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安全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粮食安全的看法

篇1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课题。现结合我市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

粮食安全是政府行为,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义务,切实履行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的职责,实现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保障低收入阶层粮食供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耕地和粮田面积逐步减少,而且减少幅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日益深入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生产将呈现蔬菜产业和其他高效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逐渐缩减的趋向。目前,我市现有人口107万,粮田面积69万亩,人均仅0. 65亩,因此,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家资助和将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由高产转变为优质,由粮食作物转向其他经济作物,由此也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到目前为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比任何时候都薄弱,大批粮食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市场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和专用粮食,供不应求,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滞销,积压较多。因此,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市场行情,科学预测市场走向,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不失为提高粮食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今年,我省粮食全面放开,推向市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彻底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一)转变职能,真正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政府粮食权力机构,如果其职能仍然不改变,继续扮演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计划经济特殊角色,那么,不管改革搞得多么轰轰烈烈,都将是"换汤不换药",名改实未改的徒劳行为,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因此,改革必须先从转变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入手,具体应调整为四大职能:第一大职能是负责制定粮食流通的政策法规。为本辖区搭建合法自由经营的平台。第二大职能是负责随时掌握粮食流通动态。全程跟踪监督粮食行业执行政策法规情况,加强市场宏观政策调控,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市场不乱,农民增产增收。第三大职能是掌管本级粮食安全。负责平时安全信息调查,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本级应急方案,掌握一批国有地方储备粮库以及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粮食供应等工作。第四大职能是负责建立本级国有粮食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使其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从而,通过规范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切实理顺政企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府粮食职能机关。

(二)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流通,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要结合粮改,打破行政区域设置模式,采取兼并、合并、捆绑经营等形式,组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粮食市场流通。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可考虑组建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发展集团经营。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控制粮源,搞活经营。工业企业要努力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带动,壮大企业实力,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以推动粮食经济快速增长。

(三)构建私营网络,不断增强国家粮食体系的抗险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多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与市场多元化发展,建立私营粮食经济已是大趋势。目前,我国粮食经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由国有粮食企业独家搭台唱戏的格局,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也是经不起风浪的粮食市场经济,必须在新组建国有粮食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粮食私营经济,以激活粮食市场发育和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一要完善允许发展私营粮食经济的相关法规。在承认私营粮食企业合法性的同时,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私营粮食企业与国有粮食企业同为国家粮食经济体系,为其开辟一片生存发展的空间。二要扩大私营粮食企业经营的自由度。要一视同仁,准予私营企业申办企业、商标注册和经营管理,使其获得发育壮大的土壤。三要着眼长远发展。随着多元经济的交融发展以及私营粮食企业的壮大,要准许私营粮食企业进行跨省市经营,以及允许与国有粮食企业"公平竞争"、"公私合营"、"相互兼并"、"私代公营"等多种形式发展。四要对私营粮食企业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包括"规定企业经营规模,保证粮食质量安全,要求其在紧急状态下听从国家调度,切实引导私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鼓励私营粮食企业发展的办法,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私营粮食企业,组成一个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的私营经济网络,进一步加固粮食经济安全体系。

三、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粮食市场既要放开又要管好。国务院17号文件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赋予了粮食等有关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粮食、工商、物价、卫生、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对粮食市场监管的责任。一是抓紧建立严格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粮食、工商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把市场准入关。进入粮食市场的经营者,必须在经营资金、仓储设施、检验和保管能力等方面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二要加强对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非国有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流通,对于方便农民售粮,活跃粮食市场,具有重要作用。既要依法加强监管,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又要为他们提供服务,维护其正当权益。三要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要坚决打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掺杂使假、坑农害农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等不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公安、工商、粮食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当地粮食经营者和跨区收购的粮食经营者的日常管理,通过市场巡查,保护正当经营,及时查处收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四要建立健全粮食经营信息统计体系。通过建立粮食台帐制度,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掌握粮食经营者的购销、储存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密切监测市场粮价动态,及时掌握粮食供求和价格的最新变化,及时粮食生产、消费、价格等信息,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保持市场稳定。

篇2

关键词:Web挖掘;文本分类;粮食舆情;舆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426-03

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粮食信息数据量大、市场供求信息不明确、技术保障不到位等因素对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2009年初中国爆发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场旱灾,国内市场充斥着粮食供应可能趋紧并有可能大量进口粮油产品,以及全球粮油价格将由中国的大量进口而出现暴涨等网络言论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对粮食情报信息实现有效监管,如何在海量的粮食网络资源信息中,快速有效地挖掘蕴含有巨大潜在价值的粮情知识和信息,同时过滤掉大量无用的或不相关的粮情内容,准确地定位所需要的信息并自动分类,以保证粮食安全,已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该文就基于Web挖掘在粮食情报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讨论,并提出了一个基于Web挖掘的粮食舆情分析系统的框架。

1 粮食舆情系统模型设计

1.1 Web挖掘简介和粮食舆情分析难点

Web挖掘是从大量Web文档集D中发现隐含的模式W。如果将D看作输入,P看作输出,则Web文本挖掘的过程可看作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即F:CP。网络舆情是公众利用互联网表达或传播的对热点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和所持观点的较有社会影响力的态度。利用Web挖掘技术进行主题追踪的舆情分析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任海果研究了主题事件的追踪技术,实现了对热点事件的发现、演化和趋势分析[1]。Federico Neri等研究了1000个关于意大利公共广播服务意见的Facebook网贴,得到了观众关注度和兴趣度,并在开源情报信息和Web挖掘中得到应用[2]。Wang等利用垂直搜索技术收集互联网上关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网络信息,搭建了食品安全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满足了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3]。但由于粮食信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4],使得粮食舆情信息的采集不够全面,现有分析系统的分析不够深入,总体来说粮食网络舆情挖掘扔存在着一下难点:

1) 粮食舆情影响因素复杂。粮食舆情受多种因数的影响,和粮食直接相关的有粮食产量、销售价格、产地、供求关系等因数,此外还有气象条件、病虫害的等间接影响着粮食安全,目前对粮食安全因素的挖掘不够全面。

2) 粮食舆情信息的存储位置和方式复杂,没有统一的系统来采集各种形式的粮食信息。如粮食产业信息资源,如灾害史、产量信息、气象条件等,并发存储在各家统计机构、管理机构、经营机构的网络环境中,并且没有统一的数据表示形式,没有开发出联合采集各家机构和组织中粮食数据的采集或者存储方法和策略,不利于粮食舆情信息的整合和关联分析。

3) 粮食舆情信息牵涉面广,没有融合各方面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在粮食信息处理方面,没有实现统计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等多种分析方法融合的决策策略。

4) 没有提出预测和预防模型。现在的网络舆情分析往往注重于热点的发现,没有为热点事件建立等级级别区分管理和提供预防,同时对于发现的灾难事件,没有定量的分析灾害危害的严重程度和预警级别。

利于舆情分析技术实现对粮食舆情信息的监控和管理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该文设计了一个粮食舆情分析架构模型。

1.2.2 舆情信息预处理模块

舆情信息预处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采集到的相关网页进行去噪处理,如对广告、注释等噪声数据进行清理,然后用统一的结构化的格式进行文本表示,然后利用分词技术、特征提取技术、权重计算技术等进行特征选择,构建粮食数据仓库,利用分类器实现文本的分类。文本分类技术是整个预处理模块的核心,其步骤描述如下:

本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功能:

第一、通过对粮食舆情主题检测进行热点、敏感信息的发现,并针对特定的粮食安全主体,如粮食价格、供求关系、气象条件等各个主题跟踪技术处理,同时设计融合各方面因素的分析策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提供预警信息。

第二、对特定粮食安全事件的公众所持观点和关注度的分析,掌握事件发生、发展和加强的可视化时间序列,开发基于区域性舆情的分别汇总,提供实时的空间和时间的网络舆情趋势信息保障,有利于决策者实施适当的措施。

第三、利用灾害预测、分析和预防的决策系统,对多发性的、危害严重的灾害构建主动分析、及早预测和及时预警的机制,提供相关、相近主题的预防措施经验。同时针对灾害引起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进行关联分析,比如旱灾有可能引起局部供求关系失衡,灾害的严重性导致价格波动的范围等建立定量的数据分析方法发现彼此存在的联系。

2 结论

利用Web挖掘技术实现对粮食信息的监测,有利于充分海量的粮食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及时发现粮食热点事件,为粮食安全提供预警服务。该文着重分析了当前粮食方面舆情分析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解决方案,构造了一个较完善的粮食舆情分析架构。通过各种算法的编码和改进,实现本文所构建的系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任海果. 基于主题事件的舆情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2 ] Neri F, Aliprandi C,Capeci F,et al. Sentiment Analysis on Social Media[C]. Istanbul, Turke:Advances in Social Networks Analysis and Mining,2012:919-926.

[3]Wang Su, Liang Meiyu, Gao Tian and Du Junping. Realization of Product Quality and Food Securit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System[C]. Jina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8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10:2736-2739.

[4] 龙方.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7-14.

[5] 孙立伟,何国辉,吴礼发. 网络爬虫技术的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5):4112-4115.

篇3

一、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

粮食安全是政府行为,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义务,切实履行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的职责,实现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保障低收入阶层粮食供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耕地和粮田面积逐步减少,而且减少幅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日益深入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生产将呈现蔬菜产业和其他高效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逐渐缩减的趋向。目前,我市现有人口107万,粮田面积69万亩,人均仅0.65亩,因此,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家资助和将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由高产转变为优质,由粮食作物转向其他经济作物,由此也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到目前为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比任何时候都薄弱,大批粮食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市场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和专用粮食,供不应求,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滞销,积压较多。因此,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市场行情,科学预测市场走向,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不失为提高粮食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今年,我省粮食全面放开,推向市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彻底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一)转变职能,真正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政府粮食权力机构,如果其职能仍然不改变,继续扮演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计划经济特殊角色,那么,不管改革搞得多么轰轰烈烈,都将是"换汤不换药",名改实未改的徒劳行为,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因此,改革必须先从转变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入手,具体应调整为四大职能:第一大职能是负责制定粮食流通的政策法规。为本辖区搭建合法自由经营的平台。第二大职能是负责随时掌握粮食流通动态。全程跟踪监督粮食行业执行政策法规情况,加强市场宏观政策调控,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市场不乱,农民增产增收。第三大职能是掌管本级粮食安全。负责平时安全信息调查,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本级应急方案,掌握一批国有地方储备粮库以及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粮食供应等工作。第四大职能是负责建立本级国有粮食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使其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从而,通过规范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切实理顺政企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府粮食职能机关。

(二)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流通,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要结合粮改,打破行政区域设置模式,采取兼并、合并、捆绑经营等形式,组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粮食市场流通。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可考虑组建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发展集团经营。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控制粮源,搞活经营。工业企业要努力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带动,壮大企业实力,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以推动粮食经济快速增长。

(三)构建私营网络,不断增强国家粮食体系的抗险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多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与市场多元化发展,建立私营粮食经济已是大趋势。目前,我国粮食经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由国有粮食企业独家搭台唱戏的格局,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也是经不起风浪的粮食市场经济,必须在新组建国有粮食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粮食私营经济,以激活粮食市场发育和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一要完善允许发展私营粮食经济的相关法规。在承认私营粮食企业合法性的同时,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私营粮食企业与国有粮食企业同为国家粮食经济体系,为其开辟一片生存发展的空间。二要扩大私营粮食企业经营的自由度。要一视同仁,准予私营企业申办企业、商标注册和经营管理,使其获得发育壮大的土壤。三要着眼长远发展。随着多元经济的交融发展以及私营粮食企业的壮大,要准许私营粮食企业进行跨省市经营,以及允许与国有粮食企业"公平竞争"、"公私合营"、"相互兼并"、"私代公营"等多种形式发展。四要对私营粮食企业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包括"规定企业经营规模,保证粮食质量安全,要求其在紧急状态下听从国家调度,切实引导私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鼓励私营粮食企业发展的办法,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私营粮食企业,组成一个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的私营经济网络,进一步加固粮食经济安全体系。

三、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粮食市场既要放开又要管好。国务院17号文件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赋予了粮食等有关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粮食、工商、物价、卫生、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对粮食市场监管的责任。一是抓紧建立严格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粮食、工商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把市场准入关。进入粮食市场的经营者,必须在经营资金、仓储设施、检验和保管能力等方面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二要加强对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非国有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流通,对于方便农民售粮,活跃粮食市场,具有重要作用。既要依法加强监管,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又要为他们提供服务,维护其正当权益。三要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要坚决打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掺杂使假、坑农害农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等不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公安、工商、粮食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当地粮食经营者和跨区收购的粮食经营者的日常管理,通过市场巡查,保护正当经营,及时查处收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四要建立健全粮食经营信息统计体系。通过建立粮食台帐制度,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掌握粮食经营者的购销、储存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密切监测市场粮价动态,及时掌握粮食供求和价格的最新变化,及时粮食生产、消费、价格等信息,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保持市场稳定。

篇4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要确保粮食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

一、虽然2004年粮食大幅度增产,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粮食调控政策应该把握好两点:既要重视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要高度重视防止粮价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

2004年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88亿公斤,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粮食单产308公斤/亩,比上年增长6.6%。粮食单产和当年粮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增产幅度这么大,与气候因素有直接关系,更得益于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2004年旱涝灾害呈“点状、散发”,未形成大的区域性灾害,总的受灾程度也较轻。1990年以来平均每年旱灾面积为4.12亿亩2003年为3.73亿亩2004年为2.18亿亩1990年以来平均每年涝灾面积为2.25亿亩2003年为3.05亿亩2004年为1.16亿亩。2004对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力度之大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2004年粮食工作中的一条重要经验是,面对粮食价格的全面上涨,决策部门没有人为打压粮价,而是顺应了市场供求规律的要求,理性地对待粮价上涨。

目前国内粮食总需求大约在9700多亿斤,每年约增长0.8%,这是各个方面比较接近的看法。只要今年粮食产量能达到9300--9500亿斤,加上大豆进口和适当进口一部分小麦,完全可以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实现粮食总产量达到9300--9500亿斤的目标,取决于气候条件是否有利,也取决于对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能不能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和强化。实现这样的目标虽然有难度,但只要调控政策得当,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次粮食价格上涨以后,能在目前的高价位上维持多久?会不会只维持23年的时间?这是当前农民和粮食主产区最为担忧的一个问题。从过去10年的情况看,1993年底至1996年粮价经历了3年的上涨,1997年至2003年又经历了近7年的下跌和持续低迷。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是难免的,但一定要防止这次粮食价格上涨23年后,又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今后23年内粮价下跌的可能性要远大于粮价上涨的可能性。如果出现粮价大幅度的回落,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2005年我国粮食政策的基本趋向是:

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这是稳定和增加粮食产量的基本保证。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4.91亿亩。2004年农业部的估计是15.3亿亩,增长4000万亩。今年要争取恢复到15.5亿亩。

2、稳定和完善对粮食生产的各种扶持政策。继续对种量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业税的减免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资金会进一步增加。最低收购价的政策仍继续保留。从国内外的经验看,最低收购价或最低保护价政策虽有必要,但政策成本往往较高,即使采取这项政策,也要把握好力度,最低收购价的水平要合理确定。要集中财力确保对主产区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的价格保护。

3、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农村税费改革前,每年中央加地方的农田水利投资为200亿元左右,其中中央占1/3,而每年农民自筹资金就达200亿元左右。高峰时每年冬春农民投工可达到80亿100亿个工日,最近几年,农民投工这一块已经大大下降,现在已降到50亿个工日,今后还会继续下降。逐步取消“两工”后,如何保证农田水利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渠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对于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可以允许投工投劳。全国有60多万个村庄,在短期内把农村各种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都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是不现实的。引导农民自觉自愿投工投劳,参与各种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政策课题。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好有关政策界限,需要严格控制标准、严格规范,防止重新加重农民负担。对于受益对象范围较大的农村公共工程,必须纳入各级财政的支持范围,不能再重新恢复农村义务工制度,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农民必须给予合理的报酬。要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粮食主产省份改善生产条件。

4、建立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目前的粮食风险基金是中央给一块,地方政府掏一块。粮食调出省将粮食调往粮食主销区时,实际上将粮食风险基金的一部分补给了粮食调入省份,这样就形成了“穷省”补贴“富省”的现象。在过去粮食多时,粮食主产区感到吃亏。这种反常的补贴严重打击了粮食主产地区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主产区的事,更是粮食调入省份的事,不能让经济相对落后的粮食主产区来承担这个责任。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具体设想是:适当降低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中地方财政的自筹比例;从经济发达省份根据其粮食调入量或占用的耕地数量,收取补偿金给中央财政,形成粮食安全基金;将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归集到中央作为粮食安全基金的来源,中央财政根据粮食调出省份粮食调出的数量给予适当补贴。

5、协调好粮食进出口政策与国内粮食政策,防止出现“逆向调节”,并弱化我国进口粮食的“大国效应”。从以往经验看,出现过国内粮食供给相对平衡的时候却大量进口,国内粮食减产供应紧张的时候又大量出口的现象。要统一协调粮食内外贸政策,提高粮食进出口的运作效率,防止粮食的进出口方向与国内的供需实际严重脱节,减少“逆向调节”。2005年玉米出口可适当扩大。限制玉米出口的政策会打压国内玉米价格,有可能造成“卖粮难”。2004年进口的小麦全部用于补充国家小麦库存,在小麦丰收后,2005年仍然要控制好小麦进口的数量和节奏。过去的经验表明,一旦出口国形成中国缺粮的预期,我国进口粮食时,将会刺激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中国进口粮食确实产生了“大国效应”。要进一步改革粮食进口体制,掌握好进口时机,弱化“大国效应”。

二、2005年农产品价格已经没有继续大幅上涨的空间,粮食增产幅度也不可能像去年那么大。因此,农民增收的压力会很大。要更加重视“节本增收”、“优化农业结构增收”和“改善农民就业增收”。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农业增收比重超过非农业,粮食主产区增收速度超过非主产区,种粮农民收入增速超过非种粮农民。2004年中央财政支农力度之大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但从总体上来看,财政政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远比不上粮食涨价和外出打工。2004年农民主要是靠“涨价增收”和“增产增收”。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一)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2004年肥料价格约上涨了20%。各项财政政策性因素的直接增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抵消掉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控制农业生资价格的过快上涨是2005年一个重要政策课题。2004年对化肥生产和进口厂家的财政补贴(7亿元)基本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2005年政策要有所调整,这笔资金用来直接补贴农民效果会更好。2005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9%,其中,城市上涨3.3%,农村上涨4.8%。农民购买力低,但农村物价上涨却高于城市,是不正常的。农村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日用消费品,不合格率高、假冒伪劣问题较为严重,销售渠道混乱,严重危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一些地方行政管理乱收费的现象,加重交易双方负担。连锁、超市、配送经营等现代物流方式在农村发展还非常落后。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净化市场环境,建立有效的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农村日用工业消费品市场要以扩大连锁经营、重点加强便民设施建设为主,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商品消费品分销渠道,发展销售制等营销方式,方便农村居民消费,提高农村市场的运作效率。

(二)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粮食供给不能指望过度依靠国际市场,尤其是口粮,粮食自给率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可承受的水平上。在我国,确保粮食安全应包括三项具体目标:一是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水平;二是通过进出口调剂、库存吞吐,最大限度地保证粮食市场供求平衡;三是保障特殊群体的食品安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仍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主线。根据我国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产品供求的现状,应在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加快林业和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大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按照“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技术创新,实现市场多元化”的战略思路,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力争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强国之一。

篇5

【关键词】粮食收购;问题;对策;财务管理

从2005年起,我国在部分粮食主产省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最低价粮收购政策对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笔者就江苏省建湖县(下面简称“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执行最低价收购粮食政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本人从事粮食财务管理工作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执行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维护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改进和完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仓容紧缺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许多仓储设施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年久失修;加之改制后大部分粮食购销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前几年经营困难,一般不会投入资金对老化的仓储设施进行大规模维修改造,不少基层粮库仓储设施老化、仓房条件差、仓容紧张,出现了有仓不能收粮的现象,已不能满足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的需要。有的企业只好打露天囤满足农民售粮,安全储粮存在问题。

(二)农发行系统“库、贷分离”的问题

2008年由市级农发行向中储粮直属库承贷,收购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下划到各县粮食购销总公司,然后再由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会同县级农发行根据延伸收购企业粮食收购情况拨付收购资金;延伸收购企业逐期结报收购实绩,库存随之划转到中储粮直属库管理,这一模式看似合理,但是贷款人毕竟是市级分行,库存监管人却是县级支行,造成贷款、库存分别由上、下两级行管理,库、贷分离,难以实施有效的库贷挂钩管理。

(三)在途资金利息成本的分摊问题

由于收购辅底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按预计收购量向市农发行一次性贷款全额下划到各县粮食购销总公司,其利息按农发行同期贷款利息计算。而延伸收购基层企业的收购辅底资金是由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会同县级农发行为强化信贷资金管理,根据各延伸收购企业粮食收购情况先预付部分然后再按入库进度陆续拨付的,其利息只能按同样方法计算。对于未能全额下划仍停留在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账上的收购资金期间利息无着落,造成资金利息难以分摊。

(四)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到位的问题

在2008年的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中,到收购点售粮除农民外,还有大部分是“粮食经纪人”,这样就有可能让国家的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受益于农民。究其原因,目前在农村,家中男劳力大部分常年在外打工,在家留守的一般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在出售粮食时,因家中缺乏壮劳力,往往图省事售给“粮食经纪人”,坑农损农事件时有发生,出现了国家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到位的现象。

(五)最低价粮食收购质量、价格难监控的问题

最低价收购不同于一般的市场收购。它是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安全储存,有利于监管,有利于粮食销售”的原则执行的。有收购主体资格的企业在收购时必须公开收购价格,公开质量标准,不得压级压价,满足农民售余粮的要求,同时又要坚持质量标准。但近几年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连续出台,农民的质量意识也逐渐淡薄,特别是农村收割机推广使用后,田间初步整晒,除杂基本上简化,加之2008年收割期间连续阴雨,给粮食收购工作增加了压力,带来了难度。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执行的主体是粮食购销企业,在执行《预案》过程中,购销企业本身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出现了个别企业以质量标准为借口,对需整晒入库的粮食,变相压级压价的现象,而且点多面广,价格监管难度较大。

(六)粮食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机构还不完善,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机构至少应包括政策法规、监督检查、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机构,才能保证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全面而有效地开展。还有基础工作不扎实、执法对象还不够明确、执法外部环境还不宽松、执法行为还不规范等等。

二、对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面对粮食购销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关单位应发挥现有优势,扬长避短,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做好新形势下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工作。就我县基层粮食购销企业而言,大部分已采取了租赁经营模式,还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性质,享受的是国家税收减免政策,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事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业务。

(一)加大投入,解决仓容不足的问题

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最低收购价粮食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仓储设施的维修及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除新建一批符合现代化储粮标准的粮仓。同时,还要立足现有仓库资源,给予专项仓储维修、建设费用,对其进行维修和改造,延长现有仓储设施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中储粮分公司、直属库和县级粮食主管部门都要建立起专门用于承担最低价粮食收储任务的基层粮食购销企业仓库维修方面的基金。另外,中储粮总公司还应根据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库存现状,适时开展移库调运、拍卖销售。可采取提前上市拍卖或与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签定定向合作协议,消化吸纳一部分最低收购价粮食,以此解决当前仓容不足而影响秋粮收购的问题。

(二)加强对最低价粮食的质量管理,明确损耗补偿标准

1.要参照储备粮管理,推行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及代储资格认定工作。对不具备清粮设备、通风设备及保管条件的企业,不认定其收购及代储资格,从源头上把好关。2.要严格把好收购质量入库关。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管理办法,健全制度,做到依法依规加强最低价粮食的质量管理。笔者建议在执行预案中明确最低收购价粮的正常损耗标准和补偿办法,在粮食拍卖后给企业一次补偿到位。同时,指定符合条件的专业检验部门为质量检测权威机构,成立粮食质量检测小组,对入库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要求在入库量达1/3、1/2及满仓时不少于三次抽查质量,出具书面质量检查报告,对一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进行通报批评,责令其改正;对二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暂停其资金投放,待整改到位后再行投放;对三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收回已发放的资金,取消其承储和贷款资格。

(三)提高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保障政策效果不偏离

中储粮是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的执行主体,而承担最低价粮食收购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则成为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的责任主体。在最低价粮食收购工作中,为了严格执行政策,不打“白条”,直接向中储粮直属库申请收购辅底资金,这辅底资金与粮食收购入库存在时间差,期间利息则由收购企业承担。而最低价收购的粮食粮权在中央,企业除去微薄的收购费用,没有任何收益,不仅谈不上效益,还要为执行政策而背负沉重的利息债务,势必严重阻碍购销企业的发展。目前,在一些工作环节上还存在信息沟通不够、信息不透明的问题。由于目前粮食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加上最低价粮食收购实行垂直管理,中储粮与地方粮食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预案》各条款,清晰地界定各执行主体、监督主体、配套服务主体的权、责、利,明确财政各项补贴费用的分配方式、在途时间、利息分摊合理方式。

(四)采取措施,方便农民,把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针对部分农民对最低收购价粮食政策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粮食主管部门要借助新闻媒体,加强最低收购价粮食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到粮食收购点直接售粮。有条件的购销企业可以在交通不便、离库点较远的地方设置临时收购点等途径来方便农民售粮;还可以组织一些移动收购点,到困难农户家直接收粮等措施,使国家政策确确实实惠及到每一位种粮农民。2008年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不畅压库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否则,将影响到秋粮收购工作,影响到党的惠农政策的落实,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多方配合,着力抓好最低价粮食环节管理

1.在收购上,粮食主管部门和农发行要通力协作,实行“联手”管理。建立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管理联合督查小组,实行分片督查,通过明查暗访、核实收购码单等措施,监控企业收购期间是否有“压质压价”等欺诈行为。如发现上述现象,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加以解决,保证托市粮收购正常有序进行,从源头上防范因价格而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对那些恶意抬价,扰乱粮食市场的不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对于“质”和“量”环节上的监管,要指定符合条件的专业检验部门为质量检测权威机构,对最低收购价粮食,按入库的进度进行质量检查。同时对最低收购价粮食贷款实行“预案”管理,要求企业缴纳一定的质量保证金,落实好相关风险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因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减少经营风险。2.在储粮保管上,由于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的粮权是国家的,托市收购企业无粮食经营权和所有权。粮食入库后由中储粮系统和农发行联合检查,质量、数量合格后才能验收入库。为了获得30元/吨(在预案中规定50元/吨)的收购费用,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在收购季节都想最大限度掌握粮源,从而对收购市场形成竞争态势。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后,由于托市企业都敞开收购,掌握了粮源的个体粮商生意火爆,待价而沽,使企业在收购环节实际支付的收购费用高于核定的,无利润可谈。为争取每年70元/吨的保管费用补贴,企业从上至下都高度重视库存管理工作,基本上都严格按照有关管理办法来履行存储合同,以确保储粮的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但是,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正常损耗如水分减量、保管自然损耗等,得不到额外补偿,全部由企业负担。由于保管费是按实际保管月份拨付的,剔除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正常损耗、人员工资后,国家给的保管费用已所剩无几了。在此,笔者建议中储粮总公司根据2008年的实际情况,应补足20元/吨的收购费用,用以弥补承储企业正常的费用支出。在库存管理上,中储粮直属库、粮食主管部门和农发行要协调一致,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库存检查,做到既节约费用,又杜绝信贷风险。3.在粮食销售上,中储粮总公司要建立季节性、稳定性、可控性的最低收购价粮食多元化销售机制。国家指定的托市粮食拍卖交易市场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的交易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易方式,在保证交易安全的情况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竞价销售,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要优先在网上挂牌销售,最大限度地方便客商,提高拍卖成交率,扩大销售量。承储企业必须凭《出库单》无条件地执行出库计划,并对出库费作出严格的界定,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各地粮食承储企业在出库时,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时间、质量、品种、数量交货。

(六)制定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措施

1.加大学习宣传粮食流通法规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粮食行政执法是当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的一项主要工作职责,能否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准确,关键是看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这也是重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良好形象的关键所在。因此,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务必在强化、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上下功夫,特别要在学习宣传粮食流通法规方面下深功夫,加大工作力度。2.完善执法工作体系,夯实执法工作基础。争取增设政策法规、粮食监督检查、粮食质量监管等行政执法必需的机构和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能职责,尽快实施统一粮食行政执法标识和执法监督电话。探索在辖区内的乡镇政府设立或聘用粮食行政执法协管员的办法,以解决执法人员不足的矛盾。3.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沟通与协调。一方面,要在粮食系统内部经常交流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经验,又要密切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学习执法技巧与方法;另一方面,要重视与工商、质监、物价、卫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执法,各履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全方位开展粮食流通市场监管和粮食行政执法工作。

总之,只有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真正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生产”的良性机制,不断改进与创新,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确定在一个合理的、正确的位置上,使之真正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载体,才能执行好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C=CBNweekly

G=Joseph Glauber

C: 农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趋势?你眼中的“现在农业”和“未来农业”是怎样的?

G: 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一个科学领域。今天,农民关心的重点在于食品安全和可持续性,因此为现代农业引入了许多可持续解决方案,比如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推动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发展,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产量,另一方面有助于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比如水和燃料,这使得我们的食品供应更加安全。

在未来,农产品如肉类的生产方式将是高效、可持续、盈利的。畜牧业的现代化生产也就意味着产业链上游的很多供应国将采用很多新的生物技术成果。这些未来的生物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产量、农作物的耐干旱能力以及土壤的肥力。

C: 如何看待如“18亿亩耕地红线”这样的耕地保护政策?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城市化和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G: 就耕地保护而言,这一政策没有什么问题。耕地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应该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另一个挑战在于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这就需要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同时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能力,从而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这一点上,我认为各个国家都应该加大在农业研发方面的投入,来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益。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耕地变成城市的一部分。在美国历史上也发生过同样的问题,所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耕地以及提高现有耕地的产能。

C: 提高单产意味着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那么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G: 第一个问题在于技术是否适合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环境,这个挑战相对简单。第二个问题集中在技术培训方面,如何帮助当地农民正确使用这些技术是实际操作中最常见的问题。技术推广有很多环节,教育、培训使用者是重要的,这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推动。此外,一些普及性技术是公开的,转移过程比较容易。但有些专门性技术是私营企业研发的。他们需要获得市场上的回报,才能继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这就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篇7

今年美国和世界多个国家遭遇旱灾,导致部分农作物减产,同时也进一步推高了国际农产品价格。联合国粮农组织更是发出预警称,如果处置失当,全球将引发新一轮粮食危机。

专家表示,重演2008年粮食危机的概率较小。人们在对投机行为和粮食安全问题保持应有警惕性的同时,对急剧攀升的国际粮价应给予冷静思考。

历史重演的概率极小

今年美国大旱,粮食收成预期显著恶化,美国农业部的7月份供需报告将玉米、大豆单产分别调低了12%和8%,其主产玉米和大豆的西部和南部种植区减产预期比较强烈。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预警称,如果处置失当,全球将再次爆发类似于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中国农业银行的报告则认为,在天气及炒作因素的影响下,农产品价格的涨势会持续,但重演2008年粮食危机的概率较小。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仇焕广也持相同看法,他认为,今年粮食减产和2008年那次不太一样。2008年的粮食危机属于整体价格上升,但今年主要是玉米、大豆、小麦的价格从6月下旬开始明显上涨,而大米的价格反而小幅下降。他分析了今年的粮食减产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自今年6月下旬以来,美国的玉米减产了12.8%,大豆减产13%。再加上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大面积干旱,导致小麦单产分别减少了17%、21%、50%。受此影响,全球小麦产量下降了5%。二是近年来各国粮食库存水平偏低,这可能是2008年时消耗库存导致的结果,一旦供给需求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全球粮食价格。“我认为这次粮食价格上升是正常的市场反应。但是个别农产品下降到2008年的最低水平,整体趋势还没降到2008年的水平。我认为未来一段时期,由于玉米、大豆到了要收获的季节,全球粮食价格会下降,不会出现大幅上升趋势。”仇焕广说。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则一针见血地表示这是一场“炒作”。他说,这次所谓的“粮食危机”不同于2008年,总体来看今年全球粮食总产量还是增加的,粮食消费却没有显著增加,所谓的美国干旱导致全球粮食危机实际上是一种炒作。今年确实有局部地区及国家的粮食减产,但实际上每年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粮食专家普遍认为,2008年的世界粮食危机能够平稳度过,今年中国粮食价格仍可保持平稳。只要国内外不发生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粮食市场供应将有可靠保障,粮食价格将继续在国家的调控下稳中有升。

仇焕广列举了一些数据:今年中国的玉米产量上涨了5%,小麦、水稻也大丰收,因为这些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量都很小。但是大豆价格上涨得比较厉害,进口大豆价格上涨了15%,因为我国80%左右的大豆要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进口,干旱对我国大豆进口价格产生了影响。

新湖期货农产品分析师李延冰则认为,中国谷物现在库存较高,价格不会暴涨,除非近两个月主产区天气出现很大变化。中国粮食涨价主要就是指豆类价格上涨,集中在豆粕上,油脂消费增速明显放缓,而且我国大豆还有不低的库存量。

联合国粮农组织年年都要类似预警,这种担忧越来越不足虑了。究其原因,李延冰说:“中国的农产品消费在下降,而且谷物整体的库存水平偏高。长期来看,中国老龄化加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口增长带来的消费总量扩张压力。就中国目前来说,夏粮已经获得丰收,粮食生产安全系数较高。”

目前,国内对我国粮食多年增产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怀疑我国充足的粮食库存。洪涛很肯定地表示,我国粮食生产在“八连增”的基础上,今年夏粮又实现了“九连增”。与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不同,我国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平稳。上半年,粮食价格温和上涨,主要原因是供给充裕,库存有保障。夏粮、早稻都实现了增产,而大豆连续3年进口,今年进口5800万吨,和往年持平。近年来,粮食价格的波动已经不单单是受供求因素影响,还受气候、进出口情况、各国粮食政策、期货炒作等因素共同影响。

建立全国性的粮食供应链

由于国产大豆产量减少,大豆需求量增大,而进口大豆价格低廉、出油率高,如果黑龙江油脂加工厂也主要采用进口大豆的话,那么我国尚存的一块本土大豆产业链的“净土”也将丧失。

2010年、2011年、2012年我国进口大豆先后达到5264万吨、5480万吨、5800万吨。居高不下的大豆进口量,加上进入中国大陆的外资企业掌握大豆加工、销售供应链,可以说其会控制中国的大豆产业,形成某种安全的隐患。

篇8

一、 问题的提出

人口快速增长,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瓦房店市的经济社会状况得到长足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的快速增长。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和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对耕地在发挥生态功能上的需求也日益增加[1];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丘陵的地形特点决定了十分有限的耕地后备资源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背景下难以开发利用,加剧了未来瓦房店市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

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旺盛,耕地保护的形式更加严峻。在大连市全域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基础建设投资的加大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铁路、水利设施等大批的工程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非农建设用地不可避免仍将继续占用较大量的土地,再加上生态退耕,瓦房店市的耕地数量将大大减少,土地资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耕地保护的形式日益严峻。

未利用地数量较少,宜耕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瓦房店市未利用地数量为545平方公里,占瓦房店市土地总面积的16.34%,主要是其它草地、滩涂等地类。未利用地开发受自然、经济和生态等条件制约较大,适宜开发为耕地的其它草地、盐碱地等后备土地资源数量较少、开发难度大,这对瓦房店市宜耕后备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厘清区域内宜耕后备资源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成为迫切的需求。

二、 潜力评价的要点

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适宜开发土地资源的规模决定了土地开发可新增土地利用空间的规模,也反映了土地开发扩展土地利用的绝对潜力,应作为土地开发潜力重要的评价指标。瓦房店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形坡度是土地开发重要的制约条件,淡水资源和土壤环境对农业生产也有重要影响。故本次评价的自然影响因子最终确定为适宜开发规模、地形坡度、灌溉条件和土壤条件 [2、3]。

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主要是经济效益,土地开发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而土地开发投资的静态回收期恰是衡量经济效益的最简便方法。由此构建了土地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性作用,建设用地管制区类型指标在本次评价中采用“一票否决”的方式,即所有在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内的未利用地全部不予考虑,仅分析限制建设区内的未利用地。

计算各村综合得分。按照上文选取的指标,对各村分别进行打分。为了方便计算,打分过程采用分级评分法。即不直接使用指标的数据,而是将指标数据划分若干区间,并通过特尔斐法对区间分别设计得分[4],按照某村某项指标值所在区间对应的得分确定其得分。将每个村的“各科得分”和指标权重相乘,并将每个村的得分与指标权重的乘积相加,最后得到各村的综合得分。

划分各村潜力等级。根据评价单元的限制因子及综合分值的频率分布曲线,划分未利用地适宜等级界限。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

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将综合分值在标准值以上的村汇总,即得到瓦房店市宜耕后备资源数量。

对各村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并以一定标准划分级别。其中级别最高的作为一级潜力区,其土地质量最高,最适合开发成为耕地,在进行土地整治和耕地开垦时可优先考虑对其开发;其次是二级潜力区,其土地质量较好,比较适合开发成为耕地,可在一级潜力区消耗完毕后进行开发;剩下部分为三级潜力区,土地质量较差,开发新增耕地效率较低,不宜优先开发。

三、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论。根据上述评价结果,瓦房店市宜耕后备资源其总面积为1396公顷,主要分布在三台满族乡、谢屯镇、赵屯乡、九龙街道等乡镇。其中一级潜力区面积为390公顷,集中分布在谢屯镇、复州湾镇、三台满族乡等乡镇;二级潜力区面积共有478公顷,主要分布在三台满族乡、赵屯乡、仙浴湾镇、谢屯镇等;三级潜力区面积为529公顷,在全市均有分布,以赵屯乡、九龙街道、太阳街道、永宁镇居多。

总量匮乏,且质量差异大。瓦房店市宜耕后备资源总体比较匮乏,仅占瓦房店市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56%。宜耕后备资源的质量差异很大,条件优越,开发后可以形成优质耕地的数量稀少,一级潜力区仅占宜耕后备资源总规模的27.90%,二级潜力区占宜耕后备资源总规模的34.20%,适宜性较差的三级潜力区则占到总规模的37.89%。

分布不均衡。宜耕后备资源集中与少数乡镇。其中宜耕后备资源较多的三台满族乡、谢屯镇、赵屯乡、九龙街道、仙浴湾镇、太阳街道、炮台镇和复州湾镇等八乡镇共有宜耕后备资源844公顷,占宜耕后备资源总规模的60.43%,数量最少的八个乡镇的宜耕后备资源共有89公顷,仅占宜耕后备资源总规模的6.36%。

四、 对策与建议

为了缓解用地困境,保障粮食安全,更好地指导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工作,使宜耕后备资源开发走向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减少实际操作的主观随意性,应该以宜耕后备资源潜力评价为依据,各地需因地制宜地进行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建立行政保障制度。宜耕后备资源潜力评价意义重大,且具备专业性强,牵涉较广,需要搜集多方面资料,运用多种专业知识等特点,对组织和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仅依靠单个部门很难能顺利完成评价过程。可建立起以国土主管部门牵头,各级政府代表、技术专家和群众代表多方参与的行政保障制度,确保资料收集和技术支持。

改进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影响因子对潜力作用巨大,参评因子的选择往往会对宜耕后备资源潜力评价的结果有巨大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参评因子对潜力评价的科学性至关重要。本文采用的评价因子对宜耕未利用地的潜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影响,能反映宜耕未利用地进行开发的内在和外部需求,较为合理地体现出了宜耕后备资源的潜力状况。但是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并非完美,在参评因子的指标选取方面,可以考虑更进一步的细化,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篇9

【关键词】 粮食购销; 问题; 对策; 财务管理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不断加快,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过改制阵痛之后,已基本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企业的生存发展、职工的稳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都要求粮食购销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但是特殊的县情、粮情、政策因素和原体制遗留下来的矛盾和困难,严重地削弱了国有粮食企业的竞争能力,直接威胁到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只有正视困难,理清思路,深化改革,才能保证粮食购销企业健康稳步发展。下面笔者就改制后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自己从事粮企财务工作的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改制后国有粮食企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改制,是通过组建县级粮食购销公司,对原国有资产、原有账务、原有粮食库存、政策性挂账、收购资金贷款、已停息的附营贷款及其他债权债务上划后实施统一监管;对部分职工进行买断工龄,办理内退等手续,对职工身份进行置换,企业的负担有所减轻,但历史包袱还未彻底甩掉。改制后企业的负担有所减轻,使他们轻装上阵,但阻碍了粮食购销公司自身的发展。

(一)改制成本缺口数额较大,企业难消化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政策性专项补贴资金不足,企业本身无积累。改制后购销企业拆借和利用返聘职工上岗抵押金垫付了改制成本资金缺口,经过几年来的消化,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结欠数额仍然较大,难消化,因而严重影响了新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增加了企业的利息支出,也成为企业内部的不安定因素。

(二)特殊人员费用、历史遗留问题等包袱依然沉重

一是“老人”费用数额大。每年必需支付逐年增长的离、退休与退养人员的医保费用,干部、伤残军人生活费、养老、医疗保险以及由企业承担的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等。二是每年年底必需支付用于粮食企业人员扶贫解困的资金。三是要逐步消化为原购销企业的改制成本缺口而垫付的资金及利息。目前企业无“三老”补贴来源,每年向承租企业收取的“三老”统筹费全部用于处理“老人”费用及原购销企业的固定资产修缮维护等,“老人”问题已成为阻碍改制后粮食购销企业发展不安定因素。

(三)对储备粮承储企业实行租赁经营,财务监管失灵

承储企业政策性经营没有得到有效监督,极易造成新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体现在:一是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各种风险依旧;二是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不注重积累;三是费用开支得不到有效监督,权力个人化;四是会计工作退化,财务监督不能到位,会计信息失真、工作被动,资产隐形流失。

(四)存量资产未能盘活

一些有效资产未能实现其有效价值,造成部分资产效益流失。对现有存量资产未能制定一些管理措施,资产质态急剧下降。目前第三次财务挂账已经到位,急需进一步整合有效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将实现的收益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购销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农业发展银行为化解贷款风险等信贷政策的调整

一是办理存量有效的公、私财产抵押,包括购销总公司所属有效资产、贷款企业的法人和主办会计个人房产。二是采取多渠道、多形式为贷款企业联保,主要包括:财政等有权部门提供担保;龙头骨干企业提供担保;名人权威人士提供担保;购销总公司为贷款企业担保;贷款企业间相互担保。三是贷款企业必须交纳6%的风险质保金存入企业存款专户。四是贷款企业根据贷款额度完成一定的对公存款任务。这样做不仅提高了购销企业贷款的门槛,而且加重了购销企业的经营成本。

(六)国有民营企业运作的问题多,监管的难度在增加

1.内部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各种风险依旧,尤其是财务管理不够规范,账务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盈亏,特别在规范核算、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盈亏上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少数承租企业的利润在账面上得不到反映,亏损人为扩大的现象时有发生。

2.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固定资产闲置使其应有的效能得不到发挥,再加之承租者对企业没有必要的投入,资产质态进一步恶化。大多数租赁经营企业在租赁期内,不对资产进行维修,加速了企业资产的损耗速度,使原购销企业的国有资产不断减少。

3.把握市场的能力不强。没有稳固的销售渠道和基地,收购与销售脱节。

4.产业化经营步伐不快。仍然是单一的买原粮、卖原粮的购销方式,经营毛利率低,市场风险大。

5.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难以执行到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时有发生。

6.企业没有积累,无任何抵抗风险的能力。

7.租赁风险上升。租赁经营的局限性,使少数承租人产生赌一把的心理,由于监管工作不到位,使租赁经营的风险大大上升。租赁经营风险不能有效防范,主管部门仍然要为亏损企业买单,一旦发生企业合并重组或承租人变化等因素,原承租人对经营中出现的亏损,不可能全部承担,必然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改制后国有粮食企业发展对策

面对粮食购销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发挥现有优势,扬长避短,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做好新形势下的粮食流通工作,成为摆在每一个粮食企业面前的课题。就建湖县基层粮食购销企业而言,还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性质,享受的是国家税收减免政策,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事国家政策性粮食营销,大部分已采取了租赁经营模式。因此,笔者认为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突破思路,跳出粮食求发展,营运好国有资产

购销企业要走出买原粮、卖原粮的传统、原始、低效益的经营模式,要前伸后延,前面下订单,后面搞加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敞开大门抓发展,广泛吸纳社会能人、社会民资到购销企业来,做强做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承租经营机制,对承租的资产以及改制后企业投入的资产,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及时区分企业投入的资产性质、价值,防止承租期满,承租人难调整,账难算以及引发其他不安定因素。

(二)对储备粮承储企业易实行承包制,制定一些钢性的经济指标和费用考核指标,强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在现行体制下,一些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应该继续发挥作用。要结合粮食企业业务方式变化、组织结构调整、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势,相应地建立新的财务管理制度。法人实行年薪制,年终审计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兑现奖惩;会计实行委派制,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强化财务监督。

(三)摸清家底,推动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国有粮食企业的经济总量、运行方式、组织结构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现代企业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结合粮食系统的实际,全面开展企业财产清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动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转变,以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

(四)高度重视行业内部审计工作

要使内部审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内部审计的价值。通过内部审计的监控职能,更好地为购销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五)强化组织协调,妥善解决历史包袱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措施的意见》精神,强化组织协调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协调处理好粮食财务挂账剥离后续工作,妥善解决企业历史包袱,加快处理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务。按照文件要求尽快落实粮食流通的相关优惠政策,特别要做好国有改制后企业粮食购销经营资格的认定,确保税收政策落实到位;做好改制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抓住深化粮食企业改革的有利时机,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处置企业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唤醒沉睡资产。

(六)明确责任,强化监督,严格执行国家收购政策

要认真做好政策性粮食收购、储存、销售等各环节工作;进一步明确承储企业法人、主办会计职责;加大监管处罚力度,特别是承储各级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食的企业,必需严把收购政策关口,规范会计核算,确保储粮安全。

(七)建立健全租赁经营机制,使承租企业规范会计核算,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粮食购销公司应发挥群体优势和团队精神,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把基层粮食租赁企业发展成多种形式的粮食连锁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实行综合化经营、区域化经营。

总之,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及财务管理,可以使粮食流通企业的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真正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生产”的良性机制,不断提高改制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把国有粮食企业确定在一个合理的、正确的位置上,使之真正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篇10

我市粮食订单的实践与探索 江山市粮食局 毛金泉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对粮食流通管理方式、市场主体多元化以及市场体系进行了培育和完善,粮食购销形式从传统的统购统销、合同定购到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粮食流通形式朝多元化发展,主要形式有进场交易、上网交易、期货交易、粮食订单、产销区合作经营和加工企业向生产、流通领域延伸等,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共存的粮食流通新格局。江山市的粮食订单已经过四年的实践与探索,现结合实际谈谈笔者的看法。一、粮食订单的基本状况粮食订单(或称“订单粮食” 、“订单农业”)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粮农双方签订的新型粮食购销合同。粮食订单对于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保障粮食的销售具有促进作用,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新形式。我省从2001年起率先在全国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也是较早施行粮食订单的省份。我市与省内其它市县一样从2001年开始实行订单粮食,现已经历了4年的实践与探索,主要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2年以农业税征粮为基数的粮食订单。即粮食订单数量根据农业税的多少来签订粮食订单合同,订单的收购价格和农业税计税价格由政府部门根据市场价格确定,粮食部门按照农民交售粮食品种质量计付粮款,扣除农业税后的粮款、价差由粮食部门在收购中当场兑现给农民,乡镇、财政共同协作抓农业税征粮,并组织人员上门催缴,集中在8月底一季完成农业税征收任务,农业税款在收购结束后由粮食与财政部门统一结转。从2001、2002两年的订单实践看,粮食订单收购数量分别为1425、1500万公斤,仅占实际收购数量的36.93%和40.75%,订单农户分别有10.75、10.6万户,户均订单数量为132.56和141.5公斤,农业税的计税价格虽然略低于收购价,但粮食部门在收购时对计税差价按实找补,农民售粮实行订单内外的同价(略高于市场价格),农民对粮食订单和合同定购观念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第二阶段:2003年的粮食订单采购数量为1500万公斤。其中一部分仍然以农业税为基数的粮食订单400万公斤,不享受政府补贴,另一部分则为省政府代采购省级储备粮的粮食订单1100万公斤,每50公斤增加5元的政府补贴(含1元的种子补贴)。收购方式仍然由政府部门定价、行政催缴、价差找补、一季完成,2003年全市共收购粮食3858.2万公斤,其中省级储备粮的订单1100万公斤,其它订单收购406万公斤,订单外收购2352.2万公斤,订单收购仅占收购量的39%,农民对同样的粮食订单而实行不同的收购价格,有些不理解,纷纷要求增加省级储备粮的订单采购指标;第三阶段:2004年的粮食订单以储备粮采购指标1550万公斤为基数分解落实,订单内的粮食收购价格给予每50公斤7元的政府补贴。今年江山市政府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专门印发了《关于2004年粮食生产的指导性意见》,将储备粮采购指标1550万公斤分解落实到20个产粮乡镇,乡镇又将订单采购任务落实到86344户,户均订单数量为179.5公斤。今年我省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不需要用现粮交纳农业税,也没有乡镇、财税干部的上门催交粮食,往年大规模集中缴粮纳税的景象不再重现,季节性集中收购粮食已逐步向常年收购转变,农民卖粮走出了多年来由政府部门定价、行政催缴、集中收购模式的束缚,农民有更多把握市场、选择最佳售粮的机会。因此,8月初我市与其它地区一样出现了早稻的收购难、进度缓慢的现象。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方法,抓住农户交学费、买农资集中用钱和旱情解除的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因地制宜帮助指导粮食收购企业改进收购方式,分别采取进村设点收购、流动组上门直接到农户家门口收购等切实有效措施,大大调动了农民售粮积极性,各粮食收购点再次出现农民售粮,粮食收购企业比原计划提前6天完成1550万公斤储备粮的采购任务。至9月5日止,全市已收购入库早稻2052万公斤,其中订单内1550万公斤,订单外502万公斤,中晚稻的种植面积有较大幅度增长,目前长势很好,预计今年将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本地粮食收购量最多的一年。二、粮食订单作用粮食购销全面放开以后,取消了粮食定购任务,放开了粮食市场,放开了粮食价格。今年我省又取消了农业税,沿袭了几十年的皇粮国税已成为历史,农民不仅种什么、种多少自主确定,而且农民愿意不愿意卖粮,什么时候卖粮、卖给谁、卖多少,农民完全可以按自己对市场风险的判断和生产、生活需要来决定,不受任何约束。粮食订单作为一种新型的契约形式重新把粮食部门和农民联结在一起,运用市场需求调节的经济杠杆来引导农民种粮、售粮,降低农民种粮的市场风险,使种粮收益最大化,提高种粮效益。同时,订单收购也是各级政府掌握足够的储备粮源,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抓好粮食订单对于粮食部门掌握本地粮源,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都有积极作用。    (一)粮食订单是农民种粮的指南   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市场需要什么品种、需要多少数量,在春播前,农民就可以通过粮食订单确定下来。粮食订单签订后,农民可以按照订单来安排农业生产,一心一意种粮,如果种植面积在20亩以上还可以得到政府补贴和粮食收购企业的预购定金,得到农技人员的上门服务,包括品种选购、浸种消毒、盲谷播种、秧苗管理、大田栽培等技术要点的指导,农民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抓好粮食生产,不必考虑“卖粮难”问题,从而降低种粮的市场风险,使农民种粮收益最大化。(二)粮食订单是农民种粮的定心丸  

收购价格是农民种粮的晴雨表。通过签订粮食订单,农民可以预测正常年景下的种粮效益。粮食订单其实也是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对农民的一种收购价格的承诺,当订单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按订单价格收购,农民可以得到比市场价高的收益回报;当订单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政府就会出台最低收购价格等政策措施,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必须执行政府出台政策措施,按照市场价格收购,确保农民的种粮利益,粮食订单签订后,农民的种粮利益一定程度得到了保护,给农民种粮吃下定心丸。 (三)粮食订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动力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根据江山市地处钱江源头,是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相继建成了碗窑、白水坑等大中型水库,大大改善了农业水利条件,通过土地整理,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和种粮条件,种粮仍然是我市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乡镇农民,他们纷纷要求增加明年的粮食订单采购指标,扩大粮食种植规模,提高粮田复种指数,推动了粮食的种植结构调整。(四)粮食订单是粮食品种优化的催化剂从近几年我市粮食收购情况看,粮食的质量、品种都有所改善。农民通过订单,优化种植市场适销的粮食品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种粮,降低种粮成本。在广大农技员的悉心指导下,我市从1998年起就大力推广旱育抛秧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帮助农民实现了梦寐以求“插秧不要弯腰”的理想,而且是一项增产增效又省工省成本的技术。据对比试验,抛秧和手插的每亩可以增产30公斤以上,每抛一亩大田可以节省一个工时,比传统的栽插节省成本30元。今年,我市早稻实行抛秧播种的面积已达6多万亩,光推广这项技术,我市农民可以节约生产成本180多万元、增收180多万公斤粮食。据调查统计,我市市场适销的粮食品种已从2001年的30%提高到现在的50%左右,早稻的商品率已从2001年的40%达到现在的70%左右,粮食品种优化后,农民基本没有出现余粮滞销现象。(五)粮食订单是储备粮采购的重要途径储备粮是各级政府调控粮油市场和实施社会粮食救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我省的储备粮等政策性用粮的采购和销售,主要通过粮食订单和粮食批发市场进行购销。我市的储备粮等政策性用粮立足本地解决,主要通过粮食订单直接面向本市农民采购,即以储备粮采购指标为基础,结合乡镇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产落实订单收购计划。三、粮食订单存在的问题随着粮食订单工作的不断完善,其作用也逐步表现出来,但也存在订单合同内容不全面、主体不明确、运作不规范、合同履约率低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粮价随着市场供求变化波动较大,在签订订单合同时很难确定具体的收购价格水平,甚至在收购开始到收购结束,部分地区的市场粮价变化大到不得不调整收购价格,因而使订单合同的约束作用受到了一定影响;(二)对粮食订单合同的履约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当市场粮价高于订单价格时,农民往往注重眼前的利益和贪图方便,违约把粮食直接出售给个体粮贩以及不具备收购资格的用粮企业,导致粮食流向市场,履约率较低,政府部门为了解决农业税上交、储备粮采购和农民余粮的出路而制定最低收购价,人为提高订单的收购价格;当市场粮价低于订单价格时,个体粮贩、用粮企业无利可图而退出收购,粮食部门却要履行订单合同,按订单收购粮食。在订单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农民可以不承担市场风险,而粮食部门则不可不履行合同而承担市场风险。因此,市场粮价的过度变化对粮食企业、农民双方履行订单合同造成了利益不均等性;(三)订单收购的粮食主要用于储备粮轮换补库,订单收购赋有行政行为。一方面政府采购储备粮食的订单给予政府补贴,其收购价格一般均高于市场价格;而另一方面粮食企业为了自己生存组织粮源的订单,没有政府补贴,只能按照“购得进,销得出”的原则确定收购价格,这部分的订单其实没有实际意义。订单工作处于“一头热”,粮食部门为了维护主渠道地位,单方面的忙于订单的签订工作,乡镇、农民都还没有真正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四、完善粮食订单的对策措施随着我国加入WTO,粮食市场将逐步融入国际大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粮食市场的价格因素也越来越多,粮食收购形势复杂多变,粮食经济工作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势下,从如何解决农民增产增收和粮食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矛盾,笔者认为粮食订单将是近阶段粮食购销的很重要的途径,应加以补充完善。(一)加强订单宣传教育,营造粮食订单的良好氛围。粮食订单是一个新生事物,它被人们认识接受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加强对订单粮食收购的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等传媒介绍订单,使政府、企业、农民都能对粮食订单的优越性、特点、操作程序等有所了解。(二)规范订单合同,打造“诚信订单”。粮食订单是中国农业与市场接轨的一条必由之路,应大力提倡与普及,而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当农民初涉订单这一市场化生产中的新事物时,有必要进行经济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训,不仅要让农民学会按订单组织安排生产,而且还要让农民利用订单合理回避市场风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自觉履行订单合同,培养订单需要诚信的理念。1、对广大农民、粮食购销企业进行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订单的签约双方要以相互信赖为前提,真正体现“经商诚为本、信誉价更高”这一经营理念;2、明确粮食收购订单签订的主体。粮食订单合同是粮食企业、农民之间的购销行为,必须明确企业和农民才是订单的主体。即使是储备粮的订单采购,在签订订单前政府部门可以确定储备粮订单采购价格,由国有粮食收购企业与农民签订订单后,乡镇政府以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从宏观调控角度搞好指导、协调,牵好线、搭好桥,不能搞包办代替,否则会违背签订粮食订单的初衷;3、粮食订单作为合同的一种特殊文本,必须统一订单的形式和内容。目前粮食订单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有的条款还不符合有关规定,因此应进一步加以规范。粮食订单合同可参照现有购销合同的文本,内容包括双方的责、权、利和订单收购粮食的价格、结算方式等,可以由工商部门统一制定合同格式;4、采取不同方式与农户签订粮食收购订单。目前订单的户均数量不到200公斤,订单签订的工作量大,订单的履约率低,因此签订订单可采取种粮大户由企业直接签订到户,其他农户由企业与其所在的村级经济组织签订,并分册到户。在收购时户与户的订单数量可根据生产情况,适当进行余缺调剂或村交户结,提高订单的履约率;5、粮食企业要主动和农户联系,提供优质服务。在每季收购之前,购销企业应本地实际出发,对已签订收购订单的农户采取不同的收购形式,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并主动上门检斤验质,帮助联系车辆运输,采取方便交售优先结算兑现等便民服务措施。

(三)落实粮食直补政策,提高订单的履约率。粮食作为一种产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生产周期长,投入产出低,风险大。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作为特殊商品一直由国家调控,即使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粮食生产也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我省实行按粮食种植面积进行直接补贴或按政府“订单粮食”数量进行补贴的办法。直接补贴的对象为:全年粮食复种面积在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和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签订“订单粮食”合同的农户。复种面积20亩以上的农户由农业、财政部门兑现,“订单粮食”的补贴在收购时,按订单内实际交售数量兑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按照储备粮的采购数量与农民签订订单,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四)加强对收购市场的管理,规范粮食流通秩序。我省已制订出台了《浙江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粮食、质量监督、工商、卫生、物价等职能部门将履行各自的职责,加强对收购市场的管理,实行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粮食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粮食流通秩序,确保粮食订单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五)建立培养粮食经纪人队伍。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以后,多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将从事粮食经营活动,建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粮食经纪人队伍,是立足本地掌握粮源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市的实际,当前主要在产粮乡镇或商品粮在50吨以上的行政村,经过粮食业务培训,培养一名粮食经纪人(也可由粮站指定一人负责),办理领取粮食收购证,从粮食订单签订开始到粮食收购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全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