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居家养老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居家养老的目的

篇1

【关键词】 老龄化 城市社区 居家养老

一、我国居家养老的社会背景

我国在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老龄人口的急剧膨胀引发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两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但这两种养老方式在“未老先富”的社会里显得相当乏力。

在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照料下的居家养老。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这一模式受到来自人口条件、居住条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冲击。在城市,特别是在大城市,老年家庭出现空巢化,家庭照顾能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看,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正在日益减少,而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上作为照顾老人日常生活主力的女性已大规模地加入了劳动力市场,这使女性为老人提供的照顾越来越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缺损已是不争的事实,若不寻找家庭之外的其他照顾资源,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问题显得积重难返。

另一种常见的养老模式是机构养老。所谓机构养老是指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社会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由养老机构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机构养老对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一是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观念相背离,很多老人不能接受;二是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老龄人口的需要;三是机构养老需要缴纳相当的费用,很多老人或家庭负担不起;四是养老机构主要发挥的是“寄养、维持生存”功能,受服务水平和质量所限,离“老有所乐”的目标相差较远。

因此,在如此严峻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存在的种种弊端,居家养老这一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养老模式便应运而生。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这种新型的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既扬弃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弊端,又集中了两者的优点:老人虽然住在家中,但是享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自己照顾自己的居家养老,而是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方面廉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这样,既可减轻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满足了老年人“恋家”情结,又可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节省了国家养老的福利资金投入、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当前“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新模式。

二、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居家养老有诸多的优点,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周期非常短,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居家养老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政府权责不清

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鼓励扶持居家养老大力发展的政策法规,管理监督也缺少国家标准和规范,使得这项工作还停留在各地零散、自发组织实施的层面。还有许多地方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未列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运行中缺少标准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制约了它的广泛深入开展。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也使得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制约。首先,居家养老组织体系中各相关的职能部门对自己的定位不足,不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其次,有关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各涉老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沟通,在有些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造成居家养老服务效率低下,很容易出现遇到问题各个职能部门互相推诿、“踢皮球”的现象,这些都影响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2、财源不足,制约居家养老发展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和民政部门。政府“买单”往往投入比较有限,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全面开展犹如杯水车薪。民政部门用于居家养老的经费,其筹集的渠道主要来自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而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又存在不确定性。这种具有很大随意性和波动性的投入方式,在养护人员工资标准较低的情况下尚能勉强维持,但随着养老规模的逐步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加、养护人员工资标准的提高,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的问题会愈加凸显,必定会使居家养老服务难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制约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3、居家养老的服务资源缺少整合

目前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养老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分条块管理,利益关系存在矛盾,缺少有效协调整合。关于老年人群的管理和照护,目前我国负责城市老人工作的有老龄委、老干部局、退管会及民政、人事、组织和街道社区居委等,相应的社区老人主要有单位退休职工,离退休老干部,没有单位的老人以及三无老人及需要救助老人。在居家养老服务推进方面,这几家单位并没有结合起来。街道社区来承担居家养老的主要职责,面临经费运转困难,相应的退管会和老干部局却存在经费盈余而服务缺乏的矛盾。

4、相关服务不健全,人力资源短缺

一方面,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缺少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慰藉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找到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在服务对象上,政府购买居家服务主要针对高龄困难老人和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老人,缺乏对高收入家庭居家养老需求的关注,而对一般老人而言,由于经费、人力等原因,较少能享受到这些服务。另一方面,目前从事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大部分人员都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或有关老龄人口服务知识培训的专业人员很少。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5、居家养老的宣传不到位

居家养老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一个重大福利项目,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民众对之十分陌生,甚至不少老年人也不了解居家养老,不知道设立在社区的居家养老中心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即使有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其消费意愿不强,消费预期不容乐观。老年人的支持率和参与率低导致居家养老的一些服务项目丧失了规模效应,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相关服务项目的开展,造成恶性循环,居家养老服务点的工作逐渐萎缩,甚至就剩下一具空壳。

三、对发展居家养老的建议

1、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必须加快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的法律法规建设,将居家养老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它融入到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体系中。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居家养老事业的开展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当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此外,相关法律法规还可以规范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明确其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避免其定位偏差,提高居家养老的工作效率。

2、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开辟多渠道投入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应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并形成逐年增长的机制,以确保居家养老经费来源的确定性和稳定性。鉴于社区居家养老属于社会保障体系,而不仅仅是一项慈善事业,财政有义务承担必要的投入。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产业化经营,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使福利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保持相对平衡。另外,还需要建立一种全社会支援老年人的保险制度,为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或支付保险金。更需要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民营、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投资养老服务,政府应在税收、地价、水、电等收费上给予优惠政策。

3、不断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供不同需求层次的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应当根据年龄段、性别、配偶是否健在、残障程度等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因素,从老年人需求满足的角度出发,提供相应的居家服务。一方面,通过服务人员的善爱之心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一般的照料,从人性化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力求做到使老年人有较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和特点的老年人制定相应的服务选项,可以让老人自己(包括家属)选择或者提出自己希望得到的服务种类,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机构养老的弊端,真正实现养老服务的人性化,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培养专业人员,整合各类人力资源

加强对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培训中,可以将培训过程标准化,如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机制等,合格以后颁发经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实行劳动准入制度,具有这个资格证书的人才能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以有效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另外,积极发展社区内外有条件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充实服务队伍。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义工”制度,社区为中青年志愿者和学生活动提供平台,进行制度性安排,这方面政府要发挥倡导作用:为每个志愿者建立档案,作为他们以后升学、奖励等方面的依据。总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共同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5、加大对居家养老的舆论宣传

国家应加大对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使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尊老爱幼的社会风范。居家养老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居民甚至老年人自身也不清楚这样一种养老途径,原本是为了老人养老而探索的项目变成了老人在一边旁观的行政任务。这种没有老人参与的居家养老导致项目的针对性不强,参与度不高,运作效率低下。而良好的宣传不仅可以赢得老人的支持,听取老人的有益意见,而且可以非常有效地团结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居家养老项目中来,从而在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方面开拓新的渠道。建立起遍布全国城市社区的标准化居家养老中心,从而使其可以成为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和慈善者参与进来的一面最好的标志和宣传旗。

【参考文献】

[1] 项丽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2] 孙艺兵:沦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范式研究――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的创新实践及政策建议[J].领导理论与实践,2008(1).

篇2

通过调研,走访,对老小区养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老小区主要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4点建议。目的是唤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加快老小区养老工作的改善进度;养老工作只要有政府的支持,及社区工作人员辛勤的工作,居家养老的明天会更加完善和美好。

关键词:老小区,养老,对策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挑战。早在1999年,我国即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一、老小区的概念界定

经过调查与分析,“老小区”的概念特征应该界定为:一个是“老”;一个是“小区”。“老”主要体现在:一是坐落老城区;二是建成时间比较早(一般应是在2001年以前建造的);三是老年居民比例较高。“老小区”的概念比较模糊,为便于分析比较,即把在2001年以前建造的一个社区居委会管辖的范围认定为一个“老小区”。

目前,我市市区的老小区中,老年人占总人口的平均比例达16.83%,相当于六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有近90%的老小区没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二、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

目前没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小区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为老服务:

1、对于特别困难的老人,各社区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财政出资雇佣人员(主要为公益性岗位)或委托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派员工进行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和日常起居。

2、对那些独居、高龄但又没有列入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重点老人对象,各社区大多通过志愿者(义工)实施帮扶服务。如通过认亲养老、邻里守望、义工结对等方式,对空巢(独居)或病残的高龄老人进行结对帮扶,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巡视、健康保健、权益维护等服务。这些助老志愿者队伍(义工)组织已经成为为老年人服务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某些社区依托社区和周边的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相关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量血压、健康讲座、心理疏导等方面服务。一些办得较好且已形成长效服务机制的社区效果很好,定期服务日大多门庭若市,业已成为社区老年人的老年之家。媒体对此也时有报道。

4、有些社区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向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质量。

5、少数社区依托小区内外邻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家政服务公司、爱心企业等资源,通过委托或认养的方式向老人们提供一些居家养老服务。

6、少数社区借用邻近社区居家B老服务中心的幅射功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送餐。

调查显示,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 我市市区的各社区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给予了重视与关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落到实处。各区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内容和方式上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

三、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查显示,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硬件紧缺。可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十分匮乏,甚至是几乎没有。主要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以及一些必要的服务设施等。有些老小区甚至连休息的座椅或能让老年人休憩的凉亭等必要设施都无法提供。

2、资金短缺。目前建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社区,市、区两级财政根据他们上报的项目或多或少都在给予一定的支持。但对这些没有任何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因为没有项目和平台,其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反而得不到资金上的支持。

3、力量不足。老小区的建筑年份久远,配套基础设施滞后破旧、老年居民相对集中,这是往往只能依赖社区从软件服务建设上下功夫。而社区承担的工作范围宽泛具体、任务琐碎繁重、人手相对紧缺,仅靠社区工作人员直接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之中,虽然倾注热情,最终服务质量和效果都未能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

四、对策建议

本着“巩固深化、全面惠及、”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理念,为加快、推进我市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特别是市区目前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政府要逐步解决老小区基础设施差的问题

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的硬件平台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最现实的基础。确实,老小区的为老服务硬件设施差的现状是有很多因素的,短时间很难解决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硬件设施已经成为老小区开展为老服务最迫切的要求和最基础的前提。对此,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加快老小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比如,将资源空置的小学、闲置的土地或厂房等改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此,建议各区政府或各街道组织力量,摸清各辖区特别是老小区范围内的公共土地或房产资源的底数及目前用途,通过挖潜改造,争取将部分原利用效率较低,甚至是空置的公建设施,通过资源优化和置换,让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有场所可服务、有设施可服务”,以逐步改善和提高老小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条件与质量。

2、市、区两级财政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予以必要的投入与倾斜

在考虑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安排时,争取列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出。根据大多数老小区就是有钱也没场地改善硬件的现状,建议目前财政投入主要在软件建设上予以倾斜,特别是加大对老小区为老服务志愿者(义工)队伍的培育与激励力度,不断巩固壮大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义工)队伍,并通过志愿者(义工)队伍的服务,去弥补现阶段硬件设施没法改善所带来的服务真空与不足。

3、老小区社区居委会要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

针对老小区一时难以解决场地、资金短缺的现状,各老小区社区居委会要特别重视社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尤其是做好那些可以利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资源的协调工作,使社会资源尽可能充分整合和利用起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渠道。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更多地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来,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功能,尽可能地逐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求,使这些老小区的居家老人也能享受到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规范化服务。

4、街道要组织协调有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相邻的老小区开展覆射服务

要加强对有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组织协调,要求在做好本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尽力将居家养老各项服务就近就地覆盖、辐射到邻近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使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居家养老的各项服务。

篇3

[关键词]居家养老;政府;非营利组织;应然地位

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就成为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热点。通过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在国内外已有的许多研究和实践可以看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支撑力量是政府、社区和非营利组织。其中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地位是否合理、作用是否得到良好发挥是影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运转的主要因素。居家养老模式中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应然地位研究,类似于马克思・韦伯的理想类型,也是一种很好的研究现实工具。

一、基本概况

1.居家养老。所谓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生活护理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并引入专业化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也就是说,居家养老的主要地点是“家”中,政府、社区、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以老年人的“家”为中心,为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及衍生出来的相关需要(如主要照料者子女的需要)提供服务,使老年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安度晚年。实质上,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国老年社会福利领域的一种制度创新,属于老年社会福利的一部分。

2.非营利组织。国际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关注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与非营利组织类似的词汇还有“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等。其所指的社会组织相当庞杂,对其下定义就显的很困难。1998年萨拉蒙指出6个鉴定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成为该领域较为权威的定义:(1)正规性。指有一定的组织机构,纯粹的非正规的、临时聚集在一起的人不能被认为是非营利领域的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必须具有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合法身份。(2)私立性。从组织结构上分离于政府,非营利组织既不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也不是由政府官员主导的董事会领导。(3)非利润分配性。非营利组织不是为其拥有者积累利润,也许在一定的期限内积累一定的利润,这些利润必须返回团体使命所规定的工作中去,不是在组织所有者之间分配。(4)自我控制性。非营利组织能控制自己的活动,具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5)志愿性。无论在实际开展活动中,还是在管理组织事务中均有显著程度的志愿参与,特别是形成由志愿者组成的董事会和广泛使用志愿工作人员。(6)公共利益性。非营利组织要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二、政府在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应然地位

1.政府应该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占据关键地位。无论任何理论都无法否认现代政府应该在社会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公正与平等的实现,都有赖于政府的参与、维持,保证“一种相对运转良好的政治民主和一种相对较高的平均生活水平”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社区居家养老是保持老年人相对较高的平均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在社区居家养老的运作中,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目前减少政府责任也成为社会养老体制改革的一种趋势,但政府推行社区居家养老的主体地位并没有改变。政府可以逐步减少直接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做法,主要通过执行掌舵、筹集资金和监督等责任的承担,发挥其关键作用。

2.政府应该是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方向的掌舵者。社区居家养老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利益再分配过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府进行组织,纯粹依靠市场交易,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只有政府有能力进行掌控。政府应该通过立法和制度设计推动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把握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方向;通过税收等经济杠杆、宣传和公办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示范等各种手段,引导民间社区居家养老力量的发展。

3.政府应该是社区居家养老资金的主要筹措者。社区居家养老的供给需要大量的物质性资助,如果仅仅依靠民间社会福利力量,远远不能解决社区居家养老福利供给问题。只有通过政府的力量,调动和运用整个社会资源,动用政府财力,才可以很好地解决社会的社区居家养老福利供给问题。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国家有广泛的税源,这就使得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为民众提供社会福利。

4.政府应该是社区居家养老产品和服务的监督者。从国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来看,其提供者既有政府,也有非政府组织,还有社区。由于政府提供服务的部门受到实际可能的利益驱动,加之行政官员的行政伦理水平参差不齐,其行为可能出现不计成本、效率低下、歧视和腐败等问题,政府自身的监管成为必须。非政府组织或社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受其地位的局限,对于其服务是否真正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和价值,服务产品和质量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标准等,也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指导。

三、非营利组织在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应然地位

1.非营利组织应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直接提供者。政府是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者,非营利组织是社会福利产品和服务的主要直接提供者。政府在确定服务时,可在政府部门及公务员、家庭、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等之间选择。非营利组织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它接受政府委托,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管理和服务工作,如组织、实施、考核、统计、评估等。

2.非营利组织是社区居家养老中的被监督者。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确保非营利组织从事的活动符合其所受到的特殊待遇;确保非营利组织能够正确地使用其资源;确保非营利组织地活动能够与政府机构保持协调一致;政府必须监督非营利组织地活动不会威胁到国家与民众的安全。非营利组织的被监督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财务被监督。确保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二是业务被监督。确保非营利组织在自己的宗旨范围内活动;三是内容被监督。确保社团的内部运作依据民主的程序进行。

总的来说,政府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掌舵者、主要资金筹集者和监督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则主要应该是非营利组织,当然家庭也要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营利组织也可以成为福利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在特殊情况下,政府部门和公务员本身也可以承担这一角色。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是规范、支持、监督和被规范、被支持、被监督的关系。这就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在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应然地位和应然关系。居家养老模式中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应然地位研究,类似于马克思・韦伯的理想类型,也是一种研究现实的工具。如果居家养老实践中,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地位符合这种应然地位和关系,我们就可以判定,这种居家养老模式是社会化的、相对科学合理的。如果居家养老实践中,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地位与这种应然地位和关系有差别,就要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观察差别的具体形态、差别存在的原因及发展趋势等,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有利于我们对居家养老模式良好运作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戴卫东,居家养老――应对“未富先老”的可行性选择,人民日报(理论版),2006-5-24。

[2]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3]Walter Kurpi,Social Policy and Distributional Conflict inthe Capitalist Democracies.A Prelimin are ComparativeFramework.West

篇4

【关键词】智慧;居家养老;质性研究

我国已于2000年步入老年社会,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02亿,占总人口的14.8%,且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老龄化水平将会推进到30%以上,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及关注老年人民生需求是政府、社会和百姓关注的焦点。无论从我国国情还是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考虑,居家养老是最主要的模式,因此有人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本项研究目的在于了解绍兴市居家养老现状及对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需求,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14年5-7月选取绍兴市范围内的6个行政区所属的10个社区年龄满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深入访谈,样本量的确定以受访者资料重复出现,资料分析不再出现新的主题为止。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研究;居住所在社区满一年;思路清楚,语言表达流畅。本研究31位受访者中21位男性、10位女性,年龄为71~92岁,平均79.29±4.38岁。研究者向访谈对象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的收集

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为指导,通过面对面深入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并进行同期录音。访谈前,研究者通过电话与上门的方式与受访者约定时间和地点。访谈时,向访谈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并就录音问题征得同意[1],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同步进行。本研究的访谈问题根据文献资料与自制调查问卷结果制订,并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修改后先后对3位社区老年人进行初步访谈,并进行相应的补充与修改。主要问题包括:①目前您家庭养老的形式;②您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③您平时使用的信息设备有哪些;④您所期望的智慧化服务是什么样的。通过深入访谈获取社区老年人对智慧化服务需求的信息,及时记录受访者的内心感受。当没有新信息出现时,认为资料达到饱和,收集结束,每个受访者访谈时间约30min至1h[2]。

1.2.2 资料的分析和整理

受访信息收集、提取与最后提炼由两位访谈人员共同完成,按照N1-N31的序号依次为每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进行编辑并建立独立的文档,经过编码、归类,利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整理,最后提炼出主题。必要时返回研究对象处核实信息的准确性,提高资料的可信程度。

2 结果

通过认真对比访谈记录和访谈录音,汇总社区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的三大主题:居家养老的现状、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对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期望。

2.1 主题1:居家养老的现状

2.1.1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

访谈中很多老年人都提到子女忙碌而无暇顾及自己与自身的孤独感提升。随着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家庭模式,1人户和2人户在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增长势头,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式样,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我国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老年人的子女本身又成为核心家庭的核心,大家族的生活模式逐渐减少,老年人的子女、孙子、孙女因为工作、家庭、学习等各种原因与老年人接触的时间逐渐缩短,因此老年人的孤独感也日益增加。N4提到:“我现在是一个人生活,周末我儿子偶尔能带着孩子来看看我,但大家都很忙,我不想打扰他们,但也希望他们能经常来和我聊聊天。”我们所提到的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功能,只有三者达到完美的结合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应更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3]。

2.1.2 信息资源获取匮乏

调查对象中64.5%是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很多人不能完整的读报纸及看懂普通话新闻。在问及体重、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时,N1、N9、N21表现出一脸茫然或者直接说没有测量过,肯定健康的等等;问及什么是健康的饮食和运动状态时,N13、N20、N25都笑称爱吃什么吃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问及遇到疾病及健康问题如何解决时,有22.6%的老年人说会去看医生,而绝大多数老年人说自己会吃药或者弄些偏方;问及老年人知道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络预约就诊么,有12.9%的老年人说听说过,但不知道怎么用;问及是否知道一些超市和餐馆可以电话或网络接受购物到家和外卖服务时,老年人均摇头或者直接说从来没用过。

2.2 主题2: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随着老龄化水平不断推进,老年人内部年龄结构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主要呈现在五个方面:高龄老年人继续增长;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而从居家照顾来讲,尚存在居家养老安全隐患、居家养老不匹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居家养老的社会保障难以落实等问题。N17提到:“平时我一个人生活,每天有阿姨来帮忙打扫做饭,但3年中我换了7、8个阿姨,每个阿姨开始工作的时候都还好,慢慢的就出现各种问题,有一次地上的水没有擦干,我还滑倒导致大腿骨折。”

2.3 主题3:对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期望

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政务咨询、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社区导购、旅游指南、法律服务等内容,是老年人较为完善的生活与安全保障[4]。在访谈中,93.5%的老年人都可以独立使用手机和电脑等通讯设备,对智能化养老模式充满期待,认为它可以在健康、安全、生活、信息以及医疗等方面提供全面的帮助。N29提到:“如果真能实现智能化那就太好了,儿子、女儿也会非常安心的让我一个人在家,不会时刻担心我。”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养老格局呈现“9073”状态,即90%的老人以家庭自我照顾为主,7%的老年人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机构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是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方式。而智慧居家养老是集智能养老与虚拟养老院的功能于一体,既兼顾了日常生活照顾又能紧急处理意外事件,是老年人较为完善的生活与安全保障。智慧居家养老从对老年人的监控角度应包含三个分系统,即老年人健康智能监控系统、老年人智能家居监控系统以及老年人外出智能监控系统,满足老年人日常安全监护、老年人日常生活物资供应、老年人日常生活帮助、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以及老年人精神慰藉等5个层次的需求[5]。未来依托新媒体手段,以政府主导,社区监管,企业服务,老年人收益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曹晶,贺茜,刘戈,等.护士岗位流失人员临床工作情感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6):650-653.

[2]王薇,赵小萍,殷晓红,等.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库需求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742-744.

[3]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2-74.

篇5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

老年人

居家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因此“村改居”社区也渐渐成为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式。“村改居”是指撤除原有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原来的农民成为了城镇居民,政府将以城市的管理模式去治理原是农村的地区,同时其经济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大部分“村改居”社区原农民成了失地无业人员。又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降低,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生育率下降,从而导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每个国家迫在眉睫的工作之一。通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宁波市人口年龄分布如下:全市7605689人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4750人,占8.61%。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为响应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南社区为例,分析“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1.“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宁波市鄞州区位于长三角南翼,随着宁波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城区规模扩大,鄞州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了以鄞州区新行政中心为中心的城市化框架。城乡结合部的村落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形成了“城中村”,鄞州区东南社区响应政府撤村建居政策进行了村改居。东南社区占地面积22.8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社区户籍人口3591人,总户数1458户,其中老年人756人,妇女1230人,青少年520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1.05%。由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推行,东南社区大部分老年人都成为了失地老人。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三者结合,对东南社区老年人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6份,对其个人基本情况,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期望社区居委会为老年人提供哪些服务以及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居住的老年人以及社区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东南社区在“村改居”政策中所做出的工作调整及对老年人所产生的影响。

1.1“村改居”政策推行产生的影响

①对社区居委会的影响

“村改居”之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为自主养老,“村改居”政策实施之后,大批老年人成为失地老人,其养老方式逐渐由原先的自主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转变。社区居委会就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落实以及居家养老项目的深化。

②对老年人的影响

首先,“村改居”政策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社区为老年人建立了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甚至更优的社会保障。其次,“村改居”改善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活动室、老年协会、卫生服务站等设施的建立,使老人在失去土地情况下,能够愉悦心情,丰富生活,享受晚年生活

1.2“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①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

由调查结果显示,有48.5%的老人现与配偶居住在一起,27%的老人与子女一起,15.8%的老人一个人独居,4.6%的老人与孙辈一起,2.6%的老人与雇用的保姆一起,1.5%的老人选择的是其他。另外当问询老年人现在养老方式时,有51.5%的老人养老方式是伴侣和家人照顾的居家养老,31.7%的老人是自理的养老方式,15.3%的老人是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1.5%的老人是养老机构养老。

从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调查可知,东南社区老年人养老除了家人照顾和有能力自理,通过社区照顾养老的老年人仅占调查人数的五分之一不到,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大多是失地农民,一部分与伴侣相互照顾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相互照顾的能力也随之减弱,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是势在必行的方式。

②养老服务项目缺少

调查显示,有71.9%的老人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的免费体检服务,71.4%的老人参加过社区老年人活动,主要是老年人广场舞学习,京剧甬剧节目的观看等活动,61.2%的老人曾参加过社区居委会统一组织的集体外出旅游。经过调查了解到社区对老人养老服务项目涉及的方面较窄,老人生活照料、对老年人精神和心理关注等方面未采取具体服务措施。另外东南社区现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比较适合低龄、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一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

③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不健全

东南社区从成立至今已建有农贸市场、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广场、健身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时也由于使用年月的增加,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出现部分设施老化,部分健身设备损坏,损坏设备未能及时修理和更换等问题。

④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东南社区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主要是就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的使用及保管、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等方面的监督做出了规定。但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服务状况、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等项目未明确提出监督方案。

2.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改善的对策及建议

在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在老龄化现状严峻的今天,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极为重要。尤其是“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社区管理的重点项目,其原因在于,“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具有数量庞大,失地待业,身体状况参差不齐等特点。

通过对宁波市鄞州区东南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结果的分析,就“村改居”社区所呈现出来的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稀少、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不健全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有缺陷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2.1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村改居”社区的前身大多都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村落,在城乡统筹战略下,将附近几个具有相似性的村庄统一规划,撤除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居委会。正是因为多个村庄合并的原因,导致“村改居”社区人口具有复杂性,社区老年人信息不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高。

在科技信息发达的现今社会,社区居委会通过对居住老年人建立的电子信息档案,正确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从而对不同老年人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服务。

其次,根据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建议一个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依托,家庭自主养老为基础,利用社区已有的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备,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在家养老,服务齐全”的养老服务模式,使“村改居”政策之后失地老人生活更加安全放心。

2.2建设社区服务队伍,提供优良服务设施

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较广,各个领域有其特有的服务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依托各个社区服务组织,因此完整全面的服务队伍将关系到社区养老服务成效的关键。

“村改居”社区具有起步晚,人口复杂等特点,因此需要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服务人员素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需进行礼仪礼貌,老年人基本护理,法制教育和家庭紧急救助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服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以服务老年人为目的从事工作。

另一方面,社区养老的基本设施也极为重要,建立老年人活动室、健身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阅览室等配套服务设施,并且对服务设施定期进行维护。

2.3多方筹集资源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老年人福利的性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资金是决定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坚持政府部门投入的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比如社会募集、福利彩票,闲置房产出租等形式。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口基数大,社区居委会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应积极鼓励家庭参与,通过家庭自助来缓解养老服务人员紧张状况。同时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鼓励社区居民党员参与,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弘扬“我为人人”的志愿精神。

2.4完善监督机制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较突出的问题在于体系建设不完善。“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形成的时间较短,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服务脱节、服务局限等问题,社区居委会应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对对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出现“蛀虫沉船”现象。

“村改居”社区在城乡统筹的浪潮涌现,社区老年人大多为失地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村改居”社区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以社区为依托,家庭自主为基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至关重要,新型养老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机制。

参考文献:

[1]潘明策.“村改居”社区工作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思路——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J].三江论坛,2008,(5):29-33

[2]梁慧,王琳.“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月刊,2008,(11):171-173

篇6

居家养老梦想成真

89岁妇女莉莲・米塞利独自居住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西郊一个社区里。她的腿脚已相当不灵便,日常起居需要大量照顾,但她不愿意抛下宠物狗“尼基”和盛满自己半生回忆的家,再花上一大笔钱搬进养老院。幸运的是,圣路易斯市一个社区养老项目让她梦想成真,可以留在家里颐养天年。

每隔几天,在波音公司上班的邻居皮特,波泽夫斯基会顺路上门帮她解决一些电脑问题,搬运一些重物。来自附近华盛顿大学的志愿者则定期上门做家务、和她聊天,并提供必要的交通出行帮助。

81岁独居老人伊夫琳・克莱曼也得到志愿者的悉心照料。从维修电路和水管到解决电脑故障,志愿者们包揽了她家一切重体力活。

这一切,得益于两位老人所住社区实行的居家养老项目――“自然形成退休社区”。

“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萌芽于20年前,如今已覆盖全美大约300个自然形成的老龄化社区,为那些在家养老的独居老人提供各类服务,包括房屋维修、志愿者上门帮工、社交活动、社区商店购物折扣等。

在这些社区里,养老项目管理方通过互联网、电话等联络方式,及时了解老人的需求,提供周到服务。老人可以不用离开自己舒适的家,就能享受到在养老院般的照料。

现阶段,推行这一项目的老龄化社区主要集中在美国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及其郊区。仅在纽约一市,实行该项目的社区就超过50个。

一年只交30美元

卡伦・贝里・埃尔贝特是圣路易斯“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负责人。

埃尔贝特负责的养老项目如今每年运转费用大约30万美元,如果平均分摊到加入该项目的600名老人身上,每人需付500美元。不过,有了来自政府、社会机构和私人的资助,成员只需人均交纳30美元。

和住养老院的成本相比,居家养老项目所需费用相当低。在美国,老人若想住养老院,每年需付费大约7.5万美元;如果请全职的家庭护理,费用则将近10万美元。

埃尔贝特和她的4名同事认为,成本低廉的居家养老项目对老人们极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看到推广居家养老项目的好处。

商家支持居民帮忙

除了来自社区外的赞助,“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通常还能得到社区内的商家支持。

在圣路易斯的“甜番茄”餐厅里,83岁的弗吉尼娅・克莱门茨和同岁老友洛伊丝・弗拉娜甘正共享午餐。作为“自然形成退休社区”成员,她们在这家餐厅不仅可以享受折扣,而且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一些老人吃完午饭后在餐厅里玩桥牌,直到日落才回家。

在圣路易斯的这个老龄社区里,像“甜番茄”餐厅一样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消费折扣的商家。共有25个。

在实行居家养老项目的社区里,不少居民自愿成为志愿者,为年迈的邻居提供帮助。

现年67岁的洛伊丝・佩里曼是圣路易斯居家养老项目的成员之一。她尚未彻底退休,需要每天在家用电脑和客户保持联系,但家里的电脑时常出问题。为她提供电脑维修服务的,是邻居谢雷尔・普夫吕格尔,年龄比她还大,已经73岁。

活动丰富老有所乐

现年96岁的伊达・泽尔策是钩针编织高手。为了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她5年前自创“编织工作室”,吸引社区里十多名爱好针织的老人参与。老人们在这里度过愉快时光之余,每年还能编织出数百件针织帽和毯子,捐赠给当地一个医院的新生儿。

养老项目管理方也组织一些适合老人参与的社区活动。

90岁的独居老人多萝西・尤斯曼也是居家养老项目成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椅上瑜伽课。当地一座教堂捐出一间宽敞的房间,作为瑜伽课教室。每次上课前,社区养老项目管理方都会为尤斯曼提供免费交通服务,送她到教室。

尤斯曼说,她在瑜伽课上结识不少新朋友,还意外重逢一个高中同学。友谊之外,老人们还有更大收获。每月为老人量血压的护士帕姆・艾伦说:“这个群体很健康,我认为这得益于他们坚持锻炼身体。”

相关链接 国外养老新概念

重返校园养老

美国一些大学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开辟出养老园区,让曾在学校学习或工作的老人“叶落归校”,安度晚年。

70岁的安纳利斯・鲍包尔比曾就读并执教于密歇根大学。这位前心理学教授花31.5万美元,在密歇根大学为退休员工开辟的小区里购买了住宅、鲍尔比为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邻居感到兴奋。

校园养老的概念最先出现在美国印第安纳州。1981年,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就在校园内辟出园区,专门建房供退休教师购买居住。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发现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主意。学校有了新的资金来源;退休老教师愿意回来,校园对他们有特殊的吸引力;在校生也可以从老教师那里得到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互助养老社区

美国弗吉尼亚洲有一个专门为老人设计的社区,名为“老人精神”。这个社区的所有住户都是55岁以上的老人。

他们或买或租社区里的房子,每月另交纳150美元,用于维护公共设施和修建社区食堂。入住前,每人都承诺要彼此照顾,直到终老。老人对小区的设计和管理有自。

智能养老公寓

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计划建设全智能化老年公寓,使老人在未来可以不受养老院束缚,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生活。

篇7

【关键词】辽宁 社会化 养老 路径

一、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是解决辽宁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古人云,养儿为防老,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来并且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成本逐年提高,加之年轻人的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很多年轻人因为到外地工作和生活,降低了照料老人的能力,子女无法为老年人提供照顾,传统家庭养老支持功能日趋弱化,使得养儿防老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辽宁作为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基地,不仅老年人口数量基数大、比例高,而且还呈现出高龄化现象,对辽宁来说,老有所养不再仅仅是一个小家庭所要操心的难题,它更是社会这个大家庭需要关注和结局的民生问题。对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来说,老年生活的是否具有确定性决定着这些老人对社会的信心,让老年人在晚年能够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每一个子女也是社会要充分考虑的问题。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要考虑老年人愿意在家颐养天年的愿景,也要充分考虑子女不能充分照顾老人的社会现实,基于此,就需要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积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实现老人早已习惯的居家养老模式,可以通过建设完善和成熟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动员社区的力量,链接政府、市场、邻里及志愿组织等多元社会力量,通过社区照顾、机构照料等方式来补充老年人居家养老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让老年人无后顾之忧的颐养天年。

二、辽宁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面临的困境或问题

把养老服务推向社会,由社会资源来取代家庭成员进行养老不仅是一种可以解决辽宁老龄化、高龄化问题的出路,更是顺应养老产业市场化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推行社会化养老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其一,如何进行规范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现实中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可供借鉴的模板。通俗的说,社会化养老,就是通过利用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即通过社会途径实现养老的目的,但并没有和家庭脱节,只是更加强调了以个人和社区为责任主体的养老方式,可以实现老年人养老不离家、不离开社区,让老年人心理上不再觉得养老是一件孤独的事情。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是,还不能有效辨析个人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福利养老的内涵和外延,使得社会化养老实施受到观念上的阻碍。

其二,辽宁社会化养老服务市场化发展滞后。社会养老服务业虽不是纯公益事业,但带有一定程度的福利性,加之社会养老服务主体严重匮乏,投入大、风险高和行业利润空间小,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个人对养老服务业产业发展的认同性不大、积极性不高,不愿为老年人在社区进行居家养老提供相应的硬件基础设施和优质便利的配套服务,使得辽宁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推进比较困难。

三、推进辽宁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路径

(一)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相关法律和政策

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使老年人在不脱离家庭和社区的情况下安度晚年,老年人不会产生排斥感,但发展的同时需要相关法律、政策的保障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虽然辽宁非常关注老龄化问题,并且为此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但关于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方面的实施法规政策却相对缺乏。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责任主体等并不明晰,社会化养老服务步伐无法可依,开展缓慢。只有通过法律政策对除政府以外的其它服务主体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恰当合适地支持他们的发展,将那些管不了管不好的具体服务交给社会,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探索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发挥市场作用来加快发展辽宁社会化养老服务

辽宁老年人口数量庞大,政府无论在财力上还是人力上都无法提供养老服务的所有产品,养老服务的出路就是探索其社会化、市场化,实现养老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养老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断挖掘与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养老服务领域,应当破除把养老服务产品的提供当作纯粹的福利性事业,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积极推动社会化养老机构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来优化配置整个辽宁社会的养老服务资源。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应适时退位,但并非不管不问,政府除了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引导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外,还要充分发掘民间力量,唤醒居民的公益意识,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自愿者队伍中来,提高为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辽宁社会化养老的帕累托最优

篇8

关键词: 城镇;养老;途径 ;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8; D632.1

养老保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也是老年人口大省,自1998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30年4个河南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一对夫妇需要赡养4到6位甚至8位老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河南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以解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遇到的养老保障难题。

一、河南老年人口及老龄化现状

(一)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增长迅速

根据河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从年龄构成看,在全省常住人口中, 65岁及以上人口为7858799人,占8.36%,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1.4个百分点,反映出我省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按照通用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划分标准,河南人口年龄构成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型。

(二)人口未富先老,面临重负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一般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而到来的,即属于“先富后老”,其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繁荣为人口结构的转变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万美元之间,目前2万美元左右。中国却是在经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时,人口老龄化到来,即属于“未富先老”。中国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足1000美元,2010年才突破4000美元,而2010年河南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5.3%。在物质基础薄弱的条件下,筹划、设计养老保障模式,这是当前的现状。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随着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支撑老年人口的抚养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养老支出比例不断上升。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会进一步显现,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二、河南城镇居民养老途径的现状

河南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城镇居民目前初步建立了“统账结合”基本养老、企业年金与商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框架。全省城镇养老事业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城镇居民养老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主要实行了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养老院、高级(产权化)养老社区、异地(候鸟式)养老等养老方式。

(一)城镇居民家庭养老负担重,空巢老人家庭增多

南阳市调查显示,65%的居民家庭有需要赡养的老人。其中,有一位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占24%,有二位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占19%,有3位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占10%,有4位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占12%;漯河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35.6万人,占总人口的13.7%;三门峡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人29.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3%;驻马店市调查显示平均每人赡养1.02个老人。说明社会老年人口的比重加大,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居民家庭养老负担重。

同时,由于年轻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和住房条件的改善,他们一结婚就另立门户,导致空巢老人家庭增多。驻马店市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空巢率达15%;漯河市调查显示空巢老年人有21.8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61.2%,其中,无子女等直系亲属提供照顾,独居(1人或与配偶居住)老年人3.4万人,占空巢老年人的15.6%。

(二)传统家庭养老观念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受传统观念影响,河南城镇居民多数仍然愿意家庭养老。南阳市调查显示:46%的人最愿意选择家庭养老的养老形式,30%选择社会养老,22%选择社区养老;驻马店市调查显示,58%的人选择了把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3%的人因力不从心被迫选择把父母送老年公寓或托老院,24%的人选择政府社区养老;永城市调查显示,63.5%的人则愿意依靠子女或依靠自身进行养老, 22.5%的人希望依靠养老保险进行养老。家庭成员奉养照顾老年人,了解自家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和生活习惯,与公共养老机构相比,在保障资金相同的情况下,家庭养老的生活质量相对更高一些。选择其他养老方式的人中很多也是无奈之举。随着80后、90后的成家立业,“四二一”家庭模式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许多老人考虑到他们的工作、精神压力较大,无暇照顾老人,只好愿意选择家庭以外的养老方式。可见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容怀疑和动摇的。

(三)社区养老方兴未艾

社区养老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它是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以社区为单位,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必需的服务与照顾,使他们可以长期在家里居住。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着眼点应始终放在社区辅助居家养老的服务上,这种养老方兴未艾,是解决广大老年人社区养老实际生活困难的有力措施。南阳市卧龙区七一街道中光社区有居民5000余人,60岁以上的老人共764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569人。自2005年社区成立以来,工作人员积极做好各项老年人服务,并在社区内不断开展文化活动,完善服务管理,用心关爱社区内的老人。该社区被评为2010年度“河南省敬老爱老先进社区”,成为社区养老的典型。

(四)社会养老初露萌芽

城镇居民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较大,一个“两口之家”照顾四个老人,从时间上和精力上都是不现实的。所以,从发展趋势看,社会养老模式最终将取代家庭养老形式而占据主导地位。现在不少中年人开始接受社会养老的观念。认为当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时,愿意去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机构。全省各市目前都建立了养老院,一些家庭无力照养的老人都已送入,平时饮食起居等生活由养老院照管。南阳市调查显示:30%的人选择社会养老;驻马店市调查显示:39%的人选择去老年公寓或者托老院(社会机构养老)。许多城镇的社会养老已展露“萌芽”,都建立了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为社会养老奠定了基础。

三、河南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但具体到河南实际民情,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家庭养老是人类社会最古老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富生命力的养老方式,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即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模式是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是几千年来社会传承的“孝道”文化之一。养儿防老是社会传承的“孝道”文化。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勤劳辛苦一生的中国老人,晚年最希望过上子孙绕膝、颐养天年的生活,所以老人主观上还是愿意和子女在一起生活的。它既能缓解并不富裕的传统中国社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压力,稳定社会秩序,也有利于尊老爱幼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己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家庭对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不断削弱,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比例不断下降。南阳市调查显示,32%的被调查者同意父母与子女同住,46%的较同意,22%的不同意;68%的被调查者认为赡养老人的压力来自于收入,22%的被调查者认为赡养老人的压力来自于生活习惯的不同造成的压力,10%的是来自于工作环境和有限的精力。

(二)社会机构养老量少质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不仅要求解决代养问题、医疗问题,同时还要求解决护理照料问题,对社会提出的特殊服务要求更加迫切,为社会化养老提供了条件,社会机构养老应运而生。社会机构养老是由老人子女或者是老人自己提供养老资金,由社会机构提供养老功能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部分或者全部的养老功能由家庭逐渐转移向社会机构。事实上,这种功能的转移只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一种反映,这种职责的转移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只是转移出了照顾这一具体的劳务形式,还是要付出经济代价的。社会机构养老本质上是家庭养老的现代化。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城镇居民家庭的类型、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4-2-1”的家庭结构难以担当居家养老的重任。据驻马店市对300人的调查,39%的人在未来养老方式上选择了社会机构养老,其中90%的人注重周边自然环境、食堂伙食、交通条件、配套设施、服务质量、医疗条件,同时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指导、心理护理等基本技能。然而,目前政府对养老的资金投入不足,养老服务机构供不应求,如漯河市公办服务社会老人的老年福利院仅有1所,床位200张。专业护理人员短缺,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行业监管力度不够,一些民办养老院服务质量差,难以满足老人们的需要。

(三)社区居家养老任重道远

“社区养老”与传统家庭养老和养老院机构养老不同,除接受家庭照顾外,主要依托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网络和义工自愿养老服务,兼具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点,被认为是当前最为可行的选择。老人住在家中,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来提供。老人既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生活和精神上的照顾。“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具有医疗服务专业化、社区规模体系化、资源配置成本低等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基本养老的需求。据驻马店市对300人的调查,24%的人选择如果政府开展了社区养老,把父母留在家里主要由社工照顾,15%的人在未来养老方式上选择了社会居家养老,其中70%的人需要家政、餐饮、康复、聊天、健身、医疗保障等养老服务项目,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指导、心理护理等基本技能。然而,目前全省的社区居家养老刚刚起步,任重道远。

四、发达国家养老模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多以居家养老为主,这也是国际跟踪研究发现最人道的养老方式,发达国家在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上的丰富经验,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一)日本:让老人回归家庭

因老龄化严重而有“银发之国”之称的日本,居家养老非常受欢迎,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区服务周到细致,相对完善,还能让老人发挥余热,日本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脱离医院,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是这项保险的主要目的,国民每年缴纳3000日元就可以在65岁后接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针对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家庭空巢十分严重现象,伦理学家提出了“一碗汤距离”的概念,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这样,子女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够方便照顾长辈,后来,有人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最近为“一碗汤”距离,最远为“一炷香”时间。

(二)英国:社区照顾

英国是一个典型的人口高度老龄化的国家。英国政府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重拾社区照顾责任,社区精神病服务在英国得以扩展,之后社区照顾扩展到老年服务。社区照顾有社区活动中心、老人公寓、家庭照顾、居家服务、暂托处、老人院等等。社区照顾明确强调在社区内对有需要者提供服务,可以帮助他们继续生活在家中而无需长期住院护理。社区针对不同情况提供居家照顾生活服务,生活照顾工打扫居室、洗衣、做饭、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等。社区还安排保健医生定期上门,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知识以及预防疾病等,并按照需要向老年人提供有关视力、听力、牙齿、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务。为了防止老年人久居家中孤独郁闷,英国政府还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专为老年人提供娱乐、社交场所,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促进心智健康。英国社区照顾运行模式,主要是依托社区,官办民助或民办官助,其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挥着骨干作用。

(三)新加坡:立法惩罚不孝子女,父母同住买房津贴

1995年,新加坡国会通过了世界上首个《赡养父母法令》,规定被控未遵守《赡养父母法令》的子女,一旦罪名成立,可被罚款1万新元或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为了弘扬孝道,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不少鼓励子女照顾老人的政策,如从2008年4月起,凡年满35岁单身者购买政府房屋,如果是和父母同住,可享受2万新元的公积金房屋津贴。

五、完善城镇养老保障途径的政策建议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变老,老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结合河南城镇居民家庭“少子女老龄化”现象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实际,建议采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社会养老为支撑的养老途径,让每个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

(一)强化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发展多层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加大对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经营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领域。加强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发展面向老年人的家政、护理康复等服务”的精神,高度重视养老事业,从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出发,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搞好规划,成立由民政、发展改革、老龄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沟通,共同促进养老工作的开展。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

各级政府要加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激励社会资金参与。对于低收入的高龄、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鼓励他们在家或在社区养老为主,政府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对于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要建立高龄补贴制度,按月发放高龄补贴。为了确保“三无”老人安享晚年,城镇要增加养老院数量建设,集中供养。

(三)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覆盖范围

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全体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样可以降低保险范围内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率,减轻企业负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养老保险水平,保障包括低收入者的全社会所有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需求。

(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

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首先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老年人要跟随其子女居家生活,方便家庭成员照顾,享受天伦之乐,政府要合理布局社区医疗,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方便的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其次,以社区养老为依托,大力发展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城镇社区要建立托老所,还要鼓励各类社会服务企业建立托老所,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使大部分老年人能够在社区就近养老。三是以社会养老为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公办养老院和民办养老院,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使无人所养的老年人能够进入养老院,进行社会养老。

(五)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高度重视养老机构建设,加快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建设。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重点是以收养“三无”、低收入和失能老年人为主的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二是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对于公办的养老机构,要大胆进行改革,经营者聘任、员工聘用、服务功能承包或公建民营,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过程中,在政府承担社会养老义务、“机构养老”覆盖最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鼓励企业和民间力量,大力发展养老产业。

(六)完善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养老保障方面,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权益及保障,老年人参加社会发展的权利、法律责任和处理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为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在老年福利、老年保险、老年保健以及老龄产业、老年设施等方面,还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更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使养老保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七)借鉴外国养老经验

如日本解决家庭“空巢”老人的“一碗汤距离”、“一炷香”时间;德国大学生以劳换租,独居老人和单亲家庭一起住;新加坡立法惩罚不孝子女,父母同住可获津贴;美国社区养老;英国社区照顾等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人口老龄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如何真正地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实现好老年人的权益,保证老年人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是构建让子女放心、老人安心、社会安定的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均. 我国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2(6)

[2] 窦玉沛.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N].中国社会报.2010.11.12

[3] 窦玉沛. 民政部:着力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J].社会福利2010.11.15

[4] 韩家新.有关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2011(1)

[5] 黄雄. 加快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

篇9

—由人口老龄化问题引发的对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思考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与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扩大,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更为关注。各地开始对养老福利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老有所养”成为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我街道根据港民[20__]36号文件《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操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了“三定”(表现出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一定的好评,反映出了一定的问题)收获。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 交流 服务

前 言

“居家养老”是指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社区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居家养老”由大连市首创,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它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目前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调动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成为老人、养护员、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我街道自20__年以来,加强工作,仿效学习,基本形成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法体系,成为今后深化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有力依据。同时,我们就发现,要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落实到实处,保持社区居家养老工作顺利健康发展,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探讨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交流与服务。

一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回顾

黄石港街道地处黄石港区北段,东临长江,南至青山湖1号湖与4号湖;西到老虎头;北与鄂州接壤,面积约13.4平方公里,居民19969户,人口63825人。街道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6310人,占街道总人口10.1%,另外,“空巢”老人、困难老人、低保老人、残疾老人约503人。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银色浪潮来势迅猛,养老压力越来越大。

1、提供家政生活服务。主要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问题。根据老人需求设立“五洗”(洗头、洗脚、洗澡、洗衣、洗被)、打扫卫生、做饭等“保姆式”服务项目。

2、提供安全保障服务。主要解决老年人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担忧,尽可能地为老人提供生活中各方面的安全保障。

3、提供精神慰籍服务。主要解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提供各种问候式的服务。安排专门居家养老护理员每天上门问候与交流,与老人聊天解闷儿。为独居、空巢、困难老人担任帮扶信息员,把老人的困难情况和救助要求及时反映给街道养老服务站。

二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反响

空巢即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当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当中产生的一种客观必然的现象。按比例数据,城市空巢老人49.7%,国外有的已高达80%,甚至更高。从趋势讲,这是必然。像过去那种多子女家庭来共同照顾老人是不可能的。因此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需要人照顾而身边无人照顾,这就体现了社区居民养老服务的意义所在。身边无子女或者子女照顾不过来,从这个角度,社区对老人、对家庭成员的支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居家养老是对这一现象所作出的一个正确选择。

在走访的我街道的一些居家养老老人中,他们大都对现在党和政府采取的这一“便民、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深表赞赏和感激,称颂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情,让他们有吃、有住,有了温饱,不再受寒挨饿。每逢春节或是佳节,这些老人都会送上表达自己心声的祝福或是感谢信,并且对我们护理员的护理工作也是拍手赞好,认为她们就是自己的“好女儿”。

三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尚处于“雏形”,相关制度和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在现有状况下,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一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居住条件差。从走访的情况来看,我们的老人大都住着棚户式的房子,面积一般在30—40平方米,室内都没有降温和取暖设备,甚者连照明设备都没有。当然也存在自有房,但多半为政府出资(30元/月到80元/月不等),自己觅房。随着旧房改造工程的开展,一些老人犯起了“愁”(居住于沿江社区的老人),不愿搬迁,因为对于在这里有居住了几十年感情,住久了,路熟了,感情也深了。

2、时间标准难。对于有些脾气古怪的老人来说,作为护理员,不能去早也不能去晚。所以服务“准时”成了护理员一个头痛的问题。

3、用水“如油”。城市生活用水不是免费的。而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自有的那些“勤俭节约”的优良习惯,反而成了护理员工作的一大难题,因为担心在为他们洗衣、洗被时会浪费“贵如油”的水,所以护理员只好将衣被带回自己家中清洗。

4、印章“如宝”。护理员每日工作都要有“凭证”——服务对象的印章。但是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他们视印章为宝,不会随意拿出,只按手印,或是保管很“精心”(这里指“防诈”)。这样以来,导致印章易丢失或是给街道养老服务站的监管工作带来不便。

四 街道为顺利进行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倾向

1、有效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室,聘用一位有医务资格的专业人员,最大限度地为社区老人提供医疗保障。还可以社区卫生室为平台,提供帮助老年人测量血压、健康咨询等服务,并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走访检查,联系街道卫生站对行动不便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2、开设社区志愿者服务日,为老人免费服务。社区每月应开展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服务项目要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如理发、裁剪、测血压、修锁、磨剪等项目。

3、开展各类活动,丰富老人生活。社区应组织开展大

型为民服务活动,如为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提高老人对健康的认识,从而有效的、合理的自我保护。同时,还可以培养不同老人各自的兴趣爱好,如听广播、听收音机、唱歌等,让老人不会再“听寂寞在唱歌”。

4、以贴心服务为落脚点,推出居家养老“四个一”行动,为老人提供精神食粮。在老年人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一个“老年人康复室”;社区不定期的举行一次“独居老人联谊会”;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一个“爱心门铃”;进一步开展一对一牵手结对活动(即社区主任和工作者与困难老人接队、低保人员与老人结对、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单位与困难老人结对的形式)。

社区居家养老在实施中还存在几个方面需要探索:

(1)社会化养老能否出台一个规范化实施方案,政府是社会化养老的支撑力量。推动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体系。

(2)政府能否出台一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优惠政策,帮助、支持护理员做好这项服务。

(3)社会化居家养老这项工作必须专人专职管理。

(4)“居家养老”虽然是在家养老,可实际上需要庞大的社会资源支持,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包括家庭子女的参与才能落实完成这项工作。

(5)“居家养老”的对象应当普及化、广泛化,不仅包括“三无人员”、低保对象,还应囊括所有6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困难老人。

(6)“居家养老”服务应重在“攻心”,加强交流,为老人解除心理障碍。

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 政府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2.83 文献标识码:A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兼有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者的优点,能够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社区都需要共同发挥合力,而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1制定统筹规划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政府应当未雨绸缪,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主动提前作好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政府应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促进区域内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为目的,将它纳入本市社会和经济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做好市政规划和建设规划,特别是新建居民小区、新城区建设、改造老居民区时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配套建设,对区域社区养老各类服务设施设置数量、规模、布局等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配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以适应日益增多的养老服务需要,使其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

2进行政策扶持

政府对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进行政策调控和政策扶植。应建立适合多层次、多种类、多方式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政策,制定包括优惠、鼓励、法律责任及服务标准等相关政策与规定,加强对社会支持行为的规范、激励与引导。对从事社区服务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居家养老服务业;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上岗政策,确保服务专业化;规范服务标准,完善奖励制度,形成社会监督和市场竞争。

3增加财政投人,促进资金供给多渠道

资金是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但当前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财政政策,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投入极其有限,经费来源主要是少部分财政补贴和社会募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具有不稳定性和临时性,不利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为了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仅依靠政府单方力量不足以应对,未来应该是政府、个人、企业多方共同筹资的模式,应建立多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筹措和运作机制,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多方筹资,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3.1建立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相匹配的财政支持制度,设立专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

政府应当通过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规划,建立起对于居家养老的整体预算制度,从财政预算安排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预算资金,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专项资金,从而保证每年给予居家养老财政上的支持和持续投入,确保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专项社区养老资金可以有两个用途:(1)建设硬件设施;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硬件投入,大力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更新、扩建、改建或完善和提高工作,加快文体、娱乐设施的建设;(2)通过政府的补贴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社区为老服务。这两种用途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互为补充、综合利用。

3.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融投资

除了政府投入资金外,还应该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如发动机关、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国外机构和个人等社会各界进行资金捐助;将福利彩票的收入按照比例投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规定执行;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一些便民利民服务实行有偿服务,以弥补服务资金的短缺。除此之外,还可采取多种方式大力调动社会其他社会投资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金的力量,吸引社会各界通过筹集大量社会资金为民造福。

3.3完善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探索较为完善的财政激励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颁行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补贴政策来引导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种类和水平的发展。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台规范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收费监管办法,同时以民政部门考核验收认定的等级标准确定指导价,政府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运用可以通过购买养老服务人员的公益岗位(包括完全购买和部分购买)的方式实现再就业和老年福利服务的双赢。

4建立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培训体系

我国社区老年服务起步晚,起点低,不仅老年服务的基础设施薄弱,从事社区老年服务的专业人才也严重短缺。目前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专业素质较低,使得社区老年服务只是在表面的层次上发展。加快老年服务建设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员队伍。为此,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逐步推行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制度,对进入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逐步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即凡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至少要取得县(市)级人社、民政部门经过一定时间的理论培训和实习考核,取得养老服务资格证,方能允许上岗的制度。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营养学、护理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使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更专业化、知识化。

5建立福利性、公益性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庞大的社会资源支持。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也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过程。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鼓励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民政机构、宗教团体、公民个人等积极创办各类提供养老服务的各类机构,以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这样就可以将政府力不从心直接承担的责任部分配由各类机构去承担,政府则由直接的社区老年服务的提供者角色,逐渐转变为监督者、规范者,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社区服务。

6政府要完善社区老年服务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关于社区老年服务方面的法规、条例还很不健全,现有的政策法规也存在定义不够明确,实际操作困难等问题。政府加快制定和完善社区养老政策和法规是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根本保证,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所以,政府不仅要着力加大对社区老年服务的财政支持和资源分配,还要完善相关法规,进行制度安排,要制定出符合地方实际的关于社区老年服务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规定社区老年服务中的各项管理制度、经营、组织办法等,明确社区老年服务的财政安排、监督和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从立法上规定服务的对象,服务的标准,服务资金的来源,监督部门的建立及各种奖励性措施等,使服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法律上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且对已有的政策和法规要加强监督力度,确保其真正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宏观规划、管理以及制定政策体系、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而且要协助整合社区资源、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公益岗位、进行相关服务人员培训等,因此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襄阳市科技局2014年科技计划研究专项课题“襄阳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务.社会福利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高鉴国.中国社区工作者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 詹成付.社区建设工作进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