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质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身体素质的优点和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身体素质的优点和缺点

篇1

摘 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家长让孩子从小掌握一项或两项的健身运动技术也有了更明确的愿望。但由于羽毛球科研发展水平一直落后,现有教材教法主要集中体现竞技羽毛球运动的特点,而针对大众羽毛球运动、学校羽毛球运动和青少年羽毛球教学教法的研究成果较少。教学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它涉及到许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如运动生理学,损伤学,运动训练学理论等。目前在青少年羽毛球教学中主要存在青少年羽毛球训练方法与竞技训练法之间的矛盾,传统性和科学性之间的矛盾,对训练中的量、强度、顺序和针对青少年的特点不能做到有效性、针对性、科学性的掌控。所以,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对羽毛球教学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青少年 羽毛球 教学

一、研究对象:青少年羽毛球教学教法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1.研究目的

根据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对青少年羽毛球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论文论证分析服务。

(2)逻辑分析法:通过归纳、演绎、分类等逻辑方法,结合理论与实践,对青少年羽毛球教学进行分析研究。

(3)专家访谈法:针对本文所涉及的问题,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以期得到充足的论据。

三、研究结果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隔网进行的对抗性球类体育运动项目.其在比赛场上所有的技、战术均是在动态下完成,各种情形瞬息万变。当今羽毛球运动又体现着高强度、高对抗、多变、灵活的特点。因此对羽毛球运动员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如:

1.全面与独特的技术。

2.多变、灵活和固定的战术。

3.充沛的体能、灵敏、快速的反应。

4.智慧的头脑。

5.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敢打敢拼的意志品质。

再者,通过对首都体育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羽毛球球龄具有一年以上运动史的六名同学和二十位十岁左右且具有半年学习羽毛球技术的儿童的访谈中,得出业余羽毛球爱好者提高技、战术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为:

1.单一技术的多球练习。

2.高水平的对抗练习比赛。

3.勤学和善于自我思考自身技术的优缺点。

3.针对缺点技术的强化训练。

针对以上对羽毛球运动员所应具备的素质和提高技、战术水平最有效途径的分析。我认为在青少年羽毛球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基本技术练习与提高击球质量的关系

高质量的击球集球速快、、落点准、线路多变为一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对手,给对手制造最大的障碍。击球质量主要受来球状况、击球意识、击球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基本的,直接影响击球质量的击球技术因素主要有:

(1)击球力量。

击球力量是运动中持拍手挥拍作用于球体上的力量。实战中击球力量的大小由引拍产生的速度和力量,球拍和拍弦的反弹力、羽毛球托的弹性等因素决定。而引拍的速度和力量又是决定性因素。

(2)击球的弧度。

击球的弧度分为高弧度线路球、低弧度线路球、向下飞行弧度球、平行飞行弧度球。各种弧度的线路又受击球时的拍面与球接触的角度和力量的影响。

(3)击球落点。

采用不同的击球技术,可以击出不同的落点。

(4)击球拍面。

正拍面击球能够产生最大的力量。斜拍面击球时根据受力分析可得知球受到的力量则相应较小。

(5)击球点与身置。

一般要求击球点让在身体前,可保证击球时的主动性、多样性。能够提高击球质量。

由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击球质量主要由技术和力量两方面决定。而青少年的力量素质,由于受到生理上的影响,女孩在20岁,男孩在25岁才能达到最大值,10岁以后力量才出现自然的增长。因此,在青少年训练中应把技术动作的标准化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击球质量中力量方面的要求,应符合生理发展的特点有选择性的进行训练。总之,应以技术标准化为主,力量训练为辅。

2.羽毛球运动基本技术教学顺序的关系

羽毛球的基本技术主要分为击球技术与步法技术,击球技术又分为前场击球技术、中场击球技术和后场击球技术。

(1)前场击球技术。

由前场挑高球、平推球、搓小球、放小球、勾对角线小球和扑球等击球技术组成,每一项击球技术都可由正、反手击球姿势完成,击出直、斜线不同飞行路线的球。

(2)中场击球技术。

中场击球有接杀球和中场腾空抽杀球。接杀球可由接杀放直线小球、接杀勾对角小球、接杀挑高球和接杀反抽球等几项击球技术组成。各种接杀球有可由正、反手击球姿势完成,击出直、斜线不同飞行路线的球。

(3)后场击球技术。

依据击球位置不同,后场击球可分为后场高手位击球和低手位击球。每一项击球技术又可由正、反手两种击球姿势完成。主要包括高远球、平高球、吊球、劈球、杀球。

(4)步法技术。

步法又分为前场步法、后场步法、中场步法。每项步法又分有一步、两步、三步接球步法和正、反手接球步法。

每项击球技术与每项步法技术可以组合出不同的组合技术,可见羽毛球运动中技术的运用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不同的线路要求有不同的击球技术完成,而同一项技术又可击出不同的线路。且各项技术掌握的难易又不尽相同。因此,在青少年教学中基本技术教学顺序的合理安排就显的格外重要。

根据对一些初学者的访谈和依据人体生理结构分析得知,正手技术要比反手技术好掌握、前场技术比后场技术好掌握、高手位技术比低手位技术好掌握、前场步法比后场步法好掌握。因此,提出以下教学顺序以供参考:

A.前场正手击球-------后场正手击球--------前场反手击球-------中场正手击球-----中场反手击球-------后场反手击球。

B.前场正手击球------后场正手击球---------后场反手击球------前场反手击球-----中场正手击球----中场反手击球。

注:各项击球技术应先进行高手位练习,再进行低手位练习。每项练习应结合相应步法同时进行训练。

前一种相对是以先易后难,第二种相对是先难后易。每种训练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教练员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调整运用。但对初学者来说不管采用那种教学顺序,均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的展开练习,在训练中不断改进、巩固和提高,才能打牢基础,逐步掌握全面的技术。

3.技术练习与身体素质练习的关系

由羽毛球运动员所应具备的素质可知。不管作为一名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都要具备全面的技术和身体素质,才能体会到此项运动带来的乐趣。

而怎样在青少年进行技术训练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是对教练员提出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如下:

(1)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

(2)对身体素质训练的耐受力小。

(3)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敏感期不同。

(4)新陈代谢旺盛。

(5)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第二信号系统到9―16岁才能进一步发展。联想、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才逐渐提高。

根据以上特征,制定以下训练原则以供参考:

每堂训练课,技术练习与身体素质练习穿行,以减少青少年的烦躁心理,达到既锻炼技术又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也就是说在练习一项技术后,紧接着进行一项身体素质训练,而且身体素质训练要有趣味性、针对性并与技术练习具有相关性。技术训练时候,教练员要敏锐的观察受训者的情绪变化,如发现注意力不集中,技术走样等,教练员可停止技术训练,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应结合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4.整体与分解教学的关系

一项技术是进行分解教学还是整体教学,应由此项技术的复杂程度决定。不同的个体对同一项技术又有不同的学习难度。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分解教学法主要分为:

A.完整示范------分解教学------整体教学

B.分解教学-------完整教学

5.技术与战术之间的关系

羽毛球运动的技、战术受多种因素影响,基本技术只有在战术意识的有效控制下,才能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威力。因此,教学训练不能只局限于技术动作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学会在比赛环境中熟练合理的运用已掌握的技术,把击球战术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基本技术练习的始终。要求学生不仅要明确技术的操作方法,而且还要明确技术的战术作用及相关的运用方法,增强进攻、防守和过度技术的战术转换意识,作到技术训练与实战运用紧密联系,让基本技术训练同战术意识训练密切结合,提高训练得效率,以符合现代羽毛球运动发展的需要。

要防止训练中出现技术训练与实战运用脱离的现象,如只强调技术动作要领的掌握,而忽视战术意识的要求,使基本技术训练单一,学生只要完成技术动作,不懂得实战中灵活运用的方法,已掌握的技术不能在竞赛中真正高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技术训练时要对受训者讲清楚每项技术的战术用途,逐渐培养受训者的战术意识。

6.技术训练与智力因素的关系

羽毛球运动的多变性,决定运动员在场上应具备瞬间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扑捉对方空挡的能力、战术灵活、合理的运用能力等。比赛双方斗智斗勇,因此运动员要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智力素质是运动员长期学习知识积累的结果,不仅仅指遗传方面的智商和运动方面的天赋,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日常中要增加学习的时间。对中国国家足球队和韩国国家足球队运动员进行比较可得知:个体足球运动员在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等方面两国的运动员所得数值基本相同。但唯一一项差距的是韩国国家队足球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大部分为高中以上学历,而中国国家队足球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能达到初中毕业的已经寥寥无几。因此造成中国队数三十年逢韩不胜的原因,我认为不仅仅是技、战术和身体素质的问题,更深入层次的应该是智力因素方面的差距。

训练中要有意识的让受训者多思考自身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如每天训练后要写总结体会,思考技术存在不足,然后和教练员讨论,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下一次训练课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长此以往,则可培养出运动员善于思考的习惯。还应在训练之余提高受训者的知识文化水平,增加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

四、结论

1.青少年羽毛球教学具有着自身的特点,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2.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存在着其他的细节和突发性的问题,每个训练个体又存在差异性。教练员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针对个体解决问题。

3.青少年羽毛球训练时期要重视基本技术的标准化、全面性,为完成高质量的击球打下坚实基础。

4.青少年羽毛球训练时期要根据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同敏感期,科学、合理的制定训练计划。

5.青少年羽毛球训练时期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要重视贯穿技术运用的战术效果与意识培养。

6.青少年羽毛球训练时期不仅要重视技战术的学习,一定也要加强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才能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贵敏.现代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延烽,赵志英,郑晓鸿.青少年运动训练100问.河海大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9.

[3]肖杰.羽毛球运动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肖杰.羽毛球学练问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8.

[5]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运动员 短跑训练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c)-0000-00

高职院校运动员需要在完成课业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短跑训练。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的把控短跑训练的强度,并在训练过程中采取保护措施,避免运动员在短跑训练中受到伤害。短跑是我国重要的运动项目,高职院校是为国家输出高素质短跑运动员的重要场所,教师需要引进先进的短跑训练方法,突出高职短跑训练的特点。

1 高职院校运动员短跑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

1.1 运动员短跑训练的方法

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是我国短跑训练中比较常用的方法,该训练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运动员的体能和耐受程度,最大化的开发运动员的潜能。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法在短跑训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运动短跑训练方法主要训练运动员的耐力,并在短跑过程中克服一切困难,这样才能让运动员在短跑运动的后期加速度,挖掘自身的运动潜力。虽然大运动量短跑训练强调的是量,但是教师一定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控制训练的量,保证短跑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在充分了解运动员身体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要制定详细的大运动量短跑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合理控制训练的次数与训练间隔的时间,短跑训练不能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

1.2 大运动量短跑训练的优点和缺点

事实上,大运动量短跑训练可以无限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提升运动员的耐力,促进运动员的成长和发展。在大运动量短跑训练下,运动员可以在一天内进行多场比赛,而且还可以保证运动员的正常发挥,提高运动员在短跑比赛中的成绩与排名。但是,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该方法的训练时间相对较长,只有进行多次训练才能见到成效,需要运动员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才能完成大运动量短跑训练,而且如果运动员不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大运动量短跑训练很有可能会给运动员到来伤害。

2 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

2.1 高强度短跑训练的方法与原则

高强度短跑训练法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在短跑中的速度,主要是针对短跑技术展开训练,比较常用的训练方式就是跑步,高职院校会安排运动员每周开展5次高强度的短跑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不能少于5个小时。相比于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方法,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要求每位运动员都需要在短跑比赛中保持高强度训练的状态和短跑的速度,这样才能在短跑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2 高强度短跑训练的优点和缺点

相比而言,高强度短跑训练法的训练次数比较少,该训练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快速提升短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对时间的限制不严格,运动员除了按照教师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也可以在空闲时间自行安排短跑训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训练,该方法也是短跑训练中不可或缺的训练方法。但是,高强度短跑训练法也有一定的缺陷,如果训练的强度超过了运动员的承受范围,就很容易给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导致运动员虚脱等问题的出现,而且高强度训练方法只能提高运动员某一部分的体能和素质,无法实现运动员整体素质的提升。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仅仅能让运动员在日常短跑训练中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无法在大型比赛中发挥作用。力量也是短跑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想提高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就需要加快步伐的频率,增大步长,这些都离不开腿部力量。虽然一位短跑运动员的步长与自身的先天条件有很大关系,但是步长也是可以通过后期训练改变的,只有短跑运动员具备较强的腿部力量,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短跑运动员。运动员腿部力量的训练也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做准备。力量训练的部位有以下几个:一是前群肌,二是后群肌,三是后腿肌群,四是臀中肌,五是下肢外踝,六是内踝,七是胫骨,八是跟骨肌群。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除了腿部需要发力,还需要上肢的配合,上肢的变动对运动员的起跑速度和最终的冲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科学的摆动上臂不仅可以保持运动员的身体平衡,还可以协调运动员的腿部动作,增加短跑中后瞪的效果,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短跑速度。上肢的肌群有以下几个:一是肱二头肌,二是肱三头肌,三是三角肌,四是胸大肌。短跑实际上是一项肢体运动项目,在短跑的过程中运动员的肢体所承受的力度比较大,力度来自运动员的身体和地面的作用力。因此,高职院校还必须加强短跑运动员的腰腹肌力量的训练,腰腹肌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腹直肌,二是复外斜肌,三是腹内肌。因此,高职院校短跑教师必须结合每一位运动员的实际力量和肌肉情况展开分层训练模式,不断调整短跑训练计划和方案。

3大运动量训练法与高强度训练法的结合

3.1 高强度短跑训练为主,大运动量短跑训练为辅

虽然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方法与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把两种训练方法结合在一起,实现两种训练方法的互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就可以在短跑训练过程中既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也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实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在短跑训练中,训练的强度越大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刺激就会越大,需要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高强度短跑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运动员的体能,而且每次超能短跑训练都可以让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这样才能让运动员更快的适应环境,在各项短跑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3.2 高强度短跑训练与大运动短跑训练法结合

在开展短跑训练之前,高职院校需要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检测,这样才能保证短跑训练设计的科学性。在短跑训练的过程中,短跑运动员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变换训练的方法,全面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但是,高职院校也必须认识到运动员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合理安排短跑训练的时间,对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运动员,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训练的时间和次数,对文化课成绩不是很理想的运动员,教师需要坚持“以文化课为主,运动为辅”的训练原则,这样才能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短跑运动员。

4 结语

高职院校运动员短跑训练方法有两种:一是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是我国短跑训练中比较常用的方法,该训练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运动员的体能和耐受程度,最大化的开发运动员的潜能。二是高强度短跑训练法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在短跑中的速度,主要是针对短跑技术展开训练。在短跑训练中,虽然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方法与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把两种训练方法结合在一起,实现两种训练方法的互补。高职院校短跑教师必须结合每一位运动员的实际力量和肌肉情况展开分层训练模式,不断调整短跑训练计划和方案。教师在充分了解运动员身体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要制定详细的大运动量短跑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避免短跑训练给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1] 刘少华. 高职院校运动员短跑训练的特点与方法[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1:425+427.

篇3

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学习评价”的改革,其改革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体育学习评价既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新的学习评价理念倡导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多元评价理念有其先进性,有利于“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多元”感到难以把握,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我觉得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一是,要明确体育学习评价的结构

我认为体育学习评价主要是由平时的课堂学习评价与学期、学年结束时的学习成绩评定构成的。两者虽然密切相关,但毕竟是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的,其评价的直接目的、内容、主体、方法与形式并不完全一样,而现在却都混为一谈了,因而使人感到难以把握。课堂学习评价与体育学习成绩评定虽都涵盖在学习评价这一概念之中,但都有其各自的不同特点,是不能完全等同的。

二是,不同学习阶段的评价有不同的重点

多元评价必须要有重点,但其重点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学习评价是为实现教与学的目标服务的。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教师要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要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此,不同的教学阶段学习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与形式的重点都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一)单元教学开始阶段的学习评价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每当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教师就要对学生的体能素质、技能基础、学习态度等作出客观的评价。换句话说,就是要对学生学习的起始状态作出判断。这一阶段的评价应当以教师评价为主,包括测试与调查。教师对学生学习起始阶段情况作出的评价,一方面为是为单元教学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是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单元学习中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策略。

(二)单元教学基本阶段的学习评价

在单元教学的基本阶段中,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逐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发展身体,并从中提高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处于由不知到知和由不会到会的逐步发展与提高的动态过程之中,因此,这一阶段的评价,应以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进步情况及存在问题,修正自己的学习策略,明确努力方向为主要目的。所以,这一阶段就应该根据学生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评价。例如,在学习技术动作初期,评价的重点就要放在初略掌握技术动作上,中期的评价重点放在技术动作的改进与提高上,而到后期的评价,重点就要转移到技术动作的运用上。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为主,以学生自评与互评为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情意表现与努力程度,以表扬为主,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评价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三)单元教学结束阶段的学习评价

单元教学结束阶段的学习评价,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技能)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既然是(技能)学习成绩的评定,就必须对学生达成(技能)学习目标的情况作出诊断,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体育学习的成绩。对此,我的认识是:

1. 学习成绩应是学生学习结果的反映。教学结束阶段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就应该对学生“学得怎样”作出判定,所以,应以终结评价为主,以过程评价为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应予以关注,可参与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但权重不宜过大。否则,学习成绩就会失去其客观性。

2.“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都属于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容,但这四项内容也应当有重点。我认为,学习与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是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所占时间最多,学生为此付出的努力最大,因此,在教学结束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应以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主。

3.评定学习成绩的主体,应以教师为主,以学生自评与互评为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最了解,评价的手段最有效(如现场测试等),并具有丰富的评价经验,因此,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评定,应以教师为主。中小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感彩。但对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自我了解与相互了解较深,因此,可以学生自评与互评为主,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学生对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可供教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时参考,但不能作为主要依据。

4.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评价,可以量性评价与等级评价为主;而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是很难进行量性评价的,可以质性评价为主,采用评语的方式进行表述较好。两者最好不要混在起打分,否则,容易模糊学生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但,要求教师对学生一一写出评语,确实存在实际困难,我认为可以学习小组评定为主,但仍需经教师审阅签名。

三是,学习评价要为学生反馈真实的信息

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评价要“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些教师对激励性评价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只能说优点不能说缺点,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于是乎“你真捧”“你真聪明”“你做得真好”“你是最出色的”等等,空洞无物的所谓“无劣评价”口号充斥课堂,事实上学生做得并没有那么好,往往存在明显的不足与动作错误。这种所谓激励性的“无劣评价”,有很大的负作用: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与健康 消除 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85-01

心理障碍是指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状态所造成的心理活动上的紊乱和失调,并阻碍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观体验,它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甚至引起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厌倦情绪、冷漠态度。其征兆主要表现为思维紊乱、注意力分散、情绪抑郁、运动感觉迟钝等等。心理障碍对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掌握有效练习方法,提高运动兴趣等有着消极影响,如果不加以及时预防、消除,不仅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甚至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如何消除体育教学中高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心素质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一、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

1.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身体素质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如身体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在进行对抗性项目时,身体超重、协调性差的学生进行技巧类项目时,心肺功能差的学生进行耐久性项目时),他们普遍对此感到焦虑或恐惧。

2.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往往不能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同一些身体素质好、成绩提高快的同学比较时,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是技不如人,赶不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二) 生理方面的缺陷

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间出现个体差异。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矮小、超重、偏瘦、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心理失衡,因而常为这些苦恼,总觉不如他人,不敢做练习,对体育活动提不起兴趣,因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三)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信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学校或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身体的护养,而忽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意志磨练。这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是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练习时总是不敢迎难而上,并错误地夸大动作的难度,在稍有难度的练习面前就丧失自信,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

二、排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研究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找出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以便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首先,教师应根据受挫原因正面诱导受挫学生,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帮助他们客观、科学地分析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在肯定自己成绩的同时,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其次,引导、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学习目标,教育学生要客观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要作一个较为科学的评价,再根据自己的各个方面的条件和能力水平,制订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避免在学习中少走弯路和遭受不必要的挫折。第三,对于存在生理缺陷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明白个体差异的存在主要是遗传和环境造成的。自己虽然在某一方面甚至几个方面表现较差,但他一定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如:体胖的学生进行投掷练习,身材矮小的学生进行滚翻练习等,因此没有必要因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而感到自卑。

(二)培养自信心,减少不必要的挫折

首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主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交流合作,努力消除学生畏惧师威的精神负担。其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为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达到目标,使之有获得成功和喜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加速改变消极的自我认识,逐步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其三,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宽对他们掌握动作技能的要求,以避免他们再受心理创伤,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可采用降低难度、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会,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四,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

进入青春期,中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还不完善,常常表现为争强好胜,看问题片面,自我抑制能力不强,情绪易急燥,遇到挫折灰心丧气等特点。从中学生心理发育特点来看,他们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此外学生个体对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压能力还要受到遗传、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要区别对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先增加运动量后增加强度,增加运动量时,运动强度要适当降低,特别是为心理承受力比较弱的学生制定目标时,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实际能力,使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后最终能完成教师设置的目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这才是真正达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兴趣

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注意教学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把“要我锻炼”变成“我要锻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中学生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实现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体育锻炼的各种形式来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够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1.心理健康的涵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而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含义至少包含4个维度:认知维度、情绪维度、人格维度和社会适应维度。

2.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学生正处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青春适应期。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青少年学生日益显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3.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3.1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思想的健康

身心健康是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也就是说既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的繁重工作;又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保持自尊、自信,又不因自己的缺点感到沮丧自暴自弃。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以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其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展。

3.2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所以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

4.体育锻炼方式的选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1根据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选择令人愉快和有趣的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让他们从项目中获得乐趣与享受。但是同一种活动与锻炼方法,对有些人的情绪可能起积极作用,对另些人起到消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锻炼,使锻炼能对心理有积极的影响。

4.2选择一些有氧运动的体育项目

许多研究表明有氧练习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心肺功能、肌肉耐力促进肌体各组织器官的协调运动,还可以降低焦虑、降低抑郁、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和心里稳定性。选择一些有氧运动的体育项目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很有必要性的。如健美操和慢跑等运动对改善中学生生活与学习所产生的焦虑和抑郁,对自我观念的增强,对精神压力的耐受力增高都有积极的作用。

4.3尽量回避人际竞争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的方式选择回避人际竞争的活动有利于积极健康的情绪。这种锻炼方式之所以能加强身体活动的心理效益理由之一就是,非比赛性的身体活动不会使参与者因失败产生消极情绪,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的中学生,失败过多会减损很多有益的情绪,如兴奋、自我效能、自豪感、成就感、胜任感和控制感等。因此,体育教学中要注让学生能通过体育锻炼感受到成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的发展

5.锻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1体育锻炼兴趣的保持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在锻炼时兴趣的保持,不要因为长期的从事某种锻炼而抹杀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退出锻炼。

5.2选择中等负荷强度和适宜的锻炼时间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自信心 逃避运动 个体差异 对策

体育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一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低于一般水平,无体育特长,对体育活动毫无兴趣,更没有体育竞争意识,在体育课上,经常有意无意地逃避运动。这些学生,我们把他们叫作学习困难生,简称“学困生”。

体育“学困生”是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关注这一群体,那么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将是那些为数不多的体育特长学生的舞台,而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大力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但是我们多数教师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只是做到了面向大多数学生。传统的“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升学有希望的学生,进行的是精英体育,让体育尖子生发展得更好,而绝大多数没有明显特长的学生则没有机会走近体育。虽然我们反对精英体育,但是我们非常珍惜体育精英。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小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排列分布是优秀占10%、中等占70%、较差占20%。从以上数字,我们不难看出,先天素质好和经过后天努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10%(甚至还要少),身体素质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则占了70%,而那20%的学生则是对体育不很敏感或者是反感。显而易见,抓好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是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这是素质教育

的要求,更是体育教学的目的所在。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现状与分析

“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从表面看是这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差,过胖或过瘦,无体育特长。但仔细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遗传、环境、教育。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学生的遗传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环境和教育来帮助“学困生”更好地增强身体素质。

“学困生” 的现状与分析

1.社会原因: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造成了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学生本人都只对文化课成绩重视,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轻视或忽视体育也就成了自然。

2.学校原因:

(1)体育教学组织不合理,无趣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①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缺乏新鲜感;单调的教材教法、枯燥的教学组织等等都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教学中缺乏针对性,没有选择性和自主性,不能解决“学困生”的实际问题,更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不能因材施教,挫伤了“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

①不加分析,不区别对待,教材选择难度大,教学要求高,使这部分学生难以掌握,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往往自尊心被打击而对体育丧失信心。

②一些“胖墩”平时看上去活泼好动,可是一到体育课上就不行了,跑不快,跳不远,班级参与学校一系列体育竞赛活动没他们的份,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对体育运动失去了自信心。

③还有一些身体素质较差,小毛病不断,体弱多病的学生,由于身体原因,经常缺课或受身体能力限制,他们很难完成和掌握教师教授的动作,也很难达到体育考核的要求,因此逐步失去了运动的热情与兴趣。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学生,由于先天性的疾病或某些部位残疾,不能参加某些项目的学习或不能参加全部体育学习,不能体验体育的乐趣,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学困生”群体中的一员。

(3)处罚不当,伤害学生。

教学中鼓励较少,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不恰当的批评和惩罚甚至会伤害学生的人格。

3.家庭原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共同希望的,额外地给子女增加学习任务成了许多父母的通病。因此,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很少有时间参与各类体育活动。

4.学生个人原因: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过分宠爱,造成以自我为中心和怕苦怕累的现象十分突出。很多学生只凭自己的意愿行事,不爱好体育活动的学生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出各种理由,逃避体育活动,在体育课中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就干脆不参加。日久天长,他们逐渐对体育失去兴趣,成为“学困生”中一员。

二、转化“学困生”的对策及方法

个体差异是无处不在的,转化“学困生”是我们广大教师的责任,更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我们不能埋怨学生笨,要鼓励而不挖苦,要关心而不歧视,要爱护而不打击,转变观念、情感、态度,送给学生暖暖的春意,让学生沐浴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改变自我形象,从心底摒弃“我不行、我不是学习体育的料” 这种想法,让学生逐渐喜欢体育。

1.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学习体育的兴趣。

很多学生之所以落后,主要原因是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害怕受到挫折,因此让“学困生”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在体育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种赞赏鼓励的语言、树立信心的手势、佩服欣赏的目光,以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使他们时刻处于兴奋状态。归纳起来赞赏的方法有三种:

①语言赞赏法。课堂上用赞美的语言是调动“学困生”练习的积极性,打消学生完成动作时的恐惧心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其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手段。课上我从不吝啬表扬赞赏之语、鼓动激励之词,不管学生动作优美不优美,完成的质量怎么样,先找闪光点加以赞赏,再进一步提出要求。例如:“你的动作真漂亮(优美),让人赏心悦目。”“你完成得真好,老师为你骄傲!”“真是好样的,你的动作越来越接近标准了。” “别泄气,再来一次,你一定能做好。”“你真行!”等等。通过赞赏教育,我深深地体会到:真是“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赞赏教育让我尝到了甜头。

②体态赞赏法。首先我常用的是拇指赞赏法。从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周弘说:“赏识教育是密切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对孩子竖起大拇指,充分肯定孩子的每一次小成功。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自觉奋斗,努力成才。”由此我联想到在课堂上,也应该用拇指赞赏法,给学生以赞赏。每当任何一位学生完成了一个体育技术动作、跳过了规定的远度、跑完了全程、口号喊得响亮、动作舒展优美时,我都在他们面前竖起大拇指,受到表扬的学生此时真的很神气。此外,我还用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激动的鼓掌、亲切的抚摩等来表示对学生的认可和欣赏。可见赞赏的喜悦能够引起成功,成功所引发的激励机制会促使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③目光赞赏法。用赞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学生只有树立了信心和勇气,才会敢于说、愿意听、喜欢练,才能进入到课堂的角色中。因而在实施赞赏教育中我始终用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理解他们,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摆脱以前的服从、傻听、模仿的习惯,树立有勇气、兴趣、敢创新的信心,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2.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

多年来,对这一基本教学原则是挂在嘴上和写在纸上较多,而真正落在实处则不够。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改变那种在教学和考核、评价中将学困生和一般学生不加区分的传统做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对他们更为耐心细致地重点辅导。其次,要根据他们实际,降低教材难度和学习要求;在考核、评价上,应以他们努力与进步的程度为主,应以纵向评价为主,要将标准用活。

3.营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困生”的情感交流。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情绪,发挥学生肌体的高效工作能力,尽量避免一些消极因素的干扰,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情感交流,尤其要让“学困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表现出自身的价值。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也会越来越深刻,这些“学困生”也将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化。

4.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篇7

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努力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

为了配合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和政教处的工作,我们班积极开展了许多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例如,“迎国庆”的系列活动、“庆元旦”诗歌朗诵、“献爱心”活动、“人人知法”等主题班会”、“美化校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实践活动等。同时,我也经常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二、加强班级管理,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努力培养“求知、砺志、活泼、团结”的班集体。

在这个学期里,一方面,我慎重地选拔和培养班委成员:第一、大力表扬班委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班委树立威信;第二、在鼓励班委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更严格要求班委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三、培养班委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班委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第四、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针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给他们工作方法,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另一方面,我有效地利用好每周二的班会课开展一些专题性的活动,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等等诸多方面。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三、学会正确关爱,营造温馨班级

1、“偏爱”后进生

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在班集体中,我总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大胆吸收这些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

2、严爱优秀生

优等生,谁都爱他们。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但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对这类学生,我从不宠坏他们,更不迁就他们。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热情的人,向上的人。优生不单纯是学业要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心胸要广,心理要健康。成天被人赞誉的学生,只能在理智深沉的爱之中,严格要求,警钟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扬起风帆前进。

3、博爱中等生

中等生往往是一个班中容易忽略的群体,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既不像优等生那样容易产生优越感,也不像后进生那样容易。他们是班级体的一面镜子,他们希望老师重视他们,但又害怕抛头露面。对这类学生我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他们的反复,始终如一地尊重、理解、信任他们。

四、积极开展好文体活动,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年级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每次活动我都亲临现场与学生一起活动并适当予以技术性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而且也可以加深与学生感情的交流。

五、积极主动地和各科教师联系,协调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发挥好纽带作用。

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我尊重他们的地位,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视为自己的良伴、知己。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能够慎重地处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关系,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尽量避免了激化矛盾,在这方面,我平时注意到多教育学生,让学生懂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

六、经常保持与否学生家长联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8

关键词:体育游戏; 教学; 教学方法; 应用

On Sports Gam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pplication

【Abstract】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sports 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is being paid attention to by peopl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mpetition, 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the competition of talents, the competition of talent quality. In the sports teaching,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 not only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ports,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ame teaching method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analysis of game teaching method on th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eaching rational use of sports game teach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were expounded.

【Keywords】 The sports gam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

1 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

准备活动包括组织教学所必需的课堂常规,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良好的准备活动,可以促进有机体加强新陈代谢,促进各个组织器官提高各个的工作效率。有选择的将体育游戏穿插在各项活动之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以缩短身体的适应过程,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方面转移到体育游戏活动上来,在准备活动中,我们也可以选择趣味性比较强的体育游戏,例如:跑动中的“贴膏药”、“沙包接力”、“听数抱团”、“拉网捕鱼”、“抢珍珠”等,运用这些体育游戏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生能够通过准备活动更好地表现出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状况,从而使学生的兴奋性调解在一个适宜的状态,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时一定要很有效的控制和调整。准备活动如慢跑、行进操、定位操、反复的重复去使用一定会让学生感到十分枯燥、厌倦,这样会使得课堂气氛呆板、沉闷,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奔跑类的游戏,例如:蛇形跑、螺旋跑、跑动中的“听号抱团”、或者用跳绳、跑橡皮筋、“传球触人”、等方法,这些活动同样也能取得热身的效果,这样效果会更加明显。有些体育游戏既起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集中注意力的效果,又能有利于组织教学,例如“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一人手两球”、“去球比赛”、“偷珍珠比赛”、等等。这些体育游戏形式多种多样,又很有新颖,既是体育游戏内容又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手段。部分学生通常不希望拿出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或体育运动,特别是女生,甚至不愿参加体育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用合适的体育游戏代替简单、乏味的、传统的跑操。以调动这部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利用好体育游戏,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热身”两个方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体育游戏常用在趣味性比较强、运动负荷比较小的体育游戏之中。

2 体育游戏在技术技能之中的应用

体育游戏在体育技能教学中,正确运用体育游戏法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动作技能,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例如:篮球教学中“一人运球上篮”、“一次连续打篮板”、“投篮晋级”、等游戏将篮球对篮球的基本技术游戏化论文,灵活了我们呆板的教学方法,增强了趣味性,吸引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这样一来更加有助于掌握动作技能[2]。中长跑是一项有效发展学生心肺功能培养学生意志力品质的教学内容,但如果一味的按照中长跑竞技比赛的要求,逼着学生绕着田径场跑一圈又一圈,这样只会使学生越来越恐惧、越来越厌烦,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采用一些追逐游戏如:越野跑、或者给长跑赋予一定的情景、情节,例如:“奔向二十一世纪”、“环球旅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和丰富的想象中达到教学目的,在球类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降球风、缩小场地,对规则进行变化,使学生充分体现教学中成功的乐趣,从而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技术能在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要注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的任务与要求。一般来说是在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动作阶段,不宜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能够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熟练的完成动作就是复习动作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游戏的同时强化动作技能促进技术的动力定型,体育战术游戏是旨在球类教学中已基本战术为素材的体育游戏,主要目的是复习和熟练战术动作。

3 体育游戏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应用

身体素质练习一般动作难度小、负荷大、比较单调。采用体育游戏练习,可以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例如:发展腿部力量的“立定跳远”、“三级跳远”、“蛙跳训练”、“蹲跳练习”,发展上肢力量的“平衡角力”、“推人出圈”“人推小车”,发展灵敏素质“抓龙尾”、“丢沙包”、“打活靶”等游戏,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进行选择作用[3]。体育游戏法用于素质练习时,学生会比较兴奋,积极性也比较高,此时教师应该要注意运动量的大小控制,防止负荷过大,同时还必须采用安全措施,防止出现伤害事故。有关力量素质体育游戏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某项身体素质,在教学中应采用新颖的、趣味性比较强的体育游戏,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体育游戏形式。

4 体育游戏在整理活动以及结束部分中的应用

体育游戏用于整理活动中,有助于消除疲劳,促进身体机能尽快的恢复,使人体更快的由紧张状态过渡到相对安静的状态,一些小负荷的体育游戏活动在大脑皮质所引起的兴奋可以加深运动中枢的抑制,促进其恢复,整理活动的体育游戏内容和形式力求做到轻松、活泼、精彩又幽默,使机体的生理、心理得到了放松,因此要选择运动负荷较小、内容较缓和、形式又比较有趣。

5 体育游戏在组织过程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项目,能否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关键在于是否有科学的体育游戏组织方法。第一,教师要及时讲解游戏名称、过程、方法、规则及要求、评比标准等,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与解答。第二,教师要做好体育游戏的组织领导工作,由于体育游戏的组织是教师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在体育游戏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体育游戏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补充说明,从而使游戏顺利进行。对于在违反体育游戏规则,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另外教师还应该通过观察判断学生体能的变化来调节游戏的运动量。在发现学生力不从心的时候,一定要去及时的调整,例如:体育游戏中的运动量不足或过量的时候,应该采取灵活的措施,可以增减游戏的次数,延长或缩短游戏的时间等等[5]。第三,教师要做好裁判工作,它是保证体育游戏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裁判通常由教师担任,如果发现体育游戏过程有困难的时候,可以请学生协助教师担任裁判员,以免防止因裁判员不足而出现工作差错,从而保证游戏评比在公正,准确的前提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第四,教师应该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做朋友。教师以一个活泼乐观,有趣甚至天真的形象出现在学生当中,既可以当体育游戏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又可以作为体育游戏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玩,一起乐,共同营造一个温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中,不断养成文明、宽容、团结、协作、何群的健康心态和习惯,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感情跟浓厚,赢得体育游戏教学的成功,这一环节是非常关键的。体育游戏过程镇南关个别小组或个人在意志品质坚强,严守组织纪律,遵守体育游戏规律,发挥集体智慧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应该及时进行点评,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发挥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道德风尚,让参加体育游戏的学生受到应该有的思想教育,学到一定的知识技能。少批评,多表扬。

6 总结

6.1 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让学生认识体育、理解体育,进而形成体育一是为众生体育奠定基础。

6.2 体育游戏是学生接触的最主要的体育形式,而且体育游戏是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同时也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6.3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合理有效的应用体育游戏不仅可以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圣奎.浅谈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科教文汇. 2007. 6.

[2] 李燕强.试论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J] .北京体育人学报. 1998.(2).

[3] 莫少强.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应用的分析[J] .体育科技. 2005. 26(2).

篇9

【关键词】篮球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

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篮球运动的形式多样,具有更强的参与性、趣味性、应变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等,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需求。篮球活动涵盖了跑、跳、投等多种身体运动形式,且运动强度较大,因此,它能全面、有效、综合地促进身体素质和人体机能的全面发展,提高和保持人的生命活力。篮球运动能有效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而良好的竞争环境又能培养人良好的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调整及维护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篮球作为集体项目的杰出代表,能有效地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参与者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

一、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人能从容地负担起繁重复杂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要求情稳定,有较好的自我控制情绪和排除各种干扰的能力。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生理健康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能促进生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日益引起人的重视,本文通过阐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旨在引导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更要注意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篮球体育课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精神。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从事者越能努力克服主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更为积极。

经过激烈、艰苦的篮球比赛,冠军最终只有一个。面对失败,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比赛的结果,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自信,这正是挫折教育的契机。我引导学生们认识到:敢于胜利,也要敢于失败;失败的经验有利于以后遭受挫折后的心理调整;篮球场上的一次次胜利与失败,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我们直面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如:自信心训练:投篮、防守、基本配合等,都具有增强实力的作用,经多次磨炼,得到提高,同时建立自信心,也培养了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每球必争,每球必中”的坚强信念。

(二)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焦虑是一种对当前或预计的威胁所反映出的恐惧和不安的情绪状态。与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相比,抑郁属更深层的复合性负情绪,它可能是伴随人生价值的失落感而产生的悲伤、恐惧、焦虑及羞愧甚至负罪感,其持续时间更长,给人带来的痛苦更大。抑郁症的临床特点为悲观、悲伤、失助感、低自尊和绝望,易疲劳、易怒、优柔寡断、回避社交和厌世。如: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借助自我暗示:“我手脚热了;血液流动加快;心跳、呼吸加快;想活动;想比赛……”在兴奋性太高时,又可以自我暗示:“我的呼吸正常了,安静了……放松了……”它能够挖掘自身的潜力,形成习惯后,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态。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和自我表现欲望。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讲座的形式得到培养。它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中去培养。

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相互协同、默契配合,一切为集体,一切为大局,才能保证比赛的胜利。学生通过和同伴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篮球的技、战术学习过程,共同体验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对那些情感怪癖、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或时冷时热的人来说,在篮球运动过程中,人们通过自然的相互交流,会产生相互信任、相互鼓励。

总之,篮球体育课堂教学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学校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篮球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深化学校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跨世纪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于令宝.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对篮球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2010-05.

篇10

关键词: 分层教学 高校女生 排球教学

1.引言

排球是比较受女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在高校选修课中开设较多的体育课程,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基础知识,提高排球机能,在排球选修课中获得愉悦、增强体质等是排球选修课教学的基本任务。基于此,将分层教学法引入到排球教学当中。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较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差异性,还有着某些共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这有助于针对某一层的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情况进行教学,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分组互助合作学习是在对学生分层的基础上进行强弱搭配分组,即要求搭配学生在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等具有差异性,这样划分使搭配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使他们在互助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1]。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方法

2.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文期刊查阅国内外关于分层教学等有关资料和文章,并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2.1.2对比实验法

采用组间对比实验法。实验组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两组都是由同一名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2.1.3问卷调查法

在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分层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为本研究的分析提供信息与数据。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各20份,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100%。

2.1.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7.0软件对实验对象的身体素质成绩和技术测试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将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的显著性水平。

2.2研究对象

以南京师范大学2010级本科排球选修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自定义实验班和对照班各20人,进行为期16周32学时的实验教学。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两个班学生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

在正式开始实验前分别对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进行排球基本技术测试,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对基本技术的掌握情况,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从表1可以看出在正式实验前,两个同级班级之间女生排球技术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试验。在实验结束后,将两班学生混在一起采用双盲法进行技术测试与评定,评分采用百分制,运用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表1  10级实验前两女生班四项排球技术测试成绩表

3.2实验后两个班学生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

经过16周的教学实验,对同级两个班学生排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发现,两个班学生的排球基本技术成绩均有明显提高。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四项基本技术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的四项基本技术成绩。经过T检验后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四项基本技术水平均呈显著性差异(P

表2  10级实验后两女生班四项排球技术测试成绩对表

3.3实验后两个班学生技术测试成绩对比

由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成绩的统计来看,实验班的学生达到优秀和良好等级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不及格的人数少于对照班,成绩明显偏向于高分段。对照组的成绩偏于良好与及格(表3)。这说明实验班通过分层教学,教学效果要好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组,并呈显著性差异。分析学生问卷发现,实验班对分层教学法很认可,并且喜欢上排球课,对排球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对技术动作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都有较好的提高。

表3 实验后两班学生技术测试成绩对比表

4.分析与讨论

4.1分层教学法的特点

分层教学是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不同层次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和不同层次学生间互帮互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并达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目的[2]。在对实验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70%的学生认为分层教学符合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在对对照组的调查中发现,仅有20%的学生觉得适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适合自己的学习。因此可以看出,分层教学能够较好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要求和学习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分层教学能够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以运动为手段,达到健康的目的,增强锻炼效果[3]。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追求技术动作的掌握、规范和标准,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甚至畏惧逃课等行为。

4.2分层教学法的负荷控制

没有强度的体育课是无效的体育课,只有在适度的强度负荷下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分层教学法强调的是最佳负荷范围,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查和脉搏等手段控制负荷强度,并不会刻意地追求运动技术的掌握而加大运动负荷。适度的运动负荷不仅有利于排球基本技术的掌握,而且有助于学生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而传统的教学法虽然也重视负荷的控制,但是手段单一,往往仅靠老师的个人经验进行判断,并不能科学有效地控制运动负荷。往往一节课不能达到应有的运动负荷强度,所以会影响技术动作的掌握和体质的提高。

4.3分层教学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首先,教学目标是分层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身体素质、接受能力等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内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因为教学目标存在层次,而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载体,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分层,以便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相适应。

从教学程序来看,教师应将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以分层导学的形式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自主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为同一课堂中组织分层教学创造有利条件[4]。所以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更加关注,主要是从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关注。这有助于教师更加准确、熟练地进行分层教学。

4.4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除受社会、家庭、心理素质等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外,体育教学中的各种刺激因素所引起的心理压力负效应也是原因之一[5]。所以,在排球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各种负效应的因素。行为健康策略认为:进行体育锻炼时,制定可以达到的目标、把长期目标划分为多个短期目标、提供可供观察的进展报告、考虑成功、建设自我效能、给自己提供奖励等,对促进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

分层教学就是将传统的大班变成小班、大课变成小课,把传统排球教学中的统一的教学目标变成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把握。让学生不断地看见自己的进步与长处,有利于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成长,缓解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4.5分层教学在排球教学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并不都是完美的,分层教学法也不例外。分层教学法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教师降低对学生要求的借口。如果分层教学把握不好短期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关系,就会造成:高层次的越来越高,低层次的举步维艰[6]。这就不利于对教学目标的统一。特别是要关注低层次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由于水平较低并不能充分引起教师的关注,这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处于低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有可能受到打击。

此外,还要建立一套符合分层教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特别是评价体系,分层教学本没有错,但是怎样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感觉到公平,同时又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出学生之间的差异呢?这对教师的评价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进行分层教学的时候,应开展以分层原则和分层目标内容的研究,给每个学生以生存及发展的机会,使分层教学扬长避短,这是分层的初衷。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分层教学法在排球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掌握排球基础技术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分层教学在高校女生学生的排球选修课基本技术教学中是可行并富有成效的,它将教师的教学主导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调动了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社会化发展。

分层教学中分层是手段,递进的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最终任务,这有利于学生对排球基础技术的掌握,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体育意识。因此,教师应注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显所长,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目标,对学生尽快掌握排球基本技术和能力有着良好的作用。此外,分层教学还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5.2建议

分层教学有诸多优点,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下面针对这些优点和缺点提出一些有利于分层教学的改进意见。

5.2.1在进行分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引导,防止分层后对学生的心理上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在分层教学中层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适当的调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5.2.2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甚至会加大工作量,所以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因为分层教学的形式和组合多样化,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项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排球技术的学习,增进学生体质与身体健康,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5.2.3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调整学生的层次,同时使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组织一些趣味性或竞技性较弱的活动和比赛,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

参考文献:

[1]马庆兰.高校排球选修课技术教学中的“层组结合”教学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6):86.

[2]邵伟德.体育教育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0.

[3]赵平花. 分层教学模式对改善独立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以太原理工大学学生为例[J].2010,6,(33):103.

[4]李红.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