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金融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13939/ki.zgsc.2015.12.018
近年来,以信贷、第三方支付、基金、保险、虚拟货币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呈现快速发展之势。互联网金融模式被视为“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模式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的第三种金融模式”,利用云计算、搜索引擎、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它已经开始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不断挑战传统金融的统治地位的同时也对现有的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教育内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有很高的实践性,目前国内高校选用的金融学教科书完成时间多在数年之前,无法反映最新的金融变化,这就要求金融专业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我国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并能够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将金融市场最新的发展成果融入具体教学当中。以下我们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实,提出现阶段我国金融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思路。
1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可以被视为传统金融行业与现代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是传统金融向互联网的延伸,更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与金融行业的融合,从而使现代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实现质变的飞跃。
1.1虚拟化
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产品交易的场所,传统的金融市场以有形的金融场所为主,投资者需要通过进入具体的场地以完成相应的金融交易。借助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地点乃至各类金融服务实现了高度虚拟化,同时,电子货币、电子钱包等支付方式的变革也使传统的现金交易行为大大减少,金融市场的无形化将成为主流。
1.2透明与信息对称
传统投融资模式下,信息不对称始终是困扰投融资双方的最主要问题。互联网金融自身具有高度透明的特点,在贷款方面,利用大数据平台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有效收集互联网客户的信用记录,从而极大地降低客户贷款的信用数据调查成本;在投资方面,以货币基金为代表的传统投资方式借助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其运营透明度,客户每天都可以借助手机或者电脑客户端及时获得资金账户的收益信息,因而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了投资者对投资风险的担忧。
1.3去中介化与低成本
传统融资模式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离不开金融中介的服务,高额的金融中介成本导致金融服务的价格居高不下。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为金融供需双方服务,从而使各类金融产品的成本大为下降。
1.4便捷即时
在传统金融业务领域,社会公众难以获得便捷、及时的金融服务。以“用户体验为首位”的互联网精神恰恰弥补了传统金融模式的欠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社会公众可以利用个人电脑乃至手机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获得互联网金融的各种服务,在金融机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时公众接受金融服务也无须受到网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在文字问答、图表、动画乃至在线问答等多种方式的指引下,互联网金融使多数社会公众更为容易地掌握各种金融服务的应用,从而有机会获得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
2互联网金融下的金融教育改革
2.1教学课程必须注重与时俱进
近年来,我国金融高等教育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内容仍是以传统的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与一般的电子商务介绍为主,教学内容与相关教学参考书远不能反映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与之相似,其他专业课程也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发展的特点,对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在金融各个领域的大量应用少有涉及。
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与高校相关课程跟进的滞后恰恰为现阶段高校金融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现阶段整个教学机制必须适应发展形势进行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包括:第一,加强高等院校一线教师的教学交流。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即是导致大学课堂教学内容陈旧因而教学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建议从学院或教研室层面经常组织教师教学经验的互动,通过讲座、研讨等方式鼓励一线教师交流最新的金融发展及教学体会。第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通过学校已有的网络课堂或者教师自己建立的个人网站等方式,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并实现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乃至教师与学术前沿及社会实践的有效互动。第三,改革教师评价体制。现有高等院校教师评价体系忽视了对教师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内容能够及时更新的考察,事实上,每学期教学内容的更新都应成为高等院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必要的一环,为此,我们建议将教学内容的更新纳入教师评价体系的考察范围。
2.2倡导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积极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特别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教师的工作则是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自学学习与大胆创新。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发展实际上也为高校金融教学推广研究性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全新的,即使是金融专家也很难把握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脉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像一些较成熟的课程那样轻易得出具体结论,此时,研究性教学相较传统教学的优势则可以充分体现,即研究性教学从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问题的意识出发,鼓励学生在未知世界中探寻已有知识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创新地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互联网金融的最新案例,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诠释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与未来发展的路径。例如,在近期内,我们专门就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利率市场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未来金融改革的一个突破点,而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将加剧商业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并压缩其传统存贷业务的利润,因此银行倒闭也将成为一种正常现象,此时存款保险制度也将成为一种必然。
2.3倡导学科融合
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工作即是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以下即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的几个与互联网金融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研究方向。
2.3.1网络安全技术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赖网络安全技术的保障。互联网的安全性已成为现阶段阻碍公众应用互联网金融的最大障碍。为此,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从自身理财入手,尝试应用互联网支付等实践活动。结合新闻报道中的相关网络安全案例及相关网络搜索,我们要求学生分析现有互联网金融行为的安全措施与漏洞,并与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安全性比较,在课上课下进行相关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安全证书、硬件安全、快捷支付、移动支付等网络安全问题都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而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保险赔偿机制也引发了大家的极大兴趣。
2.3.2网络营销
借助互联网的营销方式,金融企业在实现低成本的同时,更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实现营销的高效率。同时,相比一般的网络营销,互联网金融的营销由于其金融产品差异性小且客户更注重收益性与安全性的特点,金融营销的竞争也将更趋于激烈,如何为互联网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差异也已经成为金融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已有的在互联网金融成功案例均和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相互合作下的积极营销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从多个角度引入互联网金融营销的研究与讨论,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互联网金融。
2.3.3网络行为金融学与网络经典金融理论
不同于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对理性人的苛刻假设,现代行为金融学对金融投资者的心理因素进行了重新归纳,并相应总结了普通投资者金融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一方面,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也将出现新的变化,如何把握投资者的心理,揭示投资者的心理变化规律将成为行为金融学发展的全新领域。另一方面,传统的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为基础的经典金融理论由于其效率市场的假定而一直受到各方的质疑,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公开、低成本等金融效率市场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将逐步具备。另外,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羊群效应以及金融市场本身的不稳定性也将对金融资产的价格产生相当影响,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完善传统经典金融理论也将成为金融教学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7):47-51.
篇2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互联网金融; 交易成本;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5-0086-03
引 言
20世纪末,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成为一项全球瞩目的金融创新。自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成功提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后,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陆续跟进。供应链金融不仅有效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还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同时,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迅猛,金融模式随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业务范围涉及第三方支付和小额贷款等领域,传统金融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实践中,供应链金融源自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互联网金融则是由技术创新引发的金融业态创新,两者均服务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供应链金融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点对点”经营模式,改变了单纯依靠质押、抵押贷款模式,其融资需求催生出存款和大量中间业务收入。数据显示,2012年共计16家上市银行开展由供应链金融催生的外业务规模合计占上市银行信贷规模的19.5%。因此,供应链金融被认为是在互联网金融引起的“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努力转型摆脱“利差业务独大”的有效手段。同时,互联网金融以其低门槛、高度开放的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参与,P2P网络借贷实现了小额存贷款的直接配置,以阿里巴巴、京东、eBay等电商平台为核心的“电商金融”为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阿里小贷公司共投放贷款280亿元,服务对象超过13万家小微企业与个人。互联网金融以其便捷、高效、低成本等优势对传统金融机构提出挑战,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进入供应链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能否取代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能否成为银行成功抵抗互联网金融的手段值得深思,因此将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进行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然后从推进“金融民主化”进程、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加强风险管理四个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
一、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
供应链金融通过特定的产业链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供―销”链条借以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一方面降低整个供应链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借助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同运作,在银行与企业间努力构建一个互利共存、持久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核心企业、信贷企业、物流公司、银行。核心企业是整条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的信息集合中心,是配合银行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关键,然而当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或担保的质押品价值超出其债务上限,将引发更广泛的系统性风险。信贷企业若违约则影响其与核心企业间正常合作关系,该安排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违约概率。物流企业主要担任第三方监管的角色,通过对货物出库、运输和入库等物流信息的掌握,了解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动态,缩短信息采集的半径,提高信息的深度和准确性,辅助银行开展仓单质押、融通仓和保兑仓等多项业务。物流企业借助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极大地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银行依靠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信贷企业的存货质押以及物流企业对货权的控制降低对信贷企业授信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具备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职能的一种新兴金融业态,是传统金融行业结合互联网精神的产物。
传统金融机构与非传统金融机构均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形式及电商化形式,如网上银行、银行商城等;非传统金融机构包括借助信息技术推出金融服务的电商企业、P2P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移动终端理财应用软件服务商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本文研究的互联网金融指由非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融资服务、P2P网络借贷服务及众筹等业务。
二、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联系与区别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推进了“金融民主化”进程。金融民主化进程呼吁公众参与金融活动,内化金融知识,预防社会出现财富和权力过度集中,更重要的是,“金融民主化与金融人性化是同步的”,在设计金融体系、模型和预测时都应把人类心理因素考虑在内。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大带小”,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使得整条供应链上符合信贷要求的中小企业能够享有金融服务,银行拓宽市场的同时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信贷市场中。互联网金融则借助电子技术尤其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个体参与到金融市场中。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一定程度地体现了“金融民主化”精神,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从整条供应链出发,以企业为单位服务更多的客户,而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依托,并以个体为单位扩大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供应链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上下游企业间的有效沟通,减少信息在供应链中传递的损耗,最终达到信息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目的。以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物联网技术使得供应链金融参与方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互联网金融体现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体系的双向渗透,不断发展的搜索引擎与云计算等后台技术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对潜在客户实现精准识别,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数据挖掘技术使得获取用户行为信息成为可能,社交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公众间信息更加透明。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同之处在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银行所需的“软信息”依赖于其他参与方: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通过SCM信息系统与CRM信息系统提供信贷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往来信息,物流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提供质押品的物流信息。只有整条供应链以及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提供的关于信贷企业的信息足以满足银行要求时,银行才可能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适用于所在供应链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均拥有完善、先进的信息系统的行业。互联网金融则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减小参与方信息不对称程度,相较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用户信息,因此其所服务的对象无需拥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只需是互联网用户即可,这也是互联网金融能够飞速发展的基石。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降低了交易成本。供应链金融服务作为融资模式创新,通过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互相协调与优化设计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经济效率。供应链金融主要从交易频率、交易稳定性、资产专用性三个方面降低交易成本。首先,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降低交易频率。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连结的产业系统提供金融解决方案,若银行能够与供应链上的企业维持稳定的交易关系,必然能促使交易各方主动沟通,降低交易频率与交易成本。其次,供应链金融可以提高交易稳定性。在上下游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供应链能够发挥协同效应,减弱交易的不确定性,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再者,供应链金融还能提高资产专用性。供应链金融基于真实的交易背景,能够使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更为主动地进行专用性投资,链内企业间互相监督降低了企业违约可能性,信贷企业能够维持其资产专用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在交易的不同阶段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不同。在交易初期,互联网金融机构弱化了客户接触与服务渠道实体的重要性,利用IM(即时通讯)、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等界面完成与客户的沟通,降低交易初期的成本;在交易中期,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网络广泛收集客户的各类数据并且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判断客户资质,其信息分析的成本非常低,如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电商金融机构通常采用自动化量化贷款模型,显著提高放贷效率,降低放贷成本;在交易后期,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资金回收与监管资金使用的实体机构,很难有效约束贷款资金的专用性,在此阶段无法显著地降低交易成本。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能降低交易成本,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借助供应链来降低交易频率、提高交易确定性、确保资产专用性,最终降低交易成本,只有当供应链与银行合作长期且稳定、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为实现共同利益互相协作以及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互相监督时,银行才有可能向该供应链上的信贷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来自于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有效处理的成本低,因此需要所服务的对象在互联网中留下足够的数据,包括交易数据、物流数据、信用数据等信息,互联网金融机构必须获取满足放贷模型需求的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信息,才有可能提供适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子业务,因此其风险管理应满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角度进行有效管理。由于供应链金融具有贸易背景特定化的特点,银行可以借助信息系统对信贷企业的交易流、货物流、资金流进行实时监控,防止资金挪用、盗用。互联网金融机构借助搜索引擎与云技术收集、存储客户交易行为的多维度数据,建立信用评级与风险控制模型,并利用数学与统计学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如电商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机构依据大数据建立量化放贷模型代替人工审核,将风险评估与管理过程自动化、程序化、批量化。虽然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风险管理中都借助信息技术,但供应链金融业务与商业银行其他融资业务一样,有明确的资本充足率及贷款监控要求,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仍依靠传统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的存在提高了获取数据的效率与质量,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低。互联网金融则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并有效处理数据,将传统的被动防御、事后处理式风险管理转为主动识别、事中控制式风险管理。但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质押实物与监管实体,其线下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这使得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加入了技术风险。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比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两种金融模式,并研究两者在推进“金融民主化”进程、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加强风险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的联系与区别。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无法代替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具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金融拥有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数据以及更好的信息技术,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则在于充足的资本、良好的信用和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因此,互联网金融适合于“短小频急”的小微企业乃至个体的融资需求,而供应链金融则适合发展稳定、有核心企业信用担保的供应链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二者无法取代对方,但是可以互相借鉴。
供应链金融机构应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的深度合作,以竞合思维创建共生化的金融生态系统。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电商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构成了直接威胁,供应链金融机构必须借鉴其运作模式,并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首先应横向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等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基于自身现有数据能力与业务平台,聚合其他企业的多方资源,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其次应纵向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建立共同发展的协作关系,从横向与纵向角度共同建立共生化的金融生态系统。
供应链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并整合客户信息,共享线上线下数据。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之一在于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商业银行虽然受银监会与央行监管无法将其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对接,但可以在银行信息系统内部实现数据集中,充分利用供应链金融线下资源,共享不同银行信息系统内的数据,借助互联网金融中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对信贷企业的信用评估、风险评价、信贷资产分类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以此为基础提供个性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其风险管理能力。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之一是稳健的风控体系与监管体系,而互联网金融由于过于依赖计算机系统及互联网,同时外部缺乏相应监管机构,因此其薄弱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瓶颈。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利用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提升防火墙、数据加密技术、智能卡技术等信息技术,参照行业的技术标准,与国际上相关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与规范接轨,监管部门应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型监管”,提高金融交易安全性,保护客户信息,从内部与外部共同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 乔婧■.基于小微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3(34):98-99.
[3] 2012中国供应链金融现状与需求调查[J].首席财务官,2012(10):34-42.
[4] 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18-23.
篇3
受此消息影响,中信银行A股与H股当天早盘分别大跌逾9%和7%,午后暂停交易。在香港上市的腾讯控股下挫4.08%,盘中最大跌幅一度超过6%。同日,中国股市二维码支付概念股、互联网金融概念股也纷纷下挫。
对于央行的最新举动,一种观点是,虚拟信用卡涉嫌违反中国信用卡管理条例,所以被叫停。一位中国商业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商业银行要发行一款信用卡,照例应按照中国银监会2011年2号《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提前一个月向监管部门申请并获得核准后,才能发行。但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中信银行、腾讯和阿里巴巴目前计划的合作模式,突破了上述条例中的“三亲原则”(在信贷或信用卡审批环节,对申请人进行亲访、亲签、亲核),同时也明显违反了条例中第四十三条(不得全程自动发卡)和第七十一条(核心业务不得外包)的规定。
阿里巴巴此前表示,虚拟信用卡将由合作方中信银行签发,但申请者的信用审核将完全基于其在网上的消费纪录。腾讯虚拟信用卡原本也计划由中信银行签发,但申办流程将由该银行用传统方式处理。
监管方显然是担心,在这类模式下,互联网企业只是把商业银行作为发放虚拟信用卡的渠道,不会按照传统业务标准作用户审核,很容易引发伪冒申请等欺诈风险。伪冒申请指的是,申请者用假证件或他人证件申请信用卡,然后冒充他人去消费透支。
因此,从业务合规性以及潜在风险考虑,作为牵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核心部门,央行对上述明显涉嫌违反现有管理条例的做法予以叫停,于法于情,都可以理解。此外,央行也强调仅是“暂时停止”此类业务,在对风险作出更完善的评估后,也可能对这类业务亮起绿灯。
此次叫停,预示着中国互联网金融业的“野蛮”扩张即将结束。此前,各家互联网企业纷纷趁着监管空白“跑马圈地”,对传统金融领域的渗透越来越深,但这种“进犯”看上去已经触及到了监管者的底线。于是,急剧扩张的互联网金融和谨慎的监管者之间,发生了第一轮交锋。
篇4
近五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额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增长,交易规模增长近30倍,电子支付市场发展空间广阔。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不断发展,其业务模式也已不仅限于支付方式的突破,还逐步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如汇付天下提供机票款的短期信贷、Paypal为买家提供小额分期付款服务等,大金融态势初步形成。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使第三方支付企业从“快速规模扩张、盈利性低的跑马圈地”阶段过渡到“行业整合、集约成本、提升竞争壁鱼”阶段。
然而随着行业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尚未探索并实践新的商务模式,竞争策略依然停留在不计成本的价格战、低水平地扩大商户与用户群的资源性溢价层面;规制当局也尚未明确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属性,对其金融规制和产业规制及相应规制的法律基础、规制主体及规制内容也未有清晰划分,这些都形成了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发展瓶颈。
二、第三方支付的盈利问题
(1)在B2B、B2C中的盈利状况
产品的同质性导致了恶性竞争。为抢占更多的客户,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甚至降低提成份额或零服务费来吸引客户。此外,在银行收取一定支付手续费的基础上,支付平台再附加一些费用作为自己的利润,无疑是增加了交易双方的成本。同时个别银行还使用低于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费率,与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直接展开低端竞争。
(2)在C2C中的盈利状况
C2C的特色在于专门针对我国网上交易信用现状而特别推出的安全付款服务。这种模式的客户是主要是单个消费者,收入主要来自于沉淀资金的利息以及手续费收入。我国第三方支付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未形成明确合理的利益分配价值链。第三方支付的未来发展,仍存在挑战。为了生存与发展,第三方支付还要对其商业模式进行深入而切合实际的探索,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三、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
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主要存在的风险类型包括:金融风险和宏观环境风险。金融风险又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水平变动引起的风险。市场风险通常包含流动性风险。第三方支付的市场风险是指由于第三方支付市场价格水平受第三方市场各因素变化影响而发生波动引起的风险。目前第三方支付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银行拒绝合作的风险、客户流失的风险、潜在进入者的风险、替代品及其他企业竞争的风险、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不愿意或者无法履行合约引发的风险,通常又可称为违约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用媒介功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信用市场体系的缺陷,同时也增加了信用风险。根据第三方支付市场涉及的主体不同,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信用风险可分为交易双方引发的信用风险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本身的信用风险。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者失效的内部流程、人力和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引发的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其内部流程不完善、系统失灵、人为错误、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违规、控制失效等给第三方支付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
四、第三方支付推动金融创新
随着支付行业的发展,为满足商家和用户的多元化支付和相关增值需求,服务逐步向外延伸,衍生出大量金融和营销方面的增值交易服务,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起到了推动原有金融体系创新的作用。
(1)支付渠道的创新融合
从基础的互联网在线支付、POS 收单和 ATM 支付,发展到移动支付、电视支付等,支付已实现多元化。各家支付企业在支付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产品,已经在水、电、气、有线电视、宽带等十余类行业得到充分??用,提升企业运营效益的同时也方便了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支付。
(2)改变了传统信用评价方法
第三方支付企业在运营中积累了大量商户和用户的交易信息,此数据分析可为小微企业提供可靠的信用数据,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篇5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并不是改变的金融资金融通的本质,而是改变了金融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改变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快,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部分解决,参与金融的主体更加多元化,这些都对金融人才的市场需求和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1.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数量增加,为高职金融学生就业开拓了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拓宽了求职的渠道,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对于学历的要求较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很难进入这个领域,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于各种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会使得未来有更多的高职金融人才能够进入到这个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会在客户服务,网络营销,后台服务等方面带来大量人才需求。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人才招聘信息的调研,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未来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机会主要是客户服务,网络营销,后台服务方面。例如众安在线保险公司的招聘要求中专科学历要求主要在客服主管和客服专员,余额宝的招聘要求中专科学历主要针对的也是客服专员岗位,因为在互联网金融中更多是通过在网络和电话进行沟通和交流。互联网金融还有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互联网金融下的信贷业务,这种服务更是需要大量的客户服务,流程管理和风险管理人员。同时要注意到互联网金融最终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除了需要大量的线上人员之外,还必须配套有足够的线下服务人员,这些都是未来高职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2.互联网金融发展是发展金融职业教育的重要契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在全球都是比较迅速的,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例如京东、阿里,顺丰等公司都在尝试线下实体店的体验,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增加社区银行,24小时自助银行的网店,这些不断增加的线下服务机构,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为之配套服务,金融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需要将产品的收益、风险等关键因素给客户进行说明,金融专业人才的素质就是为了金融企业竞争的关键,而社区银行等业务属于相对普通的业务,高职金融毕业生是完全能够胜任的,并且高职学生更加灵活,对于这种业务的开展也是有很多的帮助。
二、互联网金融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的挑战分析
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也指出,互联网金融金融的发展是一次巨大的历史革新,对于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也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1.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发展首要的挑战就是针对教师的能力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互联网金融人才应当是复合型人才,既懂技术又懂金融的多面手,同时还应当具备“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同时互联网金融人才还需要具备在互联网条件下,开展各种客户营销活动,具备发现客户,培育客户,留住客户能力的人才。同时互联网金融发展也使得学生更加了解金融,对于各种金融产品的熟悉程度也大大增强,可以很快的获得金融信息,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将很难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互联网时代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用互联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将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也能够实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断在更新着金融的各种元素,这就需要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来更新金融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联网金融的知识,例如在金融基础中增加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的知识,保险课程中增加互联网保险知识,让学生下载APP程序,进行了解各种保险知识。
2.互联网金融对教育理念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的最大挑战在于理念的影响,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重视互联网的力量,不在高高在上,而是弯下腰来踏实的来完成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高职金融教育的挑战也体现在教育的理念上,过去的金融职业教育主要的面向还是传统的金融机构,但是传统金融机构是不太欢迎高职毕业生的,学生的就业存在很多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金融从业人员,同时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进行学习,要开阔眼界,增加互联网金融职业技能,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三、转变观念,积极行动,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1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基础与发展动力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在此过程中,随着支付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的发展,促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备了扎实的技术支撑基础。基于传统金融结构市场下,相应的金融机构会以信息垄断的方式来实现垄断利润的获取,而这对于非金融机构而言,在参与行业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要想谋求到立足之地,则可以技术优势来实现对交易成本的控制与压低,而也正是借助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促使互联网金融能够在金融领域中立足,并提升了交易信息的透明度,且相应交易成本低且交易过程简单便捷,为从根本上提升这一交易的效率与综合效益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在普惠金融理念提出与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促使金融服务质量随之得到不断提升,而相应服务对象群体的范围在逐渐扩展,在确保人人享受到金融权利与服务的同时,促使互联网金融凭借自身的优势吸取了大量的投资理财群体,同时还为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此外,信息数据来源广泛,为提高互联网金融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奠定了基础。基于传统金融模式下,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一直以来是融资过程中的一大阻碍因素,而要想获取真实信息则需要投入相应的成本,而互联网金融则能够借助电商平台,通过用户群体交易评价等信息内容,来实现真实可靠信息的获取。
2互联网金融给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带来的影响
2.1课程体系所受到的影响
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当前其主要是以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两部分组建而成的,而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教育内容而言,当前高职院校则是将其纳入到了公共课程体系之中,在强化对相关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弥补当前该专业课程体系所存在的不足,同时还能够打造独属于本校特色化专业。与此同时,对于互联网专业课程而言,其会基于当前行业发展实际以及专业发展需求下,对该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其中,不乏一些院校将该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进行了融合,进而彰显出该专业课程的技术性特点,为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给该专业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奠定基础。
2.2给该专业课程内容结构带来的影响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承担着培养复合型技术性人才的重任,对于金融专业教育而言也不另外,其在进行该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具备专业技能以应对行业市场对人才所提出的高要求。以该专业课程下的银行实务类课程为代表,从这一课程内容的结构上看,主要是围绕传统银行业务来展开的实务技能教育,而基于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影响下,相应课程教学内容也因此需要实现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基于互联网金融下,相应产品的推出则使得整个利率市场随之发生了变革,同时基于传统银行业务模式下的支付结算以及融资投资等市场垄断地位被打破。而越来越多的客户在选择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基于利益角度出发而转向选择了互联网金融平台,丰富的产品与高质量的服务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之需。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而言,则就需要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满足当前金融服务业务下所提出的各种新要求,实现对这一挑战的有效应对。
2.3相应课程业务流程所受到的影响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对于传统金融领域而言,其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也逐渐向电子化方向转变,借助网络业务的开展来践行普惠思想。以事务类课程为例,基于商业银行的综合柜台业务中,相应业务流程逐渐被简化,将贷款审批流程缩短,以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满意度,并实现对客户信息的综合性整合。而基于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影响,需要将新兴的业务进行融入,如通过手机以及网络银行等业务模式的开展来实现业务范围的拓展,进而实现对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
3基于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职金融专业搭建相应课程体系的对策
3.1指导思想的定位
基于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则就需要实现对金融专业课程进行优化与调整,将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全新内容进行融入,通过全新课程体系的搭建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行业发展之需。基于此,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在面对互联网金融所带来冲击与挑战的过程中,要针对课程体系的搭建之需,首先明确定为相应指导思想,即基于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态势下,结合该专业教育所呈现出的特点以及行业对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对如上各要求的定位与融合,将其作为当前高职院校构建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要求在实际践行这一内容的过程中,要确保金融专业能够凸显出互联网金融所具备的特点,实现特色课程体系的搭建,将传统金融课程体系与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进行融合,通过两个模块的搭建来进行专业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与划分。在此基础上,要求要实现如下三个模块的构建,即职业基础、核心技能与职业综合,进而来确保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具备扎实专业理论与实务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这一课程体系的搭建与模块的划分,能够在实现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素质培养与提升的基础上,满足当前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需,并为促使学生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后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目标奠定基础。
3.2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搭建这一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基于相应指导思想下,实现公共素质、职业基础、职业核心技能以及职业综合与拓展这四个模块的构建,以在完善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适应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实际发展之需。(1)公共素质模块的搭建。该模块的搭建主要是为了实现对该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要融入入学军训、军事理论、思政课程、信息技术、高数、英语以及体育等,同时还需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等,并针对各个课程的学时以及学分进行明确规定,促使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初,能够通过公共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2)职业基础模块的搭建。该模块主要的教育功能在于将这一专业学生引入到金融专业领域中,通过对金融行业的宏观了解与专业知识的简单接触来促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金融素养。在学生了解到不同领域知识后,具备一定的金融感知观念,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后专业教育中对专业知识的高效吸收。在实际对该模块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将金融理财基础、金融法以及财务管理实务等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入,同时合理定位相应课程的教学课时与学分。(3)职业核心技能模块的构建。该模块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了银行会计、国际金融等,同时需要针对金融产品营销来实现教实一体化,并基于互联网金融下,融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这一课程,并促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相应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训操作来掌握相应的业务流程,并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同时,要以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融入来促使学生能够明确各项金融业务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而能够实现对风险的规避;此外,要以银行业务模拟实训以及网络支付与结算实训课程的开展来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在此过程中,针对各个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相应学时与学分的合理制定。
3.3课程体系的实施
(1)实现课程体系评价方案的科学制定。为了实现对这一课程体系实际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并实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评价,就需要以相应评价方案的完善制定为基础。评价主体应由学生、老师以及企业共同组建而成的,基于各评价方出发的角度不同,所以难以以统一的标准进行该评价方案的制定,所以要求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实现综合性评价体系的搭建,并要针对实际评价反馈来实现对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完善。(2)实现课程调解机制的建立。面对当前金融行业市场整体发展环境,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融入,促使整个课程体系的变动性极大,而要想确保该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调解机制,以适应金融行业的动态变化,确保该专业课程体系下能够为支撑教育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4总结
综上,基于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对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育而言,为了使用金融行业的实际发展趋势,应对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金融行业发展之需,就需要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在明确搭建这一课程体系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四大教学模块的搭建来组建成全新的课程体系,并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建立课程体系调解机制、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以确保该课程体系的搭建能够为高职金融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毛金芬,凌云.互联网金融与高职金融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31-33+96.
[2]毛金芬,凌鉴宇.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76-79+90.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着其必然性,互联网金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促进了金融业务的革新。然而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而网络环境下,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也将随之增加,一旦互联网金融出现风险,不仅会制约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是一直存在的,其要想在这个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对互联网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在传统金融机构上的一种重大创新,它结合了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来开展金融业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我国金融行业迎来了巨大的转变,有助于金融机构的改革。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风险的存在将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一道门槛,如果互联网金融不能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不仅会威胁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社会经济造成影响,故此,必须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
(一)网络安全风险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将面临着网络安全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来窃取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信息,如用户密码等,一旦密码泄露,就容易造成利益损失,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二)资金风险
在现代社会里,依托网络进行经济活动的行为越来越频繁,而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在依托网络进行金融业务的时候,网络上的信息都可能是虚假的,使得互联网金融将面临着较大的信誉风险。如某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来制造一些虚假的信息,如果银行不能做好相关工作,一旦企业破产,就难以偿还贷款,从而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三)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就是金融交易双方不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履行金融业务要求的一种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虽然活跃了金融市场,同时也带来互联网金融信誉风险。例如,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求,向银行申请贷款,并签订在规定期限规范的合同,然而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经济活动在市场环境下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使得企业蒙受损失,如果企业亏损,企业就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偿还贷款,从而造成信誉风险。
(四)竞争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的竞争性会越来越激烈,互联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来获得客源,获得效益,从而加剧了互联网金融竞争。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的出现也会恶化金融市场环境,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互联网来扰乱金融市场,从而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竞争,带来竞争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它融合了互联网技术,而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金融风险也不断增加。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的发生不仅会威胁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影响。当下,互联网金融取得了快速发展,依托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的行为也越来越多,而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客户而言,一旦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会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抵触,从而使得互联网金融失去市场、失去客源。互联网风险是制约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想推动互联网金融的更好发展,就必须对互联网金融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只有加强互联网风险管理,才能更好地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
互联网金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互联网金融中来,活跃了我国金融市场,然而互联网金融的载体就是互联网,要想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人们就必须对互联网金融有着全面的认识。互联网金融用户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学习,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掌握一些基本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自觉的规避风险。作为金融机构,要加大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宣传,提高广大客户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识,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二)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网络安全风险的发生会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而网络安全风险的发生就在于网络系统安全性较差,而网络安全技术是针对网络安全问题的一种有效解决途径,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有杀毒软件、身份认证技术、加密技术、防跟踪技术等,这些网络安全技术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避免互联网金融造成恶意的攻击,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风险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管理是其健康发展的保障,为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稳步发展,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将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其次,要全面了解市场、了解互联网金融环境,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减少互联网金融资金风险。另外,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做好互联网金融管理工作,减少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活跃了融资行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市场主体融资更加便捷,然而互联网金融风险也会随之出现。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作为考核社会个体信誉的重要途径,加快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的规避互联网金融信誉风险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对完善市场主体信用评估体系,同时实现网络实名制;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来对市场主体的信誉进行考核和评价,全面了解其信誉度,从而降低信誉风险的发生。
(五)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就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以至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诈骗、窃取他人信息的行为越来越猖獗,严重影响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健全、完善的法律可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相关部门就应当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以法律为依据,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互联网金融机构还必须强化金融监管,完善相关管理体制,为互联网金融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引导互联网金融进入一个科学轨道。
(六)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要想有效的避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就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还比较匮乏,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而人才作为现代社会中各大市场主体致胜的关键所在,加大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作用。为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金融机构要注重工作人员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强化互联网金融专业能力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另外,还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工作人员风险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强化他们风险处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互联网金融工作,将互联网金融引入到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中去。
四、结语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当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风险管理是互联网金融管理的核心工作,加强风险管理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风险问题也不断突出,而互联网金融要想快速、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从而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志洋,汤珂.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J].探索与争鸣,2014(11).
[2]陈秀梅.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
[3]沈丽,林冬冬.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文献综述[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05).
[4]王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6).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高职金融; 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各大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金融人才的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还要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所以,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下,不断寻找新型的金融人才培养方式,同时结合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找到一种能够提升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水平的新模式。
一、当前形势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一)带来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这两年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与运用给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金融人才的高效培养。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相应政策也陆续出台。传统金融企业更多倾向与高端尖金融人才,而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更偏好基础技能型人才。@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而言,正是一次机遇。
(二)带来的挑战
1.当前金融专业人才的就业现状较差,金融人才的供需不平衡。各大高校金融人才数量都在急剧上升,每年的毕业人数也在上升。在新常态下,已经毕业的传统金融人才也会不断学习互联网金融知识提升自身素质,这些都加剧了市场竞争,市场接纳金融应届毕业生,特别是高职层次的应届毕业生相当有限。
2.金融人才对就业情况过于乐观,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巨大的反差。大部分选择金融专业的学生都对其就业情况过于自信,赋予了过多的美好的期许。然而现实中的金融人才就业压力很大,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并未能走上金融之路,即使开始从事金融行业,最后也没能坚持下去。
3.金融人才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当前大部分高职学校加大了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实践部分,还设置了相应的考核标准,通过考核后取得相应的证书,对从事一线岗位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普通高校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考证和技能训练,并利用其自身优势加强了其学生专业技术方面培养,这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新形势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具体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及应用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是它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运用给我国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批批互联网金融企业涌现出来,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时展的必然,它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并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网络适用人群逐渐年轻化,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容也需要定期更新与完善。其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传统金融中对金融专业的单一的执养。随之而来的是,更迫切需要互联网知识与金融创新人才的融合,这样才能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金融行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满足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创新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参照以下几点进行创新。
(一)不断增强金融人才的互联网意识及数字化理念
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应该不断增强他们的互联网意识及数字化理念,让金融人才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自身的金融学习水平。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互联网相关的理论及技术应用,同时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业务一线的,能综合运用数字化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
(二)定期举办相关的金融比赛,不断提升金融课程设置水准
单纯通过课程教学并不能很好地提升金融人才的培养水平,我们需要定期举办相应的金融竞赛,通过竞赛加深学生对金融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了解到金融行业的最新实践知识,学校通过吸取大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把互联网金融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要求纳入到日常教学,改变教师讲的就业无用、就业有用的书木没讲的滞后状态。技能大赛都会突出关注行业岗位最新的技术规范,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多视角的考查师生技能、创新、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以技能竞赛为切入点,既能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又能让高职金融专业广泛接触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真止实现了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和赛、教、学的融合。
(三) 增加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金融人才的实践水平
社会对金融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可以尝试与金融企业合作,共同提升金融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实践性人才,让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操作技能使得学生能够尽早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采取定向订单的培养模式,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基层一线业务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入校开始就能按照企业要求去定位,真止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四)结合实践提升学生的金融营销水平,培养出更优质的综合性人才
培养高职金融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金融行业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培养金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还要培养高职金融学生的营销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做准备。同时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满足市场对金融业务一线岗位的迫切需求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更多地偏向培养金融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求.互联网金融逻辑与结构[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篇9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发展起来,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形成了直接冲击。例如,2006年我国第一家人人贷公司宜信成立,2010年阿里巴巴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等。谢平(2012)在国内最先公开提出“互联网金融”(Internet Finance)这一概念,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所引致出的巨大效益将更加普惠于普通老百姓”。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悄然兴起,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分期消费服务的网络分期平台,如余额宝、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紧接着,传统的电商平台也开始参与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产品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认可,参与程度迅速提高,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张玉涛(2011)分析了大学生理财的可能性与重要性;刘思婷(2014)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指出大学生进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2695.8万人,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容量还在继续扩大。但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认知偏差,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知觉风险,并没有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对理财方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课题组于2017年8~10月对江苏省扬州市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走访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扬州本地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组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借助问卷平台和走访发放纸质问卷两种方式作了调研。共设计了21道问卷问题,其中15道与互联网金融的认知、主观判断以及采取的行为有关。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有325人,问卷回收率100%,数据有效率97.5%。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中女生占55.8%,男生占44.2%,其中大三学生占大多数,经管专业的学生占主要部分。(见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选择
从被调查者的理财方式来看,64.29%的学生选择了购买活期存款,51.19%的学生选择余额宝等P2P理财,购买股票和基金的各占3.57%。对于大家使用过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调查中得知,有80.95%的同学使用过余额宝,40.63%的学生使用过蚂蚁花呗。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理财方式的选择上更加青睐传统金融银行卡活期存款,但是,余额宝类产品的兴起对高校学生使用银行存款起到了分流作用,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进行过互联网金融理财。这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普惠金融的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理财方式,理财产品更加的丰富多样,这对大学生理财市场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见表2)
2.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性别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性别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对理财方式的选择和性别做交叉分析发现,在选择传统理财方式的学生中,女生占64.20%,男生占35.80%,女生多于男生,而在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方式的学生中,女生占50.80%,男生占49.20%,女生仍旧多于男生,但差距缩小。由此可?,性别对大学生选择理财方式存在影响,女生比男生更乐于参与理财活动,但是互联网金融理财方式的出现正在逐步缩小性别差异。(见表3)
(2)专业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专业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商科专业学生理财的人数占比普遍高于非商科专业的学生。而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学生中商科和非商科人数比例逐渐趋于一致,分别占51.02%和48.89%。这说明,专业的影响固然存在,但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打破了专业的界限,降低了理财的门槛,让更多想要理财的大学生加入其中。(见表4)
(3)理财最低金额限制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没有使用理财产品的人数占比,随着月均可支配费用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并且6.02%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理财最低金额没有限制,所以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由于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有限,所以每月结余的生活费也有限,理财最低金额决定了大学生所掌握的流动资金能否用于理财。余额宝的一大特点就是低门槛,理财金额低至1元,为大学生理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理财收益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收益是影响大学生理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调查中,19.28%的大学生认为收益率高是他们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主要原因。高收益往往能吸引大学生理财,较低的收益则不能有效地激发理财的欲望。以余额宝为例,它的年收益率高达3.5%~4%,甚至高于许多商业银行5年定期存款利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高于传统金融产品这一特性,使得一批大学生从传统金融理财转向互联网金融理财。
(5)操作的便捷程度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如今大学生都偏好用方便快捷的方式处理问题,在调查中57.83%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金融操作方便快捷,这是吸引大学生理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没有互联网金融之前,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存活期户或存定期,常常要去线下银行办理。而互联网金融产品,把所有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搬上线,直达手机端,而且以极其快捷个性的方式让客户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简洁、方便。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其便捷的操作方式为大学生管理月末生活费结余提供了存储平台,方便了大学生理财。比如余额宝,交易不受时空限制,非常便利,大学生使用余额宝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见表5)
三、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在理财方式选择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难以获得系统的金融理财学习机会,缺乏理论知识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从网络上或周围的人了解财务信息,少数学生通过报刊、校园课程和经验积累获得金融理财知识。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财务管理,但通过互联网获得的分散知识对了解互联网金融行业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少数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金融知识,大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系统的财务学习机会,学校的不重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缺少必要的理财经验,没有清晰的投资方向
许多大学生认为财务管理等于投资,但事实上,投资只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它是保存和增加资本的有效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最终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相关的投资理念只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际的投资经验。因此,在财务管理时,盲目追求高收益,忽视其背后的高风险,不能选择正确的理财方式,对投资方向也愈加困惑。
(三)大学生资金有限,理财意识薄弱
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每月的生活费有限,这影响了大学生理财的积极性。此外,许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理财是“一锤子买卖”,也就是说,当他们有闲钱时才会管理金钱,没有闲钱时财务管理是没有必要的,因而不能持续理财。这也是理财意识薄弱的体现。
四、政策建议
(一)国家应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加强指导、鼓励创新
为了应对高校对互联网金融认知应用的问题,国家必须整顿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准入制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金融秩序,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努力打造有序、公开、公正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国家应该发挥指导作用,积极引导高校做好金融教育工作;国家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接触、使用互联网金融,促进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二)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联合家长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财
首先,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同时开展网络诈骗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理财基础课,增加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识;开设与理财相关的社团,搭建大学生与资深投资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此外,家长应该与高校合作,做好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了解孩子的消费支出情况,从而避免不恰当、不合理的理?投资。
(三)大学生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使投资理财组合多样化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37
我国互联网的进入大众视野起源于2013年年底,余额宝横空出世,自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拉开了大幕。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有传统的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产品创新、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2014年腾讯推出理财通、2015年的蚂蚁聚宝、京东金融、卡拉卡理财、小米金融、2016年的微理财,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丰富了我国金融产品体系,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职金融类专业应结合自身现状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落后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学的指南,决定了一个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前许多高职金融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滞后,已经不能落后于时代和信息化对金融的要求。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保险、证券行业基本操作业务技能和营销能力,能够胜任保险或证券营销、客户服务、基层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并能从事银行、担保公司、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等金融相关行业营销及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以看出我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是比较务实且具有时效性,但是主要培养人才的方向还是集中于传统金融企业的一线服务人员,而忽略了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大量的就业机会。
1.2 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金融发展的现状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脚本,只有教学内容选取得当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也没有及时根据日新月异的金融发展进行调整。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目前开设的主要专业相关课程主要有金融学基础、银行综合柜台操作、银行基本技能、保险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操作实务、金融产品营销实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个人理财等,明显可以看出缺乏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课程。
1.3 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松散
课程体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的体现,也是培养一个一个学生基本依据。目前大多数高职金融类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大的方面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具体展开时又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个性化发展模块。总体来看在高职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而过多的笔墨放在了基本素质模块中开设的课程,而压缩了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并且个性化发展模块之间油柚很大的重合,整个课程体系相对较为松散。
1.4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除了以PPT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外,其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不多。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而且对于经济金融生活中的最新的发展情况,缺乏必要深入的分析。有的老师上课时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化,实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2 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1 从单一的金融人才需求到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单一。高职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学历的特点大多数金融企业主要从事的是一线服务岗位,所以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自我表达和客户的沟通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高职类院校学生优势在于上手快。现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门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单一话,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强调的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即懂得金融相关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同时掌握相应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并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较高的风险管控能力。
2.2 从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到多元化的金融就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类院校传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证券公司柜台服务人员、证券公司后勤人员、证券投资顾问;保险公司电销人T、保险人与经纪人、保险公司后勤人员;银行柜面人员、银行大堂经理;小贷、担保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营销人员、内勤人员;各类中小企业的出纳、会计核算等。而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非金融企业涉足金融行业,催生了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有别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就业岗位,更多的注重学生的营销和沟通能力。
2.3 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到课堂知识点的需求
老师是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知识的载体,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当今,需要我们教师也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我们在课堂中介绍相关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不能空讲,必须是建立在对该产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由于教师的天性,很多老师个人理财形式相对较为保守,甚至是根本没有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投资,这样在教学时肯定是比较教条的。所以在教学时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职金融类专业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分析
3.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三方支付、P2P贷款模式、阿里小贷模式、众筹融资、互联网整合销售金融产品以及互联网货币。高职金融类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不能再把眼光放在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和传统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而是要抓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就业积极影响,顺应时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没目标。
3.2 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以往的传统的金融知识点介绍,一定要按照金融行业最新发展的现状介绍和整合教学内容。使得高职类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真正的能反映目前金融市场的变化,而不是与现实脱节,让学生受益。
3.3 重构教学课程体系
结合互联网企业对金融类专业人才规格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构建了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金融类职业资格标准、满足安徽经济特定需求、融合创新创业意识的“岗位课程+认证课程+订单课程+创业课程”的“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4 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采用翻转课堂、MOOC、微课堂等教学方。通过模拟实训、多专业综合实训、校外中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等“体验式”教学手段,强化金融仿(全)真性实习,通过动手动脑的实战训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职业氛围,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全真或仿真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非常直观地感受实际现场的氛围,可以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实训的兴趣,提高实训效果,也能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尽快适应环境。
3.5 注重教师实践能力、互联网思维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可以通过培养与引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素质稳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就需要大量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实践的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同时也需要聘请校外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共同构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我们实行教师顶岗实践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实践锻炼,下互联网金融企业顶岗实习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
3.6 继续引入和深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
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市场具体指导学校专业开发与建设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邀请互联网金融行业专家共同制定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行业骨干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拟定教学计划,聘请企业的实践专家和行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实训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知识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为了突出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特点,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应用实例,实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将最新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教材。充分发挥了校内教师理论强,校外一线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体现“知识新、内容实”的高职教材特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积极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毛金芬.“互联W金融”下高职金融课程整合的效率评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396.
[2]陈意新.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4):156158.
[3]潘美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高专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2):2022.
- 上一篇:城乡人口流动的利与弊
- 下一篇:量子计算概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