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居家养老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中国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047-02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老龄化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养老问题。而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老有所养的问题日益关注,农民的传统观念及家庭养老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出一条顺应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养老新路子十分必要。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正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一个养老模式,同传统的养老模式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一、居家养老的含义和界定
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它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以国家制度、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利用社区服务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将社区服务深入到老人家庭,为居家养老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福利服务,是社区服务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现代养老方式[1]。居家养老模式中,劳务养老主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养老主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的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现存的社会养老也有所区别,这是一种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新模式。
二、居家养老模式相比其他养老模式的优势
1.居住上的优势。居家养老的核心依然是家庭养老,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相同,居家养老不是在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而是在自己的家中养老,老年人仍然同子女居住在一起。居家养老既方便了子女对老人进行经济、生活和精神上的照料,同时也符合老年人的在家养老的心理,使他们比较容易接受。
2.资金上的节约。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较缓慢,因此资金问题是农村养老的关键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由家庭承担了养老的所有费用,经济负担重,造成部分年轻人背弃父母,严重阻碍了家庭养老的顺利进行。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的是,居家养老把养老的经济供养责任不仅确定在家庭上,社区和国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确保了养老的顺利进行。
3.服务上的便利。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相比,居家养老模式在依靠家庭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照料的基础上,以社区为依托,形成全方位的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这样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减轻了家庭和个人的负担。
三、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呈现二元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压力也日益增大。以青年人为主体的人口迁移、流动现象,使得同堂而居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同时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如今的农村家庭结构逐渐呈现出“4—2—1”的模式。中间一代人不仅要承担起下一代人的教育、生活及今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须为赡养上一代四位老人支付巨大的开支,于是农村大多青壮年外出谋生,这是农村凸显以弱养[2]。
2.中国传统文化使居家养老成为可能。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继承了几千年,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绝大多数老人喜欢在家中度过自己的晚年。在文化相对落后、传统思想更为深厚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更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养老方式[3]。而中国现有的养老救助模式——机构养老、社会养老等的养老理念有悖于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文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点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孝文化”的宣扬更使得敬老院、养老院等机构在中国农村没有市场[4]。相比之下,居家养老则很好的遵循了传统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照料生活的同时,又不脱离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熟悉的农村环境,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和亲缘优势,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更容易为老年人所接受。
3.国家养老金制度的扶持。国家养老金制度建立充实了家庭经济,提高了老年人群体的购买力。在国家经济增长势头持续上升的背景下,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稳定了老年人对退休生活的良好预期,增强了老年人的消费信心,从而愿意为改善自己的晚年生活而投入更多的资金[4]。对于老年人而言。家是他们最熟悉的环境,亲情抚慰是人们特别是老人最渴望的[5]。居家养老既可以使老人得到很好的社区服务,减轻儿女的负担,又不使老人离开熟悉的家庭与亲人,因此,老年人愿意接受居家养老模式的服务。
4.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与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区别。西方的养老模式经历了由“家庭走向社会”的变迁,后又呈现从“院落回归家庭”的趋势。这给中国农村养老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西方的机构养老相比而言,居家养老使老年人居住在家里,避免了由于居住在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带来的高额费用。同时,在居家养老模式中,家人可以承担相应的照料责任,减少一部分养老支出,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6]。
四、中国农村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篇2
一、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后,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为依托,通过专业化服务实体,为居住在家的退休老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它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文秘站:)主体看,不再是企业的退管机构,而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简而言之,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意义
1、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今后企业工作人员到达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后,都将与企业分离,纳入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社区就是企业退休人员的聚居地、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退休老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企业退休人员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是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举措。
2、实行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弥补和更新。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给退休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一双儿女要赡养四位老人,日常照料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们很难继续提供这种照顾。而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熟悉的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和服务形式,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快乐生活。
3、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顾需求,其养老规模和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目前,我区现有各类老年公寓16个,床位1024张。相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每百人只有2张床位。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同时,机构照顾比较高的费用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望而却步;即使有条件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不愿去机构养老;对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专家指出,容易造成社会疏离、习惯性无助等问题。因此,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4、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提高退休人员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让退休老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新时期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完善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情感慰藉、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娱乐和健身活动,在尽量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的同时,也尽可能地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使退休人员既能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克服脱离企业的孤独感和不适应,又能在宁静、舒适的环境下安度晚年。
三、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
截止20__年底,我区户籍人口25万,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4.7万,占总人口的19.8%。多年来,我区一直高度重视老年工作,目前,全区五个街道都成立了老龄委,47个社区均有老年协会组织。其中,32个社区已经建立了社区托老站。从20__ 年开始,民办公助的康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全区近百名70周岁以上特困独居老人提供政府买单的送时服务,为全区420名独居老人安装了“安康通”,为生活不便的老人安装求助门铃等。在民政部门的牵头下,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街道安排社区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护理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随着大批企业退休人员与原企业逐步分离,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目前,我区在领养老金的企业退休人员中70周岁以上的有1.06万人,占退休人员总数的21.4%,有服务需求的达34%。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探索一条既坚持居家养老又保证退休老人生活质量的服务机制已刻不容缓。但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主要有:
1、经费投入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但由于财力和机制等问题,方方面面资金投入有限,与老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明显不足,尚未形成多元化投资的格局。
2、活动和服务场所匮乏。不少社区都有开办诸如托老所、老年食堂、老年课堂等固定式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意向,但苦于缺乏必要的场地,特别是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的老社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如早期规划不到位),社区办公用房本来就十分紧张,根本无力挤出足够大的空间拓展定点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3、从事为老服务的人员素质不高。现在从事居家养
老服务的专职人员大多是大龄下岗失业人员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其业务技能往往只能应付一些较简单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务,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4、专门为老服务的实体较少,服务平台形同虚设。目前我区可以为广大退休老人介绍、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影响力的居家养老服务实体只有3、4家,居家老人了解和获取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渠道十分有限,难以通过服务平台从市场中寻找中意的服务提供者。
5、人们养老的思想观念正在逐步转变,但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尚未形成共识。一方面退休老人“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习惯没有普遍形成,依赖企业、向政府“等靠要”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退休老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受传统世俗观念作祟,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服侍老人又脏又累,低人一等,不大愿意从事为老服务业。
四、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和对策
在企业退休人员中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在新形势下的新探索,是社会化管理服务领域的新拓展。推进此项服务工作,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针对我区实际,现阶段宜实行“政府扶持,统一管理;平台运作,资源共享;社会参与,实体服务”的运行机制。
(一)政府扶持,统一管理。
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带有公益性的活动,政府自然应该作为主导,否则好多事情将难以进行。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循序渐进。因为,在企业退休人员中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在面上推广。二是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而社会福利明显超前或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但是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在现阶段政府应以扶持为主,主要做好统一协调、舆论宣传、整合资源、完善政策等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构建统一协调的服务体系。企业退休人员是社会老年人的一部分,将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纳入到全社会的为老服务工作当中去,统一规划,统盘考虑,既能有效地整合利用资源,又便于退休人员尽快地融入社区,愉快地安度晚年。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区老龄委的统一协调下,主动商请民政部门联手街道一起组建统一的为老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以社区为基本范围,设置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其次,要充分发挥社区老年人协会、为老服务志愿者等人力资源的作用,做好向退休老人的宣传教育,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消费理念,乐于接受服务,推动工作的展开。
3、制定扶持政策,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⑴要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公建配套建设项目。对新建小区或有条件的老居住区,按照规划要求,新建为老服务设施;对老的居住区,将原有部分利用效率较低的公建设施,通过资源优化和置换,改造成为老服务设施;同时,整合原大中型企业用于本企业退休人员活动和服务的场地,面向社区所有老人提供服务。⑵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服务机构出台优惠政策。如适当减免有关税费、水电煤气优惠、贷款优待等,使社会服务机构在为老服务中,有一定的经济回报,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⑶将居家养老服务列入社会公益性岗位。对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费用由政府承担,限于政府财力,现阶段可考虑每个社区设一至二个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
4、加大资金投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经费保证。一是对社区建立带有托老所功能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设施,建议市、区和街道三级财政按人头、按比例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其中,市、区财政应拿大头,其余所需资金由街道和社区负责筹集和募集。二是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工作经费。工作经费可按社区规模或社区老人人数按一定比例确定,参照目前社区中社会保障和救助站经费拨付方式,每年包干,一次性拨给社区居委会支配使用。三是对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实行补贴。政府根据财力许可,按困难程度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数额的居家养老补贴。服务方式和补贴发放形式既可以按照现行的做法,实行送时上门服务,补贴费由政府直接发放给提供服务的人员;也可以实行发放服务券形式,包月不定时,服务人员通过上门服务换取服务券再到政府部门兑现。
5、规范服务制度,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准则。政府应对服务标准、服务守则、服务流程和服务人员的道德规范、职责、使用办法以及服务对象的确定和义务等等,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完善,使居家养老服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运作。同时,抓好服务制度的贯彻落实,配以必要的奖惩措施,使之切实发挥作用。
6、建立培训机制,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专业人员保证。能否培训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热情为老人服务的专业服务队伍,是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成败的关键。培训中应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培训课目应包括老年生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保健、老年病急救和护理、老年家政服务、老年沟通技巧等,并颁发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专职服务人员一律须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实施服务。培训工作可以由劳动部门负责,培训经费政府应给予支持,并将其纳入优先考虑的非正规就业岗位培训课目范畴。
(二)平台运作,资源共享。
这里的服务平台是指在街道和社区设置的民政和劳动保障所、站,其职责是为居家养老服务供求双方搭建服务平台,发挥中介作用。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摸清社区所有老人的需求。对企业退休人员可通过“纳入基本情况数据库”了解其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居住状况、经济状况和需求状况,对于其他老人可采取逐个上门了解的办法,了解基本情况和需要信息,并建立详尽档案,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打下基础。
2、建立健全服务队伍。包括义工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社会服务机构队伍。
3、组织实施,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搭建一个信息沟通渠道并促使供求实现。
4、对服务质量开展评估和考核。建立相应的服务追踪和反馈机制。如向服务人员发放服务手册、建立服务台帐、设立服务监督员、定期走访服务对象等。建立服务质量评估和考核
篇3
【重阳节活动策划方案2016一】
枫叶正红时,又是重阳佳节到。农历九月九日,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古老 的《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也叫重九。九九重阳,因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为最大数,故有长久、长寿之意,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寓意深远。而自1989年起,重阳节又被赋予新的含义,被国家定为敬老节,成为人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尽孝道表孝心、弘扬传统美德的节日。
2016年x月x日,九九重阳佳节即将到临,金家台社区居委会发动社区内的中学生、共青团员,为金家台社区老人创造一个温馨的节日,尽一份关爱,尽一份社会责任。 活动主题: 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 活动内容:
重阳节了,让我们共青团员,中学生陪老人,一起渡过一个愉快的节日。
活动时间:
2016年x月x号 活动地点: 金家台社区二楼会议室 主办单位: 金家台社区 前期准备:
1.x月x日在辖区内宣传我们的活动计划,召募志愿者。;
2.x月x日做好相关准备;
3.通知大公桥和相关新闻单位,做好活动前期的宣传工作。 活动流程:
1.8:30-9:00 给老年人代表献花并表达我们的敬意; 2.9:00-11:00 开展文艺活动,给老人表演文艺节目; 3.11:00以后 走访慰问辖区内的老人。 活动细节:
参与老人人数:40位
参与义工人数:志愿者30人 社区工5人 鲜花: 康乃馨一束(价格:35元) 注意事项:
1、活动中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应时刻保持共青团员、中学生应有的素质。
2、说话注意分寸,对老人要热情。 活动负责人:郭玉华、陈实、邹金兰
【重阳节活动策划方案2016二】
一、活动背景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想为大方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点的老人举办一次活动,庆祝这样的老人节.
二、活动意义
重阳节,是登山赏菊饮酒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属于老人的节日,借这样的机会,为老人举办一次庆祝活动,给老人送去更多的欢乐。
三、活动主题
九九重阳,心系老人
四、活动地点
XX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活动室
五、活动时间
2016年10月XX日(阴历2016年9月XX日)
重阳节是在10月XX日,星期二,在这里推迟到10月XX日,星期六,是考虑不仅老人有时间参与,志愿者也有时间参与。 六、活动准备
1、人员:需要4个人(一位负责领导主持--A;一位负责联系各种活动需求,包括设备和人员--B;一位负责购买物品及费用计算--C,还有一位备用以防突发状况--D.) 2、场地:XX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现成的活动室,而且配有桌椅,音响设备。
3、布置:XX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活动室有一些装饰品,如串珠和折纸,可以再准备一些气球,彩纸装饰。
4、节目:活动的节目可以和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联系,然后邀请他们准备节目并参与活动;还要邀请大方巷有文艺才能的老人自行准备节目表演。
5、氛围:根据这样的活动,可以向学院申请部分费用,买一些小礼物作为参加活动的奖品,以此来促进老人和志愿者的互动,渲染气氛。
七、活动安排
1、10月XX日:
(1) 和XX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联系,并说明这次活动的内容,取得负责人的认可。--B
(2)和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主席联系,并说明这次活动的具体情况,尤其是要说明需要准备节目,可以是舞蹈,唱歌,相声,小品之类的,只要内容适合老年人观看就行。--B 2、10月XX日:
(1)尽力取得学院领导同意申请到部分费用,然后购买气球和彩纸。--C
(2)可购买,也可手工制作一些小礼品,比如买一些小挂件,小娃娃,制作一些可放置的小饰品。--CD
3、10 月XX日:亲自去XX社区,可以从居委会了解,也可以自己走访,了解社区那些具有才艺的老人,并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同时在社区进行活动的宣传。--B
4、10 月XX日:综合从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和大方巷社区老人的节目,整理好节目并根据内容筛选,排列顺序,同时拟好开场白和串台词。--A 5、10月XX日:
(1)在学校,对志愿者的节目进行彩排的观赏,做出相应的指点。--AD (2)在社区,对老人准备的节目也进行彩排,稍做指点。--A (3)去XX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布置现场。--ABCD
6、10月XX日: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可早些去现场,对场地等各方面进行检查,排除一切对老人不利的因素。 --ABCD和志愿者
八、活动过程
由主持人开场,然后先对老人们表示庆祝,然后节目开始,志愿者的节目和老人的节目穿行,根据现场的气氛,可进行志愿者,工作人员与老人的互动,并对参与活动的老人颁发小礼品。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可将准备的小礼品发给来参与的所有的老人,并合影留念。
篇4
关键词:社区 社区养老保障
一、社区保障的定义
社区养老的社区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inPIace)的理论,首先在英国推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数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为其进行定义。比较通俗的定义有:“社区保障就是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执行层次”;“社区保障就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就是社区组织自身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及特殊群体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以上定义从各个侧面揭示了社区保障的含义,由于角度不同,对社区保障的认识、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区保障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组织承担的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专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狭义上的社区保障专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因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社区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保障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特征,也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扩大内需功能、投融资功能等。所以,必须正确认识社区保障的含义及功能,以避免出现社区功能扩大化倾向,影响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总之,社区中的社会保障是本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内成员因各种自然和社会原因导致家庭生活贫困,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努力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制度。
二、社区养老的特性
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谓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2)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4)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我国养老体系功能应兼具物质和精神两重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需要,涉及医、食、住、行、乐、为、健、学。
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养老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养老体系的经济供养部分可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几个层次;照料体系的构成也要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社区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老年护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一生的归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老年人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应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环境中养老。
篇5
关键词:包头市 医养结合 医疗养老 老年人服务
中图分类号:R 197.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人口总数在世界上位居首位,同样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大的国家,中国老年人口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据2015年统计,中国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5.5%,达到2.12亿人。照这样发展,202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35.5%,增长至4亿人。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增长快、数量大,形势极为严峻。同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一妻一孩”政策,人口增长缓慢,鼓励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结构逐渐转变为“4-2-1”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地凭借家庭内部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显得苍白无力。
我国的家庭养老问题困难重重,而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也不能实现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因此,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开展了创新养老模式以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一系列探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指出,要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包头市积极响应,制定出了一系列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支持政策。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老年人医疗养老服务结合的相关概念
1.1.1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是给老年人提供一些生活必需的服务来满足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分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李学斌认为,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养老场所,政府和社区运用各种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等各项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中国居家养老深受西方社区养老的影,英国对社区养老这样阐述:“社区照顾是让老年人自己尽可能照顾自己的生活,社区只是进行恰当的帮助和协作,并为家庭陪护人员提供短暂白天照顾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让老年人去老年社区或临时服务场所,扩展照顾老年人的范围。”
1.1.2医疗服务
一般认为医疗服务的基本含义是:医疗服务就是医疗机构主要为病人和特殊的社会人群服务,通过医学技术为他们服务,满足社会对医疗保健的各种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为社会提供即时服务。创设基本医疗服务有三个要求:一是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范围;二是严格监管基本医疗保险的基金支出;三是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1.1.3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指的是总结梳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之间的关系,将基础养老服务作为立足点,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好的生活照顾、精神安慰等所需服务,优化老年人群所享受的医疗养老服务。利用医养结合的方式,将医疗、恢复、养老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把重点放在老年人群健康医疗服务工作上,实现养老机构与医院相互融合,创新改革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形式。
1.2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
1.2.1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福利多元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兴产物,是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贝弗里奇范式之后处理国家危难的社会政策研究新模式,它坚持福利元素多方面化,既不可以绝对依靠市场,也不能绝对依靠国家,福利应该是整体社会的产物。
罗斯认为,社会福利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家庭、市场和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国内的养老问题十分严重,存在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养老服务提供不足等问题,中国还存在未富先老的现状,因此要想解决中国的养老难题,必须加强养老服务的社会参与性以及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并且充分利用公立医院的优势。
1.2.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属于行为科学的理论,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拉罕?马斯洛提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按顺序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后,但是一般不是马斯洛理论中必需的部分,通常情况下会将自我超越融合到自我实现中。
2 包头市医疗养老服务概况
2.1包头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由卫生部门计生办给出的人口占比趋势图分析得出,现如今,的全部人数中7.56%是65岁和大于65岁的老年人,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到2015年居住人数中有35万是60岁和大于60岁的老人,已达到总数的12.4%。相对于15年前增加了2.6%。
2.2包头年市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现状
2.2.1医疗服务现状
包头市有医疗机构共619个,公立医疗机构有28个,个体诊所有223个,村卫生室有319个,厂矿医院有6个,民营医院有7个。按等级划分,公立医院中包括4家二甲医院,6家一甲中心卫生院,12个乡镇卫生院,1个中西结合眼科医院和1个精神卫生中心;民营医院中有2个二级医院。
2.2.2养老服务现状
就整个包头市而言,目前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仍然以政府养老为主,这样就会造成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相符的结果,因为只有政府这一个来源且其给予的帮助太小,无法解决照顾大量老人这一问题。包头市具体的养老结构情况如表1所示。
2.3包头市医疗与养老服务分离带来的问题
2.3.1老年人医疗“压床”现象严重
目前,包头市多数医院严重缺乏医疗物资,像在具有医疗保险的医院里,大部分老人为了治恢复期很长的病就选择更好的治疗,同时考虑到医疗报销问题,不得不选择长期住院,因而导致“压床”现象严重,但这些老人的目的是养病而非诊病,这种情况下医院相当于疗养院,因而会占用医疗资源。
2.3.2养老机构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就包头市而言,养老机构虽然较多,但是存在以下问题:生活设施不够完善;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民营养老机构价格昂贵,门槛高;公办养老机构价格低,但不能带来完整的服务;缺乏医疗措施,患病老人遇紧急情况很难得到及时治疗,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养老机构无法使用医保,所有费用需要个人承担,会造成老年人过重的生活负担。
2.3.3老年人经济负担重
医疗与养老机构分离,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带给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重,老年人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在支撑养老费用的同时还必须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其中最的问题是养老费用需要自己支付,无法像医疗费用可以报销,报销问题成为医疗与养老分离最致命的问题。
3 澳大利亚医养结合服务的相关实践和经验借鉴
3.1澳大利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介绍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推行养老政策方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政府主导,配合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来提供养老服务,其中包含了医养结合的特点。它的运行程序是,首先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来提高提供医养服务的质量,以削弱政府的力量,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养老服务的开展,由此可以做到既使老年人得到满意的服务,又不会使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在医养结合方面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提高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降低政府支出。服务提供者通过竞标得到政府的养老项目,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得到拨款,项目的数量与拨款是成正比。想要得到服务的老年人,必须由老年照护评估组进行评估,这样既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满意的服务,又不会使资源浪费。同时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家庭养老,国家对承担照护老年人的家庭成员给予经济补贴,为了使家庭照护人员有能够的生活质量,不会因为照护老年人而降低,每年为他们提供休假,休假时由社区负责照护工作。
3.2经验借鉴
3.2.1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长期致力于提供养老服务,是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过程中,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确定整体方向,规范医养结合服务的过程。同时,政府作为最有力的财政保障,要为其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从制度供给、政策制定、财政投入和公共产品提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从澳大利亚在养老方面较为成功的经典案例哈克项目(HACC)中可以看出,60%是由联邦政府出资,40%是由州政府出资,剩余的资金缺口则由地方政府解决。
3.2.2重视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设
纵观国外养老服务政策以及法律体系,可以看出,国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每步发展都有赖于相关法律政策作为支撑。建立健全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使其发挥指引性和保障性的作用,是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和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保障。
4 构建包头市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对策
4.1构建医养结合的PPP模式
PPP模式也称为“公共私营合作制”,是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政府和私人组织之间,为供给某种公共服务或者产物,用拟定协议作为基础,形成合作关系,并且顺畅达成目的,通过制定合同来确认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最后让合作的政府和私人组织都能发挥更完善的效用。
PPP模式将政府和私人组织之间的各自优势充分整合,使得医养结合模式可以做到高效健康的运作。PPP模式的优点包括:第一,PPP模式能够在医养整合方面供给,并且可以拓展新的融资途径,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第二,PPP模式提高了医养结合模式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将政府从不擅长的项目中解脱出来,引入擅长的市场部门,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
4.2提高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服务方式
发展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优势,将他们转变为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医养结合型养老组织,负责养老照料和医疗护理,在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渠道方面得到拓展。同时借鉴澳大利亚经验,打破单一的政府供给主体模式,强调政府、市场、家庭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市场的参与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供给的不足,减少政府的压力;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参与会进一步加强参与性和竞争性。
4.3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纵观国外养老服务政策以及法律体系,尤其是澳大利亚的相关法律建设,可以看出,国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每一步发展都有赖于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撑。然而,我国与此相关的政策法规都还是空白,更没有相关的政策作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导向。所以在持续探求国外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时,我们国家必须要全面顾虑到老年群体的特殊性要求,清晰划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权责、职能界定,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政策。
参考文献:
[1] 李虹.澳大利亚的家庭老年护理服务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医院管理论坛,2004,21(8):52- 56.
[2] 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夏社会科学,2008 (1):42.
[3] 陈伟.英国社区照顾之于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本土化进程及服务模式的构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93.
[4] 沈蕾,曹建文.医疗服务品牌营销[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 维基百科:https:/// wiki/
[6] 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效缓解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的改革进步,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我国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也使我国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社区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逐渐被广大群众所认可,这种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压力,增加社会和谐,调解人口结构,转变思想观念,最终达到完善社会养老制度的效果。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
一、引言
我国家庭养老模式单一,养老制度不健全,大多数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生存压力,没有时间精力照顾老人,这使得老无所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养老模式包括:家庭养老、专门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等等。这些现有模式由于种种问题已经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所以当前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即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开始出现。本文就此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其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如何完善这一模式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新时期社区养老的现状
现如今我国城市老年人的数量急剧上涨,老龄化进程速度加快,这与现代经济发展不适应,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具体指的是围绕社区展开,坚持“社区为主,群众参与,政府扶持”的宗旨,让整个小区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居住在一起,互帮互助,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社区互助养老既不同于家庭养老也不同于专门的社会化养老,它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更加强调老人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慰藉,让老人生活得更加舒服安心。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子女养老观念,使得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社区内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娱乐设施和服务机构缺乏。尤其是专业工作人员十分紧缺。目前大部分社区养老助老活动都是由志愿者组织的,缺乏专业的服务,不仅影响了服务质量,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三、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
(一)提高社区整体凝聚力,营造和谐气氛。将老人集合在一起,一方面,大家共同享用公共设施,互帮互助解决问题,多和邻居交流,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增进老人之间的感情,促进社区和谐;另一方面要不定时组织团体活动,活跃小区气氛,锻炼身体,提高居民的凝聚力,增强老人的归属感。每个小的家庭是社区的核心,小家和谐了,整个社区才能团结在一起,得到安宁。但是现在很多家庭由于养老问题而出现矛盾,家里老人需要照顾,而子女大多上班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老人不能忍受子女的冷漠对待,这就导致家庭不和谐。而这种养老互助的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减轻了子女的压力,更使老人保持心情愉悦。
(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压力。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预测,未来我国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未富先老的社会现状注定了我国政府对老年人的保障资金投入和实际所需存在很大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子女忙于工作而老人独守空巢的情况,老人的正常生活得不到保障,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很大压力。而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推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大多数的子女由于时间经济的问题没有太多的精力来照顾老人,所以他们只有靠自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老人生活在一起,既能减轻社会的压力又能使老人更加愉快地安度晚年。
(三)探索养老新途径,完善社会养老体系。从大的角度来说,养老结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他们生活在社区服务养老中心,平时通过互相帮助来管理自己的事,不用依赖别人,共同参与活动锻炼身体;另一类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他们主要是生活在特定的敬老院内,政府出资出力帮助赡养老人,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社会养老体系。一是内容上的改善,通过调查了解现在的老人并没有很在乎经济情况是否富足,他们更渴望心灵上的慰藉,他们害怕孤独和寂寞。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因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老人精神空虚的问题,让他们跟同龄人在一起有共同语言一起聊天,交流感情。二是功能上的改善,由于子女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赡养老人,而养老机构的建设又需要政府的大力投资,给政府增加了财政支出的压力,所以这种花钱少甚至不用花钱的模式是个不错的建议,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可以逐渐指引老人改变以往传统观念而接受这种新兴的理念,从而带动我国养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四、完善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要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传承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部分人道德水准低下,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不尽赡养义务,打骂和虐待老人等现象,这都需要受到严惩。所以要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二)在社区养老模式中搭建同辈关系网络。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当代老年人开始慢慢跟不上社会的节奏,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和遗忘,另外就是现在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变,也使得老年人与外界的沟通变少,他们这一群体的社会网络关系逐渐变得单一。这将导致老人的生活变得空虚、寂寞、孤独,更为严重的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心理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区中的一员,积极地参与到这个大家庭里,学会共享。二是社区可为老人搭建交流平台,慢慢让老人走出家庭与其他人建立社会关系。
(三)充分激发老年人交流潜能。在社区互助养老模式中,要争取做到让每一位老人都有最大的发挥空间。社区要为他们潜力的发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平台,积极营造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加强每个小区的文化建设,大力宣传互助理念及其意义。在对社区进行管理的时候要规范养老制度,做到人性化管理,让老人过得幸福快乐。让老年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最终在参与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发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四)积极合作建立友好互助的环境。社区也是一个以人为单位的社会群体,既然是群体必然涉及到相处环境,由于家庭环境、个人观念、经济条件的不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念,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难免会发生冲突,所以这就需要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做到宽容大度。社区必须重视老人之间的交流让他们能够增加彼此的信任度,建立合作的关系,互相多体谅一点。社区里要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比如:歌唱比赛、书画展、故事会等,让他们通过接触更加了解彼此的性格,要以一颗积极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事情和出现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争吵,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五、结语
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并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社区养老互助模式的含义和特点,接着对我国养老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可以看到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许多优势,老年人得到了更加优化的服务。但是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推广实施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所以要立足实际规范发展,使这种模式能更好地发挥功能,让老人都能够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许加明.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夏辛萍.时间银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0
篇7
力求摆脱专业化、产业化和机构化对于养老研究视野的局限,将老年护理置于医学人文维度之中,视其为道德伦理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相当部分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者的共识。本文试图在多学科交叉的视角之内,通过“跨界”审读和评析不同样式及风格并带有一定代表性的实证案例,为笔者和同事们正在进行的老龄化和护理实践的民族志田野研究寻求可资借鉴的思路,并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情境,设计不同的研究框架和获取田野数据的策略。老年护理实践研究的关注点,不能满足于发现“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对一系列由各类病例所组成的“社会事实”背后所揭示的道德和伦理层面多层含义的阐释和解析,以期获得植根于日常生活的前瞻性洞见。医务科研人员从观察家、护理者和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对老年护理领域的过度专业化和制度化现象进行批评并提出改进方案,已经成为一种强大趋势。两位医学领域资深人士凯恩和威斯特结合自身遭遇和体验写成的《不该是这样:长期护理的失败》。[2]马科特和克瑞恩以医疗专家和失智配偶照料者双重身份编撰了《老年失智失能照护者分享故事》,试图表露和展示反映照料支持组织成员的肺腑心声。
《老龄新时代》是《华盛顿邮报》健康专栏撰稿人贝克(Baker)为了促进美国养老机构顺应新时代转型为目的而创作的纪实作品。[4]通过亲自走访北美各地的养老护理机构和设施,贝克以传媒人士专业和敏锐的触角和流畅的文笔,录写下正在悄然发生的制度性变革以及老人们对此的困惑。在书中,贝克毫不留情地指出:美国文化将老年视作一种应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而不是一个值得礼赞的人生阶段。作为这种文化的衍生产品,养老机构不可避免地成了老人万不得已而选择的归宿和病残者的聚集地。作为反思和改造这种文化的前提,养老院所必须将以追求“效率”为导向的现行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一些锐意创新的先行者正在以重新出发的勇气,对包括楼层设置、服务流程、活动安排、定餐菜单、态度作风和规章制度进行里里外外的结构性变革。它们正是贝克竭力推崇的
慢但和蔼可亲的护理人员。儿童、宠物和园艺都可以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家园式的环境中,一些老年常见病如失智等症状会得到缓解。
得到贝克褒扬和青睐的这些老人家园是否真正会成为全美国养老产业的样板,还是少数幸运者的家园,正在成为“银发一族”的婴儿潮世代不得不面临需要解答的问题。转型样本。如何摆脱专业化、产业化和机构化对于养老贝克在书中记述了历经转型后养老机构的可喜变化。首先是老人能自尊、自得和有目的地度过每一天,对自己的生活安排有发言权,而且喜欢所处的环境,感觉与居家度日无异。其次是老人们从与护理人员的亲近关系中得到慰藉,同时也使得服务员工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更令人惊奇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要以高投入和高收费为代价。在一些成功转型的养老机构里,许多服务对象属于低收入群体。地处不同区域的养老场所都有共同价值信条的坚守,即:尊重个人选择、雇员的赋权意识以及凝聚老人、服务人员、家属成员和义工的强烈的社区归属感;以家园模式替代医院模式为设计参照理念;给亡故辞世的老人以得体的送别礼仪等。
通过讲述的转型后养老机构如何帮助老年善度时日的故事,贝克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汇总。首先,好的护理可以低成本地获得。其次,护理人员可以成为被尊重的工作伙伴,而不是高流转产业大军中的一个可以替换的空位。在老人的眼里,片面追求高效率的星级员工,比不上手脚缓。
二、诉说老年的人生故事:田野体验与民族志的洞见
麦厄霍夫(Myerhoff)是一位善于以民族志来记述老者人生故事的知名人类学者。自1972年起她在美国加州威尼斯市的一个犹太老年中心从事田野研究,核心议题是仪式实践和信仰生活。麦厄霍夫于1978年完成出版的《笑度残生》是她在反思民族志、故事叙述和社会理想表达等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一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具有高度独创性的专著。在《笑度残生》出版的前一年,她与导演李特曼合作,在艾利亚老人中心实地拍摄了同名民族志电影,并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由于篇幅和媒介所限,影片展现的是老人们积极向上的风貌,隐去了中心日常冲突的复杂一面。麦厄霍夫将这部影片看作一份回馈赠礼,报答老人中心那些热心老人对她的研究所给与的帮助。同时,她利用奥斯卡获奖者的名人身份,继续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通过研究来引起政府和社会关注老人贫病研究视野的束缚,将老年护理置于人文维度之中,如何从观察家、护理者和服务对象的多重角度出发,对老年护理领域的过度专业化和制度化现象进行批评并提出改进方案,贝克在本书中对这些困扰学者人士的议题,以一个个案例为基础,展示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和建议。当然,贝克此书所服务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学界外的养老院机构和专业服务的行政人员、政府和医疗部门的决策人士以及部分有需求的老年人。
《老龄新时代》是一部兼具民族志和报告文学风格的跨界专著。对于中国老龄化和护理研究者来说,贝克所考察的这些成功转型的家园式养老机构,为如何协调家庭、社区和机构这三者关系,寻找出适合国情的可行的养老模式,不失为可以进行比较和参考的样本。
孤独的境遇。固定的知情人和报道人,她到访过他们中每个人的住所,带他们去看病、找社工办事、购物、参加葬礼、访问住在养老院和医院里的故友。在获得大量鲜活资料的同时,也产生了困惑:如何让自己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聚焦点,以便于日常田野工作的运行。几经周折,她选取老年中心外位于海滩步道旁的一排座椅,作为她观察社会互动以及文化景致的聚焦点。对于中心不同性别的老人“座椅行为”的描述,使得麦厄霍夫得以体味出老年中心社区的内在活力。“座椅行为”在协助麦厄霍夫聆听并记录老人故事的同时,也为她反思和回忆自身经历提供了空间。
如何将人类学猎奇的凝视目光转向自我和自己熟视无睹的后院邻舍,如何让民族志讲述有意义的老年人生故事,麦厄霍夫用不同媒介的文本提供了值得效法的准则。值得一提的是,麦厄霍夫的初始研究课题源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老年学科目的人类学部分。她的原定主题是:作为职业生涯的老龄化,对于持续性的关注,老龄化过程中的性别显著差异性。显然,叙事民族志《笑度残生》这一最终成果所具有的人文意义,使其超出了预先设定的研究目标。对于在特定田野场景中(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中从事老龄化和护理研究者来说,此书在方法论和视角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三、孝道之末:如何直面当代东亚社会老龄化进程中的道德危机
径庭。恰恰是这种将存在于个人和集体层面的历史记忆、权力结构和特定地方、场域有机联结的研究途径,能使学界内外所有关注不同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孝顺问题的人士,得到完全不同于精英大师们的注解,而且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从普通市民到村野农夫心声和思维模式的鲜活话语和经的孝道与具体的老年护理实践之间产生了难验。
艾秀慈等学者的跨学科研究视角揭示出一个令人不安的社会事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孝顺”这一令中国人无比珍视的传统,正在日常照护实践中面临被不断削弱和抛弃。来自辽宁、山东、甘肃和湖北的民族志案例表明:二十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对于地方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决策者难以预料的变化。以夫妻双方和孩子构成的核心家庭已经开始取代传统的多代同堂的扩大型家庭,成为农业劳动和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由此带来的婚后居住模式的改变,使“轮养”或“吃轮饭”成为在新形势下为中国农村不同地区的人们所逐渐接受的一种或多或少体现孝顺原则的养老模式。同时,作为孤寡老人在儿子家中轮流吃住方式的补充,女儿在婚嫁之后,
住在附近的公寓。这些老人在移民美国之后经过艰苦奋斗,养家活口,终于使后代得以进入主流社会,而他(她)们自己却逐渐被忘却和冷落。在麦厄霍夫看来,她记录下的一个个故事里辐射出的是老年文化具有的一种力量,使人能够面对日常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如:贫困、冷落、遗弃、漠视、病痛、孤独、无家可归和各种危险。这些故事有趣生动并且充满人生哲理,让读者领悟到仪式的重要、衰老的苦衷和精神的不屈。对于麦厄霍夫来说,在老年中心的那些老人们富有创意的仪式实践使他(她)们得以保持生活方式的延续性,同时让人们注意到自己所在的这个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这部老年民族志除了故事讲述这一鲜明特色之外,麦厄霍夫在老年中心对于田野研究聚焦点的选择,也充分展示了她的过人之处。由于麦厄霍夫自己的犹太裔背景以及出色的人际沟通才能(尤其是善于倾听故事的习惯)使她顺利地进入老人的生活世界,很快与他(她)打成一片。在中心的300名成员中,与她熟识的就有80人。其中的36人是她以中国儒家文化为思想核心的东亚社会,曾被国际学界视作一个老有所养的孝道盛行的人类理想世界。然而东亚社会近三四十年间在人口、家庭组织和社会福利方面正在经历的剧烈转型,使得作为文化理念
以调和的矛盾。著名都市人类学家和中国老年问题专家艾秀慈(Ikles)于2004年适时推出的《孝道:当代东亚社会的实践与话语研究》一书,体现了迄今为止亚洲问题学者对孝顺问题所作的实证研究的高度的专业水准。[6]艾秀慈等学者在研究中采用通过田野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第一手数据的方法,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结构转型所带来的地方性变革与孝顺理念之间的张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和讨论。这一研究手段显然与以往那种沉溺于书斋对孝顺课题进行文本考证的做法大相在对自身父母赡养的过程中也在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而农村中不愿接受“轮养”和成为被动的孝敬对象,并且决意自食其力和单独居住的,也大有人在。根据笔者和复旦同事们2006年在安徽一些民工流出地区的研究和观察,“轮养”模式由于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已难已为继。而田头村间依稀可见的茅舍陋屋,是独居老人的不得已的栖身之地。目睹此景,让人不禁怀念人民公社时代“老有所依”的美好时光。在《孝道》的第六章,哈佛大学社会学家怀特通过对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两组调查数据的比对分析,怀特对于现代性和孝顺传统的关系,作了精到解释。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人口加速老化,关于老年学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们的重视。很多专家学者在西方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性地阐述了老年学领域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发展长期照顾、居家养老、老年医学、老年社会保障政策等实证研究和理论政策研究的同时,开始探索积极老龄化(activeaging)范畴的研究,例如探索现代化过程中老年人的社会角色的转变、老年人对生活福祉(well-being)和生活满意度(lifesatisfaction)以及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衡量标准的发展变化,力求达到理论与实证的结合,同时对医学人文的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主任、著名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ArthurKleinman)于2010年3月在复旦大学所作的《人类学视野中的关爱》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无论是在后工业化高度发达的欧美社会,还是在经济飞速发展而“未老先富”的中国城市,对于老年群体的护理的学术研究仍然存在着下列亟待弥补的不足之处:对于关爱护理(caregiving)的现象学研究;对于家庭和社会网络的田野观察和分析;对于关爱护理的道德意义的进一步解析;对于老年人护理实践动力的跨文化比较;面向决策的咨询服务。凯博文富有前瞻性的见解,为如何研究考察地方道德世界的老年护理实践,综合运用医学和社会科学的视角和手段,丰富这一研究议题的人文内涵,提供了不容忽视的价值导向、田野路径和立论基准点。
大陆和台湾地区在养老制度和孝道践行的模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他进而指出,工业化在这两个地区所引起的快速和深远的变化未必会在实践中削弱孝顺的传统。例如,生活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台湾地区的老人,比照他们在大陆的同年龄组的人群,更倾向于依赖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模式。他强调,在研究这两个同处中华文化圈的地区时,尤其要注意到不同社会和经济发展轨迹对于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孝顺模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