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的目的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西方教育史上,有许多教育家、哲学家都将发展学生的智慧作为教育的目的。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A・N・怀特海就提出过非常著名的论断――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在中国内地的热销,教育智慧、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智慧型教师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的热门话语,亦有许多专家学者和学校就此作出了非常积极的实践探索。但总体看来,专家学者们所论述的多侧重于理论层面,“智慧教育”“智慧课堂”多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和理念被提出,尚未形成业内普遍接受的理论体系,在具体实践层面涉及更少。一些学校尽管作出了一些探索,由于课堂教学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本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很多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指导策略。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地区名校,自创办以来,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地区领先地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教师奉行“知识课堂”的一套,扼杀了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此,学校自2011年起连续开展省级教科研规划课题“智慧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究智慧培养理论,构建智慧课堂,打造智慧学校,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在此分享,以冀能为同仁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一、“智慧课堂”的基本精神
1.关于“智慧”。
理论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加德纳教授对“智慧”作出的最新的狭义解释,揭示了其真正内涵――“智慧是人的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
2.关于“课堂”。
课堂就是主体间往,是师生主体间通过交往和对话实现的意义共享。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思维是构建主体间性课堂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学习合作共同体是主体间性课堂的核心,智慧生成是主体间性课堂追求的目标。
3.智慧课堂的内涵。
智慧课堂,源于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主要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从教育目标来看,是把发展学生智慧作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也就是说,教书育人,不只是培育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和修养的人,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其次,从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来讲,智慧教育是指有智慧的教育,有思想、有文化、有灵性的,充满思维活力的教育,就是要以智慧的教育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这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智慧的核心是智力,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所以,发展智慧的核心是培养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慧,可以通过开设智慧课程、思维课程等进行指导和训练,但关键还是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得以实现。
智慧课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确立为思维而教的理念,通过智慧地设计、引导、对话,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维活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潜能的充满灵气、灵性的双向教学活动。它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智慧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目标追求:一是要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练习等各项教学活动中有目标有计划地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智慧;二是要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思维活力、创造性学习提供有意义的情境和时间空间,充分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育人功能。
4.智慧课堂具有“怡情”“适切”“灵动”“创新”等基本特征。
怡情,就是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轻松活泼、自由民主。在智慧课堂里,教师有激情地教,学生在“有意思(有趣、有体验、有启发)”的课堂生活中思维活跃,互动积极,主动探究、感悟,获得情感的愉悦滋养和知识能力的拓展,情智相生,怡然自得。
适切,就是课堂整合有方,适合教师的个性,适合学生的学情。在智慧课堂里,教师心里始终装着学生,不搞生搬硬套,不搞“一刀切”,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流程、教学节奏,真正尊重学生的差异,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兴趣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展现潜能施展特长的空间或平台。
灵动,就是课堂挥洒开放,开合自如。在智慧课堂里,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灵活调控课堂的内容、节奏、放收,开合自如;学生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拥有更开放、更自由的空间,可以自由表达,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可以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观察和思考问题,灵活应用多种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创新,就是课堂灵光闪现,不断创新创生。在智慧课堂里,教师不仅在课型选择、内容处理、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语言风格等各方面别出心裁,而且善于根据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因势利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甚至相反的方向对传统观点进行大胆怀疑,推陈出新,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迸发意外的精彩,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智慧课堂的创建策略
建设智慧课堂,不能单纯局限于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应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项活动(如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练习等)都贯彻智慧教育的基本精神,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能力与智慧。
1.课前准备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现行教材、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正确设定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正确把握教学重点,使每堂课、每次作业练习都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实在、重点突出。
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思考、系统设计。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对课前学习(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练习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使之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
选择有意义的教学材料。必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生活,广泛收集、合理取舍教学材料,注意其典型性、思想性和现实性,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学习方法,又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课前学习活动、课堂探究活动、课后作业练习等,要统一设计,合理安排。特别是要指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立意要准,材料要新,设问要巧,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思维活力,引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活动。课堂问题情境要少而精,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发言、交流、总结的时间和空间。
2.课堂教学
坚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着眼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倡导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学教互动的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课堂上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问题探究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领悟知识,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发展智慧。
给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坚持少讲多学、少问多思,课堂上提出问题、呈现问题情境后,必须给学生以一定时间围绕问题看书、思考、议论、发言交流,进而引领学生归纳知识,提炼方法;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开展听、说、读、写、做等活动,每堂课都要让学生认真、规范地做1-2道主观性题目,以训练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严密性和规范性。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及表达问题的方法和技能。结合问题探究或重点习题,指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程序,培养学生深思熟虑的学习品质。指导学生善于从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归纳出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指导学生本学科的思想方法,以及归纳、综合、联想、想象等基本思维方法,引领学生善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特别是教师在分析例题、评价练习时,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指导学生悟出一些道理和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材多用等形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发散。
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考问题中归纳出知识,或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固然重要,但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出新的问题更有意义。必须改变只是教师问、学生答,只重视“学答”、不注意“学问”的局面,把激励学生质疑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落实。要给学生以质疑提问的时间和契机,可以让学生举手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也可以让学生以递交小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要逐步使敢于发表意见、善于质疑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引领学生及时总结反思。及时总结反思,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发展学生智慧的一个重要策略。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评析课,都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梳理所学知识,回顾探究的问题,以及时巩固消化有意义的知识和方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营造严格而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投入的精神状态。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激励学生勇于提出尖锐问题,发表不同见解;给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允许他们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同桌议论,或者小组讨论等参与方式(当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严格要求)。
3.作业练习
精心设计和布置。课后作业练习要少而精,使学生有时间认真完成,有兴趣深入思考。必须加强作业练习的针对性、系统性,紧扣教学目标,并与课前预习、课堂练习相衔接相协调;增强作业练习的探究性、实践性,把巩固训练与生活观察、问题探究、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增强作业练习的层次性、选择性,设计一些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择性作业,适切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需求。
改进批改与评价方式。教师对作业练习要研究性地批改,要善于发现学生练习中的积极因素,深入研究学生出现差错的原因。不仅批阅练习的对与错,而且要积极关注学生作业练习的态度和规范。通过作批注、写评语、划提示符号等,给予中肯的评价,提出明确的要求,予以具体的指导。
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总结反思。引领学生一周或一个阶段内对自己的作业练习进行总结反思,分析评价,总结收获和进步,发现问题和不足,自觉寻求改进的对策和方法。
使作业练习成为学生与老师对话交流、向老师质疑提问的平台。可以激励和指导学生在作业练习上总结得失,简要书写学习感受;可以提出疑问,向老师请教;可以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布置的作业提出意见建议等。同时,教师可以在作业练习上三言两语,直截了当,对学生的学习作点评、提建议,为学生释疑解惑等。
三、智慧课堂的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优化教学要素,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合理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改进对教师的观察要点与教学评价,能有效引领教师为智慧而教;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评价,特别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积极性、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作为观察、评价的内容,是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必由之路。
1.创新智慧课堂教学过程观察评价方法。
着重从十个维度观察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1)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组织开展2―3个观察、阅读、操作、思考相结合的问题探究活动。
(3)给学生以看书、讨论、交流、展示的时间。
(4)结合知识分析和问题探究,指导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
(5)开展一定的变式训练或拓展性智力训练活动。
(6)激励学生质疑提问,发表不同见解。给学生提问的时间。
(7)及时捕捉生成并利用生成的资源。
(8)重视课堂管理,优化学生学习行为。
(9)指导学生及时总结与反思。
(10)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采用个性化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
2.创新智慧课堂学习教学过程观察评价方法。
着重从三个维度观察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学习情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能否积极主动;能否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能否积极参与交流发言等。
学习方式:能否善于把听、看、想、说、做结合起来;能否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能否善于与同学交流合作;能否及时总结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学习方法等。
学习水平:思想方法是否正确,思维是否清晰、敏捷;课堂上问题分析与表达的水平怎样等。
3.开展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检测评价活动。
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生动灵活的测试题、探究题,开展一些智力竞赛、即兴辩论等活动,既检测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又引领学生开动脑筋,好思善思。
4.优化学习成效的检测评价。
智慧的学习检测评价,在内容上要注意基础性学习与拓展性学习相结合,侧重依据学习目标的基础性学习目标达成性检测,适当增加旨在培养思维能力的拓展性检测;在方法上可采用课堂即时检测、阶段限时检测等形式灵活进行,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又能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诊断教学问题。
建设智慧课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还包括智慧教师的培养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研究等多项课题。只要理念正确,信念坚定,勇于革新,不懈实践,那么,培养智慧型人才就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加]马克思・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李心萤,译.再建多元智慧.远流出版事业股份公司,2000.
篇2
【关键词】道德课堂;创造性活动;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12.9]
道德课堂”是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要求教育者用“合道德”的方式,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保证学生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学习者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那么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构建自己的道德课堂呢?
一、激发教师的实践智慧,让教师有效地主导课堂。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所以只能从自由的角度出发,才能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师生要想获得自由,首要的条件就是卸掉强加在师生身上的外在负担,使教育成为它自己。太多的外在要求与强制,只会使教学丧失它的丰富性,扼杀教师创造的空间。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与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赖于教师日常生活环境为其“解压减负”,为其发展提供宽松、民主的氛围;有赖于教师自觉、自愿地将实践智慧的获得作为其专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当教师感觉到其教学工作是值得为之努力的工作,才能从教学中得到满足。
不良的课堂文化只会妨碍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使教师不愿创新或不敢创新,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各种教学规定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而民主、自由的课堂文化则允许教师进行革新,为教师各尽所能提供空间。爱因斯坦认为:“自由是这样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而遭受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在教师通过实践智慧主导的课堂里,教师更能自由地表达自己,自觉自愿地进行教学创新,探究能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关注得更多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学,教师的实践智慧能真正得到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需要对缺失道德的课堂负有一定的责任的,但是,很多事情教师是无法控制的,比如说学校管理者对课堂教学管理设置的量化制度过多、约束和控制过多,造成教师产生无助感与失败感,造成教师对职业和自身教育能力的认知出现困惑,甚至产生职业倦怠。而这种职业怠倦一旦带进教室,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把教师当“神”看的倾向;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中,有把教师当“完人”看的倾向;在对教师的管理中有把教师当“超人”使用的倾向。上述倾向是造成不少教师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其实,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师。因此,首先要把教师当人来认识,当人来尊重,不可用人之为师的特殊性来替代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二、激发学生的智慧与生命活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学生是有着智慧与生命活力的自由的主体,是具有连续生成性的独立的生命存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首先必须保持一种积极道德的心态,把自己的自由道德的状态带到课堂中去,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精神状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学生的积极道德的心态又会反过来影响教师。道德课堂的建构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教与学均是一种“历险”,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经验活动,和谐的课堂教学的实现是以一定的教学自由和自主为前提的。只有把课堂还给师生,才能让教师乐其所“教”,学生乐其所“学”。理性知识在学生的经验之外,所以构建道德课堂的一个要求就是使这种理性知识“感性化”,使这种“感性化”的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传授这样的知识才能使教学过程充满道德。
三、激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让课堂在对话中追求生命的道德。
教育要尊重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及其精神的意义与价值。苏格拉底、杜威的社会建构主义观都一再强调一点――学习是一种交流、沟通、对话,因此基于交流的课堂是建构意义与关系的课堂,是追求生命自我完善的课堂,是师生“修炼”的课堂,是尊重师生整体性的“生命课堂”。
“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同时也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道德的课堂要求我们要从生命关怀出发,着眼于师生的生命整体,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通过师生共同道德成长,最终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四、转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让课堂在自由自主中和谐发展。
教育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同样课堂也有它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其目的性的体现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传统的评价观总是忽视人的存在与交往,以及课堂的文化性。而要生成道德的课堂,则必须转变这种机械的评价观,认识到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关注师生的生命质量。促进课堂的交往认识活动,应该成为新的教学质量评价观的基础。新的教学质量评价观应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评价。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进行制度的改造与创新,使得校长和教师切身利益的获取同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实绩紧密地关联起来,从而保证致力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校长和教师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得到更多的‘实惠’”。只有卸掉教师身上的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枷锁,教师才会主动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从而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共同获得成长的殿堂。
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我们要转变“唯考分是人才”的观点,认识到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和“会学”,“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还要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他们的求知欲望有没有得到更好的激发,学习习惯有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心灵是不是更丰富、更健全了。”要用人文哲学评价观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人文哲学评价观具有动态生成性、生态和谐性、开放性与发展性,注重对学生整体生命质量的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本是教育的真义。
总之,在道德课堂中,“由于师生的生命价值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课堂也就成为了学生应用知识进行表演的舞台,成为了师生能力发展与智慧展示的场所、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郑杰编著《从有道德的学校到有道德的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
篇3
关键词:智慧教学;翻转课堂;微课;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29-03
一、智慧教学与翻转课堂的联系
近些年来,很多学校利用智慧教学理念进行指导教学,智慧教学旨在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智慧化学习空间,方便学生进行教学和评价。智慧教育在于将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符合当今时代创新的要求,使学习者养成深度思考和学习的习惯。翻转课堂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前进行微视频学习,并回答视频中相关问题,在课上老师主要对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并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它的设计关乎到整个课程能否达到所要求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智慧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1]
智慧教学是指用新媒体教学设备,为教师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提供基础,针对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和基础,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教学旨在培养有出色的价值观、行动力、思辨能力以及拥有优秀潜能的人才。黄荣怀教授指出“智慧教育是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它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提供一系列差异化的支持和按需服务,能全面采集并利用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和教育教学过程数据来促进公平、持续改进绩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2]智慧学习主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对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基于智慧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提升了教学资源品质、增加了互动交流、优化了教学方法、学习者可以进行实时反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智慧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流程
智慧教学理念中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策略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追求创造理念和智慧理念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智慧发展。重点在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遵循每个人的个性发展进行教学。在这种理念设计的翻转课堂中学生能发现快乐,并体会到创造的愉悦感。[3]
1.情景导入
学生课前看微课视频自学,对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行初步建构。学生通过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进入教学情境体验。视频结束后,对自我认知能力产生启迪,独立完成在线微课程的任务和测验环节,发现自己学习的疑难所在并进行反馈。
老师导学案,老师通过对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找出学生学习知识点的共性问题,确认教学起点进行教学。
个性备课,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教师备课的过程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针对性备课。教学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最后教师通过会话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2.协作与会话
研讨共性问题,在研讨过程中教师随时记录教学过程的情况问题、并向学生展示探究过程和结果。探究过程包括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然后是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再通过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评估教学效果并进行纠偏。
学生和教师都是课程的组成内容,应该作为课程创造的主体部分,教学不只是传递,还可以转变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该包含课程的创造和转化。使整个课程内容不断升级,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和教师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整个过程不仅可以找到整个学习内容的难点重点,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再次巩固了知识。最后通过分析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的内容再作出课堂报告。
3.要素资源
让学生按照兴趣进行学习,教师设计的内容可以进行兴趣引导,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兴趣点。然后在课外让学生利用优质资源进行学习,通过智能推荐功能,当用户浏览完课程内容时,自动为他提供最感兴趣的相关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仿真实验内容,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而且富有兴趣,同学也比较容易接受知识和深刻记忆。
老师利用优质资源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并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例如微格课例、名师微课程,遵循简单、实用、多样、智能的特点进行教学并跨越互动交流。
4.意义建构
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进行深入思考,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系统进行即时批改,并对一些题目进行讲解,并形成作业报告。不仅可以互动交流,还能够进行个性化辅导。方便家校互动,增进沟通,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开拓创新视野与实践研究,真正实现学生知识框架的意义建构。
三、智慧教学翻转课堂互动系统
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4]结合智慧教学理念与新媒体设备相结合,设计翻转课堂互动系统。建立一个智能,网络和数字化的互动系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师生个,消除课堂困难,优化教学过程,方便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5]
智慧教学翻转课堂互动系统包括微课中心、个人中心、教学中心、课程中心、活动中心。
1.微课录制中心
制作中心是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录制。传统录制微课比较复杂繁琐,一体式微课制作设备通过简单操作,可以直接进行微课录制。
U-note智写笔,不但可以进行同步记录,还拥有了对比批注,电子板书,回访笔记,投票统计等功能。书写同时将信息传到电脑,根据需要的内容进行课程制作,方便教师教学。
2.个人中心
教师有自己的电子档案袋,里面拥有私有存储云盘,不仅可以存放教师平时积累的素材,也可以将优秀的课程资源分享给老师,方便老师进行学习。学生也有自己的电子档案袋,可以随时回顾自己学习进程,方便学生查漏补缺。
3.教学中心
教师课程管理,班级情况查看,利用教师电子档案袋和学生电子档案袋包含的资源与情况,进行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符合自己基础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再进行课前导学预习,包括上课中的难点还有教师未涉及到的知识点。对于上课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未讲完的知识点,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共享,学生可以利用电子档案袋调取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在课后进行总结和巩固知识。
通过教学监控,为学生发放测验题,筹划学习活动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作业收发,教师可以在线上进行批改作业。通过题库和考试管理系统,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随堂测验,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进行实时监控。
4.课程中心
课前预习中教师提供微课教案和课程导学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在线讨论中包括一些供学生讨论的主题,通过发帖讨论、回帖讨论,学生的发帖情况记入考查成绩中,教师可以随时发起一个新话题进行实时互动。在线作业包括一些课堂测试,学生需要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可以采用评分方法为最高分的方式。综合测试包括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与在线测试相同,也要在规定时间截止前完成。
5.活动中心
新闻讨论区可以使教师与学生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有效互动,通过课程社区,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有效的使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在课程社区,学生还可以看到一些名师讲座,也能够方便教师进行远程教学。
四、结语
智慧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可以帮助学校紧跟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这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帮助学校积累更多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理念,不仅帮助教师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各种教学资源通过整合也可以高效使用,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流程和互动系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为是学生们期望知道的内容,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通过师生互动在线交流,改善了过去互动交流较少的局面,帮助他们提高了学习效率。智慧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智能和个性化教学的学习环境,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成;钟启泉:回到常识才能谈点基础教育[J].上海教育,2014(12).
[2]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
[3]吴晓静,傅岩;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
篇4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讲授完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停留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段看,它主要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课前、课后主要是学生的自主预习与自我练习,由此造成信息技术的生存周期只局限于课堂上,不能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出现智慧教室大投入、小产出的局面。要想实现信息技术完全覆盖教学活动,必须二者统筹兼顾。加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将技术逐渐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使学生在三个阶段均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掌控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情况,这就需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信息技术作为纽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第一,在线先学,各取所需。智慧教室平台把多层次的学案制作成微视频或PPT,作为资源包发送到学生终端,让学生根据自己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喜欢的学习方式,实现异步学习。这是教学组织个性化研学课堂的出发点。第二,多屏助学,多维互动。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子书包”应用模式。互动讨论原来只能输入文本,制约了互动的实施,现在的平台实现了语音讨论、直接手写批注,结合先进的语音输入法,实现师生、生生、媒体与学生等的多维互动。多屏助学,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真学”在每个学生身上真实发生。第三,在线作业,及时反馈。“即时反馈”能够即时检验、反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我测试中巩固所学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测试、巩固所学,也让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情,优化下一步教学内容。智慧教室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结构,颠倒了知识传授与内化的环节,把知识传授放在课前,学生具备了课堂内化的前期知识基础后,课堂上主要通过协作与交流内化知识,形成意义建构。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是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造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环境,并选择合适时机介入学生的协作与交流,引领学生形成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正确方向。
二、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统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来源、表现形式、深度和广度、交互性以及时效性等。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前后,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可见,用传统方法选择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智慧教室环境中的课堂教学要求。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必须对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统整,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准绳,以智慧教室环境平台应用工具为依托,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乃至增删、更换,创生出适合学生实际、发展学科思想的教学内容,教学生之所需,教学习之所需,让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更有效、更有味。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是剧本体裁,笔者选择“油灯换蜡烛”“抱柴端蜡烛”“装睡拿蜡烛”三个场景进行教学。首先,在平台上推送资源包,让学生了解剧本特点及其与一般文章的不同读法。接着,告诉学生剧本又叫脚本,据此可创作电影、电视剧,制作广播剧和电影海报……然后,将全班学生自由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组内商量要把剧本变成什么。最后,小组成员借助平板电脑的视频功能、语音功能、拍照功能进行展示。其中,前两组学生将“油灯换蜡烛”利用平板电脑的视频功能拍成微电影,第三、第四组的学生将“抱柴端蜡烛”,利用语音功能录制成广播剧,最后两组学生把“装睡拿蜡烛”做成画报,拍照上传。每个小组的作品展示完成后,全班学生根据文本鉴赏评析——亮观点、找依据、说理由,大家各抒己见。在这里,笔者播放了《草船借箭》的微视频,拓展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基于此微视频改写成剧本。以学生先学为起点,以文本特点为依据,借力智慧教室的网络平台功能,统观平台技术与教学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提高学生的语言外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技术与个性化学习的统一
个性化学习是指通过对特定学生的全方位评价,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在传统课堂上,由于大班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困难重重,但在智慧教室环境下,有了技术的支持,个性化学习便成为可能。如何让技术最大化地“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答案不言而喻:技术与个性化学习的统一。在预学环节,智慧教室平台提供多种数字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将被动地跟教师学习变为根据需要,主动调用资源库中的相关数字资源进行学习、体验、思考。例如,教学《七律》一课时,为了达成从诗句中体会诗人“大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这一目标,传统课堂上,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观看每句诗背后的有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学生反馈时观点统一,口径一致,显得苍白干瘪。借助智慧教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自助式的数字资源,如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巧渡金沙江的文字、爬雪山的图片,学生根据需要查看相应资料。通过资料的自主学习,学生对诗人心中泸定桥铁索之“寒”、金沙江水之“暖”等情感表达的体验入脑入心,教学目标达成也就水到渠成,技术成了个性化学习的温床。课堂教学中,智慧教室反馈系统自动收集不同认知水平学生有代表性的学习表现,教师通过平台生成的报告诊断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等的层级差异,实施个性化学习。例如,教学《猫》一课时,第1~3自然段写了猫的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仅仅是几个词的不同,却能反映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将其分成A、B、C三类。A类学生不仅能准确提取关键词语,而且思维严密,考虑词与词间的对应节奏并概括,例如,“胆小”这个词就是学生根据段落中的“勇敢”一词自己概括的;B类学生提取“高兴、不高兴”两个词,显然没有考虑词串之间的关系,对性格古怪的理解也有所欠缺;C类学生将“温柔可亲”和“不高兴”对比,思维上又逊于B类学生。教师在观察时要从学生的表现中发现他们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等方面的层级差异,收集各层级有代表性的表现,对不 猫的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同水平的学生推送不同的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在课后作业环节,智慧教室技术系统更关注学生线上线下(虚拟课堂和物理课堂)的学习轨迹与行为分析,收集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学习行为及其包含的若干关系,进而判断学习是否有效发生,寻找学习盲点,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详细诊断,为学习决策提供支持,便于教师设计出针对学生薄弱知识的个性化学习方案等。例如,对于比喻、拟人修辞的复习,笔者将学生平时的错题(学生端自动收集学生错题归入“错题本”)依据四年级语文学段目标进行归类、遴选,将含有不同比喻词“犹如、如同”等的分为一类,将同类事物的归为一类,将比喻与拟人易混淆的分为一类,以此为标准,设计5个题库,以游戏方式进行。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系统进行诊断——如果判断正确,顺利进入下一关;判断错误,教师利用“作业微课”功能将其拍成微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这样学生可以经历不同题目的个性化练习,针对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
篇5
一、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课堂
情感,汉字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有着其他符号所不具备的特性,那就是智性和情感性,这是语文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有所不同的地方,也是语文学习所具有的特性。中国的汉字融注了太多的情感。学习汉字,不单单要认知,更重要的是体会汉字背后的情感,语文学习尤其如此。通过文章的学习,领略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获得一种文学的美感,升华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才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语文课堂,作为一种关注生命意义与生命质量的课堂,它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识记,更是知情行意的综合,是人类文化的繁衍与滋生。为了承担这样的重担,为了让语文的激情,能够成为点亮学生的人生之灯的火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又怎么能不在语文的道路上,首先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心灵阳光、激情四溢的人呢?
语文老师是更需要激情的。课堂上,教师要上出自己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有个性必然有激情!一节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是“激情燃烧的课堂”,处处闪现着智慧,处处充满着灵气,处处涌动着激情。这是个性的魅力!窦桂梅老师讲授的《再见了,亲人》,充满激情和感召力的语言,充满激励的手势,对教材独到的理解和整合,时时处处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情”。真情、亲情、友情……都化为激情:教师的激情,学生的激情,课堂的激情……引领我们进入语文课堂的至高境界!
二、语文课堂应该是散发艺术芬芳的课堂
艺术是对生活的创造,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而具有更高审美价值。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诗歌、小说、童话、寓言和看图学文等课文,给学生大量的艺术享受。特别是一些诗歌和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可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吟唱,通过想象,置身于美好境界之中,体味艺术之美,从而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教学时让学生敞开心扉,亲自去感受作品带来的心灵震撼和艺术美感,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使他们用自己的情感编织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和个性的张扬。
学习了语文优美的语言和诗歌艺术,在班队课上开展各种与语文相关的学习活动,比如说成语故事大赛、三字经接力赛、古诗朗诵会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语文的乐趣,体验祖国的汉语文化,并在体验中获得美感。学生在娱乐中细细品味,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这是一个释放活力、舒展灵性、锻炼能力又生动活泼的现象。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把课文内容内化为一种能力,用语文知识去营造一种艺术氛围,让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散发出艺术的芬芳。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表现自我的欲望一般都比较强,尤其是妙趣横生的表演,不但可以使教材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表演的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有些课文学完后,可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例如在学习了《三袋麦子》《小稻秧脱险记》等课文之后,教师放手让孩子们定角色做编导,制作道具,自排自演课本剧,让他们进入童话世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们在付出辛苦的同时,表演能力、视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互相合作的能力等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如学完课文《推敲》后,让学生仔细揣摩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丰富的想象,让学生以其内容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样不仅能领悟到课文的内涵,明确人物的形象,更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语文课堂应该是迸发智慧火花的课堂
语文学习是诗意的,语文学习也是智慧的。语文学习有时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无理而有情;有时如“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有趣而无理;有时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情也有趣;有时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趣更有理。
智慧学习,要把课文当做人生,把文本当做社会解读,要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去领略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还阅读以完整,还鉴赏以自由,还写作以个性。模糊与精确结合,开放与严谨并举,在智慧的学习中,让哲思与遐想齐飞,从而在广阔的背景中实现语文真谛的回归。
阅读是一种智慧,语文学习更是一种智慧体验。先圣孔子曰:“一言蔽之,诗无邪。”这样的读法可谓独具慧眼,高屋建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读法更是大智若愚,率性而潇洒,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问以经济策,茫若坠烟雾”。对于死抠经义不知化解的书呆、腐儒,大诗人李白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同时,坚决予以无情的嘲讽。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蕴涵着智慧。如低年级课文《司马光》、《晚上的“太阳”》;中年级课文《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高年级课文《田忌赛马》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来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智慧。在感悟的过程中,教师更应及时地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智慧的种子……
篇6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唤醒生命意识,探求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关爱情怀。生命教育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教育实践。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就是通过进行生命教育,美化生命,让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度同时焕发生命之美。也正因为此,生命教育根源于人类的至性至情,又超越于实用理性之上,体现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渐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处在尚未形成、容易塑造的阶段,而且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珍爱生命的意识相对淡薄,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对低下,因此,小学阶段要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一、德育源于生活———生命发展的前提
德育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德育的家园。而生活又是生命的轨迹,是生命发展的前提。德育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关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所谓的人文性及人的精神追求,所谓生命的价值意义,如果离开了现实的生活,抛弃了平淡、苦闷、压抑、无奈、欣喜,便成了远离人间烟火的空中楼阁。小学德育课程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生活为源头活水,将学生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切身体验,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引导他们自主地思考,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沟通、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1.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德育内容应源于生活
正如怀特海所言:“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德育课程就要放开课堂,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让教学内容生活化,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小学德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生活并提升品格,追求理想。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如果不考虑学生生活世界的丰富内涵,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将只是外在于生命的僵化的知识技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不会成为学生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充满生活般的快乐与愉悦,学生就无法真正发展和完善自身。
小学德育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这是体现生命教育内涵的重要表现,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更好地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内容不仅体现在课本中,体现在教师的讲解中,也体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把知识融入自己的经验结构之中,由此获得生长和发展。
2.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德育实践应立足于生活
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环境,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教材是对生活世界的反映,一般来说,解读教材也就是解读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才能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
我们在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可能的生活世界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它关注的是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面向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用真情熏陶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生活的技巧,让学生自己感到每堂课都是在提升自己的人格,超越和升华自我生命的价值。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教材内容,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比起教师的“告诉”要深刻得多,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不为生活而学,德育就失去了生命力。
二、德育提升智慧———生命发展的基础
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促进人的智慧发展,培育人的智慧品质和提升人的智慧力量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知识和智慧就如同教育的“形”与“神”的关系。“形”是教育的表现形态和样式,“神”是教育的灵魂与精髓,“求知”便是教育的“形”,而“达智”即是教育的“神”,也是教育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及其魅力。因而可以说,知识是教育的外表,智慧是教育的灵魂。
生命发展的基础是智慧,而智慧的提升往往需要教育价值的引导。“教育价值依据教育本身的特点可以分为:教育中的价值和教育的价值。教育中的价值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实现哪些人生价值和应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价值内容;教育的价值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怎样活动,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的要求,收到教育的效果,实现教育目的”。
1.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德育价值旨在提升学生的智慧
所谓智慧,是指利用知识、技能、能力等解决实际问题和疑难的本领和才智。智慧是生命发展的理性力量,没有智慧的生命容易陷于盲目的冲动,从而迷失自身发展的方向。智慧不单纯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征服自然的知性能力,也是一种能促进生命反思的力量。提升智慧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诱导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充分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智慧的小学德育课程要尽力避免混淆教育与知识灌输及智力训练。在智慧教育中,小学德育知识教育不是单纯的传递和灌输,也不是严格的智力训练,而是把德育知识视为精神自由活动的条件和对象,使智力活动成为精神愉悦的内容。小学德育课程的目的不再是掌握既定的知识体系,而是对有限知识的无穷追问与怀疑,在知识的学习中实现使知性升华到智慧。
2.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德育价值旨在培养人的生存智慧
教育的本质追求之一是培养人的生存智慧。传统的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缺少了主动思考和探究,缺少了心灵对话和情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灵性被禁锢了,学生对智慧的把握被限制了,这样就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
当今高科技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就必须实现由“知识性生存方式”向“智慧化生存方式”的教育转变,必须以“有智慧的教育”取代“缺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小学德育课程“视教材为教学使用的教材,它并不否认教材所负载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但却不以此为主要目的,或仅以此为途径和手段,而是通过它去实现智慧或发展的目的”,这里教材知识成为研究和思考的材料,通过它去激活思维、发展智慧。
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教师首先把学生视为一个个特殊的生命体,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极大的潜能,都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要认识到,在世界上任何人都是有一定价值的,实现特殊的人生价值是学生在特殊时期的追求;要认识到,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特殊价值的实现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小学德育课程应该着眼于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着力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智慧的引领、点拨、引申、抉择,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使教学的智慧含量得到提高,并促进学生生命智慧的生成。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德育课程要营造生态化的人文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最终塑造出具有健康情感和完整人格的大写的“人”。
篇7
关键词:语文课;提问;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26-01
智慧首先是一种能力,是透过所有相关现象直抵事物本质的能力,人们得到这种能力的过程可称作获取智慧!用获得的这种能力再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叫实践智慧,是以检验获取的智慧和获取更高一级智慧为目的的智慧。这样的周而复始,让人们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这就是智慧以及智慧学的本质属性。
以智慧学观照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学生在学习与获取教师提问的智慧后,再对教师与同学提问,其间包含了由“获取智慧”到“实践智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智慧导引和影响着学生的提问智慧。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首先要智慧。
当今的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应该摒弃那种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而要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来向学生提问,或是主问题,或是组问题。这从简单语文教学角度来讲,是没有错误的,但从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思维对话”)和文本阅读的本质(文本阅读的本质是“视野融合”即作者的文本意义世界与阅读和阐释者的世界在沟通、对话、交流过程中展开的各自视野间的融合。)来说,却是不理想的,不智慧的。
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怎样才算是智慧的,笔者认为就是要能直抵课堂教学和文本阅读的本质,能引发学生对作者的文本意义世界进行深度探究欲望,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课堂教学多向对话。这样的提问可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需研究细节描写,可设计如下组问题:(1)课文中几次写到哭?分别是谁哭?(2)“哭”所表达的人物感情是否一样?又如教学《祝福》,可设计这样的主问题向学生提问,这就是: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还可以是紧扣文本内容的组问题。如教学《药》,可让学生在通览的基础上,关注第三节“茶馆议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文中三个人物都说到“疯了”?无论是主问题,还是组问题,都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从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关要处设计问题而后提问,二是从学生角度设计问题,可抓学生的兴奋点、困惑点、想像点,还可抓让学生拓展创新之处,学生认为的无疑之处,学生的争议之处。如教学《雷雨》一课,可向学生提这么一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爱?
语文教师的提问要智慧,学生的提问也需要智慧。教师作为引路人,还要教会学生智慧提问。怎样教学生智慧提问,笔者认为有以下工作可做:
一是提问的准备。要让学生明白:智慧提问的首要是熟悉文本,其次是周全思考,再次是小心别问错了问题,就是说问题不能基于错误的假设。最后是提问前的努力。提问时要向老师与同学表明你曾经做过一点什么,可在提问之后,附加这样的话:“谁能给点提示”?“我探究的过程缺了什么?”以及“我应该再做什么?”,要注意的是别提该自己解决的问题。
二是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及语言表述要求
教师要教会从哪些地方发问。要告诉学生,就文本阅读来说,可?抓住文章的思想内涵之线索提问,可抓文章的主要人物、事物、事件、意象之线索提问。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文眼提问。可?围绕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提问。
教师要教学生提问的一些常用方法。语文教学中的所谓“高质量”的问题,其实就是尽可能地紧扣教材训练内容的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也包括生字生词,但更是指单元重点和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的做法是,除了让学生找出有关字词句障碍,还让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具体要求——一般记叙文:①记叙的要素是什么?②记叙的结构是怎样的?③记叙的详略是怎样的?④语言表达方式有哪些?⑤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小说:①人物形象有哪些(外貌、思想、性格、语言等等)?②故事情节是怎样的(结构、顺序、线索、细节等等)?③社会环境如何(背景、场所、景物、人际等等)?
散文:①文章的“形”是怎样“散”的(选材、时空、语言表达等等)?②文章的“神”是如何“聚”的(中心、感情、点睛之笔等等)?③文章的构思如何(线索、结构、过渡、详略等等)?
议论文:①中心论点是什么?②论证结构怎样?③运用了哪些论据?④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⑤有什么语言特色?
说明文:①说明对象?②说明特征?③说明条理?④说明方法?⑤说明语言?
学生围绕这些重点来阅读课文,一般来说他们所提的问题也就会和教师的教学重点相吻合了。
另外,为了使学生钻入课文更加深入,我还提倡学生对所学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这“四问”是:①写了什么?②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这样写?④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
教师还可让学生们掌握如上一些常规提问法基础上,再讲究一些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如趣问法(即把问题趣味化)、比较提问、发散提问、追问法、反问法、模拟提问法、联系实际提问法等。
提问的语言要用辞贴切,语法正确,明了显豁。
篇8
然而,由于“教学实践智慧”隐含于教学实践中,更多是与个体的思想行动保持一致,是非常个人化难以形式化的,所以大多数学者在谈到理论与实践智慧时,只是将实践智慧轻轻带过,或者模糊等同于教学智慧,似乎这个概念是不言而喻的。据在中国知网的不完全统计,仅“实践智慧”这个名词近10年来就出现了两百篇左右学术研究文章。但当我们以欣喜的心态面对理论向实践研究转型同时,我们不得又产生另外的担忧:很多实践者对于“实践智慧”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在谈到其内涵特征和具体操作时,又常常陷入茫然。对于实践智慧的研究,是否又会变相成为新的“理论建构”?本文将借鉴已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在相似概念辨析的前提下归纳教学实践智慧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以期对教学实践智慧的特征做合理、动态的把握。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
(一)教学智慧的界定
从构词法上看,“教学智慧”的中心词是“智慧”,我们对教学智慧的探讨是建立在理解“智慧”基础之上的,故先从“智慧”开始探讨。何为“智慧”,《辞海》上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1],英文 《韦氏大学词典(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则将智慧(tact)定义为“一种对言行的敏感, 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者避免触犯别人”。《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2]”可见,智慧是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自然等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包括机敏的反应力、正确的判断力、机制的应对力、睿智的创造力等等。智慧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对事态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可非议,教学需要智慧。
何为“教学智慧”,《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的、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3]” 总结较有影响的教育者发现,赵建军这样定义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指的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教学所作的观念运筹、经验调度、操作设计等的种种努力及其体现于教学实践各环节的主体能动性;王鉴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与行动的能力”;程广文,宋乃庆认为可将教学智慧表述为“教师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情景,为保证教学作为一种‘人为’活动,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种实践智慧”;杜萍,田慧生认为: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可见对教学智慧的理解与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不难发现对其内涵描述的共性:从实施主体看教学智慧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学过程看教学智慧是教师能力与教学情境的双向整合。而回归教学实践本身,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学既然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为何教学实践智慧只论及教师为实践主体?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是否被忽略?其次,既然教学智慧是教师能力与教学情境的双向整合,那么教师能力的发展是否会对教学情境进行调和呢?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本文将从以上问题入手,对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特征做进一步阐述。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界定
1.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理论智慧
教学智慧包括教学理论智慧与教学实践智慧,而由于普遍意义上人们对“智慧”的膜拜以及对传统理论的偏见与实践的盲目推崇,直接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学实践智慧。尽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偏颇。教师教学理论智慧是指教师教学理论、教学观念等的总成,既包括公共的教育理念,也包括教师个人对教学的认识,一般而言,理论智慧更具理性,是“通常停留在教师的头脑里和口头上,是教师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4]教学实践智慧主要是教师按照一种内在的、折射的方式去完成各种行动并对这些行动加以调节,主要侧重在实践中如何做的一种综合能力表现。理论智慧是实践智慧的基础,对实践智慧起着指导作用,同时理论智慧产生于实践,实践智慧来自于对理论智慧的理解运用,石中英教授曾讲过“实践教育理论的贫乏必将带来教育改革的浮躁,教育理论的偏激也将给教育改革带来不可挽回的失误”。故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然而两者也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教师教学理论智慧的偏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实践智慧,却不具有决定作用,因为理论智慧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无法直接按照教学理论来选择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即教师拥有理论智慧不一定拥有实践智慧,而实践智慧则是检验理论智慧的试金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智慧是行动而不单单是一种方法,是教师真正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言语行为,是“在理论智慧的创造之后,可能是更高的智慧[5]”。教学实践智慧的特殊价值也在于此,故在促进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说教学实践智慧是相对于教学理论智慧而言更为重要的智慧,正如叶澜教授指出“实践智慧是一种更高的智慧”。
2.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能力
由于“智慧”最平常的用法是处理复杂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力,在此意义上,“智慧”和“能力”一词在内涵和作用表现上都很相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并列或者交替使用这两个词。能力《辞海》解释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学上“能力” 通常被定义成“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马克斯·范梅南也曾经认为“展现智慧的人似乎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恰当地行动的能力”[6]。当教师面临复杂的课堂环境,处理急待解决的课堂事故时,会表现出妥善处理问题的“智慧”或“能力”。但是又不能简单地把“教学智慧” 说成是“教学能力”。“智慧”和“能力”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与“活动”相关,但它们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区别的。“能力”是一种“主观条件”,而智慧它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情景, 同时又“统一于”主观的一种共同表现,并不仅限于“能力”这一“主观条件”。因此,“能力”作为主观条件只是“智慧”的一部分,而“智慧”则是“能力”与“实践情景”的统一。
3.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机智
“智慧”与“机智”也是一对彼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而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机智与教学智慧解释相同,即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而在实践中,教学机智与教学智慧却不完全相同,范梅南教授认为“教学机智是一种知识,一种包容在你身体中的‘认知’,是面对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场应变的、准备好的即兴的机智”;而智慧则是更高层面的内化的一种力量与动力。智慧构成了教育学的内在方面,机智构成了教育学的外在方面,机智构成教育学的外在支架,智慧则是教育学的内在骨肉。
4.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技能
教学实践智慧也不同于教学技能,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7]。虽然教学技能与实践智慧一样不是仅仅通过理论学习就可以获得,但前者是可以通过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强化训练就可以形成的较为简单的能力和技术,是可以模仿、培训的,但后者是训练不出来的。任何复杂的教学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分解为一些更为简单的、可训练的技能和技术。而对于实践智慧来说,却很难将它化解为一些可操作行为。这是因为教学技能只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工具或手段,其目的存在于自身之外,反之,实践智慧的践行本身就是目的,是将教学原则的普遍性与教学感悟的特殊性相结合而融合在教学情境中。
5.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艺术
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艺术也经常被混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纯从词学角度看,“艺术” 和“智慧”二者都需要有“创造性”。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没有创造也就表现不出智慧。表征“教学艺术”行为和表征“实践智慧”行为的共同点在创造性上,否则就谈不上具有“教学艺术”或“教学智慧”。因此,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是“实践智慧”与 “教学艺术”的共同追求。但两者对于共同追求的立足点则不同。实践智慧以“实践”为立足点,侧重于在有利于教学的前提下教师的言行举止等所散发出的魅力;“教学艺术”则以“审美”为立足点,因为“教学艺术”是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故“教学艺术”更追求美所必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实践智慧具有同理论智慧、教学能力、教学机智、教学技巧、教学艺术等相关概念的不同内涵意义。而什么是教学实践智慧呢?本文拟以教育现象学为视角,对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加以论证。
现象学方法的关键点之一是悬置,悬置一切预设和判断,以如实呈现人们的经验世界,这个经验世界是意向性的,即意向结构与意向对象的统一体,而不是没有心理内容的心理机能,或者有待核实的客观世界的镜像。现象学方法的关键点之二是还原,剔除经验世界中偶然性的个别性的成分,留下各种现象中普遍性的,共性的东西,即由殊相达至共相,进入教师做出智慧性表现时的经验世界中,教师在确定发展性教学目标和策略性地行动时,他思考(包括直觉性的,也包括反思性的)的实质是什么呢?从现象学的立场出发,首先,教师对一切教育现象的解读都不能依赖于理论的逻辑,而必须“回到事实本身”即必须关照活生生的人的亲身的体验。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是对具体的教育情境的关注,也只能在对教育生活的体验中形成。而且实践智慧是无法计划的,它只能是对具体情境的即刻投入和果敢判断。其次,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是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世界为逻辑起点的,实践智慧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的敏感和果断,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总结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将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界定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出的以学生为指向、高度敏锐、并能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学实践智慧常常是教师事先无计划、未有预见,也不一定有规则和程序,但在特定的瞬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是规范、适宜、流畅、合理的。这就是因为称得上教育智慧的东西集中了教育品性的精华,是宝贵精华的自然流淌,是优秀教师内在的秉性、学识、情感、精神等独具性格化的东西在特定情境下向外的喷涌。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特征
1、情境实践性——植根多元的教学场景
现象学的口号、现象学家们接近问题的态度和方式就是“回到事实本身”,它注重的是在不同的情境、境遇之中显示个别的、活生生的、活在现象中的“本质”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智慧是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情境,是特定时空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教育关系状态,它是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体验成为可能的环境与条件。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师生生命的历程。因此,在课堂中,师生应共同呼吸,共同成长,共同谱写生命的华章。有智慧的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做到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善于实践,尽快使自己真正成为智慧型教师。[8]”没有教学工作现场,就没有教学智慧的表现,换言之,教学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在实践中养成,并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检验的。故情境实践性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本质特征。
2、个体独特性——凸显个性的教学风格
在现象学研究中,研究者从生活世界出发,主张差异是第一位的,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由于年龄、工作经历、思维方式及行为特征等的差异以及对教学自身的感悟不同,使得应对教学问题的智慧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表现水平截然不同。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内容的生动讲解,教学事故的恰当处理等,都体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既是一个人,也意味着是个独特的个体,教学实践智慧又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形式,是教师个性的独特表现,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顿悟。教学智慧的个体独特性即表现为教师与众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和处理教学问题的独特方式。个体独特性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一个重要特征。
3、动态生成性——诱发教师专业的成长
现象学中研究者从生活世界出发,把生活经验的本质通过对现象的探寻挖掘出来,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需要将一般意义的理解、假设、前提等悬置起来,这就是胡塞尔所提及的“加括弧”,也就是把我们所了解的现象的已有知识置于括弧之外,教学实践需要我们从抽象的理论返回到真实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任何教学行为都不能靠之前的经验得到,也不能按照某种理论推演,是被“一次性”消费掉的,教学是真正不可能同时踏入一条河流的,故而是生成性的,任何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事先都不可能没有计划,我们总可以在思想上和心灵上做一些准备,但教育实践从来都不是教育计划的完美执行。实践智慧不仅是课堂的一种存在状态,而且更是一种发展状态。机智的行动是永远无法事先计划——它总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中自然迸发出来,表现为一种“即席创作”。教育实践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生命性、综合性以及魅力都是教育实践智慧性的衍生性表现。如同大楼的落成需要“蓝图”与“施工”一样,课程是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理论是简单明了的,而教学实践却是复杂多变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 中“留下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有可能贴近每学生的实际状态[8]”
4、内在缄默性——形成内化的教学素养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长期内省反思所得的隐性知识转化而成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活动,故教学实践智慧具有内在的缄默性。何为智慧,至今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曾有位哲人言道:智慧只能“以道观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的都不是智慧,你只能去体会。说那些不可说的东西,就是在体会智慧、表达智慧,这是非常玄妙的。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亦即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种潜在的思维活动,是典型的潜意识,时刻隐含在教师的知识、经验以及习惯中,如包括个体从事的所有关涉教育活动经历的感知、进行学科教学的经验的积累等,以缄默性教育观念形式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在应对教育情景时,以整合的方式被提取并迅速做出决策和行动。教学智慧是教师难以把持难以驾驭的,但是可以培养的。
5、策略实效性——用于实践的经验积累
实践智慧是教师的隐性知识被激活并显性化的过程,它侧重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及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加涅(Gagne,R.M.)在1979年做了一项实验,将“有效策略”的训练程序教给教师,实验证明将教学常规教给教师后可促进教学,显著影响学生学习。尼利(A.M.Needy)1986年对新教师备课时的认知进行了训练,结果发现受过训练的教师在教学上优于未训练的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方法,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师必然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及教学策略。尽管教学智慧是个体的行为能力表现,但在处理课堂教学的一些特殊问题时,如学生突然提出违背常理、常规的问题等,还是存在一定的共同方法的,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讲的“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机智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机智表现为潜移默化、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6]”等,以及陈桂生讲到的“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等[9]”,对这些方法的掌握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处理类似的教学事件与问题,防止一些简单化、情绪化、粗暴化的做事方式。
6、专业反思性——生成挑战的传统问题
专业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一定的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教学背景等,批判性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探究解决自身与教学目标差距、教学工具得当等方面的问题,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敏锐的把握情境、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策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必定将个人知识参与到活动中,现象学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性的关怀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实践智慧研究的目的不是建立一系列精致的理论,而是实现对人以及人生存的关怀,为此,教师对自己生活经验、教学过程的认真反思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选择能力、形成对个人专业发展有本体意义的个人化知识的关键,同时通过对它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许多隐性的鲜为人知的但是会非常有价值的领域,进而有助于深化对教学的认识,提升教学实践智慧。
有人将教学实践智慧比喻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 [10],实践智慧本身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但并不是不可获得的,如马克斯·范梅南所提到的:“以为智慧的教育者认识到要跨过街道走过来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必须知道‘孩子此刻在哪儿’‘孩子是怎样观察事物的’,这个学生从他本身的角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因而不能跨过街道走进学习的领域。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身边,帮助孩子要认识跨越过去的低昂,为孩子找有效地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林格爱的世界中来。在这种行动中确实包含了educarer的意义,‘引入’到这个世界上来,一个增强了意识、提高了责任感和理解力、茁壮成长的世界中来。[6]”将对孩子的情感内化于自身的信念、价值中,其实践智慧的真谛得以彰显。总而言之教学实践智慧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供人思索的东西,而且这种思索是一种过程中的思索,而不是结果的追逐,需要我们在思索的过程中“品位”智慧,“感悟”智慧。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209.
[2]现代汉语词典[S].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2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37
[5]陈桂生.再谈“课堂智慧”[J].教育科学研究,2005,(6):61
[6]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4.260.
[7]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41—46
[8]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6):24
[9]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3):25
篇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多次鲜明地提出、调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意义。“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也提出了相应学段的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要求。这一些意义和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内容和活动很难理解和实施,在实际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还会遇到不少困惑。近几年,本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的教学做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现谈谈以下几点思考与认识。
一、“综合性学习”存在的困惑
1、部分综合性学习与师生生活、学校实际严重脱节
如“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上提供的相应资料极其有限,老师手头上不仅缺资料,就连自身也对月球的奥秘知之甚微,师生更无法从网站及图书馆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因为像我们这样以体育训练为主的学校哪有如此方便的资源可享。再加上月球的奥秘本身就是一个让师生感到陌生无趣的对象。因此,活动要么无法开展,要么也只有“纸上谈兵”、“走过场”罢了。像此类不适合我们这类学校师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课本还有好多。如“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追寻人类起源”、“马的世界”、“戏曲大舞台”、“论年文化的魁力”等。
这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对象或范围,恐怕连高中生或大学生也是难于应对或不愿去了解的。要实施这一些综合性学习,以达到提高素养的目的,看来非专业人士莫属。
2、学校及周边环境束缚着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要么是学校和本地地方条件差,没有相关的资源或设施可以供给享用,如图书馆、天文馆、博物馆等,要么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百姓的不支持,妨碍着师生的活动,如学校禁止教师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游览及校外活动。这样一来像“漫画探险”、“背起行囊走四方”等活动,即使是学校准予组织,老师可以担待事故责任的处罚,来组织相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但学生一旦在活动中发生意外事故,学生家长也会把你闹得惶惶不可终日。如此一来,综合性学习也仅仅只能是局限在校园或教室,可想而知,效果自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也只能是纸上空文,老师也只能是望“标”兴叹。
3、学生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参与意识淡漠,兴致不浓,少合作、惰探究,是影响综合性学习的展开及其效果的又一主要原因
4、教师对于开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是学生忙于训练,教师忙于检查、考试、很难抽出时间花费一、二周时间来精心筹划、组织、指导、督促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二是惧怕压力和责任。上级及学校一再三令五申不得组织学生外出活动,若发生事故,责任自负。且两个班100多个学生,个个活泼好动,任你有三头六臂也无力组织和指导,只好来个“闭门”静坐综合性学习了。
三是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文化修养欠缺,又不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手段,致使综合性学习走走过场,现卖课本上仅有的一点资料而已,毫无宽绰之。
二、提高综合性学习教学效率的对策
对综合性学习任凭会遇到怎样那样的困惑,但在实践中,我也总结出了三方面的构想及对策,即“三个超越”。
1、超越教材,张扬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突破教材中相对固定的语言训练序列,有序与无序相结合,训练与引导创作相结合,允许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随时适应学生变化着的现实生活,顺应学生不同的语言个性。”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教材,科学处理加工教材。
“钻入教材”是基础,引导学生钻入教材,将“潜在文本”转化为“现实文本”,使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引导学生去开发新文本。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路线,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对教材进行量的扩展延伸,质的发展创新,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超越教材,要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针对语文教材,我们在深入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拓展利用各种相关的资源,使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美文、诗词、谚语、成语等,再带领学生融入自然去体验春之美。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吟颂有关春的诗句,欣赏大自然春的美景。学了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吟春颂春:唱歌、朗诵、吟诗、作画……学生在这样开放的作业中,定会自主参与,乐于学习。扩展《春》的文本,丰富了春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又使学生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开发。
超越教材,获取信息,搜集资料,重组创造,滋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但解决了学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会学的问题。
2、超越课堂,融入生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上、课堂时,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语文教学的单调、乏味,语文教学失去了实践活动的翅膀――充裕的时间;失去了实践活动的舞台――广大的空间;也失去了实践活动的旨味――无限的乐趣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如果离开了生活的意义,语文也就失去了内在的价值。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它应注重:语文学习内容的整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结合。“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告诉学生,也提醒自己: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以课堂当大课堂,它有着广阔的天地。“将语文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只有在动态、多维的天地里,才能把心灵深处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才能使人生多姿多彩,个性得以张扬。
超越课堂,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我们都认识到,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利用学校、班级、家庭、社区、街道、各种节假日等空间和时间资源开发语文学习的内容。以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逛书店、读书心得、热点追踪、佳作赏析、影视评论、主题班会、联欢会、座谈会、人物采访等多种活动形式学习语文。当然,还要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即既安全又能让学生能尝到知识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更加紧密。
超越课堂,融入生活。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语文学习回归生活的本真,就能引发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获得与文本、心灵对话,语文的三原色在生活的调色盘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如果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触及学生的现实生活,语文就是黑白的。如:《成长的烦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父母和长辈在青少年时期的烦恼和困惑,明白他们是如何面对这些烦恼的,这些烦恼给人带来了什么。通过人物采访,调查分析,心灵互动,写下烦恼等精心设计的活动,真正实现心与心的交流,真实了解大人的心路历程,正确对待自己的烦恼,真正下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样的活动,促使他们能够正确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生活,以平和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烦恼,让爱常住心间,让阳光充满生活。
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大课堂,自主支配时间,自由选择空间,学生的身心得以充分释放,尽情呼吸自由的空气,完全生存在超越课堂的“课堂”中。
3、超越知识,走向智慧
“如果说知识是豆浆,那么智慧便是卤水。知识很多,智慧很少的人,总是一盆豆浆,点不成思想的豆腐。”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带领学生超越知识,共同走向智慧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的学科,而语文教学却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人文关怀。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传统的话文教学一味强调知识的学习、记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以纯粹的知识学习为主,他们旺盛的生命力逐渐变得刻板、苍白,他们潜在智慧的成长被阻隔了。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乏味、痛苦。更可悲的是语文课堂里权威的声音、统一的答案,抹杀了无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内心体验,更无智慧可言了。
超越知识,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发问。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处理好了这两个问题,学生的智慧必然能得到提高。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对人智慧的唤醒、引导、启发!
篇10
一直以来,总以为教育是一种世代沿袭的职责,是上一代教师将教鞭交到下一代教师的手中,然后告诉他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干吧!”。踏上了讲台,也就担负起一份责任的担子,于是把自己的大脑和学生的大脑像用输水管连接起来一样,拼命地增压、输送,哪怕输水管要爆裂开来,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思想尽量地挤压给学生。从小由于耳濡目染诸如《警世贤文》中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增广贤文》中韩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因此在内心深处对教育的看法,就烙上了寒苦的印记。伴随着教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总感觉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方向与预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但却始终找不到导致这种差距的关键节点,因此而茫然无措。直到接触到《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捧卷在手仔细拜读,才感觉到恍然悟释。教育的真谛在于开启智慧、启动真情,是用教师的智慧来发掘学生的智慧,用教师的真情启发学生的真情。
肖川博士《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共为九编,书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育的方向、理念、内涵,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第三编《教育的智慧》和第七编《心灵的阳光》。《教育的智慧》一编中详细阐明了开放课堂、建构知识、学贵有思、自主学习的深刻内涵,《心灵的阳光》一编中则对成功、幸福、人生等进行了深入诠释。结合实践教学对这两编进行深入思考,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顿觉教学思路开阔了许多,对于人生幸福等的感悟也更加深刻了。
教育的智慧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变革。是在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上充分挖掘学生智慧潜能、开启智慧之门的具体措施。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怎样开启学生智慧来达成教育目标,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对于从事启蒙教育的幼儿教师,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动脑思考去解决现实问题,比什么都重要。在当今的家庭结构中,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的优越导致了他们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依赖性较强而独立性和合作意识缺乏。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全面考虑幼儿的成长环境,本着开启幼儿智慧潜能的原则,创新思维在教学方法上深入研究。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他们能够广泛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来,通过充分发挥个人专长,通过适合自己的认知途径来达到吸收知识的目的,构建起自己对知识理解和吸收的框架,并能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不是单凭教师的强化灌输来达到被动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思想更趋向于课堂主体的转化,与当今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完全契合。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开启学生的智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考习惯。由于幼儿的思维发育尚不成型,受社会经历和实践能力所限,让幼儿在学习中思考,教师的适当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组织、正确引导,逐步培养幼儿获取、分析、处理和传递知识信息的能力。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沿着教学目标尽可能发挥想象,不断地开阔思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同时要倡导和鼓励幼儿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要充分相信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智慧、发挥智慧,培养自主思考、独立生存的能力。正如肖川博士在文中所讲:“启蒙的力量之大不止于告诉事实与知识,更在于帮助人掌握如何获得真知的方法。教育的启蒙对教师来说就是指在引领教师坚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的同时,还要学会探索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对教育来讲,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
成功和幸福是人生教育的目标,只有成功和幸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这里所指的“成功与幸福”我认为不是单纯物质层面上的,而应该是人理念上的。譬如说,古今中外许多成功的科学家、哲学家,即便在物质上相对贫乏甚至于穷困潦倒,但他们的成功对于推动社会文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他们的幸福是他们坚持信仰的人生收获和人生感悟。教育的导向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个单纯追求物质或名利,缺乏社会责任和真挚感情的人,即便是成功和幸福的,只是片面对于个人而言的成功与幸福。因此说,教育不但要以开启人的智慧为目标,更要以培育人的真情为目标。培育人的真情,就要从培育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上着手,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心态,适应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要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时代的重担。《心灵的阳光》旨在以发散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为灵魂,提出了教育的实质和内涵。文中“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这一语就高度概括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而培养真情的过程是一个示范、感化的过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为学生作出榜样,对学生付诸真情,才能引导和感化学生将这份真情以星火燎原之势扩大发散给社会,才能够真正体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的现实作用。而真情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无论处于怎样的教学环境,都要教会学生安身立命、自由发展的办法,让他们有能力去回馈社会。让阳光始终投射入心灵的深处,心灵才能够焕发出真情,真情教育是在越来越现实的物质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只有坚持让真情永驻,在学生心中、在一代代人中传承和发扬,才会让整个社会充满正义和阳光。正如文中所言“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捧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在体会作者博大精神的理论素养和精神内涵的同时,也令我渐渐明晰了教育的主旨和内涵。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是我们从教者教给学生生存的能力和方法,是将“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化过程。只有实现了这种转化,才能使得学生在未来实践中能够破解难题、应对风雨,才能够向着成功和幸福的目标奋勇前行。培育真情,是我们为学生将智慧转化为社会实践提供的动力之源,只有在真情的感召和推动下,才能够切实将自身智慧转化为服务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才能够将社会责任感有效转化为促动自身发展、服务社会进步的自觉行为。开启智慧和培育真情的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开启智慧是教育的主要措施,那么培育真情当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