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感悟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体工程学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性化:产品设计:应用研究
一、人性化设计概述
1.人性化的基本概念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性”这个词倍受人们关注。人性学中所提到自然属性的三个定律和社会属性的三个定律分别对人心理和生理以及人的行为做了诠释。人类总是要求拥有快乐、有目标而不是要痛苦和虚度。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和人生价值要考虑,只有了解了人性中这些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能对人的思想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提出更高的目标。人性化设计是指人类生存意义上一种最高设计追求,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是运用美学与人机工程学的人与物的设计,展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产品、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结合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使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相结合,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来满足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 所谓人性化是指让技术和人的关系协调,即让技术的发展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人的社会属性受心灵支配,是人类社会属性产生的源泉,可以通过人类世代延续下去,并不断得到丰富。
生活中的我们,每一天甚至是每一刻都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产品。以人为本的设计产品相继问世,人性化设计在产品的创新与变革中越来越受欢迎,已经成为设计的主流。市场靠产品,市场开发靠设计,只有完美的设计才能把市场和消费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将经济、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充分体现设计产品的魅力。一款新产品出世之后,能否被使用人群所接受,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以及产品人文因素溶入的多少。人文精神的注入,传统文化的设计表达已成为人性化设计产品的命脉。当我们逛商店时,眼花缭乱的产品有时会让你兴奋,同一类不同种的产品又会让你犹豫不决,但是尽管有这些情况的出现我们最后的选择还是要摸一摸,碰一碰这些产品最后来作购买的决定。
2.人的情感在设计中的作用
人的情感变化是丰富多样的,由于人的性格、习惯和审美角度不同,因而对选择和使用的产品都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在越来越多产品反馈当中,调查发现情感化设计十分受欢迎。将设计的情感因素融入产品的使用方式之中,会增强产品的亲和力,达到产品和人的情感交流。以人的合理需求为核心,使产品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更具人情味。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会高度重视产品的情感性,驱除产品呆板木纳的寂寞感,在产品中注入生命的活力,来舒缓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压力。 人的直觉是人心理感受的直接反映。产品的外观形态会引发人的情感思维产生积极向上的反映。作为设计师所设计出来的产品应该既有美感、趣味性、幽默感,又能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舒适感才是最终目的。一款好的设计作品使人们欣赏之后会被作品的美观、时尚、以及产品的色彩、形态的趣味性而吸引,由此来激发人们本能情感的产生。反思情感是产品造型包括的某些信息,在引起人的联想、共鸣和思考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高级的、深层次的心理感受。产品犹如一个活泼的生命,包含着亲情、友情或爱情等深厚的情感元素,让人在无限的遐想之余获得温馨、友谊、甜蜜的性情,甚至感悟到生命的顽强和可贵,因而情感性注入产品中是人性化设计的有利元素。
设计师通过对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 赋予设计物以“人性化”的品格, 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当然这种品格是不可量化的, 而是靠人的心灵去感受和体验的。设计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就在于以有形的“物质态”去反映和承载无形的“精神态”。
二、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研究
所谓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与闲暇时怎样考虑人的健康、安全、舒适和工作效率的科学。目前,人们的生活中涉及到人机工程学方面的问题很多。人体尺寸的测量很关键也比较难,因为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都有差异。
人机工程学中测量人体尺寸用的主要仪器有:人体测量用直脚规、人体测高仪、人体测量用弯脚规、人体测量用三脚平行规、坐高椅、量足仪、角度计等。国家对人体尺寸测量专用仪器制订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而通用的人体测量仪器可采用一般的人体生理测量的有关仪器。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机工程学因素作为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人机工程则是设计工业产品时必须认真研究考虑的问题,只有在人和机器之间建立良好关系,才能设计出良的产品。产品人机工程学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使用者在人机界面操作中产品的舒适度。
产品功能人性化的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人们对产品评价的标准离不开使用功能,如何使设计的产品功能更完善,最根本的是要考虑到人们的高层次需求,也是未来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在现代设计中将人性化设计理念运用到产品中的例子很多。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是,粗犷简约的产品将成为未来人性化设计的主流,传统文化的注入将成为未来产品设计的闪光点。关注人性,以人文本,让社会到处充满爱,促进人类的爱心和人与物的和谐,从而设计出更优秀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蔡克中.施大治.论情感性元素在产品人性化设计中的体现[J].包装工程,2007 28(5)109-110 .
[2] 陈鸿俊.道是无“情”却有“情”―设计“人性化”探微[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1, (16) : 7-8.
[3] 牛峰.工业设计的人性化趋势[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 .3 .第 4 卷.第 1 期.79-80 .
篇2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设计影响着生活,生活也影响着艺术设计。生活指的是什么?生活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的总和。比如:吃饭、睡觉、工作、学习、休息等等。而艺术又是指什么呢?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感悟、体验、加工、创造,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比如,用绘画去表现万马奔腾、用歌曲去表现小桥流水、用诗歌去表现花好月圆、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丰富的想象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一个致力于服装设计的人来说,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创作的源泉。服装设计者的作品的适应程度是由其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服装设计者只有具备了各各方面、各各层次的生活阅历,才能创造出适合各种场合的服装。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从来没参加过话剧表演,也未曾看过话剧,他怎么去感受和认识并设计出完美的话剧表演服装呢?一个人如果从来没参加过芭蕾舞表演,也未看过芭蕾舞蹈,他怎么去感受和认识并设计出完美的芭蕾舞表演服装呢?
二、丰富的政治历史知识
时装受历史和政治因素影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会推出不同的服装,这是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所决定的。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种多样,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个地区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国具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一个合格的服装设计师要关心时事,关心历史,一个不关注国际政治动态的设计者,永远都是一个落后者。所以,服装设计者要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关心政治形势,多与外界交流与沟通。
三、广泛的文化知识和高深的艺术修养
篇3
1.不同的设计风格并存
生活陶艺从传统的注重满足人们生活实用,到“实用、审美并重”及“重审美且能满足实用”再到“纯审美”等并存的设计风格,无不受现代多元化审美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意识的增强,以及审美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同时这种需求与以前相比也存在质的不同。对于艺术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收藏、投资,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艺术品的消费来体现自身的生活品味,提高生活质量。如作为中国著名的陶瓷品牌,乃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法蓝瓷,为了满足大众的人文审美需求,设计师将其产品的定位和口号定为“有功能的艺术品”,力求产品不但有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使用价值,创作“生活化的艺术品”是其追求的目标。其产品设计理念融会古今中外,中西合并重审美且能满足实用的设计风格,广受世界各地欣赏者们的喜爱,满足了部分人们对高品位、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2.自然化、情趣化与人性化并存
现代生活陶艺自然化、情趣化与人性化的设计并存是多元化审美发展下的必然趋势。自然化这里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它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造物观和审美观。如唐代越窑青瓷莲花碗,把自然形态中莲花优美而自然的形态结合在茶碗之上,淡色的青瓷仿佛给这件莲花碗注入了生命一般。再如法蓝瓷,其设计注重表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互动中所体会的万物之美及由此而获得的生命顿悟。其题材多取自大自然,将大自然的花草风姿、虫鸟律动及山川原野等融入作品之中,给人以温馨、时尚、典雅等的享受。现代生活陶艺情趣化设计实际上就是一种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理体现,作品中充满浓厚的人情味。如由韩国陶艺家设计的作品名为“相依”的容器,奶缸柔和的外形及一高一矮的嵌入式设计令人浮想联翩,仿佛一对情侣低语缠绵,又似一对母子相依相守。该作品经过艺术家的双手,给人传达出无尽的温情画面。现代生活陶艺人性化设计就是强调现代生活陶瓷要注重从人类心理学角度进行设计。现代生活陶艺设计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并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创造出高科技与情感完美结合的生活陶艺作品。如柯拉尼的“水滴”茶具设计,其茶具造型主体以自然界的水滴形状为依据,这种水滴的有机形态是建立在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及严谨的功能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在倒水时十分省力。可见,自然化、情趣化和人性化的设计流露着现代人潜意识中渴望回归自然与寻求精神和心灵慰籍的心理需求;而现代生活陶艺的制作正好彰显了人们这种渴望的心理,并承载着对现代人精神和心灵慰籍的重任。这种回归是要求创作者以朴实的心态重新认识世界,不断探索大自然,深入体验受众的生活方式,感悟生活[2]。
3.“年轻化、个性化、时尚化”凸显,“大众化”稳中求升
现代艺术注重精神性追求和个性表达的艺术精神,而现代生活陶艺创作这种艺术形式正好与人们回归自然、张扬个性、重新寻找艺术本质的要求相吻合。随着80后、90后日渐成为陶瓷消费市场的主力军,陶瓷界也在向着更为“年轻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其对生活陶艺的审美要求不仅要耐看耐用,还要有时尚好看的造型———或现代、或个性、或动感,在视觉上要有标新立异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样才能让这些富有激情的年轻人不会觉得无趣无聊。所谓“时尚化”就是人类在衣、食、住、行等领域的最新流行趋势,而设计师所要捕捉的则是在这种趋势中人们所表现出的审美观念。法国著名学者皮埃尔•罗研究认为:“在大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而是在寻求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充分合理地将时尚流行的元素引入现代生活陶艺设计中,不仅可以使创作获得新的突破,同时也为现代生活陶艺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一些参考。“年轻化、个性化、时尚化”是现代生活陶艺审美观念显著的特性。随着人们新的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消费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新潮时尚的设计元素更能唤起人们的兴趣。如,情趣主题的现代生活陶艺设计,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这种风尚是有周期性的,一代新的时尚很快会被下一代所替代。现代生活陶艺产品更新换代频繁,所以,掌握现代消费者“年轻化、个性化、时尚化”的变化规律,才能使陶瓷设计紧跟时代步伐。所谓“大众化”实际上是指区别于“高品位、高格调”的审美需求而言。生活陶艺作品最多的受众者还是普通的大众,陶艺家要把“雅”的因素与大众的审美趣味“结合”于作品之中,“既要专家点头,又要群众喜欢”。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是希望通过艺术品的消费来体现自身的生活品味,提高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为了收藏、投资。正因如此,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的生活陶艺作品逐步受到人们的青睐,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
二、国际化与民族化融合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物质层面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在节约型经济,优化资源等城市发展地热议,一度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然而作为精神层面的城市雕塑更贴切人们的生活。首先,城市生态雕塑在物质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这一点具体呈现在雕塑材料制作地选择与成型技术地运用手段上,生产生活材料重复使用、废弃回收与再生利用;设计与考量城市生态雕塑在设计、制作、使用上怎样最大化减少对都市生活、生产环境资源和能耗地损害与浪费等,从改进城市生态系统循环的良性化角度出发,从根本上降低城市生活资源消耗,减少与杜绝废弃物及有害物对城市生活空间的污染,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化材料的开发、研制与成型运用是实现这一共生关系的途径和基础,具体包括有机材料资源的收集、合理运用;废弃物的回收整合,分类开发与循环再生使用。在城市生态雕塑的创作中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的生态观,使雕塑创作有机化,材料制作无污染化,艺术手法淳朴自然化,共生关系适宜性化,重在制造一种自然的、宜人的、健康的、绿色的公共空间艺术环境。使雕塑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环境中,使我们在创造“美”的同时,使这种“美”能够长久延续下去,以改善人工环境所带来的不适与污染,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缓解生态压力。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自然属性的认知、理解、感悟与尊重,在嘈杂的现代都市空间环境中,再生材料的生态雕塑艺术成型会使人心理上更接近于大自然的安然、平静、祥和、纯真、至上的恒久美,给予疲劳的城市人以精神抚慰与心灵慰藉。在人类化进程中,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是大量的自然资源的提取、运用、排放的循环过程。人类在创造适宜于自我的社会化物质文明时,也在不断持续地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传统的材料研究、开发与运用,往往过多地追求最大化的使用功能,对材料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所消耗的大量资源;对环境空间造成的严重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危害等事实重视不足。生态雕塑再生材料的应用无疑引领着城市雕塑设计创作的生态意义,即是一个开放变化的公共社会性环境艺术,又和其他姊妹景观艺术相互依存、衬托、对比、融合关联与共生,即雕塑本体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除雕塑本体所具有的审美形式外,还应具备和产生相应的生态效用,即对环境和生态有积极的保护改善作用,又有益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持续发展。从再生材料的利用和研发上唤起城市生态雕塑艺术创作新形式。21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所未有,为我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之时,也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无法想像和难于避免的生态性灾难,大规模频繁爆发的生态危机,威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城市雕塑生态化设计中再生材料的艺术成型,唤起艺术家在城市公共艺术——雕塑作品创作中的本源形式的重新认识与梳理,即如何运用生态材料手段再现生态艺术语言,如何舒缓、改善人工制造环境所带来的不适与污染,平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上的失衡所造成的环境危机;城市雕塑生态化创作通过大量的交叉实践来唤醒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反思,从而建构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关系。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研究的一脉,具有较强的大众性、公共性、社会性,对于其他艺术形态而言,更容易走近公众,从人类寻找和回归精神家园之路来看,城市雕塑的生态化创作更能帮助人类回归精神本源。
二、城市雕塑生态化设计中人类共生性
城市雕塑的生态关注,来源于90年代日本的物派艺术。日本物派雕塑艺术主张:现代艺术不是永无休止地在自然界增加人为制造的主观物,而是引领人们感知自我世界真实面貌的媒介,推崇提倡主客体不分,崇尚自然固在的东方自然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推行东方色彩艺术观是雕塑艺术作品的介体。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这样定义生态雕塑设计:任何形式设计的过程与生态相协调,尽量做到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的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是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的体现,减少对现有稀缺资源的掠夺,保护生态的循环,维护生态质量,致力于帮助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其次,在国际美学研究的新趋向中看到,环境美学日渐得到重视,成为美学学科中的一个新成员,这里包含了纯自然的美学价值、环境规划中的艺术、社会环境的美学价值等。遵循这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不断探索出适宜于当下人类需求、和谐美好的生态观雕塑作品,切实调研分析,理解领悟现代城市生活人的心理感受,崇尚信息适应度和适宜性原则,改善不良人为环境下的精神污染。城市生态雕塑建设应引入人体工程学,依据现代人的生理特点,注重人性化设计特性,使雕塑的设计创作与观赏合乎人的自然生态特征,探究公共环境空间当中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方式。这就要求艺术家充分认识、理解、重视城市公共环境雕塑的空间性,照顾受众的观赏角度及雕塑对人的适宜性尺度。对艺术品的细部处置,更要展现出对人心理生理的关照,显现出雕塑与人的对话,这是作为物质体的雕塑与自然体生命人之间的融合关系。雕塑与建筑、公共环境、人、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代城市雕塑的一种新概念,即艺术综合体的生态观,是当代造型艺术语境下的一种必然趋势。当代城市雕塑的尺度相对与景观大地艺术来讲,是一种综合艺术体,既有地域性、景观性、人文性、实用性、纪念性等功能,又是个人主观与客观的直接关联体;即有个人感官思维的渗透,又有极为贴切地将现代人的生活同自然、文化、社会融入到公共区域中的关照与呈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现代生活场所,即对自然影响最强烈并作用于自然的地方,所以城市的建造者必须直面城市发展的诸多问题,譬如城市持续不断扩张所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疏离问题,人们依赖于城市生活的便利,同时又不满足于远离大自然的心灵空泛,表现为城市中的人们不甘心于绝大部分时间内将自己蜷缩牢固在冰冷的钢筋水泥的火柴盒子里,每个人都渴望需要舒缓压力,延展自然生命生长空间,满足物质外的精神享受,渴望生存环境的改善与心灵关照的绿色空间与绿色文化。
三、城市雕塑生态化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与方向
第一,从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角度出发,城市生态雕塑创作者的艺术创意思维程序的变化,重点从雕塑的尺度、空间、体量、质感、色彩及雕塑主题的主体与环境背景的衬托性与适宜性,转化到雕塑成型建成后,最终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产生怎样的优劣效果入手,重点是探究实践城市雕塑材料生态性的实际应用实践上,节能、环保、安全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避免人为的光、声、气等环境污染。表现为雕塑主体物质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共栖关系,其具体为实践雕塑制作在生态材料筛选选用和技术手段运用上。第二,城市雕塑的生态化设计对现代城市民众的心理与生理需求感受要确切锲入,对于信息适度地重视,舒适性原则的把握,都将成为改善与缓解城市不良生活环境对都市人造成的生态失衡的情况。城市生态雕塑建设应当引入人体工程学,依据现代人的生理特点,注重人性化设计特性,使雕塑的设计创作与观赏合乎人的自然生态特征,探究公共环境空间当中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方式。尤其在雕塑设计中细部的处理上,应包含其与它四周空间环境、公共场所及建筑造型对雕塑的影响力,以及其对受众的影射力等因素的斟酌,如雕塑基座的设计,不能为孤立地表现雕塑形态设计而不考虑其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性。第三,弘扬人本精神,促进城市整个生态理念改变。城市生态雕塑的创作主体及造型艺术实践创作过程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充分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永远是艺术创作主题和源泉,在进行生态雕塑设计创作实践时,一是要善于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和养分,二是要支配创作主题、内容、形式、审美、风格等诸多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有机体,三是在雕塑成型的制作形式上、感受上要适于现代化的城市环境,满足生活在繁杂现代城市环境中的人们对自然中的清澈与净化的追求,使人的身心能够更加接近于大自然的安然、平静、祥和及纯真,感悟生命的力量与美好,给予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都十分疲惫的都市人以心灵关怀。第四,注重自然生态学的视知觉心理与设计心理学中人自然属性,强化生态雕塑创作造型在实际空间环境中构成的和谐感、对比感、整体感、韵律感和秩序感的真实景观体。城市雕塑作品不再是孤立于城市景观环境空间下,被看作独立架上的个体创作品,切实成为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必要载体,成为周围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城市环境序列化的一个有机体。
篇5
时下,一种新的网络文体――“三行墓志铭”备受学生追捧。
墓志铭作为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历来给人感觉有些沉重。可是在网络时代,无论是学一段电影中的“人生告别会”,还是写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墓志铭,那些略显调侃却又不失理性的语言,既将现实的情绪幽默表达,又感悟了生命。
学生撰写的墓志铭,或寄托理想,或调侃人生,或思考未来,或感恩生命。有 “别停下你的脚步/这只不过是/另一次旅行”这样的励志体,当然也不乏“犯过二/卖过萌/装过正经”“我/从此/不再失眠”的调侃体出现。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潇枫教授认为,墓志铭是人的价值追求最集中的体现,体现了“向死而生”。
当然,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美好的人生刚开始,想到死亡觉得受不了。余教授说:“死亡只是一种醒不过来的睡眠。墓志铭意味着人生从以往的‘趋势外推’转向了‘未来反求’,过去、今天怎么样都不重要了,关键是明天怎么样要想清楚,要直接为明天而奋斗。”他谈到,“不知死,焉知生。关键是墓志铭的写作带给我们的是:主动地去追求和担当‘实现什么’和‘放弃什么’的价值生命。”
(赵 璐)
我国研制出可穿戴型助残助老机器人
近日,由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和安徽中医学院共同承担的“可穿戴型助残助老智能机器人示范平台”顺利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
该项目是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服务机器人重点项目,目的是针对有一定活动能力的老年人和上肢(或下肢)基本完整的残障人士的生理特点,设计一套可以穿戴在手臂、腰部以及腿部,为他们提供助力或助行、帮助他们抓举物体或者行走的可穿戴型助残助老智能机器人平台。
据了解,国外此前研制的外骨骼助力机器人,也称可穿戴型助力机器人,一般都是通过感应人体肌电、脑电变化来判断人类运动意图并给出助力。它的电极必须直接贴着人体肌肉或脑部,应用很不方便,且容易受环境和人体状态等外界变化因素而影响助力效果。
此项目主要参与者、中科院合肥智能所研究员葛运建介绍,项目组综合借鉴运动生物力学、机器人学、人体工程学、运动信息采集等理论与技术,研制出了通过感觉人体上肢肌肉力的变化或腿部力的变化来判断人体运动意图,并给出相应助力的新型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在“助力髋关节”“跌倒预测”等关键技术的实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它的特点是结构简洁、灵巧、使用方便、可直接穿戴在衣物外面。
(蔡 敏)
师德建设关乎未来
师德,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它不仅表现为“为人师表”等优秀的职业道德行为,而且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热爱学生、躬行实践等日常小事体现出来,闪现出迷人的光辉。
一个人的身心发展会深受教师和学校环境的影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知识的选择者,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工作。教师要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有培养价值的内容,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品德。这个过程中,教师选择什么内容和采取什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学校的教育人员大都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教师,他们会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师德建设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关乎人才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必定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教书育人堪为楷模,这对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社会道德环境有着深远的意义。
(邢娇娇)
学好语文三要点
1. 做好预习
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2. 注意课外积累
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刊,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地做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3. 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地记日记,有感而发地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
(张玉双)
古代中状元为什么叫“独占鳌头”
上古时代,老祖宗往往视传说中的神异之物为保护神,其中的一种便是鳌。唐宋时期,在宫殿门前的台阶上镌刻有巨鳌的浮雕,所以宫殿又称鳌宫。
明清时的“金殿传胪”,一般于殿试后两天举行。这一天,皇帝在太和殿召见新科进士。先由礼部官员捧出钦定的金榜展开,再由传胪官按榜依次唱名,即宣布考取进士者的姓名、名次、籍贯。
每唱到一名,由多个侍卫接力高声重复着从殿内传向殿外,其中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均要连唱三遍,以示与众不同。新科进士听到传唱,走到中间的御道上站定,向皇帝叩拜谢恩,成了天子门生。
传唱完毕,传胪官引导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走到天子座前的阶下迎接殿试榜。其中的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鳌头部,独个踏在鳌头之上,这就是“独占鳌头”的由来。(菜 丛)
小狼,小狼,开饭喽
《狼图腾小狼小狼》是一部不可思议的、入眼即化的奇书,它会让今天的孩子读一遍则终生受用。
狼的品性中包含什么?除了贪婪、狡诈、凶残,自然也有顽强、智慧、机敏、果敢,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和不懈地追求。否则,狼怎么能够成为草原民族的图腾!也正是这些品性,让狼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活下来。即便如此,每每提及狼,依然很难令我与之亲近。就算我因小狼的死去捶胸顿足,泪湿衣衫,我还是不觉得小狼可爱,无法将书里的小狼想象成为精灵。但是,我却对小狼肃然起敬。为什么?因为虽然活在人的世界里,但是小狼从始至终坚持让自己做一条狼,而没有把自己变成一条狗,或者一只羊,再或者一个人。
在书里,狼们是自由独立的,是强悍卓越的。狼们有着超乎寻常的智慧,有着不屈不挠的高贵灵魂,有着坚不可摧的团队精神,有着柔软如絮的情感。但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有那么一天,狼不再贪婪、不再凶残,饿了,就乖乖地蹲坐在羊圈外面,冲着人摇尾乞怜,而不是像从前那样顶风冒雪,一路拼杀,直到获取食物,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这么一来,狼变得跟狗一样讨人喜欢。但是狼性呢,狼还具有完整的狼性吗,没有狼性的狼还能把它叫做“狼”吗?就跟没了人性的人,还能叫做“人”吗?
记得前一段大家讨论是培养孩子长大后成为羊好呢,还是成为狼好。其实无论羊也好,还是狼也罢,之所以可爱或可敬,甚至可畏,都是因为它们没有失去自己的本性,从头到尾做的是自己。人性一旦被弄丢了,不讲人的道义,就算把狼的所有的智慧、果敢、机敏等都学到家,人也不能被称其为“人”了。因此,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地、从始至终地做“人”,即便不完美,也足够了。(笨妈妈)
“雷锋”是心灵的温度
许多做过“雷锋”的人,总是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当时什么也没想,事后也没觉得自己很高尚,只是认为人总有急难之时,帮他人一把是应该的,不过帮人之后心里感觉都挺热乎。
雷锋精神不论有多崇高的价值,也不论彰显多高尚的大爱,它的“原点”都很简单而质朴,就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心里很快乐。这种感觉其实很多人都有,代表着一种心灵的温度,“雷锋”体现的就是这种温度。拥有这种心灵温度的人,生活的“幸福指数”都挺高。
篇6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
力量训练是体育运动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提高以及运动伤害的防止等具有不可替代的效用。常规的力量训练更多的是增加肌肉的横断面积,对于肌肉的静力稳定效果极其有限。下面我们来对相关的概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核心。在体育运动训练的范畴之内,“核心”的概念是指“人体的身体重心”。
(2)核心柱。泛指整个躯干部位,具体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胸廓、骨盆、髋关节及整个脊柱在内的广大区域。
(3)核心力量。顾名思义,“核心力量”就是指人体身体重心周围的肌肉力量,包括局部稳定肌和整体原动肌两大类肌肉的力量(局部稳定肌主要以深层稳定性小肌群为主,包括多裂肌、回旋肌、棘间肌、横突间肌、骶棘肌等;整体原动肌主要以浅层运动性大肌群为主,包括竖脊肌、髂腰肌、股四头肌、股后肌群等)。
(4)身体素质。身体素质主要分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弹跳等七项内容,在这七项内容之中,力量是其他素质的公共基础。
在明确了相关的概念之后,我们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依托“核心”理念来进行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的高效体育教学。
二、如何进行高效教学
笔者在尝试以“核心”相关理论为依托的体育教学的时候可谓是一波三折,在经过不断的尝试、反思、改变、完善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些体会,也建立了一定的模式,下面笔者将这段历程进行简要地阐述。
(1)初试之后的得失总结――单一性的核心力量练习。在依托“核心”理论而进行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将注意力单纯地集中在“核心力量”,分别选择采用了动力性和静力性两种练习方式,动力性的如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仰卧举腿、俯卧上身起、俯卧腿臂上振(俯卧两头起)等;静力性的如瑜伽动作里面的座椅式、平板式等动作。
由于是初次尝试,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来说都是较为新颖的,所以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学生较为感兴趣,但是经过了几节课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有点枯燥且见效慢,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这个应该是女生练习的动作,还是俯卧撑和双杠更好一点,肌肉一下就能鼓起来”。
(2)迷惘之后的方式探究――模仿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经过总结之后,笔者在坚持围绕“核心”理论不动摇的前提下,将学练内容进行优化,简单来说就是将练习动作放到相应的运动项目具体动作之中。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下明白该练习动作与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练兴趣和对学练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篮球行进间高低运球”的学习时,笔者根据高低运球的动作特点设计了抬头挺胸屈膝前进、后退、左右移动的练习内容,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进行高重心、低重心、行进、原地、快速、急停等不同的练习内容。学生在练习了之后不仅腰腿部的力量得到加强,而且也更加清楚了运球时候的肢体动作,可以说是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上都得到了发展。在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笔者也注意到这样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授鱼”,如何改“鱼”为“渔”,于是笔者又对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思考与优化。
(3)感悟之后的教学重整――针对性的核心动作教学。新课标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与创新能力。为此,笔者将教学模式设计为:教师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并提出学习目标(即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教师进行示范――请学生进行模仿尝试练习――师生共同分析学习内容的特点――依据“核心”理论,设计相应的练习动作(包括力量与动作两方面)――进行学练――改进――再次学练。
例如,在进行“原地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学习时,教师首先提出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将传接球的手部动作和全身动作进行明确,接着教师分别示范了传接球的手部动作以及传接球的完整动作。学生们紧接着进行模仿练习,手部的动作能够比较轻松明确,但是对于手臂动作和上下肢的动作却难以明确。遇到了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们一起讨论,在淡化人体工程学原理和运动学原理而重视具体动作结构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们很快将动作分为下肢的踝关节蹬地、膝关节屈伸、手臂的屈伸、抖腕、拨指等五个部分,分别对应的练习动作是双脚并列提踵练习、双脚前后左右开列且双腿屈膝站立后的踝关节蹬地膝关节屈伸(这一部分动作不宜分割开)、双臂的胸前部的前后屈伸、抖腕拨指,练习的形式是分解、辅助(侧面靠墙,根据参照物进行练习;正面对墙进行推墙练习)、完整等三种。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与指正,在这期间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和集体集合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规范性。
在运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之后,先前的几次课显得较为拖沓且练习强度明显不够。但是在磨合了几节课之后,学生熟悉和掌握了这一套方式,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一些难度的技术动作也能够进行学练和掌握,这正是体育学习中最为可贵的一个特质。
篇7
关键词 服装 造型设计 空间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而精神方面越来越趋向于追求自由、休闲及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对于着装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当今广大消费者的审美要求,趣味性服装成为了设计师新的设计方向,目前已大量应用于各类服饰的设计中,并为广大消费者所追捧。
1影响服装造型内外空间变化的几个要素
1.1功能要素
服装最主要的功能是服用功能,其次才是审美功能,创造一件衣服首先必须从穿着者健康、安全、舒适性考虑,在服饰的起源中有几种学说都是跟服饰的功能有关的,比如“保护说”,服饰可以驱寒、防蚊虫叮咬、防阳光直晒以及羞耻学说里的“遮羞说”。现代服装在功能创作上不但设计出可以防水、防电、防晒的服装甚至还出现了可以调节温度的服装,新型服装面料也层出不穷。服装在越来越趋于人性化的同时,功能要素越显突出,服装造型的变化也随着服装功能的变化而改变着,功能要素对服装内外空间造型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从服装空间与人体运动的关系上看,现代服装的裁剪越来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服装越来越合身的原因。服装的功能要素往往是局限服装造型的最大杀手,因为服装是依附在不断运动的人体之上的,太过夸张的造型往往会降低服装的舒适性以至于行动不便。因此在功能要素的局限下,服装的造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
服装是用来享用的,在中国美术学院刘建铅的《服装内部空间形态与服装造型设计关系研究》一文中指出:“服装造型设计的本质之一即是建构一种功能与审美双重需要的内部空间,人们穿着服装时真正享用的是服装的内部空间形态,它能给人空间体验的不同感受,并能彰显与突出服装的造型特征。”不管服装产生的最初起源是什么,现代服装的内外空间变化受控于服装的功能是毋庸质疑的。服装与其他艺术一样形式必须服从功能。
1.2审美要素
服装是人体的装饰,是用来美化人的而不是用来丑化人的,现代服装必须满足人们对美的要求与感受,才能让服用者为自身增添魅力。因此,人们在强调现代服装的服用功能的同时还应赋予服装的审美功能;在改变服装内外空间变化的同时必须考虑服装的审美要素。服装的审美要素主要表现在服装的色彩、图案、工艺及空间走向上,设计师通过对服装外部空间进行组合、拼接,运用各种形态、色彩、肌理、材料等要素来完成具有美的作品,并赋予服装不一样的状态,无论服装的内外空间怎么变化最终的目的都是让服装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只有不断地追求美的享受,现代服装才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设计师才能制造出更美的服装,因此审美要素是服装内外空间变化必不可少的。
1.3设计师要素
服装的改变和美的进化需要有载体,还需要有一群设计师不断地开发、研究与制作,而每一位设计者的思维与对服装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现代服装呈现出很多不一样的风格和千变万化的形态。服装的内外空间变化与趣味性的产生实际上是由设计者操纵着,所以设计师同样是影响服装造型的内外空间变化的关键因素。
2 现代服装造型产生趣味性的原因
现代服装造型为什么会出现趣味性现象,是上个世纪以来不断讨论的问题,也是很多设计师不断尝试新样式的结果。从上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妇女们颠覆传统,流行简单利落的设计开始,每一种新的廓形或风格的产生都是那个时代经历的最有趣的事情,只有勇于创新的人才能经得起时代的进化。上世纪20年代的香奈儿简洁、轻便、直线条、中性打扮,30年代的浪漫、婉约、典雅的波浪裙还有性感、中性的斜裁晚装,40年代的比基尼、宽肩套装,50年代经济复苏;迪奥的“新风貌”成为时尚的主力军;成衣业崛起;高级时装渐渐退出主导地位;裙摆的位置常常成为人们的话题。纵观现代服装的历史不难看出,每一种新旧更迭都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相关,与时代相关,与人们的心理趋向相关,与设计师相关。下面笔者从三个因素分析本世纪以来现代服装产生趣味性的原因。
2.1时代因素
“趣味”,是一个跟时代、民族、区域和个性相关的词,大到国家、民族、种族小到个人,或者说每一个时代的人对“趣味”都有不同的感受和表达,所以趣味性的产生必然与社会相连,与时代相关。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开拓进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服装材料的更新、信息的快速更迭,使服装与传统慢慢远离,服装不再是等级的标志,也不再是权力的象征,现代服装已俨然成为很多年轻人展现个性与风格的产物。服装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在不断改进中具有了时代感,从美学角度、审美感官以及时代风格上来看现代服装造型的趣味性产生的原因与这个 不断更新、反传统和标新立异的时代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2.2心理因素
趣味的产生跟人们的心理趋向有关。“趣味”的含义里包含了兴趣、爱好、情趣与意境,“趣味”也可以说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或是一种心态和意志。现代人的心理趋向是:反对刻板、颠覆传统、求新求异。服装在现代人眼里是一种具有娱乐性的的产物,也是人们精神意志付诸于形式美的产物。人们为了愉悦自身不断地改变穿着方式,从服装的色彩、款式、图案的显性特征上不断开发,到各种精神与风格的追求,再到复古现象的产生,服装的历史在不断重演。因为人类求新求异心理所以出现了“混搭”一词;在款式变化了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图案的复古如波点、条纹和方格;还有深化到精神层面的环保主义。大到一个群体如“酷玩一族”;小到个人风格的追求,如宅男宅女、“森林系”女孩。从近年来出现的未来主义、波西米亚风格到甜美小清新风格,方方面面都反映着人们对服装的心理需求,而设计师总想另辟蹊径地把人们的心理需求反映到服装上,所以趣味性的产生与人们的心理需求是分不开的。如果说“好奇”是人类的天性,那么“求新求异”无疑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习惯。因此心理因素是促进服装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服装产生趣味性必不可少的因素。
2.3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包含了设计师的思维创造和服饰消费者的渴求与选择。设计师是时尚的缔造者,他们在创作之时往往在各种风格中借用,或在原有的风格上创造出另一种风格,或将几种风格进行混搭,甚至有些设计师无所谓风格,把各种材料和工艺放到服装上来进行尝试,出现了很多非服用性材料在服装上的运用,可以说设计师的作品和他所创作的环境和创作中的突发奇想以及个人偏好有很大关系,所以现代服装和未来服装的造型设计有趣味多变的趋势。而穿着者对设计师的思维导向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设计师希望能设计出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服装,因为服装有可能是艺术品但更多情况下服装是商品,消费者的求异思维,迫使设计师们不断地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激发联想。这也使得消费者的渴求成为设计师的创作动力。设计师的合理、科学的猜想属于不受控制的直觉思维,因此各种服饰风格在这一时代百花齐放、趣味横生。
3 结论
随着社会环境及人们的生活观念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势必会随之不断发生改变,对服饰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多变性和多样性。在造型的外空间的表现上,应注意制作材料的合理性,不管是DIY还是面料再造都应考虑人体的舒适性。在造型的内空间表现上,应考虑人体运动与服装造型的关系,因为人体是需要运动的,并非像建筑一样长期处于静态,服装必须适体,盲目追求外观的趣味性是不对的,那样的话,服装只能待 在橱窗里,体现不了它的功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小月著.服装内空间[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2] 刘雁编著.服装立体塑形技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日]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4] 刘晓刚,崔玉梅编著.基础服装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实践教学;差异化
通过对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洲城市的艺术院校为期两周的考察,在领略欧洲城市文化,体验经典建筑与艺术宝库的伟大的同时,我全面深入学习了欧洲艺术设计风格,体验了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以及马切拉塔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特点,开阔了视野,圆了自己的一个艺术之梦。现就两大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谈谈其对我们环境设计专业带来的启发与感受。
1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是世界美术最高学府,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始创于1339年,是世界第一所美术学院,开创世界美术教育先河。“世界美术学院之母,四大美术学院之首”这是对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最简洁的评价。由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收藏的文艺复兴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更是声名远扬,蜚声世界。这里的学科设置:学院现有造型类、设计类两大主体学科。主要有艺术视觉学院:绘画系、绘画设计系、雕塑系、装饰系、版画系、舞台布景、新艺术形式语言表达;还有应用美术与设计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背景绘制系、时装与高级服装系、博物馆设计系。
1.1 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就佛罗伦萨学院的地理条件来说是许多设计院校、美术院校无法比拟的。这座美丽的文化古城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保存地。文艺复兴的概念在佛罗伦萨产生,自古希腊开始的悠久的欧洲文明从这里迈入了一个新纪元,所以它又有“西方雅典”之称。
今天,佛罗伦萨依然古韵浓浓:雕像林立的广场,巍峨耸立的教堂,街道两边开启着古老店铺的门窗。漫步在宫殿、古堡和廊桥,仿佛回到中世纪晚期正在孕育文明新曙光的时代。阿尔诺河水闪烁金色的落日余晖,映照着岸边街景和古代遗迹。伫立在但丁和贝雅特里奇曾经相遇的老桥,确实感悟到佛罗伦萨还有另一种美――诚如文人雅士所言,那是恍然若失的,如同波提切利画中人物那样带有一丝忧郁的美。在这样的文化艺术熏陶下,学生怎么会没有艺术底蕴、文化底蕴,怎么会没有创作的灵感。
这些条件我们没法比,但是,我们可以在校园文化上下点功夫,营造我们自己的设计学院氛围。比如说,我们可以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中贯彻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毕业设计为例,其中一个选题就可以定位“为商院设计”,让学生为自己身处的环境去设计,小到公共设施垃圾桶,大到整个校园的景观规划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并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比任何一种爱校教育都来得实际、深刻,如果你不满意你的校园,那你就去改变它,那你就去运用你的专业在校园里留下“痕迹”。我们的环境设计专业正是对环境空间的设计、改造,在这种契机下,师生一起创造更好的校园环境。
1.2 引导式的设计教育
佛罗伦萨学院非常注重引导式教育。在这里,老师不会对你画画的风格或者设计的风格去评论正确与否,不会去纠正,不会去轻易评判,他们只会引导你,如果你是这种风格的,就引导你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现在的教育,可能过多地去干涉了学生的发展,在设计教育中确实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不应该有标准模式,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式的引导式教育,我们甚至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细微调整。
2 马切拉塔美术学院
2.1 校园的公共设施建设非常精致,充分体现学校的性质与定位:海报、信息栏
我们的校园建设应当结合我们的专业,比如指示系统、路牌、休息座椅、展示宣传栏、海报设计等,都应让学生来主动参与,这样既能让学生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也能形成我们的校园文化。
2.2 要强调综合性教学、注重社会实践
在马切拉塔美术学院,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舞台。学校附近就有一个大型的露天歌剧院,会有定期的露天歌剧表演。那么整个露天歌剧院从策划、宣传到最后的演出,都有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负责。例如,服装设计专业、舞台布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等。
我们的环境设计专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呢?应强调两点:第一,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面应该有所扩展,比如说交叉性的学科,灵活的把建筑、材料、植物、人机工程学等知识融入艺术类教学中,学会相关学科间的融会贯通。第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要提高,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也要不断加强艺术理论、文化素养、英语等方面知识的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2.3 学生的学习环境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工作室,并配有一定的设备,在这里学生可以动手制作完成自己的作品,这里还有校园网络,学生凭自己的学号、密码进入,很自觉地都拿着手提电脑坐在学校查资料、做作业,没有老师督管。这就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的,这里的学生学习主动性非常强。
我们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多,每个教师担负的教学工作量也较大,如何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双重效率,也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导师负责的工作室制我们目前也正在计划实施之中。
工作室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点,让学生直接学习到实际工作的流程,了解实际岗位的需求。学生的课程可以融入实际项目,当项目完成,课程也相应的修满学分。这个工作室还可以打破年级的分界,使所有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
2.4 要实行差异化、个性化人才培养
从专业设置上看,意大利、法国大学专业划分较细致,专业目标很明确,突出了院校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选择。另一方面,当前国外一些高校让学生在接受集群式的校园教育中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就业打算选择专业,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所修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充满激情的学习与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个性与创新性。相对国内高校,国外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个性化。基于此,我们也会考虑将环境设计专业以课程体系设置的差异化来落实人才培养的差异化教育。我们可以在大三第一学期,就进行课程设置的细化与差异化,按照此类不同设置,对学生进行有阶段的个性化教学。
篇9
【关键词】数学问题教学;教学情境;新课程
1. 创设现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具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好方法。
例,握手问题。
某某同学坐得真好,老师和你握握手(走下讲台和学生握手):谢谢你,给同学们起了个表率的作用。刚才老师和他握了手,他也和我握了手,我们俩这叫握了一次手,你知道吗?握手和我们数学也有关系,那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握手问题。
(1)探究三个人握手次数。 演示说明,请三位同学来表演,请你说一说,他们谁和谁握手了?
(2)画图说明。 三个人握手我们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能不能更直观的用图来说明刚才握手的情况呢?如果让你来画图,你打算怎样画?数字、字母既简洁又通用,他可以表示任何三个人。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追问:三个人中,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呀?
(3)探究四个人握手情况。 如果参加生日聚会的共有四个人呢?猜一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会握几次呢?小组合作亲自握手试一试验证你的猜想。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图来说明握手的情况吗?学生自己画图,教师巡视,指名二人板演。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其它同学认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第一种:定点发射法。
第二种:基本线段法。
如果参加聚会的有五个人呢?学生感悟出4+3+2+1=10次。说一说4、3、2、1分别指什么?如果参加聚会的有n个人呢?
(4)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小熊要过生日,它邀请它的好朋友一起来庆祝——吃沙拉。它从苹果、香蕉、草莓、菠萝四种水果中选出2种做沙拉。它可以做多少盘沙拉和小朋友一起来庆祝?
学校运动队举行一场乒乓球比赛,15人参加。如果每两个人都要打一场,一共要打多少场比赛?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把握手问题化归为我们熟知的线段条数问题,到高中等学生学习了排列组合之后,就会更深切的理解握手问题,也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好了基础,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创新教育理论认为,不要简单地把结论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去探索、研究,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 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 回归实际:由于数学模型的解答并不一定完全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所以,要针对应用问题的实际,对模型的解答进行分析、反思,得出实际问题的正确解答。
例,在讲授一次函数时,我引导学生开展了桌椅合适高度的研究。
问题的提出:我们每天坐在学校给我们设计好的课桌椅上,不知你有否注意到,这桌子的高度与椅子的高度是存在一定关系的。比如说,你坐在编号相同的课桌椅上,觉得比较舒服,可当你坐在另外一个同学的课桌椅上做作业时,不到一节课的时间,就觉得眼睛疲劳,因为她的课桌椅并不配套。她的椅子与我的椅子一般高,可桌子比我的高几个厘米,因为我们的眼睛与课桌的距离要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倘若不如此,眼睛就易疲劳,因此患上近视眼也是不得而知的。
那么,配套的桌子、椅子之间的高度有否一定的比例关系呢?这是一个人体工程学问题,为揭开这个奥秘,学生们测量了二套不同的课桌椅。
对象一:课桌高:75.0cm ;对象二:课桌高:70.2cm;椅子高:40.5cm ;椅子高:37.5cm;假设课桌高ycm,椅子高xcm, 根据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粗略地算出两者关系:
y =1.57x+11.35 (单位:cm)
以上这个关系是从教室中的桌子、椅子高度粗略地得到的,那么,是否所有用于书写或办公的桌子与椅子都存在这一关系呢?
对象二:学生又测量了一套办公桌椅,其中椅子高44cm(不考虑靠背的高度),办公桌高80.5cm,将x=44代入y=1.57x+11.35可得y =80.43cm,与实际高度基本符合,所以,一般用于书写或办公的桌子、椅子也大致存在这一关系。
利用此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桌子或椅子的高度,粗略地推算出与其配套使用的椅子或桌子的高度。比如对于一张高68cm的小桌子,与其配套使用的椅子就得要36cm左右;如果拿一条过高或过低的椅子来坐,对我们的视力就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桌椅必须配套使用,这一道理对我们平时保护眼睛是有益的。通过这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学生对一次函数的运用印象特别深刻,真正体现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因此,在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给学生比较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常用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戴再平.中学数学问题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篇10
关键词 生态 环境 雕塑 和谐
中图分类号:J301 文献标识码:A
一、生态雕塑不同于以往雕塑的表现
树立生态观念的雕塑我们可称为“生态雕塑”,生态雕塑同传统的雕塑设计思维和价值观念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雕塑突破以往单一的思维设计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多维的、复合的思维方法,生态雕塑具有多元综合的雕塑理念。生态雕塑包括多方面的含义,它不断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不断满足都市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文化的需要。无论是在雕塑观念还是在雕塑材料和雕塑技术方面都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多维性。生态雕塑从观念、材料到制作都具有更加明显的多元性,它的创作者也从个人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生态雕塑在审美观念上注重不同地区、民族的独特文化审美差别,强调不同文化、设计观念应交流和互动。第二,生态雕塑强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雕塑家和创作对象之间不再是对抗性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式关系。生态雕塑家把雕塑不再看作是个人的创作行为,而是作为实施生态行为的一个载体,生态雕塑设计的任务就是为生态的改善服务。生态雕塑应从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角度为出发点,从根本上降低资源和能量消耗,防止和减少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在材料的选用上和对资源材料合理运用的态度上,充分体现生态观念,和谐发展,运用环保的、无污染的材料,旨在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态环境。生态观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和切入点。第三,在评价生态雕塑方面也改变了以往传统纯粹的形式问题和自律性问题,而是看这个生态雕塑与它周围的环境或者情境的相适应,生态雕塑好坏的判断标准在于生态文化观念和他律性上。换句话说,生态雕塑放在公共环境当中,它必须要和周围的建筑、环境和地域文化等相互协调彼此共生。第四,生态雕塑不再是以往单纯的雕塑创作和雕塑艺术,它突破了传统规范的禁锢,不断地与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环境艺术、建筑艺术等相互渗透和共融。第五,生态雕塑不同以往的雕塑,它具有很强的公共性,生态雕塑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形式而存在。这种公共性在于强调艺术的共享,它和艺术的大众化紧密相连。生态雕塑的公共性不同以往的雕塑,它不是一种艺术风格、派别,而是一种社会公众意识和理念在雕塑领域的反映。它具有社会公益理念和公共理念它关注大众文化和大众的审美情趣的演变。生态雕塑的设计、制作和欣赏都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它也正是由大众的参与才完成的。人们的参与欣赏、讨论、交流对生态雕塑非常重要,大众的认可与关注是生态雕塑公共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由传统的以个人创作为中心转变为以大众的认可反映为中心,这是雕塑艺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二、生态雕塑的注重点
生态雕塑它改变创作思考的程序,雕塑家的思考重点从雕塑的体量、色彩、空间、尺度及与背景的适应性转到建成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入手,考虑材料的废弃、重复利用和再生使用,考虑制作使用时如何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对人体、环境的侵害等。这些新的生态审美价值取向为雕塑家开辟了一个新的创造领域。如今出现一种“垃圾雕塑”,把生产、生活的废弃物经过艺术家的构思、整理和组合创作为现代雕塑,既创造了美,同时又用环境观念警示公众,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生态雕塑它着重研究雕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它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雕塑的风格论,强调雕塑的生态功能。生态雕塑的美学思想是集生态学、美学、雕塑学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美学研究体系。“它以审美生态思维为理论支点,以生态雕塑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平衡、生态和谐与生态雕塑、环境设计和生态美学的关系为研究内容,是一门以功利性美学客体为研究对象的新型美学,也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美学、技术美学、环境美学等诸种分类美学的多维美学综合体系。①”
三、生态雕塑对人心灵的关怀
生态雕塑作为一门公共艺术、生态行为和社会行为,它不仅要不断满足生态雕塑审美主体的物质生活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也就是说,物质方面生态雕塑要与自然环境生态成为共生关系;而精神方面生态雕塑要注重分析现代人的生理心理感受,重视信息适度和适应性原则,缓解不良环境给人的精神造成的生态失衡。生态雕塑应从人体工程学考虑,考虑人的生理特点,充分体现人性化特征,使雕塑欣赏符合人的生态特征,深入细微地考虑公共环境中人的欣赏活动和欣赏方式,这要求生态雕塑家要充分认识、理解和尊重公共环境的生态雕塑的空间环境,关照人的观赏角度和对雕塑的观赏尺度适应。尤其是细部的处理,更要体现出对人生理、心理的关怀,体现雕塑与人的沟通,这是物质与生命之间关系的超越。非凡的细节体现出的正是雕塑家对艺术人性化的特殊感悟力和对人的细微关照。同时,雕塑家不能忽视人心理上的生态健康。许多城市中现代主义建筑泛滥,其单调死板的外观造成人的视觉饥渴和心情烦躁;建筑的彼此相似,街道模式的重复,封闭无窗的建筑内部空间,令人厌烦、单调和缺乏刺激的环境,造成人们无聊和寻求刺激的心态。这些需要雕塑家不能只表现个人的艺术理想和生活体验,而要重视生态知觉原理和人的视觉心理,加强雕塑造型与环境形成的轶序感和韵律感,符合了人的视觉需求,有利于安抚调适都市人的心理紧张。再者,生态雕塑的创作主题和艺术造型的核心之一是接近自然。自然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之一,因此好的雕塑家会善于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进行创作,尤其在嘈杂的现代都市,使人心理上靠近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给予疲劳的都市人以心灵关怀。
四、生态雕塑的实例
生态雕塑在内容和理念上以生态和谐为目标,它更像是一次生态倡导行为,它一方面具备一定的审美形式,给人以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另一方面它又要具有生态效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有益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下面针对国内外的生态雕塑实例来说明一下生态雕塑所体现的环保观念和生态保护思想。生态“社会雕塑”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他在1982年第七届卡塞尔根据当代美术作品展上展出的《7000棵橡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波伊斯在6月19日画展开幕那天,在弗里德里希博物馆前的弗里德里希广场上种下了第一棵橡树,5年后他要在第八届卡塞尔国际当代美术作品展的第一天亲手种下7000棵橡树的最后一课。波伊斯当时的计划就是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生态活动,在卡塞尔市区种植7000棵橡树,并且在每棵杏树旁边放置一个高1.2米的玄武岩石柱。1987年7月12日,第八届卡塞尔国际当代美术作品展开幕时,波伊斯的儿子索恩·文策尔在波伊斯的夫人爱娃·波伊斯在场的情况下,种下了第7000棵橡树。从此,卡塞尔有了一座可以生长的雕塑。卡塞尔希望这次植树行为体现一些根本思想——生态思想。《7000棵橡树》是卡塞尔实现他“社会雕塑”思想的一大成就,他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唤起民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对环境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认识,雕塑的设计越来越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雕塑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从生态雕塑中我们看到了人们更加尊重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雕塑的设计不仅从观念还是从选材以及制作等方面都有别于以往雕塑。生态雕塑是雕塑家把握时代观念为人们创作出的美丽作品,它体现出艺术家对人们的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深层次的思考 。
(作者: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师)
注释:
①广林茂著.生态雕塑.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1 第74页.
参考文献:
[1]广林茂著.生态雕塑.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