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思想探究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的生态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与科学发展观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学对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启示 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我国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生态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刍议马克思生态观指导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观对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 生态伦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试论《福乐智慧》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启示 《古兰经》中生态伦理思想对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⑦十报告文件起草组著:《十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参考文献]
[1]解保军.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生态维度[J].与现实,2007,(2).
[2]房尚文,吴斌.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J].云南社会科学,2010,(4).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社区参与;内涵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14-02
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相契合。北欧和北美的经验表明,社区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如何将社区参与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之中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美国学者罗依·莫里森(Roy Morrison)1995年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中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中国生态学家叶谦吉在1987年即提出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1]。针对生态文明生态学家、生态经济学家、哲学家、环境社会学学家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各式各样的定义。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认为,一般而言,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2]。
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3]。
著名经济生态学家、过程哲学家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小约翰·柯布博士在其《文明与生态文明》一文中指出,一个充分的生态关系是这样一种关系。在该关系里,人类作为一个更大的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换言之,就是像其他物种一样进行活动[4]。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丰子义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有狭义、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无论是哪一种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实际上都同人的观念、行为直接相关[5]。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认为,生态文明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看,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文明形态表现在政治、物质、精神等各个领域,是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看,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强调人类对待自然关系所达到的文明程度[6] 。
从上面诸多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的内涵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第一,生态文明是一种积极、良性发展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绝不是拒绝发展,而是要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地发展。第二,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这包括人类的可持续和自然的可持续,二者是相统一的。第三,生态文明应是一种科学的、自觉的文明形态。对自觉的生态文明来讲,仅有“天人合一”这样的哲学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自觉地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第四,生态文明与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整体框架。它们紧密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来看,生态文明可以看做是其他三个文明的基础。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有着诸多的探讨,所推崇的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平等这些价值观都是积极的具有前瞻性的,但是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同研究者具有不同的看法,政府和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实践。
十的报告中有一个板块专门讲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报告中讲到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优”、“节”、“保”、“建”四个角度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了论述。“优”讲的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节”讲的是“资源的节约”,“保”讲的是“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建”指的是“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的两位研究人员王金南和张惠远[8]在《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探析》一文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体系重点放在社会系统建设、经济系统建设和生态系统建设三个方面,涉及到文化意识、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生产方式、消费行为、资源利用、生态安全和气候变化等内容。王金南和张惠远两位学者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和十的表述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比如社会和经济系统建设就和十报告中讲到的“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社区参与能够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都可以在环境教育、垃圾分类回收、低碳出行和能源节约、环境美化和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做出努力,参与到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中来。
(一)环境教育
国外学者约翰·福布斯在论述21世纪教育需要认真应对的挑战时就把“环境教育”放在第一位,他讲的环境是生态环境,环境教育也就是生态环境教育。美国佛罗里达学院这样定义:“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其文化环境、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9]。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与环境质量相关的问题做出决策,并形成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有一章专讲环境教育问题,指出“从小学学龄到成年人都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鼓励大学设立对环境有影响的跨学科课程”,“推广与当地环境与发展问题有关的成年教育计划”,并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 [10]。最近一二十年来,很多国家已把生态环境的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之中,纳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如意大利1983年就创办“绿色大学”,1986年发展到16所。澳大利亚也把生态环境教育普及到学校,其他很多国家也创办了“绿色学校”。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地方,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最为接近,能够为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宣传做出自己的贡献,也能够把居民的环境意识转化为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
(二)垃圾分类回收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再利用的关键,这些都已经成为学界和民众的共识。国内学术界展开了一系列的针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很多居民对垃圾分类持肯定态度并愿意以实际行动坚持,如果小区普及垃圾分类设施,估计垃圾分类的比例可能会提升20%。北欧等国家的发展表明,只有根植于社区之中垃圾回收才能够得到真切的执行。丹麦的哥本哈根市的经验表明“垃圾处理的关键在于分类,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严格分开,并分送不同的垃圾场处理”、“要让社区居民做好来及分类,首先要为他们创造条件,不能使垃圾分类变成居民生活的负担,进而让人们逐步适应,自觉遵守”[11]。
(三)低碳出行和能源节约
煤炭、石油等石化能不可再生,其大量消耗也是当下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京津地区的雾霾天气就与煤炭的大量使用具有很强的关联。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除了更多使用可再生资源之外,能源的节约和低碳出行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社区可以通过提供自行车、汽车共享、社区巴士等方式减少交通对于能源的消耗,还可以采用集中供暖、社区智能电网和节能建筑等方式节约能源,而所有这些方式都需要积极的有效的社区参与。
(四)环境绿化及生态系统保护
社区是居民生活栖居的场所,国内的城市社区一般都是由物业公司来承担社区的绿化和生态系统的保护,社区居民很少参与进来,而农村的村庄一般是农户自发的零散的进行树木种植和生态系统保护,村庄和乡镇基层政府也很少进行相应的规划。社区绿化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最终要靠当地的社区居民,社区的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网络和集体行动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社区参与的水平,进而影响到环境绿化和生态系统保护。
参考文献:
[1] 王玉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之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58-59.
[2]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与现实,2005,(4):4-5.
[3] 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学习时报,2006,(354).
[4] 乔瑞金.生态文明是可能的——“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与现实,2007,(6):52-58.
[5] 丰子义.生态文明的人学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0,(7):5-10.
[6] 张维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J].人口研究.2009,(9):1-7.
[7] 王玉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之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58-59.
[8] 王金南,张惠远.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探析[J].环境保护,2010,(4):35-38.
[9] [英]帕尔默.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M].田青,刘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8.
[10] 尹世杰.建设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9):5-9.
[11] 杨叙.北欧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251.
收稿日期:2013-06-19
篇3
只有师范生领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从自己言行出发树立典范,从教后才能对中小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示范才能更好的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高师院校通过在各学科中渗透、在实践中推进、在体系上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有力推动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开展,使生态文明成为师范生的一种品德,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一种人文精神并被他们广泛传播。
关键词:生态文明;师范生;教育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教育意义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同志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作为人类迄今最高级、最新型的一种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遵循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生命本体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的讲,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1]。通俗的讲,生态文明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人文精神并被人们广泛行动的准则。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是十的突出亮点,也是我们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一词出现两次,用一个小自然段论述,共94个字。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出现了15次,用了7个自然段,共1398个字,并单列一章专门进行论述。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十的“五位一体”,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一是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二是阐明了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三是阐明了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四是阐明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 [3]。学校承担着思想文化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应该成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阵地。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新的环境教育,新的环境教育又推动大学模式转变,进行“绿色教育”,创办“绿色大学”。学校环境教育是我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高师院校是我国环境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基地。“环境保护,教育先行;环境教育,高师先行”,“惟有了解,才能参与;惟有参与,才能投入;惟有投入,未来才有希望” [4],培养师范生具有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与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只有师范生领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从自己言行出发树立典范,从教后才能对中小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示范才能更好的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是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培养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本次研究采用无记名随机调查问卷、定向访谈的方式,对不同专业在校师范生做了关于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对生态文明的参与度、对生态文明的现状和满意度方面随机调查了1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53份。
调查表明,师范生生态文明含义的认知度不高,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很清晰;师范生经常从自身利益角度判断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师范生生态文明知识获得方式主要是网络媒体;师范生参与维护生态文明的意识很强烈,但还没有将这一强烈意识直接转化为行动;师范生参与维护生态文明的实践程度不高;师范生在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上更倾向于生态环保意识,解决方法上主张全民积极参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上主张法律措施,推行绿色消费;师范生认为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范围小、幅度浅、力度小, 教育方法偏于简单、粗放, 理性说教多、情感体验少。要进入课堂、深入头脑、形成习惯还有差距,但积极倡导加强。
值得可喜的是:师范生对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对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也积极支持。同时也建议高师院校加强教育工作者的生态文明水平,在师范生专业建设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内容并且加强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1.在各学科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根据不同的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安排上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渗透,使生态文明教育进入课堂。一方面,可通过开设生态文明教育通识课,讲授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开发实践型、活动型课程。
不同的专业可设置不同的课程,如理科:生态学、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伦理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如文科:生态学、环境法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课程设置,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渗透各学科,指导师范生在研究中去学习,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帮助师范生建立起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道德观和新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具有较强的搜集、筛选、概括、应用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在实践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践行能力。 [5] 因此,高师院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师范生的生态文明综合素质。在师范生中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组织有关生态文明的主题班会、报告会、讲座,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摄影、演讲、征文、作品设计大赛,充分利用环保节日(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相应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站,进行生态文明的传播和交流,进行“绿色教育”、创办“绿色大学”。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提高其对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的关注力度,从而在高师院校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在广大师范生中传播生态文明观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
3.在体系上完善生态文明教育
高效、有序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高师院校必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统筹实施,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以保证“点”上激活、“面”上推广。组织机构应由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部门组成,以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的纲要制定、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生态教育评价、经费来源。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根据实施纲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都参与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开展,使生态文明成为师范生的一种品德,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一种人文精神并被他们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0年第9期.
[2]本刊编辑部 .环境教育,任重道远――首届全国环境教育发展论坛暨在京召开[J].《环境教育》2013年第Z1期 18-23.
[3]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 2012年第19期16-19.
[4]周德锋.关于高师院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6期1840―1842.
[5]姜树萍 赵宇燕 苗建峰 陈芊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4期71-74.
篇4
关键词:教育;生态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01-02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发挥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服务功能。
二、生态化教育的界定
生态化教育是以人为本、以适当的成本为基础、以校园自身生态化、对学生进行生态化教育、生态科技创新及服务社会为生态责任,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物质保障,人与校园和谐统一的,具有自我修复、自我螺旋式发展功能的开放的良性循环的系统。
生态化教育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社会生态化为责任,以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为原则,以生态教育、生态科技创新推广为抓手,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以实现生态文明型社会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生态化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应该是径直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应该让学生明确干什么,并以极大的热情、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将生态意识灌输,通过学习主体产生巨大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认真地学习生态文明观,但必须要有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才能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快捷的展开,使学生获得生态知识,生态建设能力,并使生态思维模式得到发展。
让学生很好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就完成生态教育目标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承担着责任,学生要积极地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实践,教师要全心全意地教好学生,而学生养成生态思维模式、生态消费模式是师生共同的目标。
三、高校生态化教育模式创新
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的高等学校,其教育模式应该适应时代潮流、承担历史使命。高校生态化教育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责任。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构成上,主要包括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技能教育和生态文明道德与法制教育四大部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人”,使学生建立生态文明观,培养学生养成生态思维模式、生态行为模式、生态消费模式。
生态危机或者生态灾难不是由于生态的发展,而是由于生态意识的不足以及生态伦理的缺失。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人们认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想让生态文明理念长久地走下去,就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让生态文明教育,进入课堂,加强对年轻一代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让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扎根于学生心中,让所有人都真正了解并参与到这个不断接力的永续性工程中来。从现实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国民生态文明状况来看,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仍不明显,任务依然艰巨。
学校要广泛、深入和持续地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的被动保护状态变成生态的主动保护状态、把“要我保护”变成“我要保护”。将生态文明教育加入课堂是可行的,但是上课的方式需要用实践的方式来开展,只靠书本来传达,效果有限。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生态建设小创意、在大学里开展生态方面的选修课等,让学生切身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当中。
(二)校园的生态文明建设
学校在培养学生生态观的同时,应以身作则。如果高校自身生态文明方面做得不到位,如何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如何培养出“生态人”?学校率先垂范,才能引导广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先“修己”才能“治人”。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大学生。通过大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来推动整个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真正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辐射”效应的能量释放。另外,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实现生态化。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体现,学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环境保护、和谐校园建设、文明校园建设、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需要。校园生态化的对象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校园生态化的对象包括:校园办公过程中使用和消耗的一切办公资源。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建立污水生态系统、照明生态系统、交通生态系统、建筑生态系统、固体废弃物生态系统,实现硬件生态化。精神层面的生态化对象包括:在教师心中树立生态化的意识。教师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生态世界观的形成。所以教师应该持续改进和提高自身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化的意识在我国当前首先应体现在节约意识上,例如:老师节约一根粉笔、节约一张纸,以这种节约的理念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到表率作用。随着这种节约意识的树立进一步深化生态意识。
(三)生态科技服务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生态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学科、人才综合优势,全面提升高校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高校要着力解决生态技术的“最先第一步”。所谓“最先第一步”就是解决生态技术的供给问题。高校作为责任主体,按政府的目标要求承担相应的生态科技创新工作。此外高校还要解决生态科技的“最后一公里”,即解决生态技术的转移与推广问题。
在高等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能够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高校作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思想文化传承创新的殿堂,需要积极营造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发展优势学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校要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生态科技转移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
要实现生态科技研发到具体应用的转化,必须做好生态科技服务,高校不仅要主攻“最先第一步”,而且也要对生态科技“落脚点”加以重视。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而西方发达国家则达到60%-70%。要解决好相关高校重研发轻转化的顽症,通过引逼机制推动教师大举进入生态技术推广领域,积极主动转化、熟化乃至傻瓜化高校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使之成为发展生态科技实实在在的利器。“引”即激励,重奖把职务技术成果用于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完成人;“逼”即约束,把相关高校对生态技术供给确定为法定责任和考核指标。
四、结束语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高校生态化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社会培养“生态人”、生态科技创新和服务,是所有学校应承担的生态责任。学校应建立“教育――科研――推广”的生态体制。学校要在实际工作中以树立生态意识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合理确定监督和评估机制,唯有如此才是高校生态化教育的本质所在。
在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目的是要使下一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改变不良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社会,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孙芙蓉.生态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EB/OL].http:///ll_pd/sh/201206/t20120623_722625.shtml,光明日报,2012-06-23.
[2]Khasikhanov.M.S.Developing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Instructors[J].Russian Education and Society,2008,50(3):73-83.
[3]刘继发.论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必要性[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9):86-87.
[4]Mao Yongbo.A Modest Propos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0,8(35):189-192.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1[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6]严月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探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7]韦鸿鹏.从全球化交往维度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
篇5
【关键词】生态环境;低碳经济;绿色GDP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环境建设也有巨大进步,但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突出表现在,资源约束趋紧,石油和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明显过高,不少城市缺水严重,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频发。
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要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更具有现实紧迫性,不仅可以促进节能减排,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扩大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重要结合点。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保力度,全面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低碳发展。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发展低碳经济,转变思维方式是前提。没有思维方式的转变,就难以摆脱对传统发展方式的依赖。在以往经济发展中,我们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要认识到,只有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山区;绿色发展;无公害畜禽肉产品
新晃侗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位于湖南省最西部,南、西、北三面与贵州省毗邻,是全国成立较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也是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县、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作为典型的贫困山区,如何选取发展路径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关系着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更是要实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新晃侗族自治县也做出了很多的尝试,但在发展的科学性、经济性、持续性方面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借着党的十的东风,从绿色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各种发展规划、发展路径、发展措施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作者从大力发展新晃侗族自治县无公害畜禽肉产品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一、新晃县绿色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关于绿色发展的理论指导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二)新晃县经济发展选择面临的问题
从十报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就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而长期以来,为了加快新晃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战略选择上,不约而同地做出了以工业发展优先主导的模式,主要的建设资金及发展重点都集中到了工业园区建设上来,希望吸引外来企业落户新晃,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优势,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园_区建设进度较慢,入驻企业较少,优质企业不多,贡献税收少,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有限,同时还带来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征地拆迁与村民的矛盾、园区建设与村民生活用电的矛盾、企业污染土地、河流等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到底要怎样规划选择,才能够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
(三)新晃县发展绿色产业的有益尝试
在集中进行工业发展的同时,依托该县肉牛产业的传统优势,近几年来,通过战略定位、项目争取、品牌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特别是以2009年6月新晃黄牛肉被列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标志,该县以畜禽肉产品,特别是新晃黄牛产业为突破口,依托资源优势,确立了肉牛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三湘黄牛第一县”,大力推动全县无公害畜禽肉产品的快速发展。这可以是看作新晃县作出的有益尝试,效果突出,很有特色,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也是该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可行的现实选择。
二、新晃县无公害畜禽肉产品的发展
(一)无公害畜禽肉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引自《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方法》)。按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标准,无公害农产品包括了四大类,有无公害蔬菜、无公害水果、无公害畜禽肉产品、无公害水产品等。
(二)新晃无公害畜禽肉产品的发展现状
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在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各方面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认证体系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这对于新晃县来说是更大的机遇。
1.找准定位,抢抓机遇发展。湘西黄牛是我国科技部、农业部重点打造的中国黄牛品牌。为加快提升地标品牌竞争力,该县立足本身有利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品牌创建,把新晃黄牛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以加工企业为链接点,以农企联合为切人点,大力推进产业化建设,新晃黄牛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确立了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重点突击,加强品牌建设。2013年,新晃嘉信食品有限公司、新晃老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新晃永益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家企I总销售量分别为1 200吨、1 600吨、400吨,销售额分别达到1.008亿元、1.11亿元、4 000万元;2014年,嘉信公司、老蔡公司、小肥牛食品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就实现销售额3.5亿元,实现利润3 600万元,上交利税2 196万元,形成了比较大的规模,建立起了良好的品牌。通过各级政府与部门的共同努力,2014年,嘉信、老蔡、永益牧业又三家企业荣获了《湖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三家企业两证的获得,这是该县无公害畜禽肉产品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提升了该县畜禽肉产品质量档次,同时对该县畜禽水产品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培育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无公害畜禽肉产品品牌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为新晃黄牛产业这个品牌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3.全力推广,增加农民收人。目前,该县在发展黄牛产业方面形成了两个成功经验。一是公司+基地+农户的肉牛养殖模式。嘉信、老蔡、永益牧业、小肥牛等几家比较大的肉牛加工企业主要通过这种模式,不断发展自己的养殖基地,吸引更多的养殖户加入产业环节,带动了新晃整个肉牛产业的稳步增长;二是大力鼓励发展能繁母牛养殖的农户个人养殖模式。2015年,全县存栏黄牛73 050头,能繁母牛24 010头,出栏牛5.63万头,培养的养牛大户有287户。通过黄牛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
三、新晃无公害畜禽肉产品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发展困境
从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存在的问题具有共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公害农产品在认证产品数量上,虽有一定规模,但总量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我县取得突破的肉牛产业,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无公害畜禽肉产品的发展还是比较滞后,形成品牌和规模的企业还不多,涉及的种类还不全面,肉源供应跟不上市场需求,规模发展较小、较慢等瓶颈,难以发挥集聚效应。
2.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行业间发展不平衡。该县无公害畜禽肉产品认证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也就是在2014年才取得突破,老蔡公司等三家肉牛加工企业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而且都集中在肉牛产业这一块,数量小、种类少。
3.无公害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有待于进一步扩大。该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三家肉牛企业,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发展思维保守,更多注重项目资金的争取,而忽视技术创新,对规模养殖的实际投入与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等不利因素。
(二)对策分析
根据发展困境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应对,以期能推动该县无公害畜禽肉产品的良性发展。
1.进一步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近两年来,为了适应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挥集聚效应,减小成本的需求,该县在兴隆镇柏树林村规划了肉牛加工产业园,准备将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搬进园区。但是由于征地拆迁、项目资金、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事务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建设的进度仍然缓慢,仅有小肥牛一家企业进入投入生产。下一步必须破除各种困难,提速园区建设进度,更早一步发挥规模生产集聚效应,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更多无公害畜禽肉产品的认证。
2.加强监管、技术指导部门与企业的合作。为了做大做强该县的特色产业,各监管、技术指导部门要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他们的快速有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对取得成功的老蔡、嘉信、永益牧业、小肥牛等企业,鼓励他们探索拓宽加工种类,推广成熟经验,带动其他肉类加工企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企业能够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
3.加强技术创新,维护品牌形象。对于已经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来说,一定不要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而是要以更加积极进取的精神,充分利用和发挥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效应,扩大规模建设、加强自身质量监管、重视市场营销手段等,让品牌带来更大地效益。
四、新晃县无公害畜禽肉产品对绿色发展的启示
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的新晃县来说不仅仅是从GDP的指标和工业的角度出发,用老的眼光、旧的方式来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新晃县在无公害畜禽肉产品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很好的尝试,为全县在绿色发展方面的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不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作为新晃县来说,始终要以绿色发展作为指导方向,以县域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落脚点,而其中重要的载体就是要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新晃县抓住了契机,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传统优势产业――肉牛加工业,逐步扩大了产业规模,集中生产加工,不仅带动了企业的发展,给财政带来了可观的税收,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新晃的肉牛加工业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能引导和带动整个县的绿色发展,如在侗藏红米、烤烟种植、龙脑樟种植等其他产业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发展。
(二)以品牌建设为着重点,提升绿色发展内涵
篇7
关键词:低碳;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措施建议
一、引言
党十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构成五位一体总布局,同时明确了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方式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低碳发展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性的变革,也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
二、我国低碳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低碳”,随后“低碳”相关各种命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世界各国也都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推进低碳方面的建设。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首先以立法形式将低碳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这些对我国进行低碳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进行低碳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首先体现在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碳经济陷入困境。我国产业结构自进入21世纪后持续不断地进行了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其次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挑战。很多专家已经论证了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推动者,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75%是因为全球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物质燃烧产生的,《2008年温室气体公报》中指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08年为385.2ppm,相比07年增加了2.0ppm,呈现上升趋势。
三、我国低碳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低碳发展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性。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我国走的是能源资源密集型发展之路,使得我国成为了能源消费大国,并且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2006到2009年之间,我国的煤炭消耗总量从15亿吨飙升到近28亿吨。在过去的8年里,全世界的碳排放总量增长了近三分之一,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07年已经成为了世界首位,总量达到59.6亿吨,超过了美国的58.2亿吨。未来几十年里,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钢铁、交通、能源、汽车、建材和化工等高耗能产业还将加速发展。
低碳发展是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不断加速,能源约束和环境污染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如此形势,我国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是低碳发展的实质所在,碳排放强度减小,最终促使人类文明由黑色的工业文明向绿色的生态文明转变。
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特征是主张人与自然关系协调,通过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来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的要求,能够尽快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高碳发展路径,不但大量消耗资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特别是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物质文明不断高度发达过程中,生态文明程度却相对很低,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实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走的是高碳发展路线,严重损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3]。
四、低碳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
1.继续强化节能减排工作
继续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按照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优先推荐节能减排项目,对减排目标未能按时完成的企业,给予限期进行整改或责令关闭。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遏制以能源消耗换经济增长,却无视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小的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有效地促进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3.发展新型能源及相关产业
面对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通过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大大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现实局面,逐步改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有利于中国缓解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是有效地遏制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和利用绿色清洁能源技术,改善一次能源结构,改进能源供应和配送效率,从而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总体碳的排放[4]。“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不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柴生高.浅谈我国的能源现状及能源对策[J],中国外贸,2011(11)
[2]徐匡迪.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经济[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4):5-16
篇8
论文关键词:现代林业 发展 生态文明 建设
论文摘要:林业不仅是我国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其担负了优促进经济发展和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简述了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并对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篇9
关键词:现代林业 发展 生态文明 建设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nb
sp;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篇10
【关键词】:水环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河道建设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绪论
中国的水环境和水质量的问题是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伴随的。建国初期,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城市化水平低,水环境和水质量处于良好状态;50至70年代末,工业建设规模展开,尤其是重工业迅速发展,局部水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显露;80至90年代初期,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剧,由局部性水污染发展到流域性污染;90年代中后期,国家虽然加强了水污染防治工作,使流域性水污染急剧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水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中国目前水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
1.污染范围广,据有关部门对全国13.46万公里河流和322座水库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水系412个监测断面中,劣V类的水占27.9%,即近1/3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都不合格,90%城市的地下水已经被污染。在部分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已经明显呈现出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
2.污染事故频,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光2001年到2004年就发生水污染事故3988件。尤其是因企业违法排污和事故而引发的重大水污染事件也是接连发生。去年底至今年初不足3个月的时间,就发生了3起。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松花江部分江段污染,导致沿江居民用水发生困难。12月,广东一企业超标排放含镉废水,导致下游10万人无法饮用北江水。2006年1月,湖南省株洲市霞港湾因水利工程施工不当,导致含镉废水流入湘江。
二、建设生态水环境、生态河道的必要性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为我们水利工作者更应该感到责任重大,水是社会安全的保障;是城市生态的载体,水系是社会文明之源;是社会发展之基。而生态河道的建设将可以改善水环境,还我们山青水秀的家园。
三、建设生态水环境、生态河道
1.内涵
生态河道是指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河流基本要求的同时又能营造适宜生物群落生长环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统一的水流通道。运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保护河流特色等理念,在有效保障河道基本功能和水利工程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减缓人类活动对生态河道的不利影响,营造适宜多样性生物群落和自然人文相协调的景观。并依靠生物群落及相应的河道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不断改善水环境,从而构建人水和谐相处的健康河流。生态河道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以保护河道系统中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造和谐的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
2.生态河道建设工程技术
国外提出了河流修复的8 项措施,并广泛应用于河流修复实践。这些措施是:①恢复缓冲带;②重建植被;③修建人工湿地;④降低河道边坡;⑤重塑弯曲河谷;⑥修复浅滩和深塘;⑦修复水边湿地、沼泽地森林;⑧修复池塘。这主要是从整条河流和整个流域的尺度所提出的,它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河道的生态工程技术一般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①修复河道形态;②修复河床断面;③修复丧失的河岸带生态系统。
2.1 修复河道形态
天然河流具有浅滩和深潭的交替结构。河流中浅滩和深潭是水生生物不同生命周期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河道的直线或渠道化常常会破坏这些地带。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弯曲的河流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益,如减少水土流失、扩大生境面积、增加生境多样性等。因此要把经过人工改造的河流修复成保留一定自然弯曲形态的河道,重新营造出接近自然的流路和有着不同流速带的水流。具体来说就是恢复河流低水河槽(在平水期、枯水期时水流经过)的弯曲、蛇形,使河流既有浅滩,又有深潭,造就水体流动多样性,以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
2.2 修复河床断面
主要是改造城市河流中被水泥和混凝土硬化覆盖的河床,恢复河床的多孔质化,同时改造护岸,建设生态河堤,为水生生物重建生息地环境,使城市河流集防洪、生态功能于一体,增强城市自然景观,为城市居民创造优美的水边环境,提供丰富自然的亲水空间。对于河道断面根据不同的河道功能要求,设计不同的河道断面形式。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护岸的研究和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3]:
2.2.1 植物护坡。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国内外对此研究也较多,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以进行景观造景。
2.2.2三维植被网护坡。三维植被网技术原先多用于山坡及高速公路路坡的保护,现在也开始被用于河道岸坡的防护。它是主要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植物的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的一门新技术。
2.2.3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是日本首先提出的,并在河道护坡方面进行了应用。近几年,我国也开始进行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研究。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缓释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具有较好的抗冲刷性能,上面的覆草具有缓冲性能,既实现了混凝土护坡,又能在坡上种植花草,美化环境,使硬化和绿化完美结合。
2.3 修复河岸带生态系统
河岸带是介于河溪和高地植被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它是最典型的生态过渡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作为湿地的组成部分之一,河岸带具备湿地几乎所有的功能。如湿地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持地下水资源平衡以及调节区域乃至全球C、N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功能。河岸带较其它湿地类型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但同时河岸带也最易遭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世界20%以上的河岸带植被已不复存在,剩余部分也在极迅速的消失,而在我国情况更为严重。退化河岸带往往造成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小气候恶化,河床及河岸遭受侵蚀,洪涝灾害频繁,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与湿地恢复密切相关的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已成为当今恢复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型河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论述行为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