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安全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粮食安全 粮食价格 流通体制
一、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1.“粮食安全”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爆发粮食危机,由此“粮食安全”概念逐渐付出水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位是“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了足够粮食”。
粮食安全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主要指标有:外贸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一般要求粮食储备要达到粮食需求量的18%左右,低于14%即处于粮食危机边缘)、粮食产量波动系数(通常波动系数应该控制在2%左右)、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几个方面。
2.外国粮食供求现状及我国粮食安全形势。(1)我国粮食供需现状。从供求层面分析,我国粮食供应主要依靠自主生产,自主生产占粮食供应的90%以上。但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受到的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强。一是我国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受到压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耕地面积极少,水土资源污染不然严重;二是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原料成本都大大提升,人力物力投入加大;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有待加强。
从需求层面个上讲,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从需求用途上看,口粮需求比重下降,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需求增加,这会对我国粮食生产添加新的压力;其次,我国粮食品种需求差异加大。由于受到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的影响,玉米、大豆等品种需求加大,国内生产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再次,从地理需求上看,我国粮食区域间的供需不平衡将加大,“北粮南运”局面没有得到改变。
(2)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增强,粮食供求平衡压力增大。我国耕地和粮食耕种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粮食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经营方式落后,粮食生产力水平较低。
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升级,粮食社会需求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从粮食消费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看,口粮在粮食消费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由主要依靠谷物的数量型向肉蛋奶等质量型转变,引发了饲料粮消费的快速增加。同时由于新兴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酿酒及燃料乙醇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工业粮消费的不断提升。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增加,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及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加强,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粮食供需还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将会日益突出。
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分析
1.国内粮食生产环境因素。第一,国内自然资源环境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影响。首先,耕地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粮食耕地面积由于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大超过了粮食单位面积生产速度。其次,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最后,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也受到一定的波动。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还有很大空间可供挖掘。另一方面,我国耕种机械化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很有很大的差距。第三,农村市场劳动力资缩减。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带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增长,就业机会也逐渐增多,为了增加收入,农村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寻找致富途径,农村缺乏足够的优秀强壮劳动力。第四、体制和政策因素。一方面,我国从2004年开始的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及农村减免优惠政策,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必须看到我国粮食生产在体制和政策上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不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中央在粮食储备上还不能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建立灵活的应对机制。
2.国际宏观环境因素。第一,新生能源原料的需求影响粮食安全。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一路攀升,不仅仅使得粮食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而且代来另一个新的问题,即发达国家纷纷寻求新的能源来替代石油资源,这其中,使用粮食资源来生产生物燃料占了很大的比重,影响了粮食安全。第二,国际粮食投机商操纵市场,扭曲粮食价格。尤其表现在,大量国际资本纷纷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使得粮食等农产品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粮食价格被恶意抬高。第三,发达国家的农业高额补贴,对发展中国家农业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高额补贴,压低了国际粮食价格,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人力物力大大减少,由此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三、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难点及考验
由于受到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因素,农业生产成本,国际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1.粮食生产投入因素配置难度加大。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带来的粮食生产用地减少,水土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的频发,农村市场劳动力减少及老龄化趋势,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粮食生产必备资源的如何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都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2.粮食需求的结构性增长问题。首先,我国人口每年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这些增加人口对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其次,我国城乡人口在粮食消费结构上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再次,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也逐年增加;最后,粮食用于生物燃料制造逐渐得到推广。如何平衡粮食需求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3.粮价上涨并没有使得农民增收,对粮食生产促进作用有限。自从我国进行农业改革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农民减负,取消农业税并给与农业生产补贴,粮农的账面收入是提高了,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成本也大大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提高。
4.政府宏观调控压力增大。由于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在粮食生产上的宏观调控压力不断加大。一方面表现为国际宏观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如粮食生产运输原油价格波动对粮食价格及生产成本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除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之外,还存在诸如重大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事故,这些事故的直接影响就是影响粮食价格,造成粮食的不安全因素。
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分析
1.优化生产环境,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首先,要稳定粮食耕地面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粮农积极性。政府在工业化用地,城市化用地以及农业用地的问题上要起到调控的作用,严格保护农业耕地,防止出现各类建设用地侵占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灌溉,提倡农业种植机械化,促进农业规划、集中化经营,提高农业种植水平,以此带动粮农生产积极性。其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种植科技含量。在粮食生产上要改变以往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利用科技水平,科学种植,以科技带动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粮食生产中的科技投入,建立优秀的科技生产队伍,推广粮食生产新方式,新模式。
2.联社粮食安全的政策保障体系。首先,健全粮食生产与采购的保护措施。如: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完善农业生产扶植体系,依靠政策激励与价格引导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等。其次,完善粮食安全金融保障体系。对设计粮食生产、流通、运输等环节的配套金融服务要不断深化,提高对粮食生产环节的金融支持。再次,加强农业政策保险体现建设,在信贷支持和保险两个方面为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建立健全粮食储备体系。要根据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合理确定粮食储备数量,建立系统化的粮食吞吐机制等。
3.利用国际市场,最大程度地降低粮食安全的风险。我国粮食供给内生性极强、外向型不足,国际粮食市场满足我国粮食供给的空间有限,不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我国粮食的缺口,必须坚持实行粮食立足国内、自给自足、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方针,保障我国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降低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同时,开展多元化的国际粮食贸易,破除国际资本垄断。要同多个粮食贸易出口国建立自由双边贸易和开展援助活动,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产品贸易机构,进行国家与地区间互惠的粮食生产贸易合作,实施多样化的农产品贸易,减轻我国粮食需求压力。
参考文献:
篇2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农业、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农业事业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将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废物和废气,并将有毒物质渗入到周围土壤中,进而导致土壤中的有毒含量和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质量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在食品的种植和养殖过程中,不符合标准的人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食源中毒。由于食源性中毒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大量发生肠炎和病毒以及寄生虫中毒的几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几率。
食品污染。在农业的种植以及养殖的过程中,将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以及催长素等,特别是我国已经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化肥,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有害物质。
加工问题。目前,我国普遍存在部分企业使用功能添加剂超标的情况,甚至由于添加剂增加而引发的食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使用工业盐制作的四川泡菜,使用添加剂制作的山西老陈醋。伴随我国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工艺和新技术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如:转基因、嫁接等。
提高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解决对策
完善监管过程。增食品质量的安全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流程和方法,建立健全的预警系统和防御机制,通过建立检测系统以及应急系统,进一步推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
建立检验体系。(1)食品质量的安全检验系统作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的重要构成环节,同时,也是确保检验工作能够顺利展开的技术保障,对于消除目前食品市场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需要加强相关技术的把关,进一步明确检验任务,积极强化管理对策,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加强检验机制的创新和检验,针对食品质量检验的工作人员,需要定时进行技术考核和测评,建立完善的检验目标和任务;(2)针对检验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需要进行严格监控。首先,对于重点产品项目进行着重检查;其次,对于重点食品的生产单位进行重点把控;最后,对于食品生产的重点环节进行严格监管;(3)提高质量检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按照我国相关法律和法规,并根据目前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检验制度和操作体系,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质量检验人员的定期培训,增强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术,并积极努力提高检验人员的安全意识。等到培训结束后,需要对每一名检查人员进行培训总结和测评,并采取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检验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
篇3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池州市
中图分类号 F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85-0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也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池州市是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同时,池州又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沿江优质油菜生产区之一,全国红茶出口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对池州更显重要。近年来,我市通过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2012年全市蔬菜农残抽检合格率达97.8%,比200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近几年来没有发生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但与人们日益提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相比还有差距,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研究解决。
1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情况 全市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6个,其中专职机构3个,挂靠机构3个;全市54个农业乡镇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并落实人员编制103人,与乡镇农技站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全市现有1个市农业执法支队和4个县农业执法大队,配备执法人员20名,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情况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于2003年由市编委批准成立,2005年正式运行,现有在编人员15人,已有检测设备价值150万元,检测大楼面积共1 500m2,2007年通过省级计量和资质认证。多年来,监测中心不仅承担全市的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和监督抽检工作,同时还承担省里下达的江南其它5个市的蔬菜抽样检测任务;2013年监测中心列入中央投资建设规划,总投资1 000万元,现该扩建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之中。我市4个县区中,国家投资300万元的东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已于2012年竣工,人员和仪器设备已配备到位,目前该站正在申请省级资质认定;青阳县和石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建设总投资3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已到位,2站的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之中。全市54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的快速检测室,部分已配置了检测仪器和设备,因经费等原因,目前正式开展检测工作的较少。
1.3 农贸批发市场快速检测室建立和运行情况 市区的杏花村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在两年前建立了农残快速检测室,配置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和检测用具,安排了2名专职检测人员,每天在市场农产品批发交易前开展抽查检测,几年来检测工作运行正常;青阳县的蓉东农贸市场和石台县的城关农贸市场均建立了农残检测室,安排了检测人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部分农贸市场目前还未建快速检测室。
1.4 农产品、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情况 2005年以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在省市农委的指导下,每年对本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和农贸市场的蔬菜例行抽样定量检测6次以上、每次24~48批菜样、检测22种农残参数,每年对农贸批发市场的蔬菜定性抽检3 300批次以上,同时开展节假日农产品监督抽查检测工作。另外,对本市生产的各种茗茶进行监督抽检,对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按照规定程序上报并进行处罚,有效地杜绝了不安全农产品进入市场,2012年全市蔬菜农残抽检合格率达97.8%,比200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对拟建蔬菜生产基地,市农监测中心按市政府的要求,对基地土壤中的多种有毒有害重金属含量进行抽样检测,经检测土壤中某种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地方就不作为生产基地,合格的地方,再投资作为市蔬菜生产基地,有效防止了土壤环境对农产品的污染。全市农业监管部门,通过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在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贮存和使用禁用农兽药行为,基本杜绝了甲胺磷等禁用农药在蔬菜产区的销售使用。
1.5 “三品一标”建设情况 全市目前通过认定的“三品”有169个,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0个、绿色食品45个、有机农产品54个。共建设3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石台县被列为全国茶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县,东至县、青阳县被列为全国茶叶和水稻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县。有20个农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肖坑有机茶、香寓仙芽被认证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九华佛茶、张溪麦鱼等5个农产品获地理证明商标。全市已建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基地(示范区)87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24个、市级35个;已制定了秋浦花鱼厥、皖南土鸡、池州野葫芦籽系列标准和九华佛茶生产加工技术标准等25项省级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占全省同期地方标准的10%;贯彻国家和行业标准221项,基本覆盖了我市粮油、畜禽、水产、蔬菜、特种经济作物等5大类主要农产品。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意识薄弱 一是少数部门和一些基层干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其摆在应有的位置,导致经费投入、人员配备、检测手段等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二是一些小规模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群众质量安全意识薄弱。他们常常从眼前利益出发,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生产中只关心产量、价格、成本,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不扎实 市农监中心虽已运转多年,检测工作能力较强,承担任务较多,并多次在国内获奖,但因资金不足等原因,目前仅能开展种植业和产地土壤监测工作,在畜禽、水产品的检测方面留有空白。各县和乡镇农产品质监站建设才刚刚起步,有的也仅仅是配备了一些简单的仪器、设备,因缺少检测手段和运行工作经费,大多数都没有正常开展检测工作。大部分农贸市场、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尚未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检测室,没有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全市监测网络建设“头重脚轻”,基层基础建设有待加强。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不健全 除市区杏花村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青阳县的蓉东及石台县的城关农贸市场正常开展以农残速测为主的市场准入检测外,大部分农贸批发市场自身的检测工作均未正常开展;部分蔬菜生产基地虽已建立农残速测室,但正常开展检测工作的并不多,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有待于建立健全;同时,大多数农产品产地生产档案制度还不完善,农产品质量溯源还不能真正实施。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经费投入有限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监测、追溯、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尤其是质检体系建设和例行监测制度的实施都是公益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工作很难正常进行。目前,我市仅市财政和部分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限额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经费,用于开展抽样监测工作,绝大多数乡镇监测站,财政几乎没有安排监测工作经费。
2.5 “三品”规模较小,标准化生产欠规范 我市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虽然数量不少,但生产规模还不大,市场所占份额还不高;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农业标准化生产了解不多,推行不快,有标准不贯彻,贯彻标准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对策措施
3.1 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发展“三品一标”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质量安全法》、《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宣传力度,做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强化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树立全民良好的农产质量安全意识,包括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生产者的道德意识、经营者的自律意识、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抓手,动员各方力量关心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举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积极发展“三品一标”。“三品一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生产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顺向推动的重要抓手和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也是指导生产、引导消费的重要平台。我市“三品一标”已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总体上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为此,一要扎实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加快认证进程,不断扩大总量,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二要加强证后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保持和提升品牌公信力。三要积极组织制订地方特色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同时要大力宣传、推广和实施。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标准化生产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指导、支持和服务。四要落实“三品一标”补贴或奖励政策,推动“三品一标”快速发展。
3.2 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要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用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市、县、乡三级监测机构检测室建设,购置检测设备、改善工作条件,充实和培训检测人员,扩大承检范围。将监测机构的监测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其监测工作能正常开展;对本市10hm2以上蔬菜生产基地建农残速测室给予财政资金支持,为实现农产品产地“准出”创造条件;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本市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室,为实现“市场准入”打基础。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性监测、准出准入检测制度化、长期化。
3.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控,强化检打联动 按照部、省《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的通知》和有关文件要求,市、县两级要依法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要按计划并依据各自的职能开展例行抽样监测、监督抽查检测,节假日抽检、日常监管抽检等,加大对本市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批发市场、超市、各类示范基地的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等的监督抽查检测力度,同时监测机构要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及时将检测结果告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涉嫌违法行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收集证据,依法查处,涉及其他监管部门职责的,要及时通报和移交,形成齐抓共管的(下转105页)(上接86页)检打联动格局。建立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网络和监控平台,对全市所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市、县、乡三级监测机构和全市所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检测室开展农产品检测工作实行实时动态监控,及时收集储存各检测点通过网络上传的检测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各检测点的检测工作开展情况和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能的趋势,监控平台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实行无缝对接。
篇4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河北廊坊
AbstractBased the quality safety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Langfang c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tus quo and effect,its exsiting problem was indicated and the reasons was analyzed for the status and effect of the management,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products in Langfang.
Key wordsagriculture products;quality safety management;status;Langfang Hebei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诸如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农产品的不科学收获,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完善以及市场监督管理不严等,导致农产品污染比较严重,因食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引发的人畜中毒事件以及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停止贸易交往的现象时有发生[1-3]。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贸易,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廊坊市地处河北中部,位于京、津2大城市之间,幅员面积6 429 km2,总人口381.6万人。现辖2市6县2区(三河市、霸州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永清县、固安县、文安县、大城县、广阳区和安次区),96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其中建制镇60个),3 229个行政村。廊坊农产品主要供应北京及廊坊周边地区,仅蔬菜在北京市场上的占有率就达17%。廊坊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但涉及到廊坊市的基本民生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全省乃至京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因此,研究廊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意义重大。
1廊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成效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近几年来,廊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未发生一起因农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中毒事件。廊坊市蔬菜产业迅猛发展,在种植面积和设施建设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廊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逾12万hm2,分别在永清、三河、香河、固安、霸州、广阳等地,主要栽培黄瓜、西红柿、豆角、茄子、西葫、甘蓝、油菜等20多个品种,年产量650万t,其中450万t销往北京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为17%。目前,全市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环评认证基地面积达6.67万hm2,获证无公害农产品79个,拥有绿龙、翠仙、营绿绿色食品和经认证的有机食品6个,建立“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1.2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
廊坊市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在完善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10个县镇的农产品质检站建设,并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贸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专院校、宾馆、食堂、陪送中心等地新建23个农残速测点。每年完成农产品检测品种5 200个,其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4 200个,农药残留常规检测1 000个,国家禁止的5种高毒农药检出率降低到零。廊坊市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基地83个、检测市场30个,抽取蔬菜样品、水果样品全部合格。
1.3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近年来,廊坊市每年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通过集中打击和不定期抽查等多种形式依法开展对农业投入品的综合整治。对种子、农产品、肥料等农贸经营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凡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农贸企业、门店一律取缔,规范农贸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全市上下联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通过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行为和依法查处其不法活动,有力地控制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非法销售,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环境。
1.4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建设试点
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由廊坊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组织,廊坊市农业局主要负责蔬菜生产安全信息体系建设试点的实施工作,具体是2个批发市场和23个蔬菜基地共47个单位的试点,主要是通过工作管理档案、生产经营档案建设,推动蔬菜生产、经营规范化和诚信建设,促进蔬菜安全生产与放心消费。在廊坊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组织下,对47个试点单位逐一进行了初步检查验收,基本合格。
2廊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全社会的食品卫生法制观念不强。大部分消费者专业知识较少,缺少识别食品质量的基本常识,对假劣食品的危害认识不足,选购食品往往只注意价格,而对质量要求不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强。食品生产经营者数量多、分布广,尤其是一些游击式、分散式、小规模的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和诚信经营意识相对较差,对自身管理不严,对从业人员培训不够,在食品生产经营现场,经常可见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操作行为[4]。
2.2监管系统不够完善,监管部门查处难
许多食品生产、经营者特别是一些无证的个体业主和制假贩假者常常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法,让监管部门很难查处。主要是因为在监管过程中还存在漏洞,使管理工作没有完全到位。从布局上看,这些地方主要是分布在学校、集贸市场、农贸市场周边。
2.3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廊坊市农业局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属起步阶段。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基础还很薄弱,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廊坊市发展标准化的意义和紧迫性没有被普遍认识,计划经济农产品短缺条件下形成的重产量、轻质量、无标准的思维定势和惯性阻碍了农业标准化的推进,农业生产小规模、分散化和非组织化加大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难度,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实施标准缺乏先进性、配套性、操作性,农业标准推广实施体系不健全[5-7]。
2.4消费者防范意识不强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食品的供不应求,使广大消费者形成满足于“吃饱、吃好”的观念,缺乏食品安全防范意识。2008年廊坊市在对500份农产品质量安全随机调查中,有30%反映自己或亲友中曾遭遇不安全、不洁食品的危害。当遭遇不洁食品侵害时,多数被调查者都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47%的人表示“以后不再购买该食品”,32%的人“无可奈何,自认倒霉”;只有21%的人提出“向有关方面反映、投诉”。由此可见,广大消费者防范食品污染的意识不强,应对食品中毒态度消极,也是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隐患。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和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不仅有利于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而且也是提高食品安全程度的有效途径。现实表明,在现有的监管机制下,食品安全监管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对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进行全面改革,从机构设置、法规和标准制定、执法力度、监管水平等多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廓坊市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不利局面。
3参考文献
[1] 丁长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5):96-99.
[2] 宋怡,孙翔.农产品出口如何突破绿色壁垒[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3(10):8-9.
[3] 郝艳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农产品监测体系[J].中国园艺文摘,2010(3):170-171.
[4] 刘跃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黔东南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调查[J].农技服务,2008(3):118-119.
[5] 何乐琴,李剑锋.慈溪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调研与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5(4):20-22.
篇5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1、我国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当前情况
当前,我国市政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1 没有特别规范的安全管理的制度与规定,安全管理因此不能切实实施与实施
近些年来,安全管理的责任并没有被施工企业明确,导致一些安全管理的政策与措施没有切实的实施贯彻,导致诸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安全隐患的存在。当然,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固有的和客观的条件与环境,但是,如果安全管理工作切实贯彻下去,一些事故和隐患是可以避免和排除的。市政道路施工的单位主要是一些行政机关或者其授权的单位,因为其权利特点,导致其在工作中不能认真的贯彻与执行安全管理工作,对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并没有真正遵照和实施。更甚者,存在部分工程根本没有正式的施工以及监理合同;还存在一些工程没有按照规定办理规划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证,在临近抽检时才进行补办;甚至政府出资项目,为了体现业绩,盲目的缩短施工期,这样很可能造成项目设计缺陷以及施工安全以及质量上存在诸多问题与隐患,从而导致投入应用后出现种种不可逆转的问题。
1.2 缺乏对安全管理的关注与重视
当下,诸多安全管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的认识不足,大多只是形式上的表面的认识,没有从实际上深入的研究与实施,对安全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同时,在实际操作与施工中,没有切实按照安全规程作业,落实相应的安全措施更是无从谈起。综上所述,市政道路施工的安全管理落于形式。实质上,安全生产相对于企业得到了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施工的管理人员并不能意识到这个因果关系,只是一味的在生产工作中加大资金投放,并不能发现,只要保证安全作业才能保证企业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从而取得客观的经济效益,所以他们的认识缺乏全面性。
1.3施工安全的管理人员素质不一
从整体考虑,现下大部分的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的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都相对较差,即使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也不能做到言行一致,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将能力直接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去。同时,还存在部分安全管理人员,思想不踏实,自身的安全意识也不够强。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没有到施工现场实地监督管理,没有对安全管理进行实时的控制与掌握。另外,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安全隐患的避免与排除,没有研究和制订相应的措施与对策。上述种种原因共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4不能直接辨别出危险源的所在
在实际情况下,有些市政交通的地理条件或者施工环境相对较差,这便会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但是,具体的施工人员并不能认识到隐患的所在以及具体的危险源,即便自己能够感觉到自己所处的地方有危险,但一般都存在一种侥幸的心理,仍然还会坚持在此类的环境中工作和作业,这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1.5 对内在存在的危险隐患重视不足
对危险隐患重视不足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职工安全意识缺失,对其重视不足;
其次,市政道路施工的固有特点决定。在一般状况下,这样的施工一般都是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会对施工主体的体力造成巨大的损耗,这就导致在其精神方面,可能不能有太多的精力去注重安全方面的防范,其并不是对安全意识不重视,而是其体力与精力的不足导致的,也就是其由于劳累,导致警惕力变得相对削弱。
2、对市政道路施工安全进行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市政交通工程是保证经济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石,施工质量与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正常发展息息相关。下文结合市政道路施工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对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提出以下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2.1对施工设备要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
通常状况下,市政施工所需要与涵盖的设备机械相对较多且繁杂,其中最关键的有土方机械、钢筋混凝土机械等,设备安全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对于设备的管理必须严格执行,排除机械设备造成的安全隐患。
2.2对施工现场加强管理与控制
对于施工现场,对其进行相应的安全等级的逐级分类,将安全管理切实贯彻下去。在施工现象附近要施放警示牌,告知要注意安全,提醒施工人员或者其他进入现场人员注意,同时,在相应的机械设备上或者附近也要悬挂警示牌,避免出现机械伤害。再者,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必要的安全护具,保证自身安全。对于单位,要对安全管理进行严格执行,各个职能岗位的技术要点要宣贯到位,同时传授处理紧急事故的技能与能力。
2.3 不断使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逐步提升
要切实保障道路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关键之一是要保证施工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素质与能力。这要求要适时制定与实施相应的安全教育与技能的培训,从而使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提升。同时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使其正在掌握施工安全的能力与技能,能够完全遵照安全操作的程序进行工作,避免违规作业。
2.4 逐步建立与健全道路施工安全管理政策体系
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要采取标准管理,对施工整个过程,事前、中、后进行全程管理与控制,做到计划、监控与改进的统一。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持证上岗,并且佩带必要的安全防护工具,购买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设施,在施工段,设立警示标志,监督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5 建立科学的安全评价标准
安全评价指的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设备、生产技术、安全措施等的综合评价,预测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建筑企业的决策者也可以结合评价结果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安全评价是对工程中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加以识别和分析,来判断安全事故发生可能会对整个工程造成的危害,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解决措施。
2.6 建立信息网络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模式
项目部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其中包括专职安全人员的信息资料、安全协议书、安全网络计划、安全生产教育计划、施工人员花名册、所有特殊作业人员上岗证、安全措施计划体系等。在施工进程中,坚持记录安全日记,对特殊机械、特殊工种工人建立特殊的安全信息资料,建立、健全安全奖罚条例,做到“有法可依”、“违章必纠”。
3、结束语
总体来说,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成为市政工程中最关键的环节。然而,影响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因素有很多,同时,这些因素都是非常复杂的,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安全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管理者应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把安全生产贯穿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使施工人员养成一个良好的作业习惯,预防不安全隐患,从而将诸多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阶段,从而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从点滴小事做起,认真对待每一个施工环节,用严格制度来约束施工人员的行为,保证市政道路施工顺利进行,为施工单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宫国胜. 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瓶颈及应对措施[J]. 交通标准化. 2012(14)
[2]肖纯任. 浅谈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 现代物业(上旬刊). 2012(03)
[3]辛大勇. 我国道路施工安全管理[J]. 科技传播. 2011(20)
篇6
[关键词]茶叶质量安全、完善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067-01
1 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准入制度相继出台,消费者和媒体更加关注茶叶等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将工作重心从增加产量转到了全面提高质量上来,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开展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制订茶叶质量标准,完善茶叶质量检测体系,全省茶叶质量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卫生质量明显改善,确保茶叶质量从感官品质、理化品质、安全指标等方面评价都是安全的。
2 当前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因素
2.1 农药残留
指由于农药、生长调节剂的大量使用,导致茶叶中有害化学物质的残留,20世纪90年代前这一现象在茶园发生较为普遍。自国家发文禁止在茶园中使用六六六、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以来,同时加强了茶区农药市场管理,建立了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和茶园农药配药站,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茶叶农残超标现象呈逐年递减趋势。近几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市场200余批次茶叶进行了市场抽样检测,结果全部合格。然而,欧盟、日本等一些国家对茶叶出口的农残标准不断提高,检测项目不断增加,限制使用的农药越来越苛刻,出口茶叶的农残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2.2 重金属
在茶叶重金属中,铅含量偏高是茶叶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我国对茶叶中铅含量执行强制性检验,铅含量限量国家标准为5mg/kg,而其他主要茶叶进口国如欧盟为5mg/kg,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为lOmg/kg,日本为20mg/kg,非洲等国家不作要求,我国是世界上茶叶中铅含量要求最严的国家。由于我国茶叶中铅含量标准过严,导致茶叶中铅超标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农业行业标准修订铅含量限量标准为5mg/kg后,国家标准也正在修订当中,如执行这一新标准,茶叶铅含量超标问题可望得到基本解决,但这一问题仍不容忽视。
2.3 有害微生物
有害微生物含量偏高主要是由于茶叶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不合格所引起的,如地面摊放、制茶人员带来的污染等。除少数国家对有害微生物提出要求外,多数国家尚无严格要求,但已引起了普遍重视,无公害茶叶标准已将大肠杆菌列为检测内容。茶叶有害微生物列为必检项目已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3 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重视茶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统一思想认识、颁布技术标准、建立示范基地、落实扶持政策、开展技术培训、加强质量检测、培育名茶品牌等措施,全省茶叶质量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卫生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3.1 形成思想共识
为提高产销双方茶叶质量安全的意识,先后实施了无公害茶工程和有机茶工程,编制了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经十年发展规划,确定了“全省范围内大力发展无公害茶,有条件地积极发展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的发展思路,通过各级政府大力推动,以及广泛宣传,全省茶叶管理者和生产者达成了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保障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的共识。
3.2 加强政策扶持
为激励全省重视茶叶产销质量安全,省、市、县均制定了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省级茶叶主管部门对茶叶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出口茶示范基地建设、良种茶园发展、茶厂优化改造等方面进行了评定和奖励。省财政对茶园基地建设、茶叶质量管理、茶园良种发展及茶厂改造方面的扶持资金达到1300万元。各市、县也采取多种措施对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体系、良种茶园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有机茶基地认证、茶厂优化改造等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3.3 制定系列标准
为做到茶叶生产有章可循、有标可依,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无公害茶》、《有机茶》和《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等地方标准,确保茶叶安全生产。有些重点产茶县还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无公害茶生产技术规范”,有效规范了茶叶生产,保证了茶叶质量安全,提高了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4 完善管理措施
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适应国家质检总局启动茶叶等第三批13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实施要求,进一步提高茶叶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今后一段时期,茶叶产业在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方面应重点抓好基地建设、过程控制、两端检测、质量认证、市场管理几个方面。
4.1 合理规划
形成优势产区。提高茶园素质,保障原料质量根据制定的特色优势茶叶区域布局规划。但还存在茶叶优势产区建设色不突出、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在基地建设中,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以优势基地为依托,采取合作社模式,加快规模化生产,形成茶叶质量优势。同时,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选择抗性好,适宜当地的茶树品种,合理搭配早、中、晚品种,全面提高茶园基础素质,保证茶叶原料质量安全。
4.2 加强过程控制
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水平。在茶园生产中,要加强茶园肥培管理,根据茶树特点和土壤状况,合理施肥,防止施用过量氮肥,提倡增施有机肥,以提高茶园有机质含量,防止土壤退化,同时要摸清肥料来源,防止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肥料施入茶园。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推行综合防治技术,除了禁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外,尽可能少用化学防治方法,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采用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农艺手段等综合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要对允许使用的药物进行监控和管理,实施销售准入制,有效控制茶区用药。加工过程中要对加工原料进行溯源登记,产品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追查原料来源;产品在流通环节,也应做好销售记录,便于进行质量追踪。
4.3 强化两端检测
制定茶叶生产质量标准,完善茶叶质量保证体系为确保茶叶原料的供应和产品质量,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药田间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同时加强初制茶厂鲜叶进厂源头检测体系建设,鲜叶进厂分级验收、源头检测,加强卫生质量管理,控制灰分、有害微生物等超标问题;其次应加大对精制茶厂各工序茶样的检测力度,控制掺杂使假、着色等问题,加强成品茶出厂检测力度,加快检测体系建设,指导督促各精制茶厂重视和加强茶叶检测工作,加大在茶叶检测设备上的投入,杜绝人为掺杂使假事件的发生。
4.4 加强质量认证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接轨国内外市场,目前较多的企业已开展和完成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国内外认证,大大提高了茶叶在消费者心中的安全认可程度。但茶叶企业进行IS0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认证、IS0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认证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的还较少,应尽快开展这些认证工作,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缩短与茶叶生产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适应全球化的茶叶市场竞争。
篇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happened in China have been quite shocking.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food safety problem in Changshu has also drawn wide attention an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关键词: 农副产品;蔬菜;质量;食品安全
Key words: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vegetable;quality;food safety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118-02
1 市民对农副产品质量需求
在城市农副产品供应中,蔬菜的质量安全尤为敏感,每天都要买菜、吃菜的百姓对农副产品质量有何要求呢?为了解市民对农副产品质量需求情况,考虑到市民的购物习惯和调查样本的多样性,我们在市区选择了几家农贸市场和超市进行了现场调查。
1.1 农贸市场现场调查情况 在市区菱塘菜市场,正在买菜的王大娘说,她每天早上都要到这里买菜,但在吃之前,比如黄瓜、西红柿之类的都要去皮,不能去皮的也要浸泡很长时间。她说现在有的蔬菜农药残留很高,这样能减轻农药残留。在一个肉摊前,摊主徐老板告诉我们,对动物疫病的监控非常重要,有些地方的生猪有疫病,当地的居民都不敢吃猪肉。在漕泾农贸市场,一位管理人员告诉我们,总体来看,目前市场上的农产品质量还是可以的,但不乏有一些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外地和本地规模化基地的农产品,对农药的施药量及掌握上市的安全间隔期执行情况各不相同,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在一个蔬菜摊上,有土豆、青椒和青菜等多个品种,看上去相当鲜嫩,我们上前拿起一只青椒闻了闻,也闻不到农药味。事实上蔬菜有毒无毒,不是能看出来或闻出来的,而是检测出来的。如果市场上都有了农产品检测点,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1.2 超市现场调查情况 在本市一家大型超市里,营业员小姐说,进入超市的农产品都是经过检测的,黄瓜、冬瓜等蔬菜以及苹果、西瓜等水果价格虽然比农贸市场高一点,但依然好卖。当像饺子、米线、粉丝等越来越多的加工类食品和熟食制品因质量问题而被媒体曝光的时候,无助的消费者就想:顶多不买半成品或成品了,想吃什么就自己买原料加工。可是,当肉、韭菜、豆腐、菠菜、桃等等也不断被证明有问题后,消费者又该怎么办呢?现实是除非你什么都不吃,否则你每天都可能是在和问题食品过招。在我国目前的现有环境下,绝对无污染的食品已很少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多还处在概念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食品,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妇感到迷茫,一些人买菜时不再挑选光鲜亮丽的,专门挑拣虫咬过的,看上去不像是用了药的。
2 影响农副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2.1 农药污染对农副产品质量的影响 我国农药年用量为80-100万吨,其中,使用在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等病虫防治上的农药中,化学农药占90%以上,大量而长期的使用化学农药会严重地危害人体健康,而与农村农药中毒不同的是,在城市里会经常发生残留农药的中毒问题。小小农药缘何对人类造成如此大的危害呢?在施用农药过程中,农作物、畜类、水产等动植物都可能受到农药的污染,因此目前几乎不存在哪个人群,在某种程度上未受到农药的污染。有些农作物性质稳定、残留期长,一旦造成污染便很难消除,当农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进入妇女体内,可引起遗传性和非遗传性的损伤,60%~70%的自发性突变与化学因素有关。因此,种植业应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2.2 流通领域中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除了种植环节存在问题外,食品的销售环节的“包装”把戏也越来越多。有些果贩为了让桃子看上去鲜亮,会用洗衣粉水浸泡和冲洗;牛肉之所以鲜红是因为加了亚硝酸盐,添加食用亚硝酸盐虽被允许,但超标同样有害;荔枝的颜色之所以鲜艳,是因为经过硫酸水的浸泡……诸如此类令人匪夷所思的发明真是层出不穷。此外,现在市场上的许多蔬菜和水果个头较先前都有长进,这种变化和品种的关系不大,和植物生长素有关系。果实反季节成熟、色泽好看、增加分量和个头都会用到生长素。长期食用使用了生长素的果蔬,会对人体的生理调节功能发生影响,小孩第二特征过早出现、肥胖症乃至“啤酒肚”等的发生都有可能与此有关。
3 我市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3.1 农药超标有人检无“权”管 在我市的农贸批发市场,每天都有工作人员随机对不同的蔬菜进行取样、检测。我们查看了最近一个月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汇总情况,可以看出,进入市场的蔬菜合格率并不是很高。但在对当日检测不合格的蔬菜,工作人员发给警告通知书时,该摊位的菜已全部卖完。面对如此结果,工作人员也很无奈,因为没有具体的法律规范出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又没有相应的执法队伍,针对检测不合格的蔬菜,只能是发警告通知书。
3.2 源头管理力度不够 事实上,对进入蔬菜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只是一种手段,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要抓好源头管理。在面广量大的农村,广大农民食品安全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等较为薄弱,种植、养殖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畜禽、水产养殖过程中滥用激素、饲料添加剂等相当普遍,有些地方对私宰打击不力,检测检疫率低。无公害生产基地规模小,与全市的蔬菜播种面积相比,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明显偏小。同时现有无公害生产基地规范化程度低,还存在着生产标准、基地建设、基地管理、基地认证不规范等问题。
4 加强农副产品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加快农副产品质量管理的立法步伐 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加快农副产品质量管理的立法步伐,明确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农户、商贩的职责,落实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制定各类产品的质量标准,特别是农药残留、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的控制标准等,实现有法可依。
4.2 加强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管理 农业、工商、质监等政府职能部门要按各自职责加强对农副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管理。积极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要从田间开始,严格农业投入品种管理,把住农药销售关,教育、指导菜农正确使用农药。在食品生产基地推广蔬菜农药残留速测技术,实行销前抽查制度,对收获上市的蔬菜先行检测,符合标准的,准许上市销售,对超过标准的,就地封杀,确保进入流通领域的农产品的质量。建立一家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引进一些国际先进的检测设备,大幅度提高检测的能力,有效监控生产、销售的农副产品的农残及添加剂。
4.3 加大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农副产品的查处力度
制定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的管理规范,加大对不法农副产品的查处力度,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要加强对农产品的入场检测,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不准交易,进行查封处理,从源头控制进入市场;对故意制造、贩卖伪劣农产品的单位、个人对照法规严肃查处。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农副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市场流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们必须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百姓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放心果”。
参考文献:
[1]汤宏春.搞好农副产品市场信息调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 农村实用技术,2001(03).
篇8
关键词:泰兴市;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问题;相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903-0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但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事关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泰兴市农业部门通过采取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典型先导等一系列措施,使泰兴农业逐步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道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进一步推进泰兴市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发展,笔者对部分种植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了泰兴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推进发展的相应对策。
1、泰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现状
1.1 组织管理网络已经初步建 成泰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除有专职部门负责全市种植业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外,还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领导小组”,同时配备了5名农产品质量监管员。各乡镇(街道)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成立了农(水)产品质量监管所,均配备了1~2名农产品质量监管员,全市共配备22名。“三品”获证企业配备了34名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全市建立了一支由市、镇、种植大户和涉农企业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队伍。
1.2 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有标可依 长期以来,泰兴市农业部门一直致力于农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积累了各种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第一手技术资料,为制定各类农业生产标准奠定了技术基础。截至目前,全市种植业制定并由有关部门批准18项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和8项农产品质量标准,其中省级标准6项,市级标准12项,企业标准8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有标可依。
1.3 品牌农产品建设取得新突破 为进一步增强泰兴市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市农业部门在切实抓好境内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近年来,全市共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3个,其中粮油产地23个,面积1.1万hm2;蔬菜产地40个,面积O.79万hm2。全市组织申报认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318个,其中粮油产品10个,蔬菜产品308个;组织申报认证绿色食品66个。
1.4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全市种植业共建设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沿江地区优质弱筋小麦宁麦9号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鲜食玉米标准化示范区”、“弱筋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4个示范区示范面积合计16.84万hm2,累计增产12377.5万kg,节支增效33896.63万元,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首先,重点加强对进沪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质量监管和责任分解落实工作。其次,加强对农作物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对上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利用高级职称人员挂钩生产基地的形式,分别对全市11个规模蔬菜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再次,积极配合省市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
2、泰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两头热中间冷”。工作难以开展
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都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直接从事农作物生产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也迫切需要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技术指导。而处于中间层的县级农技推广部门中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员都由服务中心主任兼任,经费投入不足,这都导致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工作力度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
2.2 重认证、轻监管,影响政府认证的公信力 几年前。由于省农林厅明文规定“对今后有关农产品质量建设的项目安排,将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原则上只有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或产品认证的基地,才给予考虑。”因此,相当一部分申请人申报“三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完成考核任务或为以后申报项目服务。在产地获得认定或产品获得认证后,由于县、乡两级监管队伍力量薄弱和监管手段较少等原因,只能实行区域监管的办法,即在哪个乡镇的产地和产品由那个乡镇的监管员负责监管,而实际上这些产地、产品监管基本处于应付上级检查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品牌农产品的信誉,影响了政府认证的公信力。
2.3 有标难依,标准执行的难度较大 近年来,泰兴市种植业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并初步实现了全市大宗农作物生产标准化。但由于泰兴市种植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为主,农民为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草害侵袭,同时追求高产,长期以来依赖于农药化肥的高强度投入。因此,一方面难以按照标准来统一组织生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土壤中有毒物质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
2.4 农产品质量检测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 目前,泰兴市尚在筹建市级多功能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乡镇(街道)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但资金投入有限,检测设备少、档次低,检测水平不高,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高要求不相适应。就市场检测现状而言,全市目前仅有少数市场实行农产品准入制度,多数市场进场农产品内检处于时断时续状态。因此,农产品质量检测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与社会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农药残留和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检测更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
2.5 执法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到农业、工商、质监、环保、卫生、经贸等多个部门,职能交叉问题比较突出。如食品卫生由卫生部门监管,农产品销售市场由工商部门监管,生产环境由环保部门监管,只有农产品产地建设由农业部门监管。这种多头监管体制必然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困难,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推进泰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的普及程度应继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文件精神,宣传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工作动态和经验,宣传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的相关知识;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工作,一是对全市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员、乡镇(街道)农村农技人员、种植大户、涉农企业内检员等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专业技术培训,二是对农民进行直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指导,通过分层次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加大“三品”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实现优质优价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目的是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市场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只有在它的市场利益大于实际成本时才有生命力。而目前完全依靠市场规律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时机尚未成熟。建议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积极培植典型,因势利导,同时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的作用,加大“三品”农产品的宣传和市场开拓力度,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切实保护好农民和企业的利益。
篇9
【关键词】装修工程 施工现场 质量 进度 安全 管理
建筑装修主要包括对住宅、桥梁、体育馆、寺庙等用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体,并用各种材料对其外部面貌或内部环境进行该进和美化,使其建筑风格更具有情调,更具有居住和商业价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之间加大市场投资,房地产市场火暴,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装饰材料市场普遍多元化等原因,推动了装饰业的全面发展。 建筑装修工程施工的规模和数量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作为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现场施工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
一 、装修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的管理
目前,在建筑装修装饰施工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隐患。近年来装修工程施工现场事故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很多地方都超过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次数。
(一)安全隐患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建筑装修工程自身的特点引起的。一方面,装饰施工一般都是在土建完成后才开始的,在装修的过程中,会发现及其普遍的结构损坏现场,承重墙被拆除或被削弱。还有的在承重墙上开洞,或固定膨胀螺旋在多孔板上,结构的破坏现场由于在装饰施工时没有继续及协调处理,所以情况比较严峻。另一方面,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以结构主体为载体,其施工受到建筑空间的限制, 施工中工序平行、交叉、搭接频繁,交叉施工,造成不安全的因素较多。
二是由装修材料和施工引起的。一方面,建筑工程的玻璃幕墙及相关装饰材料,因其外表华丽,观感效果好,对于提升建筑品牌,增加城市景观有明显的作用,受到城市装饰行业的广泛使用。然而,由于结构设计构造措施较少,连接强度和耐久性差等,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大型的装修工程需要的材料复杂繁多。材料进场后,要按具体尺寸开料加工。在开料加工时工具各不相同,同时又产生许多废料、灰尘和噪声,极易给施工造成紊乱,甚至发生事故。
(二)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是制度和人员保证。首先,在施工之前制定详细的工程安全操作流程,并且将施工的设计和安全实施方案交由相关部门审批之后才可以施工。其次,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专门针对这些安全问题进行排查,宣讲安全防范知识,培训施工人员学习安全知识,防患于未然。再次执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灭火器要摆在易取、显眼的地方,并设有专职或兼职安全员,灭火器定期检查,保证随时能用。
二是严格材料管理。按施工的实际情况,将在现场制作加工的材料合理划分作业区开料。具体可分为: 木工区、电焊区、电工区和材料库。各工种的工人在划定的互不干扰的区域内开料,不仅有宽敞安全的工作场所,而且减少材料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和消除了发生事故的诱因。
三是加强日常监管。在日常工作中,技术管理人员每天都要开展相应的安全检查工作,以此来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要定期对施工现场和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检查,施工的技术是否符合安全的标准。在现场施工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要戴安全帽,特别是危险工作者需要严格佩戴相关的防护用具。在现场维护的工作人员必须要高度认真,全面及时监督工作的进程,一旦发现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及时制止,保证整个施工可以安全进行。
二、装修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的管理
在施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保证施工质量是管理的目标,因此质量管理是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及时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强化工人的质量责任心,同时层层签订质量责任保证书,使质量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个人。与此同时要强化对装修工程现场施工中的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对施工材料的验收问题,通过走动管理,及时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追查责任。
(二)注意动态监测施工质量
由于装饰装修工程的过程非常复杂,一些工序的完成需要许多时间,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动态监测,仅仅进行事后的检查,往往会导致工程材料的浪费和工期的延误,因此在装饰装修进行的同时,施工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监测,将问题控制在初级阶段。实行“自检、互检、交接检”的“三检”制度,对隐蔽的部位进行书面技术交底,严格进行过程检查,形成书面记录,经监理和甲方进行隐蔽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通过层层的检查和验收,从而确保了整个工程的质量。
(三)加强建筑装修装饰质量审查控制力度。
首先,要及时对已经完成的工程组织承包商进行审查,处理发现的缺陷,之后再组织进行二次检查,保证成品的质量。承包商要及时检验批,分工程以及隐蔽工程。承包者检查合格后,再填写有关证明让监督管理人员开始审查。审查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如果没有收到相关书面证明,则不能对某施工单位进行审查。书面验收申请和完整的验收材料要向监督管理人员提出。对工程质量的评估要检测过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才能出评估报告,总监单位负责资料的就核查和组织验收人员。完整的竣工资料也要等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后,承包商也组织评定后,方可才能签署。这些优化措施都是为了给建筑装饰行业营造和谐健康的发展环境。
三、总结
总之,装修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专业多、工种繁杂,再加上各项目设计风格各不相同,装修材料涉及品种繁多,装修施工工艺多样,因而在装修工程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对项目进行整体质量管理与协调,而且需要对各专业工种、各施工阶段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维护。
参考文献:
[1]俞李明. 建筑装修施工的质量管理[J].科技信息.2012(24)
篇10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生产;耕地红线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其视为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粮食安全。
国人最关心的是“粮食安全”,而不是耕地面积问题。但在普通大众眼中,耕地就是粮食。耕地就是粮食的观点是在中国数千年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下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粮食安全的含义已经层次化和丰富化。
一、粮食安全的含义与内容
(一)含义
粮食安全就是以安全因素为主的、相对稳定平衡的、能够基本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求的一种粮食供求动态平衡情形。粮食安全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能够获得与其需求相适应的粮食。显然,实现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生产、流通和购买等因素在内的“多链条互动”的过程,
(二)粮食安全的内容
粮食安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世界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个人营养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是核心层次。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从本质上讲,就是指一个国家满足粮食需求以及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其决定性因素是粮食生产及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外贸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粮食安全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消费能力和水平;保障粮食供给的途径和机制。包括粮食流通体制和供应机制以及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价格政策等。
通过粮食安全内容的综述,我们不难发现,单纯强调粮食增长导向的粮食战略是不全面的,这将摧毁中国的粮食平衡。其他农产品的价格剧涨,将会完全冲销中国在粮食增产上的努力和价值。粮食不安全仅仅包括产量上的安全,保护一定数量的耕地是粮食安全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二、中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即使在重大自然灾害的条件下,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仍然创历史新高。
(二)存在问题
粮食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方方面面,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双重威胁,尤其受耕地与淡水资源匮乏、科技难有新的重大突破、粮食价格走低风险以及巨量人口不断增长的影响,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加大,粮食安全存在一些隐患。
1、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按联合国人口行动组织(PLA)提出2000m3/人。a标准为严重缺水,1000m3为人类保障线来衡量,目前中国低于2000m3有18个省市,低于1000m3有10个省市,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81%水资源集中分布在仅占全国耕地19%的土地上,占全国耕地42%的黄、淮、辽流域水资源占有量只占全国的9%。中国不仅水资源缺乏,而且水体受化肥、农药、农膜白色面源、点源污染严重,加剧了水危机。
2、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中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近年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1980年为13.07%,“九五”期间下降到8.2%,直到2004年支农支出才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农业推广制度不健全,目前农业事业单位受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基层农技人员面临下岗分流、差额拨款的冲击,干部身份将被置换,出现了“网破线断”,农技推广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
3、国内的粮食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粮食增产在根本上取决于粮农的投入动机和能力,而粮农的投入动机和能力又源于种粮能够获得与其他产业大致相同的收益。然而,中国粮食生产的土地生产率相对较高,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粮食种植和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非常显著,这不仅抑制了粮农稳定生产的动机,也削弱了粮农持续投入的能力。
三、中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关系
(一)耕地不等于粮食,关键在于如何生产
正如经济学家茅于轼所说“改革以来的30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增产了60%,而耕地却在减少。“这一铁的事实说明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决定性关系。一定面积的耕地数量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有利条件,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科技进步和国家对于农业投入的增加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证“粮食安全”的效果远远大于耕地的因素。
(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还要靠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现在的市场已经到了“谷贱伤农”的境地。2008年初,农资价格不断飞涨;现在全球经济萎缩,农产品价格低迷。种地积极性自然大受打击。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和价格倒挂这一类问题,仅保证耕地数量无法从长远上保证粮食安全。如果只是一味高高在上强调“粮食安全”,强调“刚性需求”。其结果是,每当我们碰到农产品依照市场规律价格提升,农民可以提高收入时却前方百计“宏观调控”,压低农产品价格,要“压通胀”;而一旦遇到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种地赔本的时候提供极为有限的政策补贴,这根本无法挽回农民的损失。长此以往,无益于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四、加强粮食安全的建议
(一)增加对于农业的投入
农业是中国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的“提款机”。根据统计,从1952-1989年间,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农业税从农业中抽走近1万亿元资本,而国家同期的支农资金仅3000亿元,净流失7000亿元。按照恩格尔定律来推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植和资金大力投入,农业会被进一步“边缘化”,投资效益比会无法与其他行业竞争。
(二)加强干群教育,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贡献率70%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中国目前只有40%左右,必须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教育、科研、推广和管理体系,要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纽带,加强干群的生态经济教育和适用增产技术的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通过示范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促进粮食增产。
(三)改革国家粮食体制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粮食市场体系构建是“广泛的,但不是深刻的”。从规模来看,集贸市场得到了发展,批发市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期货市场容量也有所增加,以这三种市场为框架的多层次粮食交易体系正在形成。但是,从功能来看,粮食市场体系尚未实现有效的功能互补,这里“功能互补”是指一种市场的缺陷可以被其他市场所弥补、各种市场能够“扬长避短”、“各尽所能”。当前,中国还没有形成适当的主体性粮食市场形式。粮食安全和流通体制改革要绕开流通主体是不可能的,应先有规范的市场主体,然后才可能有合理的购销体系和价格,规范的市场主体甚至会在长期交易中演化出合理的购销方式和价格。所以未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不在于强调理顺价格,而在于培育规范的粮食市场的流通主体。赋予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农民种粮的收益,在这对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安全而言,更有现实意义。
加强耕地保护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形势下,依靠更多的农业投入,科技进步和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才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的“终极手段”。
参考文献:
1、高帆.粮食安全的真问题是什么[J].调研世界,2006(3).
2、曾纪发.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什么[N].中国证券报,2008-07-19.
3、中国粮食生产现状与前景预期[DB/OL].中商网讯,2001-12-05.
- 上一篇:法治社会的理解
- 下一篇:新结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