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

篇1

药店选址的核心在于单位租金上的最大人流量化,门店选址所带来的是先天客流量,这些客源能够进店购药,将转变为有效客流量,进入门店的顾客在店员等因素影响下提高了客单量将转变为高效客流量,药店的服务能够让这些顾客成为老顾客经常惠顾,将转变为固定人流量。商圈中药店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在于固定人流量的竞争。会员制的模式是获取固定客源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会员制营销模式不是简单地会员积分换取奖励,还必须通过对商圈中顾客进行细致分析,定期举办能够吸引顾客的会员制活动,不断扩大、增强和稳固固定客源。

首先,我们需要针对顾客进行分析后发现,离退休后的中老年人购药的频次相对较高、购药途径相对固定、购药数量相对较高、能够顺利接受店员药学服务的机率相对较大,同时这类人群日常生活相对单调和空闲,药品消费支出占其收入比例较大。如果我们的零售药店能够通过一些活动加强这类人员的药学服务,促进他们与药店之间的沟通和情感,稳固和扩大这类重要细分人群将会给我们药店的业绩带来更加稳定的收益。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这类顾客的疾病谱和感兴趣的健康话题,他们一般是慢病疾患的人群,尤其是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疾病,他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糖尿病、神经衰弱综合征等以及常见的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健忘、胸闷、气慌、心悸等症状困扰。而这类病症往往是处方药的销售,而消费者在医院很难能够获得医院医生详细通俗的沟通和讲解(目前医院就诊现状是我们的医生门诊量大,每个病人看诊时间短,询问、检查、诊断、开药四部曲已经简化,属于短平快),如果药店能够为这些顾客提供会员制的健康知识讲座,既可以为顾客带来他们所关心的健康医学知识,又能够提供药店和顾客之间的沟通平台,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真正体现药店的顾客服务和药学专业形象。

最后,这些顾客群体以及其常见慢病的药学服务,零售药店应该充分利用彼此见相互合作的上游供应厂商的专业医学和药学资源,通过上游供应厂商所能够提供的免费资源回馈药店的顾客。

下面笔者将亲身参与的一次药店会员制顾客心脑血管健康知识讲座活动给大家展示一下活动步骤和内容。

首先,零售药店通过会员档案召集这类疾病的顾客前来参加药店举办的健康知识讲座。一般选择在早上时间,以南方生活习惯为例,一般在9:30-11:00之间(东西地区相差一个小时)。原因一是这类顾客均为离退休的中老年人,在家空闲时间较多,而且起床时间较早,早晨起来忙完家务在上市场买菜后一般在9:30左右,11:00以后又将回家做饭,这之间的时间比较空闲。原因二是药店开门一般在9:00,早上购药顾客较少,药店事情较少,利用半个小时做好会议准备工作很重要。

其次,事前联系好上游供应厂商,为药店提供健康知识讲座的专业产品经理,这些人员要求是正规医学院校毕业最好在临床工作过的厂商产品经理,在进行健康知识讲座的过程中,穿插着介绍他们的产品,但一定要求厂家人员科学合理地讲解其产品,避免夸大产品适应症和疗效给药店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上游供应厂商的选择很重要,这与药店与上游供应厂商间的合作关系密切相关,这类产品的厂家为药店的主推产品且供货扣率不一定就很低,其协助和配合药店进行免费药学服务很重要,这也体现出药店依托特异性产品突出药店经营特色的理念。

篇2

[关键词] 住院患者;骨质疏松;认知

[中图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118-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当今社会中发病率高,涉及人群广,后果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妇女的健康,已有较多关于其危害性的研究和文献报道。然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20~30岁骨质生长速度与流失速度相等,35岁以后骨质流失速度超过生长速度,骨质开始逐渐变脆[2]。提示预防骨质疏松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的问题,而应从青年即开始预防。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对住院患者骨质疏松知识知晓与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青年、中老年不同年龄段住院患者对OP认知的需求,探讨不同年龄教育的方法,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7月22日~9月30日在我院门诊就诊的住院患者230例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95例,女135例,年龄20~80岁;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学48例,初中及高中(中专)117例,大专以上65例;从事脑力劳动者64例,从事服务及体力劳动者87例,退休及无业者79例;患者的精神面貌、沟通能力均正常。

1.2 调查方法

采用面对面访谈方式,由专人解释调查表的各项内容及要求,使其理解后完成填写,对无能力填写者由调查者按其回答协助完成。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230份,有效率为100%。本研究调查表为自行设计,并经骨科研究生指导修订完成,共分4个部分:第1部分为一般资料;第2部分为OP知识,共12题;第3部分为对知识的需求,共4题;第4部分为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6个选项共22题。调查表采用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结合的方式填写。

1.3 结果判定

有关知识知晓程度分为3级,即“知道”、“基本知道”、“不知道”,答“知道”或“基本知道”,则归纳为知晓,“不知道”归纳为不知晓。知识需求采用被调查者自评方法,分“需要”、“一般”、“不需要”3级,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采用多项选择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患者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不同性别、年龄患者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患者对骨质疏松知识的认知情况

患者对骨质疏松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显示,不知道骨质疏松症与某些疾病有关者占85.21%,不知道如何诊断骨质疏松症者占80.0%,不知道骨质疏松症与生育绝经有关者占77.39%。见表2。

2.3 患者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

患者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包括:医务人员讲解217例次,医院印制宣传单张145例次,健康知识讲座134例次,电视广播106例次,报纸、杂志、相关书籍72例次,上网4例次。

3 讨论

3.1 知晓率普遍偏低的原因分析

据文献报道,我国50~60岁年龄段OP的患病率为21%,61~70岁的患病率为58%,71~80岁患病率几乎为100%,尤其绝经后妇女患病率较高[3]。由于OP患病率较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知识的知晓程度应与之相符,但本研究却发现,20~40岁骨质疏松知识知晓率为39.3%,41~60岁知晓率为30.6%,61~80岁知识知晓率为29.5%,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知识知晓率普遍偏低,原因可能为:①年轻人获得信息途径较多,但尚未到想了解OP知识的年龄,所以知晓率低。②中年人由于社会、家庭负担重、维护健康意识尚未排在第1位,导致知晓率低。③老年人存在传统的认识误差,加之精力、经济能力的原因,对OP的关注度低,导致知晓率低。从结果中表2可见,调查对象“知道”和“基本知道”所占比例较高的知识仅限“与钙有关”和“与运动有关”,而对与吸烟、饮酒、浓茶、浓咖啡、生育绝经,激素类使用有关、如何诊断及预防措施问题的回答,“不知道”的比例超过50%。原因可能与该类问题的专业性较强有关[4]。综合调查结果可见,各年龄段调查对象的骨质疏松知识知晓率低,认知简单、片面,提示应加强对OP知识的认识和普及,树立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有文献报道,OP的致病因素很可能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习惯而降低甚至消除。因此,应在各个年龄段预防OP,改变其风险因素,让全社会都关心骨骼健康[5]。

3.2 希望获得OP相关知识的途径及实施办法

本研究列举了6种获取OP知识的途径,让患者自由选择,可多选。结果显示,希望医务人员讲解者占绝对优势,医院印刷宣传单张次之,健康知识讲座、电视广播、报纸、上网等都是患者选择的教育方式,表明增加OP知识普及方法可多样化,但更需要专业化。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大教育力度,切实作好健康教育工作,把预防OP知识贯穿医疗护理活动中,定期进行专题知识讲座,召开病友座谈会交流经验;印制具体可操作性OP知识宣传单张,使患者获取OP知识;充分利用社区服务资源,培养人们以预防为先导的理念,重视预防[6]。依据不同年龄层段的特点,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对青年人重点进行健康信念和认知的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对中年人要注意强调该年龄段是预防OP的重点时段,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自我效能,通过饮食、行为干预、补充钙和维生素D减少骨量丢失[7],特别是中年女性及绝经后妇女应特别提醒其出现腰背疼痛时,应及时就医,女性绝经后骨量快速丢失,应采用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雌性激素替代方法)防止OP发生[8];③对于老年人重点在防治方面的教育要有连续性,调动医院、家庭、社区力量帮助老年人群制订具体可操作性预防OP措施(如食谱、补钙方法、运动量、晒太阳时间、防跌倒等),建立随访制,督促检查措施落实,如果已发生OP,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综上所述,只有落实各项预防OP发生的措施,才能促使各年龄段明确、及早、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方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和延缓OP造成的危害,减轻其对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康爽,朱秀英.寒冷地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认知水平调查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4(6):402.

[2]程晓明.骨质疏松症预防保健新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61.

[3]沈序英,沈夏葵,邝海康.上海长风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健康宣教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5):44-45.

[4]刘仲华,张依群,盛建华.上海市某社区居民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204.

[5]罗翠云.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1):73.

[6]周望京,余丽霞.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知识掌握情况和需求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9):2795.

[7]谢青.老年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最佳方式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3(5):62.

篇3

跃进里社区卫生服务站位于邯郸市西北部,辖区范围为:中华大街以东,联防路以南,青年路以北,新兴大街以西。辖区内有1个居委会,学校1所,幼儿园1所,医疗机构4所,银行(储蓄所)3个,饭店1个。所属辖区居民男女性别比为1.14:1,人口密度10.2人/平方米。

1、气候与自然环境

本辖区气候属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气温13.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393毫米,年平均日照1190小时,无霜期180天。辖区内没有山地、河流和大的污染源。

2、人口情况

通过向当地派出所了解和查看人口普查数据得知,本辖区有常住总户数1163户,总人数3489人,60岁以上老人453人,妇女663人,0-7岁儿童148人。辖区人口以汉族为主,占99.3%,少数民族占0.7%,主要为回族和满族。

3、人员基本情况

辖区居民多以三棉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为主,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仅占总人数的5.1%,18%为自由职业者,失业率为15.3%。90%以上居民没有医保,辖区内低保人员128人,41户,残疾人20人。我辖区为市老城区,棉纺织厂职工,下岗人员较多,居民年均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辖区内居住条件一般,市政设施较全,集中供暖,绿化情况一般,有居民活动场地,治安环境一般。

我站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现在工作人员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中医师1名,护士3名,档案管理员1名),能开展心电图、血糖检测;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中医、中药特色的应用;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等医疗服务;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得到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专家保健知识讲座。

二、社区居民健康状况

1、根据从卫生防疫部门了解到的信息,从1985年到2005年辖区内传染病发病率下降4.1%,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是现阶段危害本社区居民健康的最主要传染病。目前,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较为明显提高。

2、本辖区2006年死因顺位、出生、死亡状况及卫生学指标。(表略)

3、营养与妇幼健康状况

社区居民以面食为主,成人日均热量为2814.54kcal,脂肪占总能量的36.65%;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近几年均介于30-40%之间,已婚妇女宫颈炎检出率达39.2%。

4、社区人群主要病症患病情况及行为危险因素。(表略)

5、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了上门访谈,查阅统计报表,在暗访中了解,找当地派出所、办事处、居委会、物业公司、卫生防疫机构了解,问普调查,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料,降低调查成本。

三、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分析

1、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居死因之首。血压140/90mmhg以上者占25.2%。心血管病高发与辖区老年人员较多,居民食盐摄入量过高,烟酒过度,体育活动不足有一定关系。

2、随着生活节律的加强,多种危险因素,多种心理疾患越来越多。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社区人群中,意外伤害所致死亡率高达80.08/10万;居死因第二位,其中自杀和车祸是意外伤害的两个主要原因。

3、社区人群饮食和营养方式不合理。社区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5克以上(三日盐调查法),高于WHO推荐的食盐日摄量6克以下的标准。居民营养状况欠佳及各营养素的比例搭配不当是造成诸如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的原因之一。

4、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广泛存在。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达30%,基中成年男性吸烟率高达70%,女性吸烟率为5.8%。每日饮酒100ml以上老年人占26.8%,青壮年24.8%,基本卫生行为如饭前便后洗手,烫洗生食瓜果,专用毛巾、牙刷,正确合理刷牙等习惯未建立者占52.30%。这些因素的存在也导致社区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5、社区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行为薄弱,自觉规律参加体育运动者少,中老年人常参加锻炼者只占21%,而体质指数(BMI)大于(超重)者,中老年为15.8%,青壮年为11.2%,儿童为4.4%;由于保健意识差而致50%的高血压患者不知自己已患高血压病。70%的糖尿病患者不知自己患病。

6、社区人群受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危害。从调查情况看,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仍较严重。在传染性疾病还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看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群健康的大敌。

7、社区人群口腔预防保健缺陷导致人群各类口腔疾病患病率高和口腔疾病危害。社区学龄前儿童龋齿率60.58%,龋齿均达2.29个/人。学龄儿童各种口腔疾病查出率达80.75%,中老年人牙齿脱落和功能缺失者占89.41%,口腔疾患严重影响了进食和消化,影响生活质量。

8、由于出生率下降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导致老年人口相对增长,人口老龄化和由此带来的老年人预防保健等问题将越来越严重。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13%,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区必将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

四、干预策略和方法

1、加强健康教育,更新健康观念,提高居民健康知识水平。

制作宣传展牌,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讲课、播放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每月开展一次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保健意识和技能。重点对老年人为主的慢性病实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指导和管理,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尽量降低各种医疗费用。加强对年轻的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引导和指导,培养他们科学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和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以带动和影响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2、确立本社区疾病防治重点:

依照社区发病率状况,其顺序为:一是高血压,发病率最高;二是心血管病;三是糖尿病;四是心理障碍;五是肿瘤病;六是腰椎、颈椎病。

3、针对居民的需求,完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

采取办法解决社区就医报销难问题,充分满足社区居民上门服务、家庭病床、专家指导、降低药价等要求。拓宽诊疗项目,落实双向转诊,提高诊疗技术,完善健康档案。积极贯彻上级卫生机构的相关政策,取得上级的支持和帮助。

五、干预设施

针对以上诊断,制定以下设施:

1、每月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宣教。

2、加强五种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规则服药率。

3、进行上门服务,生活行为干预,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危害。

4、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六、中医药的干预设施

注意养神,调节七情,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志胸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邻里关系。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有节,保护脾胃,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忌肥甘油腻,饮食有度,进行生活干预。要重视运动,进行太极拳等体育锻炼。运用中医、按摩、针灸、足疗等方法进行防病保健的治疗。发放中药、单方、验方、偏方,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防治。

篇4

关键词:社区医学;高血压;护理

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世界各国的患病率高达10% ~20% ,并可导致脑血管、心脏、肾脏的病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于高血压病的治疗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过程,老年患者常常难以坚持,临床上亦常出现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而反复入院的情况。社区干预是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途径,积极开展社区护理干预,可以大大提高高血压的防治水平。现将本社区医院的高血压管理方法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门诊就诊的180例高血压病患者定期电话随访、家庭式管理、社区服务等形式,并建立档案。其中男109例,女71例,年龄36~85岁,均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2 社区护理

2.1健康教育 通过对门诊就医的高血压患者定期随访,深入居民区进行高血压病健康知识讲座, 发放宣传小册,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包括:①高血压病定义;②诱因:包括肥胖、长期饮食过咸、吸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③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肾损害。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高血压的康复保健知识是降低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发生、发展的有效措施。随着社区护理近年来工作的不断展开,社区护士及护理干预的优势逐渐得到群众的认可,定期上门服务,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取得了社区患者的信任,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患者的血压、生活状态、心理活动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2.2定期监测血压 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管理中非常重要,应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血压测量方法及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社区健康人群至少每半年测一次血压。社区护理干预期间,患者人群至少每1个月测一次血压。新诊断患者或不稳定患者应每日为患者测量血压1次并记录,测量时应做到定部位、定时间、定、定血压计,以免影响测量的结果。如血压异常或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四肢活动障碍、言语不清等情况,尽快到医院就诊[1],确保高血压患者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在有效干预、监管服务范围内。

2.3坚持合理用药 通过健康教育讲座,让患者认识到在医师的指导下坚持用药的重要性,讲解各种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要向患者说明高血压一般需终身治疗,遵照医嘱规范服药,在用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要及时与医师联系,提高患者的信心和依从性[2]。

2.4饮食护理 减少脂肪的摄入,食用低脂、低糖类食物,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鱼类,蛋类。保证充足的钾、钙摄入,多吃蔬菜、水果、豆类食物,油菜、芹菜、蘑菇、木耳、虾皮、紫菜等含钙量较高食物。限制盐的摄入,遵从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要求患者每日食盐6g左右,在4~8个月内达到限盐标准。忌暴饮暴食,控制体重,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2.5合理安排运动量 指导患者根据年龄和血压水平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对中老年人应包括有氧、伸展及增强肌力[3]类运动。运动强度因人而异,注意劳逸结合,运动强度、时间和频度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

3 结果

社区患者掌握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防治知识明显提高,防病意识加强,特别是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自我管理及保健常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180例患者95%血压控制良好,并发症和致残率显著下降。一部分无症状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通过血压监测而被发现的高血压病,建立高血压患者信息库,定期随访、定期体检、定期化验、定期血压监测,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4 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的病因复杂,目前高血压还不能完全根治,所以预防高血压显得尤为重要。防治高血压必须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按规律服药,才能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3]。社区护理在慢性病的长期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社区防治中能够做到早发现、早防护、早治疗。

参考文献:

[l]成荷香.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11,9(lB):l81-182.

篇5

一、社区预防保健门诊档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现实情况。

社区预防保健门诊对居民的医疗档案管理已实施多年,很多应用软件得到了开发利用。但是,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的社区预防保健门诊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只是通过病人就医时输入的数据来反映现有该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虽然也开发了数据库系统,但是相对封闭,只根据患者的病例以及再次就医的数据进行存储,无法通过网络即时更新,患者无法与其医疗档案管理者进行沟通,不能随时对病情进行交流,社区住户由于无法得到有价值的医疗信息和基本的医疗服务,而对社区预防保健门诊信任不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预防保健门诊对社区住户医疗档案的管理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由于医疗档案信息十分烦琐复杂,加之医疗机构的采集方式单一,信息采集难度很大,使得社区预防保健门诊工作效率不高。其次,医疗档案数据庞大,误差频频出现。最后,动态管理只是样子工程,社区预防保健门诊的档案管理系统无法与医院的大型信息管理系统相连接,有效信息不能共享。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社区预防保健门诊的档案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解决措施对策

1.医疗保健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难、管理不灵活、数据难共享,是社区预防保健门诊档案管理的主要障碍。因此不及时深入社区,就无法及时获取居民健康方面的最新信息。只有保证实时共享区域所有居民的医疗信息,才是社区预防保健门诊信息采集的意义所在。为此,社区预防保健门诊的全体医护人员要行动起来。一方面要在社区居民委的协助下,深入社区进行居民健康信息采集,采集的过程一定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信息采集结束后,还要经常与信息采集人保持联系,实时更新信息采集记录。对高发人群和特殊病症等,要分别建立数据库。进行分别建档、分段管理,按季度或按月定期调查,随时更新数据,真正在预防保健中发挥档案的作用。

2.档案动态管理。

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是社区预防保健门诊的医师与社区居民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纽带,社区预防保健门诊工作人员,应该在社区的协助下,定期举办医疗知识讲座,或是对社区居民进行基本的体检。对存在问题和有疑问的居民给予详细的解答。针对存在健康隐患的居民要进行病情调查,并将其记录归入档案。同时居民对身体健康情况要及时进行反馈,这样有利于社区预防保健医疗档案的信息采集。

3.医疗资源共享。

社区预防保健门诊服务中心可对自身结构进行调整,根据社区实际设医疗服务站,并派遣医护人员到站点上门服务,方便患者及时就医。采取门诊、医疗服务站和家庭三点式服务,初步达到社区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社区预防保健门诊还应该利用网络,与大型医疗机构联网,达到信息资源共享。要做到数据及时更新,便于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切实为社区居民健康做好服务工作。

4.提高认识。

篇6

经过多年来的科普宣传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在街道上下已蔚然成风,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了加强科普宣教工作的力度,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进一步推进科普宣教的广度和深度。街道专门成立了由社区书记全面负责,其他成员主要负责的科普宣教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布置落实科普宣教工作,定期召集科普工作者的干部研讨科普宣教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奖励制度,大大提高了科普宣教工作的实效。

二、抓好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的业务培训

科普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科普内容涉猎范围广,内容丰富复杂,而我们的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不可能样样精通,抓好这支队伍的建设,落实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到街道科技教育质量。因此街道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科协的老师作科普知识讲座,对街道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开展系列科普讲座,这些讲座有效地提高了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的科普知识水平和科普辅导能力。这些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在街道内广泛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在培养居民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科普宣教工作贵在坚持,一年来通过街道,社区,学校多方联动的方式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普宣教工作

1、文体活动。“全民健身、重在参与”。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类文化资源,先后举办了篮球比赛,全民健身操舞比赛“在欢乐中参与,在比赛中提高”这是居民们的共同心声。以李(梨、桃)花为载体,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乡村旅游节暨李(梨、桃)花节,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赢得了居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2、读书活动。20xx年是社区大力开展“科普知识进社区”的一年,“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是我们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主题内容。街道举办了“《要做就做最好的》读书交流活动”“《青少年保护条例》”知识答题活动,消防知识等活动。在参与中,居民们深深感受到:“读书让我更快乐”。

3、服务居民,开展各类健康教育讲座。。为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社区以“政府推动、部门主办、农民收益”为原则,于今年10月上旬,与县就业局联合开办了农民工技能培训班。就培训的目的、意义、劳动力输出、返乡就业、实用技术培训促农增收的先进典型进行了广泛宣传,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通过此次培训,切实提高了农民工的劳动技能水平和就业服务能力,切实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解决农民工的培训难、就业难和生活难等问题,切实提高广大农村青年的就业创业素质,培养有技能、懂技术、会务工的新型农民。与此同时,我社区结合社区群众的不同需求,举办了“中老年人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养生知识讲座”和“计生知识讲座”等,为普及健康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宣传。做好科普宣传资料的发放工作,每月按时发放社区科普报、科普杂志,以及上级部门下发的有关科普材料。在今年全国科普日期间,街道举行了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并专题搞了一次科普板报评比,各居委热情参与。街道经常组织居民开展体质测量活动,充分发动社区居民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革除陋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居民科普意识。

5.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增大信息接收面。为了更好地做好社区科普工作,街道本着“立足社区、突出特色”这一服务宗旨,开放了社区信息苑。我们将永兴小学、永兴中学等相关教育培训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逐步形成社区居民教育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居民们通过信息苑的网络,学习养生保健、生活百科、计算机等知识。居民们高兴地说,“在社区这所大学里,我们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感谢社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幸福。”

6、争优创先活动。为了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我们在社区大力开展“科普知识进楼栋”活动,“科普板报评比”活动。通过此类“倡导科学生活、创建文明社区”活动,使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信科学的热情普遍高涨,社区科学氛围浓厚,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基本形成,现在街道治安良好、无一起民族分裂、非法宗教和重大封建迷信活动的发生。目前,我街道正积极开展代表着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科普活动,让居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为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让科普之光永远照耀我们生活的社区。

篇7

关键词:城镇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管理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除自身疾病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外,还会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及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目前我国高血压存在"三高"、"三低"的现象,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低治疗率、低知晓率、低控制率[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镇社区人民会高血压知识及危害性认识不足所致。因此,加强城镇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某城镇社区2013年2月~2014年2月的高血压患者130例,均符合2005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2]的疾病诊断标准,入选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及继发高血压患者。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5例,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52~75岁,平均(61.2±2.4)岁;合并糖尿病8例、冠心病9例,脂代谢障碍12例;文化程度:小学24例,初中26例,高中及以上15例。对照组男39例,女26例,年龄53~75岁,平均(62.7±2.5)岁;合并糖尿病6例、冠心病8例,脂代谢障碍10例;文化程度:小学25例,初中28例,高中及以上12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存在可比性,各项研究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每天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包括:①健康宣教:在城镇社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积极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有效控制血压的重要意义;②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作息规律,在饮食方面尽量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食物组成要合理,一般蛋白质含量占10%~20%,脂肪占20%~30%,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禁忌烟酒,坚持低盐饮食;③心理指导: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④用药指导:不同病程的患者其用药品种及用药剂量有所不同,保证患者能遵医嘱服药;⑤体育锻炼:指导患者每天适当进行体力活动,运动强度适宜,对体型肥胖的患者,应劝导其健康减肥。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我行为管理能力,包括戒烟戒酒、坚持运动、遵医嘱服药等。参照MORISKY标准[3],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价,包括:①是否按时或按量服药;②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③症状缓解后,是否擅自停药。每个问题"是"记1分,"否"记0分,分值越低,服药依从性越好,依从性好:0分;依从性良:1~2分;依从性差:3分,依从率=依从性好+依从性良。

1.4统计学处理 详细记录本组所得数据,计数资料如组间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及服药依从性的对比配以χ2检验,单位以(%)表示,应用SPSS19.0数据包进行分析处理,当提示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对比 观察组的戒烟戒酒、坚持运动及遵医嘱服药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的依从率为96.92%,对照组的依从率为78.4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呈年轻化趋势。有研究发现,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除与自身因素有关外,还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包括长期大量饮酒、肥胖、膳食食盐、缺乏体力活动等[4]。高血压属于一类长期慢性疾病,因此有效的血压控制对缓解该病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多采用口服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但由于患者对高血压知识及用药知识的缺乏,容易出现错服或漏服现象的发生,导致病情延误。因此,在血压控制中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通过向患者详细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给予用药指导,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除此之外,通过生活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提高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提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同时也提高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志荣.健康教育在城镇社区高血压病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3):130-131.

[2]孙娜,李晓倩.家属参与健康教育模式在2级高血压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8):3463-3466.

篇8

关键词:医药健康类节目 节目类型 传播内容 医药广告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受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布局调整的影响,传统广播媒体开始走向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活跃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民众更希望通过大众媒介获取与己相关的资讯和服务信息。广播媒介的发展环境和需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而医药健康节目正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的。20多年来,医药健康类节目经历了普及、盛行与发展的过程,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广播电台一种重要的节目类型。

一、电台医药健康类节目概述

1990年,北京电台经济广播(下称北京经济广播)开台试播音,并于两年后正式开播。这是北京电台在“珠江模式”影响下“进行专业化建设的开端”。①1993年8月在北京经济广播的大板块节目中,设置了《人人健康》、《健康乐园》和《健康顾问》三个小栏目,这是目前可以追溯的北京电台较早开设的以健康为议题的广播节目。而从全国其他省级电台的情况看,健康节目的问世和普及也大致是在1993年前后。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电台健康之声广播于1995年开播,这是全国首家以健康医疗为定位的专业广播频率。

我国的医药健康类广播节目在传播健康医疗保健知识的同时,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与行政、法规管理相博弈的道路。省、市、县各级电台大量开放广告时段,放低门槛吸收社会、民办医药机构通过电台资源达成营销目的。当时的医药广告由于缺乏监管,存在大量以夸张疗效来骗取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虚假成分,以及大话两性关系的不文明内容等。1995~199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以及广播电影电视部等连续出台若干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医药广告的播出、审查进行监管和约束。此后,涉性节目迅速减少,但“卖药”性质的节目仍普遍流行于各家电台。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对健康信息的需求有增无减,希望从媒介中获取有益健康的免费资讯。从各个省级电台健康节目的分布和编排上看,目前绝大多数电台都将健康节目分布在各个频率中。即便是1995年开播健康之声广播的山西电台和2006年开通健康频率的江苏电台,其健康类节目也没有统一集纳到健康频率中,其他一些频率或多或少都开设了健康类节目。目前,北京电台的9个系列广播中,有6个开办了医药健康类节目,日播出时长超过25小时,占6个系列广播日播总规模的17%(见图1)。据笔者统计,这一数字在省级电台最高者达到30%以上。

图1:北京电台各频率健康节目占比

从2012年的播出情况看,在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浙江两个省区的广播电台不涉及健康节目,广西电台在对外频率中有一档越南语健康节目。除此3家,其他28家省级行政区电台均设有规模不同的医药健康类节目。28家目标电台均开设新闻频率,其中62.0%的新闻频率设有健康节目;13家电台开设乡村频率,其中69.2%有健康节目;10家开设民生或生活广播,其中有7家设有健康节目。28家省级电台中,5个以上频率设有健康节目的占20.7%,4个以上频率设有此类节目的占48.3 %,3个以上频率设有健康节目的占65.4%。统计显示,尽管28家电台的频率设置各有特色,称谓不同,但医药健康类节目的分布却都呈现弥散特征,规律性不强,与频率专业化的定位和价值取向缺乏必然联系。

为何医药健康类节目,尤其是所谓的“卖药”节目近乎全覆盖电台的所有频率?笔者认为,依靠声音符号单通道传播是广播媒体的特性,伴随收听则是广播最突出的用户体验,广播也因此成为“一对众”课堂教学式大众传播的最佳载体,这是目前广播健康医药类节目存在的媒介基础。假如类似组织形式的健康节目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我们很难想像听众的注意力会维持多久。从社会层面看,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果能从媒体获得免费的健康信息,何乐而不为?即便是以售药行销为宗旨的医药广告也借助公众的这种心理和说教式的传播途径而获得成功。此外,从整体上看,中老年人是我国广播收听人群的主力,这一群体恰恰对健康信息和服务的需求最为旺盛。上述种种,一方面说明广播为健康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受众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医药广告搭建了行销平台并广泛赢利。加之与电视相比相对低廉的广告成本,使医药产品广告商纷纷看好广播。

从电台的角度看,广播频率专业化意味着受众和市场的细分,同时也意味着电台行政管理、资产运作和广告经营等资源的细分,而创收与生存的压力也因此变得具体且现实。在这样的情势下,各专业频率对医药健康类节目(主要是以产品营销为目的的广告节目)均有涉及的事实便不难理解。

二、北京电台医药健康类节目的类型特征及传播内容

目前,我国电台中的医药健康类节目总体包括两大类:一是以传播医学诊疗保健内容为主的知识传达型节目,这类节目多由电台自办,基于听众对健康资讯和医疗服务信息的需求;二是以医药保健产品营销为核心的广告节目,这类节目多属于合办,出于电台营收的需要。从传播主体的角度看,前者又可分为专家主讲型节目、主持人讲解播报型节目以及病患、专家和主持人三方对话型节目。北京电台的医药健康类节目也大致采取了上述几种形式,我们以此为观照,对各类型医药健康节目的传播内容、组织方式、听众特点等进行分析。

篇9

关键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社会 政府

一、基础理论部分

本文研究中老年人力资源指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所需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涵盖三个方面:从事有报酬的生产与社会劳动的老年人口;从事无报酬、半劳动或辅助劳动的老年人口;从事一切有利于社会和家庭活动的老年人口。

随着老龄化和用工荒的出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逐渐吸引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但对其做出明确定义的不多。其中一种较为全面,将其定义为国家或组织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教育、培训、管理、文化建设等有效方式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年龄达到60周岁及以上人口的体力、智力、技能、法律及道德修养等人力资源进行利用、改造与发展的全部活动。

B・菲利普斯于20世纪70年代在应用较广的教科书中给社区所下的定义是:“社区是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在社区中每个成员可以过着完整的社会生活”, 把地域、人群和目标作为社区的基本要素。道特森把社区定义为“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人组成的社会组织的空间或地域单元”,强调社区人群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人口老龄化分析

2006年我国老龄委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尤其是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21世纪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老龄人口现状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总数为1.79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绝对数接近1.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8.87%。截止到2012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为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高比例高增长的老龄人口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发展中国家“未富先老”的发展趋势,对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二)人口增长趋势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老年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协调,老龄人口地区间分布不均衡,造成了在当前人口增长趋势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200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5‰,到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表数据显示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4.79‰,近10年增长率下降了1.66个千分点,这表明我国人口生育稳定在了较低水平,但在另一方面人口增速的减缓将不可避免带来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家庭和整个社会将面临着愈来愈大的老年人口压力问题。

(三)人口红利消失

人口红利代表了一个国家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数量比重较大,从而能够形成社会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抚养负担较轻、经济增长有利的外部环境。

我国一直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国,劳动力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较快,但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政策的不断落实和加大,我国总体人口发展速度逐年下降,截止2012年我国15-59岁的劳动人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首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人,这表明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经出现。一方面,人口红利的消失在整个社会上将逐渐凸显劳动力短缺现象,进而出现资本投入报酬递减的趋势;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都会面临巨大的抚养负担和压力,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也会受到影响。

三、模式提出

(一)模式引入

通过对老年人力资源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借鉴国内外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实例,提出“社区支持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广义模式”。通过对常青花园进行调研得到常青花园基本情况及其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广义模式进行调整,得到适用于常青花园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二)模式框架

社区支持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以社区为中心,包括社区、政府、家庭、企业以及社会群体和组织五大主体,各组织机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实现模式的七大职能。

1.提供舆论支持和加大尊严维护

政府出台关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并支持和鼓励相关媒体进行报道,大众媒体和社区居委会同时承担政策和法规的宣传工作,同时帮助老年人转变观念,树立老有所为的新思想。

2.完善政策法规

首先,由立法部门出台保障老年人相关权益的法律,制定完善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和老年人劳动权益保护法;然后,由执法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执法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

3.落实权益保障

用人单位尊重老年工作者,平等对待老年人,实行同工同酬。监督机构应定时对用人单位给予老年人的待遇进行考核,若不合格则由政府机构对违法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并责令改正。规定时间后再次对违法企业进行考核。

4.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

劳保所和老年教育指导委员会定期为老年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收集老年人基本技能、就业意愿等信息。社会群体和组织、政府应当建立老年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市场,收集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和技能、就业意愿等信息以及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5.提供健康保障

政府应出台更完善的老年人医疗和生活保障制度,加大资金投入。社区医院应配合政府的政策,妥善使用资金,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同时,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应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邀请医疗人员举办义诊活动,为苦难老年人免费送药。

6.丰富精神生活

政府应加大对老年人文化活动建设的资金投入;文体站负责负责协调、联络组织辖区居民和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工作;老年大学负责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设置合理的课程;各类文艺团体机构负责开展各类活动,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热心文艺比赛,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经济意义分析

(一)政府层面

我国当前养老金主要分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和企业人员养老金,尽管二者待遇及差距较大,但养老金在总体上依赖于财政拨款。截止到2010年,我国以养老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有24.1%,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4.5%,不断增长的以养老金为主要收入的人群,将会给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至2011年底,我国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养老金储备仅有35689亿元,人均只有2600余元,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口红利消失,政府面临的养老金负担将会逐步增大。

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中,在社区支持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平台下通过对现有可利用的老年人力资源充分挖掘,来减小社会养老负担并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在这里引入多元回归模型:

y=β0+β1f1+β2f2+β3f3+? (1)

y为养老金的减少量,β0为回归常数,β1,β2,β3为回归系数,f1,f2,f3分别为影响因素,?为其他干扰项。

养老金的数量影响因素具体包括老年人退休后每周工作时间f1,参加工作的年数f2,老年人退休前工资水平f3。通过因子分析能够得到影响因素,并带入多元回归模型中,通过SPSS软件能够计算出回归常数β0和回归系数β1,β2,β3。

常青花园现有的人口分布情况来看,常青花园入住人口10万余人,户籍人口19037,寄住8万余人,暂住11374人,境外人口94人。入住人口中60周岁以上老人有5867人。

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共发放针对老年人问卷265份,收回有效问卷252份,其中25份结果反馈为依赖于养老金生存,比例为9.9%。同时,选择愿意再就业的老年人群体占据调查群体的40%,也即:

人口比例=9.9%*40%=3.96% (2)

通过社区支持型老年人人力资源开发模型的建立能够缓解3.96%的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金压力,常青花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为5867人,即总的养老金减少量为

Y=3.96%*5867y=232.3332y (3)

通过模型的代入和分析发现,如果将当前老年人、年龄、工资水平现状纳入模型分析,将会得到正值Y的结果,表明老年人力资源适当合理的开发对于降低我国养老金的压力有一定作用。

从养老金本身来看,目前我国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不大,不会出现退休后没有养老金,但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参数并非绝对合理。一方面,自从1997建立了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后,参保人群大多数仍处于工作中,并未给社会带来巨大养老金支出压力;另一方面,尽管目前采用了养老金双轨制,并对基本养老金的投资有了严格限定,但此部分的养老金缺乏投资渠道,处于银行的掌控之下,随着CPI的上涨,会面临市值缩水的现实。总体上来看,庞大人群迈入老龄化门槛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让老年人力资源重新利用,能为社会政府弥补部分庞大的养老金开支。

(二)社会层面

1.劳动力供给增加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2012年我国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3年的9.36亿人。

通过合理地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老年人的经验、技术、人脉等资源,帮助老年人实现再就业,不仅能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也能增加劳动力供给。

为分析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效应,引入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

Y=A*F(K,L)=Kα*(AL)1-α

Y表示产出,A表示技术进步,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人口数量,K、AL右上角的系数分别表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

老年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可以增加劳动力人口数量,通过Solow模型,可以提高产出,增加经济效益。在社区支持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下,集合社区所有能力和资源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因此开发更具有规模性和专业性,一方面,使得L以更大的幅度增加;另一方面,L中增加的老年劳动力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人口的质量,即使得AL的指数1-α增大。因此,使得Y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带来经济效益。

2.拉动老年消费需求

据测算:我国老年人口消费展总消费的比重已经由2000年的9.7%上升到2010年的11.4%,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5.4%,由此估算到2050年将达到28.3%。市场是由人口、购买力和消费意向构成的,决定老年消费市场的因素主要有老年人口数量、收入水平和购买力。人口数量一定条件下,人口收入水平与市场容量呈正相关关系,即收入水平越高,购买力越大,市场容量越大。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假设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生活消费开支,已达到整个生命周期消费的最佳配置。在这里,引入生命周期消费模型:

C=aWR+cYL+?

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编辑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财富的比例;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工作收入的比例,?为其他干扰项。

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老年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医药开支和医疗保健费所占的比重增大,65岁以上老年人的支出约为青年人的三倍。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每增加1单位工作收入,消费增加c单位,大于中年人收入每增加1单位所带来的消费量。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为老年人提供工作机会,延长老年人工作时间,能够增加老年人的收入。因此,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能够拉动老年消费需求和社会总消费需求。

(三)老年人方面

1.经济收入增加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能够使老年人从工作中获得而直接经济效益。对于某些企业和机构而言,老年人拥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值得投资的。一方面,老年人大多从事兼职工作,相对全职职工而言基本工资更低,人力成本更低;另一方面,老年职工在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方面更有优势,同时老年职工的参与更有利于培养下一代的专业人才。因此,这部分老年人往往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获得的经济收入也很可观。社区支持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能够整合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平等的工作地位。

然而,大部分老年人并不具有专业优势,对于这部分老年人,社区支持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一方面整合资源积极寻求外部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提供社区内的工作机会,以后者为主,并且更多为社区中经济困难但有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工作机会。相较于直接为老年人提供经济补助,提供工作机会既能提供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压力,也能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社区中获得尊重。因此,社区支持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不仅能帮助老年人提高经济收入,还能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2.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老年人有着不同于青年人的精神追求,实现再就业,适当地从事一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继续投身社会活动有助于实现老年人的人生价值,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趣,从而激发更大的潜能。在我们身边,仍然有不少专家、学者、教授离退休后仍可以从事创作和研究,承担对国家社会的义务。此外,社区支持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具有独特的作用。

第一,开发模式以社区为单位实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为老年人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无论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工作过程中,或者发生劳资纠纷时,都能够为老年人争取到更平等的地位,满足老年人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第二,开发模式为社区中工作的老年人提供了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平台。就目前来说,城市中的老年人需要的更多是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开发模式中组成的耕种兴趣爱好小组和工作小组恰恰为老年人提供了这一平台。老年人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交流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心得和体会,满足情感需要。

第三,开发模式能够为老年人创造友爱和谐的社区氛围,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开发模式除提供各种外部工作机会外,也向老年人提供社区内的工作机会。老年人参与社区工作,既有利于社区老年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社区自身的建设,建立友爱和谐的社会氛围。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利于社区的建设、家庭的和谐,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老年人减少烦恼和疾病的病发率,减少社会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上的总投入,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增加社会间接经济效益。

(四)子女方面

目前我国家庭结构中核心家庭比例越来越大,意味着一对夫妻需要赡养四位老人、一名儿童,青年夫妇在照顾子女的同时养老负担不断加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则可以帮助老年人继续创造价值,变消费型养老为生产型养老。

首先,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工作机会和信息,老年人根据自身能力寻找合适的工作,在获得收入的同时减轻了子女赡养老人的资金支出比例;其次,平台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对子女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作压力繁重的子女在老年人生活中的时间消耗;同时平台能让老年人承担部分抚养孩子的责任,由老年人负责照顾孙辈孩童,可以减轻夫妇照顾子女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张纯元、曾毅.市场人口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3]罗琴.社会保障视阈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J].经营管理者,2011,(7):163.

[4]陈月.关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5卷.

篇10

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中西合璧的式样。在山西除了赵树理旧居、孔祥熙故居、阎锡山故居、山西大学堂等众人所熟知的民国建筑之外,还有许多散落在各个城市社区角落的民国建筑不为人所知,从这些建筑的形态来看并不逊于已被旅游开发的民国建筑。

这些建筑结合了砖雕、石刻、木雕、屏、窑窗等元素,在材料上具有质朴的特性,在构筑方式上有细腻的尺度、精巧的结构、精美的雕饰。古朴和历史感在建筑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建筑虽不属于文物,但整体上具有比较完整而浓郁的传统风貌,由于其独特的视觉艺术魅力被一代代的保存下来,也奠定了社区环境特有的话语基调。

一、语境优势

散落在城市角落里的民国建筑,在社区居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活回忆。在当今社区文化创新建设的背景下,这些“边缘化”的民国建筑对传承和延续街区的历史文脉、当下社区居民的情感“回归”、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恢复城市街区传统文化、改善城市街区的环境,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由于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有的建筑濒临坍塌,实为可惜。

“浑源会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精营西边街,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周边以住宅区为主,配套设施完善,居民多中老年人,街区历史文化氛围浓郁。“浑源会馆”内有食堂、宿舍、议事堂等……坐东朝西,布局合理。外观呈现出西式建筑的理性与逻辑性。强调形式美法则同时,运用古朴砖木结构,结合精美的砖雕装饰,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山西传统式样建筑的新的审美体验。会馆入口立面装饰性与观赏性较强,四根立柱具有塔斯干柱式的特点,水平线脚将立面均衡划分,几何图形与植物纹样在砖面上体现的均衡协调。从“浑源会馆”的历史来看,不是商业性质的会馆,而是具有慈善性质的活动场所。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建筑质量高、体量大、可利用空间广,具有公共服务的空间属性。

二、语境与设计原则

在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怎样发挥民国建筑的物质属性,使民国建筑既具有精神意蕴,同时又能合理利用,是此次设计的主要着眼点。“浑源会”――是在原名称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而得来的。希冀表达新建筑与旧建筑的交融渗透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老建筑的局部修缮、配备齐全的符合消防要求的水电等设施,使其符合街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要求;设计开放式的庭院与街道相融合,建筑与庭院相融合的模式,体现自然的意境;在开阔的社区广场为社区居民提供举办戏曲演出、电影、联欢会或传统节目表演活动的区域。使之成为社区居民娱乐、健身、邻里交往的场所,成为文化艺术语境的载体。在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 1.空间渗透的原则。在设计中,通过庭院与建筑的渗透、融合达到空间沟通与交流的作用。

2.新与旧和谐共生的原则。对原建筑的六边形议事堂进行局部修复,尽量保留岁月留在建筑上的痕迹,采用现代材料更换已经破败的门,形成新与旧的和谐共生。 3.功能适用原则。在使用功能上开辟民俗陈列馆、展示馆,满足社区文化需求。

三、语境再析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动需要,开辟社区课堂。

根据走访分析后将建筑的一部分辟为书屋,南北厢房的功能设置为社区课堂。在此开展电脑、书法培训或举办摄影文化、健康知识讲座,让兴趣、爱好成为驱动因素,使社区居民找到归属感。在民国建筑特定语境下,通过社区活动建立邻里交往,丰富业余生活,充分调动居民活动自主性,发挥公益性特点,逐步走向社区居民自治的模式。

六边形是原建筑的基本构成元素,成为“浑源会”庭院设计的主要元素。既传承了浑源会馆院体空间,同时又体现了语境的时代维度。空间通过“围合”与“渗透”来营造虚实关系,同时在室内空间中融入“自然”元素。通过开放式的入口设计将庭院与街道融为一体,具有开放包容的空间语境。社区街道与庭院空间的连续性和开放性使得“浑源会”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使社区居民更自觉的参与各种公共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社区环境活力。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精神需要,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为公共空间性质的“浑源会”,庭院亦是社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室内空间的延伸!用庭院空间将新生建筑与居民居住建筑自然融合在一起。空间划分上分为 :教育空间、阅读空间、休闲活动广场三个部分 ,其比例依次为 1:2:1的关系;建筑与绿化的比例约为 1:2.5。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浑源会馆的偏院设置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偏院建筑进行最大化的恢复原貌的改造,并提取建筑六边形的平面形态,通过提炼――分解――重构的方式,进行阅读空间的设计。新建筑是对原有建筑元素进行传承和再创造,使两者有共同的环境语言基调。通过庭院将建筑与环境联系在一起,由于与街道空间的开放性和连续性,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民国建筑的场所精神。

结语

如今,无论是新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对乡村旧宅改造设计,对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正在悄然兴起。历史建筑通过再利用重新回归,但是有关法规对于保护和利用的方式却是两个矛盾体。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历史建筑的生存方式――对于遗落在城市角落的民国建筑,如果让其自然消亡不如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其再利用从而发挥它有效的价值。

社区居民参与在民国建筑的再利用中,有利于保持公共集体认同感,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并且赋予建筑一定的情感内涵,这是民国建筑保护的最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