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降雨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标志的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的迅速发展,对电气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实践手段、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基于“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以“强化辩证思维、促进研究探索、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为目标,率先在2006年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爱迪生班电气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成果第一完成人负责的6项国家质量工程等支撑下,实施“教学资源和培养方案开放式、学习计划和教学模式个性化、课程体系系统化、工程能力教学实践化、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化”的五位一体改革思路,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整体性,实践与研究体现多样性。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大类专业覆盖电力、电机、电子、IC、控制等多个方向,具有培养强弱电有机融合人才的优势。但是传统专业化培养方案单一,电类课程多且相互独立,内容繁、难、旧,强弱电知识体系相对分离,信息化渗透不足,创新性教学环节过于单调,导致人才综合创新能力偏弱。为解决电气工程大类学生共性与个性培养的融合问题,强电类专业的基础电类课程强弱电融合问题,贯穿大学四年一贯制的实践与研究教学融合问题,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通过:(1)制度创新。制定柔性化的电气工程本科生培养计划,依托重点学科,在低年级学生中建立导师制,多样化的创新研究平台与学生成效激励政策相结合,在学生中尽早建立创新学习意识。(2)课程创新。基于系统观整合关联课程,构建内核宽泛精炼、外延交叉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更新、实验项目开发、实验设备研制同步进行,并依托课程练习形成问题导向的启发式、研究探索型教学新模式。强化强弱电的融合,将电工、电子、信号等课程进行整合,构建集成电子电气的课程体系。(3)过程创新。贯穿四年一贯制的大学生创新学习理念,建立以探索性课程实验、开拓性工程实践、自主性学科竞赛、创新性项目研究为主体的一条龙的创新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提出“爱迪生班”电气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过程教学中灌输创造、创新的教学理念,以“教学资源和培养方案开放式、学习计划和教学模式个性化、课程体系系统化、工程能力教学实践化、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化”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培养新方法,实施培养计划、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科学训练等多方位的教学改革。
教学资源与培养方案开放式
提出“电气工程-爱迪生班创新人才培养”新方案,从培养计划源头进行调整,精炼电气大类的基础课程、提高学生自主选课比例(达到总学分的40%)、加强实验与实践环节的训练与考核。推进重点实验室、示范中心、特色实验平台的全开放,满足学生自主式、开放式培养的需求。
学习计划和教学模式的个性化
电气工程大类内制定电力、电机、电子、控制、IC设计等方向的贯穿4学年个性化、柔性化的培养计划。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瞄准专业方向制定各异的个性化培养计划,通过搭建校内科训、校外实践、国际交流等多种学习平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并通过多种自主学习的学分互换机制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
电类课程体系的系统化
以提升拓展探索能力为目标,按照知识递进和认知规律进行电类系列课程内容的整合,率先建设“内核+外延”式电路与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以关联为中枢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强弱电知识融合的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构成了系统关联的课程体系。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核”涉及电路、电子、信号系统、场与路的核心知识点的精炼与整合,“外延”则体现工程应用及专业课程衔接。课程体系既有“精、宽、新”的内容,又能使得强弱电核心知识按螺旋式递增。
电气工程能力教学的实践化
以50余个创新性课堂实验和自制6大类20余种先进教学设备为支撑,构建了“四阶段(电气认知、电气基础、电气融合、电气电子集成),三层次(基本技能、综合能力、研究能力)”实验教学平台;与27个国际著名企业建有校内联合实验室,与国网浙江电力、飞利浦电子等26家电气行业骨干企业建立校外学生长效实践基地。既能适应低年级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需求,又能满足高年级学生工程实践需求。
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化
除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外,还依托电气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构建开放式大学生智能汽车、智能电网、IC设计等大学生研究平台,完善多种激励与奖励措施,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开展高水平研究、发明专利提炼等能力提升,并通过大量的SRTP、导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环节得到充分体现。
成果的创新点
在培养方式上,提出了“开放式、个性化、系统化、实践化、研究化”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形成了电气大类强弱电专业学生多样化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率先创建了“爱迪生班”电气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验与实践环节、科技创新、教研互动等全方位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体现微电子IC设计、功率器件设计、功率转换装置、复杂电子与电力系统等知识教学的全面性培养特色,有机地辐射到电气工程大类专业学生的交叉培养与个性化培养。以开放式与个性化转变知识的接受方式,以系统化转变知识的传授形式,以实践与研究型学习转变知识的迁移过程,最终达到“三个转变”的教学效果。该项教改得到10个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支持,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在课程体系上,强化电气工程强弱电的紧密结合,建立了电类专业课程关联性集成化的新颖教学体系
面向新能源、智能电网、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强化强弱电融合、电气与信息的交互,率先以系统观整合优化了原有电路、电子、信号等基础课程内容与结构,重新建立电子电气课程教学体系。结合专业方向,构建了“层次化、模块化、探究式”的专用IC设计、电能转换、系统集成等整体化大类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编写完成了电气新技术发展的立体化优秀教材73部,含“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9部。
在培养过程中,提出了实验―实践―科训一条龙的研究型学习方法
首先在低年级电类基础课程学习中实施探索性实验,建立了课程实验-工程应用-科学研究的四年一贯制大学生研究实践平台,提出多样化的学生科学训练以及导师制的个性化教研结合学习方法,达到学生在合作研究与探究中获取新知。从基础到专业建有“十一五”“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和首批“十二五”“机电类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国际500强等企业建立了26个工程实践中心。学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学生培养质量
该成果以“爱迪生班”为试点、辐射到电气工程大类3个专业,受益学生数已达到2280名,已毕业人数1020名,其中继续深造的学生获得世界排名前100名高校研究生录取率达到20%,实施前少于5%,55%应届就业学生进入国际500强企业工作。本科生在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 On Power Electronics、Power System(导师第一、本科生第二)以及第一作者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自动化学报》等国内顶级期刊上217篇,其中SCI、EI收录89篇。
学生获得国家专利233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2项,公开发明专利45项,实用新型授权专利129项,获得国际学科竞赛一等奖18人次、二等奖11人次,国内特等奖6人次、一等奖56人次、二等奖35人次。
课程体系与教材独具特色,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电力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集成电子技术”等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出版了体现电类课程整合的教材73本,其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9本,“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教材与课件已经被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100多所高校参考使用,部分教材连续使用15年以上,同时也得到包括李衍达、马伟明、韩英铎、严陆光、臧克茂、唐任远6位院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指委主任胡敏强教授,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指委主任王志功教授,自动化教指委主任周东华教授等35位专家的推荐与好评。
自主开发研究型实验教学内容与设备广泛应用
强化电类课程基础实验的启发式与探究式,研制开发了模块化、关联性的实验设备与组件,并列入由全国实验示范中心电子组牵头编写的“电工电子创新实验”教材,得到推广。此外,相继开发6大类20余种实验教学设备,涵盖电气信息类所有基础课程,通过与教学仪器公司合作,辐射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50多所院校。
篇2
关键词:干旱地区;人工增雨;优化成套技术;设计思路
连续的干旱以及水资源的匮乏,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条件。为了有效地缓解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减少灾害的发生,人工降雨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开始备受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但是,因为相关的技术研发工作比较淡薄,专业技术以及设计思路过于落后,人工降雨的能力以及水平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为了提升人工降雨作业整体效果以及能力,干旱地区开始结合自身特点,研发了一套完善的人工增雨优化成套技术,它不但可以将空中的水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提升人工降雨量,同时还给抗旱减灾、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意义。
1 导致形成干旱地区的主要原因
1.1 气候条件
根据我国西北地区来说,每年的平均降雨量为400~800毫米之间。由于西北地区受到“世界屋脊”很大的影响,再加上青藏地区高原具备较高的高原热力条件,南亚季风比较薄弱,传送到我国西北地区上空的气流含量明显加少,就而导致我国西北地区发生干旱现象。其次,由于受到厄尔尼诺条件的影响。在这种条件的作用下,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温度加高,副热带高压也会随着升高,当东亚季风中的水汽分子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交之后,便会引发我国东部地区出现明显降雨,北方地区出现降雪。反条件的作用下,我国西北地区处于下沉气流状态,常年置于晴天条件,因而出现干旱现象。最后,冷空气缺乏好时机。即使冷空气会给我国多个地域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大部分的冷空气分子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北方地带,在进行偏移时,由于受到秦岭的影响,导致大部分的冷空气无法越过高山,进而不能和暖空气构建成一个稳定的降低环境,因而导致出现干旱。
1.2 人为因素
西北地区的干旱面积在我国总面积中,占比为1:4,大多数的干旱区域被戈壁以及沙漠所覆盖,近几年来,随着沙漠化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这就给我国环境以及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导致沙漠化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第一个是自然因素;第二个是人为因素其中,占比最高的就是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占比最大的因素有两点,第一个是水资源开发应用缺乏合理性;第二个是植被被人们大量的砍伐。由于森林植被的缺少,导致西北地区沙漠化的面积越来越大,当发生土地沙漠化后,就会给西北地区的储水能力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加剧了西北地区干旱的程度。
1.3 人口增长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数量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人口的数量急剧增多,就会影响了水资源的应用,虽然站在人均水量的角度来说,西北地区是较高的,但是这主要是由于西北总人口数量比较少。就一个区域来说,水资源的分布是扩散的,而人类的居住环境是集中地,特备是对于城市化发展的地区而言,因为人口的密集度较高,就会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当然,当人口的密集度达到一定标准时,就会导致水资源严重匮乏,例如,西北地区的集中城市,西安,乌鲁木齐等领取,由于人口数量过于紧密,就会使得水资源出现急缺的现象。因而,因为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就会引发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2 人工增雨成套技术的主要内容
2.1 我国重点干旱地区主要降水云宏微观结构特征和大气水资源开发潜力研究
首先,以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为依据,对降水云系气候特征以及云场配置关系进行全面的解析;其次,结合现代化的常规探空和加密时次的探空的相关资料,并结合组卫星以及雷达技术进行探测,进而开展降水云系剖面框架解析工作,同时对降水云系动力学特征进行探究。最后,对降水云系整体框架特点以及降水成原因进行明确。
充分借助卫星探测的相关数据来说云层的分布情况进行明确,并将云层高度、云层温度、云层含水量以及水分子分布等信息进行真实的反映,并借助微波辐射来对空中水气体的含水量进行确定,结合飞机探测出的相关信息和地面探测的降水物理框架信息,来对降水云系的主要特征进行评估,根据雷达回波探测的信息,来确定降水云系的降水特点。
2.2 我国重点干旱地区主要云型自然降雨机制和人工增雨技术途径的研究
人工增雨的技术途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冷云催化增雨方式;第二种是暖云催化增雨方式;第三种是动力催化增雨方式。由于降雨环境以及条件的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增雨方式。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云层情况以及降雨机制,来合理的选择人工降雨的方式以及催化方法。我们可以借助探测数据以及数字模式的方式,结合当地的降雨需求,对该区域的降雨过程以及物理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该区域的自身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人工增雨方式,进而实现增雨效果的最大化。
3 人工增雨监测识别技术
在进行人工增雨时,需要对云层的具置进行明确,并选择合适的时间来进行催化。如果降雨层中含有充足的水分子,因而我们可以采用冷云催化增雨方式当作人工增雨催化作的标记。因此,我们要根据云层的不同,来进行实时监测,获得更多的作业数据,来对增雨的时间以及具体方位进行识别,进而有效的降低错漏作业的发生几率。
近几年来,虽然人工增雨探测技术得到了稳定的发展,但是和西方先进国家进行比较,在技术方面还是存在落后的趋势,已经有因为技术缺少合理的方案以及设备,因而影响应用效果,特备是针对一些重点干旱城市,抗旱救灾缺少完善的探测识别技术,影响人工增雨的质量。
加大对机载监测识别技术的研究力度,例如机载仪器综合处理技术、雷达探测技术以及卫星探测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人工增雨的效率。将这些技术进行集中,进而构成一套完善的监测识别技术系统。
云层在构成时,需要一定的空间条件,小到微米,大到几十千米,而物理参数用量设备只可以检测到某个别点,但是遥感探测设备能够对大面积的空间进行检测,但是所获得的数据属于综合性质的,不能获得具体的物理量值。中尺度气象场可以对云层降水的条件进行全面的掌控,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三种设备进行融合,可以获得具体的增雨信息,提升人工增雨效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工降雨作为一种利用效果较高的系统性工作,它不但可以有效的提升降雨数量,同时还能将空中水资源进行高效利用,进而达到抗旱救灾的效果。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这不仅导致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同时还加剧了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发展速率。而传统的人工降雨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求,就要采用干旱地区人工增雨优化成套技术,来加大人工降雨量,进而实现科技水平以及作业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钟宝太,吴兆峰.人工增雨优化成套技术设计思路分析[J].民营科技,2013,04:40.
[2]李宏宇,嵇磊,周嵬,等.北京地区人工增雨效果和防雹经济效益评估[J].高原气象,2014,04:1119-1130.
篇3
1气象预报服务概述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动气象预报服务越来越科技化,准确率也越来越高。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气象预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全球变暖,也带来了一系列气候问题,环境污染一直在威胁人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农业、工业及人们的正常生活都离不开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当代社会也对气象预报服务有了更新的要求,气象预报服务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要求就要不断改革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和调整,我国的气象预报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并进入了预报现代化进程。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天气预报、预警、人工降雨和农业情报等4方面。
2气象预报服务的主要内容
2.1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气象预报的最主要、最基础内容,主要是对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特别是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报。例如在一些特殊季节,在灾害来临前,天气预报可以准确地预报,减少灾害给人们带来损失。特别是农业,有效及时的预报可以减小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2.2农业预报
气象预报通过高科技操作系统对气象进行实时监控,对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种植的最佳方案,以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针对不同区域可以提供不同的气象数据,让农民了解自己的种植特点,并根据自己实际条件种植适合自己的农作物。
2.3人工降雨
气象预报通过人工降雨在灾害来临前减少灾害对所造成的损失,通过预测数据提出解决灾害的具体措施,进而在最短的时间段采取最有效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减小损失。人工降雨和人工防暴都是用人工方式?碛跋焯炱?,以减轻灾害天气给人身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3当代社会对气象预报服务的新要求
3.1准确预报农业种植和生产信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特别大的比例,对农业生产进行准确的气象预报,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对农业经济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农民为了增产增收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有极大需求,农业气象预报只有及时精细、准确、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农民种植作物的时间与病虫害的发生有很大的关联,只有及时掌握天气预报情况,才能让农民提前预防病虫害,将损失减到最小化。我国农业种植面积非常大,气象预报对农业生产的预报面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霜冻的预测并不是非常及时,导致农业生产损失很大,因此气象预报对农业生产的预报还需要改进和提高。
3.2服务的专业性和能力都亟需提高
气象服务预报不仅是对气象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还要对一些灾害性的天气提出解决措施,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生产顺利,使作物产量增收。目前的气象预报基本是对农业生产的预测,并没有提出解决措施,因此要加强气象预报的服务能力,提高专业能力,以促进农业生产有序发展。
4提升当代气象预报服务的有效措施
4.1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预报的准确率是对气象预报服务的最基本要求,气象预报服务的改革和提升要从最基本要求入手。科技发展使气象预报服务更具科学性,预报也越来越现代化和富含高科技。气象预报服务要以科技为依托不断提高对灾害天气的预报能力,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预报能力,对农业生产灾害及时预警,以促进农业生产顺利地开展。
4.2及时气象预报信息
科技发展使先进技术和设备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气象预报要依托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及时准确地信息,只有及时准确才能起到真正的预防作用。气象预报要在对灾害天气进行预报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在预测到灾害天气的同时要及时通知政府部门,督促政府部门做出应对措施。如果天气情况威胁比较大,就要利用人工措施进行干预,将灾害降到最小。
4.3提高科技服务质量
篇4
一、违法人工增雨行为所致损害应适用行政赔偿。
笔者认为,根据《气象法》和《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享有行政处罚权,应属其同级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其性质应定为行政机关。人工增雨作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一种,是在各地政府的领导与协调下,基于本地区的公益事业,由气象主管机构指挥实施的行政行为。《气象法》第29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不具备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或者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不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求的技术标准的作业设备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中可以看出,违法作业将导致三种责任:刑事责任、行政处罚责任和行政赔偿责任。其中对于经济损失的赔偿是以违反法律规定实施人工增雨造成损失为前提的。此种赔偿是基于行政行为违法性而生的行政赔偿。对于不存在违法事由而产生的损失,法律没有规定其解决方法和途径。根据《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规定,人工增雨作业的实施需经过审批,因此其实施多属合法。既然不违法,受害人就无权请求行为人给予行政赔偿。人工增雨行为是为当地公共利益实施的公益事业,或为解除农业旱情,或为降低酷暑高温。公众在因政府行为受益的同时,却有个别人为此作出额外的牺牲(有时这种牺牲甚至超过了受害人的承受限度),并无从获得救济,这显然有悖社会公正。
二、合法人工增雨作业所致损失的承担。
美国上世纪70年生过这么一起案件:南达科他州一所大学进行了人工降雨的试验,当天当地出现了特大暴雨并引发洪灾,造成很大损失,该大学被起诉。这场诉讼的关键在于判定暴雨是否系人工降雨引起。最后科学家一致认定人工增雨的作用不足以引发暴雨和洪水,大学不承担责任。无独有偶,今年7月25日中午12点左右,苏州突降暴雨,狂风掀翻了苏州某厂生产车间的彩钢板屋顶,车间生产的光学镜片一经雨淋即报废,虽工人立刻抢救,但大部分镜片还是报废了,企业损失达九万元左右。企业报请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经查证认为当天暴雨很可能系邻市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所致,从而引出了损失如何赔偿的问题。笔者以为,损害后果可以从以下三种途径获得解决。
(1)受害人自己有过错的,应按过错大小承担相应的责任。人工增雨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其中之一便是需提前向公众预告。受害人在知悉预告后未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或者在灾情发生后未积极防止损失扩大的,应负相应之责。
(2)保险公司在承保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一如美国科学家一致认定人工增雨的作用不足以引发暴雨和洪水,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工催化增加的降雨量一般仅为10%-20%,因此灾害的发生主要还是自然作用的结果。保险公司对于属于其承保范围内的投保人损失,应当依照保险合同的约定给予相应的保险金赔偿。上述苏州某厂镜片遭雨淋报废等损失,如果当天的雨情达到其承保的“雷击、暴雨、暴风、龙卷风、雹灾”标准之一,保险公司就应当承担合同责任。法律虽然规定了气象主管机构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预先公告义务,但现有的科学技术使气象部门尚不能精确界定催化作业的具体后果,不能预见其作业所致损害将延及作业区外,从而无法要求其负起在作业区外进行预告的义务。因此,对于损失的发生,气象部门并无过错,不能责令其承担赔偿责任。在此情形下,若是损害后果的发生确定系人工增雨作业引起,应当求助于行政补偿,通过公共负担平等的原则补偿受害人的损失。
篇5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
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地运动着的,而运动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与任务)
(一)学习目标描述
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
1.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学习过程:①合作讨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③个别探究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2)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
(3)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二)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2)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境,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媒体阐述】
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学习情境类型
1.真实情境
2.问题情境
3.师生交互情境
(二)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玉林市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气为主?这种天气通常又称什么?
(1)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学生小组讨论:降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3)学生小组讨论: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4)学生个别探究:绘制降水柱状图。
(5)学生小组讨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学习的拓展
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雨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1.合作讨论:分成小组,对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进行协作学习
2.个别探究:利用媒体提供的数据资料,绘制降水的柱状图
3.小组探究:根据地图,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习评价设计】
测试形式:1.课堂上提问
2.媒体展示习题
3.学生自带的地理填充图册
【教学小结与反思】
通过对降水这一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降水与生活、生产之间的重要关系;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学会绘制降水柱状图;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习惯。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形成
二、降水量的测定
三、降水量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
篇6
关键词:绿化工程;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土壤管理
为了减少杂草与绿化苗木争夺养分,要结合松土进行除草,松土深度一般为5~9 cm,靠近主干的地方宜浅 ,远离树干的地方宜深。一般每年进行2~3 次。土壤改良措施有物理改良、化学改良和生物改良3 种。因树木是一种多年生的木本植物,要不断消耗地力,加之人为活动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致使树木的土壤改良成为一件经常性的工作。一是深挖扩穴,熟化土壤。园林绿化土壤改良大多应结合施有机肥和灌溉进行局部深挖,包括环状深挖和辐射状深挖。一般在深 60~100 cm 的范围内挖的越深效果越好。二是土壤质地改良措施。土壤质地过黏或过砂均不利于根系生长,黏重的土壤板结,渍水、通透性差,容易引起根腐。反之,土壤砂性强,漏水,容易发生干旱。以上情况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质和以“砂压黏”或 “黏压砂”进行改良。三是土壤pH 值调节。园林绿化植物多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较易成活、生长。偏酸性植物相对较多,而对偏碱的土壤适应的植物土分有限。因此 ,土壤 pH 值调节是栽植以及后期养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良方法在酸性土壤中加石灰。在碱性的土壤中加入石膏和硫磺或硫酸亚铁。
2 施肥管理
园林树木施肥的总目的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树木营养。但为了保证施肥的经济合理, 应全面掌握肥料与环境条件及树木特性,综合判断,有针对性地施肥。一是在生长期内,温度的高低、土壤湿度的大小都直接影响树木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当温度低时,对氮、磷吸收少,对钾吸收多;当温度高时,吸收量均多。另外,夏季大雨后,土壤中的硝态氮大量淋失,根外追肥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进行,而雨前或雨后根外追肥无效。二是砂性土壤质地疏松 ,通气性好 ,温度较高,属于热土,可施用半腐熟的猪粪、牛粪等冷性肥料,施肥宜深不宜浅。黏性土壤质地紧密,通气差,温度低,而湿度小,属于冷土,施肥宜浅不宜深,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砂土含黏粒少,吸收容量小,吸附保存铵离子、钾离子等营养物质的能力小;黏土含黏粒多,吸收容量大,吸附保存铵离子、钾离子等矿质营养的能力强。中性土的性质介于二者之间 。土壤结构与施肥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土壤结构不良 ,土壤的水气失调,必然就影响施肥的效果 。因此 ,这样的土壤就要考虑施用大量有机肥、 种植绿肥或施用结构改良剂 。酸性土壤有利于硝态氮的吸收,而在碱性土壤中则有利于铵态氮的吸收。土壤的酸碱度还影响到菌根的发育,通常在酸性土壤中菌根易于形成和发育。而发达的菌根有利于对磷和铁元素的吸收利用,阻止磷等从根系向外排泄。同时还可提高树木吸收水分的能力。三是树木在不同物候期,其需肥特性也不相同。水分充足时,新梢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素供应, 并且需氮量从生长初期到生长盛期逐渐提高。 新梢生长结束后,树木进行加粗生长并持续到秋季,仍需积累大量的养分。因此,树木整个生长期都需要氮肥,但需要量是不同的。
肥料的种类有有机肥、无机肥、微生物肥等。一是有机肥。其由植物残体、人畜粪尿和土杂肥等经腐熟而成。农家肥都是有机肥,但要经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逐渐为树木所利用。一般属迟效肥料。二是无机肥 。一般为单质化肥,包括经过加工的化肥和天然开采的矿物肥料。常用的有硫酸铵、尿素、硝酸铵、过磷酸钙,多属速效肥料,主要用于追肥。三是微生物肥料。包含细菌肥料和真菌肥料 ,细菌肥料由固氮菌、根瘤菌、磷化细菌和钾细菌等形成,真菌肥料由菌根菌形成。种植时就应将基肥施入。园林植物生长前期和后期需进行追肥,具体施肥时间应根据地区、树种、树龄而定。
3 灌水与排水管理
灌水方法有穴灌、地下灌溉、喷灌等。一是穴灌。在树冠投影外侧挖8~12 个直径 30 cm 的穴 , 穴深以不伤树根为佳。将水灌入穴中,然后将土还原。也可在离干基一定距离处垂直埋置2~4 个直径 10~15 cm、长 80~100 cm 的毛蕊管或瓦管等永久性灌水设施。二是地下灌溉。在地下埋设多孔管道输水,水从管道的孔眼渗出,浸润管道周围的土壤。此法便于耕作,节约用水,土壤不板结,但设备要求较高。三是喷灌。包括人工降雨及树冠喷水,可以节水 20%以上,甚至 60%~70%。人工降雨灌溉机械化,技术先进,但需要人工降雨机及输水管道等全套设备。四是盘灌(围土堰灌水 )。以干基为圆心,在树冠投影以内的地区筑圆盘形埂,在盘内灌水,盘深15~30 cm,以树冠滴水线为准 ,灌水前应在盘内松土 ,待水渗透以后,铲平围埂,松土保墒。缺点是范围有限,同时容易破坏土壤结构。五是滴灌。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机械化与智能化的先进灌溉技术,是以小水流漫施于植物根区的灌水方法。优点是比喷灌节约劳力,节水 1/2 左右,有利于树木生长发育。缺点是管材多,投资大,管道弯头容易堵塞。
灌水不要直接引用自来水,最好选用自然 、人工湖泊或池塘中蓄积的雨水,通过水泵联接水管。目前,工厂中为了节约用水,减少成本,较多采用循环过滤后的工业废水或经收集的雨水。
灌溉应注意,一是要适量灌溉,争取灌足灌透,如果小水浅灌,次数频繁,则诱导根系向浅层发展 。降低树木抗旱和抗风性。二是干旱时追肥应结合灌水,在土壤水分不足的情况下,追肥以后应立即灌溉,否则会加重旱情。三是生长后期适时停止灌水,除特殊情况外,9 月中旬以后应停止灌水。四是灌溉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因为早晨或傍晚蒸发量小,而且水温与地温差异不大 ,有利于根系的吸收。不要在气温最高的中午前后进行土壤灌溉。
目前,在园林中用的较多的是明沟排水、暗道排水和地面排水。暗道排水一般用铺设暗管或修砌暗沟,沟中填充卵石等方式。地面排水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规范,设置2‰~5‰排水坡度,或设置微地型 ,将绿地之中的水排至道路边沟或市政排水管网中。
4 修剪
修剪可保证树木健康,培养良好的树型或控制树体大小,保障人生与财产安全,调节树木与环境的关系,调节树木各部分间的均衡关系,促进老树复壮更新。修剪按照 “一知、二看、三截、四拿、五处理”的程序进行,先从树木的上部开始,由大到小、由内到外,逐渐向下修剪。将枝死枝、折断枝、病虫害枝和交叉枝去除,保持平滑、干净,并在伤口处进行消毒、涂料处理。修剪方式有去顶修剪(即去掉乔木和灌木的顶)、“V”形枝的修剪、去萌修剪、病虫害枝控制修剪、线路修剪(包括截顶修剪、侧修剪、下方修剪 、穿过式修剪)、老桩修剪等。
5 防寒抗冻
一是加强肥水管理,特别是春水和冻水,并浇足渗透。二是用草绳或其他保温材料缠干,包裹树叶。三是在下雪后,应迅速去除树叶上的积雪 ,以防破坏树型。四是在冻害发生前,对树冠进行喷雾。五是施防冻液。六是多次移栽苗木。七是就近号苗。
6 病虫害防治
篇7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气象防灾减灾;建议
中图分类号 P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38-0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新科技发展日益成熟,人们由原先的对天气毫无办法已经发展到可采用高新科技影响天气,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工影响天气是美国于20世纪40年代末研制出现的,人工影响天气是采用高科技,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空中发射干冰或者碘化银,用于影响低空云层,以创造降水现象。人工影响天气不仅仅是引发降雨,其还可以用来减少降雨、降雪、冰雹、灭火等,从而解决天气带来的问题。我国人口密集,资源需求量大,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坚实,我国对外也输送了不少物资,导致我国资源贫乏,森林资源严重匮乏,影响整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最终导致气候问题愈来愈严重。面对这些问题,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我国必不可少[1]。
1 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随着温室效应的日益严重,世界各地区都发生了气候异常现象,中国原本除了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地冬季冰雹较少。但是近几年来,天气异常现象蔓延,在北方,冰雹灾害导致大量农作物被毁,有时还会出现冰雹伤人事故,山川地区因冰雹导致泥石流的爆发或山体滑坡现象时有发生。而在南方,以往冬季冰雪少,大部分时间风和日丽,一般情况是度冬如春,自从温室效益加剧,导致冰雪灾害严重,南方因供暖设施不如北方,导致南方不但出现农作物损毁现象,更严重的甚至还出现冻死人的新闻事件。可见气候灾害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而人工影响天气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作用。
气候问题不光只有冰雪天气和冰雹灾害,还有干旱森林火灾。干旱和火灾都是很常见的问题,而其出现的时间比冰雪天气更频繁,这是因为地球含有的二氧化碳浓度高,形成一个巨大的隔膜,每当到春天或者秋天,阳光照射下,地面产生热量,但是热量排放不出隔膜,导致热量积存在隔膜中,形成越来越热的气候,所以春天与秋天才会像夏天一样酷热。因此,在夏秋时节就容易导致多数地方出现干旱,这时候需要进行人工降雨,以缓解干旱,并扑灭火灾。
2 人工影响天气容易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尚不成熟
任何新事物在人们未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缺点,人工影响天气也不例外。人工影响天气在我国虽然广泛运用,但是技术上并未成熟,因此,面对这种技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弥补其不足。
2.2 研究成本较高
人工影响天气一般采用的方式是飞机播撒碘化银和干冰或者采用大炮将干冰和碘化银发射到低空云层中,以引导降雨,研究成本较高,这使得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望尘莫及。因此,科研人员在研究这项技术时应尽量降低成本,以降低购买资金,让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也能使用上该技术[2-3]。
3 人工影响天气发展对策
3.1 及时防灾减灾
很多政府都是在灾害发生后才会想到采用技术解决,如干旱严重才进行降雨,森林火灾发生才采用降雨灭火等,这样虽然可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当加强利用卫星技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气象灾害扼杀在摇篮里,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4-5]。
3.2 降低科技费用
该技术研究成本较高,使得经济较落后地区望尘莫及。所以要加强科技研究,降低科技费用,力求研制出经济投入小、效益更高的产品。
3.3 圈出重灾区,加强防护管理
我国土地辽阔,气候多样,因此,要对重灾区进行划分,加强对重灾区的管理和对当地民众的灾害教育,做好预防工作。这样既可以把人力资源发挥到极致,也可以把重灾区的灾害降到最低。
4 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地区的差异性导致各地气象灾害存在差异,因此,应对症下药,面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技术人员应加强研究,务必把这种高新技术广泛推广利用,不但要求用于解决灾害,还要用于预防灾害、减少灾害发生。
5 参考文献
[1] 王昌明.气象防灾减灾中人工影响天气的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2(10):155.
[2] 赵钢,周,姜永征,等.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268-269.
[3] 徐阳春.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6(5):69.
篇8
他是普通的创业者,但武汉市市长要给他的产品代言,全国各地近300个工地上也都有他的产品。在刚刚结束的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组织的创业英雄汇上,他凭借独立研发的“高空喷淋降尘系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治霾神器”),击败了武汉站的300个优秀选手,获得了500万元融资。他就是“治霾神器”的研制者李恒。
四年前,李恒还是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假期的一次美国之旅,让他意识到了武汉的雾霾污染有多严重。从小喜欢蓝天白云、热爱大自然的李恒下定决心,要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回幼时蔚蓝的天空。
过调查,李恒发现,城市雾霾的主要源头是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工地。为了摸清工地扬尘的情况,李恒跑遍了武汉所有的工地,磨坏了好几双鞋。李恒发现,工地上虽然都有降尘的措施,但都是采用洒水车和地面喷头这些自下而上的传统方式,对于减少工地扬尘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既然自下而上的喷淋方式效果不佳,那为什么不自上而下,随时在工地上空来一场人工降雨呢?但真正的人工降雨,成本太高,工地不可能接受,唯有从工地上已有的高空设施想办法。看着一组组高耸林立的塔吊,李恒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点子。李恒拟订了一个计划:首先在塔吊的吊臂上安装喷淋装置,然后利用压力将工地上的水输送到塔吊喷淋装置上,利用塔吊的高度,实施自上而下的喷淋。但查阅资料后,李恒才知道这个想法有多么大胆。因为塔吊是活动的,零部件非常精巧,目前还没出现过类似的装置。为了解决这个技术性难题,在实习的时候,李恒选择了一家设计院,学习建筑设计和给排水技术。业余时间,李恒就一头扎进工地,跟建筑工人学习,以工地为实验室,研究如何在吊臂上安装喷淋装置。
历经一年多的实验,李恒终于研发出了第一代“治霾神器”。因为“治霾神器”效果显著,成本也不高,李恒信心满满地拿着自己的产品说明书到工地上推广,却不料遭到了冷遇。原来,大的建筑公司,李恒根本进不去,小型公司也根本没把工地扬尘当回事儿。整整两个多月,李恒几乎跑遍了武汉所有的建筑工地,磨破了嘴皮,磨穿了脚底板,也没有一家工地同意试用“治霾神器”。
不甘心的李恒意识到只有从大的建筑公司下手,才能有所突破。于是,他假扮实习生,混进了一家大型建筑公司,干起了建筑工人的活儿。终于,三个月后,干活认真踏实,还懂点专业技术活儿的李恒受到了施工方的赞赏。趁此机会,李恒拿出了“治霾神器”的说明书。最终,缺口打开了,工地同意试用“治霾神器”。试用了一段时间后,施工方发现“治霾神器”果然效果显著。也是机缘巧合,此时正好赶上建筑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来视察工地,“治霾神器”的显著效果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随后,由武汉市城建委主持,给李恒的“治霾神器”召开了一次现场会,并给予“降尘效果显著,应予以大力支持的”的评定。
篇9
1.淋雨线
淋雨线是用来检查整车封闭部位的密封性(如:挡风玻璃,行李箱,组合灯等)。它主要由房体,板链式输送线,喷淋系统,淋雨控制系统,热空气吹风系统,防火系统组成。
(1)房体:是一个封闭的检测区域,采用的是复合墙体结构,内层为镀锌板,外层为彩钢板,中间填充隔音材料。墙壁侧面一般都开设玻璃小窗,便于观察淋雨房里的淋雨动态。(2)板链式输送线:自动将停靠在板链上的车辆送到淋雨房进行淋雨检测。(3)喷淋系统:喷淋系统由淋雨检测区,污水处理区两部分组成。
淋雨系统产生模拟人工降雨,由水泵,污水过滤装置,吸水池,喷嘴,管路等组成。水由水泵从吸水池中吸出,车辆经过喷淋后,污水再回到回水池进行多级沉淀,过滤处理,处理后的水再循环利用。(4)淋雨控制系统:包括远台控制柜与变频控制柜,根据流量计实际通过流量信号反馈至远台控制柜后,和给定值进行比较,通过变频控制柜进行内部PID调节,自动追踪给定值,实现闭环连续调节。该淋雨装置控制系统实现雨量可以通过阀门和变频器控制进行调整,系统调节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同时该系统还能对淋雨相关设备(水泵、电机等)实施监控,如遇设备出现故障就会自动报警。(5)热空气吹风系统:进入下道工序检测前,车身必须保证清洁,车辆喷淋后要对车身上的水进行吹干。吹干有冷风,热风两种形式。我们采用的是热风吹干方式,通过燃烧天然气提供热能的方式,对车身吹干。(6)防火系统:安装在天然气燃烧器周围预防火灾的发生(火警探测仪,气体探测器)
2.淋雨检测标准
(1)术语及其定义
本标准所述汽车防雨密封性是指汽车处于静止状态,在规定的人工淋雨试验条件下,关闭车窗、门和孔口盖时,防止雨水进入车厢的能力。
渗:水从缝隙中缓慢出现,并沿着在内护面上漫延开去。慢滴:水从缝隙中出现,并且以少于等于每分钟60滴的速度离开车身内护面,断续地落下。快滴:水从缝隙中出现,并且以多于每分钟60滴的速度离开车身内护面,断续地落下。④流:水从缝隙中出现,并沿着或离开车身内护面连续不断地向周围或向下流淌。⑤灯雾水:前照灯、后组合灯内部出现雾状,影响灯光亮度和强度。⑥灯进水:前照灯、后组合灯内部出现水珠。
(2)淋雨试验条件
① 管道压力:soft:160~280KPa hard:260~420KPa
② 淋雨时间:T≥5min soft:1min hard: 4 min
③ 降雨强度
④ 管道流量:Q ≥110m?/h
Q= Q1+Q2+Q3+
Q1,Q2,Q3……=F0 *A0
Q1,Q2,Q3……车体不同淋雨部位流量;F0:车体待测部位规定降雨强度; A0:车体待测部位对应标准面积。
(3) 检查程序
① 降雨强度测定(自身测定,外部测定)
(a)自身带有流量计。(b)降雨强度规定值不相同的受雨部位对应的淋雨管路上分别设置节流阀或全部淋雨管路仅设置一个共用节流阀,并且各淋雨管路上设置喷嘴的密度与它们降雨强度的比值相对应。
② 喷射压力测定
(a)管路系统中已设置压力自动调节阀的淋雨设备只需定期进行压力检定,而试验前喷嘴喷射压力无需再测定。(b)管路系统中未设置压力自动调节阀的淋雨设备,试验前应进行喷嘴喷射压力的测定,其方法是在任意一个喷嘴口处,用橡胶软管连接喷嘴与水压表,调节压力调节阀使喷射压力达到规定值。
(4) 检查步骤
① 将试验车停放在淋雨线进行淋雨试验。② 保证关闭好全部门、窗及孔口盖。③ 淋雨5min后开始观察车辆渗漏水情况。④ 检查大灯,行李箱,车门,驾驶舱等部位,确定漏水状况。⑤ 最后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检查卡。
(5) 试验数据整理
每辆受试车的初始分值为100分,按每出现一处渗扣1分,每出现一处慢滴扣3分,每出现一处快滴扣6分,每出现一处流扣14分累计,减去全部所扣分值即是实得分值,如出现负数,仍按零分计。如标准:
1.车辆不允许出现滴,渗,流的现象。
2.车灯不允许出现灯进水的现象,灯雾气的车辆在开灯60分钟内消失,认定合
格,否则不合格。
结语
篇10
关键词:闪光灯 使用方法
在摄影艺术中“光”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光何谈摄影!
本质上讲,摄影就是对光信号的一个记录过程。我们所看到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利用光的成像原理在感光设备上记录并还原出来的。
由此可见,光信号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成像质量。打个比方,相机的感光元件就好比是地里的庄稼,光就好比是水。风调雨顺,自然五谷兴旺。同理,控制好曝光量,就一定能还原出真实的图像。
闪光灯的作用就是为了在环境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在曝光的瞬间释放出强烈的光线,用以增强摄影对象当时反射出来的光线强度,加强其光信号。就好比是人工降雨,用人工的方式增强雨量,来起到抗旱保丰的效果。
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只有合理的使用闪光灯,才能得到曝光正确的照片。就人工降雨打个比方,一是在洪涝时不能进行增雨作业,二是在干旱时不能隔靴搔痒,一句话过犹不及。
那怎样才算是正确合理的使用闪光灯呢?
一、在合适的时候,在合适的地方使用闪光灯
什么是合适的时候,什么是合适的地方?光线弱的时候,光线弱的地方!
清晨、傍晚还有夜晚是光线弱的时候,室内、山洞还有阴影下是光线弱的地方。一般在这些地方都是要使用闪光灯的,当然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在一个静谧的夏夜,要拍摄一只飞舞的萤火虫,这时要不要使用闪光灯呢?晚上的确是光线弱的时候,正常情况下的确是要用闪光灯。但问题是在黑夜的反村下,萤火之光是那么耀眼明亮,这时就不能用闪光灯。因为这时的被摄主体是萤火,突出的是萤火,如果使用闪光灯,强烈的光线会遮蔽住那一点萤火之光,反而达不到我们的拍摄要求。
又如在林间,拍摄透过浓密的树叶照射到树根处星星散散、斑斑点点的柔和日光。浓密的树荫下,是光线比较弱的的地方,正常情况下也是要用闪光灯的。但问题是,在这里我们要突出表现的是顽强的透过树荫撒下来的那几缕日光,用以体现整个画面所彰显出的那种静谧自然的感觉。
阳光明媚的午后,可以说是光线最为强烈的时候。在这种时候进行拍摄,我们有时甚至还要加滤光片。按说这时候是不用打闪光灯了吧!但正是由于光线过于强烈了,有时反而要加闪光灯。
正是由于环境光过于强烈,有时会反村出被摄物体表面偏暗,当然这只是相对较暗,其绝对亮度还是比较高的。比如在逆光条件下,拍摄人物像。在这种情况下,为突出人物形象,只有牺牲背景使用闪光灯为人物主体补光。当然若是想拍摄出人物剪影的效果,自然就不能使用闪光灯。
同样,在侧光拍摄人物像的情况下,会在人物头部正面形成俗称“阴阳脸”的阴影效果。若是想避免这种情况,利用闪光灯进行补光,可以有效地避免“阴阳脸”的出现。但是,侧光拍摄也可以很好的勾勒出人物轮廓,突出人物立体感,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就不能使用闪光灯。
由上可知,凡事都是相对的,强和弱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依据不同的拍摄要求,即使在相同的时间、地点、事物和环境下,也要选择使用闪光灯。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了解什么是光线弱的时候,什么是光线弱的地方!强和弱不是一定的,要依据具体的情况分析判断。
二、正确的控制闪光强度和角度
在摄影艺术中,无论是何种光源提供的拍摄用光都有一个强度和角度的问题。只有正确的控制各种光线的强度和角度,我们才能拍摄出好的照片,才能表达出我们想要的效果。
闪光灯又不同于别的拍摄用光源,不同于太阳、白炽灯等可以连续长时间提供照明的光源,闪光灯提供的是一种瞬间光线。正是因为闪光灯提供的是一种瞬间光源,正是因为这一独特的性质所以在光线强度的控制上难度比较大,有其特殊的一面。
如果是连续的光源,我们在拍照前就可以明了直观的看到其光照强度,根据拍摄要求判断和调整光照强度。但是闪光灯不行,闪光灯是在摄影中快门打开瞬间时为摄影对象提供辅助补偿光源的一种摄影器材。在未完成拍摄时,我们不能直观的看到曝光时的光照强度,只有在拍摄结束后才能看到最终的明暗效果。
如果是可以多次拍摄的情况下,如拍摄花草、山水等景物时。我们可以多次拍摄,并调整曝光,以达到满意的曝光效果。但是在一些纪实的场所,如会议、运动场等地方。我们没有条件多次反复拍摄,很多镜头都是一瞬间的事。一旦曝光失误,要想重新拍摄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精确的把握曝光强度,做到一步到位。
如何一步到位,首先是要了解所使用的闪光的性能,其适用的闪光距离和闪光强度。其次通过平时大量的练习,做到心中有数。这就像打靶,首先要知道枪的性能,而后就是大量的练习。这就像我们不可能用射程400米的枪来击中800米处的物体,也不可能在未经练习的情况下击中靶心。
初学者,在不能熟练的驾驭闪光灯时可以先从自动档开始训练自己。通过观察各种环境下自动模式的快门、光圈和曝光强度来分析和学习掌握曝光技巧。通过由自动、到快门或光圈优先、再到手动一步一步熟练掌握闪光灯的曝光技巧。
随着数码照相机的普及和PHOTOSHOP类图像处理软件的大量应用,有一个新的情况就是一般曝光不足的数码照片可以通过软件处理修复到正确的曝光值,但是曝光过量的不能。
在掌握暴光强度的同时,我们还要掌握曝光角度的问题。很多人在使用闪光灯时习惯性的将闪光灯与被摄物体平行,这样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高光点过于明显。如一些表面光滑易于反光的物体,如镜子、金属外壳、额头等等。高光会破坏整个画面的平衡,这是我们在拍摄中要刻意回避的一点。
这时,我们就要特别的注意闪光灯的闪光角度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内置闪光灯外,外置的闪光灯都可以上下左右全方位的转动。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调整闪光角度的一个很好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转动闪光灯的角度利用第三方物体反光的方法进行曝光。
这样做,一是可以将闪光灯产生的强光通过反射的方式降低强度变成柔和的光线,从而避免高光点的产生。二是可以增加曝光范围,使画面的整体亮度均匀减小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