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轻工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轻工业;发展;问题:对策
轻工业所承担的任务是服务“三农”、增加就业量、提升进出口贸易等。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轻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大小企业的规模与实力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然而,与此同时,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地浮出水面。
一、轻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轻工业的研发环节较为薄弱,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我国目前的轻工业现状来看,中小型企业偏多且多为民营企业,进入的门槛相对偏低,布局凌乱分散,没有较大的创新能力,重复建设的现象日益突出;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大多数生产以原料型或加工型为主,其产品、技术结构水平不高,附加值低。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产业在竞争当中的优势正在快速减弱。然而,新型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足,导致了新兴产业成长相对缓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学研究设备陈旧和研究资金的缺乏,都使轻工业的发展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因此,科学技术的滞后成为制约轻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增长方式依然显得过于粗放,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从目前轻工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初加工的产品较多,缺乏进一步精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偏低,有严重的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品种的结构布局也不合理;单从企业的结构方面来看,其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过小且相对分散,而大型企业缺乏必要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能力。
第三,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做得还不到位。对于我国轻工业来说,相当一部分的工业产品质量偏低、消耗过大、污染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依然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轻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集约化、循环能力、清洁、再利用资源等方面都还存在巨大潜力。
二、轻工业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全面的、相互协调的发展观。研究轻工业的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够进一步地优化产业,做好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工作,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轻工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第一,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中,始终将粮食生产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当国家发展粮食核心区建设时,要抓住机遇,打造出具有核心示范作用的粮食生产区域,再通过对粮食品种结构的优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从而不断增强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因此,需要走一条在不牺牲农业与粮食为代价的前提下的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还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竞争能力。
第二,科技创新需要大力推进,进一步深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学技术作为我国的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的加快、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轻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当前我国轻工业体系发展所迫切所需的,也是科学发展的实现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要推动轻工业技术的升级,加快对已成絷的高科技技术的运用。二要进一步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推动产业的全面发展。三要强化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四要扩大科技对外开放的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
第三,建立、完善轻工业发展的保障体系。一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仂会是沟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也是现代化轻工业的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威部分。行业协会成员的合作,能确保行业的共同利益和所参与会员的自身利益。所以,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协会人员结构,提高其专业水平、明确其指导性,二要出台且完善有利于轻工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用于开发轻工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中的比例还有待提高;允许企业从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在税前列支: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一定比例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于企业建设技术中心购买国外先进研发设备等的费用,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三要加快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对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需要在稳定传统产品的前提下。不断开发更加高端的产品,满足各种各样的消费群体的需要,从而扩大居民的消费:在市场方面,需要加大外贸出口的力度,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还要开拓出国际化的高端市场;在企业方面,需要加大兼并与重组,将企业当前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在区域内,需要培育出更新的特色区域,加快产业集群的建设,确保轻工业又快又好发展。
总之,目前我国轻工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摸索中不断加快产业发展、调整行业结构,为未来的轻工业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煤炭企业;共青团;干部;现状;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D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明确煤炭企业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性,做好煤炭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分析,针对煤炭企业共青团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现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才能推动煤炭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煤炭企业共青团工作现状
(一)煤炭企业共青团工未发挥其作用
共青团作为煤矿企业青年工作的前沿阵地,却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首先,从组织上来讲,煤矿企业每个基层单位几乎都已经创建了自己的共青团组织,共青团基层组织几乎覆盖了企业的所有青年职工,但大部分都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其次是,有很多单位对于团青组织的资金投入也并不少,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包括报刊杂志、学习资料等的订阅,职工之家的创建等,也创造了许多发展条件,但是其团青组织的工作特色却没有很好的展现,管理上也较为柔性,这就使得基层团青阵地的作用没有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煤炭企业青年团员不断减少
伴随着我国煤炭企业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改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性破产重组以及人员分流,这就使得大量的青年团员流入社会,企业不景气招工少以及共青团工作队伍的不断老化,这些因素造成了煤炭企业的青年共青团员数量已呈大幅下降的趋势。
(三)共青团活动形式过于单一
现代企业的管理日益严格,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企业的共青团组织的活动空间也就日益减小,团组织还面临着人员难集中、活动时间难统一等问题。团组织活动的开展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已经很难开展传统的系统化的大型的集中性活动,只能开展一些临时性的小型活动,这样的小型活动存在盲目性、被动型以及滞后性,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新颖性。
(四)缺乏有效地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
形式所迫、人员分流以及机构改革等原因导致煤炭企业原有的专兼职团干部的数量大幅减少。专职团干部的人数更少,很多团干部都要身兼多职,其工作精力被分散,这就削弱了这些专职团干部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及创造性,甚至有的团干部太过专注于其他的工作而使共青团的工作停滞不前,注重表面形式。
二、正确认识煤炭企业共青团的重要性
(一)完善煤炭企业共青团自身建设
欲推进共青团工作发展,首先需要提升团干部自身素质,通过组织培训班和交流会等形式,使得团干部在其中提高业务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树立学习才能进步的信念。在组织中,依靠党建带动团建的模式,在企业党委和党支部的引导之下,踏实完成各项任务,加快基层团组织的建立。团支部在遇到问题时,应及时向党支部反馈相关信息,在其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其次,应当关注培养团员的组织意识,通过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或者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从而增强企业青年团员的责任感,引导其牢记作为共青团一员的使命。
(二)抓好煤炭企业共青团廉洁工作
在十中,强调,要有效发挥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责任,每个组织做到廉洁是必要的,一是要组建一个好的团队,形成有诚信的企业,选拔年轻有为、克己奉公的企业干部;二是加强理想,信念,通过深入研究的党的理论,参加党的实践活动,引导共青团青年员工牢记同志的嘱咐,要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雄心,必须有‘不坠青云之志’的坚持”;三是做好警示教育,共青团干部要充分理解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努力奋斗,不计回报的使命,坚决维护党和共青团组织的形象;四是深化作风建设,认真总结提炼在党的教育实践和群众路线活动中,总结的经验。
(三)丰富煤炭企业共青团工作,提高工作趣味性
目前,共青团的工作是非常单一和枯燥的,尤其是煤矿企业。共青团员一般年轻,枯燥的工作往往会使年轻人失去积极性。因此,共青团应当充分发挥文化和组织职能,组织员工上下开展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同时也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四)实现煤矿企业共青团的信息化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是立足青年发展变化的需要,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共青团工作新的着力点,有利于实现团情信息和资源的高效整合及配置,帮助基层团组织更好地收集应用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将最新信息传递到基层青年手中,促进青年团员的学习、交流和沟通。
(五)做好煤炭企业青年的组织和动员工作
青年是共青团组织的主体,然而当前团青组织行为与青年之间的价值取向之间开始出现了偏差,伴随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变革对青年的生活、工作、行为、沟通、交流等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过去传统的空间聚集方式、行政化组织体系中的聚集方式受到了严峻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共青团组织要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应更加注重团的组织网络和体系建设,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摸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组织、动员青年的有效途径,使组织化动员方式与社会化动员方式相结合,进一步夯实团组织基础.广泛有效地组织和动员青年,使他们为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小结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煤炭企业的改革和重组,煤炭企业中的团组织作为共青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煤矿企业共青团组织建设工作,引领煤炭企业青年,积极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是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共青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艳. 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共青团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探索[J]. 科技致富向导,2012,33:232.
篇3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自然科学教研室,江苏如皋226500)
摘要:我国已经从偏重于经济发展而逐步过渡到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阶段,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方面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在此背景下,也促使电池技术的发展既要满足日益扩展的市场需求,也要实现自身的技术革命,从而向高能化、高容量、轻质化、单元化、长寿命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电池;化学能源;铅酸蓄电池;碱性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
中图分类号:T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 10-0151-02
目前,我国的电池开发能力水平处于世界第二梯队,电池生长的工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质量水平低下。但世界电池产量的一半却来自中国内地,各种型号的电池已经超过400亿支,是世界三大出口国之一。同时,我国的电池消费能力也居世界首位。
一、铅酸蓄电池
截至2013年12月,在我国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具有铅酸蓄电池生产资质的企业接近2000家,其中1800多家具有生产许可证,有17家企业的年度销售收入超过了10亿人民币,整个产业链上的从业人员超过200万,直接从事铅酸蓄电池生产、销售、管理的人员已经接近20万。从整个铅酸蓄电池行业来看,根据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分析,2013年行业销售总收入为1120亿元,同比增长9%,占电池工业销售总收入的2/3,是化学电源行业的重头产品。
2011年5月,在湖州市发生“血铅超标”事件后,国家对铅蓄电池等生产企业加大了监控规模,大量防污措施不到位的企业被要求整改,关停了一批企业。经过整顿后,2013年,铅酸电池行业再次复苏,污染处理措施到位的企业已经增加到400家左右。
在新技术的催生下,2012年初,大量的资本开始汇聚到铅酸电池项目上,企业间的重组并购不时发生,资源优化趋势明显加快。随着自动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国家制定的相关电池环保法律法规的陆续推出,铅酸电池行业的产业升级将进一步加大。
铅酸蓄电池的优势在于使用安全,价格低廉,技术成熟可靠。尽管发生过“血铅事件”,但它造成的污染是可控的,特别是性价比方面的优势更让它以备用电源的形式广泛地应用于汽车行业(汽车启动)、电信行业、电力系统等。另外,铅酸蓄电池容量大和大电流输出性能等优势使其在电动自行车、高尔夫车、轻型车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胶体、类胶体和铅碳板栅等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也渗透到铅酸蓄电池领域,大大提高了铅酸蓄电池的能量比和功率比,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也兼顾了使用寿命的延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铅酸蓄电池在电池行业的重要地位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
二、碱性蓄电池
碱性电池是一类以KOH水溶液为电解质的电池,其形状有方形、扁形等,具有电压稳定、阻抗小、能量高、温度适应范围广等诸多优势,因而在铁路、电动工具、航空航天、电子仪器等领域都常能见到碱性蓄电池的身影。
碱性蓄电池包括镍电系列(镉镍、氢镍、金属氢化物镍、铁镍、锌镍)、锌银系列。昂贵的银价使得锌银系列电池的价格居高不下,因而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一些关键领域,如军事、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铁镍电池的不足使电池循环寿命短暂,用途不是很广泛,产量不大。金属氢化物镍电池和镉镍电池的工业化程度较高。镉镍电池可以根据需要加工成圆形、方形等,容量范围从几mA·h到几kA·b不等,它的特点是具有稳定的电压,放电电流也较大,再加上内阻小、携带方便、维护简单等优点,使得镉镍电池的使用范围大大超越了其他电池,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力、航空等许多方面,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镉镍电池技术的发展对整个化学电源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是蓄电池行业的领头羊,具有示范效应地位。但遗憾的是,稀有金属镉却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这就为金属氢化物镍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中国和日本是镍氢电池的主要产地,占世界产能的95%以上的份额,其中,日本仅占不足25%的市场份额。但日本的松下公司在大型镍氢电池的产能方面却占有主导地位,大型镍氢电池主要用于混合电动车方面。镍氢电池的其他用途则多见于玩具、电动剃须刀等中小型消费产品领域。包括与镍氢电池具有良好互换性的镍镉电池在内,愈来愈受到具有成本下降空间大等诸多优良性能的锂离子电池的巨大挑战,因而在一些新的中小型电器上我们常常见到的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未来市场增长后劲十足。日本有些企业开发出二代镍氢电池新技术,大大提升了镍氢电池的安全性,同时,在人们关注的稳定性方面也得到了持续不断的提升。
三、锂离子蓄电池
日本、中国和韩国是世界三大锂离子电池生产国,其产量占到世界产量的95%左右。锂离子电池使用不同正极材料提供锂源,主流材料依然是钴酸锂(LiCoO2)。不同正极材料,不仅成本有差别,而且电池的工作电压、电性能、安全性也不同。
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具有输出电压高、比能量大、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已成为电池中的生力军。特别是在目前的商品化充电电池中,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密度最高,可以实现充电电池的薄形化,近期发展较快。锂离子电池主要用于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中,由于国内对锂离子电池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行业规范,许多厂家的产品缺乏一致性,再加之笔记本电脑对安全性的要求比较高,这就使得国内笔记本电脑用电池的市场份额比较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日本的电动汽车技术比较先进,其市场也比较成熟。中国在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方面遇到的阻力比较大,主要体现在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由于技术不够成熟,成本难以降低,高昂的费用让汽车消费者在传统汽车与电动汽车之间徘徊不定。同时,又由于刚刚起步发展,基础设施或配套设施很不完善,这又给电动汽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014年,北京市对电动汽车的补贴力度很大,我们可以预见,紧跟其后,其他地区也会纷纷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以引导民众健康出行,逐步树立低碳环保的理念。
四、锌锰电池
我国的锌锰干电池总产量一直名列世界榜首,普通锌锰电池大量出口中东、非洲等地区,碱性锌锰电池大量出口美国、欧洲等地区。锌锰电池稳定增长,2011年销售收入194亿元,其中锌锰电池同比增长8.7%,碱锰电池同比增长10. 6%,约占全国电池销售收入的13. 3%。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数码产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必备品,作为数码产品的源动力——锌锰电池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宽泛,还会继续延续它最悠久的历史辉煌。
五、总结
我国已经从偏重于经济发展而逐步过渡到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阶段,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方面,都越来越来重视环境保护,在此背景下,也促使电池技术的发展既要满足日益扩展的市场需求,也要实现自身的技术革命,从而向高能化、高容量、轻质化、单元化、长寿命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电池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注重环保理念;二是贯彻持续发展的理念,一次电池逐渐退出市场,而蓄电池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宽广;三是电池的结构呈现出趋小、趋轻、趋薄的特点。
[
参考文献]
[1]刘春娜,铅酸蓄电池期待新机遇[J]电源技术,2012(4)
[2]杨勇,太阳能系统用铅酸蓄电池综述[J]蓄电池,2009(2)
[3]赵瑞瑞,任安福,陈红雨,中国铅酸电池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展望[J]电池,2009(39)
篇4
关键词 青年;公共外语教学;公共外语教师;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青年公共外语教师是高校公共外语教师的主力军。他们挑起了重任,奋战在公共外语教学的岗位上。青年公共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决定着公共外语教学质量,进而影响高校的发展。然而,在青年公共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有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阻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在大环境和小环境的重压之下,市场法则与权力宰制给他们带来双重精神压力。青年公共外语教师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对工作失去热情,对职业发展失去希望,甚至表现出离职的倾向。
一、青年公共外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比较匮乏。众所周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教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一个好的老师不仅仅知识丰富,更能因地制宜地传递教学知识,即教法。站稳讲台是对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就专业知识而言,大多数青年教师经过基础教育、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具有了较高的水平,但由于我国大学教师教育的缺乏,青年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绝大多数初任教师是在没有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开始职业生涯的。这方面的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岗前培训和个体向其他教师学习的途径展开的。对于岗前培训,很多老师都将其看作一种强制性的行政行为而不愿参加。而这项工作本身也难有实质性的开展。这就导致了青年教师由于入职时间比较短,在学科教学知识上缺乏相应的经验。
二、青年公共外语教师缺乏职业发展规划,创新精神被现实扼杀。对职业认识比较模糊。不知道如何努力成为一个好老师,要从哪些方面开始努力,只是一种模糊的认识和分析。零散的取他人之经验。缺乏导师的系统引导和长期一对一的引导,职业规划比较盲目。教学上的创新也被扼杀。教学上,课程的选择、课程的开设、教学的进度和教学考核上,青年公共外语教师都缺乏话语权和自。青年公共外语教师的新想法和创新力都在程式性的教学安排和固定僵化的考核标准下消亡了。
三、青年公共外语教师的深造难,交流机会少。学历提升是青年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英语博士学位学校较少,招收比例小,考上博士比较难。青年教师学术交流和出国交流机会少。尤其对于不发达的省份,或者经济待遇较低的高校。出国机会都属于职称高的老师,青年教师没有机会。
四、青年公共外语教师面对经济资本的重压。经济资本在这里主要指那些直接影响基本物质生存状况的资本,工资、房子、家庭条件等,也包括各种经济资助和科研经费。这些东西均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生活以及职业发展,而这些紧密相关的外部的生存条件直接影响和形塑着他们的习性和行为策略。青年公共外语教师的社会生存和生活压力十分大。首先,青年公共外语教师一部分面临结婚生子的压力。一个家庭的组建首先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做铺垫,房子成为青年公共外语教师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所谓“安居”才能“乐业”,没有一定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相对稳定的生存状态,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对他们来讲,还只是个奢望。一个家庭的组建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还需要大量的精力。去适应婚姻生活,与伴侣磨合,不仅使两个人磨合,还涉及到两个家庭的适应和接受。婚姻作为人生的重要一课,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建造和经营。其次,一部分青年公共外语教师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照顾孩子和老人需要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是人生最难的一个阶段。而青年公共外语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职称低、工资收入较低、社会资源有限,面临养家的巨大压力。很多时候都要面对“生存”和“发展”的矛盾。当然,只有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才谈得上“发展”。
当青年公共外语教师不得不做这一选择时,“生存”就会挤占“发展”的空间,青年公共外语教师不得不为生计奔波,放在教学、科研上的精力自然变少,职业发展变得缓慢不前。
青年教师普遍待遇偏低。由于职称较低,收入较少,使青年教师的经济生活压力较大。将很多的时间和经历用来解决经济问题而不是发展自己。青年教师经过多年的刻苦读书,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历,又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获得了大学教师这一职位。结果发现,生活面临着比原来更大的压力,他们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难以承受之重”。生存还是发展?对他们来说,成了一道矛盾的单选题。
五、高校的激励机制固化。高校的管理模式固定,缺乏激励机制。“论资排辈”、“搞平衡”等比较严重。作为资历最浅的青年教师,自然级别、待遇都是最低的。这种不以能力论高低,不以贡献论薪酬的体制,削弱了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努力不努力一个样,付出不付出一个样,都被僵化的激励机制平衡掉了。这极大扼杀了青年教师对职业发展的热情和希望。
六、高等院校的行政色彩浓厚,充斥着“官本位”思想。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重“管理”,轻“服务”。凡事从组织出发,从大局出发,缺乏灵活性和人文关怀。教师是“被管理”的对象,要服从组织的安排和管理。要听行政管理部门的指示。管理者很少以服务者的态度为青年教师着想,更无法在实际工作中以青年教师服务为出发点。这在很多时候使青年教师缺乏存在感,感觉没有任何话语权和自,有时甚至教师尊严都受到了损害。这使青年教师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缺少职业幸福感。
高等院校的分配制度僵化
七、高校的工资分配制度过于僵化。主要表现在以静态、易于操作的工资分配特点。对教师的考核是静态的定性,缺乏动态的考核。青年教师的进步和成长无时无刻不发生。对教师薪酬的分配也应建立动态模式,具体和细化工资报酬。不同职称,不同收入,缺乏流动性。同一职称,其教学、科研的质量也千差万别。工资分配是十分敏感的话题。为简单操作,避免纠纷,大多参考教师工龄,而非教师的主要工作业绩,以免引发矛盾。殊不知,这种简单处理对青年公共外语教师发展十分不利。
青年公共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对于公共外语教学意义重大,对于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但他们却陷入“迷茫”和“困境”,难以突破职业发展的困局。关注他们的职业健康发展,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红屏.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J].青岛远洋船业学院学报.2006(1)
[2]徐沈新.对高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J].保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6)
[3]李国杰.珠三角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专题研究.2004 (9)
[4]吕英芳,汤春兰.如何推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天津职业大学师资队伍研究建设措施[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6)
篇5
一、粮食加工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国粮食加工业持续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上升,较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中工业用途最广、产业链最长的品种,其深加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汽车、医药、材料、环保、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玉米深加工产品的经济性凸显,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成为粮食加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6年深加工消耗玉米达到3589万吨,比2003年的1650万吨增加了1839万吨,累计增幅117.5%,年均增幅高达29.6%;深加工消耗玉米占全国玉米产量的比重为24.7%,比2003年的14.0%提高了10.7个百分点。以淀粉糖、燃料乙醇、多元醇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大幅度增长,2006年产量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20.3倍、1-3倍和1.2倍(表1)。
(二)大豆油脂加工能力快速扩张,行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用植物油和肉禽蛋奶等畜产品需求的增加,我国豆油、豆粕消费快速增长,激发了各方面对大豆油脂加工投资的热情。根据国家粮食局的研究,2006年我国新建大豆油脂加工项目累计形成1100万吨的加工能力(其中60%以上为外资项目),从而使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产能达到8400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14.9%。同时,大豆油脂加工业重组整合速度加快,特别是外资并购国内大豆油脂加工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截至2007年4月份,有外资背景的加工厂数量占全国大豆加工厂总数的26.5%;大豆加工能力达到2778万吨,占全国加工能力的36.1%;实际加工量占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份额为49.1%,比2003年的24.7%提高了25.4个百分点。
(三)涌现了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粮食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民营资本进入粮食加工行业,很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一批农工商一体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取得了积极进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大米加工方面,比较典型的企业有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北大荒米业公司、安徽家仙米业公司等;小麦加工方面,出现了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河北华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莲花集团、河南郑州金苑面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玉米加工方面,形成了以长春大成集团、黄龙集团、赛力斯达、山东西王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大豆加工方面,有黑龙江九三油脂、大连华农集团、河北汇福粮油、青岛渤海油脂公司等一批大豆初榨能力超过5000吨/天的企业。
(四)粮食加工业布局向主产区转移的趋势明显
2003年以来,随着国内粮食产需关系发生了变化,销区粮食加工企业为得到稳定的原料供应和节省运输、储存等中间环节的成本,相继到产区建厂,就地收购、加工粮食后,运往销区,从而促进产区粮食加工能力迅速提高.,粮食加工业布局逐步向产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规模以上面粉厂约2000家,其中日加工能力超过千吨小麦的厂家80%以上分布在小麦主产区;大中型大米加工厂90%集中在稻谷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两个玉米主产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玉米加工业密集带,2006年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8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合计2791万吨,占全国深加工玉米消耗总量的78.2%。
(五)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高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粮食加工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的支持力度,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等重大关键技术与加工设备开发取得积极成效,攻克了玉米深加工催化剂和醇分离、稻米谷粉高效提取、大豆专用分离蛋白等关键技术,开发了优质大米蛋白、米糠蛋白、玉米变性淀粉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这些都为粮食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粮食加工装备方面,已经形成了以江苏、湖北、湖南、河南、东北等地为主若干研发和制造基地,培育了无锡布勒、苏州佐竹(合资企业)、扬州牧羊集团、湖北永祥粮食机械集团、湖南郴州粮食机械集团、河南开封茂盛粮食机械公司等一批知名的粮食加工机械装制造企业。目前,我国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总体水平处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粮食加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粮食加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现代农业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粮食加工能力严重过剩
这些年来,随着粮食加工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热情高涨。由于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和正确的产业导向,很多地方一哄而起,盲目上马粮食加工项目,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无序过快扩张,以致于超出市场实际需求量,导致粮食加工业整体开工率不足50%。2006年,全国大米加工能力为1.48亿吨左右,实际加工量只有3894万吨,开工率仅为26.3%;小麦加工能力9473万吨,实际加工量只有4346万吨,开工率只有45.9%;玉米深加工能力4600万吨以上(含加工成玉米淀粉和玉米酒精),实际加工量3589万吨(玉米消耗量),开工率为74.8%;大豆加工能力8400万吨,实际加工量3830万吨,开工率不足50%(表3)。产能过快扩张不仅使很多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或倒闭状态,而且引发原料(玉米)抢购和价格过快上升,对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二)生产经营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很多粮食加工企业仍为粗放型加工,初级产品多,深加工和主食品工业化程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小型加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单一,质量和档次不高,缺乏品牌,资源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效率低,附加值不高。突出表现为:稻谷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加工方式传统落后,约70%的稻谷在农村小型机组加工,副产品利用方式单一,资源浪费严重;小麦制粉机械装备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面粉为原料的深加工业发展,大量副产物(麸皮和小麦胚芽)没有得到深度加工;玉米深加工产品少,市场普遍需求的乳酸、聚乳酸产品还处于开发阶段规模,淀粉糖应用领域没有突破;大豆深加工受市场
制约发展缓慢。
(三)粮食加工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国外粮食加工企业大多走产、加、销产业链一体化的道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我国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很少涉足粮食收储、物流、贸易、深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产业链短,抗风险能力弱。粮食加工业总体上还没有摆脱农业生产什么就加工什么、加工什么就卖什么,即“种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加工业产业模式。加工企业与粮农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粮食生产、加工与市场处于脱节状态。粮农的种植决策和品种改良,没有与加工需求形成有机结合,农业所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不能适应加工企业的要求。
(四)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往往经济效益低,难以通过自身积累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位于粮食主产区,经济实力也不雄厚,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搞研发。由此导致粮食加工企业自身造血机能差,自主创新能力弱。在粮食加工设备方面,现有粮机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以生产小型成套和单台大型设备为主。由于设计、机械制造技术与材质等多种原因,大型关键设备的技术含量低、可靠性差,设备机电一体化水平及耐用性与国际先进产品有差距。重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主要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仍没有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五)大豆加工业外资比重和原料进口依存度偏高
2006年,外资大豆加工企业压榨产能为2570万吨,占我国总能力的33.8%;实际大豆压榨量1296万吨,占我国实际压榨量的49.1%,已成半壁江山。由于外资企业几乎全部使用进口转基因大豆,导致我国大豆进口量快速增长,原料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200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2873万吨,占2006年世界贸易量的43.2%,大豆进口依存度达到64.2%,比2000年时的48.1%提高了18个百分点。外资比重偏高,挤压了内资大豆加工企业及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大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风险。
三、粮食加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展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的态势,而全面建设健康小康社会对粮食加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将给粮食加工业发展带动重大挑战。
(一)原料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消费将保持刚性增长,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使非农用地的需求继续扩大,受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粮食生产继续保持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不大,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13亿入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这就决定今后我国粮食供给必须优先用于满足食品和饲料的需求,从而影响到粮食加工转化工业(非食品加工)的发展。
(二)粮食价格上涨挤压粮食加工业的利润空间
近两年来,我国粮食、生猪等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国际粮食价格也屡创历史新高。从中长期看,石油、煤炭等能源产品及其相关的化肥、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将持续上涨,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将逐步上涨,从而抬高粮食的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粮食价格高位运行将是一种常态。另一方面,国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对食品价格上涨实行严格的管理。如何应对高价的原料,是任何粮食加工企业都不能回避的重大挑战。
(三)粮食进口潜在风险加大
展望未来,全球谷物、大豆产量受播种面积、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增产具有不确定性,而全球谷物、大豆的需求将继续呈现刚性增长态势。随着石油价格的继续攀升以及全球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国、巴西、阿根廷等部分谷物、大豆主产国正在加快推动以玉米、大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步伐,全球玉米、大豆的需求量可能出现激增的情况,供求格局将发生变化,价格也因此会进一步上升,我国进口这些粮食的数量和价格风险加大。
(四)资源和环保要求提高,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我国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单位能耗、水耗都比较高耗、资源利用率不高,污染比较严重,不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未来粮食加工业发展面临着减少资源消耗和加强环保治污的双重压力,行业准入的成本将提高。
四、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人们不仅满足于吃饱,而且要求吃好,对食品的花色品种、质量、营养、安全、卫生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顺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加工业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资源利用合理化
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是粮食加工业高效增值的重要途径。随着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加工企业的原料成本将越来越高,只有加强对粮食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利用,做到“榨干吃净”,才能提高粮食加工的综合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如稻谷通过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可以其附加值提高5―10倍,玉米深加工可将原料99%的成分利用起来,生产3000种产品。
(二)生产方式集约化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将趋于激烈,要求企业必须改变小规模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预见,今后我国粮食加工业将出现更多的“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很多企业将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三)经营模式专业化
现代产业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产业,一个行业专业化程度越高,产品就越有特色,在竞争中就越具有比较优势。不同区域的粮食加工业将更加突出资源特色和产品特色,走与当地资源相匹配的优、特、新等专业化的道路,实现从趋同发展向差异化发展转变。同时,粮食加工业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产加销一体化的模式,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以实现粮食加工业与农业、物流、餐饮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和协调发展。
(四)产品质量标准化
发达国家食品企业大都有严格的产品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建立了谷物、油料的营养、卫生和安全的标准体系,规定了谷物各种营养成分和卫生、安全的标准。随着国民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必将采用更加严格的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食品监测和检验体系,进一步规范粮食加工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标准。
五、促进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粮食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科学引导,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严格新建项目的管理,加强对粮食加工业的宏观调控
针对我国粮食加工业特别是玉米加工业存在的产
能过剩问题,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停止新建、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并调整玉米深加工项目的管理方式,执行严格的核准制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以上文件的精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建议大豆油脂加工业也要参考上述管理办法,将目前的备案制调整为核准制,一定规模以上的新建大豆加工项目,必须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新建或改扩建大豆加工项目一律不予核准。对于稻谷、小麦加工业,因其加工产品主要是食品,非食品类产品的比例很少,新建项目可继续执行备案制,但要执行严格的行业准入条件,技术水平低、能耗高、规模小、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建设。
(二)加强科学规划,发挥政策指导
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已制定和实施了包括《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饲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粮油加工业“十一五”规划》等在内的直接与粮食加工业有关的规划。部分地方也编制了本地区的食品工业或粮食加工业规划。但是,很多地方规划都是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一味地强调发展粮食深加工业。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和粮食加工业发展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思维视角,片面追求发展粮食深加工业,而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各地区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和全局利益出发,调整和完善本地区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玉米主产区要加强政策指导和产业发展引导,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产能盲目扩张,大豆主产区和沿海大豆加工区要逐步压缩大豆油脂加工的产能,避免无序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玉米、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构建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保持粮食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转化加工业的协调发展
鼓励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推动粮食加工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推进传统主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努力开发粮食食品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一批质量安全可靠、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按照“饲料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保证饲料工业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努力提高大豆加工业中豆粕的蛋白质含量,积极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在确保食用和饲用消费对粮食需求以及合理的储备库存规模的前提下,利用剩余的粮食适度发展非食物用途的转化加工业,同时加强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增值效益。
(四)培育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是促进粮食加工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要积极扶持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鼓励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发展潜力大的粮食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形式,发展形成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推动粮食加工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促进行业发展上水平上规模。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淘汰低水平、高消耗、污染严重的企业,尤其是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小型粮食加工企业,改变粮食加工业小、散、差的状况。要积极培育和扶持知名品牌,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塑造良好形象,牢牢树立名牌意识,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提高竞争力。
(五)鼓励产、加、销产业链的整合,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加工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经营,能够增强企业抵抗原料价格波动的能力,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我国农户分散经营的方式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不会有大的改变。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要把粮食生产、加工、流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使粮食种植成为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提高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范订单农业,建立监督机制,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切实保护农民和龙头企业的利益;二是以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打破地区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组建和培育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粮食加工企业;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把农民由单纯的原料提供者变为加工增殖利益的分享者,使企业和农户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六)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作为加工原料的粮食具有季节性收购、常年消费的特点,收购时间集中,资金占用大、周转慢,因此,应以低息方式给予粮食加工企业必要的收购资金信贷支持。考虑到我国粮食种植都是一家一户,分布分散,粮食加工企业直接收购农民粮食的成本非常高,很多企业往往通过中小粮贩进行收购,而目前的政策对于粮食加工企业从中小粮贩收购粮食不允许进项税抵扣,建议对粮食加工企业从中间商购进的粮食视同从农民手中直接购买而享受相应税收支持,允许加工企业抵扣进项税。鉴于东北地区等粮食主产区运往华东、华南地区运费较高,建议借鉴国外的做法,对粮食加工企业给予一定运费差价补贴,提高主产区粮食在华南、华东地区的竞争力。
篇6
【关键词】郸城县;食品工业;发展
为了推进食品工业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培育龙头食品企业发展,越来越成为加速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食品工业是具有连续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目前来看,中国的食品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就人均消费水平来看,发展还是较低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有了大大的提高,特别是在食品结构和心理上的变化,这也反映着食品工业将会有个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我县食品工业现状
1.从食品发展的资源来看,区域县发展食品工业具有丰富的资源
郸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全县总面积1471.80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农业资源丰富,1989年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第一批大型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工业兴县”发展思路,把工业发展作为启动和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立足本地实际,紧紧围绕农产品转化增值,大力发展食品工业。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茨河上游,本县西北部海拨44米,东南部海拨36米,除南部、东南部的洼地外,其它部位均为冲积平原。境内土壤主要有红淤土,占耕地总面积的35%,其次有黑土、两合土、盐碱土和沙壤土。郸城县凯杰化工有限公司位于郸城县城东工业区,厂内地质状况良好,土质分布均匀,地基承载能力100-150MPA。
2.我县食品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目前,全县己发展大小食品工业企业90家,总资产2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20家,总资产2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金丹乳酸、财鑫糖业、天豫经贸、金星啤酒、正星面粉、银海油脂、文玉米线、润华饼干等为骨干的食品工业发展框架,产品涵盖乳酸、糖类、粉丝、粉条、粉皮、挂面、饮料、饼干、方便面、米粉、豆制品、调味品、面粉、食用油等方面,系列产品达200多个,尤其是近几年,我县食品工业投资规模不断增大,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工业产值逐年增长,对我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攀升。从2008年全县食品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整体呈现出稳步、健康、快速发展势头。
3.从食品工业增长速度来看
据统计,全县食品工业获省以上著名商标和开发专利新产品8个,获省(部)级质量信得过企业10家、质量管理达标企业26家,市场的适销度和信誉度较高,并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位于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乳酸生产企业的金丹乳酸,享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发酵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乳酸及系列产品国家标准第一起草单位之称。财鑫糖业公司河南省最大的淀粉糖生产企业,全国同行业第五位。天豫经贸公司是中华全国供销总社重点龙头企业,综合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能力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金丹乳酸”被命名为河南省知名商品和河南省名牌产品。财鑫牌“高麦芽糖”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金星啤酒为“中国名牌”。“金丹”、“财鑫”、“天豫”、”“文玉”商标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4.从县域科技上来看
科技含量高,科技含量是提高效益的基础,在食品工业发展中,重点依靠科技创新,先后实施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50多项,荣获国家、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40多项,围绕企业创新,开发名优、品牌产品20多个,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增加了产品效益,推动了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金丹乳酸、财鑫糖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金丹乳酸产品研发中心为我市唯一的国家级科技研发中心,财鑫糖业功能性淀粉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河南省科技研发中心。
5.从机制优势来看
机制优势明显。郸城县食品工业发展,在机制上优势较为明显,与国有企业相比,企业产权清晰;与沿海同行业相比,他们利用的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低,专业化生产、社会化经营的水平高,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6.产品影响力较强
全县从事出口贸易食品企业3家,金丹乳酸、天豫经贸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其产品销往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7.骨干企业带动明显
以金丹乳酸、财鑫糖业、天豫经贸等为龙头的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个带动的作用,促进了相关食品产业和产业基地的蓬勃发展。金丹乳酸、财鑫糖业以玉米为原料,带动周边发展高淀粉玉米基地数百万亩,天豫公司带动发展无公害红薯基地十几万亩。龙头企业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促使我县食品工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8.区域的集群化,农产品集中效应突出
通过企业产品加工,使种植业实现了由“散兵游勇”到集中连片,由单体规模到群体规模,有力地带动了种植业生产基地、专业村、专业户和从业人员的协调发展。
9.品种质优适销
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倾斜,鼓励农民兴办食品民营加工企业40多家,已形成调味品、米线、饮料、方便面、饼干、挂面、面粉、方便面等产品80多个,其产品市场行情较好,大部分供不应求,经济、社会效益较高。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多人,稳定了社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
10.从提供就业岗位上来看
郸城县顺兴木糖厂可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吸纳一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而且还可以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食品工业发展中的问题
1.区域县食品工业发展水平较低:郸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全县总面积1471.80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农业资源丰富,农工一体化的这种模式更能够带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农业技术人员欠缺,这是农业生产量减少,这也关系到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其他区域县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农工一体化来说,郸城县食品工业发展潜力无限。
2.自主品牌效应不足:构建多种产品档次、满足各个行业和客户不同需求的复合型产品结构不丰富。虽然产品的能耗进一步下降,生产成本下降,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迅速壮大,形成在竞争行业有着重要影响和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但是没有未形成自主的品牌效应。
3.食品企业总体规模较小,生产集中度尚不够高:郸城县企业追赶企业的现象严重,这些企业总体规模不大,区域县的总体企业总体小而散,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无秩序竞争等现象。
4.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活力能力:这些区域县的企业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活动能力。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独立的文化,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它的主体虽属观念形态,但它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为各层次职工所认同和接受。
5.缺乏区域县食品工业企业资金和人才: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经成为第一大产业。在区域县中,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都反映经费不足。资金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县经济发展的头号因素。而且人才严重不足,郸城县缺乏专门的人才培训机制。缺乏创新人才,发展环境一般,难以吸引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而且管理者对创新的力度支持不足,企业就很难留到创新型人才。
6.区域县食品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较多:就目前状况来看,污染这种情况虽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是扰民问题仍在进行中,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在建厂时不做环境影响评价,生产产生的大量“三废”随意排放。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这种状况影响了食品出口,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三、加快区域县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及其对区域县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府支持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由于龙头企业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政府的介入会深化企业制度的改革,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当前特别要按照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中小企业改革,完善区域县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与此同时,搞好配套改革。
2.依托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发挥特有机制
借助现有的产业基础及优势,发挥食品工业产业园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配套设施完备的区位优势,郸城县正星粉业有限公司位于豫东优质小麦主产区的郸城县石槽镇,交通便利。及时调整品种来配合市场的需求,推出促进适合人们身体需求的面粉。依托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发挥特有机制。使产品远销上海、广东、河北、安徽、广西、内蒙、云南、贵州、青海、四川、重庆、东北三省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和好评。
3.龙头企业带好头
开发特色资源重点培育金丹乳酸、财鑫糖业、天豫经贸、金星啤酒、银海油脂、正星面粉、文玉米线、润华饼干等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产品定位在乳酸系列、淀粉糖系列、啤酒饮料系列、面粉淀粉系列、方便休闲食品系列等几大主导产品系列。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推进器,以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依托,以突出特色食品规模建设为切入点,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为主线,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特色效益为目的,发展壮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企业深加工生产规模,拉长农产品深加工链条,培育龙头食品加工产业群体,做强企业、做大规模、做精特色、做实产品、做好效益。着力打造产业基地,进一步拉动相关产业、服务业和养殖业等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发展县域经济来说龙头企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只有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培养和扶持一批专业和标准化的龙头企业,才能稳而快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农工的收入。
4.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区域县食品工业的投入
商业银行赢得了对食品工业市场这片蓝海深入开拓的机会,并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综合运用产业技术政策、行业规划、投资导向目录等手段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食品工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支持重点企业和项目,体制创新。工业企业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实现产权制度多元化和人格化。实现资本社会化和规模水平的提升。
5.提高食品工业集聚区
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建成10平方公里工业集聚区,完善集聚区食品工业园区各种功能,为我县食品工业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在郸城及周边建成150万亩高淀粉生产基地,为财鑫、金丹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建成30万亩无公害高淀粉红薯基地,为天豫经贸公司提供原料保证;建成20万亩油料基地,为银海油脂公司提供原料供应;建成100万亩强筋小麦基地,为我县面粉加工也提供优质原料;大力扶持发展牛、猪、羊、鸡等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保持120万头、肉牛保持12头、山羊保持60万头、鸡保持500万只,为我县屠宰加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通过努力,到2015年使郸城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6.质量安全,污染治理
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就目前来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来越关注的是食品质量安全上的问题。前期中国人在国外疯抢奶粉事件,刺激国人的消费,但是对中国的GDP造成了影响,因此,对消费者造成了精神创伤和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由此而招致的对于食品市场供求的冲击力相当强烈。应该加大食品质量的检查力度,加强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宣传。逐步推进食品生产的法制化的建设,促进区域县食品工业追赶总体的步伐。
四、总结
篇7
虽然新疆地区的轻工业经济的发展势头较好,但与我国的其它发达的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其轻工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程度依然很低,并且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不到1%。在轻工业经济的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 轻工业的产业布局不合理,存在严重的趋同化现象
从新疆地区轻工业的整体来看,南疆和东疆地区的轻工业发展水平要普遍低于北疆地区的轻工业发展水平,并且南疆和东疆的轻工业在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上都比不上北疆地区。同时,由于新疆地区特殊的性质,中央、地方、兵团这三大机构的共存加剧了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以及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进而使轻工业产生了严重的趋同化现象。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例,仅乳制品生产企业就出现了麦趣尔、金牛股份、维维乳业、天山畜牧等多家较好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导致乳制品的生产加工能力要远远高于实际的需求量。
2.结构性矛盾突出
(1)轻工业的产品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名优产品很少。在对农牧产品进行加工中,主要是生产初级原料产品,而对于二次加工产品的数量则较少,尤其是直接面对市场和消费者的最终成品非常少,其产品的增值主要来自初级原材料产品,产值较低。而且一些轻工业的生产规模很小,所以市场的竞争力不足。(2)轻工业企业结构不合理。在全区所有的轻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大概占总量的30%,但中产值以上的企业还没有达到总量的5%。(3)整个轻工业行业结构不合理。整个地区的轻工业中主要是传统的行业,新兴的行业并没有发展成熟。
3.原料生产不稳定,基地建设落后,并且相关机制不健全
新疆地区轻工业原料生产极不稳定,对于生产基地的建设十分落后,而且农牧产业化和工农行业没有健全的互补互动机制。虽然新疆地区的农牧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很多都是单一的农牧品种,它们的成熟期很短且都是在相对集中的季节成熟。有的农牧产品只适合及时消费,并不适合进行加工,因此不能对其进行深加工也就不能产生高的附加值。同时,工农双方互补互动的机制不健全导致原材料的供销不能及时衔接,原材料的价格波动非常大。
大力推进新疆地区轻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1.进行现代化生产的理念促进新疆农牧业进行产业化发展
(1)加强建设农牧业产业化的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可以通过各种经济合作社的方式,例如公司、公司—农民、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基地等,来加强对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以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为中心加快对杏、石榴、香梨、红花、芳香植物等产业基地的建设。(2)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优化各行业、部门、地区间的资源整合,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的特色轻工业企业。(3)通过自主创新来加快农牧产业产业化进程,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增加企业创新和开发的能力以推动农牧产业化发展。
2. 发展重点建设项目以做大做强轻工业支柱产业
要开发一批具有好的市场前景、技术含量、竞争力以及产业带动能力的重点项目。在哈密、乌昌、伊犁、库尔勒等地进行循环经济建设;加大苜蓿的种植面积以强大人工牧草饲料业;通过对于新疆麦趣尔集团等8个奶源基地的重点建设来加强乳制品的加工;在粮油加工业方面重点加大对新疆天山面集团等专用小麦示范基地粮油加工业项目的建设;同时,还包括果蔬食品加工业、日用化学品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医药及生物制品制造业等都可以建设重点示范基地。
3.建设轻工业园区,以业集群发展
对轻工业的发展进行战略定位,集中建设一些具有特色的辐射能力强的轻工业园区,这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园区主要是关于果蔬、肉类、乳制品、牧草一饲料、酿酒、塑料制品这六类产业为主。以这六大产业为支柱,辐射到其它各类产品,这样通过丰富其副产品来增加轻工业的竞争能力,进而可以形成一个上下游相互联系的巨大轻工业产业链。
4. 增强当地轻工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围绕着当地六大特色轻工业支柱产业进行产品结构、质量的调整,并通过建设相应的进出口原料的加工区为新疆当地的轻工业的进出口做好准备工作,为新疆轻工业开辟国外市场以加强轻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各方面、各领域开展广泛的技术经济合作以使本地轻工业的发展达到国际化的水平,并通过加大在中亚国家的投资来增加轻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当然也要积极吸引外商的投资与外商进行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借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建设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机构,进而可以促进新疆轻工业经济向外发展。
5.大力发展绿色轻工业经济
对于新疆轻工业经济的发展要跟上国际贸易的当前发展趋势,将轻工业的产品定位为绿色产品,并根据分别建设生产、进出口、组织等绿色轻工业发展的相关体制。以农牧一食品、日化、医药等为核心来打造新疆绿色轻工业产品的整体形象;加大对绿色产品的技术、资金、政策等各项投入以鼓励各企业进行绿色产品的生产,增强各企业对绿色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当地绿色产品的监督和宣传,向社会和各企业灌注绿色轻工业产品的品牌意识,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来促进绿色产品战略的实施。
6.为当地轻工业经济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
注重当地在轻工业方面的专科或本科教育,根据新疆轻工业所涉及的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设置相关的专业并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通过加强当地的教育来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从外地引进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擅长轻工业的管理相关人才,将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企业家;通过当地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为培养轻工业的专业人才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总结
篇8
(20__年12月26日)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经济开发区成立6年来,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今年以来,工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呈现了强劲协调增长势头,与成都高新区等其他四个开发区一道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优秀工业开发区。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将经济技术开发区20__年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以及07年的发展思路汇报如下:
一、20__年我区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
20__年我区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辖区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食品饮料和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加快。辖区一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突出品牌和技术创新优势,抓住国内消费升级和新市场扩大机遇,增长加快。二是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7户亿元企业与30多户产值在500万至20__万元的小企业同时并存,产业关联度逐步提高。三是工业发展有了大型产业项目支撑。总投资60多亿元的长虹大型产业项目PDP项目、空调压缩机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投资超过20亿元以利尔化学、美丰化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园也将启动建设。四是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实现近翻番的增长,增强了工业发展的后劲。五是今年开发区顺利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审核,成为省级开发区;3月被省委省政府又授予省优秀工业开发区称号,为园区工业发展争取资金政策提供了好的平台,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预计辖区全年工业总产值实现35.5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年计划102;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3.5亿元,同比增长46,完成年计划101;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年目标计划101;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2亿元,同比增长182.6,完成目标任务的15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户,同比多增3户,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87.5。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工业发展各项目标,我们能确保完成。
二、我区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作法
1、研究出台了系列促进工业企业发展壮大政策措施。
新年伊始,我们就到沿海一些发达开发区考察学习他们发展工业经济的先进经验,结合园区实际,把辖区企业按照规模、成长性、市场特点分成几个层次,逐一研究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措施办法。制定出台了扶持工业发展壮大系列政策,强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融资、技术创新、争创品牌等工作,改变了一批中小企业受制于技术、资金原地踏步的格局,企业实现了良性扩张。
2、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发展平台。
我区已经建成工业标准厂房近10万平方米,20__年建成3.5万平方米,实现入驻中小型企业30余户,企业在标准厂房内年实现工业产值超过5亿元,大批中小企业在其中得以发展壮大。同时,一批中小企业通过标准厂房的培育壮大,正陆续征地建厂。
3、加强项目建设力度,努力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全区上下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重点推动确定的38个项目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区近20项在建项目和30项待建项目的建设。一是全力支持,确保长虹PDP、空调压缩机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力争长虹手机以及美丰扩能技术改造等大型骨干项目落户我区,二是实现一批中小企业当年引进、当年投产。三是大力抓好10余个投资20__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扩能。全年建成了投资1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7个,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户。
4、完善工业服务支撑体系,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坚持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预警预测分析;积极完善工业企业投融资体系,从担保、贴息、贷款、风险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快企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召集银企合作会议,解决融资难题问题;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向上为企业争取无偿资金1000多万元,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培训、交流会议,帮助企业家转变思想观念、转变企业生产经营增长模式;努力保证企业用水、供电、用气、工业用热、办证等生产要素,完善工业标准厂房服务设施,以优质的服务工作促进全区工业经济规模、速度、效益协调快速增长。
三、20__年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20__年我区工业经济的奋斗目标是:围绕龙头企业打造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成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3个50亿元产业集群(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20__年辖区工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6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65户,为此,明年我区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实现技术改造投入6亿元以上,形成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要争取各级领导部门支持,强力突破我区项目建设中面临的土地、规划、项目审批和项目融资四大瓶颈,一是举全区之力,促进长虹PDP项目、空调压缩机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尽快投入生产;二是抓好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利尔化工技改项目、四川美丰公司新厂区建设;三是抓好辖区10余项投资超过20__万元以上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培植一批成长性规模工业企业,包括宏发电声继电器生产项目、硅橡胶制品生产线、EPE发泡膜项目、凸轮轴生产线改造项目、钐钴永磁生产线、贴片电容生产项目等,新造就一批亿元级企业。
2、抓好一批优势企业自主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积极拓展市场,实现快速增长。重点支持华润啤酒绵阳公司、利尔化学产品升级、扩展产品链。帮助恒信磁材、四川宏发、天晨生物、新康实业、福特电子、重业齿轮、长和科技、恒旺电子、葡露食品等10户以上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努力扩大产能,快速实现上等升位。
3、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实现招大引强。
篇9
政协二届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就“如何振兴我市传统轻纺工业”等相关议题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提案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对此,市政协提案委、财农委组织部分委员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到二毛纺厂、皮革厂等企业进行了带案视察,并和有关部门、部分企业代表进行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20xx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xx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20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20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振兴榆林轻纺工业指导思想。各级领导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轻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竟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 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2、制定政策措施,确保轻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市委召开常委会、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我市轻纺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指导意见,制定10年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恢复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从发展目标、领导机构、扶持措施、考核督办等方面全面指导我市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从而使我市轻纺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改变目前我们“跛脚”发展方式,即重工业“一条腿粗而长”,轻工业“一条腿短而细”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项目的引进上有所侧重。要坚持三个“两手抓”既要抓能源化工产业,又要抓传统轻纺工业;既要抓大型企业的引领,又要抓中小企业的发展;既要抓国有企业的改制,又要抓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三个反哺机制,即工业反哺农业;重工业反哺轻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发展毛绒、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
4、理顺行业管理,加大协调服务的作用。一是要扭转轻工业管理方面的混乱和缺失,明确经委行使轻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引导轻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成立类似于“扶持南部发展办公室”的临时机构,或成立轻纺工业发展振兴指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经委,发改委、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这样可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相关政策,集中各类扶持资金,力争到2020年左右,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轻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三是鼓励支持轻纺企业成立联合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由发展。
5、加快园区建设,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加快《榆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在榆林经济开发区建设轻工业园的建设步伐,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吸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政策优惠等措施,创造条件,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轻纺企业入园,引进国内外大型轻纺企业集团落户榆林。把园区建设成具有经济规模最佳,专业化程序最高,拥有生产、科研、信息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到20xx年,总投资9600万元,建成毛纺、制衣等传统产业集中园区。
6、实施品牌战略,引领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要把“绣鸡牌”毛线、“古城牌”毛毯、“长城牌”地毯、“娇舟牌”呢绒、“三爱牌”服装、“天舟牌”羊绒衫、“古城牌”皮革等曾经具有宝贵财富的驰名品牌保留住、宣传好。二是要在传统轻工企业实施改制时,必须要努力做到保住牌子、留住队伍,门不关、人不散。即使是破产企业,相关部门也要注入一定的商标保护专项资金,确保商标在近期内不被注销。通过政府整体打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用无形品牌调动有形资源,让老品牌展现新魅力。三是要创新机制。从研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扶持、创新成果激励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制定高质量、高标准的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产品质量标准,用特色化推进品牌化。四是要加强产品宣传力度,政府应在扶持经费中专门列支一块用于补贴支持本地产品在国家级媒体上的广告宣传。
篇10
关键词:黑龙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经济水平
黑龙江的产业结构变动是在近几年开始逐渐进行的,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现阶段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来看,目前的产业结构已经受到严重的打击,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有利优势,就要将改变产业结构作为最基本的发展问题。对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确立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是目前的首要目标。
1黑龙江省大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概况
1.1从产业结构偏离的角度分析
黑龙江省大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在近些年中较为活跃,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经济水平的提升。从总体趋势来看,现阶段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的情况正在逐渐减弱,产业结构处于逐渐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进行产业结构偏离的计算中需要利用产业结构中产业各自的劳动力比重值与产业结构中各产业的产值比重值。计算结构表明黑龙江省在近些年的发展中虽然产业结构偏离数值正在逐渐的减小,但是仍然处于产业结构偏离的状况。事实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的劳动效率低下,农业所需的劳动力要比其他产业所需的劳动力多,但是随着人均经济水平的提高,从事与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要比以往有很大的减少,这更加使得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的状况严重化。除第一产业农业来说,第二产业所表现出的特点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劳动效率也是处于低下的状况。第三产业在近几年来的发展较为稳定,越来越多的第三产业进行扩大与发展,这对劳动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1.2从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分析
产业劳动生产率就是产业结构中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除以产业结构中各产业就业的比重,产业劳动生产率能够很好地说明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在进行分析时作为重要的数据参考。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只有使黑龙江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表现出的各产业劳动生产率趋于平均则说明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均衡,对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以及经济水平实力都较强。相反,表现出的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差较大则说明地区各产业发展不均衡,这对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2黑龙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均衡
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均衡是黑龙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就必须要解决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黑龙江省的能源占有量在发展的初期还是较为充足的,但是随着发展的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能源用于黑龙江省的建设与人均利用,这就造成能源短缺的情况发生。能源结构从以往的较为平衡逐渐遭到破坏,缺少能源的支持使得黑龙江省的未来发展受到极大影响。黑龙江省的消费结构在近年来也呈现大幅增长的状况,消费水平的提高虽然能够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但是在促进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增加了资源消耗的负担。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发展特点使得它们的整体发展不均衡,能源结构的减弱提供不了消费结构逐渐增加的能源需求,所以在现阶段发展中两者的矛盾变化趋势对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平衡化目标的达成十分不利。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均衡状况如果持续恶化,这对于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严重不良影响,最终将拖垮整个地区经济,这种结果十分严重。从整体上来说在黑龙江的工业中还是以制造业和采矿业为主,这两种产业都属于重工业。在制造业与采矿业中不能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对资源深加工比较少,使得后期增值比较小。这种状况的产生对黑龙江产业结构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如果不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黑龙江的整体发展就会落后。
2.2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
黑龙江省大庆市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的数量较多,最为突出的重工业就是石油业。大庆市的石油储备量较为充足,所以在石油开采方面占有很大优势。除石油业以外,其他重工业经过石油业的带动也呈现出发展较快的趋势,重工业的发展使得大庆市的经济发展得到基本的保障,在就业职位提供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为黑龙江省的劳动力安置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虽然在重工业方面有较好的发展,黑龙江省大庆市的轻工业却一直处于较为低迷的发展趋势,轻工业作为重要的产业之一是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平衡的重要因素。目前在黑龙江省的整体发展中,轻工业的数量较重工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这种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引发了很多严重的问题,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是高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状况的存在首先使得不同技术人才的就业机会不相同,轻工业数量较少使较多的轻工业技术人才不得已去往其他地区就业,这将进一步恶化轻工业发展较慢的问题,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十分不利。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还会使得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水平的提高是保证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对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2.3对国有企业改革缓慢
在黑龙江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重要的发展目标,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无法做到彻底改革,改革的速度也处于缓慢的状态。国有企业在黑龙江省的比重较大,国有企业的数量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减小的趋势,作为支柱产业国有企业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发展模式的落后使国有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有利优势就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劳动力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得不到就业的机会,国有企业作为主要的企业形式应当对劳动者增加情况进行缓解,加速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扩大规模从而能够使更多的劳动力得到就业的机会。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所以在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对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的发展前景,这对黑龙江省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国有企业改革缓慢的状况也将引起其他企业的发展,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企业相互竞争的关系对于所有企业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国有企业的发展缓慢将打破这一平衡关系,其他企业的发展势头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3黑龙江省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及定位
3.1优化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是黑龙江省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能源作为重要的发展基础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目前黑龙江省的整体能源所有量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优化能源结构已成为现阶段最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优化能源结构要从节约能源方面入手,能源储备量的逐渐减小迫使黑龙江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寻找新型的能源物质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积极建设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利用清洁的新型能源进行替换,对新型的能源进行合理必要的研究,分析其使用过程中的特点,保证新能源的安全性。低碳环保意识也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内容,提高低碳意识将有效地减小能源的浪费。在进行低碳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生产过程中对于能源的利用量十分大。传统的生产方式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变,改进生产方式,解决能源加速减少的问题。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作为省级管理部门的未来长期目标,长期的机制能够有效地对低碳经济进行实施,能够很好地保证能源不被浪费。在建立长效机制的同时还要加强法规标准的确立,严格的法规能够最大程度上制约能源浪费的发生,加大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
3.2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
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是现阶段黑龙江省面临的难题,所以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想要平衡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就要将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发展低碳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使得黑龙江必须改变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以建立重工业低碳发展模式为切入点,将低碳经济的发展观念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低碳经济的实行需要在重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严格进行。在重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还要对黑龙江省的轻工业进行提高与发展,根据黑龙江省的发展状况,引进合适的轻工业进行投资,合理的增加轻工产业的数量,使轻工业的发展促进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平衡。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不仅能够使黑龙江省的产业发展更加全面,还能够对黑龙江省的经济水平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传统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一直是支柱产业,其生产成本也十分可观,低碳经济下的重工业发展能够使生产成本进行大幅的减小。轻工业的发展对于黑龙江省的经济水平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轻工业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产业,所以想要使黑龙江的经济水平在短时间内进行提高就要发展轻工业。
3.3加快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有企业在黑龙江省占有重要的发展地位,所以想要调整目前的生产结构就要加快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有利于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就要对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国有企业的发展状态进行细致的研究,根据黑龙江省的未来发展方向来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发展目标进行确定。将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合理的解决措施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有利地位,促进黑龙江省的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4结语
现阶段黑龙江省大庆市的产业结构变化较快,这对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现阶段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够均衡,但是经过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对产业结构加以调整,这就能够很好地改善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使未来应该加强发展的产业进行加强,对产业结构平衡不利的产业加以调整。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平衡将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未来的发展十分有利。
作者:金丹 单位:佳木斯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国林.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J].天津政协,2013(9).
[2]闫成磊,刘超,李宇欣,等.低碳经济域下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18).
[3]尚慧丽,姜述弢.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效益研究[J].商业研究,2012(3).
[4]何小川,李国祥.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黑龙江金融,2014(10).
- 上一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 下一篇:量子计算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