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和教育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市全民生态文明教育规划(2013—2023)》等文件为指导,结合我县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的实际情况,以全县中小学生为对象,以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环保行为、普及低碳理念为内容,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县等创建有机结合,使广大中小学生成为绿色社会的播种者、建设者,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实践者,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监督者。
二、目标任务
1.生态文明教育全面加强。将生态文明教育摆上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积极按照市全民生态文明教育规划要求,实现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率达90%以上,其中城区学校要达100%;每学年生态文明教育不少于12课时。在校园布局、建筑设计以及各类设施的配备上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使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成为校园文化的基色,深度宣传“游大湿地,做深呼吸”生态旅游名片。
2.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加快完善。各校要因地、因校制宜,组织编写并认真推行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要积极探索并构建校本教材的循环使用模式,围绕绿色消费、低碳生活、保护耕地、节约资源、垃圾回收、控减噪音、净化空气等内容,分专题、按学段循序渐进开展宣传教育。
3.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丰富多彩。多样化、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以绿色、环保、低碳为主题的校内外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自然、生态文明风尚迅速形成。有条件学校可设立生态文明教育主题馆。坚持整体规划、共同参与、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扎实推进绿色学校、节水型学校、无烟校园等创建工作。
4.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作用有效发挥。各校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落实师资、设备、教材、课时“四到位”。依托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园、湿地博物馆、湿地水生植物馆、湿地鱼族展览馆、中学生态科技馆等重要环境基地和场所,为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和实践创造良好条件。
三、推进措施
注重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1.强化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基教科具体负责落实。各校要迅速成立生态文明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相应的全校性的工作运行管理机制,各部门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县教育局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对各学校年度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建立督查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完善考核办法,推动态文明教育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2.开展多彩活动。大力开展以生态文明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为主要内容的“三走进”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节水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植树节”等活动深入开展宣传,提高活动成效。各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站、主题班会、演讲、板报、橱窗、手抄报、绘画、微课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活动开展及实际效果。要做好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经验总结,不断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氛围,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篇2
关键词:低碳绿色校园;低碳生态人才;人才培养;生态文明;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1-007-03
一、建设低碳绿色大学的背景
1 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大挑战。人类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经济可持续的问题,而且是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21世纪人类正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择。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统称碳基能源)将分别在40年、60年、100年左右耗尽。同时,碳基能源的大量使用,虽然成就了现代工业文明,造福了人类,却也因为大量的CO2排放成为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斯特恩报告》和《气候变化经济学》指出,按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到2050年可能超越人类“力挽”的临界,引发“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量变到质变,导致全球性灾难。
2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如今,我国资源短缺甚至枯竭的城市和地区越来越多,我们亲眼目睹的几十年前的秀美山川现在已是面目全非。《自然》杂志权威报告指出:中国正经历最大生态赤字,其资源消耗的速度是自然资源恢复速度的2.5倍,碳排放量已位列世界第一。由于煤炭仍是中国主要能源,因此,碳足迹自然是中国生态足迹中比重最大的部分,而且情况日益严重。1961年碳足迹占中国生态足迹的10%,到200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4%。我国水资源量是世界平均水资源量的28%,地表水已严重缩减,地下水已被污染,且污水排放已由城市向农村蔓延。我国虽然已设置了“三条红线”应对水资源危机和水安全问题,但恶化趋势不容乐观。我国10年淮河治污投入600多亿元,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的触目惊心的残酷现实,我们焉能不反思、不警醒!
3 困境与挑战“倒逼”人类寻求突破。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解决资源与环境困局的“人类共识”,缓解能源安全、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发展为了什么?什么才是幸福?人类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也依赖于对自然的理解。人类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大自然永远握有随时惩罚人类的无上力量。因此,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和能源供给,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步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和基石。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增长点”,也是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的“发展新机遇”,是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的文明形态,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严峻而重要的课题。担负起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任务,高等学校责无旁贷。
二、建设低碳绿色大学的意义
1 建设低碳绿色大学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低碳绿色大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把高校建设成“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数字化、人文化、智能化、园林化”的美丽和谐园区,发挥高校的低碳绿色文明理念的变革导向作用、低碳技术与知识的支撑作用、节能减排的社会示范作用,对推进地方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 “生态人才”承载着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可以预见,未来5-10年,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等领域,无疑需要大量“生态人才”的示范、引领和保障。大学校园不仅是青年学生汲取知识的地方,也是他们灵魂塑造、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重要场所,更是我们共同的生活和精神家园,理应承担起低碳绿色“生态人才”培养、低碳友好型技术研发使用和率先节能减排的高尚责任。
3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道”自身要有“道”。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任教师,社会是学生的第三任教师,高校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巨大影响,教师言传身教的低碳理念和行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态素质”养成。只有当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通过各种学科、各种实践、各种渠道在大学生的心中发芽时,我国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后继有人”、“动力不竭”而永续推进。
三、建设低碳绿色大学的现状
1 世界许多大学加入了构建低碳校园的行列。早在1972年的人类环境会议就提出了绿色学校的理念,华盛顿大学提出,不仅要建设美好绿色校园,更要培养可持续发展学生;哈佛大学校园18%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并制订了在学生人数增多、科研经费增加、设备总值增长的前提下,2016年比2006年能耗降低30%的节能减排计划和实施方案;等等。如今,国内外学者对低碳校园建设所涉及的领域研究逐渐深入和全面,日本和美国研究机构曾对高校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进行统计,单位面积能耗比大多数社会事业体的能耗都要高,学校建筑的总能耗仅次于办公类建筑的能耗总和。
2 我国低碳绿色大学建设方兴未艾、各有千秋。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实行“绿色大学”建设,首批聘任了18名绿色大学建设专家,并与剑桥、哈佛共同成立三校“低碳能源联盟”;北京大学实施了“林歌计划”;武汉大学开展了“绿色大学十年行”活动;南开大学、沈阳工程学院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已经招生或申报;天津工业大学打造首个新能源低碳校区;浙江工业大学掀起低碳毕业潮;复旦学子倡导校园低碳生活;吉林大学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示范项目高度重视,营建绿色校园并向智慧型校园转变;浙江大学搭建“能耗监管平台”打造节约型低碳校园;南京工业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完成碳排放核查,顺利通过ISO14064温室气体核查验收,标志着该校低碳校园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3 我国低碳绿色大学建设多以低碳校园建设人手。(1)大学校园蕴藏巨大节能潜力。根据相关部门对45所高校的能耗水平数据统计测算得知,2008年全国高校每年人均用煤0.897吨,是全国人均生活用能的4倍;人均生活用水每年145吨,是全国城镇人均生活用水的2倍,大学生的人均能耗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居民人均能耗指标,很多高校仅水电费开支即占总收入的19%左右。(2)低碳校园建设成效明显,效益可观。目前,全国有200所高校实施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生均电耗每年484千瓦时,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4%,实现节能67万吨标准煤,节水3亿吨。例如,江南大学2008年与2005年相比,新校区同比人数翻一番,科研经费增加3.1倍,设备总值增长1.5倍,但校区水电总支出却减少230万元,生均年度水电费由原来的1000元左右降至510元。华南理工大学完成了南北校区总计129栋100多万平方米建筑的能源楼宇计量工程,实现了能耗数据实时监测,进行精细化管理,节能率达30%以上。对外经贸大学一共采用22项节能减排技术,全年节约经费上千万元。
四、建设低碳绿色大学的途径
1 将“生态人才”培养嵌入办学考核评价体系。(1)将低碳绿色“生态人才”培养纳入高校育人机制,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低碳绿色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课程计划、有效途径和教育形式,逐步形成完善、高效、不断创新的低碳绿色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以选修课、必修课、研究型学习等形式构建低碳绿色生态文明教育特色课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两大困境”背景下,所有高校若能将“低碳经济学”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或“气候变化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一门学科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跨学科(半学期)“必修课程”,发挥“传道育人”作用,必将对我国的“生态人才”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捷径效果。(2)应将低碳绿色“生态人才”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课堂教学渗透作为“生态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鼓励各学科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着力寻找相关结合点和渗透点,将低碳理念融汇于各个学科之中,耦合于各个学科的教学科研之中,让低碳、绿色、生态、环保的概念成为学习研究的一部分,教会学生参与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宣传者、忠诚实践者、模范引领者和障碍排除者。
2 积极应用低碳技术成果打造低碳环保基础设施。(1)建设伊始就采用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避免由于硬件的“先天不足”造成能耗无法弥补的“客观浪费”。国外一些专家指出,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全部费用的1%左右,但在决策正确的条件下,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率达75%以上。显然,优化设计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和进行低碳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栋楼刚刚出现在纸上时,就可以测算好未来建设中的碳排放和以后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指标,逐步建立起低碳生态的指标体系。宁可少建几栋楼,也要打造低碳环保的基础设施,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2)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我们应当引导、鼓励大学管理者发扬“牺牲精神”,多做低碳绿色大学建设的“我栽树、你乘凉”的“长效性、基础性”工作。必要时,可引入“能效领跑者”的倒逼手段及“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场机制等综合措施,逐一排查核算,大力推动老旧设备节能技术改造。例如,广泛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能和地热能;建立雨水废水回收利用的中水处理系统,力求做到水的“零排放”;广泛使用LED等节能光源;等等。
3 通过内涵建设推行低碳运营管理薪模式。(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低碳高效的管理体系,搭建能耗监管平台,提升能源使用效益。我们应当学习哈佛等高校做法,建立能耗指标体系和能耗公示制度,在以前多年平均数据的基础上,制订节能减排目标和实施计划。创建低碳绿色校园,期望师生的低碳生活,光靠觉悟是不够的,“社会契约理论”要求“学校政府”只有不断进行“帕累托改进”,加强内涵建设,打造低碳高效的运营管理新模式,才能突破“囚徒困境”,实现“帕累托最优”。(2)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不断提升,大学校园必定同发达国家一样,拆除围墙,融人社会,这种趋势就如同我国当年公园改造一样。高校作为思想、理念、知识、技术的人类文明前沿之地,提前进行“社区公园”建设,率先打造“社区小气候”,以示范行动引领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这同样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和未来建设者的责任与使命。(3)高校资源如何科学调度、如何优化配置、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如何紧密联系社会主战场、深度融合经济主市场,尽力谋求我资源、你资源与他资源合作共享的多赢共赢局面,应是我们探究和努力的方向。体育场馆建在高校就是很好的范例。
4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是低碳绿色大学建设的不竭源泉。(1)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市场需求是决定和引导生产供给的永恒动力,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低碳经济的理念选择产品和服务,高碳经济模式就无法生存。以全国高校3000多万学生数量(比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还要多),对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意味着非常巨大的节能空间。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和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理应率先承担起“现代公民”责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注重细节,点滴节约,努力打造环保节约型校园。(2)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学报校报、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加强节约和忧患意识教育,开辟低碳减排专栏,如“你今天低碳了吗?你今天减了几斤碳?”等等,积极开展“低碳宿舍、低碳教室、低碳论坛、低碳社团、低碳生活我争先、我为校园减斤碳”等系列创建活动,牢固树立低碳意识,处处体现低碳文化,时时参与低碳行动。同时,学校可以利用每年的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地球1小时、无车日等环保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班会、开学毕业典礼等途径的生态文明教育作用;充分利用演讲、辩论、征文、摄影比赛、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3)植树造林,种草固碳,模拟碳交易,自我碳抵消,全方位、大力度培育师生的低碳绿色环保意识。我们可以借鉴高校低碳节能建设的指导材料《校园碳核算攻略》,引入“节能减排获奖,植树造林受益,超额使用能源受罚”的“市场机制”,模拟碳交易,开展碳买卖,对在校师生强力进行“生态灵魂”塑造。
5 责任与使命担当是低碳绿色大学建设的根本动力。由于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属于“不愁生源、不愁经费来源、不存在售后服务”的政府办学的“国有大学”,与企业相比,基本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运营方式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状态,危机感和紧迫感尚不如处于“优胜劣汰”的经济领域。虽然有“生源保证、不愁吃穿”的社会大环境因素,“一股独大、一花独放”、“垄断地位、缺乏竞争”的体制机制障碍也无须回避。“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令我们深思!
篇3
关键词:植物园;标本馆;多媒体;植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07-02
植物标本作为高校重要的生物教学资源,在传统植物学教学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发展,利用植物标本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植物标本馆的作用虽然未被否定,但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严重弱化。新形势下,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如何将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源引入植物学教学之中,是一新的教改研究课题。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学科近几年结合植物标本馆建设与植物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将植物学的教学通过植物标本、校园植物园及网络多媒体等的有机结合,全方位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探亲,将植物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合理利用标本馆资源,努力提高第一课堂效果
1.加大标本数量采集,丰富标本馆藏内容。截止到2007年,经过3代人将近50年的采集,我校植物标本馆共收集保存植物腊叶标本8万份,其中,采自浙江省的约7万份。2007年以后,标本馆配备了专门的科研技术人员,并结合学生科研及教学,将爱好植物的学生吸引到标本馆,让他们参与到标本的制作与管理工作中来。一方面,师生在各类植物考察、实习过程中,加强了植物标本的采集工作;另一方面,在后期的采集记录的整理和标本的制作过程中,也能做到及时到位。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馆藏量就迅速增加到了12万份,在提升数量的同时,标本的质量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采集记录等数据也更加详实可靠。
2.重视标本质量建设,提升标本整体美感。传统植物腊叶标本的花、果、叶经过吸水纸的慢速干燥处理后,颜色灰暗,加上部分标本在压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腐败破损,最终的成品往往观赏性不强,在视觉上不具有吸引力。近几年的标本压制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仪器设备,通过电干燥箱的快速烘干,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存植物各器官的色泽和质感,再加上处理都能做到及时有效,标本各部保存完好无损,能很好地将植物的姿态美、色泽美向师生展现,在某种程度还具有艺术品的效果,提高了标本的观赏性和装饰性,展示了植物的美丽和质感,对培养学生研究植物、观察植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开设各类实践课程,全面普及植物知识。近年来,学科老师面对全校非植物专业学生开设了系列公选课和开放性实验课程,如“插花艺术”、“叶脉标本制作”、“保健野菜的识别与品尝”、“水培花卉”、“干花制作”、“植物装饰画制作”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创意灵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积极推进植物园建设,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1.立足浙江辐射周边,全力引种乡土植物。学校在新校区建设之初,就提出了将校园与植物园建设相结合,将整个学校建设成为植物园。植物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全程参与了建设过程,大量引种各种活体植物。至2013年底,学校植物种类已达2700余种(含部分栽培品种)。其中,绝大多数为华东植物区系植物,特别是浙江省的一些木本珍稀保护植物已基本引种齐全,对一些主要植物都进行了挂牌展示。通过活体植物引种,一方面丰富了学校植物园的植物种类,满足了各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多届学生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同时也为这些珍稀植物的迁地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2.充分利用活体植物,深入开展教研科普。学校植物园为园林、林学、农学、园艺、生态等22个学科提供了教学科研实习场所,甚至一些外校师生也定期来我校开展实践教学。包括花卉学、观赏树木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环境科学等课程都将学校植物园作为主要的实习基地。一方面方便了实习课程的安排、减轻了学校实习经费的负担、提高了安全性,同时可以通过长期反复地学习,提升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样是园林和林学专业的学生,从我校毕业的学生往往比其他学校的学生熟知更多的植物种类和习性。这几年,我校毕业的学生往往因为植物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深受各类相关研究所和企事业单位的青睐,这些都与植物园对他们的影响息息相关。除此之外,一些师生还利用学校已有的活体植物资源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特别是在植物育种、园林植物应用、生态监测、乡土植物开发等相关课题上,已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在科普教育上,我校现在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在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生态文明科普教育的同时,还向所在地区的中小学生及社会人士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等科普活动。
3.加强教学方法改进,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利用植物园丰富的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在教室内讲解植物科、属内容后,即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内针对实物,现场讲解植物的识别特点、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生产应用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显提高了学习效果。另外,植物园的大量种类,十分方便老师们教学信息的采集,能及时拍摄植物不同季节的图片,令课堂PPT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依靠校园植物资源,取得丰硕教研成果。近几年来,植物学科老师通过植物园的建设,取得了一批教学、科研成果,争取到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100余万元;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或教学参考书4部:《浙江林学院植物园植物名录》、《浙江野菜100种精选图谱》、《浙江野花300种精选图谱》、《浙江野果200种精选图谱》;基于“两园合一”的植物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项目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指导学生科研获得各类奖项6项。这些成果又进一步反馈到教学中,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依靠现代传媒平台,尽力丰富第三课堂内容
1.建立数字化标本馆,实现资源社会共享。2007年以来,我校植物标本馆所有标本的高清照片及信息数据均已录入由四川大学牵头的教学标本馆信息系统,从而达到了网络共享,师生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我校的馆藏标本及其相关信息。
2.建设植物园网站,丰富学生学习渠道。为了给师生创造一个更加生动且内容丰富的学习平台,学校专门建设了植物园网站。在植物园网站上,不仅面向公众宣传了我校植物园开展的各项工作,也将国内、国际植物园相关动态进行链接展示。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植物园网站分别开辟了相关的栏目。面向普通大众,网站开辟了“每期一花”栏目,向公众介绍不同季节开放的奇花异卉,利用精美的花、叶照片,艺术性地展示了植物的美丽及功用,并推荐观赏地点及观赏时间;而面向专业师生,网站还设立了“数字植物”栏目。该栏目将植物园收集的所有活体植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各种植物的叶、花、果、植株形态等细节照片,并配有文字描述。栏目还提供了植物中文名和拉丁名的搜索功能,方便学习者进行检索查询。通过植物数据库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网络学习平台,丰富了植物学课程内容。下一步,我们计划在该数据库中将地方植物志、中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等相关资料进行整合链接,让学习者能结合最新最全的资料进行对照学习。
3.引导学生进入植物群,增加学习植物渠道。老师在讲授好课堂内容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植物群和相关网站学习,相互之间能者为师,切磋讨论,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效果与展望
通过上述三位一体的植物学教学法,丰富了教学内容,信息量更大,针对性更强。在教学中,声、形、图、色并茂的直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中接受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这种全方位的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达到学以致用之效果。
我校植物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在植物识别、分类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不少毕业生在单位里表现优异,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考上其他学校的研究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普遍得到好评。
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在浙江省植物学会主办的“之江草木”论坛上,版主、骨干力量约60%以上为我校教师、毕业生或在校生,并带动了社会上一批植物爱好者的参与,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形成了浓厚的植物识别与研究的良好氛围,这种现象也得到了一些知名植物学家的肯定和赞誉。
教学的受众是一群个性差异极大的学生,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收效甚微,而对众多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就现阶段而言又不太现实,故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综合教学应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目前,我们的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有些环节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会有矛盾,各教学环节、课程内容如何紧密衔接,部门之间关系如何协调等,都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唐杰波.高等农业院校建立动植物标本馆的意义[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0):151-153.
[2]谷颐.我校生物标本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7,17(3):95-97.
[3]陈晓萍,郑东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学校科研活动初探――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3):42-44.
[4]周先容,杨利平,戴玄,等.数字化植物标本馆建设与植物学课程范式改革[J].科学咨询,2012,8:168.
[5]梁玉实.试论高校标本馆馆员职能的多重性[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3):52-54.
[6]夏国华,徐华潮,吴家森,等.林业生产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2,S4:42-44.
[7]李国树,徐成东,王波,等.创建植物学实验绿色教学的途径与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2013,32(1):77-79.
篇4
今年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落实“重管理、促均衡、谋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健全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着力缩小校际和城乡差距,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是20__年11月我市以94.6分高分全省首批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国家教育督导评估。
二是__市语言文字工作以高分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评估,实现了“普通话初步普及”和“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工作目标。
三是我市经省教育厅推荐,被教育部评为第三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一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中心园建设步伐,投入3000万元新建、改扩建__中心园、__幼儿园等6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900个,扩大公办园覆盖面。提升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3所幼儿园被评为__市示范性幼儿园、8所幼儿园被评为__市示范性幼儿园,顺利通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__市级验收。
二是创新义务教育管理。会同市规划局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__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明确了近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各所学校的具体方位和用地面积,并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确保教育用地不被挤占。认真做好20__-2015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规划新建中学2所、小学7所。在2012年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__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施方案》,将全市小学划分为8个城乡校际协作片区和22个农村小学片区,把全市初中划分为6个城乡校际协作片区和11个农村中学片区,采取大范围小步骤、稳步推进的办法,组织457名教师开展校际交流,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加强高中阶段招生管理,着力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展毕业班质量评估,促进质量建设。20__年高考取得新突破,有两名学生分别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并分别兑现30万元奖励。加大硬件投入,强化内涵发展,洪宽中学、东张中学、三山中学、__中学通过省三级达标高中__市级验收,目前全市共有17所达标高中。
四是探索职成教育新路子。加大经费投入,加快__二部实训基地建设,继续推动__职专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努力扩大我市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指导和支持__职专等中等职业学校与__职业技术学院、__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二年级学生中期选拔入读高职院校试点继续做好推荐应届毕业生免试入读高职院校工作,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的继续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坚持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职校教师学历层次。开展扫盲教育,超额完成年度扫盲任务。积极开展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和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
一是扎实开展德育工作。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与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室设施配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成立我省首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强化家校联系,规范家长学校建设,整合各部门力量,合力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是持续加强体卫艺工作。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大课间活动”,在八所学校开展__南少林武术研究会武术进校园试
点活动,传承中华武术,提高学生体质。联合卫生部门,多次下校检查校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开展传染疾病防控专题讲座,有效预防学生饮食疾病,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开展科普知识教育,加强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举行各种形式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开展丰富多彩艺术活动为载体,落实艺术教育课程,举办__市首届“鑫泰杯”校园舞蹈大赛、__市首届中小学生合唱艺术节展演活动、__市中小学生“__杯”现场静物绘画比赛(__分赛场)、__市教师书画大赛等,组织200多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20__年____(__)合唱指挥大师班”培训活动,选送舞蹈节目《绽放》参加__市学校艺术教育文艺调演,丰富校园艺术文化生活。引入大型国内音乐童话剧《月亮姐姐和嘟噜嘀嘟农场》在__演出,激励少年儿童实现梦想,丰富少年儿童暑期精神文化生活。三是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发挥其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开展新课程实验的研讨活动,加强了课题的规范管理和指导,教学质量显著提升。20__年中考,全科及格率、单科及格率和优良率全面提高。
一是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认真落实低收费民办园补助、低保家庭幼儿保教费补助、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提供作业本、寄宿生营养改善工程、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和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确保贫困学生不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
二是校舍建设稳步推进。积极与省市20__年教育民生工程项目对接,投入5000万元完成对城关小学、元洪附小等2所城区学校进行扩容改建和民乐中学、梧岗中学、龙江中学等3所农村学校宿舍楼建设,新增学位2700个;投入1.6亿元完成__职专实训中心、__中学、__小学、__小学、__实验小学、__小学、__小学教学楼建设,__一中、__中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__小学、__小学、__中学、__中学、__小学等校舍主体工程在建。
三是加强学校装备配置。今年,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学校多媒体和计算机的配备,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完善学校图书、教学仪器设施的配备,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完善师德监督考核制度,定期开展师德考评、教师评优评先活动,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等规定。开展“三进”、“八查”活动,设立师德信箱和投诉电话,召开家长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签订师德承诺书等方式,主动接受社会和学生监督。
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教师招聘力度,今年共招聘到位448名教师,除免费师范毕业生、研究生直接分配城区学校任教外,其余的均分配在农村缺编中小学幼儿园任教。开展第二届名师评选工作,8名教师入选,并设立__个以名师命名的领衔工作室。开展职称改革试点工作,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对农村任教累计满25年以上且仍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的教师具有高、中级任职资格且未曾聘过,可直接聘任的,不占核准岗位数,同时对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每月给予200元或100元交通费补贴和在原有班主任津贴基础上再给予80元补贴班主任津贴制度,对扎根山区海岛教师在原来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300元给予奖励(共计每人每月500元补贴),进一步稳定农村现有优秀教师队伍。
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别、分层次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完成678名新教师培训、150名中小幼教师职务培训、74名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完成“十二五”期间第二期444名__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协助__教育学院完成中学中级职务及初中高级职务教师岗位培训,培训人数2639人。依托__电大“海西教育网”开展为期一年的初中骨干教师培训,培训人数203人。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学历深造,完成1896名教师的学前申报和826名在职教师的学历更改工作。同时今年还举办7期校长论坛,邀请魏书生、邹越等教育名家开设讲座;组织50名小学校长到__小学参观学习;依托市委市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协议,开展儿童阅读和攀登英语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一是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1.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各学校起始年级的新生一律实行电脑随机均衡编班、均衡配备师资,按规定控制班额,学校不得以尖子班、特长班、实验班等名义举办重点班,不得以学生获奖、竞赛、各类考试成绩作为编班依据;2. 严禁学生借读、寄读。经电脑派位的城区公办学校之间一律不得转学,本市高一年一律不得转学,高二年原则上不转学,确需转学的,只能在同级或低一级高中互转。3.通过优质高中定向生指标分配给薄弱校、一般校、农村学校,使得一般校有更多的孩子进入优质学校学习。4.对江阴中学等8所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随机督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二是积极推进“三城同创”工作。为了扎实做好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城市“三城同创”工作,认真分解教育系统有关的任务指标,下达到各个学校,要求各校要认真抓好落实,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巡查督导,指导、推进各校的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与市委文明办密切配合,积极行动、认真准备,顺利完成20__年__省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任务,为进一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渗透环保教育、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环境教育课程的落实,推进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继续开展“环境友好型学校”创建工作,落实与教育系
篇5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所以,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把法律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对青少年法律素质的培养。六是学校、家庭、社会缺乏合力,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重要的补充和延伸,三者各有特色,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然而,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别是对于辍学或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七是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市场管理不严,不良思潮乘虚而入。书摊、网吧、游戏机室、录像室随处可见,这些场所对青少年诱惑很大,极易产生负面消极影响,有关部门虽然进行了多次整治,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仍不少,不良现象仍在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对策
基于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搞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省教育厅15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充分认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领导重视是搞好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关键。通过督导检查发现,凡是这一工作做得好的学校,无一不是领导重视的。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立考核机制。将“在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纳入“对县、区主要教育工作党政线目标和业务线考核方案”及“铜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标准”;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情况,纳入全市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年度考核的内容;纳入全市教育系统“六五”普法工作的考核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考核内容。学校领导和教育业务部门高度重视,要求到位。一是要求教师的教案中要体现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目标;二是在各县、区教育局和地直学校开展的优质课评选中,凡涉及有法制教育渗透点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渗透法制教育;三是各县区教育局教研室和地直学校教务处,在课堂教学视导中,必须把渗透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四是各学校必须有课堂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制度要求,保障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把握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具体操作方法。在生活中渗透。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情境中渗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情境中,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在游戏中渗透。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在案例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在教学思品课《维护公共秩序》这一课时,便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广泛了解各种信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学生的作业中渗透。周末、国家法定节日和寒暑假。学生不应该一味地坐在电视机前面观看电视连续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多看法制节目这样的任务。法制频道的《今日说法》《第一线》《法律大讲堂》等节目,可以让每个人从中收获到终身受益的法制常识。在课堂小结中渗透。结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渗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