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融合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产业融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产业融合

篇1

2016年9月,龙口成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天赋”优良的龙口将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引入县域,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并在产城融合方面开展了独特探索。

合作社里看风景

眼前是一片具有地域特色的大棚。

单栋规格近一亩,长约150米,宽约5米,3.2米的高度足够人们在其间自由活动。中间架设的一排水泥立柱t能够令大棚抵抗大雪和10级狂风:在三面环海、又位于“雪窝”之中的烟台龙口,大概这才是设施大棚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里是徐福街道快乐农夫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大棚,棚内一株株猕猴桃顺着搭起的架子蜿蜒。地上是随机生长的野草。同去的人看着一大片开出白花的荠菜,赞叹又可惜:“外面买不到荠菜,你这里却任由它们变老。”创始人周建忠听了只是笑。

2014年春,周建忠在到达龙口的第三天,就决定要在这里实施自己的猕猴桃种植计划。

周建忠并非无名之辈。10年前他在北京昌平建起第一个草莓大棚,此后当地草莓产业日臻成熟,如今已惠及一方。二次创业他看中了猕猴桃。

“猕猴桃是维C之王。世界范围内新西兰人最擅长以设施种植猕猴桃,包装成‘奇异果’后出口到国内超市,售价10元/个。但国产品种价格是5块钱一斤。”周建忠认为国内猕猴桃销售市场正在攀升,国产品种价格低大多受制于口感不良。他用一年时间到处考察,最终认为龙口土壤、光照等条件最适宜猕猴桃生长,遂以每亩1000元/年的租金租用了四农社区的土地,租期20年。

“我们的目标就是发展优秀种植业,打造现代猕猴桃生态庄园,从而摒弃人们传统意识当中农业落后、‘脏乱差’的思想,把农业做出彩,做的富有艺术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快乐农夫”完成400亩土地的流转,建起220座大棚。借鉴国际设施农业的先进经验,合作社将使用优质有机肥,锄草、开沟、施肥、授粉、果实采摘等采用全机械化操作,最大程度降低劳动力成本。

目前,“快乐农夫”采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当地一部分农户创造新的经济效益。据了解,经过三年的培育期,其种植出品的红心、黄肉和绿肉猕猴桃将进入收获期,明年将进入盛产期。周建忠计划上马一部分采摘互动设施,延展产业链。当地农民的经济效益可达2万元/亩,提高十倍。未来3到5年,“快乐农夫”将不断壮大合作社队伍,争取形成5000亩的发展规模、标准化的设施栽培规模化生产示范区,做优质、高效、可持续农业种植业的典范。

如果说“快乐农夫”周建忠正致力于开拓一片全新产业版图的话,龙口本地的种植大户王珍江则擅长利用并整合已有资源。

2008年1月,在龙口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支持引导下,王珍江创办龙口市兴龙葡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设环王屋水库有机葡萄种植基地,定向为市内的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供应有机葡萄。

记者看到,葡萄架下的微喷头正在把水雾喷向葡萄根部,滋润着根下土壤,黄褐色的葡萄藤中似乎正孕育着蓬勃生机。据了解,兴龙合作社按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药肥供应、统一产品回收、统一保护价格的“四统一”管理法组织葡萄生产,并严格按照威龙公司提供的技术标准进行标准化栽培,保证所提供葡萄原料的质量。威龙公司全部以保护价回收合作社生产的合格葡萄产品,既保证了合作社正常生产所需资金,又使入社社员获得了稳定的收益。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建成有机葡萄基地2.3万亩,涉及3个乡镇23个行政村,惠及农民4556户。

“过去守着水库浇不上水,种点干杂果、花生、地瓜等,10亩薄地毛收入3000元左右。”庄洪富家在龙口市王屋水库边,加入葡萄专业合作社令他成为享有薪金、租金、保险金及养老金的“四金农民”,夫妇俩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一年就有4万多元。

据王珍江介绍,葡萄基地已初见成效。以此为依托,这里将建起一座占地260亩、具有欧式田园风情的葡萄主题小镇,实现葡萄主题旅游、葡萄酒主题餐饮、现代生态休闲农业、影视文化、高端婚庆、葡萄酒窖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走出去”的多元支撑

一直以来,龙口的经济实力在全省县域持续领跑。2016年,龙口市GDP突破千亿元,达到1111亿元,年均增长9.2%,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7万元,达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受地形和土地资源限制,虽然龙口农业占比3.5%左右,但一直是山东水果的重要出产地,形成南部山区丘陵林果业、中部平原粮菜畜牧业、北部沿海水产葡萄业三条农业产业经济带。到2016年底,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200个以上,其中,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200多个。

龙口也有意识地引导农业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比如积极引导土地、人才、技术资源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聚,着力打造了茂源果蔬基地、恒绿生态循环基地等1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以专业镇、村为基础,进一步加大技术服务和专业指导力度,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精细农业,打造了“快乐农夫”设施猕猴桃、“益康苑”蔬菜等10个有基地、有商标、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业地域品牌。另外,当地通过强化产前监管、产后监测和过程控制等措施,从源头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据了解,目前龙口全市建有标准化生产基地18万亩,“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133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8家。

篇2

关键词:产业融合;土地流转

1土地流转的背景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在农村新型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下,农村土地流转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全省农村产业化经济的稳定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多项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动的惠民政策出台,农村土地流转速度逐步加快,土地流转出现新的变化。而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2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2.1土地流转规模呈扩大化趋势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全省共有9243万人,农业人口有7644万人,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77.34万公顷,人均耕地1.1亩。其中433.31万公顷为高效利用灌溉面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统计,2008年全省土地流转面积30.2万公顷;2009年流转面积57.1万公顷,与2008年相比增长41.14%;到2011年末,河南省土地流转总面积占家庭总承包面积21%;到2013年流转面积高达2824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比例比2011年增加9%;截止2015年末,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3817万亩,与2013年相比又增加了30%。

2.2土地流转对象呈多元化趋势

土地经营权最初在农户之间流转,逐步扩大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工商企业、龙头企业和政府等流转主体,且占比上升快。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的推动,政府和企业占土地流转主体的绝对比重。如中牟县雁鸣湖镇的农村土地流转前期以农民自发流转或保留自耕为主,后期农户们将大部分土地流转给政府开发全域旅游项目;嵩县白云山一些贫困村民迁出,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开发休闲旅游项目。

2.3土地流转市场初步发展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流转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当前,河南省在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化和流动对象多元化等趋势的推动下,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在实践中,河南省土地流转以书面合同为依托,明确流转双方法律责任,推动了流转行为的统一化、程序化;以土地股份合作制为方向,发展多种流转方式;以流转服务中心为媒介,依靠社会机构,政府双重力量,逐步完善土地流转社会服务和市场运转,流转市场初步发展。

3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3.1政府角色不明确,法规、市场不健全

政府在土地流转时的缺位和越位都会对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失。一方面,政府直接插手农村土地流转活动,农民无法控制土地流转的价格、期限等,使农民的主体地位丧失。如洛阳市石头部落旅游村,当地政府直接代表农民与旅游开发公司签订买断土地的协议,进行一三产业融合,导致农民土地流转的自丧失;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又存在土地流转后服务的缺失。据了解河南省除了郑州市建立了完整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外,其他85%的地区没有形成完整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甚至有9%的县市没有土地流转服务大厅。流转信息的不畅通使土地流转无法有正常的市场机制调节,而目前国家还没有完整的法律体系来监督流转的正常运行。

3.2规模程度化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自实行后,土地按分户形式进行生产,土地资源呈现均衡化和零散化,规模化与集约化生产困难。通过调查不同县市100户农民,平均一家农户有6.65亩左右的土地,人均耕地面积1.39亩,且土地被分散为3-6块地左右。企业或政府若想规模化流转土地进行大规模生产,需要牵涉成百上千户家庭,对农民做相当大的工作,而目前土地流转市场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缺乏良好的沟通,合同签订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利益纠纷问题多,土地流转的成本大大增加。

3.3缺乏管理及运转资金

一是土地流转期限短,经营者为了在短时间的流转期内获得最大收益,采取掠夺式经营,缺乏正确的管理模式,使流转的土地肥力下降,待流转期满撒手不管。二是土地产权关系及性质混乱,部分地区不惜改变用地性质,将流转来的农业用地改为工业用地。三是土地流转后需大量资金投入,而农村贷款手续复杂且利息高,农民可抵押的资产少,同时金融信贷机构数量少,土地开发存在严重的资金运转问题。

3.4流转方式较为单一

土地流转模式有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绝大部分流转方式以转包和租赁为主,其余方式使用少且发展缓慢。以信阳市为例,截止2015年末,以转包方式流转的土地占全部流转土地的69.22%,以租赁方式流转的土地占全部流转土地的23.26%;以焦作市为例,截止2015年末,以转包方式流转的土地占全部流转土地的56.94%,以租赁方式流转的土地占全部流转土地的38.45%。由此可以看出,农民比较信赖转包和租赁两种方式。其他流转方式占比少,流转方式虽众多但实际运用的方式单一且不成熟。

3.5社会保障及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生产增加了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保险公司不愿给农民贷款,而风险发生,则农民的利益无法保障。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养老设施不健全,土地对农民来说就是性命支柱,在没有得到稳定的非农工作和收入前,农民不敢轻易放弃土地。通过实地走访郑州市、洛阳市、三门峡市,仅有19.89%的人愿意转让全部的土地使用权,且他们对于“如果不愿意全部转让的原因”中,选择“非农收入不稳定,怕土地流转后没有后路”占85.67%。

4产业融合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成功典型

河南郑州中牟县雁鸣湖镇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政府积极为流转双方提供土地流转信息等服务,使群众对土地流转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一方面,遵循自愿流转原则,承包方与受让方平等协商,任何人不得非法干涉;第二,遵循依法流转原则,农地流出时签订书面协议,切实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合法权益;第三,遵循有偿流转原则,从2011年起,以1500元/亩的价钱流转,每五年增加200元。除此之外,政府还给予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该镇土地流转前期大多是散户,以传统方式种植农作物的利润回报率低,大多数农户依靠外出务工养家糊口,生活水平低,后期在政府的沟通下,土地流转政策逐渐得到农户们认可并将大量土地流转给政府开发全域旅游项目。农户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补助,还得到住房安排且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当地经济效益大幅增长。雁鸣湖镇农业与旅游业的成功融合与土地流转的成功分不开,合理利用当地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合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5产业融合视角下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和建议

5.1明确政府职能和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市场化程度

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建设服务型政府,及时准确信息。在土地流转活动中搭建好平台,做好市场与农户的沟通媒介。在流转活动中简化审批程序,适当下放权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部分县市建设好土地流转服务大厅,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再者,明确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使土地流转做到“自主、合法、高效”提高市场化程度。

5.2土地综合整理、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土地综合整理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对无流转意愿的农户采取土地同质互换的方法并给予一定补偿金,使土地逐渐连片合整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多沟通、多交流,避免利益纠纷,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加大农村城镇化建设,以上述地区为例,将农户集体迁出,集中建设乡村社区,实行土地连片开发建设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区。

5.3加大财政信贷及技术管理的支持

一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工具,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增加贷款渠道,建设多类型农村金融机构,解决农户贷款难题,为土地流转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二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财政补贴、减免税收、项目扶持等。三要引导二三产业逐渐同第一产业融合,实现“互联网+农业”,同时引进管理技术和人才,合理支配管理流转的土地。

5.4倡导土地流转新模式

目前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和租赁为主,其他方式由于发展不成熟,农民不愿尝试。农村可由集体组织、经济能人、龙头企业、市场这四种模式来带动土地流转,保障农民利益,使其信任新的流转方式。信阳市光山县江湾村村民可以直接将不想耕种的土地以存款的形式“存”当地合作社,并从中获得固定的利息收益,而利息收益的多少取决于该耕地的地理位置、土壤肥沃程度、交通的便利性,创新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模式。

5.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

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对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业务实行优惠政策,推动商业保险公司走进农村,使保险业与农业不断融合发展。设立土地流转后的农业风险保障基金,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分离土地的保障功能。其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引导农民参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缩小农村社保体系较城市社保体系的差距,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使农民安心无忧。

6结语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多个县市实地考察,立足当地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动态,归纳梳理其发展趋势及特点,研判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缺陷与问题,围绕重点领域查找出问题,找准产业融合视角下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革新的主攻方向及发力点,切中现实所需,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政策精神,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户利益,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健全完善,保证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性与程序性。

参考文献

[1]赵慧芬.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0.

[2]陈俭.河南省土地流转存的问题及对策[J].信阳农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12,22(1):69-71.

[3]胡岩,吴新静.河南省土地流转的驱动[J].当代经济,2015,6:44-46.

[4]王向辉.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成效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9):192-193.

篇3

当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各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国家在政策层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营造农村产业融合环境、调动融合主体积极性、激发产业融合路径创新和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政策针对性不强、覆盖面偏窄、与融合主体政策需求有偏差等问题。在我国正式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前,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了长期实践,并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模式和政策支持经验,如日本的“六次产业化”、韩国的“农业第六产业化”、荷兰的“农业全产业链”、法国的“乡村旅游”等。这些国家根据各自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出台针对性、差异化、精准化的配套支持政策,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实现了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1],这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考察国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公共服务等支持政策,以期为健全完善我国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提供有益思考。

一、国外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财政支持政策

国外普遍以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政策力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日本先后设立了“六次产业化”专项资金、辅助基金、发展配套资金等,其中作用最为突出的是2013年成立的“株式会社农林渔业成长产业化支援基金”(A-FIVE基金)。该基金由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出资设立,即“公共-私募联合基金”,出资期限最长为20年,部分资金由国家以贷款形式出资。A-FIVE基金以直接出资、股权投资入股或设立子基金的形式支持“六次产业化”经营主体发展。在都道府县一级,A-FIVE基金还与地方自治体、农业团体以及金融机构等民间组织联合成立子基金(A-FIVE基金出资所占比例必须低于50%,出资年限最长为15年),扩大其参与“六次产业化”的范围。另外,地方农林渔业者(以资金或农产品入股)、合作企业(以资金、技术或销售网络等入股)、子基金(以资金入股)还会联合出资成立合作战略联盟,但子基金出资所占比例(有表决权股份)原则上不高于50%,农林渔业者出资所占比例要高于合作企业出资占比(见图1)。

在日本,得到认定的“六次产业化”经营主体可以获得补助金、贷款以及投资等3类财政资金支持,但获取资金规模及获取条件不同。获得补助金不需要担保,但资金用途有限制,且有严格的业务要求,最高限额为自有资本的两倍;贷款需要担保,且资金用途有限制,最高限额为自有资本的2~5倍;接受投资的经营主体一般为企业,不需要担保,但财务制度要完善,且项目设计的自由度要高,最高限额为自有资本的20倍。在具体财政支持方面,日本对“六次产业化”经营主体建设直销店及流通和?N售设施、购买加工设备、企业和农户开发新产品以及开拓销售渠道、农协建立直销店等分别给予最高3/10、1/2、1/3、7/8的财政补贴,对于开展技术研发、实施海外开发活动推进项目、举办洽谈会及交流会等予以定额补助,补助金额可上下浮动30%①;韩国对购置加工、运输流通设施设备的“农业第六产业化”经营主体给予80%的财政补贴,其中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承担50%和30%;[2]以色列则基于本国农业发展的特色对大规模温室建设进行补贴,还对本国科技人员工资采取全额拨款的支持政策,以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美国对农户农产品储藏进行补贴,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则重点向中小型农业企业倾斜;法国实施“技术咨询补贴”政策,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接受技术咨询,补贴额度约为咨询费用的30%。[3]

(二)金融支持政策

国外比较重视金融支持政策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包括无息或低息贷款以及信用保险优惠等。如日本《农工商合作促进法》中明确规定,对于得到认定的农工商合作事业计划或支援事业计划,可享受低利息融资和保险优惠。一是在低利息融资方面,贷款利率因经营主体类别、贷款目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融资用于农林水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销售以及必要公用设施购买等的普通农林渔业者,贷款利率为0.1%,且无贷款期限限制(生产设备投资贷款期限为20年以内);对从事中小企业事务的中小企业者,贷款利率为0.4%,用于购买设备的贷款期限为20年以内、用于企业日常运营的贷款期限为7年以内,其余用途的贷款期限为15~16年;对于从事国民生活事务的中小企业者,有担保的贷款利率为0.35%~0.95%,无担保的贷款利率为1.35%,贷款期限限制与从事中小企业事务的中小企业者一样。二是在保险优惠方面,对于通过认定的中小企业者,扩大其担保金额、提高补偿率以及降低保险费率。其中,各类保险担保额度均比普通标准高1倍,优惠幅度较大(见表1)。美国更是长期对家庭农场主实施低息或财政贴息贷款、政府信贷担保以及“无追索权贷款”等政策,综合表现出贷款形式多样、优惠幅度大、还贷周期长等特点;意大利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的利率为4%~5%,而非优惠贷款利率为15%~22%;荷兰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农业生产者可享受4%~6%的低利率贷款政策。

(三)税收支持政策

国外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尤指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低税或免税政策等。法国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税收减免、加速折旧和亏损结转等优惠政策。其中,亏损结转方式比较灵活,普通经营性亏损可向后结转5年、折旧产生的经营性亏损可不定期向后结转。法国对合作社联盟及总社的主要支持为所得税减免,如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可享受35%~38%的公司税减免和50%的不动产税减免等。[4]美国等也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了税收优惠政策。美国最初对农民合作组织实行税赋全免,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具有免税资格的农民合作组织减免税收(平均为工商企业的1/3左右),但仍对其他农民合作组织分配给社会的红利、惠顾返还金以及其他收入实行免税待遇。[5]另外,美国还允许农业生产者个人或农业企业自主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记账方式,如农民选择“现金记账法”缴纳个人所得税,通过降低应纳税基减轻税收负担。[6]

(四)公共服务支持政策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健全的服务保障体系作为支撑,以克服资本、技术、人才跨界融合的障碍,其中公共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公共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无法完全依靠市场自发提供,需要政府直接提供或间接支持以补充。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主体提供充分的国内外市场信息,以便农业经营主体做出合理的经营决策;建立了以农业部、商务部、“农产品信贷公司”、“海外农业服务局”等为重要成员的海外农产品促销体系和农业教育、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另外,美国还对合作社进行大力支持与保护,一方面,专门设置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局对其进行管理和提供有效的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财政政策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如帮助其开拓产品市场、对其成员进行培训等。[7]韩国政府出资在农村社区学院、农业科学各研究所、农业产业和政府之间建立区域网络――“区域农业集合计划”,向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为农民提供农产品营销帮助,还建立了为农业研究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农业研究和发展促进中心。[8]法国建立了以高等、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业余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教育体系,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现代农业经营理念灌输。

(五)其他支持政策

各国还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等,为农村产业融合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如法国财政资助传统民居维护与修缮、修建乡村旅游公路、成立乡村旅游常设会议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自行车道和绿色通道等。[9]各国政府还依托本地特色产业,主导举办全国性的节庆活动,为农产品品牌推广、市场拓展搭建便利的平台,促进农村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有效融合,如法国每年举办以葡萄酒为主题、荷兰以郁金香为主题的节庆活动等。另外,各国还对农产品市场交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制定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规避同业恶性竞争,如荷兰为农业全产业链制定标准,实行一体化管理等。

日本还通过支持农协发展,间接推动农业“六次产业化”进程。农协经营着日本国内所有农作物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所有环节以及其他所有的涉农业务[10],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整合区域间资源及产业链,促进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是日本推进农业“六次产业化”的重要抓手。因此,日本对农协的支持力度较大。在税收方面,政府对农协的各项税收均比其他法人纳税税率低10%左右,且对农协免征所得税、营业税和营业收益税;在补贴方面,农协实施经政府批准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时,政府对其所需厂房、设备等予以50%的投资,农协新建仓储、固定设施投资等最高可获得政府80%的补贴;政府还支持农协开展公共事业、对农协开展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项目予以贷款贴息等。[11]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政策精准发力的保障――经营主体认证

经营主体认证管理是确定农村产业融合政策支持对象的必备环节,是决定政策措施有效性的关键。日韩两国均设有众多的“六次产业化”经营主体认证机构②,明确了严格的认证条件。以日本为例,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才能被认证为“第六产业”:第一,经营主体必须是农林渔业从业者个人(法人)或由其组成的团体(农协、地区农业组织等);第二,经营主体必须以自己生产的农林水产品等作为原材料进行新产品研发,或者在销售产品时采用全新的方式,亦或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并完善生产方式;第三,农林水产品等新商品的销售量在5年内增长5%,且农林渔业及相关业务经营从项目开始到终止必须产生利润;第四,事业计划项目期为5年以内,其中3~5年最佳。在具体的认证程序上,日本每年开展3次经营主体认证,将符合上述条件的经营主体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对于事后管理过程中考评不合格的将撤销认证资格,不再扶持。

韩国也实施了申请、经营主体认定、详细计划制定以及实施的四阶段“农业第六产业化”认证程序,由各级主管部门分工完成,认证有效期为1~3年不等。对于通过“农业第六产业化”认证的经营主体,重视其事后管理或监督考核,如对经营主体是否履行计划、补助资金使用是否合理等开展2~3次/年检查,对于不合格者根据原因全部收回或降低支援资金,支援资金减额和终止支援带来的剩余资金奖励优秀的经营主体。[12]在具体执行层面,由国家农业主管部门③统筹负责,地方各级农业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见图2)。

三、推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思考

第一,推行主体认证,加强后续监管。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认证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政策精准发力的前提保障,只有符合认证条件的经营主体才有获取政策支持的资格。这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认证体系,认证的条件要合理、具备可操作性,能量化衡量的指标尽量做到量化约束,这样也为后续政策跟踪监管、考核等提供便利。我国目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财政支持主要体现在项目支持,但存在着“重项目申请、轻项目成效”的现象。加强政策后续监管是对政策支持主体的一种硬约束,迫使其落实经营计划,有效规避套取政策?Y金的行为。对于政策支持期间脱离认证条件、未按照政策支持要求行使义务、政策支持到期后未能达到预设目标的经营主体或事业计划,取消其资格认证和政策支持,实行资格认证的退出机制。

第二,创新支持形式,拓展资金来源。资金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政策实施的物质保障,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村产业融合不能完全依靠普通农户自身,需要更多的经营主体参与。相对于农村一二三产业分立发展,融合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资本密集程度提高,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财政支持资金,并创新财政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如日本成立“六次产业化”基金,再依托此基金以投资入股等形式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或成立子资金,扩大、增强财政支持资金的覆盖面及带动能力,提高财政支持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工商资本,工商资本作为财政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补充,具有管理、技术等优势,但要严格控制工商资本的投资入股比例,保证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民对经营事业具有绝对控股权,避免工商资本控制农业,导致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民被边缘化,不能充分享受农村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

第三,完善金融税收制度,实行精准政策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基在农业,而农业又有别于工业,各类金融、税收政策应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或事业计划,实行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如在融资方面,实行差异化的贷款期限或贷款利率政策,对农村产业融合主体适当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等,适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税收方面,实行差异化的税率政策或税收模式,减轻农业产业融合经营主体的税收负担。

第四,扩大支持范围,优化融合环境。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具有全局性视角,统筹农业农村整体发展,不能就支持而支持。这就要扩大农村产业融合支持的范围,向间接性支持延展,主要体现在如下4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设施以及农产品物流体系等建设,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借助“互联网+”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打造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农村产业融合参与主体提供充分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信息,提高融合主体经营决策效率;三是支持农业技术研发及推广,包括农业专用机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四是支持农村公共服务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业产业链的协调性。

[注 释]

① 详见http://maff.go.jp/j/supply/hozyo/shokusan/pdf/koufu_yoko.pdf。

篇4

本刊讯 农业部办公厅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办公室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p方决定建立新型合作推进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力度。

《通知》强调,要按照中央相关工作部署,加大政策性金融优惠力度,促进政策性金融支持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一批产业链条健全、功能拓展充分、业态比较新颖并在经济规模、科技含量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引领优势的领军型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通知》指出,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打造产城融合、农业内部融合、产业延伸融合、功能拓展融合、新技术渗透融合和复合型融合等模式,支持领军型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有针对性地支持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并建立高效沟通协调机制和长效合作机制,重点支持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保障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驱动力;支持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力;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力;支持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增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力。

《通知》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统筹考虑项目的推荐价值和意义,积极支持农发行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工作,做好筛选协调和项目推选工作。加大对重点合作项目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凡纳入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目录的项目,农发行总行要利用机构优势,将确定后的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目录分发至各行,通过多元化信贷产品、融资模式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优先给予支持,同时鼓励引导其他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各级农业部门和农发行分支机构要共同做好政策研究、信息交流、重大项目协调及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对典型模式案例、成功模式的总结、推广和宣传,共同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 旅游经济 产业融合 区域经济发展

一、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分析

(一)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机制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大中城市,人口增速远远超过了城市资源和配套设施增加的速度,这使得城市居民感觉生活环境愈发拥挤,十分渴望惬意的田园生活。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小、景色与城市完全不同、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地方特色保留完好,越来越多的人将乡村选择旅游度假的目的地。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的融合就源自于人们对回归田园和休闲旅游两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需求的引导下,农业和旅游业开始发生相互交差的现象,农业为旅游业提供资源,旅游业为农业提供顾客和相关服务,两者的联系逐渐紧密,实现了两个产业的融合。在两者的融合中,农业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互利双赢、紧密结合,进而形成了农业旅游产业。

(二)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主要运行模式

一是农业观光模式。该模式是最基本的农业旅游模式,游客前往农厂、农舍进行参观,了解相关农业生产知识,并对农产品及生活服务设施进行消费。该模式适合于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展示及大规模农业生态基地的参观游览,可有效带动农副产品的销售。

二是农业体验模式。该模式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亲自参与农耕的需求而产生,游客前往特定的农场、农舍或农副产品生产场所,亲自参与种植、采收、加工过程,并对自己参与生产的农副产品进行消费,同时对周边服务业进行消费。该模式较好地满足了游客亲身参与的需求,适合在城郊或城乡结合地区开展,能够有效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和区域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民俗观光模式。该模式是将民俗文化与农业旅游相结合,让游客了解体验特色民俗活动。该模式将农业与民俗结合,主打特色文化,容易形成地区性产业集群,可带动农村地区性经济发展。

四是经贸展会模式。该模式上述三种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模式不同,它以农副产品的经营销售为目的,旨在通过定期举办展会、集市、特色节日等方式提供参观、学习、交易的平台,集中销售农副产品。该模式需要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形成规模后,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当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对促进农业经济和旅游经经济发展作用较大。

二、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首先,带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在旅游业的帮助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区域农产品的需求,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缩短了消费者与生产者间的距离。同时,农业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辟了新的经营路径。因此,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可促进一产和三产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三产带一产和一产三产化的目标。第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产业具有辐射效应,其发展对相关交通、餐饮、酒店及其他消费服务类产业的带动性很强,能够促进区域服务业的发展。农业旅游的开展能够促进农村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管理手段的推广和应用,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经营方式的产业化,有助于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第三,加快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农业旅游具有地域性和差异性,容易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作用明显。

(二)提高区域农民经济收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近年来许多农民为了提高经济收入,选择了弃农务工,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一是将服务业引入农村,改变了传统的农耕经营方式。它将农业扩展为集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业销售、旅游服务等于一身的综合性产业。农民不仅是生产者,也是销售者和服务者,产业链条的延伸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利润空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科学健康发展。二是农业旅游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农业旅游产品种类很多,需要的工作岗位数量大,岗位所需知识技术水平不高。这些特点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参与其中,有助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三是农业旅游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促进城市乡村和谐发展

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部分,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正是通过城乡产业协调的途径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首先,有利于缩短城乡差距。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农村不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还是提供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场所,从而使城市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村和农业,促进生产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社会资源在城乡间的整合及优化配置。第二,有利于模糊城乡界限。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农村与城市的地域界限和产业壁垒,加强了城乡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第三,有利于拉近城乡距离。我国城市和乡村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生产经营上联系也不够紧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搭建了城乡沟通的桥梁,促进区域产业按资源禀赋和功能进行分布,能够积极推动城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篇6

比舒适的游览过程更让朋友难忘的,是这个景区对于本地村民的安置。有一技之长的,可以“技术就业”,捏泥人、做灯笼、唱大鼓都行;没啥技艺的,既可以在景区里的商店、餐馆务工,也可以在景区里提篮叫卖,卖些有乡土特色的农副产品。由于游客众多,村里人都闲不着,收入也都不错。

和这个村子一样,“旅游+”这种三产融合发展方式正改变着不少乡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村里,虽然改变是由外来的社会资本所带来,但原本在这里生活的村民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参与到这种变化之中,也享受到了村庄变化带来的好处。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三产融合发展都这般美好。之前就有报道显示,在有的地方,社会资本下乡经营乡村旅游,中式西式的楼台亭院建了一堆,游客却没来多少,盈收惨淡,撤资走人。可原有的乡村格局被破坏了,甚至有的“洋建筑”还占用了耕地,村民不只是得不到好处,想恢复原本平静的生活都挺难。

篇7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新业态,是推进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河南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着一些问题,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提出了发展河南乡村旅游的举措。

一、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它要求旅游基础设施全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更加注重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以“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开展实践。而这种发展理念可以很好地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农村资源,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及配套服务水平,营造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很好地契合了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为全域旅游的实现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大多集中在种植、采摘或收获农产品、农家乐、游览观光农村景观等项目上,很难突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每个乡村当地的民族特色、乡村文化和乡土民俗等,浓浓的乡情或乡愁很容易被淹没。同时,旅游项目很容易被复制或模仿,旅游产品雷同现象尤为普遍,亟需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特色,跳出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避免千村一面的局面,真正体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差

乡村淳朴的民风、独特的自然风光及慢节奏的生活节奏,吸引着当下都市人群走进乡村,以一颗放松的心态去体验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如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备,可进入性差;住宿、餐饮和娱乐方面安全与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大多仍停留在家庭服务的水平上,很难吸引高端消费人群到乡村进行旅游体验。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旅游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极大地影响着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乡村旅游目的的形象。

(三)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不够规范

河南乡村旅游以农业和农村为基础,从业和经营管理人员主要为农户,大多采用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以及专业化、高素质的综合服务能力去满足顾客的需求。同时,在“互联网+”和“旅游+”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的个体农户缺乏宣传营销意识,对外宣传较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旅游经营规模小,旅游产业链短

河南乡村旅游大部分地区缺少整体规划,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规模小,较为分散,、与周围景点缺乏有机联系,这极大拉低了乡村旅游的层次。同时,乡村旅游是一个融合度极高的产业,它不仅涉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更涉及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的加工业(农产品的加工和农村特色手工艺品的加工),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服务等。然而,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度并不高,旅游产业链短,需要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更新乡村旅游开发理念,丰富乡村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引,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分割,注意发挥旅游产业的核心优势,培育区域旅游的增长极。全域旅游要求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将河南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相融合,规划、整合和合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河南乡村旅游产品。

基于“创新”的发展理念,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突破传统乡村旅游模式,创新乡村旅游形式,适时引入文化创意,因地制宜的发展民宿旅游,从而更好留住游客,让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和原真性。比如,开展农耕生活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经历小麦的播种、管理和收割,果蔬的种植和采摘的过程。

基于“协调”的发展理念,河南乡村旅游要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促进乡村旅游软硬件的协调;要不断培育乡村旅游地域特色,实现景区内外的协调。比如,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标准,推进农村的厕所革命,营造干净、舒适的卫生环境。

基于“绿色”的发展理念,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应注重保护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积极开发绿色、有机、无污染的乡村美食,在游客体验种植、采摘食材乐趣的同时可以品尝到农家菜的别样味道。同时,以自然、优美、干净、清新的乡村环境为依托,积极开展养生康疗乡村旅游项目。

基于“开放”的发展理念,河南乡村旅游要打造大旅游的格局,实现乡村旅游区域化协调发展。基于“共享”的发展理念,河南乡村旅游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实施乡村旅游发展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成果全民共享,全民共同⒂胂绱迓糜蔚娜过程。

(二)转变经营机制,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

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河南乡村旅游要融合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延伸和拓宽乡村旅游产业链。比如,跟第一产业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农业劳动方式体验项目、农田风景游览观光项目、农产品采摘项目等);跟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美食特色旅游纪念品、乡土风情手工艺品;跟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服务等相融合,以科技作为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以信息推动乡村旅游智慧化旅游服务,以交通运输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依托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河南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要优化道路交通线路,完善进入乡村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标牌体系,提高河南乡村旅游的通达性;注重积极推进乡村的生态创建,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优美、乡土味浓郁;改善乡村街道的硬化、绿化和美化工作;改造农村水电、网络等设施,切实提高农村饮用水的质量;加强乡村厕所、餐厅、购物、娱乐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

借助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推进河南乡村旅游智能化。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公共信息共享及服务平台,引导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模式,让游客在乡村也能体验到旅游生活的便捷。

(四)加大人才培养,完善用人机制

乡村旅游由于本身的季节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很难吸引高层次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乡村旅游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亟需加大对乡村旅游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此外,可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模式,打造河南乡村旅游高素质管理和服务团队。

篇8

【关键词】

1 玉林市农业经济基本情况

(1)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点在农业。玉林是广西重要的粮食、水果、蔬菜、中药材生产基地和水产畜牧业基地,是享誉全国的“荔枝之乡”“桂圆之乡”“三黄鸡之乡”,大宗农产品产量长期位居广西前列,具备了接二产、连三产的存量基础。着眼于把存量基础转化为发展优势,玉林市着重在做优一产上下功夫,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电商农业等现代农业,布局建设水稻、荔枝、龙眼、中药材、沙田柚、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三黄鸡、生猪、水产养殖等现代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新型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形成50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2323个,建设蔬菜常年生产基地133个,水果、蔬菜、中药材标准园24个。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8.04亿元,排广西第3位;第一产业增加值258.92亿元,排广西第3位,三产比例从“十一五”末的20.4:44.5:35.1优化到“十二五”末的17.9:44.0:38.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292元,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一五”末的3.33:1缩小到“十二五”末的2.79:1。全市粮食总产185.71万吨,蔬菜产量301.7万吨,水果产量92.524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40.1万亩,肉类总产量77.99万吨,水产品产量15.55万吨,花卉产值7.1亿元,林下经济产值113亿元, 其中粮食单产排在全区第一位,中药材产量和蔬菜产量均排在全区第三。

(2)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二产。玉林优势特色农产品丰富,但产业链、价值链是短板。着眼补齐这个短板,玉林市立足种养业传统优势,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与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联接,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呈前延后伸融合发展态势,让农业更多地参与产业链、进入价值链,让农民更多地共享增值收益。在融合模式上,结合现代特色农业“3个100示范工程”的实施,以发展全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大力开拓物流配送、专业市场等领域环节,加快构建区域全产业链,形成区域产业间链接融合。全市形成加工型农业企业234家,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422个,农产品加工辐射带动生产基地45万亩,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40%;创建集产加销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3个;建成了全国第三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银丰中药港,以及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亮点是三产。一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建设大田园上升到“十三五”的五大战略之一,瞄准田园都市的定位,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产业为切入点,将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拓展、整合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加快建设玉北容生态景观带,玉容一级公路苗木花卉生态产业示范、玉兴公路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南流江百里景观长廊、北流河(圭江绣江)旅游观光长廊、九洲江生态文明示范区等以三产融合为基础的“一带两路三江”生态产业示范带。“五彩田园”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兴业县鹿峰山生态农业观光园、玉林市悠然农业有限公司、容县柚场农庄共 5 个基地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旅游点,陆川县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全市发展各类休闲农业景点、休闲农庄、农家乐等350多个,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解决农民就业4.1万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通过“大数据”等先进理念、技术,打破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边界,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渗透融合,形成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市重点扶持建立10个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10个淘宝村,“五彩田园”荣获“中国电商旅游第一村”称号。

2 玉林市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市农业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我市农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还比较脆弱,一旦某类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震荡,就会造成对整个产业形成冲击。如牧业占我市大农业的半壁江山,前三季度由于生猪、家禽价格波动,造成牧业下降0.7%。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仍然滞后,农业提质增效任重道远。玉林的一些农业产业,如粮食、水果、蔬菜,在全区排位都处于前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数量,但是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大而不强,主要原因是农业经营主体散,精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不长,农业附加值不高,缺少产业化、集约化程度高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带动,没有真正形成核心市场竞争力。

三是,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趋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面源和B殖业污染防治,推行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着力解决发展空间和环境承载的矛盾,必然给我市农业发展产生阵痛,成为我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新机遇。一是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看,最大的投资空间在农村,最大的消费潜力在农民,最好的经济增长点在农业。今年以来乡村旅游总接待游客725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消费达16亿元。二是从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来看,连年增产丰收后,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人们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农产品中高端市场加快扩张,个性化的、有品牌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可以卖出更好的价钱,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前景十分广阔。三是从社会投入的方向来看,各级财政投入“三农”只增不减,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越来越多。随着我市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的深入推进,金融资本支持“三农”发展还将进一步破题。四是从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城市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支撑力更为强劲;现代生产要素资源和公共服务等更多地向农村延伸和配置,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现实。

3 解决玉林市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几点建议

(1)建议挖潜增效提高粮食产能。全面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水稻)产业基地和粮食生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在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温光资源和冬闲田,着力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继续推进深化与中国光大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战略合作,将玉林打造成中国南方马铃薯中心。

(2)建议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建设水稻、荔枝、龙眼、中药材、沙田柚、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三黄鸡、生猪、水产养殖等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

(3)建议全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以“五彩田园”为龙头,全面加快市级和各县(市、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础,推动全市农业向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

(4)建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推进“3个100示范工程”,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通过“大数据”等先进理念、技术,打破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边界。

(5)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县镇村三级机构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与金融的深度结合,重点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指导和金融帮扶,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效益最大化。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探索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篇9

一、基本情况

XXXX镇位于XXXX县的最北端,总面积xx平方公里,拥有耕地xx万亩,有“XXXX粮仓”、“芦笋之乡”、“蔬菜瓜果之乡”之美誉。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XXXX镇农业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拥有农业观光园、农产品市场、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家农业经营场所。

为扎实推进XX乡村振兴工作,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学习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学习生态观光农业开发运营模式,促进XXXX镇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XXXX镇农业发展适应新时代、新业态,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本地特点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分2批赴兰陵县、寿光市、青州市进行考察调研。

二、收获体会

1、推进乡村振兴,要转变生产观念,积极学习新知识。通过考察,考察团成员切实感受的科技进步的力量。寿光作为世界级的蔬菜集散地,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于农业科技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创新,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考察团深刻的体会到唯有加强学习,解放思想,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因地制宜发展XXXX特色现代农业。XXXX镇作为全县最大的种植业乡镇,我们必须要对下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识,加强农业知识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转变观念,逐步从粗放型、个体型农业向“以科技为本”规模化经营型农业转变,从以简单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服务为主线逐步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为主线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借鉴兰陵、寿光发展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布局中科学合理规划,做到种植现代化、管理精细化、产销一体化、形式多样化、生产全程化,既要搞好全周期的技术培训,又要注重信息服务、营销服务,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推进XXXX镇农业生产布局合理、生产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推进乡村振兴,要注重人才培育,提高农民素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优先发展。XXXX镇近些年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培训,辖区内农民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XXXX镇靠近高新区和济宁市,交通便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流动厉害,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业态的推广使用进度较慢。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一批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专业人才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在兰陵、寿光、青州,考察团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尤其注重人才培养,引进高科技人才,同时积极对接上级农业部门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花大力气挖掘农业农村实用型人才。大批三农人才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模式,也保障了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推进乡村振兴,要科学规划产业,拓展农业产业。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农业不再是孤立的农业生产,而是整个农业生产前、中、后全方位、全过程的活动,是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的新发展模式。兰陵农博园让农产品与沂蒙红色文化相融合发展红色旅游,寿光菜博园和兰陵农博园培育多种观赏花卉,青州花卉博览园线上线下融合,利用物流业将鲜花送到各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发展农业生产促农增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农村生态保护,努力挖掘本地特色,使一产接二产连三产、四产,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农业生态旅游。XX队员要用活上级帮扶资源,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农业优质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下一步计划

篇10

在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大部分都是以手工和体力劳动为主,基层农民要想实现经济的增长,就必须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来实现增产的目的,从而带来经济收入的提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这种封闭性的生产主要是以满足生存的需要。而要使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必须推行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总的来讲,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现代农业在种植、管理、收割等过程中都是通过现代化机械来完成,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每个阶段都采用自动化的机械设备代替人工和体力劳动,这样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二、现代农业在种植过程中,会充分结合生物技术,从农作物品种的优化开始,运用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手段,将农作物逐渐向优质高产的方向转变,切实帮助基层农民提高农作物栽培技术,畜牧业饲养水平,为基层农民的增产提供保障。三、现代农业摆脱了传统农业生产中种植销售脱节的现象,通过成立农业合作社来对农产品进行统筹管理,促进农业生产产业链的形成,使生产、加工、销售实现一体化模式。

2促进农村产业链的融合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受到很多因素的阻碍,但同时也有很多资源优势,从农村实际情况来看,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进行指导,通过着眼市场,以农村现有资源作为经济的基础,充分利用农村企业的优势力量。为保证农村生产效益的提高,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在一整套生产和服务上来促进农村产业链的融合。在农村产业链的融合过程中,首先需要优化现代农业的生产和销售,保证综合产业链的源头供给能力。其次应该推行工农一体化发展,通过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然后引入现代工业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和成果,保证农业生产科研的效果,再对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紧密衔接,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另外,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升级,可以从农村环境优化开始,对农业生产、生活乃至基层农村的服务业出发,积极拓宽农村服务业领域,在结构上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扩大服务规模各层次,进而借助农业的资源优势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施行,让广大基层农民可以在自己家园中就能获得实惠。此外,农村产业链的完成,应该将工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础,运用各方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在经营管理模式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依托的产业群体,从而反向促进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提高,这样就自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对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局域显著影响。

3加快基层农村劳动力的转型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基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型是目前一项重要的战略,能够充分保障基层农民的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也是促进社会可出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应该培养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意识,以当地资源为起点,对传统工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实现建筑业、物流也、娱乐、饮食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大力提倡发展各种副业和乡镇服务业,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贡献。另外,当地政府应该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业,通过一部分人的创业行为,带动更大一部分人就业。针对这一点,当地政府应该深入基层,对农民开展创业知识培训讲座,通过不定期组织农民学习的方式,在广大基层农民中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氛围。并且针对不同文化程度,根据对象不同,进行不同渠道,不同方式的能力培训。

农村经济要想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需要立足农业的主导地位,充分引入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以促进农村产业链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应该发挥出调配功能和自身优势,积极扶持农村农民的创业行为,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作者:张侨然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聂帅.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