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降雨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探秘人工降雨的魔法

《西游记》里,东海龙王张开龙嘴,顿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这可不是人工降雨,这是神话。自然的降雨(降雪)是水蒸气受冷凝结而形成的,而真正的人工降雨(降雪)是人们根据一定区域内大气的温度、湿度、云、风等的变化,向云里喷洒制冷剂,让天空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使云层中的小水点增多、变大,从而形成降雨或降雪。其实,这项工作就是一项管理天气的工作,气象专家解释说:“我们用一些技术去管理云层间的水,让它发生变化,凝结或者升华。简单地说,就是在云间播种,通过在云层间播撒不同催化剂的方式来收获我们想要的天气。”

看来,要人工降雨必须要在“云间播种”,而制冷催化剂就是降雨所需要的“种子”。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种子”一般是碘化银催化剂。碘化银只要受热就会在空气中形成数以亿计的碘化银粒子,它们非常小,成百上千个碘化银粒子聚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因此,我们才选择它担当人工降雨的重任。

要把碘化银“种子”播撒在云层间,可以使用空中作业和地面作业两种办法。空中作业就是用气象飞机在云中播撒碘化银,气象飞机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好地掌控云层的变化,把握投放催化剂的最好时机。地面作业就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碘化银炮弹,炮弹在云层中爆炸,碘化银也就播撒到了云层中。碘化银微粒会随气流运动进入云中,在冷云中产生无数个冰晶,然后再借助一定的气象条件,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加大。当然,在云层中播撒“种子”,必须选择云层富含水汽的情况,如果水汽不足,“种子”发不了芽,也就不会形成降水。

原来魔法的奥秘在此啊!你也跃跃欲试?绝对不行,人工降雨必须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并由有关部门来实施。

魔法的发现之路

如果从人类影响天气的想法算起,神话传说中的呼风唤雨应该可以说是人工降雨的最初幻想了。把这种幻想付诸实践要从19世纪末说起:1890年,美国国会曾拨款支持科学家利用火炮、火箭和气球在云中进行催云造雨实验;1918年,法国科学家把装满制冷物质的炮弹发射到空中,试图造雨;1921年,美国科学家又用飞机向云层播撒带电物质,设法促使云层碰撞降雨。不过,这些人工造雨的实验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人类探寻自然奥秘的脚步并不会停止。二战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科学家欧文・兰米尔博士和谢弗尔决心把雨雪形成的原因弄清楚。战后,他们利用一些奇特的装置开始实验。1946年7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炎热,由于实验装置出了故障,装有人工云的类似电冰箱的装置里的温度一直降不下来,他们只好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来降温。当他们把一块干冰放进制冷装置里,奇迹出现了――水蒸气立即变成了许多小冰粒,在冰箱里盘旋飞舞,人工云化为了片片雪花。这一奇特现象令他们兴奋不已,他们商定要在空中试试。于是,1948年11月的一天,天气很冷,谢弗尔驾驶着一架飞机,在云层上方撒下大量干冰。留在地面观察的欧文博士看见雪花纷纷扬扬从天而降,这些雪花落在他脸上,化成了水滴。他们成功实现了用干冰进行人工造雪,将“呼风唤雨”的古老神话变成了现实。人们兴奋地把这一实验称为“给云层播种”。

从此以后,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农业大国和缺水的国家纷纷对以增雨、增雪和消除冰雹为主要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投入。

魔法并不能创造天气

人工降雨的魔法也只是根据科学原理,基于自然规律对天气现象的利用而已,人类并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创造天气。以人工降雨为代表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实际上就是管理天气的工作,它只有在接近自然的、正常的条件时,并且有合适的云来供催化时,催化剂才能起作用。人类不仅不能创造天气,而且连云也创造不出来,在干旱的条件下,大气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使用催化剂催化云来降雨也是困难的。所以,魔法并不是万能的,尊重规律、爱护地球才是人类的最大福音。

篇2

澳洲关于水的神话及文化

古代澳洲土著人有许许多多关于水的神话。远古时期,澳洲土著人把他们的图腾――虹蛇看做是水的象征。从中部地区虹蛇神话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活在内陆沙漠山地、气候干旱、常年缺水的土著人是多么地渴望拥有和得到水。

雨神求雨 中部内陆土著部落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在远古创始时期,该部落的虹蛇图腾murunta、雨神及雨神的弟子居住在远离部落的西部海滩。为了求雨,雨神将它的一个弟子投入大海让虹蛇吞食。这样弟子浑身都沾上虹蛇那闪闪发光的白色鳞片。然后,在雨神的命令下,巨蛇吐出小雨神,使之变成一片乌云升腾至部落上空,于是雨水便顺着弟子的头发落到地上。雨停后,雨神便变成彩虹带着它的弟子回到西部海滩。澳中地区常年干旱,土著人生活艰难。据说干旱一般会持续到雨神和虹蛇的再次显灵,土著人才能等来又一次的甘霖。

众蛇争水 中部地区的虹蛇不像其他地方的虹蛇可常年栖居在同一个深潭。由于气候的原因,它们在雨季生活在山顶岩洞里,在旱季则把家移至峡谷,等到雨水充满岩洞,才回到原住地。不要说土著人了,看来那里的图腾也缺水,因此就引发了众蛇争水的传说。居住在马拉加拉(Maratjara)泉的虹蛇wanambi不愿让沙丘大蟒蛇和咸水丛林蛇分享泉水,于是大蟒蛇、丛林蛇决定杀掉wanambi虹蛇,以达到随时饮水的目的。但经过一番较量,它们没能赶走大虹蛇,最后达成协议:和平相处,共享甘泉。

偷蛇引水 在土著人看来,有虹蛇的地方就有水。中部库那(Conner)山地区的土著人认为,他们的虹蛇被邻近部落的巫医施了魔法偷到自己领地的水泉去了。据说巫医将自己变成小蝴蝶,诱惑wanambi出洞。紧接着又变成多只老鹰,吹着魔曲将wanambi制服后,硬是把wanambi偷到自己领地的欧威利纳(Owelinna)泉。看来现在仍是汩汩流淌的欧威利纳泉,还多亏了从前巫医的偷蛇引水之举。

裸舞乞雨 生活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当代澳洲妇女受印度妇女“求雨”以及尼泊尔妇女裸舞乞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迪,不惜采取极端的方式来求雨。据澳大利亚广播电台报道,维多利亚州西北部欧延镇的妇女曾举行声势浩大的裸舞乞雨的仪式。当地妇女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发起了一项宣传节水的公众运动,举行乡村音乐会,并由一位求雨舞蹈专家根据美国印第安人和其他土著民的仪式精心编排了一个传统的求雨仪式。之后,维州各地真的出现了降雨天气。久违的甘霖不仅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也为当年维州的山林灭火工作最终划上了一个句点。究竟是裸舞求雨灵验了,还是天气变化自有其规律,人们自有评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起码这场“裸舞求雨”鼓舞了当地人的士气、振奋了社区精神,增强了人们的节水意识。

绝望的现代求雨

澳大利亚的土屋巴城(Toowoomba)位于昆士兰州的东南部,这座城市曾被称为“花园之城”。然而今天,这里的居民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极端的缺水问题。他们荒废的花园的喷水头已经三年没有喷水了,并且2006年政府对居民用桶水浇草浇花的做法下了禁止令。

土屋巴城是如何变成今天这种缺水局面的呢?并且在过去的15年,这里的人们是如何与干旱做斗争的呢?

其实干涸的河床和褐黄色的足球场并不是这里的居民最担心的事情,他们最担心的是干旱无雨也许会剥夺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的生存权,要知道这里是澳大利亚干旱最严重的地方,持续的时间已经超过一个世纪。尽管如此,土屋巴城还是周边农村居民看好的地方,包括邻近的达令县(DarlingCounty),因为这里曾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直到后来雨水才逐渐减少,到后来干脆就不再光临。Dianne Thorley任该市的市长已经8年了,他说:“我们从1992年就实行了城市限水政策,整个澳大利亚正在经受着干旱的炙烤,有点像一个逐渐变干的苹果。”

然而,幸运儿正在光临这个城市及周边地区,因为最近科学家要在这里做也许是世界上技术最为先进的科学实验,即人工降雨实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使用的是国外进口的物质,通常是碘化银、盐或者干冰。科学家通过向云层注入这些物质使水汽凝结成小的颗粒,进而形成雨滴,这种技术已经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应用了60多年,有的地方成功,有的地方失败。但是人们还是以永不衰竭的兴趣对这项气象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并且不断地在天空中做实验,科学家坚持在经费紧张和很多人持怀疑态度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试验研究,积极探索干旱地区的现代求雨模式,现在土屋巴这个干旱的小城正在等待着这一先进技术的检验。

澳大利亚的土屋巴城(Toowoomba)位于昆士兰州的东南部,这座城市曾被称为“花园之城”。然而今天,这里的居民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极端的缺水问题。

如果不是急需用水,当地是不会轻易做这样大规模的实验的。昆士兰政府投资了76075-美元用于与此相关的4年期项目,这是一个多部门合作的实验研究,其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应对各种干旱,包括盐碱化对树木的影响和循环再生水变成饮用水的研究,该国水资源部部长CraigWallace说:“这样的实验不能确保100%的成功,可能有些怀疑者还会对我们的实验皱眉头,但人人皆有家,为了昆士兰的人民,我们要尽一切努力”。

人工降雨由美国人Bernard Vonnegut在1946年在世界上做了第一次实验,他是著名小说家。他和他的兄弟,从那以后开创了一个有色彩的时代,他的技术和理念很快被很多国家所采纳。在随后的30多年里,美国每年花费大量的美元用于人工降雨研究,甚至在美国对越南作战时还使用人工降雨技术阻断了胡志明市(时称“西贡市”)的城市物资供应。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人类的人工降雨还需要使用蛇油,在随后的10年里,人们对于这种使用蛇油的人工降雨逐渐地失去了兴趣。

根据美国天气研究中心的RoelofBruintjes专家介绍,昆士兰州的人工降雨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些云层似乎更加有利于形成降雨,从11月份起这种有利于降雨的云层会越来越多。项目研究人员约30个,他们使用CP2型多普勒雷达先行分析云层的物理性状和变化趋势,包括碘化银被撒播到云层后的变化,与地面雷达和预报设备联合工作,系统能够返回大气的3D立体图,就像对人体进行扫描一样,这种方式不仅能确定在何时和在什么情况下进行飞机投放,还能让科学家观察到云层中的水和冰块是如何被所播撒的化学物质所影响变化的。这种降雨方式还未曾在地球其他地方使用过,Roelof Bruintjes说,当我们知道适合降雨的云层在某个干旱的地方发展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系统进行降雨优化。

篇3

有时候,科学会很调皮,为了搞定某些问题而不走寻常路,耍一些有趣的怪招。

人体一旦有血栓,健康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处境非常危险,尤其是当血栓出现在大脑中时。

针对这种情况,外科医生一直在想方设法让处理血栓更加容易一些。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医生和工程师经过多年的努力,共同协作,设计了一个“吸血鬼”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配有针头和套管,可以在医生的引导下提取血液凝块。

未来,“吸血鬼”机器人还将具有更加智能的功能,如在清除血栓的时候不会影响大脑机能。

智能物品到处都是。你的房间里是不是摆满了智能家具?你的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是不是已经换了好几个了?可你听说过智能纸吗?

现在,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人员大卫・摩尔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研制智能纸,可以帮忙确定你是否病了。

跟扑克牌差不多大的智能纸不同于一般的纸,它相当于一个小个子医生,能检测你身体里的病原体,而你只需要使用一个简单的鼻拭子。

在实际操作中,智能手机应用还会进行一些辅助工作。不过,如果感染了严重的病毒,你仍然需要去看医生。

一提到无人机,你可能只知道它可以在空中携带武器攻击地面目标。

其实无人机的用途非常广泛,比如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执行搜救工作等。如今,科学家试图再赋予它一项新功能――驱蚊。

这种新型无人机可以探测到一大群蚊子的行踪,然后攻击它们,将其杀死。

显然,这个想法有些荒谬,不过也有可能实现。

癫痫发作起来确实很恐怖,但谁能读懂它呢?

音乐学专家和神经病学专家曾联合起来对癫痫进行研究,想弄清楚癫痫发作时听起来像什么,从而了解癫痫病人以及大脑在发作期内的行为。

用音乐表现大脑活动的想法确实不错,可能对癫痫病人康复有帮助,但科学家认为这样的音乐装置还不会被商业化。

每当大雨倾盆时,不少人肯定有过这样的念头:如果能把那些讨厌的雨云消灭掉就好了。不久后,这个想法也许可以实现。

一些研究人员发现激光可以用来影响水在空气中的凝结,或许能够控制降雨,人造万里无云的天气。这听起来很疯狂,但可能行得通。

在世界气象组织名为“激光、天气和气候”的会议上,这些研究人员报告了他们的实验情况,并声称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我们也许能够控制天气。

要想研究外星生命,往往需先找到最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球,比如欧罗巴卫星,但是这颗星球上布满了冰层。

因此,科学家试图制造太空子弹,用其击穿欧罗巴卫星上厚厚的冰层,探索冰层下方的世界。

目前,英国工程师已经测试了一个迷你版的太空子弹,弹体能够击碎冰块,自身却毫发无损。

大脑很神秘,人们都想探个究竟,科学家也不例外。

一直以来,他们都在努力研究人类的大脑,并发明了一种新技术来读懂你的心,而且已经证明能够从一些简单的扫描图像中发现你看的是哪些字母,从而分析你的大脑活动。

这非常有意义,或许可以促进聋哑人的交流。

天气太热或者地面太干燥,怎么办?可以试试人工降雨哟。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率先运用了人工降雨技术,比如,把碘化银或干冰射入一片云彩中引发降雨,或模仿天然盐分、灰尘和大气中的其他微小颗粒促进水滴形成。

篇4

前段时间,“山竹”台风肆意捣蛋,惹事生非。我一起床,就发现窗外的景象完全变了样:窗外的树木东倒西歪,一棵老树连根拔起横躺在马路中央,挡住了汽车的去路,河边的杨柳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街边店铺的广告牌也被吹得七零八落;新闻联播里还报道:台风登陆地,很多人的家园都被摧毁了……得知这些,我不禁开始幻想:要是我有一个可以控制天气的摇控器该多好,这样一来,我就可以控制天气了,不让它们“随心所欲”了。

在我的想象中,遥控器的外观跟普通遥控器差不多,长方形的,有很多的按键。

这个遥控器可以根据各地的天气状况进行其后针对性的其后调整。比如说,广东正在出强台风,只需要在屏幕输入地名“广东”,按下“台风消除”键,当地放肆的台风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再比如非洲正在遭遇旱灾,那么只需要在屏幕输入地名“非洲”,按下“降雨”键,当地立马会下一场及时雨。

这个遥控器不单单可以调整气候,更高级的是可以利用气候。比如说,咱们可以利用“微型龙卷风”送货。在遥控器上设计好龙卷风的路线,以及速度,用风力可载的纸箱装载货物。这样,把货物放到风口中,就可以顺利“吹”到目的地。再比如说可以利用“人工造雨”灌溉作物。在遥控器上圈划降雨面积,点击“人工降雨”,这时候适合灌溉量的雨水就会从天而降了。

这个天气控制遥控器真的太棒了,我真的好想拥有它。所以从现在起,我得好好学习,这样才能有知识和能力尽早让想象变为现实。

篇5

【关键词】:园林植物;养护;管理

园林养护工作,可谓是“三分栽,七分管”,通常一项园林工程完工后,必须要经过1-3年的养护才能完全交工。而且养护过程中还要通过修剪做到植物造型的设计,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精细化管理,从而发挥园林工程更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本文从园林养护的五项重点工作进行探讨。

1、灌水与排水

园林植物的灌水、排水有四种方法:

1.1盘灌法。主要以干基为中心,在植物投影区域内以圆盘的形式筑埂围土堰,盘深为15~30厘米,在盘内灌水。在灌水前应将盘内松土,让水分充分渗透。盘灌法的范围有限,容易破坏土壤的结构。

1.2穴灌法

主要在植物投影区域内挖穴,在穴中灌水,并且穴的数量要根据植物的大小来定,一般保持在8~12个、直径为30厘米,在灌水后将土还原即可。还可以定距离,垂直埋置2~4个长为80~100厘米,直径为10~15厘米的瓦管或者毛蕊管等灌水设施,并以碳末或者碎石进行填充。

1.3喷灌法

通过人工降雨等方式及时为植物喷水,其优点是可以节约大量的水。但是,人工降雨是机械化的灌溉,需要人工降雨机和输水管道,以及先进的技术。

1.4滴灌法

此种方式是比较智能化和机械化的灌溉技术,主要以小水流为植物根区进行灌水。它具有自动化、节约劳动力、节约用水等优点,但是它的投资大、管材多、管道的弯头容易发生堵塞。

要注意,土壤中水分含量过多,氧气就会减少,植物根系只能进行无氧呼吸,长此下去,容易产生毒害根系的还原性物质,植株就会形成和积累过多的酒精,造成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最后导致植株的死亡。同时,土壤中积水过多,透气性差,阻碍好气性细菌活动却加快嫌气性细菌大量活动,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流失。以上就是为什么要及时排水的原因。

2、施肥

2.1环状沟施肥法。秋冬季树木休眠期,依树冠投影地面的外缘,挖30~40厘米 的环状沟,深度20~50厘米,将肥料均匀撒入沟内,然后填土平沟。放射状开沟施肥法:以根际为中心,向外缘顺水平根系生长方向开沟,由浅入深,每株树开5~6条分布均匀的放射状沟,施入肥料后填平。穴施法:以根系为中心,挖一圆形树盘,施入肥料后填写土。也有在整个圆盘内隔一定距离挖,一个大树盘挖5~6个,施入肥料后填平。

2.2全面施肥法。即所有苗木翻地后普遍施肥。肥料除了施入土壤中可被根系吸收利用外,还可根外追肥,将事先配制好的营养元素,喷洒到植株枝叶上,被其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质,促使植株生长。根外追肥要严格掌握浓度。

2.3根据植物根系施肥。园林植物根系的分布特点决定了植物的土壤施肥方法,在根系分布集中的地方要往土壤深处施肥,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植物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根系强大而又分布深的植物像银杏、胡桃、油松等,要往土壤深处施肥;而根系较浅的植物尤其是幼树像洋槐、悬铃木等,要注意往土壤浅出施肥。

3、苗木整形与修剪

园林树木的整形修剪主要是根据各种苗木生长的自身的特点以及对预期达到的观赏要求不同。

3.1乔木类植物的整形、修剪要求树干笔直挺拔,不能过早撤掉固定拴护杆。要及时锯掉成年树木不规则的树枝和冠幅大的挡风枝,避免因大风雨而这段树枝。

灌木类植物要求整齐有序,对植物形状要不断的进行人工修剪,一般可以采用铁丝编制文字的方式让灌木通过编制修剪,生长成形。

3.2对于定植年代比较久的灌木,要有计划地培养新枝,分批地疏除老枝。

3.3短截突出灌木丛外的徒长枝,保证灌木丛的整齐均衡,对于具有拱形枝的树种要除外。

3.4对于不作为留种所用的残花废果,要及时除去,以免消耗植物的养分。

4、草坪养护

4.1在春天,草坪正处于发芽生长的旺季,一定要有充足而又适当的水分,过多过少都不利于草坪的生长,尤其是北方地区雨水少、风沙大,水分蒸发又快,更要注意。除此之外,在园林养护过程中还要注意对草坪土壤松土,保证根部有充足的生长空间,从而促进春季草坪迅猛生长。

4.2在夏天,主要是需要对草坪喷洒农药,做好预防病虫害,保护草坪。因为夏季北方温度且雨水少,气候干燥,这时候草坪生长较缓慢,施肥也更加重要,但是要注意施肥量。

4.3在秋天,秋高气爽,天气干燥,且处于草坪的有一生长旺季,这时候要给草坪施肥的同时还需要提供充足的水分。足量的水分不但有利于还有利于根部的发育成长,还有利于根部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灌溉很重要但是在草坪生长旺季的秋天对其进行修剪会有利于草坪的生长。

4.4在冬天,尤其要注意养护草坪,防止有人践踏草坪,尤其是北方温度很低,土壤受冻板结,草坪根部生长力弱,如果再收到外部重压,草坪生长必然会收到威胁。

5、病虫害防治

5.1园林植物的虫害主要有:木虱、介壳虫、潜叶蛾、天牛、金龟子、潜叶虎等,而近年来较严重的是虫害是木虱,其次是介壳虫,一般采用介特灵、速扑杀、常规杀虫剂等都能达到防治效果。

5.2园林植物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白粉病、根腐病等,一般采用多菌灵、托布津等防治药物,药物浓控制在800~1000倍。园林植物的病害除了药物防治外,还要经常清理植物的残枝败叶,及时排除渍水,在枝叶修剪后及时喷药。

5.3在进行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中,要充分考虑防治效果和生态平衡,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安全,适当的放宽防治指标,合理控制有害生物指标,以植物的检疫为前提,植物的养护管理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杀虫,积极开展物理防治。

结语

做好园林植物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不仅要熟悉植物本身的习性,还要依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做好实施。特别在是浇水、施肥、除草、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五个重点工作方面,必须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能有效调节园林植物的养分,保证期顺利生长。

【参考文献】:

[1]唐⑾.关于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措施探讨[J].城市建筑,2013,02

篇6

激光“轰击”云层阻止降雨

天气干旱的时候我们可以实施人工降雨,可面对不期而至的降雨时,我们能有什么好办法呢?比如,美好的露天音乐会,骤然下起了雨,真是让人十分扫兴。如今,新的驱雨技术可以在一些露天场所阻止雨的形成。

科学家用强大的激光束“轰击”云层,就可以达到驱散恶劣天气的目的。从理论上讲,该技术也可以被用于增加降雨量,把降雨导向特定的地方。

驱散云技术其实并不陌生,最有名的要数2008年奥运会期间,使用了某些化学品驱散开幕式时的云层。控制局部天气系统的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科学家使用播散碘化银物质或者干冰来形成云和雨,空气中的灰尘和其他微小颗粒有助于降水的形成。

玻璃越来越聪明:按需透光冷热可调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借助纳米结晶技术,开发出一种能让门窗更聪明的智能玻璃。这种玻璃中嵌入了一层超薄纳米涂层,可按需调整进入玻璃的光线,能做到明暗可控、冷热可调,有望大幅降低建筑的空调和照明开支。

在城市里,我们所消耗的所有能源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用于建筑的照明、取暖和制冷。目前城市中不少建筑都被大量的玻璃所覆盖,新材料的使用将大幅提高这类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

噬菌体数量远超宇宙恒星

在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之外,在我们看不见的微观尺度上存在着另外一个欣欣向荣的神秘世界。我们看不到这些微小的生物,但它们却遍布各处;它们非常脆弱,但它们却控制一切。

有一种微生物叫噬菌体,这是一种可以感染细菌的病毒,它们是这个星球上数量最多的生命形式。事实上它们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宇宙中所有恒星的数量。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数以万亿计的噬菌体。

篇7

基础物理原理

水的三种状态以及转化形式。自然界中的水可分为三种存在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这三种状态在自然界中相互转化:当温度较高时,液态的水会变成水蒸气(气态水);而温度较低达到0摄氏度时,液态水就会凝固成冰(固态水):在一定状态下冰也可以通过升华作用变为水蒸气;同样的道理,在一定条件下三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摩擦力原理。每一个物体表面都存在凹凸不平的情况,只是有的极其细微,肉眼难以观察而已,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这些凹凸不平的表面就行成了镶嵌的状态,阻止了两个物体发生运动或运动趋势,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阻力,也称之为摩擦力。

杠杆的平衡原理。在学生的生活中,都会有坐跷跷板的经历,这就是杠杆原理在现实设计中的最典型的应用。杠杆平衡原理就是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和阻力)的大小与它们的力臂成反比,这是使杠杆保持平衡的唯一途径,用公式表示为F1*LI=F2*L2(F1为动力,L1为动力臂,F2为阻力,L2为阻力臂)。

高科技物理在生活中的相关应用

水的三种转换形式与高科技的完美结合

人工降雨。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气候干旱的情况,乡村需要灌溉或者净化城市空气,这时就需要采用“冷云催化”技术。其中,冰晶对冷云降雨过程中的作用重大。只要冰晶达到合理的浓度和数量,就会从固态转化为液态,增加降雨的效率。目前的人工降雨也可以采用激光等物理技术以及用激光探测空气湿度,帮助预测降雨程度。

冷冻保鲜功能。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储备一些水果及蔬菜甚至肉类产品等,为了保证以后食用到新鲜的食物,人们会把它们放到冰箱里,因为冰箱的冷冻室,会使食物上的水分凝结成冰,通过抑制水分的流失来达到保鲜的目的。

防暑降温。夏天人们通过吃冰棍来使自己降温,其实这就运用了物理知识,雪糕是固体状态,口腔里的高温是冰棍融化的同时也带走了人们身体表面的热量,从而使身体感到清爽。同样道理,夏天洗澡时也是通过水分蒸发带走身体热量,使人们感觉到凉快。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路面的铺设。在我们生活中,路面材质的不同,摩擦力也就不同,众所周知,当我们在滑冰时,冰面十分光滑,减小了滑冰鞋与冰面的摩擦,这样我们滑起冰来会更加顺畅,但是我们平常行走的人行道设计如果很光滑那么行人就很容易滑倒,如果设计太不平则会导致车辆行驶十分的困难,加剧轮胎以及鞋底的磨损,所以既要有摩擦力但是摩擦力又不能太大于是我们就建造了水泥路和柏油路。

车轮面。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类型的轮胎有大的小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轮胎上都有花纹,目的就是增加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使用当中随着轮胎的老化陈旧,花纹渐渐消失,轮胎变得光滑,摩擦力也在变小,如果不小心还会出现滑胎的现象,难以控制好车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所以轮胎一定要按时更换。

刹车。刹车在运用过程中原理就是增大摩擦力,如果要使得行驶中的车子突然停止,就会有一个能量的转换,我们都知道,能量是不会消失会增加,它只能从一种能转化成另一种能,所以,车子突然停止前进就会使动能转化成热能,而热能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与地面摩擦产生的。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在生活的运用

杠杆的平衡原理:公式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L1=F2*L2(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

撬棒。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个原理就是杠杆原理,首先我们要找到一个支撑点,利用杠杆,增长动力臂,减短阻力臂,根据公式,这样就可以使动力与阻力有规律的进行比例的调配与控制实现,动力也就是我们的力气就可以减少了,省力了。

手动抽水机。手动抽水机我们都知道是手对压杆进行按压,通过另一端活塞的运动,水就吸上来了,用到的也是杠杆原理,手动抽水机的压杆长度非常长,所以动力臂也就较长,即我们所花的力气也就小,因此水就很容易被吸上来,但是我们如果没有将杠杆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我们打水的过程也许会很困难。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杠杆原理,缝纫机脚踏板,手推车,铁铲,动滑轮等等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只是需要我们的发现。

光現象

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不同的光源也有不同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在人们的眼中敏感性不同。

在人们的视线里,红色波长的光是最长的,而往往人对红色的敏感程度也最高,所以利用这一特点交通信号灯红色就是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其次波长越短的光在大气中越容易散射,而红光是波长最长的在下雨天也不容易散射,不会给交通带来不利的影响。

篇8

【关键词】航空技术 防火 灭火 技术应用

航空技术应用在火灾的救援中在发达国家已较为普遍,这些国际对航天技术在森林防火、灭火中的应用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空中消防已成为防控森林火灾的主导力量。给我国森林防火、灭火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启迪。

1森林火灾的特点及扑救技术

1.1森林火灾的特点

森林火灾往往发生的非常突然,难以预防,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且多发于地点偏僻地区,给组织救援带来了极大的阻力,一旦发生会带来及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其后果难以预计。在森林火灾发生时,灭火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例如,地形因素,地形可以影响风速、风向,从而影响到火势的蔓延速度,复杂的地形往往会给救援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等。此外,在防火救灾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定的伤亡,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火势凶猛的救灾灭火中,人员面临的安全风险更大。总之,森林火灾来势凶猛,具有很强的突发性,难以预防和控制。

1.2森林火灾的扑救技术

森林火灾的扑救技术按其形式分可分为直接扑灭和隔离带灭火,直接扑灭指扑火人员利用水、土等材料对火势进行控制、熄灭。隔离带灭火主要应用于猛烈的地表火、树冠火的救援中,通过劈开火路,阻断火源等方式达到控制火势的目的。航空技术是森林火灾扑救的高科技技术,其与计算机等技术相互结合,在森林救火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3航空技术在防火、灭火中应用的优势

航空技术具有不受地形影响、视野开阔、机动灵活等优势,在救火救灾过程中,这些优势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第一,航空消防能够提高运输水、火灭火剂的效率,且喷洒速度快、面积广,能够迅速的控制火情,降低火热。第二,航空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救火人员远离火线作业,减少了救灾人员的伤亡。第三,航空技术的应用,可通过空中道路将消防人员运输到指定位置,加快了灭火速度、提高了灭火效率。第四,航空技术可依靠居高临下的优势,有效拦截火头,提高灭火效率。第五,航空技术可将灭火人员、灭火材料等运输到较远距离,且速度较快,不受地形等条件限制。第六,航空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监控火场,达到彻底灭火的目的。第七,航空技术可与计算机等先进科技联合使用,对森林的火灾进行准确的跟踪、监控、预测、预报等,降低了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有效的预防了森林火灾。

2航空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森林的火灾的特点使航空技术在森林火灾中的防控优势更为突出,引领了森林防火、灭火的科技力量。在森林防火中,首先,航空技术可增强火期巡护的力度,利用其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组成科学、准确的预测、预报系统,有效的预防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其次,航空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护林效率,其高空优势使地形复杂、面积广阔的森林区域尽收眼底,降低了因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的森林重点火灾的风险。同时,其定位跟踪系统能够快速的掌握火情和火灾隐患,迅速扑灭小伙,避免了火势的蔓延与扩大。

3航空技术在森林灭火中的应用

航空技术在森林灭中的应用较为广泛,首先,可利用航空技术居高临下侦查火场,准确、高效收集火点信息。例如,利用航空技术在高空对火场进行勘探,确定着火的确切位置,并结合地形选择救援路线。一方面,可使救援人员轻易的避开悬崖、山脊、鞍部、山顶、单口山谷等危险地形,确保了救援人员顺利、快速的到达救火现场;另一方面,可正确引导救援人员利用河流、公路等条件开展更有效的救灾行动,第一时间控制火情。同时,降低了地形问题带来的地面救灾人员的安全风险。其次,直接参与救火,方法一,利用水陆两用飞机,飞机底部的吊桶可以运送0.5t以上的水或灭火剂,且可在空中进行喷洒,灭火速度快、效果好。飞机吊桶注水或灭火剂的时间仅为2min左右,释放的时间更短,避免了人工扑灭的繁琐,且扑火面积大、灭火彻底。如利用直升机带灭火吊桶,灭火吊桶可直接吸水、洒水,在森林灭火中很实用。又如,美国的“消防之鹰”吸水或灭火剂速度快,且投放准确,火源能够在瞬间得到控制。方法二,利用航空技术的便利条件,在云层适合人工降雨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进行人工降雨灭火,其灭火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方法三,利用机群化灭火,对于较为猛烈的地火、树冠火等险恶火灾,利用多架飞机联合组织灭火,其效率高,还能有效的保障地面人员安全,降低了森林火灾损失,同时降低了地面人员面临的烧伤、烫伤风险。再次,航空科技能够构建准确、完整的地理信息,形成真实、客观、清晰的地面扑火保护地形图,指挥地面人员进行森林火灾救援。一方面,以图扑火提高了山火扑救的效率,避免了灭火过程中走弯路,特别是航空技术提供的山间小路位置、山火走向等,为森林火灾的扑灭提供了科学支持。 另一方面,利用航空技术进行地面扑火指挥,在危险时刻,可指引地面人员安全撤离,降低了灭火过程中的人员伤亡情况。综上所述,航空技术为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灭提供了信息、运输等便利,提高了山火扑灭的效率,并确保了灭火的彻底性。

4结语

篇9

关键词:“问题解决”策略;引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3(S)-0019-3

“问题解决”教学是以“问题体系”为基本教学策略,通过揭示目标、依据目标进行问题解决、检测目标,一步步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来设计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升与凝》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对“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 趣味实验引出问题

教师在白纸板用淀粉溶液画上一个图案,放入图1装置中,很快看到一张微笑的脸。(如图2)。

[师]为什么白纸板上的笑脸开始看不清,现在却看清楚了呢?

其实教师在盖上玻璃罩之前,先在这个装置里放了一些固态的碘颗粒,淀粉遇到碘会变成蓝色,在这个过程中,固态的碘变成了什么状态使白纸板上的淀粉变蓝了呢?

[生]气态的。

[师]那固态的碘是怎样变成气态的呢?前面我们学习了四种物态变化,知道固态的物质可以先熔化变成液态,再汽化变成气态。同学们猜想一下,在今天的实验中,固态的碘是不是也是先熔化再汽化变成气态的呢?

[生]不是,因为没有看到液体,只看到了紫色气体。

[师]难道固体能直接变成气体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碘的物态变化。

2 小组实验探究问题

教师事前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个封闭的玻璃管,管内装有紫黑色的固态碘,请将玻璃管放在装热水的烧杯中。(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教师个别指导)

[师]观察到了什么?

[生]观察到了固态的碘变成了气态了

[师]固态的碘是怎样变成气态的呢?固态的碘是不是先熔化再汽化变成气体的呢?

[生]不是的,因为没有液态的碘出现。

[师]实验表明固态的碘并没有先熔化再汽化,而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个过程和我们以前研究的四种物态变化显然不同,我们就把同学们刚刚发现的这个新的物态变化称之为升。

3 分析实验解决问题

[师]通过实验,同学们觉得升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呢?

[生]需要吸热。

[师]你怎么知道需要吸热?

[生]因为放入热水中,从热水中吸收了热量。

[师]大量实验表明,物质的升都需要吸热。刚才我们使固态碘变成了气态的碘蒸气,那现在我们能不能再使气态的碘变回固态呢?怎么做?

[生]放入冷水中,因为我觉得它和升应该是相反的。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过程,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汽化和液化也是相反的,汽化吸热,液化放热,那么今天我们研究的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和气体直接变成固体过程是不是也是相反的呢?现在就让我们把封闭管放入冷水中仔细的观察。

放人冷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碘蒸气是先液化再凝固变成固态的吗?你怎么知道它是直接变成固态的呢?

[生]因为没有液态物质出现。

[师]实验表明碘可以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我们把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称之为凝。实验也表明升和凝的确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升需要吸热,凝需要放热。

4 拓展实验归纳问题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碘的升和凝,生活中其他物质会不会也会有升和凝的现象发生呢?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广口瓶,瓶内装有白色固体颗粒,同学们拿起瓶子观察一下,并打开瓶盖闻一下它的气味。大家觉得这个白色颗粒是什么呢?

[生]樟脑丸。

[师]我们闻到了樟脑丸的味道,说明樟脑丸变成了什么状态,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呢?

[生]气态,升了。

[师]我这里还有一种白色的固态物质,它叫干冰,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在常温下就极易升,现在我把它放到绒布上,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它。(如图3)

[生]它变少了(如图4)

[师]它由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

[生]固态变成了气态。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升需要吸热,那么在干冰周围的温度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如果我把干冰放入金属罐中,金属罐的外表面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如图5)

[生]金属罐温度降低,于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形成霜。

[师]我们来看一下,(如图6)金属罐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变白了。

[师]白色的物质是什么呢?

[生]霜。

[师]正如大家开始猜想的那样,水蒸气遇冷变成了霜,由气态直接凝成了固态。今天我们在教室里成功地制作了霜,我们还在秋冬季节的草坪上,树枝上,冰箱里也看到了霜。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观察灯泡呢?灯泡的主要结构,灯丝的材料是钨,钨的熔点3410℃,灯丝正常工作时的温度是2 000℃~2 700℃。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关于灯泡的实验,这里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没有使用过的灯泡,我给右边的灯泡通电。可使右边的灯泡发光。调节器使灯泡变亮,大家注意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停止断电之后右边的灯泡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如图7)?

[生]右边的灯泡变黑了。

[师]你为什么觉得右边的灯泡为什么会变黑呢?

[生]因为钨丝升了。

[师]咱们来看一下,右边灯泡真的变黑了,这种附着在灯泡内壁的钨是什么状态的?钨丝本来什么状态的?固态到固态,那大家觉得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呢?

[生]先升,后凝了。

[师]这个过程中钨可不可能熔化了呢?

[生]不可能,因为钨的熔点高于钨丝工作时的温度。

[师]平时生活中的灯泡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会慢慢变黑,今天的实验中为什么这么块就黑了呢?实验表明,钨的温度升高,升速度加快。

5 走向生活解决问题

[师]通过前面的几个实验,我们发现很多物质都会发生从升和凝的现象。我们知道在分析相关问题时,应该关注物质的始状态、末状态,中间是否有液态物质产生,整个过程的吸热和放热情况,大家对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否掌握好了呢?我们来检验一下,这里有八幅图片,笔者想请你说出其中哪些是升,哪些是凝的现象?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一下。

要求学生首先说出升现象,解释冰雕变小然后说出凝现象,解释冰花怎么形成的,冰花是出现在窗户的内侧还是外侧呢?其他几幅图是什么物态变化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些升和凝相关的知识,那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呢?

[师]有的同学很喜欢吃方便面,你知道方便面中的蔬菜包是怎样干燥的吗?它采用的是冷冻干燥的技术,先将蔬菜放入低温环境中,使蔬菜中的水分结冰,然后将结冰的蔬菜放入真空低温环境,蔬菜中的水份迅速升,从而使蔬菜达到脱水的目的,这样脱水的蔬菜,外形和营养成分都不会流失。这种干燥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大家都知道,今年(2010年)我国西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假如我国西南上空存在富含水蒸气的云,我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缓解旱情呢?

[生]能,人工降雨。

[师]实际上人工降雨的方法很多,其中一种方法正是向云层播洒干冰,(教师介绍人工降雨的具体过程)。我们知道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现在我想在教室里制造这种云雾缭绕的效果,可以用什么方法?(请大家下来思考讨论。)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好,下面咱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知道了升凝的概念,升需要吸热,凝需要放热。我们还学会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和凝的现象,最后,我们了解了升吸热的应用。还通过探究碘的物态变化,掌握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师]最后给大家一个思考题93页,科学世界中大漠里的故事,帮科学家解决一个问题。

篇10

作为高一化学,特别是高一的第一、三、五章,属于理论基础知识,这需要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记忆。但是记忆不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有些同学可能不理解了,什么叫理解记忆,这里我跟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这个概念,“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叫离子反应”,那么我们就要具体的来理解这个概念中的每个字词句的具体含义。首先是离子,中学化学中的离子指的是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进而联想到什么情况下才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呢?通过前面对电解质电离知识的学习知道,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子化合物(包括盐和碱)在熔融状态下,一种是在水溶液中,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两种状态下才有可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对下面这个反应:2NH4Cl+Ca(OH)2=2NH3+CaCl2(s)+2H2O,虽然反应物中均含有离子,但是不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生成物中也是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中学阶段对这样的反应不研究,也写不出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来,只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其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很明显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而没有要求生成物中一定要有离子生成,同样,生成物中有离子生成时也不一定非要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比如以下两个反应:(1)Ca(OH)2+Ca(HCO3)2=2CaCO3+2H2O,(2)2Na+2H2O=2NaOH+H2;   第二,在离子反应的概念中,其中一个“有”字,说明并非一定要所有的反应物都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来参加反应,至少有一种即可,当然也就并非生成物中也一定要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生成。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用这样一句好理解的话来总结离子反应的概念,即“只要化学反应中包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该反应就是离子反应”,而这句话是要大家在分析和理解后才得出的结论,这样记忆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我相信,只要大家经常持之以恒的做,大家的思维一定可以提高,思考和处理化学问题的能力一定大大加强。这个时候我们来谈记忆,我想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吧!

另外,除了理解记忆之外,还有其他的记忆方法,这里主要提及一下“特殊情况特别记忆”。比如,有些常用的,平常的,符合大家思维习惯的东西,大家就容易记住,而有些受前者的干扰常被大家混为一谈,这些就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我们应时时对之进行关注,以免关键时刻出现“粗心”情况。例如我们通常对氧化还原反应有这样简单的记忆“凡是有单质参加或者生成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殊不知,如“石墨金刚石”,“O2O3”,这些单质之间的转化由于没有化合价的升降,因而该类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由这个事实说明,我们要抓住判断一个事物的本质依据。

除了以上的记忆方法以外,其实学习当中听课也是一个重要的中心环节,怎样上好课,这本事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谈不上什么方法问题,但是就是这个简单的环节,也并非尽人尽知。其实听课也要有一种好的习惯,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边我讲一讲听课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课前预习不可少。所谓预习,就是了解教材的大体内容和难易程度。预习时注意把握教材的总体思想:这节书主要讲些什么物质?各物质之间有何联系(如物理性质,化学反应)?重点物质是什么?这些都是预习之有要有一定印象的。预习时遇到疑难点,而自己又一时解决不了,应把它们集中起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另外,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参考学习书,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同时为预习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巧妙听课,主动思考。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同时要动脑子主动思考,力争得到“接受─思考─理解”的最佳综合效益。抓住基本概念,领会主要精神。老师讲课有不同的“松紧度”,学生听讲也应有不同的“响应度”。在预习中以懂的东西就不必多话力气。而对疑难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树木”联想到“森林” 。譬如,在听到AgI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联想到初中是学过的干冰(CO2)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这虽然举的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只要广泛联想,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大有裨益的。但却不能脱离课堂而无目的想入菲菲。所谓“停留”,是指听到课堂重要之处,可以稍微停下来思考,细味这个问题。也可以为听课带来一定兴趣。不过不要忘了还要留一点精神听老师后面的课,争取把课听活。

还有,课堂笔记也很重要。有人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 。我们也应做到“不动笔墨不听课” 。记笔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一些概念,思路,疑难点等。那种课上抄笔记,课下读笔记,考前背笔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巩固课堂成果。每次下课是,并不要几急于使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松开,而要用几分钟时间静静思考一下本堂课的基本内容:中心要旨。这虽是几分钟工夫,效果却是不可低估的。

因为遗忘的过程总是先快后慢,记忆后的最初遗忘得最快。这样,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化归自己所有,从而大大提高智力素质水平。总之,只要你掌握了听课,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大部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开拓,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