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问题

篇1

关键词: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97-02

引言

世界经济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的分支,最早由中国人民大学设立,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更好的了解世界经济形势,国内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世界经济专业,近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在世界经济领域有所专长的人才。但对国内七所重点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研结果显示,世界经济硕士培养中还存在专学不分、实践不足、课程设置趋同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地对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一、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1.研究方向。基于对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七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研,我们看到,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按照世界经济学科的知识结构大致分为:世界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与投资、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世界经济运行与国别经济研究等;个别高校如南京大学基本按照地理区域将研究方向分为美国与欧盟经济研究、东亚经济研究、区域一体化研究。整体来看,研究方向的相似度较高,以宏观经济研究为主。另外,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采用导师负责制,授课模式以集体授课为主,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

2.培养目标。七所高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虽然表述不一,但十分清晰明确,概括起来就是要培育了解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能够洞察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研究中外现代经济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具体又包括两类:一是对中国经济运行、国家经济政策和世界发展状况十分熟悉,能够运用各种经济学原理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熟练把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等各种世界经济理论基础,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学术研究的学术型人才。

3.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需要,为受教育者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其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反映的是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最优化设计以及诸因素的最佳组合。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采取“学位课程+学位论文”的方式,学位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达到所要求的学分并经中期分流考核合格后,即可在导师指导下进入学位论文的撰写阶段。

二、当前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方向不够细化。从目前的世界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没有所谓“最优模式”,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由于所面临的全球经济形势不同,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方针也不同,因此我们在研究世界经济领域问题时,应该既研究具有普遍规律的宏观问题,又探讨特定时期和特定国家的具体问题,中国现有世界经济专业的培养方向大多比较宽泛且偏于宏观,明显不够细化,因而针对性不强。

2.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虽然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较为明确,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类,但是在实际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这样一种倾向,因此这种单一的“学位课程+学位论文”的培养模式对多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当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培养过程中也比较注重校外实践这个环节,包括聘请校外导师、开展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但是大部分由于各种资源的制约,在实际运用中并不理想,与预期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

3.课程设置理论联系实际不足。课程设置是根据研究方向来制定的,由于中国高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相对宏观,所以从课程设置来看,都是比较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体系。但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世界经济格局进入调整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又使得所有的经济体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在实践面前显得有些“滞后”,一些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需要通过更具有时效性的课程设置和更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研究。

三、完善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1.增设研究子方向。在培养方案中,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优势及地缘特点增设研究的子方向。虽然研究的是世界经济,但我们的最终立足点是通过学习世界经济,为中国更好的融入世界、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各个高校可以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专长及学校所处的地区情况将研究方向细化,形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既可以避免趋同性,同时又可以更好地为经济研究和实务工作服务。

篇2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160-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5

在研究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关系时,一种“倒U”型的关系在1993年被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提出,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会呈现一个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见图1。国内外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验证“倒U”型的EKC是否存在,Panayotou发现SO2和悬浮颗粒物的排放量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1];Iwata发现CO2和NO2的排放和人均GDP的关系也符合“倒U”的假设[2]。另一方面,对EKC的成因进行分析,Gene发现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越严重,EKC的形状越陡峭[3];Dinda发现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使EKC的拐点变得更低[4];Azomahou发现政府的严格监管和较严格的环保舆论有能够使EKC变得更平稳[5]。这些研究虽然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但是这些研究都只针对一个方面做了研究,没有全面地考虑问题,同时他们都是对欧美等国家进行的研究。国内的研究多是针对全国进行研究,但是国内各个地区经济增长极不均衡,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各地区政府财力差距也很大。大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收入水平和环境污染程度的表面数量关系上,这两者的内在机理仍然处于“黑箱”状态,打开黑箱并弄清里面的内在作用机制是本文的研究出发点。本文使用2001至2010年的数据,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环境和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引入了产业结构、居民素质、技术进步、政 府行为、外商投资、产业集中度、人口密度这七个变量对传统的EKC进行补充解释。同时对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性差异进行实证和解释。

1 研究思路

传统的EKC研究模型是分开针对不同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粉尘、烟尘、工业废气、工业废水等)进行研究的,这样可能对不同的污染物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果,无法作为研究环境和经济增长整体关系的依据,更无法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一致的依据[6]。因此,本文先采用CPI(compositive pollution index)即综合污染指数对环境污染指标进行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环境污染度量的指标一元化,有利于做整体分析。

CPIj=∑mi=1PIjt×Wjt(i=1,2,3;j=1,2,……n)(1)

PIji=Pji/1n∑ni=1Pji(i=1,2,3;j=1,2,……,n) (2)

Wji=Pji/∑nj=1PIji(i=1,2,3;j=1,2,……,n)(3)

其中: j表示第j个省份;i代表第i个污染排放指标;PIji表示环境污染分项指数;Wji表示第i项环境污染指标的权重。

CPI(compositive pollution index)指综合污染指数,用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这“工业三废”加权表示。这样做的好处是把传统的三废分开考察变成综合考察,简化明确了环境污染的度量指标。采用各省人均污染物排放量进行计量,使得各省的数据更加具有可比性;采用在生态经济学上常用的污染贡献率来加权各种环境污染要素,使用各项污染因子的质量分指数来确定权重。

篇3

一、延安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近年来旅游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在治理生态环境上,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投入,取得了良好成效,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发展速度较快,产业初具规模,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11年、2012年、2013年延安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110亿元、180亿元、151.9亿元,旅游经济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

3.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目前,延安市主要景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住宿、饮食等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景区的卫生、人文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接待能力明显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也明显改善,同时,兴建了相关的娱乐项目,景区基本实现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建设格局。

二、延安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城市定位模糊。依赖延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近年来延安经济飞跃发展,城市开发日新月异,但这与延安革命圣地的地位发生了冲突。新城老城混建,高楼大厦与窑洞、钢铁斜拉桥与延河大桥并存,革命旧址周边环境不断受到侵占、蚕食或消失。

2.旅游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小。一是红色旅游仍停留在旧居游览上,游览形式以静态参观为主。像宝塔山、杨家岭、壶口等一些较大的景点,差不多三个小时左右就能游览完。二是缺乏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红色文化,特色旅游亟待发掘内涵。游客去革命旧址参观,看到的就是一孔窑洞、一个土炕、一盏油灯、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没有从中感受到更多。而解说员的解说词很像政治教科书,缺乏现代语境。三是忽视陕北自身具有的民俗文化和黄土高原的生态资源。

3.景点相关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景点的服务工作不到位,延安在2011年全国旅游城市中游客满意度排名中再次垫底。延安由于受地形限制,目前城区内只有少数几十家星级酒店和700多辆出租车。星级酒店和出租车数量少,成为让延安旅游缺乏提升服务足够空间的两大“先天性硬伤”。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的陵墓所在地,名气太大了,游客心理预期肯定很高,但延安地理位置特殊,城镇规模小,旅游服务的软、硬件条件还很不配套,这势必会带来游客的心理落差。特别是散客一般会在小餐馆就餐,认为卫生服务相对较差,有时候在小店里买到劣质土特产,其满意度会相对更低。

4.资源利用率低,闲置现象严重。大部分景区景点无法体现和承接革命精神,另外景点参与型和学习体验型的旅游项目少,“走马观花”现象严重,无法留住游客,更别说进一步的消费。整体规划不足,“红色之都”向周边的辐射作用发挥不足,周边县各自为政,造成旅游资源浪费。

5.目前旅游队伍的准入门槛太低。对资质、能力、素质的约束不够,对延安旅游的形象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发展延安旅游经济的解决措施

1.调整城市总体结构,中疏外扩,上山建城,保护革命旧址。延安属于典型的线形城市,城区密集地分布在一个“Y”字形的三条主川道中。市区地形最为宽阔的东川最宽处也不足1公里,长度却超过了20公里。而地形更为狭长的南川,最宽处只有200米,只有两三条马路的宽度。其36平方公里的城区目前容纳了近50万人口,人口密度接近北京、上海,达到每平方公里1.47万人,这使得城市发展和保护革命旧址发展红色旅游无法兼顾。

“中疏”就是把现有老市区的密度减下来,借鉴平遥古城的经验,将老市区的政府机关、居民等迁到新城,恢复老城原貌,保护革命旧址,发展红色旅游。修旧如旧,城内建设特色窑洞,只有旅游大巴可以通行,以解决交通和住宿难的问题。“外扩”就是将老区部分城市功能扩到外面去,在山上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延安,突出红色延安和现代化延安两个特色。

2.树立“大旅游、大发展”理念。积极实施“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一是构建新的资源开发模式,将延安旅游业发展纳入整个陕北大发展的框架之内,通过资源的整体设计,科学开发,规模利用,提高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益;二是确立资源梯次开发的总策略。各个区县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基础不同。要根据各地的发展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的开发进程;三是要统一进行旅游线路的总体设计。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同质资源的重复开发,减少重叠项目的建设,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实现区域范围内区县旅游资源的共享性与互利性。

3.加大红色旅游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政策环境,鼓励当地多元化的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业发展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最终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优秀旅游城市,推动延安红色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4

1.社会转型加快、经济利益纠葛增多、人的心理压力大,这是亲属间犯罪的社会根源。我国社会正处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着工业化、城市化乃至现代社会转型期,长期贫穷落后、底子薄、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的国情决定了,社会各类资源相对匮乏,人们面临的生存、发展、子女升学、就业、住房等等压力是空前的。加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人们倍感生活不易,活得累,心里压力前所未有。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转化为经济、心理压力,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纷争,矛盾激化,直至犯罪发生。

2.家庭环境恶劣和不良的家庭行为模式,即家庭功能障碍是后继犯罪行为情景因素发生地根源。除犯罪人文化素质低,无法律常识、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等主观原因外,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童年生活影响人一生。一个人出生后如何成长,是受家庭潜移默化影响的,它规定一个人的行为、性格、才情。如果孩子身处和谐家庭环境,他会觉得幸运、幸福。相反,不良家教,会走出一个精神不良孩子,甚至自小就深藏对父母、亲人及社会的仇恨。不良家庭环境造成人格障碍,是亲属暴力犯罪发生的内在动因,当前环境行为是犯罪发生的外在诱因。而内外两个消极因素,根源于家庭功能障碍。具体说,缺少亲情的家庭氛围,不良家教模式,纠结不清的家庭关系,沟通不畅的互动方式,责任缺乏的家庭行为等。都是导致行为人产生人格障碍的家庭因素,也是后继犯罪行为发生的根源。尤其是不良家庭行为模式,会代代恶性循环。不良家境长大的孩子,他可能以同样模式去对待自己的家人、孩子及他人。我国长期奉行“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子观,家长对子女体罚、辱骂,在农村仍是常态、普遍的。中国政法大学巫昌祯教授认为,父母教子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父母只顾忙于工作、麻将,子女与父母缺乏交流,内心压力找不到合适方式和渠道排解,长期压抑,会使他无法控制情绪,可能出现典型躁狂行为,以暴制暴,最终酿出家庭悲剧。

3.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腐朽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人的心理侵蚀,尤其对青少年不良影响是亲属间犯罪的思想根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看法,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决定人的生活态度、理想信念,规范人的行为选择,引领人的价值判断。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可能导致人做出违规行为,甚至犯罪。近些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两个文明”建设不协调,“一手硬,一手软”,片面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精神塑造,社会滋生各种不良观念,这是违法犯罪的认识根源。少数人追求利益不择手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横飞,人欲横流,优秀传统文化丢失,亲情关系淡漠,问题家庭不少。一些人道德观念扭曲变形,没有理想信念,更没有对社会规范与法律的敬畏,少数人信奉金钱万能,社会责任感差。这是一个社会很可怕的现象,佛教说,上帝会让一个人在死亡之前发疯。

4.亲属犯罪刑事立法不明确、不完善。亲属间犯罪既有普通刑事犯罪的一般特点、规律,又有其特殊规律。大多亲属伤害案件源于家庭内部矛盾处理不当,因此,对亲情犯罪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刑事犯罪的处理模式,应当有从轻、减轻,乃至免于刑事处罚法律规范,也应有从宽的刑事政策。遗憾的是我国现行法律没有亲属犯罪具体条文规定,亲属犯罪无论轻重,司法机关均参考普通法律定罪量刑,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处罚了之。既忽视传统社会家庭伦理亲情因素,又带来新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新的犯罪后续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亲属犯罪的对策思考与研究

亲属间犯罪案件呈高发趋势,是目前犯罪的新动向。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全社会及有关部门都要高度警惕这种犯罪动向,研究对策加以防范,尤其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对此,笔者吸收各方意见和建议,归纳提出如下对策思路:

1.深入基层和农村,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基层群众法律素质。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普通公民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让民众学会用法律武器处理矛盾。弘扬传统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意识。要倡导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宣传“八荣八耻”。搞好公民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开展争创“文明村、文明户,文明人”活动,使人们妥善处理家庭矛盾,营造“善良、忍让、理智、懂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2.转变司法理念,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司法机关要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慎用强制措施。对那些主观恶性不强、危害不大的亲属犯罪,要采用教育和挽救措施,让嫌疑人有重新回归社会和家庭的机会。要用好刑事和解制度,立足于社会和谐、稳定,既要打击极少数恶性犯罪人,又要区别对待。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恰当处理内部矛盾。在基层应积极开展调解疏导工作,及时化解家庭邻里纠纷,启动建设基层和谐家庭活动。在农村建立群众调解机构,乡村干部要履职尽责,经常深入农户,及时调处各种纠纷,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亲属间矛盾属于家庭、家族内部矛盾,打断了骨头连着筋,完全可通过内部调解,教育感化等和平方式解决。因此,应该加强村委会、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社区物业等基层组织的调解作用,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使其真正成为解决纠纷的桥头堡。

4.尽快设立基层心理咨询室,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目前,我国基层村庄、社区基本没有心理干预机构。有些人心理问题发生时,缺乏干预和治疗,消极情绪不能及时发泄,最终导致自杀、精神病甚至于犯罪。严峻事实提醒,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要重视心理干预和治疗机制作用。至少可以遏制与减少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亲属犯罪案件的发生。

5.完善亲属犯罪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纵观我国亲属间犯罪研究历史,1979至1999年20年,刑法学集中在亲属间容忍制度和亲属盗窃罪研究;1999年至2009年10年,亲属犯罪研究加快,其罪名范围扩大,如盗窃罪、包庇罪、行贿受贿、遗弃罪、诈骗罪、杀人伤害罪及性犯罪等等。近三年,亲属间见死不救行为也由实践案例变为研究热点,亲属间容忍制度愈加完善。然而,亲属犯罪问题研究仍很不够,成果零乱、分散,近亲属概念混乱,犯罪构成不明确,罪名不统一,亲属关系如何影响定罪、量刑等等,理论不足,条文缺乏,司法实践无法操作。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刑事立法意见:

(1)明确亲属犯罪主体与犯罪对象范围。我国没有专门亲属法,民法通则没有专设亲属编,近亲属制度散见于婚姻、继承、收养及民法通则基本法律中,对亲属关系采取单行立法模式。国外仅少数国家将亲属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多数国家将亲属关系在民法典中予以规定。我们认为在民事法律中规定近亲属概念:近亲属关系以两性结合为基础、直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自然属性为基础,首先表现为伦理关系,然后才成为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近亲属的范围设定以“直系血亲和二代以内旁系血亲”为宜。同时需指明,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教育关系的继子女;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以及养兄弟姐妹。笔者同意,在制定民法典时可专章设亲属编,明确规定近亲属范围。而刑法则参考民法,适应打击犯罪需要,从广义上将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其他具有亲属关系或亲密关系、利益关系者都纳入近亲属范畴。

(2)立足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采取由点到面,由亲属犯罪个别罪名先行立法再扩大立法范围。以下罪名有立法基础,有司法实例,可先行立法:A.亲属间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B.亲属间遗弃罪立法;C.将亲属间人身杀害和伤害行为以及性犯罪行为立法给予加重处罚;D.亲密关系人之间的贿赂犯罪问题。结合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形势的严峻性,贿赂犯罪高发、普遍性强,不宜将亲属关系作为轻型化量刑情节规定,亲密关系影响定罪量刑比较敏感,予以观点保留。

(3)应把刑事和解制度引入亲属间犯罪之中。当然,亲属间犯罪适用刑事和解应考虑一定的限制,主要适用于亲属间财产犯罪和部分亲属间人身犯罪,且情节较轻,行为人真诚悔悟、被害人谅解并自愿和解。2012年度修改颁布后的刑事诉讼法,已经明文规定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第277条规定: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我们认为,新刑诉法设置刑事和解程序的意图,一是为修复社会关系,利于社会和谐,二是给那些主观恶性不大的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此法律程序当然适用于亲属间类似案件的处理。但是,这些条文无疑抽象、笼统,适用于何种近亲属,适用的具体罪名,定罪量刑标准、原则仍属模糊。最高立法机关应当立法明确亲属间犯罪,如何适用刑事和解程序。

篇5

关键词:项目施工节约四新四节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社会50%以上的固定资产都是通过物质形式,由施工企业转化和完成的。建筑施工企业的科技进步进程和“四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四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应用水平,在很大程序上影响并决定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速度。国家和建设系统所确定的建筑业的“四新”、“四节”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重点,也是施工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施工企业在承担项目施工中所消耗的资源、能源、原材耗量指标、掌握运用的施工技术、生产作业工艺、项目管理手段与国际同行相比差距很大,而且集中反映在施工现场的方方面面。差距大,当然预示着项目施工现场开展“四新、四节”的潜力大,所起到的效果大。施工企业抓节约创建工作的主要重点应集中在项目施工的现场。

2、项目施工现场的浪费现状与突出表现

2.1电能利用效率低机械设备机况差器材选用不当

施工现场整体看仍然存在超期服役耗能型施工机械设备,正在服役的机械设备不认真执行按时按期的保养、保修、检验制度,不建立设备档案。施工周期内投入使用超时、超负荷运转,闲置时横卧露天,不遮挡、不养护、任由风吹雨打,日晒灰积,加快了陈旧、老化,造成传动系统锈蚀变形,增大耗能,有的机械动力系统还在使用耗能大淘汰型J系列电动机,其使用效率值N=0.6-0.75.

施工照明方式落后。施工照明主要分作业照明、夜间照明、管理照明三种形式、普通采用源漫射光源,不善合理搭配聚光光源和漫射光源灯具,灯泡采用能耗大,发光效率低易损坏的白炽灯泡。工地电工只管通电,不管用电,使用者只管用电,不管控电、节电,这样形成了办公照明有人没人灯长明,作业点照明上班、下班长明灯,夜间作业和安全保卫照明,整个工地是昼夜银花不夜天。

施工用电线网布置不规范,凭经验不计算,配线选材不合理。特别是动力线路线材造型应根据机械设备安装容量Ps、计算容量P30、计算电流Iis、需要系数Kx、线材电压损失C值等因素确定线网类型和线材的型号和规格。然而,现场普通存在全部施工用电线材均为热阻途损值大、易老化、回收重复利用率差的铝芯线材,仅管同规格每元/100m价格铝芯低于铜芯线材,但从回收利用次数和用电节能上看是拣芝麻丢西瓜之愚事。

2.2施工用水无节制跑滴漏情况依然

在目前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很差,城市用水紧张的情况下,施工现场均安装有施工用水计量装置,但只反映了施工周期内发生的实际用水量。根据水费发票对几类结构建筑竣工工程的生产成本和预算定额耗水指标分析表明,施工生产实际用水成本大大超过施工定额用水量的160%,中、小类工程甚至超过200%以上。究其原因,除施工管理因素外,主要存在施工用水管网布网不规范,硬管埋地深度不合理,时常遭遇现场车辆碾压和人为因素造成裂管。有的作业人员在管网上随意乱接临时用水胶管,接口处绑扎密闭性差,胶管出水口不安控制开关,用水后随意拆卡造成胶管裂缝、砂眼漏滴。特别是在淋砖、润墙作业的工艺上由于对淋、洒、润、浇的概念掌握不准,任由水管冲淌,造成多余水四处流淌。露天砼结构构件养护不做保湿、保水措施,使用旋压式闸阀和水龙头,用水后不拧紧或无人理会形成长流水,总之,整个施工周期施工用水无生产用水控制计划,用水无度实报实销。

转贴于

2.3施工原材料保管不善使用超耗严重造成无畏损失

施工原材料超耗主要反映在采购当中的缺斤少两,运输工具选择不当造成洒落和丢失,严重的出现车祸损失,现场保管不善造成降质、失效、回收利用差。有的施工项目即推行金属罐装散装水泥不力,仍大量使用袋装水泥,而现场简易水泥库保管不善,防潮,防水性能差,雨季造成大量报废固结水泥,有的将钢筋加工车间设在现场,大量钢材堆放在露天任其锈蚀,钢筋加工中造成的短节碎料回收困难,碎屑锈末不能回收,污染严重。砌筑工搁底排砖掌握不正确,造成砌筑时砍砖过多,分头碎块增多,砌筑和装饰抹灰造成落地灰浆过多,回收太差,预防措施不力。特别是在砼现浇构件模板拆除野蛮作业,无专人对木模、木支撑、木构连件进行分类,堆码、维护、保管,直接造成大量裂、断、朽、烂,使施工周转使用数次降低。

2.4“三化”处理不力建筑垃圾增量

项目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目前有上升趋势,造成如此局面除上述诸方面原因外,还有现场的管理方式、管理力度、工种协调、设计临变、二次装修、野蛮作业等因素促成了建筑垃圾的增量。仅管许多施工企业相继建立了ISO9001/14000/18000质量、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并在建筑垃圾的“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上与城市环保、卫生、再生资源回收等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看在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回收再生利用方面,施工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对“三化”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认识不足,目光短浅,愿罚不愿投入,信息不畅,技术空白,只维持在传统回收利用的低层面上。

3、解决的途径

3.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立项目“四新、四节”激励和奖惩机制

建筑施工企业首先要切实加强“四新、四节”的宣传力度,使推行“双四”的重要意义深入每个员工之心,积极制订、修订施工企业科技进步规划和年度推广应用“双四”计划。制订项目“双四”奖罚目标、指标、落实责任制、形成员工讲节约、项目讲节约,企业讲节约的良好局面,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双四”工作的健康有序的进行。

3.2大力提升项目施工科技含量,促进节约增效。

施工企业的科技进步,其具体工作任务就是在项目施工中推广应用“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四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建设行业推广的新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当然,推广应用中要讲实用性,结合性,成效性,要讲解决问题,其目的就是要求施工企业节约、增效。就当前情况看如:成品钢筋专业化加工配送技术、高效保温隔热层技术与构造工艺、热桥阻断构造施工工艺、高效节能长寿命施工照明灯具、智能化控制开关、环保高效节能施工机械、利用Y系列节能电机彻底改造现有施工机械动力源、高效功率补偿器技术、节水型闸阀开关、电子水表等,推广应用上述成熟的技术和工艺,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节约增效,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3重视建筑施工垃圾“三化”处理与再生利用

环保节能,变废为宝。实际上60、70年代有的老施工企业有很好的传统节约经验可供借鉴,如今在有的项目施工现场没有专门拓均和专职人员负责对施工垃圾进行收集,分类,回收加工,利用,如对钢筋头,废元丝,旧铁行集中中售给废品站回收练钢,废木屑,锯木集中售给当地木屑板厂作为原料,如落地砂浆过筛后经成型机加工成砌块,对不可回收有害的施工垃圾打包封袋,按照城市环保部门规定要求送往指定处理中心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等,不要在施工生产中注意按照自然生态环保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组织施工,项目施工社会逐渐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资源”的良性局面。

4、结束语

篇6

化肥作为提高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农业总产的贡献率,已被广大农民所认识,但是近几年随着化肥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化肥的增产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人们发现化肥不那么“灵”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降低了化肥的增产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1 施肥结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目前,有些农民仍按传统的经验施肥,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如水稻、玉米重施氮肥、轻钾肥,应该减氮增钾。大豆重施磷肥、轻氮、钾肥,应该减磷增氮钾肥。符合我县的氮、磷、钾投入比例应为l:0.5:0.8。可见长期的盲目施肥,致使投肥量虽加大,产量却不增加,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1.2 施肥方法不科学。农民们往往注重大豆、小麦底肥的施入,很少进行追肥,致使作物生长后期出现脱肥现象,影响作物的产量。水稻、玉米轻施底肥,重追肥,并且追肥量大而且集中,这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肥料利用率低。造成生长后期贪青、晚熟、倒伏。种肥不分、施肥深度过浅也是化肥利用率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农民在给作物追肥时仍采用人工撒施再起垅掩埋的办法。这种施肥方法虽然省工省力,但仍易造成化肥的挥发和淋失。另外,小麦春播时,土壤只化冻3-5厘米,化肥根本无法深施,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化肥利用率。

1.3 微量元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长期得不到补充,其含量已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根据“最小养分律学说”,即使氮、磷、钾的施入比例合理也会影响作物的产量。比如:大豆缺硼、缺钼降低大豆根瘤因氨能力。玉米、水稻缺锌,形成白化苗。水稻缺硅降低抗病能力。

2、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化肥的投入量和利用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而黑龙江省仅为30%,与我县低于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一倍。目前我省施肥水平为500万标吨,如果化肥利用率提高10%,就等于节省化肥50万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化肥厂的产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下面提出几点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式和方法:

2.1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测试结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调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合理用量和比例,使作物得到全面合理的养分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2.2 全面改进施肥方法。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在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合理地分期施肥,以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的养分供应,达到经济施肥的目的;另外,要大力提倡秋施肥和侧深施肥,小麦通过秋施肥达到深施,水稻通过秋翻,秋施肥达到深施。玉米和马铃薯通过刨埯和追肥器达到深施,大豆利用精量点播机达到深施。通过秋施肥和深施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肥料的损失,从而提高了化肥利用率。

2.3 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有机肥中除含有氮、磷、钾和各种中微量元素以外,还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胶体,具有改土培肥等重要作用,可弥补单施化肥所造成的养分单一、易被土壤固定和淋失等缺点,化肥损失少,有利提高化肥利用率。

2.4 提倡秸杆还田、培肥地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有利于提高化肥利用率。

2.5 大力提倡使用针对各种作物嗜好和土壤而配制的专用肥,专用肥含有作物所需的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它使化肥的施用更科学、更合理,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品质,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实现了更高的投入产出比。

2.6 其它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方法。

看土施肥。如:砂性土壤,漏水漏肥严重,应采用“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

铵态氮化肥切勿与碱性肥料混施。如:草木灰与硫酸铵混合施用,引起氮的挥发损失,降低肥效。

尿素施用后不宜立即浇水,也不易在大雨前施用,否则,尿素很容易随水流失。

避免用尿素、氯化铵等对种子有毒害和腐蚀作用的化肥做种肥,应该种肥分开使用,以免影响种子发芽,造成缺苗。

篇7

[关键词]水井 措施作业 封隔器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096-01

水井措施作业是分公司调整战略部署,在新井工作量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而引进的一项新工艺技术,通过近两年的陆续施工,试采大队已完成30余口,且大部分班组在施工中得到锻炼,已完全掌握了该项工艺,能够独立施工,为大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针对水井措施井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为今后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1、措施井工艺介绍

水井措施是指为使水井达到增注目的而改变井筒内生产层位、生产方式、生产参数等所进行的作业,一般包括增注、调剖、分注、换分注结构、补孔、注水井大修等项目。本文中水井措施主要指换分注结构。

1.1 工艺流程

水井措施作业工序繁杂,主要由起原井管柱,冲砂、通井、补孔、刮削、验窜、下完井管柱等工序组成。

1.2 管柱结构

相对于新井作业,水井措施作业管柱结构复杂,含有封隔器、偏心配水器、球座、丝堵等工具,如果注水层系越多,封隔器级数也越多。

1.3 Y341-114型封隔器

水井措施作业使用Y341-114型封隔器,该型号封隔器通过油管内憋压坐封,坐封后可以通过油套环空进行反洗井;解封由上提管柱实现,但解封后该封隔器不能重复使用。

1.4 KPX-114型配水器

偏心配水器与封隔器配套使用组成注水管柱,配水器内部设有偏心堵塞器,通过投捞更换堵塞器内的水嘴控制分层注水量。完井管柱下井时注塞器内为死嘴,待封隔器坐封后,需将死嘴更换为正常水嘴。

2、施工问题

2.1 投捞堵塞器遇阻

投捞堵塞器、更换水嘴是整个作业的关键一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返工,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投捞堵塞器遇阻的事例并不少见,如采油一厂甲井,第二天投捞堵塞器遇阻;采油三厂乙井,投捞器在824米处遇阻,后经反洗井、更换投捞器,前后作业3次才完成投捞。

2.1.1原因分析

(1)井内流体复杂,有聚合物、原油等多种物质,当管柱下井时间过长时,井内流体进入管柱内,容易造成遇阻;

(2)管柱内部不清洁,或使用小短节使聚合物在节箍处聚集,如甲井,遇阻位置在一根0.3米小短节处。

(3)完井管柱下到位,未反洗井清洗杂质;

2.1.2解决措施

(1)加强沟通,保证封隔器释放后能及时投捞堵塞器;

(2)完井管柱用锅炉车清洗内外壁,并用内径规逐根通径,保证内部光洁,无结蜡;

(3)合理调配跨距,避免使用0.5米以下短节;

2.2 封隔器解封困难

水井措施作业封隔器解封困难是常见的难题,在起原井管柱上提解封时,整个提升系统负荷较平常增大许多,安全隐患也成倍增加,因此必须掌握正确的解封方法,降低施工风险。

2.2.1原因分析

(1)封隔器在井内时间过长,解封时胶筒无法恢复到位;

(2)封隔器级数较多,需大吨位提升管柱,如采油三厂北1、北2注聚区块,原井管柱封隔器4-6级之间,解封较困难。

2.2.2解决措施

(1)查看井史,掌握井内管柱Y构、管柱下井年限。

(2)解封方法:缓慢试提管柱吨位至18-21t之间,若不能正常解封,则可多次重复上提下放,且缓慢提升,快速下放,在最高吨位处保持3-4分钟,适当震荡管柱;

2.3 封隔器无法坐封

封隔器无法坐封可造成返工,影响较大,该问题在采油一厂、采油三厂各发生一口井。

2.3.1原因分析

(1)封隔器运输、保存不当,造成胶筒损坏;

(2)管柱下井速度过快,造成胶筒损坏;

(3)球座装反,管柱内无法憋压,如甲2井;

(4)封隔器质量问题。

2.3.2解决措施

(1)封隔器轻拿轻放,运输中要固定,防止碰撞;

(2)控制管柱下井速度,30-50根/小时,防止磨损胶筒;

(3)下井前,核对工具顺序。

2.4 下完井管柱遇阻

部分措施井设计要求使用原井管柱通井,但往往由于封隔器解封不彻底,原井管柱无法下加深探底,对井筒情况不明,若使用大直径工具下井,容易发生遇阻,如甲3井,完井管柱在917.28米处遇阻,后经铅模测量,井内发生套变,井筒两端拉伸,两端内径分别为119mm和112mm。对于该问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设计部门与甲方单位沟通,增加通井工序;

(2)使用114mm×2000mm通井规通井,并观察拉力表变化,发现异常情况,记录深度、拉力表变化值,及时上报,要分析原因,查明情况。

3、结论

(1)水井措施作业是开拓服务市场的重要工艺,总结和分析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为全面施工奠定基础。

(2)掌握工艺流程、作业标准、工具性能是开展水井措施作业的前提。

(3)管控关键环节质量,才能优质施工、高效施工。

参考文献

[1] 吴奇井下作业工程师手册 2002年

[2] 孙文峰 井下作业通井、刮蜡、刮削作业规程 2011年

篇8

何为“40%天花板”

“40%天花板”系指《证券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符合: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净资产的百分之四十。”其立法初衷在于保护债券投资者利益,使公司公开发行的债券余额与其净资产保持适当比例,以保证发行人有足够的偿债能力,避免发行人因负债过高而出现偿付风险,影响到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均较低的公众投资者,进而演变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事件。

但随着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扩容、银行间市场的发展和机构投资者队伍的成长,上述规定越来越不适应公司现实的融资需求,已经逐渐演化为妨碍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大问题。“40%天花板”限制了发行人自由配置融资结构的权利和直接债务融资空间,不利于公司通过直接融资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这一规定也与国际惯例不符,在资本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40%的发债规模限制对境外企业进入我国债券市场融资设置了障碍,不利于我国债券市场与国际接轨。

为什么要突破“40%天花板”

在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初期,政府在债券发行、产品创新、市场交易等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模式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快速推动市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从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成熟市场经验来看,要推动中国债券市场向纵深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才能激发出市场的创新动力和内在活力。而“40%天花板”直接在总量上为我国的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划定了上限,限制了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然与上述市场理念和市场需求背道而驰。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在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但本次危机也为我国经济创造了国内经济转型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难得机遇。从当前债券市场发展进程和长远目标定位来看,此时也正是突破公司债券市场“40%天花板”的最佳时机,理由如下:

债券市场功能凸显,发展逻辑逐渐清晰

近年来,随着我国债券市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各类产品和交易工具的不断丰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中国进行宏观经济金融调控的平台之一。债券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支持金融体制改革、防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逐渐得到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认同。

政府部门已逐渐认识到,债券市场的定价功能和避险功能在我国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及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作用巨大,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于调整我国长期存在的融资体系发展不平衡,直接融资比例过低问题意义重大。同时,在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直接债务融资市场的政策指导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逻辑亦已日渐清晰,逐步形成了以场外市场为主、场内市场为辅,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分工合作、相互补充、互通互联的市场体系。

债券市场投资主体定位理念转变

未能正确定位公司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是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和逻辑起点。正是由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监管机构和相关部门在发展公司债券市场时,对公司债券的信用风险异常担心,唯恐由此引发群众的不满,进而通过强制要求银行担保,对发行实行近乎严厉的审批,使公司债券市场得不到较快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公司债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和扩容,监管机构开始重新思考这一问题,在发行批准文件中不再强调必须将一定比例的债券发售给个人投资者,而商业银行次级债、信贷支持证券以及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信用类固定收益类证券在机构投资者构成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中亦得到有序规范发展。

机构投资者队伍日趋成熟

1997年,人民银行受命组建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为培育和发展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群体提供了重要契机。它第一次把机构投资者从投资者队伍整体中分离出来,使监管者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也使得中央银行能够把过去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些有助于机构投资者发展的政策措施与对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培育结合起来,加快机构投资者队伍的成长。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时,全部市场参与者仅为16家商业银行,到2009年末,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已经达到9398家,是1997年的587倍。而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及其他类型机构投资者的进入,银行间市场的参与者已经远远超出了银行范围。机构投资者迅速成长为未来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些能够识别和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及其所拥有的资金量将为公司债券向纵深发展提供真正的“蓝海”。

我国债券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实要求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欧洲、日本及东南亚等主要经济体对公司债券的融资规模均没有约束,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自我调节,唯一在法律法规中明确约束的韩国亦仅在《商业法》中要求“债券融资最大规模不得超过最近一次公布的公司净资产的四倍”,并且公司发行债券也无须经过监管机构核准,而是通过法律法规要求其必须完全、真实地向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投资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判断。

在上述体制中,没有法定规模限制并不等于可以无限制发行债券。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通过在风险判断基础上的反复博弈对某类(或某个)公司的最佳发行规模形成共识,每家公司均将根据其信用评级等因素在一级市场中找到自己对应的基准发行规模。

市场化的规模确定方式更加有利于发挥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丰富市场主体投融资渠道,同时也有利于培育成熟的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公司债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随着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地位的日益加强,金融国际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的国际化已不可逆转,由市场化机制确定债券融资规模是我国债券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实要求。

突破“40%天花板”的战略路径

推动修改《证券法》,取消对公开发行的40%规模限制

《证券法》中对公司公开发行债券实行40%的规模限制并无法理依据,而只是当年债券市场初创时期各种因素博弈下的暂时选择。这一规定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为控制企业负债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银行间市场的建立,机构投资者队伍的成长,公司债券市场的扩容及其向纵深的发展,上述规模限制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限制了发行人自由配置融资结构的权利和直接债务融资空间,不利于公司通过直接融资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和支持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应该相信经过十几年的经验和教训积累,经过市场法律法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主体已基本具备保持市场健康、平稳、有序的理性认识和约束环境,取消这一不合理限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推动司法解释,区别对待机构投资者市场和个人投资者市场

《证券法》第10条以列举的方法对公开发行证券进行了界定。具体来说,《证券法》所界定的“公开发行”包括:(1)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2)向累计超过200人的特定对象发行证券。

根据上述条文及相关立法说明的解读,所谓向不特定对象是指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证券,其逻辑前提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交易所市场,认为无论发行对象人数多少,只要涉及不特定的社会公众,都属于公开发行。上述条文制定之时银行间市场尚未成立,所以条文的拟定并未考虑完全由机构投资者组成的银行间市场。向“特定对象”发行考虑的也是发行人的内部人员、与发行人有联系的公司、机构和人员以及机构投资者。因其考虑因素中均涉及个人,如果特定对象人数过多,则仍然可能会累积系统性风险,所以本条对特定对象的人数限定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从上述对“公开发行”的界定来看,由于其逻辑起点在于“公众性”,因而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监管,所以规定了200人上限。但我们认为,上述对公开发行的人数限制并无科学依据,也不符合机构投资者市场的特点。

考虑到我国目前银行间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进程,在《证券法》中界定“非公开发行”时应对这一因素特别考虑,若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且其发行对象均为经过资质认定的合格机构投资者,则均应认为是“私募发行”。在此,“公”的含义只应认为是针对风险识别能力较弱的公众投资者而言。所以,更合理的解决之道应当是对从银行间市场中通过一定资质审核选定一部分“合格机构投资者”,而不是单纯进行人数限制。对合格机构投资者而言,因其具备较强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所以对其进行非公开发行不应有数量限制。这既是对证券“公开发行”更为科学的认识,也是在“私募发行”领域率先突破“40%天花板”,为公开发行最终取消债券发行规模限制的极具可操作性的办法。

遵循上述思路,对银行间市场“私募发行”进行所谓“200人”限制也就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确定“合格机构投资者”的遴选标准更加有实际意义。实际上,我们在实践中已经开始践行这一成熟的市场理念。2003年证监会的《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就对“合格投资者”作了规定,其基本理念也是借助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广发采用的“安全港”原则,所以,将这一办法扩展运用至整个债券市场将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和成熟。

从《证券法》留白入手,推进私募发行方式和产品创新

《证券法》是我国资本市场最高位阶的法律,而国家立法机关2005年刚刚对《证券法》进行了大规模修改,现在若只推动修改《证券法》第16条,即便能够获得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相关部门的认可,也仍需耗费大量时间进行讨论,并完成相关“三读”程序,整个过程很有可能旷日持久,从短期来看并非最优选择。而《证券法》第16条也只是明文规定“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净资产的40%”,对私募发行债券则没有明确的规模限制,只是规定“非公开发行证券,不得采用广告、公开劝诱和变相公开方式”。从立法解释学及《证券法》的整体立法逻辑来看,法律并未对“私募发行”债券规模作任何限制。

因此从《证券法》留白入手,打造私募融资平台,通过私募发行方式和产品创新在短期内突破“40%天花板”,是较为当前最为可行的现实选择。即首先在私募发行领域进行实质运作,在条件成熟时同时推进《证券法》对公开发行40%限制的修改,这样对公司债券市场向纵深发展更为有利,也有利于债务融资工具创新。

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资产支持类债券不受“40%天花板”规模限制

资产支持类债券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将其能产生现金收益的资产加以组合,出售给特殊目的载体(SPV),然后由特殊目的载体以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发行的债券。与传统的债务融资相比,通过证券化的方式,企业将信用风险进行了有效转移,也正因为如此,资产支持类债券并不以企业自身的信用为基础,而是以经过证券化的特定资产为基础,所以“40%天花板”对融资企业而言便没有实质意义,只要企业经过结构性剥离的资产能够得到投资者认可,便无需以“40%天花板”进行人为限制,而应当通过债券的发行失败机制将其交由投资者去判断。从这一角度出发,在不进行法律修改的情况下,通过司法解释明确部分结构性产品领域不受“40%天花板”规模限制,在短时期内较修改法律而言比较容易为监管部门和市场所接受,对公司债券市场的平稳可持续发展而言也较为可行。

结语

事实上,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甚至是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客观上都不可能有一个统一、合理的负债率标准。按照公司财务学的理论,企业在总资产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时应当增加负债,扩大财务杠杆,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来满足股权和债权持有者的利益要求。在债务融资工具发展之初,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的情况下,“40%天花板”对于控制风险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上述规定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现实的融资需求,已经逐渐演化为妨碍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和扩容的大问题。与成熟市场经济相比,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不相匹配,难以很好满足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加快发展仍是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建设的第一要义。“40%天花板”问题是个中国问题,所以更为可取的解决之道仍然是中国式的渐进式突破,这样既可以避免大规模修改法律条文带来的市场动荡,也能够避免市场在短期内积聚信用风险。在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我国债券市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勇敢突破历史形成的“40%天花板”,已成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选择。

篇9

关 键 词:概述;制作;问题;措施

1.概述

沉井就是在垂直方向上,将各种形状的井筒(沉井)边排土边沉入地下,最后固定在地层中,形成地下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施工技术。沉井在地面上制作,施工条件比地下好,可以做成界面尺寸、刚度大,承载力高,耐久性好,内部空间可有效利用的构件,适合各种使用条件。制作好的沉井通过下沉穿越到预定位置,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址条件,如淤泥、流沙、坚硬土层等。沉井结构本身可兼做下沉中的维护掩体,安全、经济;开挖不需放坡,不需专门的维护结构,挖土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小。

2.沉井施工准备及结构制作

施工现场准备工作主要是施工现场的障碍物清理。在障碍物处理之前,首先要调查清楚地上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管道、电缆等建造和铺设情况,然后确定要清除及保护的对象和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减少沉井分段支模次数,可以在沉井制作前将沉井基础所在自然地面向下适当下挖一段距离,这样既增加了首段沉井的支模高度,也减少了沉井的下沉深度,但须确保坑底高出施工期间最高地下水位 0.5 m 以上。基坑底部的平面尺寸,一般要比沉井的平面尺寸大一些,同时还需考虑支模、搭设脚手架及排水等项工作的需要。基坑开挖的深度,视水文、地质条件而定。

砂垫层可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便于支模,可使沉井自由收缩,避免产生收缩裂缝。砂垫层宜采用颗粒级配良好的中砂、粗砂或砂砾,施工时应采用平板振动器进行分层夯实。为便于施工在砂垫层上面浇筑 200 mm 厚 C20 素混凝土垫层作为沉井刃脚的底模,60 mm 厚素混凝土垫层作为沉井支护结构脚手架立杆基础。

本文以圆形沉井施工为例,为便于环形模支设,模板采用100 mm 宽组合钢模板进行拼接,钢模板采用卡扣锁死,侧模固定采用对拉螺栓及斜撑,同时为了保证外侧模板稳定,防止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发生胀模,在模板外侧增设螺纹 φ22 的钢筋环型箍。模板采用内撑外挂的方式整体固定在满堂脚手架上,模板的固定与脚手架的固定上下可稍微移动,避免浇筑混凝土时下沉压垮脚手架。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泵车配合,采用分层铺设法,混凝土面保持同步均匀上升,以免造成地基不均匀下沉或产生倾斜,同时设专人密切观测沉井沉降,以防井壁产生裂缝。为防止井壁混凝土产生裂缝,混凝土中应掺加抗裂剂,加强混凝土的振捣工作,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拉强度,减小收缩变形;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采取保温保湿养护,按时测量混凝土温度,根据温度增减混凝土覆盖物厚度,避免发生急剧的温度变化。

3.沉井的下沉及封底

沉井制作完毕后,第一节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100%以后,其余各节达到设计强度 70% 后,方可下沉。沉井下沉前应将外壁上的预留孔洞封闭,在沉井外壁应沿竖向对称标出标高控制点,采用水准仪对沉井下沉深度和倾斜状态进行连续测量,以此测定沉井的下沉量及下沉偏差。凿除混凝土垫层时,应先内后外,分块对称按顺序凿除;凿断线应与刃脚底边平齐;凿除的混凝土垫层,应立即清除,空穴立即用砂或土回填。混凝土刃脚定位支点处,应最后凿除。因沉井内空间狭小,下沉过程中挖土采用人工利用风动工具破土,在井边设置提升架,利用卷扬机将井内土取出。沉井下沉挖土时应符合:1)挖土下沉时,应分层、均匀、对称进行。2)下沉较快时应先挖中间部分,保留刃脚周围土体,使其挤土下沉。3)下沉较慢时应采取助沉措施,如在井上设置相应配重。4)下沉应按勤测勤纠的原则进行。沉井下沉过程中应专人指挥,互相协调,各段进度一致,并连续作业,直至完成。沉井在下沉到临近设计标高时,应控制高差及下沉速度,下沉深度距设计标高应预留 50 mm ~ 200 mm 的余量。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经观测 8 h 沉降量不大于 10 mm 可进行封底。沉井封底采用干封底施工。将沉井基底面挖至设计标高,混凝土凿毛处理并洗刷干净;在井内设置集水井,并及时排干井内积水,集水井封闭应在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及满足抗浮要求后进行;沉井封底采用分格对称进行。

4.沉井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沉井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施工人员的责任就是使沉井在较小的偏斜状态下沉,而不出现过大的偏斜及由此而带来的平面上过大的位移。下面对沉井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简要说明。沉井偏斜应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及土质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1)入土较浅时,如发生倾斜,只需在刃脚高的一侧加强挖土,在刃脚低的一侧不需挖土。2)入土较深时,井壁四周土压力随之增加,此时纠正偏斜关键在于破坏土层上的土压力,可采用高压射水管沿沉井高的一侧井壁外面插入土中,破坏土层结构,使土层的土压力降低,这时再按沉井入土较浅时的施工方法进行处理。此外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采用沉井顶部加偏压重的方法来纠正沉井的倾斜。3)沉井位置如发生扭转,可在沉井的两对角除土,另外两对角填土,借助刃脚下不相等的土压力所形成的扭矩,使沉井在下沉进程中逐步纠正到位。所有偏差在下沉到距设计标高 2 m 时,基本纠正好,然后缓慢下沉,在沉井刃脚接近设计标高 0.5 m 以内时,不允许再有超出允许范围的偏差。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象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21-02

物理规律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也可以用数学函数式来表示,还可以用图象来描述,利用图象描述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图象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图像法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它具有思路简明清晰、方法新颖独特等优点。用图像来描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简洁的物理语言,它除了能直接表明物理量变化特点,提供直观、清晰的物理图景外,还常常可以表示其他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充分利用图像带来的信息,是求解物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在教学上通过图象图景的教学,建立由实际情景--理论模型--新实际情景的有机联系。加强抽象的物理规律与形象的实际情景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的创造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

传统的物理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都是已经选择、压缩、改造而具典型化和简约化,更具高度的抽象性。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难理解所学内容,而若能充分利用图形图片、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物理思想寓于情景的建立和分析过程中,促进学生开展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自然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和规律,从而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分析物理过程、建立正确物理情景和模型的方法,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例如,在讲解单摆模型时,展示伽里略观察油灯等时摆动的图片或动画,再现模型建立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分析物理过程的方法,建立准确的单摆模型。这样,学生理解了模型的本质,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训练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困难,还表现为思绪的混乱,缺乏思维的程序化。因此在教学中更要重视思维程序的建立和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大体可分六步,即审题文字信息(排除干扰因素)抽象出物理对象和物理情景寻找问题所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建立模型求解。

第一步,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文字信息,并用相应的图形或符号表示,使复杂的变化过程代码化。

第二步,确定物理对象,建立物理情景,运用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寻找变化规律,建立各物理量的联系。边审题、边画图,并一一把条件和问题用字母符号注在图上,使问题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不至于因忘记条件或问题而中断解题过程的思维去重新审题,同时,示意图能使解答问题所必须的条件同时呈现在视野内,图象成为思维的载体,视图凝思实际上是视觉思维参与了解解题的过程。再后建立模型关系,立式求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实际上在第二步,由文字到示意图的思维跨度非常大,有时学生问问题时,教师可能会无意中画出示意图,而此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关键就在于学生不会画图。因此,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应加强图象图景的教学。一方面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教学中示意图画法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审题,画示意图,从易到难,逐步消除思维障碍,这一过程教师不得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练习过程中,重视画图习惯的培养。例如从高一开始,可把练习本的左侧折出三分之一,专门用作画图区,把图象作为建立关系、立方程的依据。画图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对应该画图而没有画图的答题应扣去大部分的分数或可让学生重做,从严要求,形成习惯。同时,重视课本插图的观察和思考,新教材的图片更为丰富,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图、看图,建立文字和图象的联系。养成读图释义,审题画图的习惯,最终能从静态图中联想到动态变化的过程,由动态图中能看到瞬时的状态图景。不断训练学生的物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建立正确物理模型,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3.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有机的物理板块,让学生在整理中巩固提高。这就好比一个有条理的人会经常整理内务,物品摆放有序,存取自然方便,使人赏心悦目。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①每一节课的内容,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小结。并且要求学生在作业前将当天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②每学习一章要求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画出物理知识联系图。③物理测验后要求学生对答题情况进行反思,寻找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对错题进行更正。