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成因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的成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货膨胀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且与实际的经济运行紧密联系。我国近年来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宏观经济调控的第一位,可见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管理健康运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理论界,通货膨胀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和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研究。西方经济学者对通货膨胀的研究较早,且经过不同时期不断变迁完善。国内学者基于中国实际国情来研究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在经济运行中由于货币过量发行,或者其他多种经济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货币现象。在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上,国内外学者观点相似,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现总结如下。
一、货币因素与通货膨胀
在货币因素方面,国外学者认为,货币的发行量由市场需求决定,央行控制,如果央行投放的货币资金比市场需求量少,就会出现资金紧缺,相反则会出现资金过多,无论何种结果都会传导到物价水平上,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因此通货膨胀的最大影响因素是货币的供应量。而国内学者在考察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时,形成两种结论。其一,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相关。程建华,柳玲娣和胡月通过实证发现长期内货币供给量增量对通货膨胀具有较大影响。张逸茹选取2002年-2013年M0、M1、M2的月度数据分析得出均与通货膨胀之间有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二,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不相关。杨溢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现象的解释力度并不显著,因此货币供应量并非通货膨胀的重要影响因素。于泽,罗瑜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发现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并非货币供应量,而是投资。
二、需求因素与通货膨胀
在需求因素方面,国外学者指出经济就业水平是通货膨胀是否会产生的关键因素。如果经济就业水平不充分,当货币供给量增多,那么市场需求和产品的产量也会相应增加,而物价可能并未会因此增长;在此基础上,当经济就业水平已达到充分状态,货币供给量增多,此时即使市场需求再增加,产量却无法继续增加,那么必然会令成本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发生。国内学者认为需求会导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其中我国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大量对外投资需求会引起通货膨胀发生;政府消费支出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会上拉通货膨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通货膨胀影响不明显;而净出口对通货膨胀影响并不显著。
三、成本因素与通货膨胀
在成本因素方面,Ryota运用VECM和SVAR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得出工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因而该阶段我国通货膨胀与成本因素相关。蒋海通过SVAR模型研究成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紧缩可以在短期内加大企业成本,从而上拉通货膨胀。另外,根据我国各部门工资情况,超额工资成本并未导致通货膨胀。
四、外部输入与通货膨胀
在外部输入因素方面,国外学者如Dibooglu、Tommaso等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国际收支冲击等国际因素对各国的通货膨胀影响显著。国内相当数量的文献明确指出外部输入是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统计局数据,2017年1月-4月我国进口5594.03亿美元,同比增长20.8%。进口商品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会对国内价格波动影响很大,在国内传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冲击我国物价水平,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日益增大。
五、预期因素与通货膨胀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预期会影响通货膨胀的问题上越来越重视。国外学者先后提出了静态预期理论、外推型预期理论、适应性预期理论和理性预期理论等几种理论。Jiranyaku通过研究亚洲五国的通货膨胀,发现预期因素对通货膨胀有重要作用。国内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一方面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会增加总需求,同时也会加大生产压力,减少总供给,从而提高物价,引起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可信度越高,降低市场对通货预期的可能性就越大,当通货膨胀预期超越某一界限时,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度就越小。因此在政策上,增强中央银行的沟通力度,可以影响通货膨胀预期,从而稳定通货膨胀。
六、信贷因素与通货膨胀
近年来我国信贷规模日益加大,通货膨胀也呈现不稳定性,但有关信贷规模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周光友通过CC-LM模型分析得出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贷扩张,而信贷规模在货币对通货膨胀传导中影响显著。刘琦实证研究发现,信贷对通货膨胀在短期内有正向影响,中长期有负向影响,长期来看稳定均衡。
七、多方面因素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并不会因为单方面的因素即可产生,而是通过多方面互相影响。黄益平实证证明产出缺口、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大。傅强研究得出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大,需求因素次之,成本因素和输入性因素影响最小。高华川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单层因子无法识别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而多层因子更符合通货膨胀的内涵。
八、结论和建议
我国经济复杂多变,并非单一层面的因素即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发生,而且近年来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对外贸易等活动非常活跃。在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上,应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现状,从多个层面综合分析研究,才能从本质上揭示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CROWDER W J. THE LONG&x2010;RUN LINK BETWEEN MONEY GROWTH AND INFLATION[J]. Economic Inquiry, 1998,36(2):229-243.
[2]Gerlach S, Gerlach S, Svensson L E O, et al. Money and inflation in the euro area: A case for monetary indicator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3,volume 50(8):1649-1672.
[3]程建华,柳玲娣,胡月.2009年上半年货币过多投放会导致2010年通货膨胀吗?[J].管理评论,2010,22:9-16.
[4]张逸茹,邓丽,张停停.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J]. 品牌月刊,2015(12).
[5]杨溢.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V(7):67-75.
[6]于泽,罗瑜.中国货币性质再检验与通货膨胀成因[J].管理世界, 2013(10):19-34.
[7]王煜.中国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15:58-64.
[8]陈丹丹,任保平.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当代财经, 2008:9-13.
[9]Kojima R, Nakamura S, Ohyama S. Inflation Dynamics in China[J]. general information, 2005.
[10]蒋海,储著贞.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成本渠道与通货膨胀--来自中国的检验[J].金融研究,2011(9):27-41.
[11]Dibooglu S, Kibritcioglu A. Inflation, output growth, and stabilization in Turkey, 1980-2002[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 2004,56(1):43-61.
[12]MONACELLI T, SALA L.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Inflation: Evidence from Disaggregated Consumer Price Data[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9,41(Supplement s1):101-120.
[13]Jiranyakul K, Opiela T. Inflation and inflation uncertainty in the ASEAN-5 economi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10,21:105-112.
[14]周光友,曾.银行信贷扩张的通货膨胀效应研究--基于CC-LM模型的分析框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3):98-108.
篇2
自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通货膨胀发生了大幅波动。通货膨胀自2007年中期逐渐提高,至2008年2月高达8.7%的峰值,2008年后半年特别是金融危机加剧以后,通货膨胀快速下滑,到2009年2月降为-1.6%,随后通货膨胀持续上升。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一直维持高位运行,2011年通货膨胀为5.4%。面临通货膨胀的持续走高,我国是否进入高通胀时期成为热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将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分解为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对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通货膨胀长期走高的最主要因素,这与我国在危机后的国进民退的趋势紧密相关;影响通货膨胀短期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震荡导致我国通胀大起大落。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介绍本文所选取的变量和数据处理;第四部为通货膨胀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 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后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各国都大量印发货币推出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伴随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是否会成为危机以后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关注的焦点。我国2007年以来通货膨胀大幅波动,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的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从货币角度解释,认为我国需求增长过快和货币超发为通胀的主要原因,另一种解释则是从货币因素出发,认为我国通胀主要是结构性因素和成本推动。成本推动有主要区分为国内成本推动和国外成本推动。国内成本推动主要指国内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对通胀的影响;国外成本推动主要指进口商品价格特别是大宗商品对我国通胀的影响。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赵昕东和耿鹏(2010)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分解发现价格变动的绝大部分归因于需求因素。黄益平等(2010)研究发现过剩流动性和产出缺口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纪敏(2009)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外部冲击通过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货币冲击三条渠道对国内价格波动产生影响。李斌(2010)分析了流动性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随着流动性过剩向流动性不足逆转,物价也将表现为主要由初级产品和资产泡沫膨胀引发的结构性通胀向由于泡沫破裂导致的通货紧缩转化。曹协和、吴竞择和何志强(2010)研究表明扩大货币供给应对经济金融危机这种操作模式存在货币需求缺口错配的问题,经济危机后出现货币实际供给高于长期合意需求水平现象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刘凤良和鲁旭(2011)通过研究CPI和PPI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传导机制得出当前通货膨胀应为需求主导型,而系统宽松的货币条件是促成需求旺盛的重要原因,治理通胀应从流动性入手,并引导货币供给流入到生产领域。张天顶和李洁(2011)在扩展phillips曲线基准模型下,全球流动性扩张对国内通货膨胀发展变化来说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张晓慧等(2010)研究发现“结构性”价格上涨已经并很可能在未来成为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且由金融投机引发的初级产品价格暴涨成为导致CPI、PPI大涨的重要原因。韩剑(2009)运用开放条件下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对美国、日本、欧元区和中国四个样本国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工业化国家全球产出缺口对国内通货变动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国,原油和食品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也更为显著。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研究表明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最主要因素。国内的文献对通货膨胀成因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没有区分影响通货膨胀的长短期因素。本文通过将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分解为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对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得出影响通货膨胀长期趋势因素和短期波动因素。
三、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为了分析通货膨胀成因,我们选取了反应外部冲击的大宗商品价格(CRB)和美元指数(USI),以及反应国内宏观经济状况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2)、固定资产投资(Invest)和反应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Wage)。除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季度数据,其余变量都是月度数据。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99年1月~2011年12月。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季度累计数,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过计算获得GDP当季发生数,即用本季的当年累计数减去上季的当年累计数。然后通过Eviews6.0软件自带的频率转换功能将将其转换成月度数据。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同样经过频率转换变成月度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都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利用X12进行季节调整,然后对其取对数。对货币供应量数据直接取对数。通货膨胀率取月度CPI指数。然后对选取的变量利用HP滤波获得所有变量的趋势向和波动性成分。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性成分为产出缺口。接下来对所有变量的趋势性成分和波动性成分做相关性分析。
四、 趋势性成分和波动性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1. 趋势性成分相关性分析。通货膨胀的趋势性成分说明我国的通胀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除美元指数外的所有变量的整体趋势都在逐渐增加。美元指数之所以下降是因为美元指数下跌,说明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比价下跌也就是说美元贬值,那么国际上主要的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那么所对应的商品价格应该上涨。美元指数可以看作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向全球经济的渗透,通过贬值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利益。美元指数与大宗商品的价格趋势呈反向变动,这是由于大宗商品的价格主要是由美元标价的。利用每个变量的趋势性成分计算其于通货膨胀的相关系数。表中的整数代表其余变量相对于通货膨胀的滞后期数。
从长期趋势的相关性(表1)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期相关系数高达0.942 7。其次是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外部因素美元指数和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胀的相关性低于国内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工资与通胀的相关性最低。由此可以看出,长期通胀趋势主要是受国内因素的影响,其中投资的影响最大。这与我国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结论是一致的。特别是危机后,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推出,使我国通货膨胀压力陡然上升,最终演变为目前的高通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 而非消费需求。一些固有体制性因素依然是投资扩张的重要原因,如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考虑和政绩考核引发了扩张性冲动。遏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在于抑制过旺的(地方政府)投资需求,至少是要抑制由货币过多带来的盲目投资和投机需求。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货币超发成为通货膨胀逐渐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 波动性成分相关性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胀的变化无关,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与通胀的变化一致,通货膨胀波动滞后于货币供应量。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胀有很强的一致性,美元指数在高通胀时期与通货膨胀反向变化。平均工资在短期与通胀的变化方向相同。与长期趋势类似计算通货膨胀短期波动与其他变量短期波动的相关性。
从表2可以看出,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同期相关性最强,其次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短期波动。滞后两期的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为0.791 6,说明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反应具有滞后性,两期后达到最大。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呈现出相对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货币供应量的短期波动成分对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有限。美元指数与通货膨胀呈负相关性,美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但影响程度较小。表征劳动力成本的平均工资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同期相关性较弱,只有0.332 2。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比较小,皮尔逊相关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为零。综上通过短期波动的相关性分析,影响通货膨胀的短期因素主要为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短期波动,反应货币政策因素的货币供应量和美元指数对通胀的短期影响较小。固定资产投资对通货膨胀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1999年1月~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应用HP滤波方法将通货膨胀及影响通货膨胀的各个变量分解为长期趋势因素和短期波动因素,然后分别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影响通货膨胀长期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其次为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影响通货膨胀短期波动的最主要因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其次为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我国通货膨胀在2001年以后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关。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危机后我国政府推出四万亿的投资计划,避免了我国经济出现大的衰退。但是由于我国的一些固有体制性因素,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考虑和政绩考核引发了远远超过四万亿的投资,进而导致了我国通货膨胀自2009年以后的持续走高。因此抑制通货膨胀的持续走高,必须抑制过旺的投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模式转变为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的转变。滞后两期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的相关性较强,大宗商品价格可以作为预测通货膨胀短期波动的指标。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较大,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我国应该采取措施获得大宗商品价格的定价权,从而避免外国供应商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操纵。
参考文献:
1. 韩剑.全球产出缺口与中国的通胀变动:基于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9,(8).
2. 赵昕东,耿鹏.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分解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0).
3. 纪敏.本轮国内价格波动的外部冲击因素考察.金融研究,2009,(6).
4. 黄益平,王勋,华秀萍.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金融研究,2010,(6).
5. 李斌.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胀(通缩).金融研究,2010,(4).
6. 曹协和,吴竞择,何志强.货币政策、货币缺口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0,(4).
7. 刘凤良,鲁旭.CPI与PPI的“虚假传导”及其修正一个相对稳健的实证框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8).
8. 张天顶,李洁.全球流动性扩张的通货膨胀效应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1,(3).
9. 张晓慧,纪志宏,李斌.通货膨胀机理变化及政策应对.世界经济,2010,(3).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基金项目(项目号:ZB100 102)。
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 危害 成因 治理措施
衡量通胀的主要指标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判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依据,国际学术界对通货膨胀的标准已取得共识,即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
通货膨胀的危害
对于通货膨胀的坏处,家庭主妇感受最深。发生通货膨胀时,日常必需品的价格普遍上扬,一个家庭如果要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准,开销一定会加大,甚至还会入不敷出。
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力会因人而异。在通货膨胀期间,如果个人的所得会跟随增加,通货膨胀的损害则会相对减轻。通货膨胀会使债权人受损,因为收回来的本金,购买力已经不如从前;但对债务人的影响刚好相反。因此,通货膨胀会使某些人的所得及财富增加,但某一些人的所得及财富则会减少,从而使全体国民的所得及财富进行了再分配。通常,中、低固定收入且无自用住宅者,受通货膨胀危害最重。在通货膨胀严重时,今天能买到一斤米的钱,明天可能只能买到半斤米。因此,人人不再储蓄,而争相囤积货品,或者是将钱投入购买房地产、黄金及外币等投机性或不具生产性的用途。结果,正常的生产事业缺乏资金来源;企业也因为成本及收益难以掌控,造成投资停顿;于是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都消耗在对抗或适应通货膨胀上,严重影响经济成长。
更甚者,如果社会大众普遍存有通货膨胀预期心理,惜售、囤积、抢购、投机风潮四处蔓延,通货膨胀会愈益严重,而引发所谓的恶性通货膨胀。此时,价格上涨剧烈,人民对货币的信心荡然无存,整个社会的经济、金融活动失去了依据,无法正常进行。结果,不仅一国的经济会濒临崩溃,政治、社会的不安定也伴随而来。因此,通货膨胀的祸害不能等闲视之。
在历史上,很多国家曾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受害惨重。以德国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3年,德国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物价较战前上涨约1.4万亿倍,一份报纸售价达2千亿马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再度出现恶性通货膨胀,1947年间,德国大半的交易被迫改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这个惨痛的经验,使得后来德国政府对通货膨胀一直抱着戒慎恐惧的心情,将控制通货膨胀视为重要的政策目标;德国的物价也随之较很多国家稳定。
通货膨胀的原因
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量的增长可由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中国通过购买金融资产、降低利率使大量资金注入市场,引起货币流量增加。还有金融政策刚刚过去的两三年的信贷,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债券市场。短时间内基础货币量上升,为通货膨胀的发生打下了基础。
扩张的财政政策及财政赤字。一系列财政政策实施如:保障弱势群体、减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等要大量资金作后盾,“七五”以后,我国出现财政赤字,此后赤字越来越大。
成本推动。次贷危机爆发的近几年来,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主流货币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联储这个世界性央行大量印钞,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至国内市场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全面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全球通胀预期明显上升,发生“输入型通胀”,中国国内投资需求也令能源、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推高了价格。
强制结汇。我国长期出口顺差过大,带来大量的外汇占款,为了对冲,央行被动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我国长期以来采取以增发国内货币去换取美国债权的做法。
市场制度不健全。市场制度混乱(尤其是商品定价制度混乱),眼下的商品价格体系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体系,一是物价暴涨暴跌,人为炒作痕迹明显;二是“涨价无需理由”,想涨就涨;三是定价机制混乱,甚至存在价格垄断现象。混乱的价格体系只能产生这样一种畸形的“负”激励机制,企业只需简单地通过涨价即可提高收益和利润。
农村政策的失误。因为城市化进度,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挫,大量土地荒芜。农村本应成为城市粮食、食品与蔬菜的重要供应地,而不少农村如今也需求农产品,两相重叠,供求关系就会加速失衡。
一系列的通胀链就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行业及部门(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
治理通胀的几点措施
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理必须针对具体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是紧缩政策。首先是紧缩财政政策。主要是对财政支出削减和对税收的增加,限制支出来减少政府需求,使总需求缩减。具体措施为:削减国家投资支出与基本建设,减少公共事业投资,对政府各部门经费支出加以限制等。
其次是紧缩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过多是通膨的直接原因。紧缩型货币政策就是减少流通中货币供应量以降低通膨率。
最后是紧缩收入政策。一方面是工资管制。工资管制的办法主要有三种:道义规劝和指导、协商解决和开征工资税。另一方面是利润管制,指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能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实行限制措施。利润管制的办法有管制利润率,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等。通过制定一些法规限制垄断利润,以及对公用事业产品直接实行价格管制等。
二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实现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力要素和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企业必须要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创新的重点在于降低成本,成本必须加速下降,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是生存不了的。
政府应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要进一步的调整,减少消耗,创建新的产业,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和经济效益,同时,调整产品与产业结构,增加短缺商品的生产,更多地发展环境污染更小、附加值更高、知识密集度更高、能源依赖更低的新兴产业。政府选择性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消除基本产品的供给瓶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对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进一步强化,加强产业竞争力。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增加总供给,政府调整政策,促进国内居民的总需求,使得总需求与总供给同时向右移动,在新的均衡点上,降低价格,增加产出,实现经济增长新的突破点。
三是调整对外经济结构,增加内需。要降低国家的纸外汇储备。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外储还是应该分散币种和投资形式,改变强制结汇。建议将一部分货币和债券储备转为实物资产,如黄金或大宗商品等,或者可以到海外投资固定资产,比如矿产。这些做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美元贬值带来的投资风险。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世界的角力已经在通过货币这一武器进行着,尤其是中美这样两个巨大经济体之间的汇率较量会在长时期内存在。也就是说“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会长期存在。它与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过度对外依赖有关。如何将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经济,也是缓解通胀的有效手段。调整对外经济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年可以解决的问题。更何况中国过度的对外依赖的经济结构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动力与机制,并不是一个降低出口量和出口额、增加进口量和进口额就能解决的问题。内需不足是导致中国降低出口与顺差困难的根本原因,内需不足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造成的,因此消费成为总需求保持稳健增长的重要支撑。若能提高城市低收入家庭及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内需扩大效应的产生将十分可观,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就有了强大的内部动力。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发放消费券给贫困及低收入者。二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弱势阶层。对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三是给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四是总供给过剩的原因是因为资本太便宜,需要加息,通过市场的方法限制投机性的需求,鼓励消费。
四是强化农业地位,加强市场建设。经济发展方式需加快转变。农业基础地位需继续加强,改变结构性通胀因素,主要副食品(如奶、禽、肉、蛋及粮食等)需增加生产量,储备体系及农产品收购应建立完善,市场的规范及粮食的充足供应要保证。对商品市场价格行为需规范,打击行业、价格垄断及囤积粮食等投机倒把行为。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市场,应从维护粮食安全、提升农民消费能力及增加务农收入的大局出发,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应适当提升,炒作及非法囤积行为要严厉打击。市场及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应加强,物畅其流应予以保障,商品市场流通成本需降低。特别要大力整治区域市场壁垒、公路乱收费等问题,这样市场经济血脉中的梗阻就能从根本上消除,流通环节的成本就可降低。
篇4
【关键词】 通货膨胀 消费 生产成本 名义工资
一、引言
进入2011年以来,我国的物价水平呈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2011年1、2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达4.9%,3月份CPI同比增长高达5.4%。面对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如何有效控制物价上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货币金融学理论根据通货膨胀的成因将其划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供求复合推动型三种类型。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是指由消费、投资构成的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消费品和资本品市场上由于供不应求所导致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情况。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构成产品成本的工资、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将推动产品成本的增加,企业为了保持单位产品利润不变而提高产品价格的情况。供求复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指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既来自需求方面,又来自供给方面,需求和供给共同形成一个持续性的通货膨胀。例如,通货膨胀可能从过度需求开始,过度需求引起的物价上涨迫使工人要求提高工资,提高的工资水平又推高产品成本,导致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究竟属于哪种原因,国内理论界存在这样几种观点:其一,近两年美联储和中国施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为国内市场注入了充足的货币供给;其二,经济增长过快引起投资需求旺盛,助推物价上涨;其三,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原油、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其四,国内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欠收,助推众多相关价格上涨。然而,以上观点主要源于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将根据当前的实际经济数据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实证分析。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我们选取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价格水平的变量,引起价格水平变动的因素源于需求和供给成本两方面。由于CPI主要反映消费品价格情况,而消费是拉动CPI上涨的需求方面因素,因此选取消费(C)作为衡量需求的变量。产品供给成本的主要构成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以及劳动成本,可以选取原材料价格指数(Raw Materials Price Index,RMPI)和职工名义工资(W)作为衡量供给成本的两个变量。
本文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等。选择2006年作为数据样本起点,并且以1个月作为时间跨度的原因是:首先,2006―2010年恰好是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周期,可视为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时间跨度,在这期间各主要经济变量的变动能够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规律;其次,选择月度数据可以尽量扩大样本容量,提高实证分析结论的可信度。
三、实证分析
在建模过程中对各变量取对数(即lnCPI,lnC,lnRMPI和lnW),以此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由时间序列的性质可知,变量采用对数形式以后并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另外,为了避免模型的“伪回归”现象,需要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只有各变量都通过了这些检验,才能建立模型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1、平稳性检验
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ADF检验法对lnCPI,lnC,lnRMPI和lnW四个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发现,lnCPI,lnC,lnRMPI和lnW的ADF检验值都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所以它们都是非平稳序列,但是经过一阶差分之后,D(lnCPI),D(lnC),D(lnRMPI),D(lnW)在5%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序列,所以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则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
为了确定各变量之间是否确实存在协整关系,我们采用Johansen检验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Johansen检验法中的迹(Trace)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Max-Eigen)统计量检验都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各变量之间至少存在2个协整关系,即消费价格指数、消费、原材料价格指数和名义工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G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即lnCPI,lnC,lnRMPI,lnW究竟哪些变量是原因,哪些变量是结果,或者各变量之间互为因果。在实证分析中需要通过Ganger检验证实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Ganger检验结果表明,在显著水平为5%,滞后阶数为6的检验模型条件下,可以认为消费和通货膨胀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而通货膨胀是引起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名义工资和通货膨胀之间、原材料价格之间都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4、建模分析
分析表明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仅与名义工资有关,而且名义工资与通货膨胀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可以建立2个模型进行分析。
Mode1:lnCPI=α1+β1lnW+e1
Mode2:lnW=α2+β2lnCPI+e2
其中α为模型截距项,β为回归系数,e为残差项。借助Eviews6.0软件,采用OLS方法对Mode1、2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下:
Mode1:lnCPI=4.33+0.89lnW-1+e1;
(7.62) (4.65)
R2=0.89;F=288.9;DW=1.96
Mode2:lnW=0.21+0.76lnCPI-1+e2;
(4.32) (68.22)
R2=0.95;F=567.4;DW=2.03
从回归结果来看Mode1、2中的变量α1、α2、β1、β2估计值都通过了显著性为5%的t和F检验,R2数值表明拟合优度很高。Mode1表明,名义工资提高引起物价水平上涨,其弹性系数为0.89,时滞期为1个月;Mode2表明,物价水平上涨引起名义工资提高,其弹性系数为0.76,时滞期为1个月。
四、作用机制分析和结论
通过实证检验我们发现,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与消费需求和原材料成本无关,属于劳动成本(名义工资)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且通货膨胀和劳动成本之间存在双向推动关系,即名义工资提高推动各种产成品价格上涨,CPI随之上升;在CPI上升的情况下,名义工资也随之增加,于是形成“工资―价格螺旋上升(wage-price spiral)”的通货膨胀。严格来说,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属于“工资―成本―物价”相互推动的通货膨胀,而工资的上升主要归因于我国目前实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和大幅度提高城镇名义工资的收入分配政策。
首先,国家连续几年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另外,城市房地产价格暴涨提高了城市居住成本。在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增加,而留在农村务农的相对收益提高,则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数量将趋于减少,导致各地出现“民工荒”现象,企业为了维持正常运转,被迫提高工资标准。
其次,为了扩大内需并遏制日益悬殊的收入差距,近年来,国家不但制订了新的劳动合同法,而且推出了一系列增加工资收入的再分配政策。然而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增加将提高实际工资率,否则将引发为通货膨胀。世界银行的报告表明,2006年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基本不变,而名义工资却明显上涨,企业通过提高产成品价格的方式消化增加的劳动成本,而劳动者增加的名义工资转化为通货膨胀。
通过上述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其作用机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近年来名义工资大幅度提高的结果,而且工资和物价之间存在双向推动机制,这种机制通过企业生产成本实现。
第二,物价对工资的弹性系数是0.89,即工资提高1%,引起物价上涨0.89%;工资对物价的弹性系数是0.76,即物价提高1%,引起工资上涨0.76%;作用机制的时滞期都是1个月。
第三,我国近年来名义工资的大幅度提高存在外生性的政策冲击,主要包括近年来国家实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和大幅度提高城镇名义工资的收入分配政策。
【参考文献】
[1] 卡尔・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史蒂芬・罗奇:提高利率并不能解决通货膨胀[R].2011年中国发展论坛,2011.
[3] 殷剑峰: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J].中国金融,2010(23).
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 流动性过剩 通胀预期
2008年的宏观经济如一场好莱坞大片,有太多的戏剧性变化,上半年,压通胀,防过热,力保经济“又快又好”话音未落:下半年,防紧缩,保增长,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雷厉风行。进人2009年以来,在全球经济仍在衰退泥潭挣扎的时候,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但在局面
转好的同时,一些有远虑的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担心扩张的货币政策已埋下了通胀的种子(周其仁,2009)。2010年,汽油柴油涨价,糖涨价,食用油涨价,一连串的涨价。2011年1月份我国CPI上涨比率达到4.9%,2月份保持居高不下,反映通货膨胀已经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抑制通货膨胀也是目前宏观调控的重头戏。
一、我国此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出现过的几次通胀相比,这次通货膨胀有以下特点:
其一,全面性。这次通货膨胀不仅仅是粮食和石油大幅度涨价,而是以这两种基础产品为中心的大多数商品同时全面涨价。事实表明,其中既有实体产品的涨价,又有虚拟产品的涨价。目前我国面临粮价、油价、房价、股价、汇价五大价格问题,且纵横交错、异常复杂。
其二,食品价格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而且食品价格涨幅与其他各类商品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10月份食品类价格涨幅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高出5.7个百分点,而在食品类价格中,蔬菜价格的涨幅又远远高于其他食品价格的涨幅,10月份鲜菜价格的同比上涨率达到31%,鲜果价格的上涨率达到17.7%。
其三,本次通货膨胀是在资产价格飞涨之后发生的。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高速上涨,其中从2009年年初到年末,北京的房价几乎翻了一番,而政府的房价调控措施收效甚微。玉石、文物、古董、字画等可以储藏的商品价格也大幅上升。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全球化视角下的通胀变动机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是最近3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四国”和新兴市场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行列,世界经济格局和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伴随着这些变化,全球化对各国商品价格、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也在不断地动态演进。全球化通过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和工资抑制效应、增大全球总供给和形成主要经济体低通胀目标偏好等渠道,压低了全球通胀水平,使得世界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这正是过去30年所发生的情况。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分化,全球化对通胀的作用方向逐步逆转。下面,我们将构建一个基于全球化视角的逻辑框架。
世界经济逐步呈现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过度消费增长模式与以中国为代表的过度投资增长模式间的“二元”格局。在这种经济格局下,美国政府、居民和企业借助现代金融制度安排,无节制地放大消费需求,而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则以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为代价不断加快投资速度以谋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两者相互强化,通胀压力随着正产出缺口的持续而开始日趋加大。此外,又由于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因此,全球主要经济体均进入同步的通货膨胀上涨周期。作为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且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的我国,通胀更是具有鲜明的全球化特征。
2.当前物价上涨的基本动力来自于流动性过剩:按照货币学派的观点,物价上涨是货币现象,是由于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关于引起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从外部影响因素看,外汇流入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源。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尤其在2000年以后增长进一步加快。2009年4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额就已突破了2万亿美元,2010年已经达到2.9万亿美元的新高值。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货币供应量上升,进而引起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
从内部影响因素看,我国近十年来货币发行量及增速,无论是与国内同期GDP纵比还是与外国情况横比,都显示货币发行过快,导致流动性过剩。十多年来,我国货币量和实体经济规模间的距离在拉大,且这一状况自2009年开始加剧。从M2/GDP的比率也可以看出,进入2000年后,该比率长期在150%-200%之间波动,2010年更是接近200%,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这说明我国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伴随着巨量的货币扩张。且具后续效应。
本轮物价上涨是近十年货币被动超发的累积结果,而宽松的信贷条件、长期的低利率则起到助燃的作用。“货币超发一房价上涨一物价上涨”的逻辑是合理的。土地和地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工资就开始倒逼着涨。务工成本上涨意味着务农机会成本涨,反过来又会牵引着农产品价格上涨。这是货币向CPI传递的通道。
3.资产价格对通胀预期的强化。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土地供给的单一垄断性,我国房地产价格存在长期上涨的必然趋势。在通胀预期背景下,国内外大量资金就会流向房地产市场,推动房地产价格加速上升,而房价上升又会增强通胀预期,驱动更多的资金不断进入,进而在房价和通胀预期之间形成相互联动的自我强化循环。
三、抑制通胀的策略选择
通货膨胀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应综合运用金融、财政和税收等多种手段,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量化紧缩:(1)加强对国际热钱流入的监管。建立健全以央行为主体、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结构为补充的热钱防控体系,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方面严格规制。此外,在国际投资资金审批上应注意阶段性,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外商投资项目资金一次性或短期流入利用汇差和利差进行套利或进入房地产、股市等领域进行投机:(2)鼓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对外投资有助于消化掉目前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化解通胀的压力。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之后,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资金规模等都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对外投资的条件;而我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又迫使我国通过这一领域的对外投资来保证我国的资源安全。
2.供给扩张:(1)实施减少企业税收的政策,以抵消成本上涨的因素,防止物价上涨;(2)改善企业管理、深化改革,以降低成本;(3)加强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此外,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因此,要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这样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其政策意旨是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公共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服务业发展,增加有效供给。
3.继续密切关注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扬。股市、楼市的过度活跃,一方面挤占实体经济的可用资金,另一方面大大强化通胀预期。因此,必须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监管,控制信贷资金流入楼市、股市。同时,应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打击囤地行为等措施平抑房价,防止热钱大量涌入并进一步助推通胀预期。
4.努力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一旦由于不确定因素导致粮食减产,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引发连锁反应,将不可避免地触发通胀。为此,应当从气象服务、农资生产等多方面支持农户以尽可能保持粮食稳产势头。同时,继续运用财政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及粮食储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供应。
5.控制通货膨胀要加强对预期的引导。预期在通货膨胀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低通货膨胀时,其预期是收敛的,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引导预期,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而当通货膨胀高涨,发展到高通胀时,其预期是发散的,一旦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便难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通货膨胀或者说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效用大大降低。因此,央行既要考虑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也要考虑预期的作用。当前,稳定预期就成为我国央行调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稳定预期又对央行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央行要不断提升自身公信力,加强对舆论的引导,稳定公众预期,防止因预期不稳而导致通胀出现螺旋上升。
总之,我国目前治理通货膨胀并非一件易事,正如总理所说,“放虎容易关虎难”,而且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自然灾害的发生。国际油价的上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因此还需要审时度势,据实调整策略。
参考文献:
[1]韩剑,全球化、全球产出缺口与国内的通货变动[J]世界经济研究,2009,(6)
[2]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
篇6
关键词:通货膨胀;价格消费指数;货币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43-02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及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是一个使用广泛的经济范畴。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国内外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总体来说,在国际上,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主流观点:一种是凯恩斯主义学说,代表人物是保罗-萨缪尔逊,他们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强调总体需求在通货膨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货币供给仅只是总体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另一种是货币主义学说,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认为无论何时,通货膨胀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造成的[1]。而国内经济学家大多数是综合二者的观点,认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定义为通货膨胀。
2010年以来,我国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国际上通常将CPI(价格消费指数)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当CPI>5%的增幅时,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2011年,我国全年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上涨5.4%,2011年7月CPI更是高达6.4%,创34个月以来的新高,说明我国已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
二、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
在西方通货膨胀类型的理论中,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进型和结构性等[3]。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并不属于某单一类型,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所引起的。
第一,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产生通胀压力。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为了避免经济快速衰退,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政府汇集大量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整个经济体呈现过热现象,物价上涨压力巨大。此外,我国货币投放量增速过快,出现流动性过剩现象。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我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Foreign Trade Surplus),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货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货币贬值压力越大。这时,如果货币持有人手中的债券无法得到等值的偿还,就会发生抢购风潮,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第二,食品、能源、原材料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2008年以来,各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普遍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流动性泛滥,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大量闲散资金涌入粮食、原材料、石油等商品期货市场,推动有关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我国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我国正处在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对这些商品需求量巨大,而自身又是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进口依赖度较高。因此,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攀升进而引发国内工业出厂品及下游产品的价格随之提高,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4]。
第三,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我国现行的外汇制度仍是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当前全球经济下滑,国际收支持续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实际汇率有上升的压力。2011年7月20日,IMF的声明指出,IMF的24位执行董事广泛同意,从中期来看,强势人民币是提振内需、重新平衡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IMF这次立场与以往不同,2010年代表187个成员国的IMF执行董事对于人民币低估与否看法呈现分歧,不过这次似乎全部赞同。我国在对待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为了减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需要不断向市场投放人民币,那么所有使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经济压力,就变成了推动物价上涨的巨大压力,最后将出现资产和价格泡沫,对经济体自身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第四,通胀预期居高不下。从一定意义上讲,通胀预期是一种心理预期,不是真正的通胀,但它却能影响人们的行为[5]。由于持续性的货币快速增长,促成消费者和投资者通胀预期的形成,造成物价螺旋式上涨。通胀预期具有传递性,很容易在居民中形成一种主流预期。同时通胀预期又具有应用性,居民很容易把这种预期应用到现实的经济行为中。在强烈的通胀预期指引下,人们已经预感到通货膨胀的来临,为了避免手中货币贬值,大家开始抢购、囤积商品,人为地造成了市场上商品短缺的局面,从而对物价产生了上涨的压力,推动形成实际通货膨胀,进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
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通货膨胀
1.优化货币市场结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日趋增加,央行只有通过被动地增加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来对冲外汇占款,来解决我国现在的通货膨胀。首先,应控制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供应量是治理通货膨胀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央行要增加投放基础货币来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另一方面却要控制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针对我国现在经济形势,央行2010—2011两年时间共十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6月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1.5%。存款准备金率每提高0.5%,可冻结银行体系中流动资金约2 500至3 500亿元左右。这也是央行在致力于调控市场流动性、缓解市场通胀预期、强化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趋势及去除资产泡沫的有力手段。并且央行在2011年三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经提高到3.50%。以此来控制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现阶段,我们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要积极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由于经济不是很发达,应继续释放其发展潜力,主导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东部地区由于其产业基础较扎实,要在保持目前产业结构的条件下,继续加强创新发展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外,还要激励、倡导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深化汇率体制改革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都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应当考虑介于两者之间的、较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是必要的。当前,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国际热钱流入,虽然带来了更多的可利用资金,但也加大了投机的可能性,也会加剧流通性过剩,给国内经济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管好用好外汇储备。
4.建立健全价格大幅波动的预警机制
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价格的异常波动不仅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而造成经济决策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加大了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极易出现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如何分辨价格的正常与异常波动,掌握价格循环波动的规律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要提高对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见性,及早采取措施,将影响减到最小。我们要根据历年来商品市场的价格数据,建立相应的预测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方案,对商品价格的变动做到及时有效地监控和预警。
5.严厉打击投机行为,防止国际“热钱”涌入
由于我国实际的负利率,使得大量的国际流动性货币进入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从而推高了房地产价格和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的上升通过各种途径带动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造成了通货膨胀。国际“热钱”大举入侵,目的之一是进入中国股市与房市,狂卷投机利润[6]。我们要建立严格的监察制度,对投机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维护房地产市场及资本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宇,吕益民.通货膨胀概览[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113.
[2]国家统计局.[EB/OL].stats.省略/.
[3]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09.
[4]王健.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应对政策[J].综合竞争力,2011,(1).
篇7
Cheng Yuxin
(Guangzhou Jinqiao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on,Guangzhou 510260,China)
摘要: 当前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从理论上分析通货膨胀成因,进而分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提出通货膨胀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inflation is getting more serious.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infla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China's current inflation, and proposes the control measures of inflation.
关键词: 通货膨胀 成因 治理
Key words: inflation;causes;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32-02
0引言
通货膨胀通常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不同的经济理论流派对通货膨胀有不同的解释。如货币学派弗里德曼认为“物价的普遍上涨就叫做通货膨胀。”新自由主义者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且这种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是指物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升时期。
1通货膨胀成因
通货膨胀按产生的原因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信用扩张型通货膨胀、国际传播型通货膨胀。治理通货膨胀首先要根据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我国理论界根据我国国情,对通货膨胀成因提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提出了新的一些通货膨胀成因理论,包括财政赤字论、信用扩张论、国际收支顺差论、体制论、摩擦论、混合论。
1.1 财政赤字论认为政府在发生财政赤字时通常采用增收节支、直接增发纸币或发行公债等措施弥补。如果增发纸币或发行公债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了实际经济增长的需要,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1.2 信用扩张论信用的过度扩张主要是由于经济主体对经济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中央银行宏观控制不力、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盲目扩大信用、虚假存款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新的融资工具不断涌现等原因。信用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加,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1.3 国际收支顺差论国际收支顺差尤其是贸易顺差时,国内市场上商品可供量因为出口超过进口而减少,而外汇市场则供过于求,国家不得不增加投放本币以收购结余外汇,因此会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1.4 体制论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产权关系不明,国有企业破产和兼并机制不完善,在资金上仍然吃国家银行的大锅饭,停产和半停产时职工工资和经营风险仍由国家承担,必然会导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过度积累,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
1.5 摩擦论在我国特定的所有者关系和特定的经济计划运行机制下,由于计划者追求的经济高速度增长及对应的经济结构与劳动者追求的高水平消费及对应的经济结构与劳动者追求的高水平消费及对应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从而产生矛盾和摩擦,必然会引起货币超发、消费需求膨胀和消费品价格上涨。摩擦说实际上是站在另一角度,从体制上说明需求拉动的起因。
1.6 混合论混合论认为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其成因可分成三类,即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一般因素。体制性因素是指我国改革中企业制度、价格双轨制、财政金融体制、外贸外汇体制等;政策性因素是指宏观经济政策对社会总供求的调控;一般因素是指在体制性和政策性因素之外,经济发展本身存在的引起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因素,如我国人多地少矛盾。
2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当前通货膨胀,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又有要素成本上升的原因,同时与国际市场物价上涨密切相关。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欧美国家刺激经济所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国际上流动性泛滥,大量热钱涌入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大宗商品市场,存在明显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另外,全球灾害性天气导致粮食减产,使得粮食价格升高;与此同时,国内的工资水平也在上涨。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我国货币供应量2005年298755亿元,2006年345578亿元,2007年403401亿元,2008年475167亿元,2009年606225亿元,2010年725852亿元。2010年与2005年相比较短短5年时间广义货币(M2)增加427096万亿元,增加143%,M1增加159343亿元增加149%,M0增加20597亿元,增加86%。2009年与2008年相比较仅一年我国广义货币(M2)增加13.1万亿元,增加27.6%,M1增加5.38亿元增加32.4%,M0增加4千亿元,增加11.8%。2010年与2009年相比较仅一年我国广义货币(M2)增加12万亿元,增加20%,M1增加4.6亿元增加21%,M0增加6千亿元,增加17%。货币供应量增速过快,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在5%左右。这一轮通货膨胀首先从房地产价格上涨开始,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全面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2.2 信贷规模扩大引起的通货膨胀我国2003年后国家采取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致使经济一度过热,因此国家采取一系列紧缩政策抑制经济过热。2008年上半年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下半年出现国际性金融危机,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发展,目的是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以及改善民生等。我国金融机构发放各项贷款2007年3171000.3亿元,2008年3660394亿元,2009年4685586亿元,2010年5710570亿元,2008年比2007年增长15%,2009年比2008年增长28%,2010年比2009年增长22%。
2.3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2.3.1 因劳动力成本上升引起的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用工成本增加,使总供给方的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物价上升。企业因人工成本的增加而提高产品价格转嫁人工成本的上升。而物价上涨后工人又要求提高工资,如民工荒,导致许多企业提高工资,有些提高到原工资的两倍三倍以吸引工人,甚至出现争抢民工的现象。这必然引起物价上涨,形成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从而导致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2.3.2 因能源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自2003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后,石油价格的上升幅度明显增大,2003、2004、2005、2006年平均价格分别同比增长了18.72%、33.56%、36.45%和16.6%,至2006年底达66美元/桶。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升,至2008年7月达到历史最高点147美元,此后因国际金融危机,国际油价一路下滑,暴跌至2009年2月创下的33.98美元/桶的历史最低价。此后油价又开始一路暴涨,曾一个月暴涨30%,至2011年2月突破每桶一百元美元大关。能源价格上涨引起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带动与之相关的制造业、加工业等产品价格上涨。
2.4 因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通货膨胀我国国际收支长期顺差,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国际热钱流入、信贷规模扩大,导致货币流动性过剩,造成通货膨胀。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过多,因外汇市场供过于求,国家不得不增加投放基础货币以收购结余外汇,截至2010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28473.38亿美元,以1美元等于6.58元人民币计,需投放人民币18.7万亿元人民币,而这些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派生出大量货币,从而使流通中增加大量货币量,过多货币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3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
3.1 通货膨胀治理理论通货膨胀对一国国民经济乃至社会、政治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各国政府和学者将控制和治理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重大课题加以探讨,并提出治理通货膨胀的种种对策措施。主要有宏观紧缩政策、收入紧缩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货币主义学派单一规则理论、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增加供给政策等。宏观紧缩政策包括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采取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增加政府税收来治理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都是从需求方面加强管理,通过控制社会货币供应总量和总需求,实现通货膨胀的目的。收入紧缩政策主要是根据成本推进论制定的,主要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手段,限制工资提高和垄断利润的获取。抑制成本推进的冲击,从而控制一般物价的上升幅度。收入紧缩政策一般实行工资管制和利润管制。
3.2 我国通货膨胀治理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虑采取多种措施共同治理。要根据通货膨胀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3.2.1 紧缩性货币政策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抑制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抑制投资需求,增加储蓄,从而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采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商业银行差别贷款率、提高再贴现率,提高存贷款利率、控制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等途径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投资规模,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2.2 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增加财政收入,如通过提高房产税、消费税、开征物业税,加强税收征管征收等方式来增加财政收入;二是降低财政支出,减少政府支出,如减少各项行政开支、公车费用等;三是增加各项财政补贴和福利支出,如提高低收入人员的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支出、对实行农产品补贴等;四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五、调整财政支出规模、优化支出结构。在增加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的同时,适时适度调整财政投资规模、结构和进度,并适量缩减国债发行规模。
3.2.3 调整外贸政策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收支顺差,因此应扩大进口,控制出口,人民币适时适度升值,人民币走国际化道路。改变外贸结构,降低国内紧缺资源、原材料和高精尖设备、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增加进口。提高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关税,减少这些产品出口。此外。改革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逐步放松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外汇持有量,从而降低因国家外汇储备增加而导致的货币供给量。
3.2.4 价格政策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产品的价格调控力度,控制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价格,控制与人民日常生活有关的轻工业品的价格、以及水电煤气油等价格,严格控制房价等。加强农产品储备,对这些产品价格通过市场进行干预。在市场干预无效时,政府就要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以避免物价上涨过快。
参考文献:
[1]唐毅亭,白静.目前通货膨胀的性质、特点和趋势分析叨.宏观经济研究,2007.
[2]郑雨,李新波.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金融管理,2007,(1).
篇8
关键词 通贷膨胀 输入性成因 宏观调控 VAR模型
一、问题提出
通货膨胀一直是各国经济发展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内外众多学者长期研究的经济现象。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先后经历了多轮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这几轮通胀过程大致发生在1979年、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左右。最近一次较为明显的通胀过程发生在2007年左右,这段时间内,我国物价水平加速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率连续20个月左右保持在国际公认轻微通货膨胀警戒线3%之上。同时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传导,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了2009年初,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负增长,在2009年7月甚至达到近年来的低点-1.8%,随后开始反弹,物价水平又延续之前的态势继续上涨,2011年6月的CPI同比增长64%,通货膨胀形势颇为严峻。与之前几轮通胀过程相比,我们发现最近这次通胀过程与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之间的联动性也更为明显,随着世界经济态势恶化与好转,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经历了较大波动,出现了罕见的大起大落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通货膨胀出现这种情况?已有研究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但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输入性”原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不可避免要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通货膨胀输入性成因无论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还是宏观经济调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输入性通货膨胀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开始较早,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问题展开。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传导主要通过两大途径:第一是价格传导途径。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国际商品价格体系以“一价定律”为基础,当不同国家的商品价格(以同一货币计量)不相等时,将发生国际贸易,直至价格差异消除为止。因此,商品价格可通过国际贸易在国际间传导,当国内商品价格低于国际商品价格时,国内商品将倾向于用来出口,造成国内商品供给下降,价格上升;此外,当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时,也会导致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Kravis和Lipsey(1977)的研究就认为国际商品市场联系紧密,在国际贸易中有重要地位的国家的物价水平上涨,将引起他国物价水平的上涨。Darby和Lothian(1983)也指出通货膨胀能通过国际贸易价格传导至国内。此外,Aukrust(1977)提出的以小国开放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北欧模型”还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研究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该模型认为通货膨胀是由国际贸易价格传导进来,在传导过程中进口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以及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均会引发国内价格上涨,在此基础上,进出口品价格的上扬使外向部门工资提高,带动国内工资水平上升,这样内向部门不得不提高商品售价,最终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Nell(2004)的研究表明,在货币当局调控银行信贷的前提下,进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高度需求和外汇储备的短缺会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压力,导致名义汇率贬值,从而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引发通胀预期以及工资一物价螺旋,使通货膨胀不断进行下去。
除价格传导途径之外,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供给途径也是通货膨胀传导的重要途径。该途径的研究认为货币数量、汇率、国际储备等因素在通货膨胀国际传导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当两国利率不相等时,利率高的国家将吸引利率低的国家的资本流入进行套利,促使高利率国家汇率升值,如果高利率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国际资本流动会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引起高利率国家货币供给增加,引发通货膨胀。Michael(1978)的研究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假定利率固定和充分就业的前提下,通货膨胀国际传导通过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的变动来进行,而这个渠道货币当局无法控制。Calvo等人(1993)在研究了拉丁美洲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后发现,国际资本流入加大了该地区经济的波动性,导致汇率升值、外汇储备增加、资产价格上涨等现象出现。国内学者王一萱(1995)认为:“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国际储备增加增大了国内货币供应量,从而同样可能带来通货膨胀。这种由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通货膨胀即是输入性通货膨胀。”
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进程的加快,国内学者对我国通货膨胀输入性成因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主要基于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来展开,同时也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特点。其中,多数研究认为食品与能源价格是影响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认为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陈彦斌等(2009)的研究表明,我国国内三个价格指数对国际石油价格和食用品价格冲击的响应显著。闵娜和付文潇(2011)的研究认为国际原油、粮食及金属类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是本轮通胀成因之一。在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供给途径的研究上,部分文献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但在研究结论上存在分歧。封北麟(2006)运用递归VAR模型,估计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及其分类指数的传递效应。结论表明,在我国,汇率的传递效应不显著。耿强等(2009)的研究也表明了相同观点。而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指出,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存在时滞。闵娜和付文潇(2011)利用中国2003~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大幅升值是此轮通胀的成因,这与吴剑飞、方勇(2010)和潘锡泉、项后军(2010)的看法一致。此外,外汇储备也是研究的焦点,吴剑飞、方勇(2010)利用BVAR模型检验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各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巨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应量被动放大,加重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黄新飞、舒元(2007)、张鹏、柳欣(2009)、王京晶(2011)以及陈艳(2010)的研究也认为外汇储备对于我国通货膨胀起到了显著作用。
以上文献的研究,分别从国际贸易价格传导途径和国际资本流动及货币供给途径出发,研究了价格、汇率、国际储备等因素在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过程中的作用。然而,目前针对我国通货膨胀输入性成因中价格因素与货币因素主次关系的研究很少,根据现有研究难以判断通货膨胀输入我国以哪个途径为主,而准确判断输入性通货膨胀主因是我们采取适当对策合理应对的关键。本文试图从输入性通货膨胀两大传导途径出发,结合近年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分析价格因素和货币因素在我国通货膨胀输入性传导上所起的作用,比较判断二者的主次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对策。
二、近年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一)通货膨胀结构性特征明显,食品价格易受国外影响
我国通货膨胀结构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食品价格上涨快于非食品价格上涨。如图1所示,2004年7月我国CPI指数为105.3,而国内食品价格指数却达到115.1,高出CPI将近10个点;同样,在2008年2月和2011年6月我国CPI分别达到108.7和106.4的高点,同时食品价格指数分别为123.5和114.6,持续高于CPI指数。可见,我国食品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快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是多年来的普遍现象,具有十分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同时,我们发现国际食品价格指数与我国国内食品价格指数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致性(如图2所示),变动方向都较为一致。可见,国际食品价格变动对我国食品价格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气候情况增多,全球粮食减产,粮食供求情况紧张。需求方面,全球人口总数已突破70亿人,对粮食需求有增无减,同时部分发达工业国家还利用玉米加工乙醇来替代高价石油能源,也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众多因素导致国际粮食价格及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上涨,还使得国际饲料价格上涨,这样相关的肉类、奶类制品价格也开始上扬。这种情况传导至我国境内,带来我国国内食品价格上扬,间接推动CPI的上涨。
(二)人民币升值和外汇储备不断增长
2005年7月21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升值趋势,如图3所示,人民币对美元加权平均汇率由汇改前的1美元兑换8.2765元人民币升值到2011年10月的1美元兑换6.36元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到30%。人民币升值有两方面效应: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能够降低我国进口品的价格,调节国际收支,有助于抑制国内物价上涨;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也会导致大量热钱流入我国,造成我国流动性增加,引起物价上涨。同时,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截止2011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32016.83亿美元的庞大规模,同比增长20.9%,外汇储备大量增加造成我国货币发行量剧增。人民币升值以及外汇储备不断增长,扩大了我国货币供应量,造成货币流动性过剩,最终对我国CPI产生影响,引起物价上涨。
(三)成本角度,国外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国际能源价格在近几年涨幅十分惊人。以WTI原油价格为例,根据IMF DATABASE的数据,1995年时,WTI原油价格仅为19美元每桶,2000年变为30美元每桶,2005年就已经到了65美元每桶,2008年年中原油价格甚至达到133美元每桶的高价,为2005年的两倍,1995年的七倍,涨幅巨大。同时我国对外能源依赖程度也不断加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5%以上,首次超过美国。国际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至我国国内,导致我国企业商品生产成本上升,引发物价持续上涨。
三、我国通货膨胀输入性成因计量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输入性因素众多,本文结合近年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以及输入型通胀的两个主要传导途径,最终选取如下几个经济统计指标进行计量分析,如表1所示。
根据我国当前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据种类的限制,同时保证足够长的时间序列进行计量,本文各指标均采用月度数据,数据期间从1995年1月到2011年9月。选取的我国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的数据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取自锐思数据库,国际石油价格和国际食品价格数据取自IMFDATABASE。
(二)模型的建立
对于多变量关系的研究,本文采用Sims1980年提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来对我国通货膨胀输入性成因进行分析。在计量分析当中,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考虑了系统中内生变量的滞后值,模型当中不仅包含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还包含了内生变量的滞后值,适用于处理多个经济指标的分析,目前VAR方法是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在数据期间内分别对上述指标运用VA‘R模型进行分析,构造VAR模型如下:yt=A1Yt-1+A2Yt-2+…+A0yt-p+εt t=1,2,…,T
其中,yt表示由上述指标构成的k维列向量(k表示内生变量个数),p表示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A1等为系数矩阵,ε;为k维扰动列向量,是白噪声向量。
(三)实证分析
借助VAR模型进行分析,能够将各变量的动态滞后效应包含进去,研究各变量相互之间的动态关系。
1.单位根检验。
为防止伪回归的情况发生,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所选数据进行数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根据S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检验结果见表2。根据检验结果,CPI、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外汇储备和国际石油价格均为平稳序列,CPI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其余三个指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人民币汇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设,为不平稳序列,但是取一阶差分后检验发现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所以人民币汇率序列为一阶单整过程,即I(1)。
2.确定VAR模型最大滞后阶数。
滞后期的选择对于VAR模型成功构建至关重要,如果滞后期过短,误差项自相关严重,滞后期太大的话,又会使自由度减少,影响模型估计的有效性。本文采用对数似然比统计量LR、最终预测误差FPE、AIC准则、SC准则和HQ准则来对滞后阶数的选择进行综合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检验结果,FPE准则、AIC准则和HQ准则都选择了滞后2期,所以本文以滞后2期来建立VAR(2)模型。
3.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根据上述建立的VAR(2)模型,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图4所示,VAR模型特征根均位于单位圆内部,说明VAR模型平稳。
4.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对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来考察各内生变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现在和未来CPI的影响。在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前,要考虑排序问题,一般文献中变量排序遵循以下法则:第一个变量不会同时受到所有其他变量影响,但对第一个变量的冲击将影响其他变量;第二个变量同时影响剩余的其他变量(除了第一个变量),但不会同时受这些变量的影响;其余类推。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排序:OIL、FOOD_INT、CPI、D(EXR)、FR。脉冲响应结果如图5所示。
根据CPI的脉冲响应图可以看出:
(1)除了对自身冲击反应显著外,CPI对于国际石油价格、国际食品价格、人民币汇率以及外汇储备的反应均显著。说明输入性因素对我国CPI变动有重要影响。(2)CPI受到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正标准差冲击后,CPI前4期递增,并在第4期达到最大,而后其影响开始递减,说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CPI有推动作用。(3)我国CPI对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反应迅速,受到其一个正标准差冲击后,前6期递增,在第6期达到最大,而后变动不断减小。国际食品价格上涨推动我国CPI上升。(4)CPI自身滞后影响由正值递减,持续时间较长。(5)我国CPI对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具有正向反应(人民币汇率数据采用直接标价法),人民币升值推动了我国CPI的上升。(6)外汇储备对我国CPI正向冲击结果在第4期达到最大,随后开始缓慢递减,持续时间较长。
在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后,本文还采用方差分解来分析不同阶段各变量对CPI影响的贡献率。方差分解方法能够分析每一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来发现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程度。根据方差分解结果(如表4所示),国际石油价格对CPI影响的贡献度逐渐上升,在第4期稳定在6%的水平。国际食品价格对CPI影响十分显著,在初期贡献度不断上升,第9期跃上30%,并继续缓慢上升,较长时间保持在35%的水平,说明在中短期国际食品价格是推动CPI上升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CPI滞后因素也是影响我国CPI变动的重要因素,CPI滞后因素在第1期是最主要影响因素,对CPI影响的贡献度达到93A6%,随后不断递减,但基本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其影响始终保持第一位。而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在起初对CPI的贡献度十分微弱,而后开始上升,到第14期以后,均有4%以上的贡献,可见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对我国CPI的影响要在较长时间才能显现。
经过方差分解,我们发现,以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为代表的输入性货币因素不如以国际石油价格、国际食品价格为代表的输入性价格因素的影响大。输入性价格因素一开始贡献度就比输入性货币因素高,而且随时间推移还在不断上升,在第6期,价格因素的贡献度突破30%,货币因素的贡献度仅为5.45%,到中期价格因素贡献稳定在40%左右,货币因素稳定在8%左右。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通货膨胀输入性成因分析和计量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我国通货膨胀既包含输入性价格因素也包含输入性货币因素,其中国际石油价格、国际食品价格、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等输入性因素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同时,通胀包含的输入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比较显著。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通货膨胀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同时物价结构性上涨也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其次,输入性价格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要大于输入性货币因素,价格因素是我国输入性通胀的主要成因,其别是国际食品价格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十分突出。如果认为价格因素推动的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货币因素导致的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那么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成分要比需求拉动的成分多。
第三,2005年7月21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进入长期升值区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人民币升值不但没有抑制通货膨胀,反而推动了我国物价水平的上涨。这与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吸引资金流入;国外商品价格涨幅高于人民币升值幅度等都有一定关系。
四、解决对策
根据前面的分析和结论,针对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输人性成因,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加大国内食品供给,控制直接贸易渠道对国际食品价格的输入。食品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都存在着食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现象。对此,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措施,建立健全食品价格支持体系和补贴政策,加大国内食品供给,缓解国内食品供需矛盾。同时应当控制国际食品价格的输入渠道,必要时实行一定的管制措施。对国际石油价格等能源价格,我们也应当密切关注,建立能源战略储备,合理利用期货合约等金融工具规避价格风险,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供应。
第二,应当合理引导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根据本文分析结果,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通胀的影响主要在长期显现,因此应该引导人民币以合理的速度升值,这对适当调控我国通货膨胀具有重要作用。
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 通胀预期 分析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通胀预期甚为强烈。探讨通胀与通胀预期的关系,对于避免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通胀预期真正转变为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通胀与通胀预期的金融学概念
(一)通胀
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自从纸币在世界范围内发行流通以后,通货膨胀现象便愈加频繁地出现,关于通货膨胀的内涵,中外各国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定义,其中:萨缪尔森把通货膨胀定义为“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面包、汽油、汽车的价格上升,工资、土地价格、资本物品的租金上升。”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物价的普遍上涨”。琼罗宾逊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同样经济活动的经济回报率的收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变动”。目前我国学者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同量的货币现在的购买力小于过去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总水平上涨或持续一段时间的上涨,物价的上升部分超过了物价的下降部分,或物价只有上升部分而没有下降部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尽管至今还没有统一的通货膨胀定义,但中外学者已不约而同地把物价水平持续异常的变动作为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内涵来考察,即从现象的角度来定义通货膨胀。
(二)通胀预期
通胀预期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概念,伴随着理性预期学派而出现,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其达到预期价格以上。这种在市场预期心理作用下发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之为“预期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预期如何形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是“向后看”的,即主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种观点被称之为“适应性预期假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是“向前看”的,即主要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分析有关变量发展变化的可能,从中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种观点被称之为“合理预期假说”。
(三)通胀与通胀预期的关系
近年来对于通胀与通胀预期,宏观经济学家最新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资产价格和物价之间可能并没有一个很强的因果关系,两者可能都是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外部经济环境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果”。笔者非常赞同上述观点。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不一定等于有明确因果关系,而以往的相关性规律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可能会分崩瓦解,这次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所有资产价格的共同下跌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更倾向于对每个特定环境下经济变量的关系进行符合逻辑和市场共识的推导。通胀预期就是我们认为现在值得重视的一个变量。可能导致通胀预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物价本身的上涨以外,宽松政策没有及时回收,或者是汇率、黄金价格,甚至是资产价格上涨的正反馈都是重要原因。但是由于缺乏衡量的工具,对通胀预期的判断更多是依赖于日常生活的直观体验(比如媒体开始鼓吹通胀到来)。必须指出的是通胀和通胀预期是两回事,有了预期不等于一定会真的有通胀。通胀未必和资产价格互相影响,但是至少在短期内,通胀预期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会是正面的。
二 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内通胀预期的诱因及表现
(一)国内通胀预期的诱因
近年来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之后,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内学者对其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西方传统的通货膨胀成因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有人认为,“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不能简单归为传统通货膨胀成因理论中的任意一种类型,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既有需求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原因,也有成本价格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的上涨(如: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价格上涨,饲料价格上涨导致肉类产品价格上涨等),还包括经济结构变动的因素(如房地产、公共建设形象工程、基础建设等行业投资过热导致价格水平上涨)。”也有观点在分析我国近年的通货膨胀成因时得出三点结论:①货币供给量过剩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②资源稀缺导致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③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增加、国际贸易顺差,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式通货膨胀的发生。
(二)国内通胀预期的表现
总理在今年的多次讲话中提出信心比货币和白银更加重要,在经济学中信心所对应的便是“预期”。对于预期较早的研究是从凯恩斯开始的,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曾专门论述了预期对就业和资本的影响,此后预期成为经济学中常用的重要术语。经济学中的预期是指对同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的预测。我们知道,在经济理论中,资产价格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预期影响着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直接影响着产品和资本的价格,所以无论对产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预期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价格本身就容易产生泡沫的投机品,预期的作用更不容忽视。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币值是稳定个人预期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显著增加,如何有效控制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是未来经济学家和各国中央银行所需要面临的更严峻的问题。
变幻莫测的预期转变和投资者的“牛群跟风行为”,是金融体系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之一。许多经济学家喜欢用“非理性”来解释预期转变和“牛群跟风行为”,有关的论文和著作不胜枚举。无论理性还是非理性,金融市场的“牛群跟风行为”,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个人预期的形成是难以判断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大师卢片斯把主观预期和现实的关联,描述为最复杂的哲学问题。1945~1970年,基于固定汇率体系的全球经济体系,热钱流动规模非常有限,个人预期相对稳定,保证了真实经济稳定增长,预期稳定让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保持稳定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紧接着两次石油危机触发全球流动性暴涨以及个人预期的剧烈变化使新古典综合模型失效,随后兴起的新凯恩斯经济学、行为宏观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动态凯恩斯模型等,本质上都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个人预期的转变怎样导致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而他们的一个共同基本结论是:只有当个人预期稳定的时候,经济政策才有可能实现所希望的目标。
在我国,人们更加关注将来价格水平的走势。央行表示,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压力正在逐步积累。货币政策的目标也由保增长,逐步转变为保增长、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的轨道上来。去年以来,
我国经济实现V型增长,经济增长的势头逐步增强。同时,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作用的效果逐步显现,随着经济步入上升区问,通货膨胀预期也在上升。目前保增长的经济目标基本达到,防范通货膨胀预期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将是下一阶段又一任务。实际上,从2008年9月开始,央行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当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增加基础货币供应,不断下调法定准备金率,货币和信贷持续上升。随着经济转好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物价水平将会进一步上升,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潜在的风险也在上升。
三 通胀预期的预测分析――理性看待国内通胀预期
(一)通胀是否会发生
通胀预期如此强烈,是否就意味着真实通胀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当前美元汇率持续贬值,货币供应量激增,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上涨,人们的通胀预期来自于对这些因素的正常担心,但这些因素所发生的变化只是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正常化过程的一部分。我们不否认这些因素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现阶段,经济复苏尚不明朗的背景下,这些因素还不太可能形成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通货膨胀局面。
(二)理性应对国内通胀预期
尽管一些学者和市场人士对明年的通货膨胀持乐观态度,认为明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会很高,但是笔者认为必须尽早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为将来经济稳定增长打好基础。从实证数据的研究来看,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都有一定的时滞,货币供应量对总产出的影响通常是一个月到两个月,而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却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弗里德曼的测算,大约需要两年时问。尽管通货膨胀不会马上出现,但是笔者认为等到通货膨胀起来,再采取措施控制,可能更加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及早管理,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必须控制引发通货膨胀发生的源头。货币主义的大师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加速度高于产出的增加速度而产生”。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都采取刺激经济的政策,恢复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总需求上升和货币扩张总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调控角度来看,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预期,必须调控好货币和信贷的变动。
一是控制货币和信贷增加的节奏。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消费和投资信心下降,信贷市场冻结,需要政府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大量注入流动性。一旦经济恢复,信贷市场活跃,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必将推动物价水平上扬,因此央行就要适时控制货币和信贷投放的节奏,防止物价水平的过快上升。
二是调整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力度。我国央行主要是用数量型工具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进一步来控制货币和信贷的扩张。目前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各国都在考虑刺激经济的政策何时退出,充裕的资金如果不能够及时回收,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为了防止通货膨胀预期会转变为现实的通货膨胀,我国央行也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公开市场业务调控的力度,回笼流动性,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
篇10
[关键词] 通货膨胀成因 总需求 总供给
2007年以来,CPI的持续走高已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的事实。物价指数的持续走高的原因是什么?本文通过分析考虑经济总供给,总需求两个方面,初步揭示近期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通货膨胀成因
这次的通货膨胀就成因来讲是比较复杂的,是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变动后的综合结果。
1.总供给
从总供给方面,成本推动导致了总供给曲线的左移。一方面,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并带动其下游产品的上涨;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就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来说,主要是粮食,肉禽类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从国内来看,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几点:粮食耕种的可用土地持续减少,近几年中国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交通运输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粮食供给成本,以及种粮的机会成本随外出打工人员工资的改善而越来越大。从国际上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减产, 而粮食的需求增大。国际市场粮价的上涨,直接传导并推动了国内粮价的上涨。在谈及肉禽类农产品价格提高的原因时,除了因粮食价格上涨而导致的养殖成本提高以外,还跟近几年不断出现的各种家禽疫情有关系。这些病害导致了价格急剧波动,带给农民们巨大损失。再加上单个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无法掌握,对市场价格一年猛涨,大家都养,来年又大跌的情况已产生了恐惧,即使价格上涨也不敢贸然提高生产量。同时,再考虑肉禽类繁殖饲养周期的限制,这些都原因导致了肉禽类供给不足,价格的猛涨。
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并带动其下游产品的上涨。农副产品产品是上游产品,其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下游产品的成本提高。就仅仅以生猪价格来讲,生猪价格的不断提高带动了肉食加工,餐饮等行业价格的提升。
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已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物价提高有着持续的内在冲击。
2.总需求
从总需求方面讲,总需求的增加,即总需求曲线的右移,也是导致通货膨胀极其重要的原因。
在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下,外汇储备地不断增加是促进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的形成是源自高额的贸易顺差,而金融项目顺差的原因来则主要有两点。一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二是外商投资性资金的大量进入。而在我国结汇的制度下,企业将外汇换为人民币时,银行有义务以固定汇率接受并发出人民币。这就导致了我国货币供给管理的被动性。由于外汇不断增加迫使央行不断地投放货币,对通货膨胀形成直接压力。
而对外贸易的顺差,除了直接使得外汇储备增加外,还间接的加剧了通货膨胀。这主要是因为其产品供给面向国外,对国内市场并不供给,而投入则多取自国内,收益也流向国内,从而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需求。
除此之外,投资需求拉动也是增加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投资火热,价格节节攀升。而这除了人们正常增长的住房需求外,市场上对住房价格继续上涨的明显预期,使得投资购房需求更为膨胀。此外,在中国经济近十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投资者信心的充足,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整改后盈利能力的增强,都无疑增加了投资需求。
3.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互动影响
通货膨胀的形成和加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除了以上静态定性的分析,还需从整个动态过程加以认识。肉禽类减产是推动这轮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总供给减少,假定总需求一开始还没有对此做出反应,即不变,那么供给小于需求,这就导致了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物价上涨,使得在名义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实际货币供应量下降。实际货币量的下降对利率的上升形成了压力,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外热钱不断流入中国。加之我国贸易顺差额巨大,大量流入中国的外汇迫使央行不断投放货币,如果央行不执行任何货币调控,那么增加的货币投入量将对总需求产生了扩张的压力。
通货膨胀的初期,在工资具有粘性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相对下降。同时,公司的盈利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会给公司盈利加速的错觉。具体一点说,就是公司在计算净利润时扣减的利息成本和折旧等都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而收入却是包含了通胀的因素。公司的这种乐观情绪,使得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愿意增加投资,增加的投资需求就再次增加了总需求扩张的动力。
那么,一开始未动的总需求将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扩大,进一步推动了物价的上涨,再次加剧了通货膨胀,如此进入下一个循环。但是,不断加深的通货膨胀会随着总供给的增加,工资的提高,央行实行紧缩货币政策而逐步得到控制,最后趋于稳定。
二、结论
通过以上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次通货膨胀有着各方面的原因,其中不乏国际因素影响。在对待通货膨胀问题时,除了采取非常必要的中央银行宏观货币调控外,还需从直接原因着手,如更加关注农民利益,增加农业产出,完善外汇管理制度,增强房地产金融市场等重要领域的调控监督等。
参考文献:
[1]张伟兵:我国潜在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J].经济导刊,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