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

篇1

关键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问题,策略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杭州在 《杭州十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 2010 年) 》 中提出 “创意产业” 要成为 “杭州文化的支柱产业”,并建立了创意产业园区,综合实力已排名全国第五位。

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一)发展势头良好

据初步测算,2008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7.6%,高于杭州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杭州市GDP的比重达12.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2%。

(二)以产业园区为依托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杭州确定将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 ,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 ,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 创意良渚基地 ,西溪创意产业园 ,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 ,下沙大学科技园, 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十大园区作为主平台,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如果说“LOFT49”的出现,让我们感受到了杭州城市一隅的神秘气息,明白了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那么如今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将有力推动杭州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三)产业分层发展

以文化艺术、信息服务、设计服务和咨询策划为主要摘要内容的相关层,2008年实现增加值354.94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的61.2%。硕士论文,问题。硕士论文,问题。

(四)文化创意活动日益丰富

2008年,杭州坚持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龙头,精心策划和举办西湖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重大文化创意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建设,不断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难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和公司效益下降,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紧缺和经营困难,大量减少了在现代传媒业上的广告投入,同时,由于纸张、采购节目、工资等成本上升,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代传媒业2008年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19.5个百分点。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两大主要媒体营业利润增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游客人数的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8.5和1个百分点;旅游创汇增幅和国内旅游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7.3和3.9个百分点,导致杭州市文化休闲旅游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迫在眉睫。

(二)部分创意产业政府保护严重,竞争能力不强

与广播电视业不同,出版业作为一种垄断性资源,不是依靠广告盈利的,而主要依赖财政补贴,因此,长期以来地方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相当严重。目前杭州市的出版单位的性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各不一样,上级主管部门也不同,各主管部门之间还存在复杂的级别隶属关系,要进行全面整合,以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相当困难。各单位产业市场化发展意识不强,把出版业当作安排冗余人员、的“后院”,读者意识、市场意识淡薄,经营效益低下。又如,杭州数字电视近几年遭到市民垄断非议,人们在安装电视时,别无选择。

(三)缺乏创新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有创意天赋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投入。有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必然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蓬勃发展。从目前从业人员构成情况来看,杭州文化娱乐业从业人员3.4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682人,只占27.9%,而专业技术人员中,中高端人才只有10%。文化创意类毕业生中,真正能发挥创意作用的很少,中高端创意人才缺乏已经成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法律保护存在漏洞

文化创意产业是资本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其产品创作成本很高,一部电影的拍摄往往耗资几百万元以上,一张唱片的录制与发行耗资百万元以上相当常见。但文化创意产品复制的边际成本却很低,而且易于复制、传播、修改。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填补这一法律漏洞,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硕士论文,问题。

(五)休闲娱乐场缺乏层次感,特征不鲜明

杭州大大小小的娱乐休闲场所较多,但各场所缺乏层次感,特征不鲜明。如杭州的宋城、杭州乐园等都是综合性的游乐场所,差别不大。各文化休闲项目处于分散的、浅层次的、粗放式的阶段。我们应该根据人们生活水平,分设层次不同的休闲游乐场所,同时,根据杭州游乐人士追求个性的特点,设立多个个性鲜明的游乐场所,改造现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休闲娱乐项目。

(六)产品科技含量低,知名品牌少

与工业制成品等相比,文化产品更需要科技创新,也需要创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赋予了产品独有的特征,在一定时间段内,形成垄断优势,赚取丰厚利润。文化产品一旦有了自己的品牌,其知名度要比有形产品大,而且品牌的盗用情况会比较少见。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文化创意企业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知名文化品牌很少。许多文化产品加工手段粗略和制作水平不高,个性化文化产品很少,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低,文化产品供给跟不上人们对文化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三、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硕士论文,问题。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打造优势品牌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杭州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硕士论文,问题。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杭州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四)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

首先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硕士论文,问题。二是要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以避免某些文化创意产业仅仅是冲着政策的诸多“优惠”而不是产业本身的问题。三是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坚决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文化垃圾”。同时,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做好产业园区周边环境的改造等服务,妥善处理好房屋产权人、开发商和创意产业人群的利益,为企业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市场运作的主体打开了通道

参考文献:

[1]翁旭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理论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方经贸,2010(4).

[2]翁旭青.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10(3)

[3]高红岩.创意产业面临的统计问题与对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5) .

[4]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3(3) .

[5]马军显,韩仙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探讨[J].理论视野,2007(10).

篇2

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简述

进入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得到深化发展,然而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命名与内涵。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美国、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英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鼻祖,注重创新的内核,使用“创意产业”的概念;美国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市场运作体系,因此美国倾向于“版权产业”的说法;日本将文化类的产业称为“内容产业”;法国、韩国等国家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北京市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由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明确使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说法。

自2006年北京市政府制定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战略规划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并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自2004年起步,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到2014年,增加值从613.6亿元跃至2794.3亿元,实现大跨度发展。至2014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支柱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年实现增加值2794.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1%;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109.7万人,同比增长2.2%。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网站历年年鉴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以集聚式发展为特点,由北京市政府分四批认定了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些集聚区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30个集聚区分布在北京市16个区县,其中朝阳区以8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居于榜首,海淀区有3个,其余各区1-2个不等,从地理分布上来看,集聚区主要集中分布于主要城区,远郊区县大部分只有1个集聚区。而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在原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的新规划。北京市政府在2014年5月印发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之后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在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的发展基础上,统筹整合资源,着力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这标志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步入了“功能区”引领的新时代。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演变

2004年以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属于无统筹时代,由于没有明确的概念定义,政府并没有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明确的政策定位和政策支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品日益成为人们生活需求的一部分,文化、科技、艺术等多种业态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新生,北京市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进行规划。2004年以后,文化创意产业进入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开始重视和发展,北京市也加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与支持,先后成立了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等园区,政策扶持也以原有的园区为对象。至2006年,北京市政府开始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统筹的规划,开始进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定,截至2013年,北京市分四个批次共认定了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一阶段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大规模发展的结算,政府的政策从原有的园区支持演变为主动规划、引导发展、集聚引领,对集聚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重点的扶植,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时代。原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划定,局限与某个区县内,而功能区打破了区县的界限,有些功能区呈现了跨区分布的特点,以业态的发展方向和功能的共性为界定。新的政策是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北京首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各集聚区纷纷进入发展瓶颈,园区容量受限、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愈演愈烈。为了打破现有的格局的局限,北京市政府提高了站位,从全市的角度,重新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整合,在原有基础上形成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以“文化+科技”融合与“文化+金融”融合为两条主线,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多种业态发展。

三、新常态给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此后,“新常态”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代名词。“新常态”是经济学范式转换、经济模式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低速,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同时,原有的粗放型增长出现了明显的要素性转变,从资源、投资等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是一个深刻变化、持久维持的状态,是整个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转型、升级的过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同样存在着“新常态”的挑战。“调结构”、“产业升级”等说法已有数年,在“新常态”的定义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的重点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内核是“创新驱动”。作为高附加值、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新的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进入“新常态”背景,传统产业已经呈现相对饱和的状态,新产品、新业态大量涌现和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概念引领“创新”成为新经济环境中的发展内核,“双创”将改变过去缺少创新、以模仿为主的发展方式,将创造力提升为当下最重要的发展引擎之一。而文化创意产业正切合了这种新常态发展的需求,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力和活力正是其发展的优势,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政府规划和引领为主,其发展的政策环境在不断的优化,而政策环境的支撑也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北京市认定的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只有三个集聚区是自发形成,分别是北京798艺术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和北京CBD国家传媒产业集聚区,其余的27个集聚区中,政府主导建设的有17个,包括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等,剩下10个集聚区是在原有资源和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升级而来,包括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规划建聚区、北京古北口国际旅游休闲谷产业集聚区等。在政府的主导规划和引导升级政策之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动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而在新常态下,文化创意产业除了政策引导,更需要不断强化内功,使其增长的内在动力成为发展的主要推手,在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中,更加适应新常态下的市场发展态势,在既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下,发现新的创新点和增长点,能够不断升级或是转型,充分利用新常态下的新思路,如互联网+、创客时代等新概念,为应对新常态下的市场冲击与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新常态”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以多种融合为基础,实现新的跨越。

(一)把握市场动向,适当“去政府化”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确功不可没,但任何产业的发展要经得住市场的考验。文化创意产业更多应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应当以公共秩序维护者、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完善市场秩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良性发展的大市场环境。

(二)加强业态融合,注重“互联网+”

互联网全面渗透人们的生活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发展相对成熟还是初期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互联网+”式的发展是大趋势。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加强融合力度,在现有的与科技和金融融合的发展主线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特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多业态模式。

(三)优化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

新常态下,已成集聚发展态势的文化创意产业要不断优化现有发展模式,在产业内部进行深度结构调整,使集聚发展的效应更加凸显。从集聚区到功能区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目的就是让集聚区能够打破现有固态竞争格局,形成外部互动,使现有集聚的产业能够更好的融合多种业态,完善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或行业的带动,促进其上下游关联产业共同发展,提升功能区的整体活力。优化集聚发展,还要注重品牌打造,形成品牌效应,让集聚效应实现最大化。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北京圈

当前新常态下,国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快于天津市与河北省,而其辐射力度也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得到长足发展,力求打造出以北京为核心的“北京圈”文化创意产业格局。从市场上,实现三地融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输出能够拥有更广阔市场;从合作上,三地可形成“比较优势”,各有侧重,避免扎堆发展形成恶意竞争;从发展上,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资金支持,同时拓展交流渠道,使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组合优势,向全国进行辐射。(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炜,姚海棠.试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J].北京市社会科学2011,(3):20-25.

[2]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Z],2016.

[3] 管怡舒.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集聚到功能的转变[J].城市文化2015,(4):127-128.

篇3

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简述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别从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知识经济;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一、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经济的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兴动力,从而也形成了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结晶,与知识经济共同发展着。知识经济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而文化产业则成为知识经济社会最重要的产业支柱。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知识创造显得更为重要,以文化创造为内涵的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在文化产业的分配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体制上和理论上及思想认识上的一系列原因,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高校科技园的文化产业,有助于从理论及思想认识上提高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加快理论知识向产业化的转化。

二、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效仿国内理工大学建立的大学科技园,我国第一家将人文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文化产业科技园――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应运而生。人大科技园主要依靠领先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水平,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综合性一体化园区。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响应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园区内建成一个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科技、软件、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的江苏工业设计园,另外成立一个创业分园――工业大学科技园,主导文化创意产业。

江苏工业设计园按照政府推动、院所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该园区将建设以汽车工业设计、电子及系统工程设计、生物化工及先进材料设计、电力自动化设计、生物医药及合成药物研发、工程设计、通信及电子信息设计、创意设计这8个创意设计中心。其中,江苏创意设计中心充分利用鼓楼的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生态等优质资源,依托南京艺术学院以及省国画院的文化设计力量,建设沿秦淮河的文化创意设计簇群。

工业大学科技园是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的一个分园,依托工业大学学科优势,要打造生物化工及新材料设计中心和江苏工程设计创意产业园。江苏建筑工程设计创意产业园是通过集聚南京工业大学校内外工业设计资源,让设计中心进入大学校园,努力形成研发、设计、企业自主产权三位一体的集成,提高技术成果的成熟度,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成套化。200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园区内有电子信息类企业477家,生物制药类企业74家,光电一体化企业68家,新材料企业44家,能源环保企业44家,其他文化创意企业170家。南京大学及周边高校作为科学技术的发生器,可以不断开发新的科技;同时它又是各类人才的聚集地。因此,依托南京大学及周边高校建立的科技园区,借助这些高校的学术、科研资源,将其迅速转化为创意产业资源,正在成为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三、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园内园区企业发展定位不清,文化产业企业特色并不明显。

园区内的文化产业的公司数量目前以文化传播及艺术设计方面公司居多,但是企业数量在园区内所占的比重很低。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从而导致对文化产业的热情和期望较高。

(二)科技园内公共服务平台还不完善。

科技园的公共服务平台是为了满足入园企业的公共需求,提供给入园企业诸如基础设施使用,信息资源共享等服务,达到减少重复投入、提高资源效率、加强信息共享的目的。但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包括信息、人才培训、知识产权推广与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不完备。

(三)科技园内创意专业人才缺乏

科技园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创意为核心,创意来自于人力资本的创造。创意人才的培养应该与高校对接,高校应该有目的的建立相应的学科去培养创意人才。

(四)科技园内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意产业链

科技园内聚集的文化产业企业数量目前还比较少,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比较低,文化产业园仅仅是空间上的集聚,并不能真正形成一条文化产业链,达到真正的产业集聚效应。

四、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积极寻求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

当地政府在产业、金融上对科技园内文化产业进行引导,有助于推动园区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政府给园区内文化产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这些中小文化产业企业资金难得问题,给予这些企业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明确定位园区内的产业

在科技园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应该明确定位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功能,避免重复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之初,应该明确该园区的主导产业,只有在确定主导产业的情况下,才会进一步扩大产业园的规模。

(三)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和培养专业创意人才

园区内入住的文化创意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还处于成长期。只有在政府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才能有助于这些企业的成长。高校应该针对性的培养创意专业人才,对于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要在园区内构筑文化创意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园区内部到达资源共享,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和合作,使园区整体外部竞争力和产业实力提高。

五、结语

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中华.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J].江西社会科学,2005.03,201

[2]周天沛.关于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2.34

篇4

关键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翻译

一、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目前,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中国知网中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篇名的相关文章有近万篇,但是由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特殊性、专业性、地域性限制,从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人员不多,但也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篇名的相关文章有一百五十篇,纵观目前有关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万洁、陈小青、王彬(2009)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促进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1]。鲁伟(2012)以江西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例,指出了目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成因,并对江西省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2]。第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对策研究。余炳才、徐华、严金发(2009)指出了制约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提议通过多方位并举来促进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3]。黄勇、邱婷、刘细发(2010)剖析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多方面构建陶瓷创意文化产业体系[4]。徐俊、刘梦婷、张甘霖(2011)对比了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指出中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要走出一条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色之路[5]。邓后平、苏丹、况丽红(2012)提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并在培养模式中设置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从而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达到平衡[6]。龚慧华、方振武(2012)从地缘问题、人才问题、公共服务问题三个方面对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7]。李文跃、程志山(2016)以瓷板画为载体,探讨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并预示了陶瓷文化艺术品创意市场的繁荣前景[8]。尽管很多学者对目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诸多对策,但是研究普遍缺乏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内涵,也缺少从陶瓷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视角,来研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研究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翻译界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沟通者和媒介,继续担当先行官和沟通者的角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翻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7年10月、2009年10月、2014年9月,在北京共召开了三届全国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研讨会[9],通过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研讨会的举办和相关研究者的交流和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逐渐引起了专家和翻译研究者关注。尽管文化创意产业翻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翻译研究相比,文化创意产业翻译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相关研究为数不多,中国知网只有5篇文章对文化创意产业翻译进行了研究。其中包彩霞(2008)[10]、邹彦群和吕和发(2014)[11]对第一届和第三届全国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多语种)翻译研讨会情况进行了报道和综述,指出了研讨会取得的成果,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董莉芳(2010)剖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参与人员和研究人员要提高自身跨文化素养;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翻译者也要提高跨文化传播意识,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提高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翻译质量[12]。赖祎华(2011)提出从外宣翻译多维协作视角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13]。李扬(2016)以《2012年度拉脱维亚文化创意产业》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的方法,并给译者提供了相关的翻译工具[14]。陶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因此中国素有“瓷器之国”之称。以景德镇陶瓷为杰出代表的中国陶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世界陶瓷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陶瓷产业化的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翻译必将成为中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具有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同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翻译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陶瓷跨文化交流的纽带,并承担着将中国陶瓷文化进行域外传播的重要使命。

三、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翻译分类及翻译要求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翻译根据其目前涉及到的领域,可以大致分为三类: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翻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经营翻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化翻译。

(一)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翻译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翻译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陶瓷文化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能够实施此类翻译的翻译策略和技巧。第一,陶瓷文化用语翻译。陶瓷文化用语翻译是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的重点内容,陶瓷文化用语是陶瓷文化的重要载体,陶瓷文化用语中蕴含着译出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这就要求译者具有敏锐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意识,可以按照方梦之教授提出的“达旨———循规———喻人”的翻译标准来实施翻译行为,这样就能把中国的陶瓷文化准确、全面地传递给西方读者。第二,陶瓷文化景观翻译。陶瓷文化景观能够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因此陶瓷文化景观翻译对传播中国文化、吸引国外游客、发展地方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此类翻译,译者作为媒介,必须保证中国陶瓷文化景观中的文化符号信息不可缺失,并且目的语编码要符合国外游客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陶瓷文化交流。第三,陶瓷艺术品翻译。陶瓷艺术品也是陶瓷文化的重要载体,译者首先要具有对陶瓷作品中文化元素的发现能力和解读能力,然后应用直译、直译加注、音译、意译、释译等翻译方法和策略,完整而准确地将艺术品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表达出来。第四,陶瓷科技翻译。陶瓷科技翻译包括陶瓷工艺、陶瓷制作流程、陶瓷材料、陶瓷专门术语等方面的内容,陶瓷科技翻译要符合科技文体的要求,做到准确而严谨,严格按照信和达的标准来生产译品,要达到译文的准确性和陶瓷术语翻译的一致性。第五,陶瓷文献翻译。陶瓷文献翻译能够丰富译者的陶瓷文化知识,拓展译者的学术能力,从而为陶瓷翻译者今后的学术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陶瓷文献翻译要求译者具有严谨的学术作风,要能够通过文献翻译传播译出语国家的陶瓷文化精髓,要做到准确和达意。

(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经营翻译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经营翻译要通过对陶瓷文化管理和经营方面的翻译带来经济收益,主要包括陶瓷贸易翻译和陶瓷拍卖会翻译两个领域。第一,陶瓷贸易翻译。陶瓷贸易翻译着重培养译者的外贸谈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陶瓷贸易口译表达能力,通过译者的中介作用,要能够将双方的贸易诉求准确而完整地传达给对方,使陶瓷贸易经营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二,陶瓷拍卖会翻译。陶瓷拍卖会翻译重点培养译者的反应能力、思辨能力、陶瓷口译表达能力,从而使拍卖活动顺利、即时进行,并且能够达到拍卖活动的经济效益。

(三)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化翻译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化翻译将陶瓷产业化得以推广,并产生经济效益,主要包括陶瓷旅游翻译和陶瓷展会翻译两个领域。第一,陶瓷旅游翻译。陶瓷旅游翻译主要针对陶瓷涉外旅游口头翻译,陶瓷涉外导游应将中国源远流长的陶瓷制瓷历史以及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传达给外国游客,因此,涉外陶瓷旅游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口译技能,还要熟悉并掌握陶瓷历史文化知识、陶瓷旅游文化知识、陶瓷工艺流程知识等,通过翻译促进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二,陶瓷展会翻译。陶瓷展会汇集了艺术家要表达的文化思想和内容,是传播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桥梁,是弘扬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平台,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举办陶瓷文化展会都需要译者作为沟通者,需要译者通过陶瓷展会翻译传播中国陶瓷文化,并促进陶瓷展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

四、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政府当前也正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翻译是为中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媒介,相关译者要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敏锐意识,要将陶瓷文化传递放在翻译的首要位置,并根据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的不同分类和翻译要求,将中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和作品传递到他国,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研究和我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万洁,陈小青,王彬.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9(2):82-84.

[2]鲁伟.论创意经济学与创意产业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14-19.

[3]余炳才,徐华,严金发.浅析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J].江苏陶瓷,2009(4):1-2,5.

[4]黄勇,邱婷,刘细发.景德镇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2):219-222.

[5]徐俊,刘梦婷,张甘霖.创意产业与城市精神———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陶瓷,2011(1):22-25.

[6]邓后平,苏丹,况丽红.试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144.

[7]龚慧华,方振武.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战略的冷思考[J].经济导刊,2012(1):88-89.

[8]李文跃,程志山.江西景德镇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景德镇陶瓷,2016(10):1-3.

[9]吕和发,周剑波,许庆欣.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研究[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2.

[10]包彩霞.全球化与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J].上海翻译,2008(1):27-30.

[11]邹彦群,吕和发.“走出去”与“走进来”语境下的公示语、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11):208-211.

[12]董莉芳.文化创意产业翻译之尴尬现状[J].出国与就业,2010(7):52-53.

[13]赖祎华.江西省外宣翻译多维协作文化创意产业构建研究[J].企业经济,2011(8):114-117.

篇5

关键词:通识教育;文化创意;发展

通识教育又称普通教育,顾名思义是与传统教育相区别的一种通常的、全面的、总体的、整体的、常规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最早起源于西方并得到实践。相对于西方,中国的现代通识教育改革起步晚,目前正处于尝试实践阶段,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中国通识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关系,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不仅为我国文化创意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还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辟了市场。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在现实中进一步凸显出来,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在国内外掀起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关系的探究有利于认清二者的内涵,从而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一、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最早由美国德博因学院的帕卡德教授在1829年提出,其目的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条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国的高校通识教育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理念在中国被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行通识教育改革,逐渐打破传统教育一统天下的模式。尤其是在本科教学实践中。[2]但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通识教育改革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人才、经验不足等。这些问题已经给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成为阻挡在高校通识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一道屏障,急需突破。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载体、以创新为内核的新兴产业,进入新世纪后在全世界蓬勃发展。从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大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人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至关重要,人才是支撑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具备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不足。[3]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资源与创意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从我国具体实际情况来看,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文化产业经过数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因此创意思维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一个最为薄弱的环节,造成了短板效应,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关系探究

(一)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专业人才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其目的是打破传统教育由于过于刻板而约束学生的创造力、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困境,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想结合、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人才。[4]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俱佳的人才,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是与文化资源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的资源,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竞争其实质就是具备创造力的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的企业竞争也发展成了人才资源的争夺,而这些是传统教育所无法满足的,因此高校通识教育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撑起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进一步开拓了文化创意产业市场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具备专业修养和高品位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同时又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5]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其覆盖范围更加广泛,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在高等教育的推动下,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欣赏品味、全面的发展人才,这些人因为自身的独特性,逐渐成了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消费者,他们占据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消费市场的一大部分,极大地刺激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消费市场的发展壮大,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发展的一大关键要素,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进一步开拓了文化创意产业市场。

(三)文化创意产业为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动力

高校通识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开拓了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也为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动力。[6]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对通识教育人才的需求,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这对于高校而言无疑是福音,也为高校继续进行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信心与动力。

四、提升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作用的对策

(一)进一步推动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力量,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7]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不同于一般专业人才具有显著的特性,其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而这两点是传统教育模式无法企及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作用就必须进一步推动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源泉,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正常发展。[8]

(二)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保障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进行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得到多方的支持来保障改革继续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持就是政策方面。[9]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是对教育体制进行突破,与政策联系紧密,因此需要加大政策优惠力度来保障高校通识教育的正常进行,从而有效提升高校通识教育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促进作用。

(三)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识教育改革

为了更好地加强高校通识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包括高校与相应的高校创意产业进行有机合作,设立专项资金,建立交流机制,在进行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时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文化创意课程,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充分提升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作用,[10]让高校通识教育体现出现实性,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提升通识教育的可行性。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探究出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存在较大联系,并在立足二者双向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出具体的提升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作用的对策,从而保障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更好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作者:李霞 曾碧 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6):76-79.

篇6

关键词:高校;创业;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被众多国家将列为重点的经济产业。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被定义为:“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因其拥有较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创意构想,它应该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沿。同时,在对于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态度上,更要保持肯定与支持。但是,由于受到地域、时间和经济等不同因素的限制,现在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仍然大多处于贩卖创意的阶段。根据行业的发展规律分析可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体化则是必然的趋势。

1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在《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列为重要内容,《纲要》中提出“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型就业转变中求突破”。大学生自主创业正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好方法之一,因此,各大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创意孵化基地,以此来教育和培养学生自主创业。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为例,我院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已经培养出许多自主创业型人才,同时基地已和校外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将自主创业的内容与形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自主创业搭建了平台。国家政策不仅在学生的培养上有所重视,而且在自主创业中也给予了政策优惠。国家用政策的优势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用创业来带动就业。

经济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文化的需求。近年来社会上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也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博物院的翠玉白菜伞,将折叠伞与镇馆之宝翠玉白菜相结合,赋予一把折叠伞更有深度的文化内涵,同样也通过如此的文化产品来传播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但是,目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产业较为单一,没有竞争力,辐射面较窄,只适合于创意的贩卖,不能进一步投入生产以及后续的销售等环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链将被中断,以至于创意的构思者不能系统的表达出这种文化的理念与内涵。

2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的优势

2.1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垂直一体化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目前仍然处于刚刚起步,大部分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仅处于贩卖文化创意构思的阶段,例如一些简单的文化宣传品、衍生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垂直体化则是通过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产商、销售商的合作,不仅是文化产品的售卖,更多的是融入了生产、销售等其他环节。通过如此的互助合作,对企业而言,不仅可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还能节省资源成本,同时根据产品的销售反馈来考虑是否需要研发同系列的相关衍生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求得一种平衡发展并获得利益最大化;对高校学生而言,通过熟悉最适合、最经济的材质,了解每一样产品的销售过程,获悉顾客和销售情况对于本产品的反馈,能够及时对产品进行改进,并在其中锻炼能力、接触社会和积累经验。因此,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和校外企业都可以通过合作来提高各自的竞争力。

2.2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混合一体化

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文化产品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花钱体验文化。因此,文化服务类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发展至今已成了人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却很难涉及这样的层面。高校文化创意产业混合一体化提出了将文化产品的销售与文化服务类产业相结合的概念。文化服务业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首先,对于企业来说,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方面节约省了成本,同时用文化创意产品来传达自己的文化理念,同时也用文化创意产品来宣传自己的企业。其次,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来实践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接触更多在校园内接触不到的社会环境,开阔自己的眼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能够让学生在合作的机制下,了解到社会运营的规律,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再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一体化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仅能够加快文化创新成果的转化,加强校院培养人才的力度,培养优质的文化创新产业,同时能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3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模式的设想

现在的大多数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大学生创业园,通过自主创业来锻炼学生能力。笔者建议在创业园中隔出一片区域来用作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和开发,具体设想如下: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设立专业的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引进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旨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帮助园区内工作室在与校外企业合作时,签订正规合作协议。由管理委员会寻找更多的文化服务类行业与园区工作室合作,通过合作将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方与文化创意服务类产业联系起来,实现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具体设想方案如下:第一,文化创意产业联合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管理园区的运营,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基地的发展方向,落实基地的其他相关工作,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帮助创业大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协调好园区内工作室与地方工商财税各有关部门的关系。第二,园区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措施主要有创业培训、创意创业比赛、工商注册、商标注册、法律咨询、高校合作、大学生创业园网站以及其他平台、校外公司对接等。第三,园区可以指导并帮助创业大学生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形成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室,实施园区工作室与校外企业合作,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垂直一体化以及混合一体化,借此达到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的目的。

4 结语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承载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重要历史使命,不可能在单一的创意贩卖上故步自封,其发展趋势则是由单一到复杂,以至于能够达到创意产业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刘巍伟,谢志远,李上献.大学生创意产业创业探索[J].教育评论,2009(12).

[3] 王健.江苏动漫衍生产业定向性发展及特征研究[J].电影文学,2016(06).

[4] 谢汇,季海祺.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对策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2).

篇7

关键词:日本 文化产业 创意产业 经验 启示

一、前言

当今世界,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不再单以军事实力作为衡量标准,政治实力、文化实力等软实力开始成为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间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融现象时刻都在发生,通过文化传播拉近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日本,就是典型代表,作为世界公认的文化大国,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为中国带来了诸多经验。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经过战后重建,日本增加经济实力的同时,对文化产业的重点扶持使其迅速崛起,这无疑是一个奇迹。[1]

二、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和特点

(一)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定义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形式,通过文化和创新来驱动并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新型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并非指某一行业,比如动漫、工艺设计、雕塑等都属于文化创意范畴。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不尽相同。日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是指具有高创造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其作品受法律保护,主要分类涵盖动漫和其他影像制品。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粗具规模,国民认知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如此,随着我国承办重大国际性重要活动机会的增加,我国传统文化以产业形式开始在多个场合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

(二)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

1.围绕文化为核心,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为目的的一切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活动。在日本国内,文化产业又被称为娱乐观光业,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一致认为,与文化相关的所有领域都应归为文化产业,这种广泛归类方法为日常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十足的动力。对于日本民众而言,文化其实指的就是大众对某个事物形成的共识,这种共识与生活环境有关,与教育程度有关,甚至与心理状态也有关系。所以近年来,日本社会对于文化产业的界定开始发生变化,他们更倾向于用感性产业来代替文化产业。所以在日本人心中,文化产业代表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饮食文化、设计文化等。

2.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也属于文化产业范畴。战后日本大力发展经济,一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取得成绩后,开始谋求更大的主动权,文化产业就是最有力的突破口。此后,动漫业、游戏业、电子业等行业在世界范围内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人口众多,在经济持续几十年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实力日益增强,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消除贫困等问题将会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心,自上而下的文化产业扶持力度没有日本那么强。由于起步晚,相关人才培养和配套设施有一定欠缺,所以当前,中国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产品和销售环节,其实质也是为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近几年大众对文化产业的认可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国文化产业落后的局面有所改观,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需求的范围会不断拓展,这给文化产业相关配套设置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文化创意方面主管单位而言,明确文化产业范围,才能统筹协调重点发展方向,才能明确责任义务,让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所以,应综合考虑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先进文化强国成功经验。

三、浅析日本三大文化创意支柱产业

日本作为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大国,其文化产品输出以及背后一系列运作手法是各国争相学习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不但经济实力名列前茅,其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也令人瞩目,并且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纵观日本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路径,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动漫和游戏行业的文化输出,更是吸引世界各国的目光。分析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有利于启示中国如何开展更高效率的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日本推行“文化立国”的国家战略对文化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最直接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证明文化立国是一项极富远见的战略。日本文化创意发展至今形成了以动漫、游戏、音乐为主题的文化产业矩阵,三种主题各有不同,却又相互促进。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三类不同主题更能够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这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日本文化产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已达到15%,不仅拉动文化相关产业就业,还能让周边产品形成第二拨发展动力。

(一)动漫产业

动漫产业是日本最享有盛誉的文化产业之一,其在日本国内的地位非常高,无论动漫产值、就I人数还是动漫制作和输出量,都位于前列,日本一直被称为动漫王国。日本动漫产业最大标签就是创意,90年代风靡中国,成为不少八后、九后童年记忆的动漫作品大多出自日本,很多年轻人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日本动漫的。动漫已经成为日本的代名词。动漫如此受年轻人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对年轻人心理的精准把握,对动漫人物动作神态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深深沉醉其中。[2]另外,动漫对于日本民众而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各种场合都会出现动漫,动漫覆盖度远超杂志和电视。另一方面,不同动漫类型的推出不仅带动了动漫产业以及相关产业就业的发展,还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动漫师和幕后制作团队,为日漫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游戏业

游戏产业也是日本创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开始重视游戏产业的发展,加上其本国市场的成熟,导致日本游戏产业面临的国际化竞争大大加强。日本游戏公司通过合并和兼并的方式,重新整合游戏资源,主动求变,加强硬件软件开发以及全媒体市场推广力度,最重要的是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产品创新,来应对国家化竞争,所以直到现在日本游戏也仍然能在全球游戏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文化创意周边产品

基于日本人天生的严谨,其对产品的质量把关非常严格,加上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扶持,使得内容的价值极高。除此之外,单靠内容(动漫、游戏等)并不能称之为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这是因为竞争压力源自各国的你追我赶。所以,周边产品以及其他内容增值服务也是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比如知名动画《灌篮高手》就是一部经典作品,在中国拥有大量粉丝,贴近高中生活,吸引年轻人的注意,直到现在,《灌篮高手》的关注度也非常高。作为现象级的作品,《灌篮高手》的成功不仅局限于动画本身,其周边内容产品深受市场追捧,比如《灌篮高手》原声片头曲和片尾曲、任务海报、漫画书以及人物玩偶等,这些产品影力能够持续到现在,可见其相当成功。在日本,任何一个文化创意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对日本人而言,周边产品的开发体现出了极强的市场思维。当然,对整个民族而言,文化创意产品更像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这是日本文化创意产业能够行销全球的重要原因。

四、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直以来,日本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重点研究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政府层面大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

由于日本特殊国情,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对我国而言,国家层面应该大力支持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相关的企业以及服务商进行扶持。政府应该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进行各种协调工作,使文化产业发展突破政策限制。

(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

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大众迫切需要的。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阻碍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其首要问题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受日本和欧美文化产业发展影响,我国文化创意十分丰富,不少原创性方案已经开始市场化运作,但是创意抄袭以及山寨产品的出现,严重损害了原作者的利益,知识产权被侵害极大削弱了创作积极性。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打击专利侵害以及山寨产品的力度,颁布出台文化创意保护法律,维护作者或者企业的合法权益以及良好的市场秩序。

(三)重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

文化创意人才的发展离不开后备人才的培养。我国目前创意人才是极为缺乏的,现行培训理念落后,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培训所需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性的培训机构。[3]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创意教育并未受到重视,缺乏科学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首要目的在于应付考试,而非真正从事创意工作。所以,高校或者主管部门应该正视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拓展眼界,为人才培养提供各项支持。

(四)给予初创文化企业金融支持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朝阳行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投资创业,由于资金有限,在融资方面遇到不少困难,而文化创意和灵感很容易在等待中失去市场主动权,所以解决融资难问题对于年轻人而言是当务之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政府应该协调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除此之外,还应该在税收、租金等方面对文化创意公司进行优惠支持。同时还需培养一定数量的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参与到与世界优秀企业的竞争中去,壮大国有文化创意公司的世界影响力。

五、结语

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成功,为其他各国的尝试带来了宝贵经验,只有在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尝试,才能让产业更加接地气,才能拓展国内外市场。另外,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两大问题,统筹兼顾才能使文化产业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庄严.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实现路径及经济效应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4(02).

[2]王岩.中日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2(10).

篇8

>> 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关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热的“冷”思考` 试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陕北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南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及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闽台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及特征 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及发展路径 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误区及对策研究 内蒙古文化产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 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思考 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发展济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思考 关于文化产业园规划的几点思考 武汉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李赞,刘毅.大芬模式:中国油画产业基地[ED/OL]..

[11]北京建设文化产业园区[ED/OL].http://.cn/ch-shenao/newbj/171.htm.

[12]重点功能区-琉璃厂文化园区[ED/OL].http://.cn/market/cstj/403276.htm.

[13]辽河文化产业园园区简介[ED/OL].

[14]苗长虹,樊杰,张文忠.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J].地理研究,2002,21(1):125-132.

[15]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J].人文地理,2004,19(4):68-75.

[16]叶南客.促进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公共政策[J].改革, 2003(1):105-109.

篇9

关键词:创意产业;创意集群;创意集聚区

Abstract: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s the world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lay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ts theory research is gradually improv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e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the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practice application provides guidance basi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 to be solution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deepening the phases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creative industry; Creative clusters; Creative gathering area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创意集群的研究主要来自于文化产业学、经济地理学、艺术社会学、管理组织学等多种学科。集群的成因,在文化产业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主要从新经济社会学角度进行解释。在管理组织学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区域政策及资源配置,促进多样性方面。社会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集群的特殊社会环境、集群个案及发展路径以及创意集群场所与城市更新等方面。

一、创意产业集群环境研究

形成创意集群所需要的特殊环境是诸多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在这种特殊环境的论述中,为数不少的学者从塑造“创意城市”的视角,进行了要素归纳。查尔斯•兰德利认为这种环境是归因于人员品质、意志与领导素质、人力的多样性、各种人才的发展机会、组织文化、地方认同、都市空间与设施、网络动力关系七个要素提升上,通过这些要素,营造出“创意生活圈” ,从而形成创意集群。霍斯珀斯认为集中性、多样性和非稳定状态三个要素是关键性因素。 理查德•佛罗里达提出3T理论 ,认为技术、人才和包容度是核心环境因素。随后格莱泽也提出3S理论 ,指出技能、阳光和城市蔓延是其关键所在。部分研究者从社区视角解释这种特殊环境。马克•波义耳提出四海一家的“无边界社区” ,Meri Louekari将这种环境的形成归因于“源开放社区” 。于长江认为“心灵共同体” 等因素从非实体的关系纽带上解释这种特殊环境的成因。

二、集群的发展动力及路径研究

部分研究者发现地域的文化资源禀赋在创意集群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霍斯珀斯从全球与地方博弈的论点出发,指出地域文化资源禀赋在地域竞争中的关键作用。艾伦•斯科特认为通过地方的密集网络和文化产品的生成,最终发展为地理品牌。以大学为重要载体的知识源所形成的集群内部结构是另一个研究重点,比如内部分工与特殊协作等。其他的研究还有:特定的艺术产业与地域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意集群的发展经验,路径研究;创意集群所在城市的特定研究与比较,创意城市的网络延伸和所依赖的社区研究等。

三、集体创造力和艺术生态的研究

地理临近有利于知识溢出并直接影响到创意集群的效果。核心团队、关联单位、关键大众、管道网络等不同层级构成了创意集群的项目生态,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创意活动也形成实质影响。创意集群内的核心团队、关键人物和艺术家对集群起到重要作用,规划与非规划同时并存所形成不一样的生态。佛罗里达提出创意阶层的概念,创意阶层被划分为艺术家为主体的具有特别创造力的核心人员,以及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包括管理、金融和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创意职业阶层,创意阶层是艺术、商业和技术等不同阶层在文化经济领域的融合。由诸多文化艺术生产者组成当代独特的艺术生态,艺术家具有特殊的“文化资本” ,艺术家或设计师和公众的关系是一种“后工艺人” 的关系。艺术家的流动和迁居、身份辨认等也被研究者们所关注。

四、策略管理和政策研究

策略管理和政策研究是创意集群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其中文化政策与创意集群的关系成果颇丰。国内研究者关注到欧美国家与区域城市的文化或产业政策,并与国内现状结合进行探讨,并以核心城市北京、上海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策略和政策研究。

五、集聚区与城市更新研究

创意集群涉及城市更新,常与工业历史遗产联系在一起,由传统工业区到创意产业园的改造成为一种实践,兰格将艺术区的空间视为其产品的结果 。传统的城市景观和已有的空间业态结构,从公共文化空间向文化经济空间、象征经济空间转变,从工业生产空间向文化消费空间转变。创意集聚区常常建立在城市废弃空间和衰退地区基础上,这种改造推动城市空间的转型,也是区域振兴终结城市蔓延的手段。大规模的城区改造割裂人们对文化的联系,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反对,吴良镛提出有机更新理论。产业遗产的保护以及重新再利用的开发模式被学者们所关注。

六、已有理论体系的发展探究

已有的创意集群研究大多处在一般抽象的理论层面,对于如何指导集聚区建设指涉不多,亟待解答我国现阶段集聚区建设的整合与深化的阶段性问题。据《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创意产业集聚区数量已多达230处,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园区业态雷同,资源利用率低下,成了以收取租金的房产项目;园区所在的社区未能获得利益,成为自娱自乐的项目;进驻企业缺少联系,不能形成集群;园区建成后租金高,企业入驻率低,有悖于建设初衷;以工业区和商业区的方式建园,文化气息缺失等。问题的症结是建园容易,生存难,发展更难。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阶段缺少理论研究和依据。

已有研究笼统地指出创意集群具有发展演化特征,但这种演化是将创意集群本身作为一个抽象的整体存在来进行叙述,并没有指出创意集群内部究竟发生什么演化,这种发展需要哪些要素。另一方面,创意集群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实上各个阶段需要的要素各不相同,需要研究者给予解析。在关于创意集群管理组织形式上,研究者已经从各种角度归纳出集群的组织模式,但这种研究基本上将模式类型作为静态对比,缺少与集聚区不同时期发展阶段的交叉研究。

篇10

>> 基于产业集聚区的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研究 高铁对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空间结构的影响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对策 河南省红色文化集聚区建设浅谈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河南省的借鉴意义 关于河南省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高铁对河南省旅游集聚区项目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品牌建设的特点及对策分析 优化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顶层设计的路径探析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壮大主导产业集群的思路与对策 河南省金融产业集聚研究 浅析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地域文化营销策略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体育产业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 河南省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探 议豫剧文化对河南省非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之策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生态环境的和谐性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许正林.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科学发展,2010(7):96.

[4] 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长205%[EB/OL].(2012-01-18)[2012-10-20]..

[5] 中国日报.年均增长25%远超GDP[EB/OL].(2011-12-29)[2011-10-15]..

[6] 新华网.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达52个 园区呼唤更多创意集群[EB/OL].(2012-05-02)[2012-10-20]..

[8] 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EB/OL].(2012-10-20)[2012-10-20]..

[12] 金融界.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EB/OL].(2011-11-15)[201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