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堂管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食堂管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15例病人,是我院2008年~2010年收住的胆总管结石病人,男7例女8例年龄46~78岁平均62岁,术前经B超CT诊断胆总管结石8例,术中疑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4例,术后1~3月发现胆总管结石残留者3例,本组病人选择无明显黄疸病史及胆总管扩张不明显,胆总管结石
1.2 治疗方法:一般治疗抗感染、保肝、营养支持、对症基础上,加用654~2注射液10~20mg静点,口服大承气汤5~10日、一日两剂(其中大黄10~30克、厚朴9~15克、枳实9~15克、芒硝9克)。
2 结果
大承气汤口服常规加用654-2注射液静点治疗胆总管结石15例。经口服大承气汤5日治疗痊愈2例、5~10日痊愈10例、未愈者3例,均经过B超及CT证实是否排出,再行手术者3例。
3 讨论
目前,对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广泛采用的剖腹后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日益成熟,采用腹腔镜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方法,已成为一种时尚。腹腔镜手术微创病人术后恢复快,治疗时间短,但我们在行LC手术时常发现部分病人胆总管增宽术前B超未发现胆总管结石,胆总管增宽不明显,如育目行胆总管探查,势必造成病人更大创伤。对基层不是具备胆道镜器械的单位,无法行术中探查,更是造成术中困难选择。而二次胆总管探查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腹腔粘连和胆道变异造成病人胆管及大血管损伤可能性增大。
对于年龄偏大,发现胆总管结石
参考文献
[1] 王坚等.胆总管末端嵌顿性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第5期 P334
篇2
【关键词】社会化改革 物价上涨 管理体系
高校食堂工作是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担着为科研、教学师生服务的,还担当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因而,食堂涉及到全校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它不仅是办好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且肩负着高校改革稳定的重任。高校食堂管理应注意的内容包括食堂各岗位的标准化操作管理、菜肴食品质量检测、循环菜单的开发及运用、菜肴品种及口味创新、菜肴食品安全监控等。结合菜肴食品采购建立食堂菜品价格调整备案机制。在新的形势下,物价不断上涨,如何做好食堂管理工作,使食堂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实施标准操作流程
控制菜肴质量为保证菜肴质量达到一定标准,高校食堂必须实施标准菜谱规定的相关程序,进行菜肴质量有效控制。在实施食堂各操作流程的标准化方面,首先在原料切配时,应掌握好以主料形状为主,辅料根据主料形状进行刀工切配原则进行原料切配,如:主料形状为丁,辅料形状也为丁;主料为条,辅料形状也为条。其次在原料加热时,应掌握好调味的准确度,由于各类菜肴可在加热前、加热中、加热后三个阶段进行调味,故应根据菜肴在各阶段所使用的调味料情况进行相应补充,避免味重现象。
二、标准规范高校食堂菜肴食品质量检测
规范菜肴食品质量检测。高校食堂要保障菜肴食品出品质量,就必须进行菜肴食品质量检测,常规检查方法主要从菜肴食品的色泽、香度、味感、形状等方面进行,检测标准和细则主要包括主料的选择、刀工切配、火候及温度、成品滋味、芡汁等几方面。
三、高校食堂循环菜单的开发机标准菜谱的实施
实施循环菜单,加强技术创新。巩固加强现有菜肴质量,制定可以周期循环使用的菜单,以每五个工作日为一个循环周期进行菜肴制作的更新调整,菜单使用三十天后,根据季节及原材料供应情况,进行食品原料的更新和补充,并设计和推出新一轮的菜单。菜单设计应注意对上一期菜单中同种原料进行不同烹调方法与制作工艺的更新,根据菜单的使用情况对菜单中的各种菜品进行分类统计,从而可以了解掌握各种菜肴品种成本高低和受欢迎程度,及时调整菜单设计不但满足就餐者口味需求,而且节约成本。
菜肴食品创新研究。高校食堂需不断创新菜肴食品的种类满足师生口味需求。研发新品并对其进行销量及受欢迎程度的检验,在创新机制方面,食堂可成立菜肴创新研究小组,由该小组成员进行菜肴食品销量及受欢迎程度的统计,接受专业指导意见和师生的建议,并借鉴相关经验和书籍进行技术研究,每学期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展比赛,吸取经验,不断创新以增强高校技术人员菜肴创新研究能力。
四、加强宣传学习教育,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进行安全监管
在新形势下,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为了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健康,很多基础内容的学习与落实尤为重要,如以下几点:
学校及后勤部门以及相关单位积极组织宣传学习《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卫生管理规定》、《产品质量法》、《餐饮卫生管理办法》等。
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消防部门及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管理者到学校,对食堂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要求食堂员工除应具备健康的身体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对食堂从业人员的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操作管理水平。
实行食品卫生安全第三方监管,监管内容包括有毒有害物质现场速测及分析、风险预警、风险隐患评估、远程视频监控等,通过第三方食品卫生监管,全面控制食堂的菜肴食品卫生,对食堂操作的关键部位进行视频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议高校食堂实施HACCP体系,可有效预防中毒事件,保障饮食安全。
五、建立食堂菜品价格调价备案机制
为了保持高校食堂饭菜价格相对稳定,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市场原料的价格监测,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食堂饭菜价格调整备案制度,并作为高校食堂对外招标的必要条件。此外,深入研究“农校对接”模式对于降低高校食堂采购成本,提高食堂员工福利及队伍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校对接”主要是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校食堂的对接,实现农民增收、学生受益这一双赢局面。它可以减少高校农产品采购环节,降低学生食堂采购成本,能够更好的保障学生食品安全,对促进高校稳定起着重要意义。由于现在物价持续走高,这条途径是非常值得我们考虑的。
六、总结
高校食堂是一个特殊的运营实体,它不同于普通的市场运营实体。只有认清其经营、管理、模式、对象、利益、监管等方面的特殊性,才能有的放矢,提高食堂管理的效率、降低高等学校食堂改革要始终坚持为教育、为师生服务的方向,应注意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在高等学校食堂改革方面。要按照“三满意”原则开展工作,也就是学校满意、教师学生满意、职工满意。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食堂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要充分认识高校食堂是公益性质的部门,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各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学校的稳定和师生员工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成吉.对高校食堂管理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
篇3
校园饮食是校园安全的重要部分,本文以安全卫生的视角分析当下嘉兴市高校饮食环境现况,总结影响校园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提出营造安全卫生的校园饮食文化建设初探,以饮食文化带动饮食安全建设。
【关键词】
安全卫生;高校;饮食文化
一、嘉兴市高校饮食文化基本现状调查
笔者对嘉兴高校食堂卫生、服务管理、价格品质及反馈意见等几个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小组分别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及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小组通过对250份有效问卷进行详细的数据总结后可得,各高校学生对于日常必须接触的食堂表示充分关心,反映问题集中在饭菜价格、卫生条件及菜式更新等方面。
二、从安全卫生角度看嘉兴市高校饮食文化存在的问题
1.校园周边流动摊贩盛行。
学生对校园食堂的评价及满意程度并不理想,围绕校区周围地域兴起广大的流动摊贩,他们能提高多种多样的风味小吃,选择多、速度快、口味佳使得客体更青睐于这种饮食。对于食堂就餐和在流动摊贩就餐所消费的支出进行比较,校园食堂在价格竞争上并不占优势,加之流动摊贩提供的食物更能够满足客体消费需求,甚至有配送服务等,使得校园食堂这一看似在一定范围内“独家经营”的主体受到强烈的冲击。
2.校园饮食的安全卫生不尽如人意。
现今校园食堂基本上存在着学校自主经营、专门后勤餐饮单位经营、外包其他餐饮单位经营三种形式,各种形式之间的安全卫生管理标准不一。其他校园饮食的个体经营户的安全卫生管理更加参差不齐。至于校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卫生环境,使得校外餐饮单位、流动摊贩等鱼龙混杂,在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制作销售人员等全过程的安全卫生无法得到保障。
3.校园饮食消费群体的安全意识薄弱。
消费群体主要是学生在对众多提供餐饮服务的单位缺失辨识能力,对于其是否合法经营、有无卫生许可等忽视,容易从价格、口味等单一导向去消费,同时缺少对食品安全及疾病预防等知识的学习。如针对流动摊贩所提供的食品,广大学生明知流动摊贩不可能有相关卫生许可、食材来源不明等情况,仍选择去消费食用。
4.校园饮食受社会食品卫生环境影响较大并反作用于社会环境。
社会食品卫生安全的缺失往往对校园饮食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2014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中,2014年全国发生的学生食物中毒事件为36起,较2013年增加8起;其中有26起为集体食堂中毒事件。
三、解决对策
以确保校内餐饮单位的主体地位,培养安全卫生的校园饮食文化是解决上述主要问题的基本思路。
1.校内餐饮单位的完善与升级。
要满足庞大学校人员的就餐需求,必须发挥校园食堂的强承载力,提升这第一主体的服务质量,吸引、吸收广大师生员工乐于在食堂就餐;集中力量对校园食堂强化责任管理,建立良好的安全卫生信誉,如创新菜品、收集反馈食客意见、公开透明食堂信息、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督举报相结合等手段提高服务。
2.严格规范地对待校内餐饮的个体经营单位。
校园食堂是保障校园饮食安全的重点单位,为创造更多的用餐选择可适当引进极具特色的民族餐饮、风味小吃等,但对于外来餐饮单位进驻校内的筛选和审核必须十分严格规范,不仅要达到学校具体的标准,还要统一进行指导、培训和不定期抽查。
3.倡导校园饮食文化内涵。
安全卫生是就校园饮食主体而言的,环保节约则是对校园饮食客体而言的,结合起来就是校园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重视校园饮食的安全卫生反映的是学校在管理上的态度及对广大师生员工负责,环保节约的饮食习惯反映的是学校人员的内在修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以信赖为纽带的校园饮食文化形成。结合校园饮食公开透明的管理手段,宣传能够更好地促进校园饮食客体对校内餐饮的了解,潜意识地认可安全卫生的管理举措。加强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食物中毒的急救方法、流行疾病的传播与预防、食品添加剂不当食用的危害等等具有较高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开展教育学习,提高学校人员对待不同餐饮单位能够有清晰明了地认知以及对自身健康负责的态度。
4.鼓励校园饮食文化推广活动的开展。
校园饮食文化能够反映学校特色,也能体现一个学校管理、育人的方针,积极有效的校园饮食文化不仅能满足学校人员日常饮食需求促进身心健康,还能加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四、嘉兴市高校饮食文化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为例,该校食堂专门后勤服务单位进行管理,在采购、存储、制作、供应等各个环节严格管理,相关责任人签署安全承诺书并予以公开。在2014年9月,该校食堂进行“阳光食堂”建设,实现高度高开透明,保障所有用餐着的知情权、监督权,公开接受广大师生对校园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督。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阳光食堂”具体措施有:在粗加工间、切配间等包括仓库在内的后厨窗前各关键部位安装高清摄像头,并以视频同步传送至负责人办公室和食堂用餐大厅的电子监控显示屏上;在“阳光食堂信息公开栏”上就原材料索证、食材采购合同、废旧油脂回收处理合同、工作人员健康证等资料进行公示等等。该校目前作为培养学校独特饮食文化第一步上已经有实际效应的体现,但要形成一定的饮食文化体系仍需多方面的探索与发展,除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校园食堂管理制度外,针对校园可能突发的饮食安全问题的预案建立,独特餐饮风格口味的形成,广大校园饮食客体良好餐饮习惯的养成等仍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胡馨 陈佩 陈轶甄 单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全宏.浅谈高校校园饮食文化建设[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93-95.
[2]周新建.构建校园饮食卫生安全的协调保障机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12):26-27.
篇4
1.会计核算方面(1)会计核算不具有独立性。多数高校并没有采取单独建立账目,单独开设银行账户,造成许多贪污行为。许多与食堂无关的费用如教师的加班费,差旅费,食堂的维修费以及学校其他的公费支出,出现在食堂账簿上面。(2)会计核算不规范。一方面是账目的设置不合理,特别是收支明细账,食堂往来明细账,固定资产明细账以及库存材料明细账目的设置不全面和不细致。另一方面是收据的不完整,造成会计人员账簿与原始凭证不相符合。甚至会存在总的账目与明细账目不相符合,财务报表不具有指导领导者决策的作用。(3)核算的周期比较长。出纳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月底不能够及时到开户银行进行账目核算,不能够全面有效地掌握资金的运作情况。核算的不及时就迫使高校食堂把大量的资金作为备用金。过多的备用金不仅有很大安全患而且也严重影响了食堂的效益。对年末的核算不及时,不能够在学期结束时完成资产负债表以及收支明细表的编制。核算的不及时,不能够有效地发现食堂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够根据问题提出对策,严重影响了食堂的收益。
2.监督方面(1)高校食堂的财务监督机构不完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没有独立的监督机构,对食堂的日常事务进行监督和检查。由于缺乏监督机构,造成学生对食堂的服务质量不满意。食堂的卫生情况和就餐质量问题,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2)高校食堂的财务信息公开程度比较低。对于师生比较关注的信息,比如菜价、肉制品价格以及食堂采用的油等,没有在公告栏中进行公开。对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投诉渠道。师生对食堂存在的问题进行投诉后不能得到及时地反馈。年终时候,学校不能够全面的核算食堂账目,对核算结果也未完全公开。对原始凭证缺乏有效的监督,不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3)采购缺乏监督。采购人员和检查人员多为同一个人担当,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采购人员之间的监督性比较差,导致采购的材料价格普遍偏高。采购的种类、数量、质量存在很大的自由性,严重影响了师生的多样化需求。
3.财务管理人员设置方面(1)人员的素质偏低。会计人员多数是由学校的老师来兼任或者教职工的亲属担任。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比较匮乏,财务管理的理念比较淡薄,对计算机的操作不熟练。甚至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记账的不科学性使会计报表失去了监督和提供决策的意义。(2)职位设置不够完善。首先,会计与出纳的职责不明确。许多高校的会计与出纳由同一个人担当,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有的高校虽然设置了出纳与会计两个单独职位,但是职责不明确,效率低下,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其次,食堂的采购员与验货员设置不独立,或者不进行轮班。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导致食堂采购来的原料质量不足,采购的数量虚报。再次,食堂缺乏保管人员,对采购的原料不能很好地进行质量把关。
二、强化高校食堂财务管理的对策
1.强化高校食堂预算管理首先,高校要结合学校食堂的组织结构特色和学生近几年就餐的情况编制预算。确保编制的预算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切不可以把目标定的过大,要努力做到量入为出。其次,要根据高校食堂的经营目标和最近的经营状况,确定下一年度的经营目标。要综合分析成本控制、营业收入与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统筹兼顾。再次,编制预算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综合分析学生的就餐量和消费额后确定各项指标。制定预测指标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并结合大量的调研数据,确保编制的预算准确无误。最后,编制的预算必须收支平衡,不能够出现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编制的预算必须上报学校财务部,经审议部门批准才能够执行。财务部要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调整。预算的执行要层层落实,并且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
2.加强对高校食堂成本支出的管理(1)物资的采购必须做到高质量、低价格。物资的采购者必须是两人以上并且要定期进行轮换。供应商的选择依据:卫生、安全的生产厂家。对大型设备的采购要进行投招标,从而降低成本。做好采购物资的验货,对采购的食品要经过严格的过秤验收。对物资进行严格的质量检察,有效的杜绝三无产品。对大米、食用油、调料、面粉等物质要记录好入库时间,并且要定期进行库存检查,防止出现过期产品。同时在采购物资时候要索要发票,必须确保具有经办人、验货人、审批人等的签名。一方面是作为原始凭证,具有真实性。另一方面,对于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很好的落实责任。(2)食堂燃料费、水费、电费等的记账要分两种情况考虑。对于单独安置电表和水表的食堂而言,要打印发票,按照发票进行记账;对于使用学校提供水电费的食堂,食堂所缴纳的费用要低于学校总水电费的一半。
3.强化高校食堂的内部控制首先,对高校食堂的库存进行定期的盘算与清查,根据库存对物资采购计划进行严格的控制。准确的掌握库存量,有效地避免出现浪费和货物供应短缺的情况。其次,对价格进行控制。对价格波动较大的货物,可以采用多种渠道获取当前市场价格,比如网络、市场调查以及走访菜农等方式。采购部和检查部要提供本部门拟定的货物价格表,不同部门之间要进行交流分析,共同定价。再次,加强对供货应货款的控制和货物的控制,有效地避免供应商与采购员联合造假。加强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食堂的经营效益。
4.规范会计核算(1)确保高校食堂核算的单独性,必须建立单独的账簿,单独开设账户。与食堂收支无关的费用,不得出现在在账簿上面。对比较含糊的费用,必须严格的确定其归属。比如食堂的维修和装修属于学校设施建设,不得作为食堂的支出。(2)严格规范会计核算。一方面,要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可靠性。学校食堂在采购物资以及销售食品所有的交易过程都必须使用合乎规定的票据。保证账目与原始凭证相互对应,总账目与明细账目相一致;另一方面是,严格规范成本支出项目。食堂的成本支出仅有八项主要包括燃料费、水电费、荤素菜等。核算要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要尽快的提出对策。
5.完善监督机制首先,高校要尽快建立独立且完善的监督机构—食堂膳管会,可以由学校领导,食堂管理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监督整个食堂的运营。其次,对师生比较感兴趣的信息在信息栏中及时进行公示。同时也要将采购者、审核者的信息进行公开,无形之中对采购的整个过程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再次,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渠道,对于师生反映的食堂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回馈。在师生的监督下,提高食堂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后,严格落实责任,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将经营目标细化到具体的部门。
6.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独立的设置会计、出纳、采购、保管和审计部门。它们之间的职责不能够相互影响,确保独立的行使职权。其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能够熟练准确的完成业务。引进的财务人员不仅要具有从业资格证,还要具有丰富的财务知识并且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最后,要强化责任,对于违法乱纪的财务工作人员,要给予严厉的制裁。严格奖惩机制,提高财务人员业绩,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高校餐饮;采购流程;流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16-02
1 高校餐饮采购现状
(1)高校餐饮采购归属学校后勤服务中心管理,后勤中心领导虽然知道采购的重要性,但对采购监控缺乏具体、有效的方法。在管理上“眉毛胡子一把抓”――领导亲自谈判,无论采购金额大小,一律领导签字审批,忽视了采购人员的功能性。
(2)缺乏对采购原材料的合理分类,在采购过程中往往以价格最低作为筛选供应商的目标,对供应商缺乏深入了解,忽视了原材料的质量问题,而且没有考虑师生的实际需要和市场因素等问题,出现以次充好、供货不稳定的现象。
(3)部分采购人员专业技能欠缺,对部门食品原材料年需求量和使用状况、各种原材料在整个餐饮生产原材料需求量中的比例缺乏了解及对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管理,盲目采购,库存积压和浪费严重,以至造成食品原材料采购成本偏高、资源浪费、餐饮利润下降。
(4)涉及采购的相关部门没有统一协调运作机制。有的监督部门竟参与实际采购,采购过程缺乏监督,操作不能顺利进行,遇到比较棘手的事情,部门之间又相互推诿,给采购工作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因此,高校餐饮的特性与目前管理现状要求餐饮部门转变采购管理的导向和目标,优化采购流程,创新成本控制方法,以实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稳定,克服物价持续上涨等高成本压力下微利经营的目的。
2 高校餐饮采购流程设计原则
(1)系统识别采购活动,把握关键流程。在高校餐饮采购系统中,应将采购部门独立出来对餐饮物资实施集中采购,并且明确高校餐饮采购系统关键流程,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这些流程进一步细化。
(2)明确职责和权限。高校餐饮采购系统涉及采购部门、饮食服务中心、各食堂、后勤管理部门乃至财务部门。为此在餐饮物资采购中,必须明确各个流程采购部门、饮食服务中心、各食堂、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每个过程,最终有效完成采购任务。
(3)协调各流程环节工作的相容性。把握各流程工作彼此的关联性,采购部门、饮食服务中心及各食堂各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监督;将每一个小过程分解到每一个人,制定职责,使每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工作,并履行职责,确保各流程协调相容。
(4)进行效果评价,实现持续改进的循环。高校餐饮物资采购工作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对关键流程的工作评价,确定各流程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发掘改进机会,并采取措施,实现动态的持续的改进,以提高过程有效性和效率。二是对采购安全的评价,以确定物资的卫生、库存安全及采购资金安全。三是对采购效果、效益的评价,通过这些评价发现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对下一次采购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同时也要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为下一次采购工作提供参考,并逐步固化这些好的做法,形成和完善相关制度。
3 高校餐饮采购流程设计
(1)市场调研。为解决采购物资品种、质量、价格、服务、信誉等基本问题,应由采购部门专职调研员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物资分类调研、价格调研和供应商调研。
第一,物资分类。通过对采购处现有的餐饮物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依餐饮物资的种类、质量要求等基本特性进行解析;在食堂相关人员的协助下了解各种物资现有库存状况、需求状况,按采购需要对物资进行归类;到市场实地调查物资需求量、价格、供应商相关信息,针对采购、库存要求进行ABC分类分析,确定物资分类。
第二,价格调研。通过在食堂、财务处协助下对过去各类物资价格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到市场实地调查各类物资当前市场价格及走势,对供应商开展物资价格调查,汇总各供应商报价信息,针对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对食品价格方面的要求,对各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采购定价提供参考。
第三,供应商调研。在食堂、财务处协助下整理合作供应商相关资料,到市场广泛收集供应商基本信息、产品信息、产品价格、服务质量、价格水平等资料,对收集的供应商资料就企业规模、企业信誉、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交货情况、售后服务等方面信息进行汇总。
(2)供应商管理。为确定合适的供应商人选,做到采购物资的食品安全、质量保障、采购价格最优,应全面审核供应商资质并规范管理。具体根据采购物资分类,进行现购或招标供应商的分类,充分考虑资质、供货的食品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经历对供应商的初选、依据设定评价标准进行筛选并最终确定合适供应商。
(3)采购计划。为解决采购过程中盲目性问题,确保采购效果和效率,采购部门必须做好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
第一,制订物料需求计划。在调研员、各食堂协助下了解各食堂库存状况用料计划,综合各食堂的具体用料需求;保证在节约基础上能确实满足各食堂的用料需求,调整用料计划,确定需采购物资的种类、数量,形成总的物料需求计划。
第二,制订采购计划。采购计划员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分析过去的采购记录,根据采购物资的种类、数量和供应商名单进一步确定供应商和采购方式,形成采购计划,报财务处进行预算审核、饮食服务中心主任审批。
(4)实施采购。实施采购是采购工作的中心任务,依据采购物资的不同分类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
第一,现金采购。为保证鲜蔬食品的及时采购,采购员根据采购计划对采购食品进行整理确定,对所需费用进行预算,经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预支借款,根据实际要求对所要购买的食品进行比较、选择,同时与供应商议价,交易达成后,供货商交货,采购员支付货款并索取发票。
第二,批量订购。针对粮油、副食品、调味品等可以进行大批量采购的物资,采购员将根据采购计划向供应商发出订单,定期关注、跟踪订单的进程,根据需要催促供应商在交货期内交货;在收到供应商发货通知后,做好接收货物准备;待货物到达时,依据采购合同、订单及各食堂用料清单,联合食堂库管员对供应商的送货单进行核对,并查点实物数量。
(5)验收入库。在接收货物后,采购员在食堂库管员的协助下对应供货商的送货单对交付货物进行清点核对,确保采购数量符合采购计划和用料需要;如货物在清点检验过程中出现数量、质量问题,采购员及时与供应商取得联系,做好退换货处理或其他处理方式,确保货物能按时到位;货物通过质量检验,即由食堂库管员进行验收入库,在物资入库之后及时从食堂库管员、供应商处收集入库单、送货单等单据;将各项单据与采购订单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做好采购结算准备。
篇6
【关键词】标准化食堂 后勤管理 服务水平
近年来,企业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对企业食堂建设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企业必须要提高对食堂创建工作的重视,对职工的食堂条件和环境进行改善,加强食堂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企业后勤管理规定要求,优化餐饮服务质量。研究企业标准化食堂的创建,保障后勤管理效率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更好的指导企业食堂构建工作的开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企业食堂管理服务工作同其他工作具有很大的区别,饮食服务的主要实施者即为食堂管理工作人员,这些员工作为服务主体,决定着后勤管理质量的高低。影响饮食服务水平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员工工作待遇、工作任务量和工作环境之间无法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对食堂工作人员的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项业务能力,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工作团队,为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1]。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促进食堂员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制定健全的管理体制,在制度条款中细化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评价考核和采购管理等管理内容的标准,构建一套同企业实际状况相适应的《饮食中心管理工作手册》,并以此为标准来指导食堂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员工的日常服务行为进行管理和限制,做出及时的修改和更新,不仅可以使食堂员工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还可以达到优化食堂餐饮服务质量的效果。
二、强化资金投入力度,对食堂环境进行改善
企业应加强对标准化食堂构建工作的重视度,将其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为食堂的构建提供资金保障。在具体创建过程中,要从实际状况出发,优化食堂各项设施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应站在整体的角度,统筹规划食堂场地、设备的布局状况。针对较为落后的设施要及时进行更换,将工作重点放在食堂大厅、操作间的完善,一些工作要以企业食堂标准化建设硬件指标为标准,提高食品的质量,使企业食堂功能更加多样化、流程更加科学有序、环境更加整洁美观。还要在食堂配置多种先进的设备,对餐具进行统一采购,严格落实餐具的消毒管理工作,适当的增添更加健康合理的饮食搭配,为企业职工的健康提供保障。
三、增强食堂员工的凝聚力,提高职工对服务的满意度
在完善的硬件设置和软件支持下,还远远无法满足构建标准化食堂的要求,更重要一点是增强食堂员工的团结协作意识,使企业食堂后勤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职责道德和责任心,发扬员工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创建标准化员工食堂的工作流程相对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只有提高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凝聚力,才能加快这项工程的构建进度。提高企业职工满意度,将更加优质的服务和饭菜质量提供给员工是构建标准化食堂的根本目的,要尽可能的丰富饭菜种类,降低价格,保障食品安全,按照规范标准循序渐进的开展食堂构建活动,深入到员工内部,了解广大员工的根本需求,应用有效的措施来改进食堂服务水平。企业还可以采取规范服务承诺制度的途径,对食堂菜品进行创新研发,在保障食堂饭菜价格不变的基础上,提升饭菜质量和营养价值,提高职工的满意程度,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长效运行机制,提高食堂员工的积极性
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食堂的标准化构建要做到有效的整合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不能将食堂伙食后勤管理工作视为一个单独性的工作,要将其同社会化改革结合起来,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稳定、健康的发展。企业要构建长效的运行机制,应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考核,将后勤管理工作的改革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开展一系列的饮食管理服务时,要确立责任主体,实施责任、权利和利益相互统一的管理体制,签订食堂构建和管理工作的目标责任书,详细的列出食堂管理工作各个岗位的职责[4]。在这种有效的体制约束下,食堂管理工作人员都会向着共同一个目标努力,有利于充分挖掘工作人员的内在潜力,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实时性的调整法和优化食堂后勤管理运行模式,达到规定经济指标的要求,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食堂后勤管理工作的进步。
综上所述,构建标准化食堂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后勤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能够将更加优质的后勤服务提供给企业职工,促进了企业服务体制的完善。在实际创建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对后勤管理工作发展方向进行明确,采取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强化资金投入力度,对食堂环境进行改善,增强食堂员工的凝聚力,提高职工对服务的满意度,构建长效运行机制,提高食堂员工的积极性等措施,发挥企业、食堂员工、职工的共同力量,利用制度来促进后勤服务质量,推动企业食堂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相华.创建标准化食堂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 2004(04).
[2]钟敏,王振环. 加快高校标准化食堂建设―消除食品安全隐患[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S1).
篇7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精细化管理;服务思路;细节;人员素质
精细化管理是指运用精细化的手段,去实现组织活动的各要素以及组织目标的高效精确的一种管理活动与方法,精细化管理模式在社会各领域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是莘莘学子渴望成才、勤奋求学的高等学府,高校必须不断根据最新形势的要求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与管理策略,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后勤服务工作在社会化的改革浪潮中,更是要积极探索、提升服务标准、实现精细化管理,才能为高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以下内容将对如何实现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作出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一、理清后勤服务思路,打好精细化管理基础
实践研究表明,后勤服务也就是勤管烦事、勤管琐事,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从繁琐的小事做起,不断地理清后勤管理的相关思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严格按照“树立三种意识、落实五项要求、构建两支队伍”的整体思路去开展相关工作,这其中三种意识的树立指的是树立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为师生的共同进步服务的意识以及为学校管理服务的意识;五项要求的落实指的是要加强学习、健全制度、把握政策、明确责任和尊重劳动;而构建两支队伍指的是建设好高校后勤从业人员与管理人员队伍。要想做到上述工作要求与服务思路,高校领导者要不断地审时度势,总结实践经验,通过每周召开后勤服务工作例会、后勤服务的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邀请外界专家来校指导以及推荐优秀后勤管理人员外出深造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对后勤管理部门的引导和帮助,为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提供扎实的保障。与此同时,要十分尊重后勤各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成果,在职称评定、人才的任用选拔、福利待遇以及考核评比等方面与高校教学人员等群体平等对待,以便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和调动后勤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积极性,督促后勤服务工作朝着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二、注重细节,提高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细”是衡量后勤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高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要根据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各种细节性工作进行调整与完善,以便获得更为理想的工作实效。详细一点来说,首先,要做好财产管理的相关工作,要根据财物并重、管用结合、分工负责的科学原则,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在获得学校授权的前提下,制定诸如《学校公用物品的采购入库管理制度》、《后勤服务细节化标准》等,并要求所有工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保证各项服务工作的合理运转;其次,要在食堂管理上狠下功夫,要严把食堂物品的采购关,将食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此进程中还要开展文明用餐宣传、制定食堂财务公开的制度以及安排专人对师生用餐进行管理等活动,确保学校师生吃的舒心、吃的安全;再者,校园环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窗口,在绿化、净化与美化上狠下功夫,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加怡人的校园环境,比如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卫生监督岗,每周对学校的教室、食堂、操场、学生宿舍以及厕所等各个地方进行全面性的卫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予以整改,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后勤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还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与高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管理人员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引导他们针对后勤管理工作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从而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为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凝聚更多的智慧,也在拉近与学校人员距离的情况下保证后勤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合理性。
三、提高人员素质,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优秀人才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大势所趋。首先,要注重加强对后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在培训开展的进程中,必须要讲究所获得的效果,要根据后勤管理人员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年龄以及工作经验等不同的因素,采取不同形式的培训与教育方法,确保在因人而异的培训体系下,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其次,要选拔任用优秀干部,后勤管理部门的干部要具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热爱后勤管理工作、要有灵活的工作方式和先进科学的服务理念,这就要求在选拔任用干部之时,要严格按照选拔任用的标准,实行严格的干部任用制度,并且加强对后勤管理干部的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包括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水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将考核的结果与他们所获得的福利待遇、薪酬相挂钩,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主动积极性,发挥出良好的带头表率作用;再者,高校要注重给予后勤管理部门的所有人员以更多的帮助和关怀,在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物质要求的前提下,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通过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开展谈心交流活动、开展后勤管理知识小竞赛等,让后勤管理人员在多样的活动中放松身心、愉悦心情,以更积极的心态应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新挑战和新任务。
结束语
在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加大的今天,衡量后勤服务工作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服务质量的好坏以及高校师生员工的满意程度,加强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十分必要。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后勤服务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良好途径和策略,引导后勤服务与管理逐步走向更加高效能、规范化的道路,让后勤管理部门在高校的长足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校后勤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经费投入欠缺。高校后勤?费投入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高校后勤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现阶段,随着高校的合并重组,许多高校的老校区都对后勤安全管理相当疏忽,这些校舍的基础设施极为老旧,必须得到及时的修缮或者对其进行拆除作业。此外,高校中的硬件基础设施也有待维护,如电线线路、供水管道等设施都需要高校予以资金投入来进行修缮。因此,经费欠缺是高校后勤安全管理中的根本性问题。
(二)后勤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当前形势下,一方面,从事高校后勤工作的人员往往学历较低,他们在后勤专业知识以及安全常识方面较为欠缺,这就需要高校对此问题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另一方面,高校后勤人员的流动性大,这就使得高校的后勤管理出现了安全漏洞。因此,必须加强对后勤人员的培养工作。
(三)经营管理给高校后勤安全管理造成隐患。现阶段,许多高校为了降低管理成本,都会选择将食堂、绿化等校园师生必须的工作生活项目进行外包管理,通过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为高校师生带来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承包方为了自身的经营利润在进行服务过程中就会出现安全问题。
(四)办学模式开放化增加了后勤安全管理难度。目前,随着高校深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使得高校的办学模式日趋开放,这就使得学校出现外来人员滞留的现象,导致学生结构较为复杂,学校内部与外部的交流也日趋频繁,一些行政、刑事案件如偷窃等在校园中时有发生,这就给高效的后勤安全管理造成了压力。
二、高校后勤安全管理面临挑战的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针对高校后勤资金投入紧张的问题,高校的领导必须对高校后勤安全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大对后勤资金的投入,从而在高校后勤的基础设施建设、后勤人员培训、管理制度确立、监督制完善等方面发挥资金投入的积极效用,为高校师生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加强人员培养。高校后勤必须将消防、食品安全、疾病防控和治安等安全常识融入后勤人员的培训工作当中去,从而使后勤人员具备高校后勤所必须的安全常识,在此基础上,对他们的专业素养进行进一步培训。例如,在高校的橱窗中进行安全常识宣传工作,帮助后勤人员及高校师生对安全知识进行熟练掌握。与此同时,还需进行岗位优化,对工作表现优异的后勤人员予以岗位提升的奖励,促使后勤人员对高校后勤安全管理提高重视。只有加强对高校后勤人员的培训工作,才能使他们在应对突况时能够沉着应对,并为高校师生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制度。针对经营管理模式给高校后勤安全管理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制度,对高校的后勤项目予以相应单位的责任对应,并将具体的项目内容进行细化,使责任落实到项目内容的实际责任人身上,从而确保后勤人员在进行高效后勤服务工作时具备高度责任感。与此同时,这种方法也能够有效地对事故具体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提高后勤人员的警惕性,有效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例如,在进行食堂后勤人员的安全管理时,通过师傅所负责的菜式项目,进行后勤安全的管理,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能够对相应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四)加强监督,设立岗位轮班报告制。在后勤管理制度建立后,必须加强对后勤人员的监督管理。高校的后勤安全管理部门必须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从而使后勤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例如,建立后勤人员小组制,后勤人员相互之间进行所负责区域的监督检查,从而快速发现高校宿舍、绿化等方面的设施漏洞,及时通报进行修缮。此外,针对高校办学模式日趋开放化的特点,进行岗位轮班报告制的设立,这样能够有效对高校的校园安全进行实际管理。即对高校的食堂、配电房、储水池和门岗等重要部门实行轮班值守的制度,对于一些重大事件、活动、特殊天气和外来人员进行高度关注,从而确保高校环境的安全性。
篇9
关键词:乡镇学校食堂 食品安全 现状 解决方案
1、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校食堂的基础条件、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乡镇地区的普及力度却明显有所欠缺,各学校的设备及改革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原有的食品卫生安全理念及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正确审视目前乡镇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以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对于保证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和师生身体健康,维护校园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学校的食品安全现状
学校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命运的大事,虽然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学校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于1995年10月30日和2009年2月28分别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中华人名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卫生安全做了详细严格的要求,但仍有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尤其是一些民办学校领导对食品安全工作不够重视。食堂监察力度不到位,食堂设施条件达不到标准要求,管理存在漏洞,学校食品安全问题常有发生,仅2011年报告学生食物中毒的事件就有30起,中毒1901人。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15.87%和22.84%。其中25起发生于学校集体食堂,中毒1682人 [1]。
3、我国乡镇中小学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3.1 原材料的购买以及储存存在严重问题。
乡镇中小学食堂的采购人员一般都是直接从集市上或者从菜贩子手中进行采购,对于所采购的物品没有专业人员进行专业验收:对于蔬菜不进行农药残留是否超标检测;对于粮油产品不进行实地考察,不能确定粮油生产环境及其粮油本身是否达到标准;对于肉类产品不对售卖单位索取资质证明等。另外大部分学校由于思想或财力上的缺乏,无专用食品库房或库房十分狭小,部分食品落地存放。学校食堂的冰箱、装生熟食品的容器无标识,生熟器混用,易造成食品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的交叉污染。
3.2 学校对食堂卫生安全监察力度不够
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学校对食堂卫生安全的监察管理完全没有统一体系,很少对食堂卫生安全进行检查,往往都是学期初活学期末形式上的检查一遍。甚至一些学校将学校食堂承包出去后再也不予理睬,完全交给承包商。承包商完全以个人利益为主,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淡薄,对招聘的员工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培训,甚至不对职工进行入职体检工作,更没有日常监察工作。
3.3 学校食堂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绝大多数乡镇的中小学食堂的炊管人员招聘的临时工或农民工,这部分人专业知识能力以及教育水平过于低下,没有经过正规的食品安全卫生知识的培训,对食品安全法规不了解,在食品生产流程中不能规范安全操作。另外食堂人员的个人卫生习惯较差,如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或便后不洗手, 做饭时抽烟, 工作时不戴工作帽, 售饭时不戴口罩,工作服脏等。
3.4 学校餐具清洗及消毒存在严重问题
乡镇大部分学校没有规范化的餐具清洗体系,对餐具进行清洗时不进行分池清洗甚至没有专门的清洗池。对于清洗完的餐具没有专门存放地点导致二次污染,而且绝大多数餐厅不对已清洗的餐具进行消毒,有的学校甚至连消毒柜和宝洁柜等设施都没有。
3.5 校领导对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大多数学校领导只重视学校的管理一心想着如何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很少过问食品安全工作。甚至有一些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学校食品安全不是学校的事情,学校不应该浪费精力去管,食品安全应该是卫生部的事情,把食品安全卫生工作直接甩给卫生部门。
3.6 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匮乏
由于学校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够重视,所以很少有学校可设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课程,学生不能及时汲取到有关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导致学生不能对食品卫生安全做出有效判别。
4、对于学校食堂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责任制
4.1.1 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4.1.2 每学期都要对在职员工进行体检,防止食堂工作人员携带传染病菌,影响就餐人员的健康。
4.1.3 要将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责任具体到各有关部门和有关责任人, 明确从校长到具体工作人员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购买食堂原材料面、油、肉、菜等时应做好采购记录并经常抽查,另外在采购方面最好与几家信得过的生产商签订合同,甚至可以直接与菜农直接制订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定期对清洁人员清洗的餐具进行抽样检查;售卖过程中所有的售卖安全环节要有专人进行负责。
4.1.4 学校领导可与几名学生一起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对学校食堂卫生安全工作进行检查若发现问题可及时向后勤部门上报。
4.2 招聘专业知识人才并对食堂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4.2.1 学校应重新招聘专业的食堂从业人员,辞退掉专业知识不符合标准的员工。
4.2.2 学校要定期安排食堂从业人员接受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之了解国家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熟悉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相关要求,掌握必要的食品卫生安全专业知识,提高做好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工作的能力。还要对食堂从业人员加强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使其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操作。同时也要特别关注食堂从业人员的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状况,对有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的人员,要及时进行教育和疏导,并加强相应的管理[2]。
4.3 加强各部门领导以及学生对于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
4.3.1 教育部门以及卫生部门应给予食品安全足够的关注,对学校下发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文件,要求各学校领导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
4.3.2 建议教育部门定期召开食品卫生安全分析会议,增加对各个学校食堂的抽检次数。制定明确的奖罚制度,对于食品安全工作处理的好的学校予以表彰,对于食品安全工作处理不好的学校予以惩处。
4.3.3 要求各学校开设卫生知识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尽量降低食品中毒的可能性。
4.4 加强食品留样工作
食品留样是日常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重要参照物,也是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追根溯源、分析原因、追究责任的重要依据。学校食堂要制定和严格执行食品留样制度,每餐供应的食品成品必须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封专用容器内,在冷藏条件下存放48小时以上,每个品种留样量不少于100克。留样样品应详细注明留样日期、食品名称、制作人等内容
4.5 努力改善食堂设施及条件
学校在思想转变的同时,要将改善食堂卫生安全条件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努力完备食堂设施,使食堂的卫生安全问题达到国家的标准,降低食堂中毒率,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进餐环境。政府方面,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帮助这些有苦难的学校创造有利条件,并给予这些学校足够的财力支持。
5、总结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学校食品安全,应提到与学校升学率的同等的地位,坚持做好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工作,建立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我相信只要学校领导转变思想,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以此建立相应的对策,一定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开创出一个美好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2011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
[2] 王富刚. 浅议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4):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引言
西北大学创建于1902年,现有25个院系、71个本科专业,8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2个硕士点。学校现有北校区、桃园校区、南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建筑面积81.3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在校学生24000余人。中国整理。
根据[2000]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我校后勤改革从大局和长远出发,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改革创新之路。
一、改革进程
(一)领导挂帅,优选干部,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
2000年,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后勤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充分调研高校社会化改革进程,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台《西北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同时,面向全校公开选聘了一批经验丰富,开拓创新的管理干部团队,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和推进,为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创了良好局面,为后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管理体制,制定配套政策
1.构建了甲乙方管理体制
学校根据国家和陕西省关于高校后勤改革要求,组建后勤管理处,成立后勤服务集团,集团总部设经理办公室、财务部、人事部,下设校园管理中心、动力服务中心、新区生活服务中心等14个服务实体。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甲方管理职能,对集团各项服务进行监督、核算、管理。后勤服务集团作为乙方按照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运行。后勤服务集团现有正式职工202人,临时用工1000多人。
2.建立了激励竞争的人事管理机制
在人员分离上,除“小机关”后勤管理处的人员外,原后勤管理处机关及各服务单位的在编在岗职工成建制划归后勤服务集团,集团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经理由学校聘任,各中心负责人由集团自行聘任,报校组织部备案。后勤服务集团员工按照“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原则竞争上岗,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人事制度,集团每年按50%的比例向学校上交后勤服务集团的“老人”工资。对于集团因工作需要自主招聘的人员,按照“新人新办法”,采用劳动用工合同制进行管理。
3.建立了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改制后后勤服务由学校行政拨款转变为契约式服务收费,由后勤管理处对服务价格进行测算,并代表学校与后勤集团签订各项服务协议,约定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及服务价格。平时对各项服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年底时按照服务协议约定进行服务费用核算,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支付。从而形成了市场驱动、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新机制。集团设立了独立的财务机构,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户立账、学校监督”的管理模式,即:集团经营范围内的所有财务工作由集团财务部统一管理,按各服务中心分户立账进行收支管理,学校后勤管理处和审计部门,对后勤集团财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4.建立了资产两权分离的管理办法
为确保改革的稳步进行,学校成立了清产核资小组,对后勤服务集团的各项资产详细核查登记在册,明确了后勤改制前所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学校,将后勤资产的使用权整体移交给后勤集团,实现了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造基础设施,提高后勤服务的物质装备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后勤改革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物质保障。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前,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给后勤改革带来众多不利影响。自2002年以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对后勤设施进行改造。改造扩容配电室五个,新建配电室两座,在全校安装了IC卡计量电表,投入资金对学生食堂、学生公寓进行改造,新建高标准的垃圾处理站一座,投资2060万元新建天然气锅炉两座,进行十几项大的校园环境改造项目,增添绿化景点和休闲场所,改造面积4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万平方米。以上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水电暖等能源供应保障到位,极大地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了后勤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为后勤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我校连续四年获得区“绿化先进单位”,2007年获得“西安市绿化先进单位”。
(四)挖掘利用社会资金,积极探索改革新路
2003年我校开始建设南校区,在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校引入陕西国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学生食堂10213平方米、学生公寓87783平方米,2006年引入陕西汉林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学生综合活动服务中心12430平方米。尝试利用社会资金建设高校后勤基础设施,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其企业化的运行方式与学校以教育服务为主的管理方式尚有差距,不利于学校稳定安全工作,因此经学校反复论证对以上项目进行回收学校管理。此次引入外资建设后勤设施的尝试,虽不是很顺利,但解决了当时学校建设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提供了扩招学生的住宿生活保证,也是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益尝试。
二、改革的效果和成绩
目前,西北大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来,建立了新的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学校后勤的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为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保障了学校连年扩招对后勤服务的各项要求,促进了学校管理重心向教学科研转移
改革以前,全校在校生6000多人因为设施、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不足,学校师生对后勤意见很多,是令许多学校领导头疼的工作。社会化改革以后,在校人数达到24000人,较原来增加了3倍,但由于不断完善的各项后勤设施给学校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环境;“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新型后勤服务运行机制督促后勤服务人员从服务态度到服务效率的全面转变;科学的管理手段,规范的管理程序促使各项服务更为全面人性化,全校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后勤服务开始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中,不再是学校发展的瓶颈,顺利实现了学校领导管理重心向教学科研的转向。
(二)改善了后勤服务质量,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1.适应改革潮流,转变思想观念,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后勤服务集团通过职业道德培训、岗位技能培训、“文明窗口”竞赛等活动提高服务质量,使集团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服务决定生存,质量决定发展的改革要求,在职工中树立起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经营意识。同时,集团为职工配发了新工作服,佩戴工作牌,着装整齐,文明礼貌的集团新形象树立了行业新风。集团从上到下增强了活力和凝聚力,为全校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特别是面对2002年百年校庆、2003年抗击非典、2004年本科评估、2006年接收南校区学生食堂和公寓管理权、2007年至今仍在继续的平抑食堂物价等非常时期时,后勤广大干部和职工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努力拼搏,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赢得了全校的赞同。
2.内练全员素质,外树企业形象,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
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推进,集团在苦练服务质量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建立“关爱特殊困难后勤职工、关爱聘用合同工、关爱服务对象”的“三关爱”的工作新机制;投入近30万元,为外聘人员建设临时职工宿舍楼,解决临时职工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集团还对水、电、物业、维修等各个技术工种的技术工人提供技能培训,为他们的学习和提高创造良好环境。2007年,后勤服务集团成功举办《祖国赞颂暨后勤服务集团成立六周年》文艺晚会,节目均由后勤职工参与演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后勤干部职工的新面貌,取得巨大的成功。科学的管理使后勤工作不断传来喜报,2006年饮食服务中心在“中国高校烹饪技术大赛”取得了一金、一铜的优异成绩。五个学生餐厅被西安市卫生局授予“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的称号,两个学生餐厅被教育厅评为“标准化食堂”。幼儿园获陕西省教育工委“三八妇女巾帼岗”称号,2005年,我校后勤工作被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研究分会评为“全国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等荣誉。
(三)培育了后勤综合实力,增强了集团发展潜力
1.全力以赴,发挥优势,多种渠道发掘经营潜力
从2001起,后勤服务集团积极筹措资金,共投资近3000万元,新建设学生公寓22671平方米,为学生宿舍楼安装了暖气,建设2000余平方米的集味园餐厅,改造学生食堂,进行宾馆装修改造,改善幼儿园教学和环境条件等。集团在抓住校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拓展校外服务市场。2002年租赁安康市西安办事处成立学苑宾馆,这也是后勤集团按企业机制运行通过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增强集团实力的有益尝试。同时,后勤集团积极参与周边经营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引入外来资金先后进行了桃园校区东门外营业用房开发、北校区北围墙经营房的开发建设项目。
2.开放市场,平等竞争
2005年,南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按照新校区新管理的思想,学校将教学楼的物业服务和校园环境卫生两项服务项目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最终由后勤服务集团和方瑞物业管理公司各中标一部分。两家企业在工作中你追我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竞争氛围,不仅使服务质量大幅提高,也降低了服务成本,效果显著。后勤集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社会企业公平竞争,培育了综合实力,增强了发展潜力。
三、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的经验与体会
(一)坚持按新机制运行,“剥而不离”较为符合我校目前的实际
改革之初,我校遵循的“稳定为主导,机制有创新”的改革思路,根据本校实际,不仓促追随大流,不盲目注册独立法人公司,采取剥而不离,注重机制转换的改革路线,使后勤服务集团适应改革体制,不断增强企业自身实力,逐渐适应市场发展。现在看来,高校后勤有许多特殊因素,完全按企业化机制运行必然受到稳定安全的压力,服务价格不能完全和市场接轨。我校这种“剥而不离”,大部分在体制内,一部分在体制外的改革方式,更有利于学校管理与支持,也有利于集团持续发展,应是符合我校实际的改革经验。
(二)经费有保障,按价值规律办事才能保障高校后勤健康持续发展
一方面,我校在后勤基础设施改造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另一方面,按照不同的服务标准进行核算支付服务费用,实现了权力与义务的有效结合。相比之下,学校确实比改革前多支付了费用,但师生享受到了较为优质的服务,后勤集团通过服务获得了必要的成本补偿和劳务收益,这种机制的顺畅运行保障了后勤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石稳则大步前行,石滑则站稳脚跟,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有进有退
改革就是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例外,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经验,也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全国高校在改革过程中自行摸索和总结。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过程的反复性。在目标明确,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应大步前行,推进改革;在政策不明朗,前行受阻力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善于分析,稳扎稳打,把握好发展动态。
四、改革中的困难与问题
(一)深化改革举步维艰,需政府明确指向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政府指导下的一项重大改革,后勤社会化以来,已近十个年头,各地各校均经历一场深刻的改革变革,也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刚开始的上海模式到武汉模式再到后来的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到底哪一种改革方式符合高校的真实需要,也是到了该总结分析的阶段了,高等教育事业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要担负起主要责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正确导向和经费投入主渠道的作用,认真调研这十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绩与经验,分析总结,重新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内涵。
(二)相关政策不健全,发展环境困难,急需政策支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方面,单靠高校和教育部门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根据高校后勤社会化不同时期的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在经费扶持、规费减免、资源配置等方面制定和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保障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和社会属性,扶持高校后勤实体发展壮大。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用政策、法规和制度进行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彭林权.社会化视野下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重构[J].法制与社会,2009,(1).
[2]魏平峰.构建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高校后勤研究,2009,(1).
[3]胡建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体剥而不离的原因与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09,(1).
[4]张乐天.对中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回顾与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8,(5).
ReviewofLogisticSocialisationReformsinNorthwestUniversity
ZHANGLi-ling
(NorthwestUniversity,LogisticsManagementDivision,Xi''''an7100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