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龄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退休费用增加

    为了更好地保障基本的生活质量,养老保险金水平的提高是势在必行的,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养老保险金的水平数次进行调整,养老金的增加本身是一个惠民工程,然而退休费用的不断增加,却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平衡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若是不及时增加养老保险金的收入和改善养老保险基金的经营状况的话,还会激化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矛盾。

    1.2制度层次偏低

    养老保险方案在最初设计的时候,机关、事业单位并没有在基本养老保险统筹之内,正是由于这样的举措使得我国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板块化的格局,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其一,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障由国家财政和本单位负责;其二,一些自收自支的单位和企业在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内;其三,家庭和土地供养是农村老年人口主要的养老手段,部分地区还出现了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形式,个人只需按时缴纳一定的费用即可。

    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

    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来改善当前的状况,具体来说,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情况来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明显成熟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养老压力的骤增,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也逐渐演变成严峻的社会问题,为了更好地对农村老年人口进行养老保障,就需要加快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为此,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养老保险建设的精力适当转移到农村中来,可以施行集体补助为辅、政府补贴的养老保险政策,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养老保险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更广范围的社会养老保障。

    2.2改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城镇老年人口没有土地的养老基础,相较于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更大,为此,应该两个重点,城镇、农村两个养老保险都要抓,都要抓到位。为了更好地抵御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应该适当延长职工退休年龄,这样就能使养老保险基金得到更长时间的积累。从而才能改善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的状况,更好地完成社会养老保障的使命。

    2.3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使得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明显的暴露出来,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保障好迅速增加的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就需要对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养老保障功能的优化。具体来说,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养老保险立法,当前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机制难以很好地适应养老保险支出的需要,为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实行费改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基金入口畅通。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实行分帐管理、实帐运行,对当前的基金统帐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至于及时采取这些措施才能更好地解决基本养老保险的空帐户问题,此外,还能使个人帐户得到积累。

篇2

论文关键词:影响因素,灰色关联,人口老龄化

0. 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当前正处于崛起过程中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问题最为严峻的国家[1]。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根据有关预测,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亿,2026年达3亿,2037年超过4亿本科毕业论文格式,2051年达到最大值,届时,中国人口中将有1/3达到60岁或者更大,4.38亿的老年公民将超过美国的人口总数。

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2]。按照联合国的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平均寿命的延长。美国学者诺特斯坦(F.W.Notestein)认为决定生育率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期刊网。伊斯特林(R.A.Easterlin)强调公共健康的改进、普通教育的提高、城市化、新产品的引入和家庭计划服务(R.A.Easterlin,1985)是影响生育率转变的5个基本变量。对于相对封闭的中国人口,急速的人口老龄化过程无疑是生育率降低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考察国内的研究文献,系统构建影响老龄化的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文献几乎没有。笔者在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五大因素,即社会公共健康、社会养老事业、普通教育、居民经济生活和人口结构。本文将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在借鉴文献[3-5]的基础上,分析人口老龄化与这些因素的关联性,探寻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供有益参考。

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简介

灰色系统的关联理论[6]是从系统内多因素中确定主要因素进行优势对比的一种理论,是指系统内部主要因素随时问而变化的同步程度,它定量刻画了系统内都结构之间的联系,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

分析过程中,设有参考数列为x0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被比较数列为xi,(i=1,2,…,n)。且x0={x0(1),x0(2),…,x0(n)}, xi={xi(1),xi(2),…,xi(n)},(i=1,2…,n)。灰关联度分析步骤如下:

①原始数据变换:对原始数据消除量纲(或单位)转化为可比较的数据序列。分别用第一个数据去除后面的数据,得到新的倍数数列,即为初值化数列,量纲为一,各值大于零。且数列有共同的起点。

②求关联系数: 按公式①计算参考数列x0和比较数列xi的关联系数。

(1)

式中:ξ1(k)为x0与xi在k点的关联系数。

称为第k点x0与xi的绝对差。称为两级最小差。其中是第一级最小差,这表示在第i条曲线上找各点与x0的最小差。是第二级最小差期刊网。表示在各条曲线中找出的最小差的基础上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找出xi中的最小差。

是两级最大差,其意义与两级最小差相似。

ρ称为分辨系数,其意义是消弱最大绝对差数值太大所引起的失真,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一般取ρ=0.5。

③综合各点的关联系数,得到整个xi曲线与参考曲线x0的关联度ri,

ri=(2)

2.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考虑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根据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筛选了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如图1)。

基于本文旨在研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目的,选取图中可定量刻化的因素16个,依次使用数据序列包括教育经费投入、初、高中升学率、妇女文盲率、卫生总费用、卫生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环境污染与破坏次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人均GDP、恩格尔系数、人口城市化率、居民消费支出、人口密度、0-14岁少年人口比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9)、《中国发展报告2009》和《WorldPopulation Prospects: The2008 Revision》。为了使本文研究有更强的解释能力,同时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将研究的时间范围限定在1999-2008年。社会养老事业中的三个具体指标卫生保健服务、生活照料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以及人口结构中的计划生育政策更适合做定性分析,因此不纳入灰色关联分析范畴,人口年龄结构(即人口惯性)是现时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其影响的复杂性,对其定性定量的分析以及社会政策提出将另文发表。

图1 人口老龄化主要影响因素

3.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经过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定性判断,选取的16个影响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分别命名为x1、x2…x16(见表1),历年的>65人口比的数据为参考数列x0,根据灰色建模理论和程序[7]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建立灰色关联分析。

表1 1999~2008年老龄化主要影响因素的原始数据

影响

因素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X0

6.9

7

7.1

7.3

7.5

7.6

7.7

7.9

8.1

8.3

X1

3349

3849.1

4637.7

5480

6208.3

7242.6

8418.8

9815.3

12148

14500

X2

50

51.2

52.9

58.3

59.6

62.9

69.7

75.7

79.3

83.4

X3

63.8

73.2

78.8

83.5

83.4

82.5

76.3

75.1

71.8

72.7

X4

21.56

13.47

15.2

16.92

15.85

14.86

16.15

13.72

12.44

11.52

X5

4178.6

4586.6

5025.9

5790

6584.1

7590.3

8659.9

9843.3

11290

12218

X6

31.1

32.48

33.03

30.60

29.13

29.75

29.99

30.9

29.84

27.84

X7

445.9

449.1

450.8

427

430.6

439.3

446

462.4

478.8

503

X8

1614

2411

1842

1921

1843

1441

1406

842

462

474

X9

1965.1

2278.5

2489

3171.5

3680

4258.4

5093.3

6309.8

7834.2

9740.2

X10

7159

7858

8622

9398

10542

12336

14053

16165

19524

22698

X11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35.8

36.3

37.9

X12

52.6

49.1

47.7

46.2

45.6

47.2

45.5

43

43.1

43.7

X13

35

36.22

37.66

39.09

40.53

41.76

42.99

43.9

44.94

45.68

X14

3.55

3.904

4.1887

4.596

5.082

5.839

7.122

8.048

9.360

11.086

X15

131

132

133

134

135

135

136

137

138

138

X16

24.01

22.89

22.89

21.29

20.34

19.3

19.55

18.47

篇3

一、老龄化社会金融市场分析

(一)老龄化社会现状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相对于2013年来说,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增加了1000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并且在可见的这几年中老龄化将加速。到20年后,老年人口到达3.5亿峰值,并在未来60年里将不会低于这个数字。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将近80年中,老年消费群体将占据中国消费群体的绝大部分。

(二)现阶段老龄化社会金融市场分析

如今,政府对老年人的保障愈加完善,老年人退休金也在呈现着逐步增长的势头,另外老年人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一般省吃俭用,这一系列原因促成了老年人储蓄充足,老年人的投资理财需求也相应的增加。基本养老需求是老年人的最基本的需求,这方面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国家补助、养老金,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无忧度过。便利结算需求集中体现了老年人由于自身随着年龄的增加智力等方面的退化,需要在结算方面尽可能的便利,使得他们能够自行完成结算操作。专属理财需求是结合老年人的个人特点为其提供专属的理财服务。金融学习需求是老年人必需的一种需求,包括上门服务、老年智能服务等。

二、人口老龄化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老年人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这对于风险较低的金融机构发展将是一大契机。债券机构、保险机构、银行部门低风险金融机构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一)促进债券机构的发展

债券作为一种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符合老年人的低风险需求。人口老龄化将极大地扩大债券需求,促进债券机构的发展。如今,股票市场中的散户规模较大,随着这些散户逐渐进入老龄将不再追求高风险的股票,将追求低风险的债券。这使得债券市场得到快速的发展,融入大量资金,促进债券机构的发展。

(二)促进保险机构的发展

保险,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对于承受风险能力的老年人来说,选择一项保险产品作为自己规避风险的工具将成为他们的选择。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险需求加大,将极大的促进保险机构的发展。

(三)促进银行的发展

银行作为短期融资的主要提供者,人口老龄化将对银行产生正面的影响。老年人相对来说,更加信服银行的安全性,虽然银行的存款利率相对较低,但是他们更加愿意将存款放入银行中,而且银行完善的网点机构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更加地便捷,人口的老龄化将极大促进银行的发展。

三、人口老龄化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诸多风险也随即产生。包括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健康风险、长寿风险等。面对这些风险,老年人群必须寻求保障,这增加了年金产品、保险和反向年金抵押等产品的需求。

应对长寿风险的金融产品创新,为了规避长寿风险,老年人一般采取购买年金产品。年金产品一方面为老年人规避掉了金融风险并且提供了收入现金流,另一方面又为保险人规避长寿风险。现在,已经创新的年金产品主要年金基金池子、阶段撤回计划、阶段撤回和递延年金相结合的金融产品。由于某些原因,这些产品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未真正的推向市场。

应对健康风险的金融创新,在像美国的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已经开始慢慢发展起来,虽然发展缓慢,但是这种金融创新产品对管理生命晚期的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老年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还是不够强烈,因为老年人群接受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意愿不是很高。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对这种福利导向的长期护理保险可能更加愿意接受这种服务。

四、养老体系改革推动金融发展

人口老龄化推动了养老体系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养老体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养老金体系改革将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并且降低资本成本。对股市的价格波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老龄化如欧洲,养老体系的改革使得金融体系发生转变,推动金融发展。

(一)养老体系有利于降低资本成本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政府必将实施养老金改革,这将使得家庭储蓄产生积极作用,降低了公司的资金成本。红利利益降低得益于养老金的发展,并且降低资金成本。一方面,养老金的预期投资时间相对公司和个人来说较长,这使得期限溢价降低;另一方面,养老金资产池的建立和专业化的管理使得风险溢价降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资本平均成本降低。另外,资本市场在养老金改革的推动下变得更加发达,证券的发行成本降低。

(二)养老体系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养老金在进行改革之后,金融市场中养老金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养老金资产为代表的契约储蓄资产和债券市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养老资产为代表的契约储蓄资产上升将带动债券市场上升。私人债券市场和公共债券市场共同组成了总体债券市场。由于私人债券的发行是依靠于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到期时间,而公共债券的发行则大部分依赖于政府的意愿及其财政状况,契约储蓄与私人债券市场的发展更为相关。

五、养老体系影响股市的发展

目前养老体系对股市价格的影响结论并不一致,有的结论认为养老金缓和了股市的波动,还有的研究认为养老金加剧了股市价格的波动,例如Catalan et al认为养老金在推动股票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股市价格的波动。

从根本上来说,金融体系结构和羊群效应是使得养老金对股市价格产生影响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结构与养老金对股市价格影响是有关系的,例如在日本,其金融体系结构使得股民持有更多的养老金级寿险的股票数量将导致股票的波动更加激烈。第二,羊群效应也和养老金对股市价格影响有关的。羊群效应是指人们一起购买和出售某一资产的现象。研究表明,机构相对于个人来说,他们更加倾向于一起购买和出售某一资产。机构投资者的增加,将会给股市带来巨大的动荡。羊群效应使得股市价格高于或者低于其基本价值,也有可能使得股票市场长期波动。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养老金管理者具有理性思维,不会产生羊群效应,并且他们的行为会使得股票市场价格趋于均衡价格,不会导致股市的波动。

六、养老金增长促进金融发展

养老金的增长将促进金融的发展。养老金改革有利于改善金融市场功能,另外,作为专业人士的养老金管理者,有着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管理金融体系和规避风险。

首先,作为养老金管理者将选择金融衍生品来规避风险,降低支付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以及资金转移风险,有助于发挥支付体系清算支付功能的发挥。其次,养老基金使得资本得到积累并且使得消费变得平滑,降低了国际投资过程中的货币风险。最后,养老金体系使得养老机构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价格的波动。

篇4

四川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国际标准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四川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881万人,占总人口10.95%,超过了国际上7%的标准,标志着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从全国31个省(市、区)来看,四川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位居第2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8个百分点,与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重庆市相比低了0.61个百分点,比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最低的高出5.86个百分点,与上海、江苏、辽宁、安徽相差不大。具体来说,四川省人口老龄化主要有老龄化速度快、老年抚养比大和“未富先老”负担重的特点。

老龄化速度快

四川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90年为5.67%,2000年上升为7.45%,到2010年达到10.95%,比1990年时高出5.28个百分点,比2000年时高出3.5个百分点。从全国31个省(市、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提高幅度来看,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四川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提高幅度居全国第二位,比位居第一位的重庆3.66个百分点低0.16个百分点,比位居最后一位的上海高4.91个百分点。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四川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提高幅度居全国第二位,比位居第一位的重庆5.73个百分点低0.45个百分点,比位居最后一位的高4.82个百分点。

老年抚养比大

随着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老化,少儿抚养比(0~14岁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23.72%下降到2000年的22.65%,2010年持续下降到的16.97%。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70.61%下降到2000年的69.90%,2010年回升到72.08%,波动幅度不大。但是,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8.03%上升到2000年的10.66%,2010年持续提高到的15.19%,总体提高幅度较大。其中:2000年比1990年增加2.63个百分点,2010年比2000年增加4.53个百分点,可见四川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到2010年,四川省老年抚养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90%)的3.29个百分点。今后,四川省少儿抚养比还会进一步下降,但下降幅度将有所减弱;老年抚养比会继续上升,上升速度将更快。社会供养负担将由老少“两头沉”向老年“一头沉”过渡。

“未富先老”负担重

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完成现代化后才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即“先富后老”,因而具有为建立和维持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所需要的雄厚经济实力。而四川的老龄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推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现的,即“未富先老”。从世界范围看,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占36%。2010年,四川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95%,而当年的人均GDP只有21182元,约为3200余美元,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提前到来,增加了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难度。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老年人消费市场将迎来良好前景

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过程,必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可以进行定性的研究和预测,而且可以进行更精确的定量分析和预测。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规模和结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加重,老年人口规模增大,致使医疗保健支出迅猛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中老年人更注重医疗保健消费。随着居民强身健体意识的增强,购买健身器材也日益增多。

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中高龄化发展趋势的增强,用于社会服务方面的支出迅速增长。高龄老人疾病增多,生活自理能力减退,需要更多的家庭和社会照顾。这些需求与目前供给能力不能匹配,存在着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口非物质消费部分迅速增大。由于老龄化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速走向现代化社会过程中,市场转轨、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发展转变观念等同时发生,人口城市化、家庭小型化交叉进行,造成以老年为主的“空巢”家庭提前出现。政府职能转变使得过去许多有政府承担的功能转交给社会和社区承担,老年家庭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健康咨询等非物质消费,主要移交给市场运作,改变现存的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当前老年消费结构和老年消费品市场,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主要包括实用性消费特征、习惯性消费特征、补偿性消费特征、服务性消费特征、情趣性消费特征。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人的这些消费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年龄段人口,所以,整个社会的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老年人消费市场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川人口老龄化与消费计量分析

利用四川省2005~2010年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引入消费变量和老龄人口变量,研究消费变量和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性,据此对四川省总体消费规律进行分析和预测,以下分析均在SPSS实现。相关数据见下表。为具体地衡量消费变量和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性,我们先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其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强。通过计算发现老龄人口与居民消费的相关关系高达0.97,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会刺激居民消费的增长,特别是近年来,房价上涨、医疗成本、养老成本、物价等不断上涨,老年人用于自身需求和提供下一代或下几代需求的成本大幅上升,带动了消费的增长。

考虑到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因此,引入偏相关系数进行分析。通过测算,15~64岁的人群与居民消费的相关关系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居民消费的相关性更高,简单认为,多拉动消费2.4个百分点。因此,65岁及以上人口惯有的消费习惯难以将较高的储蓄转化为消费,老龄人口对消费的贡献和拉动较为不足,需要高度重视。

应对策略与措施: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扶持引导政策相对滞后。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每年老年人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可达3000~4000亿元。与此同时,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护和服务人员缺乏;专业养老机构缺乏;上门服务的保健机构缺乏。四川老龄产业的开发起步也比较晚,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老龄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利用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的发展,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

完善劳动保障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在老龄化人口转变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就是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在一个时期内都比较低的局面,并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人口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或“人口红利”。应当抓住机遇,最大化地实现充分就业来挖掘尚存的人口红利,建立与四川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加大对教育、培训、卫生健康等人力资本方面投资,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克服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实现四川经济的持续性增长。

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篇5

关键词:老龄化;中国经济;劳动力短缺

截止2015年12月,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2亿,占到总人口的16.1%,根据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定义: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我国目前已完全步入老龄化时代。据联合国预测,到203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突破20%,2049年将突破30%。尽管已经开放了二孩政策,但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依然长期存在。我国人口众多,经济体制复杂,老龄化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下面,笔者用简单的经济学理论,谈一谈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从供给需求看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下降,当年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也下降了0.6个百分点。到2015年,当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至66.3%,中国劳动力减少正呈加速态势。

从供给角度来看,劳动力短缺将导致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滑。假设在2022年,我国总劳动力是8亿,劳动力每年减少1000万,中国产出的劳动力弹性是0.5,即意味着我国劳动力的增长率为-1.25%,潜在产出的增长率将下降0.6个百分点。从需求角度来看,由于老年人预期收入较低以及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为确保基本的生活保障,大部分老年人将控制自己的消费需求,导致社会总消费需求减少,消费增长乏力。因此,老龄化将同时造成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不足,经济增长得到抑制,中国经济增长下滑,形成L型增长曲线。

(二)其他方面影响

1、技术创新减缓。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同时,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也会变化,劳动力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引起技术进步率下滑。

2、工资、物价上涨。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导致工资加速上涨,引发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物价也将大幅度上涨。

3、资本积累下降。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引起全社会医疗支出的增加,导致全社会储蓄率的下降,全社会储蓄减少,资本增长率就将下降。

4、养老金缺口的压力。据统计,截止2015年,我国养老金亏空已达到3000亿人民币,而且数字还在逐年扩大,给国家资产负债表带来一定压力。

5、房价下降。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和年轻人绝对数量的减少,将导致住房刚性需求下降,对房价预期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房价下降。

二、影响分析――不会产生灾难性影响

(一)“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即“人口红利”。因此,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引发了人们对增长速度的担忧。事实上,除“人口红利”之外,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还有三个重要原因:全球化红利、改革红利和低收入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长。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三个条件将依然存在。因此,“人口红利”的消失不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二)对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影响

今年一季度,全国用人单位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22.9万人和0.5万人,需求人数下降速率超过求职人数,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7,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从低边际生产率的第一产业转移到高边际生产率的二、三产业。另外,劳动力质量对劳动力数量的替代、机器对人的替代,也将部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虽然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开始步入下行通道,但劳动力的需求也在相应减少,未来较长时期内,劳动力供给总体上仍然充足。

(三)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和生产率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尤以资本的贡献最为明显。高投资的资金来源,是高储蓄率,储蓄者多于消费者,有利于国民储蓄的增加。当前,尽管银行存款利率被人为压低,但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股票等市场的投资风险仍然较大,居民的投资选择渠道进一步收窄,更倾向于将可支配收入存进国有银行,从而引起储蓄率升高。因此,我国的人口结构并非形成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老龄化对资本积累和投资的影响作用有限。

(四)对养老金缺口的影响

尽管老龄化会加剧我国的养老金缺口,但我国政府依然拥有足够多的政策选择。当前,国家对养老金问题高度重视,没有置之不理、避而不谈,而是有序推进国企改革、延迟退休、养老金并轨等多项改革措施,养老金问题已经得到一定控制。在未来,更多的政府净资产、更高的居民储蓄率、更宽松的退休政策和更大的财政结构调整空间,将使我国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合适方法,来面对逐年提升的养老金需求,我国因为老龄化而陷入养老金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五)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有人认为,老龄化将会使得城镇的住房需求大幅度减少,我国将出现住房大量过剩的局面,进而导致房地产行业崩盘,实体经济崩溃。但事实上,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将持续存在,并且在未来30年内仍将处于相对旺盛的状态。因此,在2045年以前,老龄化将不会导致中国城镇住房需求崩溃。等到2045年,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变得有限,老龄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将把城镇住房需求拉入下行通道。

三、老龄化的积极意义

在我们看到老龄化对我国经济产生温和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积极效应。第一,老龄化给低端制造业带来的“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冲击,使低端制造业企业产生业绩下降的预期,反而能促使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力度、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提高企业竞争力来促进产业升级并倒逼经济转型。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有助于推进农业的机械化和大型化,从而进一步置换出劳动力,加速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老龄化引起的低端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会推动我国收入偏低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增强,从而优化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改善民生。

从国家发展的规律来看,老龄化问题必将是我国未来时期内需要认真面对的科学性难题。日本的老龄化问题,催生了“银发经济”,直接影响了日本的产业布局。我们要多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主动面对、科学分析、提前规划,为国家层面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新的人口结构特点中寻找改革发展的机会,把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中国经营报,2016年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宏观影响 辽宁省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自2000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渐进入老龄化迅速发展阶段。辽宁省作为全国的工业基地,人口老龄化趋势同样日益明显。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09)显示,辽宁省1995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02%),提前全国5年,成为全国人口老龄化来得最早、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从宏观层面看,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超前发展态势所产生的影响已渗透到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居民储蓄(消费)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文化、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

一、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市场良性运行

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经验表明,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是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后果,也是影响劳动力市场是否能够良性运行的关键性因素。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主要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减少、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和劳动力参与率的降低体现出来。已有研究大多显示,辽宁省从1982年开启“人口机会窗口”到2020年之前均为“人口暴利期”,劳动力资源充裕且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是,仅从劳动力资源的整体规模来分析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行最终取决于适龄人口的“有效” 劳动供给。首先,从劳动力年龄结构上看,目前辽宁省劳动力人口中年轻人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年长者的比重在不断上升。2010年,全省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是41岁,比2000年、1990年、1982年分别提高4岁、8.1岁和11岁,劳动力结构老化趋势明显,限制了人力资本活力的发挥和有效劳动供给。其次,在劳动力参与率方面,随着少儿人口持续减少、低年龄组人口与女性人口受教育机会的增加,辽宁省劳动参与率也在不断下降,数字为证,2000年,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71.67%,到2010年,全省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仅为57.33%,比2000年下降了14.34个百分点。诚然,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专门服务于老人的劳动力增加,但从事生产性活动的劳动供给减少了。一部分劳动力可能是在老年产业中就业,另一部分则是在家里和医院里照顾老人,尤其是那些失能老人更需要年轻人的特别照料和护理。

二、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劳动力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一人口现象对处在产业结构转型时期的辽宁省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小觑。

经过多年努力,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从协整比例关系为主转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为主。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可以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因为短期内辽宁省劳动力资源数量与青壮年劳动力都相对充足,劳动力老化程度和总抚养比也在经济社会承载范围之内,能够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加之青壮年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同时,因人口老龄化而兴起的以老年人服务为目标的老龄产业也将有效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具备吸纳从一、二产业中释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顺应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又阻滞着辽宁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刘柏霞(2009)通过选取1978—2005年的相关数据验证了辽宁省劳动力人口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系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口老龄化因削减了劳动力人口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会导致投资资金供给的相对减少,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下,各行各业都处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发展阶段,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逐渐衰退消失,劳动者的职业变换日益频繁,而老龄劳动者无论在身体素质、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上,还是在拼搏精神和创新意愿上,都要比青年劳动者低得多,对新产业、新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低得多[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变迁迫切需要的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一种严酷的挑战。

三、人口老龄化与储蓄水平变化

人口老龄化与储蓄之间的关系是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典的生命周期理论(Modigliani & Brumberg,1954)认为个体的储蓄倾向在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加总的国民储蓄率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化,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国民储蓄率会随之降低。经验也似乎告诉我们,一个社会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是不利于储蓄的。但是中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国民储蓄率却增势不减,使得老龄化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

通过对历年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改革开放后辽宁省的总储蓄金额和储蓄增长率也都是在上升的,但期间储蓄增长率的波动趋向值得注意。若以1995年辽宁省进入老龄化社会为界分成两段分析,不难看出,随着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总储蓄金额增加的同时储蓄增长率却在下降。1995—2011年间,辽宁省经济增长率在波动中增长,少儿抚养比下降较快,老年抚养比缓慢上升,储蓄率升中有降,近年不断趋缓(见图1)。可能的原因在于,辽宁省目前的劳动力人口还比较充裕,老龄人口的消耗应该赶不上储蓄的增长,未来一段时期辽宁省储蓄额肯定还会增加,但增长趋势会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越来越缓。

四、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波动

理论上讲,人口消费水平与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收入水平,但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需求。一般认为,人口老龄化使作为纯消费者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老年人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能够推动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上升。不过,在消费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又会导致人均消费水平的降低。从家庭微观角度分析,家庭人口老化会使家庭的从业人口数变少,收入水平降低,老年抚养比增大,进而导致家庭人均消费水平降低。从老年人口个体来说,其往往更加节俭,用于食品等生活用品的消费支出将会低于年轻人口。有关研究也表明,儿童与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均低于成年人。但是,就长远看,老年人口的增加会使未来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发生重大变化。老年人用于社会交往方面的消费需求可能少了,可用于健康保健、医疗和护理方面的消费需求会大幅度上升,同时,旅游、老年服务、休闲等相应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将加大,大量资金转向老年人消费,将直接导致从事生产方面的投资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当然,老龄人口的增多同样预示着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在社会总需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老年人群体正在迅速崛起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市场消费势力,从而带动和形成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产业——老龄产业,为老年市场提供无限商机。因此,人口老龄化的消费效应是多面向的,最终取决于一时一地的老龄化程度及其发展速度。

纵观辽宁省1980—2011年的消费变化情况,居民最终消费额每年都在增加且总量增幅明显,消费增长率1994年曾达到最高峰28.79%,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自199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消费增长率呈现周期性下降,2005年前后又现逐渐回升(见图2)。可见,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对最终消费的影响表现出某些特殊性:在老龄化初期,老年人口的增加并未对消费需求带来明显的正效应,反而是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执行下少儿抚养比的不断下降对最终消费的影响较大。经验研究表明,少儿抚养比每下降1%,消费将随之下降0.417%(陈晶、朱天星,2011);当前,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抚养负担的增加也并未强烈地改变消费增长的趋势,但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带来了显著影响,抑制了衣着、家庭设备与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消费支出,增加了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2]。

五、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负担

养老保障负担的日益加重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又一直接后果。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使社会保障基金在来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还得应对支付额不断增加的现实需求,两方面的挤压必然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和沉重的社会负担。辽宁是东北三省的龙头,也是受深层次体制因素和结构性矛盾影响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正处于老工业基地改造之中,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不仅增加了政府养老保障金、医疗保障金等方面的开支,加重了为老设施的社会管理成本,而且使其面临改善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生活与福利水平、避免老年贫困的艰巨任务。养老保障支出方面,老年人口及离休、退休和退职人员加快了养老金支出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省参保离退休人数472.7万人,比2000年增加191.7万人,10年增加了1.68倍,年均增长速度5.34%;同期,养老金支出由2000年的169.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54.8亿元,增加585.3亿元,10年增加了4.45倍,年均增长速度16.11%。养老金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参保离退休人数年平均增长速度。医疗保障支出方面,2010年,全省城镇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64.1万人,是2000年的12.7倍;2010年,退休人员医疗费用支出139.3亿元,是2000年的69.65倍。2000—2010年,人均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由2000年的546元/人提高到3002元/人。可以预计,今后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数量不断增大且比重不断提高的老年人口已经并将继续对辽宁省社会保障体系构成沉重负担和压力。

六、人口老龄化与社会文化变迁

自古以来,亲子关系都是中国家庭关系的核心,赡养父母是子女天经地义的职责和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延期回报,由此孕育出来的“孝文化”或“崇老文化”绵延千载。然而,随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以及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社会化”特征明显,传统的“养老文化”和“孝文化”在不同层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则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人口老龄化促使中国的家庭养老由文化模式走向行为模式,具有越来越大的随意性[4]。老年父母与其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资源交换,父母对子女的投资及帮助(如早年的教育投资、经济援助,以及近期的照看孩子、做家务等家庭服务)同子女为父母提供养老帮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5]。而且,不同社会群体对老年人的主观评价以及他们对老年人生存现状的客观评价,都存在一定的老年歧视(ageism)倾向[6]。2005年10月,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20余个村子的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随着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中青年农民中“重小轻老”现象非常严重。在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使退休居家的老人无法得到忙碌子女们的生活照顾,老年人因单身或家庭“空巢”而引发的孤独、抑郁、焦虑、烦躁等心理不适现象也已成为比较突出的老年问题。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对多姿多彩的社区文艺、“夕阳红”般的大众传媒节目、老年教育等精神文化需求会要求原有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社会老年文化的氛围会逐渐加重。因此,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比重的提高影响到人们的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住房与迁徙,改变了他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预示着新一轮社会文化的变迁。

七、人口老龄化与公共安全隐患

中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期,受到不同程度现代风险和传统风险的影响,其公共安全问题不断显现,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而由“初显”逐渐发展为“凸显”,快速的老龄化在无形中加剧了高速现代化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压力[7]。随着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龄人口逐渐由个体形成群体,老年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将由零散的碰撞逐渐演变为集中的社会冲突。上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挑战(包括劳动力供给格局、消费需求结构、经济运行成本等方面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代际协调发展的矛盾、老年群体的利益诉求等)很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其所积蓄的问题一旦爆发将会对社会安定产生极大的打击。

参考文献:

[1]郭熙保等.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产生持久性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7—17(06)

[2]王舒,李旻.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以辽宁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17—18

[3]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3):121—138

[4]姚远.对中国家庭养老弱化的文化诠释[J]..人口研究,1998(5):48—50

[5]陈皆明.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6):131—149

[6]吴帆.认知、态度和社会环境:老年歧视的多维解构[J].人口研究,2008(4):57—65

[7]Richard Jackson, Keisuke Nakashima and Neil Howe. China’s Long March to Retirement Reform: the Graying of the Middle Kingdom Revisited [R] .Washington: CSIS Publications. 2009.3—17

篇7

关于老龄化因素影响产业结构的传导机制,可以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四个主要的潜在影响渠道:消费结构、劳动力市场、资本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其机制可以用图1表示。

(一)消费结构

不同年龄阶段消费主体的需求结构、需求数量不尽相同,因而人口结构变化必然会通过消费主体的需求变化表现出来。当老龄化程度加深时,老龄人口相对增长,而青年人口相对减少,这时,面向婴幼儿、青少年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会逐渐萎缩,而面对老年人口的则会增多。老龄人口往往不倾向于消费那些价格昂贵的“奢侈品”或时尚品,而是更多地偏好类似健康、养生和医疗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这意味着针对第一、二产业的物质性商品需求可能会相对减少,而针对老龄人口服务的“银发产业”会成为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动力。

(二)劳动力市场

从劳动力市场的数量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加会减少经济中适龄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的相对短缺。而从劳动力的质量看,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学习能力下降,因而工作技能相对老化。老龄劳动力也不适应体力消耗大、节奏快的生产模式,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他们的工作效率会有所降低。为了适应这种适龄劳动人口年龄逐渐变大的特点,劳动支出中脑力劳动所占比重应超过体力劳动所占比重,这一特征意味着产业结构要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

(三)资本供给

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当人口进入老年时期后,消费相应地从花费现在的收入转向消耗过去积累的财富。这种变化进一步影响国民收入中的资本积累。这个资本减少的变化量如果体现在各个产业之中,对资本投入更加敏感的产业必然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对资本投入较为不敏感的产业受到的影响则较小,结果就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来说,资本供给的减少对资本集约型、技术集约型的产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而农业、食品业和纺织业等劳动集约型的产业,对资金依赖的较小,受到的影响较小。

(四)全要素生产率

关于老龄化社会下生产率的演变,有人认为资本-劳动比会下降,所以老龄化会阻碍生产率的增长。然而,目前并没有充分的理论证明老龄化一定会对劳动生产率带来负面的影响。生产率并非只取决于资本、劳动,还有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如果经济体是一个进步的,并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社会,那么即使年长型劳动者的工作效率降低,但是他们在志愿服务、经验提供、社交人脉拓展等其他方面也会对生产有着重要的贡献,这种对产出的贡献值并非单纯的资本和劳动输出,更像是对劳动力这种要素潜力的深层发掘。

二、实证过程与结果

(一)模型与指标选取

为了检验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计量基准模型:(1)其中,i、t分别代表地区和时间,n为三次产业;Ynit和Yni,t-1分别代表地区i在t和t-1时刻的各产业产值占GDP的百分比(Yf、Ys、Yt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Xit是一个K×1的向量,包含了一组其他控制变量。agingit代表人口老龄化程度,β2为我们关心的待估系数。Dit代表地区效应,uit为随机误差项。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检验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相关关系而非研究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参照以往研究,本文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产业结构的变量,具体如下:人均经济总量(AGDP):用于考察经济增长水平,根据Chenery和Syrquin对产业结构的分析推导,产业结构演变模型中主要以人口和人均收入作为解释变量,本文沿袭其对数结构,在模型中引入人均GDP(agdp)及其平方项(sqragdp)。物资资本(inv):用于衡量物资资本投资的比重,本文使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作为变量。人力资本(edu):用于衡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比重,本文采取教育经费法来衡量,教育经费指教育经费总投入,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赠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经济开放程度(tr):用于衡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文使用各省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作为变量。技术进步(nova):用于考察技术能力和研发创新,本文使用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来衡量。政府政策行为(gov):用于考察政府政策行为的影响,采用政府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衡量指标:用于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目前关于这一指标的衡量,大多数研究者均选取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如巴曙松和王群(2009)、卢万青和袁申国(2009)、王文斌(2009)、黄先军和曹家和(2011)等;也有部分研究者选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来衡量,如杜金岷和廖俭(2008)。考虑到前者能更好地体现三次产业结构,且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开放程度较大,本文采用三次产业的总产值与地区GDP的比值来作为变量,分别用Yf、Ys和Yt来表示。人口老龄化衡量指标:作为本文研究核心的解释变量,共由两组工具变量来衡量,大部分研究者是从人口结构或者人口红利的角度出发,一般选取抚养比作为衡量指标,为了指标选取的广泛合适性,本文以老龄人口(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老龄人口占劳动力的比重(即老年抚养比)作为变量来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用age和odr表示。

(二)数据使用

按联合国的统计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该国家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我国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即我国于2000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本文选取从2000年开始到2012年全国31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数据,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0年以来常用人口数据集》以及各地区历年的统计年鉴。

(三)估计方法与结果

为了消除本模型中的非观测性地区效应Dit的影响,对上式进行一阶差分后,可得:(2)上式中,滞后的被解释变量的一阶差分项Ynit与误差项的差分uit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从而模型中可能存在内生性的问题,用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法可能会产生有偏估计。为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如何处理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而这正是本文采用GMM估计的动机。根据Arellano和Bond(1991)提出的一阶差分广义矩(DIFF-GMM)思路,将式(2)中的解释变量的滞后阶作为差分方程中相应变量的工具变量来获得参数估计结果,但由于这种方法所采用的滞后阶工具变量与方程中差分项内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小,容易导致弱工具变量问题的出现。基于此,本文同时采用了Arellano和Bond(1995)以及Blundell和Bond(1998)的所提出的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通过增加新的有效工具变量来解决弱工具变量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将水平方程和差分方程作为一个方程系统进行GMM估计,并将内生变量的差分滞后项作为水平方程中内生变量的工具变量,从而保证了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相关,但不与随机误差项相关,是一个理想的工具变量。由于综合利用了水平方程和差分方程的进行回归,系统GMM比差分GMM估计法有更好的有限样本性质,不仅可以提高估计的效率,也更能控制内生性。

三、实证结果分析

广义矩估计量的一致性依赖于工具变量的有效性,系统GMM估计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检验主要包含两类(Arellano和Bond,1995;Blundell和Bond,1998),Hansen检验用于检验估计过程之中是否存在过度识别约束,原假设是模型中工具变量的选取是有效的;而残差自相关检验则用于检验残差项在差分回归和差分、水平方程系统回归中是否存在序列相关,原假设是不存在序列相关,残差项可存在一阶序列相关,但必须二阶序列无关。从检验结果来看,表1与表2中Hansen和AR(2)检验值的伴随概率均在0.05以上,说明应该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本文所采用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可以看到,以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age)和老年抚养比(odr)作为工具变量的两次回归测量结果之间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二者均给出了相似的结论。我们发现,从2000年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人口老龄化对三次产业均有着显著影响,人口老龄化变量与第一、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均呈现负相关关系,且第一产业受到的影响比第二产业小;而人口老龄化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则呈现正相关性。另外,关于本文控制的其他解释变量,研究发现人力资本(edu)、技术进步(nova)对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影响较小,人均经济总量(agdp)的提高对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均有显著的影响,且均呈现出正相关性。物资资本(inv)与第一、三产值比重呈现负相关性,而与第二产业有正相关关系;进出口总额比重(tr)和政府消费支出比重(gov)与第一、二产业产值比重呈现正相关性,而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有着正相关性。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篇8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必然趋势。人口老龄化增加了社会老年福利支出,增加了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影响到我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问题。文章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出发,针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社会保障 财政支出 对策

我国的社会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影响社会保障需求的条件,主要是指影响社会保障经费开支的内在因素,具体是指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口,即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离退休人数等。社会保障主要的照顾人群是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对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一、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现状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包括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等。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是指国家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包括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促进就业补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补助、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等。人口老龄化造成养老保险基金不足,医疗福利需求增加,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支出呈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老年人口和社会保障的支出都在增长,并且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率较大,相对老年人口的增长速率,社会保障支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需要不断地扩大利一会保障支出的覆盖范围,持续积极地进行养老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逐渐增加,稳定社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进步的需求。

其次,人口老龄化是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口老龄化要求国家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国家需要支持困难群体参加基本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工作。人口老龄化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企业负担加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下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造成我国老年人的福利、医疗和国家养老补助金的增加,对我国公共财政服务造成重要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分配体制的改革,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实力逐步增加,可以增加我国社会保障的支出。我国财政收入水平受到我国经济的影响,财政的支出会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税收收入,税收有来自于生产和非生产、经营和非经营的各次产业,二者体系范围基本一致。

三、对策与建议

我国人口老龄化造成我国利一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国家经济中用于老年福利的支出明显增长,这种现象大大影响我国经济的再次分配使得整个社会和家庭的收入逐渐向老年人倾斜,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经济发展

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构建可持续的老龄社会起到巨大作用。大力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降低社会保障支出在我国经济中的比例,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健康和谐发展。我国应该大力开展科技创新,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来增加我国经济的生产率,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到集约型发展,并且需要降低投入的人力和资本,从而增加我国财政收入。

(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体系

为了贯彻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监管,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约束和财务管理机制,能够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为了确保我国财政收入能够发挥最大的用处,需要完善我国财政支付制度。拓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是增加养老金收益重要方式,加强对投资基金的监管,确保投资的安全性,追求投资长期收益性。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一般包括,购买政府债券、进入资本市场、投资于符合政府导向的项目、存入银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等。投资在长期收益的项目,保证养老基金投资的多渠道性,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增加养老基金的流动性,确保能够随时发挥养老基金的作用。

(三)调整人口结构

调整人口分布结构能够促进劳动力跨区流动,实现地区间优化配置,调整性别结构有利于人类和谐平衡发展。近年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大提高了我国的人均GDP,同时我国应该重视提高人口素质。需要加大对公共卫生投入、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教育支出比重、加强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四)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创造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公共服务资源是指城市中零散分布并服务于大众的教育、医疗卫生和其他公共设施的综合体。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和资本流入。近年来我国政府的这项投资的确在不断增加,我国的发展打造一个优良的公共服务平台,在老年服务上的投入更是突出。

篇9

[关键词]少子化;老龄化;产业结构调整;影响

1、引言

作为一个传统的人口大国,中国曾经得益于人口的快速增加,这种人口的大量增加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对于我国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模式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全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在减少。按照我国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来看,截至到2014年7月,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有超过百分之13的人口在60岁及以上,还有百分之9的人口年龄超过了65岁,这两个数据都比以前有明显的增加,具体如表1-1所示。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就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特别是产业结构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效益明显不高,“人口红利”期的结束,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对于一些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较大的影响。

2、少子化和老龄化概念界定

2.1少子化概念

所谓少子化,指的是人口生育率有所下降,以及幼年人口数量有大量下降的发展趋势。通常,把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达到15%--18%即定性为少子化。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到2010年,我国0―14岁人口为2.2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6.6%,几乎呈现为严重少子化趋势。少子化可能会导致以后新生人口的逐渐减少,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若新出生的人口大大低于上一代死亡人口的个数,更有可能会导致人口本身的不足,所以少子化是目前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关注的大问题。少子化和老龄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同一概念的两个侧面。

2.2老龄化概念

老龄化是人口变化的另一大趋势,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的表现。具体,可以通过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以动态视角来看,把它作为两个时点的变化过程,即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开始向老龄化发展;第二是就静态视角来看,可视为人口老龄化在某一个时点上能够达到的水平。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召开了人口老龄大会,当时把老年人的起点定在六十岁,同时把老龄化的比例控制在百分之十。将“老年人”年龄起点定在60或65岁。纵观国际社会的普遍原则来看,目前判断一个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主要是看6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是否超过了10个百分点,或者65岁以上人口是否超过了百分之七。

3、我国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尽管我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为此,政府为老年人提供出了多种福利政策,越来越多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出台,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3.1老年人口的总数和绝对比例增多

按照新千年的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的人口调查显示,老龄化已经明显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无论是哪一个省,老年人口的数量都在增加。以江苏省省会南京为例,早在“五普”(2000年)时65岁以上人口只占到总人口的8.24%,52.5万人,而过了十年以后“六普”(2010年)的9.20%,达73.61万人,这一数据表明南京早早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除此之外,其他的大多数省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的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一直在增长,且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一直在持续增加。

3.2老龄化速度在加快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发现,2000-2039年是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老年人口平均每十年就会增长35%,年均增长3.12%,将要快于同期总人口增长的比例。人口老龄化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好几倍。在这一阶段,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之快在全球来说也是比较少见的。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将来临着人口问题的巨大挑战。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现次说明了我国老龄化速度相对发展较快,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一般都有一个过渡期;而我国则只花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而且在此后的40年内老年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则是一个在人口转变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过程,人口结构类型从成年型过渡到老年型的过程与经济发展情况保持了同步,进入老年时会有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国民生产总值相对较弱,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3.3年青人生育能力下降

除了老年人口增多以外,“少子化”也是我国人口发展的一大走势,随着家庭小型化、离散化与空心化,全国各地的家庭功能也在有所弱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新型事物的出现,使得全国有不少地区的年轻夫妇的生育能力有所下降。以南京市为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由“五普”的百分之15.45%降至9.51%,降了近六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这一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南京15-64岁人口为650.72万人,占到了全市总人口的百分之80以上,比20年前又增加了十个百分点。以上这一点表明,南京劳动适龄人口相对较多,但是年轻人的生育能力则一直保持较低的状态。

4、少子化和老龄化现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4.1该现状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当今全球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各国又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也进入了调整时期。按照现有的人口发展趋势,不难发现自现在起,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会有大面积的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会比以前有所上升,上升得最快的是第三产业,同时各产业的内部结构也会相对于以前有较大的调整。如在第一产业内部,从事传统行业,如种植业的人口会有大量的减少,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则会有所上升;第二产业中,从事重工业的比重会有所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会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其中的交通运输业和通讯服务业等会有很大的调整,以便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总起来看,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传统行业消失,而以光纤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一系列新兴行业得以不断地发展,并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使整个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4.2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必然会使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一定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流动,要求劳动力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的发展保持相对一致。但是由于中老年劳动力对于一些自己长期居住的地区和所从事的岗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而且具备了某些特别的专业技能,因而一般不愿意搬迁到其他地区居住或者随意调整自己的工作。这就使得劳动力从衰退产业和地区向一些新兴产业调整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其不利。与此同时,因为当前的人口结构有所老化,新增劳动力也在不断地下降,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所需要的、具有新技术结构的劳动力将会不得不再通过年轻人的培训而取得。但高龄劳动力接受新技术的时间长,且往往需要花上很多的时间,很难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而且还有可能会产生结构性失业,即合格劳动力短缺,而不合格劳动力剩余在企业改革与调整中的下岗职工中,年长劳动力多于年轻劳动力就已经说明了这一切,而这样的后果必然会使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总产出有所下降,同时还会减慢经济发展速度。

5、发展建议

通过上面的情况来看,因为人口结构特征的变化,使得未来的产业发展将也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变化,以后很有可能会把发展的重点转向第三产业,而前二产业比例逐步递减。其中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型产业将优先发展:

第一,社会资本作为发展养老服务的首要资本。国家将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融入于养老领域,其主要目的就是有效解决“融资难”、“用地难”、“营运难”和“用人难”等问题。未来将要政府要加大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合理地安排各种养老需求等。

第二,建立居家为基础、小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分层、分类提供养老服务,通过对所有养老程序的简化,以及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让社会力量更好地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办好当地的养老保险事业。

第三,推动医养融合,促进保险行业的全面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促进各个行业更好地实现互动和发展。

第四,开发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等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发展住房养老保障工作机制,根据劳动力发展现状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业等等,同时开发出一系列适合老年人发展的行业或者是相关的工作岗位,以便使养老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五,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法制化进程。无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社会中法律就是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规矩”。《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已经在养老保险法制化进程中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但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那薄薄的一小册《社会保险法》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化脚步,特别是要尽快完善养老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为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6、结论

通过有关少子化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少子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这一趋势必将给社会及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甚至还在持续下降的发展态势,更加速了我国的少子化进程。与此同时,大量的老年人口要引起外部消费市场的变化,甚至还有可能会使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等。随着我国进一步推行各种老年保障和完善少子化对策,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会在一定程度得以缓解。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更多有利政策的出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利用技术革新等手段可以使生产率得以提高;逐步使这一趋势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立勋.人口老龄化对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10(S1).

[2]杨清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篇10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呈现老龄化逐年加速的趋势,“未富先老”的特征显著。与全国一样,宁夏也是在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的老龄化。宁夏于200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我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的地区。本文将通过分析宁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及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应对宁夏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来应对宁夏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性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宁夏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宁夏于2009年由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而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全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尽管如此,宁夏的老龄化情况仍不容乐观:其老龄人口增长速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少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导致老少比急剧上升。据如下统计数据图4.1可以看出,1994―2014年宁夏老年人口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少年人口比重却不断下降,老少比也随之呈急剧上升的态势。宁夏少年人口比重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低于30%,且其下降速度逐年加快,2013年已经接近20%;而老年人口的比重却不持续增长,2010以后老年人口比重迅速增长远超2000年以前的增长速度,老少比重也越来越大。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特点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据相关部门预算结果显示,2025年以后宁夏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120万,到2030年宁夏老年人口将接近142.5万人,较2014年增加约60万人,年均增长4.58%。据此宁夏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深,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未富先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均GDP远远低于老龄化程度同水平的发达国家。而宁夏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龄化速度逐年加快,远超全国平均老龄化速度,但是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宁夏惠农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到13.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9.5%,成为宁夏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县(区)。宁夏红寺堡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占5.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仅为3.8%,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宁夏老龄化程度最高与最低地区之间相差7.1%,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

三、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

宁夏少年儿童比重不断下降,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老少比急剧上升,且宁夏人均寿命不断增加,高老龄人口多。宁夏人口老龄化受出生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增加的双面影响,从而导致宁夏人口结构向老年型发展。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可知,老年人口仅仅消费年轻时的储蓄,没有劳动收入,所以就老年人口而言会出现其储蓄率为负的现象,社会储蓄率将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降低。根据经济投资量:

可知u若减少,则经济投资量也将会减少。根据宁夏老龄化人数增长快、高龄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导致宁夏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增加,居民总体储蓄水平u降低,从而影响宁夏的资本积累。且未来宁夏老龄化程度a的增加,意味着宁夏家庭收入用于医疗保健等养老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储蓄率将进一步降低。那么宁夏经济的投资量也将会进一步将减少。

(三)宁夏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总产出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老年人口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家庭承担的养老支出也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养老支出部分支出bY也将逐渐增大,而这些问题都将使经济生产中的在投入资金减少。

另一方面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

表明在劳动力技术水平和资本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会随着的增加而增加。

四、对策建议

(一)引进人才,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数量少、待遇差,生产技术水平低且进步慢,导致单位劳动力产出低,导致宁夏经济发展落后,对老龄化的承受力能力差。因而提高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人才、技术与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带动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使人口老龄化给宁夏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是宁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二)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虽然宁夏是在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也相对较弱。然而由于宁夏进入老龄化时间段,老龄化程度尚未很深,使宁夏经济平稳增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一个机遇,因而大力发展宁夏老龄化产业,完善老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宁夏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市场上对老年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大,然而宁夏传统老年产业产品的层次低且种类少,现代老年产业方面,老年人文化和娱乐等相关的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也没有很好的发展。因此解决目前宁夏老龄化产业面临的问题,是大力发展宁夏老龄产业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