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工程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工程的意义

篇1

(一)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建立,满足环境工程高速发展需求针对我国污染现状,我国污染治理的投资逐年增加。通过城市环境基础工程建设投资、工业污染环境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等工作,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污染治理需求。针对环境工程高速发展现状,大批技术成熟、现金的污染防治技术得到了应用。但是,由于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管理相对滞后、缺乏标准化建设,在环境工会曾的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环境工程建设投资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影响了投资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加快建立并完善我国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是目前我国环保工作开展的必要保障、是提高环保投资效益的关键。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分析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为了规范各类环境工程的涉及、施工、安装调试、验收及运行维护制定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改标准规范了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全过程活动的标准化,实现对换进工程技术的针对性指导与规范。同时,环境工程技术规范还定位于对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行企业提供技术依据于技术指导,为环保部门污染物监管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建立与完善,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控制,以技术支持为基础保障环境工程建设质量。

(三)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体系构成根据我国现代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指导要求,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包括了通用工程技术规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术规范以及污染治理工程运行技术规范。通过四大类技术规范涵盖了目前环境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不同的管理需求及技术指导要求,各规范对具体的内容与要求做出了规定。停用工程技术规范对各类环境工程的基本及共性技术要求做出了规定,其适用于各类环境工程通用性技术的应用指导及技术规定。污染治理工艺技术规范对污染治理单元工程技术要求做出了规定,其适用于各行业领域污染源控制的共性技术管理。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术规范适用于特定行业污染源及污染物的控制,其规定了重点污染源成套污染治理工程的技术要求与重点。污染治理工程运行技术规范对环境工程验收、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做出了技术要求规定,主要应用于污染源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中。

(四)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作用分析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中,污染物的排放严重影响环境的保护,因此环保工作收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针对污染控制与管理的需求,我国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我国环境工程建设质量的整体提高,有助于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而且,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还能够加快先进、成熟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进我国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以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为基础,为环保法规、标准、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实现我国环保行业高速稳定发展目的。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内容编制要点与注意事项的分析

根据环境工程技术规范需求,在规范编制活动中应广泛收集基础资料与信息。明确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于作用,并掌握规范内容编制要点与注意事项。通过不断的修订与完善,满足现代环保工作需求。针对环境工程实践要求,规范内容必须适用于工程实际情况。以此保障技术应用科学性与先进性,保障规范适用的可行性。根据污染物排放要求,规范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的各种行为,保障环境工程建设目的的实现。在技术规范编制中,还应注重环境工程特色内容,针对不同工程的需求及建设目的,科学使用国家管理规定与专业标准,满足环境工程稳定运行需求。

三、结论

篇2

关键词:环境岩土工程 研究

环境岩土工程涉及气象、水文、地质、农业,化学,医学,工程学等诸多学科,是岩土力学与环境科学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学科,既是应用性的工程学,又是社会学,是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相结合的跨学科的新型学科。它主要是应用岩土力学的观点、技术和方法为治理和保护环境服务,就目前涉及到的问题来分,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问题。这类问题的动因主要是由自然灾变引起的,如地震灾害、土壤退化、洪水灾害、温室效应等。这些问题通常称为大环境问题。

第二类是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工程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问题。它的动因主要是人类自身。例如,城市垃圾、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液,废渣等有毒有害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工程建设活动如打桩、强夯、基坑开挖和盾构施工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过量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等等。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统称小环境问题。

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非技术因素的影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要比单纯的技术问题复杂得多。多年来,为解决大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即用岩土工程方法来抵御自然灾变所造成的对人类的危害,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目前,各国学者都致力于小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本文着重就小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一些介绍和评述。

一、环境岩土工程定义

环境岩土工程(EnvironmentalGe otechnology)一词,源自1986年4月美国宾州里海大学土木系美籍华人方晓阳教授主持召开的第一届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井在其著名的“IntroductoryRemarks 0n EnvionmentaIGeotechnology”论文中,将环境岩土工程定位为“跨学科的边缘科学,覆盖了在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及地质微生物圈等多种环境下土和岩石及其相互作用的问胚”,主要是研究在不同环境周期(循环)作用下水土系统的工程性质。

二、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内容及分类

环境岩土工程是研究应用岩土工程的概念进行环境保护的一门学科。这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涉及面很广,包括:气象、水文、地质、农业,化学,医学、工程学等等。

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环境工程。主要指用岩土工程的方法来抵御由于天灾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抗沙漠化、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等。这些问题通常泛指为大环境问题。

(2)环境卫生工程。主要指用岩土工程的方法抵御由于各种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城市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污泥的处理等。

(3)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一些环境问题。例如在密集的建筑群中打桩时,由于挤土、振动、噪声等对周围居住环境的影响,深基坑开挖时,降水和边坡位移等。

三、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方法

环境岩土工程学之所以是交叉学科,主要因为它是岩土工程学与环境科学两大学科的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本文就这两个学科的某些共同特点提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系统工程理论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分析,并对这些方法的分析思路和具体应用进行简单的论述。

1、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首先要求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认为环境意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条件,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强调的是“发展”,但它认为环境保护是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它作为衡量发展的质量、水平和程度的标准之一,可见环境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所以发展一定要有整体现念。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可概括为生态观、社会观、经济现和技术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很广泛而丰富的,这里仅讨论与环境岩土工程有关的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发展是受限制的。发展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但必须保持子孙后展的潜力,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按照传统的观点,地基处理方案选择的原则是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施工方便。但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后,还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也就是说,地基处理方案还必须有利于环境保护。

2、系统工程理论

这是环境工程界研究的热门问题,它就是用系统工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环境问题。系统工程是一门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兴学科,其应用十分广阔,也遍及很多领域。

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大型复杂系统和人工系统,其研究内容是组织协调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活动、使各要素为实现整体目标发挥适当作用,目的是实现系统整体目标的最优化,是一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技术,是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跨许多学科的边缘科学。

系统工程的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在时间和空间上,总体功能大干各部分功能之和)、综合性原则(目标、决策、结果和途径的多样性),优化性原则(不追求各部分的最优,而是追求整体目标的最优化)、模型性原则(对系统进行抽象与概化,建立数学物理模型)。

系统的目标是保证支护结构,坑壁及周围建(构)筑物等系统要素协调工作,系统的输入为施工方法、边界条件等,输出为周围建筑、坑壁和管线等的工作状况。深基坑工程中采用的岩土工程信息化(动态)设计与施工符合系统工程的思想和观点。但模型的建立不单是采用一般的数学、物理模型,而且系统动力学模型、状态空间模型等,同时建立计算机仿真系统,根据仿真试验求取模型参数,对系统进行静态和动态优化,最后对系统的可靠性和风险性作出评价,预测各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

3、数据挖掘技术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很多著名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专家知识的获取,尤其是经验知识的获取,这已成为专家系统的“瓶颈”。

数据挖掘正是应这一问题而诞生的,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知识获取和知识发现。预测是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之一,而环境问题的本质和核心就是预测,且任何情况下的预测和决策都是基于数据的。另外对于岩土工程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与其说是计算,不如说是预测。绝大部分的岩土工程计算,其实质都是预测。科学史证明,方法的革命必然导致科学的革命,所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岩土环境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必将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数据挖掘是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一门高新技术。

数据挖掘的算法有归纳学习法、决策树、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统计分析、糊模数学、关联分析、粗糙集、规则发现、公式发现和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的结果输出有图形、报告,逻辑公式等可视化形式,或以先验知识的方式输出,为今后的数据挖掘提供准备,这样可提高数据挖工具的性能。

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生产实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275-02

1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需求以及国家对环保工作日益重视,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将迅速发展起来,这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然而,目前各用人单位需要环境工程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工程素养且具备较高的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监测技术应用、环保设施设备运行管理、环境工程咨询和评价等方面的专业核心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本科教学阶段必须从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专业实习教学环节中获取。

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是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强化大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接触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生产实际的重要手段。

2 目前高校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唐山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这与大多数同类院校实习教学环节设置形式上是一致的。但是目前各个学校的实习教学环节尤其是生产实习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扩招学生人数多,给实习教学带来实习资源如师资、实习场所配置相对短缺的问题。企业指导教师做专业知识讲解时因学生人数太多,学生听不清而导致实习效果下降甚至实习失去意义;另外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要求企业按照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安排学生跟班操作变得非常困难。

(2)实习基地建设困难。实习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现有实习只看不做难以达到动手能力培养的要求。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不接受学生实习;接受实习的单位也会因为一下涌入众多的学生,增添了一些安全隐患。

(3)实习方式简单。认知实习、 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目的各不相同,实习内容各有侧重。但目前由于实习经费紧张实习就近完成以及实习单位的大型设备昂贵、考虑安全因素等问题,学生在生产实习时只能看,不能动手。由于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实践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整合,熟悉和掌握一定的操作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仅仅采用参观的方式达不到实习要求,其实践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4)实习考核方式单一。各个学校实习基本上是以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为主并参考实习纪律确定实习成绩,有的甚至只通过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学生认为实习形式大于内容,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实现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实习效果。

为解决上述实习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拟改革目前环境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方式与内容,因地制宜进行更有利于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设计。

3 实习教学环节改革与实践

以唐山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实践为例,具体措施如下。

3.1 改革传统的生产实习方式

大多数院校生产实习都是去相关单位顶岗实习,大约1个月左右,由于实习单位没有这项工作内容,所以经常导致实习形式化,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得到专业能力训练。因此设计将生产实习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即校内环境监测实验室实训+校外环境监测中心站实习和校内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实训+污水处理厂实习的方式实习,让学生在校内实习实训场所进行生产实习单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做即可以满足实习要求,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核心应用能力,又可以解决实习经费不足、实习基地建设困难、实习光看不做、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

3.2 生产实习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既要考虑实习单位具体工作内容,也需结合校内实验室的实验实训条件,编制了校内生产实习指导书,目前主要以监测站废水水质指标监测和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技术为主要内容。

3.3 教学目标具体化

设计具体教学目标,例如污水水质指标监测实习中学生必须掌握污水中的COD和SS的监测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学生可以知道到工作岗位后应该干什么,通过生产实习学会工作思路和部分实际工作操作技能。

3.4 考核方式多样化

各个学校实习基本上是以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为主并参考实习纪律确定实习成绩,有的甚至只通过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因为在实习单位教师管理学生并不方便,所以导致学生认为实习形式大于内容,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实现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实习效果。

通过在校内完成生产实习主要操作,可以保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如在废水水质监测实习中学生可以通过采样、处理、监测、数据分析进行全过程学习,而教师则根据学生对该项工作原理掌握情况、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评定实习成绩。

4 结语

通过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内容设计与实践,逐步形成唐山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特色,即校内实训与校外企业实习相结合,通过企业工作内容设计为校内实训内容,使每位学生掌握部分水质指标监测技能和污水生物处理污泥培养驯化技能。实习教师全过程指导,通过考查每位W生对于实习内容原理掌握、实际技能操作等进行综合能力评定成绩,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改革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解决了生产实习形式化、实习基地建设困难、学生不能动手操作等问题,大大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核心应用能力。

结合企业和校内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仅仅从部分水质指标监测和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污泥培养驯化方面进行了实习内容的设计,今后,应进一步完善生产实习教学内容,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环保工程师。

参考文献:

[1]荆国林,杜文婷,王 鉴.环境工程生产实习教学的实践探索[J].广东化工,2010,37(10):92~93.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环境保护文明施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建设也突飞猛进,但是在城市建筑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严重,在施工现场,任何一个涉及到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的环节或者部分出现了问题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甚至导致工程返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协调处理好施工中的种种矛盾,营造一种良好的施工环境,确保工程建设优质高效的进行是房建项目工程的重要任务。本文将针对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建筑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因素

建筑施工活动中,会涉及到材料运输、材料加工、桩基工程、混凝土浇筑等,在这些活动中,会产生一定的灰尘、噪音等,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因素主要有废气、粉尘、噪音、固体废弃物和污水等。

1、大气污染因素

大气污染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在施工机械土方挖掘、填土运输、材料搬运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一般来讲,这种污染具有瞬时性,只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产生的高度比较低,粉尘颗粒也比较大,扩散的距离有限,主要对施工场地附近100m左右的范围产生影响,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影响比较大。建筑施工出现的扬尘污染对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出现各种呼吸道疾病,降低了城市空气质量。

2、水污染因素

建筑施工活动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水,包括施工用水和施工人员生活用水,由于施工场地都是临时设施,对排水系统没有过多的要求,在施工和生活过程中,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用水、机械清洗用水、混凝土养护用水、设备水压试验所产生的废水都会随意流淌,对施工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活废水包括食堂用水、洗涤废水和卫生间用水,这些水中都会带有大量细菌和病原体,对施工人员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3、建筑施工过程中主要噪声来源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都会用到施工机械,这些施工机械不可避免的都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尤其是打桩机,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尖锐的声音和振动,严重影响到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健康。在工程实际施工中,往往是多台施工机械共同工作,各种噪音经过叠加,噪音辐射的范围会更加广,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各种运输车辆的通行,给周边居民带来巨大的噪音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

建筑施工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施工期间挖掘的土方、模板加工角料、生活垃圾、废弃的混凝土块等,这些建筑垃圾的体积和质量比较大,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处理,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施工人员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能随意丢弃,应该及时做好处理,保证这些垃圾对周围的环境、施工人员的健康不会产生影响。

5、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

在建筑装修过程中,肯定会使用到各种装饰材料,如汽油、防水油膏、涂膜、卷材、油漆等,这些材料中一般都含有有毒成分,会对人身造成一定的伤害,建筑装饰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1、建立健全施工组织机构

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需要良好的管理,可见施工组织管理对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性,对施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首先,项目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合理编排组织机构,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负责到个人,尤其是对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2、做好科学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矛盾,对于这些矛盾,施工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科学施工的过程进行协调处理,同时这也对施工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该具有超前思维、善于思考,提高工作的预见能力,对于施工中可能影响到施工的环境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提早提出对策,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其次,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在施工一线,掌握影响施工的环境因素,不断提高自身处理环境问题的本事,学习政策法规、科学知识,提高协调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

3、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施工

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施工企业可能会违背法律法规进行施工,但是在施工过程中,肯定会对施工质量大打折扣,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做好对施工技术人员、施工班组长的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工作,严格督促他们按照施工工艺标准进行施工,并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对影响施工质量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和处理,确保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4、做好防止“三废”污染的措施

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应该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并对影响到施工顺利进行的环境因素进行合理的预测,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体现。在施工现场平面图布置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国家、地区、行业有关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1)防止大气污染:为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尘土,应该在土方挖掘、土方运输过程中经常洒水,在土方运输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防止土块洒落。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油毡、橡胶、塑料、树叶等,一方面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焚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烟气污染,在施工场地所用的锅炉应该做好消除烟尘处理,保证烟尘处理达到国家允许的范围。

(2)防止噪音污染

①施工现场应遵照《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制定降噪的相应制度和措施;②凡在居民稠密区进行噪声作业,必须严格控制作业时间,若遇到特殊情况需连续作业,应按规定办理夜间施工证;③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半成品加工和制作作业应放在工厂、车间完成,减少因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④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特别要杜绝人为敲打、尖叫、野蛮装卸噪声等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

(3)防止水污染

①对于混凝土浇筑、砂浆搅拌等施工作业过程中,应该做好废水排放措施,如设置沉淀池,保证废水排放在沉淀池经过沉淀后才能排入到市政排水管道中,对于水质比较好的可以进行回收,用于洒水防尘处理,可以有效的节约水资源。如果将未经过沉淀后的水质直接排入到市政排水管网,可能会导致管网堵塞;②凡进行现制水磨石作业产生的污水,必须控制污水流向,防止蔓延,并在合理的位置设置沉淀池,经沉淀后方可排入污水管线。施工污水严禁流出工地;③施工现场临时食堂的污水排放控制,要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产生的污水经下水管道排放要经过隔油池,加强管理,定期掏油。

5、科技环保措施

建筑施工与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属于技术、工艺、机具相对落后的行业,应针对施工污染选用一些新技术、新机具、新设备,设计中采用绿色环保建材,施工中推行无污染的环保新机具、新工艺。①严格限制或禁止使用高噪声的气锤打桩方式,推行混凝土灌注桩和静压桩等低噪音新工艺;②采用干挂花岗石、大理石,克服使用水泥粘接。

三、结束语

在施工的过程中,创造好的施工环境,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施工前创造良好的环境,施工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环境,这是对自己生命的关爱,也是对别人生命的关爱。相信,只要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文明施工,加强环境保护,最终一定会得到当地人们的支持,同时也会给人们留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齐伟军 赵艳秋《建筑施工综合环境保护技术》2005年

篇5

1对建筑是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的认识过程

人们认识到建筑是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的。建筑价值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实用建筑学阶段(追求适用、坚固、美观的建筑)、艺术建筑学阶段(视建筑为“凝固的音乐”)、机器建筑学阶段(把建筑看作“住人的机器”)、空间建筑学阶段(认识到“空间是建筑的主角”)、环境建筑学阶段(认为“建筑是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现在,建筑价值观已开始进入第六阶段———生态建筑学阶段。我们环境艺术目前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呢?总的讲,近年来我们当然有大量环境艺术实践,参与这一实践的人也很多,但是,环境艺术作为一个行业和学科、尚没有公认的科学的行业标准、行为规范,更没有进行相应的学科理论建设,它的水准是处于正在上路阶段,处于混沌层次,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由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主角是建筑,是城市空间,是构成建筑与城市的空间的材料、骨架、立意。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规划师和建筑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现在,有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目,则因为对规划师、建筑师的作用,重视不够,所以出现了一些遗憾。

2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标准和条件

环境艺术作品的评价涉及多种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可能是:社会标准、生物标准、功利标准、民族标准、地理标准……以至于物理上的亮度、噪音、振动标准等等。它具有模糊性和无定性,不能象一幅画、一尊雕塑、一栋建筑那样有简单而明确的评价标准。

3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创作从哪里开始

有人问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本文由收集整理筑大师菲利浦·约翰逊:您的建筑创作从哪里开始呢?约翰逊答:从脚底板开始。真是不愧大师的回答,他是从脚下开始,体验未来要完成的空间环境的主人角色的。

中国园林、中国建筑是十分重视脚底板的感觉、接触的感觉的。作为景观尺度层次来说,这是“零层次”,不是视学的感受,而是接触的感觉。特别是纪念性建筑,十分重视地面的作法,材料的选择。当你走在天坛、地坛大青石板铺成的神道上,你会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天安门前御河桥和北海大桥的汉白玉栏杆,远观清晰的轮廓,近看精美的石雕,可依可靠,接触人的地方都是圆润的线脚,给人亲切柔和的感觉,满足各种景观尺度的需要,形成亲切宣人,神圣悠远的意境。

4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观感

环境艺术创作从脚底板开始,也意味着从阅读大地、体验环境的需要和可能开始,从研究材料的优势和特点开始。成都有一种红砂岩,质地和颜色都不错,怎么运用它呢?我看到的是用红砂岩仿制成木栏杆形状,给人木不木、石不石的感觉,艺术效果较差,很可惜。在成都活水公园和合江亭两处的府南河边,我看到两处露天剧场,都把舞台靠河岸摆,屁股对着河心,形成又高又陡的河岸。

我觉得两处都没有很好地发挥当地滨水绿化丰富的环境优势。我设想,如果能做成水陆两用舞台,有时作水陆歌会演出,那将是多么精彩的情景啊!而且,前一个舞台用了不少不锈钢材料,后一个舞台造型张牙舞爪,大有压倒对岸合江亭的气势,这些做法都是与环境不谐调的。

5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5.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5.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6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6.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6.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6.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6.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7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着力点

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既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使居民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和美的享受。

7.1注重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7.2注重艺术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艺术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城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7.3注重植物艺术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7.3.1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艺术景观。为此,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这样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地方特色。

7.3.2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色艺术景观。点--指城市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城市居住区绿色艺术景观系统中的艺术景观节点,是城市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城市居住区中的道路艺术景观绿化、城市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城市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

7.3.3立体绿化,增加城市居住区的绿化量和生态效果。加强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地将绿色艺术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居住区的小气候,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篇6

关键词:环境意识;市政工程;施工监管

当今时代,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环境决定着人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更是被人们所重视,市政工程是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综和体现。市政工程通常隶属政府投资建设的一系列工程,包括公共交通设施、给排水系统工程、城市防洪工程、供热供气工程、环境卫生设施及照明设施等。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劣,集中体现出城市的整体形象,也是极其重要的民生工程,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的基础。

1 环境问题在市政工程建设中表现

市政工程建设中,很多的施工场所均在繁华主要街道和市场附近,施工周围的机关单位、居民住宅较多,人口密度稠,车辆行驶较多。况且,在施工现场往往会出现扬尘、施工机械噪声大、施工水污染等有关环境问题十分普遍,这些环境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高度关切。我们都知道,施工工地扬尘、施工用水污染、大型机械噪声,包括固体废弃物等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比如施工大气污染,这种污染主要是指各类作业机械在施工当中将在地表的沙土,借助自然风力而散发到空气中。道路扬尘、风蚀扬尘、拆除就有设施扬尘基本均属于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在施工扬尘中占最大比例,主要体现为各类运输车辆在施工现场或者道路上行驶而扬起的粉尘。如拆除旧式建筑、开挖地下管线、清理和平整施工现场、装卸土方和材料、筛选和拌合建筑材料、土方复原回填等这些都会产生施工扬尘。随着风力的运动,这些施工所产生的扬尘导致大气环境污染,尤其是居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受这种污染会引发环境污染纠纷。施工噪声污染问题是长期引发环境纠纷的一个关键点,噪声污染主要产生于施工现场各种施工机械发出的噪声,同时还有建筑构件加工现场所产生的噪声源。这些噪声一旦影响到人,那就会导致生活和健康质量的降低,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纠纷。在市政环境方面,施工水污染也是极为常见的环境问题,这些是施工现场的生活污水排放形成的;当然也有施工功底的地面冲洗水、流失的浆料等。这些被污染的水一旦深入到底下,会渗透到附近的水井或者输水管线,从而影响到水质,增加了水体中的石油类及COD 悬浮物等污染物的浓度,特别是一些河流长的水受到桥梁施工、施工固体废弃物也会污染周围的水环境。市政建设中的建筑垃圾属于固体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量大。而且清运处理起来也破费周折,由于清运不及时,只好随意堆放在施工周围,其对水环境污染也是不能轻视的环境问题。

2 在增强市政环境意识中做好市政施工

1:让有效的制度去强化市政建设环境管理。政府应该树立民生观念,在积极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居民的生存环境,善于应用行政和经济等手段来强化施工活动的管理,最好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的落实工作。充分按照城市布局和人居环境改善等问题去最认真执行好政策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项目建设和环境建设实现同步协调发展。政府部门要心有全局,在宏观管理、教育引导,加强监督上做文章,对一些具体的项目做到监督到位,极力构建既符合环保要求又适合经济发展的政府环境管理模式。

2:切实提高环境意识,做好市政施工建设中的环境监管。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为了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时间,或者是加快施工进度,往往对施工现场的环境问题不太重视,所以为了方面就近对方物料和废弃物,清运过程中也不去考虑是不是会影响到居民和生活。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部门的政府部门,要积极组织相关单位、业主、承包商、监理组成监督管理机构,随时对施工单位的全过程实施监控。

3:对施工单位和企业加强环境监管,施工单位往往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有的企业主不顾环境问题,一味从自身利益考虑,因此,在监管上要充分考虑工程的进度、费用控制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招投标过程中严格评审环保项目;在施工中要对施工工地进行现场管理、督促他们重视环保投入,文明施工,对施工过程中存在或者出现的环保问题要及时处理和解决。

4: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实际监管。市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与承包商沟通合作,了解他们在施工建设上的进度,并且监督他们在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强环保意识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要帮助施工企业制定制定施工计划时的环保工作计划,对可能出现的扬尘、噪声、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环境问题要有预案和解决措施。明确施工人员的环保责任,做到全过程控制。

总之,市政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事关城市形象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只要形成施工单位和市政管理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 ,才能有效的控制市政工程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裴树东.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之浅见[J].安徽科技.2009.2

[2]王晓丽. 戴明忠.论环境意识的组成、结构与发展[J]. 中国环境科学.2013.

[3]郭志清. 试论环境意识[J]. 环境保护.2011.5

[4]郑韶毅.王琼.刘强.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J]. 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

[5]浅谈市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穆晓芳; 李正红; 王青秋 科技信息 2013/24

[6]市政工程施工环境问题及控制对策分析 赵华 民营科技 2013/06

篇7

关键词:城乡居民;环境关心;环境知识;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1-0062-09

一、背景与问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倾向。随着产业梯级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以及生活、工业垃圾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加剧,逐渐形成“城市环境逐渐好转,农村环境逐步恶化”的二元结构。一方面,城乡区域的环境问题差异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对环境问题的反应和主张也是环境问题的重要内涵。基于此,城乡居民的环境关心成为环境社会学的研究焦点。西方研究表明,居住地假设是环境关心研究五个基本假设之一,居住地是环境关心的关键变量,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居民总比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的环境关心。那么,中国城乡居民的环境关心实际情况如何?以往的研究主要基于XGSS2003数据检验了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差异,遗憾的是,该数据库不包含农村,目前关于城乡环境关心差异研究尚缺乏基于全国范围内抽样的系统定量比较研究。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本研究利用CGss2010数据,系统检视中国城乡居民的环境关心差异,以期深化环境关心的居住地差异研究。

二、文献综述

环境关心的居住地差异是西方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研究结论不尽一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西方相关研究发现,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关心环境。这些研究认为,城市居民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且暴露在较高的环境风险中,更倾向于环境保护。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较多持有实用主义价值观,更多的关注经济增长而较少关注环境。国外城乡居民的环境关心视角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居民对于饮用水、空气污染等关心程度较商,而农村居民对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关注度较高。

与上述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关学者证实,城乡变量对环境关心产生影响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是不一样的。有研究表明,城乡环境关心差异正在逐步消失,琼斯利用美国南部的数据分析发现,控制人口特征变量之后,城乡居民的环境关心并不具有显著的差异。邓拉普等研究发现,城乡居住地对环境火心的影响力较小。部分学者利用加拿大的数据得到结论,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呈现更高的环境关心,一个可能的解释在于,农村的环境管理服务和环保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因而农村居民也呈现出更多的环境保护行为,环保意识较高。

国内关于城乡环境关心差异的研究发现和结论亦不相同。马戎等利用“全球环境调查项目”数据,进行简单的频数分析发现,城市居民在环境问题感知、环境态度等环境意识问题上,显示出比农村居民更高的环境关心。城乡居民关注环境问题的视角也有区别,城市(镇)居民对噪声、空气等环境污染的关沣较多,农村居民最关心的是垃圾处理问题。胡荣基于福建省环境意识调查数据发现,在控制其他人口特征变量的情况下,遭受严重污染的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更强。周景博等分析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数据显示,远郊区的环境意识得分显著高于城区居民。

综上所述,有关城乡环境关心差异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西方且其没有将中国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国内的研究基本都以大城市或环境脆弱的单一地区为主,样本量有限,缺乏基于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数据,导致结论不一,不具有普适性。在已有的研究中,城乡基本是作为一个辅助变量,缺乏对城乡环境关心的社会基础的深入探讨和比较。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全国的抽样数据试图回答:公众的环境关心是否存在城乡差异?如果存在,是怎样的差异?城乡环境关心的社会基础是否一致?社会人口特征和环境知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环境关心差异?最后尝试从理论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

三、研究假设

结合上述对城乡环境关心差异的实证和理论探讨,笔者提出以下基本假设:中国社会存在环境关心的城乡差异,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城乡环境关心的社会基础具有不一致性。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具体操作化假设如下:

首先,基于经济发展的假设。经济优先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关心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面对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越可能采取行动去解决,进而产生较强的环境意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物质主义观盛行,更多的关注收入等物质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环境意识的产生。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基于此,设立假设1: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

其次,环境关心水平还受不同地区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影响。我国城乡之间存在二元社会控制体系、城乡科学文化素质断裂等二元特征,可能导致城乡环境关心的社会基础不一致性。具体而言,不同的性别文化可能塑造不同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由此可能影响着性别与环境关心。实证研究显示,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是通过性别意识、环境知识等起中介作用;城市地区性别与环境关心通过环境知识的中介机制起作用;农村传统性别意识强烈,整体环境知识水平较低,可能抑制环境关心。基于此,设立假设2:不同性别存在环境关心差异,男性的环境关心水平高于女性;城市中性别与环境关心通过环境知识这个中介起作用,农村中性别对环境关心存在直接效应。

以往研究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越高,环境关心水平越高。不同城市地区、收入群体环境关心差异通过环境知识这个中介变量起作用;而农村整体的环境知识水平较低,不同农村地区、收入群体对环境关心的影响可能是直接效应,而不是通过环境知识中介变量起到间接影响。基于此,设立假设3:不同区域的居民存在环境关心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环境关心水平逐步递减;城市地域类型与环境关心通过环境知识起中介作用;农村地域类型对环境关心具有直接效应。假设4:收入与环境关心呈显著正相关;城市居民的收入与环境关心通过环境知识中介起作用,农村居民的收入对环境关心存在直接效应。

除了上述性别、居住地、收入假设之外,根据范李尔和邓拉普总结的环境关心与社会基础五项基本假设,还包括年龄和教育程度假设。相关研究表明,年龄与环境呈负相关,年轻人比年长人更加关心环境;受教育程度越高,环境知识水平越高,越可能出现较多的环境关心。这两个变量对城乡居民的环境关心,都具有同样的效力。基于此,设立假设5:城乡居民的年龄与环境关心呈显著负相关。假设6:城乡居民的受教育年限与环境关心呈显著正相关,对环境关心有促进作用。

最后,本研究还试图验证知识支持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环境知识水平的高低导致居民呈现不同的环境关心。基于此,设立假设7:无论对于城市还是农村,环境知识与环境关心呈显著的正相关。

四、研究数据与变量测量

(一)研究数据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为CGSS20lO调查数据,CGSS2010数据采取多阶段和分层抽样设计在全国内地31个行政区进行抽样,调查对象为16岁以上的城乡居民,最终调查样本数为11785人,城市样本占61.1%,农村样本占38.9%。其中环境模板的样本应答人数为3716个。

(二)变量测量

1.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为环境关心。环境关心是指人们意识到并支持解决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程度或者个人为解决这类问题而做出贡献的意愿。通过邓拉普等修订过的NEP量表来测量,量表由15个项目组成,被调查者从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无所谓同意不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无法选择等进行回答,对于1、3、5、7、9、11、13、15正向项目,将其回答分别赋值为1、2、3、4、5;对于2、4、6、8、10、12、14负向项目,将其回答分别赋值为5、4、3、2、1。此次调查中涉及“无法选择”情况较多,为了不造成大范围缺失,导致样本偏误,本研究将“无法选择”算作“不确定或说不清”赋值为3。信度检验表明,Cronbach'salpha系数为0.7489,表明量表的内部信度一致性比较好,可以进行累加。将量表的15个项目进行累加,累加后得分范围为15~75分,得分越高,代表环境关心水平越高。

2.自变量和控制变量。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为城乡,这是一个定类变量,在回归分析中,将农村赋值为0,城市赋值为1。为更清楚厘清城乡的环境关心差异,研究中还纳入其他环境关心的社会基础变量,如性别、个人收入、受教育年限、地域类型(东、中、西部)。其中性别、个人收入采用直接测量法。以“文化程度”来计算教育年限:没受过任何教育=0,小学或私塾=6,初中=9,高中(中专、技校、职高)=12,大专=15,本科=16,研究生及以上=19。根据现有的统计口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12个省份,中部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山西、四川、重庆、等10个省份,根据相应的省份,将数据重新编码赋值,东、中、西部分别赋值为1、2、3,其中,西部为参照变量。

研究中还纳入环境知识变量,环境知识主要通过一个包含10个项目“环境知识量表”来测量。量表包含:(1)汽车尾气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威胁;(2)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会破坏环境;(3)含磷洗衣粉的使用不会造成水污染;(4)含氟冰箱的氟排放会破坏大气臭氧层;(5)酸雨的产生与烧煤没有关系;(6)物种之间相互依存,一个物种的消失会产生连锁反应;(7)国内空气质量报告中,三级空气质量意味着比一级空气质量好;(8)单一品种的树林更容易导致病虫害;(9)国内水体污染报告中,V(5)类水质要比I(1)类水质好;(10)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的增加会成为气候变暖的因素。被访者根据自身的判断,从正确、错误、无法选择三项进行选择。其中1、3、5、7、9为错误的说法,2、4、6、8、10为正确的说法。信度检验表明,环境知识量表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8052,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可以进行量表累加。本研究将实际判断错误赋值为O,实际判断正确赋值为1,由于涉及“无法选择”的样本较多,为了不造成样本缺失太多,将“无法选择”看作实际判断错误。将各项得分累加,得分范围为0~10分,得分越高,代表环境知识水平越高。

本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变量特征描述见表1。

五、结果与分析

(一)城乡与环境关心的交互分析

根据表2的交互统计结果,总体上看,城乡居民总体的环境关心水平一般,40.9%的居民得分在50~59分之间,只有少部分居民具有较高的环境关心水平,14.5%的居民环境关心得分在60分以上。具体来看,环境关心与城乡地区关系密切。卡方检验表明,环境关心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p=0.0000),农村居民中环境关心得分50分以下的占60.8%;城市居民中环境关心得分高于50分以上的达到64.7%,其中60分以上的约占19%。基于简单的交互分类统计,我们初步可以证明假设1,即环境关心的城乡差异在中国社会是存在的,且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

(二)多元线性模型吸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厘清环境关心的城乡差异,研究中使用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进一步检验研究发现的准确性。具体研究结果如表3所示:

首先,模型1中单独引入城乡变量,观察城乡变量对环境关心的作用。模型1回归系数显示,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居民,且统计显著;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水平得分高4.040分,假设1得到证实。模型1的调整R平方为0.0738,表明城乡单一变量能够解释环境关心总体差异的7.38%,城乡居住地对环境关心具有较大的影响,与邓拉普和琼斯的研究呈现较大的差异,他们研究认为居住地对环境关心存在微弱的影响。模型2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城乡居民的环境关心差异仍然十分显著,只不过城乡环境关心的差异水平由原来的4.040下降到1.046,表明环境关心除受到城乡居住地本身的影响之外,社会人口特征和环境知识变量也是影响环境关心差异的重要变量。

其次,为了检验城乡环境关心的社会基础是否具有一致性,本研究分城乡建立两个模型(模型3和模型4),比较城乡差异。从模型3和模型4(如表4所示)的调整R平方来看,城乡两个模型的解释力分别为0.2176和0.2244,表明性别、年龄、收入、地区类型、受教育年限、环境知识等变量对环境关心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具体的影响机制不一样。

1.性别与环境关心。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模型3显示,性别对环境关心的影响并不存在直接效应,而且女性的环境关心水平高于男性的环境关心水平,但不具有显著统计性;路径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表明,性别对城市居民环境关心的影响是通过环境知识这个中介变量起作用,经过环境知识这个中介变量影响后,性别对于环境关心的影响作用呈现出反方向,男性的环境关心水平显著高于女性,与研究假设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性。对于农村居民而言,模型4显示,性别对环境关心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直接效应,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环境关心得分要高0.757分,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发现存在不一致性。农村的传统性别意识较强,更有可能呈现出“男主外,女主内”的局面,导致农村女性的公共参与机会少,政治意识弱,较少关注环境问题。综合结果表明,假设2得到验证。

2.年龄与环境关心。年龄的一次项和二次项均对城乡居民的环境关心均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表明年龄与环境关心呈现正u型变化的状态,假设5未得到证实,此结果与王建明等根据全国城市家庭数据得出的结论相似,但与CGSS2003城市居民的数据检验存在一定的差别,CGSS2003数据发现城市居民的年龄与环境关心呈现正相关。这里可能的解释在于,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每个年龄段的年龄角色和社会经历发生相应的变化,影响着年龄与环境关心。与中老年相比,年轻人处在一个日趋开放、自由的经济社会中,呈现出与上一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品味追求,更可能持有后物质价值观;另一方面,年轻人接触和使用新媒体频率高,获取环境信息的途径较多,接受较多的环境教育,呈现出更多的环境关心。然而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经济压力较大,可能较多的关注经济问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少。年龄达到61岁左右经历的污染和环境风险较多,越可能为下一代考虑而更加关心环境。

3.收入与环境关心。比较模型3和模型4发现,城市居民的收入与环境关心不存在直接效应,模型5显示,城市居民的年收入是通过环境知识这个中介起作用,与以往的研究保持出一致性。农村居民的收入对环境关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显著统计性,回归系数为0.00278,表明农村居民的收入越高,环境关心水平得分越高;假设4得到验证。一方面,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城市不同收入群体的居民均暴露在一定的环境风险中,如大气污染、雾霾天气等,城市不同收入群体的居民均对环境风险有一定的感知,污染驱动着不同收入群体的居民有较高的环境关心。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的整体环境知识水平较高,收入越高的人,环境知识得分越高,越可能关注环境问题。农村整体环境质量优于城市,收入较高的居民可能对环境关心较多,而较低收入居民对自身的生计关注较多,对环境关心较少。

4.地域类型与环境关心。与收入和性别相似的是,城市地域类型对环境关心仍然不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城市地域类型对环境关心的影响是通过环境知识这一中介实现的。与以往使用CGSS2003城市数据的研究发现不一致,以往研究证明城市地域类型对环境关心的影响具有直接效应,这可能与两个研究的城市地域类型的变量处理有关。农村地域类型对环境关心呈显著的直接效应,且具有显著统计性。与西部相比,东部农村居民的环境关心得分高2.18分,中部农村居民的环境关心得分高1.524分,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呈现出一致性。综合表明,假设3得到支持。这一研究结果也验证了我国城市地区的环境知识宣传教育的差异性,东部城市地区的环境宣传教育机制相对比较完善,而中西部城市地区和农村的环保宣传教育相对比较欠缺。在农村的整体环境知识水平较低情况下,不同地域类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环境关心差异仍然是一个较好的解释。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阶梯状发展,不仅表现在城市经济上,而且农村的经济梯状更明显。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移,与中西部农村相比,东部农村地区因便利的交通条件,可能承接较多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项目,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污染更加严重,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更容易产生环境保护意识,环境关心更强。

5.受教育年限与环境关心。无论对城市还是农村群体,受教育年限均对环境关心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假设6得到证实。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可能获得较多的环境信息,环境保护素质越强,环境关心水平越高。

6.环境知识与环境关心。模型3和模型4显示,环境知识是影响城乡居民环境关心的重要变量,环境知识每增加1分,城乡居民的环境关心的总分均增加约1分,假设7得到支持。表5显示,城市模型的大部分变量均是通过环境知识这个中介发生作用的,这一点与以往的研究呈现一致性,表明环境知识是城市居民环境关心的潜在性因素。

(三)城乡环境关心差异的Oaxaca-Blinder分解

从表6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的环境关心差异为3.644,显著低于城市地区。对环境关心差异进行分解发现,总体上,城乡环境关心差异可解释部分的总体系数为2.598,占总体差异的71.29%;不可解释部分的总体系数为1.046,占总体差异的28.71%。由此可见,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环境关心主要是由环境关心的社会基础和环境知识差异所致。对各变量进行分解发现,可解释部分中,收入、地域类型、受教育年限、环境知识对城乡环境关心差异影响显著,其中环境知识和受教育年限的影响最大,环境知识解释了64.74%,受教育年限解释了18.71%,基于此,城乡居民环境科学文化素质的断裂是城乡环境关心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可解释部分中,性别、地域类型对城乡环境关心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方面可能与城乡地区的性别文化、性别意识有关;另一方面可能由不同城乡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后物质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差异所致。

六、结论与讨论

国内以往研究较多的关注城市或环境脆弱地区的环境关心,对农村地区的环境关心研究较少,且缺乏对城乡环境关心差异的比较研究。本研究根据上文对CGSS20lO环境调查数据的分析,深化环境关心的居住地差异的主题研究,初步得到以下结论:与西方大部分学者发现城乡居住地对环境关心的影响较小不一致的是,中国的环境关心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显著高于农村居民,而且城乡居住地变量对环境关心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人口社会特征对环境关心的影响机制也存在不一致性。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更多通过环境知识这一中介起作用,与以往结果保持一致性;但农村居民的人口特征变量更多表现为对环境关心的直接效应。进一步分解城乡环境关心的差异发现,人口社会特征和环境知识变量可解释城乡环境关心的大部分差异。本研究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的二元结构体制,促使环境关心的二元结构再生产。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环境再生产结构、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结构导致城乡居民的二元价值理念、环境知识、公共参与等结构再生产,最终影响城乡环境关心的差异。

城乡的二元结构首先突出表现在二元经济结构上,其中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的显著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一直维持在3.0以上,绝大部分时段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农村居民,截止到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村居民纯收入7917元,城镇居民的绝对收入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能够显著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进而影响人们的环境关心。城市地区的收入较高,收入稳定,更可能持有后物质价值观念,更多追求环境质量、公民自由和自我实现,追求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必然呈现较多的环境关心;虽然农村高收入者呈现出较高的环境关心,但整体而言,收入偏低,物质主义价值观仍然占据主流,居民更多关注经济以及自身利益的问题,而呈现较低的环境关心。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在二元的产业结构上,城市主要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农村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的工业化程度远高于农村。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相伴随的环境问题可能越严重,公众直接感知和体验的环境问题越多,更可能激发公众的环境关心。上述两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前文的经济发展假设。

其次,环境二元再生产结构是城市二元结构的重要特征。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我国部分地区农村政府,受到利益的驱动,为了降低成本和费用,承接城市地区淘汰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产业项目,城市污染开始逐步向农村转移。然而政府在面对环境治理时,却偏向于城市;根据2010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6654.2亿元,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24.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3.84%,很显然,城市的环境资源和补偿治理显著大于农村;对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和治理污染的力度是导致环境关心差异的重要因素;对污染治理越重视,居民越可能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获取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进而引发更多的环境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城乡的二元治理结构,应该加强城乡环境治理统筹,全面促进城乡的环境保护,整体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

篇8

关键词:公共建筑;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

1 建筑背景分析

1933老场坊是建于1933年的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是当时远东最大的、最为现代化的屠宰场,是根据宰牲工艺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的机器。主体结构是由东、南、西、北4栋高低不一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围合成的四方形厂区,正中是一座24边形的圆楼。方、圆楼之间通过26座廊桥连接,各层上下交错,貌似迷宫,其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伞形柱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至2002年彻底停用时已破败不堪,但其价值并未被彻底埋没,通过竞标,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成功获得了1933老场坊的改造项目,以将废弃的工业遗产盘活,改造成为一个时尚中心。

2 1933老场坊改造设计

2.1 改造设计思路

1933老场坊作为工业遗产中的一类特殊性建筑,其无论是功能性质、设计美感、历史渊源,建筑形式都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厂房建筑,即使内部空间被多种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材料割裂,部分空间受到破坏和损毁,其仍然具有强烈的工业美感和建筑魅力。负责改造修缮设计的总设计师的态度是,“没什么棘手的,就是清理干净,不作任何处理就好了,建筑本身就很有魅力,千万不要乱加”。在空间内部细节的改造上,设计也遵循了“无为”的思想原则,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做“减法”,尽量还原建筑原有的真实性。建筑室内饰面材料各异,不同年代和尺寸的面料混杂且多为严重损坏,在改造中最大限度剥离没有价值的墙面和饰面,按原工艺、原材料复原水泥抹面后通体打磨,保持风格一致,显露出一种理性的节制感。而对于功能性分隔空间和新增所需设备都采用了可逆性原则,在建筑底层拱廊的立面原为镂空设计,由于风格凌乱,改造时使用了可拆卸的活动式橱窗遮挡,降低了对原本结构的影响且方便在恢复原貌时拆除。

2.2 改造设计手法

其一,无梁板结构和八角形柱帽。无梁板结构最初由国外建筑师特纳成熟使用,他在1905~1906年最先使用扩大的蘑菇柱头,在直角和对角的柱之间用了四层加固的钢筋,梁的省略增加了额外的建筑空间,允许楼板的降低。板底平整是无梁楼盖的优点,其可以不吊顶直接粉刷天花,结构高度小,与普通梁式楼盖相比,可显著降低层高。宰牲场选取无梁楼盖作为结构原型,获得了平整的天花和一定层高下的最大净高空间,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其二,廊桥空间。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出于对“宰牲”工艺需求,建筑设计成“回”字型,外圈和内圈均有较多连通的桥梁,在当初的建筑设计中通过丰富的天桥体系汇集牲口到中心核,要比通过内环集中处理更省走廊宽度,从而增大了建筑内部的中庭空间,获得了更多采光和通风空间。

其三,轻钢屋面。该建筑中心圆区顶层为后期增加的一个简易轻钢结构石棉瓦顶,改造将中心圆区的1 ~ 3层作为一个整体,上部用钢结构玻璃地板进行分隔后形成一个观演舞台,4 ~ 5层部分在覆盖了一个大型圆形钢球铰架屋面后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大厅,解决了原本建筑没有集中空间的缺憾。老场坊的主体建筑沿用的是早期钢筋混凝土结构,无论是外立面还是内部都严谨地沿用了早期水泥朴素稳重的风格。而在圆形大厅则集中使用了黑色钢骨和大量统一的落地玻璃等现代材质,不仅是四周环绕的窗,甚至舞台地面也用玻璃搭建,在老场坊整体温和质朴的历史厚度中加入了一份锐利的先锋气息。

3 1933老场坊改造的价值意义

建筑有三个生命:一是功能生命,二是结构生命,三是文化生命。该建筑的功能生命――屠宰场的使用已经结束,结构已步入老年,但文化的价值反而凸现,具有神秘感的廊桥空间无疑是现实建筑中独一无二的。设计完成后,最想提及并强调的主要元素或特色是通过水泥饰面的打磨而保留了神秘而丰富的廊桥空间,通过金属和玻璃而加入了时代的元素,并保持了与历史的距离。这个项目中最大的挑战是保持建筑的神秘空间,同时又能为现代所用。该建筑当时是根据宰牲的工艺进行设计的,是功能主义的工业建筑,当时的设师并非想创造一个非凡的空间。

3.1 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从城市整体规划上具有平面规模大,拥有良好的城市交通便利条件和大容量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在未来的更新和改造发展上具有良好的先决条件。出于对城市脉络的综合考量,1933老场坊选址定于沙泾路,此地距离铁路与码头较近,方便利用港口的运输能力疏散生产污物,利用铁路运输肉制品售卖,其先天优势都为后期的改造工程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1933老场坊改造后,由原本的工业空间转为民用空间,因老场坊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其作商业项目使用便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提高商用价值。同时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上海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3.2 公共价值

1933老场坊属于工业常规性空间,具有空间尺度均衡适宜的特点,可以向商用、住房、展览等多种功能方向升级和置换,通过合适的改造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而该建筑的新功能定位由原来的工业建筑调整为一个时尚场所,包含了展览、奢侈品售卖、休闲餐饮、酒吧等休闲娱乐的场所,其得益于工业建筑本身灵活开敞的空间布局,使室内出租部分可以根据使用商家不同风格的要求,进行更灵活的创意空间布置。

3.3 历史文化价值

大多数工业废弃用地均有着强烈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它们触及到了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感情和记忆。而1933老场坊独特的历史背景,幽闭的建筑空间,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带来的强烈光影对比,使其一度成为沪上摄影师最为之疯狂的探险乐园,它毁坏及衰败的主题形象,成为越来越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老场坊在二楼设置展区空间,定期展示艺术家的作品,供参观者免费观展,其浓厚的文化价值,也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前来驻足。

改造后的1933老场坊,除了引进各种创意商铺及开展各类时尚宴会,越来越多的导演也开始青睐这块被改造后的“工业遗珠”,它的“美丽”得到了电影导演们的认可。周星驰拍摄的《功夫》,片中独特的伞柱体就是取拍自老场坊;《小时代》导演郭敬明更是将电影中重头戏的“时装秀”部分全部放在了老场坊中,随着几位主演时隐时现的穿梭,老场坊中高低错落的旋梯与廊桥,形成了奇妙的光线流动,老场坊带来的大气、简约和优雅也为影片添彩不少。

篇9

关键词:工程环境;现场监理机构;工程施工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83-01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建筑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机,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国家于1997年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做出规定,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加强工程项目的监督与管理。现场监理机构是监理单位派驻施工现场的机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常驻施工现场的工程参与单位主要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各个单位的管理模式、工作方式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工程环境就如同工程管理中的脉搏,把握住了工程环境,就等于把握住了工程管理的脉搏。工程环境可分为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一般是指该工程的地理位置、周边建筑物、地质情况等。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工程在建设期间,参与建设的主要单位相互间所营造的建设氛围,强调的是人为因素,是能够通过人为努力创造出来的,这种人为因素贯穿工程管理工作的全程。因此,这里狭隘的将工程中的人文环境称为工程环境。

对于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而言,将会在监理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而且无一雷同的工程环境,如何把握现场的工程环境,这对开展现场监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现场的工程环境并充分利用该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使各参建单位磨合在一个相互适应、相互熟悉的良好环境中工作,将大大有利于工程的顺利实施。笔者结合十多年来的现场监理工作经验,就如何把握工程环境做好监理工作提出个人见解。

1 加强与建设单位的沟通,在项目管理内容上达成共识

监理单位在工程参与的各个单位中,仅与建设单位存在合同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因此,监理工作就是根据监理合同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全心全意为建设单位项目服务,对工程投资、工期、质量和施工安全等实施监督和控制。

监理机构在参与工程建设之初,首先接触的就是建设单位。目前,社会上不少建设单位对监理工作并不完全了解,对监理工作不重视甚至于无视监理工作,让现场监理机构的工作不时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在监理投标阶段,作为总监理工程师需要尽快的、较多的了解项目情况,积极主动的与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就建设项目进行沟通,了解建设单位对工程的具体要求,了解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工作的要求及相关人员要求。同时,努力创造机会向建设单位介绍现场监理机构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分工情况,并结合项目的特点及建设单位的管理要求,制定相应的监理工作计划,通过监理规划及细则的编制向建设单位介绍监理工作内容、程序及重点,以此增强建设单位对现场监理机构的信任感,取得建设单位对现场监理机构的充分理解与支持。这是现场监理机构通过协调手段促进施工环境的首要条件。

2 调查施工单位项目管理模式,强调管理环节的对接

现场监理机构是依据监理合同对工程项目实施建设监理,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关系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在做好审查施工单位资质、人员及施工方案的同时,主动与施工单位项目部进行沟通。各专业监理工程师与施工单位各专业施工技术人员之间,总监理工程师与项目经理之间,应加强联系,加强理解,相互支持,齐心协力,将工作做好。实际施工中有很多施工单位都有其自身的管理模式,这是应当提倡与鼓励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其管理模式与监理工作及建设单位的管理存在冲突,如不加以沟通和协调,将会使整个项目的管理混乱,导致工程进度滞后、经济损失甚至安全事故。

因此通过例会或专题协调等方式进行沟通,在观念上确立与施工单位之间是平等的工作关系,强调各自利益和项目总目标的统一。应鼓励施工单位将项目每一步的实施方案、实施结果及遇到的困难和意见及时向监理机构汇报,以便互通信息,促使工程环境实现最佳状态。监理工作应经常从实际施工角度或更高的全局角度思考和发觉问题,对于管理工作中发生的矛盾,应分析矛盾双方的原因所在,让各自了解利弊,并拿出改善管理工作的选择性建议,从而促使项目的顺利开展。这是在促进工程环境中现场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3 调动各单位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工程环境

从十多年现场监理实践中可以看出,在工程建设初期,各单位人员工作相对较为认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多,相互间工作接触较为频繁,这段时间也是营造一个好的工程环境的最佳时期。这时,作为协调工作主体的现场监理机构应遵循“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准则,在熟悉、了解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的管理模式、运行状态、人员分工等情况后,抓紧营造良好的工程环境,以形成工程项目的良好开端。

现场监理机构通过自身的实力,做好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以现场监理例会、专题会议、工作交流等途径,缩短工程环境中参与单位之间的磨合期,调动各单位积极因素,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工程环境。这项工作是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相互接触、相互沟通才能得以实现的。这是监理机构通过协调手段促进工程环境的关键所在。

4 加强监理机构的规范管理,树立良好的形象

现场监理机构在工程项目中的良性运作是建立在一个有着团结、规范、有序、强有力的监理机构基础之上的。要能很好的完成现场监理工作,要求现场监理机构中人员及时配套,分工明确,且保持稳定。监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他们应懂技术,会管理,有责任心,有原则性。特别是总监理工程师不仅需要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深厚的专业技术功底、宽广的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来处理好参与工程建设各单位的关系,尤其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根据现场条件,规范现场监理办公室的布置,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及工程图表等统一上墙。获得监理单位授权后,总监理工程师应尽快根据工程特点和业主要求,完善现场监理机构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规范化的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指导各人员规范的投入到工作中。

现场监理机构还要重视其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水平,树立良好形象。现场监理机构的工作人员,需积极主动的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为此,一是要树立工程项目百年大计的思想,工程项目无小事;二是要认识到预控是关键,不但要对自己所监理的专业工程各工序关键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做好平时资料收集整理及工地现场巡查;三是要了解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施工班组的施工能力,要善于发现施工班组的薄弱点,对那些易于疏忽的控制点,监理人员在工作中应重点控制,避免出现对监理控制不利的局面;四是监理机构从一开始就应注重树立正气,人员之间做到相互尊重,努力营造好的内部工作氛围,协调大家的工作主动性。通过很抓管理、外树形象,赢得业主的充分信任,获得施工单位的尊重。这是现场监理机构在开展协调工作中的必备条件。

在实际监理工作中,常遇到三种业主:一种情况是业主自身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如高等学校、建筑管理部门等,他们与监理人员有较多的共同语言,这时监理机构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施工单位的施工控制上,发挥桥梁作用。另一种情况是业主缺乏技术力量,如中小学、文化部门等的建设项目,监理机构自感责任重大,扮演着承受业主全权委托的角色。监理机构应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及时向业主反馈信息,取得业主的理解和支持,使施工处于良好的施工环境中。还有一种情况是经营性业主,如某些开发商,他们的工程项目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监理机构应时时怀着对工程负责,为购房者着想的理念,坚持公正、独立、自主原则,严把设计图纸、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关,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灵活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在实际施工中,也常遇到施工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不高,施工组织欠佳,导致业主不满的情况。这时,监理机构在维护业主利益的基础上,帮助施工单位出谋划策,在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促使业主、监理机构和施工单位三方的工程环境始终处于良好的氛围中。这时的监理机构更加突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闯,张蓉,史晓.我国工程环境监理的发展态势及建议[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1):1-3.

[2]张永斌,殷存才.工程施工中监理的管理与控制[J].陕西建筑,2010,(6):671-73.

篇10

环境雕塑课程在公共艺术专业占有着重要地位。室外空间存在的环境雕塑能给空间带来文化承载、提升文化品位、活跃氛围、提高空间的认知度等一系列作用。传统的环境雕塑在公共艺术的前提下焕发了新的生机,造型与设计在空间中汇合,在空间中兼具着造型与设计两项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课题、答辩、投稿等三段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公共艺术对环境雕塑及课程的要求

公共艺术的引入往往都与城市绑定在一起,现代设计要求公共艺术有着很强的观念属性,而不是样式属性。这就给公共艺术造就了一个包容、创新、承载的基本内涵,当艺术与设计遭遇了公共性问题一切变得文化意味更强,传播意味浓厚。

(一)公共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公共艺术成为一个名词出现在学界的时候就引起了广泛思考,众多专业领域的学者都用自己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性、民主性、大众的参与性、创新性等理论层面,但是很多人都会用传统的思维去不断提出问题,探究公共艺术到底是什么?具体的形式又是什么?如何界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性的思维,通俗说它的表现形式涵盖了多种传统的表现方式,只不过是赋予了这些传统方式以公共性的思维,因此公共艺术实际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二)公共艺术是承载地域文化的高级文化形式

环境雕塑要成为公共艺术的样式之一,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深刻挖掘地域文化,其形式与内容都必须有着较强的文化传播性。这就要求在环境雕塑课程教学中要有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设计要素的严谨结合才能够满足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各类资料,有着整理分析、精确定位、设计创新、文化承载、形式感易于接受等要求下进行设计。

(三)公共艺术明显缩短大众参与艺术的距离感

大众的参与性是公共艺术出现的一个较强的特征,有人也说公共艺术是将艺术还原给了大众,将大师带到平民中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每件公共艺术作品都要缩短与大众的距离,让大众都能参与进来。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形式之一,多数会出现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中,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环境雕塑多材质,多表现形式因素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能够思维面宽、创新性强。教学中应当不断启发和讨论,必须师生在平等的思维下、民主的环境里共同面对课题。

(四)公共艺术强化设计创新性

公共艺术强调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强化设计也是时展的必然,公共艺术作为环境设计的前沿,更强调有承载的创新设计。这就要求课堂过程中要有争论,要有民主,要有头脑风暴。环境雕塑遭遇到公共艺术就必须按照公共艺术的观念性思维去不断完善自己,教学过程也应当不断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去改变课堂的状况来培养人才。

二、公共艺术专业下环境雕塑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课堂教学“课题”制更新题目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题”,这就是选题,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课堂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让“课题”研究成为学生在这段时间的主要内容,而这样“课题”的选择应当是教研室教师研究的结果,通常采用社会上公开的、未过期的设计大赛征稿。这种题目往往是最新的,能够代表当时社会最前沿的东西,学生往往对这样的题目具有浓厚的兴趣。“课题”的引入将第一时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渴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第一时间有所指向地用到实际设计中去,有着相当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例让空洞的教学具体化,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一起解决问题的伙伴、学长。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民主气氛,有利于更多的设计创新思想参与。这样的社会征稿往往带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将课堂界限完全打破而投入到设计中。征稿往往有奖金、证书等奖励性的刺激更能给学生带来兴趣,激发设计热情形成良性的循环。

(二)课堂讨论“答辩”制激发创造力,同时采用民主教学

当课题明确后迅速地展开设计,按照设计的程序与方法,感知―调查―初步―深化等过程都需要在民主的条件下进行。在“感知”题目过程中要查找相关一手资料,掌握被设计题目更多的设计背景资料,就有可能找到很多的设计素材。安排每名学生将收集到的设计素材条理分析清晰,做成PPT进行答辩式的讲解,最后将几个将要采用的设计点或设计方向做详细说明。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问,都是答辩评委,在这样交互中不断深入设计想法,就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这样的“答辩”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力,也在民主的气氛中完成了设计“头脑风暴”,为设计大方向的定位确立牢靠的基础。在初步设计到深化设计过程中也都要采用“答辩”与“讨论”式的方法,但这里面交流的内容也随之改变,在感知过程中的大方向定位不会出现大问题的时候,初步设计与深化设计中的具体细节问题与技术问题细节成为了讨论的主要方面,这是一个艺术、技术互相融合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以答辩的形式开始,最终以讨论的形式结束。这是我们课堂中少有的学习积极性,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目的实现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面。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动员全班学生的思维热情,课堂就能够迅速活跃起来,从以往的单独靠教师去启发转变成,互相启发,被动思维变成主动思维。

(三)成果标准“投稿”制,校内外互动学习

当设计成果在这样一轮大讨论、大风暴的教学中诞生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年轻设计师成熟的方案。推举出几个最优秀的设计方案,按照“课题”要求的时间、文字和板式的要求进行投稿。在这样的设计过程最后,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参与这样实际题目设计全过程,收获将不仅仅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在投稿后还有一个大赛后续的学习过程,组委会往往要公布获奖方案,投稿设计无论是否中标,学生都能在中标方案中找到课堂中前几个阶段的影子,例如定位的准确性,形式感的采用,材质的表现,等等,这种再学习的过程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就更为丰富,是一个分析差距,再次获得动力的源泉。如果有幸中标将在学生中产生巨大的榜样作用,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能为学校赢得社会的尊重。

通过这样三段式自主学习的过程,完全能够适应公共艺术专业的需要,将环境雕塑这一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与公共艺术在一个融合的平台上找到交集,这样的手段激发学生潜能,提升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