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与资源概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土与资源概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概述现今国土资源的分配、利用的具体情况,同时针对国土资源在分配、开发、利用等实际情况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对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中,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采取措施积极解决问题,保证国土资源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合理的利用,在近年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方面取得的很大的进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技术、管理、开发、利用的具体问题,对诸多存在问题的把握是今后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国土资源,形势,问题
引言
国土资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讲,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疆域范围内的所有自然资源,其中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五种自然资源;从广义上来讲,既包括五种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包括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利用自然资源所开发出的并进一步加工利用的资源和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采用的设施,被称为社会资源的人力资源。不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内涵下的国土资源,都是以自然资源为开发研究主体,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使国土资源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合理的利用。我们具体的工作就要合理利用国土资源造福于社会。
一、我国国土资源形势概况
(一)土地资源概况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占世界第三位。我国土地类型丰富,山地和丘陵多、平原面积小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我国的土地类型丰富,地势分为三个阶梯,西部高原的气候复杂,气温低,仅在水热条件尚可的河谷地带可以种植作物,或者是适应地区气候、水热条件的作物,作物产量不高。中部主要为高原和盆地地区,高原地区地貌特征复杂致使土地耕作的利用率低。东部平原主要为冲积平原,水热条件良好,但人口密集,居住用地和建筑用地占据了耕地面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使耕地面积逐年缩减,造成了水热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分配不平衡。我国人口的增长和耕地减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气候资源概况
我国大部分面积位于中纬度的温带地区,雨季集中,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热条件配合良好,冬冷夏热,冬干夏雨。我国国土南北跨度大,温度带众多,有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气候的复杂多样配合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世界上大多数的动植物都能找到适合的生长区。我国的气候资源丰富,具有多样的物种。复杂的气候条件给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隐患。
(三)水资源概况
水资源的分布受气候的影响,在空间上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在时间上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资源呈现这样的特点主要由于我国大面积的国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在工农业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对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浪费和污染。
(四)矿产资源概况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呈现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特点。主要的能源资源,煤、铁、石油资源储量大。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3位。总体呈现:矿产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难以开发利用,资源分布区域差异大,优劣势并存的特点。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资源消耗量也逐年增大,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看,主要存在消耗高、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
国土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资源。针对我国国情综合考虑,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造成了土地和矿产资源的相对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型期,资源达不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国土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应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保障。
二、辽宁省国土资源简析
辽宁省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位于东北三省的最南部,沟通了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环绕在渤海地区,是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地势呈现北高南低,沿海地带地势低平。主要分为三个区域:东部为山地丘陵,属于长白山山脉的延伸部分;西部的山地丘陵区在山间形成河谷地带,与渤海相连,是重要的辽西走廊;中部平原由辽河冲积而成,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25%,是主要的耕作区。
辽宁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日照丰富,积温较高。适宜作物生长。全省年日照时数2100-2600小时。辽宁省是东北地区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降水量在600-1100毫米之间。良好的水热条件适合作物成长,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产区,拥有商品粮基地,农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辽宁省境内有河流众多,全省森林面积41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7%。植物、动物种类繁多,水产品种繁多。海产品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 。生物资源丰富也是辽宁省的一大特色。除此之外,矿产资源丰富,己探明储量居全国前列的矿种有铁、锰、石油、天然气等。辽宁的抚顺和阜新是重要的产煤基地,鞍山铁矿也是驰名中外,还有辽河油田作为重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辽宁省的国土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农业、工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丰富的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在对国土资源的利用方面仍旧存在问题:辽宁省的农用地面积大,多为土质良好的黑土地,作物产量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逐年增加,居住用地和建筑用地的需求增长而造成农用地的面积逐年减少。为了合理利用国土资源,辽宁省着力进行了土地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规划、国土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研发课题:土地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规划、矿产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现状。利用遥感技术研究鸭绿江流域的地质水文特征,对辽宁省52个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海岸带海砂资源潜力调查。采用一系列的措施加大房地产用地核查力度、推行执法监察分片包干责任制以保证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国土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大量的建筑工程造成植被严重的破坏,土壤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与养分大量流失造成土地的沙化。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土地次生盐渍化在扩大。长期以来,由于盲目开荒、滥垦山林、过牧草原等,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耕地的大量毁坏。人口的增长和耕地减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建设占用耕地增多,耕地损毁严重。我国的土地后备资源少,土地开发空间严重不足。
(二)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
矿产资源丰富,但存在贫矿多、富矿少的现状,还有伴生矿。在开采利用的时候,由于技术条件的不足,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为了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开发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的保护措施,只是一味地开采,造成了矿产资源的破坏程度严重,容易引起地面塌陷等问题。
(三)专业人员监管力度不够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春季易受到寒潮的影响,在秋末、冬季和初春时节会出现严寒、大风、霜冻的恶劣天气,给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带来影响,复杂的气候条件给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隐患。同时,还易受到其他的气象、地质灾害的侵害。这就要求专业人员做好预防和监管力度,实际做好相关的工作,将灾害的破坏降低到最小。
四、相关问题的解决建议
针对上述的问题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国土资源参宏观调控有效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法律对人行为的约束,同时也要对相关产业进行耕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据有关规定,省级行政区必须划定占本行政区内80%以上的耕地为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对于建设需要征收基本农田用地的,要有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并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做好保护工作,做到边开采、利用的同时边保护。不断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做好土地利用的规划,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条件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不适宜作为耕地的丘陵地区可以种植经济林木,保护植被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2、矿产资源管理
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采必须经批准取得探矿权、采矿权。国家要培养专业人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利用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方法技术,综合考虑地质气候的条件,利用物探、化探、遥感等手段勘探矿产资源。并研究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伴生矿的利用率。作为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规范。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要加强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审核,严格依法查处浪费和破坏资源的行为。
3、提高管理力度
在地质灾害多发的领域,要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损失。多领域结合沟通防灾工作,形成防灾体系和预警机制。要因地制宜,各部门协调工作,全面部署工作。充分调动土资源系统执法监察人员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国土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国土资源的保护工作重在规划和管理,应该形成一系列具体的监管模式,要先保护后治理为前提,而不是在灾害或事实发生之后再着手整治。
参考文献
[1] 2009年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报告.地质出版. 2010年3月第一版
[2]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与国土资源规划研究室[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0, (04) .
篇2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公开的主要内容
我局根据法律规定和机关行政职责,向社会主动公开以下信息内容:一是机构设置、职能职责、领导简介和联系方式等组织机构情况信息;二是国土资源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三是资源概况、规划计划、资源管理等动态和专题专项工作信息;四是国土资源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各项业务工作的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审批结果公示及查询服务信息;五是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和标准信息;六是干部选拔、人事任免、教育培训等公示公告信息。
(二)公开形式
我局采用政府公告、政府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主动公开国土资源政府信息。以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为主渠道,年全年累计政府信息213条,截止目前,网站公众访问总量达37.48万人次;组织制作专题广播电视节目60期,通过各种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开宣传政府信息230条,通过电子屏信息26条,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了便利。
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年,市国土资源局未收到公开政府信息申请。
三、咨询受理情况
年度,我局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网上咨询共11件,均已答复。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年度,市国土资源局未发生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引发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
五、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年度,市国土资源局未收取任何与信息公开有关的费用。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我局在积极推进国土资源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存在信息公布有时不够及时的问题。二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为依法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我局充分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的优势,以局门户网站为主渠道,做好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工作和依申请公开受理工作。充分利用政府公告、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便民手册等多种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国土资源政府信息解读和政策宣传服务。
七、年工作思路
一是做好国土资源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国土资源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更新《市国土资源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做好年《市国土资源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编制和工作。
二是提高访谈直播类栏目的水平。加强领导访谈、听证会、会等在线直播类栏目的网上;提高视频信息的制作水平和能力;提高热点专题栏目的制作水平,进一步增强网上办事服务能力和政民沟通互动的实效,全面提升网上政务公开工作水平。
篇3
关键词: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管理措施;问题;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依照国务院规定批准兴办的各级各类开发区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等文件精神,着力推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切实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5年来,国土资源部共组织开展了三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评价工作旨在通过开展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摸清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测算开发区各类土地利用潜力,为促进开发区土地利用由外延扩展转变为外延扩展与内部挖潜相结合献计献策,并根据现实需求和问题对现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提出优化建议。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况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对农业利用的研究,由大卫・里卡多(David Ricardo,1772-1823)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对现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力和资本,这个方法叫做土地利用的集约(天诚国土规划)。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土地的有效供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耕地被占用,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而与此同时,许多城市呈“摊大饼式”扩展,城市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现象普遍存在。解决这一矛盾,根本途径就是内部挖潜,因此,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增长方式、管理方式、法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同样在短短的 20年的时间,我们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集中表现出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增加单位 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节约和集约用地是我国土地利用的唯一出路。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供给的缺口很大,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如下:
1、开发区布局分散
分散布局造成用地的局限性,如果引导失效的话,将会出现空间结构继续分散的恶性循环。广经开区一方面,由于片区分散,造成用地不连片,难于引进大的项目;另一方面,片区的分散独立,造成一个区片土地开发完毕后,不能在一个统一的区域范围内调整用地,又要去寻找另外的片区,有可能造成未来将会出现第五、第六个分散片区,以至于带来更多的矛盾和问题,造成空间结构分散的恶性循环。
2、用地结构平衡度不够
由于开发时序、自然条件、历史沿革、政策导向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工业用地与道路广场用地得总面积占已建成城镇用地的90.19%。由于历史原因,以工业发展为引导,难免体现出第二、三产业比例失调。加上直接利益的驱动,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过于注重工业的用地数量,而居住用地比例不高,职住失衡导致区域功能结构性不足,过多的需要主城支撑。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同时存在于土地利用现状中。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必然突出。因此,用地结构仍然比例失衡,居住和基础设施用地不足及功能的失衡也会导致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障碍。
三、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越来越凸显,实行土地集约利用措施必须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1、建立工业项目入区评估机制,按照投资密度、产出效益和科技含量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评定和分析,鼓励“占地少、用水少、物耗少、能耗少、污染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入区,并通过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办公会或重点项目调度会研究确定企业的用地规模。
2、按照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要求确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工业用地容积率应控制在0.8-1.5范围内(特殊产业应根据其生产工艺流程要求并通过项目会审会审查确定),对未达到容积率要求的规划设计方案,规划部门不予审批。建设项目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工业项目的建筑密度应达到55%。鼓励企业使用地下空间,地下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指标。
3、开发区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招商部门、规划管理部门加强对入区项目用地的跟踪管理。严格控制企业预留用地。对取得规划意见书后超过规定的期限未签订预约用地协议并提供规划设计方案,或者未按照出让合同约定的时限进行开发建设的项目,及时进行清理和清退。对于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在规定期限内开发建设造成土地闲置的,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的土地闲置费;签订出让合同后满2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解除出让合同,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4、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前提,尤其对于处于后制度化阶段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的问题更具必要性和迫切性。目前,开发区“项目等地”的情况已经出现,土地产权的变频率也加快了,从而导致土地利用情况的变更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开发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内容除了设计出其发展定位、发展步骤、项目筛选、土地供应和设施配备外,还应将规划的阶段性计划由十年计划变为年度计划,适应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多变的特点。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土地规划能否充分发挥控制和引导作用,关键看执行和管理。开发区应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动态管理,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适时调整体供地计划,按照开发区内不同功能区的规划要求配置项目,对于不合时宜的功能分区要及时调整,进行功能整合,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目前有些尚未成熟的开发片区,过去区政府垂直式的组织结构导致了开发区的规划着重体现的是地方主要领导的意图,把按“首长意图”的规划放在了首位,使土地利用规划不能起到其应有作用的状况必须改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开发区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及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开发区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钟旭;曹里;;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年02期
[2] 胡祖梁;龚奇;;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改进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年01期
[3] 李克龙;范英莉;余素勋;王圣君;;浅谈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初探――以哈尔滨平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01期
篇4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数字城市;建议
1引言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加快城市化进程,进行现代化管理,都对数字城市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在数字城市建设中,信息化测绘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本文基于信息化测绘和数字城市的概念,根据徐州市的特点,对徐州市“数字城市”的整体构建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结合徐州市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些建设“数字城市”的建议。
2 相关概念
按照主体功能划分,信息化测绘体系主要由基准体系、技术体系、装备体系、标准体系等组成,其中: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和地理信息处理、管理、显示、服务、应用等技术,核心是快速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精确与定量遥感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间信息网格技术等;装备体系主要包括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平台、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快速获取平台、先进野外测绘技术装备、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技术装备以及地理信息数据交换传输服务网络等[1]。信息化测绘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数字化体系,数字化是信息化测绘的基础[2]。
数字城市是一个集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等为一体的巨型系统工程,它不仅能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城市,再现全市的各种资源分布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在对各类信息进行专题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信息的交流、融合和挖掘,促进城市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和综合,进而对城市的所有信息进行整体的综合处理和研究 [3]。
3 徐州市“数字城市”建设概况
3.1技术框架
徐州市数字城市建设被列为江苏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示范试点。该项目于2007年5月经国家测绘局批准立项,并纳入国家测绘局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计划,由国家测绘局、江苏省测绘局和徐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建设,总投资1500 万元。通过试点建设,形成徐州统一、权威的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建设数字徐州奠定基础,并通过试点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全国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示范和指导[4]。数字城市是以徐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为核心,以政府信息门户网站、社会网站和各类信息化终端为服务和表现手段,以组织领导、政策法规和运营机制为保障环境的国土资源管理、房产管理、城市规划等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完整体系。体系结构见图1.
3.2建设概况
徐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目前已完成基于数字徐州地理空间框架的数据资源整合、市公安局治安监控资源的整合、118 平方公里的部件普查、9 个标准系统(城管通子系统、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和11 个拓展
图1:数字徐州体系结构
系统(领导督办管理子系统、领导移动督办子系统、户外广告管理子系统、GPS 监控子系统、数据更新管理子系统、移动执法子系统、业务短信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门户网站子系统、12319 对接子系统、城市管理应急子系统)的开发、50 个监控点建设、四级联动网络和硬件部署已经到位。2009 年12 底开始,整个系统开始试运行。
(1)初步建成了徐州市二维、三维多尺度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了徐州市多尺度、现势性较好地地理信息数据库。可以通过统一标准的服务接口,使各级应用单位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的管理系统,目前数字国土、数字地税、数字城管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
(2)数据共建共享取得成效。在数字徐州推进过程中,按照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分别与规划、城管、房管、水利、园林、十二军等十几家单位签订了共建共享协议,地理信息数据在相应的部门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节约了大量的财政开支。其中数字国土也是数字徐州的一个示范应用,通过平台及数据支持,70%的土地证可以做到立等可取,同时对徐州市振兴老工作基地建设涉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城管局作为数字徐州示范应用,使用地理信息数据,节约了70%的部件普查费用,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数字地税使用地理信息数据,当年土地使用税增收上亿元;水利局用于水利规划节约了投资、提高了规划水平与效率;其他应用单位通过使用共享的地理信息数据,也不同程度地节约了财政投入,提升了管理水平。
4 存在问题及建议
(1)组织机构不健全。目前,很多地区各项工作的推进还只停留在国土资源局的层面上在推进,在实施过程中,以一个部门的力量推进政府层面的工作,难度和压力都很大。建议政府对数字城市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的、基础性、长期的工作来落实。
(2)推进层面不高。数字城市作为一个城市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是整合各类资源、共同维护、共同运营的一个平台,需要每个专业部门在共建共享及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可以把其他部门需要的资源都共享出来,形成资源整合、协同办公的模式。现在的推进层面只停留在国土部门与其他各部门沟通推进的层面,没有政府层面专门机构的推进保障,各部门积极性不高,推进进程缓慢,很难形成真正的数字城市体系。建议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运营实体,负责数字城市平台运行、数据更新维护、应用推广等具体工作。
(3)缺少网络支撑。数字城市地理信息数字属于保密数据,目前很多城市还没有健全的保密网络的支撑。建议加强保密政务网的建设,形成互联互通、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协同办公模式。
参考文献:
[1]信息化测绘体系有关问题探讨. 测绘发展研究中心,2008.6.30.
[2]姜钦杰,楼宇.测绘发展新视野―信息化测绘.
[3]钟子春,钱柳羲.数字城市的研究与实现.万方数据库.
篇5
一、目前我国的土地问题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的推进,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在大兴土木,进行着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等活动。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地关系的矛盾,人与人之间因为土地而产生的矛盾越发的突出了。一时间沸沸扬扬的“乌坎”事件的起因就是土地问题。我国土地审批制度自建国以来不断完善,在规范土地利用、保护耕地、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面对当今形势,土地审批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我国现行土地审批制度
我国的土地审批制度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审批,土地征收审批以及土地供应审批等。
建设用地审批管理是指法律授权机关依据法律的职责,对建设项目用地的申请、审查、批准以及与之相关的各个环节所实施的行政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人民政府或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由该人民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需核准和备案的建设项目,由与核准、备案机关同级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
农用地专用审批是指农用地依法、依规、划转建设用地。国务院的审批权限: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申请城市分批次建设占用耕地。省级人民政府的审批权,除国务院审批权限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需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批权,如果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则该乡镇所在地的镇区及所属村庄、集镇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农用地转用,可以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征收审批权限,国务院的审批权限: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省级人民政府的审批权限:征收除国务院审批权限以外土地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低于35公顷面积的耕地(不包括基本农田),低于70公顷面积的其他土地。
三、土地审批现存问题
(一)土地审批的步骤复杂,各种相关程序太多
土地审批制度中,缺少一些具体步骤的规定因此在实施时会遇到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并且在土地审批过程中有较多复杂的程序,比如表格填写、数据产生、材料汇总等,这些相关的程序需要在多个部门中往复办理,过程较为复杂。并且相关规定也经常发生改变,导致需要反复修改。
(二)情况复杂,统筹兼顾过难
由于土地审批的依据――地理底图涉及的范围较广。不同种类的地图也许因为侧重不同,或者基础测绘时所用到的参考数据不同会造成结果不同,比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详查图和勘测定界图不同等。同时在被征地的相关权利人方面,可能是因为征地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并不存在违法征地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村民上访、。总之,土地审批设计的领域很多,所需要的数据,所涉及的相关人都有很多。统筹兼顾这个问题需要在经济、社会和法律上都深入的研究和考虑。
(三)违法用地过多
由于现在城市化的大力推进,不少地方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建设,通常实际的用地面积比规划的面积大出不少,而在不能完成耕地占补平衡时就会伪造数据,或者将不具备造田条件的土地报为补开发的基本农田。
同时,由于很多项目审批时间长,很多项目在没有通过审批时就急于开工,这也是较多违法用地问题的一种。
四、我国土地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
今年初,国土资源部耕地司表示,为了改革土地审批制度要做到:一是改进审批,划清事权,报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实行国家批规模、控结构,地方审项目、管落地;二是简化报件,优化程序,将报部用地报件由10件减少为8件;三是明确责任,下放事权,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允许各省自行确定县、市报省审查的报件材料;四是量化标准,优化程序,确保部审查时间不超过20个工作日;五是区别对待,差别化管理,允许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更大范围先行用地;六是对保障性住房用地等特事特办,提前单独组卷报批,确保4月份完成审批;七是提前作为,报国务院批准的城市用地,可在计划下达之前早部署、早申报;八是推广“留地、留业”安置和农民自主征地拆迁等成功经验,从源头上解决签订协议难的问题;九是坚持原则,灵活处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已通过部用地预审、立项,群众对征地补偿安置没有不同意见,用地已报省或部后动工建设的,只督促整改,不作为违法用地查处和问责;十是积极改革,建立新规,从根本上解决用地审批效率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晓东.南宁市国土资源局.从“两头重中间轻”改期:浅议土地审批制度改革.
[2] 邹爱华.湖北大学.完善土地征收审批制度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对策.
[3] 徐颖.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土地审批制度改革研究.
[4] 肖劲松.湖南省浏阳市国土资源局.都是“无本生意”惹的祸:从现行审批制度看县级土地储备中心的困境.
[5] 任林苗,谢建定.宁波市国土资源局,宁波市国土资源局鄞州分局.现行土地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6] 张迪.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外土地审批概况.
[7] 王发荣.云南省玉溪市国土资源局.浅谈土地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政策 体系 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71-02
当今中国,随着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 “五化”的同时发展,能源需求已步入一个不断上升发展的通道,能源及重要环境资源与我国社会发展已表现出极其密切的关系,一旦缺乏,社会发展便很可能出现“停滞”。所以说,解决能源及环境资源问题已迫在眉睫,而发展国有资源事业则必须要有更高端的开拓创新型人才。
1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概况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主要以两院院士、专业带头人、有突出贡献专家为代表,这部分群体专业知识较强,具有突出的个人能力。国土资源事业想要长期发展下去就必须牢牢依靠这些专业性人才。近些年来,我国的国土资源部对人才的重视逐渐加强,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以营造一个适合高层次人才发展的环境空间。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管理措施及实施背景如下:
(1)研究制定《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纲要》。
本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问题已被上升到了一个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兴旺发达密切联系的高度。为了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速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土资源部开始着手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出台了一系列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纲要,同时在部内建立了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
(2)适时出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所提出的相关意见》。
为更加紧密结合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服务,加强国土资源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国土资源部决定打造一支具有高端水平的创新型人才群体,解决国土资源人才缺乏的问题,从而引导国土资源领域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规划逐渐形成两院院士、“百人计划”、杰出贡献专家,培养一个具有高端技术和科技进步能力的现代化人才群体,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缓解我部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要,保证我国国土资源能够持续做出技术创新及长足的发展。
(3)落实实施《国土资源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国土资源部在人才的长期发展规划中重点指出:建立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重点发展土地开发及找矿专业性人才,以十年为时间周期重点培养高端创新性科技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从而形成一个合理性的人才队伍,为国土资源的未来发展的做好人才保障。
1)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培养高端人才,首先必须要有实力雄厚的科研基地为依托,以此培养杰出的科技人才。截至2020年,争取能够培养出20个高水平的国土资源创新群体,自主培养造就和聘用高端技术人员300名,科学领军人物200名,青年高端科技人才500名。
2)制定国土资源管理及国土资源经济综合性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为目的,委托我国各大高校,争取在2020年前培养出5 000个具有综合性知识的高端国土资源管理及国土资源经济人才,并开展更大规模的培训教育以满足不断加快的国土资源建设的需要,以 20 000人/年的频率培训高端业务人才。
3)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百人计划”。为了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以适应要求日益增高的国土资源工作,就应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批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从2002年起,每年在全国国土资源内部选取前200名优秀学术带头青年以作为国土资源干部储备。
4)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了培养更多的与国土资源相关的卓越人才,应当加强国土资源行业与我国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同设立与国土资源关系紧密的新型课程,设立综合实验室,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计划,并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关改革,以期培养出符合国有资源事业的“卓越工程师”作为国土资源一线工作的储备人才。截止2020年,固定以1 000名/年的数量向国土资源系统及地理勘察部门输送全日制工科大学生及研究生,其中60%能够在国土资源系统重要岗位任职,这些高端人才中,主要是以两院院士、学术专家、杰出贡献专家以及拥有超高水平的发明人员为代表。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创新离不开这些高层次人才的推动。一直以来,国土资源部都在注重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并制定出相关的政策以提供高端人才良好的学习条件。
2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政策的作用解析
总结国土资源人才政策在人才计划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归纳并解析其中所获得的经验,做好现代化人才发展准备,对于高层次国土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1 为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政策增添新的内容
2003年12月,全国人才讨论会在京举办,这是我国自解放以来首次举办的全国人才讨论会议,会议表明了“人才由党管”的基本思想,并在此思想上对人才工作顺利开展做出了新的安排。国土资源部以最快的速度,前后颁布了一连串的新规以解决当前人才建设问题,为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政策增添新的内容。 国家做出的一系列举措吸引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让我国高端科技人才得以 “择木而栖”,为他们营造具有强烈归属感的氛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人才建设工作的进行。
2.2 高度重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2002年初,基于“百人计划”的方针政策,国土资源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到2010初,在“百人计划”的实施下共产生了青年科技领军人物110名,同时产生了163名掌握领先科技水平的基层技术工作者。在他们所研究的课题下,共有1 085项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并及专著共计1 566篇,并有10多人获得了国家级别的奖项,150人获得了省部级颁发的科技奖。其中,全国劳动奖章共4人获得,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新时代百千万人才工程共有6人获选。
2.3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正逐步加强
由于土地和矿产资源在不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土资源部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地理特征及地质特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外学者。尤其在最近几年,由于我国国土资源部人才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培养,杰出人才层出不穷,素质水平不断攀升,逐渐的改变了国土资源部内的人才结构,人才培养氛围越来越浓厚,这对国土资源的长足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4 人才发展的制度框架初步建成
虽然我国自实施国土资源人才政策以来,高层次人才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在部内还有很多问题。
国土资源部高层次人才总量较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仍需更进一步的完善;世界一流科学家相对缺乏,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及任用政策存在不足;老龄化问题严重,在政策方面需要加强青年人才的选择等等。只有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政策,加快国土资源的人才培养政策的创新,才能为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培养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国国土资源的人才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3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相关措施
政策的制定是用来解决重点问题的,没有相关重点问题就无需政策,没有实质性的政策便不会有新体制的诞生。推进政策改革,必须要先解决思想上的束缚、锐意改革、对症下药,用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增加政策 “含金量”,让人才能够“择良木而栖”,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3.1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确立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制度优势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原则,实施重大人才培养计划,加快人才发展的体制创新及政策创新,建立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联系院士及后备人才制度,应当做到党委听取专项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和在党委成员内部建立起专家联系制度。做好重大人才策略和人才工程的部署工作,使高层次人才制度能够真正做到培养人才的作用。
3.2 重点培育年轻一代的高层次人才,建立青年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重点培育年轻一代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青年人才不断成长,为国土资源事业不断前进提供人才保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大多数情况下年轻科研人员的思维都较活跃,更可能实现科学创新及科学突破。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效益,就应当使年轻一代有更多的话语权及主导权,将重大科研任务交予他们,为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3 为人才成长提供人文环境氛围
一个健康向上且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能够营造出强烈的归属感,能够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人才政策制定应不断加强 “软环境”营造的强度,创造一个人文氛围与科学氛围和谐共存的环境,为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提供精神粮食,为他们的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使人才始终处于一个和谐、激励、尊重、理解与充满凝聚力的环境中,这能够更好的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解决人才引进及保留人才的问题。
3.4 加强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以保证我国高层次人才能够走在世界前沿
国土资源部的高端人才应当具有国际化视野,应当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创新能力,必须能够随时跟踪把握世界最新技术的动向,与国际同行之间保持积极的技术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国际人才蓝皮书》中指出,那些走在国际前沿的高层次人才,更具有科技创新的竞争力。由此看来,想要培养核心型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就必须要与国际接轨,扩宽眼界,寻找核心人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结合之道。因此,应当制出台相关政策,以满足高层次人才能够接触国外先进学术交流的条件,以保证他们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位,使得我国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能够具备全球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晨光.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叶志斌.建设国土资源系统人才队伍的建议[J].资源与产业,2004,6(6):55-57.
[3]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R].2010.
[4] 海立.用好人才,政策为要[N].人民日报,2010-12-17.
[5]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赵丽珍,李普者,杨文顺.当代中国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 董志超.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政策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8] 姜洁,潘建伟.发掘“潜力股”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N].人民日报,2011-08-15.
[9] 傅昕.大力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软环境[N].中国国防报,2005-09-06.
篇7
关键词:二调成果;土地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54-1
1 土地调查概况
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和省市下发文件的要求,自2006年9月至2009年第一次实点变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早在九十年代用了近十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当时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加之政策因素的影响,使有的数据与实际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土地家底不清。因此,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非常必要,也十分迫切。
随着3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不断发展,将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起来的“3S”一体化技术已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充分应用了“3S”技术,使我国地籍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我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已经完成,农村土地调查于2009年通过验收,城镇土地调查也于2010年顺利通过省土地调查办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
2 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成果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从工作范围来说可分为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城镇土地调查成果、基本农田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等。
从成果指向来说可分为基础控制测量成果、土地利用数据成果、土地权属数据成果、各类影像数据成果及其集成的数据库及地籍信息系统等。
从成果类型来说可分为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数据库成果等。
3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
3.1 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
3.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要通过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进一步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保障修编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真实、准确、翔实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3.1.2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自1996年开展以来,每年进行一次,但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变更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不强。自2009年第一次实点变更上报后,每年的变更工作都是提取变化图斑,并经现场核实,作为本年度变更调查流量数据,进一步确保了变更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
3.1.3 全国“一张图”工程 自2009年开始全国“一张图”工程,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为基础,生产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正射影像图;以区级行政辖区为单位,采用最新遥感正射影像图与上一年度影像或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相比较方式,监测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的地类变化,保障数据的现势性和真实性,维护调查成果的生命力。
“一张图”工程,特别是与国土资源的计划、审批、供应、补充、开发、执法等行政监管系统叠加,共同构建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从而实现资源动态监管的目标;实现从“以数管地”到“以图管地”的转变;完善国土资源监管系统。
3.1.4 土地复垦整理开发 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形成的后备资源数据库作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立项的科学依据,为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奠定坚实基础。
3.1.5 耕地保护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物质保障。二次调查把查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真实状况作为调查首要任务,彻底查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情况,为耕地保护提供真实、可靠基础数据。
3.1.6 农村村集体组织发证工作 依据二调数据库成果对我农村村集体组织发放村集体土地使用证。这也是市局在地区的试点项目,区里已下发文件,正在进行中。这项工作的开展对我区农村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的确定有重大的意义。
3.2 城镇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
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保持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现势性,而且为确权和权属变更提供依据。是土地资产管理的必要前提条件,是科学管理土地资源、全面贯彻落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基本国策的基础工作,更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特别是为政府决策及城市各项管理事业服务。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3.2.1 地籍调查成果为城市规划服务 有了地籍调查成果的支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会大幅度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将得到加强。
3.2.2 地籍调查成果为土地管理服务 准确的地籍资料在城镇地籍变更调中起到重大作用,我区借这次农村土地调查契机对城镇地籍也进行了重新调查,所有数据已测绘入库,农村数据库城镇数据库的连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这项工作完成后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将对城镇地籍工作中国有土地的出让与转让管理和土地开发的管理等地政管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2.3 地籍调查成果为房地产管理服务 地籍调查成果既有准确性、现势性,又具有法律意义,连贯的地籍又记载了宗地的历史变迁。因此,地籍调查成果能为土地及其附着物为主题的产权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能有效地避免土地权属纠纷。
篇8
(一)矿产资源概况
经过50多年的地质勘查,全区已发现各类矿产地4100余处,矿产135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8.95%;查明有一定资源储量的矿产91种,占全国已查明资源矿产的57.56%,并有28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3位,73(亚)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20种矿产的人均占有量是全国的两倍以上,全区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达13.4万亿元,仅低于青海和山西省,列全国第3位。我区矿产资源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是能源矿产品种齐全,资源储量丰富。煤炭资源已查明和预测含煤盆地49个,面积10万平方公里,查明资源储量2261亿吨,预测资源量10000亿吨以上,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潜在价值11.2万亿元。含油气盆地12个,面积44万平方公里,其中6个盆地见工业油气流,查明石油地质储量2.76亿吨,预测资源量30―40亿吨;查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903亿立方米,预测资源量15000亿立方米以上。
二是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具有规模开发条件。区内已查明铜、铅、锌、钨、锡、钼等10种有色金属矿产,总金属资源储量2139万吨。
三是稀土资源得天独厚,世界第一。区内已查明白云鄂博和“八一”两处稀土矿床,稀土氧化物保有资源储量8270.2万吨,预测资源总量1亿吨以上。
四是非金属矿的分布广泛,优势明显。石膏、芒硝拥有世界级的特大型矿床,湖盐、天然碱和优质高岭土全国闻名。萤石、石灰石、石墨、石棉、水晶石、硫磺等非金属的储量也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现状
2003年以来我区共有在期矿产资源勘查项目848项,比上年增长56.5%;实施勘查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是上年的2.8倍;矿产资源勘查投资达到4.7亿元,是上年的3.6倍。局部地区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如自治区地矿局在赤峰地区发现经初步评估的拜仁达坝多金属矿床,银、铅、锌资源储量规模可望达到特大型。
2004年由于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勘查市场异常活跃。仅1―9月,国土资源厅已受理探矿权登记申请2183个,审核颁发勘查许可证1470个,实施勘查面积3.2万平方公里,第一勘查年度计划投入资金16.9亿元。但我区地质勘查工作与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相比,勘查工作仍显得相当滞后。
在矿产开发利用方面,截至2002年底,全区已开发利用矿产86种,占探明矿种的68%;开发利用矿区734处,占探明矿区的71%。全区共有矿山企业4656家,矿山企业从业人员总数27.87万人。2003年,全区矿业开发总投资25亿元,实现矿产生产总值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3%;2004年1―9月,办理采矿权延续、变更620个,新批准采矿权54个,计划投资16亿元。
二、我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薄弱,资源储量家底不清
就全区而言,地质勘查工作与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相比还相当滞后,基础地质勘查程度低,资源家底不清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一是地勘工作投入不足。目前,全区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仍有1415万平方公里的空白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仅完成全区面积的6%。二是技术设备落后和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因此一些已建成矿山的大中型矿床控制程度不够,勘探深度只停留在300米左右,矿体规模和潜在远景无法查明;受技术与人才制约,一些中小型矿床,工作程度低,仅处于普查阶段,影响了矿产资源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
(二)矿产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与资源大区的地位不相称
据统计,全区年创产值10亿元以上的开发矿产有煤、石油、稀土;产值在亿元以上的开发矿产有铁矿、铜矿、锌矿、金矿、湖盐、水泥用灰岩等。全区矿业产值115.05亿元,仅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1%,矿业产值仅列全国第12位;矿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全国矿产品销售总收入的2.2%,矿业实现利润仅占全国利润总额的0.3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区仍属于矿业欠发达省区之一。
(三)矿产开发结构比较单一
我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支柱的单一产业,仅煤炭就占矿业比重的50%以上,而我区具有特色的石油、天然气、稀土、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的开发速度缓慢,所占比重很低,资源优势远未得到发挥。矿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以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利用率低下
一是矿山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全区矿山企业中小型矿山占90%以上,大矿小开、优矿滥采现象较多;二是共伴生矿产综合回收能力较差,大多数矿山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小矿山开采技术装备落后,集约化程度很低,采矿回采率低,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破坏浪费资源等现象严重。
(五)管理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我区一些旗县、乡镇政府的领导对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依法开发矿产资源的意识淡薄,有的盲目引进投资者,违法分配、买卖、转让矿产资源,导致矿业秩序混乱,资源浪费严重。此外,我区基层地矿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旗县一级地矿行政管理部门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未能进入政府序列,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能有效保证,加上管理手段落后等因素,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能力很弱。此外,我区绝大部分矿山是以无偿划拨方式取得的采矿权,采矿者缺少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采矿企业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往往以过度消耗资源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这种掠夺式的开采不仅不能使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开发,而且造成了矿产资源的巨大浪费。
(六)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许多矿山领导缺乏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意识,重开采轻治理,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全区矿山企业矿区面积总和为3583平方公里,应复垦112平方公里,实际复垦17平方公里,只占应复垦面积的15%。矿山废石累计存量1.18亿吨,并以每年1000多万吨的速度增长。矿山开发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崩塌63处,塌陷123处。全区因开矿造成的煤层着火和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三、我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切实摸清我区的矿产资源家底
一是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努力提高我区地质勘查程度。从2000年至今,国土资源部共支持我区2亿多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支持我区实施了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勘查项目100多项。2004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邀请中科院16名院士对我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科学论证,经研究论证,这些专家们联名向国务院提出了“内蒙古有可能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重要的矿产资源接替基地,应加大对内蒙古矿产资源勘查投入”的建议,这一《建议》引起总理、曾培炎副总理的高度重视,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先后论证筛选了8亿元的地质项目上报国土资源部及国家有关部委,目前项目正在论证中。目前,国家已将我区东西部的煤炭资源与油气资源列为国家重点能源基地。建议自治区政府在此基础上从高层次上向国务院及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协调,以争取国家能给予更大的支持。
二是自治区政府加大对矿产资源的勘查费投入。2004年自治区政府通过多渠道筹资3.2亿元,用于我区4个重点成矿带8个重点资源集中区的地质勘查,目前首批75个、总投资1.56亿元的地质勘查项目正在由国土资源厅组织实施;第二批地质勘查113个项目经费概算3.05亿元(其中自治区投资1.44亿元),将重点选择国家已出资勘查的矿产地进行详查和勘探,通过招标确定项目承担单位。今后自治区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地质勘查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三是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区内外地勘单位在我区从事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近年来国土资源厅先后制定并以自治区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国内外地质勘查队伍在我区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的通知》、《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保证勘查投资人享有的法定权利,对来我区工作的国内外、区内外地勘单位,都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和帮助,极大地吸引和调动了地质勘查单位在我区投资勘查的积极性。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政策,并切实抓好这些政策的落实工作。
四是引进国际先进的地质勘查设备、技术和人才,提高我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勘探水平。为了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科技含量,国土资源厅从项目总经费中拿出1000万元,与国内知名的8个地质科研院所合作,着力解决地质勘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指导和推动地质找矿突破。为了吸引矿产勘查方面的高精尖专业人才,国土资源厅与中国地质大学签定了校地合作协议,今后中国地质大学将优先向我区输送优秀的地质人才,在找矿理论、技术方面给我区指导和服务。为彻底摸清我区矿产资源的家底,实现找矿的重大突破奠定基础。同时,要切实做好矿业统计上报工作,保证向自治区决策机关提供及时、准确的数字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我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强化规划调控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矿产资源规划,对于搞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区应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修编完善全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统筹安排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和保护,严格按照规划审批勘查开发项目和设置矿业权。从而使矿产资源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凡新设立采矿权或扩大矿区范围的,没有规划或不符合规划的一律不予批准。矿山企业必须按照批准的矿山设计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
自治区政府应从当前矿产资源的总体形势及保障自治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出发,对重点矿区、热点矿种的合理开发利用做出明确政策规定,限定资源的最低开采规模,将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作为发证的前置条件,鼓励资源转化,促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凡是以出售原矿为目的的开发项目不予审批发证,引导企业走资源开采、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并举的路子,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对自治区确定的重点煤炭企业,要在资源接续等方面给予扶持,保障这些企业可持续发展,帮助和支持国有矿山企业将采矿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
2.继续加大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的治理和监管
一是要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顿和规范工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严格履行各项监管职能,健全和完善矿山动态巡查制度、矿山年检制度、举报制度和违法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坚决依法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二是整顿和规范工作要实现从一般性的大规模整顿向规范化、制度化地实施日常监督管理转变,对非法开采和乱采滥挖的整顿,要实现从治表向从源头上治本转变。切实做好重点矿区、优势矿产、非法转让、以采代探等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3.积极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逐步实现矿业权以招标、拍卖、挂牌有偿方式出让
今后矿产资源开发要设定这样几条标准:矿产资源开发必须有利于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财税收入的增长;必须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当地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必须有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增长。为此:
一是要完善矿业权公开竞争出让制度,下大力气解决矿业权出让“双轨并存”的问题。除自治区大的资源转化项目配套资源可按有偿协议方式出让矿权外,符合规定的要停止无偿出让、转让、延续、变更,均要实行“招拍挂”市场化运作。
二是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业权市场体系。进一步抓好有形市场建设,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办理,做到产权明晰、运行规范、调控有力。
三是加大各项规费的征缴力度。对于开采国家出资探明矿产资源的矿山,全部收取国家出资形成的采矿权价款。加大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力度,提高征收面和征收率,确保规费足额上缴。
篇9
关键词:中小城市 农村 私人建房 违法用地 富阳市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the farmers' income level is in a new improve, many farmers in rich after get up, have idle hands put money into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of original, or group of the ground to build a house, or old reconstruction, or expanding and decorate, rural areas of the building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due to the rural construction behavior PM area wide, 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strength is limited, rural private house exposed many worrying problem. The author of the current rural land for private house illegal management is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the sam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the rural land administration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rural land for private house illegal fuyang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况
富阳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南,紧邻杭州市西湖区,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城市。市域面积1831 平方公里,下辖25个乡镇、街道,276个行政村,3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64万。改革开放30 年来,富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 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呈现出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城乡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联动的良好局面。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管理硕果累累。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91.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1700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富阳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人多地少,用地矛盾尤为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居住品质提升需求日益增强,农村土地私人建房违法用地现象日益明显,给行政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现状问题
2011年部级土地变更卫星遥感涉及富阳市监测图斑1180个,涉及土地总面积10008亩。根据初判,富阳市合法用地图斑数364个,面积为4503亩,其中耕地1524亩;违法用地图斑407个,面积为2424亩,其中耕地1284亩。其中农居点155个,面积667亩,其中耕地345亩;初判监测图斑范围内富阳市违法用地耕占比45.7%。其中农村私人建房违法用地就占了26.86%,农村私人建房管理形势非常严峻。
三、原因分析
1、受传统因素影响。很多农民认为“建房是自己的事,占的是自己的自留地,无需再到哪个单位办理手续”。部分偏远山村,只有老、幼、病、残在家,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根本无法真正宣传到各村各户,致使农民依法报建意识淡薄。农民建房不主动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报建手续,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就无法全面掌握农村私人建房情况,无法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业务指导,这样就容易出现大量的“非法建筑”,而且这些建筑往往潜伏着各种各样的纠纷隐患,易引发历史遗留问题,影响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2、受法律意识的淡薄与缺乏权力的制度化约束影响。一些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对“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重要严峻性、对土地管理的禁止性规定和案件的审批程序知之甚少或警觉不足,还有些村干部法制意识淡薄,误认为“土地集体所有”就等于集体的领导所有或者能左右决定;更有甚者,部分村干部为能在2011年度农村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当选,不顾法律、政策约束,对村民违法用地、违章建房作下承诺,致使“两违”情况严重。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机构约束,从而纵容他们经常明知违法却也敢作敢为。
3、受区域规划的不稳定性影响。按现行制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许多乡镇的长远规划未能对口衔接,已出台的规划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小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过快而很快发生变化,这种不稳定性的事实严重影响了对部分乡镇土地建设使用的监管力度。此外,为加快旧村改造和城镇化建设步伐,2011年度,富阳市重新进行了农村村庄规划调整。调整期间,农村私人建房审批作出暂停审批的决定,是造成农村私人建房违法用地的一个直接原因。
4、受政府建设倾向影响。上级部门每年安排给富阳市的用地指标数量有限。为更大限度的发展经济,服务社会,有关部门偏侧重于企事业单位用地,而提供给农村私人建房的用地指标很少甚至没有,这与农村私人建房意愿无法得到统一,农户审批建房见不到“曙光”,也是造成农村私人建房违法用地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5、受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没有强制执行权,执法程序时间长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违法占地所建的建筑及附属物,没有强制执行权。每一宗违法案件案件的强制执行必须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由于法院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和复议的权利、期限,从立案到最终执行,常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在这几个月中,土地违法当事人往往不执行国土部门下发的责令停工通知书,继续开工建设,到法院执行时工程有可能已经完工,土地执法监察的威慑力不能及时体现,客观上导致了有人不断以身试法。而违章建筑一旦建成后再去进行拆除,势必给当事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往往是血本无归,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更容易滋生暴力抗法事件的发生。尤为突出的是,目前国土资源部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均被法院以“客观上无法执行”为由驳回申请。这样一来,客观上纵容了违法案件、违章行为。
6、受土地监督乏力的影响。富阳市“两违”综合防控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对于违法用地、违章建筑的打击力度有了改善与加强。但是,部分乡镇(街道)对于动态巡查中发现的违法案件、违章建设行为很多时候只是进行劝阻,将有关情况上报并等待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而没能发挥即建即拆的功能。而该类违法用地、违章建设行为往往由于得不到及时处理,一旦房屋或建筑物建成,要恢复原状往往已经涉及到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再动迁或强行拆除不再那么容易了。很多时候“两违”综合防控反而成了违法用地、违章建筑滋生的“温床”。
7、受经济利益的影响。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商品房价格飞涨,出租房屋的收入也非常可观。受经济利益驱使,导致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尤其在规划区和城郊结合部,此类现象尤为严重。村民希望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等待升值,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等待政府的拆迁补偿获得实惠。其次,受房地产市场利润影响,一些近郊农民受利益驱使,违章建房进行经营活动。对村民而言,同样的违章建房,有的拆了,有的不拆,这就促使一些人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赌一把再说:不建肯定吃亏,建了还有一半的希望,有可能建成就好。虽然有巡查制度,但仅仅是巡查发通知而已,只要趁双休日和节假日期间造上去就好。结果,有的违章建房,政府也过,但拆了以后再建上去的大有人在,最后劳民伤财,不了了之。更有甚者,基层组织及村干部受经济利益驱动,为了个人利益和集体短期利益,非法买卖集体土地给外来人员从事违法建设。
三、对策和措施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农村违法用地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我们一定要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对违法用地、违章建筑行为做到合法、合理的处置。因此宜采用堵疏结合的办法,既要多管齐下,更要标本兼治。采取宣传、预防、查处等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国土资源的管理,让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1、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1、事前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每年 “6.25”土地日宣传活动,将国土资源相关法律条文汇编成册,送发到市民手中。同时,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实施大范围、高密度的宣传发动,在全社会营造彻底治理、严管重罚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使村民初步认识国土资源管理的严肃性,特别是各村的村干部,要让他们起到带头作用。2、事中查处震慑。对违法建设依法查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查、取证、向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组织强行拆除等,并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给违法当事人造成较大的心理震慑。3、事后警示曝光。选择严重违反国土资源管理的典型案例及时曝光,营造强势氛围,做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从而达到优化执法环境的目的。
2、要进一步抓日常预防,完善动态监管网络和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局、基层国土所、农村土地信息员的执法监管三级网络,将违法用地行为发现在动工之前(初),消灭在萌芽状态;发挥基层国土所、村两级土地信息监督员作用,及时发现和报告违法用地线索和苗头;建立奖励群众举报和快查机制。抓制度创新,用地监管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基层国土所的前沿哨所和桥头堡作用,可根据各地的情况,建立用地预报机制、动态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农村违法用地行为;建立执法责任制、监管责任追究制,对监管不力的人员实施监管责任追究,增强基层执法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3、要进一步盘活和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对那些长期闲置不用的老宅空置的土地进行拆除并盘活;加大历史存量违法建设处理力度,对历史存量违法建设鼓励自拆,适当给予自拆补助;同时,加快“城中村”改造,充分利用农村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对一些破旧、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精神,对其进行成片推倒改造,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集中居住,实行高起点、早规划,充分挖潜,这样既可以把原来“脏、乱、差”的城中村变成干净有序的居住小区,又可满足一部分急需建房村民用地的需求,从而减少违章建房的发生。
4、要进一步规划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预留空间。国土资源部门应对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时,及时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协商,将本乡镇已经确立的项目、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全部体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留空间。同时对于那种不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而又被划入保护区的耕地要调整出来,要在现有的居民点附近预留一定的建设空间,并落实用地指标。总之,在修编总规时,一定要立足实际,尊重事实,杜绝“闭门造车”,疏堵结合,从而减少农村违法用地案件的产生。
5、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联合办案机制。
篇10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促进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古生物化石发掘、收藏等活动以及古生物化石进出境,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古生物化石,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动物和植物的实体化石及其遗迹化石。
古猿、古人类化石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的保护依照国家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遗存的古生物化石属于国家所有。
国有的博物馆、科学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和其他收藏单位收藏的古生物化石,以及单位和个人捐赠给国家的古生物化石属于国家所有,不因其收藏单位的终止或者变更而改变其所有权。
第四条国家对古生物化石实行分类管理、重点保护、科研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成立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国古生物学会推荐的专家组成,承担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的拟定、国家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咨询、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的评审、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进出境的鉴定等工作,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按照在生物进化以及生物分类上的重要程度,将古生物化石划分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和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
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或者数量稀少的下列古生物化石,应当列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一)已经命名的古生物化石种属的模式标本;
(二)保存完整或者较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实体化石;
(三)大型的或者集中分布的高等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和古脊椎动物的足迹等遗迹化石;
(四)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
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由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拟定,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并公布。
第八条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的区域,应当建立国家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的区域,同时该区域已经发现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应当建立地方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建立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的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执行。
建立国家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应当征求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领导,将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保护古生物化石的意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古生物化石发掘
第十条因科学研究、教学、科学普及或者对古生物化石进行抢救性保护等需要,方可发掘古生物化石。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应当符合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条件,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批准。
本条例所称发掘,是指有一定工作面,使用机械或者其他动力工具挖掘古生物化石的活动。
第十一条在国家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内发掘古生物化石,或者在其他区域发掘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应当向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取得批准;在国家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外发掘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的,应当向古生物化石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取得批准。
申请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在提出申请时提交其符合下列条件的证明材料以及发掘项目概况、发掘方案、发掘标本保存方案和发掘区自然生态条件恢复方案:
(一)有3名以上拥有古生物专业或者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并有3年以上古生物化石发掘经历的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1名技术人员具有古生物专业高级职称并作为发掘活动的领队);
(二)有符合古生物化石发掘需要的设施、设备;
(三)有与古生物化石保护相适应的处理技术和工艺;
(四)有符合古生物化石保管需要的设施、设备和场所。
第十二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申请材料送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评审意见。评审意见应当作为是否批准古生物化石发掘的重要依据。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对申请单位符合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条件,同时古生物化石发掘方案、发掘标本保存方案和发掘区自然生态条件恢复方案切实可行的,予以批准;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前,应当征求古生物化石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批准发掘申请后,应当将批准发掘古生物化石的情况通报古生物化石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受理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期限和要求进行审查、批准,并听取古生物专家的意见。
第十四条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发掘方案进行发掘;确需改变发掘方案的,应当报原批准发掘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单位,应当自发掘或者科学研究、教学等活动结束之日起30日内,对发掘的古生物化石登记造册,作出相应的描述与标注,并移交给批准发掘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的符合条件的收藏单位收藏。
第十六条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或者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因科学研究、教学需要零星采集古生物化石标本的,不需要申请批准,但是,应当在采集活动开始前将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数量等情况书面告知古生物化石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采集的古生物化石的收藏应当遵守本条例的规定。
本条例所称零星采集,是指使用手持非机械工具在地表挖掘极少量古生物化石,同时不对地表和其他资源造成影响的活动。
第十七条外国人、外国组织因中外合作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方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发掘古生物化石。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应当经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采取与符合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条件的中方单位合作的方式进行,并遵守本条例有关古生物化石发掘、收藏、进出境的规定。
第十八条单位和个人在生产、建设等活动中发现古生物化石的,应当保护好现场,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24小时内赶赴现场,并在7日内提出处理意见。确有必要的,可以报请当地人民政府通知公安机关协助保护现场。发现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应当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生产、建设等活动中发现的古生物化石需要进行抢救性发掘的,由提出处理意见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符合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条件的单位发掘。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古生物化石发掘活动的监督检查,发现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发掘古生物化石,或者不按照批准的发掘方案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章古生物化石收藏
第二十条古生物化石的收藏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馆址、专用展室、相应面积的藏品保管场所;
(二)有相应数量的拥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古生物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
(三)有防止古生物化石自然损毁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四)有完备的防火、防盗等设施、设备和完善的安全保卫等管理制度;
(五)有维持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全国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档案和数据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本行政区域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档案和数据库。
收藏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档案,并如实对收藏的古生物化石作出描述与标注。
第二十二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将其收藏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捐赠给符合条件的收藏单位收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买卖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买卖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的,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场所进行。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三条国有收藏单位不得将其收藏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转让、交换、赠与给非国有收藏单位或者个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其收藏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转让、交换、赠与、质押给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第二十四条收藏单位之间转让、交换、赠与其收藏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应当经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五条公安、工商行政管理、海关等部门应当对依法没收的古生物化石登记造册、妥善保管,并在结案后30个工作日内移交给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受移交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出具接收凭证,并将接收的古生物化石交符合条件的收藏单位收藏。
国有收藏单位不再收藏的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应当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
第四章古生物化石进出境
第二十六条未命名的古生物化石不得出境。
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经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出境:
(一)因科学研究需要与国外有关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的;
(二)因科学、文化交流需要在境外进行展览的。
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出境。
第二十七条申请古生物化石出境的,应当向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出境申请,并提交出境古生物化石的清单和照片。出境申请应当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和古生物化石的出境地点、出境目的、出境时间等内容。
申请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出境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供外方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合作科学研究合同或者展览合同,以及古生物化石的应急保护预案、保护措施、保险证明等材料。
第二十八条申请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出境的,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申请材料送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出境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进行鉴定,确认古生物化石的种属、数量和完好程度,并出具书面鉴定意见。鉴定意见应当作为是否批准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出境的重要依据。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符合规定条件的,作出批准出境的决定;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九条申请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出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同意出境的,作出批准出境的决定;不同意出境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古生物化石出境批准文件的有效期为90日;超过有效期出境的,应当重新提出出境申请。
重点古生物化石在境外停留的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因特殊情况确需延长境外停留时间的,应当在境外停留期限届满60日前向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延期。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第三十一条经批准出境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出境后进境的,申请人应当自办结进境海关手续之日起5日内向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进境核查。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申请材料送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出境后进境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进行鉴定,并出具书面鉴定意见。鉴定意见应当作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进境核查结论的重要依据。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作出核查结论;对确认为非原出境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责令申请人追回原出境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第三十二条境外古生物化石临时进境的,应当交由海关加封,由境内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自办结进境海关手续之日起5日内向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核查、登记。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核查海关封志完好无损的,逐件进行拍照、登记。
临时进境的古生物化石进境后出境的,由境内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向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核查。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程序,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对确认为原临时进境的古生物化石的,批准出境。
境内单位或者个人从境外取得的古生物化石进境的,应当向海关申报,按照海关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进境手续。
第三十三条运送、邮寄、携带古生物化石出境的,应当如实向海关申报,并向海关提交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出境批准文件。
对有理由怀疑属于古生物化石的物品出境的,海关可以要求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向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出境口岸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是否属于古生物化石的证明文件。
第三十四条国家对违法出境的古生物化石有权进行追索。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具体负责追索工作。国务院外交、公安、海关等部门应当配合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做好违法出境古生物化石的追索工作。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批准古生物化石发掘的;
(二)未依照本条例规定批准古生物化石出境的;
(三)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不依法处理的;
(四)其他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发掘,限期改正,没收发掘的古生物化石,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批准发掘古生物化石的;
(二)未按照批准的发掘方案发掘古生物化石的。
有前款第(二)项行为,情节严重的,由批准古生物化石发掘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撤销批准发掘的决定。
第三十七条古生物化石发掘单位未按照规定移交发掘的古生物化石的,由批准古生物化石发掘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古生物化石损毁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不符合收藏条件收藏古生物化石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已严重影响其收藏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安全的,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符合条件的收藏单位代为收藏,代为收藏的费用由原收藏单位承担。
第三十九条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未按照规定建立本单位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档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没收有关古生物化石,并处2万元的罚款。
第四十条单位或者个人违反规定买卖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之间未经批准转让、交换、赠与其收藏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正的,对有关收藏单位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国有收藏单位将其收藏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违法转让、交换、赠与给非国有收藏单位或者个人的,对国有收藏单位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单位或者个人将其收藏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转让、交换、赠与、质押给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追回,对个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批准运送、邮寄、携带古生物化石出境的,由海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国
第四十五条本条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讯,9月11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