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调研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流动人口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流动人口调研

篇1

本研究中的流动人口是指年满16岁及以上不具有兰州市户籍,在兰州市居住六个月及以上的流入人口。本次调查地点主要选取兰州市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两个区: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以方便进行集中调查获取数据。调查对象主要选取低收入阶层,这是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次调查对符合条件的550名流动人口做了结构式访谈,有效问卷538份,有效率为97.8%。

二、兰州市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

1.劳动就业(1)职业现状。大多数流动人口属于经济型流动,进城的首要目的就是挣钱,而要挣钱就必须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对于教育程度较低,自身资源有限的流动人口来说,求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遇到很多的限制和阻碍,这也使其比较集中在一些特定的行业。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主要在商业(如个体工商户、流动小商小贩等占50.8%)、服务业(如餐馆、旅店服务员,清洁工,保安等占24.7%)以及体力劳动业(如建筑工、维修工等占17.3%),只有少部分人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占7.2%)。我们可以看出,流动人口中大多数从事不稳定的脏乱累的工作,只有少数教育程度高的人才能进入高层次行业工作从事稳定工作。(2)报酬待遇。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劳动收入是流动人口继续留在城市的直接动力,从调查结果看,多数流动人口的月均收入较低,2000元以内占到65%;日平均工作为10小时,每天工作9至12小时的占五成以上。由于城市提供的报酬一般超过农村的收入水平,即使满意度不高,流动人口也还是愿意留在城市里。流动人口在工作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也不乐观,仅有15.4%的人签订了劳动合同,79.4%的人没有签劳动合同。从访问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在服务业工作人员没有签劳动合约的意识,同时用工单位也没有这方面的规范要求。

2.生活情况(1)居住情况。流动人口在兰州的居住方式多样,有自己租住、合租、宿舍(集体或单人)、借住、自己购房和其他等。调查数据显示,租房是流动人口在兰的主要居住方式,而且近六成的人是自己租房,与人合租的情况并不多。这种居住方式与来兰流动人口在兰从事的工作、在兰居住时间和来兰方式有关。此次调查的流动人口中从事个体商户和小商小贩的人员较多,而且很多人在兰州居住的时间比较长,加之有的人是与家人一起来兰,为了生活方便多数人会自己租房住。(2)社会交往。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与其他居民的往来情况,最频繁的交往情况是聊天,其次是帮助其他居民,再就是接受居民帮助,到居民家做客和请居民来家做客的情况最少。这与社会交往中距离原则相吻合,交往距离的远近正好体现出人际关系的强弱亲疏,交往距离越近人际关系越强,交往距离越远人际关系越弱。同时,与本地人结交朋友的情况比较普遍,随着在兰州居住时间的延续,流动人口与兰州人结交朋友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从社区活动参与情况看,大多数(83.6%)流动人口没有参加过社区的活动,如文化娱乐、治安巡逻、募捐、选举、志愿者活动等。但多数(62.8%)流动人口表示愿意参加社区活动融入到当地社区。流动人口困难求助调查结果显示,向以前的朋友求助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家人,再就是亲戚,也有向同事、政府求助的,但比例很小。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范围有限,以前的朋友和家人是他们的重要社会支持来源。(3)社会保障。目前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在此次调研中涉及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我们发现参保率都很低,购买农村医疗保险的仅占30%。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由于户口类型不同,能够享有的社会保障不一样,进城务工流动人口的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也是比较复杂,受到流动人口个人参保意识的影响,加之用工单位存在用工不规范的情况,导致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不高。

3.流动人口社会服务与管理当地对外来人口提供的服务和管理,如人口基本信息登记、证件发放、计划生育管理、出租屋管理、卫生防疫、治安维护、职业介绍和培训、法律咨询和援助等情况。此次调查显示,有部分流动人口接受过相关的服务和管理,而接受过相关服务与管理的人中,57.1%的人感觉满意。对于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还没有覆盖到所有人,这些服务和管理逐渐得到了多数流动人口的认可。从流动人口是否应该参与当地政府的管理的调查结果看,75.4%的人觉得应该参与,7.6%的人觉得不应该,17%的人认为无所谓。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于政府对他们的管理并不是排斥的,大多数人觉得应该参与管理。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兰州市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影响,工作层次不高,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从流动人口在兰州所从事的行业和具体工作看,他们在商业和服务业中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大多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对个人能力和教育程度没有特别要求,收入不高,劳动时间较长的低层次工作。多数流动人口找工作或者就业主要依靠自己解决,半数的人觉得找工作困难。这主要是与流动人口的教育程度不高有关,年纪稍大的多数是小学和初中教育程度,年纪稍小的多数是初中和高中教育程度,在找工作时只能选择那些对教育程度要求不高的工作。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就业困难比例逐渐增加的趋势。

2.兰州市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调查发现,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主要项目的参保率均偏低,有养老保险的占调查总人数16.9%,有医疗保险的占30%,有失业保险的占8.2%,有工伤保险的占11.7%。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严重缺失受到流动人口保险统筹层次低、地区之间政策不统一、保险关系难以转移接续、用工合同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如是否清楚现在社会保险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办理程序及要求,目前工作/务工的单位/企业有没有、如何给应聘工作人员尤其是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员提供社会保险等,都影响着流动人口的参保。从总体上看,在兰州务工的流动人口享受的城市社会保障很有限,有待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

3.兰州市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缺乏保障。从统计结果看,2012年月收入1600元及以下占被访兰州市流动人口的45%,2000元以下的占65%。而兰州市工薪阶层一般在2500-3000左右。这样看来,流动人口中65%的人的月收入是低于月收入2000元,加上兰州市的物价水平并不低,流动人口的月均收入偏低。每天的工作时间较长,日平均工作为10小时,基本上没有节假休息日。兰州流动人口在工作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也不多,仅有20%左右的人签订了劳动合同,一方面很多流动人口没有签劳动合约的意识;另一反面很多用人单位并不重视签订劳动合同,这样一来就不能有效地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劳动权益。

(二)建议

1.重视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加强劳动权益保护。针对多数流动人口教育程度不高的情况,重视和开展流动务工者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建立健全职业中介机构,为流动人口就业提供信息。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增强流动人口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督促指导用人单位依法与流动人口就业人员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严格依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检查用人单位工作报酬、劳动条件、工作时间等,解决流动人口的劳资纠纷、工作环境恶劣等劳动权益问题。

2.重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索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出台符合当地实际和特点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政策,加大社会保险投保宣传,建立流动人口救助制度。探索建立流动人口保障体系的途径,尝试通过新方法解决因外来人口的高度流动性所带来的困难,提高流动人口的参保率。

3.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制度,明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和职责。政府要建立流动人口信息检测体系,全面把握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全面实现流动人口的计算机管理,并尽快与相关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建立兰州市统一的人口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立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完善管理网络,明确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机构,建立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协调机构,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统筹和协调工作。

4.管理与服务结合,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转变观念,将管理与服务结合,想方设法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好、更优质的服务,让他们在兰州市安居乐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增强其自信心和“对兰州的归属感”,使流动人口同本地人一样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受到同等尊重和信任。通过提供优良的社区服务,着力增强流动人人口对工作、生活和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篇2

截止20__年9月底,我县全员流动人口10275人,其中流出人口9293人、流入人口982人。20__年度,我县跨省流入人口生育5人,其中一孩5人、政策内生育5人、政策符合率为100%;省内流入人口在我县生育3人,其中一孩2人、二孩1人,政策内3人、政策符合率为100%;我县跨省流出人口生育10人,其中一孩9人、二孩1人,政策内生育10人、政策符合率为100%;省内流出人口生育121人,一孩111人,二孩10人,政策外生育3人,政策符合率为98.3%。

我县计生部门设立司站级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1个,编制4人,现有工作人员3名,配有计算机专业人员;全县__个镇计生办和120个行政村配备专兼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人员149名;乾佑镇政府为迎春社区和仁和社区招录4名专职计生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并为40个小区配备40个计生协管员。

20__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预算投入30.6万元,实际投入32.7万元,其中县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实际投入9.8万元、各镇投入22.9万元。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为总体目标,以满足广大流动人口需求为着力点,不断强化服务管理措施,逐步形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格局。

1.加强统筹管理,组织领导有力。我县始终坚持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实行六包责任制,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单项考核管理办法,每年对全县各镇和相关部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进行单项考核,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保障健全有力。

2.坚持六项制度,管理措施完善。每季度召开一次流动人口联席会议,坚持流动人口信息协商制度,相关部门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和集中治理工作中齐抓共管;坚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制度,落实流入人口七个一管理制度和流出人口四个一管理措施;坚持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制度,建立免费服务体系,并通过陕西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发送各类通报;坚持全员流动人口更新上报制度,村级每月对辖区的流动人口进行清查清理并报表上报上报镇计生办;坚持全员流动人口分布上报制度,各村(社区)每季度对辖区流动人口进行梳理归类,填报全员流动人口分布表,流动人口制度化管理服务步入正轨。

3.实行网格管理,区域协作深化。严格执行__县全员流动人口分布上报制度,各镇每季度对辖区内的全员流动人口进行详细的分类统计管理,按照全员流动人口、成年育龄妇女和重点管理对象三个层次对流动人口进行分类,按照省内到县跨省到市的原则对流动人口的流向进行分类,流动人口超过五十人的县区名单和拟成立的中心户长信息上报镇计生办,全员流动人口分布情况底子清、情况明。

4.推进均等服务,力保合法权益。各相关部门制作部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服务项目公示牌和服务流程图,做到服务项目明确,服务流程明晰,服务过程优质,随访服务及时跟进,免费优待奖励落实到位,推进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以县计生指导站为龙头,各镇村服务站(室)为辅助,将流动人口的各种免费节育技术服务纳入常规工作,落实对流动育龄妇女的免费服务和关爱管理。建立流动人口爱心之家和流动人口协调机制,解决流动人口工作生活上的难题。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和突破发展,全县城镇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总量仍将持续增加。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问题将是我县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继续关注的重要问题,影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群众观念和认识还不够高,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意识还比较淡漠;二是外出人口流动性强,地处偏僻,信息闭塞,管理服务存在盲区;三是区域协作作用发挥不够,两地管理不到位,服务跟不上,信息交换不及时;四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个别部门协调不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需加大力度。为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县应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强:

1.统筹管理再加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增强统筹发展意识,切实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题。不断完善制度,落实责任,真正建立起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群众自治、镇村服务的管理新体制。通过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等措施,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综合施治。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的领导,确保人员经费的投入,要按照户籍人口的投入标准,将外来人口数纳入财政人口,纳入计生人均事业经费的基数,确保经费足额到位。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民主评议和监督,改进人口计生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继续把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作为当前人口计生的中心工作,依法维护人口安全。

2.服务水平再提高。以大力缩小流动人口违法生育人群,同等关怀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为目标,进一步增强服务观念。要广泛深入开展婚育文明福万家和流动人

口婚育课堂村村行活动,充分整合社区、村落的文化、卫生、教育等资源,开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出生缺陷干预、艾滋病防治等知识宣传,倡导流动人口健康、文明、科学的婚育观念。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服务阵地建设,深入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促进工程、优生优育优教工程,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免费和跟踪随访服务,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关口前移,提高外来流动人口对__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违法生育再限制。把遏制违法生育作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依托县流动人口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率达90%以上,违法生育率控制在2‰以下。要加大对违法生育的整治、查处力度,建立起公安、计生、卫生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格控制外来人口违法生育。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宣传,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措施落实不力的,必要时应给予一定的曝光。

篇3

其次是规范和加强了基层基础工作。流动人口的规模和流动频繁决定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方式。根据基层工作实际和流动人口需求,省人口计生委改变了过去把所有流动人口“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管理方式,按照分类指导、突出工作重点的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和服务。一是规范了《婚育证明》管理。明确已婚育龄妇女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经常性、制度化的管理和服务,其他人员作为一般性管理,及时提供计划生育咨询、宣传教育、技术服务等。这样,不但大大减轻了基层的工作量和工作负担,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的相关要求,对于没有《婚育证明》的流入人员,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可为其办理在本地有效的临时《婚育证明》;对婚育信息完整准确的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可办理有效期为3年或5年的《婚育证明》,以便建档立册,纳入现居住地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管理,减少了漏洞;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流动人口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回户籍地办理《婚育证明》。二是以突出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为主要目的,统一规范了流动人口表、单、卡、册的管理。增加了服务内容,强调了依法维护流出人口合法权益。流出人口因居住、就业等变化频繁,使我们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难以到位,违法生育较为突出。在目前,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和服务体制,还未很好建立的情况下,户籍地有必要也有责任加强管理,为现居住地实施管理创造一定的条件。要加强对《流出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信息登记卡》的管理,并增设“落实奖励优惠政策、金额”等服务项目。要求户籍地村级统一建立基础档案,记载每个流出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外出时间、地点、办证和从业等基本情况,力求做到人头清、婚育清、措施清、去向清的动态管理。

第三,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有新起色。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的建立,作为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创新的一个突破口,加快了户籍地与现居住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反馈的速度,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跨省、跨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流难的问题。去年培训班以来,我省信息平台交换工作有很大起色。20*年12月21日至20*年3月20日,我省共提交信息9216条,反馈率为30.35。今后,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切实加强指导、培训和督查工作。

对下一步我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讲几点意见:

篇4

关键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流动人口;人口调控策略

北京在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后,于2009年正式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这是北京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抉择。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认真面对人口增长问题,应以建设世界城市的胸襟正确对待和科学处理流动人口问题,拿出符合建设世界城市要求的流动人口调控管理对策。

1北京流动人口超千万引发关注讨论

最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拿出了一个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常住人口总数已达1972万,其中北京的户籍人口1246万,登记流动人口763.8万人,如果算上未登记的流动人口,北京的流动人口总数已接近或超过1000万人,成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特大城市之一。根据调查结果,北京市人大调研组认为,北京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已经提前十年突破。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增长局面,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指出:“对于人口这一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各级领导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没有将调控人口的规模摆上重要位置,处于目标游移不明,政策导向不一,甚至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的状况,长此下去势必损害首都的长远发展。”北京市人大调研组发出强烈呼吁,主张从严控制北京的流动人口增长,采取合理调控人口规模的相应措施。①

北京市政协常委会最近也发表了关于北京市人口的调研报告,披露的数据与市人大调研的数据基本一致,市政协调研报告认为,按现有趋势十年后,北京的常住人口总量将突破2500万人,新增的交通供给将被人口增量抵消,新增的调水量可能被新增人口吞噬。北京市政协建议尽快成立首都人口委员会,把流动人口的控制作为主要对策②。

北京流动人口超千万的消息引起了关心北京发展的许多人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探讨如何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的形势下,解决好北京的人口增长问题。我们且不说原来的发展规划中所提的北京常住人口1800万的计划是否正确,常住人口提前超过原计划200万,这已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在目前北京开始实施建设世界城市发展战略下的新阶段,确实有必要对北京的人口增长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增长进行研究,拿出切实符合建设世界城市要求的人口调控对策。

2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流动人口的关系

城市是大规模高度聚集的人类活动区域,现代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口聚集度的提高和流动性的增强。城市化时代人动的根本特征就是流动。所以,发达城市的任何人都可成为流动的人口。世界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作为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高级形态,必然是一个人口大聚集大流动的城市。权威的专家学者认为,世界城市是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移民聚集地,是“世界社会的缩影”,是多元的人种与多民族共生的社会空间。也就是说,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就是国内各地、世界各国人口向北京聚集的过程,这个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现在流动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的37%左右,这个比例并不算高。外国人仅占北京常住人口的百分之几,远不符合世界城市人口结构的标准。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光外国人口就占当地总人口的20%至40%以上甚至更多。至于本国的流动人口就更多了。从总体看,北京迈向世界城市,就是外地流动人口、外国来京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比例逐步提高的过程。据笔者测算,再过5年(即2015年)流动人口将与北京户籍人口数持平,到2020年,流动人口将大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到2030年前后,北京将形成以外来流动人口为主的人口格局,甚至会高达70%左右的比例。就是在北京户籍人口中也会有外地户口不断迁入北京的“机械增长”的人口,如算上这一块,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所占的比例更大。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又要迈向世界城市,这个趋势不仅不必大惊小怪,而且应该科学预测到。北京本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所以,从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要求着眼,北京应积极打开大门欢迎外来人口,北京将成为流动人口之都。那么,北京户籍人口、本土人口是不是会流动到外地呢?回答是肯定的。

城市经济是开放式经济,是聚集式经济。城市经济之所以比一般区域经济更发达,是因为城市经济有两种乘数效应。这两种乘数效应都是由城市的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引发的。城市经济可分为输出产业和非输出产业,输出产业是由城市向市以外区域提供供给的产业,非输出产业是满足城市内部自身需求的产业。城市的发展会使输出产业迅速发展并优先增长,如为周边地区市场服务的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会迅速发展,这就是城市经济的第一乘数效应。在第一乘数效应基础上,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城市,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生产力和市场发展,特别是引起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各种服务业的大发展,从而扩大非输出产业和输出产业。这就是城市经济第二乘数效应。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大大增强以上两种乘数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大发展。而在此大发展中存在极大的人口需求。这就使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因为有就业岗位,有人力资源需求,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是必然趋势。北京正在制定建设世界城市的人才需求战略,今后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各种产业人才、各色服务人才。而这些靠现有本土常住人口,不仅在数量上无法满足,更在需求结构上无法满足。于是就需要具备条件和素质、能够适应北京发展的外地人口、外国人口来北京。如果用行政手段一味控制流动人口来北京,会使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落空。

再一个问题是,到底如何评价外来流动人口对北京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人们光看到外来人口占据了北京的就业岗位,消耗了北京的资源,但为什么看不到他们对北京的重大贡献呢?北京的经济总量、北京的gdp大约有将近一半是外地流动人口创造的。从一、二、三各个产业看外地流动人口都是人力资源主体,庞大的劳务大军成就了北京的发展速度。但可惜的是,高达数百万的外地劳务人员为北京创造了巨额财富,除了领取到相对微薄的工资收入外,并没有享受到北京发展的成果。他们没有北京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不上北京应该提供的廉租房,大批的建筑劳务人员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中,他们的子女来京往往进不了正规的学校和幼儿园。包括大量外地流动人口所创造的北京经济成果,在按照人口平均时,却无情地把大量外地流动人口剔除在外。经济总量的大蛋糕是分子,而分母却没有他们了,只有北京户籍人口,所以按照户籍人口所平均的北京人均gdp很高。北京不断享受着外地人口提供的“人口红利”,外地人却享受不到多少北京发展的成果和好处。这能叫公平和谐吗?在建设世界城市的新形势下,北京应认真对待流动人口问题,如果对流动人口政策不正确,将严重影响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

3按照建设世界城市要求解决北京流动人口问题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北京就这样16800平方公里的面积,只相当于一个一般地级城市市域总面积大小,却承载了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口规模省份的人口总量。再加上北京的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60%,市域平原面积不过6000多平方公里,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资源更是异常紧缺。如果人口增势继续加快,会加剧北京空间环境资源与人口的矛盾,使首都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也会出现严重的大城市病。这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最大的制约因素。怎么办?能不能找到科学合理的调控对策,是对北京市的一场大考。只靠人为的行政的手段是无法限制的,以人为本、科学化解或许是可行之路。如果北京能以宽阔的胸襟,接纳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并共同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做贡献,那就是理想的好事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提出几条可供参考的对策思路:

3.1以世界眼光全国格局来准确预测北京流动人口的增长趋势

准确对外来人口增长进行预测是制定北京外来人口调控政策的根本依据。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就要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北京流动人口的增势。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世界的东方大都,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大调整、大融合、大变革,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极大地提高了北京在世界上的城市地位。随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加速进行,全世界都可能形成对北京的人口、资本、物资、信息等经济社会要素的流动趋势,世界很多人都希望北京成为亚太地区最有带动力的世界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北京会成为外国高端人才、经济贸易人才、文化交流人才、旅游观光者的重要目的地城市,许多跨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各种科技研发机构、各种金融机构等都会登陆北京,这个趋势不可逆转。对这一人口增长的趋势要准确判断。当然,最大量的流动人口来自国内,伴随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产生更大的就业需求,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会大批涌入北京。对未来五年、十年国内流动人口向北京流动的总量要做出准确预测。笔者认为,未来五年,北京流动人口将在目前1000万左右的基础上增至1500万左右,未来十年将增至200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保守的预测,实际的情况也可能会超过。北京作为中国重要的首位城市,又要建设世界城市,未来包括户籍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总量达到和超过3000万人的规模是比较合理的。日本全国人口为12700万人,而作为世界城市的东京,常住人口高达2000多万人。韩国的首尔地区更是聚集了全国50%以上的人口,城市常住人口多达3000万人。北京作为十几亿人口大国的首都,未来发展成为30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不算稀奇。北京周边加上天津、唐山、廊坊等地所组成的京津冀北大城市群聚集一亿以上的人口都是比较正常的。所以对北京对流动人口的战略性的预测和管理应该以这一大趋势为主要依据。

3.2制定科学的北京流动人口增长战略规划

依据对北京流动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的预测,北京应该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规划,提出相配套的应对措施对策。到底这么多的流动人口来京如何安置,如何在北京城市的空间结构中合理进行人口布局,对北京流动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应该解决哪些关键问题,应该及早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可行性的对策研究,拿出详细的发展战略对策规划。否则,北京将陷入很大的被动。在制定“十二五”、“十三五”计划时要把流动人口的增长作为编制规划的重要因素统筹考虑,在与人口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也要互相衔接配套,符合首都人口增长规模的目标要求。

3.3通过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来合理调控流动人口

北京流动人口构成中低端人口比例过大确实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北京的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导致的。未来北京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都有赖于北京城市建设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转型。只有实现了这种大转型,才能使北京流动人口的低端化有根本性的转变。建议北京采取向外转移一般性的制造加工业,将占地多、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转移出北京,可以与周边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开展产业转移协作,发展北京在外地的“飞地经济”,减少这些产业对流动人口的需求。北京的一般性的低端的产业项目转移走了,在这些产业行业就业的外来人口也就跟着走了。首钢搬迁到唐山曹妃甸,就是成功的范例。城市建设方面也要大量采用先进的建设方式,减少对低端劳务人口的需求。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型才能使北京流动人口实现高端化,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3.4建立北京内外人口流动的通开机制

北京的人口政策管理历来是以北京户籍人口不向外流动为前提的,我认为这个模式已完全不合时宜,应该坚决打破。原来那种北京人口不能向外地迁徙、只能进不能出的老模式应该到了终结的时候了。北京应该制定鼓励一般就业人员、老龄人口和愿意到外地常住的人口迁往外地常住,政府给予鼓励和优惠的政策,户口可以保留也可迁出,社会保障待遇不变。对流动人口进入北京要进行科学性的引导,避免在京盲目买房、买车、盲目举家搬迁,凡是不具备举家搬迁的应给予耐心的说服。因为盲目流动搬迁不仅会造成城市的公共服务的困难,也会给当事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现今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外地与北京生活条件差距的缩小,举家搬迁北京并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特别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后,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房价较高、生活成本相当昂贵的城市,所以不应该鼓励大批的低端劳务人员举家搬迁北京。因为这样做,不仅会造成北京新的城乡结合部的严重问题,也会引发社会不稳定,难以形成北京和谐城市的局面。目前,学术界都对流动人口外出务工人员的两栖生活方式给予同情,认为下步城市化应该结束这种两栖方式,真正转变为流向城市的市民。对北京这样的城市,一部分高收入的流动人口是可以实现在北京常住安家的,而大部分低端劳务人员还是不现实的。由于北京对周边形成了非常快捷的交通条件,多数的外来人口可以采用在北京打工工作,而不需举家搬迁的这样的模式。比如,北京到周边一二百公里的区域内都可以实现一小时内通达,北京到周边五百公里内都可以实现两三小时通达,这就使北京周边的大中小城市可以成为北京的卫星城、协作城,分担北京常住人口的压力,多数京外人口可以维持现有的常住地不变而在北京就业、工作。同时,更应该鼓励流动人口不断流入流出,减少流动人口在北京的常住时间。能够是季节性的劳务工作就无需常年居住在北京。 3.5继续增强对流动人口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面对建设世界城市的大势,北京流动人口会持续增长。不断增长的人口与城市空间、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长远目标看,扩大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拓展北京城市发展空间是必然之举。北京这么一个国家首都、世界城市,市辖面积再扩大1万平方公里左右是可行的。北京市于2010年5月和7月与河北省签署了加强京冀发展合作的纪要和框架协议,确定加强城市规划衔接,搞好城市发展空间对接;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北京周边区域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建设;深化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合作,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和协调发展;加强区域产业合作,提高相互间产业发展关联度。这实际上就是拓展北京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际铁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的发展,北京远郊区县、与河北近邻区域完全可以承载更多的流动人口。能源方面,北京市98%靠外地调入,今后要加强与山西、内蒙古的协作,以保证对北京的能源供应。同时应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低碳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可以保证流动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的。问题最突出的是水资源。全市年均可利用水资源仅为26亿立方米,近年实际年均用水约36亿立方米,超出部分依靠消耗水库库容、超采地下水及应急水资源常态化维持,仅2000年至2007年全市就累计超采地下水56亿立方米。由于人口快速增长,生活用水已占用水总量的44%。可行的对策是进一步挖掘水源潜力,建议加大对北京的调水量,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城市。在供水节水问题上要制定严厉的地方法规,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来保证节水,加大对节水的财政支持,这样多管齐下,用水问题还是可以缓解的。上海市由市财政统一出资更换全市居民的卫生间的抽水马桶,仅这一项就节约了原来用水量的50%。这些做法北京可以借鉴,节约用水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

3.6确立流动人口与本市户籍人口的均等化待遇和权益

要以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解决来京流动人口的困难,对他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提供、子女入学等各方面一视同仁,给予同城市民的均等待遇。切实提高流动人口从业人员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坚持同工同酬,保证流动人口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北京应大量建设面向外来流动人口的廉租住房,鼓励城中村改造中建设廉租房,使大量流动人口在京有比较好的住房条件,又不形成过重的租房负担。对在北京长期工作,为北京做出较大贡献的外来人口,应给予北京市民同等的社会医疗保障。改革暂住人口管理办法,实行居住证管理,并探索北京户籍流转创新办法。对来京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要实行同城待遇,给予义务教育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牛凤瑞主编.城市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傅崇兰等.中国城市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连玉明.重新认识世界城市[n].北京日报,2010.5.31.(17).

[4]世界城市论坛发言摘要.北京离世界城市还有多远[n].北京日报,2010.6.12(17).

[5]北京人才发展高端论坛观点摘要专版.北京迈向世界城市的高端人才战略策论[n].北京日报,2010.6.7(17).

[6]连玉明答记者问.我们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n].北京日报,2010.6.21(18).

篇5

【关键词】流动人口,讨薪方式,影响因素

1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农民工为讨薪而采取跳楼等极端方式的报导,不断见诸报端,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一场道德与法律的大会战。有支持有反对,有拍手叫绝有嗤之以鼻,甚至有人用“作秀”来形容,但绝大部分人报之以同情与无奈,跳楼讨薪固然不对,导演跳楼讨薪又错上加错,但是却能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且政府部门为缩小政治影响往往及时予以处理,最终帮助农民工讨回血汗钱、救命钱。

2研究设计

文章将流动人口的讨薪方式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工作地、性别、户口性质、教育水平、年龄、有无配偶、工作角色7个变量。工作地主要此次调研数据的三个城市,广东东莞市、浙江诸暨市和北京市,均为流动人口数量极多的一二线城市,具有代表性;教育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从不同的教育水平分析教育程度对讨薪方式的影响;同时将年龄因素进行分组处理,分析不同年龄层次对讨薪方式的影响;此外,工作角色分为长期工或合同工和临时工,由于工作角色不同也会对讨薪方式产生一定影响。

3数据来源及方法

3.1数据来源。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调查问卷共175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347份。

3.2研究方法及变量测量。本文利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的流动人口流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数据调查,以三城市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无序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流动人口讨薪方式的影响因素。回归变量中的因变量为调查时流动人口被访问的“如果单位拖欠工资,您会怎么办”,划分为“政府或法律解决”、“消极解决及其他方式”、“自己与单位协商”三类;自变量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

4结果

4.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描述性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得到,流动人口在选择讨薪方式的时候,有36.6%选择政府或法律手段解决;36.7%采取了消极或者其他方式解决;剩余26.7%选择自己与单位进行协商。调研的三个城市中,工作地在广东东莞市的有34.4%,浙江诸暨的占34.5%,北京市的有31.0%。调研对象中男性比率较大,约61.5%,女性比例为38.5%。被访谈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为农村户口,占到93.1%,可见外出务工人员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在受教育程度方面,被访者只有17.6%是高中及以上学历,57.4%为初中学历,25%受教育程度是小学及以下,由此可见,流动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被访谈流动人口有0.7%是20岁以下,64%为21-40岁,35.3%是40岁以上,年龄多集中于20岁以上人群。家庭状况方面,63.7%的受访流动人口中有配偶,36.3%无配偶。被访者当前的工作角色有60.1%是长期工或者合同工,39.9%为临时工,可见,流动人口中临时工的比例仍占到三分之一以上,保障水平和工作稳定性较低。

4.2流动人口讨薪方式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表一提供了流动人口讨薪方式的影响因素的多元无序回归分析,共有三种讨薪方式,其中自己与单位进行协商作为对照组,其他两种方式分别是政府或法律、消极解决或其他方式。

由表一中采用政府或法律手段的结果可知,个人因素中的性别、年龄都对采取政府或法律手段讨薪具有显著影响。具体的,相比较女性而言,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政府或法律手段; 20岁以下流动人口更倾向于使用政府或法律手段。相比较无配偶人群,有配偶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使用政府或法律手段。在社会因素方面,工作地也对流动人口讨薪方式产生影响,相比较北京的流动人口,东莞市被访者更倾向于使用政府或法律。

从表一的消极解决或其他方式的结果可知,个人因素中的受教育程度也会对流动人口的讨薪方式产生影响,学历水平越低越倾向于使用消极解决或其他方式;家庭因素中的有无配偶也同样对讨薪方式产生影响,有配偶的更倾向于使用消极解决或其他方式;社会因素对讨薪方式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地和工作角色方面,东莞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采取消极解决或其他方式,临时工更倾向于使用消极解决或其他方式。

篇6

去年底,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提出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措施和基本要求,应该说,这个文件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落实好这个文件精神。对*市来说,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是促进我市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20*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筑党发〔20*〕33号),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不仅要读懂文件,还要执行文件,但是据我掌握的情况来看,文件下发后,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文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通过今天到基层调研,我发现有的基层同志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这必然带来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流动,人口流动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现象。从我市的情况看,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不少流动人口已经融入我们这个城市,成为*市的新市民。因此,对流动人口不仅要立足于管理,还要立足于服务到位。要让众多的流动人口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成果的享有者和城市发展的主人翁。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强化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既是一项老工作,又有许多新问题,既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大胆摸索。李军书记到*市工作后,很快提出建设*市南环高速公路项目,对*市城市空间架构作了重要调整,调整后的*市三环面积将近520个平方公里,按照目前城市建设的标准,1平方公里居住1万人,扣除山体面积,三环内可以居住400万人口,正好与林树森省长在省建设厅、省发改委调研时提出的建立特大型城市的目标基本吻合。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趋势日渐加速,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要实现流动人口由控制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的转变。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既然把流动人口称之为“新市民”,就要真正像对待市民一样,树立公平对待的理念。刚才,碧声同志讲得很好,不能歧视、忽视和藐视流动人口,要公平对待,抛弃各种歧视性政策,纠正一切有损流动人口人格尊严和公民权利的歧视性观念和做法,各级各部门要真正按照这种要求,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使流动人口“涉法有处诉、矛盾有人解、困难有人帮、权益有保障”。各个部门要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高度,从各自职能定位出发,积极主动、满腔热诚地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是要在拓宽服务范围和服务渠道上下功夫。服务范围有几个方面:第一是就学,第二是就业,第三是救助。服务渠道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依靠政府力量,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和政府组成部门,要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优质均等公共产品,使流动人口能够共享*市改革开放的成果;第二是运用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运用社会资源来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使流动人口能够安居乐业。还可以通过政府向社会中介购买服务。通过这些办法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本领,给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保障,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我市的城市生活中来。

三是要转变管理的模式。第一,要转变管理手段。一是管理手段要人本化。从今年6月1日起,公安机关要全面启动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制度,对在我市居住3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实行临时登记制度,发放纸质临时“居住证”;对居住3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实行卡式“居住证”。从“暂住证”到“居住证”,不是证件名称简单意义上的改变,而是体现了“人本化”的管理,体现了对流动人口的尊重。二是管理手段要信息化。流动人口特点就是流动性很强,因此为了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一定要通过信息化,把流动人口的基础信息工作做好。三是管理手段要科学化。管理手段的运用必须要提高管理效益,增强管理效果,这样才能行之有效。总之,无论采用任何一种管理手段,一定要体现出政府倡导的公平和公正,体现出党委政府对流动人口的关怀和关心。

第二,管理主体要充分发挥作用。我们现在的管理主体是多元化,主要有治安防范、矛盾调处、劳动用工、社会保险、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生育、卫生防疫以及物业管理,要把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落实到相关部门、用工单位和经营业主。要特别发挥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在流动人口集中的企业、集贸市场等,可以依法成立治保、调解组织和有关协会,发挥他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和扶危济困方面的作用,增强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特别是基层社区要整合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资源,在社区建立“多位一体”的服务和管理平台。今天实地走访的三个点,其中陈庄坝社区“多位一体”的工作开展较好。希望今天到会的南明区、云岩区、小河区回去后,认真学习、借鉴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第三,管理的法制化。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要依法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使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有法可依,使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二、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国民教育等方面,让流动人口和我市市民一样拥有平等的权利,让他们共享*市改革发展的成果;三、要加强流动人口的基础管理,特别是信息化的管理。对流动人口当中的高危人群,要加强管控的力度,要建立健全警务协作机制,完善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协查通报制度。要结合“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专项行动,以及禁毒人民战争等,依法严厉打击流动人口中涉黑涉恶犯罪、带有明显地域特点和职业特点的团伙犯罪、流窜犯罪,切实提高治安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工会的发言中介绍了在这方面做的许多工作,下一步要继续加强,继续发扬下去。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领导

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事关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担负起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政治责任。

一是领导重视要到位。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公益性强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在制定政策、城市建设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在本地就业和居住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要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原则,落实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协调)机构、编制和人员,尽快设立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专门机构,解决长期困扰我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要稳定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落实管理措施,努力做到工作有计划、协调有力度、管理有人抓、结果有讲评,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我市实际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新路子。

二是保障措施要到位。20*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筑党发〔20*〕33号),近期,市委、市政府要认真总结各级各部门贯彻执行的情况;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国家新的一些政策,进一步完善该文件。

篇7

关健词:矿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对策

近年来, 煤矿企业积极探索和实践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新路子,创出了具有时代特征。本文拟在客观辩证地评估当前矿区流动人口犯罪程度的基础上,就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问题从社区信息化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流动人口犯罪数据统计

流动人口犯罪,简单地说,就是流动人口所实施的犯罪,它是相对于常住人口犯罪而言的,泛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在异地实施的犯罪行为。近年来,从矿区的调研和统计数据看,被抓获的流动人口作案人员占被抓获的作案人员总数的比例均在8%以上,从数字看,流动人口犯罪在高位攀升,流动人口似乎就是犯罪高危人群,是威胁社会治安的“洪水猛兽”。但是,要准确评估流动人口的犯罪程度,不能仅从流动人口犯罪数占矿区犯罪人员总数的比重出发,因为在这个数字后面,还有一些具体因素没有考虑进去。从统计数据来看,过分高估了流动人口犯罪率,低估了常住人口犯罪率。目前通常运用异质比较,即某一地区全部常住人口的犯罪率与全部流动人口的犯罪率加以比较,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本地常住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的内在结构大不相同,属于不同质的群体。常住人口是一个男女老幼大致均衡的社会群体,流动人口是一个以男性、青壮年为主的社会群体。所以,要科学地比较两种人口的犯罪率,应当先确定一个结构同质的人口群体。显然,同质比较的结果,流动人口的犯罪率只是相对较高。此外,还有一个算标准问题。通常流动人口犯罪率是根据某一地区公安机关抓获的外来犯罪分子与暂住人口总数相比得出的;常住人口犯罪率是根据某一地区公安机关抓获的常住人口犯罪分子与常住人口总数相比得出的。相应地,流动人口犯罪率被高估了,常住人口犯罪率被低估了。

二、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

过分注重流动人口个人品质问题,忽视流动人口犯罪的环境因素。当前分析流动人口犯罪成因时,较多谈到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低下、法制意识淡薄、自私的小农意识等等;较少谈到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即就业环境的严峻和相应的制度建设滞后。第一,外出就业艰难,游民增加。流入地适合于流动人口的岗位已趋饱和,新的流动人口面临严峻的进入困难,不少人无一技之长,又没有社会关系,很难在流入地找到一份工作谋生。外出失业而又不肯返回家乡的流动人口,具有正常劳动能力但失去正常劳动生活,没有正常生活来源,往往迫于生计,从小偷小摸发展为疯狂犯罪。第二,保障机制缺失,容易铤而走险。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保障城市居民,对于流动人口主要是外来民工基本上难以顾及,而外来民工实际上是矿区中最不稳定最容易失业的劳动者,他们永远只能是临时工,签了合同也无济于事。失业的和找不到工作的民工处于断绝生活来源的困境之中,这意味着倘若他要活命的话,就只有行乞和偷抢这两条道路了。这些人多半是宁盗不乞,宁抢不的乞。因为乞讨要丢面子,不如偷东西,偷盗要有技术,不如抢劫来得干脆。第三,合法权益被严重侵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流动人口特别是外来民工在打工过程中合法权益受侵害经常发生,如用人单位收取或变相收取押金,扣押身份证或暂住证,拒绝签订劳动合同,无故或借故拖欠和克扣工资,工作和居住条件恶劣不安全,随意斥骂、侮辱甚至殴打职工,拒绝给工伤职工支付医疗费,不提供伤残补偿金并且随意解雇因工伤残职工等等。

篇8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年4月29日经国务院第*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年10月1日起施行。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条例》精神,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水平,按照《天津市人口计生委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意见》要求,提出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条例》的颁布实施,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大事,标志着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又迈出了新的步伐,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条例》是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运行十年的基础上修订颁布的。它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一法三规”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指导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法规。我们要充分认识《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条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贯彻落实《条例》要重点抓紧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抓好培训,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条例》上来

各单位要抓紧时间,认真组织本系统的计生干部进行培训。各街道居委会由区人口计生委负责组织传达市人口计生委要求和培训内容。各单位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做好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按照市计生委统一要求,各单位要在8月份组织开展学习贯彻《条例》的知识答卷,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二)深入宣传、营造学习《条例》的社会氛围

按照市人口计生委要求,八月份为我市《条例》宣传月,八月十七日至二十三日为宣传周。《条例》在为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的同时,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单位要结合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大力开展联合宣传。各单位要加强领导,积极协调宣传、综治等部门,广泛深入宣传《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条例》的热潮。宣传月期间要以突出政府和部门职责、流入地和流出地人口计生部门责任、服务项目和流动人口的权利、义务等重点内容,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和工作场所进行广泛宣传。

2、深入开展入户宣传。各街要结合底数核查工作,入户宣传并发放宣传折页。8—9月份,市人口计生委与市公安局还将组织联合开展对流动人口的拉网式清理清查。入户宣传可与清理清查工作一并进行,同时送宣传品上门,此次宣传活动将列入年终考核。

3、广泛开展社会宣传。

(1)主要领导走进直播间。在宣传月期间,区人口计生委主要领导走进有线电视台,面向社会进行宣讲。各单位要适时组织计生干部认真收看。

(2)文艺宣传。各街计生办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在慰问农民工的演出、消夏文艺晚会等活动中,把《条例》宣传的内容结合进去。此间,市、区人口计生委将重点关注或共同参与有关活动。

(3)媒体宣传。各街道、各单位要利用多种形式,在宣传周期间组织集中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通过开展知识竞赛、设置固定宣传牌、黑板报、橱窗、张贴宣传标语(品)、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要把《条例》的宣传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条例》,促进“以房管人”、“示范街”创建和“全员人口信息采集”工作的开展,确保年内实现“全市一盘棋”。

(三)各单位要做好《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

各单位要注意做好单位内部的宣传工作,使干部职工全面了解《条例》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切实提高各级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用工单位、有关组织和个人,要按照《条例》的要求,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和协助义务,落实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接受所在地计生部门的监督检查。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

三、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

(一)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各项规定和制度

各单位要对以往制定的有关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有关的规定、制度,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特别是要按照《条例》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便民维权,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寓管理与服务之中的原则,对以往制定的各项服务与管理规定和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既确保基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定、相关制度与《条例》的一致性,又保持整体工作的连续性。

(二)推动、落实《天津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基层工作指南》

区人口计生委将结合落实《天津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基层工作指南》(以下简称《工作指南》),组织对各街工作调查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人口计生委也将结合工作调研和专项检查,对《工作指南》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三)落实市人口计生委全面推动人户分离工作“全市一盘棋”的工作要求

要进一步完善人户分离人员的管理办法,落实户籍地与居住地的管理责任和具体措施,不得出现管理漏洞和不负责任、互相推诿等问题。对人户分离人员政策外生育的,在年终考核时实行双向考核。

(四)抓好流动人口聚居地“以房管人”工作

按照市人口计生委“以界定房、以房管人”的工作要求,各街道、社区居委会要认真结合底数核查工作,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进行一次全面的细致清查,摸清底数,落实好“以房管人”工作。实现“以房管人”的工作措施。请各街结合底数核查工作做出具体安排,提出工作要求并切实将工作落到实处。

(五)全面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水平

进一步规范服务管理工作。按照本年度工作要点要求,适时召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

(六)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要求和市人口计生委的工作安排,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将与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建设一并进行。因此,要重点做好流动人口信息核对和计划生育信息的补充。

篇9

关键词:西宁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

在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之中,人口的流动现象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在各种术语充斥学术界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流动人口进行了表述,如:外来人口、流迁人口、农民工等。由此可见,流动人口的概念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是以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从其构成要素来看,流动人口的界定是以户籍所在地的住所为标志的,其空间上的流动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域划分为范围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概念具有离而复归、双向往返的流动特点。从宏观意义而言,流动人口是跨越了一定的地域界限,但是没有改变常住户口的人群;从微观层面来看,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人口流入和流出两大类,其存在前提是以不改变人口常住地为目的流动行为,其流动的目的是以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为目标的人群。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是一种较难测量的概念,它要考虑各种实际的情况,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习俗的实际状态,进行长期居住或者不长期居住的意愿,它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长期永久性居住意愿、非永久性居住意愿、没有居留打算的意愿。当然,这种居留意愿的前提也是在不改变常住地的前提下,对未来迁居的自我愿望和想法。

西宁市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人口迁移活动,形成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迁移,这些城市的流动人口何去何从?是一个当前需要思考的课题,对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掌握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特点,分析流动人口的居留影响因素,根据他们的居留意愿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以现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为依据,对这些影响因素进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西宁市流动人口现状

青海省流动人口流动迁移主要集中在西宁市、海东地区,西宁市是多民族文化的结合部,是一个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根据2014年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西宁市流动人口中拿到暂住证的人口数量是45.44万人,2014年迁入人口25762人,迁出22141人,占有相当大份额的流动人口迁移数量。通过对西宁市随机抽查的900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可以得出如下专项调查结果:

(一)流动人口中的男性比女性的数量要高

在随机抽查的900名流动人口中,男性占据了57.6%,女性为总数的42.4%。在打工成为普遍现象的社会发展状态下,男性流动人口大多从事建筑装修业、洗车行业、送货行业等,同时,女性进入西宁市的流动人口数量明显增加,同时,由于西宁市第三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拓展,企业对于女性的用工需求也呈现旺盛的趋势,如:家政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段来看,18-22岁的流动人口占28.7%,23-27岁的流动人口占27.9%,28-32岁的流动人口占21.8%,显现出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二)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

在西宁市的流动人口之中,主要是高中程度的教育水平,然而,随着西宁市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西宁市的流动人口受教育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其中,初中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占44.7%;高中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占29.6%;大专及其以上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占13.3%,具有较低小学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较少,仅有12.4%。

(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以户籍所在地为主

在西宁市的流动人口之中,已婚人口占56.1%,在子女入学的问题方面,有59.7%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户籍所在地就学,而在父母打工所在地就学的占38.2%,另外还有2.1%的流动人口子女辍学。这反映了流动人口在工作所在地的城市的子女入学问题上还存在许多阻滞。

(四)流动人口居住状况较差

在西宁市的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具有明显的边缘性特征,他们主要是根据从事职业的认同感或者职业的部分需要而居住在一个区域之内,形成了“城中村”的居住格局。另外,还有一些流动人口,如:从事工程项目建设的务工人员,由于工作的性质和需要,则分散在工作的临时宿舍之中。

二、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特点分析

总体而言,城市的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中,有84.4%的流动人口希望居留在城市,而仅有15.6%的流动人口打算回归故里。从流动人口的居留时间的打算来看,有36.5%的流动人口希望永久居留于城市;12.7%的流动人口选择工作到退休再回归户籍所在地;打算在城市居留10年以后再回归户籍所在地的流动人口占13.7%,另外,还有一部分没有确定打算的流动人口,他们尚处于不确定的边缘状态。

(一)就年龄构成而言

流动人口中有永久居留意愿的以50岁以上的人口为主,其次是30-39岁的流动人口,其他年龄段的流动人口的永久居留意愿相对较低。而在打算非永久居留的流动人口之中,40-49岁的流动人口相对比例要大,然后依次为30-39岁、20-29岁年龄段的流动人口,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有永久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有增加的趋势。

(二)就受教育程度而言

大专学历的流动人口的永久居留意愿最高,而文盲和小学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意愿最低。可见,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于流动人口的永久居留意愿影响也较大。

(三)就性别而言

女性流动人口的永久居留的意愿比男性流动人口要高。

(四)就户口性质而言

永久居留意愿最高的是非农业户口,而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的非永久居留意愿较高。

(五)就经济收入而言

在城市工作收入有4000元及以上的流动人口的永久居留意愿最高,较低收入的流动人口的非永久居留意愿较高。随着流动人口城市工作收入的增加,永久居留的意愿则会相应增加。

(六)就居留时间而言

永久居留意愿最高的是打算居留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最少的是1年以下的流动人口。

(七)就居留空间而言

永久居留意愿最高的是自购房的流动人口,其次是独租房主、合租房主,而永久居留意愿最低的是单位的临时宿舍流动人口。

三、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庞大的流动人口聚集在城市之中,他们的居留意愿如何,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个庞大的群体该如何去留呢?又有些什么影响因素在左右他们的想法呢?我们以西宁市为例,经过调查研究,将这些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的因素划归为两大类,即:来自于个人的内部因素和来自于社会的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个人特征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心理因素、时间因素等等。

(一)个人因素

由于流动人口中个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等状况的不同,而导致人口流动的差异性和居留意愿的不一致性。就年龄状况而言,年轻的流动人口更容易产生流动。就性别而言,男性较女性的流动人口更容易流动。就受教育程度而言,学历较高的人口更趋向于流动。就婚姻状况而言,未婚的女性较易流动。还有个人的专业技术培训影响因素以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获取情况,都会造成对流动人口流动的影响。

(二)工作因素

职业种类是影响流动人口流动的因素之一,流动最多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其次是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还有少量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就从业状况来看,雇员的流动性较大,占总体的48.2%。另外,对于工作的满意度也是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之一。

(三)自我评价因素

城市流动人口的幸福水平指数正在呈上升的趋势,对于社会公平的认知也表现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和努力程度是相对称的,即感觉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四)社会因素

城市流动人口对于社会的信任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大部分的流动人口认为社会是可以信任的。对于城市的安全感的体验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基本感受居留愉快的流动人口占总体的78.7%。还有在工作当地的朋友数量也是获得社会认同的一个因素,有44.72%的流动人口认为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可以有1-5个朋友提供帮助。

(五)心理因素

对于城市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心理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是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感觉模糊,觉得自己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不被城市所认同和接受,这种心理认知对于这些流动人口的影响较大。

(六)经济因素

它对于城市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影响最为突出,期望工资是导致人口迁移和流动的重要因素,对于工资预期的不满足是影响人口流动的关键因素,同时,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时代下,人们寻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便出现了发展型迁移,如:开阔眼界、掌握更多、更高层次的技能等,在这个因素影响之下,起初是缘于经济因素的工资预期所导致的人口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因素也掺杂其中,对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日益增加。

(七)户籍制度因素

在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之下,流动人口的户籍是影响他们居留的重要因素,尽管他们流动在城市,然而他们的户籍却并没有迁移到工作城市,这便影响到这些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但是,户籍制度并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一些流动人口即使没有户籍制度的阻滞,他们也没有将工作居住地视为最终目的地,可见户籍制度改革对于流动人口的居留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也是有限和有条件的,它需要用时间效应来加以考察:短时期来看,户籍因素对于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不大,但是由长远来看,流动人口的户籍因素却是很重要的,随着他们滞留城市的时间延长,在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便显现出来了。

(八)与社会融合度的因素

在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考虑之中,与社会融合度的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流动人口的城市工作场所中,与社会的融合和适应并不是简单的同化涵义,而是流动人口的一个重新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些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要具有三个方面的前提,即:其一,在城市有稳定的职业;其二,职业经济收益要使其能够以此为纽带,作为与工作场所的社会人群进行交往的方式;其三,在基于经济层面的认可之下,流动人口要形成与当地社会相融合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它需要从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逐步实现与城市的融合,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心理上和文化上的适应,从而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四、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对策建议

(一)遵循公平、平等、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在对西宁市流动人口的管理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平、平等地对待西宁市的庞大流动人口群体,要赋予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等的政治地位和待遇,在社会事务管理活动中拥有相等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单纯依靠清理、整顿,而不重视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这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社会发展格局。为了促进城市的稳定发展,要坚持依法行政、综合管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要制定相应的法规体系,由封闭式管理转为开放式、服务性的综合管理方式,提升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的意愿和能力。

(二)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重构统一、权威的流动人口管理组织机构

在西宁市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要全面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实施常住人口的居住地人口登记制度,完善“身份证管理”的人口登记制度,引导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有序流动和合理的分布,增强流动人口在西宁市的融合意愿和能力。同时,还要重构权威、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组织机构,促使流动人口享受与流入城市同等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劳动保障等待遇,构建流动人口的长效管理机制和流动人口预警信息机制,以增强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的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之中,我们要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各个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主要涉及流动人口的个人因素、心理因素、经济因素、社会融合因素、制度因素等,这些相关的影响因素对于流动人口的居留有直接的关联性,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进程中显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为此,我们需要做好对流动人口的调查、分析和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树茁,王维博,悦中山.自雇与受雇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差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4(02).

[2]钱文荣,李宝值.初衷达成度,公平感知度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基于长江三角洲16城市的调研数据[J].管理世界.2013(09).

[3]王玉君.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十二个城市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3(04).

[4]蔚志新.分地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比较研究――基于全国5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J].人口与经济.2013(04).

[5]秦广强,陈志光.语言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

篇10

一、流动人口的现状及作用

现状

原XX江东部分地区、XXX、XXX建邺区后,流动人口成倍增加。基本状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规模总量看,具有增幅性。区划前,建邺区流动人口保持在5万人左右,区划后达10万多人,随着奥体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全面开工,流动人口还会激增。

从从事职业看,具有广泛性。除了雨润等产业化集中用工外,大多数从事建筑、收旧、贩运、种植、加工、餐饮、服务、拾荒、游医等职业。

从人员来源看,具有地域性。主要来自于省内的苏北地区,省外的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等省份,其中河南籍占30%,安徽籍占30%,苏北地区占20%。

从居住地点看,具有边远性。流动人口大多居住在环境比较差、卫生设施缺乏的城郊结合部地区,居所多为工地工棚和简易民房。

从滞留时间看,具有不确定性。时间在一年以下的占50%以上,一年以上至二年的占20%左右,二年以上的占25%左右。

从年龄层次看,具有青壮年性。在流动人口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仅占9%左右,18岁以上至50岁的劳动适龄人员占80%以上。

从文化结构看,具有不适应性。流动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不到10%,多数人员只能从事体力型职业,远不适应新城建设发展的需要。

作用

对于流动人口,我们应该具有一个客观、正确的态度,看到他们对XX新城建设和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他们是城市建设中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许多重点工程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缓解了城市中一些苦、累、脏、杂、险工种劳动力缺乏的矛盾;二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了拾遗补缺的作用。流动人口大多从事第三产业,弥补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社会服务行业网点的不足,满足了市民的生活需要;三是带来了项目引进、资金流入。外地来宁落户和投资经营的企业,为经济发展了注入了活力;四是沟通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商品流通。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扩大了消费市场,促进了经济繁荣,增加了财政收入。因此,从根本上说,流动人口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开发,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流动人口带来的问题及原因

在肯定流动人口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带来的诸多新问题:

1、城市设施的压力加大。10多万流动人口聚集到建邺,他们即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给生活服务、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了很大压力,有些方面处在超负荷运转。

2、社会治安的隐患严重。流动人口来自各地,成分复杂,尤其是流窜犯罪分子夹杂其中,是社会治安的重大隐患。一是犯罪率居高不下。从刑事案件发案情况看,流动人口作案占整个刑事案件的57.3%;二是侵财型犯罪突出。流动人口作案的侵财性案件达80%左右;三是犯罪的恶性程度加剧。杀人、抢劫、、流氓伤害等暴力性案件多数是流动人口所为,且手段凶狠残忍;四是结伙犯罪现象突出。流动人口家乡和宗族观念很强,以亲友、同乡、同业为纽带的有组织犯罪,对社会危害极大。建邺区破获的穿电信制服,携带专用工具结伙偷盗电缆案件,并由此带出的10余起案件,抓获的16名犯罪嫌疑人都是湖北籍人。

3、登记办证的难度增加。流动人口受居住和从业条件的限制,且经常变化,加之施工单位人员进出频繁,人头难以掌握准确,因登记困难带来办证困难,造成管理上存在失控现象。如河北三队原来掌握的流动人口只有1000多人,进行“滚动式”整治管理后,查出的流动人口达到4000多人。

4、藏污纳垢的现象突出。许多城郊结合部地区居民、村民出租的私房成了不法分子落脚、结伙的场所,成了、赌博涉毒、制假贩黄、非法游医的窝点。

5、监管约束的严重失控。一些流动人口居住集中地无党团组织,无行政管理,成了“自由王国”。

6、计生管理的难度加大。流动人口青壮年居多,育龄妇女占流动人口妇女总数80%以上,许多人没有流出地的生育状况证明,超生、逃生现象屡有发生。

7、在管理上出现“四大矛盾”。当前,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管理上的矛盾较多,突出表现在:一是大规模的外来流动人口与城市薄弱的管理力量的矛盾。以建邺区为例,建邺区常住人口23万多人,而流动人口也有10多万人,比例接近2:1,急切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然而现有的管理机制大都是临时性的,一些工作还未真正管到位。二是无法可依与执法不严的矛盾。流动人口管理中,一方面,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备;另一方面,有些已出台的政策法规未很好地执行。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都存有很大空间。三是强化管理与优化服务的矛盾。在强化管理的同时,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机制,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目前为流动人口提供完备的服务机制条件尚不具备。四是条条管理与属地管理的矛盾。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中街道、社区(村),很难协调得动省、市属的部门和单位,更难以对这些部门和单位进行制约。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难到位”:首先,认识难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不能适时调整管理措施,被动应付,满足现状。其次,协调难到位。对流动人口管理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往往涉及公安、市容、工商、文化、计生、房产、卫生等许多部门,有的地方和部门是重收费轻管理,甚至是只收费不管理,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造成一些非法游医、制售假文凭和劣质食品加工窝点屡禁不绝。第三,教育难到位。流动人口大多来自于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文化水平较低,又没经过专门的劳动技能培训,而针对流动人口开展的法规教育、文化补习、技能培训等还比较缺乏。第四,服务难到位。从总体上说,流动人口属社会的弱势群体,而根据他们的生存状态提供心理疏导、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劳务中介、技能培训、房屋租赁、婚育指导、入托入学等方面空白点还较多,不能适应外来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的趋势。

三、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人口流动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遇到的新的课题;既是一个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共性的问题,又是在建设XX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标志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避其短而扬其长。近年来,建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从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指导思想,改进工作方法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管理工作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和措施:

1、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平等相待的意识。《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样平等地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的权利。据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在管理中,必须树立平等相待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大范围的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流动人口凭劳动挣钱、创业是主流,为我们的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在态度上热情,从感情上贴近,变“反感”为理解,变“外来户”为“自家人”,与常住人口同等对待,同等待遇,激发他们为“第二故乡”作贡献的热情。防止出现歧视外来人员,态度生硬粗暴,引起外来人员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2、不断加强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管理网络。目前,建邺区建立了区、街、社区(村)三级立体的、多层次的管理网络。区、街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办公室由综治办、公安、劳动、市容、房产、计生、建设等7个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实行长期联合办公。街道“流管办”保持专职人员3人以上。社区,行政村建立了管理站。层层签定了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书,并按1:300的比例建立了协管员队伍。在区统一要求和协调下,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范围,加强管理工作,做到了工作有计划、协调有力度、管理有人抓、结果有讲评,避免重收费、轻管理和各自为战、缺乏协调的现象。同时,本着“谁聘用谁负责,谁带队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坚持抓房东、房东抓,抓工头、工头抓,抓系统、系统抓,真正形成政府带动、各方参与、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的组织网络。

3、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长效管理措施。为实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邺区先后制定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流动人口依法管理教育实施意见》、《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各部门职责分工》,编印了《流动人口管理公示手册》、《流动人口管理法规条例选编》以及办公室、流管站、协管员的各项规章制度,突出抓好私房出租户、用工单位的登记办证制度落实。在取消流动人口管理性收费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管理工作正常运转,建邺区拿出流动人口城镇垃圾处理的费用,专门用于流动人口管理和协管员的工资,保证了流动人口管理力度不减,管理队伍不散。

4、不断深化服务内涵,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建邺区把110巡逻车扩展为流动派出所,深入流动人口集居地,为他们提供报警、求助、纠纷调处等服务;利用村、社区“一站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实行流动人口各种登记办证手续“一条龙”集中办理。“管理服务站”还提供劳务中介、家政服务、租赁房屋、法律咨询、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外来流动人口子弟学校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彻底消除流动人口中儿童失学现象,深受流动人口的欢迎;同时,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公寓式管理模式,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把流动人口公寓建设列入整体规划中,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改造,营造宽松适宜的居住环境;加强专门培训,对流动人口进行法制教育培训,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知法、守法,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不断改进管理办法,构建自我管理组织。建邺区十分重视流动人口自身的组织建设,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体系。针对流动人口老乡观念重、彼此易沟通的特点,挑选其中有威信、素质好、有组织能力的人员担任协管员、协教员;针对流动人口中有一定数量党团员的实际,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团支部;针对流动人口青壮年多的现状,成立了流动人口民兵连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这些组织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6、不断加大整治力度,消除社会治安隐患。建邺区在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经常组织力量对流动人口聚集地进行不间断的清查整治,提高预防、发现、控制、打击犯罪的能力。今年以来,全面推广以重新编制门牌号码为切入点,进行“滚动式”的循环清查整治。切实做到出租户登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保持查一块清一块,整一片建一片,发展一方巩固一方,不断向常住人口、暂住人口、难点地段循环滚动。通过不间断的“滚动式”清理整治,大大增强了管理效果。一是遵纪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房屋出租户和流动人口主动登记办证多了;二是自我防范意识明显增强。过去那种一把小挂锁、一扇破单门、物品随地扔、外出敞开门的现象少了;三是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得到增强;四是社会风气明显改善。矛盾纠纷减少,和睦相处、邻里守望的风气形成;五是打防能力明显提高。今年以来,房屋出租户主和流动人口主动提供各类违法犯罪线索200条,公安机关查处治安案件80多起,破获刑事案件40多起。

鉴于以上情况,解决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一定要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来考虑,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城区建设发展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拟对现行管理体制提出如下过渡性建议:

一是认识要到位。对外来人口的流动,要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思想,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纳入城市管理总体布局,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予以高度重视,并不断改善管理服务措施。

二是总量要控制。流动人口不能处于无序流动状态,要制定科学的用工计划,特别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要同主要流出地密切协作,做到输入有需要,输出有组织,逐步做到有序流动。

三是体制要健全。当前迫切需要体制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单列、力量落实,使协调机制变为主管机构,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