业标准《绿色旅游饭店》(LB/T007-2006)以及国家标准《绿色饭店》(GB /T21084-2007)两种。此两种标准的评价主体不同,评分细则也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大。本文所指的绿色饭店包括符合这两种标准的所有级别的饭店。

(一)广西绿色饭店发展概况

广西酒店业到目前为止按旅游行业标准被评定为《绿色旅游饭店》的共有82家饭店,其中金叶级18家,银叶级64家;按国家标准被评为《绿色饭店》的共有2家饭店,其中5叶级1家、4叶级1家。广西绿色饭店的分布情况见表1。到2012年底,广西共有星级饭店456家,绿色饭店占比18.2%。

(二)具体调查

本次研究采取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调查对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广西的绿色饭店,另一部分是没有“评绿”的饭店,或称非绿色饭店。这两类饭店的对比可以体现出广西饭店业对绿色饭店评定的态度,从而推测出广西绿色饭店发展存在的问题。面向绿色饭店的问卷设计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参评原因、政策支持、自身绿色宣传和“创绿”获益;面向非绿色饭店的问卷只涉及一个问题:是否打算参评及其原因。本次调查共采访了22家绿色饭店,31家非绿色饭店,均按类型比例抽样方式确定采访对象,包括广西各地区的星级和非星级饭店。

1、面向绿色饭店的调查

(1)参评原因

从对绿色饭店的访谈结果看,“评绿”原因包括四个方面:政府号召、政策支持、借此提高酒店的环保水平并节能减排、借此定位酒店市场形象,具体结果见表2。

(2)政策支持

对于饭店“评绿”过程中或“创绿”之后是否得到过政策支持这一问题,91%的饭店持否认态度。只有2家桂林籍的酒店提到“政府曾组织饭店企业就评绿工作进行过培训和交流,并且上马节能项目有财政支持”,但他们也补充“上节能项目的财政支持是其他部门给的,与评绿无关”。这也许是桂林籍绿色饭店占比较多的原因之一。

(3)自身绿色宣传

对于饭店“创绿”之后是否有大力进行绿色宣传的问题,82%的饭店回答是否定的。只有18%的饭店回答曾经宣传过,但效果并不明显。

(4)“创绿”获益

对于“创绿”后饭店是否因此而获益的问题,23%的饭店认为饭店声誉有所提高,另外77%的饭店认为获益较少,可忽略不计。有部分饭店提到成本的节约,但非绿色饭店也要进行节能等成本管理,这与“创绿”关系不大,所以本文不将其归结为“创绿”获益。

2、面向非绿色饭店的调查

本次调查的31家非绿色饭店包括星级饭店和未评星的特色酒店。对于“评绿”意向问题,他们全部表示近期没有参评计划。而不参评的原因及其分布情况见表3。

(三)调查结论

1、除桂林外,广西饭店“评绿”动力不足

广西共有绿色饭店84家,桂林一地就有49家,占比58.3%,这与旅游城市的饭店业顺应国际绿色趋势的前瞻性和桂林市政府的工作都有关系。本文的论述重点不是桂林个案,所以对桂林绿色饭店较多的原因不做详细研究。

在广西的其他地区,绿色饭店的数量屈指可数。到2012年底,南宁星级饭店总数68家,绿色饭店仅有9家,占比13.2%(见表1),绿色饭店的数量和从业人员规模均远远低于沈阳、杭州、南京、广州等城市的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非绿色饭店不参评的原因大都是“自己做好节能管理就好,参评费时费力没有用”,而即使是参评饭店,一半以上饭店的参评原因都包括“政府号召”(见表2)。所谓“政府号召”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压力,因为旅游行业标准《绿色旅游饭店》的评定机构就是全国旅游星级饭店评定机构,所以“创绿”和星级评定挂钩是部分饭店参评的原因。这也恰好可以解释广西有82家按行业标准评定的绿色饭店,却只有2家按国家标准评定的绿色饭店的原因。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广西饭店业参评绿色饭店的动力不足。

2、“创绿”饭店收益不大

从调查中绝大多数绿色饭店认为“创绿”后获益甚微的结果可以看出,“绿色饭店”称号的获得并没有给饭店企业带来明显的收益,饭店感受不到它的价值。这说明广西的绿色饭店评定并没有真正帮助到饭店企业,使其在改善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绿色饭店的社会认可度低

从调查中得知,大多数饭店获得“绿色饭店”称号后,除了在大堂悬挂牌匾、在网站简介里简单提及之外,并没有进行绿色宣传。原因是饭店认为消费大众对绿色饭店的认知度不高,进行绿色宣传费时费力却未必有效果。而另外几家进行过宣传的饭店的宣传效果也并不明显,说明绿色饭店的社会认可度确实不高,这与前人关于国内游客对绿色饭店认知的研究发现是一致的。

三、广西绿色饭店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绿色饭店的支持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

从调查中可以得知,广西饭店业参与绿色饭店评定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在访谈中,大多数“创绿”饭店认为“政府对绿色饭店不够重视,‘创绿’之后没有任何政策倾斜,评与不评一个样”。饭店是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在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之前会先考虑经济效益。如果绿色饭店评定只成为饭店企业的负担,却不能为饭店带来经济利益,即便政府大力号召,也难以激发饭店的参评兴趣。另外,社会大众对绿色饭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低,也是饭店业“评绿”动力不足的原因。“评绿”是说明饭店对生态、对社会具有负责任的态度,但如果消费者不认可,那“评绿”对饭店就会失去意义。而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了解和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宣传,因为公众对一个理念的接受是不可能由个别企业来完成的,所以政府若想发展绿色饭店就必须肩负起宣传的责任,为绿色饭店培养大量的绿色消费者。

(二)绿色饭店认证工作本身存在不足

在访谈中,一些饭店的不参评原因是“此评价不适合本类酒店”(见表3),还有一些饭店抱怨评价委员会“只评价、不辅导”。这些反映说明部分饭店企业认为绿色饭店认证工作存在适用面不够宽、缺乏后续服务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已显然影响到绿色饭店的发展。我国绿色饭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认证范围比欧美绿色饭店认证项目更窄,一些诸如“有中水系统”、“有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游泳池有水质净化系统”、“有检测合格的烟雾报警装置、自动喷淋装置、客用防毒面具”的评定细则成为小酒店申请绿色认证的障碍。另外,绿色饭店的认证评级不应该一蹴而就,从普通饭店到绿色饭店、从较低层级到较高层级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被施以持续的辅导,通过辅导引领饭店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我国的绿色饭店认证却没有任何后续辅导。

(三)绿色饭店进行绿色营销的力度不够

虽然现阶段我国旅游者对于绿色饭店的总体认知程度不高,但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和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将会逐步增强。有研究发现,入住绿色饭店的经历能加大旅游者对绿色饭店的认知程度,即使没有绿色饭店入住经历,中青年旅游者也更愿意为入住绿色饭店支付额外费用。另外的研究发现,顾客是期望酒店绿色行为的,如果一家酒店没有有效采用环保措施或者无法以良好的方式展现这些措施,那么它在绿色环保的竞争中可能失去潜在的客户。而广西的绿色饭店对消费者“绿色化”趋势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绿色营销的态度是相当消极的。这种消极的态度会使广西绿色饭店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越不宣传公众就越不认知,公众越不认知饭店就越不宣传。从而导致广西的绿色饭店失去大量潜在客户,错失树立绿色形象的良机,在未来的绿色环保竞争中失去竞争力。

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广西绿色饭店的建议

(一)政府应给予绿色饭店足够的支持

政府发展绿色饭店、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但其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它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和市场运行规律。行政命令或给企业压力的方法只会造成表面上的繁荣,实际上却适得其反,而真正可能被企业接受的做法是给予其支持和引导。所谓的支持不一定是财政上的奖励或补贴,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节能项目的上马和清洁能源的使用,这些都是“评绿”可以利用的。关键是要表明政府对绿色饭店的态度,它可以体现在市场宣传和政府接待上。政府应在公众平台上大力宣传绿色饭店的理念,让公众了解到绿色饭店是对生态环境、对消费者非常负责的饭店,是值得信赖的饭店,并且利用政府的平台宣传已经“创绿”的饭店,提升绿色饭店整体的市场形象和美誉度。同时,政府可规定政府接待原则上应在绿色饭店进行,表明政府“绿色化”的决心。以上两种做法均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既让绿色饭店看到了市场利益,又培育了绿色消费者,同时没有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另外,政府应为“评绿”饭店提供咨询和交流的平台,引导饭店企业参与到绿色饭店的创建中来。

(二)行业组织应积极发挥作用,弥补认证工作的不足

对于绿色饭店认证标准和后续服务的不足,作为地方政府是不可能在标准制定层面上加以修改的,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可以有所弥补。行业协会组织可以在此发挥重要作用。广西饭店协会、酒店学会等组织可以参考欧美绿色饭店认证项目的标准,从地方行业组织层面制定出面向小型饭店的绿色饭店认证地方标准,包括乡村旅馆、经济型酒店、青年旅馆、客栈等,并对其进行辅导和认证。对于“评绿”饭店的前期培训和后续辅导也可由行业协会来组织完成。当然,这一切工作都应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进行,因为我国绿色饭店的认证机构及认证方式具有强烈官方色彩,行业组织不太可能独立完成以上工作。

(三)绿色饭店应加大绿色营销力度,树立绿色形象

篇2

关键词:绿色生态空间;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1 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和属性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林业建设逐渐成为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现代林业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发展成熟,并积极促进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通常来说,现代林业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生态的建设,提高对森林资源各种功能和作用的利用效率,引导社会群众广泛加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建设中,并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之下,在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林业”,以期更好地满足人类生活的各类需求。

现代林业具有多种层面的重要属性,除了作为国家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现代林业还能发挥自身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功能,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过程中,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现代林业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从木材生产供应为主,逐渐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林业的多种重要功能[1]。

2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为了不断克服历史发展改造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并合理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林业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任务,并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通过发挥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功能,极大促进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现代林业的发展能够极大程度上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的建设。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林业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林业的发展在缓解森林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生态危机方面更是不可替代。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的建设发展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羊”,不断创造出价值丰富的生态文明成果,推动着生态文明的良好建设[2]。

作为国家重要的公益事业和重要的基础产业,现代林业的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动力。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同样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现代先进的林业技术科技,林业发展中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将得到不断地提升,西部干旱地区的林业生产力也将不断提高,为当地环境、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提高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3 加强绿色生态空间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建议

3.1 宣传生态安全知识,引导社会形成生态文明理念

首先,从文化意识的层面引导社会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对生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及生态优先政绩观而体现,在社会各阶层中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这种方式能够在国家政策方面体现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从而良好引导群众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并进一步重视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形成绿色生态空间。

3.2 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的实践和探索

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战场,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林业建设对于改善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建设林业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当统筹规划,突出建设的重点,并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促进林业建设的绿色发展,维护林业生存空间,加强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积极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态空间的建设。

3.3 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机制建设

在促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相关激励机制的建设,并规范实施细则。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调动中央和地方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力量,加强对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资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分工,制定出相应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经营方案以及林业生态建设的实施规范和细则。通过国家政府层面的有效资金支持和各省级政府的高效实施,以及对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良好协调,才能最大程度上获取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持和保障,在多种层面上推动我国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绿色生态空间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3

1.理清思路,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开展连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必须先行。在进行规划时,一定要准确科学判断形势,考虑长远战略,要结合并连、并点和中心区的建设量力而行。规划建设要坚持做到5个协调,即:大路和小巷相协调,近期和长远相协调,规划建设和生产发展相协调,居住区和融入周围环境相协调,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在连队规划中,与师(市)、团场的规划相区别,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连队与团场规划要统筹统一考虑;二是要因地制宜;三是要具有兵团特色;四是注意节约和合理建设,避免大拆大建;五是注意节约用地;六是要群众接受、认可;七是要简单明了,容易操作。

2.持之以恒,确定长期行动计划。连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地稳步进行。因此,应当具有超前眼光,树立大局意识,既要考虑现在,更要考虑长远:一是要注意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根据地理环境和生产特点,建设特色连队,形成旅游热点和特色农产品基地,提高知名度,不断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保证和支持;三是连队规划建设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并和团场小城镇建设管理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与团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相协调;四是要与生产经营发展相结合,根据连队特点,在农产品、工副业产品和环境保护管理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优势和特色,促进连队的不断兴旺发展;五是要建立稳定的连队建设运行体系,建立连队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改造维护的长效机制;六是要与兵团开展的建设生态文明连队相辅相成,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构建节约型社会,更好地推动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3.试点示范,推动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开展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应当试点引路、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在摸清兵团连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首先要在每个团场选出1至2个具有代表性的连队,对其长远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统筹部署,建立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责任。在具体实施中,要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加以分析和解决,以促进试点工作能够取得成效。试点期间,要及时对试点的经验成果进行整理、归类,供其他连队借鉴、学习,以推动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确保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序健康进行。

4.自主管理,建立连队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连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涉及兵团2000多个连队,量大面广,完全依靠上级或间断式的管理是不会取得显著成效的。应当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各方参与、上下联动的管理机制,形成合力。

5.抓好重点,切实解决连队职工的实际问题。兵团在连队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结合国家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重点解决群众在饮水、排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给群众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帮助群众采取措施,处理好垃圾、污水;本着节约的原则,量力而行地对现有房屋和设施进行改造,扎实稳步地推进连队治理。

6.安居乐业,加强对连队房屋建设的指导。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方针,坚持抓好引导和服务,具体需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及时组织力量编制完善节能、节材、节地的住宅单体建筑和住宅小庭院标准图集,给职工群众更多的选择空间和余地;二是引导职工群众结合并连和中心小区规划,相对集中建房,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整体规划,统一建设;三是住房和住宅小区建设要突出自己的风格,考虑历史延续性,尽量维护原貌;四是重视住宅工程质量和总体建设质量,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篇4

关键词:地方政府 软环境 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准确评价、科学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的依据,目的是为了客观、准确评价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及其文明水平。目前一些城市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将生态文明提升为政府行政决策考量的关键因素,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在党政实绩考核的比重,考核结果作为党政干部评先创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虽然一些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上做过一些探索, 但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具体、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1.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重大意义

1.1能够为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具体化、实效化提供科学依据

构建生态文明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是量化生态文明建设最有效的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不能仅限于理论层面,而是要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需要从实践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变为具体实际的要求。所以,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目标进行细化、数量化,使大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的工作有机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采取考核内容量化、计分层次化、结果运用实效化的方式,使建设评价考核工作程序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考核结果更加具体化、直观化,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机制。

1.2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监控、测评、考核提供前提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指标化,使建设主体指标明确,责任到位,才能使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都各各尽其职,各负其。在现实的具体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不能凭空而论,而是要有一个规范科学的考核监控指标体系。这种指标评价监控不能只靠上级机关来做,要靠广大人民群众来评价。不仅仅是靠上级机关监控,广大人民群众更要参与监控。在现实工作中,更多的不单单是主观评价监控,重要的是客观评价监控,最重要的是靠客观真实的数据做依据。所以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重大目标、重点节点、重要问题,找准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切入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客观性。有了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能够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提供客观真实的评价标准,为各个地区领导组织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准确依据,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常效化、自觉化。

1.3能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舆论导向

健全完善一套规范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将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准确客观地反映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助于各级党委政府机关及领导进行过去和现实比较,有利于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形成良好的社会导向。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平台常年开设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专题(专栏),开通环保政务微博,创办环保手机报等手段,有利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

1.4能够为党委政府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考核情况,呈现的是各地区、各单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能够检查各个地区、各个单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决策、执行状况,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各级机关和领导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在源头规划和实际执行中,切实把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布局,都要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不以牺牲环境作代价,努力建设高效生态经济。

1.5能够为全社会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途径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在一定时间向社会公布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情况,深层次、大范围地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有效监督,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有助于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扩大群众对各级机关及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

2.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主要思路

从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来看,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环境保护部正在抓紧制订全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目前已行成初稿,正在书面征求地方意见,尚未完成。从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实践来看,很多版本过于偏重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而对经济、民生、文化、社会进步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指标考虑得不够深入,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难以把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很好地量化表现出来,未能较好地达到促进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的。指标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的缺陷。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实践上,主要参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生态县、生态省(2007修订稿)建设指标体系,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以及中央编译局2009年的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要么偏重于生态建设,要么偏重于人民生活质量,要么偏重于解决城镇或“三农”问题,简单地将这些指标体系嫁接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上必然存在缺陷。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求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要在遵循系统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综合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导向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即围绕一个中心――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同时糅合我国时下倡导的建设主题如“发展生态、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等,借鉴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指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指标、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指标、可持续发展考核指标等,从生态经济文明建设、生态社会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5个层面来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3个层级,一级指标为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层;二级指标包括生态经济文明建设、生态社会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5个层面;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下选取若干单项评价指标组成,共32个指标,其中生态经济文明建设5个,生态环境文明建设6个,生态社会文明建设8个,生态文化文明建设7个,生态制度文明建设6个。

第一类指标―生态经济文明建设:主要从经济结构、低碳等两个关注方向来构建。这一类指标反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产业绿色转型的程度,包括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四项污染物约束性指标减排率、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清洁生产审核通过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等5个与我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总权数为30%。

第二类指标―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主要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两大方面来构建。其中资源节约主要从保护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来构建;环境友好主要从改善环境质量、加强污染防治和发展绿色农业等方面来构建。这一类指标反映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的优化和保护程度,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及无害化处理率、生态保护地(受保护地区)面积比例、森林覆盖率及人均绿地增加率等6个指标,总权数为30%。

第三类指标―生态社会文明建设:主要从增强民生福祉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来构建。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的根本。只有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民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该类指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了社会保障问题,体现了生态制度的文明程度,符合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保险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户降低率、社会安全指数、人均道路面积等8个指标,总权数为20%。

篇5

1.整体统筹不足,长远规划欠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目标,任重而道远。而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迫于政绩考核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一些基层政府为完成招商指标而招商,降低门槛,引进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又出于税收的考虑,对这些企业不进行严格监管,于是县域内空气、土壤、河流污染日益严重;为追求GDP增长,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过度开发,耕地、湿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锐减;农民为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收益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农产品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失衡,难以恢复。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说明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保障机制中整体统筹,科学规划制定与执行的欠缺。

2.县域生态文明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

县域产业大多规模小、散乱分布结构不合理,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存在一定矛盾;滩涂养殖、风电等项目的规划和发展,港口建设及临港产业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的冲突;各种休闲度假村、山庄、农家院的乱建乱设严重影响了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经济要发展,要不断加大投入和产出,但县域诸多项目却存在产业层次低、环境风险高的特性,发展与保护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之中,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县域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将成为首要问题。

3.县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我国大多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国家投资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导致治理标准低,综合配套差,进度慢,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不理想。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给生态环境建设带來了许多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不断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继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1.培育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长期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媒体的宣传作用以及学校的教育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课堂上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等等,力争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加大宣传力度,逐渐转变县域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自身身体健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只要让生态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个单位、家庭和个人,在县域民众心里生根发芽,彻底转变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与环保双赢,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科技创新谋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只有以科技为指导,才能科学的分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路径和模式、重点和难点、前景和风险,比如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新能源、如何提高县域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如何开发生态农业等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技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不断结合。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问题。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确定县域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间的循环生态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绿色产业既包括环保产业的内容,也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绿色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是人与环境的中心环节,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4.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

篇6

建设生态文明,其实质就是要打造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同时也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奠基期”和“启动期”。全县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大做文章,巩固和放大生态优势,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宁海实际、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互促共赢的发展道路。

 

树立三大共识

树立“抓生态文明就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共识。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转变的大方向就是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向可持续发展去“转”,就是要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去“转”,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航仪”和“方向标”,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和“带动力”,促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争创绿色生态经济新优势。

 

树立“抓生态文明就是增创竞争优势”的共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磁场效应”,是决定一个地方发展空间、发展高度、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基本建设的“中轴”来抓,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线”来抓,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脊梁”工程来抓,努力抢占生态发展的制高点,增创区域竞争的新优势。

 

树立“抓生态文明就是改善民生福祉”的共识。生态文明建设,是直接关系民生、涉及民本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最大问题,积极营造“舒适、健康、优美、宽裕”的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过上安居乐业、繁荣和谐、品质较高的生活。

 

坚持三大原则

坚持“把放大生态优势作为关键之举”。要切实树立“经营生态”的理念,把生态资源作为一种生产力来对待,把生态产业作为一项大产业来经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切实发挥良好生态的“凸透镜”效应,不断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和发展模式,真正走出一条具有更高标准、更高层次、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坚持“把推进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生产和生活、投资和消费、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去,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坚持“把提升生活品质作为民生之基”。要强化生态成本观、环境大局观、绿色政绩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上,积极打造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位一体”互促共进、快速发展的生态强县。着力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使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景更秀”,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检验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

 

构建三大体系

构建完善生态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完善特色块状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构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低碳化、集群化。大力培育和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加强培育临港工业、海洋装备、海洋能源与环境保护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旅游健身、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GDP的比重。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推广绿色生产、绿色认证、绿色营销模式,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品牌。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强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政策举措。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有序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努力促进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各个环节和企业、园区、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支持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依法对重点污染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培育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显著的典型企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强特色开发,充分利用好境内山、海、林、岛、泉等资源环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发具有宁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立足资源优势,把生态旅游健身业作为生态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来培育,构建山水相衬、海陆互动、立体纵深发展的旅游健身体系。实施多元开发,培育汽车游艇、登山步道、露营垂钓等新型业态项目和户外运动产品。注重整体开发,有机整合生态景观、民俗文化、景点景区、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健身资源,通过总体规划、形象策划、品牌营销,积极打造县域一体化的旅游大景区。

 

构建完善生态人居体系,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一是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功能向农村覆盖,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综合交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融合接轨,让城市拥有乡村的美景、乡村享受城市级的设施。注重城市功能外延拓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功能区块建设,真正使我们的城市拥有“海”的元素,促进山海互动。注重传统文脉保护延续,有重点地保留部分古镇、古村、古建筑,使得历史遗存和自然生态相协调,将自然生趣注入人居景观。二是强化城市环境整治。着力推进“三改一拆”工作,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加快构建结构布局合理、综合功能优化的城市生态屏障,精心打造现代城市生活和自然田园生动融合的美好家园。加快山体公园、生态公园、绿地广场、风景林带和绿色景观长廊等建设,形成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的公共绿地系统,完善多层次的城市绿化覆盖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推行精细化城市管理,营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三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依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各类旅游、文化、休闲特色小城镇,实现人口、产业、资源集约合理配置,发挥生态节点和示范带动作用。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优化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推进农村住房建设集中改造,建设特色生态村庄,不断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大力开展“两美”行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打造一批乡土特色浓郁、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民风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篇7

[关键词];生态伦理;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07 ― 02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扩大,工业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促使人类过度地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致使自然界失去了生态平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严重危机、能源的短缺、个别生物物种的消退、流行病的增多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了解自然界如何为人类的生存服务。生态伦理思想明确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生态伦理思想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综合实力素质的飞速发展,我们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分析

在的理论体系中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马克思把生态伦理思想融入到其它理论体系之中。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于死亡而必须与之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这说明,自然界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条件,地球对于我们是惟一的,破坏地球就是破坏我们自己。他还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人类的劳动就是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手段。马克思提出:人们要尊重自然界,正确对待自然界,要把自然界当做人的生命一样爱戴。马克思还认为:人类可以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世界、改造世界。人类可以调节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来管理和控制自然界,从而改变自然界和人类本身。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能使自然界该变成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世界。马克思还认为:自然界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不合理的制度和生产方式,疯狂的追求利润,必然造成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二、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

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及其指导意义。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主要表现在:

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明确了自然存在的价值。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生态文明发展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坚持人类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要优先发展,自然界要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提出物质变换的对立性,倡导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指明了物质的有机发展和无机发展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一观点,生产劳动是人和自然的物质转换唯一途径,也就是说人类在生产劳动时,超出自然界的实际承载力,必然会影响自然界顺其发展,也就造成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把生态学思想同唯物主义,同辩证法、同自然科学等联系起来,自然和人类相互制约的唯一条件就是人类的存在。〔2〕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现代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相统一,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那么要想改变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唯一的有效手段。只有熟知和掌握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内涵,才能推动科学的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影响自然界发展的负面因素,处理好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在良好生态发展背景下人类得以迅速发展。生态文明是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于一身的高度发展,是自然生态和人类和谐统一的高层次的文明。〔3〕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原则,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要树立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协调发展的理念,要坚持在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时,关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树立人类与自然的平等观,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和谐发展。〔4〕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对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种观念的更新,是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就是生态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体系,能够给人类带来更好地生活,能够促进人类的进步,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

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现阶段生态环境能否良好地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把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我国颁布了首部《环境保护法》,2005年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7年的“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这些文件的颁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下面我们就谈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方式的落后

我国的大多数工业发展,还延续着传统的工业发展方式,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换取产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毫无节制地、任意消耗浪费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必将造成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及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区域资源的严重匮乏已经非常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将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片面追求GDP

GDP的快速增长,代表着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忘却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环境的破坏熟视无睹,继续生产耗能工业,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发展,直接涉及到威胁人类的生存。

(三)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个别企业一味追求产值,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工业废水到处乱排,工业垃圾随意倾倒,工业废气随意排放,造成了对自然界的严重污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严重危机、能源的短缺、个别生物物种的消退、流行病的增多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四)规章制度的缺陷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规章制度的建设还存在较多的缺陷。例如,资源性产品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环境污染的付费制度、生态破坏的补偿制度等等还不健全和完善,制约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子孙后展的重要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是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前提。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控和生态恢复,而是创新发展工业文明,既强调和谐、循环发展,又是强调效率、发展的力度。要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根本,以加快循环经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态文明良好的和谐发展的道路。

(一)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

生态文明需要从每一个公民的自身做起,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使每一名公民都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员,都成为生态公民。〔5〕要有效地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等新闻媒体,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并及时有效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各个层面,以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使每一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意识到保护和爱护环境,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等的重要性。

(二)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必备条件,建设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农业,建设节约资源的生态工业产业链是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应重点加强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产业的战略布局,努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生态产业的转型,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

(三)加强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是一项消耗时间长,系统庞大的,具有长远规划的工程,各部门积极的协同配合,齐心协力关停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生产链。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形成良性的循环。优先解决危害公民身体健康、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环境优美城市、最佳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等的创建工作,继而推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四)建立制度创新机制

我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与目标相比较,我国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还有很多的不足,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束缚了生态文明建设前进的步伐,那么我们就应该应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有效地创新机制,以保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五)完善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体系

具有良好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律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要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只有通过相关政策的要求和法律的约束,人们才能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才能加强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法律意识。通过不断地完善环境经济体系政策,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政策,来有效地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

〔3〕张旭平.“生态文明”概念辨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02):86-90.

篇8

(正阳县环境保护局,河南 正阳 463600)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成果所创造的另一种财富。它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 、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文章对目前正阳县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系列问题进行阐述,并结合该县的实际情况,从现阶段环保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相应关系分析论述。

关键词 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环境现状;人与自然

0 引言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蓝水、惠泽民生。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主义建设之中,提出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正阳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高压期、公众环境要求的高涨期、环境问题的高发期,我们面临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1 环境现状

1.1 水环境污染问题

2014年,该县慎水河王岗断面河流水质远远低于国家考核要求,19个乡镇19条河流断面水质只有熊寨镇田白河达标,其他全部超标,一些非法养殖场不按标准排放、处理污水,导致附近村民乃至整个村庄遭受污染,该县地表水污染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1.2 畜禽养殖问题

正阳县作为全国生猪大县,生猪产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养殖污染。有的养殖场粪便没有进行处理,臭气熏天,每到夏天蚊虫飞舞,极易传播疫病,有的养殖场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农村整个地下水污染。

1.3 生态破坏问题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任意地砍伐林木,导致大面积森林被破坏,造成夏日炎炎,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植被多样化,农村农药污染危害严重,导致生态大范围恶化,使农业、农村环境承载着双重压力,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环境保护观念差,导致污水乱排、乱砍伐森林的现象随处可在。

1.4 城市垃圾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该县污染物排放量刚性增加,而减排项目——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设滞后,县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率低,至少有50%以上的生活污水直排,造成废水沟臭气熏天,而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刮扔垃圾现象随处可见。

1.5 其它问题

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城区燃煤锅炉拆改、道路及施工扬尘污染、和餐饮业油烟污染等问题都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畜禽养殖对地表水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乱放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2 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整治

2.1 加强环境整治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分工加快重组,该县正面临巨大的环保挑战,该县于2015年4月2日召开全县环保工作大会,该县县长要求:(1)认清形势。当前正阳县环境压力巨大、总量减排任务艰巨、群众对环境质量意见很大,各乡镇、各部门要找准重点,变压力为动力,努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2)突出重点。着力推进三大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的实施,确保环境整治与生态文明相融合。(3)加强领导.各级部门要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加强宣传、严格执法,确保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展开。

2.2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该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2.3 要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理念形态,要实现生态文明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没有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多走弯路。建设生态文明,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各地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

3.1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该县通过环保法律、法规进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的宣传,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与生态文明意识。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环境教育师资培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环保征文、环保演讲比赛、环保专题讲座等活动。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学校等教育培训平台,广泛开展面向党政领导干部的环保政策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综合决策能力。

3.2 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新环保法于2015年1月1日起已经实施,新的环保法不是棉花棒,而是杀手锏,它首次将环境违法可以行事拘留写入篇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的内涵,使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不断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性条件。该县严格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3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现象,充分认识与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该县通过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生产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4 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该县遵循的开发原则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各地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使自然资源的质量逐渐改善。

篇9

一、从转型发展的高度,认清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而且是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靠自然界而生活,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江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根本目的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走出具有江宁特色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没有生态文明的小康不能称之为全面的小康。生态文明理想和目标的实现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生动体现,更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归宿。当前,资源、能源、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先进产业集聚区、科教研发先导区、康居宜业生态区”目标,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加突出生态建设,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体系,为加快实施以推进城市化为主导的率先发展战略,真正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正在建设的生态区有所不同。生态区建设主要在控制污染、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是数量与指标的控制。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使工业化、生态化相互融合,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江宁国家生态区建设工作的延续,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都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品牌在生态、形象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的理念,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做文章、下功夫、见成效。

二、从创新发展的高度,把握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机遇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基础

生态优势是江宁最大的优势,特殊的自然条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从生态禀赋看,水源、矿产、动、植物等资源丰富。从水资源看,区域长江过境水平均过水量达9730亿立方米,秦淮河及其支流、水库、塘坝的地表水容量2.3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较为丰富。从矿藏资源看,境内主要矿藏有6类25种,其中铁矿储量达3亿吨,占全省储量的41%,硫储量2000万吨,约占全省储量的35%。从动、植物资源看,全区脊椎动物有290余种,木本植物和药用植物1000余种。

(二)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区内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区域供水、集中供热、绿色林网主骨架基本形成;以环保、水利、电力、通信、市政公共服务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南京东山新市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水、陆、空交通快速便捷,特别是对外高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大大缩短了江宁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全区重点区域整治受到成效,治污能力得到提高,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保护功能有了增强,

(三)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江宁经济运行质态稳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503.4亿元,同比增长18.0%;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63.7亿元,增长2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6亿元,增长3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亿元,增长2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1亿元,增长22.2%,主要经济指标跻身全省前十强,成为全省第一家18项小康建设指标全部达标的区县。

(四)全市领先的环境质量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2009年,万元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降低4%和9.5%,完成了节能减排责任目标并通过了上级部门的核查认可。区域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均达到了功能区水质要求,空气优良率达到85%以上,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标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90.1,位居全市前列。

(五)深入人心的环保理念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山青水”、“既要GDP的增长,又要COD的削减”、“既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已转化为全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绿色的消费方式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必将有力的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并对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应该清醒地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有: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的手段、方式、机制还不够完善,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到位;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重,在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环保基础设施运行体制不顺、监管渠道不畅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等等。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必须正视现实,、抢抓机遇,变被动为主动,突出生态优势的保护、转化和提升,义无反顾地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三、从跨越发展的高度,明确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发展生态经济,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力求新进展

1.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就要着力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不断完善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倾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以“优化生态、繁荣经济、富裕农民”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链接融合,不断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工业,就要加大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推进传统企业向高新企业转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建立起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生态环保型、自主创新型、规模效益型工业体系,打造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龙头引领、产业补链、配套跟进”战略,紧扣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电力设备、新能源、航空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环境友好型工业,提高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形成企业集群,推动开发区的产业链向区外进一步延伸,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65%以上。

3.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大力推动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体系,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按照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构筑发展平台,加快商业街区、老城区市场集聚区、百家湖飒市场集聚区、火车南站商贸市场集聚区、江宁大学城商贸集聚区等“五大商贸市场集聚区”和空港物流配套区、开发区产业配套物流集聚区、农副产品物流配套区滨江航运物流集聚区“四大物流集聚区”发展,确保服务业在全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整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二圈三带”休闲旅游品牌形象。

(二)实施提升工程,在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上力求新进展

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认真总结和推广农村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典型经验,将新农村建设的重心从环境整治转向产业发展,从重基础设施建设的输血型扶持转向重产业发展的造血型帮扶。不断完善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护。不断完善农村环卫工作体系,健全街道垃圾中转站运营和管理机制,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户分类、村收集、街运转、区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推进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深化实施秸秆资源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不断提高农村新能源利用水平。

2.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城镇,努力建设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实现城市建筑与生态景观相映生辉、城市生活与郊野风情相得益彰。按照“一核三元”总体布局,紧扣“新城现代商圈、文化休闲基地、特色服务中心”的定位,做大做强东山核心区,稳步推进汤山、禄口、滨江新城建设。积极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建管并重、突出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相互衔接、合理分工、高效规范的城市管理框架,不断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以方便群众为主要目标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利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道路、通讯、供热、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3.抓好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将“保运行”作为当前减排工作的中心任务,狠抓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行;以火电行业为重点,大力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以化工、造纸行业为主攻方向,重点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和饮用水水源应急监管体系;着力搞好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尊重自然规律,用人文关怀治水治污,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强化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各项处罚和问责措施,积极防范一切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原则,大力推进两个开发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清洁生产,确保高标准完成节能减排指标。

(三)弘扬生态文化,在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上力求新进展

1.培育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文明,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至关重要。要教育和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通过道德教育与法规约束,把人们尊重自然的意识转化为保护生态的自觉行动。要在公众中树立清洁生产、绿色消费、文明生活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公众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制定实施江宁生态文明道德和行为规范,大力倡导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清洁生产、文明办公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以理性消费、邻里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加大对文明城区创建活动的考核力度,进一步深化文明街村、文明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打造特色品牌。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精心做好文化项目的策划、引进和包装,重点打造以“休闲、养生、快乐、安康”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文化。按照点、线、片、面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区9个国家级,8个省级和55个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妥善保护、修缮,对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完善。进一步提升“汤山温泉养生节”、“横溪西瓜节”、“春牛首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的品位和品牌,提高江宁特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丰富文化载体。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管理、专群结合、覆盖全面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和谐大舞台”、“江宁之春”等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增强基层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完善区、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机制。着力培育文化品牌队伍,培育文化特色街、村、户。健全文艺创作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创作和推广一批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文艺精品。进一步加强城乡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积极组织开展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提高全民体育意识,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社会建设,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力求新进展

1.健全教育服务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城乡教师岗位交流制度,整体提高师资水平。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全面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2.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紧紧抓住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产学研结合、高层次人才引进等环节,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的研究与攻关,着力形成科技创新创业的生动格局。加强与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实施力度,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高科技项目孵化器、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组织建设,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发挥科技在节能、降耗、减排中的作用。加强区、街道、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3.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制定全区促进劳动力就业中长期规划,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准确把握就业形势的动态变化与最新走向,多渠道、多层次做好就业工作。完善人才服务中心、街道社保所、村级就业服务站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劳动力就业管理和服务。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培训工作机制,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定向、定单就业培训。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强劳动监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4.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区级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完善街道卫生工作管理机制,合理配置村级卫生资源,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不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实现社会救助全覆盖。

6.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深入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整合各方面维稳资源,加强区维稳矛盾调处联席会、街道综治维稳中心、村(社区)和谐创安自治协会三级平台建设,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确保社会安全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强化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与考核。成立江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编制《江宁生态文明中长期建设纲要(2010--2020)》,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建立起权力监督、行政监督、媒体监督与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二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法与监管。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重视和解决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将问题尽可能解决在产生之前或是萌芽状态。结合环保专项行动,对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大淘汰力度;对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要挂牌督办,对污染违法违纪的责任人要依法查处。

篇10

矿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在矿山开发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破坏的情况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矿区生态是关系到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深入分析矿区土地资源利用的规模、结构,剖析土地开发与破坏的规律,以提升管理部门对土地资源的重视程度。随着矿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矿区正面临着严峻的土地占用和被破坏面积过大的现实情况。矿区生态文明评价将指导管理决策者完善矿山土地利用相关政策措施,以促进激励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同时达到矿区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

矿区生产生活减排矿区生产生活的污染排放是造成矿区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减少矿区污染物排放,开展绿色生产生活是转变矿区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必然要求。矿区生态文明评价,将重点考核矿区生产、生活排放物的数量、规模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同时指引矿区管理部门完善减排规划、加强执法力度、提升监管措施,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必要贡献的同时,实现矿区生产生活的节能减排。

矿区生态文明考评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资源环境问题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凸显,国内外研究学者加强了针对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考评体系的研究,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为当前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系的研究提供了经验与借鉴。就现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关于矿区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设计与研究主要集中于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我们可以根据评价对象自身的差异性,综合矿区实际情况,构建矿区生态文明考评体系。

1.指标选取的原则

本文通过Delphi法进行指标的筛选,在参评因子的选取过程中,要遵循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必须考虑矿区自身的特点。为了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矿区生态文明程度,在研究与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来源与计算都须拥有科学理论作支撑。应对矿区的复杂运行过程及系统的相互关系做出准确全面的描述与分析,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使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满足矿区生态文明的全面性与相关性要求,又可以避免指标重叠现象的出现。②动态性原则。矿区生态文明是目标,同样是一个建设过程。因此,考评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性,以反映矿区生态文明发展趋势与发展程度现状特征。③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避免过于庞大繁琐,同时还应考虑指标获取的可行性与数据量化的难易程度,应优先考虑现有的统计资料及相关矿区建设规范标准,尽可能选择能够反映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和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标。④引导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其目的在于引导矿区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状态,因此,指标应体现与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相一致的政策引导性,从而引导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考评指标体系的概念性模型如下:De=f(u1,u2,u3,u4,u5)其中,De(Degre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ofMineralRegion)表示矿区生态文明程度;u1为资源利用子系统;u2为环境保护子系统;u3为生态经济子系统;u4为社会发展子系统;u5为绿色保障子系统。

2.矿区生态文明考评指标体系

根据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本质特征,结合我国矿区资源环境现状,借鉴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各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本文采用文献矿区生态文明考评指标使用频率统计分析,并在专家意见咨询的基础上,构建了矿区生态文明考评指标体系(见表1)。考评指标体系将矿区生态文明考评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总体层(评价对象),反应矿区生态文明程度;第二层为系统层由资源利用子系统、环境保护子系统、生态经济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绿色发展子系统五个方面构成;第三层为目标层,表示子系统的运行效果;第四层为指标层,根据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将子系统划分为评价要素,形成单项指标体系。

3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程度模糊综合评价

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的评价具有模糊性,因矿区生态文明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在复杂的影响因素中,某些因素并不能够用一个分数对其进行评价。此外,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低级划分标准通常难以界定,分类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特征,同时各项因素的指标也具有不同的属性及重要程度。要解决这些问题,就离不开专家的经验以及适当的数学方法。因此,文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生态文明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考评。

4.矿区生态文明发展协调程度评价

矿区生态文明发展协调程度是描述系统之间或系统要素之间在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和谐一致程度,是系统各要素与子系统的协调状况。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程度评价,可通过协同论及协调调度模型进行实现。

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建议

1.以生态文明观指导矿区可持续发展

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观念的转变随时软性约束,但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在矿区生产生活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文化育人、将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点内容紧抓不放,将生态文明观念普及落实到每个矿企、每个家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紧迫感,增强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意识。

2.推进矿区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技术点创新

巩固扩大矿区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的现有成果,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创新,完善地质、气候、水文、土壤、作物属性适应性的研究。将矿区复垦、生态修复与循环经济相结合,使矿区恢复和经济开发、旅游开发、文化建设相结合,使矿区服务功能多样性。

3.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