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合作用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光具备以下四个重要特征:
1、在几何光学中,光以直线传播。笔直的“光柱”和太阳“光线”都说明了这一点。
2、在波动光学中,光以波的形式传播。光就像水面上的水波一样,不同波长的光呈现不同的颜色。
3、光速极快。在真空中为3.0×10m/s,在空气中的速度要慢些。在折射率更大的介质中,譬如在水中或玻璃中,传播速度还要慢些。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概念教学
光合作用是2012年初中生物新课标凸显的重要概念之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重要分布在七上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一节,教材主要以阐述概念内涵的形式予以呈现:“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
教材又将光合作用的知识分解为以下几部分: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下面结合2012年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谈谈光合作用的概念教学。
1.动手探究,建构概念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对于学生理解植物光合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复杂的植物生理学实验,实验的各个步骤蕴含科学原理,教师带领在学生完成实验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原理:①暗处理一昼夜:消耗绿叶中原有的淀粉。②选叶遮光:见光处和遮光处形成对照实验。③酒精脱色:使叶绿素溶解在酒中。④隔水加热:酒精是易燃物,不可直接加热。⑤滴加碘液:检验是否产生淀粉。
教材中该实验有两个结论,这也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见光部分变蓝,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见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还可以进一步探究:银边天竺葵的银边部分不含叶绿体,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请学生利用银边天竺葵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学生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步骤,教师评价并进行演示实验。
教材中还有“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探究,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只有让学生完成实验或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动手探究,亲身体验,从而建构“光合作用”的概念。
2.结合实际,活用概念
农业生产中,农民经常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教师应将有关的实例作为教学素材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可以让“光合作用”的概念由抽象回到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活用概念。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例总结如下: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能。光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条件,要使植物制造大量的有机物,必须提供充足的光照。
温室大棚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吐鲁番的葡萄甜:吐鲁番白天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少。
金鱼缸放水草: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有利于金鱼呼吸。
3.精简练习,剖析概念
光合作用的概念较为抽象又容易混淆,既是七上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对概念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可以设计以下几种题型:
判断题:①植物体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②植物并不是每个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选择题:①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滴加碘液的目的是:A.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B.检验是否产生淀粉;C.染色以便于观察细胞结构;D.对叶片进行消毒。(B)
分析题:某生物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步骤如下:①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②将甲、乙两叶片套上玻璃瓶(瓶口密封),瓶中分别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③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打开玻璃瓶,摘下甲和乙。④将甲、乙两叶片分别放入装有某溶液的烧杯里,直接加热,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⑤把经过脱色的叶片放入清水中漂洗。⑥将漂洗后的叶片放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1)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有无二氧化碳。(2)步骤中④的溶液是酒精。该步骤中的操作方法有误,请你改正:“直接加热”应为“隔水加热”。(3)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4)若该实验省略步骤①,则预期的实验结果是甲乙两叶片都变蓝。
4.归纳总结,巩固概念
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类别、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光合作用概念。
反应式能简练、直观地表达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根据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边复习边推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以迅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光合作用的概念。然后,教师应指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两个方面的转变:物质转变(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和能量转变(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进一步引出光合作用的意义,让学生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来认识光合作用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对光合作用的知识再次进行梳理、比较和概括,能力得到提升,概念得以巩固。
在“光合作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概念,使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光合作用”概念。
参考文献
篇3
穿线成珠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A)―0054―02
复习课与新课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复习的是已知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学习新知识要来得低;再者复习时方法简单,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感,复习效果自然较低。因此教师在准备复习课时应尽量争取在形式和方法上的多样化,并科学合理地整合与组织教材,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大幅度提高复习效率。
一、图示法
在复习“构成细胞与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时,由于涉及到最基本元素、基本元素以及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组成植物的大量元素等概念,这些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采用图示法,将其相互比较、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就一目了然,利于学生轻松掌握了。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知识结构图并不是内容越多、结构越复杂越好,而应当是一表能突出一个中心最好。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在学生分别掌握的基础上,再将各表有机结合,这样从易到难地逐渐推进,条理清楚,逻辑相关性强,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轻松记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
二、表格法
一些联系较为密切,在结构、功能或原理上有相似、相近之处的知识点,还可通过归类比较,制成表格让学生学习掌握。在设计表格时,第一列通常是比较项目,从大的方面说应至少包括两项内容,也就是相同点与不同点。当然,每一项也可细分为很多子项目。第二列及以后多列则是需进行比较的概念、规律、生理活动等。这样,所比较项目的异同点就清清楚楚,便于学生轻松掌握了。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一节的内容时,我们可将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列一表格进行比较:
三、坐标法
另外,发挥学生的数学特长与优势,利用数学公式、坐标系等,也有利于其学习生物活动过程中物质、结构等前后动态的变化与联系,帮助他们准确理解变化过程中的细节和关键点。随着近年来高考对学生识图能力考查的加强,进行这样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复习有丝分裂时必须注意这样一些细节:①间期DNA分子含量变化是缓慢增加还是瞬时加倍?②DNA分子加倍后就进入前期了吗?③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在间期量的变化与DNA分子同步吗?帮助学生把这些困惑解决了,毫无疑问就能准确指导他们绘制出有丝分裂的过程。
还有很多知识点,也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训练学生掌握。像光合作用中的光照强度变化、CO2浓度变化、温度变化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温度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呼吸过程中消耗O2量与产生CO2量之间的关系,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体积、有机物含量、胚胎体积变化与时间的关系等等。
四、核心辐射法
核心辐射法即抓住一个核心的知识内容,然后围绕这个核心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联系,使之形成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这个核心内容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图解,也可以是一个实例。例如,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就可抓住课本中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来构建:
1. 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的是什么光?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不同光谱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 怎么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来自于原料中的何种物质?又有什么办法进行证明?
4. 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哪些?如果光合作用合成了淀粉,如何证明?
5.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的结构是怎样的?成分包括哪些?有什么特点?这些成分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分布与功能怎么联系?只有叶绿体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6. 叶绿素是光合作用中的重要色素,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叶绿素的合成与分解?
7.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途径是怎样的?如果将一植物从光下突然移到暗处,ATP、[H]、C3、C5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突然停止二氧化碳的供给呢?
8. 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9. 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的效率有什么影响?
10. C3植物和C4植物在叶的结构以及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11. 光反应与暗反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分别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五、穿线成珠法
我们还可用穿线成珠法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即以某一生理过程或现象为线,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这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N是生物体中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可以“大气中的氮气植物体中的氮人体中的氮尿素排出体外”为线索,贯穿、联结以下内容:
1. 大气中的氮气被转化为植物体可以吸收的氮的过程有哪些?
2. 什么是生物固氮?哪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配置什么样的培养基可以将固氮微生物从其他微生物中分离出来?固氮微生物的氮源、碳源、能源各是什么?
3.为什么有些植物能利用大气中的氮气,而有些却不能呢?从理论上有没有办法让小麦、水稻等不具有固氮功能的作物具有固氮能力呢?
4. 植物能吸收土壤中哪些形式的氮?它们又通过怎样的途径被运输?
5. 怎样证明氮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氮在植物体内能否移动?如果缺氮首先会伤害到什么结构呢?
6. 植物体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在哪儿?过程是怎样的?合成什么样的蛋白质受哪些因素控制?
7. 人体消化蛋白质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消化产物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被吸收?
8.人体吸收的氨基酸在人体内有哪些变化过程?最终以什么途径形成尿素?形成的尿素是通过什么途径被排出体外的?又是通过哪些途径返回大气中去的?
9. 如果人体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
篇4
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在这部分的考查内容与形式上越来越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两道高考题的命题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高中生物教师理解高考命题特点,更好地备战高考,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高考试题分析
1.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辽宁卷)第38题
请回答:
(1)植物微型繁殖技术属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范畴。该技术可以保持品种的 ,繁殖种苗的速度 。离体的叶肉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最终能够形成完整的植株,说明该叶肉细胞具有该植物的全部 。
(2)把试管苗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上时,需要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其原因是避免 的污染。
(3)微型繁殖过程中,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单独使用可诱导试管苗 ,而与 配比适宜时可促进芽的增殖。若要抑制试管苗的生长,促使愈伤组织产生和生长,需要使用的生长调节剂是 (脱落酸、2,4-D)。
(4)将某植物试管苗培养在含不同浓度蔗糖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单株鲜重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如图。据图分析,随着培养基中蔗糖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趋势是 ,单株鲜重的变化趋势是 。据图判断,培养基中不含蔗糖时,试管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 (能、不能)满足自身最佳生长的需要。
(5)据图推测,若要在诱导试管苗生根的过程中提高其光合作用能力,应 (降低,增加)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以便提高试管苗的自养能力。
评析:整体上分析试题,具体考查了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和原理,这些是基础知识,体现了高考的人文性。然后试题难度逐渐加大,如题(3)考查关于激素杠杆的相关内容,该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改变以往单纯的考查现代生物科技的内容,将其与必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考查学生阅读信息的能力。如题(4)考查了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由图中信息分析得出光合作用强度和植物单株鲜重与蔗糖浓度的关系,且要明确植物的生长从代谢水平看主要是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即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同时据图分析,随蔗糖浓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逐渐下降,说明蔗糖的存在能利于光合作用,但是随蔗糖浓度升高植物单株鲜重先增加后减少。此题在前两个空的基础上,有了第三个问题“培养基中不含蔗糖时,试管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 (能、不能)满足自身最佳生长的需要”,学生往往容易审题错误,忽视 “最佳”两个字,从而作出错误判断。
【参考答案】(1)遗传特性 快 遗传信息 (2)微生物 (3)生根 细胞分裂素 2,4-D (4)逐渐减小
先增加后下降 不能 (5)降低
2.2011年高考生物安徽卷第32题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在他们欲生育第二胎时,发现妻子的双侧输卵管完全堵塞,不能完成体内受精。医生为该夫妇实施了体外受精和产前基因诊断,过程如下图。
请回答:
(1)过程①是指在体外进行的 处理,从而使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过程②称为 。
(2)在对胎儿进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产前基因诊断时,要先从羊水中的胎儿细胞提取物质③ 进行PCR扩增。然后用Mst II对扩增产物进行切割,产生多个片段的酶切产物。据此判断,Mst II是一种 酶。
(3)不同长度的酶切产物在电泳时移动的速率不同,形成不同的电泳条带。该家庭成员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分析的电泳带谱如④,据此判断该胎儿为 (正常/患者/携带者)。
评析:试题主干信息是我们都熟知的,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题大背景考查的是胚胎工程的内容, 具体考查了获能和胚胎移植,且与其他主干知识紧密联系。追溯到考纲中,考查内容为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要求Ⅰ水平。深入分析,发现基因诊断的方法,必修二中并没有介绍,但是在选修三基因工程中,关于DNA分子检测的方法却是考纲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在能力的考查方面,考查了学生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如题(2),根据PCR扩增的原理是体外DNA复制,故从细胞中提取的物质为DNA。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如题(3),根据题干中“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儿”,判断图中电泳结果a带为异常基因,b带为正常基因,因胎儿电泳结果只有b带,故判断其不携带致病基因,为健康孩子。
【参考答案】(1)获能 胚胎移植 (2)DNA 限制性核酸内切 (3)正常
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命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人文性。 试题的难易程度呈现一定的梯度,使学生由易到难地作答,不会一分都拿不到。
第二,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试题中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我们熟知且贴近生活的素材,使学生解答时觉得亲切、自然。
篇5
一、模式图角度
用模式图直观表示叶绿体吸收的CO2总量等于线粒体放出的CO2总量。
例1 下列四个选项中,能表示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是( )
分析:在不考虑无氧呼吸的情况下,C图中线粒体放出的CO2全部被叶绿体利用,叶绿体也不从外界吸收CO2,说明此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A图是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B图是只进行呼吸作用;D图是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答案:C
例2 如图表示该植物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图中字母代表两种气体的体积,不考虑无氧呼吸,当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时,图中字母之间的关系式是 。
分析:在不考虑无氧呼吸的情况下,当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时,线粒体放出的CO2全部被叶绿体利用,线粒体不向外界放出的CO2,叶绿体也不从外界吸收CO2,此时h=c,a=0,b=0,同理g=d,f=0,e=0。再考虑到有氧呼吸消耗O2量与产生CO2量相等,光合作用消耗CO2量与放出O2量相等,又有g=h,c=d。
答案:c=d=g=h,a=b=f=e=0
二、曲线图角度
这是最常见的命题角度,将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成曲线,通过分析曲线图上的点、线段、面积来判断“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1.两条曲线相交点
例3 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两曲线的交点表示 。
解析:题干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可见图中曲线应分别为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又图中虚线曲线标为“光照下CO2的吸收量”,进一步说明,它是净光合作用曲线,而真光合速率则为图中虚线和实线表示的数值之和。两曲线的交点应表示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而真光合速率则为呼吸速率的2倍。
答案:净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2.与横坐标相交点
光合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可分别表示一种生物或多种生物的“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
例4 科学家研究小麦20 ℃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得到如图所示曲线。请叙述b点的含义是 。
分析:b点时曲线与横坐标相交,CO2的吸收量和释放量都是0,说明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答案:光合作用吸收CO2速率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率基本相等
例5 下图表示某密闭生态系统中3种生物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相对量)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c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 。
(2)从图中可以看出,早晨7时该生态系统所处的状态是 。
分析:图中横坐标代表一天的时间,同时也表示光照强弱的变化。
(1)生态系统的a、c成分不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它们不是绿色植物,a始终释放CO2,证明其是消费者或分解者,c始终吸收CO2,证明其是生产者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一类的生物,如硝化细菌。
(2)b曲线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它们是绿色植物。6点时b曲线与横坐标相交,说明6点时b植物的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7点时b曲线与横坐标下的-1虚线相交,此时此刻整个系统中a释放CO2量是10,b释放CO2量是-1,c释放CO2量是-9,整个系统的CO2总释放量是0,吸收量也是0,说明7点时该生态系统全部生物异化作用释放CO2的速率与生产者同化作用消耗CO2的速率相等。
答案:(1)消费者或分解者 硝化细菌
(2)该生态系统全部生物异化作用释放CO2的速率与生产者同化作用消耗CO2的速率相等
3.曲线顶点或最低点
在光照强度有变化的情况下,密闭容器中CO2的气体浓度不断上升,在某时刻达到顶点后又逐渐下降,该顶点可代表“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同理,密闭容器中CO2的气体浓度不断下降,在某时刻达到最低点后又逐渐上升,该最低点也可代表“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
例6 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据图回答:D、H点时植物的生理状态是 。
分析:D点时,也就是早晨6点时,玻璃罩内CO2浓度达到最高值,6点之前CO2浓度是上升的,说明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6点之后CO2浓度却是下降的,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则6点时该植物的呼吸速率正好等于光合速率。H点同理。
答案: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率与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速率相等
4.某区段曲线恒定不变
光照强度恒定不变时,密闭容器中的气体CO2含量不断下降,当降到一定值后,便保持恒定不再变化,此时状态代表“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
例7 将长势相同、数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结果如图。据图回答:30~45 min期间两个玻璃罩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
分析:由曲线图看出,实验开始阶段容器内的CO2气体量在不断下降,30~45 min期间两个玻璃罩内CO2含量相对稳定,既不上升也不下降,说明其中的大豆幼苗此时既不向玻璃罩内释放CO2,也不从玻璃罩内吸收CO2,则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答案:此时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率与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速率相等
三、数据表格角度
将实验测得的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分析表中某特定数值,确定某时刻“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
例8 将一新鲜叶片放在特殊的装置内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测得氧气释放速率如下表所示:
光照强度(klx) 0 2 4 6 8 10 12 14
O2(μL/cm2叶面・min) -0.2 0 0.2 0.4 0.8 1.2 1.2 1.2
请分析光照强度为2 klx时该植物的生理特点: 。
分析:光照强度为2 klx时测得的数据是0,表示该植物既不释放O2也不吸收O2,则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答案:光合作用释放O2速率与呼吸作用吸收O2的速率基本相等
例9 从瘦西湖的某一深度取得一桶水样,分装于六对黑白瓶中,剩余的水样测得原初溶解氧的含量为10 mg/L,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将它们分别置于六种光照强度下24小时后,实测获得六对黑白瓶中的溶解氧的含量,记录数据如下:
光照强度(klx) 0 a b c d e
白瓶溶解氧mg/L 4 10 16 24 30 30
黑瓶溶解氧mg/L 4 4 4 4 4 4
(1)黑瓶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为4 mg/L的原因是
。
(2)当水层光照强度为a时,白瓶中的氧含量不变的原因是 。
解析:(1)六对黑白瓶中水样的原初溶解氧含量为10 mg/L,24小时后黑瓶中的氧含量降至4 mg/L,减少量为6 mg/L,为水中微生物的呼吸消耗。
(2)水层光照强度为a时,白瓶中的氧含量为10 mg/L,与原初溶解氧含量相等,说明瓶中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等于瓶中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
篇6
一、 课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既不管学生愿不愿接受,也不管学生可不可以接受,更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首先,很多教师认为生物教学的内容只要一灌就能了之,从而把需要实验验证的结果通过强灌去解决问题;其次,生物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并没有多少探究性的内容,而对于非探究不可的内容,教师也懒得让学生去实践。这就导致学生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思考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学生也就谈不上去创新、创造了。从传统的生物教学以及生物课程的特点看,这样的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教师教育,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把课堂当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凡是可做实验的都让学生去做实验,凡是能由学生去推导的则由学生自己去推导,即使学生在推导过程中会有着一定的困难,但都要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去攻克生物学习中的城堡。如教学光合作用的过程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找叶绿体的哪些结构与其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这一功能相适应。学生十分认真而且仔细地观察,通过观察、分析、推导、研究,学生知道了双层膜、基质中的基粒、色素和酶等的功能及它们所发挥的具体作用。虽然这些都不是学生所去探究的生物学的高深问题,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的探究必须从课堂开始,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而又鲜活的。
二、 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学活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很多教师都在探寻生物课堂教学中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想途径,并找到了诸多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所以,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探究,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应用是我的唯一追求。还以光合作用的过程的教学为例,我们都知道光合作用是一个动态的、各种物质循环并且相互依赖的生命过程。如果我们简单地告诉学生光合作用中的某些过程或者是必需光等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亦能获取一定的效果,但就显得没有那么有活力,学生的学习也就显得不那么充满生气。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去观察叶肉细胞的显微结构、叶绿体亚显微立体结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循环情景。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一步步推理、分析、研究光合作用中的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化的过程。而后又引领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演示的内容进行剖析性的研讨,学生从这一系列的有效演示、观察、系统讨论和研究中知道了控制光合作用的信息流,知道了太阳光子的能量转化为一定能量时的守恒现象。
篇7
(一)提高学生认识生物学科的前提
传统生物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教师讲课获得的。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生物书和学生进行学习、互动,是一个启发学生发展的地方。新课改后,课堂不再是只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的课堂。另外,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让学生假设问题情境,从而进行自主探索。
(二)教学准备是关键
1.了解学生。
首先,为了很好地选择和实施课堂教学方法,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以及学生熟悉的生物环境。其次,要备学生知道的生物基础知识。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跟教师有关系,一个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对生物的学习乐趣。
3.生物课堂要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在讲课本内容时,把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这些图片,进行思考,联系生物知识,解释出现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在课堂中做自己的主人,学生自行安排自己的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
4.生物课堂多样化。
根据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它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去野外观察、学习来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成功。
二、发散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光合作用
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这就促进学习、思考。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即地图,包括地图册、生物挂图、生物插图等,还可以用幻灯片、电视、录相、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下面我们以光合作用这一节课进行具体的分析。植物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即光合作用。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要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人有没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一种能量转化,即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进行反应,最后生成氧气和有机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可以供给人和动物的呼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晚上能不能把很多植物房子屋子里面呢?学生通过思考,晚上植物没有光合作用,主要是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就要吸收氧气,与人争夺氧气。所以,在晚上,最好将植物放在室外。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
(一)先学后教的方法
教师在讲这一节的内容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等上课的时候,让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代表发言,将你们搜集到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其他组内针对这一组同学的汇报,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写到黑板上,分条进行解释。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体会最后获得真理的感动。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师展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原理。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更加明白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真理性的知识结论,从而学会了光合作用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在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将学会这部分内容。总之,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去探究,这样对光合作用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认识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还有对创新能力的思维的培养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通过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
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事情,这样,学生在面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遇到的事情时,就会觉得很熟悉,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从而打开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式的转变,防止固定在一种思维上去思考问题,这样就造成了思维定势了。
2.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一题多变。
对一些习题,改变某些条件,或把原因和结果对调,以及把知道的和不知的对调,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做,可以活跃学生逆向思维的训。3.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正逆互用。针对某个问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利用正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如果解决不了,那么就要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了,这时候,可以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如果能思考出来,证明思考方法正确。
三、结语
篇8
一、利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新书发到手,学生最爱看的就是课本中的插图,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积极性,激发兴趣。例如,我在给高中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人教版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中插图比较多,问题讨论中关于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资料分析中 实例1: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实例2:人的生殖和发育,实例3: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图1-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1-2单细胞生物化石。向学生简单介绍每一幅图中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堂变得活跃了,同时唤起了学生努力学习的信心。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而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利用插图,培养观察能力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尤其重要的内容。例如,人教版必修1《分子和细胞》第三章插图3-7:动物细胞(左)和植物细胞(右)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不仅可以在大脑中初步建立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空间形象,而且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共同点:①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②共有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线粒体、溶酶体;
不同点: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植物细胞有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内质网在细胞中如何分布、内质网上附着什么细胞器,细胞核的组成是什么?
接着让学生分析是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液泡、叶绿体?是不是植物细胞一定没有中心体?是不是所有细胞都有细胞核?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最重要区别是什么?
可见,教材插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良好练靶。
三、利用插图,培养想象能力
插图也是那些无法演示的事物的教具。通过图像的描绘,把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结构、生理现象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原本很难理解的内容,通过示意图联想起来,就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了,通过插图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如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图5-11碳循环模式图,可以想象到:
1、由“牛”联想到种群的相关知识:①种群的特征(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②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以及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③ 是不是所有的牛就构成一个种群呢?
2、由牛、树、微生物联想到群落的有关知识:①群落的结构(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②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3、由牛、树、微生物、大气中的CO2库联想生态系统的结构:①生物圈的范围;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4、树牛,联想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①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②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③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5、树牛,联想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①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②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③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树牛,联想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③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④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
7、物质循环:①大气中CO2如何进入生物群落的;②大气中CO2的来源(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③温室效应;④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8、联系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四、利用插图,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迁移,既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鲜明性,又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插图是为教材内容服务的,如在复习“光合作用”时,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图5-15〉进行思维训练。
1、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思考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与分离: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果分析、光谱吸收;
2、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画出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结构简图,并思考叶绿体的结构特点?与线粒体的结构有何异同点?
3、由光合作用的图解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4、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自己分析光反应、暗反应以及之间的关系;
5、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条件为:光照、水、温度(酶受温度影响)、CO2、矿质元素(N P K Mg);
6、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分析和比较,如何测定光合作用速率(通常以一定时间内CO2等原料的消耗或O2、(CH2O)等产物的生成数量来定量表示);
7、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8、比较光合作用于呼吸作用的关系。
以光合作用插图为中心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联想丰富,理顺了思路,潜移默化地复习和巩固了基础知识,并训练了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五、利用插图,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篇9
1、活动的提出
“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是高中生物新课程《分子与细胞》模块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也是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基本素材之一。大多数教师对这一内容的处理以讲授为主,从海尔蒙特、普里斯特利、英格豪斯、萨克斯到恩格尔曼、鲁宾卡门,再到卡尔文,所涉及的科学家与实验内容较多,受课时影响,教师对科学发现过程和科学方法的介绍往往比较简单,学生很难对科学家开展具体工作时的思维过程和实验方法进行深入的思考。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史探究的热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如何突破课时的制约,让学生真正领悟生命科学史经典实验的科学方法呢?
笔者将“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些经典实验通过校本模拟实验,让学生走向实验室,在亲历性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领悟经典实验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该活动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科学史实认识实验对生物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掌握经典实验设计中的科学方法;学会评述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并概述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活动的设计
2.1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模拟英格豪斯的实验看似简单,学生根据如图1所示装置用排水法收集水藻在光下产生的气体是却遇上了许多问题,例如:怎样安装收集气体的装置?为什么水藻的叶片上明明有气泡产生,试管里的水却排不出去?排水法收集到气体的试管怎样取出才能避免氧气溢出?体验多次的失败后,活动小组决定对收集气体装置可做适当的改进,选择漏斗口直径为80 mm的漏斗,将漏斗颈切割至2~3 cm,置于500 mL的烧杯中,适当减少水藻的数量以避免水藻堵塞漏斗口。这些细节的改进大大提高了装置安装的成功率。
模拟实验只需用带火星的木条检测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即可。
高中生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探究,活动小组注意到一定时间内通过排水法所收集到的气体量,即氧气的释放量可作为反映光合作用强度很重要的指标,操作定义为4 h内试管所收集的氧气的体积,以距试管底部的长度表示。由此设计了一系列的对照实验:比较黑藻与金鱼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差异、溶液中NaHCO3浓度对黑藻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同光照条件对黑藻光合作用的影响等。表1为不同浓度NaHCO4培养条件下的黑藻氧气释放量的记录表格。
该模拟活动通过改进实验装置,降低了操作技能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均能很好地收集到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并将此作为检测光合作用强度的因变量运用到其他的探究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选择叶表面积较大的黑藻,加入质量分数为O.8%的碳酸氢钠溶液,增强光照强度均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2.2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该活动模拟萨克斯的实验,教材推荐的是天竺葵,由于天竺葵不易得到,活动小组选择南方常见叶片较薄的旱金莲作为实验的材料。将旱金莲放到黑暗条件下处理一昼夜后,取其中若干叶片,采取图2的处理,曝光6 h后检测曝光部分与遮光部分是否有淀粉生成。实际检测的结果多与预测不同,这或许与对植株的黑暗与光照处理时间长短有关,可是大多数活动小组发现无论如何调整黑暗与光照的时间,旱金莲同一叶片的遮光与曝光部分都有淀粉(这可能与旱金莲淀粉运输速度较快有关)。那么,应该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呢?
既然同一叶片的遮光与曝光部分构成一组对照实验,能不能在同一植株选择遮光叶片和曝光叶片进行实验对照呢?活动小组将旱金莲植株放到黑暗条件下处理一昼夜后,将部分叶片用黑纸片两面遮盖起来,对植株曝光6 h,然后将曝光和遮光的叶片同时摘下,将遮光的叶片去掉一半(以区别照光的叶片)。把两组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里,隔水加热以溶解叶片中的色素,清水漂洗后放到培养皿里。滴加碘液可以观察到曝光组叶片呈蓝色,遮光组未见蓝色,这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改用旱金莲进行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采摘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部位相似叶龄的叶片进行实验来减少误差。
通过这个实验的多次尝试,学生对实验设计中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有了切身的体会,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萨克斯采用天竺葵的同一叶片进行对照实验的巧妙,并能将该方法很好地迁移到利用同一植株的不同叶片进行实验对照,提高了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的能力。
2.3 合成淀粉的场所是细胞的叶绿体
该实验常规的做法是利用银边天竺葵中天然白色部分与绿色部分进行对比,说明只有含叶绿体的绿色部分能合成淀粉。这是一个基于推测的简单判断,能否利用显微镜真实地感受叶绿体是合成淀粉的产所呢?
由于旱金莲叶片较薄,可直接剪取少量叶片,在高倍镜下观察叶表皮中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取活动
2.2 中检测到淀粉的曝光组叶片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叶表皮中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染成蓝色的叶绿体,而遮光组的叶表皮中细胞未见明显蓝色的叶绿体。
也有部分学生在遮光组的叶表皮细胞中看到了被染成蓝色的叶绿体,通过分析,学生再次认识到对植株的黑暗处理时间可能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并且黑暗处理时间与植株的种类与大小都有一定的关系。该活动也让学生体验了“眼见为实”的微观世界,对生物学知识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记忆与背诵。
2.4 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本实验传统的方法是叶片打孔抽气法,通过调节台灯与叶片之间的距离或台灯的瓦数,观察叶片上浮所需的时间,传统实验课堂耗时较多,误差不容易控制。
本活动采用光合作用测定仪器——U-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行测定,可以根据一定时间内叶室内C02的变化以及气体流速、温度、大气压等环境参数来计算光合作用的速率,光合仪能敏感记录进出叶室的C02浓度的变化,每3 min记录一次,在短短的30 min中自动生成大量的数据,该活动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处理大量原始数据及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对比进出叶室C02浓度的变化,绘出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变化量的关系,如图3所示。
引导学生对该曲线进行分析,可以认识到以下三点: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CO2;
③一定条件下,随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也增强。
该活动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结合起来,不需黑暗预处理便可测定即时光合作用,高效省时,解决了传统实验数据测定不可靠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得到直观简便的图像,便于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讨论,让学生从多个侧面认识光合作用的过程,这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有利于使知识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同时该活动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命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3、活动的反思
篇10
一、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的功能选择、应用多媒体
生物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借助媒体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设计多媒体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来选择。如初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个概念(光合作用)、发展一个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一个写法(光合作用公式)。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我选择的逻辑思路是(1)在教学中首先演示三个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淀粉和氧气)、条件(光和叶绿体)。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2)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观看光合作用的录像片,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分析出光合作用包括物质转化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两个方面,得出光合作用的实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运用投影片醒目地打出光合作用的公式,使学生熟练地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这样由实验提供“现象”,录像深化“概念”,投影示范“公式”。在课堂上我将多媒体在目标导向下协调配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运用多种手段方法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使学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二、根据不同课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组合媒体
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的组合并不是随意地凑合,而是要根据不同课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过程去组合。现将常见课型组合媒体的方法介绍如下:
1.绪言课:其关键是使学生懂得生物研究什么和研究的意义,怎样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组合媒体:(1)用实验展现一些有趣的生命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2)用投影片和录像片提供史料。介绍生物科学史和成就。与此同时,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3)生动、具体地讲述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4)板书学习要点。
2.形态结构课: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形态结构课是上好生理功能课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传统媒体:挂图、标本、模型等直观媒体,能够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学信息。对上好形态结构课是必不可少的。(2)电教媒体:投影、幻灯、电影和录像等电教媒体,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提供信息量大、图像生动、音响逼真。(3)通过板书、口述、习题等形式对形态结构课的知识加以整理和巩固。我们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中,首先运用模型展示草履虫的形态。接着用挂图(或投影片)讲述草履虫的内部结构。然后放映有关草履虫的录像。最后提问归纳板书,这样使肉眼无法看清的草履虫,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为继续学好草履虫的生理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3.生理功能课: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生理功能课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如何设计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尤为重要。为此,我运用了组合媒体:(1)用语言配合投影片准确地讲授生理特点。并用投影板书进行分析、强调重点。如家鸽的双重呼吸特点。运用此教法效果良好。(2)通过录像对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生理现象进行具体化、形象化演示。(3)对易混淆的概念要用黑板或用投影片的图表分析它们的异同。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在家鸽“循环系统”的教学,先用投影片讲述家鸽心脏结构特点、血液循环路线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然后放映有关录像片断。应用录像的各种不同功能键(快进、慢放、定格)变看不见为看得见、看得清。使学生对家鸽的循环系统知识有深刻的认识。最后,用投影片映出鲫鱼、青蛙、蜥蜴和家鸽等四种动物心脏结构简图,比较四种脊椎动物的心脏结构特点,从而认识动物进化的过程。
转贴于 4.理论课:理论课是高中生物知识的核心,它起着贯穿全书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的内容,产生过程和应用,又要培养他们观察、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此教学任务组合媒体易于完成:(1)运用投影、实验、模型、图表等展现理论产生的典型事实。力求变抽象为具体。(2)运用语言质疑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作深入地分析。并用演绎推理或类比的方法作出科学判断。(3)用录像片介绍科学家发现真理的事实。使学生受到熏陶。如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孟德尔经过整整八年的不懈探索所揭示的。其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先通过投影片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提生理论的事实。然后结合图解,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豌豆的遗传特点。介绍有关生物术语。力求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后科学地导出遗传基本规律。
5.实验课:实验课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独立操作,才能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分析观察能力的目的。为达到此教学目的,我这样去组合媒体:(1)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教材,使其掌握实验目的和操作要领(2)用语言或板书进行质疑,了解学生对实验的准备情况。(3)用录像片示范基本操作、展示装置结构,提示实验步骤。(4)用投影片分析实验原理,指导填写实验报告。
6.单元习题课: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必须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练习不同形式的习题,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已学的知识。组合媒体的要点是:(1)用投影片浓缩单元教学内容。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2)用板书提示重点、难点或易出错之处。(3)采用笔、口、板书、投影等多种形式结合进行练习。(4)设计小型书面测验题进行教学反馈。评价教学效果。
三、遵循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控制使用多媒体
- 上一篇:新结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下一篇:水利工程测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