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教育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篇1

1.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呈现多样性,但受众人群类型较单一

辽宁省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形式较丰富,多数院校向社区开放了操场、运动场馆、教室、图书馆、活动中心等教学场地,并有部分开放了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一些高校为社区开放了部分学校教学课程,或为社区教育活动提供讲师资源,直接组织或参与社区教育课程或活动。另有部分拥有网络教育资源的高校,向社区开放了网络教育课程,积极吸收社区学员。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活动内容,基本可分为生产技能、教育教学、健康保健、休闲娱乐四大类,包括家政服务、法律知识、礼仪道德、养生保健、运动健身、书法绘画、声乐舞蹈等多种具体的教学课程。然而与课程的多样性相比,在受访院校的反馈中,近95%的社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都集中在老年人、青少年和下岗职工及待业人员这几种类型的人群,缺少25岁至55岁之间在职社区成员的参与,而这部分人群则占到社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实为社区教育对于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作用的一大缺失。

2.高校与社区合力开展社区教育尚未建立完善的协调与管理机制,双方合作受到一定制约

在参与调查的辽宁省64所本专科院校及成人高校中,有61%的院校认为目前本校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受制因素主要有双方合作缺少第三方的沟通协助、社区缺乏合作意愿、高校不了解社区需求以及高校无法满足社区的教育需求,其中包括双方的优势时间冲突,场地、设备和资金的缺乏等等制约因素。目前开展社区教育的本专科院校及成人高校中,只有约37%的院校反馈,在与社区合作开展教育活动中建立了较为明确的沟通协调管理机制,而多数院校与社区尚未建立长期合作,已开展的合作多是依据上级管理部门的阶段性要求,或院校与社区之间依据个别社区教育需求开展的短期合作。

二、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开展社区教育的探索与建议

1.引导高校和社区双方加深对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的理论认识

加强高校对参与社区教育的价值的认识,与社区建立相互认同、理解、沟通、支持的互动关系是促进高校与社区合作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终身教育理念下,对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提出的共同要求。然而目前,高校与社区双方对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的认识都不够全面和深入。部分高校认为参与社区教育并未对学校发展带来直接收益,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另外,一些社区教育组织者认为,高校教育设施先进、服务水平和教师素质较高,而社区教育面向的则是老年人、下岗待业人员等学习需求相对低端的学员,因此对高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需求的匹配度持怀疑态度。正是双方的这种观念,可能从根本上阻碍了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高校和社区在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学校制度等方面的理论引导,协助高校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校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组织实地参与社区教育等方式,加强高校对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认识,明确高校与社区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使高校意识到参与社区教育能够对高校自身和社区教育发展产生重要意义,以及参与社会教育是新时期对高校职能转变提出的新要求。针对社区,同样应当加强对社区教育组织者和工作者的理论引导,协助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下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意识,提升社区自身对社区教育的质量要求。同时,也应引导社区树立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建立起高校与社区合作沟通的共同思想基础和认识。

2.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沟通角色,构建完善的协调管理机制,确保高校与社区合作的稳定性

目前,高校与社区的协调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高校与社区分属两个系统,高校一般多为部署、省属或市属学校,与社区、街道的联系相对较弱,二者各自封闭独立。为促进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合作,就要突破原有的制度格局,建立高校与社区的合作关系,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构建一种新的协调管理机制。因此,可将行政力量引入,推进高校与社区的合作,发挥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权利在协调学校系统和政府基层管理系统中的有效力量。作为协调者和中间人,帮助学校和社区打破壁垒。在此基础上,将高校与社区的合作管理纳入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管理范围,建立明确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在社区教育中的管理和业务指导责任,在教育系统内部,作为沟通学校与社区的行政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与社区之间就形成了以发展社区教育为核心的制度关系,进而教育行政部门又以行政力量来促进高校服务于社区教育,发展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保持其稳定性。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促进高校与社区合作提供动力

社区教育的实际开展,涉及设备、场地、资金、人员、课程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建设和利用。在构建完善的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解决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实际困难,才能够充分调动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在高校外部,第一,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资金来源,适时适当地为社区教育活动拨款。经费来源问题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促进高校与社区开展合作,就应明确经费来源,提供经费保障,跟踪经费使用,让高校与社区的合作能够无后顾之忧地长期开展。第二,应完善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评价机制。在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评价与考核中,可将参与社区教育情况作为考核项,提升高校对于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拓宽社区与市民的反馈渠道,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情况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口碑”对促进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作用,帮助高校通过参与社区教育获得更好的社会声誉,促进其参与积极性。

在高校内部,应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及学生参与社区教育实践的积极性。首先,通过交流宣传,使高校教师及学生认识到参与社区教育对开展科研活动、提升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树立参与意识。其次,可将参与社区教育服务情况纳入对教师及学生的考评中,激发其参与社区、服务社区的内在动力。在社区内部,加强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的能力,有助于促进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目前,高校与社区在互相支持对方的能力上存在差异。社区自身能够向高校提供的硬件资源不足,软资源的挖掘能力不深,对于高校提供的教育资源的管理能力亟待提高。只有社区具备教育资源等管理和使用权力,高校才能够有意愿地向社区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4.扩大高校教育资源的开放程度,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参与社区教育,是高校实现服务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高校应在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进一步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不断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在现有的资源开放的基础上,高校还可探索如下途径:第一,扩大对高校现有课程的开放程度,并协助社区打造适用于社区教育的精品课程。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开展的核心,也是社区关注的重点。高校在提供教育资源支持时,可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开门办学,向社区居民提供知识性和专业性更强的社区教育课程,满足不同社区学习者的需求。同时,还可协助社区开展课程研发,弥补社区课程开发能力的不足,为社区做好课程规划。第二,进一步发挥网络教育的力量。高校应积极将课程资源转化为网络教育资源,与社区携手打造网络教育平台。不仅可以丰富社区教育课程内容,也有利于高校与社区降低授课成本,更可方便社区学员随时随地开展个人学习。第三,利用成人高校的教育资源,针对社区需求开展面向居民的培训。

篇2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了解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态度,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春市朝阳区及南关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处理数据。结果:78.45%被调查居民认为应该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不同年龄、学历、收入的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及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居民能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年龄、学历、收入的社区居民影响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知。

关键词:

慢性病;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利用

一、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良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是慢性病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指导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了解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态度,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随机选取长春市朝阳区及南关区社区居民399位,其性别、年龄、工资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第二,方法。2010年11月,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长春市南关区与朝阳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被调查居民数据资料。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有效填写问卷399份,有效率95%。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第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应用描述性分析、Pearsonχ2检验等方法分析数据资料。

三、结果

第一,社区居民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不同年龄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有差异(P<0.05),见表1。不同年龄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第二,不同学历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不同学历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第三,不同月收入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不同收入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

四、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以便减少、改善以及消除导致健康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利平等认为,有效的健康教育,对于社区慢性病干预工作有着积极意义。此次研究显示,在健康教育方面,应更加关注55~74岁年龄段之间的老年人,使其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潜移默化的促进其行为模式的转变。应给予800~1500元月收入人群及大专学历人群更多的医疗帮助,增强对该人群慢性病健康知识教育力度,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国外的大量研究告诉人们:不论对患者,还是医务工作者,健康素养在疾病预防及管理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3]。赵学军[4]等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干预中起着主导和关键的作用。因此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必要且有意义。转变居民的健康观念,使其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相关认知,有利于居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娟.基层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江苏卫生保健,2011,13(2):52.

[2]利平,谢莉,刘小平等.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2(7):427-9.

[3]张庆华,黄菲菲,朱爱群.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814-817.

篇3

要扎实推进和做好**年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各居(村)委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人员,在充分认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还要充分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做到热爱本职工作、钻研业务技能、研究工作思路、探索活动载体、增强工作责任,切实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做优,要结合社区自身条件和特点,创造性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二充分认识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社区健康教育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乃至在整个和谐社区建设中,我们要以提高全民整体健康素质为宗旨,继续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宜城社区健康行”活动,建立起街道相关部门和各居(村)委负责以及全社会参与的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做到健康教育与常规工作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社会通力配合的健康教育新格局。健康教育是帮助居民掌握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社区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领域,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为社区和谐目标服务,是宜城街道卫生保健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健康教育培训班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居(村)委健康教育专(兼)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旨在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扎根基层的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我们要充分认识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促进社区水健康教育平的不断提高。

二是工作目标、计划要到位。通过这次培训班,各居(村)委要根据街道办事处**年健康教育工作意见、任务,认真制订好居(村)委健康教育工作长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并按计划有序开展好各项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工作措施、效果要到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职责,加强工作检查考核。要结合社区“两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学校、画廊、专栏、黑板报、电化教育、照相机、活动场所等硬件配套设施建设。要形式多样地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健康教育载体,提高健康教育效果。首先,要强化健康教育宣传,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宣传阵地作用,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出刊专栏板报、开展电化教育和发放资料、手册、社区简报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其次,要定期组织开展健康咨询、专题讲座、专项培训及健康教育进校区、进单位、进家庭等形式的主题活动;第三,要把健康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组建“健康俱乐部”、“社区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社区卫生义诊服务队”等民间组织,创特色、树品牌。

四是软件台帐要到位。各居(村)委要指定专人及时收集、整理好各种健康教育工作资料(特别是照片等原始资料),要按照规范要求认真记载好健康教育工作台帐,确保各类创建工作复查和年终考核时有详实的软件台帐可看、可查,要坚决杜绝弄虚作假,临时补做假台帐的行为发生。

三、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和强化工作考核

一是希望同志们要集中思想,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以这次培训班为契机,认真学习,掌握技能,提高水平,确保培训效果。

二是通过今天的培训,务请同志们回去后将这次培训班的精神及时向书记、主任认真汇报,特别要按照街道办事处**年健康教育工作意见,认真研究制订好本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今后,各居(村)委财务上要设立健康教育科目,筹措专项健康教育经费,确保各项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展开。

篇4

[关键词]社区教育;存在问题;提升方略;

在中国,社区教育的形成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初期,在总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经验得失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社区教育经验,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现在一般认为,农村社区教育就是立足于农村社区,以成人学校为主体、农村社区为教育领域,根据农民年龄、文化、爱好、就业取向等形成的符合农村特点,旨在加强劳动者素质和提升社区文化的教育形式。

一、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村社区的形成还没有一个长期的时间,不少农民集中居住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再加上农村社区教育的配套没有完全跟上,因此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缺少必要的联系。当前农村社区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能够找准需要培训的对象。综观当前急需培训的对象,理应是刚刚步入社会的“新农民”,即未能考上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这部分人群既易于培训又必须培训,因为他们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源。为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必须形成对接,不能彼此分离,导致最终的脱节。

2.缺少必要的认识。由于受到传统的小农思想的影响,不少需要培训的农民都认为接受社区教育并不是他们当前的必须品,不少农民认为,与其花时间接收培训,不如出去打些零工,小富即安的思想制约着更多农民参加社区教育。同时,由于社区管理者对社区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社区教育就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导致社区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3.缺少必要的资金。当前,农村社区教育更多地属于政府进行主导,因此要想使社区教育有效开展,就必须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4.缺少必要的队伍。农村社区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社区教师资源有限。一方面,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人数有限。资料显示,海安县各乡镇从事农村社区教育的在编人数看,一般一个乡镇不超过8人,师生人数比与基础教育师生人数比,不足十分之一。另一方面,从事社区教育教师的素质有限。专职的社区教育教师几乎没有,更多的教师是基础教育转行的或者是各学校退休的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过硬的不多。

5.缺少必要的制度。长期以来,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即使有相应的地区性制度进行保障,在执行的程度上也打了一定的折扣。

二、化解农村社区教育问题的提升策略

1.转变理念,提高认识。与社区管理部门联系,首先引导管理者从“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角度来认识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广播、宣传栏、有线电视等,在整个社区营造出“学习为再就业,学习可谋发展”的浓烈的学习氛围,引导广大失地农民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入手,充分认识、积极参与,进而热情支持。

2.转变形式,学为所用。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由于不少的农民已经很难像学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此阶段的培训应该采取 “学为所用,学有所用” 点对点式培训。即由企业下“订单”(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学校出“菜单”(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开设相关课程,由农民自愿选择),政府来“买单”(培训费用由政府负担)的模式,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后续保障,增强农民的学习内驱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农民社区教育一定要立足于受训者的需求,如学校开设了“计算机操作、园艺、蔬菜、保洁、烹调、餐饮服务”等应用类,“书法、绘画、二胡、京剧、象棋”等休闲类课程,让农民按需要参加培训。

3.延伸课堂,提升效率。为了提升培训的效率,社区教育内容要根据新时期培训的要求,一方面,全方位采用了信息化技术的手段,通过计算机、投影仪、OA管理软件等来提升培训的效能;另一方面,根据需求,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以“点对点”式的分散培训,来满足不同时段、不同类别学员的培训需求。

篇5

一、建立主题学习社区进行协助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建立主题学习社区进行协助学习的必要性

大量试验表明,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协作学习,有利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优化。而如何把网络资源与基础教育教学联系起来,特别是让网络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是信息时代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挑战。建立主题学习社区的初衷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优势,使学生在数字化学习平台中发挥学习主动性,围绕某一主题,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建立主题学习社区进行协助学习的可行性

建立主题学习社区进行协助学习需要使用者在技术上和物质上都有一定的基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利用主题学习社区进行协作学习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有能力利用主题学习社区进行协作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为主题学习社区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基于协作交流的主题学习社区的构建

1.Web2.0技术与主题学习社区的关系

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Web2.0的核心理念与主题学习社区所强调的要素是不谋而合的。

主题学习社区是Web2.0理念的良好载体,而Web2.0的主要技术和服务是构建主题学习社区的支撑。

2.基于协作交流的主题学习社区的功能模型构建

祝智庭教授曾经提出了一个构建VCL的模型。他从七个方面描述了校园网的教育功能:通信、教学、管理、资源、课外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七个方面,教学、学校管理、教学资源是学校三个最基本的方面。课外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功能的扩展,这六个方面通过通信紧密连接在一起。通过分析,主题学习社区应该包括教学管

图1 主题学习社区功能模型示意图

理、互动通讯和资源管理三个基本功能模块。结合祝智庭教授提出的构建VLC模型,主题学习社区模型构建如图1所示。

各功能模块都是由比较成熟的社会性网络软件衔接而成。通过主题学习社区实现对各功能模块的有机整合,创建一个能有效支持学习者之间协作学习、交流探索的平台,为学习者的交流与交互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从而方便知识的产生、交流和创新,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主题学习社区的协作学习过程的设计

1.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协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分别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情境是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协作是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围绕着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开展协作交流,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会话是通过一个协作交流学习平台,方便学生交流,实现信息共享。意义建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基于协作交流模式的主题学习社区在学习过程控制上应该体现这四个要素。

2.协作学习过程的详细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突出情境创设

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前,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协作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以免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主题发生偏离。同时,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学习任务的设计——突出协作交流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提供一个学习探究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依据,并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围绕着“问题解决”,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真实”的学习任务,并开展协作交流,将进一步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篇6

>> 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全科化”培养研究 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究 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必要牲与规律分析 基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与利用 全科团队模式下2型糖尿患者监测随访细节管理研究 社区全科医师综合干预措施对糖尿病2型的效果评价 全科医护团队对社区2型糖尿病监控服务模式的探讨 社区全科医生对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的效果探讨 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试谈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素质培养 浅谈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问题 当前我国本科层次全科型小学教师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的现状思考与实践路径 从课程设置的视角谈全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全科型教师的培养与普通物理教学的改革及实践 全科型乡镇卫生院适宜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探索研究 基于全科型需求的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素养培养策略 全科型小学师资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专家型小学教师培养实践探索 我国2020年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每万名居民对应2-3名全科医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7-06-06.

[2]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05).

[3]周德义,李纪武等.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教师,2007(09).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区;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统分政策的取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而待业在家,提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化,正是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以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难,探索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体现了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社区的影响

1、有利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在“十七”大报告中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除了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社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必须大力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有利于社区物质文明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做的好,社区成员的思想觉悟高,有利于社区的物质文明的建设。如有利于维护社区的基础设施。因此,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社区物质文明建设以及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有利于社区的和谐稳定

目前,在社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还存在着如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抵制歪风邪气和不良思潮等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善,解决不及时,就会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危害,不利于社区的和谐稳定。据报道,上海由于社会矛盾解决得比较好,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故的“”、“政府无用论”在社区建设搞得好的地方根本没有市场。可见,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社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完善的社区设施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社区服务设施状况良好,人心容易团结,可利用社区的有利因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反之,设施状况差,则人心容易涣散,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

2、良好的社区文化传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

我国的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社区的文化传统除了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江浙社区文化具有“包容、务实”的特点。这种文化对社区成员的思想道德品德形成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3、完善的社区规章制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社区规章制度对社区成员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成员要在某一社区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就必须遵守这个社区的道德规范,否则就会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当社区规章制度的要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这种约束力可以强化教育的效果;而对于那些落后的规章制度这种与树立却阻碍了个体思想的进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进社区的必要性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1、缺乏吸引力。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只是教育效果不明显,使学生对思想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和厌倦情绪。

2、理论教育脱离社会实践。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并未结合起来,相对独立,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出现了教学与思想教育工作相互隔离的现象。

3、教育效果不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包括导向、激励、评价、凝聚、调节和转换等诸多功能。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元化”的课堂教育模式,难以使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理论,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化的必要性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包括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把学校教育的实践活动纳入社区环境之中,充分利用社区这个“第二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得实践活动的形式更加丰富,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大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区化可以使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理论应用于社区社会生活实践,并通过以社区为平台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实现理论的升华。

3、促进大学与社区的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化可以促使大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促进大学与社区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大学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开展各种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为社区成员的思想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大学与社区的沟通合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区化,需要大学与社区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和沟通机制。

首先,学校与社区双方应就大学生进入社区的具体事项达成一致。其次,各级学生团体是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团体与社区各部门之间也应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此,学校与社区之间应当建立快速、准确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社区化的过程中,学校与社区之间建立的信息沟通机制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能够保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信息沟通机制也有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学校领导可以通过相关信息,掌握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精神引导

1、进行隐性教育

2、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的社区实践活动的目的又两个;一方面促使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为社区提供相关的服务,并在其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

1、设立社会实践小组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是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按照调查时间和集中程度可分为假期调查和平是课外调查。暑期“三下乡”活动是个大学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传统方式,而平时课外调查也是一种社会调查的方式,并在各大学中逐步开展。

社会调查工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专题调查、一般调查、集体调查、个调查等。在当代大学,学习模式应当集自主性、专业性、实践性、学术性与创新性于一体。因此,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正是一种发挥学生专业性、实践性、学术性与创新性优势的有效途径。

2 开展社区服务

篇8

[关键词] 围绝经期妇女;自我保健;健康教育;行为现状

[中图分类号] R19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b)-0133-03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特征起至最后1次月经后1年的正常生理变化期[1-2]。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围绝经期妇女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该年龄段的妇女如果没有得到科学的保健服务,将影响到自身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本研究调查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00例围绝经期妇女对自我保健的认识水平与行为现状,以期为制订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妇产科门诊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00例围绝经期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5~55岁,平均(51.4±2.5)岁。其中,月经正常28例,月经紊乱16例,绝经56例(自然绝经52例)。所有被调查者均自愿参与,能理解问卷调查各个项目的含义。

1.2 调查方法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部分: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症状的认知情况,对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认识及应用情况,获取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意愿及途径。所有问卷均由护理人员统一发放,当场填写并收回。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

2.2 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症状认知情况的分析

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症状的知晓率偏低,均

表1 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症状认知情况的比较[n(%)]

2.3 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认识及应用情况的分析

在调查问卷列出的保健措施中,有近70%的被调查者不了解肛提肌锻炼与激素替代疗法,绝大部分围绝经期妇女的围绝经期保健行为水平低于认知水平(表2)。

表2 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认识及应用情况的比较[n(%)]

2.4 被调查者获取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意愿及途径

所有被调查者均表示愿意了解围绝经期健康知识。在既往的围绝经期知识获取途径中,他人告知占51%,医务人员教育占19%,媒体宣传占22%,其他占8%。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现阶段围绝经期女性对健康保健知识的认知度较为有限,以至于女性的保健行为自觉性较低[3],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女性保健工作开展的进程[4],也严重影响了女性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可见加强围绝经期女性保健教育,切实提升绝经期女性保健行为的自觉性具有必要性。就围绝经期女性保健工作现状而言,围绝经期女性的医疗保健认知度及行为多受文化程度、工作职业、经济发展程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5],要强化女性保健认知度与行为依从性,需要借助健康教育提高女性的从医性[6],并结合专科医生的健康教育与指导,着重从护理工作角度出发指导女性绝经期用药,利于切实提升围绝经期女性保健行为的自觉性[7]。

3.1 加强医院健康教育以提高女性的从医性

本院妇产科门诊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对患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围绝经期女性保健问题教育工作,在临床治疗工作开展的同时开展保健教育与指导工作,向患者或健康体检者讲解保健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引导患者与健康体检者树立定时检查与保养的观念,切实提升患者与健康女性的从医性。本院还在保健普及教育工作中安排专科医生就女性用药问题进行教育与指导,并开设医院健康指导热线[8],针对女性疑问进行及时解答与指导,以保证保健教育工作的科学水平[9]。此外,笔者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发现围绝经期女性的治疗会影响到女性保健水平,应该在治疗过程中多用激素代替药物,以保证对保健工作无消极作用,全面提升女性的保健水平。

3.2 以社区教育为依托加强自我检测

现阶段,社区工作已经成为医疗工作开展的重要途径,本院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广泛开展区域化的保健教育工作,以全面提高女性从医性。本院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家庭访问等形式宣传保健知识,还为围绝经期妇女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做好检测与随访。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偏低,易出现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10],围绝经期也是妇科三大肿瘤及乳腺癌的高发年龄[11-12]。从本次调查来看,仍有相当多的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偏低,对定期体检、注意补钙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这提示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应提高围绝经期妇女对妇科肿瘤的认识,指导女性多参与妇科普查与自检[13],掌握自我检测与记录的方法。

总之,从本次调查来看,仍有必要针对围绝经期妇女自我保健意识薄弱、保健行为少的现状展开科学的健康教育,使广大围绝经期妇女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认识水平,掌握保健方法,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艳霞,郭燕,方为民,等.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状况与卫生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5):2108-2110.

[2] 孟文文,张玲娟,张静,等.围绝经期妇女自我保健的知信行调查与健康教育对策[J].护理杂志,2010,16(5):325-327,342.

[3] 夏建红,田丰莲,赵庆国,等.围绝经期妇女就诊及激素替代治疗态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6(1):89-90.

[4] 张巍,刘媛,刘贤英,等.围绝经期妇女健康及社区妇女保健现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5008-5011.

[5] 张金英.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479-480.

[6] 刘良春.围绝经期妇女的激素替代治疗[J].中外女性健康,2013,27(5X):72-73.

[7] 徐华,逄桂英.围绝经期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调查和健康教育对策[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3,21(8):814,F0003.

[8] 张陆珍.社区围绝经期妇女100名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152-153.

[9] 李烨.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吉林医学,2013,34(24):4926.

[10] 孔晶,姜晓红,费春香,等.围绝经期妇女情绪障碍对其睡眠质量影响[J].江苏卫生保健·学术版,2013,15(4):41-42.

[11] 刘菊琼,向珍华.2388例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125-126.

[12] 桑剑锋,王雪晨,姚永忠,等.6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150例治疗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1,10(5):345-347.

篇9

【关键词】社区护理;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62-01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sed the status quo of community nursing,existing problems,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nursing and explore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munity nurs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nursing in china.

【Key words】 community nursing;education,;teaching reform

社区护理是一种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需要的新的护理模式,它增添了新的护理工作内容,扩大了护理工作职责,实现了以护理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群整体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使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向家庭,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社会化服务。它预示着全球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势。我国社区护理始于2O世纪8O年代,起步较晚,缺乏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及专业人才,目前社区护理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存在着许多影响社区护理发展的重要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探讨社区护理教育改革,从而推进社区护理的发展。

1.我国社区护理现状

1.1 社区护理人员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就我国而言[1],截至2005年底,共有注册护士134.96万人,其中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仅10 972人,不到护理人员总数的1% ,并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社区护理经验的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更是缺乏。据调查[2],一般一个社区护理站服务一条街道,一个街道通常有3 000人~5 000人,而护士只有1名~3名。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这严重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质量。

1.2 社区护理人员学历及综合素质不高,护理观念未根本转变。据国内多项社区护士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3]: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社区护士学历结构以中专为主,占52.6%~76.9%,大专学历占7.2%~41.6%,无专业学历的护理人员占3%~15.9%,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仅为1%,其中80%以上的社区护士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知识面窄,护理观念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社区家庭护理。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及综合素质,转变护理观念是当今社区护理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

1.3 社区护理教育体系不完善。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系统尚不完善,至今没有完整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1.3.1 各高等院校社区护理专业设置太少。国内只有很少医学院、护理院校开设社区护理专业,难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4]。即使部分医学院、护理院校在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中开设了社区护理及与社区护理相关的一些课程,但由于我国社区护理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在学时安排,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1.3.2 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存在问题。椐统计[5,6],至2005年全国已有近8万名护士从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这8万人中,不足一半的社区护士参加了短期岗位培训,还有一半社区护士没有受到相关职业培训。国家要求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必须接受专科培训,并要求到2010年80%以上的社区护士接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岗位培训。 闫红[7]等调查表明,短期和不脱产的培训所能学习到的社区护理知识非常有限,且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能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达标,只是走形式,培训质量得不到保障,内容仍强调基础护理操作,让参加培训的护士感到茫然,不知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在哪里,这成为制约社区护理发展的瓶颈。

1.3.3 社区护理实践少。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还刚刚起步,且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功能不全的问题。在学习《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社区护理实践少,大部分学校没有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学校安排护生实习或见习,多数是倾向于到大的综合性医院,只有少数学校在社区护理授课的过程中,安排护生去社区做一些问卷调查或者访谈。这样,培养出的护生对社区护理的内涵认识不清楚,不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护生毕业后进入社区工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4]。

2 发展社区护理的必要性

社区卫生服务是经济发达国家探索研究的一种最佳卫生保健服务模式,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社区护理教育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是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措施[8]。

3 社区护理教育的建议

3.1 广泛宣传,转变观念,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社区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高等院校要加强对护生的宣传,让护士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及美好的发展前景,对社区护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同时也要增加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多媒体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及社区护理保健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及对社区护理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社区医疗护理是一种经济的康复途径。使广大居民从心里接受和欢迎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

3.2 加速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我国社区护理人员数量很少且缺乏社区护理专科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区的健康需求。因此,我们要加强社区护士的培养。首先,在高等护理教育和大、中专护理继续教育中,增设社区护理课程;加大社区护理临床护理实践的比例,给同学动手的机会,培训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加强社区护士的培训,举办社区护理培训班。第三,选派人员出国考察、进修,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社区护理经验。

3.3 健全并完善社区护理教育体系。

3.3.1 在各层次护理教育中开设社区护理专业,重视各学历层次社区护理知识的普及及实践教育。逐步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院设置社区护理学系和社区护理学教研室。

3.3.2 加强社区护理实践,规范实习基地。社区实习是护生从学校走向社区的重要职业训练阶段,也是护生综合素质培养及技能培养的关键时期,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安排多种实践场所,包括卫生中心、护理站、学校、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等,把一批有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实习生的实习重点从医院转向社区,社区护理实习安排可占到整个实习的50%[4]。

3.3.3 重视社区护理教材建设。 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行业专家编写一批主要专业的教材, 特别要编写一批实践教学辅助教材, 以推动实践教学创新, 促进实践能力培养。同时, 要加强教材的评估、推荐、推广应用工作和教材研究工作, 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9]。

3.3.4 加强社区护士的继续教育培训。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社区护理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高等护理教育体系,社区护理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区人群的需求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专业社区护士紧缺,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需几年时间,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对在职护士进行短期培训,将其转型为合格的社区护士是一个有效途径[10]。如果能够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建立社区护理培训中心,设置社区护理专业的学历教育,通过短期社区护士资格培训,半脱产、全脱产和函授等学历教育方式,就能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社区护理技能,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的社区护理专门人才,使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从而推动我国社区护理事业快速发展。

3.3.5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高等院校应制定建设规划,通过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进修、学术会议、与国外交流学习等方式培养教师,并对人员编制、职称评定、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尽快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社区护理教育师。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部.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36.

[2]余虹,徐珊.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61-62.

[3]刘秀娜,张翠华,罗羽.中国社区护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9):1118-1119.

[4]吴晓琴.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议[J].护理研究,2008,22(2):387.

[5]郭燕红.发展护理事业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223.

[6]包家明,曹梅娟.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索[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795.

[7]闫红,刘书文,宋永慧.成都市社区护士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5):1402-1404.

[8]翟忠美,韩昌洪,田维珍.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对我国护理教育的启示[J] 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23-124.

篇10

【关键词】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制约因素;互动对策

一般来说,学校体育设施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在没有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多被闲置,因而其供大过于需。社区资源设施的使用对象是社区居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诉求也日趋上升,因而常常出现供不应求问题。所以,我国尝试加强学校和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共享,但由于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实施进程缓慢。由此可见,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有必要对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积极思考互动对策。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体育正处于发展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制约其发展的状况。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显现出社区体育场地紧缺、设施设备建设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区体育的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体育建设相对完善,但是在使用情况上却相对宽松,大部分的学校体育设施主要用以教学,而在非教学时期这些体育设施通常是闲置状态。从社区体育设施的紧缺情况和学校体育设备的闲置状态来看,要解决其各自的体育发展问题是极为重要的提案。但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分别从这两种情况出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来解决各自的问题,并非适宜之举。通过分析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资源进行结合发展,对解决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设置资源问题有可借鉴意义。通过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结合发展,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在短期内缓解我国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中的问题。

从我国的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程度来看,其设施的使用程度有提升的空间。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中小学校共计54万,学校的室外体育场地面积共约3亿平方米。学校的体育设施只在学生教学使用,日使用时间约为7小时。由于寒暑假时间以及其他节假日处于关闭状态,学校体育设施的年使用情况在200天以内。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仅限于校园教学时间,这形成了学校体育设施的低使用率情况。观之国外学校设施的开放情况均在90%以上,我国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度和使用程度明显有待提升。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出发,通过进行学校体育资源的共享来缓解社区体育设备的不足是具有必要性的。

(二)可行性分析

从使用性质来看,区的体育设施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锻炼的设备,促进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则是满足教学目的,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必要的设备。从供需情况来分析,我国社区体育建设相对不足,体育设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学校的体育设施则是供大于求。若但从供需情况来看,以学校体育设备之长补社区体育资源之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体育设备资源进行共享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不仅是受资源设备的数量影响,也与设备的使用功能以及使用性质等其他因素相关。因此,在进行体育资源共享时,要透过体育设备的数量现象,深入发现体育设备使用的深层影响因素和这种现象的本质问题,建立有效的方案和解决措施以提升共享的可行性。

(三)资源配置制度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以市场经济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手段,利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实现资源的配置。如供需关系、竞争规律以及价值规律等都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原则,在这种经济发展情况下,体育资源的配置制度也与计划经济发展时代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我国现阶段进行体育资源配置时,也要依据新时代下的资源配置制度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促进资源的使用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需求,以实现体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发展。因此,在进行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设施的资源共享时,也要结合经济学角度展开分析,根据资源配置制度进行合理配置。

(四)体育设施的归属

在资源的归属上来看,学校体育设施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其资源的配置权力是由政府部门行使,学校则是对体育资源进行使用,并行使管理资源的权利。社区体育设备通常由政府体育部门进行资源的配置,以供社区居民进行使用。从资源归属上来看,学校体育设施和社区体育资源都是国有资产,而在所有权、管理权上有所却别,体育资源所属系统不同,服务人群也有所差异。因此,进行资源的共享时也应充分考虑资源的归属问题,避免因资源共享造发其他资源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二、制约因素分析

(一)资源配置问题

首先,学校和社区体育设施的归属有待明确。学校体育设施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归属没有明确划分,不知道它是属于政府、学校,还是单位或个人。社区体育设施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其归属也不清晰,不知道应当划分给政府体育部门、开发商,还是社区居民。其次,体育设施的资源共享方式有待明确。就学校体育设施来看,其投入渠道主要有个人、单位以及政府。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体育设施的资源共享方式不尽相同,因而既不能完全采取公益性方式,也不能一味采取盈利性方式,但是如何实现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尚不清楚。

(二)成本补偿问题

通常,在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时,需要调用专业的指导员和管理人员,并适时对设施进行保养、维修,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要耗费一定资金,进而可能增加学校运行成本[1]。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体育设施难免会出现损耗,从而要对其耗损与折旧情况进行核算。但由于体育设施的损耗与折旧核算问题较复杂,和设施的开放时间、使用年限以及使用条件等因素都有关,暂时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

(三)安全问题

一般认为,安全问题是影响资源共享效果和质量的一种主要因素,它和体育设施的使用方法、态度以及技术维护等均有一定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部分学校的体育设施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加之安检维护措施不到位,没有适时进行检查、维修,因而埋下了安全隐患。第二,部分体育锻炼人员素质不高,其使用体育设施的方法与态度不合理,因而可能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发生意外人身事故。

(四)管理模式问题

就当前情况来看,主要有三种资源共享管理模式。第一,学校独立管理模式,其所占比例约95%。基于此种模式,学校为了缓解运转资金压力,减轻财务负担,通常会通过有偿的方式来筹措经费,不过这种方式效果不大,不能够较好地弥补资金缺口。第二,在学区组织、俱乐部等组织的支持下对部分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其所占比例约4%。第三,是在社会组织或某行政部门的带领下对所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其所占比例约1%。这两种管理办法的成效较好,但由于实施的时间较短,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理论。

(五)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体育行政管理机构部门中,不存在上下级之间的辖属关系,统一由本级政府对地方工作部门进行管理、领导。在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当中,行政权力是高度集中在各级政府辖区,而在事权上通常处于分割的状态,以至于工作任务分散在行政管理机构部门中由上至下进行,而权利集中在各级政府辖区[2]。如此一来,学校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工作就缺乏有效的纵向协调,横向方面的流动也不足。

(六)意识观念问题

首先,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由于学校体育设施单位管理者意识观念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没有认识到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从社区居民角度分析,虽然其健身诉求有所上升,但对于体育健身的积极意义认识不够深入,健身意识不强烈,因此没有因为社区体育设施资源紧缺而产生急迫感。

三、互动对策思考

第一,要建立资源共享理论基础。众所周知,有序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的有效指导,理论的完善也需要充分发挥实践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资源共享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要完善资源共享机制。为了有的放矢地开展资源共享工作,必须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因为只有良好的机制保障,才可能实现长足稳定发展。

第三,要优化资源共享管理模式。当前,我国资源共享的管理办法仍然有待改进,为了提高管理效果和质量,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资源共享管理模式。

结束语

由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有限,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我国试图通过学校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方式来缓解供需矛盾。该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处理好资源配置、成本补偿、安全保障、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以及意识观念的问题。

作者简介:樊文娴(1975.12-),女,汉族,江西南昌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