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经济发展

篇1

关键词水经济模型水产业产出现代水经济

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对人类至今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也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将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种资源,就是水资源。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其绝对重要的地位,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水经济”,已经开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水经济系统

从有生产活动开始,人类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资源创造财富的途径,这些途径日益得到拓展,时至今日,人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已经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经济系统,我们称围绕水资源属性建立的经济系统为“水经济系统”。

2水资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经济”的概念。但是,对于人类而言,水比石油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水具有比石油复杂得多的资源属性。认识水的复杂资源属性,对于形成现代水资源价值观念,建立现代水经济系统,意义重大。

2.1按水资源用途划分的属性

(1)水的自然资源属性。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是指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所体现的特征。与铁矿作为投入物经过冶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钢材、铁等生产资料和其它如汽车、水管等消费品等一样,水经过提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工业用蒸馏水和生活消费用的饮用水、洗漱水等。当然,水还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其它必不可少的直接或间接投入物。水资源的这些属性,表现的是其自然资源属性,它能为人类提供效益,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2)水的资产属性。水的资产属性,是指仅仅通过水的所有权的运用便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所体现的特性。当某一社会单元取得一定的水域的所有权后,便能将其作为生产的工具,为产权(使用权)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水的资产属性有如铁路、公路、土地,但比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如一定的水域不仅可以作为交通运输的资源,还可以作为养殖业、水力发电等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水的这种特性与其自然资源特性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直接消耗掉,而是像工业生产的设备和厂房一样,其物质形态并不会被直接转移到产品中,而是通过占用方式将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与工业生产设备一样,水资源在作为资产使用时,由于水质在降低,水的使用价值也在降低。就像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要通过修理、更新来实现保值增值一样,水资源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水的环境资源属性。自然环境可以接受、分解、还原、转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它有害影响,从而满足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的生态需求。这是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资源特性,它已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畴。自然资源所具备的这部分特性,环境和生态学家们称其为环境资源特性。它包括依托自然资源的物质实体产生的景观的可观赏性与舒适性(景观优美性)、环境容量与其自身的调节(分解、转化废弃物)能力。水具备以上环境资源定义的所有属性,这一属性的意义在于它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功能。

(4)水的生态资源属性。水资源还具备与人类生产生活间接相关或无关的生态功能。这部分生态功能表现为:水不仅是生命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的必备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体都包含水,所有的自然生命系统需要水来维持,部分非生命系统缺乏水将会退化。在沙尘暴肆虐、土地大面积沙漠化、人类付出惨痛代价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水的生态资源特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2.2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系统性。以上使用特性不仅构成一个复杂的经济学系统,涉及经济学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均衡、边际效用等问题,还涉及目前的前沿学科和理论,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系统性决定水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

(2)稀缺性。理论上说,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对于水资源而言,存在现实的稀缺(中国北方的水资源状况)、潜在的稀缺、结构性稀缺和季节性稀缺四种情况。稀缺性为发展水经济提供了基础。

(3)竞争性。表现在同类厂商之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水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竞争性(作为自然资源投入和作为资产、环境资源、生态资源之间的竞争性)。竞争性决定了水资源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4)兼具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水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水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水作为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决定市场机制在水经济中的地位。

3水产业

水产业是水经济的主体。根据水资源的用途,水产业涉及的产业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从水的自然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利工程、自来水供应、其它水产品、节水技术和产品等,作为现代水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节水技术和产品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2)从水的资产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电工程、水产养殖、水运、港口、码头、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等。其中,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是现代水经济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3)从水的环境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房地产、旅游、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其中非接触性旅游、水环境监测、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4)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绿化、植被建设与恢复、湿地保持与再造、地下水保护等。这类水产业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4水产业的产出

4.1水产品和服务

水产品和服务与一般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的特性,水产业的这部分产出具有完全的私人物品特性。因此,具有完全的市场化特征。由于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一般国家都采用的是政府垄断经营的方式,但是,这种经营是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在运作。

4.2水环境质量

传统观念上,人们一般认为水环境是产业的投入要素,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水环境资源在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或消耗的同时,就像制造业使用的钢材本身就是冶金行业的产品一样,现代经济系统中水环境质量本身就是产品和服务,并且存在现实的市场需求。

4.3生态平衡

以水作为重要一环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标准的公共物品。人类从事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活动,是关系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水环境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社会效益。作为水产业的重要产出内容,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公众的参与。

5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5.1政府的作用

包括:水资源产权的所有权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各级地方政府的水务管理部门行使该权利;水资源的使用权实施部分市场化的原则;政府保留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使用权,并行使生态保护的一切职能;确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订水资源产权相关法律和规划;制订一般水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市场运作规则;建立水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和污水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水资源“使用者付费”机制,控制水资源的定价权,利用价格调节水资源的使用,并获得水资源使用收益;建立水环境“受益者付费”机制,获得水环境收益;建立水环境“保护者受益”机制;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水资源(包括水环境)使用监督机制,行使监督职能;建立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5.2市场的作用

包括:按相关法律和规划配置水资源的使用权;由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决定水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数量和价格;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资源,包括资金、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刺激技术进步机制。

6现代水经济

6.1传统水经济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传统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6.2现代水经济

现代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的属性体系建立起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经济系统。现代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经济价值与环境生态价值并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并重;开发、节约与利用并重;自然资源产权和环境资源产权并重;在水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并重;形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形成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注重水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篇2

【关键词】区域产业经济 发展 问题

在我国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策略。因此为了符合现阶段区域发展的具体需求,相关部门要对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定位,要在地方资源的基础上,明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向与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制定详细的区域产业发展策略,要通过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全面的促进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一、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区域产业经济资源等客观元素的制约,导致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等条件的限制,造成经济发展策略制定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无法有效落实相关活动;同时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产业发展不利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今天,在制定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策略的过程中,要根据区域具体状况、发展趋势以及自身优势开展,要明确区域发展的具体方向,进而保障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性。现阶段,农村经济中的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大部分人在外出打工过程中累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与资金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阶段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1)提高对区域资源开展的重视。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区域资源的重视,要根据地方区域特色,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及风险抗击能力。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色有针对的扶持相关经济产业。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粮食、工业等领域的重视;东北具有一重、一汽以及大连船舶重工等装备制造企业;同时其生态环境还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以此为基础;而安徽等地盛产各种药材,因此,在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个别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此为基础,明确发展方向。针对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相关部门与机构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过程中,要明确区域资源特色有优势,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2)综合区域资源发展状况,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区域资源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政策基础。根据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在现有资源上进行调研与整理,为区域资源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在进行区域资源分析与调查过程中,要对区域整体环境进行调查,例如对矿产、养殖、畜牧业以及土特产等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同时要提高对文化、旅游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民族文化的重视,要对区域经济资源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估与调查。

(3)明确资源整合的实际需求,明确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支柱。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行全面发展、重点突出”的策略,要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支柱性产业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区域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要根据区域产业经济资源利用状况,根据发展策略明确支柱性产业,要对不同资源的发展状况,利用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制定长期、中期以及短期发展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促进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对于支柱性产业飞发展,也要制定详尽的发展策略与计划,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地方区域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方针。

三、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长期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的稳定性等多方面的考虑,区域参与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提高对经济发展策略区域制定、执行以及管理工作的重视;要把区域资源作为基础内容,根据实际的资源发展、利用价值,构建系统的产业链,通过支柱性产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要将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基础,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全面实现科学的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蔡林司.金融业对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战略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

篇3

——增加值年均递增15%。

——税收年均递增15%。

——新增有一定能级和规模的现代服务业企业500户,其中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过20家。

(二)战略取向

我区“十一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是:“吸引、稳定、集聚、优化”。

1、“吸引”,就是以完善的运行环境和有序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吸引同类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的优势行业和龙头企业,以更大的体量、更高的层次,在更广的范围内形成和扩大我区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体系及其经济发展制高点。

2、“稳定”,就是加强现代服务业现有企业的“留驻、留商、留税”工作,为已入驻企业提供长效常态的跟踪管理服务,针对入驻企业对优惠政策周期可能作出的反应,及时制定预案,倾力稳定企业,增强其立足我区长期发展的信心。

3、“集聚”,就是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企业的集群发展和集聚作用,注重行业链的延伸扩张,进一步加强政策导向作用,抓住优势行业和龙头企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4、“优化”,就是通过优化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进而优化我区的运行环境和服务环境,并从整体上优化以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航运物流业、专业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机构和资源向我区域集结,大力发展以中介、广告、会展、知识服务、文化、旅游等新兴现代服务业行业,不断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我区“十一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对策是要努力做到“五个坚持”:

1、坚持产业先导发展战略。坚持我区既定的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在稳步发展金融、信息、贸易航运、中介和专业服务业等四大基本领域的现代服务业行业同时,前瞻性地发掘和培养以知识型服务业和生产业为主的各类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作为先导产业,必须体现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的聚焦。围绕我区产业导向,加强与开发商沟通联系,在抓好现有新的商务楼项目建设的同时,适度加大商务楼项目供地力度,协同做好新一轮商务楼宇的规划建设,并进一步加快老大楼存量资源的盘活和置换开发利用,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资源。

2、坚持税收增长发展战略。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既要注重功能升级扩容,又要注重税收落地率。以引进国内外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企业为目标,着力引进功能强、影响力大、带动效应强的金融机构,发展以金融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同时,不断吸引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和企业品质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入驻我区,以确保税基稳定和税源拓展,促进税收保持稳定和长期的较快增长,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要加强现代服务业现有企业的“留驻、留商、留税”工作,为已入驻企业提供长效常态的跟踪管理服务,针对入驻企业对优惠政策周期可能作出的反应,及时制定预案,倾力稳定企业,增强其立足我区长期发展的信心。

3、坚持功能提升发展战略。把握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走势,以强化区域功能的综合提升,注重实现现代服务业与招商引资、楼宇建设的“三位一体”联动发展,在实施以金融服务业为重点的行业构成优化过程中,充分发挥我区特有的区位功能和产业功能,形成与周边区域相互错位发展的格局,加快引进证券、基金、信托投资银行及其他金融衍生企业,在中心城区的区际竞争中,形成自身独有的发展优势。借助我区外滩CBD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和完善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产业的载体功能,进一步巩固我区作为*中央商务区和中心商业区的核心区域地位。

4、坚持行业集群发展战略。结合全区功能建设,在引进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过程中,突出知识型服务业和生产业的产业经济地位,结合区域楼宇优势和分布特点,合理优化行业布局,形成现代服务业的行业集群形态和集聚效应。定期分析现代服务业行业的发展情况,注重行业链的延伸扩张,抓住优势行业和龙头企业,组建行业和跨行业之间联谊会,增进了解与合作,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5、坚持经营国际化发展战略。结合我国入世后3—5年过渡期的特点和机遇,在广泛引进外资服务业的过程中,注重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雄厚资金,带动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并逐步与国际服务业接轨,走经营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加强与国际著名中介服务机构合作,争取引进国家和世界级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形成行业集聚的龙头示范效应。

三、“十一五”期间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鼎力打造两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根据《*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规划目标,我区将努力建设外滩*江沿岸金融商贸集聚区和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集聚区。

1、围绕外滩*江沿岸开发目标,着力打造金融商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外滩*江沿岸金融商贸集聚区东南至*江岸线,北抵*,西面边界依次为河南路-人民路-中华路-中山南路,区域面积约2.5平方公里。该区域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确定的*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集聚区从北至南分为四大功能板块:外滩金融贸易区、十六铺商务休闲娱乐区、董家渡滨水商务宾馆区和世博会展区,将逐步提升金融贸易功能、拓展商务商业功能、补充特色娱乐功能、开辟博览文化功能。外滩金融贸易区是*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共同构成中心城区最具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市对外滩金融贸易区的定位,要建设体现*历史风貌和现代文明完善结合、以金融贸易功能为主、与陆家嘴错位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金融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其他行业及各相关配套产业合理配比、融合发展的典范。与此同时,注意CBD未来的扩展趋势,由外滩向南适当延伸,带动十六铺、董家渡核心地区新兴商务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的建设,并逐步完善世博周边地区配套设施建设。

按照规划,集聚区内近期可开发商办用地11幅,总用地面积约15公顷;集聚区周边近期可开发商办用地13幅,总用地面积约18公顷。未来三年,将抓紧北部*至复兴路之间区域的开发,具体分为外滩源、外滩金融贸易区、外滩风貌延伸和十六铺三个地块加以重点推进,以尽快形成该集聚区内的开发和建设亮点。外滩源地块将建成*半岛酒店项目。外滩金融贸易区将重点推进中央商场、元芳弄、联谊商厦二期等项目建设。外滩风貌延伸段和十六铺地块将努力完成204和南外滩8-1两大商业办公综合楼项目。

主要措施

一是推进外滩金融贸易区规划实施。由*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市外滩金融贸易区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已于20*年4月完成并获市批准。要充分利用规划出台契机,广泛进行宣传,有步骤地推进实施。以“重塑功能,重现风貌”为目标,根据外滩地区的历史、现状和风貌保护、建筑形态及功能拓展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和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机构,进一步发挥中央商务区的功能和作用。

二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按照“过境畅通,到达便捷,动静结合,公交、公务优先”的总体原则,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提高外滩地区的交通效率和人流吞吐能力。优化外滩地区道路系统,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快启动河南路拓宽改造工程,完善四川路和江西路以公交和公务车为主的机动车交通系统。加大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力度,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的力度,提高外滩地区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

三是抓紧推进老大楼置换和改造。按照“市场导向、企业运作、政府推动、多元投资”的原则,实现对老大楼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加快老大楼存量资源的盘活和置换开发利用,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资源。随着条件不断成熟,进一步开放投资,将老大楼项目的保护与利用推向市场。对经过改造后的老大楼,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直接在市场上转让和出租经营。将市场化理念贯穿于项目的规划、开发、经营、策划包装和宣传推广中,充分挖掘老大楼潜在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加强外滩地区各管理部门的协调,推进老大楼的新一轮置换,逐步把不符合外滩功能定位的企业和机构置换出去,腾出空间,把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引进来。

2、围绕南京路地区功能拓展实施方案,着力打造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集聚区

南京路地区是集中体现城市活力的商务商业核心区。北起*,南至淮海路、人民路,东起四川中路,西至成都路,区域面积约3.2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要利用多个传统中心以及现代服务业汇聚的优势,传承经典,渗透发展,重塑功能,聚合做强,进一步强化商业商务和现代服务功能,成为*高档商业商务聚集的标志性地区之一,展示*中心城区的繁荣繁华。重点推进路沿线北京路、南京路、福州路、延安路、淮海路五个路口的功能节点建设,增建高档商务楼、宾馆、公寓。路北京路口的主导功能是贸易、会展、信息物流,要推进金桥广场、金昌广场和泛太平洋广场的建设;路南京路口完善商业、文化、旅游功能,在完成新世界综合消费圈和世茂国际广场建设的基础上,推进百联商城项目建设;路福州路口的主导功能是商业、商务、行政、文化、休闲,在都市总部大楼投入使用的基础上,推动申花地块的改造;路延安路口的主导功能是商务、文化、娱乐,结合音乐厅的移位成功和品位提升,推动“大世界”项目的改造;路淮海路口的主导功能是商业、娱乐、商务,重点推动东方海外商务、宾馆项目的启动和建设。环广场其他地区还要完成廖创兴金融中心建设,推动大光明地块改造等。

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集聚区北至*,南至复兴东路的路两侧,包括西至黄陂路的环人民广场周边地区,是《纲要》确定的延安路——世纪大道东西向现代服务业产业带的核心地区,占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该集聚区在产业定位上形成与外滩*江沿岸金融商贸集聚区错位发展的态势,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中介、航运、信息、娱乐等现代服务业行业,依托人民广场地区市级文化中心、办公机构集中的独特区位优势,以及便捷的公共交通和优美的绿化环境,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国内外著名中介机构入驻。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体现城市繁荣繁华景象、汇集高端现代服务业、展现新型时尚魅力特色的现代商务集聚区。

主要措施

一是塑造都市中心的空间环境。利用行政文化中心的集聚辐射效应,依托独特的交通枢纽和生态环境景观条件,充分发挥*市中心窗口和众多放射状商业步行街和专业街汇集的优势,分别以新世界、世茂国际广场和明天广场为标志性建筑,形成强烈的都市中心感。重视城市历史遗产,有效维护主要开放空间和观景点以及优秀历史建筑的视廊通道,实现传统特色公共空间与现代标志性景观建筑的有机融合。

二是加大功能型、结构性招商力度。依托该集聚区具有充足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的、高级别的商务楼宇载体,大力吸引国内外大企业的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入驻,侧重于吸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中介专业服务和知识服务等方面的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形成诸多大企业“头脑在*”的格局。

三是加强概念包装和对外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炼路环人民广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和功能特征,加强整体概念的包装,宣传路环人民广场地区优越的区位环境,日趋完善的商务商业的配套设施等。通过加强对外宣传,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投资的一片热土。

(二)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六大重点领域

按照《*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促进现代服务业优势行业集聚,提升城区综合服务功能。继续落实“集聚、吸引、优化、稳定”的发展思路,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六大重点行业,实施政策聚焦,集中突破,提升我区现代服务业的能级。

1、以资源积聚和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

围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以“外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总体定位为依托,大力促进我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有步骤推进外滩老大楼的功能置换,引进海内外著名的金融、商务机构及世界著名品牌零售商,拓展以银行理财、保险经纪、基金管理、黄金交易、产权交易及各类金融创新产品为主的金融服务功能,发挥金融服务业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核心作用以及对其他现代服务行业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到20*年,金融服务业要形成由15-20户强势企业支撑的发展格局。预计金融服务业税收年均递增10%左右。

一是加大金融资源集聚和功能建设。贯彻落实“本市关于支持金融机构发展的有关意见”,抓住我国加入WTO承诺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有利契机,依托国家外汇交易中心、银行同业拆借中心、黄金交易所等金融要素市场集聚的优势,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研究,深刻把握国内外金融发展的趋势,加快推进中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在*集聚。加快外滩金融贸易区功能建设,努力将外滩金融贸易区打造成资源配比合理、产业生态领先、人才信息集聚,具综合性、开放性和交互为一体的*国际金融中心重要载体之一。

二是大力吸引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产品集聚。充分发挥外滩地区历史、人文、区位、营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浦东陆家嘴地区的金融企业和机构开展融合互动、错位互补。抓住中国人民银行在*设立第二总部的历史性机遇,努力争取金融监管及政府职能部门对我区金融产业政策的倾斜和聚焦。积极争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在外滩金融贸易区的先行先试。

三是大力发展多种延伸与配套产业。通过盘活外滩地区经典老大楼,发展拍卖行、典当行等金融延伸行业,引入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公司、股份制银行、投资理财公司等企业入驻,营造最具海派特色的融资和理财服务氛围。发挥外滩3号、18号等的联动效应,积极引入国际、国内著名的品牌专卖及休闲、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业,营造合理布局、科学配比的金融、商务发展环境。

2、稳固优势企业的集聚态势,着力发展物流(航运)服务业

围绕国家《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认真执行国家和本市在物流企业审批、市场整合、税收管理等方面的调整意见,为现有集聚的优势企业度身定制服务政策,完善航运物流工作协调服务机制。以推进*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契机,巩固全球航运著名企业已汇聚*的优势,引进新的企业,做大产业总量,促进物流航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到20*年,物流航运服务业要形成由15-20户优势企业支撑的发展格局。力争物流航运服务业税收年均递增15%。

一是进一步完善国内外贸易航运业发展环境,不断扩大贸易航运服务业的总量和增量。发挥我区延安路、路一带原有贸易航运机构集聚经营的行业优势,进一步完善国内外贸易航运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著名航运机构入驻。进一步克服和消化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业务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扩大进口,做大企业规模。

二是构筑网上物流交易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现代物流公司入驻,加快发展第三方现代物流服务业。根据我区地域特点,采用信息技术,完善物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利用一批国际物流巨头落户*的契机,通过国内外市场融合和物流企业的竞争合作,吸引、培育、发展具有规模水准的第三方现代物流服务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对物流企业承接外包服务给予支持。

三是促进区际联动合作,确立和保持我区贸易航运业在全市的地位。按照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在与虹口、浦东等区域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基础上,明确我区物流、航运业的主攻重点。利用全面入世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物流、航运机构入驻。加强同海关、港务局等航运服务机构及关键性人才的沟通联络,及时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创造条件引入航运协会等中介组织,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3、以市场化、专业化为重点,着力发展专业中介服务业

积极把握全面入世后中介和专业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同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和中介机构的合作,着力促进我区的中介和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到20*年,中介和专业服务业要形成由20户优势企业支撑的发展格局。力争中介专业服务业税收年均递增15%,继续保持在现代服务业中的产业优势地位。

一是争取引进国家级和世界级中介专业服务机构入驻,依托已经入驻的知名企业,做大会计和法律服务业,做强审计、物业顾问、资产评估及其它类中介咨询等服务业。

二是加快引导经营规模、业绩、品牌在行业中排名前列的*或国内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经纪、等市场中介机构,打破资质壁垒,以倡导联合、重组、并购等方式拓展本土中介机构的服务实力和服务领域。

三是鼓励工程、高新科技、专利、专业保险公估等市场专业技术类中介机构走现代化和专业化道路,加强服务专业深度和特色,建立和保护中介专业服务的自主知识产权。

4、以公共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围绕*科教兴市主战略及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把握新技术、新业态,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信息化带动我区现代服务业整体能级和发展水平的提升。到20*年,信息服务业要形成由10户以上强势企业支撑的发展格局。预计信息服务业税收年均递增10%以上。

一是继续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行业。进一步发挥*科技京城作为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重要载体的作用,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在集成电路和软件产品开发及其服务方面形成集群优势,引进国内外头脑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软件研发工程,构筑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充分利用我区电信服务企业集聚的优势,巩固发展移动通讯、固定电话、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等信息服务业,逐步形成区域性信息交汇服务中心,提高其对现代服务业的贡献度。

二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延伸行业。充分借助我区电信服务的集聚优势,发展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存储转发类业务、呼叫中心服务、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等,逐步形成信息交汇服务中心,提高信息服务业对现代服务业的贡献度。

三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我区南京路、北京路的商贸商务功能调整,完善网上购销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以网上交易、展示、服务等基本功能为特点的现代服务贸易业态。进一步加大和优化银行卡、电子钱包(付费通)等消费环境建设,推进传统商业向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商业转型。

四是深化电子政务建设。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全区政务信息和社会信息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化的窗口,推进“市民信箱”等政府公开信息的建设和使用。通过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对接,实现政府信息和社会信息资源的市场价值,引导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亮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会展广告服务业

抓住广告业全面开放和举办世博会会展业提速发展的机遇,吸引和集聚会展、会务、翻译、广告等行业,实现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的新突破。到20*年,广告会展业要形成由10余户强势企业支撑的发展格局。力争会展广告服务业税收年均递增15%。

一是理顺管理服务体系,加大扶持力度,集聚优势企业,做大广告服务业,进一步增强行业竞争力,重振*广告业的雄风。

——利用一批全球领先的广告公司和国内大型的新闻出版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入驻我区的优势,着力打造广告业集聚区域,形成优势企业集群发展态势。

——利用我区老大楼的文化元素和内涵的优势,大力吸引中外资广告企业入驻*。由于广告业对那些具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建筑大楼有浓厚兴趣,而我区老大楼资源丰富,老大楼内部的空间结构比较宽裕,正好适合广告公司对空间的特殊需求。

——按照市有关户外广告设置的规定,协调、整合我区高架道路、楼宇立面、广场等户外广告阵地资源,形成集约化管理、开发、利用的态势。

——利用文艺展演、剧院、电影、群众性文化展示活动等场地,开拓发展新的广告领域。

二是抓住世博会历史性机遇,发展*特色的会展产业。

——结合*江岸线改造和世博会场馆建设,择地建设1—2个具有国际水准和鲜明*风格特点的会展场馆。

——借助商务会展、文化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积极培育发展具有*海派文化特点的赛事、会务、旅游等新产业。

——加强本市与长三角会展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联手推出会务、会展、商务旅游等新活动,吸引商务、旅游人群的集聚。

——加强与国际会展集团的合作,引进会展、会务策划企业及管理人才,吸引国际重大会展、会议加盟*,形成新的会展产业链。

6、以满足新需求的服务行业为重点,培育发展新兴潜力服务业

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快发展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社会事业转型后的新兴行业,培育发展满足新的社会需求派生的新型服务行业。到20*年,新兴潜力服务业要形成由5-10户优势企业支撑的发展格局。预计新兴服务业税收争取年均递增10%左右。

一是依托*江两岸综合开发和南外滩沿江地区的功能建设,凭借*江水岸资源优势,大力拓展水上观光旅游服务业等新型服务行业。

二是紧紧瞄准国际产业转移和“长三角”地区发展,以及我国入世后知识产权保护等有利机遇,大力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

三是结合我国入世后五年过渡期已经过半和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形势,依托*“四个中心”建设,进一步发展策划咨询、投资论证、技术服务等创意产业。

四是积极鼓励和引导发展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专业事业转轨的新型社会服务行业群。

(三)切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把现代服务业放到区政工作的重要位置,研究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健全大招商工作机制,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化全覆盖的招商工作格局,真正做到工作目标化、任务项目化、考核数量化。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建立*统一、高效的政府协调服务体系。

1、建立*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区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其职能主要是确定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全局工作,合理配置资源,协调解决本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现代办。成立两大集聚区建设推进工作机构,突出集聚区功能特色,负责编制集聚区发展的计划和方案,并与政府各职能部门沟通衔接,促使计划和方案实施。按现代服务业的分类和一业一责原则,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是推进行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研究制定本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举措,并组织实施。各责任单位明确分管领导,明确项目责任人,明确时间节点,确保任务落实。年终考核评定。

2、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参照《*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有关设立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举措,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从20*年开始在区财政年度预算资金中安排引导资金,以后年度视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适度增加规模。实行专户管理,滚存使用。设立“引导资金”的目的,是引导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全区现代服务业的档次和质量,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发展,引导和促成关键项目或闲置资源投入使用。

3、形成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聚焦。强化规划引导,促使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在现代服务业两大集聚区内严格控制新建住宅。充分挖掘利用现有存量楼宇资源,充实和提升楼宇质量。改进目前对现有楼宇资源的管理方式,鼓励楼宇业主整合资源用于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按一定比例给予补贴。要及时主动把握国家和市有关政策出台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市相关部门争取部分尚未取得操作经验的政策在*先试先行。积极争取有关扶持政策,形成市、区互动发展氛围。争取市里给予外滩与浦东陆家嘴同等的产业扶持政策及规划和土地政策,促进外滩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

4、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指标体系。建立*现代服务业六大行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现代服务业在地统计制度。加强现代服务业经济运行预测、预警、预报工作,定期对重点区域、楼宇、企业实施跟踪统计分析,积极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明确各项指标的界定和报送程序、方式,保证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为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测算提供可靠的依据。

篇4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发展;新趋势

社会经济在社会整体发展过程中均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社会整体发展具有很大推动作用。而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经济管理必须要加强研究,对于其现代化特点应当准确把握,同时明确经济发展新趋势,从而为通过经济管理推动经济发展奠定理想基础。本文就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新趋势进行分析。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特点分析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能动性及创造性特点

虽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为能够使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要求均能够得到较好满足,应当积极提升社会上其他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在当前经济管理方面,经济管理能动性正在不断增强,并且经济管理权限也在不断扩展,从而在外部管理以及内部刺激方面经济管理均能够发挥出积极作用。另外,经济管理现代化也具有创造性特点,当前在经济管理方法、理念及模式方面均表现出较明显先进性特点。由于现代经济管理表现出能动性及创造性特点,经济管理模式也表现出现代化特点,从而使经济管理能够与现代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使经济管理能够得以更好发展。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自动化及科学化特点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管理现代化也逐渐表现出科学化及自动化特点。通过科学化管理可使管理过程中比较复杂的一些环节得以有效减少,可使管理有效性得以更好提升,而管理手段自动化可实现及时调控以及指挥经济管理,同样能够使管理工作有效性得以有效提升。在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为能够使实现自动化及科学化,必须要在资金以及人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对于先进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应当积极引进,从而使经济管理能够得以更高现代,使经济管理能够与市场经济发展更好适应。

(三)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艺术性特点

艺术及经济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高级经济管理具有一定艺术性特点。经济在物质世界方面所产生作用及艺术在精神方面所产生效果具有等同价值,只是在形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另外,经济管理方式以及过程均能够体现出艺术元素。

(四)经济管理现代具有民主化及专业化特点

为能够使经济管理现代化得以较好实现,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应当保证经济管理人员具有优秀经济管理能力及管理技能,这属于经济管理现代化能够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专业化经济管理知识能够使经济管理人员素质及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使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能够更加专业。另外,经济管理现代化也具有一定民主化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管理民主化与经济发展需求更加符合,对我国经济灵活性发挥十分有利。

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在现代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大形势,社会经济发展为能够使社会环境需求你得到较好满足,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及改革,对新型发展动力不断进行探索,使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新的趋势。就当前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其发展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发展表现出高端化趋势

长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都处于较低端化发展情况,其主要体现就是我国出口的很多产品均被认为科技含量比较低,而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中国出口产品也将会由中国制造转变成为中国创造,从而使产品科技水平得以提升,同时也是使我国经济发展增强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大形势下,很多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取得很很大成就。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也逐渐摆脱低端化发展趋势,逐渐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二)经济发展表现出服务化趋势

就当前实际情况而,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体现出服务化发展趋势,这一点所指的主要就是在现代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就业以及增加值所占比例均在不断增加。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产业,其不但能够较好推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并且表现出低排放、低能耗优点,这一点与绿色经济发展理念也比较符合,因此,通过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服务业比例得到很大程度增加,社会经济发展体现出越来越明显服务化趋势。

(三)经济发展表现出网络化趋势

经济发展的网络化趋势所指的主要就是居民购物消费逐渐实现网络化。在现代社会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电子商务逐渐兴起,一些传统消费观念以及消防方式开始发生改变,网络购物已经十分普遍,这种消费方式与现代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相适应,因此在现代社会上得到很快的发展。这种情况的改变使经济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逐渐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

三、结语

在当前社会各个方面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属于十分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保证各个方面能够得到较好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管理在经济发展中又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要对现代经济管理加强认识,掌握经济管理现代化特点,并且对于经济发展新趋势应当进一步明确,在基础上才能够保证经济管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够使其发挥更好作用。

作者:陈计中 单位: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

参考文献:

[1]秦东,刘富荣,王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4).

[2]葛治钢.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

篇5

 

关键词:知识社会;现代经济;技术创新

当前,世界经济正加速向全球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转移,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究竟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富民强国之路,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极其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因而要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

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能够把他们所有知识积极地投入进来。而雇员必须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迎合企业和企业家与社会的需要,这将使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七是向知识社会的过渡必将推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一种新型的职业和B常成人教育体系将产生,虚拟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按需提供多媒体信息教学和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合格人才将是知识社会的栋梁。未来的科研体制将以系统研究方式出现,虚拟的研究所将以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面目展现在面前。科研成就不再是“天才的孤寂和孤寂的天才的个人的反射”,未来的科研体制将基于集体行动的网络化,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愈来]敷紧密。

八是知识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知识社会将带来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变革。知识和一切新生事物无不都在推动着人们思维和观念的变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在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因此,知识社会对世界政治环境的整合作用越来越大。

二、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互依存与发展

篇6

吉林是个林业大省,森林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平衡,林区木材资源匮乏,平原森林植被不足,城镇植物覆被率低下,整体生态功能退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和提高城乡绿化水平,是吉林省高效发挥森林多重功能、建设现代林业的需要。现代林业的建设首先要有现代的环境,冲破阻滞林业健康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模式,也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必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能够避免大规模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途径。长期的开采、砍伐使得这些资源都不同程度地面临枯竭,一个具有森林资源优势的正在经历着从资源优势到资源劣势的转变,这也成为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森林环境经常遭到来自森林外界的污染和破坏,而且由于林业生产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发利用,使得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森林环境急剧恶化。这种过度开采资源的现代常规林业已经成为森林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重要源头;无论林业采用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经营方式,都只是单纯的用经济指标对经济活动的成果进行衡量,环境只是被看做是一个为经济生产提供资源要素和容纳生产中所产生的废物的载体,从未被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或制约因素。因而,随着资源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人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够通过其自身是运行解决其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废物的最小排放以及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它强调以物质的循环利用为基础发展经济,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循环经济把环境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同样重视环境保护,是一种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解决目前林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已达成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共识,人们也日渐重视对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从加快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针对林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识别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对林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科学决策;对林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林业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有助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以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林、牧、渔正由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种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生产效率和规模得到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由于种植业的化学施肥施药、养殖业的粪便排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发展低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循环经济,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立足大林业、大生态,大胆创新林业发展方式,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针对农村规模生产所带来的面源养殖污染、种植肥料污染的现状。大力推行“畜、肥、林、药、菜”的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按照“养殖集中化、粪便资源化、污染减量化、治理生态化”的思路,从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扶持,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人林”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将持续减少,具有现代林业气息的规模化种养殖业将不断得到发展,林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举不胜举,林业生态建设通过种养结合取得了重要发展,例如:利用林下产品发展种养业,再利用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养鱼或制造沼气,再将养鱼和沼气产生的腐殖质还于林下。吉林森工林区的工作开始倾向于林下资源,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产品开发等方向发展。

林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林业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依靠大量资源的消耗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使得林业面临的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增长潜力已接近极限,此时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引入林业产业,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发展现代林业,必须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在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中,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林是山之衣、水之源,是野生动植物种群的主要栖息场所,是生物物种的基因库。科学家把森林喻为地球之肺,把湿地喻为地球之肾,把生物多样性喻为地球的免疫系统,把荒漠化喻为地球的一种很难医治的疾病。这“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建设和保护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地球的健康,关乎着人类生存的根基。只有长期地建设和保护好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生存的绿色家园,人类才能永远地在这块绿色家园中繁衍生息、发展进步;只有山更绿,水才能更清,天才能更蓝,我们的家园才能更美好。

(作者单位:133000 吉林省延吉市烟集造林林场)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众筹;信用体系;网络安全

1 概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同样也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以互联网和金融结合生成的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已经打破了传统金融经营模式的垄断地位,在经济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弥补了我国金融领域的空白,极大的降低了资金融贷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小微客户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同时其风险传播更具广泛性,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使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多的促进作用是当前探索的主要问题。

2 互联网金融分析

2.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从最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始,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新型模式,其中典型的代表有P2P网贷、众筹、网上理财等,这些模式在金融领域担任着不同的功能,并对金融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①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最早发展的一种服务模式,是指具备实力和信用保障的第三方企业与各大银行签约,为买卖双方提供信用服务。第三方支付应用最广的领域是网购,如阿里巴巴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首信的易支付等都是发展规模较大的第三方支付商。②P2P网贷。P2P网贷是由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借贷双方通过自由竞价、撮合成交的一种服务模式,其中资金借出人获取利益收益,风险自担;资金介入者到期偿还本金;网络信贷公司则从中收取一定的中介服务费。目前我国在这一服务领域较为成功的是阿里金融。③众筹。众筹是有创造能力但缺乏资金的个人或企业在众筹平台项目或创意吸引会员注意,通过团购或预购的方式购买产品或创意,从而获得创业资金,而资金支持者可获得相应形式的回报,如资金形式、实物形式、媒体形式、服务形式或股权形式等。④互联网理财。互联网理财是投资者利用互联网平台购买理财产品,以获取资金增值的行为,互联网理财最初产品为余额宝,此产品一经推广变引发越来越多的产品问世,其发展之快,规模之大是令所有人为之震惊的。

2.2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首先,互联网金融有利于金融业的普及范围。传统金融业属于服务行业,拓宽资源主要针对线下业务,局限性较强;而互联网金融所面对的客户群不同,除传统物理网点及工作人员的业务范围外,还包括一大批足不出户办理业务的个人和中小型企业。其次,服务模式灵活。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不仅成本低,还具有工作效率高、业务办理几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种灵活机制的服务模式给了传统金融机构很大启示,促使其不断改进现有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最后,促进了金融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互联网金融电子化、虚拟化的产品和服务对金融业信用体系的要求较高,同时其产生的信息流、交易流和现金流也加快了我国居民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②消极影响。互联网金融为我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存在风险隐患。互联网金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批参与者,有利于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但参与者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甚至会完全忽视风险的存在,当风险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会蔓延到整个金融业,危及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2.3 互联网金融对经济的影响 传统金融服务主要面向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富人,而中小型企业级普通群众受益极少,尤其是偏远和落后地区,金融业务更是达到了空白,金融服务的不均衡性,扩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差价,使人们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群众可利用电脑、移动电话等上网设备,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即可完成网上购物、办理贷款甚至购买理财产品等一系列业务,为我国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完成金融业务的一种模式,其本质仍是金融,而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极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拓展了交易的边界,这是传统金融无法实现的。利用互联网金融,我们可以将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人群调动起来,增加金融参与者的数量和资金规模,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议

面对互联网金融极速的发展势头,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市场经济环境的公平性和有序性。

3.1 健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企业或个人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是对挖掘数据的分析,而信息由于透明度问题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给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判断造成干扰。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网络虚拟交易才更加可靠,资金安全性得到保障,最终获得高收益。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接入征信系统,完善信用制度,也可有效杜绝诈骗,跑路的风险。

3.2 网络环境安全性建设 互联网金融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从而完成资金交易。而网络安全问题至今仍是困扰网民及企业的一大难题,不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同样面临着安全威胁。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迅速,但若能引进生物科技,则能更有效的提升网络安全问题。

3.3 法律监管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由于发展阶段较短,其法律监管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注册备案制度、行业自律、保守机制等,对现有的互联网金融进行必要的监管,同时还要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范围做出明确规范。

4 结语

互联网金融正在以不可逆转的势头迅猛发展,这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也将不断改进,尽快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起到巨大的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韬,陶斌智.创新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J].国际金融,2014,12:60-67.

[2]付艳丽.互联网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探讨[J].时代金融,2015,14:30.

篇8

按照产业大分工的理论,以贸易为特征的商业流通从工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开始,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就非同寻常,且地位日益凸显。但是联系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实际情况来看,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尚不够突出,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很能说明问题的是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表明现行的经济发展尚未从生产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转到贸易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上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几年来国内贸易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不到10%的水平。现实经济生活中,引进的外资以生产型企业居多;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销定产”的特征不够显著;商业企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不够充分;政府政绩相关的GDP考核也偏重于生产的主导。问题在于,缺少贸易对于生产的引导,商业企业的职能没有相应的转换,整个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质量提高就会迷茫或产生困惑,并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

现行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

(一)对劳动价值论存在着僵化的理解

追根溯源,现行以生产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上明显受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影响,即流通领域的劳动不创造价值。马克思曾经对流通劳动作过这样的分析:“商人作为单纯的流通当事人既不生产价值,也不生产剩余价值,……所以,他雇用的执行统一职能的商业工人,也不可能直接为他创剩余价值”。马克思还强调,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劳动“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产品”。文章认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粗浅理解,必须考虑到他研究的动机目的与假定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为了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确实是将剩余价值的生产局限在物质生产领域的,甚至是从体力劳动分析开始,这主要服从于理论分析上方便,将一些次要因素舍弃掉了。但这并不等于马克思全部的劳动价值理论。比如,同样在《资本论》第一卷,就社会总劳动中,每个人的岗位是不同的,但都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一环“是总体工人的一个部分”。既然商业劳动者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部分,商业工人怎么不创造价值了?从经济学角度考察,服从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商业流通的劳动从原来的生产过程独立出来,是因为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产生的边际效应。一个生产企业的老板十分清楚,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实现消费,有专业销售技术的商业企业更有优势,有利于生产企业减少流通劳动的投入。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商业流通领域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与生产过程一样,都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它告诉人们,从生产到消费的实现,离不开流通劳动的投入,人们所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绝不仅仅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必须加上流通领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在美国包括商业贸易在内的服务业产值已经占GDP的65%左右,这时候如果仍然死守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可能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必须能够解释现实经济生活才能获得存在的价值。

其实,在马克思的G―W(A、PM)…W`―G`公式中,还包含了流通贸易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即生产过程的两头是流通过程。在G―W(A、PM)中,资本家要获得利润,必须依靠市场提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W`―G`中,还要依靠流通过程实现利润。而且,在G―W(A、PM)…W`―G`公式中,资本家生产产品首先要考虑到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才决定购买什么样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并且在产品生产出来以前,还要通过流通完成“惊险的一跳”,如果商品流通企业认为你的产品没有销路,不愿意销售你的产品,你这个生产企业就面临被“摔坏”的命运。

(二)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

计划经济是典型的生产主导型经济。全国是一个大工厂,物资统一调拨、生产统一安排、产品统购包销,基本上很少有流通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市场意识有所增强,注意了市场的开拓。但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处在“短缺经济”时期,基本上是“卖方市场”,“皇帝女儿不愁嫁”,流通对生产的主导地位不可能凸显。但在九十年代后期,产品供求关系出现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产品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形,人们比较重视市场的开拓,重视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但是即使如此,商业流通仍然没有摆上重要的位置。传统的“重生产、轻流通”,“生产为本,商业为末”在一些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生产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继续占据统治地位。从全国来看,提出“贸易立省”的省份并不多,只有浙江走的是贸易主导型经济发展的道路。而正是确立贸易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浙江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成为一道“独特和美丽的风景”。浙江的各种各类市场很多,规模最大,水平也相当高,比如义乌的国际商品城,全国首屈一指,很有特色和优势。与市场相联系,浙江本土的加工工业非常发达,私营经济为特征的“温州模式”、浙江资本在全球和全国范围的投资相当普遍,浙江的外贸规模虽然不是全国最大,但净创汇能力最强。这些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贸易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优越性。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经济权力正迅速从制造商向销售商和零售商转移”,笔者认为是有道理的。

(三)现实政绩目标考核有偏差

在一定意义上,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既跟阶段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同时又与既有体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有很大联系。多年来,中国实行的GDP政绩考核机制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都对生产型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为了追求达到高的GDP增长速度,往往普遍存在着投资饥渴,要通过大面积招商引资,上工业项目,扩大生产规模甚至不惜拼资源消耗、拼环境污染,也要攀比GDP的增长。只因为有了大规模的投资,上了项目,就业有了,企业利润有了,财政收入有了,增长速度也上去了。但是投资是否符合市场导向,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销售出去,这都在其次。

生产主导型发展模式向贸易主导型转变的路径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与贸易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生产在经济发展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必须突出贸易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整个经济的发展好而又快。

(一)坚持贸易对生产的引导

在市场经济中,来自市场的消费需求信息,会通过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信息反馈系统,源源不断地传递给生产行业,从而引导着生产企业产品的品种、规格和数量等。贸易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天然的市场优势和信息优势,因此形成了消费者需要什么,贸易企业就采购什么,从而生产企业再生产什么的链条。要充分发挥贸易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必须在国民经济中重视和优先发展贸易,包括加强市场建设和开拓,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资源浪费,促进国民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二)突出贸易对生产的主导

贸易不仅引导生产,而且还主导生产,即贸易对生产起决定作用。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往往强调生产对流通起决定作用,流通对生产有反作用。但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在一定意义上,不是生产决定流通,而是流通决定生产。因为生产不一定创造需求,供给也不一定等于需求。这在全球化的国际市场上,表现相当明显。从事贸易的企业有一种垄断化的趋势,一批大型贸易企业凭借其分布于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的庞大的连锁经营网络和市场份额,控制和主导着生产企业的生产,例如沃尔玛、家乐福、国内的金润发等。这些大型的零售企业不仅起到了连接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中介作用,而且能够根据市场供求的反应,对商品的生产厂家提出技术、环保、文化等各种要求,对商品进行优胜劣汰,进而决定生产企业的命运。商业企业发出的信号是生产企业进行生产的重要指标,商业企业的订单给谁,给什么样的订单,已经不取决于生产企业。拿不到订单的生产企业就必定会被市场淘汰。贸易已不是仅仅等待上游生产供应商的支持进而分销其产品,而是直接参与生产供应商的管理创新,甚至直接帮助厂商进行新产品开发,引入新的技术、设备等,通过贸易服务主导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合理的安排生产。因此,贸易产业已经不再是被动地为生产企业服务,而是成为主导的产业,带动生产的发展。

(三)重视贸易企业的发展

商业企业是贸易流通的主体,在贸易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贸易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必须突出贸易企业的发展,凸显贸易企业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狭隘的商业流通理念,即满足销售本地产品,购买本地需要的外地产品,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坐商”习惯等,不仅在企业,而且在政府都普遍存在,基本上是小生产、小商业式的。既不是大贸易、大流通,也不是大市场。搞生产轻车熟路,搞贸易迈不开步子。必须像过去重视生产那样重视贸易流通,像搞大工业那样搞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当今世界,得市场者得天下。应通过推进商贸流通的社会化、资本化、专业化、企业化、产业化,做大做强做优商贸流通企业。以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走出传统的贸易模式,到外地乃至全球发展贸易、建立市场,建立全球化的销售网络体系,争取全球采购、全球销售。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贸易产业战略性发展政策的制定,利用服务业贸易的发展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品创造市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篇9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转变

1 农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解读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1.1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 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 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2.2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 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 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

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 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7 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

2.8 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3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1%~1.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 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

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 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 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大学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要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的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篇10

一、安远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安远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目标,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为保障,努力推动安远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

二、安远县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农业管理和农技服务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现代农业发展上缺乏优惠、扶持政策。据调查发现,近几年安远县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但远远不能满足于实际需要,对发展农业上应有的优惠扶持政策只停留在文件材料上,没有真正的把农业资金用于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没有发挥其最大效应。如今我县现行的农业管理服务体制致使全县农口各部门各自为政,各涉农部门之间工作沟通少,农业信息不流畅,导致部门之间在工作上难以统筹协调。一是现行的农口系统技术指导人员出现了人才断层、知识老化的现象,技术服务指导跟不上现今的农业发展,致使农技干部作用发挥不充分,全县各乡镇农技人员大多数的工作重心集中在乡镇中心工作,无心也无力地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二是农业干部和农技人员不善于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知识,满足于现状,对农业发展的思考不多,农技服务水平不高;三是全县农业专项资金整合度较低,发挥效益不够,政府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不够深,重视不够,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种养大户的支持不够,使企业、合作社、种养农户在发展、扩大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不明显,带动性不强。据了解,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方面上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经营管理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和农业产业项目不多,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深加工企业少,经济效益不大,知名品牌较少。新型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弱、投入资金有限、经营范围小、财务管理基础薄弱、扶持政策较少且滞后等方面抑制了发展。全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没有建立完善,运行机制不到位,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发销售的状态。产、供、销一体化链条不紧,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销售体系。

(四)农业投资渠道不宽,本级投入不足,农业发展资金使用效益还不高。近年来,安远县在农业项目建设的投入上投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国家、市级农业项目资金,县级财政投入未达到中央关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的要求。在农业项目建设的投入上渠道不宽,对争取的农业项目资金也没有很好的统筹协调,资金使用效率低。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业科技转化,转变增长方式,合力推进效益农业。一是要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科技带头作用,致力于改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方法,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是大力推广现代农业发展技术,提高适用技术的转化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抓好大面积生产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赣州市十大农业技术、简易贮藏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增强科技入户能力。三是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积极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各涉农部门应加强与上海农科院、江西省农科院、华中农大、江西农大等科研院校联系。四是加强农技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服务指导能力,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抓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将现行分散的各乡镇农技推广资源整合,建立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同时要加快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步伐,使他们走出传统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的局限,掌握适合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技术,强化农技推广的有效性,吸收农业学院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提升农技推广技术指导素质。

(二)依托销售网络,加快优势产业开发,大力构建品牌农业。一是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要充分利用已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的销售网络,打响三百山脐橙知名度。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促进农业与加工业的整合。通过招商引资或引导地方能人开办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副产品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提高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延长农副产品销售链,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三)创新农业管理和农技服务体制,加大农业发展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益。要紧紧抓住安远县面临的各种发展机遇,结合实际,尽快对全县农口单位进行整合,强化农口系统的统筹和协调,同时要利用我县在果业、生猪等方面的优势,成立农业特色园区,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要整合上级农业专项资金,要加大对规模农业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把农业发展资金与现代农业项目紧密结合起来,把上级支农资金用好用活,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安远县传统农业的优势和特色,创新农业发展机制,为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办法,要从政策上支持农村土地向大户集中,实行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现代农业中的基础作用。二是农业项目建设要紧密结合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的发展,避免重复投资,充分发挥农业资金效益。三是从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进行集约化和产业经营。四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制定积极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城市工商资本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上。五是要把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积极支持安圣达公司、天华现代公司、双孢胎有公司等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扩规上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对农业产业项目的组织、策划、生产管理,充分发挥其带动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