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货膨胀的问题

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 会计模式 问题

一、通货膨胀会计的背景

通货膨胀会计是西方财务会计的一个新领域,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较深的历史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物价涨幅超常,工人大批量失业,货币贬值严重,国民收入超分配,并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西方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或接近两位数,旨在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通货膨胀会计成为热门的话题。但从宏观角度来说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平衡和稳定被打破,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调一样,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深刻化与复杂化的一种反映,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现如今,通货膨胀会计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仍是国际会计界研究的课题。

由于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会计带来的多种冲击和影响,致使传统的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暴露出许多弊端,在企业资产、负债和收益受物价变动影响的通货膨胀时期,仍然以币值不变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去编制会计报表,并不能实际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为了这一问题,各国针对消除通货膨胀以及如实反映通货膨胀影响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从而产生了通货膨胀会计。但当出现通货膨胀经济现象时,除了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措施,经济个体企业也必须依靠会计手段加以解决。

二、通货膨胀会计的模式分析

通货膨胀持续情况下,人们根据物价变动对财务会计数据的不同影响,探索出了通货膨胀会计的不变币值会计、现行成本会计、现行成本\不变币值模式三种模式,构成了通货膨胀会计的基本内容。

(一)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采用一般物价指数将代表不同时期购买力的历史币值调整为现行币值。在不变币值会计模式下,由于忽略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非货币性资产的影响,因而使重编的不变币值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差别较大,容易导致误解。但其主要优点是:不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不变动会计账簿的记录,按一般物价指数对历史成本会计报表的数字进行调整,简单易理解;选用的物价指数具有客观、可验证性,且该指数现行可用,不耽搁报表的公布时间。该同模式时增强了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将历史成本会计下不同时期的报表数据换算为现行币值后,消除了物价变动的影响,而且增强了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会计报表的可比性。

(二)现行成本会计模式

现行成本计量单位是不变币值。现行成本会计的着眼点是企业所持有特定资产的价格变动。按一般物价指数调整的资产价值很少会与资产的现行成本一致;由一般物价水准调整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难免会与事实有所出入。它认为,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应以它的现行成本计价,以营业收入与所耗生产要素的现行成本相比较来确定利润。这种模式试图全面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现行成本会计主要优点是:增强了报表的可理解性;能够提供企业实际的经营利润;所有者权益较为真实;有利于揭示资本的消蚀情况。

(三)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在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下,由于忽略了货币性项目净额上的购买力损益,因而使得所揭示的物价变动的影响不够完全。为了全面反映物价变动的影响,人们创造出现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基本上保持了不变币值式和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优点:能稳定会计的计量单位,更为有效地达到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目的,提供更为有效的会计资料;能够同时揭示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提供按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和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提供按一般物价水平变动进行调整之前和之后的资产持有损益的资料和货币性项目净额上购买力损益。

三、通货膨胀会计问题及处理方法

总体而言,有如下两个有关通货膨胀会计的问题较难解决:通货膨胀利得和损失的会计处理;避免“双重计算”现象。

(一)通货膨胀利得和损失的会计处理

不变币值会计成本下的财务会计,强调收入实现原则,对因通货膨胀而产生的利润或损失不加以反映和计量。但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确实会产生部分利得或损失。一般来说,企业拥有的现金及其它固定金~的债权因货币贬值而受损失,而拥有的非货币性资产和固定金额的债务因货币购买力下跌而获得利得。将国内和国外子公司的报表重述为它们特定的现行物价等值,会重述一个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把这个信息提供投资者,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公司将来可能分配股利的最大金额。在这种方法下,对所有公司经营成果的比较和评价将会比现在容易得多。

(二)避免双重计算

公司因为外国的通货膨胀而重述该国的财务报表时,需注意避免双重计算。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地通货膨胀直接影响折算过程中采用的汇率。为了避免折算中双重计算,折算中调整范围将随着汇率与特定国家通货膨胀率之间负相关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为了避免高估收益,对销售成本和折旧费用等进行通货膨胀调整,其目的在于从“报告收益”中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然而,由于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与该国货币价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汇率在连续两个财务报表期内发生变动,通常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这就在一家公司的报告成果中至少是部分地反映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即货币折算调整额)。为了避免对自身报告收益中包含的通货膨胀影响进行两次剔除,应该将已经包括在公司业绩中的折算损益,作为通货膨胀调整额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高才.通货膨胀的会计问题剖析和未来研究展望[J].会计研究,2014,(8).

篇2

【关键字】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对策

一、相关概念

通货膨胀在当今社会是一个非常为人熟知的概念,源于宣传媒体的发展和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实感受。在经济学定义中,预期一般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对经济变量未来值的预测。通货膨胀预期也就是对未来通货的估计,是对未来的一种预判,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了静态通货膨胀预期、外推通货膨胀、理性通货膨胀等类型。所谓静态通货膨胀就是不考虑未来其他意外因素的影响,而是按照上一期通货的数据来估计下一期的通货膨胀预期;外推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在考虑通货膨胀预期时,完全考虑过去通货膨胀率和将来的趋势变化,综合各种因素计算得出的通货膨胀预期;理性通货膨胀预期是指收集所有的与未来相关的通货膨胀因素,并经过模型严格的计算得出的理论上最接近真实情况的通货预期。

二、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因素

通货膨胀的发生受很多因素影响,除了受到经济领域相关因素影响之外,也受其他相关社会因素影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1、央行的目标

央行的目标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判断起到重要作用,目标多样化的央行,像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等央行一般都很难达到理想的通货膨胀预期,因为这种类型的央行在关注货币的同时,更关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就业、社会稳定等综合因素,这种多目标的结构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单纯是处理货币问题而成为政策制定问题,因此在稳定物价方面很难做到与预期相符合。我国央行在进入21世纪之后就提出了控制通货的预期,但是多年的实践发现,这种预期往往与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匹配,也最终没有实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标单一的央行,例如英国中央银行,其核心目标就是维持物价稳定,这样的价值目标使得其通货预期往往在预期之内。

2、当前的通货膨胀情况

对于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的判断,影响最大的必然是当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当期的通货膨胀率是判断未来通货膨胀的重要依据,是未来通胀理性判断的基础。而在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方面,公众存在着严重的马太效应,如果当期的通货膨胀较为明显,对于未来的通货预期则肯定会较高;相反如果当期的通货水平不高或者感受不明显,对于未来的通货预期则会明显较低。市场对于通胀的判断往往被看做是民众对于市场的信心,市场的信息强弱也会直接影响到通货膨胀的市场预期。

3、信息交互和公众认知能力

这里的信息交互是指公众能否接收到市场与通货膨胀相关的信息,如果信息不对称,也就不可能有对市场的预期判断,在接收到信息之后如何甄别信息也直接关系到对于通胀的预期。除了信息的接受和分析,另外公众对于通胀的认知能力也与通胀判断息息相关,公众的认知能力越强,则对于市场通胀的预期越准确也越长远,反之则不能对通胀做出判断。因此要准备的判断通胀在未来的发展,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通胀分析能力,也需要掌握足够的市场信息。

三、管理通胀预期的建议

1、提高央行公信力。央行对于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要是民众形成对于央行的稳定通货预期,就必须提高央行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在欧洲国家央行中,公信力强的国家,民众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都在合理范围内,而反观发展中国家,由于央行除了要处理货币问题还要顾及相关社会问题,央行公信力有限,民众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往往较高,社会也逐渐对央行失去了信任。提高央行公信力,在我国当前的货币市场,最关键的是要控制好货币的总量,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的准备金率,在当前政府调整结构的关键时期,减少货币总量对于企业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却有利于市场货币回笼,降低通货膨胀的预期。

2、控制国际输入性货币供应量增长。进入21世纪,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的密切,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资金交易也更加的频繁和隐蔽。国家之间的资金流动日益频繁,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大开放使得货币供应量不再只受央行的控制,同时国际上也存在着大量的投机资本家,会在短期内向某一个国家或者领域投入巨额资金。因此应该密切关注国际上的流动资本,提高对于国际投机资本的警惕性,防止出现输入性通胀预期。

3、适当提高黄金储备

黄金具有特殊的特性,黄金既是商品也是货币,在一系列的通货膨胀过程中,黄金往往能够起到保值的作用。中央银行在市场上抛售黄金,则意味着收紧银根,回笼市场上过多的货币,起到抑制流动性过剩的目标;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大规模购买黄金,则向市场释放更多的货币,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因此作为一种释放和回笼市场货币的工具,黄金无疑具有良好的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的功能,能够很好的起到控制流动性的作用。

4、控制当期通货膨胀

前面提到,当期的通货膨胀率是市场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参考,因此如何控制当前的通货膨胀是稳定通货膨胀的重要步骤。具体来说要稳定当前市场物价,尤其是与民众生活相关的物质的物价稳定,尤其是对粮食、成品油、电力、天然气、公共交通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实施严格管制。这样当前市场价格稳定,通胀保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民众对通胀的预期也会相对稳定。

5、加强民众的知识普及和信息的披露。民众对于通胀的预期与其接受到的市场信息有关,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市场通胀预期高的主要因素,做到央行信息的及时披露是保证市场信息对称的主要方式,而在市场通胀过高期间,政府也应该增强信息的披露,减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其次应该普及通货膨胀的相关知识,减少民众因为相关知识的不健全造成的盲目性判断,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舆论的引导来实现对于民众知识的普及。

参考文献:

篇3

目前,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如果不能够正确的认知以及处理这一问题,将会严重的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国内通货膨胀的现状以及原因,期待为这一问题提供有价值的研究。

【关键词】

通货膨胀;CPI;大宗商品

一、引言

通货膨胀问题是世界经济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且是一个困扰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世界性难题,这主要是因为其关系着本国的经济、社会以及民生各方面的问题。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其爆发通货膨胀,那么就会导致该国的生产建设方面的中断,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甚至会导致社会动乱,危及政权。尽管长久以来,通货膨胀这一问题一直得到各国专家学者的重视,在经济学理论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各国的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这一理论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主要是因为该概念是目前的经济生活当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

二、通货膨胀概述

要想对通货膨胀现象有一个准确而清醒的认识,首先要知道通货膨胀这一问题的准确内涵及定义,目前,西方的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对于这一概念的研究历史较为久远,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物价派,一类是货币派。物价派主要是由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组成,他们认为物价水平的直接上涨是通货膨胀问题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所以他们从价格水平的变动来定义通货膨胀的定义,将其定义为一般物价水平或者总体价格水平持续、普遍的上涨过程;货币学派则主要从货币的发行量角度来定义通货膨胀这一概念,该观点大部分是由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组成的,他们认为通过膨胀的起因是国内的货币发行数量超过了整体社会的产出增长率。根据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观点,作者将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远远大于市场的货币需求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现实当中的通货膨胀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所引起的通货膨胀问题的原因也有很多,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我国来说,只有准确的知道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政府相关部门才能够准确、及时的财务相关的经济政策,从而使得国内的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否则,如果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将会阻碍国内经济的正常发展。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

自2010年以来,由于受国内经济投资过热、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视度的逐渐提高、生产资料、物价水平及劳动价格的大幅上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其实,如果仅仅从相关的数据来看,2008年的通货膨胀问题远远超过目前的通货膨胀,但是国内的居民却对目前的压力感到额外明显,通过相关的分析,得知,尽管2008年的通货膨胀问题程度更大,但是由于当时的物价上涨仅仅集中在少数的几个产品,例如石油、猪肉等,但是2012年以来的这次通货膨胀却体现在全面的物价水平,小到蔬菜水果,大到燃料、房子,几乎所有的物品的价格都在全面上涨。

2010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我国当时所采取的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所造成的局限性体现的也是越来越明显,通货膨胀问题开始逐步凸显,近几年来,国内的CPI同比增幅都在4%以上,这次通货膨胀在强度以及压力上都大大高于1988年以及1995年的两次国内通货膨胀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本次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与前两次有很大的不同,尽管前两次的通货膨胀强度大,爆发强,涨幅在25%以上,但是来得快也去得快,持续的时间较短,也就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而本论通货膨胀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表现得比较温和,属于温和类型的通货膨胀,这就使得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压力宣泄较慢,至少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够释放这种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货币的超量投放

过量供给货币会造成通货膨胀,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也主要是因为货币的超量供给造成的,2008年下半年,我国出台了4万亿计划,开动了一大批的项目建设,尽管对防止国内的经济衰退,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同时,由于实体经济大量的信贷涌入,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国内的物价水平。

2.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事实上,目前的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才是我国通货膨胀众多原因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房价的上涨会导致房租的上涨,进而增加商家的成本,从而造成了物价的上涨,以此类推,事实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带动各类用工成本的上涨。

3.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度反弹也是国内通货膨胀主要原因中的一个,其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传递到我国的:一是初级产品的进口渠道,推动了国内工业产品的成本;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推动了国内农产品以及大宗商品的价格,从而使得国内的商品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四、结论

综合来说,目前我国的同伙膨胀是综合型的通货膨胀,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解决我国的同伙膨胀问题,本文仅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予治理我国通货膨胀方面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沈志宏.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J].商业现代化,2012,3

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标准;启示

一、引言

自1990年新西兰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已经有26个国家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在这18年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践促成了中央银行更系统连贯的内部决策过程、与私人部门更透明的交流和前所未有的责任感。King(2002)曾说,其所实现的货币稳定与经济经稳定是历史上罕见的。Sevnsson(2007)则认为,尽管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过去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尚未接近其本质,未来仍有发展与改进的空间。

全球经济学家和政策制订者也非常关注通货膨胀目标制发展动向,理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偏离与收敛速度、通货膨胀目标制对经济变量动态行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名义锚效应等问题。但是鲜有专家和学者就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标准问题提出系统的观点和论述,只有Sevnsson提出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的3条标准: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不仅应该考虑通货膨胀率的稳定,也应重视真实经济的稳定;采用“预测目标制”的内部决策过程,并将目标变量置于优先地位;高透明度和有责任感的中央银行应公布其内部预测,并提供详细的动机和关于工具利率的决策,以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和方便外部对中央银行的审查。借鉴这一思想,本文试图从损失函数、最优工具利率设计、透明度与交流及信誉度3方面探讨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标准问题,并总结可供我国借鉴的启示。

二、损失函数

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应考虑通过膨胀率稳定和真实经济稳定,意味着目标变量应包括通货膨胀和真实变量,Svensson称之为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一些中央银行以不同的方式宣布其采用的是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却存在政策目标不明确、政策不透明、对通货膨胀变量与真实变量的重要性缺乏一贯看法、目标之间的跨期替代不一致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直接方式是以明确具体的跨期损失函数做为中央银行的操作目标,这可清晰目标变量及其权重,也可解决目标变量水平和稳定性的期间与跨期替代问题,并为目标变量提供一个明确的顺序设计。

真实经济稳定可用产出缺口来衡量,那么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损失函数用二次形式表示为:

Lt=(πt-π?鄢)2+μgt2{1}

其中:Lt代表t期的损失,πt代表t期的通货膨胀率,π?鄢代表通货膨胀目标,gt代表t期的产出缺口,μ代表产出缺口相对通货膨胀缺口的权重。相应地,t期的跨期损失函数等于现期损失函数与预期损失函数的贴现之和,即Et θkLt+k,Et代表基于t期信息的期望,θ是贴现因子,t+k代表未来第k期。

另外,πt+k,t和gt+k,t分别是基于t期信息的通货膨胀设计和产出缺口设计,πt=(πt,t,πt+1,t,...πt+k,t)和gt=(gt,t,gt+1,t,...gt+k,t)代表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设计路径。Lt+k,t代表基于t期信息(t+k)时的损失函数,则

Lt+k,t=(πt+k,t-π?鄢)2+μg2t+k,t{2}

基于未来通货膨胀路径和产出缺口路径的t期损失函数为:

对于③式只要确定μ和θ,跨期损失函数L(πt,gt)将为货币政策委员会提供关于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排序的便利方法,当然,货币政策委员应选择损失函数值最小的组合。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贴现因子θ和产出缺口相对于通货膨胀的权重因子μ。如果考虑强调货币政策的中长期影响或者为避免短视倾向,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会同意贴现因子趋于1或者等于1。货币政策委员会一般有3种方式明确或含蓄地决定权重因子: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显示性偏好实验;通过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定的政策体现出来。

跨期损失函数的意义在于:确定了目标变量,并提供了它们之间明确的期间或者跨期替代;解决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灵活程度的模糊性,也理清了资产价格的角色,并关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泡沫(Bean,2003);可使政策委员会避免行为的不一致性和随意性;可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改善货币政策评价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能够使公众更好理解其涉及的替代和权衡。

三、最优工具利率设计

货币政策行为对经济和目标变量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好的货币政策必须具有前瞻性和依赖于工具变量的设计。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设计工具利率之前,会提供目标变量可供选择的设计、经济状态的假设条件、外生变量的发展趋势、传递机制,最优工具利率设计就应最小化跨期损失函数和预测误差平方的期望值。

传统地,一些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在预测空间中采用常数工具利率,这种操作方式虽然简单,但也引起诸多的批评。首先,常数工具利率不切合实际,依其所设计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也脱离实际,关于未来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预测也远不是最佳预测;其次,常数工具利率与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存在明显分歧。这将导致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更何况中央银行并不像私人部门那样慎重考虑常数工具利率。再次,常数工具利率的模型设计大都是不稳定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设计在较长的时间里,总是以一个不断增长的速率提高或者降低,从而使长期设计变得毫无价值。

常数工具利率逐渐被放弃,转而采用其他更好的可替代选择,如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英国)、工具利率的特别反应方程(加拿大)、最优工具利率设计(新西兰)。一般地,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与产出曲线所隐含的前向利率是一致的,依赖于市场的理解和对未来工具利率决策的设计,而且在使用现期资产价格做为设计的变量时可避免不一致性,所以,它比常数工具利率更实际。然而,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也存在问题,如果市场期望严重偏离中央银行偏好的工具计划,中央银行可能试图对暗含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的工具利率设计进行随意调整,这将导致基于市场期望的设计不是最好的预测,未能使预测误差平方和最小。工具利率的特别反应方程,如泰勒规则,将导致通货膨胀率最终趋于通货膨胀目标,而产出缺口趋于零。虽然依据特别反应方程的工具利率设计一般不同于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但其未能使跨期损失函数最小化,更没有充分理由说明其是最佳预测,倒是这种预测存在某种程度的武断性和随意性。当然,如果特别反应方程是基于中央银行以前政策的估计,那么,设计可被解释为“平常政策”的结果。最优工具利率设计,意味着最小化跨期损失函数,它允许货币政策委员会对损失函数的参数值和目标变量的顺序进行选择。当中央银行同意跨期损失函数时,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可以用最优设计描述损失函数;而当中央银行不同意跨期损失函数或者不使用特定的损失函数时,成员仍然可以对不同政策选择提供相关的均衡和参数设计,若中央银行的选择与其一致,结果的设计就是最佳预测。新西兰1997年开始实行的依赖于时间变化的工具利率设计便是最优工具利率设计的成功典范。

基于上述的论述可知:中央银行应该对未来工具利率路径的设计应该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仅仅关注现期工具利率或特定空间将会误导私人部门的决策。相应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从某一工具利率路径到对应的目标变量路径,而非在特定空间里从一个工具利率水平到目标变量的某一水平。

四、透明度与交流及信誉度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管理对私人部门的预期。适当的宣布和交流是中央银行管理私人预期的重要部分,其与内部预测、决策过程存在明显区别。货币政策通过私人部门关于通货膨胀、产出的预期作用于经济,宣布最优设计及其相关的分析将会对私人部门的预期产生影响,这是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方式。

最优工具利率设计的宣布强调了设计是基于现期信息和判断的条件概率分布,未来决策和未来设计应随着未来信息和判断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了对市场和公众就货币政策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与教育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成功的应有成分,这样方能使他们明白设计是基于现时信息,并将随着信息和判断的改变而改变。

中央银行与私人部门就目标变量和工具利率设计等方面的交流固然重要,但却没有必要对外传递其反应方程。不仅因为反应方程太复杂,也因为其容易束缚中央银行的行为。事实上,尽管通货膨胀目标制本质上是事前反通货膨胀和对可观察冲击做出反应,但是潜在冲击如此之多,对所有可观察冲击做出反应就不可能明确反应方程。

另外,成熟通货膨胀目标制盯住高信誉度,给予中央银行更多的空间放松对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从而有更多的相机抉择以追求产出和金融的稳定。信誉度有两个衡量指标:实际通货膨胀率,正的低通货膨胀率有助于长期快速发展的货币政策可信度更高;以本国货币标价的政府长期债券利率,该指标指出运用通货膨胀率做为信誉度衡量指标存在的缺陷,并作为其补充。因为通货膨胀率是预期的,直接反应远期市场市场对货币稳定性的信心程度,这些最终是中央银行的职责。而利率指标不仅仅是反映货币政策,还体现财政力度,虽然后者并不是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但它与对通货膨胀目标承诺的可信度相关。

五、结论与启示

明确的损失函数、最优工具利率设计与最满意程度的透明度和信誉度是将构筑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框架,也是衡量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优劣的标准。

从整体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对中央银行为政府融资的行为限制程度等指标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还不完全适用,但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标准却可以给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提供一些重要启示。首先,关于政策目标问题。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应慎重考虑:目标变量的确定、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对权重、目标顺序的转换依据等。例如,当前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是一对矛盾的目标变量,而次贷危机提醒中央银行有必要把金融稳定列入目标变量。其次,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中央银行应该通过盯住目标,锚住私人部门对目标变量的中长期预期,以建立稳固的名义锚。例如,在控制通货膨胀过程中,锚住私人部门的中长期通货膨胀预期,可以是通货膨胀平稳变化,降低通货膨胀惯性和通货膨胀对价格、工资、产出的冲击和影响,提高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投资决策效率。再次,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信誉度。高透明度和高信誉度可影响私人部门对目标变量的预期,降低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种作用在金融动荡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对于我国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King.M.A.“The Inflation Target Ten Years On”[J]. 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2002(4).

2、约翰・霍金斯.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国际实践及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04(7).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项目批准号:X11002)。

篇5

为应对经济衰退,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关于通货膨胀的担心再次出现。但也有人说,当前并无通货膨胀迹象,因为价格还没有上涨。

这两类人都在谈论通货膨胀,谈论的却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对于通货膨胀,学术界一向有两种看法,普及程度大相径庭。

不那么流行的看法是: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部分因此得名。一向持有这种看法,并将其贯彻到底的,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比如说哈耶克。

按照这种看法,所谓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太多了。由于当代各国都实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制度,因而也可以说,通货膨胀,就是中央银行发行了太多货币,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太多了。当然,“太多”究竟以什么为标准,涉及复杂问题,暂且不论。既然人人离不开货币,事事离不开货币,一旦货币太多,就必然导致严重而广泛的问题,其中一项便是货币贬值。这很容易理解:市场上一种东西太多,其价格必然会下降,货币同样如此。它的另一个名称是―价格上涨。

这恰恰是另一种通货膨胀观的核心概念。来看看风行数十年的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给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今天,我们用价格指数,也即成千上万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量通货膨胀。”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等于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今天,从政府官员到经济专家,再到一般民众,似乎更多地接受第二种通货膨胀观。它是否正确呢?通货膨胀的英文为inflation,字面含义就是充气、膨胀。最初将其用于经济学领域的人,恐怕就是用它来描述在一个经济体内,货币(早期很可能是黄金等)的增加像充了气一样在膨胀。仅从文字学的角度看,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观似乎更为准确――只要货币在某个时期内不正常地增多了,就发生了通货膨胀。

流行的通货膨胀观是把通货膨胀的一个后果当成了通货膨胀现象本身,未免有点不讲修辞学。

问题远不是修辞学那样轻巧。物价主义的通货膨胀观会产生很多严重的政策性后果。

信奉物价主义通货膨胀观的人会倾向于滥用通货膨胀概念。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为石油涨价,所以出现了通货膨胀;工人的工资上涨了,所以出现了通货膨胀。或者说,对某种商品(比如房屋)人们有过度需求,从而造成了通货膨胀;投资过热,造成了通货膨胀。在这样的认识下,一种奇怪的政策被催生出来:既然成本上涨可以形成通货膨胀,那么,解决通货膨胀的办法就是控制“物价”。前几年,有人曾建议政府要抑制劳工工资的提高。

有时候,信奉物价主义通货膨胀观的人因为没有看到物价的普遍上涨,会对已经存在的通货膨胀视而不见,忽视其严重后果。这可能正是眼下很多人士犯的错误。

货币多发已构成通货膨胀,但在某种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却未必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现在中国可能正是这种情形。从去年底开始,中央银行开动货币水泵,向经济体大量注入货币。结果就有了半年来中国股市的繁荣,也有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就这些领域而言,价格的上涨是明显的。但其它经济部门,尤其是制造业、一般服务业,依然处于不景气状态,价格依然表现为低迷。拿这一部分价格与资产价格加总计算,价格总水平确实没有上涨。很多人正是据此断言,中国没有通货膨胀之虞。

价格总水平没有上涨,并不等于经济体没有遭受通货膨胀之害。在奥地利学派看来,通货膨胀真正的危害不是价格总水平上涨,而是价格相对结构遭到扰乱。多发的货币导致不同行业、不同商品的价格以不同幅度上涨,而企业家将会得到错误的价格信号。比如,当前的资产价格上涨就诱导原来实业领域的企业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股市、房市中。这对整体经济恢复和繁荣是否有利?

篇6

政府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是多重的,除GDP增速外,物价稳定、汇率稳定和就业充分都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这些目标有的相辅相成,有的相互排斥。其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是就业与通货膨胀目标之间的关系。对凯恩斯学派来说,就业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其理论基础是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认为,二者替代关系仅存在于短期。合理预期学派则认为,即便在短期,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货膨胀也不存在替代关系。

在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讨论中,通货膨胀和汇率升值之间的替代关系备受关注。通货膨胀和汇率升值确实存在相互作用,但说两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则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升值与通胀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存在替代性,另一些情况下则不存在。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民币升值同物价变动(通货紧缩)关系的讨论始于2003年。当时,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建言中国政府:升值对经济会产生通货收缩作用,因而不应升值。中国人民银行的王信撰文指出:“尽管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可能增加国内价格下滑的压力,但并不必然导致物价下跌。价格主要是由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状况决定的,现阶段,人民币小幅升值并不会增加国内的通缩压力。”澳大利亚中央银行行长麦克法伦则指出,当出现通货膨胀时,人们会比较容易接受升值。

现在,中国的通货膨胀终于成为一个尖锐问题,公众对升值的认可度也相应提高。但是,不愿升值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于是,用较多通货膨胀换取较少汇率升值,或对通货膨胀采取比较容忍态度(如把通货膨胀率目标设在6%)的政策主张应运而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资源配置的最基本信号。如果物价普遍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具体商品价格的变动就丧失了信号功能,市场也就丧失了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在通货膨胀严重的环境下,没人知道具体产品涨价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该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价格的普遍上涨。严重的通货膨胀将使价格信号失效,经济秩序陷于混乱。

凯恩斯早就指出,通货膨胀是关乎社会正义的事情。CPI上升的最大受害者是中低收入劳动者。而通货膨胀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最近一个多月以来,通货膨胀已有取代资产泡沫、成为公众关注的首要问题的趋势。公众的不安情绪似乎正在弥散,这必须引起严重关注。

中国不应追求零通货膨胀,因为零通货膨胀率下相对价格调整难于进行。但是,中国必须把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过去几年,中国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公众也形成了较稳定的低通货膨胀预期。这是来之不易的宏观经济调控成果,我们绝不能轻易让这一成果付诸东流。

理论上说,在其他因素给定条件下,如果一国存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而又不愿让货币升值,就会因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进而导致实际汇率升值,并最终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但在实践中,国际收支顺差国可通过对冲政策吸干过剩的流动性,或通过资本管制将投机资本挡在国门之外,从而在一定时期内遏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但是,对冲不可持续,资本管制的漏洞无处不在。一般来说,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双顺差加汇率稳定最终将导致通货膨胀出现。所以,令人吃惊的不是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而是中国直到现在才出现通货膨胀。当然,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便不存在外部失衡,11.4%的经济增长速度,全球范围内石油、矿产品和粮食价格的上涨等因素的存在,也足以导致通货膨胀出现了。

人民币升值肯定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汇率只是一种价格,它反映国际收支的平衡状况。在自由浮动和固定汇率下,汇率都无法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目前,我们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可以人为调整。此时汇率政策主要是一种贸易政策工具,汇率变动主要取决于贸易政策目标,而不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在经济过热时期,政府不应靠汇率升值来抑制由经济过热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正确的政策反应,应是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

篇7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通货膨胀 传递效应 价格指数 物价水平

一、引言

近年, 我国进入新一轮通货膨胀,消费价格指数从2007年4 月份开始持续上升,到当年的8月份达到6.5%,至2008年2月份更是高达8.7%。通货膨胀问题成为社会焦点。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我国许多学者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讨论,大部分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较小。因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大相径庭,本文将选取部分学者的研究方法,下面将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

刘亚,李伟平,杨宇俊(2008)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国内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水平的传递是不完全的且存在明显的时滞,长期和短期汇率传递效应都很低;与自身惯性、国外价格和食品价格冲击相比,汇率变动对我国CPI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食品价格冲击在汇率变动对我国CPI的传递效应方面影响非常大。

张帅、赵昕、王茂林(2008)综合运用图表法,格兰因果关系检验,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方法,对国内物价水平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波动情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国内物价水平的波动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影响程度很小,可以忽略从而近似认为二者之间仅有单项联系;而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有相对较大程度的影响,人民币升值1%,在之后的3年内,我国的总体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率)将下降0.1%,说明人民币升值对物价水平的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国内物价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其对通胀的正面效应为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6倍以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施建淮,傅雄广,许伟(2008)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物价的传递动态进行了研究。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不同于其他学者,他们选取了世界能源商品价格指数来反映外生冲击变量,并且对模型中的变量分解方法做出了改变。研究结果也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的,并且传递有一定的时滞。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类别消费品价格,名义有效汇率的传递率存在着显著差异。人民币汇改以后,汇率冲击可以减少对不同总体价格通货膨胀的预测误差。

张成思(2009)强调了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动态传导的现实机理,即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所导致的通胀效果远远超过升值对通胀的抑制效应。通过建立动态模型来研究流动性过剩指标以及汇率因素对通货膨胀动态驱动效应,综合结果发现:我国近10年来流动性过剩指标对通货膨胀的动态驱动效果显著, 但汇率变化因素的通胀传递效应相对不明显,即使考虑汇改因素、使用向量模型,这种结果仍然具有稳健性。

项后军,王清(2010)基于汇率传递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环境因素对汇率传递的影响机制; 同时, 对上述理论模型加以拓展, 证明了在通货膨胀环境影响下, 汇率变动对消费者价格传递效应具有非线性平滑变化特征。他们又运用非线性平滑转换STR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汇率传递效应较低,在较高的不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汇率传递效应较高;随着通货膨胀环境的变化,汇率传递弹性在-0.136至-0.049之间非线性平滑变化, 汇率传递变化幅度较大, 因此需重视通货膨胀环境因素对汇率传递的影响。

潘锡泉,项后军(2010)从内生结构突变协整方法的汇率传递视角对人民币升值是否能够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协整方程参数在样本期内发生了显著的结构突变,突变时点为2006年12月,且结构突变前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均存在, 但其作用机制却发生了显著变化。结构突变前人民币升值不仅不支持“升值抑胀论”,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而结构突变后人民币升值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但其效果微弱。

高瞻(2010)运用VEC模型检验了在引入汇率因素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表明,外汇储备变动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很小,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实行了有效的货币冲销政策,缓解了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我国汇率的变动削弱了外汇储备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且汇率变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也不大。因为:一方面,它通过外汇储备对国内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会减弱;另一方面,由于微观、宏观(如市场定价、结算货币、一国的经济规模、经济全球化等)等诸多影响因素,汇率到通货膨胀的其他传导途径也并不顺畅。

项后军、潘锡泉(2011)运用内生结构突变检验与考虑结构突变的ARDL―ECM方法,将货币政策变量纳入模型中,从而把汇率变动、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重新对汇率传递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分别在2003年4月和2005年9月发生了结构突变。在此背景下,本文发现汇率传递效应仍是不完全的,但其长期传递弹性却由2005年9月结构突变前的0.065迅速增大到了结构突变后的0.118,且与现实中自2006年开始的较高通货膨胀环境也相当吻合,但通过人民币升值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观点仍值得商榷。而体现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对CPI的长期传递弹性为2.254,远远大于汇率传递弹性,这显示政策当局完全可以运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来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且相比于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具有更好的效果。

三、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以上学者所作研究的内容综述,可以看出他们的基本观点同异互见而且交叉。首先,从以上观点中,可明显看出,学者们都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来抑制或决定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学者们对两者关系得出的具体结论却是大相径庭的。

现将以上学者的观点不同处简述如下:

就研究汇率传递方面,刘亚,李伟平,杨宇俊(2008)认为长期和短期汇率传递效应都很低。施建淮,傅雄广,许伟(2008)认为人民币汇改以后,汇率冲击可以减少对不同总体价格通货膨胀的预测误差。而项后军、潘锡泉(2011)则认为因受2005年7月汇制改革的影响,导致同年9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发生了显著改变,且在突变后,通货膨胀水平有了相当幅度的提高,虽然汇率传递效应仍是不完全的,但长期传递弹性确明显变大。

就衡量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指标方面,王家玮、孙华妤、门明(2011)通过对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总产出指数,最终使用价格指数,最终消费价格指数等的分析,测算出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通过进口中间投入对国内各部门以及社会生产不同环节价格水平的影响程度。张成思(2009)研究了因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发现即使人民币在加速升值,仍没有显现出对通胀的抑制效果,而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流动性过剩问题却日益突出,成为了中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就人民币汇率和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方面,张帅、赵昕、王茂林(2008)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并非是替代关系,虽然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价格方面的通胀/紧缩并不能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形成贬值/升值压力。项后军, 王清(2010)则认为通货膨胀环境因素对汇率传递存在一定的影响,需要重视通胀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它表现为:在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汇率传递效应较低,在较高的不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汇率传递效应较高。

通过本文综述如上,不难看出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确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微小作用,但这也表明了汇率因素无法对通胀情况起决定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在维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关注其他因素如通货预期、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亚,李伟平,杨宇俊.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汇率传递视角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8,(3).

[2]张帅,赵昕,王茂林.人民币汇率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08,(4).

[3]施建淮,傅雄广,许伟.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物价的传递动态[J].经济研究,2008,(7).

[4]张成思.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动态走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9,(5).

[5]项后军,王清.通货膨胀环境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传递―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11).

[6]潘锡泉,项后军.人民币升值能够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吗―基于内生结构突变协整方法的汇率传递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

[7]高瞻.我国外汇储备、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基于国际收支视角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

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调控模式

[中图分类号] F123.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5-0094-04

江西省社科“十一五”(2006-2007年)规划项目“论我国改革与发展现阶段的货币政策调控”(06YJ107)。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简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和货币流通环境的深刻改变,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积极开展新的货币政策探索和实践。在货币政策多元化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通货膨胀目标制①倍受世人关注。自新西兰率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实行该制度的国家数目不断增多,而且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政策效果。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经济学家Frederic S.Mishkin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出现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策略的令人激动的发展”。

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其中Bernanke和Mishkin将通货膨胀目标制视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1],中央银行向公众正式公布一个时期或几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值(或目标区间),并明确承认货币政策主要的长期目标是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在此框架之内,可以实施“受约束的相机抉择”(constrained discretion),这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根据Mishkin的说法,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以下特点[2]:一是公开宣布一个关于通货膨胀的中期量化目标;二是制度上承诺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其他目标则居于从属地位;三是在调节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包括货币总量、汇率在内的诸多变量被用来通盘考虑;四是通过与公众和市场交流货币当局的计划、目标和决定,确保货币政策公信力和透明度不断提高;五是货币当局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责任性、可信性不断增强。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兴起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货币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由于其理论上非常贴近最优一致货币政策规则,逐渐被公认为是货币政策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在经济体系日趋复杂的背景下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改革发展现有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那么,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否成为可能的改革路径之一呢?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可行性是当前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内很多学者对此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夏斌、廖强分析了我国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缺陷[3],并认为未来可以向通货膨胀目标制靠拢;柳永明回顾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指出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4];李扬和周素芳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选择之间的联系[5],指出通货膨胀目标制为中国未来的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指明了方向,但当务之急是通过金融体制改革,使得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畅地发挥作用;奚君羊、刘卫江针对我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目标缺乏有效性的状况,提出了可以借鉴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重新界定[6];姜波克、朱云高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条件下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7],认为随着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度越来越大,我国应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同时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倾向于浮动汇率。李扬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所盯住的目标通货膨胀率是经过改造和重新定义的[8],它包含了大量其他宏观经济信息的目标变量区间,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制度框架比在任何一种框架下都更广泛、全面、深入地关注金融的运行和实体经济的运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日益复杂背景下的我国货币政策效力不足,应当认真思考我国货币政策范式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转变。

笔者认为,虽然当前我国尚不完全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想条件,但在央行面临流动性过剩难题和未来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借鉴相关国家经验,改革发展现有货币政策调控模式,渐进实施符合本国国情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一)可行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约束问题

理论上讲,一国要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中央银行要具备设定货币政策目标以及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央行要避免沦为国家财政的融资工具。这意味着,公共部门向中央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借款应该很少或根本没有,央行不承担隐性的财政赤字;政府应有广泛的收入基础,不应过度依赖于货币发行所产生的铸币税;国内金融市场应有足够的能力来吸收公共和私人债务工具;公共债务的增加应该是可持续性的,不能过度制约货币政策的实施;第二,通货膨胀目标和其它经济目标之间具有“共融性”或者至少不存在很强的冲突;第三,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技术层面的要求。中央银行应能够建立适于对本国经济预测的模型,适时监测经济运行及其长期走势,有效识别经济中的各种随机冲击,正确对未来政策环境做出估计判断。除上述条件外,一般还有对中央银行政策透明度、可信性等方面的要求。

国内一些学者基于以上条件,作出中国当前不宜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判断。其主要论据有:①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还远远不够,在相当程度上受政府的权力约束;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信度不高,缺乏与公众沟通的长效机制;③当前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还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可能造成多目标冲突;④通货膨胀指标选取和目标定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等等。

应该说,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十分必要,但是个别条件的不具备或不完善并不必然对新货币政策框架的实施造成根本障碍。首先,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些前提条件本身也是制度的内容,因此同样需要一个渐次推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而不必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确立之前全部实现;其次,对于那些已经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初也不是完全具备上述条件,但实践证明该制度在这些国家基本上是成功的。这说明各种体制性、政策性条件对制度实施的约束效果并不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包容性;第三,虽然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体制性约束较强,金融市场也不完善,货币政策体系改革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构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些关键条件还是基本具备的,像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透明度建设等,近些年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

(二)必要性:现实经济环境要求新的货币政策尝试

当前我国面临流动性过剩和货币政策可靠性差双重困境,而通货膨胀目标制或可成为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

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基本属于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相机抉择操作规范。尽管中央银行当前不断加大政策透明度建设,并且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重要政策导向,但多目标约束下的中央银行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十分突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空间十分有限,可能随时面临失效的风险。另外,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贸易顺差持续快速增长,境外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剧,中国经济外部环境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这进一步导致我国经济短期内风险积聚,宏观调控难度骤增。归纳起来,现行货币政策调控模式要求改革的主要原因有:①相机抉择式的货币政策本身具有动态不一致倾向,经济主体理性预期起到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②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导致央行在既有的货币政策框架下难以兼顾多个目标,货币政策失效的潜在风险不断加大;③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政策规则面临来自虚拟经济、金融创新和货币电子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货币层次模糊、相关性弱化使货币供应量不再具备良好的“锚定”性质;④当前经济金融结构的急剧转型强化了经济主体对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预期,从而进一步增大了央行制定执行独立货币政策的难度。

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崭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兼具政策灵活性和可信性,可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困境提供良好的解决思路。首先,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预测,制定具有约束力的通货膨胀中长期目标,并向社会公开宣布目标规则和政策效果,可以逐步树立央行权威和良好声誉,为央行实施有效一致货币政策创造条件;其次,中央银行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通过把资产价格、市场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等信息变量纳入到货币政策操作规范中去,能够更全面监测经济总体运行状态,更有利于制定合乎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第三,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中央银行实行前瞻性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这为消除政策时滞、化解未来不确定性创造了可能。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优势分析:基于成本收益比较

在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中,通货膨胀目标制十分接近理想的动态最优模型,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理论上的优化性质。同时简单的目标化规则又使通货膨胀目标制具备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从而可能提供新的有效一致货币政策框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收益至少包括:目标化规则减少相机抉择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②和通货膨胀不稳;中央银行滥用货币政策进行投机的成本得以提高,这有利于中央银行强化自身责任,提高货币政策可信性;将通货膨胀治理作为首要目标,制定一个中长期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中央银行透明度提高,公众可以利用更多信息进行投资消费决策,有利于央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更具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弱政策时滞的影响,也便于中央银行适时监测经济运行,调整相关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下,中央银行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变量进行政策操作,较之于相机抉择和工具规则反映的信息更为全面;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崭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从而能够将制度转换成本降至最低。

通货膨胀目标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可以将其视为制度实施的成本。其中包括:第一,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在实体经济面对冲击时具有非对称的政策效果,即:在面临来自需求方面的冲击时,央行通过执行扩张(需求不足)或收缩(需求过旺)的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能够实现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双重目标;而面临供给冲击时经常难以兼顾产出和价格两个目标,特别是出现负向供给冲击时(原材料、石油价格上涨),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第二,频繁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容易引起经济波动,即所谓的“工具不稳”问题。针对一个较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目标和窄幅区间,央行需要经常对通货膨胀偏离进行调整,这容易造成经济不稳定和企业“菜单成本”增加。另外,频繁调整会带来政策工具变量(主要是利率)的不稳定,增加公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第三,对于一个有效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框架而言,选取何种指标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如何对通货膨胀目标上下限和中心值进行定位十分关键。然而在各国货币政策实践中,通货膨胀的指标选取和目标定位往往需要借助庞大的经济模型和精确的数理分析,从而可能存在技术上的困难。第四,由预期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 “跳跃动态”问题。由于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央行如果过分依赖前瞻性变量,忽视滞后变量的影响,就有可能造成预期偏误、货币政策效果弱化的后果。

综合比较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实施的成本和收益,不难发现,上面所列举的几种成本其实只在严格通货膨胀目标制或者制度设计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存在,而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这些成本,例如通过赋予产出和利率稳定一个较为合适的目标权重,通货膨胀目标制就可以避免僵硬制度下造成的产出易变性。况且,与中国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所具备的优势远大于制度实施所付出的成本,因此,积极推动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向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转变是一种可能的理性最优选择。

三、构建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货币当局应该把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新形势下重构货币政策框架的首选方向,在今后的货币政策实践中逐渐弱化相机抉择操作,通过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强化央行责任等措施向通货膨胀目标制倾斜,从而最大化经济社会福利。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理解为“受约束的相机抉择”,所以货币政策框架的重构并不是一个推倒重来的过程,而是规则和相机抉择的一个系统整合过程。鉴于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规则相当程度的缺失,应该更加注重此方面的建设。在现有货币政策操作规范中逐步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应该把稳定物价作为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

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有增无减。特别是随着主要商业银行改制完成,其资本约束大大减少,接下来一段时期很可能发生新一轮信贷扩张。另外,证券市场的超常规发展也带来了潜在的通货膨胀隐患。可以说,回收过多的流动性和稳定物价水平是当前我国中央银行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虽然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排斥其他合理的货币政策目标,但是由于货币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较之其它目标往往更为有效,中央银行理应把物价稳定放在货币政策目标的首要位置,致力于为经济平稳增长创造一个低的通货膨胀环境。

(二)通货膨胀指标选取和目标设定

通货膨胀指标的选取主要基于准确科学和方便理解两个原则。根据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一般采用消费物价指数(CPI)或核心消费物价指数(CCPI)作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对我国而言,CPI也是一个比较全面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指标,而且为公众所熟识,将其作为通货膨胀目标的测定变量应该比较合理。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设定,认为将通货膨胀长期目标限定在2%~3%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实行目标化规则的初期,中央银行可以暂时只对周期目标做出承诺,即央行并不承诺随时实现目标,只是在平均周期中实现2%~3%的目标,从而使较窄的幅度能够作为长期通胀预期的锚,这可以避免严格目标加大央行操作难度,造成经济不必要的波动。

(三)中央银行加快完善透明度建设十分必要

政策透明度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核心特征之一。在各国经济系统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市场预期变得更加难以控制,为有效避免预期不一致对货币政策造成的结构性冲击,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意义重大。Atkeson 、Kehoe(2006)指出,即使政府不能承诺按照既定规则执行货币政策,扩大政策透明度依然能够有效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效用,并且减弱央行可信性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中央银行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方面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但当前我国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建设并不尽合理,甚至存在相当的缺失。一方面,央行政策约束力和可信性差,央行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供应增长计划水平和实际水平经常存在较大偏差;另一方面,货币政策透明度体系还不完整,在操作透明度和知识透明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货币政策可信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问题

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兼具规则的可信性与相机抉择的灵活性,其政策优势是不言自明的。从理论上讲,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应该坚持中长期按目标化规则行事,以此赢得政策一致性的声誉,从而有利于央行稳定市场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但在短期中,如果经济遭受不可预测的外来冲击,出现产出大幅波动和金融体系不稳,那么中央银行就应该采取果断措施平抑经济波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而不必拘泥于既定操作规则。然而,如何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货币政策的“两性”做出合理权衡却是一门艺术。这要求中央银行利用精准的预测技术对经济走势做出大致无偏的判断,进而确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操作时机和方案。

[注 释]

①有的学者也将其称作钉住通货膨胀制、反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钉住等。

②所谓的“动态不一致性”,是指在t时刻按最优化原则策划一项t+i时刻执行的政策,而这项政策在t+i时刻已经不再是最优选择了。动态不一致性问题的研究始于基德兰和普斯科特 (kydland,Prescott,1977)的经典论文。

③按照Svensson(1997)等人的观点,一种“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心思想就是“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波动,而且正是这种灵活性又可以同时稳定产出。

[参考文献]

[1]Bernanke.BEN S,Frederic S.Mishkin. Inflation Targeting:A New Framework for Monetary Polic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11).

[2]Mishkin.Inflation Targeting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3]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 经济研究,2001,(8):33-43.

[4]柳永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与实践:十年回顾[J].世界经济,2002,(1):24-31.

[5]李扬,周素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银行家,2002,(7):17-22.

[6]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J]. 财经研究,2002,(4):4-9.

[7]姜波克,朱云高.论人民币资本帐户开放下货币政策制度的选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2-50.

[8]李扬.货币政策范式的调整目标指向哪[N].第一财经日报,2007-08-02.

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lation Targeting in China

Zhang You

(School of Finance,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330013, China)

篇9

[关键词]货币;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述评

2007年我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2008年1季度CPI上涨高达8%,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创11年来的新高。通胀的袭来给全社会民众都带来了福利的损失,实际收入的降低和自有资产的缩水,尤其是对中低收入者带来了最直接的痛苦感受。面对通胀,政府不仅要控制物价的上涨,还要制定适当的政策缓解通货膨胀对社会公众造成的福利损失。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正确计量是政策制定的一个主要依据,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述评

关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货膨胀的成本较为隐蔽,经济学家将其归纳为鞋跟成本、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的加剧、税收负担的不合意变动、混乱,以及任意的财富再分配等,这些成本在理解上虽比较直观,但是在总量上如何衡量却是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意义上的成本才可以被称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Sidrauski(1967)认为由于持有货币能够产生直接效用,而物价上涨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故通货膨胀必然会对个体造成福利损失,这种个体的福利损失就称之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Sidrauski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定义意味着,无论通货膨胀是预期还是未预期的,只要存在通货膨胀就一定存在福利成本。当然,关键问题是合理地度量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从而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正确的依据。对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度量自Bailey(1956)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至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估算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补偿变量法(CompensationVariableApproach)以及基于McCallum-GoodfriendFrame-work的估计方法。

1.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估算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弗里德曼的最优货币数量法则认为,在一个货币经济中,为保证完全竞争的均衡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名义利率必须等于零,此时通货膨胀所造成的扭曲最小。因此,最优通货膨胀率是使得名义利率等于零时的通胀水平。当经济中通胀率高于最优通胀水平,即名义利率大于零时,货币均衡配置不再是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此时社会福利下降从而产生福利成本。Bailey(1956)认为通货膨胀就像是对货币征税,货币征税(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就是位于货币需求曲线下方,生产货币的社会成本上方之间的面积。当生产货币的社会成本为零时,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就是逆货币需求曲线下方的面积,即名义利率从i减少到0时所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这一推论与Friedman的最优货币数量法则相符。

随后,很多学者在Bailey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如Marty(1967)得出了在有产出增长和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结果。Barro(1972)认为通货膨胀提高了人们的交易成本,人们会加快支付的频率,也会减少使用货币来进行交易。因此,他重建了货币需求曲线,重估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Craig和Rocheteau(2005)先利用Bailey(1956)的方法,通过log-log型货币需求函数和semi-log型货币需求函数计量了在传统方法下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指出Bailey(1956)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假设掉外部性、一般均衡效应(generalequilibriumeffects)和分配效应(distributionaleffects)的局部均衡模型,它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是实物资产的报酬率与通货膨胀无关。

消费者剩余方法虽然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提供了一种简单、便捷的计算方法,并开了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的先河,但这一方法由于缺乏必要的微观基础,因而无法对个体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也无法对形成宏观的加总的个体进行推测和判断。与此同时,这一方法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如一些学者认为即使通胀率为零,名义利率仍可能为正,这样持有实际货币余额仍然可能有正的机会成本,无效率仍然存在。因此,以通货膨胀率为纵轴计算货币需求曲线下方位于零通胀率和另一通胀率之间面积的计算方法有可能低估实际的福利成本。如Foster(1972)计算了完全预期为4%的通胀率相对于零通胀率的福利成本小于产出的0.05%。Garfinkel(1989)得到4%的通胀率相对于零通胀率的福利成本为国民收入的0.3%。这些估值远小于其他经济学家的估计。Laidler(1990)认为消费者剩余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当名义利率改变时,货币需求曲线的位置不变,只是沿着货币需求曲线移动。这就需要假定实际余额的边际效用独立于其他商品的需求,而这一假设条件事实上限定了这种计算方法是一种局部均衡的方法。Gillman(1995)指出了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Bailey认为在稳定价格时的福利成本就是为零,但是,这种认为的零福利成本和真正的零福利成本却有很大的不同,其差额有时竟可以高达50%。基于这一方法存在的缺陷,一般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这一方法主要用来进行补充性说明。

2.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补偿变量法(CompensationVari-ableApproach)。这一方法在Sidrauski模型(1967)的基础上应用了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则思想。Sidrauski模型将货币直接进入效用函数,由于这种内含货币效用函数方法允许我们根据一个符合经济人最优行为的货币需求模型来计算通货膨胀的成本,从而使通货膨胀升高所引起的实际货币持有额下降直接表现为个人效用和福利的变化。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则思想认为,市场价格的变动肯定会影响人们的福利状况,很可能使一些人受损,另一些人受益,多数情况下很难实现帕累托最优,此时关键是如何对受损者补偿,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改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补偿变量法认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就是在某一通货膨胀水平下,应补偿给家庭多少额外的收入才能使家庭在给定利率的均衡状态所获得的效用水平与名义利率等于零时的效用水平相等。这一方法考察了通胀给社会中每个人所带来的获益或损失,从而增加了必要的微观基础,为我们从个体效用函数出发,分析在预算约束和资源约束下计算通货膨胀的稳态福利成本提供了一个方便好用的框架。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方法得到了普及。

Lucas(2000)用收入补偿的思想,以Sidrauski(1967)的一般均衡模型为框架,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给出了估计方程。Lucas定义在名义利率i下的福利成本w(i)是收入的百分比,即用使得家庭在名义利率为i和0时达到福利水平无差别的收入差额,估计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在实证方面,Lucas利用美国1900-1994年的数据,估计得到:对于美国经济,10%的通货膨胀率对于消费者的福利损失仅相当于消费者总消费水平的1.3%,即如果要保证在通货膨胀率10%和通货膨胀率为0时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是一样的,那么必须增加消费者约1.3%的收入。

Jones、Asaftei和LianWang(2001)在Lucas(2000)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货币总量理论(monetaryaggregationtheory),从而建立了一个包含现金和利息的一般均衡模型,弥补了前人研究中将M1层次货币全部视为无息资产的缺陷。他们发现,由于个体持有现金(无息的)的份额与持有生息储蓄的份额相比是非常小的,并且在稳态下持有生息储蓄的份额是不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从这个一般均衡模型中计量得出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比前人的研究结论小得多。

虽然补偿变量法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货币、尤其是没有实物资产支持的纸币会产生效用,但这一方法将货币直接进入效用函数,而且该模型具有的货币超级中性性质表面、效用函数的另一个变量——实际消费不随通货膨胀率变动而变动,从而使福利成本计算得以简化。不过利用这种方法研究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时,在选择适当函数以及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赋值时,常常需要主观事先判断和利用经验来为参数设定不同的值,这势必会导致因参数赋值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算结果。

3.基于McCallum-GoodfriendFrame-work估计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这种方法通过引入交易技术方程将货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间接化。McCallum-Goodfriend(1987)建立了一个购买——时间(shopping-time)模型,这一模型假设时间和货币共同为购买消费品提供交易服务,并且时间和金钱在实现交易方面可以互相替代。交易服务技术决定了在既定的消费和货币持有水平下所必须花费在购买上的时间。购买时间模型从时间的角度来理解和度量通胀的福利成本:在家庭持有货币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导致货币贬值,降低了家庭的实际购买力,家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获取同样数量的消费品,从而减少了劳动时间或休闲时间,因此,造成了福利损失。SimonsenandCysne(2001)研究了在购买-时间模型中包括有息资产的情形,并从理论上给出了福利成本的上下界。Cysne(2004)研究了连续时间下的购物时间模型,并得到了福利成本的解析表达式,他还从理论上讨论了引入家庭异质性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

除了上述三个比较代表性的方法外,经济学家还提出了其他一些计量方法。如Fischer(1981)将货币和其他资产同等看待,把货币看作是资源跨期转移的载体,建立了一个禀赋经济的OLG(overlap—generation)模型。LagosandWright(2005)首次利用货币寻介理论,估计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Imrohoroglu(1992)刻画了在一个收入波动且没有保险经济环境里,经济个体为平滑自己的消费而持有货币的计量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模式。

二、对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的启迪

反观国内,当前对通货膨胀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成因、对策等定性方面,而专门针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则很少,且大多是基于国外已有的研究,主要利用国外研究中已有的模型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估算。如欧俊和李花(2006)利用Bailey(1956)研究方法对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了估算;陈彦斌、马莉莉(2007)分别使用消费者剩余方法、MIU模型和CIA模型计算了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谢赤(2002)则在购买-时间模型下讨论了金融创新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理论上的影响;陈利平(2003)在一个引入消费攀比的Shopping-Time模型中讨论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龚六堂、邹恒甫和叶海云(2005)利用他们研究的框架,在Lucas模型基础上,应用Kruz(1968)和Zou的思想,把消费者的财富引入效用函数,给出了货币供给的改变对经济不确定影响的分析。

但问题是这种利用国外研究中已有的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估算的方法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因为纵观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方法的发展,尽管不同经济学家的模型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基于货币对于公众的有用性或者货币能提供给公众便利为出发点,进而考虑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如何影响公众的货币持有,并引起公众效用的变化,从而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计量。由于公众效用本身的抽象性和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已有的关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计量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此外,国外既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美国的经济背景,而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与美国有许多不同的特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的准确性。

1.已有的研究所采用的模型大多是引入货币的效用函数模型框架,加上各种外部约束来推导货币需求,进而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计量。但从各种模型的计量结果来看,各种模型间不仅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其结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2.已有的研究大都只限于在稳态下得出的比较结果,而当通货膨胀率剧烈波动或迅速上升(下降)时,实际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会与稳态下的计量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使得已有模型的结果其实用性大打折扣。

3.很多模型都假设名义变量对真实变量不产生影响,即货币和通货膨胀是中性的。这与很多现存的研究结果相悖。尤其在中国,由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货币冲击对经济实体的影响与货币主义的前提假设不符,货币中性依然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

4.国外既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美国的经济背景,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相对独特的中国式发展之路。如中国至今还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城市和农村在使用活期存款时的便利性方面有很大不同、活期存款普遍是付息的,这意味着货币层次的选择上M0和M1都不准确。

5.已有的研究大都将名义利率作为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函数的自变量,从名义利率的角度来计量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其隐含假设为名义利率的水平和变化,可以反映出通货膨胀的水平和变化。但在中国,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利率市场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利率水平的反应比发达国家相对更迟缓,也更具有粘性。因此,根据名义利率计算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有时无法反映中国的真实情况。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研究时必须在把握主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现实约束条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采用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以来的各期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水平作出正确计量和评价,并对中国通货膨胀率的确定给出一个社会福利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Bailey,MartinJ.TheWelfareCostofInflationaryFi-na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56,64(2),93-110

[2]Sidrauski,M.RationalChoiceandPatternsofGrowthinaMonetaryEconomy,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7,57(2),534.

[3]Lucas,RobertE.Jr.InflationandWelfare,Econometri-ca,2000,68(2),247-274.

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居民消费;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通货膨胀问题是困扰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的重要原因,各国经济学界都在探讨这一问题,也曾提出过一些解决办法,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西方国家由于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波及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通货膨胀的一般特征及产生原因

(一)通货膨胀特征

现代社会不断的高速发展,物价水平也随之得到了快速上涨,不仅影响到居民的日常消费,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笔者经过总结分析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以下几点特征为:(1)物价上涨幅度过高,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西方发达经济体一般上涨3%―4%就处于通货膨胀状态,而中国一般上涨5%―6%,才算处于通货膨胀,然而人们的感受能力往往高于此数值;(2)城乡物价不同步增长,经济发达地区物价涨幅高于不发达地区,农村高于城市;(3)消费品价格高于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4)经济高增长往往伴随高通货膨胀;(5)泡沫经济膨胀,金、银、珠宝、文物等涨幅肆无忌惮,严重扰乱市场秩序;(6)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犯罪率上升。

(二)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各国经济学界都在探讨通货膨胀这一问题,笔者针对通过膨胀产生的原因进行下文简述:(1)货币发行量过多,形成供过于求的金融市场,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过多过快,是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经济发展失衡,生产资料供需矛盾突出,是诱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3)信贷结构及投向不合理,金融市场秩序混乱、资金大量流失,安全性减弱;(4)社会上集资热、炒股热、债券热、房地产热、稀有物品拍卖热席卷全国,多元化融资造成市场货币超量流通、泡沫经济膨胀,推动通货膨胀;(5)产业结构失调、农业和实体经济投资不足、产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推动物价上涨;(6)价格改革、调价幅度过大;农产品、能源产品、原材料调价幅度过大,造成下游产品成本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涨;(7)收入分配不公,导致阶层分化严重,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购买力增强,拉动物价上涨;(8)外汇汇率改革,美元贬值,推动人民币升值,吸引外国游资进入中国,搞乱本国金融市场,推动通货膨胀;(9)外贸体制改革,进出口贸易出现大量顺差,外汇储备过量增长,推动物价上涨;(10)流通市场秩序混乱,牟取暴利成风,导致物价暴涨而失控。

上述综合原因,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泛滥成灾、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幸福指数下降,经济发展受阻,严重者更是会导致经济危机出现。

二、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人们的生活负担加重,生活水平降低。民以食为天,消费物价上涨的核心是食品价格,它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与去年同期水平相比,均有大幅度提升。食品支出份额增大,其他消费必然受到挤压,物价上涨短期内影响到消费结构改善以及消费层次提高,降低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

(二)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人们支出加大,收入水平缩水。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增加,从收入角度而言,意味着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口现金纯收入不同程度缩水。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三)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人们需求减弱,消费预期降低。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以食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欲望,制约了消费档次的提升,城乡居民消费信心普遍受挫。不少中低收入家庭不得不精打细算,在日常消费品选择上更趋向于经济实惠的替代品,居民购买力下降,消费欲望受到抑制,对开拓我省城乡消费市场、刺激和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极为不利。

三、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及建议

(一)高度重视农产品生产,保证农产品的正常供给

物价上涨源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走高,教训和经验告诉我们,稳定物价的基础是稳定农产品价格。要从资金、税收、保险、防病防疫等多方面扶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给予农产品生产者必要的优惠措施,使生产者有利可图。必要时动用政府储备政策和收购政策调节农产品供给,保障生产者利益,稳定价格。同时,要尽快建立保护农、牧业生产的长效机制,达到“双安全”,即既要实现粮食生产安全,也要实现畜牧业生产安全。

(二)采取灵活机动的调控政策,促进总体物价相对稳定

物价上涨对居民日常消费影响最大,依靠居民自身能力来消化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政府可以利用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帮助居民抵抗物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要保持整体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要立足国内经济的发展,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刺激和扩大内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尽可能地减轻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压力。

(三)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货币供应量的超速增长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进行调控。政府要加大公开市场业务力度, 对冲外汇投放的基础货币,对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 提高金融机构资产的质量, 适度控制贷款规模。要解决长期机制问题,单纯的加息并不能抑制通货膨胀,只有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才能消除国际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进而防范市场泡沫而带来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秦海林.政府消费、城乡居民消费与通货膨胀[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2]邵霖.浅议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07).

[3]贾洪文,颜咏华,白媛媛.市场纪律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