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党的十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迫切期望。 按照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全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的发展奋斗目标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也正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为完成这一目标,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已不只是民众传统产业禁锢下理念的转换,而是如何进行实际运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要体征的快速生长,并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交易市场,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集群,已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考虑。因此,建立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基地,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全面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中之重,也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所在。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产业园区本身是通过政策扶持、人才集聚、管理支持、资源整合等方式来支持新创企业在其辖区内的发展,使其能够逐渐发展壮大,创作价值。产业园最初从支持和孵化、营建高新技术企业而兴起,同时也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机构和企业发展平台。 从企业本质上来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几乎和新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异,所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完全可以从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始,在园区提供文化创意类创新企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促进此类型企业的成长。 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催生文化创意企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推动就业等方面创意产业园区均有重要特征和功能。
1. 创意产业园区内聚集了众多具有融合、交互、互补功能的产业。园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集群或产业丛集。创意产业的各个类型在总体上看似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各部类内却有共同或相近的特性。如产业上游的资源需求相同;需要的人力资源群体相同或相近;都生产同类功能的产品或相关产品;供给同一市场,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营销方式、销售渠道。
2. 创意产业园区的各个企业行业跨度较大。其主要构成包括: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时尚相关方面的企业,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数字网络内容产业方面的企业,策划推广信息咨询经纪的中介机构,以及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经验的服务咨询公司。这种按需组合的方式有利于集群内企业间动态的联系、资源的整合,从而构成一个网状的、多方交互的产业链条共同体,形成资讯快速传播、企业共享资源的聚集效应。
3. 高层次人力资源是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的条件基础。一是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教育背景的复合型智力资源,如相关专业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推广或经贸教育等相关行业人才及文化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网络设计等领域人才。二是在创意产业园区内配备不同市场、不同领域需求的多层次专业人才,形成多种创意人才的互补、互需、互助的聚合优势。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条件及相关要素分析
相比较于其他行业的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特殊的形成条件,具体包括以下四点:1. 建设完善的创意产业园区,必须进行前提合理规划和良好的基础配置;必须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政策支持和合理高效的协调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及就业环境。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切合实际的投融资支持及资金扶持;具有创立创意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的能力;社会文化和知识资源发展的国内外大环境较好;诚信、互惠、合作、高效的公共关系网络。2. 提供良好的文化、艺术创意产生环境;对文化标准和文化价值给与极高推崇,对创意、艺术资源、教育、知识产权的予以保护;对人才培养和社会责任有担当;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继承、发扬、应用;推动国际多元文化交互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城市或园区文化活动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3. 搭建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特殊市场网络,打造原有的行业界限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完善创意产业链,加大高新技术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合理使用。4. 除此之外,吸引创意产业人才入驻的园区创意氛围、城市文化底蕴和舒适自然的生活配套设施区域也是产业园区发展和完善必不可少的条件。
通过对国际及国内多个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及现状的深入分析,其成功因素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 经济因素促进园区规模聚集。合理的租金是促进产业园区项目形成的关键因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合理的租金价格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区自然形成的关键因素。建筑与地理因素,也增加艺术区对艺术家的吸引力,但它们是服从于经济因素的次要因素。2. 人才优势夯实园区创意基础。艺术家、大师、从业人员的聚集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速发展壮大。沃霍、李奇斯坦、劳森柏格、约翰斯成为苏荷的第一代居民,毕加索、夏加尔、米勒、乔伊斯也都曾流连于巴黎左岸。同样,北京798的兴起源于隋建国工作室的建立,宋庄艺术区的形成少不了栗宪庭、方力钧的身影,而田子坊也成就了陈逸飞等人的艺术理想。再者,举凡重要的创意产业聚集地出现,大多有知名高等艺术院校的学术支持与交流活动,这已为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历史所证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学院思想的一个实践基地与展示空间,而学院则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创意基础、思想来源和专业支持。 3. 政策扶持助力园区持续发展。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成为产业园区项目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产业转型点,为城市建设和品牌提供重要保证,遂得到市政府的直接支持,并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团队的远见和集体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的法律法规,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 区位依托搭建园区发展平台。优越的区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选址在靠近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距市中心适当的距离,享受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适度自由的创作生活条件。 便捷的交通:临近国道、省道及交通要道,拥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宜的艺术区与商务区、居住区相关配套设施,形成环境幽静的“城中区”,有利于增进艺术区对艺术家和商业发展的吸引力。 良好的基础设施:依托于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5. 功能复合推进园区多元化进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是先进文化创意产业区的显著特点,即产业结构复合,以艺术价值为主导,围绕创意核心产业区形成具有会展、酒店、居住、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功能区综合体。
参考文献:
[1]晶莹,李放.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6).
[2]周秀玲,王信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兼论文化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J].当代经济,2010(09).
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集聚区 开发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053-01
20世纪末以来,在金融全球化、信息数码化的巨大潮流冲击下,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国兴起,创意产业集聚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出于全球化分工协作和市场交换的考虑,许多中心城市都在快速的发展一些新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对这一空间的研究,成了西方城市研究近来的新的焦点,以设计、广告创意等创造性和知识性为基础的新经济活动如何为城市带来新鲜血液,如何形成新的社会空间和经济空间。在国内,以老工业空间的改造和更新为基础的艺术家集聚地是引起人们关注创意产业集聚地的开端。创意产业集聚地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不过9个年头,尽管时间短暂,其前期的发展颇为曲折,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其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全国“创意产业园区热”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程度。但是,繁荣的表象之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陆续出现的一些创意产业集聚区,多数是一种跟随现象,即一个地区的政府或开发商看到别的地区在建造和改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也随即模仿着建造和改造起来,但其应有的功能远未发挥出来。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依赖一定的区位条件,而这些条件是没有办法在城市的任何一个区域复制的。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意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之中,各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单一发展模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需求,多种发展模式共存更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那么,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同模式具有深远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讨论
政府引导型、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型、传统文化保护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型和公共休闲空间型这五种形态是目前世界各国与中国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致模式。
1.政府引导型
英国、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政府引导型的积极典范,其中尤以英国政府大力推动的“创意工业”成效最为显著。政府引导型是指由政府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类型。
2.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型
原生态的文化创意经济形态就是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型。城市中废弃的工厂或仓库区往往被文化创意型艺术家群体所选择作为基地,主要是因为这里低廉的租金、空阔的仓库厂房与相对方便的都市生活。艺术家们多以个人画廊、工作室为主来从事艺术创作、展示作品、交流技艺及出售自己的作品。同时艺术商人和特色餐饮、酒吧、画廊、书店的从业者也被聚集区所吸引。生机勃勃的艺术家街区是由文化创意企业的工作产品与艺术家独特的生活方式所构成。
3.传统文化保护型
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较为广泛,依据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建筑、工艺与人文资源,进行传统艺术或遗产文明的保护性移植、复制与传承,均可以列入其中。如何保护地区的多元文明与历史文明遗产已成为关系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议题。中国已被审批的29项世界文化遗产与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在保护基础上而形成的传统文化保护型的文化创意经济新形态,而且对保护中华传统文明这种不可能重复的人文历史资源也有着重大的作用。
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型
由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以及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都具有实际意义。
5.公共休闲空间型
该模式把旧厂区或老建筑群改造成景观,不仅能起到美环境、治理污染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我国文化创意集聚区模式的选择及开发建设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要素,这个发展过程中,在经历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与信息化产业升级与转移发展之后,便成为整合本土资源,参与世界分工,形成独有产业,创造新的价值的竞争力优势。因此,就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情况差异较大等情况而言,不管哪种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将是社会经济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如何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予以阐述。
1.加强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政府的引导与推动。制定政策,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做好引导、扶持和服务工作这些是政府的主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创意产业尚处于初期阶段,地方政府应站在全球价值链的高度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结合起来,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平和宽松的发展环境,研究和制订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律的各项政策,完善区域性的企业培育、公共平台建设、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研发创新、人才培训、政府采购、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加大对创意企业资金扶持力度广开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中小企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构成,在发展中往往会面临研发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建议按照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方式,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支持初创期创意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或企业,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积极向银行推介重点项目,引导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尝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形式,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信贷投入,支持担保机构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鼓励创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国际创意产业投资、吸纳社会资本等形式,实现投资主体的社会化和多元化。
3.打造创意产业链
创意产业只有通过组建完善的创意产业链,强化分工协作与规模,才有竞争优势。根据资料显示,美国电影73%的收入来自于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而票房收入只占到电影产业收入的27%。我国创意产业起步晚、发展快,很多的文化创意往往只能形成单一的价值实现形式,缺乏完整的创意产业链,大多数的文化创意流通都只是“一锤子买卖”,而任何一点的断裂都会使创意产业的整个进程受阻。使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帮助创意企业的关键,如何延伸产业链,开发相关的衍生产品是当下继续解决的问题。较为明确的分工,在产业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各企业在生产流程上相连接这是创意企业之间应有的良性模式,由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4.积极培养和引进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人才,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成功毫无例外地是依靠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发展起来的,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差距较大。因此,如何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意人才是重中之重。
建立多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原则,这样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依托我国现有的科技和教育资源,鼓励在高等院校设立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专业相关课程,并与创意企业联合建设创意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育创意紧缺人才;二是通过具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创意产业人才职业培训,促进其创意专业知识更新升华;三是加强国内外人才的交流合作,鼓励与国外大学、培训机构以多种形式联合培养创意人才;四是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
在人才引进方面,吸引海内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又具备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我们需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吸引和使用全球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以期权、高薪、兼职等多种手段,以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造就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J].社会观察, 2009.
[2]厉无畏,王如忠,缪勇.培育与发展上海的创意产业[J].上海经济, 2004(1).
篇3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合理规划、扶植和引导。从国内外文化创意发展的经验来看,产业政策对于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阐述和证明了此观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虽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基础不够巩固,发展水平处于下游。要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是政府的作用尤其重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文化创意政策研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从2003年开展的文化体制改革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政策松绑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要“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关键是如何界定政府和文化企业的未来身份,而在这两个方面,科学界定政府的身份并正确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及行业引导上的作用极为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兴起的背景和历史当代的不同动因,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中政府的作用;总结借鉴国内外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政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政策框架,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与政策取向的研究,为我国更好地规划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因此切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关键的政府作用与政策要素,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制度之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与产业政策发展的比较,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政策的比较,文化创意产业不同发展阶段政策的比较,结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政策支持体系的发展现状,通过政策机理的分析和对未来政策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以期对我国文化创意发展起到较好的启发作用。
二、政府职能转变与政策制定研究。
目前国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合理界定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创意产业是一个融合诸多产业的综合性产业,由环环相扣的产业活动构成,创意产业清晰的行业划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有赖于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要着眼于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应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并推动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职能转变转移经历了一个由“政府导向”转移为“市场导向”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二战后的发展黄金期后,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着诸多社会困境和民众指责。由于福利国家理念的推动,西方国家政府权力不断扩张,政府职能范围不断扩大,政府角色的膨胀引起了民众不满。民众认为政府的规模过于庞大,消耗了过多的稀缺资源;二是政府管理的范围太宽,自身陷入过多活动导致资源浪费;三是政府行事的方法不当,公众认为通过官僚体制提供服务导致低效和无效。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M·布坎南等人对“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所导致的政府失败进行分析,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将公共选择的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其关注的重点是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选择理论重新强调市场的价值,它给政府开出的药方就是要让政府将其不应该做的和做不好的事交给市场来完成。公共服务市场化有着如下三层含义: 1·将决策和执行分开,即政府更多的是“掌舵”(决策),而不是“划桨”(执行)。2·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多元并存,打破垄断,竞争发展。3·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有在多元的供给者之间选择的权力和用以选择的资源。
简单来说,就是要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给公众以个人选择的机会。
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一书中将竞争分为三类:一是公对私的竞争,即让公营组织和私营组织都来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促使其竞争;二是私对私的竞争,即政府要求私营企业彼此竞争,以提供一些公共服务;三是公对公的竞争,即政府促使自己内部组织之间进行竞争,以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
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学术呼声下,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形成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这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形态和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共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经济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根基。各种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产品;必须以企业、社会和公众为主体,政府职能转变为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必须以提供公共服务为核心。在这一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文化逐渐也成为面向市场的主体,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最本质的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为文化创意产业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新的理念。第一,政府提供核心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理念;第二,政府公共管理要有市场效率的理念,新公共行政则将公平与公正放在政府价值体系的首位,新公共管理理论则在政府资金运用要讲究公平与公正的基础上,强调资金运用的市场效率,政府服务的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也越来越多,主要从管理学、产业经济学、艺术经济学、传播学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创意产业状况、发展趋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建议与措施等。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观点主要集中为从办文化变成管文化,要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全能政府是政府对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全面支配与控制,而且这个控制力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有限政府是指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承认自己的施政范围有一定限度,而且必须受到社会和政府自身内部的严格监督。在已有的国内研究文献中,将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责定以为制定政策、实施监督和提供服务。
制定政策是文化行政机构进行宏观管理的改革规划和制度设计的过程,具体有四项职能:第一,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第二,通过不同制度安排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布局和发展方向;第三,根据国际规则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第四,通过立法和其他有约束力的形式规范演出市场,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不法行为。实施监督是因为作为文化宣传系统要有宏观监督,保证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提供服务是政府建构有利于文化产业自主发展的制度。
然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研究却要少得多,而且很少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归结为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策体系不够完整,具体政策缺乏承接性和系统性;对文化创意经营机构的管理和调控力度不能符合现实需要;现行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在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方面,现行政策显得不足。第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建议。主要有:
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因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应有利于调整区域发展结构,促进不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均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应向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支持等方面倾斜。
三、研究的创新与研究内容探讨。
首先,研究角度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政策比较,创新性地将政策与产业体系形成相结合进行研究,同时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其他产业政策之间的不同,阐明文创产业的特殊性,从而以独特的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进行研究。其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由于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工作,研究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密切,提出的政策措施仅仅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际,因此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更为明显。第三,创新性地引入政策机理的研究,从而对不同方式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深入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研究,提出具有更加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在研究的几个创新点中,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不同发展阶段政策的比较、对于政策机理的研究等内容,国内外尚无成熟的观点,尤其是针对我国实际的研究更为缺乏。其次,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行业划分和统计标准各有不同,许多现象和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梳理和探究,因此造成数据收集的困难,对研究分析形成不利影响。
第三,对于政策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存在困难。由于政策对于产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对政策的分析预测必须客观、可靠、有理有据。由于基础条件和资料的不足,对未来趋势的分析就会显得困难。
篇4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已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新局面。如文化产业快速增长,新兴业态发展迅猛;文化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亮点,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服务日趋完善,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投资持续升温,文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社会资本的介入步伐加快,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内蒙古文化产业的行业框架基本建立,显示出一定的经济实力,一些行业形成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提出和实施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战略,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确立宏伟的远景目标。当前,面对新一轮的发展大潮,欠发达地区能否抓住有利机遇,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有所作为,是一个引起普遍关注而又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是党委、政府着眼于新世纪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为实现这一目标,先后出台了支持和加快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决定和政策,明确了全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文化建设热已在全区蔚然成风。
在“大文化”、“大产业”、“大旅游”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文化产业已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新的支柱性产业雏形已现。全区各地高度重视草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依托草原文化资源,积极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使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大放光彩。目前,已有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红山文化节等110多个节庆品牌;初步建设或正在规划秦直道、巴林石、孝庄园、红山先民聚落园、锡林浩特蒙元文化城、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元上都文化产业园区等20个文化产业园区;在图书发行、有线电视网络、电影、出版、报业领域成立了5大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其集团化、集约化、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二)加强文化资源普查、整合与开发,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内蒙古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加快内蒙古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现实基础。自2006—201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我区已有数十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2010—2011年组织实施了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对内蒙古的历史文化、民族语言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文化之乡、地名文化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科研究、文化艺术机构或团体以及广告会展业、网络业、动漫业、文化人才等19个大项目、108个子项目进行了较全面的普查。目前,我们已初步摸清了境内的各类文化遗产及资源的家底。与此同时,我区先后组织实施了“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程、“蒙古文大藏经影印出版工程”、“内蒙古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内蒙古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等。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重大文化项目和学术工程的完成将对内蒙古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由此而产生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将会使更多的人从其他行业中逐步分离出来,加入到文化产业大军中去,内蒙古文化产业将迅速发展壮大,进而取代部分传统产业而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
(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开拓宽广的前进道路。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涉及文化生产、文化流通、文化组织、文化结构、文化分配、文化权利等各个方面,既包括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又包括对原有文化利益格局的调整。既包括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的破除,又包括对原有文化经济格局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由于目前我区文化产业总体上尚处于起始阶段,还未形成完善、配套的文化产业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清除不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有利于解放文化产业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从而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保驾护航。
(四)积极培育和完善主导文化市场,为内蒙古文化产业营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发育的土壤,其发育的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文化市场是连接、沟通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者的中介,必须在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规范,以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经过几年发展,一个包括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制作放映业、文艺创作演出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娱乐业、广告业、文化会展业、工艺美术业等行业,由本体产业、交叉产业、延伸产业综合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内蒙古已初步形成。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个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呼包鄂产业带为主轴,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构筑起了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市场发育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内蒙古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将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内涵发展;崇尚自然、向往绿色、保护生态的普遍的大众文化理念和生活理念,将会为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做大做强内蒙古的文化产业赢得无限商机,将吸引更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和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产生良好的文化市场效应,为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市场化发展开辟广阔的美好前景。
(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要求内蒙古“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区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明确了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和主要发展目标。由此,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必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当今社会,任何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文化软实力的综合性竞争。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源泉。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上升,经济发展越来越与文化融合在一起,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借助文化手段和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经济的文化属性越来越明显,出现了“经济文化化”趋势。当今,文化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或功能,还具备了市场条件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而在自然生产力、工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第三代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当代经济文化科技的一体化趋势。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既是内容产品,又是技术产品,融合度高、带动性强、增长速度快,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促进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贡献将越来越大。而“并存、互补、竞争、创新”将是未来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毋庸置疑,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在其经济、文化、科技的一体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文化产业链的特优化趋势。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必将围绕主导产业,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链,使分散的资源集约化,这是内蒙古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所在。一是以资产或产权为纽带,打破条块分割、行政壁垒和行业垄断,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和重组,形成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使之成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二是根据区域文化资源的禀赋特点和产业链相关效应,以中心城市为重点,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集约化程度较高、产业链较长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三是着力打造混生性文化产业项目,尤其要把文化旅游与民族演艺结合起来,集合市场、资本、技术及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打造有市场前景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不断形成内蒙古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篇5
关键词:创意产业;产业集聚;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4-0087-04
一、创意产业城市集聚的现象
近年来,创意产业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21世纪城市经济增长的引擎。所谓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是指“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并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其产业范畴主要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
产业集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它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公司、专业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行业企业、相关部门(如大学、标准检测机构、行业协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分布,它们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意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集聚化发展趋势,即在城市集聚发展趋势,笔者将其称为创意产业城市集聚,综观全球,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创意产业较发达国家,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比如英国的伦敦、曼彻斯特,美国著名的好莱坞电影拍摄基地、加利福尼亚多媒体产业集聚区,日本的东京以及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省等,都是全球有影响的创意产业集聚地。创意产业在我国的集聚化发展趋势也很明显,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广州、深圳、长沙等经济较发达城市都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意产业园、基地或集聚区。
二、创意产业城市集聚的模式
创意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化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从集聚形成的机制、要素特征、推动主体和空间布局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模式。
(一)从集聚形成的机制来看,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可以分为:
1 自下而上的市场自发型。这种模式不是政府规划先行和主导,而是主要依托本地创意资源自发形成。该模式在发展初期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发展规划,呈现松散和无序的状态。从企业业态来看,既有以大企业为核心带动的,也有众多中小企业扎堆而形成的。前者的特点是大企业是集聚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又与众多中小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中小企业围绕核心企业生产差异化产品。后者的特点是集群内没有主导性大企业,集群内各企业规模相差不大,生产的产品相似,因而彼此竞争激烈。
2 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这种模式是政府先行规划,并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人才入驻创意产业园区或集聚区。与市场自发型相比,该模式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政府意图和相对科学的产业规划与布局构想。我国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纷纷出台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设立创意创业园区或基地,就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3 市场自发与政府引导结合型。这种模式通常是市场自发型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再根据需要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予以规范和引导,使之健康有序发展。此种模式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克服市场自发型模式的松散无序弊端,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二)从集聚形成的要素特征来看,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可以分为:
1 科学技术型。该模式与信息技术变革和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关,主要分布在研究开发与设计类创意产业部门,尤以软件开发、工业设计、动漫游戏最为典型。美国的硅谷、英国的曼彻斯特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的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等就属于此模式。
2 文化艺术型。该模式主要依托当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而成。如首都北京凭借其历史、人文资源,形成了以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798艺术工厂和宋庄画家村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密集区。
3 时尚消费型。该模式与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紧密相关,主要分布在摄影、影视制作、休闲体育、体验旅游、美容美发、会展、餐饮、互动游戏等行业。我国上海的“同乐坊”和“海上海”就是典型,前者以特色酒吧、中西式餐饮、时尚展示、个性零售店为其发展的重点,后者以生态居、创意LoFT和创意商业街为其发展方向。
(三)从集聚形成的推动主体来看,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可以分为:
1 艺术家驱动型。基于对某一特定城市地域文化与环境的认同感,首先少数创意人员(主要是艺术家)自发聚集该地,进而带来众多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集聚。美国曼哈顿的SOHO区、北京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北京798厂大山子艺术区和上海苏州河仓库艺术区,就是典型的艺术家自发集聚。
2 企业推动型。企业依靠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在发现、识别并选择了创意产品作为企业发展方向后,整合社会创意与中介人群,与其他街道社区的发展定位形成互动与差异,成为当地创意产业的主力推动者。成功案例有深圳华侨城的旅游、地产双主题开发模式,成都置信地产古城再造与旅游地产模式,上海正大地产现代艺术馆与商业地产一体化模式等。
3 政府推动型。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制定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以推动创意产业集聚发展。1997年英国布莱尔政府制定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2003年伦教市政府提出要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宏伟战略;新加坡1998年启动了“创造新加坡成为文艺复兴之城”的国家战略;韩国出台了“设计韩国”的国家战略;日本打出了“文化立国”的口号;我国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城市也纷纷出台政策与措施,积极打造“创意之都”。
(四)从集聚形成的空间布局来看,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可以分为:
1 校区依赖型。该模式的特点是集聚区紧邻并依托若干著名大学或科研院所发展壮大。比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创意产业集聚区,都集中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大学:波士顿拥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纽约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芝加哥拥有芝加哥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洛杉矶拥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南加州大学。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创意产业园就是依托当地著名的昆士兰科技大学而发展起来的。我国上海昂立设计创意园紧邻并依托同济大学,园区中有30多家建筑设计企业几乎全部都是同济大学老师和学生
创办的;上海交通大学旁边的虹桥软件园和乐山软件园,园区里有200多家创业型软件小企业,70%以上是由上海交大校友创办。
2 旧区改造型。该模式通常是创意主体按照保护历史建筑和营造个性创意空间的原则,对原有闲置厂房、旧仓库和旧城区进行艺术改造和装修,直接将其作为创作、经营活动的场所。美国曼哈顿的苏荷(sOHO)、英国伦敦的泰德现代艺术馆、德国柏林的哈克欣区、北京的798厂大山子艺术区、上海的“8号桥”、杭州的LOFT49都是通过改造城市工业遗址而崛起的现代创意产业中心。这些具有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的老厂房、旧仓库等经过艺术家的现代元素改造,满足了年轻艺术家低廉地租、广阔空间和独特氛围的创业需求。
3 园区嵌入型。该模式一般是在已有高新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中设立新的创意产业园,即园中园模式。广州科学城创意产业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科学城是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的核心园区,2007年该开发区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软件、动漫等创意产业,规划在科学城综合孵化区建设广州科学城创意大厦,设立广州科学城创意产业园。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区也属于此模式。
4 新区规划型。该模式是政府相关部门重新规划某一区域,集中发展某类创意产业。上海长宁区的多媒体产业园、杨浦区的海上海设计、商务及居住区就是全新开发的创意产业基地;北京市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和中关村软件园也属于此种模式。
三、创意产业城市集聚的特点
从产业集聚的外在特征来看,创意产业集聚与其他产业集聚一样也是相关产业的人、企业在某一地域集中。但与传统产业集聚相比,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 集聚主体的创造性。创意产业集聚的首要特征在于其集聚主体的创造性,其集聚主体通常是具有创造性的人和企业,即创意阶层和创意企业。创意阶层大多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艺术家、文化人、设计师和拥有各种技能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总体比较年轻,富有想象力、敢于创新,其工作就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创意企业是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增长而成长起来的。其创造性在于:(1)企业员工主要是知识型劳动者,是拥有能激发出创意灵感的设计高手和特殊专业技能人才。(2)企业家是一个集诸多技能(既精通经营管理又深知创意产业内涵)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能有效地对性质迥异的企业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提升企业创意能力。(3)企业以生产符号和象征性产品或服务为主,其产品或服务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娱乐价值。
2 对“3T”型城市的根植性。与传统产业首先企业集聚,然后吸引人才的集聚模式不同,人才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先决条件。因为“创意人会在一时一地聚集,跳跃的人会创造出一种氛围,吸引更多相似的人。”理查德・弗罗里达通过对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在区位选择方面的研究发现,“过去是公司区位吸引了人,现在是有创造力的人(比钱财更有价值)吸引公司;区域经济发展依赖有创造力的人,公司将会搬到有创造力的人居住的地方”。而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喜欢选择居住在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宽容(Tolerance)三因素排名较高的城市。即“三T”,型城市。他强调指出,经济学家总是强调前两个T,但要实现创意经济时代的繁荣,3T缺一不可,尤其是第三个T,宽容必不可少。因为技术和人才是一个地方的流动资本而非固定资本,而宽容使得一些地方在构建、吸引和留住这些流动资本时更有优势。他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一个地区对于移民、艺术家、同性恋、波西米亚风以及社会经济和种族融合的开放程度与其经济发展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强调的是,受创意人才区位的影响,创意产业集聚区往往位于“三T”型城市的近郊区(如北京宋庄画家村)、工业老区(德国鲁尔工业区、北京的798工厂和上海的MSO),大学和科研院所密集区(如硅谷、中关村)以及新区(主要是工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
3 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文化是创意产业的精髓,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结合成为创意产业集群的另一特征。创意产业集聚区往往既是文化产品生产的核心区域,又是文化产品的市场交易与消费中心。这一特征在时尚消费为主导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尤为突出。如伦敦、纽约旧厂房上建立起来的“LOFT”,新加坡的“创意社区”就是比较典型的“创意生活圈”。此外,对创意阶层而言,集聚区更是融生产、生活与消费于一体。他们既是知识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们既在那里进行创意工作,也在那里生活与消费。有的集聚区还设有专门的公共服务区,为员工创意工作与生活提供多功能会议厅、创意产品展示厅、大小会议室、音乐茶座、健身房、淋浴房、商务中心等免费共享空间。员工工作累了就在那里进行散步、唱歌、跳舞、聊天交友等休闲娱乐活动。
4 独特的城市功能。创意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文化融合的产物,其集聚发展不仅不掠夺城市越来越宝贵和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且将以其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及其对相关产业的渗透作用,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流动,增强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创意产业园区与城市旧区的有机结合与互动,既可以保留城市人文遗产,又可以通过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经典与流行的交叉融合,为城市增添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更为重要的是,创意产业的集聚将极大地改善城市的运转机制、产业结构和空间经济布局,提升现代城市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有利于从整体上推动城市形态和质态的根本性转型,是现代城市的新名片。纵观全球,当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正是发达而富有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大大增强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功能,造就了世界级城市,并使其闻名遐迩。
四、结语
从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创意产业城市集聚不仅现在而且将来都是一种趋势和必然。基于此,谨以“创意产业城市集聚论”这一命题作为本文结语。这一命题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 集聚化发展是创意产业的普遍趋势。国内外实践表明,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是个人和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集聚,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集聚化趋势。一方面,创意产业作为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新兴产业,其产生与发展与当今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本身就是多个具有创造性特征的产业集合体,产业渗透与关联度强,易于地理空间集聚。另一方面,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也是创意主体追求外部经济效应,分享网络创新和节约交易费用的结果。通过集聚,企业和个人可以共享基础设施、知识外溢和网络创新资源,促进专业化分工合作,减少资产的专用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学习能力;此外,通过组建“技术创新中心”的方式可提高集群的技术创新实力。
2 创意产业集聚化发展是在城市而不是农村。这主要在于城市具有诸多农村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集聚优势。城市不仅是人口、产业、技术、信息的密集地,而且是地区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城市不仅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而且聚集了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历史文化资源、高新技术和信息资源,具有农村所无法比拟的聚集效应,这些效益包括城市的优位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资本效益等。这意味着创意产业不仅要走集聚发展之路,而且要走城市集聚发展之路。
篇6
关键词:文化政策;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对策建议
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先天优势,可谓占尽“天时”,其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和创意产业强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省既有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还有以老子、庄子、张衡、许慎、张仲景、杜甫、韩愈、岳飞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具地域优势,可谓“地利”。[1]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同时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更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作保证,可谓“人和”。河南省人口众多,自古以来多出青年才俊。河南省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研究人员,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一、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及特征
尽管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其发展还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形势。具体表现如下。
1.文化产业结构比例失衡
河南省文化产业整体性比例失衡,内部结构矛盾突出。文化产业的主体相对薄弱,诸如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层更显单薄,这是河南省文化产业人均效能偏低的根本原因。针对当前文化产业结构内部比例的不均衡,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干预其机制调整,各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搭建文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2.文化企业融资难,资本供给不足
河南省文化产业应该形成多渠道融资格局,坚决避免投资主体的单一化,文化建设资金来源依靠政府。当前,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受限过多,并且以娱乐业、广告业等为少数主体。而投资控股、金融信贷等融资手段发展过慢,致使文化产业融资格局狭隘,资金短缺。
3.文化创意型人才缺失
毋庸置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的引进与培育。目前,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缺乏既懂得现代文化产业经营之道又了解资本运营管理的高素质型管理人才,又缺乏既熟悉数字技术运用又掌握网络传输的高技术创意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资源与科技资源相融合的领域,尤其需要多元复合型创意人才。
4.缺乏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之一是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电子信息领域在制造环节具有显著的劳动密集型特点,而河南省人口密集,具有先天成本优势。但由于河南省本地受区位条件影响,而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技术资源。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必要加大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强度,借助科技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通过文化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容限制,进而推动两者的共同进步。
5.文化产业核心原创力不足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即便守着丰厚的文化遗产,但不知道如何变通,不懂得与时俱进,不结合现实的需求,甚至不能用现代艺术形式去表达,只能造成文化产业的萎缩和退化,因此创新性是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河南省必须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智力、信息、知识、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充分发挥作用。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总述
目前,河南省文化产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规模大、发展快,但是产业内部发展极不平衡。河南省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必须以战略性的眼光审视和考量这个问题,不但要调整内部结构、加大力度扶植弱势行业,更需要从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发展环境上作一系列调整工作。
1.产业规制化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机构建立,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线”指导力量,形成省与市、区(县)两级联动的推进机制。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为中心点,强化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优势合作,搭建商业经济、人才培养、风险投资等各项服务平台的中介机构,建立完善的人才技术、融资交易、创业孵化、信息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以此来共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2.产业区域化
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主导产业的地位,注重配套产业的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应将旧城区改造、历史古城的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推进积极整合起来,尽可能做到保护各类文化遗迹遗址,形成文化地域的显著特色。同时,还应关照建筑环境中多元异质文化的和谐共生,建立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区域的文化生命力。
3.产业集群化
河南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便是如何将全新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转变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发展模式。全新建设模式是基于城市发展着眼点,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发展定位等进行全方位规划,运用政府政策措施来予以推进建设的模式。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以及所带来的问题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管理机构转变思路,适应产业新的发展趋势。以规划建设全新的产业园区为主导,自发集聚模式和旧存资源改造提升模式为辅,实现该省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4.产业数字化
数字化产业已逐步成为当代社会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围绕数字化技术表现的创意方式已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运用数字创意方式整合“文化资源”,通过创造与再现,重塑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搭建新的产业群落。实现从传统构造产业到数字技术产业的转换,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社会经济价值的提升。
如上所述,从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战略部署出发,整合集“产业规制化、产业区域化、产业集群化、产业数字化”为一体的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的实力、活力、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升政府宏观战略布局能力,把更多权力下放到企业自身,这样才能深入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实力、活力与竞争力。同时,应积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战略,发展传媒出版、艺术品、文化旅游、武术杂技等优势特色产业,并兼顾动漫游戏、会展文化等新兴行业,以此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
2.积极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构建多元投资主体
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支持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发展。积极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培养多元投资主体。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应该成为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
3.培育创意人才,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核心要素,更是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动力。引进与培育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意人才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相关科研院所针对创意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方案与实践教程,以培育既精通经营管理又懂策划创意,并熟知国际规范和运作的多层次复合型创意人才。
4.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文化产业引导与管理
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两个“互为表里的超级产业”,信息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助推器。在信息技术的保障支持下,构建适应经济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和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单一的经验管理转向科学有序的管理。
5.增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核心原创力
河南省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关键是要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创新,要让创意变成生意,让才华变成财富,让资源变成品牌,让文化变成经济。河南省已成立创意产业协会,专门致力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各项工作。该省著名旅游文化品牌“老家河南”已在央视热播,这是成功整合河南文化资源的典型案例代表。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潮中,应该争取更多的优秀文化资源成为国内外的知名品牌,从而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核心原动力。
篇7
中小城市作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是地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集聚地、文化交流与经济贸易中心,同时还承担着满足地方文化与外来游客文化消费需求的任务。未来5―10年是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创意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将更趋激烈。无论东中西部,每个地区、每个城市在创意产业发展进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地方文化与市场的资源优势,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探索自身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创意产业发展路径。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小城市创意产业不仅要面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的竞争,也要面对地区及周边省会中心城市的竞争,还要应对来自国外文化创意产品的冲击。因此,中小城市只有依托自身的文化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借助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形成不同于东部沿海中心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路径,才能形成与大都市具有互补的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体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进入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小城市不仅常住人口迅速增长,外来流动人口也快速增长。据《2010年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有建制市655个,其中地级以上287个,县级建制市368个。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已达2160个,其中地级建制市162个,非建制市的地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50个,县级建制市368个,非建制市的县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1580个。今后10―20年内,将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城市化率的提高将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容为主,大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中小城市群崛起,不仅能带动周边具有文化资源的村镇、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景区、包括生态文化资源的集聚和创意开发,而且由于中小城市人口的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城际高速通道的建设、中央商务区及文化消费市场雏形的显现,给中小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间。
国家从1982年开始,分四批公布了112个历史文化名城,在这112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大致可以分为以历史遗存物、古都风貌为特点的古都型城市,如北京、西安;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传统风貌型城市,如平遥、韩城;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风景名胜型城市,如桂林、苏州;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地方及民族特色型城市,如丽江、拉萨;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近现代史迹型城市,如上海、遵义;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地位的特殊职能型城市,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一般史迹型城市,如长沙、济南。在这7类共112个历史文化名城中,80%以上是中小城市。事实上,在全国2160多个中小城市中,还有很多城市虽然没有进入国家历史文化的名册,但也都有各具特色的历史、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附近,还集聚有封存较为完好的文化村镇,中心文化城市与特色文化村镇相互联系,形成了丰富的地方文化体系。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地方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外来文化消费,依托中小文化城市及周边的文化资源,助推相对零散的创意企业在市场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规范与分化中,呈现出快速集聚的发展趋势,相对集中的创意企业、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中小城市不同的文化创意空间,以此提升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带动和提升中小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应是中小创意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依托中小城市的文化资源,其创意产业大致可以形成以下几个大类。
――以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资源相对集聚的城市和周边文化村镇,形成历史文化遗产的展演创意、会展创意、文化旅游、演艺创意的创意空间。如遵义,仅仅依托历史文化遗址及周边的文化资源,就形成了集历史文化体验、会展、文化旅游、演艺、工艺品为主体的创意空间,其核心主体是旧址附近的界。
――以民族文化资源相对富集的中小城市和周边的民族村镇、旅游景点、景区为依托,形成民族文化体验、民族演艺、民族饮食、民族工艺为主体的创意产业空间。如大理和丽江两个中小城市,就依托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挖掘出周边的数十个旅游景区、景点和不同的民族村镇,如喜洲白族名村、白族扎染之乡周城、白族工艺村新华、茶马古道古镇束河、白族木雕剑川等,形成了以大理古城和丽江古城两大颇具特色的文化创意空间,带动了歌舞厅、酒吧、演艺为主的创意街区,甚至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品牌。
――依托传统美术及民族民间工艺资源集聚的中心城市,形成具有地方工艺特色的文化创意城市和文化创意空间,带动工艺设计、广告、包装等创意产业的发展。如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广东佛山,福建泉州等,这些中小城市传统工艺文化资源丰富,有大量的民间工艺美术师和丰厚的工艺文化资源,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引领下,形成了包括研发机构、工艺设计、民间工艺创意人才、创意集市,包装设计、营销等完整的创意体系,而且像景德镇、佛山等瓷器工艺和陶艺工艺还和现代建筑工艺相互促动,形成了工艺美术和装饰、建材工艺的互动发展,推动了传统美术工艺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依托地方特色经济,融入创意元素,形成以茶、花为主体的特色创意产业。广东清远、昆明呈贡县就依托薰衣草和鲜切花,大力发展花文化体验、花艺创意、插花艺术和包装设计创意等产业,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创意产品与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在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下。围绕茶生产基地,茶、花销售展示中心,茶叶城,茶文化消费等,福建安溪、云南普洱等中小城市形成了集茶园体验旅游、茶产品设计、茶具、图书、演出、饮食和包装为一体,乃至音像产品、影视创意等系列的茶文化创意产品和创意集聚区。
中国幅员辽阔,地方文化丰富多彩,大江南北不同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像以上列举的中小城市还很多,如辽宁的鞍山、山东潍坊、曲阜、陕西成阳、延安,四川乐山、河南嵩山、江苏无锡、安徽徽州、歙县、湖南凤凰等等。依托这些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可以大力发展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
篇8
关键词:创意产业;城市发展;产业结构
1 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1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建立
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能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营平台,更有利于吸引生产要素投入和创意价值实现,从而进一步提升创意产业竞争力。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借助设计产业的基础与平台,不同国家不同城市间设计产业发展阶段和成果的差异会影响到创意产业确立的格局和发展趋势。设计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在产业格局变更时会更加具有实力。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设计产业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已有较为深厚的发展经验,在开展创意产业工作时,能够调动的资源更为丰厚,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预期效果。城市与城市间的发展轨迹千差万别,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也会受到这座城市原本环境的限制。例如同样以水为城市公共符号的意大利威尼斯和中国苏州,两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差异甚大,一个以水上商贸和贯穿各大水系的船只而享誉世界,一个是以吴侬软语,亭台楼榭的园林文化闻名中外。
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细化(如下图1所示),主要由供求因素、相关产业、政府支持、原始环境这四项主导因素共同构成。社会供求决定城市发展趋势及策略,城市之中创意人力资源、居民文化素质、社会可支配资源将会引导城市发展战略趋势,而城市所提供的艺术教育、市场容量、创新价值观等因素又会影响城市发展轨迹,这是城市元素提供给创意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另外,城市对于创意产业的需求才是其发展壮大的核心元素,创业市场的消费、市场产品竞争等会不断向这个城市的创意产业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创意产业的实现需要依据城市供求因素来宏观控制。
为创意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具有较为完整的设计产业基础,相关产业的后备力量,城市文化的包容性是环境发展的首要参考依据。城市系统本是由各类行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吸收来构成的,不同行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羁绊,因此,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必然被其他行业所影响,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他产业的繁荣。例如软件技术的更新,势必会影响到创意产业的视觉输出。政府支持是城市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保障。创意产业的呈现,既有形又无形,单凭小部分创意人员和企业的努力是无法将创意产业提升到整个城市高度的,这期间需要政府提供合理合法的资源支持,建立相关知识产权保障措施,以及对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的宏观掌控。
1.2新时代城市发展需求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从古至今,城市应人们需求而生,应社会发展而壮大,由其聚焦效应和规模经济递增而产生的巨大社会发展能量,也为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人类生活在城市之中,也时刻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提出新的要求。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城市的管理体制、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迅速取代了原来的机械化批量生产的城市产业结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城市产业结构向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蜕变。时至今夕一个国家、城市的发展实力已不仅仅取决于自然资源、制造业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创意产业、创新经济的发展程度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城市持m性发展的重要标准。创意经济理论的提出反映了国际竞争优势来源和竞争方式正在发生重要转变这一事实。即便中国经济水平现已达到世界第二,但大部分的工业产业仍是由制造业所创造的,而非由设计、创意、文化类产业的贡献。因此我国的创意产业与西欧、日韩等发达地区相比,仍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在城市公共环境建设上亦是如此,中国大多城市建设过程中过多地将精力设置在经济水平的提高上,一线城市此起彼伏的代工厂群落逐渐转移到了二三线城市,慢慢形成工业城市外扩展的状态,城市形态或是单一,或是复杂多样,在整个城市的发展性建设中缺失了远观、宏观的规划,缺少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语言,支撑城市形象、文化、历史健康发展。
新时代,城市发展需要契合新的发展途径,由设计产业向创意产业过渡成为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新利器。创意产业作为超门类的产业形态,其主要构成元素已经不再是资源、资本,而是个体的智慧、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
2 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新模式
2.1创意产业驱动城市发展
全球创意产业兴盛给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和战略基础。中国是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开始关注创意经济的,因此,创意产业具体如何推进城市发展备受瞩目(如图2所示)。
2.1.1创意产业推动城市产业升级
国内城市都日渐注意到城市发展的不可逆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国外,尤其是西欧国家都开展了“城市复兴计划”,试图用设计产业、创意产业来带动城市产业转型,或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或改造原本落后失去发展活力的城市结构。而在中国,创意产业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未能完全实现,指日可待的是通过创意产业的带动,城市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同时带动城市整体公共环境建设,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2.1.2创意产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创意产业目前被规划为十三大门类,除此之外还带动了诸多关联行业,例如活动策划,品牌服务,展览设备经营等行业为社会提供了许多新鲜岗位。仅在上海,从2008年至2012年四年期间,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同比增长了1261.01亿元,相关就业人数也由2008年的87.52万人增长到129.16万人。
2.1.3创意产业促进城市旅游业和休闲业的发展
人们对于设计、创意的渴望不仅停留在产品层面,上海莫干山路创意园,北京798创意工厂,这些城市的创意基地近年来逐渐成为城市旅游重点之一。同样,随着时展,人类对周边休闲产品的需求也会大大提升,软产品包括城市环境、地域认同感、影视产业、娱乐产业、阅读产业、休假等,硬产品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城市交通等。
2.1.4创意产业塑造城市符号
城市符号积淀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是城市最独特的标志。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风貌,例如:北京的庄严气派,上海的时尚开放,苏州的精致秀气,拉萨的古朴神秘等。这些符号是对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而当下中国许多城市发展失衡,城市雷同化,丧失化问题严峻。创意产业能够根据一座城市的发展特征确立相应的一些公共符号,提高城市品格,树立城市独特魅力。
2.1.5创意产业加速城市振兴
继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发展格局之后,将迎来创意城市发展机遇。创意产业为城市设计、文化产业注入新鲜活力,将会衍生出新产品、新作品投向市场,从而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例如韩国的韩流文化,包括影视作品、潮流歌曲在创意产业推动下,持续为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因此,创意产业立足城市发展需求,构建文化、娱乐、旅游、艺术等一系列行业发展平台,为城市产业振兴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2.2创意产业本土化构建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将文化、思维创意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其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条件性、无污染、高创收等优势为众多城市所采纳推广。中国城市建设近年来纷纷打出了诸如“创意城市”、“创意之窗”等建设口号,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支持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篇文章标题即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将技术、设计、文化、艺术、制造业等方面通过创意活动融合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因其发展潜力巨大、低耗能、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高、就业空间广等众多优势,逐渐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城市格局升级,改善就业环境等目标的理想选择。但是,我国的创意产业在蓬勃发展的背后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由于城市间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借鉴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时会出现一些设计脚步跟不上,市场供求关系脱节等问题。
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都存在着地域、历史等显而易见的发展差异,每个国家,每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不尽相同。因此,因地制宜地运用新兴发展模式才能够给城市发展带来生机。创意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规律性,不顾发展条件地推进创意产业进程会出现中间环节脱落的问题,创意产业需要与城市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相契合,与城市发展轨迹相契合。以上海田子坊创意文化产业园重建为例,原名“志成坊”的典型弄堂工厂因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关闭,一批艺术家领先入驻为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区的形成创造了聚集效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驻田子坊的426家商户中,各类文化、艺术类创意门店有300余家,约占总数的70%,由此带动的文创产业从业人员多达数千人。逐渐形成了绘画、艺术、产品、建筑、室内、公共等设计产业聚集地,辅之以餐饮、购物等项目。田子坊依靠得天独厚的混合性建筑文化聚集环境、上海文化背景及政府的支持,将创意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首要战略,逐步发展成为上海地区独具魅力的产业中心,而今田子坊已然成为上海城市新地标之一,其发展轨迹准确把握到城市区域发展的命脉,为发展创意产业提前打下坚实基础。
2.3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评价
创意产业在西欧、日韩等国家迅速发展后,成功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繁荣。当创意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环节,除了创造出产业附加值、大量的新兴就业岗位、丰富的市场含量,还将极大地提升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形象魅力和发展实力。
在近几十年里,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相互交汇,最终体现在一座座城市的发展进程中。近年来,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也在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以上海为例,在2004年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市社团局就建立了上海创意产业中心,致力于推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配合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创意产业发展的计划、策略等统筹规划,积极调动发展资源以全力支持上海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在2004~2011年间,上海创意产业一直保持定增长,年增长率超过20%,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9.6%。
此外,北京确定了打造“中国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深圳出台了《关于促进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划将深圳市建设成为国际创意文化中心;杭州则着力打造“中国动漫之都”,建立了拥有2.5亿元的动漫产业专项基金,支持动漫生产企业和原创作品。
然而,我国诸多城市对创意产业经济的理解及执行略有偏颇。从发展阶段来看,国内创意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仍存在城市大环境不稳定等因素,还停留在“创意产业化”阶段,更高层次的“产业创意化”时代仍在徘徊。因此,城市建设者应当通过激荡想象力、建立新思维来激发城市的创意潜能;用文化力量来塑造新城市,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点;建立城市符号,本土化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用非物质资本为城市创造实实在在的产业经济,建设成为“创意城市”,这才是城市发展的未来之路。
3 结语
创意产业是创意城市建设的主题,是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力量,市场是创意的核心资源,创意是推动市场发展的动力。创意产业化不仅是中国制造产业跨越性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重塑城市发展轨迹的核心策略。只有根据每座城市发展特色来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掌握制胜点,真正实现地区经济腾飞,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品格提升。因地制宜地推动城市创意产业发展能激发每座城市的潜力,进而塑造更多的创意示范城市。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R E. Phased product development: friend or foe [J].Business Horizon,1996,39(11):30-31.
[2] 王重远.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8),26.
[3] 甘霖,唐燕.创意城市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建构[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3),54.
[4] 曾凡.创意经济兴起下我国创意人力资本积累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0),76.
[5] 熊丹.创意经济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2(2),130.
[6] 郭公民.城市符号的建构――以城市公共艺术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6.
篇9
>> 株洲千亿服饰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系统研究发展现状 赫章核桃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邳州家具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株洲市企业群众性体育协会发展现状及研究对策 株洲初中生“体育、艺术2+1项目”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株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株洲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合肥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苏州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美术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新疆风电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光电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孟杨.新芦淞服装工业园将成品牌崛起之地[J].纺织服装周刊,2010(24).
[4]杨丽.株洲服饰迈开新步伐,2011中国·株洲(芦淞)炎帝服饰商务节举行[J].纺织服装周刊,2011(41).
[5]毛吉元,龙俊.“新芦淞”为打造株洲千亿服饰集群提速[J].纺织服装周刊,2010(21).
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述评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A
1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和依据
由于文化产业发展时间很短,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特色不同,因此对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内涵的理解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认为,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由此,周胜、段淳林认为,发展模式就是对特定时空经济发展特点的概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就是对特定约束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和机制的抽象概括。①汪茂泰、丁翠婷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指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条件,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子。②这些观点,包含了理论基础、依据条件、模式特色和发展路径,比较完整地概括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为进一步深化此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冯子标、焦斌龙认为,选择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③温燕则认为,主要涉及到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竞争理论,④而田巧芳认为,主要是“增长极”理论和“产业关联效应”理论。⑤吴声怡、许慧宏认为,文化产业开发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发展模式选择的现实基础。⑥周胜、段淳林认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环境,选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⑦焦斌龙则认为,要综合考虑文化资源状况、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文化市场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及其发展趋势。⑧这些论述,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选择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但发展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既离不开经济理论的支持,也离不开文化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支撑。只有全面吸收相关理论的有益成果,才可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2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和特点
温燕认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美国模式,特点是投资主体多样、注重科技投入、拥有丰富的人才、政府支撑体系强大;二是英国模式,特点是加强基础研究、注重数字化对创意产业的影响、加强资金扶持;三是日本模式,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培育特色鲜明的产品市场、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四是韩国模式,特点是政府主导,实施国际化战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建立奖励政策。⑨雷光华认为,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竞争―保护模式、产业综合模式、集约化经营模式以及特色推动模式。⑩冯子标、焦斌龙认为,国际上主要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有三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导型;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资源依托型;三是以韩国为代表的产业政策推动型。Z
许清林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东西南北“四大模式”:一是北方模式,以京津地区为代表,特点是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政治引导和政策推动为动力,运用行政手段整合资源;二是南方模式,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主要借助经济发展,依靠新的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东部模式,以苏沪杭为代表,特点是发掘文化遗产,突出地方特色,以旅游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西部模式,以陕川地区为代表,特点是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地域特色尤为突出。[此外,华正伟认为,还可以分为政府引导型、艺术家聚集型、市场推动型、社区合作型、地区传统保护型等五种模式。\从以上众多观点看,文化产业发展并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模式的划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既在理论上给我们留下了继续研究的自由空间,也给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提供了广阔舞台。
3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和实现机制
袁北星结合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加大政府扶持、整合资源、集聚人才、延伸产业链的产业发展路径。]李巧、王会欣、师伟力认为,切实可行的路径应该有五条:一是要扶持龙头企业,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形成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骨架”。二是要增强以创意化为特色的原创能力,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利用以数字化为特色的高新技术,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四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强区域协调合作。五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吴声怡、许慧宏等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应该包含文化企业的运行机制、政府部门的管理机制、优秀原产品的制作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四个方面。_实现路径和实现机制是保证一种发展模式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要素。不同国家和地区选择的发展模式不同,其实现路径和机制也必然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学习参考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做法,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寻找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和运行机制。
从以上成果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现有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却忽视了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即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对发展模式的直接影响。从根本上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文化产业资源的独特配置方式,不同的配置方式会形成不同的配置特点,从而产生不同的配置效果。因此,加大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关系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注释
1 7周胜,段淳林.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2009(3).
2汪茂泰,丁翠婷.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
3Z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9温燕.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硕士研究生论文,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5田巧芳.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D].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6吴声怡,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8焦斌龙.简析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及其选择[J].前进,2003(7).
10雷光华.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向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2004(4).
11许清林.濮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EB/OL].河南省统计网,2008-11-18.
12华正伟.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条件与发展模式[J].辽宁经济,2008(12).
13袁北星.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N].湖北日报,200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