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危机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亚洲经济危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亚洲经济危机

篇1

美经济放缓仍是最大担忧

雷曼的经济学家指出,现在亚洲(日本除外)各经济体的形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胀在控制之中,预期今明两年总GDP增长将达到8%左右。然而,在这个良好的背景下,需要考虑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经济大幅放慢,蔓延到欧元区和日本。雷曼不认为亚洲(日本除外)地区和全球增长没有联系。当然,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增长,而且地区内贸易已经扩大到总出口的将近五分之二。然而,地区内贸易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是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中国是主要的加工地),其中有一半左右是该地区以外的需求推动的。报告指出:全球需求的大幅萎缩将对亚洲(日本除外)地区的跨国供应链造成很大的涟漪效应。非常开放或国内需求低迷的经济体似乎最容易受到冲击。

第二,目前处于非常低水平的全球风险厌恶程度提高,从而引发流入该地区的大量资本出现回流。可能的导火索也许是股市动荡导致的日元利差交易减少。高利率货币、固定汇率或基本面相对薄弱的经济体(例如印度尼西亚、印度和菲律宾)似乎最容易受到这个风险的影响。而好消息则是:如果这两种风险中有任何一个真的出现,亚洲(日本除外)地区也有足够的政策回旋空间。政府预算普遍良好,这为财政政策扩张留下了很大的余地。而且鉴于通胀得到良好控制,几乎所有的亚洲央行都可能会降息。另外,如果出现资本外逃,多数亚洲央行拥有创历史高水平的外汇储备来为本国货币护航。

第三个风险是强劲的持续资本流入有利有弊,一方面这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会让货币(特别是考虑到该地区的经常项目盈余很大)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通过外汇干预放慢货币升值步伐有助于保持出口竞争力,然而危险在于:亚洲各央行会在设定利率和控制货币状况方面失去一些自主性,造成的负面结果是经济过热、推高资本价格泡沫或是通胀。

印中过快 日本太低

具体到国家,雷曼认为,印度正在努力转向高速增长,且这次的增长热潮主要是结构性的,正在产生新的政策挑战。报告称,印度正在经历一次引人注目的转变:在2006至2007财年(截至3月份),GDP增长了9.4%,达到18年来的峰值,而过去四年的平均经济增长为8.6%。“这种增长不会是昙花一现。”印度的低成本经济正从市场自由化中受益;而且印度企业(最初是服务业,现在也延伸到制造业)抓住了新科技和更开放的经济给予的机会。中产阶级正在快速崛起。

对于中国,报告称,中国今年可能仍将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中国第一季度的实际GDP增长从2006年第四季度的10.4%强势反弹到了11.1%,而且增长动能在4月份得到了延续:零售同比增长了15.5%,工业生产增长了17.4%,而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雷曼最近将其对中国2007年的增长预期从9.8%上调到了10.2%,这将是经济增长连续第五年达到两位数。

对日本经济,雷曼的描述是“蜗牛的速度”。报告称,数据流继续表明经济正转向再通胀,但是是以令人沮丧的缓慢速度。最近的数据流指出宏观环境几乎没有变化。尽管有一些迹象显示了生产的周期性疲软,但经济增长的中期前景看来仍然相当积极:外部前景看来良好,同时就业市场继续趋紧。不过工资增长仍异常低迷,从而制约了近期出现全面再通胀的可能性。

篇2

[关键词] 牙周病;围绝经期;性激素/外周血;雌二醇

[中图分类号] R781.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8(a)-072-01

牙周病是我国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在围绝经期女性中患病率很高,有研究认为[1],性激素分泌紊乱与前者发生有密切关系,国内涉及这方面的研究不多。笔者测试了33例围绝经期牙周病妇女外周血各项性激素表达水平,并与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同龄女性比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连续选择2010年1~12月来本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围绝经期牙周病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在40~60岁,且月经紊乱或自然停经24个月以上;②符合《牙周病学》(卫生部统编教材第4版)中关于牙周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近3个月内有急、慢性感染史;②正在使用性激素治疗者。本文实际入选围绝经期牙周病患者33例(牙周病组),年龄42~60岁,平均(54.30±9.66)岁。对照组来源于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后者符合围绝经期牙周病组纳入标准的①及全部排除标准。对照组入选27例,年龄43~58岁,平均(54.72±6.28)岁,两组对象年龄分布接近。

1.2 外周血性激素指标选择及测试方法

外周血性激素指标包括:①雌二醇(E2);②卵泡刺激素(FSH);③黄体生成激素(LH);④垂体催乳素(PRL);⑤睾酮(T)水平。入选对象均抽取空腹肘静脉采血4 ml,以2 500 r/min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清,保存于-70℃冰箱备检。采用美国产Beckman coulter流式细胞仪检测,试剂盒由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外周血各项性激素表达水平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对象外周血性激素水平表达水平比较见表1。

3 讨论

牙周病是牙周及其支持组织发生的进行性损害性疾病,常常导致成年人牙齿丢失及老年人全口缺牙,牙周病同时也是多因素病变,局部刺激是其患病主要因素之一,但全身状况在牙周病发生、进展中也扮演重要角色。雌激素是含18个碳原子的类固醇激素,是人体青春期生长、骨组织成熟并达到峰值及成年后正常骨量维持所必需的调节激素,多项研究[1]证实,人体内雌激素浓度变化与牙周病之间有密切联系,雌激素能促进牙龈上皮角化、促进成骨细胞活跃和牙槽骨形成、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一些动物实验已间接说明了雌激素在牙槽骨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常态下雌激素在牙龈、牙龈成纤维细胞及牙周膜细胞中常常呈阳性表达,但各个牙周组织间表达水平有所区别。雌激素缺乏后,牙龈上皮发生萎缩,牙槽骨量丢失明显。围绝经期妇女常常合并体内雌激素水平低下,无疑是引发牙周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此阶段妇女中有很高的牙周病患病率,本文连续选择了一组近期来本院就诊的围绝经期牙周病患者,接受了外周血多项性激素指标检测,本文统计数据证实,与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同龄女性比较,围绝经期牙周病组外周血E2水平明显降低,提示外周血雌二醇低水平表达可能是围绝经期妇女牙周病发病原因,另一些国内作者的类似研究[2-3]得出了与本文接近的观察结果。另一些研究[4]表明,雌激素替代治疗(ERT)可有效提高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浓度,减少牙周炎患者牙龈出血和附着丧失,维持牙槽骨骨量,增加牙齿保留率。Grossi等对59例绝经后接受ERT者和177例绝经后未接受ERT者进行组间相比较,发现未接受ERT者存在较严重的牙槽骨丧失,牙周病患病率显著增加[5]。

综上所述,雌激素缺乏可能是围绝经期牙周病妇女的重要易患因素,同时对于这个阶段的女性,外周血雌二醇浓度在牙周病诊断、疗效和预后判定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她们进行ERT治疗可能有效,这还有待于国内患者的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骆凯,闰福华.雌激素与牙周病[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6,33(6):436-438.

[2]夏海霞.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与牙周病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7):2669-2670.

[3]魏海东.围绝经期妇女牙周病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7):21-22.

[4]徐全臣,钟德钰.绝经后妇女服用雌激素对牙周病的影响[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5,3(1):47-49.

[5]李海燕,祁志高,刘佳,等.围绝经期两种激素替代疗法的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1):47.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手术进行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手术,排除姑息手术、胃非上皮肿瘤患者[2]。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龄42~76岁,平均(51.3±12.7)岁。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法分为两组,其中腹腔镜组56例,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取上腹部正中15~20 cm长左绕脐切口,行开腹胃癌根治术;其中行根治性远端胃癌切除术26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8例。腹腔镜组:全麻,建立CO2气腹,气腹压力维持在13 mmHg左右,在脐部下缘1 cm的位置置入10 mm Trocar操作穿孔,其余3孔分别在上腹锁骨中线、左右中腹部锁骨中线,主操作孔为左上腹孔;游离大网膜、横肠结以及胃结肠韧带,清除第6组淋巴结;打开胃十二指肠韧带被膜,暴露动脉,结扎血管,清除第5组、12组以及第8组淋巴结;游离十二指肠上部,在距离幽门3 cm的位置使用直线切割器将十二指肠切断,清除第7组、9组、11组淋巴结;沿肝下缘将小网膜清扫至贲门右侧,清除第1组、3组淋巴结;在患者腹部正中行一切口,长4~5 cm,用无菌塑料薄膜将切口保护起来,然后将胃提出腔外,根据手术指南进行行胃大切或胃全切。

1.3 觀察指标

1.3.1 手术观察指标  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1.3.2 外周血T 细胞亚群检测  于术前1 d、术后第3、7天取空腹肘静脉血5 mL,肝素抗凝后-4℃保存。采用美国ebioscience公司的试剂盒及BD公司FACSAriaⅢ流式细胞仪对患者的CD3+、CD4+及CD8+及CD4+/CD8+进行检测。

1.3.2 术后并发症比较  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残胃无力、切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漏瘘。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观察指标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排气时间快、术后住院时间短。见表2。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术前CD3+、CD4+、CD8+及CD4+/CD8+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D3+、CD4+水平较术前比较显著降低,CD8+水平术前及术后未见明显变化,CD4+/CD8+术后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3。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其中无一例出现腹腔感染、肠梗阻,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6.982,P<0.05)。见表4。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排痰等治疗后痊愈;吻合口漏,经禁食、肠外营养支持及双套管冲洗吸引等处理后愈合,肠梗阻,予胃肠减压、补液对症支持等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

3 讨论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多[4]。我国约95%的胃癌确诊时已为进展期[5]。手术是治疗胃癌的常用方法,目前,临床对胃癌的治疗主要采取以根治性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胃癌根治术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方式,但该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解剖层次多、胃周血管及淋巴结转移途径多、胃肠吻合操作复杂[6]。以往采取传统的开放式手术,但切口大、出血多,且术后并发症多。但临床对进展期胃癌是否可采用腹腔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7-9]。自1994年日本学者采用腹腔镜下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取得成功以来,腹腔镜早期胃癌根治术在日本和韩国得到蓬勃发展[10]。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广泛应用于临床。腹腔镜手术具有良好的放大作用,手术视野广,尤其对空间狭小、位置深在的操作如游离胃底和食管下段,清扫第1组和第2组淋巴结更具优势[11-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与谢波等[15]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证明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根治术的效果确切,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创伤小、对腹腔内脏器干扰小,故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也充分地肯定了腹腔镜手术对于进展期胃癌的安全性。另外,研究发现,腹腔镜手术在清扫淋巴结时,利用超声刀进入间隙进行清扫,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避免了对肿瘤挤压,减少因肿瘤细胞脱落引起的腹腔种植[16]。

T淋巴细胞亚群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免疫细胞群体,包括CD3+、CD4+和CD8+T细胞,其中,CD4为辅T细胞(Th),CD8为杀伤/抑制性T细胞(Tc/Ts),正常情况下,CD4+/CD8+二者保持一定比例,对于调控免疫反应和维持免疫自稳具有重要作用,但全细胞及其亚群的数目异常或比例倒置,均可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免疫失调,CD4/CD8比值更能反映宿主细胞的免疫状态[7]。

外科手术或创伤可引起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发生改变,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包括CD3下降及CD4/CD8比值失调,且抑制程度与手术创伤大小有关[17-21]。

篇4

关键词:经济危机 经济复苏 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国应对此次经济危机,并把握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国外学者对经济危机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以借鉴其经验,规避其风险。

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分为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对本国及国外资本投入的影响、对变革的影响等。

(一)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Bongoh Kye对1997年经济危机后韩国劳动力市场的工作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结论为:第一,国内劳动力市场在1998年至2000年期间逐渐削弱;第二,内部劳动力市场对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在1998至2000年间减少;最后,内部劳动力市场在经济危机中发生了水平的结构的变化。Smith,J.P.和Thomas,D.则在总结13年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虽然劳动力在不同就业部门之间转移,但经济危机期间总的就业市场很活跃的。但是,因为对工资的影响,城市居民一年的工作收入还是下降了40%。而且收入的下降对高收入阶层表现不明显,但对下层居民来说,经济危机对实际的收入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

(二)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Seung-Hyun Lee,Mona Makhija和Yongsun Paik对危机前后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留住人才,在经济危机中,是减少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同时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对人才的投资是有特殊价值的。Seung-Hyun Lee,Paul W.Beamish Ho-Uk Lee和Jong-Hun Park发现经济危机对国内市场的领导者来说有更大的激励,同时企业的研发等部门从经济危机中获得了发展。Hyung Je Jo对韩国最早的工业园区蔚山进行了研究,结论为20世纪70年代蔚山实行韩国中央政府的重化学工业化政策,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然而,1997年年底突如其来的经济衰退使蔚山的区域经济增长制度遇到了阻碍和限制。本文认为,蔚山应创建区域创新体系,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对本国及国外资本投入的影响

Wan-Chun Liu 和Chen-Min Hsu使用了GMM方法(广义矩估计法)和基本的结构分析法对我国台湾、韩国、日本三个亚洲经济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个经济体在应对危机时都加大了政府投入,但是高投入的前提是合理的分配,高投入在日本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在我国台湾、韩国因为投入分配的无效而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同时经过国际贸易的反复,资金流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但资金流入对经济的稳定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或者有时没有任何意义。Mariani,M.C.和Liu,Y.使用相变模型研究亚洲经济危机对新兴市场的影响,认为短期来看,可以采取市场化,或行政干预的方法,新兴市场的政府完全有能力应对金融动荡,从中长期看,经济下滑对以劳动力、资源密集出口型的国家影响将更为明显。Mohnot,R.主要探究了经济危机后亚洲地区外国直接投资的变化。认为经济状况的不稳定以及全球范围的需求低迷,导致跨国公司到东道国进行投资生产以及跨国并购变得没有信心,即使有充足资金的跨国公司也会审慎地进行直接投资。

(四)对变革的影响

Damar,H.Evren发现危机后银行业的地域多样化战略出现了变化。例如,像企业规模这类原来银行间竞争占主导地位的战略考虑减少了,而对银行特点和成本的这类考虑变得更加重要了。并且结构调整政策也改进了这些部门的决策制定。Helen Cabalu通过剖析企业所有制结构,股东参与保护,债权人的监测和保护等方面,以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为代表性亚洲国家,综合分析经济危机后亚洲国家的企业管治的相应改革和变化。他发现经济崩溃之后,经济影响带来的一些危机检验着企业管治,它们加强市场力量,实施更严厉的规章和侧重于决策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并且已经成为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一个关键的政策问题。

国家、地区、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Jai S.Mah对韩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韩国政府推行了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措施,以克服经济危机。其中包括:加大FDI流入,采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的一系列措施,如加强银行和企业部门的机构改革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吸引外资。危机后,经济复苏是成功的,但是却出现工人收入不平等和工作保障问题恶化等问题。Huay Lee和Huiboon Tan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东南亚国家在吸取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由于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很快恢复到了1998年之前的水平,而印度尼西亚则面临着外商投资的持续撤离,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发现FDI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它对技术转移、溢出和扩散的能力。Bill Pritchard提出在1997年之前,FDI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危机之后,FDI的投资更加具有选择性。作者解释了经济、企业行为和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这个结果。东南亚国家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表现来探索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Mary Daly提出东南亚经济危机对美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加利福尼亚南部地区却受到的影响很小。作者以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了这一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原因。认为多元化的贸易和制造业帮助了加利福尼亚南部地区逃过了这场危机的影响。与之相反的是东南亚地区强烈的贸易联合和相对集中的制造业使该地区受到了全球化的严重影响,失业率不断攀升。

Nazli A.Mohd Ghazali和Pauline Weetman提到金融危机暴露了东亚经济体的脆弱性,大多数的公司在马来西亚的信息披露较少,如果它们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促进经济复苏,马来西亚公司可能需要在自愿披露的信息上更加透明。Kulwant Singh和George S.Yip研究了最近的亚洲经济危机间的战略机遇,认为危机面前需要快速的回应,同时长期的战略一样重要。面对突然出现在国内或国外的危机,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Hui-Mei Wang和Bansal,P.调查研究了在亚洲经济危机中影响公司表现的因素有哪些,公司的经验知识对经济危机下的失败者走向成功者重要。产业群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的工业历史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积极的因素对一个公司来说意味着持续的盈利甚至在危机之后变得更好。Robert Masson,Heather Tooke和Taejong Um发现当1997年韩国经济危机爆发时,韩国几个大型财团都面临着破产。而在这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却就得以在经济危机中平衡发展起来。Kohsaka,A.发现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在东亚产生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思想。为了加强当前和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经济合作将得到补充,导致货币联盟的建立。

经济危机后促进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

Panayotis Michaelides和John Milios对1998-2006年的俄罗斯经济进行了分析,分别计算了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HP滤波的潜在产出和产出差距,计算结果表明,尽管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全要素生产率仍有助于1998年以后俄罗斯经济的强劲增长;Little,I.M.D.和Cooper,R.N.调查了18个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经济波动时,所采取的财政、货币、交易税和贸易政策有什么不同,认为适时进行产业调整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好政策。Serven,L.和Solimano,A.认为经济危机中经济成功增长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否通过改革来刺激私人投资的增加,研究了私人投资者为什么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采取观望态度,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通过微观经济政策树立投资者的信心是推动私人投资增长最有效的方法;Hashim,A.研究了199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马来西亚和其他几个东南亚国家的表现,得到的主要结论是选择性的执行宽松的财政控制政策给马来西亚一个喘息的空间去追求经济的恢复与增长。Buchinger,E.,Froehlich,J.和Hesina,W.以传统的区域分析方法,对区域的技术结构进行研究,认为面对经济危机,着眼于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多样化,可以刺激区域的经济增长。

结论

从国外近年来对经济危机的研究可知,经济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原有产业、体制进行冲击的同时,也为新产业、新制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铺垫了基础。谁能控制风险,把握机遇就是最大赢家。

对美国微观企业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薄弱的企业很容易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也更高,同样的,如果公司能够度过经济衰退,公司的管理能力往往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此时经济危机成为了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也成为促使变革的动力。从宏观战略来说,Santo. B揭示了随着自身创新能力的下降,经济危机导致的衰退更快进行。为了应对危机,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发展,进行结构产业的调整,这与我国目前的战略是一致的,我国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推进自主创新就是明证。

从我国实情而言,国外经济不景气在恶化我国出口状况的同时,也使我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资源。另外,由于国外企业都在考虑降低减少本国IT 投资,加大外包的规模以降低研发等方面的成本。在产品工程和嵌入式软件领域,我国企业与经济危机之前相比反而会有更好的机会。同时外商为了抓住我国这个大市场,还会开发出更适合中国人的产品。另外,经济危机会导致了部分劳动力从经济危机严重的国家向发展势头好的国家转移,这就为我国吸引人才创造了机会。事实也是如此,据报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在海外留学的学子们纷纷回国找工作。从1978年中国开放留学以来至2009年,“海归”总人数近32万,而仅2008年一年“海归”人数就超过了30年来的1/6。

总之,我国要通过加快本地的产业转型步伐等应对危机,更要认清形势,把握经济危机赋予的难得的机遇,从而使我国的产业、科技等水平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Seung-Hyun Lee. Strategic choice during economic crisis Domestic market positio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export flexibility.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9(44)

2.Dammars. A Lesson Learned? Pre-and post crisis entry Decisions in Turkish Banking.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09(6)

3.Robert Masson. Firm diversification and equilibrium risk pooling: The Korean financial crisis as a natural experiment.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2009(10)

4.Panayiotis Michael ides. TFP change, output gap and inflation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1994-2006)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8(19)

作者简介:

篇5

经济周明定律

定律1:基业长青的企业一定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只有熟悉并利用经济周期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当“百年企业”、“基业长青”、“永续经营”成为中国众多企业的目标甚至口头禅时,企业一定要明白,基业长青的企业一定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和多个产业周期,既享受了经济繁荣的红利,又经历过经济衰退的磨难,甚至经历了经济萧条的九死一生。

只有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才会明白企业的资产绝不仅仅限于资本、品牌、技术和人才,还包括经历经济周期所积累的智慧、面对危机时候的从容、在经济高涨期为危机所做的准备。

因此,当本轮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到来时,企业获得了以往在经济学教科书上难以学到的东西,企业一定要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知识管理。企业既要努力应对金融危机滋生的各种难题,更要以基业长青目标来研究经济周期的规律,积累应对经济危机的智慧。

或许,本轮经济危机过去了,最值得庆幸的既不是企业活下来了,也不是销量或利润的增长,而是经过经济危机,企业对基业长青和经济周期的理解更深刻了,企业更成熟了,对基业长青的理解更深刻了。

无论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上学到过多少关于经济周期的知识,都不如一场实际发生的经济危机教给我们的知识那么多。

定律2:经济周期是逃不开的,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经济危机其实是企业经营的常态。

静止,增长,信心,兴奋,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经济总是逃不开从繁荣到萧条的周期。数百年来,市场经济动作过程中总是出现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更迭,如此循环往复。

知名的经济周期有长度为2至4年的存货周期(基钦周期)、长度为9年的资本性支出周期(朱格拉周期),长度为18年的房地产周期(库兹涅茨周期)。

熊彼特认为,周期是驱动创造性毁灭和经济增长以及复兴的关键力量。实际上,每次经济周期后,经济总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运行。同时,对于陶醉在狂热增长而失去理性的人而言,经济周期其实是迎头浇的一桶冷水。

经济周期是检验一个企业实力的最好考试。巴菲特说:潮水消退,才知道谁没穿泳裤。没有通过经济周期考试的学生算不上优等生。

定律3:我国的经济周期大约每隔10年发生一次。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大约经历了三次经济危机:1989年中国经济陷入低谷;1997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中国经济经历了震荡;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中国经济受到影响。

经济周期有其规律,但它最独特的规律却是:当你自以为搞清楚规律时,它的规律又发生了变化。

信心定律

定律4: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的恐慌。

金融危机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信心,放弃努力。因此,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宝贵”。

金融危机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经济时,人们相信是永恒的,没有为危机做好准备;金融危机下之所以绝望,就在于继续看淡经济,没有发现谷底已经到来。

有办法才有信心,有信心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

定律5:传媒主导社会舆论的时代,金融危机的负面消息被夸大,保持信心最大的障碍不是经济危机本身,而是对金融危机的传播。

媒体天生对负面消息敏感。当媒体主导社会舆论时,负面消息比正面消息有更多被报道的机会。因此,要正确了解金融危机的影响,既不能被媒体所主导,也不能被以讹传讹的各种小道消息所主导,一定要深入一线,亲自了解金融危机到底如何。

可怕的决策莫过于根据错误的信息做出了正常的决策,企业的信心源于正确的信息。经济危机期正确的信息源于企业老总(老板)深潜市场。

定律6:“积极的消极”比“消极的积极”更可怕。

是否有信心不在于嘴上说什么,而在于行动做什么。如果采取消极措施,说明信心不足;如果采取积极措施,说明有信心。

如果措施是消极的,越是积极地执行,结果越可怕;如果措施是积极的,哪怕执行得并不到位,结果仍然是积极的。

即使金融危机的影响足够大,也一定要保持积极的行为。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我发现一家企业的营销人员比2008年增加了50%。我问他们为什么敢于增加人员,老板告诉我:只要更多的人更积极地做事,企业就能在危机期仍然保持增长。一旦繁荣期到来,我们也为调整增长做好了准备。

定律7:金融危机下企业收缩或瘦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陷入螺旋式收缩或瘦身,从而进入螺旋下降通道。

金融危机下的消极思维是瘦身。瘦身的结果是企业能力下降,导致企业陷入螺旋下降通道。即瘦身一能力下降一业绩下降一继续瘦身一能力持续下降一业绩持续下降……

螺旋式下降是企业消极行为的结果。当对未来特别不看好时,企业行为就会消极。一旦消极行为促使企业进入螺旋下降通道,企业的信心就会受到反复打击,因此,一定要避免陷入螺旋式下降。

定律8:经济危机情况下企业需要稳定的信心,判断稳定的信心的标志是是否找到新的营销节奏。

金融危机打乱了多数企业的营销节奏,原来的目标和方案都在调整。“冒烟”的市场很多,所以很多企业都在救急。企业救急时不仅失去了原有的营销节奏,而且很难有稳定的信心。

稳定的信心不是对一件事的信心,而是对未来的信心。只有当企业找到新的营销节奏,才表明企业对危机有了稳定的判断,对应对危机有了成套方案。

定律9:金融危机情况下更需要活跃市场,活跃市场首先需要的不是政策,而是创新思维。

金融危机时,企业的“姿态”很重要,“姿态”是企业向社会传递的信号。活跃市场就是企业的信心的“姿态”,它既传递信心,也能收到实效。

定律10:经济高涨时员工的信心可能靠激励出来,可以靠员工“摸着石头过河”。经济危机时的信心通常要靠高层指导出来。

经济高涨时,只要员工有激情。措施不那么到位和正确,照样会有效。经济危机时,员工可能束手无策,高层空洞的激励无法产生信心。

一般来说,多数员工没有经历多个经济周期,所以普遍缺乏应对方法。因此,经济危机期,高层对员工的指导要更加具体,对员工行为的反馈要更加及时。

经济危机时的有效办法也许是员工“发明”的,但一定是高层“发现”的。个别员工的有效措施要靠高层“发现”,然后全面推广。

定律11:经济危机期的企业信心并不一定来自结果。往往来自趋势或好的苗头。因此要拿着放大镜发现营销的“亮点”,“火花”,那可能就是信心的种子。

经济危机期,并非所有市场都有问

题,一定会有些市场表现得超出寻常的好。个别市场能够做到,为什么其他市场不能做到?因此,经济危机期一定要特别关注那些表现杰出的市场。

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笔者曾经花了20天时间考察了30个县级以上市场,很快就找到了破解危机的“处方”才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定律12:经济危机期判断企业是否正常不是纵向比较,而是横向比较。

经济高涨期判断企业运行状态,通常是看销量或利润增长情况。经济危机期,销量或利润下滑是正常现象,传统的判断方法就失去了标尺作用。

判断经济危机期企业是否正常有两个重要指标:

一是看企业增长速度是否低于行业增长速度,企业在行业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企业与行业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船的关系,水涨船高,水降船落。销量增长并不代表企业进步,销量下降也不一定代表企业退步。当行业增长时,企业增速低于行业增速,企业实际上在退步。当行业下降时,企业下降速度低于行业下降速度,也说明企业在进步。

二是看企业离“死亡底线”有多远。经济危机总有一些企业要死亡,每个行业都有一个“死亡底线”,在“死亡底线”之下的企业多数会死亡。

机会定律

定律13:成功不是因为解决了问题,而是因为抓住了机会。经济危机情况下也是如此。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成功不是因为解决了问题,而是因为抓住了机会。”我们研究过一些著名企业或企业家,他们的财富积累速度在危机期比高涨期更快。

把所有的机会列个清单,把所有的问题列个清单。可以发现,当抓住机会时,问题可能就自然消失了。

经济危机是企业无法左右的,产生的问题也是单个企业无法解决的。成功就是当大众沉浸在危机伤害氛围时,能够发现一线生机。

定律14:我的困难是问题,对手的困难是我的机会,大家的困难是我的最佳机会。

经济危机是所有企业的问题,大家的问题就是我的机会。因为大多数企业可能难以找到危机期企业生存的正确方法。那么,少数找到正确方法的企业就找到了机会,在危机期迅速与对手拉开距离。

定律15:机会不在企业内部,而在企业外部。

经济危机时,企业需要处理的问题比平时更多,因此,企业老板(老总)和管理者们很容易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处理内部事物。

解决经济危机的机会不在企业内部,而在企业外部。因此,老板(老总)应该走出去,用更多的时间发现市场的机会。只要找到了机会,内部的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

一般而言,企业一线人员在危机期传回来更多负面消息,原因有二:一是限于一线人员的视野和水平,他们虽然身在一线,却通常不是一线思维,而是负向思维,即对负面消息比正面消息更关注;二是负面消息通常是自己业绩下滑的“理由”,隐含的意思是“市场如此,我也没办法,完不成任务的责任不在我”。

在危机情况下发现机会,通常需要高层人员深潜市场,以不同于以往市场调研的方式去洞察市场。老总深潜市场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解决金融危机下营销转型的灵感源泉不在专家,不在办公室,一定在市场一线。自老板以下的所有管理者深入一线的时间一定要翻番。

比如,2009年春节,当媒体爆炒2000万打工仔失业回乡时,一家企业老总下乡后发现,由于农民工回流,农村市场比往常购买力更强。当农民工把沿海消费模式带回农村时,农村消费面临着一个升级的机会。因此,面对农村市场的产品只要调整结构,是有机会的。

定律16:机会存在于大众思维盲点。

机会没有被发现时,不是机会;机会被所有人发现时,也不是机会。机会只有被少数人发现时才是真正的机会。

有些机会,大家都“看见”了,但只有少数人“发现”了。这是因为机会源于大众思维盲区。即机会不是视觉问题,而是思维问题。面对同样一个现象,有人认为是问题,有人认为是机会,这就是思维问题。

比如,商超目前正在向农村乡镇渗透,这种现象怎么看?做通路销售的人说:“由于通路销量下降,所以公司销售遇到很大问题。”做商超的人则可能说:“由于商超销量增加,所以公司的机会来了。”同样的问题,思维方式不同,则结论不同。

一些企业问我:“现在有哪些机会?”我会告诉他们,如果我没调查就能够告诉你,那么这样的机会还是机会吗?

定律17:经济危机下通常会有大量企业脱颖而出,快速发展。找到这批企业,接近他们,接受他们的感染。你或许也能在经济危机下脱颖而出。

越是经济危机,越是要加强与其他企业的交流,特别是跨行业的交流。虽然说隔行如隔山,但实际上隔行不隔理。总结1997年成功渡过亚洲金融风暴的企业,发现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普遍采取了市场重心下沉的措施、着力改善产品结构、越是困难越要推新产品等。

最近在与众多企业交流中,发现应变良好的企业都找到了破解危机的办法,甚至还有不少企业把危机当成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在这样的企业,不仅仅老板有这样的信心,员工也有这样的信心。因此。我们相信,信心是可以感染的。信心的源泉是对机会的把握与认识。

与优秀企业接触、交流,接受优秀企业的感染,对于缓解金融危机的恐慌,正确理解金融危机非常有益。

本能定律

定律18:成功是超越了人性和本能。

当一件不利的事情发生时,基于人的自卫的本能,企业一定会做出自卫性防卫。自卫性防卫通常不是争取利益最大化,而是损失最小化,即如何把不利事件形成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正因为如此,当不利事情发生时。企业通常不是采取积极性应对措施,而是消极性应对措施。

如果成功仅仅靠本能,那么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成功。如果成功仅仅靠本能,那么专业还有何用?

不管是否经历过专业化的训练,人在面对危机时的反应一定是本能而不是专业的。本能是人的求生能力,它是人瞬间的反应能力。在企业的拓展训练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或专家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竟然完全忘记了专业,竟然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做出的是本能的反应。这是正常的。

成功一定是超越了人性和本能。因此,面对危机时,成功企业与普通企业的差别不在第一反应,而在第二反应。即当第一反应是本能时,随即能够做出第二反应,即基于专业和理性做出的反应。

当金融危机发生时,第一反应做出自卫性防守。但超越本能的做法则是在稳定情绪后迅速做出第二反应,第二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反应,即目标不是损失最小化,而是利益最大化。

定律19:大众的集体本能反应必然形成“合成谬误”,因此。本能反应看似合理。实则不合理。

金融危机会在瞬间传染到产业链的所有企业。当收益下降时,企业的集体性本能反应是:削减费用、裁减

人员、降价或促销、减少广告费用,即当收益无法扩大时,通常降低费用保住企业的利润。

殊不知,削减费用、裁减人员会造成营业额的再次下滑,并导致企业进入第二轮下降循环。同时,当对手集体削减费用、缩编人员时,意味着市场出现了空当,意味着市场的竞争在短期内降低了。

所谓合成谬误,就是局部有效但全局无效。一个企业或少数企业采取某种做法是有效的,但如果多数企业都采取相同或相似的做法,则该做法无效。

人的本能是相似的,金融危机情况下的本能反应也是相似的。集体本能反应就会进入合成谬误。这也是为什么说成功是因为超越本能的重要原因。

为了避免进入合成谬误,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做法是什么,更要考虑大众的做法是什么。如果大量企业采取相同的做法,则很容易进入合成谬误。

定律20:企业所有工作产生的都是成本,只有营销产生收益。因此,即使不得不采取节支手段,也尽可能不要节省创造收益的支出。

我们理解企业在看淡未来时采取的本能的节支措施。但是,在什么领域节约支出,在什么领域扩大支出,则是值得仔细斟酌的事情。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所有工作产生的都是成本,只有营销产生收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营销产生的收益,其他的成本越大,企业的利润就越低。因此,如果节支成为企业不得不采取的措施,那么,在营销领域的节支必须慎之又慎。

定律21:经济危机期为了挽救销量,企业的本能营销措施是降价、促销等似乎短期见效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即使能够短期挽救销量,也会把企业逼向螺旋下降通道。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时,多数企业在初期都采取了降价的措施,促销这种营销方式的流行也是拜亚洲金融风暴所赐。但企业很快发现,降价是经济危机期典型的合成谬误行为,因为这是企业最容易想到的简单办法。然而,一旦开始降价,就难以再涨回来,企业难以承受长期降价。于是,被迫采取降质降成本措施弥补降价损失,于是企业进入恶性循环。

结构定律

定律22:经济危机的表象是总量收缩,本质是结构变化。

经济危机发生时,最突出的现象确实是总量萎缩。但是,真正在经济危机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恰恰是通过结构解决总量问题。

经济危机导致总量下降,这个现象毋庸置疑。然而,不同品类、不同档次下降的幅度并不一样,自然导致结构性变化。但是,总量下降掩盖的结构变化,或者说总量下降是显性的,而结构变化是隐性的。因此,结构变化更能反映经济危机的本质。

定律23:经济危机时,结构改善比规模增长更重要。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很多大企业死亡了。为什么?因为经济高涨时,规模经济是优势。但在经济危机情况下,规模优势有可能变成“规模包袱”。一旦亏损,往往是规模越大亏损越多。

规模分摊成本,结构产生利润。经济危机情况下,多数企业总是过分关注于销量增长或下降。其实,产品结构的变化才是根本。因此,越是经济危机,越应该调整产品结构。

定律24:梯队化的中国市场结构是企业解决经济危机的重要空间。

中国的市场,既有与发达国家接轨的都市化市场,也有仍然处于原始状态的市场,从而形成了一个多种市场状态共存的“宽频谱”市场。“宽频谱”市场给了企业延伸的巨大空间。把一线市场的营销模式延伸到二线、三线,就能开辟一片巨大的新市场空间。

目前,中国还很少有企业能把国内的所有市场空间全部占领,每个企业都有巨大的市场延伸空间。市场延伸空间越大,企业的机会就越多。

定律25:升级新品通常是经济危机期挽救困境的有效办法。

经济危机期推新品固然很难,然而新品挽救企业的能力最强,越是经济危机期越是要坚定地推新品。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有两家企业,初期都采取降价措施。后来一家企业采取既跟随降价、又推新品的方式。为了推广新品,企业硬是顶住压力把推新品不力但为企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营销副总免职,才最终通过新品挽救了企业。而另一家推新品不利的企业则最终失败了。

定律26:中国营销总体上仍然是粗放式营销,有精耕细作的巨大空间。

以笔者看来,经济高涨期的多数中国企业不是在创造客户,而是在“挑选”客户,“客户是上帝”只不过是说起来没有任何敬畏感的话。实际上,经济危机期只要把过去的空白市场开发出来,把过去不愿意服务的客户捡起来,或许就足够了。

定律27:不要指望经济危机过去后再重出江湖,那时已经是别人的江湖了。

很多处于边缘化的企业在经济危机时的如意算盘是:暂时退出市场,等到市场好转时再“卷土重来”。

这样的算盘通常会落空。

经济危机使企业从渐变状态进入到剧变状态。危机后生存下来的企业比危机时有了质的变化,危机结束时将不会给传统营销模式的企业留下市场空间。

整合定律

定律28:经济危机相当于对行业的一次自然洗牌,清理门户的作用非常明显,其效果与价格战相似。

中国的很多行业面临的问题是“该死的企业死不了,该活的企业做不大”。没有产业整合,就难以崛起世界级的大企业。

自然状态下的市场整合是缓慢的,代价是巨大的。经济危机其实相当于一次自然洗牌,它能够让处于死亡边缘的企业瞬间死亡。经济危机会使落后企业的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自然转移”,比起残酷的对抗性竞争形成的市场整台,其实更有效。从这个角度讲,经济危机其实能够推动中国企业的整体进步,对于崛起世界级的大企业是有益的。

定律29:经济危机会加速产业整合速度。

产业整合的基本方式有三种:一是市场整合,二是资本整合,三是政策整合。经济危机会调整上述三种整合的时间点和节奏。

在经济繁荣期,通过市场整合弱势企业的难度很大。但是,经济危机可能使得市场整合“不战而胜”,即没有发生对抗性竞争,对手就消失了。问题是,消失的对手,他们的市场被谁接收了?是被你的企业接收还是被其他的对手接收?

经济繁荣期,资本整合的代价比较大,通常要以“溢价收购”的方式整合对手。但是,经济危机使得一些不存在生存问题的企业遇到生存困难,资本整合的机会增多,代价降低。但是,资本整合的风险也增大。

我们的建议是:经济危机初期,要更加关注市场整合问题。因为只要有企业退出市场,就少了一个对手,就要考虑接收他的地盘,“不战而胜”的事不做,难道还要等到下一轮繁荣期吗?因此,优势企业在经济危机期的销量可能下降,但市场份额完全有可能迅速上升。

经济危机后期,更多地要考虑资本整合。因为经济危机初期就熬不下去的企业是没有资本整合价值的。在经济危机后期才熬不下去的企业才有整合价值。而且,资本整合后就面临

经济复苏,资产会迅速增值。

客情定律

定律30:经济危机最大的问题是客户遇到了困难,最大的机会也是客户的困难。

经济危机下之所以出现困难,是因为你的客户遇到了困难。如果没有解决客户的困难,自身的困难就永远无法解除。然而,一旦你帮助客户解决了困难,就把困难甩给了对手,自己则赢得了机会。

营销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解决客户的问题。在经济高涨期,客户的问题或许不突出,而在经济危机期,这个问题就特别明显。因此,经济危机往往把营销最本质的东西显露出来了。

定律31:经济危机使传统客情关系变为非典型客情关系。

经济危机使所有企业的客情关系面临考验,以前靠客情关系可能是有效的,现在可能是无效的。同理,对手的客情关系同样会遇到问题。因此,经济危机可能是拓展新型客情关系的最佳时机。

定律32:经济危机使客户从至高无上的“上帝”变为“生病的上帝”。

经济危机使多数客户变成“病人”。当一个人变成病态时,他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因为病人的心态是脆弱的。

讨好一个“病人”不如治好一个“病人”,或者给“病人”介绍一个会治病的“好大夫”。如果你的客户成了“病人”,而你恰好是一个会治病的“大夫”,那么,客情关系有可能发生反转,即“病人”因为指望着你“救命”而把你当做“上帝”。因此,经济危机期一定要研究客户的问题,协助客户解决问题。

定律33:经济危机会使大量可靠的客户变得不可靠,不可能的客户变得可能。

经济危机会使客户以更挑剔的标准审视企业,以前勉强维持的关系或许维持不下去了。然而,经济危机也会使以前不正常的关系变得难以维持。比如,靠吃喝或靠灰色交易维持的关系或许难做了,客户需要真正的服务了。

正因为如此,经济危机期的关系更应该回归关系的本质。同时,在维持老关系时,也获得了发展新型关系的机会。

定律34:经济危机期,客户对自身问题的关注往往超过对供货商产品的关注。

营销的真谛是:因为你解决了产品的问题,所以你的产品被“搭配”出去了。企业销售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能够解决客户的问题。

经济危机期,企业的问题发生了变化,企业的产品却难以发生变化。企业最容易变化的是与产品配套提供给客户的解决方案。

定律35:经济危机期,增值服务是比降价或促销更有效的维护关系的方式。

经济危机期,客户肯定要求降价或促销,因为这样能够把危机的损失向产业链前端转移。然而,转移损失不如消灭损失。增值服务的本质是把客户的困难向产业链前端转移,但不是转移损失,即由供应商协助解决企业的难题。

经济危机期企业应提供什么样的增值服务?主要应该是帮助客户解决困难、缓解危机的增值服务。

变革定律

定律36:营销变革的最佳时机要么是形势最好的时候,要么是形势最差的时候。

营销形势好的时候是发起营销变革的最佳时机之一,因为此时开展营销变革没有压力,能比较从容。同时,经济危机期也是开展营销变革的最佳时机,最困难的时候,也是企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反正都已经这样,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平时搞营销变革,可能瞻前顾后,当无路可走的时候,可能只有创新一条路了。

定律37:经济危机是营销变革的“倒逼机制”。

因为变革有巨大的风险,所以中国人的信条是“利不百,不变法”。正常经营期,人们面对变革的思维往往是“变革会产生什么问题”。经济危机期,人们的思维可能转变为“维持现状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变革的最大障碍是思维在过去的围城中无法跳出。倒逼机制就是把你逼出围城,站在围城外看待围城。

定律38:每次经济危机。既有一批巨型企业沉没,也有一批企业新贵崛起。企业新贵往往代表着创新营销模式。

企业的营销模式往往随着经济周期变迁,经济危机通常宣告一种成功的营销模式终结。经济危机期,比平时做得“更好”不一定能找到破解危机的办法,但是,要跳出原有的营销模式和思维,则有可能柳暗花明。

经济危机使市场环境发生质变,新营销环境通常会催生新营销模式。因此,一定要密切关注那些在经济危机期表现优秀的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并不大却充满生机的企业。

管理定律

定律39:经济危机会成为很多人无法完成任务的借口,破解困境要先把借口堵死。

经济危机发生时,有一句话很流行:“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我们……”我发现,在一些受益于经济危机或基本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行业,也有一些企业把业绩波动归咎为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已经成为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把借口堵死。堵死借口不是不讲经济危机,而是不能仅仅从概念化的角度讲经济危机。

说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往往是概念化的。只要找到经济危机的具体化影响,才能找到破解方法。一家企业的老板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把员工大而化之讲的影响条理化了,并且为每个具体的影响找到了解决办法。

定律40:经济危机期,比裁员更重要的是提高营销人员的工作效率。

裁员是节省费用的办法,提高效率是增加业绩的办法。只要营销人员的工作是高效的,人员就不存在裁减问题。

据我们对中国营销人员的了解,其实非常多的人在“努力做无用的事”,营销人员的工作效率有2-3倍的提升空间。所以,让营销人员更有效率地工作,通过高效的工作提高营销业绩,比裁员等节省费用的方法更有效。

篇6

最近,有两条财经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两条消息都和中国政府为防范经济危机所做的努力有关。

一条消息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十年之后,东亚各国在共同创伤的记忆下,走到了一起,积极建立共同防范经济危机的新体制。

今年5月5日,第十届东盟和中、日、韩(“10+3”)财长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会后发表了“10+3”财长共同声明,同意在两年内建立800亿美元的货币储备库,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货币危机,“10+3”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在面临货币危机时,都可以动用储备库内的外汇储备。

“从长期来看,这将增强亚洲地区的货币信心。”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彭兴韵在接受国内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1997年金融危机期间,泰国用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回购泰铢,但这些外汇储备很快耗光了。现在有了这个多边框架下的外汇储备池,国际投机资本冲击亚洲国家货币之前,就要先估量估量,亚洲政府间的合作对抵御冲击有多大影响,要考虑‘10+3’总体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能力。”

中国也积极参与了多边防范货币危机机制的建立,出席上述会议的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会后对媒体表示,推进建立防范货币危机的多边机制在亚洲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多边机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具有法律约束的外汇储备库,在正常情况下由各国自己管理,一旦出现风险,就由各国共同管理以应对危机。

另一条消息是,5月18日,央行忽然“三箭齐发”,同时宣布上调存贷款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这在央行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

从这些政策措施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正在严防死守,积极采取内外部手段,化解在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

对于防范经济危机,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她说,防范经济危机就像是预防癌症一样,需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治愈的概率会非常高。

比较有利的一点是,中国政府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充分的认识。中国政府认真分析了日本金融危机、东南亚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着手规避在经济领域可能积累起来的风险。

相似的征兆

当然,也有持悲观看法的人。他们认为,中国在最近几年很可能会重蹈东南亚经济危机的覆辙。这部分人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和1997年之前东南亚的经济运行状况,有相似的地方。“诸如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本币被迫升值、房价持续走高、股票价格飞涨等等”。

考察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经济危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外经济学家将东南亚经济危机发生的内部原因,总结为以下主要几点。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从19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经济快速增长,但也积累起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这些国家更迫切地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然而忽略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投资和生产大量过剩。股市在投机性资本的作用之下,快速上涨,但却无法起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

地产泡沫严重,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呆坏账。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据统计,当时泰国金融机构实际贷给房地产业的资金约占其贷款总额的50%,马来西亚这个比例为29%,印度尼西亚占为20%。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前,这些国家大量的住宅、商业建筑被闲置,导致大量资金因房地产过剩变成呆坏账。银行呆坏账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导致一些金融机构破产。

过分依赖外资,但外资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泰国经济开始起飞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通货膨胀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泰国的利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汇率相对稳定,国际游资大量流入泰国,但这些资金并没有被很好地加以利用,大量资金被贷给房地产业。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外资的推动,但不能完全依赖外资。过分依赖海外市场资金,尤其是偏重对短期游资的利用,必然会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不能正确处理国际收支短期平衡与长期平衡的关系。在长期国际收支平衡缺乏坚实基础的情况下,当时的东南亚国家就试图开放资本项目,来实现短期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国内经济的均衡,这样做是很容易导致外国投机资本入侵,而投机资本大量进入的国家,无疑更容易发生货币或金融危机。

持悲观看法的人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突出,人民币在外部压力下不断升值;资本快速流入;资本市场市值一天一万亿的增长态势,上证指数上涨突破4000点,带动国内投资热情进一步高涨,街头巷尾无人不谈股票,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成为了金融投资家,投资收益空间鼓舞人心;无论如何调控,都无法抑制不断上涨的房地产价格。这些都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调控的压力还非常大,中国现阶段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风险并非空穴来风。

经济结构失衡

与东南亚经济危机发生之前相似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矛盾突出,这是相对严重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相关数字,中国的经济增速在2006年下半年有所放慢,2006年第三、四季的经济增速由上半年的11%,分别下降至10.6%和10.4%。2006年全年经济增速成为10.7%,连续第四年经济增速超过10%。2006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部分原因在于,政府从2006年4月份以来开始采取宏观调控,试图让投资过热降温。

然而,今年头几个月的工业生产、出口及货币投放的数据显示,总体上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仍然偏快。而且2007年上半年,中国股市的波动大大加剧,在1月底2月初和2月底均出现过暴跌,但随即反弹。

近期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问题是贸易与经常项目顺差双双大幅增长,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宏观调控为过热的投资降温,避免出现产能过剩,避免效率低下的投资项目大量消耗资源。

但对此的政策选择却陷入两难,因为投资增长放慢也可能使进口下降,从而使中国的贸易顺差进一步增加,加剧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性。巨额顺差将进一步导致国内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快速上升,使政府在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时面临很多难题。除非国内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加,或者国内其他领域的进口出现快速增长。

著名经济学家赵晓认为,从经济结构上来看,中国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中国出口呈现偏斜状况,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消费品领域,如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家用电器、服装、纺织品和鞋袜方面。从中国在泛亚洲生产体系中的角色看,“中国制造”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所组装产品的零部件往往来自亚洲其他国家,中国只是在泛亚洲生产体系中作为最后一个阶段出现。鉴于出口按成品价值而不按附加值记录,许多东亚国家与美国和西欧的贸易顺差在中国汇总,这实际上虚增了中国的顺差。

虽然中国在不少工业部门中处于强势地位,但鲜有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得到承认或者具有竞争力,事实上中国出口额中的将近60%由外国投资的企业生产,因此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再从中国出口型经济有限的地理范围看,中国大约3/4的出口产生于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等占中国陆地3%左右的面积,这样一个地域安排也是有问题的,它导致了中国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

如今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举世无双,其他方面的进步却不像经济增长那样快速。比如,社会转型缓慢,尤其是贫富差距已相当严重,公共产品短缺成了制约中国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不计成本、不计环境破坏、不管弱势群体利益的发展模式也受到了广泛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中国的增长依然强势,但政府对增长失速的担心却大大加剧,公众对于改革的支持也已经减退。

著名经济学家光也指出,内外经济严重失衡是当下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最大风险。“长期大量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就是经济失衡的集中表现,外部升值压力只是这种情况出现的必然反应”。

而国内经济结构扭曲和资源配置低效才是发生危机的潜在根源。从1998~2004年,制造业以年均20.2%的速度增长,服务业的增长率平均却只有9.32%,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比印度等低收入国家还要低10多个百分点。制造业快速发展,但服务业尤其是医疗、教育、环境等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却严重滞后,扭曲了资源配置,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失衡。

流动性过剩正在将中国经济推向很危险的境地,但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比较脆弱,防范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不足。双顺差的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以及境外热钱的大量流入造成了我国当前被动的流动性过剩。而我国银行体系以间接融资的主导,间接融资占到总融资比例的82%,低利率和高利差政策既不利于银行治理,也不利于提高资金效率,反而加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

卡位较好

如果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看成是一场足球比赛的话,可以说中国队的队员目前站位还好,对方队员的意图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也就不难防范,对方试图进攻破门的意图都被我们一一化解掉了。这有点像目前中国对经济危机的防范,我们对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在不断进行着有效的调整。

入世五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际贸易额分别保持了年均10%和28%的高速增长,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与此同时,中国的消费物价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十年中最高的年份也没有超过4%。不可避免的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嘉升投资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CEO戴章挥曾经亲历过台湾的股灾和东南亚经济危机。戴章挥认为,与东南亚国家当年对经济的完全自信不同,现在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必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平衡经济增长模式,同时构建和谐社会。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重心将由工业转向服务业,将更加依赖国内需求,收入分配将更加公平,将致力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这些措施也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短期内主要的宏观经济挑战――贸易顺差增速过快的问题。

从以工业为重心转向以服务业为重心,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扩大消费,这将使中国在实现经济增长中的能源、原材料与资源的消耗下降,环境得到更好保护,也会消弭产能过剩及经常项目顺差的压力。

从近期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的前景仍然非常乐观。出口企业和制造业将受到近期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包括税收制度与人民币升值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将会降下来。而政府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可能会不断出台。2008年,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也许可以让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降下来。

戴章挥认为,中国经济失衡的挑战仍然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但经济发展外部失衡的压力还在继续上升。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实施国有企业的分红制度,加大对医疗和教育的公共财政支出,并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这些政策将会减少投资,促进消费,是有利于缓解外部失衡的措施。

而短期内,中国政府在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方面也做到了“稳、准、狠”,如央行“三箭齐发”政策,同时宣布上调存贷款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这一组合拳被市场看成是央行向股票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亮出了“黄牌”。显然,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政府还会对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扬施以重拳。

短期无危机

通过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与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前各国的情况,其实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比如,东南亚国家当年大都实行固定或者盯住汇率制度,同时实现了金融自由化,而中国目前则是在实行盯住汇率的同时,保持着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东南亚国家当年都有大量外债,而中国则有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危机爆发前东亚国家出口能力开始下降而且外汇储备不足,而中国目前的出口能力没有下降,外汇储备充足。

与此同时,近两年来,中国的金融改革有了相应的进展,中国的银行业改革是在2006年走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对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历史上的呆坏账做了彻底的清算,同时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四大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行了变革。

从国际收支方面看,东南亚危机之前,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存在着大幅度的经常性收支逆差。而目前中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巨额的外汇顺差以及较强的资本项目管制,短期内中国发生与之类似的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

从国家环境来看,近年来东亚国家和地区扎扎实实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日本将信息产业作为日本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要在5年内将日本建成全球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韩国将信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提出将信息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1%提高到2010年的20%。中国的信息、生物和新材料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已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加速以信息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都非常重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服务业。

同时,东亚国家对于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已经达成共识,将充分利用“10+3”机制,通过建立外汇储备库来加强相互之间的金融合作,扩大区域内贸易,减轻美欧市场变化对东亚经济的影响。

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日前在分析了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之后也表示,短期内亚洲国家再次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历史证明,每次危机都是不同的,不可能简单地重复过去。

篇7

金融市场的崩溃和这次危机扩散速度之快令各国当局始料未及。得益于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还不充分,亚洲金融市场与最剧毒的金融产品仍保持着安全的距离。他们的资产平衡表基本上是健康的,并且不良贷款的数量基本仍在可控范围内。尽管如此,现在亚洲发现他们已经处在全球性衰退的警戒线边缘。对于未来的一年,我们预测如下:

2009年的增长将低于2010年。2009年,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地区的增长率将下降到5%,而且现在看来,由于全球经济放缓周期延长的可能性很大,亚洲的出口和国内需求将在2009年底或者2010年开始缓慢恢复。

预期大多数亚洲货币会进一步贬值。尽管各国的政府干预会影响这一过程,但去杠杆化仍会延续至2009年上半年,亚洲各国货币兑美元汇率会进一步贬值。并且,到下半年,美国公债扩张还会进一步推动这种趋势。

房地产不再是安全港。尽管利率很低、趋势是长期持续向上的,信贷危机还是已经扩散到这一区域的房地产市场。香港和新加坡的商业地产将遭受金融部门缩减信贷的打击。

别指望资产净值会在短期内回到危机前水平。尽管政府实施了刺激计划,资产净值与危机前水平依然无法相比。在经济将迅速恶化,尤其是受到通货紧缩的威胁的时候,收入预期将全面降低,达到短期内的低谷。

出口将持续疲软。由于经济放缓扩散到所有的新兴市场,贸易贷款额度几乎荡然无存,出口量在2008年第四季度急剧缩减。在2009年末之前,出口将无法从疲态中恢复。

在低通胀的情况下,流动性将继续扩张。低通胀国家和高个位数、甚至两位数通胀国家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将下降到个位。对那些已经开始放开流动性的国家来说,这为利率的进一步下调拨出了空间,而菲律宾和巴基斯坦则因此可以开始(启动宽松的货币政策)。

社会动荡将会增加。由于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深化,亚洲的政府将不得不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动荡。必须找出财政审慎和反周期支出之间的艰难平衡。政府间更多的合作努力可以有助于分担负担,并且当镇压变成抑制动乱的工具选择时,也可以互相进行间接的劝说。

与他们的西方同行相比,亚洲的银行在2009年会表现更佳。由于金融危机转化为彻底的经济衰退,亚洲的银行将面临利润的缩减的坏账的上升。然而,侵袭了他们欧美同业者的灾难性损失和之后的接连破产应该不会困扰他们。实力较弱的机构会发现他们的生存能力受到了挑战,于是出现进一步的合并。

篇8

“我经历过三次经济危机,这一次是最严重的。”

霸菱亚洲董事总经理曾光宇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投资步伐在放缓,在投资后管理上会花更多时间,比如帮助企业做一些人才引进、成本控制、再融资等,首先是确保已投企业健康运作,其次才是考虑退出。”

霸菱亚洲自1997 年起开始在亚洲进行投资,截至2008年3月31日,其第三期基金为投资者带来了126%的净内部回报率。

2008年5月,霸菱亚洲第四期基金成功募集15.2亿美元,远远超出当初10亿美元的计划,也超过了前三期基金的总和,成为亚洲区历来最大规模的地区性增长基金。据悉,此次的投资者中约1/2来自北美洲,1/4来自亚洲,另外的1/4则来自中东及欧洲。

“第四期基金中,大中华市场将占60%的比例,其次印度占20%-25%,日本占5%-10%,余下的将投向其他东南亚国家。”曾光宇说,“虽然我们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投资的方向和标准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从去年5月份以来,我们一共投了不超过10个项目,目前看来,整体情况还可以。”

在曾光宇看来,此次金融危机也是一次自然整合的发展过程。“1999年前后,成立了很多新的基金,到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有不少被淘汰;再后来从2005年开始又成立了很多新基金,到现在又开始面临经济危机……这其实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规律。好的基金和企业,也会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被辨别出来。”

“企业已具有较好的现金流和一定的利润,然后再从投资机构获得一些资本促其壮大,我们会比较看好这样的企业。在中国,这种投资方式比较稳妥,也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曾光宇说。

2007年5月,霸菱亚洲对湖南、四川两家钢铁行业公司进行了共计1亿美元的投资;2008年2月,向公交车车载移动视频媒体世通华纳投资5000万美元;2008年3月,联手成为基金,以8800万美元成为中华煤层气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最大单一股东;其投资的普联软件也于2008年9月初在美国上市,首日超过20倍的动态市盈率曾使得不少业内人士羡慕不已。

篇9

危机下的亚洲契机

受经济危机影响,亚洲艺术品市场也在产生着变化。此前亚洲地区的现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主要是以佳士得和苏富比国际拍卖价格来决定,买家主要是海外华人和国际买家,也就是说中国现当代艺术品的市场是在境外形成的。

海外华人出于对本土艺术的推荐和自己购买力的表达,进行了大肆的购买并不断的推高价格,带有一定的操控性。国际的买家们则是根据股市中的SP指数(标准普尔指数)和梅墨指数来投资艺术品,这中间必然存在一定的泡沫。他们自2003年进入艺术品市场并获得了丰富的收益。中国这几年来当代艺术市场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海外购买力和华人购买力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当金融危机到来后,这些主要靠国际购买力的地区的购买力明显下降,而这样正给亚洲本土的市场资源带来了契机。

市场呈现规模化

正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压力,亚洲当代艺术品市场泡沫逐渐缩小,艺术品价格降低,尤其是100~1000万美元价格区间的艺术品,产生了很大的波动,这正是艺术作品价值体现出来的过程。此外,2007年Artprice的数据显示全球的艺术家中亚州艺术家所占的比率为60%,而市场上所占比率仅为10%,可以看出亚洲艺术品市场的资源已经存在,欠缺的只是市场占有率。此次危机,正好可以使亚洲艺术品市场变得更具规模,未尝不是一种机遇。

亚洲艺术品市场资源开始变得更具规模化的首要表现,是艺术资源的扩张。表现出来则是:印度、印尼、越南等泛亚洲地区的一些有实力的艺术家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保持坚挺,因为这些作品有足够的收藏意义。毕竟喜欢艺术品的人大有存在。例如2008年11月底的佳士得拍卖会上,高价当代艺术作品大部分流标,而那些性价比高的作品则出现了增长。

其次,亚洲有前途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登场,特别是韩、日一些青年艺术家过去少有机会登上国际舞台,现在随着市场的扩大,进入到拍卖市场上的机会增多了。此外,随着这次的市场冷静,艺术家们将更多地开始考虑艺术的自身形式、风格的创作问题,将会推动新艺术门类的发展,特别是将出现更多具本土特色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艺术来吸引收藏者的关注。像去年11月印度的摄影艺术就开始大量出现,并转战柏林争夺国际市场。

就这几点来看,亚洲艺术市场的整体范围事实上是在扩大中,中国、印度、菲律宾、印尼等地新艺术家的作品会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也会在国际上更具挑战实力,更具本土特色。

多元化的购买力

而当艺术资源有了丰富的保障后,亚洲地区的购买群体和收藏家的格局也会形成了相应的规模和多元化的模式。

包括本土一些有远见的投资商们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好的市场环境纷纷进场,经济危机带来的“逆市”中,存在有艺术品投资、收藏的更大空间;一些有雄厚资本的国有艺术机构进入市场,艺术品价格泡沫缩小、价格降低,正是这些重要收藏机构进场的好时机;一直有收藏喜好或纯为装饰的购买群体也不甘落寞;专门购买新艺术家的作品的收藏家;因为价格的降低,出现对中等价格而价值高的作品的购买新人群。

据Artpice的数据统计报告说:现在刚开始购买艺术作品的新购买力达到了40%。新的收藏群体达到了20%,买5幅作品左右的购买力达到了20%。在这种经济情况下,这40%的购买群体会影响到市场新的变化,以前以具有投资意向的购买者为主体的市场会让位于新的购买力的变化。最近在ebay等网上销售交易额增加反映了这一新市场购买力和方式的变化。而针对这些新购买群的调研上又显示,80%以上的购买群都有很高的期待感,换句话说,也就是艺术品市场将迎来新的春天。

艺术品的虚与实

《艺术财经》出版人于天宏表示:从宏观角度看,现在这场危机正在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过渡。比如金融市场的泡沫破裂后,银行的资金供给下降,然后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然后导致对汽车行业等领域的影响,这是能够很清晰的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

但是,就艺术品市场而言,我们很难给它如此清晰的界定。现在好像正牌的经济界、金融界人士也没有很关注这个领域。对于宏观上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变化会对艺术市场产生什么影响,他们也不是很关注,我们艺术圈很关注这个问题。

篇10

[关键词]经济危机 口红效应 节俭消费 电子商务 消费刚性 营销机会

2008年全球爆发了百年少有的金融危机,像每次危机爆发一样,消费者恐惧心理加大,消费欲望明显下降。于是如何适应危机环境中消费心理,找好营销的切入点则是企业营销当局首要关心的问题,本文想通过经济危机消费心理的分析,阐述危机环境下企业营销机会。

一、口红效应与企业营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产生口红效应。该理论阐述了在经济危机期间,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该理论指出,在经济危机中,尽管大宗商品的消费销量大减,但以口红为代表的廉价非必须消费品销售量却大增。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再次验证了口红效应。韩国LG生活健康公司报告显示,口红在2008年10月份销量比前年同期上升15%;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旗下品牌口红在2008年头9个月销量猛增44%, 那么口红效应为何出现的呢?口红效应带来哪些营销机会呢?口红效应主要是基于如下消费心理:

1. 舍大取小的消费心理。英国的经济学家T•图克在《通货原理研究》(1844)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消费支出是收入的函数,他认为:用于消费支出的货币总收入是需求的决定性和限制性条件。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因此人们不敢进行大额商品的消费,但这时人们的消费欲望没有减弱,于是只能购买廉价的非生活必需品。

2. “安慰”消费心理。失业、降薪等给人们极大心理创伤,人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安慰,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安慰”的作用变发生了;据说在看电影时,人们随着电影的情节喜怒哀乐,精神慰藉也远胜于同类消费,这便是为什么20世纪30年代,美国金融危机带来了好莱坞繁荣;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带来了“韩流滚滚”的原因。

3. 放松消费心理。在金融危机中人们的生活压力的加重,消费者中自然产生了减轻紧张压力的需要,这便促使了娱乐、放松等相关行业的增长。比如,在日本,金融危机带动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行业繁荣;2008年10月韩国烧酒销量比2007年同期上升13.9%;在英国,金融危机让带动了安全套的销量,杜蕾斯安全套销量在2008年9月30日前的6个月中猛增了10%;在线零售商Ocado的安全套销量更是增长了60%。

4. 消磨时光心理。金融危机带来了众多的人员失业,失业人群为了消磨时间、迫切需要一些消磨时光的产品,玩游戏则是他们消磨时间较好的方式,因此经济危机并没有使游戏厂商破产,反倒给他们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总之口红效应促使非必须廉价非生活必需品、娱乐、放松等相关行业、消费时光等相关行业的繁荣,抓住口红效应所产生商机是经济危机时企业营销的有利法宝。企业应利用商机开发适应危机的产品。

二、节俭消费与企业营销

“一个炫耀财富的时代已经结束”,这是美国历史学家斯蒂夫•弗瑞瑟对这场金融海啸的评语。金融危机结束了华尔街用泡沫支撑起的奢侈消费,勤俭持家正逐渐被各国的消费者所接受,据统计,亚洲金融危机时期, 80%的消费者减少了他们在购物和请客的花费,在泰国,58%的泰国人不再购买时装,45%和46%的人不再购买whisky和杂志。由节俭消费产生机会具体表现为:

1. 家务劳动社会化比重下降,部分家居用品上升。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在家做饭、带饭到单位的人逐渐增多,促进了部分家居用品销售量的上升。2008年10月,格兰仕在美国的微波炉销售增长了18%。但于此同时,餐饮业严重受到威胁,特别是一些高端餐饮业,2008年纽约新开张的餐馆数量自2003年来首次下跌,从2007年的163家减少至119家,而三年前则为187家。

2. 价值购物兴起,租赁经济突显商机。金融危机期间,不少人的购物习惯开始发生变化,如由过去注重品牌而转向注重实用,由过去自己想拥有某种消费品而改为不必拥有、但要随时可以使用。

1973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8. 6%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关注产品价格,在购物时商品的价格成为她们首先考虑的因素;俄罗斯经济危机以后,价格成为消费者唯一选择的因素。人们不仅注重商品的价格,还更加注重商品的性价比,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会比单一功能的产品好卖,耐用而且比较容易维修的产品更会受欢迎。

当经济资源缺乏时,为了更好地消费,人们追求的是更多的拥有;而资源丰富后,占有消费的弊病就更加突出。特别是经济危机,“较少拥有,更好使用”则是很多人提倡的消费理念,金融危机,促使了租赁经济繁荣。巴黎路边的自行车自动出租业越来越得到普通消费者的青睐就是典型的例子。法国前财政总监德保尼耶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这种经济模式的普及创造了条件,在医疗、交通、银行及娱乐领域都可以大胆尝试这种新的“更好使用”型经济的发展。

节俭型消费为企业营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商品设计时应考虑产品的多功能性,使消费者利用同等的价格享受到更多的利益,同时应在注重商品质量时,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如保修范围扩大,保修期延长等;价格策略制定上应更加注重折扣、心理价格策略、以旧换新的使用、小包装定价的使用,要让消费者感觉到商品价格的实惠和自己支出的减少;在促销策略上应注重理性的表达,宣传更加注重的是商品性能的介绍,对于有奖销售和赠品销售等促销措施应减少使用。因为有奖销售加大不确定的因素,赠品加大了商品价值,这些都是危机状态下人们难以接受的。

三、电子商务等相关行业发展迅速

与其他行业不同,电子商务等相关行业在金融危机中逆流而上,具体表现为:

1. 网购核心优势凸显、商家和消费者青睐有加

艾瑞研究发现,金融危机时期,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商家而言,网络购物的优势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大,因此一方面消费者对网购的热情不减反增,另一方面又不断有各类企业持续进入网购市场。网络购物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

(1)对用户:价格+便捷。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网购最基本的优势就是价格相对便宜、以及方便快捷,省去了逛街的时间精力,以较低的价格便可购买到质量可靠的商品。在金融危机蔓延的时期,人们的工作生活等压力有所加大,消费则会相对压缩。网购则可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需求,节省开支和精力。正因为这样,即使在金融危机中,电子商务仍在稳步前行。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24000亿元,同比增值达到41.2%。从整体市场及细分市场的发展看,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34278亿元,增长率保持在40%以上。未来10年,中国将有70%的贸易额将通过电子交易完成。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增长潜力巨大。此外,由于电子商务向行业的渗透将更加深入,加之B2C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加强,B2C市场的份额将在2009年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其中IT数码、家居建材领域B2C市场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热点领域。

(2)对企业:渠道+成本+品牌。从企业即商家的立场出发,危机时期成本压缩是必然的,市场拓展更是不可或缺,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反而扩大销量,渠道的选择至关重要。网络渠道性价比高,既可以节省传统的渠道、店面及人员成本,又可以借助互联网渗透更多的二三线城市,同时还可与消费者分享渠道利润并了解用户实际需求,已成为各类企业争相布局的渠道。

2. 网上创业增加

有人认为2009年经得起考验项目应具有:投入小,利润高;销售时间、地点不受限制;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销售前景;最小的风险――零库存的运营模式;初次创业小本经营、上班簇兼职的首选项目。网上开店正具备了上述特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城镇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5.8元 ,月均收入为1148.8。截至2007年6月30日,淘宝网会员数达到3990万,每天登陆淘宝购物的不重复访问者超过600万,日均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目前淘宝卖家当中,月利润在2000元以上的已经超过10万家。 这意味着仅一家淘宝已为社会提供了超过10万的直接就业岗位。截至2008年底,已经有57万人通过在淘宝开店实现了就业(国内第三方机构艾瑞统计),带动的物流、支付、营销等产业链上间接就业机会达到162万个(国际第三方机构IDC统计)。

3. 快递业在“ 经济”中迅速增长

由于网上购物的增加,金融危机出现后,快递公司的业务量反而上涨。 南昌物流行业协统管的30家物流公司,2008年的经营状况总体都比2007年好,“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流是实现所有生产环节的前提。”

四、消费钢性与营销机会

消费者收入减少之后,力图保持某种已经达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不变,这叫做消费的刚性。 受消费刚性的影响,金融危机一些生活必需品例如实用油、盐等必需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甚至有可能因为产品的替代性,某些必需品的需求还会上升。例如国内的康师傅集团在09年4月21日年报中披露,其销售额同比增长32.86%达42.72亿美元;纯利增长33.65%达2.6亿美元。 另外,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父母比较注重家庭和对孩子的培养,即使牺牲自己的一些需求也愿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需要的一些消费品,即使是奢侈品对父母来说也是必需品。同样,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在泰国进行过一次品牌忠诚度的调查发现,营养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诚度最高,分别为89 %和97 % ,而这两者都是儿童食品。这也就是说,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食品也没有改变和降低。金融危机带来了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对失业的恐怖,面对危机,多数人将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寻求职业的稳定。为此,用于提升自我价值的文化性消费进一步增加。为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学识和修养,人们会自动寻找学习和进修机会,以不断给自己充电。另外,金融危机使一部分人失业,为了寻找更多的机会,他们需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2009年看化妆品突围金融危机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2]丁刚《 金融危机教我们学会消费》 人民日报2008年10月10日.

[3] iResearch:网络购物给中国经济带来多重影响 news.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