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的利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比较利益学说;国际贸易理论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37-02
作者简介:高美玲(1968-),女,河南淮阳人,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后危机时代河南省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2400410028;郑州市2011年度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后危机时代郑州对非商贸战略战术研究”,项目编号:112PPTGY246-2。
一、“比较利益学说”的提出
“比较利益学说”的提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斯密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该学说,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则。认为世界各国在产品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国与国之间通过国际分工和交换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斯密认为可按成本绝对高低来决定一国进出口,绝对成本优势成为互利性贸易的约束前提,但该理论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1815年,英国政府修订实施“谷物法”,致使英国粮价上涨,各阶层为保证吃粮开支而减少对工业品的消费。同时,“谷物法”的颁布和实施还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该国的出口,致使英国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当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急于寻求实施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时,李嘉图应时而生,1817年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阐明了比较利益学说,认为英国在纺织品和粮食生产上均居于优势地位,但比较而言,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更大,按“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英国应专门生产纺织品,进口粮食,从而提高产量,实现更大的比较利益。“比较利益学说”为英国废除“谷物法”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利益学说”的主要观点
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不同,李嘉图认为两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劳动耗费均低于另一个国家,而另一个国家则相反,也并不意味前者要生产所有的产品,其只应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另一个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产品,而只应停产居于最大劣势的产品。若各国利用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进行国际交换,则各国均能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世界也会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增量福利。
为解释“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思想,现建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条件下的简单贸易模型如下:
由表1可知,A、B两国同时生产x、y产品,A国生产每单位x产品需要6天,生产每单位y产品需要4天;B国生产每单位x产品需要1天,生产每单位y产品需要2天。可以看出,B国在X、Y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比较而言,B国在x产品生产上优势更大;相反,A国则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在生产y产品上劣势要小一些,即1:6
从表2看出,在世界总劳动天数13天未变的情况下,分工后的模型总产量从过去的4个单位增加到了5.5个单位。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实力如何,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均可确立自己的相对优势。
三、“比较利益学说”与当今国际贸易现实的背离
(一)假设前提条件苛刻,适用性不强
“比较利益学说”假设前提较多而苛刻,使得其适用性大大削弱。例如,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分别生产两种产品的假设、短期和静态的假设等过于苛刻,在这些严厉条件下所作的论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难以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贸易及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借鉴。
(二)“比较利益学说”与国际贸易现实相背离
1.按照这一学说,两个国家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则贸易应越容易发生。从这点出发,目前贸易应该最容易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而贸易现实是劳动生产率差异大的国家间贸易量还不如劳动生产率大致相同国家间的贸易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虽然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式仍然由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所决定,但国际贸易已经明显呈现出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部分的趋势,即贸易更多地在发达国家间进行,并且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受到了现实的挑战。
2.按照这一学说,自由贸易能促进国际分工的实现,贸易越自由则分工越容易实现。从这点理解,世界各国应该自觉地实行自由贸易,但在现实的国际贸易实践中,彻彻底底的自由贸易在任何类型的国家里都未完全实现过。除了实行关税壁垒外,还采取各种各样的诸如新兴的绿色环保标准、劳工标准、安全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及包装标签规定等非关税壁垒措施实施贸易保护。各国所实施的单边保护措施导致国际贸易争端屡屡出现,由特定部门的双边贸易摩擦发展为多边贸易问题,国际贸易关系日趋紧张。
3.按照这一学说,双方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应是互利的,不应该存在国际剥削,甚至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国际交换能节约更多的社会劳动,获利更大,但却与当前富国经常剥削贫穷国家和地区的事实相悖。究其原因是因为“比较利益学说”未能说明价值转移和等价交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现行旧国际经济秩序埋下隐患。众所周知,国际价格线与一个国家的国内价格线越近,这个国家从国际贸易的获利越少。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现实中,发达国家操控着国际贸易,依据其经济实力和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量,掌握着价格的操纵权,以价值的相对变化和价格的相对变化制定出口垄断高价和进口垄断低价,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不等价交换。对于富国来说,由于国内价格线与国际价格线接近,感到获利很少;对于穷国来说,则感到国际市场价格和本国商品的价值相差悬殊受富国剥削。李嘉图没有明确回答这一问题,这也是“比较利益学说”的一大缺陷。
(三)“比较利益学说”没有从根本上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比较利益学说”力求说明国际贸易中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在于国内、国际市场中有着不同的交换比率,在这一点上该学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以此作为解释贸易发生的全部却是错误的。李嘉图追求的是比较利益即“利”,考虑的不是本金,也不是平均利润,而是超额利润,认为超额利润只能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事实上,超额利润不仅能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条件许可的话,亦可在国内实现。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其论述并不全面。政治经济学将资本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阶段、产品的生产阶段及产品的售卖阶段。马克思认为贸易发生在G—W和W′—G′两个阶段。国内、国际商品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职能都是为了完成商品的实现,在实践中都是为了收回初始投资(保本),获取一定的利润(平均利润),力争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国内、国际销售所获收入相同,没有比较利益,仅仅是为了迅速收回初始投资,实现平均利润,厂商也是不会拒绝出口的。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比较利益并非是进行国际贸易的首要原因和开展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虽然“比较利益学说”长期以来(包括当今)在国际贸易中起着积极作用,但基于其存在着以上与国际贸易现实背离的缺陷,面对新的国际经济背景,“比较利益学说”显示出无法与时俱进的趋势,难以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现象,以该理论为基础提出并完善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已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低,虽然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丧失,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趋降低。所以,依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利益结构,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既是国际竞争新格局的要求,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篇2
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各种贸易政策不断运用于一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税收政策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外贸易中,形成了贸易税收政策。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贸易理论始终围绕着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个主题,贸易税收政策也围绕着这两个主题进行。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贸易税收政策的应用。
一、古典贸易理论的贸易税收政策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产生。在贸易税收政策上,古典贸易理论主张各国政府应降低关税,取消其他贸易限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一)绝对优势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指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造成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正是由于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得以产生。从“绝对优势理论”出发,斯密认为,如果征收出口税,则会破坏最优的资本组合与劳动分配,从而丧失“绝对优势”。而出口退税则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
(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的产品上都没有成本优势,但只要根据“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国际贸易,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税负转嫁角度,他对贸易税收政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一国对其出口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征收较高的税收或不予出口退税,而可能使该国的比较优势转移到原本处于比较劣势但却享受税收优惠的其他产品上,从而使整个分工体系和贸易体系发生逆转。因此,对出口产品征税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出口退税才有利于公平贸易的进行。
(三)要素禀赋理论。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ertil・Ohli)继承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Fli・F・Heckscher)的观点,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各个国家或地区要素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其要素价格的差异,要素价格的不同又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因此,一国应出口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保护性关税降低了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从国内角度来看,关税不仅减小了企业的产品销售市场,还增加了进口产品的成本,不利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国际角度来看,关税壁垒减弱了国际间贸易价格的均衡趋势,阻碍了国际间的资本流动。由此,俄林认为,只有放弃保护性关税政策,才能促进生产要素和国际分工的有效利用,促进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保护贸易理论的贸易税收政策
保护贸易理论强调,政府为了本经济利益,对进出口进行必要的干预。在贸易税收政策上,保护贸易理论一方面认为政府应采用关税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强调采用出口退税等政策手段激励本国出口的发展,通过对外贸易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
(一)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思想。保护贸易理论起源于14世纪末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金银才是真正的物质财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商品出口,限制进口。因此,他们主张把关税作为施行保护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采取“出口退税”政策刺激本国的出口。
(二)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系统地论述了以保护幼稚产业为核心的贸易体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他将一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一国经济还没有充分发展的阶段,本国现有的幼稚产业还尚未发展到可与外国产品相竞争的地位,所以应当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只有等到本国的产品已具有了国际竞争实力,才可逐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在贸易税收政策方面,李斯特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保护幼稚产业的关税理论。他调,关税是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采取关税保护政策,虽然在初始阶段会提高产品的价格、削弱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工业水平的提高使生产商品的费用下降,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价格。同时,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关税应随着工业发展的水平逐步降低,而且关税税率应当根据不同产业的保护程度采用各自合适的税率。
(三)凯恩斯主义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指出一国的出口具有乘数效应,贸易顺差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因此,国家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干预经济的运行,保持贸易顺差。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国家可以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收入分配政策,实施保护贸易政策。根据这一思想,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利用关税壁垒、差别税率等措施,配合贸易管制政策(如实行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减少进口;同时采用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
(四)“中心一”论。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Raul・Prebisch)等人提出了“与中心”理论。普雷维什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则沦落为这一体系的“”。在“中心”与“”的贸易中,“中心”国家以生产和出口工业品为主,而“”国家则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因此,贸易条件有利于“中心”国家,不利于“”国家。鉴于此,普雷维什主张发展中国家采用保护关税政策对其国内产业进行适当保护,改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和贸易条件。他认为,一方面,征收关税可以减少外国商品的出口数量,同时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保护性关税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从根本上改善贸易条件。在保护的程度上,他反对过分的、不恰当的关税保护。他认为可以逐步降低关税,以便使工业不断受到外来的竞争刺激,逐步缩小同“中心”国家的生产力差别。
三、新贸易理论的贸易税收政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以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引入贸易理论的分析当中,成功地解释了资源禀赋和技术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急剧上升等新国际贸易现象,由此形成了新贸易理论。
一方面,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其生产规模降低商品的单位成本,凭借规模经济效应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消费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必然会选择最适合本人意愿的产品,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生产差异产品获得垄断权。因此,市场表现出不完全竞争的特点。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和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规模经济要求生产大量的同质产品,追求差异产品则要求生产小批量、异质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国际贸易可以使批量生产的产品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从而在每个国家都成为小批量产品,而已成为差异产品。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政府的贸易税收政策应该为企业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服务,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的企业给予扶助,尽快使其扩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在本国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时,政府可以采取关税保护、限制进口等措施;待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时,采取促进出口的税收优惠帮助企业获得国际市场份额,在更大程度上享有规模经济的好处。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赫尔普曼(Elhanan・Helpman)和克鲁格曼等认为,当一国商品的进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优势时,关税可以起到改善贸易条件并提高福利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激励相容 自由贸易制 国际贸易
我国对外贸易体制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有了重大变革,从之前的高度集中垄断的体制下逐渐变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对外发展贸易模式,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对外贸易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国际贸易必然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进行深入改革,向着市场所需要的自由化方向发展。本文在对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后,结合激励相容的自由贸易制度,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进行了探讨,力求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一)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国际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他们认为发展激励相容的自由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张扬在《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分析》中提到:在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时,可以通过与国际贸易的对比,从中发展我国的缺陷,从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增强自身实力,适应变化的国际环境,同时,还要因地制宜,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黄晓凤在《国际产业结构的趋同与贸易摩擦的博弈分析》中提到: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摩擦,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实现共赢的局面。我国应该不断完善对外贸易制度,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激励相容的自由贸易制,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杨清震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中提到:在对外贸易中,调整贸易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学会识别和分析贸易中出现的风险,尽量降低风险系数,同时,在贸易过程中,分清重点,逐步掌握对外贸易的话语权。
(二)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的学者对于对外贸易的研究历史相对于我国时间较长,因此,相关认识也较为完善和系统。Grossman和Helpman(1995)对大国的贸易争端进行了分析,他们通过贸易战模型较为逼真地对大国贸易竞争中出现的博弈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美国等国贸易竞争以及争端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选择利益集团和选民为核心变量,那么这种模型与我国的基本特点不符。Feenstra 和Lewis(1991)提出一些国家为了夸大贸易保护的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采用激励相容的制度,从而在关税上做出优惠。Bagwell 和Staiger(2001)又对上述理论进行重新分析,在去除伪装保护的前提下,如果依旧采用激励相容制度,会产生不同的关税政策。国外对于激励相容自由贸易制的研究对于我国来说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使我国对外贸易可以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
激励相容的自由贸易制概述
(一)激励相容的涵义
激励相容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哈维茨提出的,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人如何将自身的利益欲望与集体的利益相统一,尽可能地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又做到了集体利益最大化。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都有着所要追求的个人利益,但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集体利益又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单方面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那么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因此,不管国家还是企业,在发展经济时,要重视激励相容体制,将其灵活运用到建设中,更多地利用激励手段,让更多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达到个人和企业的“双赢”局面。
(二)自由贸易制概述
自由贸易理论对整个国际贸易的发展都有着推动作用,从该理论被提出以来,许多国家都积极推行,由于国家取消了对进出口毛衣的限制,使得各国的商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竞争,这为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是基于较为完善的国际分工和较大的贸易利益的前提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的重要原因,而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想要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能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我国国际贸易中应用自由贸易制出现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本较高
我国在发展国际贸易时,要根据贸易分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这样就需要对以前的投资成本进行重新调整和变更,对于一些在贸易分工中专业性不强的设备予以淘汰。但是,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生产力水平也相比发达国家较为薄弱,这也使得我国在进行产业调整和转移时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内部大多使用大量廉价劳动力,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职业素质较低,一旦面临失业,再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在进行产业调整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投入的成本自然也会随之增加。
(二)出口商品较为单一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的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或是劳动密集型成品,技术含量较低,价格也相对较低,由于采取了自由贸易制,各国都取消了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特权,这使得以前所谓的“贸易保护”的作用降低,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但是,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对廉价的劳动力和低廉价格的过分依赖,造成我国出口商品较为单一,不利于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缺失了部分经济自
在自由贸易制度中,各国的商品、资本、技术在流动领域是处于无序的,而且流动性较强,流动速度较快,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很好得进行运用。但是,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地位相对发达国家较低,话语权较小,在很多国际交易中仍然处于被动位置,这也是自由贸易制度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弊端。发达国家利用其主导地位以及高科技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中获得了高额的附加利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的竞争力,在一些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度中,我国部分经济自受到限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长期进行。
激励相容自由贸易制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一)激励相容自由贸易制应用的可行性
国际贸易的双赢理论是逐渐形成的,从最早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再到如今现行的国际贸易规则,都认为采用自由贸易制可以更好地实现各国的贸易收益,它改变了之前“贸易保护”中的狭隘观念,是较为合理的国际贸易政策。
图1是将A、B两国的对外贸易进行分析的情况,A国的支付情况是每格中的第一数字,B国的支付情况是第二个数字。从图1中可以看出,P为两国渴望获得的贸易收益,Q则是一国失败后的损失。当两国采用“贸易保护”的政策时,即使P、Q都大于0,两国都面临着损失,需要支付-Q/2;当两国采用自由贸易制的政策时,两国都能够从中获得P/2的收益。但是,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一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而另一国则采取与之相对的自由贸易制,这样,当自由贸易制度与“贸易保护”制度相碰撞时,采取保护政策的一国能够从中获得收益P,相对地另一国则要遭受一定的损失。通过以上对比,只有两国都采用自由贸易制度才能同时获得收益,出现双赢的局面,而且,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较高的利润,也就是上图中P/2的数值,这充分证明了激励相容的自由贸易制在国际贸易中的可行性。
(二)激励相容自由贸易制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1.提高资源利用率。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国内一些具有优势的出口产品可以大幅度进入国际市场,由于数量的不断增加,与之相关的资源也得到充分的利用。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又有限,大量资源造成闲置,伴随着自由贸易的不断发展,资源开始转变成商品,出口于国际市场,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2.引进外资、技术与管理理念。伴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激励相容自由贸易制度的不断应用,各国在进行经济往来时,除了关心本国的经济效益外,开始更多地重视如何做到双赢。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劳动力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可以借助自由贸易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并向国外优秀企业学习管理理念及方法,灵活运用到本国企业发展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也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附加利润。
3.弥补国内短缺的资源。在自由贸易中,我国还可以从国际贸易市场上获取本国所缺少的资源,弥补国内紧缺的情况,对于一些在工业化生产中所需的资本、技术、设备等物资,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地增补,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我国经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4.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我国除了发展具有优势的出口产业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需求,带动了新行业的发展。在出口过程,随着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国内相关产业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规模,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伴随着发达国家先进商品的涌入,国内的消费需求会发生变化,这也拉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5.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由于我国采用了激励相容的自由贸易体制,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可以从中获取到生产所需的资源、技术、资金、设备等生产生活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时间,节省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以有效合理地对企业进行管理,更好地进行资本运作。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物质需求方面也越来越丰富,这也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相关产品来弥补国内市场的空虚。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带动了许多出口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民收入也随之增加,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收益,促进了社会福利业的发展。
综上,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个国家努力发展本国经济,也是为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做贡献。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想要获得更好地发展,再也不能闭关锁国,闭门造车了,要积极地加入国际市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从中学习先进的技术、思想来更好地完善本国发展,这些都得益于自由发展的贸易制度,同时,结合了激励相容制度,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加强,逐步提升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在国际交易市场中的地位,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及区位分析―兼及国外自由贸易区与我国保税区之比较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4(3)
2.王晓燕.经济全球化浪潮与发展中国家战略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1
3.Alan Branch.Export Practice and Management,4e ,Thomson Learning,2002
4.姚贤镐,漆长华.国际贸易学说[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5.曾宝华,吴丁杰.激励相容的国际贸易的主要架构[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6.唐造时.我国国际贸易激励相容的监管体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4
7.尹翔硕.中国对外贸易改革的进程和效果[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8.张庆艳.经济的互补性、竞争性、大国战略与自由贸易区[J].黑河学刊,2005(6)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政治、经济以及历史等问题,许多国家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甚至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牺牲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整体处于停滞不前的困境,贸易公正失缺的问题无疑会给经济发展滞慢现象雪上加霜。长久下去,会影响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与和平稳定。处理好国际贸易公正失缺问题,建立合理、新型的国际贸易体系成为了推进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深度剖析了国际贸易公正的现状,从根源入手,分析了政治、经济与环境三个方面国际贸易公正失缺的现象,希望能为建立新型国际贸易公正体系提供可行的建议,促进国际贸易公正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缩小国与国间的经济鸿沟,让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快速摆脱贫困,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一、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公正内涵及其伦理价值
(一)国际贸易的内涵及其发展意义国际贸易由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是各个国家经济间的交换活动,也是各个国家间经济依赖关系的体现。由于某些国家生产力的增大,国内出现大量的剩余产品,而其他国家对某些国家的剩余产品有需求,双方达成了进出易需求,因此便出现了国际贸易。航海业的发展加速了国际间的来往,也使得国际贸易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里程。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例(见图1),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逐年提升,说明我国人民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享受,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二)国际贸易公正内涵及其基本原则公正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道德原则,是国际贸易各项原则指定的首要前提。公正是国际贸易想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的准则。坚持贸易公正,及时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间遵循公开透明的贸易制度,坚持公平自由的准则。首先,在贸易起点上做到决策公正,消灭贸易保护主义;其次,在贸易过程中保证利益分配的公正;最后,在贸易完成后,保证在自然环境处理问题上的公正。
(三)国际贸易公正的伦理价值建立国际贸易公正体系能够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格局,让各国都能够公平竞争,让发展中国家也能参与到国际贸易中,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公正体系能够化解各国间的矛盾,加强了贸易合作的平等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公正体系能够有效地提升发达国家的责任感,弥补他们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贫穷和落后问题,指导发展中国家走出贫穷,缩小他们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正确引导各国进行绿色贸易,经生态环境视为共同的责任,保护生态平衡。
二、国际贸易公正缺失存在的问题与危害
(一)国际贸易公正缺失的表现1.决策问题由综合国力确定的世贸政策和规则,让发达国家获得了国际贸易的优先权,因此,世贸组织做出的政策及决策都是以发达国家为标准的,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发展中国家自身体制不健全,再加上国际贸易的制约,使他们处于贸易劣势,无法维护自身权益,最终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牺牲品。2.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救济与非关税壁垒正是不公正贸易行为多样性的体现。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手段强力打压其他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以限制进口手段保护本国产业发展,严重违反了国际贸易公平公正原则。图2是中国近几年遭受反倾销的数量及占全球反倾销总数的比重,分析可得出近几年中国遭受反倾销比重高达40%,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3.利益分配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受自身经济和技术的阻碍,缺乏竞争力,只能出口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获取微薄利益,与自身付出的价值严重不等。而大部分价值都被发达国家理所当然地占为己有,使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严重失衡。4.责任承担问题工业化时代造成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针对工业垃圾处理难题,发达国家提出了两个方案:循环利用,减少排放;转手到落后国家。大部分发达国家为了减少麻烦而选择了第二种。这样发达国家经济环境二者兼得,却给发展中国家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国际贸易公正缺失的危害1.贫富差距加大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的经济科技实力,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掌舵者”,掌控者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规则。因此,发达国家依靠压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更加强大,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对待,经济难以发展,因此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由图3可见,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收入,而低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仅占高收入国家的1/75,且这个数字仍持续上升。由此反映出发达国家成为了国际贸易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了牺牲者。2.国际冲突增多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持与发达国家的交往,放弃了自己仅存的一点利益,逐渐依附发达国家,加剧了国家贸易不公的现象,因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人民则为了粮食开始反抗,冲突不断。冲突加剧了国家局势的不稳定性,使国家国际地位降低,在国际贸易中更加受到不公待遇,因而更穷,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战争带来的伤害高于贸易不公,引发了全球局势动荡,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3.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军事资源无限制的掠夺发展中国家资源,并将自己生产的工业废弃物转嫁到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污染。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大气污染造成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酸雨等生态问题,殃及了包括发达国家的不少国家及地区。
三、国际贸易公正缺失的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认知有误受传统观念以及国家整体利益取向的影响,发达国家在进行利益抉择时,往往只会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疯狂地压榨发展中国家仅存的一滴“油水”却毫不在意他们的经济发展,这就是“经济个人主义”。在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剧了国际贸易的不公现象。
(二)技术能力差距较大经济的落后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家贸易中无法与发达国家抗衡,因此,发达国家应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地发展自身科技能力。
(三)强权干涉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制定有益于自身利益的政策和规则,打压其他国家的贸易,进行反倾销活动,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贸易。
四、实现国际贸易公正的解决方案
(一)健全国际贸易公正体系各国应当一起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为了确保国际贸易体系的民主性,因此应顾及到各个国家的贸易需要,从根本上保障国际贸易的公平性。还应加强各国将平等对话,实现国家间的双赢。1.义利价值相统一。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国际贸易的无形市场,但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影响,各个主体的义利价值观差距较大,因此引起了不同程度上的贸易摩擦与纠纷,对国际贸易市场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各个国家应做到合法经营,在道德允许的基础上谋取利益,做到义利统一、见利思义。2.在制度体系约束下,平等贸易打破原有的不公正的规则和秩序是建立公正的制度体系的提。因此,各个发展中国家应当联合起来,齐心协力的筑成一股凝聚力,呼吁全世界强权政治控制的不公平贸易规则。
(二)平等对话,互利共赢国际贸易公正缺失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间。由于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为了能使全球经济共同发展,各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达到共赢。1.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是指包容互利、和而不同的经济发展趋势。即,各个国家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进步的前提下,包容不同的文化、经济体制,促进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发达国家要将全人类的利益视为整体利益,包容扶持,落后国家,帮助其发展科技和经济,而不是一味剥削。2.,和谐共生。是指在共同进步的前提下,承认各个国家间的差异,改变以往互相排斥的格局。在进行贸易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发展中国家学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强贸易能力,发展本国贸易特色,为国家寻求发展机遇。发达国家帮助发达国家摆脱困境,建立平等对话平台,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三)加强技术发展,发挥世贸组织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快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珍惜与发达国家交流的机会,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善本国产业机构,由简单的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输出转换为高附加值输出,加强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争取到国际话语权,与其他国家进行平等对话,在建立国家贸易公正体系时为自己争取利益。在技术发展的前提上,向贸易组织进行申诉,使其改变原有决策模式,维护自身利益,改变国际贸易公正秩序。世界贸易组织的存在本就是为了维护贸易的公正,只是被发达国家控制而实行了一系列不公正的政策,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相信世贸组织维护国际贸易的本质,联合起来进行申诉,争取自己应享的权益。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家总数的80%以上,因此应当加强合作力度,互相帮助切磋,共同发展经济。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国际贸易虽然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是国际贸易公正的体现。所有国家应该拒绝一边污染一边治理的经济准则,时刻将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准则。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资源,降低污染,尊重自然,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服务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其经济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365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3200亿美元,增长了17倍。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成为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服务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服务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509亿美元,25年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17.6%。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2年的9.4%上升到10.3%,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升至4%;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位居第五位,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方法是广大学者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为了精确的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状况,在此我选用其他8个在服务贸易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在2001年~2006年的数据作为对照分析。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服务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服务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RCA=(某国服务出口/某国总出口)/(世界服务出口/世界总出口)。
一般认为: RCA>2.5,表明该国在服务贸易上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1.25
由下面的表1可以看出:RCA指数始终大于1.25的是美国、西班牙、英国三个国家。这三国在服务贸易竞争力上展示了很强的显性比较优势,更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有些年份的RCA指数大于2.5,凸显了其在服务贸易上极强的竞争力。法国、荷兰的RCA指数分布在0.8到1.25之间,说明这两国在服务贸易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荷兰的显性比较优势有所减弱;日本虽然在2001年~2004年间,其RCA指数都小于0.8,但自2005年起开始超过0.8,显性比较优势逐步显现,而中国和德国的RCA指数一直小于0.8,而且中国的RCA指数显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显性比较劣势进一步凸显。
资料来源:由2007WTO annual report上数据计算所得
2.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服务竞争优势可以通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即TC 指数来衡量, TC指数是指一国贸易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TC 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取值范围为[1,-1]。TC指数越大,说明该贸易竞争力越强;TC指数越小,则说明该贸易竞争力越弱。
从下表2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国各服务部门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十分明显。综观最近2001年~2006年数据,只有属于资源密集型服务的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的TC指数为正值, 说明这两部门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建筑服务的TC指数由2001年的-0.012转为2002年的0.131,这表明我国根据国内的劳动力数量庞大,成本低的特点,所采取的加快建筑工程承包走向海外市场的策略卓有成效。金融服务的TC指数只有2001年为正数0.120在此之后一直为负数,竞争劣势明显。运输、保险、咨询、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部门的TC 指数皆为负值, 说明我国在这些部门的服务贸易缺乏足够竞争力。
资料来源: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年~2006年计算得到。
二、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1.加大对优势行业的扶持力度并保护比较劣势的行业,增强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
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和建筑等优势行业倾斜,使之产生规模效益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充分理解GATS精神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内需求较大而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根据李斯特“幼稚产业理论”制定有关政策加以保护,以促进我国服务业均衡发展,为服务贸易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2.加大服务贸易开放程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各国跨国公司和大的金融资产部门为了提高其在全球的竞争力, 纷纷向劳动力素质较高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服务性工作平台, 以达到利润最大化。我国应抓住服务业全球化的机遇, 扩大对外开放和市场准入,为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对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应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机制; 在软件开发、物流服务等部门, 让外资充分参与, 促进中国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力度, 优化政策环境, 创新服务业聚集区功能和制度设计, 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营销中心来华投资。
3.调整服务贸易内部结构, 加快以信息服务贸易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
基于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选择,目前, 我国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但我国要想使服务业有较大发展, 必须优化服务业结构, 跟上世界服务产业和服务市场变化的步伐, 要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基础上,加快以信息服务贸易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
4.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培养
要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必须培养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 加快培养熟悉服务贸易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尽快了解和掌握国际服务贸易相关协定和国际惯例。一方面遵守国际惯例, 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事物; 另一方面灵活运用国际惯例维护国家权益、企业权益和公民权益, 尽量减少我国服务市场所受的冲击, 同时最大限度地分享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利益, 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5.着力改革政府管理服务业的模式,大力提高管理水平
政府应加快职能转换,使政府机制按管理市场经济规律运转。能运用市场进行监管的领域,应创造条件让市场去行使管理职能,政府则应该用规则去管理。政府应加强对服务业的引导,强化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创造公平环境的能力。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管理各自为政、多头和交叉管理现象十分严重,既不利于国内服务业发展和对内开放,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和对外谈判;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刘 涓:入世五年看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3月
[2]魏下海: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6月第19卷第二期
篇6
摘 要:服务贸易是当前国际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服务贸易的国际横向比较,服务贸易TC指数大部分长期为负值,且各行业之间TC指数差异大,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制约因素分析来看,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服务贸易营销,寻求国内市场支持,建立服务贸易扶持政策。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3-0093-0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上升,服务出口开始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也会越发的激烈。对于我国而言,如何在未来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制定正确的服务出口战略,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分析
1.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一个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即整体竞争力的强弱直接表现为一国服务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位置和份额。根据WTO相关统计数据可得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些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迅速,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的比例一直是稳步上升的。1999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37.8亿美元,2004年增加到589亿美元。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出口额排名由1999年的第14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9位,首次进入前10名,2004年在保持位次的同时,出口额增加122亿美元。与上述不相称的,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客观事实,即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在世界市场上占的比重很少,截止到2004年仅占到2.8%。同样的2004年,美国的出口比重为中国的5.42倍,英国为中国的2.87倍,法国为中国的2.14倍,而香港地区作为一个自由港其出口额就几乎与中国内地持平。这表明了我国的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同时,在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在世界的排名比较靠后的情况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也不相适应,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较弱。
2.贸易竞争指数测度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测度,可采用贸易竞争指数,即TC指数来进行比较分析。TC指数亦称比较优势指数,是分析一国服务贸易总体及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经常使用的测试指标之一,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TC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并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也越大,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竞争力也小。TC指数反映在竞争力方面有如下特点:
(1)TC指数的国际排名总体上落后。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出2002年我国和发达国家主要服务贸易行业的TC指数(如表2所示)。通过比对发现:我国服务贸易行业TC指数的国际排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002年,我国运输业的TC指数为-0.409,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在所考察比较的7个发达国家的TC指数排序中名列最后;旅游业的TC指数为0.140,在7国排序中名列第4,虽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中下水平,真是有负了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和广袤地域所组成的丰富旅游资源。在包括诸如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行业在内其他服务贸易行业的TC指数方面,中国为-0.114,在7国排序中名列第6,比较落后。
(2)服务贸易行业之间TC指数差异较大,总体水平不高。借助TC指数(如表3所示),可以对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及主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对分析。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分析,我国总体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大部分呈现出负数状态,2004年仍小于零为-0.07,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各行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来分析,6年来TC指数都大于零的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旅游服务已成为发展服务贸易的支柱项目,而一向被认为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运输服务的TC指数都呈负值状态,建筑服务的TC指数近两年才有所改善。当前,运输和建筑这两项服务越来越偏于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方式转变,而我国在这两方面基础一向较为薄弱,比较劣势也日渐凸显;通信服务、计算机服务和信息服务大多时间里呈现出正数状态,其优势的获得主要是靠国家垄断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在剩下的其他项目中,TC指数多为负数,显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仍相当低下,除了旅游、商业服务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外,其他服务贸易项目并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附加值等新型服务贸易领域明显处于劣势。
二、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低下的主要因素分析
1.我国仍处于主要依靠工业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服务业目前还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经济的发展存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均GDP在364―728美元,经济增长主要由初级产业和传统产业支撑;第二阶段,人均GDP在728―5 460美元,经济增长主要由急速上升的工业支撑;第三阶段,人均GDP在5 460美元以上,经济进入发达阶段,服务业的稳定增长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我国目前人均GDP刚刚超越1 000美元,还处于工业阶段的初期,服务业必然处于经济发展的从属地位,难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其竞争力的提高。
2.我国服务业的行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投资主体单一,束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我国服务业长期处于过度保护和行政垄断状态,市场准入的限制比较多,竞争不充分,在银行、保险、电讯、铁路、民航、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服务领域,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非国有资本和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服务领域主要以国有成分为主,据国家计委统计,在全社会固定资产分类中,第三产业的国有资产比例高达70%多。显而易见,服务业绝大多数行业国有企业占据主体地位,甚至绝对地位。长期的过度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束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使服务业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丧失了行业活力,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极弱。
3.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市场化程度低,制约了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服务业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5左右。目前,我国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程度低的领域,基本都集中在服务业。服务业开放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使市场自由化程度低,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难以提高。
三、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的提升途径
1.重视服务营销
依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管理创新,特别是营销的创新 带给服务企业的效益是显著的。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高的首要条件是企业转变观念,树立营销意识。
(1)明确服务企业当前的服务任务,确定核心营销战略。任何一个服务企业,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都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在一定的时期内,服务企业的市场营销应根据对自身的评估和对市场的预测来选择策略,以我国的服务企业而言,由于各企业所处行业和部门的发展水平不统一,因而服务企业的营销重点也不可一概而论,但企业重视营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2)进行服务市场细分,选择业务发展的突破口。市场细分是企业最精华的营销概念之一。对我国企业而言,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市场细分对服务企业特别重要,因为未来服务企业将面临竞争对手数量增加和服务贡献的扩散两方面的竞争。市场细分有助于企业将其优势运用到有益于成功的地方,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以旅游业为例,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发展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服务企业的混战,没有拿出针对市场细分的有效的营销方案。
(3)服务的定位和差异化。服务的无形性特征决定了企业的服务定位是创造竞争差异性的主要机会。当前对我国的服务企业而言,服务定位包括对某一服务的质量、价格、广告、公众认可等一系列的策略和实施。定位的目的在于使企业的服务适应某一市场细分。
(4)制订具体的服务营销组合和了解顾客对服务的反应。服务企业确定并实施了明确的营销计划后,应在产品、促销和地点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修正,并及时了解顾客对营销方案实施的反应。
2.寻求服务业的国内市场支持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其服务产品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主要在于两点:其一是能够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换成竞争优势;其二是能够立足于国际服务市场的最前沿,不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我国服务业相对落后的现状,决定了当前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应主要着眼于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而这种转化中,目前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有国内市场的支持。所谓国内市场支持,一是指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应符合国内市场的需要;二是国内市场应有助于推动服务竞争,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形成市场竞争与服务创新之间的良性循环。对我国而言,短时期内受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限制,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应立足于国内市场。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这是我国顺应世界服务业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在开放的环境中谋求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是今后我国服务业发展要面对的现实。这一现实必然要求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于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
(1)在开放的市场中更新传统服务业的竞争优势。从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中可以看出,运输和旅游一直是我们具有传统优势的服务行业,要提升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首先要保持传统优势。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竞争优势,找准市场需求,挖掘市场潜力,从管理入手,努力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提高运输业的竞争优势,在运输业中我们的优势集中在海运方面,而近年来国际航空货运的增长是最快的,我国要扩大国际货运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立足于大力发展航空货运。
(2)在开放的市场中培育新兴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在我国近几年服务贸易出口中,货运和旅游两项的比重就占了1/2以上,而这两项都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一方面要依靠传统服务行业,另一方面还必须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而这些服务业对我国来说大多数是相对落后的行业,如金融、保险、商贸、电讯等领域,缺少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较低。因此,在开放的市场中培育新兴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是我国服务业目前面临的重任。
3.建立服务贸易政策支持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过度强调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而低估了政府的作用,认为政府的作用仅是一个辅的因素。而事实上,在各国的服务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落后,要发挥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优势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顺应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扩大服务贸易,在优势项目上,制订服务业出口市场战略和服务业出口部门战略。例如,对具有传统优势的旅游业和运输业,应在占领国际市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顺应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尤其应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创新。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面对创新的课题,政府并不具有信息优势,政府的过度干预和直接管理高新技术服务业,往往会压制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东盟国家的经验证明,放松管制有利于服务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服务贸易政策应有助于确立服务业竞争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企业的公平竞争仅依靠服务贸易政策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今后随着服务业开放的加快,我国有必要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对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进行评估和纠正。
(4)制定并完善服务贸易及服务业的相关立法。发达国家服务贸易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政策最终的依据都是国内相关的立法。例如,美国的《1988年综合贸易法》,日本的《大店铺法》,在为服务业的发展制定目标的同时,又设定了服务业开放的底线,充分考虑了国家的经济利益。我国在未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发展中,完善立法将是非常急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玉英.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3,(2).
[2] 陈宪.国际服务贸易[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3] 王绍媛.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1).
[4] 刘娟.浅谈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的原则及措施[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1).
[5] 梁秀伶.我国服务出口的国际比较及对策选择[J].现代财经,2006,(2).
[6] 谢光亚,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1).
[7]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现状及原因 对策
一、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旅游大国,无论是在旅游资源上还是在旅游经济增长上都处在世界前列,对于我国强大的旅游需求,但是从现在来看,我国旅游贸易的发展并不乐观,甚至出现了贸易上的逆差,据相关数据表明,这种贸易逆差在进一步扩大,出现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上的失衡发展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极为不利于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2011年全球跨国游客增加了4.4%,达到9.8亿人次。2012年全球跨国游客将进一步增加约3%-4%,达到10亿人次。从我国旅游局以及国际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业从1982年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7.69亿美元,到2012年约1171亿美元,年增长率有所增加,这表明我国旅游总体能力是有所提升的,但是,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自1992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始终处在逆差的状态,同时逆差呈逐步扩大趋势。2009年以前,仅2003年第二季度由于“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导致2.66亿美元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2009年初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再次18.36亿美元的逆差,迄今已经连续第10个季度处于逆差状态。2011年上半年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已达到102亿美元,占服务贸易逆差的54%。而2010年的旅游服务贸易增长率在21.6%,2011年、2012年这种逆差趋势进一步扩大,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原因
造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现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出境、入境旅游增长水平差距逐步增大
自2000年以来,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越来越大,对于境外旅游尤其热衷,出国旅游间接拉动了国外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而国外到中国的旅游增长率则较低,这无形中对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行业实施了强有力的打击,服务行业没有了服务对象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无论是在入境还是在出境旅游方面,市场始终是一个中转站,出境人数增加除了自身经济能力有了提升之外,说明我国的旅游市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本国游客对旅游市场失去信心,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近年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的波动主要是由占比约60%的外国人入境市场波动造成的。同时,港澳同胞入境旅游人数增长接近极限。这足以造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行业出现贸易逆差,甚至这种逆差在逐步扩大,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一问题,实现旅游经济的恢复并有所发展,实现旅游服务贸易正常化。
其次,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旅游服务贸易出现失衡
旅游服务贸易和其他商品贸易一样,同样存在市场竞争已经科学管理方面的因素,这就需要对旅游服务贸易进行有效的管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地区的地方小团体主义使地区与地区之间在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上失去了协调、协商的基础。。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封闭和盲目,只盯着自己的局部利益而忽视或不愿意进行区域性合作。此外,景区的建设和维修方面也不能做到让游客满意,景区报价混乱,收费标准不一,甚至有的地方景区出现黑市交易景区票务的问题,同时,对景区的人员管理、财务管理也不能做到行之有效,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国外游客到我国进行旅游消费,为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阻力,造成了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出现。旅游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以中国三大旅行社集团国旅、中旅和青旅的入境市场外联量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占据中国入境旅游接待市场的80%份额到逐年下降为现今15%,影响了市场秩序的稳定,进而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同时,旅游饭店硬件设施雷同,服务雷同;旅行社产品单一,缺乏产品和服务创新,这些都存在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
三、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综合竞争力的相关措施
我们知道,旅游行业并不是孤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实现旅游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加强政府旅游市场科学管理,促进旅游业规范运营。实现旅游服务市场的科学管理,实现规范运营,需要对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机关必须以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来抓,加快旅游服务贸易方面的相关政策措施都额完善,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要进行充分的考量,并提出体系化的维护方案,加强当地旅游服务行业的固定投资,为旅游资源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实现旅游服务贸易在政府统一管理下的健康发展。
其次,充分调动各种旅游市场因素,拉动旅游经济增长。拉动国内旅游消费方面。重点拓宽农村旅游市场和倡导时尚消费;开拓海外旅游市场方面,将海外旅游市场优势转化为人境旅游接待优势.再进一步转化为旅游创汇优势,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旅游大国,而且要成为世界旅游创汇大国。要充分挖掘旅游服务资源,优化旅游服务结构,实现对旅游服务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实行科学的人事管理方案,制定企业化的运营路线,统一定价,并对员工进行综合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最后,实现旅游产业化运营。建立区域性旅游协作板块,打破行政地区界限进行旅游规划、产品开发统筹、联合营销来进行地区问整合;加强旅游企业间的协作,共同设计、策划新产品,共享资源,联合促销,联合竞争,互通信息,形成息息相关的产业链利益共同体,共同维护产业链
综上,旅游服务贸易要实现贸易顺差,要实现在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的长远发展,就必然要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旅游服务贸易的飞速发展,才能提高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桂兰.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北方经贸,2010年09期
篇8
1994年4月,117个国家和地区在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在内的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上签字。gats于1995年1月1日与《建立wto的协定》同时生效。gats是服务贸易领域中形成的第一个全球性多边法律框架,借以在透明度和逐步自由化的条件下消除服务贸易壁垒,扩大国际服务贸易,促进贸易各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标志着wto体制较以往的国际贸易体制更完善。
当今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为活跃的领域,1980年到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从7674亿美元扩大到53304亿美元,期间增长了5.9倍。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份额从1980年15.7%上升到2006年的17.9%。 同时,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的结构进一步调整
长期以来,服务贸易领域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随着全球新科技浪潮的推动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业上,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金融等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世界服务贸易正逐渐由传统的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2)发达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地位逐渐上升
服务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不平衡。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亚洲地区的服务贸易是世界上最具增长活力的地方,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率。而中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于其它亚洲地区。
(3)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同时,服务贸易壁垒形式更为隐蔽,手段更加多样化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下,各国在经济势力强的部门和经济状况良好的时期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在幼稚产业或衰弱产业部门和经济窘迫的状况下实施保护主义政策。鉴于服务产品的非储存性,产销不可分离性,不容易监管等特殊性,各国都在保护着本国的安全,如限制外国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外商股权参与的比例,限制服务交易数量等。
1.2 中国在世界服务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国际服务贸易呈现以欧美为主的格局,发达国家在金融、电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领域体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从单个国家来看,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盈余国。另外,在wto公布的2006服务贸易出口排名数据当中,只有中国和印度是进入前十名的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随着中国服务贸易的不断增长,其占世界服务贸易比重稳步上升。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达到914亿美元,排名第8位,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3%;在进口者排名中,中国位居第6,服务贸易进口额达到1003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3.8%。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高度集中,服务贸易进出口前十位伙伴国家(地区)占有3/4的份额。其中,中国香港、美国、日本为前三大服务贸易伙伴。
2 波特“钻石模型”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开尔.波特在《国家间的竞争优势》一文中对国家竞争优势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波特指出,一国特定产业能否取得成功或者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这四项因素正像一颗钻石的四个基本面,通过紧密结合形成核心优势,构出了竞争环境所需的框架前提。此外,政府行为和机遇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影响着上述四个要素,也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着影响。
2.1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主要有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初级劳动力等。而高级要素有人力资本、知识和科学技术、服务业经营管理等。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劳务输出等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产品的提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各服务业都在不同程度上缺乏高级资源要素。
服务消费在生产中完成,要求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存在某种形式的接触,这就对服务贸易的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服务业的竞争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初级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小的,反而对知识、人才、通信手段等高级要素依赖性却越来越大。国际服务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竞争。中国的人力资本状况就不容乐观,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要的外向型高级人才紧缺,培养机制不够完善,这使得我国在当今世界服务贸易量大的金融、保险、咨询和专有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处于劣势地位。
2.2 需求条件
一国服务贸易的扩张,必须基于充足的国内需求。波特的理论进一步强调了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获取所起的推动作用。本国的需求会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改进,服务生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市场国际化随之加快,国际竞争力才会不断提高。
在我国,以保险为例,由于保险种类有限,公民的保险意识较差,随着金融服务市场逐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不仅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保险理念和众多的保险产品,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消费者的保险知识,刺激了他们对多功能保险产品和高层次保险服务的需求。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这是其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有利条件。
2.3 相关和辅助产业
相关和辅助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其发达和完善程度关系着主导产业的产品成本、品质和信息交流,从而影响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一国的服务业就是一个大的关联行业群。如运输业的发展无疑会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电信业的发展更是金融、保险和咨询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柱为运输和旅游项目,以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金融、保险等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服务市场结构过于单一,必然导致对某一市场的过度依赖,一旦该地区发生经济波动就会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形成巨大冲击。在国内地区结构观看,沿海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较发达的经济体系,服务贸易规模较大,在运输、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有较明显的优势。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其现有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服务贸易所占的份额极小。
2.4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
国内竞争程度高的国家,企业所受压力大,技术改进与服务创新的要求迫切,有利于建立国际竞争优势。纵观我国国内各服务企业,意识较为封闭与落后,甚至一些大型企业眼光仍然停留在国内,尚未实施跨国经营企业。另外,我国服务业长期处于一种竞争不充分的状态下,垄断经营现象严重,缺乏合理的市场竞争。如邮电部长期以来对我国基础电信业的垄断;即使有外资银行的加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业的垄断等。这种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以及企业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阻碍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另外,政府拟定政策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而往往许多自然垄断的行业由政府垄断经营,其管制表现在对某行业的人为进入壁垒,过多的行业准入限制,遏制了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因此,大部分主要以国有成分为主的中国服务领域,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降低了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尽管一些服务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要真正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样会受到较严重的冲击。
2.5 政府行为和机遇
当今社会,政府的作用日益重要。政府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引入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管理制度等优点,为我国服务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加入wto是发展中国服务业,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机遇,中国应积极支持国内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而不断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不完善,缺乏一些基本的行业性法规或法律,这样会影响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健康发展。再有,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仍存在有关职能部门在对外贸易管理上责任不明确,交叉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等问题。此外,服务业由于管理落后造成对服务业统计不规范,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使得统计数据在全面性和准确性上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现状。
3 增强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我国应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的有利于同国际服务贸易惯例接轨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积极开拓国际服务市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优化升级。
3.1 加强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
应客观地根据我国国情、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服务贸易法律原则,构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中国作为gats的成员国,应当以gats为原则制度,国内有关服务方面的条文应该与国际法规相接轨,减少我国现行服务贸易法律与服务贸易总协定规范的冲突。以规范和约束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政府应及时对外公开立法法规、法律政策,并增加法规的可操作性,确切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上。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仍存在的问题,应明确或建立国家统一的服务贸易综合的管理机构,确立其管理的范畴,平衡各服务业主管部门的利益;明确服务贸易各行业主管部门应负职责,按照国际国内服务业行业的法规条文进行管理,统计和掌握本行业的情况。
3.2 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内部结构,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基础
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劳动就业的增加,为国内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同时,综合国际服务贸易的趋势、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服务部门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改造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应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对于能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出口服务业要扶持其发展。同时,对于我国目前比较劣势明显,而且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产业,要给予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促进中国服务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3.3 内外并重,渐进有序地对外开放
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国家垄断。通过竞争鼓励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效率和国家竞争力。重视国内需求,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及管理、资金,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领域。创造条件鼓励国内服务型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办市场,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国际服务业的市场份额。“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结合,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将会得到一个新的发展。但就服务业部门之间而言,不可能没有一点保护的开放,要采取适度的隐性保护措施,循序渐进。服务离不开国家的管理,实现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并不能完全脱离国家的管制,在公平竞争环境的前提下,中国实行贸易自由化应保持适度的原则,保护本国企业和国民的利益,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我国服务市场。
3.4 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的服务素质
目前,我国虽然人力资源充足,但熟练掌握国际规范的人才较缺乏,这无疑是影响经济长足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应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加大投入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品格素质,增加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5 以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出口的突破点
中国巨大的制造业市场、优质低廉的劳动力尤其是日益普及的通信设施以及入世之后在服务领域不断加大的开放力度,使其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重要目标国之一。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299.93亿美元,比05年增长了37.8%。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全球生产要素重组中,我国可以通过承包软件开发等远程服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以及外派劳务等途径,获得外包服务,进一步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优势,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我国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篇9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研究路径 方法论
一、引言
方法论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的重要作用,不同的方法论层次与视角,将直接制约国际贸易理论的不同对象、不同论域和不同形态,并终将影响到理论的历史命运。鉴于此,本文着重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方法论的演变历程。本文之所以选择讨论这几个时段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方法论,是因为它们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以后的国际贸易的方法论也都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并且这些方法论对今天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仍有重大意义。
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方法论探析
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出现以前,主要是重商主义的经验总结法,且大多是关于流通领域的,忽视了生产领域的作用,未能真正解释财富产生和积累的源泉。所以还称不上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真正科学。马克思指出:“现代经济的真正科学,是在理论考察由流通过程过渡到生产过程开始的。”从古典时期的归纳演绎再到新古典的价格分析、均衡分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才真正开始建立了方法论体系,随着新方法论的采用,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
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著名的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它们标志着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
(1)绝对优势理论——二重法
斯密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历史描述法和抽象演绎法相结合的二元方法论,推导出“绝对优势论”。斯密认为由于“利己心”人们便有了交换的倾向,正是这种交换倾向,导致分工产生,而分工又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把他的分工理论推广到于国与国之间。他认为各国分工的基础是自然禀赋的优劣或后天的生产条件,依据交换的原理以及各国之间分工的原则,各国应该利用自己生产条件上的绝对优势进行生产,然后去交换别国具有优势的产品,这样贸易双方都会获利。由此得出了“绝对优势论”。
可见,斯密运用的逻辑演绎方法与重商主义简单归纳法有了本质的区别。同时,斯密极为推崇归纳和演绎的二重法,认为两者是主次分明地结合在一起的,正如马歇尔所说的“经济学需用归纳法和演绎法,但为了不同的目的,采用这两种方法的比重也不同。”正是由于其研究方法的二重性导致了其理论体系的二重性,这也对后来的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斯密首创的逻辑演绎法还不够完善,并且只能解释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在这一种特殊情形。此外,斯密虽然指出了“利己心(“经济人”假设的最初内容)”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系统而明确地论述其含义。
(2)比较优势理论——抽象逻辑演绎法
“比较优势理论”是绝对优势论的发展和完善。李嘉图提出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分工原则。这使得比较优势论比绝对优势论更具有普遍性,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做了理论上的证明。这主要得益于李嘉图所运用的抽象理性的逻辑演绎法。
李嘉图在论证时先规定了一系列假设前提,并举了英国和葡萄牙生产呢绒和葡萄酒的这个经典例子。李嘉图认为尽管葡萄牙在生产酒和毛呢上都占有优势,但优势的程度不同,生产成本比率上的差异导致了贸易的产生。如果葡萄牙的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都比英国低,并且低的程度一致,这样的交换对双方都无利可图,就不会发生贸易。所以,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不是绝对优势的差异,而是比较优势的不同。这样,李嘉图得出了更为科学的结论。李嘉图在举例时更注意假设条件,他明确地假设资本和劳动不能在两国间自由流动,这是斯密所没有做到的。至此,逻辑演绎法已经发展到非常完善的地步。
但李嘉图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将比较优势理论变成了一种纯粹抽象的推理,并且把这种高度抽象的经济模型直接分析复杂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使得经济理论日益脱离现实经济生活,大大削弱了它的适用性。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曾经批评过这种做法,并认为这种方法论指导下建立的经济学理论徒具科学化外观,在理论体系形式上看似具有完整性,但却是脱离实际的无用的东西。
(3)相互需求理论——价格分析法
约翰·穆勤在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的确定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他采用价格分析法,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穆勒认为两国进行交换,其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对各该项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平上,也就是贸易双方的总出口恰好等于总进口的那种贸易条件,这是由两国对对方的商品的需求强度决定的。这是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补充和说明。不过,穆勒的文字叙述简单,其理论分析也较粗糙,使其理论缺乏严密的科学性,进而多少掩盖了其理论价值的光彩。
此外,在方法论上,穆勒也强调演绎法的重要性,并认为其是唯一适用的方法,但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又继承了斯密的二重法。他的方法论可以说是标准实证主义的样板。由此可见,斯密的二重法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归。
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要素禀赋理论——价格分析法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作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石,最初是用文字描述与逻辑演绎,这种传统的经济学范式表达的,后人在他们的基础上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法,归纳出了一个简洁的定理,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这一理论用生产要素的丰裕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进出口贸易的类型,较好的回答了比较成本差异的来源这一问题。
赫—俄首先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即2×2×2模型),虽然这些假设前提有的与实际相差很大,但确保演绎推理逻辑的正确性,反映了逻辑演绎法已日趋成熟。在这些假设前提下,他们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并结合逻辑演绎法,展开了严谨的推理。由于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又是由不同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的差异决定的,而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是由各国的供给状况决定的。由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可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商品要素的价格由供需双方决定。由于假设两国对要素(如资本或劳动等)的需求比率是一致的。所以一国的要素禀赋最终决定了要素的价格,并最终决定了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的产生。可见,逻辑演绎法已发展到了非常完善的程度,显然价格分析法的采用起了巨大的作用。
赫—俄理论除了可以从理论上进行逻辑证明,其结论还能够从经验中得到实证检验,这是比较优势论所无法比拟的。“里昂惕夫之谜”使赫—俄理论的结论得到了很好的证实检验,以致引起了后来对“谜”的各种解释,包括劳动效率的差异、人力资本的差异、关税结构、要素密集度逆转等,从而使H-O理论得到不断修正与发展。可见,在构建一套理论模型时,不仅要能从逻辑上经得起推敲,更要能经得起实际的检验。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都强调理论假说“可检验性”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了经验证实的假说才是真正的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方法论上,赫-俄理论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又有了巨大的进步。
(2)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演绎法的数学化与一般均衡分析
20世纪40年代,萨缪尔森又进一步发展了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它进一步说明了在贸易发生后,两国的资源禀赋变化的情况。萨缪尔森认为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使得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同时使贸易前丰富要素的价格上涨,稀缺要素的价格下降,最终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即H-O-S定理)”。
萨缪尔森借助数学工具对演绎法的加以运用,在推导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中,他借助于单位价值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运用了一般均衡分析,确定了均衡条件下的要素价格水平,最后得出在自由贸易下,贸易后两国的要素价格自然也就相同。但由于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以及生产技术条件的不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但萨氏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国际贸易问题了一个有力工具。
三、国际贸易理论方法论的发展趋势
1.数学化趋势明显
早期的亚当· 斯密、李嘉图、詹姆斯穆勒等大经济学家,用语言论述已经把西方社会主要的经济现象讨论得很清楚,但从马歇尔、塞缪尔森等一批较早运用数学形式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表述的学者开始,现在数学工具在分析工作中的角色日益重要,甚至引起了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之间的现实鸿沟。人们需要借助数学,来论证其理论的严密性,特别是计量经济学的长足发展,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学及理论的发展。
但是,我们应正确对待数学这个工具。正如林毅夫所言,如果我们仅仅追求数学模型的复杂和艰深,但是忽视了理论是用来解释经验现象的,那么一旦数学模型的推论与经验现象不一致,这样的模型充其量只是数学游戏,不能称为经济理论。但同时,数学又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应该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服务。
2.方法论的多元化趋势加强
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单一的研究方法已无法解释某些经济现象及了解这种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且不同的研究方法各自有优缺点,所以综合运用这些方 法才更能准确、全面的反映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深入,方法论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趋势将得到加强。
四、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最开始的重商主义的简单经验归纳法到归纳法、演绎 法,还是到后来的价格分析法、操作主义等,每一次新的方法论的运用都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但无论哪种方法论,都有各自的长处,也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方法论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主次之分,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在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时机正确运用,才能充分发挥方法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永和.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管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6)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高本权.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看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演变与缺陷[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7(6)
[4]黎均湛,肖俊城.对国际贸易经典理论演变的方法论反思[J].国际经贸探索,1998 (1)
[5]杨祥梅.经济学方法论及启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 (1)
篇10
【关键词】知识产权;专利;专利保护
一、企业专利保护的意义
随着高新技术产品逐步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专利的价值从单个的专利权人的转让获得利润逐步转变为一个企业得以存续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专利战略有利于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企业专利保护战略就是为企业提供这样一种保护机制,以促进无形资产的利用率,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通过专利战略可以进一步的保护科技成果,发挥科技创新的整体效应,促进企业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建立企业自身发展的科技储备库,为扩大国内外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推动了经济领域的一场空前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规模递增的知识推动了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又引起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以专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大亮点。在如今国际贸易的发展中,技术贸易占据了极大的市场占有率,技术贸易中又以专利技术为主。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世界各个国家之间通过专利技术为主的贸易额,已经大大超过了一般商品贸易。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二、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专利保护现状
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问题方面的认知比较少,对于专利申请以及保护的重要性也缺乏一定的认知。一个企业在申请专利前,应先确定此技术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公开发表,我国的专利法是实行申请在先的原则,因此,要注意查新。申请专利权取得成功后,应注重专利权的保护。技术是一种知识财产,只有确定了其归属,才能成为私人产品,成为市场交易的标的。对一个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讲,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更要注重专利技术的保护。专利权和专利技术是一种无形资产,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专利产品获得利益,也可以通过其专利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只有有了一定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专利具有排他性、地域性、和时效性等特征。在当今贸易领域中,产品销售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通过大量销售来占领市场,以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此时,就要防止自己的产品被其他企业模仿抄袭。因此,企业要注重保护自身的专利,产品的专利权,不仅代表了此项技术的私有,也意味着该产品在市场上的专有权。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可口可乐公司在1941年使用coke这个名称,1960年,其产品的曲线瓶申请到专利权,并于1971年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广的饮料商标,占领了百分之七十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位前任总裁曾经说过:可口可乐公司即使在一夜间倒闭,只要有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存在,可口可乐公司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再建立起来。迄今为止,可口可乐这个商标及其专利权估值大约696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仅仅一个品牌就价值上百亿,那它的产品的销售收入等也就可想而知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一些老字号,老品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因缺乏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意识,致使在国际贸易中经营受创,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三、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专利保护的思考
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在科学技术上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必须尽快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定要为自己的经济发展争取有利条件,在专有技术方面,在产品走出国门的同时,要注重专利权的的申请与保护,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端与纠纷。在保护措施方面,首先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与手段,做好保密工作,尽量减少人员,在专有技术转让方面,对受让方进行一定的约束,以防受让方进行侵权行为。若发生侵权行为,要及时通过行政手段追究侵权人的责任。为了保持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迅速,平稳的发展,保护专利权日益重要。只有对专利技术及专利权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从而调动人们进行发展创新的积极性。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营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扩大产品销售,促使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以获得独特的经济效益,推动技术的广泛使用,促使智力转化为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完全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世建,冯雅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专有技术保护与法律管理[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6(12)
[2]杜奇华.国际技术贸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摘要】随着经济、科学和文化的迅速发展,知识产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知识产权问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比重也逐渐提高。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也逐渐转变为人才、技术的竞争。一个企业若要形成自己特有的竞争优势,必然要有高新技术作为支撑,同时要注意取得专利权的保护。
【关键词】知识产权;专利;专利保护
一、企业专利保护的意义
随着高新技术产品逐步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专利的价值从单个的专利权人的转让获得利润逐步转变为一个企业得以存续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专利战略有利于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企业专利保护战略就是为企业提供这样一种保护机制,以促进无形资产的利用率,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通过专利战略可以进一步的保护科技成果,发挥科技创新的整体效应,促进企业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建立企业自身发展的科技储备库,为扩大国内外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推动了经济领域的一场空前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规模递增的知识推动了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又引起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以专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大亮点。在如今国际贸易的发展中,技术贸易占据了极大的市场占有率,技术贸易中又以专利技术为主。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世界各个国家之间通过专利技术为主的贸易额,已经大大超过了一般商品贸易。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二、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专利保护现状
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问题方面的认知比较少,对于专利申请以及保护的重要性也缺乏一定的认知。一个企业在申请专利前,应先确定此技术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公开发表,我国的专利法是实行申请在先的原则,因此,要注意查新。申请专利权取得成功后,应注重专利权的保护。技术是一种知识财产,只有确定了其归属,才能成为私人产品,成为市场交易的标的。对一个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讲,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更要注重专利技术的保护。专利权和专利技术是一种无形资产,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专利产品获得利益,也可以通过其专利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只有有了一定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专利具有排他性、地域性、和时效性等特征。在当今贸易领域中,产品销售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通过大量销售来占领市场,以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此时,就要防止自己的产品被其他企业模仿抄袭。因此,企业要注重保护自身的专利,产品的专利权,不仅代表了此项技术的私有,也意味着该产品在市场上的专有权。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可口可乐公司在1941年使用coke这个名称,1960年,其产品的曲线瓶申请到专利权,并于1971年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广的饮料商标,占领了百分之七十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位前任总裁曾经说过:可口可乐公司即使在一夜间倒闭,只要有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存在,可口可乐公司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再建立起来。迄今为止,可口可乐这个商标及其专利权估值大约696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仅仅一个品牌就价值上百亿,那它的产品的销售收入等也就可想而知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一些老字号,老品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因缺乏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意识,致使在国际贸易中经营受创,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三、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专利保护的思考
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在科学技术上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必须尽快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定要为自己的经济发展争取有利条件,在专有技术方面,在产品走出国门的同时,要注重专利权的的申请与保护,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端与纠纷。在保护措施方面,首先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与手段,做好保密工作,尽量减少人员,在专有技术转让方面,对受让方进行一定的约束,以防受让方进行侵权行为。若发生侵权行为,要及时通过行政手段追究侵权人的责任。为了保持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迅速,平稳的发展,保护专利权日益重要。只有对专利技术及专利权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从而调动人们进行发展创新的积极性。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营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扩大产品销售,促使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以获得独特的经济效益,推动技术的广泛使用,促使智力转化为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完全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世建,冯雅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专有技术保护与法律管理[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6(1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