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负责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社会负责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有责任的小学生》。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责任心吗?
所谓的责任心,就是指每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认识 ,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
其实责任心也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行为,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要做一个有责任的小学生,就必须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同学们,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是把责任心挂在嘴上,而是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中。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应该明辨是非,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作为学生,我们该如何承担起我们的责任呢?课堂上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就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表现,也是尊重老师劳动的有责任心的表现;我们每天认真做广播操,就是对自己有个健康体魄负责的表现;犯了错误,能够主动承担自己该负的责任,及时改正,弥补过失,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课间不大声喧哗,保持安静,是对自己与同学的健康负责的表现;友爱同学,见到同学有困难主动帮助,是对同学有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平时注意勤俭节约,不乱花钱,孝敬父母,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主动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是对父母、家庭负责的表现;随手关掉哗哗流淌的水龙头,主动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放学时主动关好门窗,是对集体、对学校负责的具体表现;爱护社区公共设施,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认真参加升旗仪式,唱好国歌,是热爱祖国、对国家负责的表现。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有许多小事都能体现一个人有没有责任心。一个道德情感贫乏、责任心不强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关心,也无法与人真诚合作,更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只有责任心强的人,才容易获得成功。
篇2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责任与生命同行。
先听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大连市公交公司702路422号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1.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拉下手动刹车闸;2.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3.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他做完了这三件事,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只是一名平凡的公交车驾驶员,然而许多人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所做的一切,都只为这两个字“责任”,如果缺少了这两个字,后果将是多么令人可怕。
责任是什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做好我们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事。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责任”这两个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树立了一座又一座历史丰碑。
责任是一个人成长的动力。人从出生开始,就担负着大小不同的责任,小时候负责健康成长,青年时期负责充实自我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成年后要担负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因此,责任是逐渐成熟的标志。能够承担责任的人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也是值得信赖的人。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 。一个人,只有尽到对父母的责任,才能是好子女;只有尽到对国家的责任,才能是好公民。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责任是一个社会有序、和谐运转的前提和条件。
责任意识平常而朴素。责任意识并不惊天动地,它都是通过一些平凡的细节而表现出来。最典型的是,这种责任意识表现在那些坚守工作岗位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身上,有了他们的忠于职守,才使我们的社会得以维持正常运转。置身于社会,每一个成员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的紧密,他人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我们也逐渐明白了这样的道理:爱别人,也是爱自己;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雏鹰深知自己守卫蓝天的职责,于是振翅高飞,谱写出搏击长空的壮阔;梅花明白自己点缀寒冬的职责,于是顶着霜雪,向世人绽放笑容。责任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是一个优秀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责任与生命同行,才使原来短暂的生命闪耀光辉。
生活需要责任感,学习也需要责任感。或许有人反驳:“学习是我个人的事,根本不需要对谁负责!”可当我们说了这句话时,又可曾想过:父母为我们提供衣食住行,提供学费是履行了他们的责任;老师为我们授业解惑,教育我们做人求知是履行了他们的责任,同学为我们打扫卫生、排自行车,是履行了他们的责任,国家给予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履行了社会的共同责任。而我们在享受了责任给予的这种权利之后,难道不该对父母负责,对老师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吗?
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每个公民的责任感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有了责任感,才会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了责任感,才会时刻准备着伸出一双援助之手;有了责任感,才会将个人融入到社会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将素不相识的人们凝聚成一个整体。
身为中学生的我们,无须阔谈保家卫家舍身求义,不必奢谈废寝忘食的科技攻关,也不必为家人的生活四处奔波操劳,但我们同样有着自己的特定责任——学习。
专心听好每一堂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按时做好每一回值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应负的责任。
果皮纸屑不能随手扔,要多走几步扔到垃圾桶里,这是责任;走路行车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潇洒走一回,要遵守交通规则,这也是责任;学习没有兴趣也要用心去学,绝不可放弃,这依然是责任。维护班级和学校集体荣誉,这都是我们应负的责任。
然而,对有的同学来说,责任又在哪里?上课时昏昏欲睡吗?作业拖欠甚至抄袭?对学校的课桌、门窗,狠狠的踹上几脚,那都是精神颓废,不负责的表现。那是虚度人生,更是推卸责任的丑行。
篇3
一、在农村,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之间的沟通联系,注重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1.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共同开展教育活动。
适时进行家长培训,引导家长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教师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定期家访,随时将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告知家长。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留守儿童是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教师应多关心这些孩子,避免他们出现心理障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智,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家长要能正确处理爱与责任的关系,我们不要因为“爱”而随意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给他们做出不好的示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逃避,而不是面对现实,冷静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亲自开展一些种养活动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家长或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一种植物或动物进行种植和养护,孩子只有极其负责任地、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步的工作,才能使动物健康长大,使花草茁壮生长。如果小动物不吃东西了,花草枯萎了,孩子们都会表露出担心焦虑的情绪,这种“担心焦虑”就体现了一种责任感;相反,当孩子的劳动取得成功后,那种“劳动最光荣”的喜悦感又能使孩子感受到善始善终的成功感,便增强了孩子的责任心。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之一。
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果离开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不可能全面实现。“身教重于言教”,这就是说,教师要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由于小学生没有直观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另外要有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氛围:创设校园责任教育点。把学校的每一处硬件设施,建成美丽、规范、整洁的学习场所和学习工具。在校园充分利用校广播台、黑板报、墙报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学生人人知责任,人人尽责任。让学生了解学校各种荣誉的获得,激发学生责任心。在班级内开展责任感学习榜样评比,树立学生身边学习典型。引导学生远离不文明场所。编写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读本。立足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开展每周一件孝心事,争当孝敬父母好子女活动,“学会感恩”系列活动。
3.在农村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
不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还要促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学生定期上门为孤寡老人服务,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老人就像一本书,有些阅历学生在书上根本谈不到。开展服务,使学生懂得怎样为老人着想,得到家长和村民的认可。另外在社会上建立德育基地,定期开展活动。,如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以烈士陵园为德育基地。
4.强化前途理想教育,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念。
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是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学校应定期开展以理想抱负和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应积极主动协调村委会和其它单位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根据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重重困难,用辛勤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科学有序的开展工作
1.反复训练,抓出实效,这是培养孩子责任感时应该遵循的一大原则。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其知识经验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当然其行为也有着较大的可塑性,为此,在培养其责任感时,可以从小事做起,提出明确要求,反复训练,长期坚持,才能抓出实效,形成习惯。例如孩子借别人的东西,要让孩子按时归还;说话要讲信用;损坏别人的东西要给予赔偿;自己带好每天的学习用具;及时完成作业;认真做好两操;做错事要学会承担责任,勇于认错……我们应教会孩子这些知识,并辅之以训练和激励,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升华、不断强化的过程,责任感培养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等几个方面。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责任感的培养应从最低层次做起,首先教育他们对自己负责,然后再逐步过渡和延伸到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等,形成一个多层次、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责任感培养目标体系。同时在此过程中,又要根据各年级的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确定不同层次的内容、要求和目标。如在要求学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对低年级学生可确定早上自己准时起床,自己穿好衣服等;对中年级学生可确定自己整理好自己的房间,自己归放好学习用品,独立完成作业等;对高年级学生可确定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生活有规律等。
3.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家长要关注孩子在此过程中的表现,并注重优化评价。
篇4
我们所经历过的困难都是正常的,都是人的一生中必须要经历的事情。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都是这样。这样想,就不会觉得困难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困难与成功都可能是新的起点。
对每个人来说,不同的时期便有不同的责任,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对每一件事情负责。
成功的管理中,意识最重要,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
记者:您以自己的风格,为中国专业美容行业带来了很多成功的东西,比如管理、比如成本控制,这正是很多已经逐渐发展起来的美容企业所欠缺的,您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吗?
刘宪:中国的专业美容行业,还不够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在管理上与日化行业相比还差得很远,跟其他行业相比也处于弱势。如果说蝶恋花的管理在业内做得比较成功,这跟以下几个方面是分不开的:
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是文化,而我们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它的价值观和事物观,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公司的未来因我们的努力而辉煌,我们的人生因公司的辉煌而精彩”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达成的个人报负(经济的、地位的、理想的)。二是我们的事物观,首先是精神,然后才是物质,精神决定物质,物质升华和丰富精神。要进入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必需完善。提升和丰富我们的企业文化。
人才,蝶恋花公司拥有在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我们的领导班子不仅懂管理,而且注重管理。我觉得在管理中,现代企业的管理意识还是第一位的,很多企业发展起来了,公司的资源和人员架构都扩充了,但经营者的管理思维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管理起来难免就会乱套了,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意识,有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后,目标就会清晰得多,高效管理的执行主要体现在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责权分工、工作流程和规范上。公司的规模以及各个发展时期的不同特点决定其组织架构的形式,明确的责权分工则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潜能和激发其自身的责任感。
管理,我们的管理可用“三全一目标”来概括,即全员质量管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负责)、全员服务管理(每个人都对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对象负责)、全员成本管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所用的每一分钱负责)。由过去的岗位责任制转化为目标责任制。
以产品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作为企业竞争优势
记者:经过十年的发展,蝶恋花公司不仅是国内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美容化妆品企业,而且也是中国政府有关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这个企业的经营者.您觉得它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刘宪:蝶恋花公司能得到广大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我觉得它最大的优势还是体现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诚信上。这些年来市场喧嚣,在竞争中各有各的利器,也各有各的优势。蝶恋花坚持不走成本竞争的路线,而是走以产品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为竞争优势的道路。坚持我们的经营理念:以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来体现企业的诚信。
表现在研发力量上,公司与中国医药集团、中国科学院、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三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及法国、美国、丹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有着长期深入和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他们的科研成果。与自己的研究机构结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
表现在产品质量上,一方面,我们从硬件及生产环境上来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完成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和标准化文件对质量实施全面管理。
表现在服务质量上,从客户服务体系到技术培训体系的创建,都真正体现出专业服务的思想。我们还实施产品召回制度,对产品质量实行全程跟进,适时对市场上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一旦自己发现市场上的产品与工厂留样观测样板出现偏差,即实行无条件的召回制度。在企业的许多经营细节上,都突显“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体现对消费者的人性化关怀和服务。
表现在诚信上,坚持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按国家规范和企业规范生产产品,企业规范要求甚至高于国家规范.保证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经营行为上不搞杀鸡取卵,短期行为,更注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和口碑,注重企业和产品的美誉度和知晓度。
企业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源自社会责任感
记者:蝶恋花是一个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这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关注产品品质,关注消费者需求,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等,你觉得这种社会责任感跟一个企业与它的品牌建设有什么样的关联?
刘宪:我觉得品牌与社会责任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品牌来源于消费者的认可程度,而社会责任感则源自企业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和程度。我们社会责任感的主题思想就是,要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面对市场,以自身的行为在业内做出表率,希望通过这些行为来影响规范行业方式。
一个优秀的品牌不仅要有优质的产品,更要对消费者负责。蝶恋花公司从来不搞也不参与以损害消费者利益来达成企业经济利益的行为,而是通过满足消费者的诉求以及保障消费者切身利益,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切实的保障消费者权益,蝶恋花在国内专业美容业内率先实施以我们的承诺你权益的保障为主题的‘先期赔付’这一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措施.并首创中国化妆品行业‘质量先期赔付’基金,并有保证金来让这项措施落到实处。
记者:蝶恋花公司因此在2005年获得了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的第十三届“保护消费者杯”大奖对吗?
刘宪:是的。“保护消费者杯”是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所设立的最高奖项,旨在全国范围内奖励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从1992年该奖项设置至今,历时13届,蝶恋花是第一个也是唯一入选的美容化妆品企业。能够获此大奖,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因为这既是政府部门对蝶恋花公司实施“品牌与社会责任”企业发展战略的肯定,也充分表明了对蝶恋花公司在保护消费者切身利益方面所做工作的肯定。
也是我们通过在对保护消费者工作上所做的努力,我们也获得了广州市消委会的认可,授权使用3・15信誉标志。
坚持品质和诚信的路程很辛苦,但这是一个企业品牌建设和永续经营的必经之路。2005年,专业美容行业的企业都做得很辛苦,但我们的业绩比以往还有提升,这就证明我们的品牌无形资本得到了回报,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对坚持诚信和品质的企业的一种充分肯定。
企业的价值,最终表现在它对社会的影响上
记者:目前蝶恋花公司在企业经营中最为关注的是哪一点?公司是如何构想短期与长期的目标及计划的?
刘宪:我想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几乎每次媒体采访时都会无一例外地言及公司的目标,我之前也做过许多回答,比如年销售额.比如市场占有率等等,但我现在觉
得那些都是表面的,利润和产值是考核一个企业的指标,但一个企业的价值,最终还是表现在它对社会的影响上。蝶恋花把公司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形成的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作为无限追求。
2001至2005年,我们基本上初步构建了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平台,有一定的行业和社会影响力。这可以说是我们的初级阶段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实现了。
在2006至2010年以至更长的时间里,是我们的中级阶段,通过努力,我们让蝶恋花拥有更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具备比较大的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我们的高级阶段则是:在未来更长远的时间里,成为业内的佼佼者,能够影响和调控行业市场,具备巨大的行业和社会影响力。
而蝶恋花公司在企业的经营目标中,目前最关注的是人才问题。我经常觉得捉襟见肘,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努力去培养、挖掘和留住人才。我们为员工提供较好的福利和待遇,并为骨干员工购房、买车。
对每一件事情负责
记者:在这些年的经历中,您觉得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最大的收获又是什么?
刘宪: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在我的人生信条里没有所谓的最大。我总觉得,困难与机遇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小困难会变成大困难,大困难也可变成新的机遇。我算是一个生性豁达的人吧,不管是在人生的或是低谷,我往往将之视为一个新的转折,新的起点,新的里程碑。人要客观地、辩证地看问题,大学学哲学的时候只是觉得好玩,后来才明白那时所学的那些东西都是有用的。
困难与机遇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小困难会变成大困难.大困难也可变成新的机遇。
我们所经历过的困难都是正常的,都是人的一生中必须要经历的事情。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都是这样。这样想,就不会觉得困难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困难与成功都可能是新的起点。
对每个人来说,不同的时期便有不同的责任,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对每一件事情负责。
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 责任感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96-01
俗话说“教育须从娃娃抓起,”责任感的培养也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就是培养学生完成自己分内事的积极性,是使学生在完成自己分内事的过程中形成一种道德义务感,并对自己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持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责任对象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就是使学生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和生态环境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为什么现在的小学生这样缺乏责任感呢?究其原因,是父母、老师从小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在这过分的溺爱,没有惩罚的教育中,孩子的责任心慢慢地淡化和消失了。当今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下面我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谈谈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1.完善制度,规范培养体系
我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
1.1建立值周值日制度,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记录。把学生表现于期末“优秀学生”的评比结合起来让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时时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之下,使学生能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比较自觉地遵守规范。
1.2“模范之星”评比制度:根据班级检查考核结果,通过自评、小组评,班主任打分等方式,每个月评选出一名“模范之星”,为其他学生树立生活中的榜样。学生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慢慢演变,逐步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实现了教育的目的。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责任意识养成的最有效的手段。
2.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责任心
2.1以身作则,感染学生。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之上。”事实证明,身教胜于言传。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生动的榜样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自身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用自己的形象感染学生,形成“对人真诚,对己反省,对集体奉献”的班风,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树立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2.2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少年儿童的可塑性很强,模仿是他们的天性。著名社会学理论家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榜样人物的行为,相应地会去模仿他们而习得一些社会行为?因此,教师要发动学生寻找身边体现责任感的好人好事,每周召开一次班会,每月评选班级责任之星,并以此为契机让每位学生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榜样不仅起到示范作用,还对全班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
3.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我以各种节日为契机,培养对他人负责的意识。如每年三八节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洗头、洗脚)让母亲开心;教师节给老师一声祝福;国庆节向祖国母亲道一声祝福;元旦节向亲人表示新年祝福;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一是开展对本校贫困学生的帮助活动,二是为在地震及各种意外之下需要救助的人捐款活动。
我们积极协助家长开展家庭责任教育活动。定期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孝亲敬长等教育,让他们在此活动中体验当家长的不易,从小学会关心父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变原来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投入宣传,有效地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心、孝心、诚心、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适度惩罚。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4.1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孩子是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比如每天要自己整理书包,有的孩子由于粗心忘带备品,结果第二天就没有上好他喜欢的课。我想他以后不应该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4.2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们常常看到,现在很多学步的孩子在摔倒后,居然大哭打滚却不自己起来,必须家长去扶。这些孩子被大人保护得如此严密,以后还怎么能担当起重任?其实,当每个人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的教育时机,就导致他以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他学不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5.实际锻炼,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5.1根据班内人数将班务工作分成若干“承包岗”,达到一人一岗,做到在班级管理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承包”时采取自愿的原则,做到人尽其才。
5.2上岗前让每位责任人进行一次就岗演说,以起到职责内化的作用,再将承包岗、责任人职责汇制成表张贴在教室醒目的地方,以达到时时警醒、相互监督的目的。
篇6
公共管理的职业体系是职位和岗位的结构体系。与以往的管理体系一样,职位和岗位指明了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具置,规定了公共管理的权力、职能及责任和义务。职位是就公共管理的纵向关系而言,岗位是就公共管理的横向关系而言。无论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都是由职位和岗位构成的职业体系,直接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以往的社会治理体系在行政管理的名义下所形成的职业体系也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但是,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公共管理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在管理的意义上告别了以往治理体系的权力定位或法律定位,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科学化、技术化原则的职业体系,而是在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科学构造职位和岗位的职业活动体系。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同样由职位、岗位构成的公共管理职业体系不同于以往的行政管理。对于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来说,“命令—服从”的行为模式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协作”的行为模式所取代。
职位和岗位都是职业体系的形式方面。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不同不仅在形式方面,而且在内容方面。对于内容来说,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关系。虽然在一般的意义上,这些职业关系可以归结为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三大类。在现实的社会治理过程中,这些关系总会以极其具体的形式存在于公共管理活动之中。公共管理的职业关系越是具体,就越是包含着道德的内容。比如,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与其职务、岗位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忠于职守、忠实地履行职务以及岗位上的责任和义务;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和睦共事、互相支持;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平等待人、公正处事、真诚服务,以求得广泛的合作……这样一来,公共管理在形式上是分工—协作的体系,在内容上则是道德行为的表现。尽管都是在管理,但传统的行政管理是失去了实质性内容的管理,而公共管理则把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拥有了伦理本质。
由于公共管理中依然存在着权力关系,所以,权力关系赖以生成的等级系列依然会存在。当然,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已经实现了对等级关系的根本性改造,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等级关系改造成以组织层级为前提的等级系列,从而使个人之间在人格、权利等实质性方面达致平等。尽管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以组织层级为前提的等级关系只是形式上的,却反映了权力关系的本性。在一切存在着权力关系的地方,都会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等级。只要公共管理还需要权力,它就不能消除这种“等级”。因此,作为个人的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这一合作体系中也会遇到处理上下级关系的问题,并且会成为他进行日常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比如,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体需要执行上级命令和维护政府利益;政府外的公共管理组织需要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服务于社会和维护社会利益。无论是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体,还是社会中的公共管理组织,对于公共利益的理解都会出现偏差,特别是如何把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必定是一个时时都会碰到的难题。公共管理中存在着无法完全解决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尽管如此,公共管理者却不能无所作为。事实上,在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中所派生出来的一切主动性、积极性,都会外化为公共管理者自主地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实际行动,进而使公共管理者不同于以往各种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治理者。做到这一点,从根本上说,就是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意识。只要公共管理者能够对自己的职业表现出充分的自觉,按照自己对其职业特殊性的正确理解去处理上述各种矛盾和冲突,他就会无愧于公共管理这一职业,并且总会达致最佳的从业效果。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对于官吏的要求长期存在着争论。“官本位”文化的思路在终极追求中是要无条件地“忠君事主”;“民本位”文化的思路则反复申述“民贵”“君轻”的主张。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以制度的形式消解了所谓“贵”与“轻”的争论。但这种社会治理方式往往是通过间接的、迂回的途径来认识和了解公共利益的,往往在公共利益的要求与实现之间存在着“时滞”。特别是那些已经实现了职业化的社会治理者,缺乏积极回应公共利益要求的热情,往往表现出我们称为“”的那种对于公共利益的冷漠。所以,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的过程中,在人们期求更为进步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过程中,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方式需要由更加灵活的、积极的和主动的公共管理取而代之。
对于公共管理来说,新型的社会治理体制和制度是其赖以展开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与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不同,治理者的职业并不只是简单地充作体制和制度的构成因素和实现途径,而是体制和制度的必要补充。由此看来,统治型社会治理倡导官吏忠“君”爱“民”。在君民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要么要求盲目忠君,要么要求理性地贵“民”轻“君”。这两种选择都要求官吏在“君”与“民”之间作出选择和取舍。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得以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君”“民”的矛盾和冲突是无法调和的。所以,矛盾之中会出现上面两种对立的主张,要求官吏在两者之间择其一。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官员和公务人员以体制和制度作为行为选择的终极标准,被动地接受体制中的程序驱使,对人民、对公共利益表现出极度的冷漠。他们在公共部门中工作,与在工厂中工作一样,都具有工业社会特有的色彩,属于形式化了的职业活动。与此不同,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发生在合作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时代。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在整体上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因为,一切矛盾和冲突主要来源于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通过交谈和讨论能够取得共识、消解矛盾和冲突,那么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就是运用权力促进交谈和讨论。
二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角色
人的道德生活来源于人的社会角色。只有了解和确定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判定他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是道德的。比如,一个公务员做出的某件事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但是,一个普通公民做出同件事却不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判,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先行对他的社会角色作出了定位。我们说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为与他的社会角色偶尔不一致,也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为与他的社会角色经常不一致。在一般情况下,偶尔不一致能够得到理解和原宥,而经常不一致则会招致他人的批评和鄙视,甚至遭到他所在群体的排斥。
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会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有些角色是与生俱来的,如血亲关系中的角色;有些角色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的,如做学生等;而更多的角色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职业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社会角色形式,正是人的选择的结果。就是说,普通的社会角色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个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能够理所当然地形成应有的角色意识,并且准确地扮演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则不同。它需要人们通过自觉的选择和主动的学习,才能够获得准确的定位。
人们选择职业有着复杂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人们选择某一职业,可能因为生活的需要,可能来自生存的压力,可能出于兴趣爱好,也可能属于理想追求……当人们定位职业角色时,会在职业导师的引领下进入职业角色,也可能会在职业活动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职业感觉。但是,所有从事职业活动的人,都需要借助于自觉的职业选择和积极的职业学习,才能够使自己融合到职业中去,成为真正的职业活动者。这个过程,就是从业者在职业序列中准确地找到他所从事的职业位置的过程。职业活动的舞台是职位和岗位。职位、岗位是人的社会角色的明确化、具体化和固定化,是职业化了的社会角色。同时,明确化、具体化和固定化的社会角色,在每一职位和岗位上都会有着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人类社会活动职业化程度的提高,更多地表现在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地规定职业活动中职位、岗位的责任和义务,即通过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活动程序等等方式,为每一职位和岗位确立起明确的、具体的责任和义务。
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只要是职业活动和组织行为,都会通过职位和岗位来明确界定人的责任和义务,有效地配置权力。这也是近代社会“理主义”组织行为模式中最为典型的形式,但该行为模式没有注意到人的职位和岗位直接地构成人的多元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就是说,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类专业化社会活动,任何一个组织行为体系,都不仅以整体的形式构造组织化的人的社会角色中的一部分,而且在组织成员个体那里担负着社会角色,甚至首先在个体那里成为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对于人来说,每一个职位、岗位都不仅是特定的组织行为体系中的责任和义务,而且直接地根源于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职位和岗位具有二重性,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有同样的二重性。一方面,责任和义务属于特定的职业和组织行为体系;另一方面,责任和义务又属于整个社会。对于每一职位和岗位上的从业者来说,他的职位、岗位及其责任和义务,在职业活动和组织行为体系内会以职务的形式出现,在面向其直接归属的行为体系之外时,则以职业的形式出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职务与职业在从业者这里只是社会角色的二重归属。在从业者与他人的联系中,职务与职业都是直接的。因此,当管理主义组织行为模式成为职务—职业—社会之间的单线联系模式的时候,责任和义务便被片面化、形式化和缺乏道德的内容。我们在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社会治理者只对社会治理体系负责而不对社会治理活动的对象及后果负责的情况。比如,就政府而言,下级官员只对上级官员负责,政府所有的官员都只对政府负责。只有政府才对社会负责,政府官员丧失了直接对社会负责的责任和义务的向度。政府对社会负责,却很少对它的官员负责。因为,政府的官员仅仅是政府的“雇员”,以至于政府的官员在政府中也时常会感到“不平”。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单线的责任、义务模式改造成双线的甚至多线的责任、义务模式。还以政府为例,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要求政府官员一方面对政府负责,另一方面直接对社会负责;同样,政府既对社会负责,也对其官员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员不仅仅是雇员。他们在直接对社会负责的过程中获得了在政府体系中享有自主性的资格。如果说,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政府视其官员为雇员的结果就是使他们成为政府行政执行的工具,那么,公共管理条件下的政府则使政府官员成为拥有自主意识的人。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若把这种区别变成革新现实社会治理模式的动力,不容置疑的起点则是在理论上把握职位、岗位及其责任和义务的双重直接关系。
三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
职业活动规定着人的行为。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和开展的职业活动,决定了他会有某种定型化的、重复的和连续的行为。他的行为总和构成了他的职业活动的基本内容,进而证明着他的职业角色。从表面上看,人的行为与职业的关系是被决定或被规定的关系,即职业决定和规定着人的行为。但是,这种决定与被决定、规定与被规定的关系,仅仅具有行为形式方面的特征。从实质上看,它是反向决定和反向规定的关系,即人的行为决定职业。特别是在充分自由地选择职业的情况下,人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就是人的行为选择的结果。考察人的职业角色可以发现,有的人选择了某一职业后能够迅速地进入角色,而有的人虽然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相当长时间,却始终游离于这个职业角色之外,并不是合格的从业者。这种与职业角色的“和合”与否体现在人的行为中。所以,正是人的行为决定了他是否是合格的从业者。对此,笔者认为是“行为决定职业”。
在职业活动中,人的行为形式可以同一,但人的行为实质却会各异。对于那些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无法量化的职业活动来说,在同样的职业行为之间会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种情况在社会治理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得尤为典型。因此,当人们选择了社会治理这种职业的时候,还只是获得了形式上的职业规定,实质上的职业规定则涵育于他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就是说,社会治理者的职业角色主要由他自己的职业行为所决定。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正是通过人自己的行为选择了自己的存在形式和存在内容。人愿意做什么样的人,不只是由自己的愿望决定。只有当自己的愿望转化为行为,他才能成为自己愿望中的人。相对于做人来说,既然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选择做什么样的人,那么人就更能够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能否成为某个职业的合格从业者。
自从有了职业活动,人的职业角色就开始由人的职业行为来决定。然而,在近代以来的整个工业社会中,职业活动的形式方面总是受到制度性的强化,使人的行为更多地表现出被决定的特征。同样,在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职业活动由于治理者自主性的丧失,也使治理者的行为主要显示出受决定的一面。这种现象并不能否证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职业角色的决定意义。相反,它证明了人的行为的受动性、被决定性和被规定性是由于历史造成的,是工业社会的历史条件限制了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职业角色的决定性作用。随着工业社会的结束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的职业活动在形式方面的规定开始弱化,在实质方面的规定受到强化。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选择日益显示出决定性的作用。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公共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突出地反映社会治理职业活动的主体—公共管理者的行为选择的意义。
公共管理职业的一切实质性的内容,都是由公共管理者的行为直接决定的。如果说选择公共管理职业的行为决定了从事公共管理活动的形式的话,那么当一个人成为公共管理者的时候,怎样扮演自己的职业角色,怎样证明自己是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则取决于他的职业行为。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的某一行为或许多行为,都不能决定其职业角色。决定其职业角色的,只能是贯穿着服务精神和体现着服务原则的、稳定和持续的公共管理职业行为。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是公共管理的服务本质得以实现的途径。公共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制度安排无论怎样贯穿着服务精神和体现着服务原则,都不是服务的现实。只有通过公共管理者的具体行为,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才能够转化为现实。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他的职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的规范,他的岗位服务和任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由权力结构决定。当然,一些特殊岗位和特定职务也会由法律作出规定,但对于公共管理体系而言,却不是基本现象。职业和岗位、职务方面的法律规定与权力规定,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中将以综合统一的形式出现。这一点也是公共管理行为区别于以往社会治理行为的基本特征。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行为主要体现着权力意志;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理想的社会治理行为应当主要反映出法律精神。公共管理行为既不是权力意志的作用,也不是法律精神的显现。公共管理者把他在职业和岗位、职务上的权力规定和法律规定统一起来,作为公共管理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的支持力量灌注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所以,在公共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权力和法律都是公共管理行为的前提和依据。权力和法律所支持的和试图达到的是实现服务的精神和服务的原则。这样一来,我们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中所看到的,就是以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为旨归的、权力和法律的综合统一。它在根本上结束了“权力归结为法律”或“法律受权力统驭”的争论。
尽管公共管理者在其职业行为中用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统一了权力和法律,但权力和法律在他的职业行为中毕竟是一种客观力量。无论行使权力和执行法律或受权力支配和法律制约,这种客观力量都会对他构成压力,使他的行为选择受到约束。公共管理者怎样才能超越这种被动的、不自由、不自主的状况呢?应当说,在一切存在着权力和法律的地方,社会治理者都会遇到这种被动的、不自由、不自主的状况。对此,以往的社会治理者往往不得不加以接受。公共管理者采取的则是积极应对的态度。他们把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所拥有的、作为制度力量和体系力量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力量。这样一来,公共管理行为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行为,而是发生在公共管理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就是说,当公共管理体系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仅属于制度和体系的时候,还只是相对于公共管理者的“客观精神”,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秉承和尊奉。一旦这种服务精神转化为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标准,公共管理者也就获得了自由和自主。这时,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不再是受着某种外部力量驱使的行为,而是由他自己的意愿主使的行为。在人的一切行为中,只有道德行为是最自由、最自主的行为,职业行为亦然。
在人类发展史上,并不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出现自由自主的行为,职业行为尤其如此。在以往世代的职业活动中,基本上不存在什么自由自主的行为。在社会生活领域,虽然人们有着强烈的追求自由自主行为的愿望和热情,能够真正实现的并不多见。所以,“圣人”才会受到神化,“驭风而行”的自由境界才会那样令人神往。总的说来,人类社会的进步更多地表现在人的自由自主的行为上面。在社会生活领域,宗教活动和审美追求,有时甚至能够使自由自主的行为变成现实。在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时代,在私人领域甚至管理活动中,都有对自由自主行为的追求。到了工业社会的后期阶段,这种追求已经形成了文化氛围,但还不是公共领域特别是社会治理活动可以追求的目标。所以,管理型社会治理者的行为完全是权力和法律驱使下的行为,既不自由,也不自主。然而,公共管理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能够转化为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标准,因而公共管理活动能够超越权力和法律,公共管理者能够获得自由和自主。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活动是行政管理职业化的延续,并且是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活动。它既不同于农业社会那种完全依赖于权力作用的社会治理,也不同于近代社会那种权力与法律共同作用下的社会治理,而是用道德来统摄权力和法律、再运用权力和法律来实现它的伦理本质的社会治理。对于公共管理这种职业活动,我们需要从伦理的角度深刻认识和自觉建构。正如启蒙思想家对“法的精神”的呼唤为整个近代社会提供了制度设计的基石,我们对“伦理精神”的思考将发现通向未来社会的阳光大道。
篇7
关键词: 青少年 责任意识 人才培养
当今的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由于青少年的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因此,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在当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是为维持自身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对社会必须履行的义务。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就必须为自身和他人的生存发展、对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社会责任是“社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同时也是社会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基础。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在其所属的群体中的共同活动,表现出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和对所承担任务的态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影响极大,也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一、当代青少年责任意识弱化及成因
1.青少年的责任意识的现状
(1)重自我意识、轻个人责任。一些青少年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他人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
(2)只求索取、不求回报。只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不考虑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作的回报。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抱怨,总觉得社会欠了他什么,而不考虑自己应负的责任。
(3)缺乏公德、纪律意识。新世纪的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中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混日子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现考试作弊、早恋现象,有的甚至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
2.青少年缺乏责任意识的原因
(1)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学校教育应将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和健全人格的学生作为目标。然而,目前许多教师仍过于关注学生们知识技巧的学习,忽视与学习相得益彰的自信、独立、忍耐、责任心、耐挫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2)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当前社会,家长们对子女倾注过多的关爱,使孩子们更多体验到的是他人为自己服务。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这样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家里什么也不用你管,只要好好读书,我们再苦再累也情愿。”这种对孩子溺爱的心理和行为,很难使学生心中想着他人,更难以热心助人。
(3)社会教育中存在问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诸如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大量存在,使得一些学生耳濡目染,无形之中受到负面影响,这也是影响学生责任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青少年应具备的责任意识
1.对自己负责
对自己负责,要懂得珍惜生命,学会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注意安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形象。学会求知,好学上进;学会生存,不挑食偏食,按时作息;学会快乐生活,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每一天都有好心情。
2.对家庭负责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是天底下最无私、最真诚和最伟大的爱。中学生爱父母,对家庭负责,就应该努力做到: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学习上勤奋刻苦,生活上自主自立。
3.对集体负责
在集体生活中,必须遵规守纪,服从组织,积极参加团队活动、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你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你主动为班级做事,这一切都会给集体增添光彩。
4.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明代大学问家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言谈举止符合文明规范。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是最真诚的爱国行为,从而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维护世界和平,共筑人类美好家园。
三、培养青少年责任意识的途径
1.在学习习惯养成中培养责任意识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然而使学习顺利有效地进行,并不是靠强制所能办到的,只有当学生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当成一种责任,才能顺利、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指导学生们各个环节的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其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科学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2.在劳动习惯养成中培养责任意识
在平时的卫生保洁工作中,培养学生主动劳动的责任心,让学生懂得整洁,不再乱丢乱扔,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平时,与家长配合,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使其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每个学生都有意识地体会“承担责任”的酸甜苦辣,从而激发“积极配合,团结一致”的良好情感,在平素细小的班级工作中培养自我责任心。
3.在家庭教育中培养责任意识
篇8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强烈与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水平。大学生是一个社会的未来安设者和主宰者,社会责任心的培养极为重要。下面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现状,提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当前某些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多项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崇尚自我,张扬个性,一定程度上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漠。主要表现为思想行为方式较为幼稚,社会责任感缺乏;知行脱节,践行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低,心理脆弱,个人价值偏离社会价值,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对物质追求、享乐的欲望膨胀;过于强调个人的利益,功利目的太强等。龚为纲对武汉市42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可、是否支持慈善事业、奉献意识的强弱、参加过何种爱心活动等视角的分析发现: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偏弱的态势。西南大学裴婷婷对重庆八所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7.4%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努力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只有4.8%的大学生选择“为他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刘飞对安徽几所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结果显示,84%的同学选择现在努力学习是为了“自己将来生活的更好”。南华大学苏玲老师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另外在当代大学出现的一些其他消极现象也反映了当前已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感缺乏。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目标模糊,表现出明显厌学情绪,上课迟到、旷课成了经常,把学习目的认为就是为了考试、分数、取得毕业证书,缺乏积极向上的劲头,甚至还沉迷于网络,造成网络成瘾等现象,都是社会责任感不强的表现。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诱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建立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全方位培养网络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责任意识强的当代大学生。
1、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一环
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其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贯穿了人的一生。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这说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须是“有教之养”。而当今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学到大学他们的一切生活和学习基本上与父母包办,对他们的关心往往是无微不至。但正是这种状况长期的延续一直到大学,许多大学生虽已成人,仍然把父母的辛勤付出和责任看成是天经地义的的,而看不到自己对家庭应尽的家庭义务。对于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何谈社会责任。因此进入大学,即以成人,家庭教育首先应让他们懂得他们对家体、对集体、对国家和对他人应尽的义务。首先,不能在经济上过于放纵,能量要让他们参加一些勤工俭学活动。如今许多大学生学业上不关心学习,终日上网、谈恋爱虚度时光,就是与经济上过于放纵有直接关系。其次,要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相互理解、善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帮助别人,这些在无形中对子女的社会责任感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第三,家庭也要一些朴素的生活常识实施责任意识教育,如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使他们懂得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从而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2、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主体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在相大学校园里度过,学校应成为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主体。
(1)优化校园环境,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秩序,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和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胸怀,培养学生的愉悦情绪,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上进心和责任感。如学校经常性的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娱乐与社会活动,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学校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起到正确的引导、启迪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和提高师德师风,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影响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大学生的价值趋向多元化环境下,教师自身认真、敬业、负责的态度和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高尚是道德水准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以自身的行动起表率作用对学生责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更显重要
(3)学校亚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个人责任感是认识过程、意志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因此,大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在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有计划的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通过实践学习责任。
(4)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责任感形成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学校和家庭在相关教育中要注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多以鼓励、表扬和肯定的方式激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发挥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5)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学生形成必要的约束,对于不接受正面教育和严重缺乏责任意识的学生,必须依靠制度进行约束,对不负责任行为根据规定进行惩罚,同样对于积极负起责任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奖励和表彰。通过惩罚和奖励往往能到达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艳秋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篇9
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应该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我院提出的“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的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很好地明确了“师德、师风、师能”为教师素质的内涵。
一、立师德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最后,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提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由四大系统构成,即,动力系统,人格特征系统,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每一大系统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师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的兴趣、动机、信念、理想等。因此,理想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 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有的把个人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有的为多培养出优秀人才作为奋斗目标等。由于理想的层次不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那些具有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就巨大。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呕心沥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 总之,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立师德是师德师风建设首要任务。二、正师风
所谓师风,即教师从教的道德作风。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为基本准则,以阶段性职业行为禁行规定为底线。我们要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来要求自己。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 好的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在我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的含义。
眼下大学教师有一种浮躁的心态。浮躁实际上是一种对科学、对社会、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这种心态表现在科学研究上,必然不“真”,表现在教学上,必然不“实”,学生得不到真才实学,就会贻害社会,因而也谈不上“善”。 在教师职业中,这种心态主要有十种具体表现:
1.头重脚轻,满足一知半解
2.华而不实,耽于夸夸其谈
3.唯书唯上,缺乏独立思考
4.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
5.好大喜功,不愿踏实积累
6.脱离实际,乐于坐而论道
7.沽名钓誉,个人主义膨胀
8.吹拍拉扯,市侩作风横行
9.敷衍应付,整日得过且过
10、弄虚作假,热衷歪门邪道
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所以,任何时候,提倡教师的师风都是必要的。
三、强师能
学高为师,学是师之骨。我们常问: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我认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高师能的人,具体是:
1.终身学习的楷模。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终身学习者不是一个盲目的学习者,知识传播渠道和信息量的剧增,使教师受到来自四面八方信息的“狂轰滥炸”。一个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具有批判性和选择力,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
2.学习技巧的传授者和学习障碍的诊断者。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方面,不是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学习技巧,养成自学的习惯。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3.令人信任的心理医生。由于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的共同作用产生了许多问题儿童,表现为行为异常,心理上有障碍。教师需要了解孩子们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运用巧妙的方法予以疏导解决。
4.课程设计的专家。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使教师不仅要参与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而且愈来愈拥有课程设计的自主权。教师要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本着有利于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原则,了解知识产生和更新的状况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设计切实可行的课程。
5.现代教育技术的行家,信息资源的提供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教师要学会应用这些教学技术。教师应是新的料学技术的应用者和推广者,是这些方面的行家里手。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把这些资源吸收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变成自己的知识。
6.团体工作和团队沟通的专家。教师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集体性,要求教师彼此协调,相互宽容,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教师还要面对学生团体,因为这种团体的活动指导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但是众多个性鲜明的孩子组成的团体必然产生摩擦,所以教师必须是团队工作的专家,必须具备处理团体工作的能力和方法。另外,未来社会的劳动分工将更加细致,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更高,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途径日趋多样。教师必须教学生学会宽容,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别人一起工作。
7.独立研究、独立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在学校里的时间相对于人的一生毕竟是短暂的。因此,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以此培养学习的技能,在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学会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些方面教师是指导者、领路人、导航员。
8.客观公正的评价者。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多方面。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学习的质和量上也就存在差异。教师必须了解和评估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对其成绩的评估要尽可能运用多元化的评估技术、力求科学、客观、公正。
9.熟练的社会工作者。21世纪的学校总要和社会发生密切的联系,彼此影响,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教师有责任告诉学生,学校发生的变化和这种变化的来龙去脉,以及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另外,学校要和社会上的各个机构和组织进行交涉,教师一定要受过良好的社会工作训练。
篇10
2010年9月,清华一罗德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了第二期《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报告》及《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报告》。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日益提升,“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人群比例已经达到了63.7%。由此说明,企业要成为或保持受消费者青睐的品牌地位,必须重视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多项的考核指标,并且要制定基于社会责任的有效传播策略,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在消费者心目中牢固树立品牌企业形象。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的社会责任都是一个政府、企业、媒体、公众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全球化经济进程中,各种社会组织和他们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意识到:对社会负责是企业必须向社会公民承诺的义务,企业的发展应与其同在的社会紧密发展联系起来,保护地球环境,实现社会平等,帮助社会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形象,获得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认同与支持。只有在这种负责任、可信赖的基础上,企业才能获得更宽广的业务空间,才能持续性地、长久地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成为公众心目中值得尊重的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知名品牌。
要成为受公众认同并支持的品牌企业,就需要将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企业的战略规划,管理控制、生产流程、服务理念、企业文化和企业传播的各个环节。从品牌中的“品”字来解读企业社会责任,不难看出社会责任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个细节。品牌中的“品”字展示了品牌与社会责任的诸多联系,特别在是“品质、品行、品德和品评”这四个方面。“品质”就是产品的质量,企业生产合格的产品就直接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所承担的最基本责任。“品行”可以理解为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行为,不欺骗,不造假。尊重知识产权,都是企业负责任行为的行为表现。“品德”可指企业的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内在推动力,优秀的企业品德是优秀企业文化的结晶。遵纪守法,尊重人权,信息透明,主持公正,都是负责任企业的行为准则。“品评”就是公众对企业的评价,对负责任的企业,公众总是美誉与赞许,而对于不负责任的企业,公众则是批评和指责。企业的不负责任行为常常成为企业危机的导火线。
要跻身于国际竞争舞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将会受到来自消费者、投资方、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更为严格的审视。社会责任的战略化管理、负责任的企业文化建设,承载社会责任的员工行为、展现社会责任的企业传播规划,呈现社会公众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等,都是企业管理者急需思考并付诸于行动的现实。
总之,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科学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范畴。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不是短时的或临时的项目,也不是简单的“捐钱做公益”行为。企业需要建立起经得住公众检验的社会责任使命和目标,并围绕目标制定阶段性的明确任务与工作原则,指导企业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全过程中来,最大化实现企业责任的可持续性发展。企业应该在社会责任活动的领域不断强化品牌的认知,强化社会责任的特色,加大差异亿传播,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